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联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1:00:50

历史联系

历史联系范文篇1

关键词:档案历史联系形态

1历史联系

1.1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

在二元档案实践体系下,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实体构成的。二者其一以单独形式存在时是不能构成档案的。只有在这两种物质实体有机结合和相互依存的状态下,档案才能形成。“文件实体集合”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样,“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也必须转化为物质性存在——记录性文件,同时与“文件实体集合”相配合,才能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

在这两种物质的比较中,对于档案工作而言,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更为本质的物质。因为档案物质实体的构成成分之一——文件实体,在其转化为档案之前就已经存在,是文件管理阶段的产物。档案部门是在文件进入档案管理阶段后才介入,对文件实体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旨在将隐含在文件内容之中、客观存在的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加以抽象、固化、显现为历史联系,并创建具有记录历史功能的历史联系的记录。可档案工作并不涉及对文件内容本身的变更。如果仅靠文件材料就能独立、完整地记录历史,档案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明确,文件本身不能记录历史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档案人员工作物化的结果,档案一旦失去了历史联系的记录,就等于割断了历史的链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件材料,人类社会记忆的延续将无从谈起。

1.2文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档案的历史联系以及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四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件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间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与内容记录的文件之间也必定承载着与形成它的那项社会实践活动一脉相承而又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单份文件却不具有系统性,只能记录和反映孤立的事件和局部的片段,只有在反映该项社会活动原貌的文件整体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因为,文件“都是活动的产物,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它与活动过程的关系而定。”可见,档案之所以成为档案,是由于它载运了单份文件不具有的、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和发展脉络相对应的、自然形成的内在联系。其实,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所承担的功能就是将文件按照其内在联系串联成历史,记录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正如怀特所说,“档案的实质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程。”

在档案实践中,文件实体整理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完全分离开的两个实践体系。“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客观历史关系的反映,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根源于文件与产生这些文件的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对档案历史联系固化的结果。但档案学家不可能进入客观的历史事实,因为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历史关系的一种抽象认识和主观再现,是对历史原貌的无限逼近,而不是绝对还原。所以,档案学家在重构历史信息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发现其所构建历史的内在逻辑。所谓历史逻辑就是指档案的历史联系,由来源联系、事由联系和时间联系组成。那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如何体现历史逻辑的呢?

2档案的形态

从理论上讲,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对应单一的物质实体。而在实践中,档案是有多种形态的,由档案内的文件、案卷、全宗、全宗群构成,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可以说,这些具体的档案实体形态是档案历史联系记录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历史联系的结构一一对应。

2.1案卷层次

案卷是档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档案的最小保管单位,也是档案数量统计和一般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简明档案学词典》是这样定义它的:“案卷是把处理一件事情或属于一个问题、一项活动的文件组合在一个卷夹或卷皮中的有机文件单元。”可见,卷内文件的相互关联性,是案卷概念产生和存在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当然,这个定义是对案卷内涵的准确描述,不过是站在档案工作的角度上诠释它的。果我们侧重于案卷在历史联系中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定义,就可以更加洞穿其本质。简而言之,案卷就是对同一具体事由的文件按其形成过程排列而产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组合体。

当然,这里的事由指的是一件具体的事,一个具体的问题,一项具体的活动,一项具体的工作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囊括的都是单项的事情,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记录历史的角度分析,事件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元素,不可拆分。从档案记录历史的角度讲,档案的最小元素是案卷。文件转化为案卷必须也只有通过事由,才能完成对事件的记录。因为,同一事由必然赋予在该事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以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自然形成的、客观的、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么来源于同一事由的文件就自然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天然的历史联系,不可分割。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只有将同一事由形成的文件排列在一起,再按照事由内的发展过程组成案卷,才能对该事件的过程及内容完整地进行记录,反映出文件在形成时的客观规律和有机联系:才能比较具体地反映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这种“一事一卷”的立卷原则要求文书立卷时必须完整保存文件实体,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同一具体事由过程下文件的历史关系。它可操作性强。没有太多的灵活性,克服了以往组卷时需要考虑文件的六个特征带来的不便,也更符合文件形成的客观规律,便于保管和利用。

我们说,案卷具有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功能,这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其更为本质的作用在于使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在微观层次得以保持。正如何嘉荪教授指出的:“立卷在文件和档案管理中还有另外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易于受到忽视的功能——它是使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微观层次也能得到保持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件事情形成的文件,基本上组织在一个案卷中)”。因为一项具体的事务往往需多份文件来完成,我们只有把同一项具体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联系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具体事件的历史原貌。

诚然,近年来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档案界出现了电子文件是否仍需立卷的学术争论,甚至提出了取消立卷的设想。有

本文原文人提出:“在电子文件从文书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人们无需费心去分类、组合、检索,可以尽情地表现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不可否认,纸质文件时代的传统案卷原有的保管功能和一般信息检索功能,对于计算机而言可谓是驾轻就熟,已被电子文件时代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所替代。但是,由于计算机无法模拟人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无法自动判断隐含在文件材料字里行间的历史联系。只要档案记录和体现历史联系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无论其载体形式几经变迁,案卷保持文件形成过程和文件间历史联系的作用就无可替代。“取消案卷的概念,使同一件事情的若干份文件相分离,指望用主题词、文件标题或没有案卷号的所谓档号(全宗号、类号、年号和件号)等,来反映、表现文件之间的互有联系,是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的。”因此,案卷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应该保留,而且更加重要,因为电子文件的特点要求档案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文件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联系。

2.2全宗层次

全宗的概念是由法国第一次提出的。按照法国尊重全宗的原则,来源于一个团体,一个机关,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所有文件的集合体就称为全宗。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编目手册》中定义全宗为“一个档案全宗是下列各种文件的整体,这些文件便是一个行政单位或它的一个行政人员所正式受理或产生的,并经指定由该单位或该行政人员保管的书写文件、图片和印刷品。”在苏联早期档案学中,全宗的概念是“在机关或个人的活动过程中有机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称为机关或个人的档案全宗。”我国传统经典档案学理论将全宗定义为:“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全宗的定义进行分析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所有定义中都存在着一类相似的概念,如团体、机关、个人、家庭、行政单位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具体概念在档案学中,被抽象表达为全宗构成者。在档案实践中,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决不仅限于所罗列的这几种具体形式。”

如果说在传统纸质文件时代还确实存在着众多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只是我们难以一一列举,那么进入电子文件时代,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方式和特点与纸质文件有很大区别,使得传统的实体来源概念受到了挑战,单一来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认识全宗时不能在全宗构成者具体表现形式的取舍间徘徊。而应扩大视野,将全宗置于其记录与反映的档案历史联系的大背景下,对众多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和逻辑加工,抽象出各档案有机群体共同的本质特征,使用抽象的词汇来阐述更为深刻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将全宗定义为: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首先,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其次,全宗是在一定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是历史的记录。第三,全宗是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形成文件的集合体,这是对来源要素的高度概括,对来源原则的充分尊重,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产物,在产生和运转过程中会形成多方面的历史联系,包括来源联系、事由联系、时间联系,其中,文件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联系,也是最根本的联系。只有首先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将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集中到一起,使它们和其他来源的文件分开,才能保持同一来源形成的文件之间的本质有机联系,全面深刻地反映形成者的活动原貌。实践也证明,档案馆馆藏来源众多,只有将同一来源的档案组成一个全宗,才能将档案与其特定形成者一一对应起来,档案所记录和反映的其来源主体的历史活动全貌才能得以维护。因此,将案卷组合成全宗的过程也就是区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不同来源主体的过程。事实上,全宗无非是一群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它们最大的特点是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而与其他来源及机构产生的文件联系较为疏松。不同来源及其机构的社会活动过程相对分离,所以产生的文件可以相互分开,各自构成全宗。

