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转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0:01:27

历史性转变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1

*说,今年以来,中国环境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办报思路开始转变,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问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加强;战斗精神增强,批评性报道数量增加,质量有所提高;言论加强;版面以及报道内容有一些积极变化。今后要进一步提高报纸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充分发挥环境宣传主阵地作用,提高影响力,加强对基层、企业的报道。只有通过改革,报纸才有活力,才有生机,才会进步。

*说,中国环境报要实现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报纸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进行大改革。近年来,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思想、新的发展战略,环境保护面临着更加尖锐的矛盾和更加艰巨的任务。中国环境报要发挥专业优势,成为规律的探索者、舆论的引导者、现象的解释者、观念的传播者和工作的推动者。要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改革应对各类媒体的激烈竞争,规划好版面格局,适应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要求,向专、深的方向发展。

二要有大思维。环保工作已经拓展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从专业技术层面进入管理决策层面,从物质领域进入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层面。环境问题既是人口与资源问题、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国际问题。这要求我们把环境问题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剖析和思考,要有大视野、高境界,使报纸更有深度、厚度,更有影响力。

三要创造大品牌。报纸的影响力来源于报道的品质,包括思想的深刻性和敏锐性,事实、观点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对问题分析的透彻性和公正性,以及文字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报纸要对事关公众利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事件积极干预,集中力量选择、调整或创办合适的栏目、专题版面或者周刊,通过它们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四要有大策划。报纸要通过策划,使报道做到有的放矢,强势出击,化被动为主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策划是媒体吸引公众关注、扩大影响、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总局有关部门、各地记者要及时、积极提供信息、素材和选题,为报道策划提供支持。

五要有大手笔。中国环境报要有创新求变意识,力求报道生动,讲究写作方法和技巧;版面编辑水平也要提高,做好后期加工。编辑记者的新闻观念要转变,境界要提高,角度要变化,写法要创新。中国环境报的编辑记者必须具备高深的专业素养,对一些重大问题要有专门研究,在全面报道环境新闻的同时,使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环境报树立品牌的突破口。

六要建设大队伍。首先,环保系统必须有自己的强势舆论工具。办好中国环境报,不仅仅是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增加报纸说话的分量,实质上也增强了环保系统的话语权。其次,报纸的改革离不开环保系统的支持。另外,环保部门要用好中国环境报。只有用好,才有办好的动力。

*说,中国环境报是环保系统最重要的舆论工具,是宣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是各级环保部门说话交流的重要渠道。为各级环保部门服务,是中国环境报的重要职责,同时,全国环保系统也有义务共同办好中国环境报。各级环保部门要转变环境新闻宣传的观念,利用中国环境报为环保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提高环保部门在当地政府中的地位造势。中国环境报要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环保部门也要就报道问题与报社积极沟通,协调配合;要多给记者、通讯员出题,提要求,布置任务;对记者站的新闻宣传、能力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便利条件。

中国环境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杨明森在会上表示,明年中国环境报的宣传报道工作,将以增强公信力为核心内容和目标,坚持宣扬主旋律,提高社会影响力,力争使中国环境报成为环境新闻宣传的一面旗帜。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转变

供应链是相互间通过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技术、服务的厂家、供应商、零售商等构成的价值网络。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经过若干环节直至最终使用者手中的全过程的货物的流动、转化和相关的信息流的整合,通过改善供应链关系来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供应链管理并非固定不变的,伴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信息系统基础的完善,战略管理思想的深化,供应链管理在其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使得众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成员,中国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认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便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作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从注重企业内部功能的协调到注重企业间资源的协调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总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协调企业内部资源,通过对企业内部现有的信息、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与专业化,企业逐渐认识到不能仅靠自身而必须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外伸企业、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延伸和发展为面向全行业的产业链管理,管理的资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外部。把多个企业纳入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后,大大增强该供应链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企业集成从原来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固定的,可以是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传统模式,也可能是生产商——零售商或是其他模式,模式的决定取决于如何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核心竞争力及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必须重点指出的是,除少数垄断性大公司外,大部分企业不可能拥有独一无二的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模式,在相同模式下,竞争力仍然差别很大,关键在于必须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相同的企业价值观、战略思想、互相信任,有各自可利用的核心竞争优势等)以及对矛盾与冲突的及时协调。

供应链成本管理由注重有形成本到注重市场媒介成本

有形成本指在具体产品的供应中产生的成本包括制造、运输和储存成本。市场媒介成本指使供应能够在数量和种类上满足需求而产生的成本,包括设计、安全库存、减价、价格保护、销售退回、服务等等。在需求相对可预测的行业中,有形成本是主要的,在变化发展很快的行业和需求不能预测的行业中,市场媒介成本占了主要地位。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加强管理,但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市场媒介成本的管理,原因有:有形成本更容易被管理者看见;有形成本相对来讲更容易在行业内部得到统一;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在创新初期往往只注重技术创新而忽略把产品推向市场的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产品成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销售、服务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企业对市场媒介成本的关注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反映。

供应链管理从关注供应到关注需求

传统供应链中的主导者是制造商,但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企业营销部门已把需求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关注需求要求企业致力于需求信息的获得和反馈,需求数据的取得应当尽可能在靠近消费的时间和地点,如在零售业中,消费点就是POS机扫描货物条形码的地方。医疗卫生业的消费点,不应是仓库而应是诊室或手术室,唯此才能获得真正的需求信息,并能够以此为据迅速调整供应的品种、质量、数量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要,降低“牛鞭效应”,在这里,需求预测的技术与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库存投资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关注需求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需求管理,相应的需求管理工具(如价格政策)应与供应链管理很好结合起来,关注需求并不意味着企业无条件地满足市场需求,而是可以包括通过价格改变来刺激需求或改变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问世不久尚无法预测其销量的高技术产品,这种方法被戴尔公司称为“卖你有的东西”。

供应链管理从信息保留到信息共享

随着企业竞争形态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保留已不再适应时代要求,信息流动、信息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仍存在一些障碍如部分企业内部的信息工作基础薄弱,数据不完整,信息安全问题、相关产品构架及互操作标准的欠完善等。但借助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沟通企业内外部信息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有力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共享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的竞争力水平。企业应切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此外,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虽然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它仍是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将传统的方式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才能得到完整、有效的信息系统。

从“大量供应”到“大批量定制”式的供应

“大量供应”强调规模经济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增加收入。“大批量定制”式供应强调满足众多不同顾客个性化需求,它适应了当今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变化趋势,在强调收入增长的同时,注重培养顾客忠诚,大批量定制方式最关键的是要能建成一个敏捷供应链系统,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关键是贯穿供应链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及业务流的协调与同步化问题。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表现在订单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供货管理、库存管理等各个方面,对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整合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至于同步化方面,可以采取:尽量使零部件标准化;采用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过程;采取延迟差异化策略等措施来解决。

