绿色景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4:55:44

绿色景观

绿色景观范文篇1

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水体、绿色植物及其它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第二类是人工要素,主要指城市的设施和建筑物;第三类是社会要素,指影响城市景观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包括人对景观的感知体现和人对景观环境的改造等。本文研究的城市绿色景观主要指第一类自然要素和第二类人工要素中的绿色开敞空间,如公园、广场、滨水区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即指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以绿色开敞空间为主的人工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生态系统。在当今城市环境恶化和城市特色贫乏的背景下,通过对城市绿色景观进行系统分析和构筑,来体现城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绿色景观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1、我国古代的“风水”学说

这里暂不讨论“风水”学说的科学和迷信,只用来说明古代城市选地和建筑空间营造方面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巧妙结合。典型的城市风水格局是城市背靠山,前临水,两侧是又有山脉环绕(青龙、白虎)的相对封闭而又完整的空间环境,其实质是强调城市选址与自然环境要素的融合,它所形成的绿色景观系统是完整而连续的系统。

2、西方城市十九世纪末的公园运动,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ims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Park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3、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对城市绿色景观设计的影响。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花园城市模型是:直径不超过2km,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整个城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人们可以步行到的绿化带和农田,花园城市就是一个完善的城市绿色景观系统。在花园城市理论影响下,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了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是针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向外疏散问题而提出的,他在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一改城市的集中布局而使其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花园城市理论和有机疏散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新城的建设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1年莫斯科总体规划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城市用地环绕10-15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构成了城市良好的绿色景观和生态系统。

4、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理论

美国的麦克哈格在1971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该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即叠加技术(“千层饼”模式)。这种规划以景观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为依据,使景观改变和土地利用方式适用于生态方式,这一千层饼的最顶层便是人类及其居住所,即我们的城市。

5、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始于30年代而兴于80年代,景观生态学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空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椑鹊罈基质”(Patch-corridor-mattix)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模式。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及景观规划中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具体地讲,在城市和郊区景观中要维护自然残遗斑块的联系,如残遗山林斑块、水体等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维持城内残遗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这些空间的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波士顿公园体系中的绿带和莫斯科的森林公园带。维护自然与景观格局连续性是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有效方法。城市中的绿色景观可以视为散落在城市中的自然斑块,只有通过建立廊道使其连续并与城市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绿色景观系统,实现人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连续性的方法对中山市的绿色景观格局进行了完善。

三、广州城市绿色景观格局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1、广州城市绿色景观格局的发展过程

广州是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其最早的选址即位于白云山下,珠江之滨,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到宋代时,城内已形成一条条水道(濠),明清时,广州城向北扩展到越秀山,向南延伸到珠江边,城内六脉渠成为山水之间的联系廊道,古城东西两侧则有禺山和坡山,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自然与人工和谐相处的优良生态环境。民国以后,虽然城市扩大,城墙拆除,但这种天然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变,而且政府部门着重修复和完善了从越秀山、经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直到海珠广场的城市轴线,在越秀山和珠江之间形成一条绿色的廊道,这条轴线在空间形态上突出城市轴线区的主导地位和凝聚作用,加强了城市与白云山脉及珠江水域的自然联系。城市空间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代的特色与风格。

建国以后,城市迅速发展,城区不断扩大,旧城内的一些河涌变成了暗渠,但解放前后修建及扩建的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公园、烈士陵园及东湖公园为广州绿色景观格局的保存及延续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这五所公园原建于城郊交汇处,与民国时期广州城区轮廓基本重合,起到了城市绿地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公园已被包围在旧城区中,成为旧城中散落的绿色斑块,但其对于旧城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对于城市绿色景观格局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快速增长,天河新区迅速形成,同时广州沿珠江向东发展至黄埔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北发展到了白云区的新市和石井,尽管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水体污染,但一山(白云山),一水(珠江)的山水城市景观格局得到延续。的生态敏感带(北部流溪河平原,南部的果树保护区和花卉保护区)一直被保护下来。

2、广州绿色景观格局的现状

由于历史形成的良好基础及广州市多年的创造,广州市已具有良好绿色景观,主要体现在:

(1)在区域范围内,普遍的大地绿化,东北部的山脉,北部的流溪河及广花平原地区,南部的果树保护区及花卉保护区,使广州市有了一个良好的整体生态景观的背景,即较好的绿色郊野景观基质;

(2)在城区范围内,北部的白云山风景名胜保护区横过市区的珠江水系、已建成公园绿地、传统景观轴线及市区内的河涌水道,形成了有特色的城中绿岛景观;

(3)各类社区绿地、街头绿地成为散布在城区的绿色斑块;

(4)道路街道绿化水准较高,尤其是环市路、广州大道等,广州绿化良好的道路原有很多,如东风路、先烈路等,都由于扩路的原因把茂盛的行道树砍伐掉了。

3、广州城区内各种绿色斑块比较丰富,但这种绿色景观并未形成系统,其存在以下问题:

(1)城区内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上缺乏持续,城区与区域景观尚未成为有机的整体。除白云山、东南部的果树区、西南部的花卉区楔入城区外,城区绿色景观与基质未有有机的联系。

(2)城区各绿地斑块之间缺乏联系,市区所建的公园、绿化广场及滨水地带、广场等被建筑物包围,没有绿色的生命廊道与外界相连。

(3)市区内一些重要的绿色景观及景观联系通道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利用,甚至由于城市建设而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城市绿地被侵占,城市原有的河涌水廊被履盖,被污染,原已成系统的交通干道两侧树木由于扩路被砍伐,致使城市绿色景观之间的连续性被打断。

四、构筑广州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措施

(一)把城市放在区域的整体景观基质中,构筑广州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骨架,即城市与区域联系的廊道。

1、充分认识广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切实保护城区与区域共有的白云山、珠江水系及作为“南肺”的果树保护区和西南侧的花卉保护区。这些绿色景观资源在城市的范围内是广州的绿色景观基质,而在区域的范围内则是广州难得的大型绿色斑块;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并保护周围的生态敏感地带,尤其是西北部的流溪河及其广花平原。它们共同形成了广州市的生态景观的基础,是广州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最重要内容。

2、根据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各组团之间建立起城市与效野基质联系的绿色隔离带。

广州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沿珠江水系和交通干道发展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根据刚刚修编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共分为三大组团,即中心区大组团,东冀大组团和北冀大组团,其中中心区大组团包括旧城中心和天河新中心及海珠芳村地区、东冀大组团包括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云埔工业区,北冀大组团包括流溪河东南侧的新市、石井地区。

在三大组团之间建立起绿色隔离带不仅是城市绿色景观的生态要求,更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深圳市就在三大组团之间“楔入”了三条南北贯通的组团隔离林带,每条宽度超过600m,成为深圳市一级层次的绿地。广州三大组团基本上以东环高速和北环高速公路分界。目前,广州中心大组团与北冀大组团已基本连成一片,要实施绿化隔带只能依靠规划的二次控制。但广州主要发展方向是以东南方向为主,这决定了中心区与东冀大组团之间的隔离更为重要,两者之间可以现在的世界大观、航天奇观和九运会体育场为点,形成一条以绿化、体育、休闲、观光为主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城市绿色长廊,既起到绿化隔离的作用,又可作为市民游憩的去所。此外,中心区大组团内天河新中心与旧城中心之间的绿色通道也很重要,由于原规划的广州大道东侧绿化隔离带已无法实现,故只有在天河新城市轴线的建设上加大绿化的比例,新城市轴线上如能形成一条中央通透、以绿地为主的廊道,也同样能达到中心大组团内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绿色分隔的效果。

