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2:45:08

历史课堂

历史课堂范文篇1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历史课堂范文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多媒体形象直观历史情境无意注意渐进性目标化

过与画面主题相关问"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自古以来被奉为劝学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观。似乎只有苦学才是解决教育的唯一出路。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育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几成共识。"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革故鼎新,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法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向。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但其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仍使不少教师乐此不彼。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注重历史本身的社会性,即历史人物或事件带给今天社会的思考。理性认识是它的突出表现。但理性认识是源自感性认识的,所以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势必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史学的理性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多媒体手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势,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

例如讲授《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圈圈点点"(即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鉴赏。分析性鉴赏,是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导引出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为目的的史学分析手段。通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热烈讨论,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来补充和扩大作品的形象,经过画面形象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以轻快的心态融入历史学习,于潜移默化里认识历史的真实。

1、历史的具象美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人类发展的历史十分漫长,而中国又是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财富,除了翔实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可观可感可触的历史实物,如古代墓群建筑,古代石窟艺术,战国编钟,古代钱币等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物,正是我们了解历史、回味历史的宝贵资料。

2、创设情境,以美育人。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生动的历史情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历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通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诸如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天祥的碧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不畏列强。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的情操,足可成为学生们人生追求的榜样。

不可否认,知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历史课进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不能一味突出历史的知识性,而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德育、智育功能外,历史课还有美育功能。

历史不单是教科书上那一行行抽象的文字,更是一幅幅血火交融的历史形象,爱恨情仇寓于其中。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做的不只是传授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和已成定局的历史评价,更应该注重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健全和发展学生高尚人格上的良好导向作用。

二、导入无意注意,开发历史思维。

历史记录具有过去性,它既无法观察,更无法体验。众多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只能依靠历史教师单薄的语言来描绘、解说,自然难以展现其全貌。因此形象化的信息是历史教学迫切需要的。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特征突出的新奇刺激物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大卫塑像,蒙娜丽莎画像,夸张的"唐·吉柯德"头像,《小人国》插图等。先由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谁?它们的作者是谁?"学生借助积累的知识很容易的得出答案,接着再问:"他们是哪个文化时期的艺术家?"回答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此引出导语:"文艺复兴,是14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矛盾冲突,而最终衍化成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即摒弃"神"中心论,强调"人"的发展。这里展示的一些作品突出的表现了这种进步倾向,同时也向我们预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即将在欧洲孕育而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文艺复兴带给我们的新兴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至此完成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用这种方式,可营造直观教学的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快的完成联想、记忆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利用无特定思维目标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让学生去随意转化,融合他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知识,是促使学生加速学习进程的好方法。这种认识活动充分调动了暗示功能,实质上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多媒体手段所具备的声、光、视、听等立体效果最易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令学生陶醉其中。在相同的学习时段里,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历史形象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场景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花、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诠释,变得自然通俗、形象有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历史氛围里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时,自然由此引发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历史成就感。

三、优化教学观念,突出个性魅力。

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历史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其固化特点制约了历史的形象直观。而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

多媒体课程因其准备时间较长,教师在准备阶段势必要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因而在备课、思考、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个人的历史素养,也使课堂教学投入、发挥游刃有余,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此外,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张扬也能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如,讲授"近代史--不平等条约"一章时,我们在借助画面、视频及声音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爱国情绪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穿插叙述、分析,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推波助澜,将爱国情感导引入历史思考。

把握多媒体教学中图示历史的"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其教学过程、节奏、容量也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上好多媒体课,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课堂的一些环节。

一、多媒体制作要突出重点、难点。

以"板书"的演示为例,图示要直观、简练,有较强的提示性、对比性、层递性。如将古代埃及这个金字塔国度的"奴隶社会阶级关系"如讲到"殖民主义罪恶"时,用下面的三角图示表现"三角贸易"。通过图示将复杂的内容制成简要的提纲,直观又有条理,突出了重难点。

二、多媒体制作的目标要明确,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且有渐进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插图及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在迎合学生兴趣心理的前提下,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为避免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随意性,可通题的设置、讨论和反馈练习等来宏观调控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施形象课堂的目标化管理。