参考文献:

1.廖春良,程发新.《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探讨》.经济管理,2002(24)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3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环保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十一五”以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成效开始显现。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有了可喜变化,保护环境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环保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深刻认识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环境保护部,为理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主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学习领会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关键在于行动,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全力推进历史性转变,尽心尽责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决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决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一)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是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的必然要求。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我国环保工作从此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历史性转变这一战略思想,要求把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由“主次”、“先后”、“单一”转变为“并重”、“同步”和“综合”,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推进历史性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部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和主要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历史性转变,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实行根本性调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把环境保护部机关打造成推进历史性转变的“火车头”,才能担负起推进历史性转变主力军的重任。

(二)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是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必然要求。我们确定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气五条”、“水六条”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解决了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但是,一些地区环境污染仍然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普遍存在,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危害开始显现,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只有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严格环境执法,使之像钢铁一样坚硬,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才能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实际成效。

(三)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去年污染减排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拐点”,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仅完成了3%,在剩下不到三年的时间还要完成7%的任务,因此实现减排目标的任务相当艰巨。同时,各地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在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的相互作用下,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防止关闭企业死灰复燃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只有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牢牢把握污染防治重中之重地位不偏移,把污染减排作为当前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狠抓落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才能巩固出现“拐点”的已有成果,如期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

(四)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是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下来。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大力宣传生态文明,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根本上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才能真正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

(五)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事实说明,我们环保系统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乐奉献、能战斗的队伍。在应对多次突发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经受住了考验和洗礼,凝炼成的中国环保精神,激励着环境保护事业阔步前进。但是,我们干部队伍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引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警醒。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具体表现在:有的同志思想作风不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会上不说、会下乱说;有的同志政治和大局意识淡薄,自以为是,各行其是,执行党组的决策部署短斤缺两;有的同志缺乏组织原则,搞拉拉扯扯等小动作;有的同志热衷于捕风捉影,散布小道消息,甚至无中生有,蛊惑人心;有的同志缺乏工作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有的同志存在以权谋私现象。只有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消除这些现象,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相互团结、相互信任、相互谅解和相互支持,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的基本要求

当前,把环境保护部建设成为引领全国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关键是要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从严治部”是他律,“从我做起”是自律。从严治部,要求必须做到制度严密、程序规范、奖罚分明,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从我做起,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干部必须从自身、从现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必须要抓紧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要求自己。从狭义上讲,从严治部的主体是部党组和领导班子。部党组和领导班子成员能否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管好自己,是从严治部成败的关键。“己不正,焉能正人?”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做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才能做到“人能服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突出抓好自身作风建设,加强修养,严格自律,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全面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领导干部自己做好了,从严治部才有希望。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领导必须首先做到;要求领导干部做到的,领导班子必须首先做到;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班长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到哪里,纪检监察机关和群众就可以监督到哪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按照这一原则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在环境保护部形成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清风正气。

第二,严格管理队伍。这是从严治部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反复强调的,即通过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纪律约束、组织使用等手段,使下属远离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问题。目前有的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对身边工作人员和下属放松管理,出了问题还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袒护纵容。持这种态度还谈何“从严治部”?古人云,“慈不掌兵”。凡是有“管人”权力的领导干部,都应该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尽到“管住”的责任,对下属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以免任其泛滥,否则“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悔之晚矣。

第三,严格执行制度。管子曰:“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就是说,善于治国理政的人,通过制定有效制度来管理国家,以达到民众皆服的目的。严密的制度是从严治部的根本保证。刚刚印发了《环境保护部工作规则》和《环境保护部党组工作规则》,这是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个重要突破。两个工作规则是管总的,我们还要继续完善、细化有关的规章制度,使规章制度更加缜密、更加全面,尽量避免制度上的欠缺或漏洞。同时,我们还要严格执行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特别是要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严格权力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事前监督在防患于未然,事中监督可校正偏差,事后监督能纠正错误。严格监督是对领导干部真正的爱护,防患于未然的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帮助。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一定要强化并牢固树立监督意识,对于组织、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虚心接受,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同时,我们还要切实用好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监督方式,强化组织监督;通过召开听证会、社会公示、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欢迎群众监督;还要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发挥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确保权力在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的轨道上运行。

三、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加强环境保护部自身建设

组建环境保护部是几代环保人的梦想和追求,现在成为现实,这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释放过程,有其必然性。但是,组建环境保护部不会使我们的工作自然而然、一蹴而就地迈上新台阶,还要靠我们加强自身建设。关键是要着力增强四个能力。

(一)着力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自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和能力,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提高认识上有新突破;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导实践上有新探索;三是统筹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在推动工作上有新进展。

(二)着力增强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要继续围绕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这一主要任务,对如何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进行积极探索,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历史性转变进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障碍,不断提高推进历史性转变的本领和能力,不遗余力地推动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走向融合。要在提高“四个本领”上狠下功夫。一是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领;二是科学认识环境问题,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的本领;三是善于运用政策“组合拳”,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本领;四是深刻把握突出环境问题,落实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总体工作思路的本领。

(三)着力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奋斗的能力。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团结出效益、团结出干部。领导班子团结至关重要,团结是干部的品德问题,也是党性问题。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建设,认真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要求。其中“个别酝酿”是“集体领导”的重要环节,是“民主集中”的必要过程,是“会议决定”的基本前提,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个别酝酿”决不是随心所欲,不是以我为中心,不是自由主义的乱议论,也不是谁都可以出题目让大家“个别酝酿”的,而是在党组集体领导下,由书记协调,由党组办事机构运作的有组织、有主体、有纪律的党组领导活动。因此,领导班子成员必须从理论高度深刻认识,在实践中领会、把握和运用。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品行和素质,做到淡泊名利,海纳百川。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相互补台,处理好坚持原则与同志情谊的关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共同维护建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团结,建立同志友谊基础上的团结,不断增强团结和谐意识,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群策群力促和谐的良好工作局面。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4

一、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P272)。如何使中国的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呢?中国面临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现实国情,这集中体现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资本主义在中国虽有所发展但封建主义在中国仍占据统治地位,同时中国还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剥削和压迫。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显然与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与内在动力。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从不同方面对这一历史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是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阶级为主要成份的政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这不仅为党组织力量的壮大获得更广大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二是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力量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问题,保证了这支军队成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三是解决了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阶段性规律。四是解决了如何由“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向“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转变的问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五是解决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如何通过和平的方式(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无产阶级如何通过革命上升为统治阶级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历史课题,围绕这一历史课题所进行的探索进程就相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革命)两个时期。