绿色景观范文篇2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发展;绿色接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被人们提出,并逐渐体现出其实用效果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一种将生态循环系统融入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中的一种理念,旨在让城市更好地发展,构造更加完美的城市日常生活环境[1]。海绵城市理念比较关注水循环的利用,并且十分尊崇生态环境至上的思想,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等,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下文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海绵城市发展的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是近年来被提出的一种理念,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让城市有海绵的特性,让城市可以高效率收集雨水,并在必要的时候释放雨水,构建科学化的雨水收集、雨水使用体系[2]。还可以通过海绵城市的方式对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进行相对系统地整合、治理,提升城市的水资源收集能力,并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来帮助城市实现自我调节。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比较提倡利用环保透水材料进行铺装,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都会通过分布式的建设系统来构建水资源利用系统,而且这种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也比较大[3]。虽然前期项目资金以及人力的支出比较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能够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植物造景以及绿色街道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是提升城镇绿化程度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骨架,覆盖了城市大面积的路面,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对城市的影响,净化城市有害气体,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道路两边的植物,因为会受到汽车尾气、严寒、酷暑等多种外部不良条件的影响,所以其生存环境比较残酷。针对该情况,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必须要保证植物的基本生存要求与当地街道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选择适应性比较强而且比较容易管理的植物[4]。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道路绿化带经常使用各种大色块手法,比较追求整体上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来往的车辆比较多,行道树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问题,人工浇灌不能保证可以浇灌到所有的行道树,所以必须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喷灌设备或者是雨水收集系统等,提升行道树的生存质量。主要从雨水收集的角度去分析相关问题,因为目前国内出台的相关规定要求,道路的标高必须要超过绿地[5],通过这种方式让雨水流入到道路两边的陆地当中,从上至下的实现雨水渗透。与此同时,还要将自行车道上的雨水引入到树池当中,事先在树池中构建过滤系统或者是雨水处理系统,让流经的雨水都可以储存到树池内部,从侧面增加了周围地区的需水量,便于行道树渗透浇灌,还可以有效延长其浇灌时间。

1.绿色街道景观立面设计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道路附近位置硬质地表所汇集的雨水可以真正地流入到绿化植池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绿化种植池竖向标高,通过竖向标高的形式来处理种植池和路面铺装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绿化种植池时,要保证绿化种植池的高度比周围位置道路以及周围位置的硬质地表低,具体的下沉深度可以按照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水温情况以及土壤渗透率等加以分析,明确雨水、洪涝灾害等控制目标,通常可以将其控制在50mm-100mm的范围内,最大也不能使其超过200mm。路缘石要和周围道路的高度持平,方便雨水流入到其中。如果路缘石的高度超出了周围道路以及硬质地表,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设置一些缺口,缺口的高度通常均在50mm左右。通过设置缺口的方式,让雨水更快地流入种植池当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入口的位置铺设一些鹅卵石,避免因为雨水冲刷等问题,给项目使用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工作人员可以将溢流口设置到种植池当中,而且雨水口的高程要明显高出种植池,但是还要控制其低于地面。如果降雨量比较大[6],还可以将绿化种植池当中超出额定标准的雨水排入到当地城市的雨水管道当中。城市在降雨时会自然产生雨水径流,这些雨水径流会不断地冲刷路面上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固体垃圾等,并将这些杂物冲到种植池当中,影响种植池的正常使用。据不完全统计、雨水径流所产生的污染物,不论是悬浮物还是重金属,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前期情况会比较严重。针对该情况,可以通过初期弃流的方式来控制径流所带来的污染。综合上述各种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绿化种植池雨水集中入口的位置来设置一些拦截污雨水的设备,以减少污雨水产生的不良影响。雨水是城市道路水资源主要补充来源,对提升地下水资源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生态雨水系统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道路土壤的夯实度太高,土壤强度过大,会导致雨水下渗速度变慢,影响到绿色街道对雨水的吸收速度。针对该情况,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土壤渗透速度以及整体渗透率。目前常见的处理办法包含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尽量选择沙质土或者是砂质壤土,利用这两种土来完成项目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下渗速率;其次,还要关注机械使用环节,对于已经压实的土壤,可以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其进行处理,优化土壤夯实程度,提升土壤下渗率。针对部分渗透性不够理想的土质,在建设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炉渣或者是一些膨胀的页岩,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2.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是所有城市道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雨水管理的景观设施内部,会有不同的雨水量处理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雨水量不同,降雨情况难以估计,丰水期和少水期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植物设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坡度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植物水生的习惯以及特点来进行植物设计。在植物设计过程中,要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情况,判定选择水生植物、还是中生植物。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从根本上杜绝外来植物入侵;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抗逆性比较强、吸附性比较强的植物。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不仅种植简单,后期养护所需要耗费的财力与人力也比较少,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满足上述各种条件之后,再考虑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质感以及植物的花期等综合性因素,择优选取。

3.景观设计

绿色街道设计,不仅要对城市道路雨水情况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尽量地满足各种城市道路景观美化效果。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发现,绿色街道虽然可以满足自然水循环过程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纯天然的方式来提升景观效果。如果通过调查发现,某位置街道改造项目可以使用一些开花的植物,比如选用水仙等,要合理地搭配颜色,结合雨水塘等对其进行综合性设计,提升植物的观赏性以及植物的实用性[7]。雨水花园是一种完全通过人工进行挖掘的花园,有时也可以借助自然形成的绿地来吸收街道、建筑雨水。将这部分雨水引入到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当中,利用其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来实现综合性效果,并通过该方式来净化雨水,让雨水可以慢速度地渗入到土壤当中,起到涵养地下水的效果,为雨水利用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雨水花园的设计初期,还需要注意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状况,选择渗透性合适的土壤类型以及容易生长的低养护植物。雨水花园的建设尺度通常较小,并设置于生活性街道、住宅的旁边。在实际选址时,需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最近距离应当在3m以上,这样能够防止水渗漏入建筑基础,或者地下室,从而造成倒灌、霉变问题。另外,雨水花园还应当远离大树,设置于光照充足的区域,保证在暴雨季节能够快速排干雨水。

三、结语

从上文提出的各种情况来看,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节水、节省空间,保证水资源和城市空间均衡发展。对其进行系统性地整合处理,利用园林工程等自然界的力量,留住降水,对降水进行净化处理,保证这部分降水的可用性。园林工程不论是建设措施还是建设模式,都必须要满足当前目标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佳的工作方案进行设计。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上文中所提出的因素,不论是景观设计、植物设计还是道路设计,都必须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上文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工作的要点,之后分别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应当如何对绿色街道景观进行设计,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后工作奠定基础,提升设计质量。

作者:王军锋 李娟 姚章堂 单位:中粮工程科技 (郑) 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于东飞,乔木,王云中,刘宝宝.基于GIS技术和“汇水小区”理念的城市雨水景观规划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723-727.

[2]高菲.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设施的植物运用[J].中外建筑,2016,(07):115-117.