多媒体教学有形象化的优势,但学习主体的非理性心理,也有可能偏离学习的主导方向,而淡化教材的知识属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适时地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条理化、目标化。通过目标化管理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目的、有意识地导向历史逻辑思维。

此外,还要做好课后的反馈工作。在多媒体教学中反馈工作尤其重要,它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宁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组编)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课堂范文篇3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读书贵有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不疑不得。”可见好奇心对读书是多么重要。在哲学读本《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每个人求知的动力。每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均有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了不同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疑问,其中不乏有着对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不停地向你请教。他们的这些问题在很多老师看来往往是幼稚可笑,甚至荒诞不经的。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可能会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问,以“这不是考试内容”为由搪塞了事。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该科目的兴趣大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好能给学生作详细的解答,不能作答的也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即使是再荒诞的问题,也说明了学生对历史起码有一定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适当地引导他们去关注课堂内容。只有保持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入门的目的。

二、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于他所在群体的集体回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期间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无论是辉煌或是失落,都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特别地注重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主义情感。像遇上“端午节”、“七.一”、“十.一”,“七.七”、“九.一八”这样的特殊日子,即便与当节课文内容无关,我也会抽点时间给学生讲述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明白“了解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意义,抓住一切时机告诉学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与耻辱的一幕幕事件,并联系今天的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由大到小,落到学生个人的行动上来。比如在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我会顺带提一下我们在建国初击败强大的美国的例子,告诉学生“骄兵必败”的道理,指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在讲工业革命时我会补充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并问同学们“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引导他们思考民族勃兴的道路。通过这些讲述,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学习历史将不再停留于“记、背、考”的层次上,而是用一种了解自己民族过往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讲述要形象,引人入胜

许多学生都会反映说: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科却兴趣不大。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的教材编得往往会过于枯燥,如果教师又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故此,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讲得生动形象,是每个历史教师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从内容上讲,要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形象并不难,只要我们能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即可。我认为初中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主要的,即使用多点时间讲一些课外的历史趣事趣闻,少讲一点书本内容也很必要,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自觉投入时间去学习。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中鸦片输入对我国的危害时,很多学生只有种模糊的印象,并不能有形象的了解。我举了一个例子说:“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士兵背的是两杆枪,一杆是打仗的火药枪,一杆是烟枪。”通过类似的例子,就可以使得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

四、要采用多形式的课堂教学

有教育分析家认为:一个人可以在嘈杂但单调的机械声中酣然入眠,却往往难以在无规律的较低声音中睡去。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单调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甚至会昏昏入睡。故此,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采取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围绕着“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的问题采用辩论赛形式;讲到唐朝民族关系时,我指导学生扮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历史短剧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时可以在课堂上穿插展示历史题材的图片,有时可以播放有关历史的歌曲,如讲到改革开放时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讲抗美援朝时,可以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在听歌中体验历史;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备课,上台讲学的模拟课堂形式等等。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更灵活地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既能保持学生长久的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更形象地使学生把握课堂的相关内容,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能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以“好奇心”去引导学生,用“情感”去感化学生,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并且利用多“形式”的教学去指引学生,则我们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入门,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功。

历史课堂范文篇4

一、明确历史情境,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讲究的是客观存在的状况和景象,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发生改变。人们常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是各有不同的,同样的历史情境绝对不会再发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历史情境,从而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情境只能是历史的复原和再现,在不同的侧面通过历史资料来给学生展示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历史复原的过程中,复原的历史与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肯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尽量保证历史的真实性,还原历史课堂的历史味。