二、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较多,但是对于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并剥夺有产者后如何建设发展未来社会论述较少,他们只是对未来社会指出了大致轮廓和发展方向,他们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将经历不完善的“第一阶段”和完善的“高级阶段”。列宁后来把“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并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捍卫壮大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又有囿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而导致的失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必须面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这些理论遗产以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历史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还必须面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与现实课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形成了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实践与经验,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党的八大文件、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献中,这些探索及探索中形成的正确认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趋向。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认识的局限以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这种正确的趋向在理论上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在实践上也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相反,一些教条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思想却发展起来,最后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样严重错误的发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经历严重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回到正确的轨道,由此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围绕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这一核心问题,以邓小平、和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一是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跃升。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核心,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是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我国社会主义定位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4](P252)。三是拓展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战略步骤。把“四个现代化”逐步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并不断完善“三步走”实现步骤。四是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是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4]。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五是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向现代执政党的转型。恢复确立了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探索发展新形势下党群关系,拓宽党的群众基础,把以人为本作为我党执政理念,奠定了执政党与群众和谐关系的基础。健全完善党的各项制度,推进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探索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规律,针对“四种考验”、“四大危险”[5](P11),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巩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历史课题,围绕这一历史课题的探索进程就相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在中国社会主义巩固、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两个时期。

三、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问题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伟大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生动实践,用真实、系统、翔实的史料,全方位记述党领导全县人民在艰苦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夯实基础、积极培育增收产业,实现从缺吃少穿到全面实现脱贫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方式,实现从单点扶贫到连片开发的历史性转变;强化培训、全面提升能力素质,实现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致富的历史性转变;动员各方、注重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实现从单纯的专项扶贫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的历史性转变,用史实讴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

二、目标要求

2021年4月,启动《县扶贫开发志》编纂的前期工作;2022年3月完成初稿,2023年2月全志定稿,2023年3月出版印刷。

三、体例架构

(一)志名:《县扶贫开发志》

(二)断限:上限迄于1982年1月,下限至2020年12月底。为保持记述内容、事件的完整性,部分内容可作适当上溯和下延。

(三)架构:设篇、章、节、目四个层次,以时为序,直陈其事。

(四)体裁:述、记、志、传、图(照片)、表、录并用,以志为主。目录前设序言、凡例,书后设索引和编后记等。

四、任务分工

编纂《县扶贫开发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县乡村振兴局牵头编纂《县扶贫开发志》,县农业农村、人社、教育、住建、卫生健康、医保、水务、发改、交通、民政等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是承担编纂工作任务的主要部门。各部门要确定一名分管同志牵头,同时确定熟悉业务、文字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具体做好资料搜集及整理上报工作,及时与编辑部沟通联系确保按时间进度要求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除上述成员单位外,凡涉及全县及本部门本单位有关扶贫开发方面的内容,都要积极配合,按时上报材料,不得出现遗漏。

五、质量要求

(一)紧扣主题。《县扶贫开发志》记述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覆盖面大,在资料收集、初稿撰写和编纂过程中要紧扣扶贫开发主题。志稿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重点记述全县扶贫开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

(二)详今略“早”。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大体经历了开发式扶贫、深度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阶段。志稿编纂在坚持全面系统的总体要求下,要重点突出记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卓越成就。

(三)资料翔实。资料真实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内容全面、系统,详略适宜,相关的部分内容可以合理交叉,但不能重复。

(四)体例规范。合理归类,层次清晰,排列有序,横不缺主项,纵不断主线。

(五)文辞严谨。文风朴实,用语准确,行文简洁,标点、数字、计量、注释、引文、纪年、称谓等符合规范标准。

(六)核校准确。校对认真细致,纠正失误,消除差错,符合出版印刷标准。

六、编纂步骤

(一)2021年3月—5月,编制实施方案、篇目大纲阶段。在学习研究国家和省市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县扶贫开发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和篇目大纲。

(二)2021年6月—8月,安排部署阶段。成立《县扶贫开发志》编纂委员会,印发《县扶贫开发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召开编纂工作启动大会。

(三)2021年9月—2022年3月,资料收集及初稿撰写阶段。成立《县扶贫开发志》编辑部,确定撰稿人,搜集资料,细化完善篇目细目,撰写初稿并进行资料、图表、数据的补充考订。2022年3月31日前,各撰稿人完成初稿并提交编辑部。

(四)2022年4月—8月,初稿修改及总纂阶段。编辑部主编组织人员统稿,广泛征求意见,组织评议,根据统稿人员意见建议,各撰稿人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较为成熟的审定稿。

(五)2022年9月—2023年2月,评议审定、复审、终审阶段。编纂委员会评议审定志稿,修改后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进行复审。

(六)2023年3月,出版印刷阶段。交付出版社“三审”定稿,出版印刷。

七、经费保障

《县扶贫开发志》编纂工作经费(包括人员聘用费),由县乡村振兴局向县财政局申请。

八、组织领导

(一)坚持统一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县乡村振兴局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各负其责,把编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制度到位、设施到位、工作到位,切实提供可靠保障。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6

《公报》的开头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明显成效,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这就体现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的大国,要把13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如果动摇了,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复杂。在新世纪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和伟大历史进程中,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要善于把党关于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党的所有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展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党的领导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

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等,必须统一。这是党和国家的大局,是高于一切的。全党朝气蓬勃,步调一致,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7

《公报》的开头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明显成效,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这就体现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的大国,要把13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如果动摇了,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复杂。在新世纪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和伟大历史进程中,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要善于把党关于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党的所有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展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党的领导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

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等,必须统一。这是党和国家的大局,是高于一切的。全党朝气蓬勃,步调一致,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8

提要:本文试图从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探索在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中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同时,通过对贵州在发展中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探索政府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贵州实现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科学观,是党中央在新世纪审视国内外形势发展趋势后,做出的正确决策。今年,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无论对发达地区还是对欠发达地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使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我们国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总结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并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发展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要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只有在发展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政风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服务经济社会职能作用,确保科学发展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实现我省发展上的历史性跨越营造环境、提供动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行政能力。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必须要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战略思想。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和最新的执政理念。其次,全面、调协、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一直清楚地定位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相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形成和谐社会。可持续,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道路。第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复杂整体,系统地全面考虑问题;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社会结构考虑问题,并注重各系统间和各系统内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构成了我们发展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大的关系。统筹兼顾,是对政府行政能力基本要求,要求政府在管理和服务经济和社会事务、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执行发展措施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