[3]马越,邓朝显,甘旭,梁行行,张哲.终端雨洪生态调蓄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沣西新城中心绿廊示范项目[J].净水技术,2016,(03):38-44+62

[4]李岩.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建筑知识,2016,(09):160.

[5]张善峰,王剑云.让自然做功———融合“雨水管理”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1,(11):182-189+192.

绿色景观范文篇3

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水体、绿色植物及其它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第二类是人工要素,主要指城市的设施和建筑物;第三类是社会要素,指影响城市景观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包括人对景观的感知体现和人对景观环境的改造等。本文研究的城市绿色景观主要指第一类自然要素和第二类人工要素中的绿色开敞空间,如公园、广场、滨水区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即指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以绿色开敞空间为主的人工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生态系统。在当今城市环境恶化和城市特色贫乏的背景下,通过对城市绿色景观进行系统分析和构筑,来体现城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绿色景观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1、我国古代的“风水”学说

这里暂不讨论“风水”学说的科学和迷信,只用来说明古代城市选地和建筑空间营造方面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巧妙结合。典型的城市风水格局是城市背靠山,前临水,两侧是又有山脉环绕(青龙、白虎)的相对封闭而又完整的空间环境,其实质是强调城市选址与自然环境要素的融合,它所形成的绿色景观系统是完整而连续的系统。

2、西方城市十九世纪末的公园运动,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ims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Park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3、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对城市绿色景观设计的影响。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花园城市模型是:直径不超过2km,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整个城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人们可以步行到的绿化带和农田,花园城市就是一个完善的城市绿色景观系统。在花园城市理论影响下,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了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是针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向外疏散问题而提出的,他在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一改城市的集中布局而使其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花园城市理论和有机疏散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新城的建设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1年莫斯科总体规划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城市用地环绕10-15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构成了城市良好的绿色景观和生态系统。

4、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理论

美国的麦克哈格在1971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该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即叠加技术(“千层饼”模式)。这种规划以景观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为依据,使景观改变和土地利用方式适用于生态方式,这一千层饼的最顶层便是人类及其居住所,即我们的城市。

5、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始于30年代而兴于80年代,景观生态学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空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椑鹊罈基质”(Patch-corridor-mattix)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模式。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及景观规划中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具体地讲,在城市和郊区景观中要维护自然残遗斑块的联系,如残遗山林斑块、水体等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维持城内残遗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这些空间的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波士顿公园体系中的绿带和莫斯科的森林公园带。维护自然与景观格局连续性是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有效方法。城市中的绿色景观可以视为散落在城市中的自然斑块,只有通过建立廊道使其连续并与城市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绿色景观系统,实现人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连续性的方法对中山市的绿色景观格局进行了完善。

三、广州城市绿色景观格局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1、广州城市绿色景观格局的发展过程

广州是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其最早的选址即位于白云山下,珠江之滨,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到宋代时,城内已形成一条条水道(濠),明清时,广州城向北扩展到越秀山,向南延伸到珠江边,城内六脉渠成为山水之间的联系廊道,古城东西两侧则有禺山和坡山,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自然与人工和谐相处的优良生态环境。民国以后,虽然城市扩大,城墙拆除,但这种天然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变,而且政府部门着重修复和完善了从越秀山、经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直到海珠广场的城市轴线,在越秀山和珠江之间形成一条绿色的廊道,这条轴线在空间形态上突出城市轴线区的主导地位和凝聚作用,加强了城市与白云山脉及珠江水域的自然联系。城市空间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代的特色与风格。

建国以后,城市迅速发展,城区不断扩大,旧城内的一些河涌变成了暗渠,但解放前后修建及扩建的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公园、烈士陵园及东湖公园为广州绿色景观格局的保存及延续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这五所公园原建于城郊交汇处,与民国时期广州城区轮廓基本重合,起到了城市绿地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公园已被包围在旧城区中,成为旧城中散落的绿色斑块,但其对于旧城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对于城市绿色景观格局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快速增长,天河新区迅速形成,同时广州沿珠江向东发展至黄埔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北发展到了白云区的新市和石井,尽管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水体污染,但一山(白云山),一水(珠江)的山水城市景观格局得到延续。的生态敏感带(北部流溪河平原,南部的果树保护区和花卉保护区)一直被保护下来。2、广州绿色景观格局的现状

由于历史形成的良好基础及广州市多年的创造,广州市已具有良好绿色景观,主要体现在:

(1)在区域范围内,普遍的大地绿化,东北部的山脉,北部的流溪河及广花平原地区,南部的果树保护区及花卉保护区,使广州市有了一个良好的整体生态景观的背景,即较好的绿色郊野景观基质;

(2)在城区范围内,北部的白云山风景名胜保护区横过市区的珠江水系、已建成公园绿地、传统景观轴线及市区内的河涌水道,形成了有特色的城中绿岛景观;

(3)各类社区绿地、街头绿地成为散布在城区的绿色斑块;

(4)道路街道绿化水准较高,尤其是环市路、广州大道等,广州绿化良好的道路原有很多,如东风路、先烈路等,都由于扩路的原因把茂盛的行道树砍伐掉了。

3、广州城区内各种绿色斑块比较丰富,但这种绿色景观并未形成系统,其存在以下问题:

(1)城区内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上缺乏持续,城区与区域景观尚未成为有机的整体。除白云山、东南部的果树区、西南部的花卉区楔入城区外,城区绿色景观与基质未有有机的联系。

(2)城区各绿地斑块之间缺乏联系,市区所建的公园、绿化广场及滨水地带、广场等被建筑物包围,没有绿色的生命廊道与外界相连。

(3)市区内一些重要的绿色景观及景观联系通道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利用,甚至由于城市建设而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城市绿地被侵占,城市原有的河涌水廊被履盖,被污染,原已成系统的交通干道两侧树木由于扩路被砍伐,致使城市绿色景观之间的连续性被打断。

四、构筑广州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措施

(一)把城市放在区域的整体景观基质中,构筑广州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骨架,即城市与区域联系的廊道。

1、充分认识广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切实保护城区与区域共有的白云山、珠江水系及作为“南肺”的果树保护区和西南侧的花卉保护区。这些绿色景观资源在城市的范围内是广州的绿色景观基质,而在区域的范围内则是广州难得的大型绿色斑块;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并保护周围的生态敏感地带,尤其是西北部的流溪河及其广花平原。它们共同形成了广州市的生态景观的基础,是广州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最重要内容。

2、根据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各组团之间建立起城市与效野基质联系的绿色隔离带。

广州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沿珠江水系和交通干道发展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根据刚刚修编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共分为三大组团,即中心区大组团,东冀大组团和北冀大组团,其中中心区大组团包括旧城中心和天河新中心及海珠芳村地区、东冀大组团包括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云埔工业区,北冀大组团包括流溪河东南侧的新市、石井地区。

在三大组团之间建立起绿色隔离带不仅是城市绿色景观的生态要求,更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深圳市就在三大组团之间“楔入”了三条南北贯通的组团隔离林带,每条宽度超过600m,成为深圳市一级层次的绿地。广州三大组团基本上以东环高速和北环高速公路分界。目前,广州中心大组团与北冀大组团已基本连成一片,要实施绿化隔带只能依靠规划的二次控制。但广州主要发展方向是以东南方向为主,这决定了中心区与东冀大组团之间的隔离更为重要,两者之间可以现在的世界大观、航天奇观和九运会体育场为点,形成一条以绿化、体育、休闲、观光为主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城市绿色长廊,既起到绿化隔离的作用,又可作为市民游憩的去所。此外,中心区大组团内天河新中心与旧城中心之间的绿色通道也很重要,由于原规划的广州大道东侧绿化隔离带已无法实现,故只有在天河新城市轴线的建设上加大绿化的比例,新城市轴线上如能形成一条中央通透、以绿地为主的廊道,也同样能达到中心大组团内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绿色分隔的效果。