2.3全宗群层次

全宗群是具有某种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的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不同机构、不同事件之间是互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必然会反映在其形成的档案之中,使得某些全宗之间具有某种历史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全宗群。全宗群是在全宗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全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区分尽管它不是馆藏档案整理的实体单位,却是在实际上起指导和组织馆藏的一种思想原则。这要求我们在整理和管理档案时,不仅要维护全宗的完整性,还应维护全宗之间的历史联系。

历史联系在全宗群层次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最宏观的联系。这种宏观联系同样表现为三种形式,具体表现就是全宗群里面的来源全宗、事由全宗和年代全宗。这种宏观联系也就在这种不同的全宗与全宗之间的组合中展现出来。

具体来讲,记录同一年代内发生事件的全宗组合体就是年代全宗,例如大事记。年代全宗易于理解,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记载同一年代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重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提供某些事件的历史梗概,便于人们研究史实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历史联系范文篇2

关键词:档案历史联系形态

1历史联系

1.1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

在二元档案实践体系下,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实体构成的。二者其一以单独形式存在时是不能构成档案的。只有在这两种物质实体有机结合和相互依存的状态下,档案才能形成。“文件实体集合”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样,“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也必须转化为物质性存在——记录性文件,同时与“文件实体集合”相配合,才能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

在这两种物质的比较中,对于档案工作而言,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更为本质的物质。因为档案物质实体的构成成分之一——文件实体,在其转化为档案之前就已经存在,是文件管理阶段的产物。档案部门是在文件进入档案管理阶段后才介入,对文件实体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旨在将隐含在文件内容之中、客观存在的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加以抽象、固化、显现为历史联系,并创建具有记录历史功能的历史联系的记录。可档案工作并不涉及对文件内容本身的变更。如果仅靠文件材料就能独立、完整地记录历史,档案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明确,文件本身不能记录历史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档案人员工作物化的结果,档案一旦失去了历史联系的记录,就等于割断了历史的链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件材料,人类社会记忆的延续将无从谈起。

1.2文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档案的历史联系以及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四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件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间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与内容记录的文件之间也必定承载着与形成它的那项社会实践活动一脉相承而又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单份文件却不具有系统性,只能记录和反映孤立的事件和局部的片段,只有在反映该项社会活动原貌的文件整体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因为,文件“都是活动的产物,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它与活动过程的关系而定。”可见,档案之所以成为档案,是由于它载运了单份文件不具有的、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和发展脉络相对应的、自然形成的内在联系。其实,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所承担的功能就是将文件按照其内在联系串联成历史,记录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正如怀特所说,“档案的实质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程。”

在档案实践中,文件实体整理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完全分离开的两个实践体系。“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客观历史关系的反映,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根源于文件与产生这些文件的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对档案历史联系固化的结果。但档案学家不可能进入客观的历史事实,因为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历史关系的一种抽象认识和主观再现,是对历史原貌的无限逼近,而不是绝对还原。所以,档案学家在重构历史信息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发现其所构建历史的内在逻辑。所谓历史逻辑就是指档案的历史联系,由来源联系、事由联系和时间联系组成。那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如何体现历史逻辑的呢?

2档案的形态

从理论上讲,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对应单一的物质实体。而在实践中,档案是有多种形态的,由档案内的文件、案卷、全宗、全宗群构成,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可以说,这些具体的档案实体形态是档案历史联系记录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历史联系的结构一一对应。

2.1案卷层次

案卷是档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档案的最小保管单位,也是档案数量统计和一般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简明档案学词典》是这样定义它的:“案卷是把处理一件事情或属于一个问题、一项活动的文件组合在一个卷夹或卷皮中的有机文件单元。”可见,卷内文件的相互关联性,是案卷概念产生和存在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当然,这个定义是对案卷内涵的准确描述,不过是站在档案工作的角度上诠释它的。果我们侧重于案卷在历史联系中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定义,就可以更加洞穿其本质。简而言之,案卷就是对同一具体事由的文件按其形成过程排列而产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组合体。

当然,这里的事由指的是一件具体的事,一个具体的问题,一项具体的活动,一项具体的工作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囊括的都是单项的事情,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记录历史的角度分析,事件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元素,不可拆分。从档案记录历史的角度讲,档案的最小元素是案卷。文件转化为案卷必须也只有通过事由,才能完成对事件的记录。因为,同一事由必然赋予在该事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以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自然形成的、客观的、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么来源于同一事由的文件就自然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天然的历史联系,不可分割。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只有将同一事由形成的文件排列在一起,再按照事由内的发展过程组成案卷,才能对该事件的过程及内容完整地进行记录,反映出文件在形成时的客观规律和有机联系:才能比较具体地反映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这种“一事一卷”的立卷原则要求文书立卷时必须完整保存文件实体,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同一具体事由过程下文件的历史关系。它可操作性强。没有太多的灵活性,克服了以往组卷时需要考虑文件的六个特征带来的不便,也更符合文件形成的客观规律,便于保管和利用。我们说,案卷具有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功能,这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其更为本质的作用在于使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在微观层次得以保持。正如何嘉荪教授指出的:“立卷在文件和档案管理中还有另外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易于受到忽视的功能——它是使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微观层次也能得到保持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件事情形成的文件,基本上组织在一个案卷中)”。因为一项具体的事务往往需多份文件来完成,我们只有把同一项具体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联系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具体事件的历史原貌。

诚然,近年来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档案界出现了电子文件是否仍需立卷的学术争论,甚至提出了取消立卷的设想。有

本文原文人提出:“在电子文件从文书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人们无需费心去分类、组合、检索,可以尽情地表现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不可否认,纸质文件时代的传统案卷原有的保管功能和一般信息检索功能,对于计算机而言可谓是驾轻就熟,已被电子文件时代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所替代。但是,由于计算机无法模拟人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无法自动判断隐含在文件材料字里行间的历史联系。只要档案记录和体现历史联系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无论其载体形式几经变迁,案卷保持文件形成过程和文件间历史联系的作用就无可替代。“取消案卷的概念,使同一件事情的若干份文件相分离,指望用主题词、文件标题或没有案卷号的所谓档号(全宗号、类号、年号和件号)等,来反映、表现文件之间的互有联系,是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的。”因此,案卷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应该保留,而且更加重要,因为电子文件的特点要求档案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文件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联系。