在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一是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通过一步步的改革,逐步形成职责明确、分工明晰、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精简节约、运转高效、相对稳定的各级政府机构体系。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在全面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和职能转变中,要逐步把政府管理职能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将政府职能重点转变到经济调控、市场准入与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改善投资环境上来。在职能转变中,政府应超脱于部门利益之上,充分发挥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的原则,在市场机制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在职能转变中政府要有职能减负意识,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坚决把不该政府管的事,按职能划分原则交由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从而使政府集中精力管好政府该管的事。政府在继续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努力促进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三是进一步树立政府服务意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一方面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政府为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上。在政府的管理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公众。在政府管理服务中充分体现公共财政原则,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政府部门要健全社会公示、听证、政府新闻等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让广大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尽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以此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四是要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各级政府和其部门都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

只有使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行为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程序化,才能使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调控服务职能作用,努力实现我省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当前,我省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期,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给我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近一个时期以来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贵州在全国发展的格局中,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在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仍是薄弱环节,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等长期积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治,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开采等粗加工产业偏重,高新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三是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项目储备不足,投资环境仍需改善;四是基础设施不足仍是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尽管我省原产煤量和发电量增幅较大,但受全国性能源供需矛盾较大的影响,省内煤电供应仍很紧张,运力不足问题没有明显缓解;五是科技、教育水平不高,人口、环境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等制约贵州发展的内部因素问题设有根本改变。贵州总体发展不仅比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就是与全国平均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据粗略估算,××年,我省的国内产生总值为亿元,仅为全国万亿元的百分之一多一点,人均仅为全国水平的左右。贵州要跟上全国的发展水平,如期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只能走高于全国发展平均水平约个百分点的跨越发展道路。我们要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不仅只是经济上的增长,必须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完善。特别是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更是如此。贵州的落后,不仅是在经济总量,人均的占有量等经济指标方面,更重要地是体现在观念的落后,人的素质的落后,乃至生态的脆弱等总体方面。这就要求同时在发展中必须牢牢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否则经济的发展虽然可以上去,但不可能得到持续,甚至可能会留下灾难性的隐患。

要实现我省发展历史性的跨越,首先是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发挥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的作用,首先是通过政策的引导,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发挥政府项目建设优势,依托项目推进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把既有的产业做大做强;其次是加强后继产业的发掘和准备,发挥政府掌握全局的优势,通过充分的论证准备和引导,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是注重公共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形成。与此同时,做好统筹兼顾,在保持区域经济整体协调推进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贵州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政府可在以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发挥政府科学规划、科学决策职能,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加快推进结构高速,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要求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深刻认清省情,站在全局高度,经过充分的、科学的决策论证,科学地、综合地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本地资源、区位、产业、人才优势,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找准优势产业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计划分步实施。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放在基础性地位,抓住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解决好我省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总书记指出:“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贵州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民收入还比较低,需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做出更大努力。”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一是要采取政策引导,执行好全部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办法,加大各项支农措施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加快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为重点,切实抓好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关企业;四是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五是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切实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六是引导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拓宽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外出打工等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就业。

——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自主能力,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新战略思路,争取在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方面取得突破。政府要围绕我省优势产业组织集中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形成产业,保持领先地位,推动产业化发展。我省要建立和完善创新知识经济平台,大力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基、加快新型材料的新型能源基地建设。在贵州推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政府一定要提出贵州新型工业发展重点战略新思路和新举措,使其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笔者认为,我省的产业发展一是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要尽快形成特色材料和特色能源产业,三是进一步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使我省在资源开发上走高附加值开发道路。同时,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进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政策和金融支撑,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

——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努力构建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努力从机制上消除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障碍。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努力从机制上营造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势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紧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各项战略重点作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大交通建设、能源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生态建设、城镇建设和科技教育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入,以及其他重点项目的投入,力争逐步形成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9

一、“一战”前后“世界历史”的转折性变迁及对中国的影响

引发近代中国革命有两个主要因素,内部是中国的封建主义,外部是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近代之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末期。虽然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但因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极为微弱,致使社会生产力落后、政治腐败、制度衰朽、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这些都表明,封建统治者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统治下去,人民也不愿意在民不聊生的处境中生活下去。一场危及封建制度存亡的社会大革命已经势不可免。当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场新的内部社会危机正在潜伏暗蕴之际,人类历史的进程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确立,已经开始了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纪元。所谓“世界历史”,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第88页)由于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同上,第86页);资产阶级凭借资本的力量,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展和殖民侵略“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得“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也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同上,第276、291页)。于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殖民”的方式侵入到了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下,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续绝的严重民族危机。与此同时,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瓦解了,中国迅速变为一种半封建的社会。而且,在帝国主义军事征服和财政借贷下,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最终臣服,并与其勾结而成为其在华利益的政治代表。于是,在民族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中国近代革命也就具有了双重内涵。它既需要实现民族史维度上反封建的民主解放,也同时需要实现“世界历史”维度上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正如所言:“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选集》第2卷,第2版,第632页)

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两个基本任务,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统一的”(同上,第637页)。正因如此,中国近代的民族历史变迁和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变迁,就成了考察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进程的两个最基本维度。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两个维度上的革命问题不断互动影响的过程。正是由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世界革命和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中国革命在五四前后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并在互动中形成“叠加”性的影响,才推动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就世界历史进程而言,此时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共同影响了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转折性的历史影响。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及其灾难性的结果,一方面把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弊端推演到了极端,出现了世界性的战争灾难、罪恶与大屠杀,彻底击碎了资本主义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平、繁荣”的神话。另一方面,它使源起于现代之初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诘难、批判和鞑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地、现实性地展开。一战后的历史表明,不仅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波澜壮阔,即便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也出现了寻求改良和修正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模式的新趋势。

其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因一战的背景也远超出了俄国的民族史层面而直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一方面,这个革命发生和成功的原因并非仅仅在于俄国社会本身,还在于一战的影响。它直接就是在一战的废墟上,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制度性革命而实现的。因此,这个革命所指向和否定的不仅仅是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更有通过俄国资本主义“特殊”所表征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性,根本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格局。另一方面,这个革命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它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出的实践之果。因而,它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它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就在于,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上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范式。

二、前后中国社会的民族性历史变迁

就中国的民族历史进程而言,辛亥革命的胜利,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了“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同上,第667页)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层面上来。然而,辛亥革命的夭折、封建帝制的复辟,既表明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极其脆弱性和不发达性,又凸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根基的顽固性,更暴露了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反革命本质和作用。历史表明:旧式的民主革命,即使否定了封建帝制,也依然未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任务。在“世界历史”时代,因“世界历史”和中国国情的双重规定,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并非能仅仅通过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实现。中国革命必须走融“世界历史”与民族国情为一体的道路。于是,中国出现了孙中山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转变;有了等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及实践开拓。

由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对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正是通过超越新三民主义,通过实现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历史性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革命面临的基本问题,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因其“反帝”的民族主义而“联俄”,因其“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而“联共”和“扶助农工”,再加上“直接民权”的政治目标及吸收苏俄经验而建党建军,也就使其指导下的国民革命明显地超越了旧三民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但是,它仍然未能在整体上把中国革命提升到“世界历史”与民族命运相契合的“世界革命”层面。