绿色景观范文篇4

关键词:大茨藻;以渔养水;生态链;水生态环境

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治理,安阳市水生态环境明显见好,《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中提出,推进市区和县乡水系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2018年安阳市改造了老旧坑塘河湖,新增多处含景观水体公园,坑塘河湖改建后,水质现状如何。2020年启动跟踪调查安阳市景观湖水生态。调查中发现,一景观湖大茨藻(Najasmarina)[1,2]生长旺盛,覆盖了水面的60%以上,严重影响了景观视觉审美效果,水生态平衡被打破。湖水面积10.5km2,湖底为锅底状泥底,水深由湖岸向湖心逐渐加深,最深处有3m,集安阳市城市文化的水体绿地、市民亲水娱乐休闲活动的公共绿地、涵养水源的生态绿地等功能。湖水沿岸种植有十多种水草,水质清新良好,到了8—9月时,水生植物大茨藻开始旺盛生长,水体中呈现单一种水草生长的局面,8月份开始人工大量打捞水草,劳民伤财,收效甚微。如果沉水植物过度生长,就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当沉水植物生长过多时,就会造成航道阻塞,其它水生物种栖息地退化,沉积物增多,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的恶性影响;沉水植物在水中一旦腐烂分解,还会污染水质[3-5]。湖水的生态环境适宜大茨藻单一种水生植物生长,标志整个湖泊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之中[6]。大茨藻(Najasmarina),沉水单子叶水生植物,别名茨藻、玻璃藻,茎和叶片下面具显著皮刺,全株革质,具皮刺。生长环境为水深1.5m,软泥底质,pH为6~9,水体相对静止。6—9月为旺盛生长期,11月WT下降后处于假死状态。大茨藻是一年生沉水植物,靠种子繁殖[1]。在野外多呈单一种群分布于水体近表面,由于其多分枝习性,常呈扇面状密集分布,能抑制其它沉水植物种类的生存,在种间竞争优势明显[6]。大茨藻的泛滥使沉水植物及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受到很大威胁,1978—1979年,大茨藻在武汉东湖汤林湖区沉水维管束植物中占优势地位,每到冬季,植株凋谢[1]。

1研究方法

测量大茨藻生长最旺盛的9月份环境因子,每7d测1次,每次在上午9∶50左右,研究中添加了10月的1次测量数据,共5组。天气、气温取自中国气象,WT、DO使用随手测测水仪在水体中测出,透明度、水深使用黑白透明度板测出,pH值用pH测试纸对比获得。共采集了A、B2个断面的数据,A断面水位较浅,水深50cm左右,透明度数值不具有代表性未采集,同时在采集数据时,水草已被清除,因此WT和DO2组数据可作为对比。B断面水草生长茂盛且无人为干扰,因此运用B断面采集的数据来分析大茨藻生长时的水质状态,见表

2数据分析

根据景观湖水质调查情况表用Excel制作变化图,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相关系数。由图1可知,A、B断面DO随着WT的降低而升高,DO相差较大,在10月时DO数值趋于相近;由图2可看出,WT与SD呈正相关关系,WT和SD相关系数0.7652;由图3可知,WT与DO呈负相关关系,WT和DO相关系数-0.7562;由图4可知,DO与SD呈负相关关系,DO和透明度相关系数-0.739,与韩苗苗[8]研究结果水体理化因子(WT、DO)相互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同;9月水草长势未减,工人持续打捞,对水体SD和DO影响不大,进入10月,WT、SD和DO都有明显变化。水色在调查期间均为黄绿色。

3大茨藻单一种生长的成因

3.1大茨藻的竞争优势

大茨藻由池边向湖中心生长,且为单一种。池边种植水生植物种群丰富,包括菹草、千屈菜、梭鱼草、睡莲、再力花、香蒲、莲藕、芦苇、长芒稗、白茅、四叶草、水杉树等,沿湖岸生长,数量较少,多数是挺水植物,不与大茨藻竟争。湖水水源来自南万金渠水,渠水水草丰富,流入湖内后大茨藻生长旺盛抑制了其它水生植物的生长,虽然大茨藻叶色青翠,似玻璃状,净化水质功能显著,但在水体内形成单一种群且泛滥成灾,一旦枯死,腐叶沉入水底败坏水质,势必破坏水生态。

3.2大茨藻的化感作用

大茨藻在2019年单一种生长初步形成,水草的生长是净化水体的良药,忽视了大茨藻抑制其它水草生长的因素,大次藻的化感作用抑制其它水草的生长,以致其它水草衰退,对水草的单方面认识助长了大茨藻生长失控在2020年泛滥成灾。

3.3大茨藻有刺不被喜食

湖水中未曾放过鱼,仅有从河水中带来的少许野鱼,从生物控制的机理来讲,无渔业的水生态无完好的生态链;大茨藻生长旺盛,向水体吸收大量的营养,水体透明度增加,又为大茨藻提供了良好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更助其生长;大茨藻有刺不被水生动物喜食,缺少了能控制其生长的天敌;喜食牧草的大型浮游动物缠食其它水草,湖内水生植被衰退,标志湖水的生态系统平衡破坏,已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6]。

3.4湖水断裂的生态链

景观湖为人工开放式内陆湖,从万金渠带来的水草可净化水质,不曾放鱼,放养鱼类会造成水体污染,而且会招来大量的钓鱼爱好者,良好的游园秩序被打乱,影响景观湖娱乐休闲活动的公共绿地功能。正是由于湖内只有草无鱼的这种水生态环境,造成大茨藻单一种生长泛滥失控。

3.5大茨藻滋生的水源环境

紧临景观湖的南万金渠,水质清新良好,水草丰富多样,有一定的流速,流速0.005m·s-1条件下,大茨藻的光合能力最强[8],到了9月水草迅猛生长,长满河道,严重影响水流,也影响景观。河道两旁长年有钓鱼爱好者垂钓,鱼类的减少,也是加速水草生长的诱因。

4讨论

4.1大茨藻生长对水环境影响

人工打捞清除是立竿见影的方法,不会破坏水质,但劳民伤财,第2年还会生长,不能根治。由数据分析来看,清除水草与未清除水草的水体DO、SD有很大差别,长满水草的断面SD、DO都不高,水生态环境并不好,当WT降低,大茨藻生长缓慢后,DO、SD均明显升高,由WT、DO、SD三者的相关系数证明大茨藻的生长影响了水质。

4.2放养鱼类控制水体生物群落结构

水体生态链被打断,大茨藻是从渠水带入湖内的水草,因大茨藻有刺,被鱼类及螺类等水生动物厌食,其它水草被野鱼及其它水生动物捕食,因此抑制其生长生存的天敌少,呈泛滥之势。放养一定数量的底层鱼类,搅动底泥,破坏大茨藻根系;放养适量的滤食性鱼类,摄食底泥中释放的微生物,使达到生物群落的相对平衡,促进藻相平衡。草鱼不喜食大茨藻,捕食其它水草如苦草、菹草等,适量投放草鱼。