2.2全宗层次

全宗的概念是由法国第一次提出的。按照法国尊重全宗的原则,来源于一个团体,一个机关,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所有文件的集合体就称为全宗。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编目手册》中定义全宗为“一个档案全宗是下列各种文件的整体,这些文件便是一个行政单位或它的一个行政人员所正式受理或产生的,并经指定由该单位或该行政人员保管的书写文件、图片和印刷品。”在苏联早期档案学中,全宗的概念是“在机关或个人的活动过程中有机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称为机关或个人的档案全宗。”我国传统经典档案学理论将全宗定义为:“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全宗的定义进行分析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所有定义中都存在着一类相似的概念,如团体、机关、个人、家庭、行政单位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具体概念在档案学中,被抽象表达为全宗构成者。在档案实践中,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决不仅限于所罗列的这几种具体形式。”

如果说在传统纸质文件时代还确实存在着众多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只是我们难以一一列举,那么进入电子文件时代,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方式和特点与纸质文件有很大区别,使得传统的实体来源概念受到了挑战,单一来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认识全宗时不能在全宗构成者具体表现形式的取舍间徘徊。而应扩大视野,将全宗置于其记录与反映的档案历史联系的大背景下,对众多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和逻辑加工,抽象出各档案有机群体共同的本质特征,使用抽象的词汇来阐述更为深刻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将全宗定义为: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首先,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其次,全宗是在一定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是历史的记录。第三,全宗是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形成文件的集合体,这是对来源要素的高度概括,对来源原则的充分尊重,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产物,在产生和运转过程中会形成多方面的历史联系,包括来源联系、事由联系、时间联系,其中,文件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联系,也是最根本的联系。只有首先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将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集中到一起,使它们和其他来源的文件分开,才能保持同一来源形成的文件之间的本质有机联系,全面深刻地反映形成者的活动原貌。实践也证明,档案馆馆藏来源众多,只有将同一来源的档案组成一个全宗,才能将档案与其特定形成者一一对应起来,档案所记录和反映的其来源主体的历史活动全貌才能得以维护。因此,将案卷组合成全宗的过程也就是区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不同来源主体的过程。事实上,全宗无非是一群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它们最大的特点是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而与其他来源及机构产生的文件联系较为疏松。不同来源及其机构的社会活动过程相对分离,所以产生的文件可以相互分开,各自构成全宗。

2.3全宗群层次

全宗群是具有某种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的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不同机构、不同事件之间是互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必然会反映在其形成的档案之中,使得某些全宗之间具有某种历史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全宗群。全宗群是在全宗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全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区分尽管它不是馆藏档案整理的实体单位,却是在实际上起指导和组织馆藏的一种思想原则。这要求我们在整理和管理档案时,不仅要维护全宗的完整性,还应维护全宗之间的历史联系。

历史联系在全宗群层次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最宏观的联系。这种宏观联系同样表现为三种形式,具体表现就是全宗群里面的来源全宗、事由全宗和年代全宗。这种宏观联系也就在这种不同的全宗与全宗之间的组合中展现出来。

具体来讲,记录同一年代内发生事件的全宗组合体就是年代全宗,例如大事记。年代全宗易于理解,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记载同一年代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重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提供某些事件的历史梗概,便于人们研究史实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历史联系范文篇3

关键词:档案历史联系形态

1历史联系

1.1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

在二元档案实践体系下,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实体构成的。二者其一以单独形式存在时是不能构成档案的。只有在这两种物质实体有机结合和相互依存的状态下,档案才能形成。“文件实体集合”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样,“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也必须转化为物质性存在——记录性文件,同时与“文件实体集合”相配合,才能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

在这两种物质的比较中,对于档案工作而言,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更为本质的物质。因为档案物质实体的构成成分之一——文件实体,在其转化为档案之前就已经存在,是文件管理阶段的产物。档案部门是在文件进入档案管理阶段后才介入,对文件实体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旨在将隐含在文件内容之中、客观存在的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加以抽象、固化、显现为历史联系,并创建具有记录历史功能的历史联系的记录。可档案工作并不涉及对文件内容本身的变更。如果仅靠文件材料就能独立、完整地记录历史,档案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明确,文件本身不能记录历史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档案人员工作物化的结果,档案一旦失去了历史联系的记录,就等于割断了历史的链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件材料,人类社会记忆的延续将无从谈起。

1.2文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档案的历史联系以及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四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件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间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与内容记录的文件之间也必定承载着与形成它的那项社会实践活动一脉相承而又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单份文件却不具有系统性,只能记录和反映孤立的事件和局部的片段,只有在反映该项社会活动原貌的文件整体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因为,文件“都是活动的产物,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它与活动过程的关系而定。”可见,档案之所以成为档案,是由于它载运了单份文件不具有的、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和发展脉络相对应的、自然形成的内在联系。其实,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所承担的功能就是将文件按照其内在联系串联成历史,记录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正如怀特所说,“档案的实质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程。”

在档案实践中,文件实体整理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完全分离开的两个实践体系。“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客观历史关系的反映,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根源于文件与产生这些文件的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对档案历史联系固化的结果。但档案学家不可能进入客观的历史事实,因为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历史关系的一种抽象认识和主观再现,是对历史原貌的无限逼近,而不是绝对还原。所以,档案学家在重构历史信息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发现其所构建历史的内在逻辑。所谓历史逻辑就是指档案的历史联系,由来源联系、事由联系和时间联系组成。那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如何体现历史逻辑的呢?

2档案的形态

从理论上讲,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对应单一的物质实体。而在实践中,档案是有多种形态的,由档案内的文件、案卷、全宗、全宗群构成,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可以说,这些具体的档案实体形态是档案历史联系记录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历史联系的结构一一对应。

2.1案卷层次

案卷是档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档案的最小保管单位,也是档案数量统计和一般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简明档案学词典》是这样定义它的:“案卷是把处理一件事情或属于一个问题、一项活动的文件组合在一个卷夹或卷皮中的有机文件单元。”可见,卷内文件的相互关联性,是案卷概念产生和存在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当然,这个定义是对案卷内涵的准确描述,不过是站在档案工作的角度上诠释它的。果我们侧重于案卷在历史联系中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定义,就可以更加洞穿其本质。简而言之,案卷就是对同一具体事由的文件按其形成过程排列而产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组合体。

当然,这里的事由指的是一件具体的事,一个具体的问题,一项具体的活动,一项具体的工作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囊括的都是单项的事情,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记录历史的角度分析,事件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元素,不可拆分。从档案记录历史的角度讲,档案的最小元素是案卷。文件转化为案卷必须也只有通过事由,才能完成对事件的记录。因为,同一事由必然赋予在该事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以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自然形成的、客观的、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么来源于同一事由的文件就自然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天然的历史联系,不可分割。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只有将同一事由形成的文件排列在一起,再按照事由内的发展过程组成案卷,才能对该事件的过程及内容完整地进行记录,反映出文件在形成时的客观规律和有机联系:才能比较具体地反映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这种“一事一卷”的立卷原则要求文书立卷时必须完整保存文件实体,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同一具体事由过程下文件的历史关系。它可操作性强。没有太多的灵活性,克服了以往组卷时需要考虑文件的六个特征带来的不便,也更符合文件形成的客观规律,便于保管和利用。我们说,案卷具有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功能,这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其更为本质的作用在于使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在微观层次得以保持。正如何嘉荪教授指出的:“立卷在文件和档案管理中还有另外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易于受到忽视的功能——它是使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微观层次也能得到保持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件事情形成的文件,基本上组织在一个案卷中)”。因为一项具体的事务往往需多份文件来完成,我们只有把同一项具体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联系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具体事件的历史原貌。