二、整体呈现历史知识,讲清历史因果

教师要整体呈现历史知识,为学生讲清历史产生的因果关系。历史一般是按照时间和事件来进行叙述,因此教师的讲述要有侧重点,注重历史因果关系。在讲课之前,教师就要明确讲课的主题,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知识,构建历史讲课框架。例如,在教学《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解,让学生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整体呈现历史知识,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造就”了西方对东方的统治,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又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涉及到的内容特别多,时间跨度特别大,即从1640年一直讲到了1832年,如果教师不补充历史事件,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1832年的改革。同时,教师在讲解到1832年改革的时候,要为学生讲解1689年成年男子才能当选为议员以及在1830年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要求政治权利,从而引出1832年的改革。这样,教师为学生讲清历史因果关系,学生就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三、补充历史资料,充分进行论证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坚持以历史资料为中心,并进行充分论证的方法。如果教师直接将历史的结论告诉了学生,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是如何产生这个结论的,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混乱,这样的话,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告诉学生思辨、论证、推理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地选择合理的史料,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斯大林的发展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斯大林选集》中的一段话,从而告诉学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怎样的。通过阅读真实的资料之后,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确工业发展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四、讲解深入浅出,理解化难为易

历史课堂范文篇5

一、用教材中的导语导入新课

教材中的导语文字流畅生动,富于启发性,能恰如好处地引出课题,把学生的思路抓住,尽快地进入学习高潮,引发学生思考。如《春秋争霸》一课的导语设计得很好:“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过‘反戈一击’,我们就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这样导入能使教学很快进入主题。

二、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课

学生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讨论他们所熟知的问题就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舞台。运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更有参与的兴趣。同时,为了能在课堂上发言,学生会更加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而且,这一过程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体育,你喜欢哪一项目?北京奥运会看过吗?你知道奥运会与希腊有什么关系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课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历史知识往往被认为和生活无关,因而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学习。在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所熟知“三大件”为切入口,向学生介绍:“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如今的21世纪,男女谈婚论嫁,都常以‘三大件’作为物质基础。但不同的年代,三大件所指的东西各有不同。70年代的‘三大件’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的‘三大件’指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90年代的‘三大件’指空调机、微电脑和电话机;进入21世纪,‘三大件’的涵义更为丰富,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是指汽车、别墅和高档家具。‘三大件’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领域在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事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听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兴致盎然。然后因势利导,设问:“这些变化得益于什么呢?”在学生回答出“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导入新课。

四、用学生所熟悉的影视作品导课

历史学科具有一度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能再现,这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把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影视引入课堂,大大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讲《大众传媒的变迁》时,首先用多媒体分别播出电视剧《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说的镜头。我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这在中国古代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学生回答说飞鸽传书、烽火传书等。然后我问:“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在本节课,我们将找到答案。”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课

学生喜爱听故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饶有兴趣、娓娓动听的故事,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我在讲《商鞅变法》一课时,就以故事开头:“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令前,担心人民不信任,就在都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给十金。’人民感到奇怪,只是观望着,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去了,他果然获得五十金重赏,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决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集中过来了,接着马上导入新课。

六、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导课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适当的问题,用历史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可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唤起注意,积极思维,产生一种探索新知识奥秘的强烈愿望,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课时,我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成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中华大地上何时开始由人类活动的呢?”这几个疑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很快导入新课。

七、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导课

课堂好比是舞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情绪的共鸣,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如讲《“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一课时,我先播放《“七子”之歌》的录音,然后指出:“‘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政府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主权的行使,这时炎黄子孙更盼望海峡两岸也能够同心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那么什么是‘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又是如何形成和实践的呢?”等内容启发学生,顺理成章导入新课。

历史课堂范文篇6

在讲授式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极力压缩课堂互动时间以便于自己讲授。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众所周知,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教师讲授多少就能接受多少,相反是要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知识解构,然后再形成建构。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摒弃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在创设问题情境中需要注意,问题是包含在情境中的,情境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进行,要能让学生形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先以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谈谈对的认识,然后用幻灯出示林则徐的照片,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提出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由此而引入林则徐虎门销烟板块的学习。在这节课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历史,而是以林则徐这一人物为背景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阅读教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极大,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了向学生讲授知识,担心在课堂中让学生探究无法让学生理解知识。其实,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摸索,才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这样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点,教师则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思路,以问题“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促进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其次,在组织学生讨论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进行精讲。如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中对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的解析,要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它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应用丰富体验

历史课程和生活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多地向学生传授书面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也就很少将历史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历史是研究人类过去的事情的,这就自然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而将历史和生活隔离开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历史和生活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后应用历史去分析社会生活。以北伐战争为例,它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间的合作、生活中同伴之间的合作,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北伐意义出发来进行分析。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历史观来分析历史。如在内战烽火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只有国家统一才是最大目标,也可由此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历史课堂范文篇7