4.3抑制大茨藻生长的方法

除草剂除草效果明显,化学物品破坏水质,不宜采用;水体加深,减少光照强度;利用湖体结构,拦截大茨藻阻止其向湖内深处生长,仅限制在湖岸边,不影响景观,又净化了水质;培养其它水草与大茨藻竟争,慎防泛滥失控。

4.4大茨藻的疯长与净水

文献记载大茨藻泛滥成灾很少,20世纪70年代武汉东湖曾出现大茨藻的泛滥,1978年,大茨藻的分布面积占全湖的94%,20世纪80年代大茨藻和苦草占优势[6]。其它水草泛滥多是苦草或水葫芦等,解决办法首选人工打捞,其次是生态综合治理。大茨藻属偏喜光性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水体近表层[7],大茨藻种子即使在黑暗条件下亦可以萌发[9],净水效果可观,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可与其它水草一起种植。

5展望

绿色景观范文篇5

1.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筹建到废弃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地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同时尽量地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环境污染,从而为人们营造健康、生态、适用、高效的建筑使用空间。绿色建筑理念作为一种环境保护的重要理念,为打造现代化的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绿色建筑理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它的应用已经衍生到城市景观设计等领域,推动着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2绿色建筑理念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阶段,许多居住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过度追求装饰性元素的表达,频繁使用喷泉、雕塑、亭台等设计要素,这其实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种误解,背离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自然的本质。绿色景观设计在内容及形式上应当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并且要坚持简单、朴素的原则。就这一点而言,景观设计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采用绿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于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和应用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对原始空间关系的处理,使之与居住区总体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因势筑园,就势造景,通过较少的投入,简易的工艺,乡土化的树种来实现局部的景观改造,且尽可能避免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保证绿色、节能、环保的同时,取得较为出色的景观效果。

2绿色建筑视域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2.1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将景观设计的消极要素转移至地下,从而为地上空间的设计规划奠定基础。居住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水处理站和泵房,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造地下泵房和地下换热站的方式将这类设备转移至地下,达到控制居住区噪音、节约地上空间的效果。居住区规划中考虑设置地下室,同时在通风、消防、防渗等方面处理好地下室与地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地上空间。建造地下车库,可以将车库的出入口、采光通风口同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相结合,使之看起来协调自然,不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2.2设置生态停车场

首先,对居住区环道外侧以及楼间位置加以利用,设置生态停车位,既缓解了住户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协调。其次,充分利用楼间消极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并对上部加以绿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节约用地、平衡土方的功效,还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率,使居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2.3应用透水地面技术

对于居住区内主干道可以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对于人行步道、园路等道路可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水泥砖铺设,对地面停车场,全部以植草砖铺设,打造生态停车位。通过透水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居住区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强居住区地面的生态调节能力。

2.4人性化的道路系统

在布局道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生活及观景的需要。居住区道路系统由车行道和园路组成,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分区,将两者合理搭配,组成环形路网结构,既确保了交通的快捷通畅,又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对于车行道,首先要符合消防设计的有关标准,确保主干道路和环形道路都达到一定宽度。对于园路,其内部游步道的宽度以1.5~2.5m为宜,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残疾人专用坡。在功能不同的道路区段设置不同的装饰铺设,路面铺设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常见的材质,如卵石、水泥砖等,此外还可使用炉渣、粉煤灰等为原料制成的免烧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材料造价,还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道路景观的绿色环保性。

2.5节水设计

一是设置雨水回收装置,将所采集的雨水送入一体化水处理中心,然后统一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景观水池实施雨水调蓄,以控制多雨天气时的地面峰值径流,缓解排水负担。对于超出调蓄、渗透能力的雨水,可使其溢流汇入市政雨水管网。三是将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系统加以整合,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路面浇洒和绿化浇灌,在整合两种水回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中水和雨水要分开处理,两者不能共用一个清水池;在利用非传统水源时,要制定严密的水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破坏周边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在绿化浇灌中,可采用喷灌与微灌,最好能够辅以园林压力补偿滴灌系统,滴头应采用双出口,避免发生倒吸。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喷头,如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较大,比较适合采用涌泉式喷头,而对于草坪花卉等,应该使用旋转式微喷头,同时辅以地插,注意所采用的喷头应具备起始角记忆功能,确保喷灌时不会干扰道路的正常通行。

2.6照明系统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居住区中心区域的庭院灯及草坪灯以太阳能灯具替代传统光源,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景观照明,中心区以外的庭院灯则使用节能灯。此外,居住区内的庭院灯可以通过多头分回路予以控制,既保证其使用功能,又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扰,同时还起到了节能功效。

2.7种植设计

景观植被应以绿色为主,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并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予以搭配,同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景点的景观特征,实施专题种植设计。对于居住区换热站换气口、消防水池通气口等区域,可利用植物加以遮挡,达到环境美化效果。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风景特色,对不同色彩、类型、高度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构造集“点、线、面”于一体的绿化植被系统,用不同的植物点缀不同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的观景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兼具舒适性和观赏性的生活空间。

3结语

绿色景观范文篇6

关键词:植被;绿化;搭配种植;铁路沿线

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中国的号召,美化环境应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载客工具之一,其特点是运营里程长,并且可经过多个不同城市,将沿途丰富的自然景观串连起来,它是各大城市之间互相交往的桥梁。绿色通道是对整个铁路线路及各个城市节点的整体性生态景致创建,是建立和谐美丽铁路线环境的要求。通过科学规划以及合理管理,可以有效地保护铁路沿线的生态体系及景观设施,修复工程中被破坏的植物,促使铁路与自然景观、城市环境的统一,打造铁路绿色通道。

1项目概况

沪昆专线东边从湘黔省界为起始点,途中经过富源-曲靖-马龙-崇明-昆明,其正线总长度为747.312km,包括云南境内全长185.96km。云桂线设在云南和广西的境内,油昆明南新客站往东边经玉溪-红河-文山-百色-南宁,总长709.518km。包括云南境内全长442.268km。此线路是西南与华南地域客货运输的重要线路,也是西南地区主要出海通道之一。

2设计依据

项目实施前期的考察是指导后期设计展开的依据。在设计进行之前,先对沪昆客专浙江地段、湖南地段以及一些既有线路绿色通道的建立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经昆明、富源、曲靖、崇明对沪昆客专云南地段进行了调查。主要调查线路路基主要工点、桥梁、隧道洞口等。并同时查看铁路既有线、城市绿化等情况;查看沿线自然环境中植物分布情况,采集当地本土植物,并进行观测;访问林场等种植基地,掌握苗源及其对应价格;通过拍照、询问、网上搜集资料等形式集齐了大量一手资料。

3沿线环境概况

3.1云桂铁路

云桂铁路(云南段)坐落于云桂高原地貌地域,高原地貌是由丘陵、低中山、溶原、高原盆地构成。本线所经地段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直接接受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水汽补充。气候特性是温暖湿润,雨水充足,夏季炎热而漫长,冬季会偶遇奇寒,干湿两季区分明显。该沿线土壤大多是赤红壤、紫壤以及红壤。大部分土地瘠薄,有机质含量不高。现场边坡挖开的土壤大多是红黏土以及膨胀土,土壤具有容易板结成块状的特性,对植物生长不利。