第一,新三民主义中以“五权宪法”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追求,依旧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内的政治革命,未能达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水平。因此,它也就缺乏中国革命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背景下应具有的更为普遍性的内涵,也不能阐明在中国革命中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必要性。

第二,在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上,新三民主义“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目标,同其实践策略上“核定地价”的调和主义手段的不一致,再加上国民党社会政治基础的复杂性,也就使其难以真正地实现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社会政治动员。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表明,如何把革命理论与中国最广大的工农大众相结合,切实地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将最终决定一个革命理论在中国的实现程度。

第三,在意识形态的层面,新三民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疏离,既表明了孙中山“师俄”、“联俄”目标的有限性,也表明了新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根本性差别。因此,孙中山也就未能像那样,始终强调“世界革命”所赋予给中国革命的“世界历史”性意义。这就导致了新三民主义不能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都同时达到“世界历史”的水平,不能最终完全阐释清楚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何以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对象这一问题,从而也就不可能完成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虽然蕴涵了中国由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的某些时代要求,但其理论和实践却始终未能超越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仅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国式改良和修补罢了。这正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最本质差别。只有超越它,才能建构起具有社会主义前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历史性转变范文篇10

一、“*”以来环保工作进展

两年来,在*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第一次出现了“拐点”,实现双下降,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可喜变化,环保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新时期环保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环保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年,*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加快实现历史性转变,把环保工作推向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20*年,*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总理担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担任副组长;*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批转了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办、国办组成联合督查组,首次对环保工作进行了重点督查。两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环境保护的批示多达846件。这些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特别是党的*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标志着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党意志,进入了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

(二)强化综合措施,污染减排出现重要转机。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向全国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20*年,我们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了责任,加大了力度,两项污染物增加的趋势明显减缓。20*年初,面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的不利局面,我们充分发挥被动优势,将10%的目标量化为削减二氧化硫673万吨、化学需氧量571万吨,分别落实为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核算方法,克服了底数不清、基数不准的缺陷,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总量控制工作的难题。国家打出节能减排政策“组合拳”,出台了促进污染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等一系列政策,加强了责任考核。一些地方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海、江苏等地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激励污染减排,山东潍坊、淄博通过发行债券筹措治污减排资金,山西通过停贷停电停运切断落后产能“生路”,河南、浙江两省所辖县城全部建成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形成了激励与约束并举、引导与推动同步的工作局面。

通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年来,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提高到45%;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近60%。20*年,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人民日报把双下降评为20*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表明*制定的政策措施是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狠抓落实,“*”污染减排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必将得到根本扭转。

(三)加大污染防控力度,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我们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按照*确定的“气五条”、“水六条”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针对十几年来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不科学、界限不明确、等级不清晰的突出问题,我们组织了专项调查,初步摸清了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的情况,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70%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达到了规范要求。四川、福建还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向农村延伸。针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的问题,我们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取缔关闭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依法严厉打击了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行为。针对“*”期间重点流域治理项目不落实、资金不到位、进展不顺利的突出问题,我们在“*”重点流域规划编制工作中,将治污项目与资金安排挂钩,为国家向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资金倾斜奠定了基础。目前,松花江流域、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污染防治规划已经*批复实施,“三河三湖”、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已编制完毕。针对*市空气质量保障问题,经*批准,*周边6省(区、市)与总局共同成立了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编制了《第29届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共同采取行动,为绿色奥运提供环境保障。去年10月,*奥运环保举措及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获得联合国的高度评价。针对一些地区长期积累、集中暴发的水污染问题,*总理、曾培炎副总理亲赴太湖蓝藻防控一线,分别召开会议,为水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先后召开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会议、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河流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明确了水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新对策,掀开了流域污染治理的新篇章。

(四)严格执行环评制度,遏制“两高一资”行业过快增长。近两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两高一资”产能增幅偏高。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把环境准入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们抓住机遇,一方面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坚持“以新带老”、“上大压小”,否决了一批违法违规项目。仅总局就对总投资近1.5万亿元的377个项目作出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的决定。对全国9000多个新开工项目开展了环保专项清理检查,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1194个项目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同时,我们进一步严格企业上市环保核查,去年仅总局就否决或暂缓10家企业84亿元的上市申请,既抑制了“两高一资”产业扩张,又防范了股市风险。另一方面,我们对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突出的行业和地区,果断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措施,暂停10市、2县、5个开发区和4个电力集团的环评审批,极大地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同时,我们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努力从经济发展的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针对典型行政区、重点行业和专项规划等开展的环评试点达100多个。一些地区通过规划环评,优化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了发展质量。为接受社会监督,我们公开作出七项承诺,规范了环评审批行为,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我们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为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了新的平台。

(五)加大执法立法工作力度,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我们紧紧围绕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连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一方面进一步突出了执法重点,集中整治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园区以及涉铅和造纸企业环境违法问题;另一方面努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开展环保后督察。两年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395万人次,检查企业172万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5万件,挂牌督办1.1万件,追究责任人786名,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我们对松花江、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太湖等6个流域进行了专项检查,对环境违法严重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限期整治。20*年*月,又集中开展造纸行业“抓整治、促减排”行动,关闭了2000多家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为减轻环境污染对群众健康的危害,我们联合卫生等18个部门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制定了6项环境污染物健康损害判别标准,启动了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针对化工、石化行业沿江沿河环湖集中布局的特点,20*年对总投资达1万多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开展了环境风险大排查,对3794家企业提出了整改要求,督促相关企业投资140亿元完善环境应急设施,消除了一批环境隐患。20*年11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众志成城、团结奋战,事件得以顺利化解,保障了沿江群众饮用水安全。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健全预警机制,开展应急演练。面对平均每2天1起的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沉着应对、积极应战,/牛河污染、太湖蓝藻危机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发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

环境法制工作取得新突破。两年来,先后颁布了《民用核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3部行政法规,出台了2件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了14件部门规章和200多项环保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更趋完善。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审。修订草案首次明确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等法律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我们首次全面清理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废止12项、修改42项,重点解决了文件打架、要求不一等突出问题。我们联合监察部全面清理了各地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土政策”,破解了一批干扰环境执法的难题。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在建核设施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役核设施运行平稳,未发生二级及以上安全事件和事故。近年来,全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底数基本摸清,近4.4万家辐射工作单位全部纳入监管范围,闲置废弃放射源得到及时收贮;辐射事故发生次数及影响大幅下降,辐射安全总体状况好转。目前,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已经形成,国家支持的31个省级放射性废物库和辐射监测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刚刚建成的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实现了对核电厂重要安全参数的实时监控,具备了对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快速响应能力,并在京区反恐演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朝核试验后,我们紧急调集力量,开展了辐射应急监测和分析评价,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依据,检验了能力,锻炼了队伍。