诚然,近年来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档案界出现了电子文件是否仍需立卷的学术争论,甚至提出了取消立卷的设想。有

本文原文人提出:“在电子文件从文书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人们无需费心去分类、组合、检索,可以尽情地表现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不可否认,纸质文件时代的传统案卷原有的保管功能和一般信息检索功能,对于计算机而言可谓是驾轻就熟,已被电子文件时代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所替代。但是,由于计算机无法模拟人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无法自动判断隐含在文件材料字里行间的历史联系。只要档案记录和体现历史联系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无论其载体形式几经变迁,案卷保持文件形成过程和文件间历史联系的作用就无可替代。“取消案卷的概念,使同一件事情的若干份文件相分离,指望用主题词、文件标题或没有案卷号的所谓档号(全宗号、类号、年号和件号)等,来反映、表现文件之间的互有联系,是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的。”因此,案卷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应该保留,而且更加重要,因为电子文件的特点要求档案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文件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联系。

2.2全宗层次

全宗的概念是由法国第一次提出的。按照法国尊重全宗的原则,来源于一个团体,一个机关,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所有文件的集合体就称为全宗。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编目手册》中定义全宗为“一个档案全宗是下列各种文件的整体,这些文件便是一个行政单位或它的一个行政人员所正式受理或产生的,并经指定由该单位或该行政人员保管的书写文件、图片和印刷品。”在苏联早期档案学中,全宗的概念是“在机关或个人的活动过程中有机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称为机关或个人的档案全宗。”我国传统经典档案学理论将全宗定义为:“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全宗的定义进行分析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所有定义中都存在着一类相似的概念,如团体、机关、个人、家庭、行政单位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具体概念在档案学中,被抽象表达为全宗构成者。在档案实践中,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决不仅限于所罗列的这几种具体形式。”

如果说在传统纸质文件时代还确实存在着众多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只是我们难以一一列举,那么进入电子文件时代,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方式和特点与纸质文件有很大区别,使得传统的实体来源概念受到了挑战,单一来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认识全宗时不能在全宗构成者具体表现形式的取舍间徘徊。而应扩大视野,将全宗置于其记录与反映的档案历史联系的大背景下,对众多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和逻辑加工,抽象出各档案有机群体共同的本质特征,使用抽象的词汇来阐述更为深刻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将全宗定义为: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首先,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其次,全宗是在一定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是历史的记录。第三,全宗是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形成文件的集合体,这是对来源要素的高度概括,对来源原则的充分尊重,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产物,在产生和运转过程中会形成多方面的历史联系,包括来源联系、事由联系、时间联系,其中,文件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联系,也是最根本的联系。只有首先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将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集中到一起,使它们和其他来源的文件分开,才能保持同一来源形成的文件之间的本质有机联系,全面深刻地反映形成者的活动原貌。实践也证明,档案馆馆藏来源众多,只有将同一来源的档案组成一个全宗,才能将档案与其特定形成者一一对应起来,档案所记录和反映的其来源主体的历史活动全貌才能得以维护。因此,将案卷组合成全宗的过程也就是区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不同来源主体的过程。事实上,全宗无非是一群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它们最大的特点是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而与其他来源及机构产生的文件联系较为疏松。不同来源及其机构的社会活动过程相对分离,所以产生的文件可以相互分开,各自构成全宗。

2.3全宗群层次

全宗群是具有某种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的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不同机构、不同事件之间是互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必然会反映在其形成的档案之中,使得某些全宗之间具有某种历史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全宗群。全宗群是在全宗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全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区分尽管它不是馆藏档案整理的实体单位,却是在实际上起指导和组织馆藏的一种思想原则。这要求我们在整理和管理档案时,不仅要维护全宗的完整性,还应维护全宗之间的历史联系。

历史联系在全宗群层次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最宏观的联系。这种宏观联系同样表现为三种形式,具体表现就是全宗群里面的来源全宗、事由全宗和年代全宗。这种宏观联系也就在这种不同的全宗与全宗之间的组合中展现出来。

具体来讲,记录同一年代内发生事件的全宗组合体就是年代全宗,例如大事记。年代全宗易于理解,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记载同一年代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重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提供某些事件的历史梗概,便于人们研究史实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历史联系范文篇4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地理教学;历史知识;联系

在中职旅游专业中,旅游地理是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涉及大部分地区人文风俗、历史背景等,又和历史学科联系紧密,将历史知识渗透到旅游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要根据旅游地理教学情况,巧妙将其和历史知识有效衔接,为学生打造高效特色旅游地理课堂,让学生在跨学科知识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促进自身个性化发展。

一、整合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在日常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地理教学、历史知识的联系,明确章节课题中和历史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学生为导向,将教材章节课题之外的历史知识点巧妙融入其中,有效整合课题教学内容,促使作用到课堂中的旅游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对旅游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旅游资源”为例,其可以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后者可以进一步细分,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古陵墓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科技文教旅游资源等。在“旅游资源”章节下“历史遗迹”教学中,教师需要全方位深层次解读“历史遗迹”课题内容,科学安排课题内容。在讲解“历史遗迹”知识中,教师要引导班级学生有效思考,回顾学习历史知识中所掌握的历史事件、召开的会议、重要人物等,比如,延安会议、遵义会议,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遗迹”课题知识中,将旅游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紧密相连,顺利实现跨学科学习。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回顾情况,高效整合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促使旅游地理知识有着较高的层次。教师可以将和“历史遗迹”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桥面渗透到具体化教学中,增加旅游地理教学趣味性,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历史遗迹”课题教学中,有效掌握并巩固历史遗迹课题知识,为更好地讲解旅游景点革命遗迹等做好铺垫[1]。

二、深化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在联系历史知识过程中,中职教师要根据历史、旅游地理二者结合点,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能力素养,深化地理教学方法,促使历史知识更好地渗透导到地理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探讨、分析旅游地理以及历史学科紧密相连的课题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不断发散地理思维[2]。以“古陵墓旅游资源”为例,在联系历史知识中,教师要明确“古陵墓旅游资源”课题重点与难点,将学生了解的古帝王知识融入到课堂中,科学整合的基础上,巧设课堂问题情境,将课题旅游地理知识、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随后,教师要深化地理教学方法,将合作探究方法作用其中,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探讨、交流过程中从历史角度出发,不断发散自身地理思维,分析并解决“古陵墓旅游资源”课题问题,深层次把握抽象化、复杂化的课题知识。在“古陵墓旅游资源”课题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结合课题教学重点与难点,向各小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践任务,要求小组学生联系相关历史知识,查询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相关实践,完成“古陵墓旅游资源”课题实践作业,积累丰富旅游地理知识中,培养地理思维。

三、注重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联系历史知识过程中,教师要有机融合旅游地理理论与实践教学,引领专业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理解旅游地理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在整合学科知识过程中,有效提高地理旅游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历史遗迹”课题知识后,教师可以有效联系历史知识,科学整合的过程中,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知识大盘点、历史遗迹讲解,促使专业学生在多样化实践中将掌握的“历史遗迹”理论知识内化为重要的能力,包括相关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践情况,练习历史知识,进行“历史遗迹”专题教学,让学生在查漏补缺中进行针对性旅游地理实践,更好地展现旅游地理教学中联系历史知识的重要意义[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地理教学、历史知识二者间的联系,深化旅游地理教学各环节,将历史知识巧妙融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促使班级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旅游地理知识,实时完善构建的旅游知识结构体系,提升旅游综合实践能力,成为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以此,最大化提高中职旅游教学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有效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洁.分析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学方法的实现途径[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8:254-254.