摘要: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当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在本文中,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点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教科书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它具有灵活性,教材往往用短短几行字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储存更多的史料信息。如果单纯通过文本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育目的,为此,课本中还设置了大量的历史资源与历史故事。基于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较高,并希望把自身的主观意志融合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所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意志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知识点的僵化掌握与消化,教学方法较为单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降低,许多学生也无法深入到历史课堂中,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投入得越少,教学效果就越差。

(二)知识以点的形式呈现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对单一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相关性指导较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对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最终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强调知识而忽视实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仅重视对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活动体验。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应当以学生具体的实际行动经验为基础,而课堂教学活动则应当使学生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开展。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是把大量的历史理论知识整合在课堂中,以跟上时代的进步,学生接触知识的时间有限,教学活动往往无法高效进行。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坚持历史故事真实性原则

顾名思义,历史故事真实性是指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真实事迹。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时,首先要贯彻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原则。教师既不能因过度追求教学效果而歪曲历史叙事内容,也不能任意虚构和撰写历史故事,其所引述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合乎历史史实。唯有保持历史故事的真实感,并按照课堂实际情况选用历史故事,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切实达到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二)保持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原则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与历史素养的关键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指导学生树立准确的历史观有重大作用。把中国历史故事纳入历史文化课堂中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使其体验中国历史的魅力,以便于更好地掌握和认识中国历史。所以,在选用的历史文化故事时,教师应在严格依据历史实际的基础上,尽量选用生动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教师在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运用语气与声调,生动形象地介绍中国历史故事情节,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投入到历史文化课堂中。教师合理的指导能够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改善教学质量。

(三)用历史故事把抽象的历史常识形象化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事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差异,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无法有效地掌握历史理论知识,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历史文化讲述的方法把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化,让学生掌握历史故事中的知识点,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点的消化。

(四)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历史故事,充实教学内容

初中生大多比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传统历史课堂比较单调,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分心,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把历史故事带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改善这种现状,进一步充实历史课堂的内涵,完善历史课堂结构,学生也能够借助这些历史故事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具有针对性,并与教材内容相关。例如,在学习《秦末农民战争》这一课时,由于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社会历史人物形象和重大历史事件,不少具体内容和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战争有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故事,如“刘邦与关中父老的约法三章”、“鸿门宴”以及“项羽乌江自刎”等故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让原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

(五)利用历史故事化解教学难点

初中历史的内涵十分丰富,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历史事件往往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知识效能。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含义时,因为知识的强烈抽象性,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真实掌握该知识的具体含义,极易造成知识遗漏。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内涵的认识,教师就应该把能够说明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入课堂,并通过简单的历史事件直观地说明“税制改革”、“兵役制度”等抽象内容。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理解记忆,同时对提升复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如何发挥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挖掘史料,融入德育

清代研究者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里的“历史”不单特指历史常识,而是指潜藏于人类历史中的长久而潜移默化的中华民族特性,即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当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叠加和对历史常识的机械化教学,还应当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寻找新的历史素材,将课堂教学和德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故事,部分同学之前就观看过《辛亥革命》这部电视剧,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文化与生活境地、地方自治以及同盟会、光复会等。可以围绕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此来对中国近代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即使面对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表现得捉襟见肘,这与学习方法和做题技巧无关,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问题。往往那些简单题目做错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他们往往不愿意去记忆知识点,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只能乱蒙瞎猜,面对这类学生,我们首先应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上课不积极的原因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谈论到春秋战国、三国时期时都表现得十分兴奋,唯独在上课时兴趣不显。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把历史故事的精彩性呈现给学生,只是在枯燥地念课本,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为学生进行一些历史延伸,例如在讲到某个历史人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看法,如果有学生持有不同意见也可以鼓励学生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清朝相关的历史时,有的学生认为康熙、乾隆缔造了康乾盛世,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康,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乾隆等满清皇帝阻碍了我国近代的发展,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最终才导致了近代被列强欺辱的局面。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大国崛起》这一纪录片,让学生进行讨论。