(六)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针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问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总局了《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确定了主要目标和任务。我们把土壤污染防治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突破口,首次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截至目前共采集农产品和土壤样品3.6万个,完成了3万多个样品的分析测试,获得近84万个有效调查数据,为从环保角度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了基础。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地方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辽宁、湖南等地加强了县以下环保机构建设,河南省漯河市在乡镇设环保专干,在行政村设监督员,环境管理入乡进村,延伸了组织管理体系,农村环境保护正在出现喜人变化。

为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我们开展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为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奠定了基础。经*同意,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针、目标和基本任务。开展了生态监察试点,强化了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进行了评估。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15%以上,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七)加强地方环保年活动有声有色,“五大建设”深入开展。为解决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环保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以加强地方环保年活动为载体,以机关“五大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基层环保队伍和能力,努力提高推进历史性转变的本领和水平。在环保能力建设方面,我们紧紧抓住中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去年年初,在*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的关怀下,中央财政设立了污染减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能力建设,紧急启动了减排能力建设的四个项目,总投资24亿元,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中央对地方能力建设的投资共达32亿元,是20*年的4.2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环保能力建设投入。20*年山西省拿出10多亿元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等监管能力建设,山东省级财政安排减排监测与执法体系建设资金比上年增加5倍多,四川财政并不宽裕,仍每年投入1亿多元。通过加大投资,进一步提升了环境监管能力,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工作的难题,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但没有办成的事情,全国上下掀起了能力建设的新高潮。

同时,财政预算首次设立“211环境保护”科目,经费渠道日趋完善。20*年,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安排146亿元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央财政资金拿出23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和环保重点工程。两年来,全国环保投入共556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24%。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加大了公开选拔司处级领导干部的力度,使一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减文减会方面,去年向地方部署工作的文件共137个,部署工作的全国性会议30个,严格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在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方面,撤销、合并各类项目27项,占总数的63%。在转变工作作风方面,我们以思想作风整顿和转变工作作风为重点,深入开展“五大建设”,认真查摆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亲和力、向心力显著增强。

(八)启动环保三大工程,夯实环境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长期以来,环保工作家底不清、预见不够、科技不强,影响了环保事业发展的后劲。经过我们认真谋划、精心运作,*批准了污染源普查、宏观战略研究和水专项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这是史无前例的重大决策。一是规格高。曾培炎副总理担任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徐匡迪副主席担任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副总理主持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和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启动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听取水专项工作汇报。二是规模大。污染源普查调动了各级环保队伍,成立2400多个领导机构、2500多个工作机构,动员30多万人投身到这项宏大的环保基础工作中。三是力量强。参与三大工程的*有关部门多达十几个,汇集了上百名院士,上千名科学家联合攻关。

目前,三大工程顺利推进。*颁布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我们组织编制了普查方案,对全国近3万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进行了现场监测,开展了大规模的产排污系数测算工作,预计可制定产排污系数近3万个,在3市、11县(市)开展了试点示范,培训业务骨干5000多人次,在全国发放了35万份宣传手册、60万套招贴画,做好了各项“战前”准备。按照“总结过去、指导现在、谋划未来”的方针,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的四大课题29个专题全面展开,一些专题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中国环保的宏伟蓝图呼之欲出。水专项是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是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重大科技支撑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在九个民口重大专项中率先通过了综合论证和*常务会议审议。

(九)积极履行环保公约,国际环境合作取得重大突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环境保护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从战略高度运筹大国关系,积极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我们参加了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展了减排战略联合经济研究,深化了两国环境领域的经贸合作;我们充分利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环保合作的平台,实施联合监测,成立环保分委会并召开两次会议,加强沟通,增信释疑;我们利用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参加了在*举行的首次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共识,落实两国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合作的联合声明。通过强化中美、中俄、中日双边环保合作,为构筑稳固和谐的大国关系格局作出了积极努力。同时,我们着力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双边环境合作交流,大力推进中非中阿环境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东盟的区域环境实质性合作。我们积极参加多边环境谈判,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权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务实合作的精神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事务。我国提前两年半完成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一阶段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总局“特别贡献奖”。我们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内引外联,促成了一批项目。前不久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对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方面作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积极宣传历史性转变,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前年,我们利用国合会这个平台,把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推向了世界;去年,我们顺利地举办了新一届国合会年会,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实际、建议更加务实。十几年来,生机勃勃的国合会将中国环发领域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与当今世界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污染减排来看,一方面出现“拐点”难,巩固“拐点”、实现减排目标更难;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防止关闭企业死灰复燃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我们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拐点”就很有可能反弹,减排目标必将化为泡影。

从全局来看,环境污染仍然严重。20*年,全国26.7%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劣于V类标准,30.2%的监测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特别是去年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还要看到,环境问题极其复杂,即使污染减排出现了“拐点”,实现了目标,环境质量也难以全面改善,今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任务的艰巨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绝不能盲目乐观。而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领导认识不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环保部门能力不强,执法监管不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环保队伍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工作能力还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总起来说,“*”以来环保工作成绩喜人、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科学发展看环保、和谐社会看民生的理念正在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大家普遍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工作的认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对环保工作的推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力。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2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5.1万亿元,为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雄厚的财力。特别是*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人民群众环境意识显著提高,参与环保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些有利条件为环保工作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迎来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春天。

二、推进历史性转变的经验和体会

过去的两年,我们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这一主要任务,对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回答了什么是历史性转变和为什么要实现历史性转变两个重大问题。同时,在环保工作实践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对怎样推进历史性转变又有了新的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紧紧围绕推进历史性转变,我们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努力探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性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集中体现。两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历史性转变,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我们认识到,一部环境保护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史,离开经济谈环保就是缘木求鱼,不仅世界观错了,方法论也错了;我们认识到,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好字优先;我们认识到,好的经济政策就是好的环境政策,研究经济问题必须首先研究环境问题,制定环境政策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我们认识到,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既要开发利用自然,又要尊重爱护自然,既要考虑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其他生命生存发展需要,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经济价值,又要重视自然资源生态和社会价值。党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对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融为宗旨,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内涵,引导全社会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探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第二,紧紧围绕推进历史性转变,我们坚持从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努力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寻根源、找办法、求出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保护环境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为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找到了更加紧密的结合点。