[2]李建华.“互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5,05:108-108.

历史联系范文篇5

关键词:档案历史联系形态

1历史联系

1.1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

在二元档案实践体系下,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实体构成的。二者其一以单独形式存在时是不能构成档案的。只有在这两种物质实体有机结合和相互依存的状态下,档案才能形成。“文件实体集合”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样,“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也必须转化为物质性存在——记录性文件,同时与“文件实体集合”相配合,才能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

在这两种物质的比较中,对于档案工作而言,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更为本质的物质。因为档案物质实体的构成成分之一——文件实体,在其转化为档案之前就已经存在,是文件管理阶段的产物。档案部门是在文件进入档案管理阶段后才介入,对文件实体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旨在将隐含在文件内容之中、客观存在的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加以抽象、固化、显现为历史联系,并创建具有记录历史功能的历史联系的记录。可档案工作并不涉及对文件内容本身的变更。如果仅靠文件材料就能独立、完整地记录历史,档案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明确,文件本身不能记录历史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档案人员工作物化的结果,档案一旦失去了历史联系的记录,就等于割断了历史的链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件材料,人类社会记忆的延续将无从谈起。

1.2文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档案的历史联系以及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四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件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间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与内容记录的文件之间也必定承载着与形成它的那项社会实践活动一脉相承而又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单份文件却不具有系统性,只能记录和反映孤立的事件和局部的片段,只有在反映该项社会活动原貌的文件整体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因为,文件“都是活动的产物,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它与活动过程的关系而定。”可见,档案之所以成为档案,是由于它载运了单份文件不具有的、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和发展脉络相对应的、自然形成的内在联系。其实,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所承担的功能就是将文件按照其内在联系串联成历史,记录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正如怀特所说,“档案的实质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程。”

在档案实践中,文件实体整理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完全分离开的两个实践体系。“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客观历史关系的反映,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根源于文件与产生这些文件的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对档案历史联系固化的结果。但档案学家不可能进入客观的历史事实,因为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历史关系的一种抽象认识和主观再现,是对历史原貌的无限逼近,而不是绝对还原。所以,档案学家在重构历史信息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发现其所构建历史的内在逻辑。所谓历史逻辑就是指档案的历史联系,由来源联系、事由联系和时间联系组成。那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如何体现历史逻辑的呢?

2档案的形态

从理论上讲,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对应单一的物质实体。而在实践中,档案是有多种形态的,由档案内的文件、案卷、全宗、全宗群构成,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可以说,这些具体的档案实体形态是档案历史联系记录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历史联系的结构一一对应。

2.1案卷层次

案卷是档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档案的最小保管单位,也是档案数量统计和一般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简明档案学词典》是这样定义它的:“案卷是把处理一件事情或属于一个问题、一项活动的文件组合在一个卷夹或卷皮中的有机文件单元。”可见,卷内文件的相互关联性,是案卷概念产生和存在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当然,这个定义是对案卷内涵的准确描述,不过是站在档案工作的角度上诠释它的。果我们侧重于案卷在历史联系中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定义,就可以更加洞穿其本质。简而言之,案卷就是对同一具体事由的文件按其形成过程排列而产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组合体。

当然,这里的事由指的是一件具体的事,一个具体的问题,一项具体的活动,一项具体的工作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囊括的都是单项的事情,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记录历史的角度分析,事件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元素,不可拆分。从档案记录历史的角度讲,档案的最小元素是案卷。文件转化为案卷必须也只有通过事由,才能完成对事件的记录。因为,同一事由必然赋予在该事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以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自然形成的、客观的、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么来源于同一事由的文件就自然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天然的历史联系,不可分割。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只有将同一事由形成的文件排列在一起,再按照事由内的发展过程组成案卷,才能对该事件的过程及内容完整地进行记录,反映出文件在形成时的客观规律和有机联系:才能比较具体地反映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这种“一事一卷”的立卷原则要求文书立卷时必须完整保存文件实体,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同一具体事由过程下文件的历史关系。它可操作性强。没有太多的灵活性,克服了以往组卷时需要考虑文件的六个特征带来的不便,也更符合文件形成的客观规律,便于保管和利用。

我们说,案卷具有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功能,这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其更为本质的作用在于使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在微观层次得以保持。正如何嘉荪教授指出的:“立卷在文件和档案管理中还有另外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易于受到忽视的功能——它是使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微观层次也能得到保持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件事情形成的文件,基本上组织在一个案卷中)”。因为一项具体的事务往往需多份文件来完成,我们只有把同一项具体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联系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具体事件的历史原貌。

诚然,近年来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档案界出现了电子文件是否仍需立卷的学术争论,甚至提出了取消立卷的设想。有本文原文人提出:“在电子文件从文书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人们无需费心去分类、组合、检索,可以尽情地表现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不可否认,纸质文件时代的传统案卷原有的保管功能和一般信息检索功能,对于计算机而言可谓是驾轻就熟,已被电子文件时代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所替代。但是,由于计算机无法模拟人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无法自动判断隐含在文件材料字里行间的历史联系。只要档案记录和体现历史联系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无论其载体形式几经变迁,案卷保持文件形成过程和文件间历史联系的作用就无可替代。“取消案卷的概念,使同一件事情的若干份文件相分离,指望用主题词、文件标题或没有案卷号的所谓档号(全宗号、类号、年号和件号)等,来反映、表现文件之间的互有联系,是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的。”因此,案卷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应该保留,而且更加重要,因为电子文件的特点要求档案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文件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联系。

2.2全宗层次

全宗的概念是由法国第一次提出的。按照法国尊重全宗的原则,来源于一个团体,一个机关,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所有文件的集合体就称为全宗。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编目手册》中定义全宗为“一个档案全宗是下列各种文件的整体,这些文件便是一个行政单位或它的一个行政人员所正式受理或产生的,并经指定由该单位或该行政人员保管的书写文件、图片和印刷品。”在苏联早期档案学中,全宗的概念是“在机关或个人的活动过程中有机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称为机关或个人的档案全宗。”我国传统经典档案学理论将全宗定义为:“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全宗的定义进行分析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所有定义中都存在着一类相似的概念,如团体、机关、个人、家庭、行政单位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具体概念在档案学中,被抽象表达为全宗构成者。在档案实践中,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决不仅限于所罗列的这几种具体形式。”