3.2沪昆客专

沪昆客专(云南段)是热带高原型的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候温暖潮湿,雨水充足,冬季干燥而寒冷。该沿线大部分地区土地瘠薄,有机质含量同样不高,以红壤为主,昆明市边缘地区沿线高原盆地经长时间的耕作,土壤已变成肥力较低的水稻土。

4绿色通道设计方案原则

改善铁路周围的生态环境,创建铁路沿线环保生态廊道体系,充分缓解修筑铁路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程度。绿色通道设计可分为三方面:①路基边坡;②路基边坡外至用地界;③桥梁梁下用地范围内绿化。

4.1路基边坡方面

路基边坡宜选用灌草相互结合的立体栽种模式。因边坡大多具备土壤贫瘠、存水存肥性差的特征,这要求所选植物在耐干旱、耐贫瘠、根系生长较发达、覆盖性好、易于成长、便于打理、兼顾景观效应方面效果突出。应根据不同的环境状况因地制宜,考虑相异的施工工艺,还要以不同的比例来搭配植物。路基边坡应洒满草籽,草籽比例约15~20g/m2,草籽宜选用冷暖季型草一起撒播,冷暖草交替长出,促使边坡四季常青,同时点播豆科植被固氮肥地。本线采用草籽配置比例为:豆科植物,比如紫花苜蓿和白三叶等;暖季型草,比如百喜草与狗牙根等;冷季型草,比如高羊茅与紫羊茅等。较单一的草本护坡因在初期有较高的面积覆盖率,能较少雨水对坡面形成的面蚀,但生态群落单调,没有层次结构,对于恶劣天气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引起大范围退化。而灌木拥有根系深、生长期较长、覆盖率较高、叶片不集体凋落的特性,灌木护坡在长时间护坡效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选用灌草结合的形式护坡,能充分利用草本植被速生、覆盖率更高及灌木植物较高、灌幅较大、根系较深的特点,形成混合植被护坡结构。在边坡长草之后,还应以不同颜色的灌木品种搭配以及地被植物等组合对边坡进行点缀种植,形成多种色泽、图案的边坡景致效果。

4.2铁路路基边坡外至用地界

设计路基边坡外至用地界的绿化理念,主要是考虑对线路的景观起到美化效果,采用乔灌草花互相结合的方式恢复生物群落植物覆盖层。绿化景观一般通过所选树种的颜色、花型、花的色泽以及灌木造型来表达。本线选用绿化模式为:水沟内侧以颜色不同的小灌木搭配绿篱,其间用带花小乔木或大灌木丛点缀,对乔灌种植后的裸露表层采用地被植物、草本花等遮盖;水沟外侧主要种植乔木,使铁路具有隔离林带,常绿乔木、开花乔木、落叶乔木等混合栽植,乔木下还可种植灌木绿篱、组团装饰,裸露地表予以草坪覆盖。本线预计使用苗木品种有:草本,如沿阶草、地被菊、葱兰等;灌木,如小叶女贞、红花继木、茶花等;乔木,如广玉兰、银杏、栾树等。草本花种植密度是20~25棵/m2,小灌木绿篱以及组团栽植密度是16~20棵/m2,花灌木种植密度是每穴1~3m,乔木种植密度为每棵2~3m。

4.3桥梁

桥梁锥坡:其锥坡参考路基边坡绿化计划,骨架内洒满草籽,并穴种植灌木,混撒草籽密度是15~20g/m2。同时,沿着锥坡坡脚种植一排两行攀爬植被。桥下地段:梁体投影范围内,以种植耐荫植物为主。投影边缘至用地界要和路基边坡外至用地界所选树种保持一致性。桥墩:对一些跨越公路与城镇的桥段,应在桥墩周围设种植槽位,栽植凌霄、爬山虎等攀缘植被。桥身地段:可通过在桥梁的遮挡板上悬吊种植槽,在槽内种植景观植被及垂吊性植被,从而遮挡混凝土桥身。

4.4隧道

针对经过大型城镇、重要景点的隧道洞口,考虑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自然风情、采用浅浮雕、装修等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洞口景观设计。充分结合隧道洞口现状及洞口周围环境情况,对隧道边仰坡运用草灌结合的形式进行景观绿化,将花灌木进行点缀,减少隧道修建改变山体结构的痕迹。

5绿色通道设计技术要点

5.1优选植物品种及配置方式

依据铁路边坡土壤贫瘠的特征,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发芽率高、覆盖良好的植物,并依据植物生长的高度及速度进行合理搭配,达到植被群落丰富的效果。

5.2依据立地条件选择多变的绿化方案

铁路边坡的历程较长,边坡立地条件难免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灵活确定植物栽种方案以及工艺。

5.3将不同季节植物混合种植

将不同结节开花植物混合搭配种植,更突出的是将不同季节草种混合播撒,使铁路沿线花开四季,草木长青。

6结束语

铁路绿色通道景观生态工程设计需要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才能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铁路沿线的景观布置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该项目的实施需要考虑到沿线不同路段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等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栽种,才能取得良好的改善环境与美化景观的效果。

作者:鲍方 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绿色景观范文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绿色设计;设计伦理;观点设计

一、设计“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当今设计界,设计“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腊先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工业活动和消费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设计界有必要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反思和修正。设计是否应该“以人为本”?关键要看站在何种角度。这是一个有关人与自然的悖论。如果就设计谈设计,“以人为本”的提法并没有错,但是孤立地讲“以人为本”,就潜在这样一种危险:即在设计中仅仅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为设计活动的唯一尺度,从而产生误导,使人走向与自然的对立。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以及自我认识的愈发深入,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得渺小和柔弱。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将这一问题作辩证的思考,提出“以自然为中心”或者“以自然为本”的指导思想,或许是一种更好的理念。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对立。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天人合一说”最早由儒家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里“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明人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为活动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道法自然”更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它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予以辅助、促进,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后期的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他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用现代语言来说,人应当于自然合为一体的。由此可见,人类作为宇宙的精华,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员,而不可以凌驾于地、天、道之上。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更不能成为他们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

设计以“自然”为本,道法自然,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用“以自然为本”来扬弃“以人为本”,并非意味着设计不再考虑人的舒适和便利。实际上,“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而“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就显得自私狭隘。“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并非是藐视人的需求,更不是极端地牺牲人类的利益去满足自然的需要。当然,如果牺牲自然的利益来满足人类的贪婪,那更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未的错误行为。

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体”、“独立”、“和谐”三个阶段。人类从制造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开始,实现了对自然的第一次否定和超越。伴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逐渐渗透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独立于自然的意识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人定胜天”的口号,工业文明正是在这种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实践的结果。当今信息文明时代,由于人类发展不断地受到自然力的制约,从而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对自身独立意识的再否定和再超越。因此,“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必将顺应历史车轮的辙迹,继续对“以人为本”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超越。

“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作为哲学意义上内省的思考,并不是绝对地否定“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以自然为本”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要求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和谐生活方式,建立一种新型设计伦理规范,从而减缓生态急剧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绿色设计”应该指向什么?