我们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和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重要手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淘汰落后产能,既大幅度减少了污染,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质量的提升。我们联合发改委实施1.5分的燃煤脱硫机组发电加价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电力企业脱硫的积极性。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六批次调减或取消了30多个大类“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为污染减排出现“拐点”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联合金融部门了绿色信贷的指导意见,将1.8万家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既提高了环境准入门槛,又防范了金融风险。我们联合保监会开展绿色保险试点,选择高危行业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提高企业防范环境风险能力。实践证明,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从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经济政策的各个方面,努力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科学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紧紧围绕推进历史性转变,我们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努力建立全方位的污染防控体系。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是经济运行过程的四大环节。*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环保“*”规划,将环境保护的政策延伸到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拓展到对外贸易,在建立全方位污染防控体系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在生产领域,我们配合有关部门了18个“两高一资”行业的准入条件。在流通领域,我们适时提高了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既降低了汽车尾气排放,又促进了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针对高污染产品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们联合商务部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努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上升势头。在分配领域,我们了生态补偿试点指导性文件,开展了重点流域、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各地涌现出异地开发区建设补偿、饮用水源地保护补偿等新模式。在消费方面,我们配合财政部出台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实践证明,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统筹兼顾消费、投资、出口三个方面的环境保护,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系统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努力促进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转型。

第四,紧紧围绕推进历史性转变,我们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顽症需用猛药医,重污要靠铁腕治。休养生息借鉴了我国历史上安邦兴国的重要经验,是给予水环境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积重难返的环境污染面前,必须实施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治理松花江水污染中,我们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战略措施。一年来,从大江到大河,从湖泊到海洋,我们对休养生息的认识不断深化,政策不断完善,措施不断加强。实行休养生息,就是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促进环境基础设施的大发展,坚决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用人文关怀治水治污,唤起群众珍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伟大觉醒。一石激起千层浪。湖南省通过关闭234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洞庭湖局部水质由V类、劣V类好转至Ⅲ类,更加坚定了我们实施休养生息的决心。实践证明,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大力削减污染排放总量,严格环境准入,严禁向水体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步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让江河湖海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五,紧紧围绕推进历史性转变,我们坚持把环境保护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中央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环境污染危害群众健康,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复合体”,我国的环境问题更加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结构型特点,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如不及时整治,就会错失良机,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用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两年来,我们切实加强污染防治,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力量狠抓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一大批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带动了许多“老大难”问题的破解,环境意识有了新提高,环境政策有了新突破,环境科技有了大发展,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能力显著增强,环保的地位迅速提升。同时,农村和生态保护工作逐步展开,环保工作呈现出千军上阵、万马奔腾的新气象。有的同志形象地说,我们真正抓住了“牛鼻子”,才牵住了“整头牛”。实践证明,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对相互分割的“板块”优化组合,对“各自为战”的力量战略重组,建造强大的环保“航空母舰”,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第六,紧紧围绕推进历史性转变,我们坚持开展“五大建设”,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队伍建设是环保事业发展的根本,能力建设是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石。我们通过全面推进“五大建设”,思想更加统一,协调更加有力,步调更加一致,作风更加扎实。在松花江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炼成的中国环保精神,激励着16万环保人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在推进历史性转变的伟大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胜利。“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成立了由近30个部门领导、100多位院士和300多名环境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共同谋划我国环境与发展大计,为推进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通过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了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报纸有文字的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夯实了推进历史性转变的社会基础。实践证明,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加强“五大建设”,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提高环保部门的能力和水平,构建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

三、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和20*年的工作安排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环保“*”规划确定到2010年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今后三年是实施环保“*”规划的关键时期。一要突出抓好污染减排,全面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的各项措施,坚决实现10%的减排目标。二要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三要突出抓好环境准入,落实好主体功能区的环保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区域限批”效能,从源头防范环境问题。四要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价格、信贷、投资、财税、贸易等经济政策,促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五要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实施环保十大重点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快治理,形成稳定可靠的污染减排工程技术能力。六要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20*年是实施“*”环保任务的攻坚年,今年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赢得主动,否则“*”环保目标就难以实现。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大舞台、抓住主干线、进入主战场,在全面理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全面实施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积极筹划“*”环保工作;继续开展机关“五大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全力推进历史性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来说,要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攻坚克难力度,确保污染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今年的污染减排工作,既要巩固出现“拐点”的已有成果,更要力争实现两项污染物排放量更大幅度下降,为实现减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要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确保20*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年下降6%和5%,需要削减二氧化硫230万吨、化学需氧量130万吨。

着力推进结构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发展质量和缓解结构性污染的根本性措施。今年,国家要求关停1300万千瓦小火电,淘汰600万吨炼钢、5000万吨水泥、1400万吨炼铁落后产能,以及1*.5万吨造纸、44.4万吨酒精、8.7万吨酿造、1.9万吨柠檬酸落后产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0万吨。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将关停淘汰工作落实到位。

着力推进工程减排。治污工程是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保障。一要促进度。今年要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200万吨,形成60万吨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今明两年36个大中城市要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形成20万吨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新建燃煤电厂要同步建设脱硫设施,现有燃煤电厂完成3000万千瓦以上机组脱硫设施安装工程,完成10台规模1000平方米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形成150万吨二氧化硫削减能力。二要重质量。督促电力企业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建设脱硫设施,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督促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做到管网配套,尽快形成污水处理能力,坚决杜绝城镇污水处理厂“晒太阳”。三要保运行。要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其他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切实发挥减排效益。

着力推进管理减排。细节决定成败,管理产生效益。一要加强环境监管。依法加强对企业现场检查,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对达不到要求的实行限产限排、停产整治直至关闭。二要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对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以及其他超过污染排放标准、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产或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三要积极引导循环经济有序发展。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通过管理减排,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0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万吨。

着力完善环境经济政策。面对价格上涨的压力,国家决定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基础工作,配合有关部门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标准,研究设立环境税。协同财政部在江苏开展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利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污染减排。制定高污染产品目录,为出台出口退税政策提供依据。今年国家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要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深化绿色信贷,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切断污染企业财源,推动污染成本内部化,防范金融风险。

着力加强三大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污染减排“三个办法”,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减排工作格局。抓紧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监督性监测、信息传输与统计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努力提高污染减排管理能力。要认真落实污染减排工作责任制,今年5月底以前完成对各地20*年度污染减排情况的考核,考核结果经*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并交干部主管部门,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第二,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认真贯彻*“三湖”污染治理座谈会精神,落实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六条措施”。

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要全力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今年年底要实现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100%(城市自来水厂现有工艺可以去除的指标除外)的目标,总局将尽快下发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要坚决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113个环保重点城市都要率先进行水质全分析监测,每年要公布结果;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加强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和防范;开展全国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源地调查及评估,根据供水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方式,采取保护措施。