如果说在传统纸质文件时代还确实存在着众多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只是我们难以一一列举,那么进入电子文件时代,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方式和特点与纸质文件有很大区别,使得传统的实体来源概念受到了挑战,单一来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认识全宗时不能在全宗构成者具体表现形式的取舍间徘徊。而应扩大视野,将全宗置于其记录与反映的档案历史联系的大背景下,对众多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和逻辑加工,抽象出各档案有机群体共同的本质特征,使用抽象的词汇来阐述更为深刻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将全宗定义为: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首先,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其次,全宗是在一定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是历史的记录。第三,全宗是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形成文件的集合体,这是对来源要素的高度概括,对来源原则的充分尊重,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产物,在产生和运转过程中会形成多方面的历史联系,包括来源联系、事由联系、时间联系,其中,文件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联系,也是最根本的联系。只有首先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将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集中到一起,使它们和其他来源的文件分开,才能保持同一来源形成的文件之间的本质有机联系,全面深刻地反映形成者的活动原貌。实践也证明,档案馆馆藏来源众多,只有将同一来源的档案组成一个全宗,才能将档案与其特定形成者一一对应起来,档案所记录和反映的其来源主体的历史活动全貌才能得以维护。因此,将案卷组合成全宗的过程也就是区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不同来源主体的过程。事实上,全宗无非是一群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它们最大的特点是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而与其他来源及机构产生的文件联系较为疏松。不同来源及其机构的社会活动过程相对分离,所以产生的文件可以相互分开,各自构成全宗。

2.3全宗群层次

全宗群是具有某种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的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不同机构、不同事件之间是互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必然会反映在其形成的档案之中,使得某些全宗之间具有某种历史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全宗群。全宗群是在全宗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全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区分尽管它不是馆藏档案整理的实体单位,却是在实际上起指导和组织馆藏的一种思想原则。这要求我们在整理和管理档案时,不仅要维护全宗的完整性,还应维护全宗之间的历史联系。

历史联系在全宗群层次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最宏观的联系。这种宏观联系同样表现为三种形式,具体表现就是全宗群里面的来源全宗、事由全宗和年代全宗。这种宏观联系也就在这种不同的全宗与全宗之间的组合中展现出来。

具体来讲,记录同一年代内发生事件的全宗组合体就是年代全宗,例如大事记。年代全宗易于理解,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记载同一年代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重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提供某些事件的历史梗概,便于人们研究史实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历史联系范文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实联系;原则

历史教学综合性强,既和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关系密切,也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直接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应注意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诱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1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的必要性

1.1祖国未来的需要。我们身处改革开放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西方某些不良思想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过来,导致一些人艰苦朴素的品德丢失,贪图物质享受,劳动观念越来越差。通过影视、现实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一定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在教学始终。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及这些文化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向学生讲述近现代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其次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意识,灌输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科技、法治、开拓、竞争等意识。1.2社会现实的需要。当前改革风起云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封建迷信泛滥,崇洋媚外思想严重,拜金主义严重抬头的现象不是仅凭政治课就能扼制的。中学历史作为政治思想教育重要阵地之一,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巧妙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释疑解惑,让学生能感受到历史教学的现实魅力,既中看还管用。1.3素质教育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认识”。当前,一些学生之所以觉得历史学科乏味难记难学,主要还是从思想上认为历史就是过去时,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没有学习的热情,都是被动地在学。之所以学生有这种想法,关键还是由教学方式不当造成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不要让学校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察古知今,古为今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对当今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的评析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促进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2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应把握的原则

2.1选择性原则。历史教学联系现实是有章法的,切忌漫无边际。当前的现实社会中,正面或负面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教学中在联系时要学会筛选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又和课程内容有关联、代表性强的热点社会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思想得到熏陶。比如在讲《中国古代历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节课时,由“景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的内容可以联系到当前社会上的很多现象。“拜金主义”现象,弃农经商现象,耕地红线问题等等。通过分析盲目的城市化发展,毁弃农田发展工业和房地产的严重现实,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古代帝王重农思想的精神实质,生发出当代青年要树立“农业是我国1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根本”的正确思想。这样的纵向联系,学生当然会饶有兴致,如若漫无边际、贪多求全地联系现实,则会让主题被冲淡,甚至使正常教学受到影响,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2教育性原则。联系现实并不是说闲扯淡,更不能借授课之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在联系现实时应当做到:影响安定团结的话坚决不讲;影响改革开放的言论不讲。比如一些教师在讲解我国古代严惩贪官酷吏的历史时,对当前的腐败现象和古代惩治腐败的作用过分夸大,给稚嫩的学生心灵灌输过多的负能量。诚然,避而不谈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有失客观公允,但是,作为教师,应该透过历史,联系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和党所出台的惩治腐败的政策法规和典型的惩治腐败案例,以标明我党严惩腐败现象的力度和决心,让学生从我党所取得的反腐败成就中汲取信心和力量,自发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3针对性原则。在讲解历史课时,联系现实要重视中学生的思维层次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身心发育与周围环境、年龄阶段和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要联系现实时讲究针对性,具体分析教育对象的年龄段特征,选择联系适宜的内容,提出的教育要求要有针对性,切忌随意联系现实。比如:初中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仍离不开大量感性材料的支持,在联系现实时,要尽可能选择同学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事件,国家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重大举措等。和现实联系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师在联系现实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例如,通过教师讲解分析,开展辩论会或专题讨论,组织参观访问,观看纪实影片和图片展览等,使相应的教学内容配套相应年龄段的学生。当然,在实际操作时,以上三条原则应该是综合运用,既交叉进行,又彼此联系,而不能以一代三,顾此失彼。

历史联系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联系;素养

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是以模块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的内容体系。每一个模块和专题都独立成体系,同一模块内的专题的教学目标相近,并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以时间为序的历史知识体系,熟悉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规律及重大历史事件,并能在具体学习中联想历史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事件,全方位、多角度认识和思考历史问题。而这些学习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及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有效,同时又很高效。其运用图文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思维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清晰呈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找到历史事件背后的脉络,便于理解、记忆。同时,学生还可通过思维导图搭建的知识框架,把零散的历史事件整合到一起,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