绿色哲学的本质,原本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设计”被提出来。它的核心,宣扬的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这在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化的“绿色设计”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绿色设计仅仅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冲”,揭开“绿色设计”的面纱,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赤裸裸的贪婪。在拜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会不断开发能源来制造垃圾,怎么可能会实现“绿色设计”呢?在笔者看来,设计出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丝毫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们在热衷于“绿色设计”的同时,为实现“绿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在表面看来没有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但太阳能相关技术的开发,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甚至太阳能系统的配套产品都会产生污染。例如废弃的太阳能蓄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难度更大。只是由于现在太阳能仍然属于昂贵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阳能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集中显现。其实,现在的所谓“绿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对于“太阳能技术”全部是一片喝彩声,几乎没有人去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但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各种谎言之中!

人类对于“绿色”的追求不仅徒劳而且正在不断加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时候,出于“绿色”的目的,人们将那些难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所谓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类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发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又开始推广可降解的“绿色”材料。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1998年12月13日,针对“白色污染”的问题,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王志学当时在会上就谈到:可降解的纸浆类(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性较差,人类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对此,笔者认为,“绿色设计”的观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质主义的消费文化基础上,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为严重的污染”这个怪圈。正如阿尔•戈尔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所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受信念伦理的控制,将设计手段或方式当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尔批判现代人把金钱当作目的一样。西美尔还指出:“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设计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人类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设计作为技术的实现手段正在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科技增长的宿命。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除了寻找新的技术来制约外,在物质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解决。正因如此,海德格尔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绿色设计”的极致就是不要设计,但这显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着就要消费,就要制造垃圾,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过度消费的催化剂。因此真正实现“绿色”,在设计方法的领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类的思想领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从人的观念入手,借助于我们东方哲学的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改造人类审美的价值观念等。公务员之家

绿色景观范文篇8

关键词: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应用

在园林景观中,色彩设计不仅带来协调且美的色彩,还能赋予景观时代气息,满足人艺术追求。只有全面、准确的掌握色彩设计原则及内容,才能使色彩设计发挥作用。色彩设计原则及内容、具体应用是以下研究重点。

1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原则及内容

1.1设计原则

原则有和谐原则、整体性原则、颜色比例协调、韵律原则。一般来说,色彩设计表现载体主要为植物,但园林景观构成除了植物之外,还包括水、雕刻和山等,不同元素有不同的设计方法,有不同形态及颜色,需坚持和谐设计原则,通过相似搭配打造和谐。色彩设计旨在促进整体美观,并非单一存在,有整体性特点,设计时应整体把握观赏效果,充分考虑到色彩景观和地域特点的配合,全局规划。颜色比例协调对于色彩搭配较为关键,比例大小直接影响着设计美感及效果[1]。颜色比例协调同时是顺应自然的迫切要求,不同季节内绿色景观及花卉景观的数量不同,春季百花盛开,应暖色调较为突出;夏季太阳强烈,应绿色调较为突出,此时应适当增加绿色植物,促进整体协调。韵律原则较常见,通过规则重复或不规则重复达到景观整齐目的,易被接受。韵律表现形式较多,如间隔型、重复型和渐变型等。

1.2设计内容

内容主要为园林景观中的山体、地面铺装、水系、小品规划、蓝天、植被、碧海等实际载体,按当地文化背景及美学原理,有机协调色彩,进而达到理想、满意的色彩效果。经过设计的色彩景观可影响观赏者生理及心理,加上设计都是从谐度和整体出发的,故能体现以人为本及地域特色。利用色相、亮度及彩色的等设计小品和其他景观等,可促进景观多彩、丰富,使人感受到色彩之美,并刺激视觉,释放负性情绪,如烦躁、沉闷等。

2色彩设计具体应用

2.1人工色彩

分为基础设施、人文建筑和灯光色彩等。设计指示牌、服务区、廊道、茶水间等基础性设施时,可运用形状各异及色彩不一的设计方法,达到增添设施色彩的目的。灯光色彩是最为典型的色彩设计,不同功能、性质的景观,有不同夜景,设计运用灯光色彩,可为夜景增添色彩,形成独特的景观夜景。人文建筑在园林景观中有极大吸引力,设计有一定色彩特点及地域特色风格的建筑,对提升园林。

2.2自然色彩

自然色彩主要有绿色、山石色彩、水体色彩、生物色彩和其他色彩等。绿色为自然基础色调,任何季节和低于的自然景观均以绿色为主,以此便形成了绿色自然景观。设计时,除特色型小品外,都应将绿色作为基调,整体把握。具体应用时,充分使用不同植物叶片的绿色,如浅绿色、灰绿色、蓝绿色、墨绿色和褐绿色等,通过不同绿色的互相搭配,创造和谐、美丽色感,带给人心旷神怡之感。布置花镜和花坛时,应将绿色作为衬底,并尽量降低其高度,使花朵保持高姿态,营造别样意境。不同山石的形状及颜色不同,地质原因不同也能使山石有不一样的颜色,在景观中运用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山石,并与其他景观相互协调,可有效提高整体的色彩美感。水作为生命源泉,通过自然或人为设计,使之展现不同形状及色彩,如翠绿的湖水、白色的喷泉等,给人以美的享受。不同生物也有不同的颜色,借助其生态景象,可赋予景观活泼、生动之感。红、橙、黄属于暖色系的基本色调,为暖色系设计主旋律。作为亮色,可见度较高,易引起视觉注意,可产生活泼欢快感,常应用于城市公园中。白、蓝、青属于冷色系的基本色调,为冷色系设计主旋律,可产生宁静、庄重感,适用于庄严园林,如烈士陵园等,以此加强空间深远感受,增加庄重感及历史厚重感。红和绿、紫和黄、橙和蓝等是常见对比色,适用于广场出入口或园林仪式等,使人产生浓厚、热烈之感;使用对比色设计的园林图案、花柱、花坛及立体造型等,也能丰富视觉效果。黄和绿、橙和红等是相邻色,借助相差不大的2种颜色,组成体系,可达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效果;相邻色明度有一定差异,但色相相同,合理搭配便能产生层次感、空间感。邻补色属于特别的色彩形式,设计中较常用,不仅能满足大众口味,还能带来淡雅、和谐感受;在大面积绿色植物中少量插入红色,既补充了色彩缺陷,还营造出和谐画面;夏季荷塘上点缀的雨滴,也增添了画面唯美感,展现自然特色。

3结束语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对专业性要求较高,应当严格把握重点,紧贴设计原则及内容,充分突出主题,达到整体统一和谐。设计师也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设计水平,创造优秀色彩景观。

作者:钱永康 单位:杭州新泽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绿色景观范文篇9

关键词:园林设计;绿色园林;设计与施工如今,绿色园林项目规划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具体要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绿色园林项目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只有在新时代,根据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结合实际需要做好绿色花园工程相应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城市绿化园林工程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我国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随着人口的涌入,大量的生活垃圾,人类产生的污染水和空气,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极其严重的污染,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使人们的城市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人们的生活。城市生活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恢复,也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健康和舒适。人们希望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相关环境保护技术,城市的绿化率最大化,减少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控制污染的城市环境,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适合人们的生活。