加强重点流域、湖泊、海域水污染防治。要按照“*”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落实跨界水质目标责任制,将跨界水质目标和污染减排指标挂钩,以水质状况校验污染减排成效。督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落实,争取资金及时到位,项目及时开工,尽早发挥效益。在太湖、巢湖、滇池等9个重点湖库区开展生态安全评估,提出“一湖一策”的综合治理方案。对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在全流域停批增加氮磷排放总量的工业建设项目。要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深化城市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城市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地方,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在美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显得日益重要。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集中整治市区和周边地区大气、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调动了许多地方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应继续培育城市环境保护典型,充分发挥环保模范城市的示范作用。要抓紧完善指标体系,淡化GDP指标,强化环境指标,突出污染减排实效,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考核力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让模范城市成为全国节能减排的标兵。对已经命名的模范城市,要严格复查,对达不到要求的,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坚决摘牌。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将举办世界瞩目的奥运会。办好绿色奥运盛会,是对*市和环保部门的严峻考验。保障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需要*、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六省(区、市)通力协作。要充分发挥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完善区域联防机制,坚决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一要严控施工场地扬尘,减少道路交通扬尘。二要严格执行新车排放标准,提高油品质量;加大在用车路检和改造力度,按期完成污染严重车辆的淘汰和治理;奥运期间要坚决执行机动车限行规定。三要落实工业污染重点治理项目,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已列入名单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停产、限产限排。四要加强燃煤污染治理,督促列入名单的燃煤污染治理项目按时开工按时投运。五要抓好油气回收、封闭作业、废气净化以及餐饮业油烟净化。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市要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工作。

要以*绿色奥运为契机,继续深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控制氮氧化物,将其纳入污染源监测和统计范围,为实施总量控制创造条件。推动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努力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第四,强化执法监督,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严格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一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监管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化工、造纸、电力、钢铁行业,严厉打击危及群众饮水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污泥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严格防范重金属污染。二要积极开展后督察工作。对挂牌督办的企业、区域限批地区,以及重大环境案件和严重违法地区进行后督察。要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把后督察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三要做好信访案件办理和行政复议工作。逐步理顺接案、转案、查案、结案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诉求。四要大力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地区的风险隐患排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有效防止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工业污染物成分杂、毒性高、危害大,对环境质量和群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工业企业作为执法监督的重点。一要联合发改委召开第三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二要配合法制办加快制定排污许可证条例,加大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三要摸清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选择先进企业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逐步提高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四要严把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环保核查关口,指导上市公司做好环境绩效评估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

第五,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执行*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把好环境准入这道关口。一要严格环评和“三同时”管理,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污染减排的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过快增长。大力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停止审批向河流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抓好“三同时”验收,尽快扭转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前评价轻事后评估和不审批就开工、不验收就投产的被动局面。二要尽快实现“区域限批”的制度化、法制化,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环境违法严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重点治污项目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的地区,都要实行“区域限批”。三要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不同要求,研究提出环境准入配套政策,推动环境管理向“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方向发展。四要加快推进规划环评试点,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各地各部门规划环评的主动性。启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工作。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要全面落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努力改变农村环境保护严重滞后的局面。一要以编制实施规划为龙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因地制宜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二要加强农村工业污染防治,严控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三要完成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做好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全面完成土壤污染调查任务。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

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必须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努力遏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趋势。要进一步完善年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决策依据。要大力推进全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主导生态功能类型,指导生态保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评估和检查工作,督促自然保护区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大生态监察力度,遏制不合理的矿产、旅游资源开发活动。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物种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

第七,调集各方力量,力争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今年是污染源普查和战略研究的冲刺年,也是水专项的启动年。污染源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范围广,今年要完成数据收集、分析汇总等关键任务。目前,一些地方普查经费和机构人员尚未到位,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抓紧落实。2~4月份是污染源普查的数据采集期,成败在此一举,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把污染源普查作为阶段性的中心工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集中力量完成入户调查任务。要认真查清、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情况,建立污染源信息数据库。要注重数据质量,开发应用好普查成果,为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翔实、科学的环境基础信息。要以这次普查为契机,深化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不断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务必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抓紧推进各项专题研究,综合集成阶段性成果,争取尽快向*领导专题汇报。要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拿出有分量的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战略,明确国家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目标、方针、任务和措施。要边研究,边筹划,争取以中央的名义加强环境保护的文件,指导“*”乃至更长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

全面启动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根据水专项实施方案,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攻关技术方案,完善管理制度,落实支撑条件,积极协调各参与部门,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河流水污染控制、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水环境管理与政策等重点任务,全力组织实施好有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努力抓好环境科技、法制、宣传和国际合作工作。要做好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组织申报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做好环境卫星发射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升空。提高重点流域污水处理的国家标准,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加快先进适用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抓紧制定规划环评条例、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监管条例。要积极配合宣传部门,大力宣传历史性转变,推动全社会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国际环境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新内容,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务实的行动、负责的形象,创新观念和思路,创新政策和措施,继续做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环境合作,推动解决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走出去、引进来”,把历史性转变全面推向世界,提高中国环境保护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第八,继续开展“五大建设”,全面提高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艰巨的环保任务,必须深入开展“五大建设”,明确新目标,突出新重点,落实新要求,努力提高推进历史性转变的本领和水平。

加强思想建设。党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今年思想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做理论学习的先锋,做工作实践的表率,做学以致用的模范。广大干部要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与新时期环保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作风建设。实践表明,越是克难攻坚的时候,越要把改进作风摆上突出位置。完成今年工作的各项任务,关键是狠抓落实。要转变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善于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今年要大力转变会风,着重开好三种类型的会议,一是对有开拓创新的召开经验交流会,二是对存在困难的召开现场办公会,三是对有问题的召开专题研讨会;要增强全局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环保系统要坚决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确保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强组织建设。今年,政府即将换届。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环保体制机制。加强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能干事的人以舞台,干成事的人以荣誉,不干事的人以危机。充分发挥双管体制的作用,加强各级环保领导班子建设。完善环保系统组织体系,探索乡镇环境管理模式。

加强业务建设。设备配了,仪器有了,关键要管好用好,加强人员培训尤为重要。今年业务建设的重点是搞好培训。总局将拿出3000万元专门用于业务培训,重点抓好环境监测、监察、统计人员培训,对地市级所有监测监察人员轮训一遍,在全国掀起一个大学习、大培训、大提高的热潮。

加强制度建设。蒸蒸日上的环保事业,更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要规范行政行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根据事业发展和形势变化,通过“立、改、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趋于缜密、与时俱进,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矩。要强化行政监督,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将责、权、利有机统一起来,落实问责制。要坚持依法办事,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要认真学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廉政责任制建设为龙头,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宽从源头防止腐败的领域。要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案例警示干部,教育干部倍加珍惜政治生命,倍加珍惜平凡生活,倍加珍惜家庭亲情,倍加珍惜荣誉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