二、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割裂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将其割裂成一个一个的“孤岛”。历史是连续的、不可割裂的,历史事件看似孤立,其背后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固化思维。2.教学方法单一历史事件之间是有联系的。历史教师要做的,就是理清历史这棵大树的主干,找到主干和枝叶之间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传授给学生。而传统照本宣科式的课堂呈现,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无助于学生理清历史的脉络。历史教师可像侦探一样,带领学生从层层迷雾中找到历史的本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并辅助他们进行学习。3.学生的历史学习状态不佳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精彩,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只停留在考试过关就行的状态。另外,高中历史知识难度偏大,并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有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同时,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比较弱,在阅读史料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通过图形传达信息,是思维导图的一大核心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将重点知识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然后围绕这个核心层层展开,形成图文并茂的记忆模块,辅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1.简化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导图是借助箭头、关键词等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图,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变得清晰、有条理,让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知识网络图,将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就会全面、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历史学习效果不佳。基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线条,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关键词,进一步进行拓展和延伸,最终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联在思维导图中。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会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巧用思维导图,强化历史复习效果课后复习是历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有效的历史复习不仅可以延伸知识,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高中历史复习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学生面临的复习任务比较重,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思维导图,以各个章节中心内容为关键点,将各个层级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图,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复习效果。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单元复习教学为例,教师可将“早期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之后,对“早期政治制度”进行延伸和拓展,构建出三个次级知识点,分别为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延伸和拓展,构建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君主专制”三个次级知识点。接着,又以次级知识点为中心,再次进行拓展和延伸,依此类推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样就可以显著提升历史复习效果。3.利用思维导图,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点之间存在极强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将复杂的历史知识进行有序的衔接和组合,最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全面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可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以箭头等图形,将新航路的发现、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等有机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4.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学生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观察、分析历史事物。例如,在教学经济史时,可将经济规律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围绕经济规律给学生讲解历史事件。(2)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因此,学生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相关史料,并加以甄别,最终形成思维导图,以此丰富学生的历史思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3)让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四、结语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割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历史学习状态不佳等情况。基于此,教师可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现状,在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简化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历史复习效果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宜谈.结合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J].高考,2020(11).

[2]邵茜.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1).

历史联系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门记载中华文化,肩负着传承悠悠华夏民族文明的学科,同样,历史也是一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涓涓流水,无孔不入,渗透在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自是显而易见,不用多加赘言。核心素养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其与高中历史的相融有着很多益处,若是从细微处入手,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实现高中历史与核心素养有效融合的上佳办法。

一、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一)培养时空观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历史时空观念指的是历史时间上的观念和空间上的观念以及地理上的观念。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在特定且具体的历史时间与地理条件之下发生的。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应该将该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大背景下,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分析该历史事件。对于历史的认知,应该将时间、空间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时空框架下学习历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且合理的分析。(二)符合历史学科的特征。如前文所说,历史事件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下,那么,时空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全面理解历史事实有非常大的帮助。历史往往与政治、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合理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上来说,关注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强调学科融合,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历史、地理知识的整合最为关键,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认识历史、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基本要素,因此时间观与空间观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历史与其他相关课程必须承担该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任务。(三)高考题目中有关于“时空观念”的考察题目。高中阶段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高考上去。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在高考题目中,也在逐渐加大对“时空观念”这一素养的考察力度。比如:(2017海南)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2017天津)“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A.期间;B.巴黎和会期间;C.华盛顿会议期间;D.开罗会议期间这些题目都考察了学生对于基本历史时间的记忆与认知,需要学生在分析试题的基础上,确认历史事件的发生时期。因此,学生需要熟记基本历史事件发生时间。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

(一)明确高中历史教材中时间与空间的呈现方式。高三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中时间与空间的呈现方式,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明确高中历史教材中时间与空间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常见的时间表达有:古代的纪年方法包括纪年法、节气、节日;近现代的纪年主要是公元,但也有特例,像是晚清、明末清初等等;也有公元前、公元后的说法,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明确这些时间表达方法。空间的呈现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下表达方式:不同历史时期地名的不同表达;不同朝代活动的历史区域;战争年代行动路线的变化以及战役的地形等等。另外,还要了解一些专有的名词表达,像是“中原”“关东”“江东”“岭南”等等。这些表达方式都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该多加关注,并慢慢积累,从而为培养自己的时空观念奠定基础。(二)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时空。“大历史观”是把历史演变放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观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则相对忽略。换言之,大历史观就是长时段、宽范围、多视角地思考历史问题,宏观地看问题。运用大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避免复习过程中的单纯的机械记忆和重复。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变通,通过变换视角、重新组合,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通过主题、线索和历史时空,设立全方位知识情境,让师生从烦琐的、重复的复习中解脱出来。比如围绕中国古代史构建历史知识的联系,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儒家思想进行整合,相互联系。例如,在人教版《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的复习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看懂历史地图,明确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要依据时间顺序,梳理出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并能够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在空间的基础上,思考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再次,将时空结合,构建起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时性的中外大事,在“大历史”的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如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另外,教会学生用不同的史观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可以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进行分析,并得出不同的认识。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让学生站在高处,看待历史时空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能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体可以从时间分段、地图、文献史料、视频等资源载体出发,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细致、具体地进行。历史时空观念是一种素养,也是能力和思维的体现,其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的培养。(三)注重中外历史的关联对比。多数学生对于学习世界史有极大的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世界历史更难记忆,且与自己的生活相隔甚远。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在进行复习的时候,可以将中外历史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世界史之间的距离,从而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通过比较与联系,学生会认识到历史事物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质。比如,复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将其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明确所发生的历史阶段是否相同,对比“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而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如此,将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学生自然会建立起大的时空观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还可以将中外历史关联起来,中外关联的形式通常有:相同的历史时期(时间)、中外历史时间的联系等。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还有在国际背景下的中外历史的联系,如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中外关联的内容非常广泛,要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将同一时期或同一国际背景下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联系比较,做到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更好地揭示历史本质。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学习过程中,唯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红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定位与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

历史联系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经济史;教学措施

进入高一第二学期,学生开始学习人民版经济史部分。在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形式学习,已经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模式,也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的组织学生来学习经济史部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经济史教学要多联系现实日常生活

实践出真知。经济史中很多的概念、现象和专有名词,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在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很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大都很熟悉。联系日常生活,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效率。经济史中涉及的很多器物,学生能从农业劳动经历中接触。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农耕这一知识时,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农具,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多的亲切感。学生很自然能够答出这些农具的用途,例如耧车,是播种的,犁是耕作的,翻车是灌溉的,锄是锄草的。再深入启发,这些农具现在还常用吗?现代农具和这些古代农具有什么联系吗?有什么进步?这些知识可以为学生更好理解小农经济打下基础。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产工具,能列举更多的农具。经济史中有些抽象性的概念,可以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来理解。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对于家庭的农业生产劳动特点,是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的。正确认识这个概念就不再有什么困难。再比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农民获得了什么权利,就可以联系自己家里的承包地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你家土地能不能卖掉?你家土地种植什么作物?银杏树和大蒜是不是自己家庭自主决定种植的?通过设置这些学生日常能够看得见接触得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能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一历史结论。还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教材中经济史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听得更明白,理解的更透彻。在学习中国近现代饮食知识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时,可以让学生去列举各个菜系的特点,并列举代表性的名菜和风味小吃。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去过哪些城市,那些城市名菜的风味特点是什么。很多农村同学的父母在南方打工或做生意,他们也有在苏南地区生活过的经历。可以让他们谈谈自身在苏南的饮食经历,说出那个地方的饮食特点,从而认识苏南地区人们喜欢甜食,属于淮扬菜系列。我们苏北地区喜欢吃大蒜,大葱,菜系属于鲁菜系列。以结合农村学生自身的生产劳动体验、农村生活经历来介绍和学习历史知识,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经济史教学也要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