2新时期绿色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原则

2.1以人为本。城市绿色园林的建设可以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许多现代人生活和工作在各种压力下。一个美丽的、生态的、绿色的景观设计,会让人亲近自然,身心愉悦,情绪放松。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优先考虑人的主观情感,让人放松,忘却烦恼。如果只是想创造一个广阔多样的景观设计,可能会违背城市园林的初衷。此外,每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都是不同的。为了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当地人会感到更加亲切。因此,景观设计不仅是绿色生态,更是文化。2.2绿色生态。在城市中保持人们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不仅是为了营造园林景观,也会对景观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虽然简单粗糙的园林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好的绿化美化效果。中国城市的景观大多以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为主,不是真正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是不同的和稳定的。系统中的生物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谐生长。在城市绿色景观工程的设计中,我们必须学会从城市景观规划的性质处理这个问题,自然、和谐的创造一个绿色和可持续生态景观,不断改善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2.3因地制宜。中国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经济和自然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使各个城市和区域的情况更加突出,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然而,一些地区为了建设城市景观工程而破坏和破坏现有的自然生态景观。这样一个严重的错误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将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每个城市的绿色花园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该地区的文化和个性,呈现出一种色彩和吸引力。

3绿色园林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没有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设计方案。现在很多园林为了便于设计,会直接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在破坏了自然景观之后再进一步修建园林是非常错误的。这种做法不仅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有些设计师在规划时会忽略当地特色,建造不匹配且重复的花园环境,这很容易造成居民的视觉疲劳和降低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3.2忽略植物的多样性。在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会选择单一树种的苗木,或者选择当地的苗木进行栽培,这种方式很容易将园林引为森林,植物多样性没有充分实现,也不能充分吸引当地居民。从其他地方引进秧苗也很重要。植物的多样性也可以给人以视觉冲击,给人以美的享受。3.3不注重后期的修缮。绿色花园项目不是短期的工作,项目完成后,必须注意后期的维护,否则会导致植物生长迅速,装饰性将会大大降低,严重甚至导致大面积植物的死亡。在项目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质量更好的工厂。在工程验收中必须注意这一点,以减少后期的维修工作。

4城市绿化园林工程规划及施工策略

4.1正确处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关系。协调环境建筑与空间环境保护的关系,营造多层次的城市环境是很重要的。因此,第一,在树木的设计和种植中,必须以现代城市规划、环境知识和环境理论为基础,选择最适合的树种和种植方法;第二,要特别重视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设计,特别是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解决经济、社会和生态出口的关系;第三,要特别重视自然景观的利用,尽量利用原有的景观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4.2遵循生物多样性与艺术性结合。在发展真正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需要深化环境与环境的概念,使景观建设更加科学化、艺术化,并以此为最终目标。绿色植物需要装备,包括树木、灌木和草的有效组合。如何扩大城市景观的建设,实现城市景观发展的个性化,应该更多关注生物多样性,植树和地方品种,应作为植物种植的辅助输入,确保开发过程中的科学性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效率,重视生物科学和艺术的结合。4.3建立健全制度。在缺乏景观建设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相关的景观设计和施工能够顺利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景观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系统需要更新的内容并及时补充,以确保其符合当前实时开发,并能发挥适当的指导作用,严格遵循相关设计和施工方案,在施工期间,严格监督检查。除了一些指导性的施工方案外,施工制度必须尽可能的详细,以确保施工的各个方面都能被包括在内。

5绿色园林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分析

5.1土方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土方工程是绿色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基础工程,是创造不同风格的各种景观效果的基础。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针对绿色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设计师应该首先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首先,在土方工程施工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地形和设计的具体要求,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施工操作;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现阶段大部分土方施工都是以机械开挖为主,因此在开挖完成后应该根据地形情况对其进行土壤边坡形状和土壤沉降系数的满足,以保证后续的自然景观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园林的整体效果。5.2置石规划设计与施工。石材放置是园林绿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提高园林结构的完整性和艺术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相关设计师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的观赏面和视线,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石材布置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将其与园林景观、园林植物、树木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确保石材与树木相互体现,从而创造出完美的园林效果。

6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园林项目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表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景观工程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应予以充分重视。在景观工程规划中,既要注重园林的整体艺术效果,又要给周边居民带来美观的享受,还要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城市园林不仅是植物的规划,更是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充分吸收。探索新时期绿色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大大提高效果。树立创新意识,紧跟时展潮流,制定完善建设规划,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张迪.新时期绿色园林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研究[J].赤子,2019,(18).

[2]张茹彪.新时期绿色园林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分析[J].信息周刊,2018,(16):1.

绿色景观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整合应用;探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建筑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的有效应用,可以在降低施工建设成本的同时,提升建筑的实际效益和作用,进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需要重视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通过对其设计理念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促进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建设,推动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践行与发展。

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概述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能源匮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建筑能源消耗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生产的高能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众的实际生活。因此,如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能耗控制成为建筑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其实就是节能环保政策在建筑行业的深入,通过绿色设计理念的实施实现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正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俨然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

2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分析

2.1建筑布局规划中节约用地理念的运。用在当前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大部分建筑物的占地轮廓相对规整,所以其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大,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我国也是多山、多沙漠的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所以人均占有量也相对较低。所以,土地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实际建筑建设过程中,所占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大,如若不进行合理规划势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基于此,需要重视对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明确当前建筑设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绿色生态理念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节约,进而提高建筑土地的实际使用率。基于此,在建筑用地规划过程中,以建筑设计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现场土地条件,在确保其建筑地势形态的基础上,对场地平整的工程量进行适当减少,注重对规划用地原有生态系统的有效应用[2]。例如规划土地内存在坡坑,可以基于实际建设需求,进行停车场的规划设计,通过设置停车场来保持土地的原有形态,并满足工程设计的实际需求,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节约,起到良好绿色建设设计效果。2.2建筑平面设计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对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际效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节能设计理念的有效应用,可以在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同时,降低建筑建设成本。基于此,在实际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可以基于建筑场地的实际气候条件,通过对朝向的有效设计实现建筑的节能设计。例如某地区建筑工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该地区风向的研究,发现夏季风向主要为西南风,建筑设计人员可以以实际建筑工程建设要求为基础,将建筑的朝向设置为南偏西15℃,通过自然风来调节建筑室内温度,进而实现对空调使用次数的减少,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当然,我国各个地区的气温以及气候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建筑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3]。2.3景观结构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在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其景观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在提升景观美化效果的同时,促进景观建设成本的降低。在实际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基于建筑规划区域内自然景观,结合景观设计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协调设计,并且针对建筑区域入口景观、广场景观以及建筑景观,可以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开展递次开展的方式进行设计,实现对建筑景观整体的构建。与此同时,通过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建筑布置,确保在为民众提供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确保民众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场所。而小区道路两侧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以行例的形式进行乔木栽植,其品种可以结合道路设计实际性质以及当地的气温条件等[4]。小区内部道路可以灵活的进行景观布置,充分结合墙体以及内部道路,进行立体化空间设计,以此实现对建筑绿化面积的扩大,促进建筑景观整体形象的提升。此外,建筑设计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例如太阳能、自然水资源二次利用、风能利用等。与此同时,建筑建设材料也可以选择新型能源型建设材料。通过对再生能源的有效使用,在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同时,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实际效用[5]。

3结束语

建筑事业的发展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在降低施工建设成本的同时,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在实际建筑设计中,需要重视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深入分析当前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应用意见,实现建筑能源消耗的降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阳.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4):17-18.

[2]刘彬,石春磊.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探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31):00024-00024.

[3]张利明.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No.384(10):35-36+87.

[4]蔡军华.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No.542(3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