高中各学科知识,尤其是文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历史学科也不例外。经济史部分涉及和运用的政治和地理等学科知识很常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经济史中涉及的一些政治常识一直很常见,充分发掘政治学科知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在学习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时,很多的会议内容,其实学生在学习政治学科时已经了解了。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南方谈话”、十五大的内容等等。学习这些知识时,很多其实是在复习政治学科知识。学生有了政治学科的知识,了解和识记也就更容易更深刻了。地理知识在学习经济史的一些方位、工业的分布等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就要结合地理知识,欧洲四位航海家航行路线,跨越哪些大洋等。在学习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概况时,分析为什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先在沿海地区出现?这些都需要调动学生去联系地理知识进行解答。有了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辅助,学习历史知识就会更加得心顺手,效率也就更高。

三、经济史部分要联系影视歌曲等知识

影视节目直观生动,能从视觉上和情感上影响学生学习。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节知识,就可以联系影视知识。观看清末民初的电影片段,可以了解近代服饰的变迁。教师可以提问,在哪些电影中可以看到长袍马褂?什么时期可以看到女性穿旗袍?电视剧《大染坊》更是生动地描绘了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高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有些歌曲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完全可以拿来为教学所用。一首周杰伦的《青花瓷》可以作为学习古代手工业的情景导入。历史素材无处不在,充分的挖掘开采这些丰富的历史素材,为历史课堂添砖加瓦,历史经济课堂就不再那么枯燥和单调了。

四、经济史教学还要联系政治史知识

历史联系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是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探索历史规律必备的重要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素养真正落到实处,是每个历史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使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时空观念素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时空观素养的重要性

时空观素养是高中生历史学习中需要养成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的客观要求,而且对学生夯实历史基础、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2017年版课标对高中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提出了四个层次的细化要求:一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认知能力,即要求学生能了解历史的分期方式、古今历史地名的变化,了解重要史事和历史人物的基本状况,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和空间表达方式;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史事的发展变化、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联系,理解空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性;三是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表达方式进行描述、概括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在时空框架上运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网格表格等描述史事,能运用专业的时间术语和空间术语概括和说明时间段较长和地理范围较广的史事;四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说明能力,即要求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分析、综合并比较史事,发现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历史事物的时空规律,学会绘制相关图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1]2017年版课标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提出了以上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有利于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时空观念包含历史时序观和历史地理观两个基本观念,要求学生在分析历史事物时,能将时间因素和地理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和分析,培养良好的时序分析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良好的时空观念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将历史事物置于较长时间范围和较大地理范围内考察,探究史事的发展演变,分析历史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历史学基础知识,突破历史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基本发展脉络,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事物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解决学生时空观念培养薄弱的问题

笔者对贵州省部分高一和高二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地记住中外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和具体时间,不能准确写出中外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名,不能清晰地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缺乏将史事置于较长时间和较大地理范围内考察和分析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方法不恰当,缺乏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经历。二是部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整体的教学内容把握不到位。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在教授重要内容时未能系统地讲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未能真正落实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割裂了相关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三是许多学校使用的历史教材不是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是采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模块加上专题的方式编排。这种专题式的编排方式时间跨度较大,侧重历史的纵向联系,缺少历史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时空观成了很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创设历史情境,启发时空意识

创设历史情境是高中历史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对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片、讲述故事、朗诵诗歌、展示实物和图片、编排历史短剧等方式巧妙设置问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体验史事的变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物的时空联系,并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例如,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教师可以播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建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与新中国成立的时空联系。然后,历史教师再播放电影《开国大典》和《建国大业》中的经典镜头,带领学生进入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共同商量国事的历史场景。通过两段视频的播放,历史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经典影片和阅读相关材料,加深了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掌握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了自身历史时空观念。

(二)巧用时间轴线和历史地图,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时间轴线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一定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在数轴上标明相应的史实来体现历史线索的一种方法。[2]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利用时间轴线可以建构线性时空,直观了解历史。[3]而且,学生还能利用时间轴线和历史地图清晰地梳理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所以,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时间轴线图和历史地图,梳理史事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绘制时间轴线或历史地图,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落实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应梳理出“二战”中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呈现“二战”爆发前的欧洲形势图,然后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二战前亚欧战争策源地是如何形成的?如图1所示,历史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时间轴线,并在时间轴线上标出“二战”前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点,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成时间轴线。在学生完成该时间轴线后,历史教师再展示“二战”时期的欧洲形势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二战”爆发的进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二战”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时间轴线。课堂活动结束后,历史教师在课后布置学生画一幅“二战”期间的欧洲形势图,并在地图上标出德国进攻其他国家时间的顺序,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通过画地图的课后作业,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二战”发展的基本脉络,体验画图带来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编制历史年表,探寻史事的纵横联系

历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活动轨迹等史事联系起来,使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重点,解决记忆难点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编排结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年表,或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展开专题性年表,或编制同时期的中外历史对照年表或相似历史事件的比较年表。在编制年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相关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资料,构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联系,思考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和后果。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教师需引导学生收集“一战”前的相关资料,然后制作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的大事年表。通过梳理“一战”前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巴尔干地区的冲突、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等重要历史事件并将之制作成年表,使学生明白“一战”前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加深对一战前的地区冲突和国家间基本矛盾的了解。再如,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清朝后期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及其关联性,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1840—1900年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年表的制作。在该年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梳理1840—1900年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学会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加深了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时空观念素养。

(四)绘制思维导图,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或心灵图,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部分构成。[4]思维导图是以历史知识的重点内容为核心,利用关键词作为联系,将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树状图形或结构图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繁琐的历史知识点,厘清历史事件的基本线索,探讨历史变迁的背景和原因,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完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单独绘制思维导图,整理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然而,对时间跨度较大、知识点较多的专题,学生单独绘制完成专题复习的思维导图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可以在历史教师的指引下总结归纳知识点,由师生共同完成专题复习的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可以以“古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为题绘制一个树状思维导图。树状思维导图的两条主线如下:一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演变;二是古罗马法律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学生补充完善如图2所示的树状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既提升了学生时空素养,也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图2古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

(五)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增强时空素养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并根据自主探究做出合理科学解释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历史学习中,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其时空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历史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历史事物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时空观念素养。例如,在教学“两极世界的形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两极世界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历史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收集资料,让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二战后美苏为何会从盟友转变成对手?二战后美苏在处理德国、日本和东欧等问题上分歧日益加剧,为何没有直接爆发战争?什么是冷战?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评价美苏冷战”。学生先分组收集以上问题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合作完成一篇小论文,论述冷战产生的原因,回答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冷战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冷战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冷战的理解,而且对冷战的基本线索及其相关因素有了更深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时空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总之,时空观念是学生正确理解、叙述和解释史事的重要观念。历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时空观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时空观念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还要合理创设历史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绘制时间轴线、历史地图、历史年表、思维导图等,梳理历史知识的基本脉络,启发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和解释史事的延续与变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增强时空观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方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90.

[3]陈雪敏.从选考题看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时空观[J].教学与管理,2017(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