(三)重视历史,使历史课堂现实化

真实性是一个好课堂的基础,唯有求真求实,历史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历史教学既要做到真实可信,也应该重视历史,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开展历史教学,合理利用古籍、原始文字和图像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让历史教学更具有现代气息,北京出土的头盖骨化石,半坡发现的毛纺车、四羊方尊,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等。尽管教师不能将这些出土的文物一一展示在学生眼前,但经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各种材料、图片等的使用,学生能够更切实地了解到这些厚重历史的存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收集历史资料,使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只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背诵,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厌烦,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以及历史事件的把控来对课本内容进行架构与重组,使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将教材的主要内容贯穿在整个叙事当中,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生活常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引入“春秋战国”的内容,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负荆请罪”、“将相和”、“纸上谈兵”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主动接触历史信息,主动了解历史常识。通过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诗,教师可以引入“三国鼎立”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仿佛走进了桅杆和桨随着长江滚滚激荡而飞的古战场中,使学生能很快地沉浸在三国的历史情景中,并迅速产生共鸣,建立独立学习的意识。

(五)研究历史,感受历史,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历史主体

在历史教学中,考虑到研究活动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合理地给出学生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与程序,学生也需要通过研究史料寻找答案,并以此达到学生自身历史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学习《中外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请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联邦制的区别以及近代中国的进步青年们为了救国,尝试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通过对史料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调动起来,对于各个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国情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教材中引入了许多科技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单纯的语言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在讨论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基本原理时,教师不妨让学生从头开始,通过对已有的历史资料自行探究,亲自体会活字印刷术和自制指南针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语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认识到,激活历史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能主动探究史料,主动融入历史课堂,历史教学才有意义。当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了共鸣,建立真正良性的师生互动,才能在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司群修 单位:聊城市茌平区茌山学

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篇2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想要学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背诵,其实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历史中的知识点本来就比较多,且比较繁杂,想要把这些知识点记住并没有特别多技巧性的东西,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非常枯燥,知识点又比较难记忆,形成不了一个记忆系统,从而只能在题海中来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学生落后的学习观念,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慢慢丧失,历史学习只能停留在一个浅层,而想要通过历史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是远远达不到的。再加上历史教材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很多都是离学生比较遥远的事实,他们并没有切身参与到其中,自然也没有办法深刻地感受历史事件,无法对历史知识产生深刻的记忆。这一现状更是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历史学困生的数量,很多学生谈历史学习色变,他们自身也感到非常苦恼,自认为在历史学习中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收获和理想的考试成绩,沉重打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自信心。那么,教师想要减少班级中历史学困生的数量,可以抓住学生们都比较爱听故事的心理,通过引入历史故事的方式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这样会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清晰。且在利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故事的完整内容,通过历史故事把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

一、历史故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历史教学的丰富性

初中课程的学习越来越紧张,历史作为其中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中一直认为历史学习其实就是死记硬背,但是面对教材中的众多知识点,学生会感觉历史学习特别的枯燥,甚至有的学生一谈到历史会觉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需要背诵的知识内容太多,很混乱,不易形成系统的记忆,导致很多学生的历史成绩并不理想。而教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说是对历史教材的复述,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原本就感觉历史学习非常枯燥的学生直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时间下去,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点并不会很多,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越来越低。面对此现状,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大都比较爱听故事,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所记忆的内容会更多,那么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这样学生在掌握历史事件以及在分析其前因后果的时候会更加全面,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有利于教学方案设计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冲击,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开展也具有一定的挑战。面对这项挑战,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方面做出积极的改变和创新,充分利用好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将教材中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造成的影响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加入点评和提问的环节,使学生可以在探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记忆,丰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会得到真正的提升。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于自身搜集的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把枯燥的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课堂教学氛围会更活跃,那么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点自然也会更全面更牢固。

(三)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习任何科目,想要学习效率更高,势必要先让自身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初中生已经具有了自身独立的思想,且对一些事物具有自己的判断和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想要学生好好学习历史课程,只是一味强调历史学习不好总成绩会下降很多,想要考上一个好高中是非常困难的,取得的效果并不会太好。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们觉得历史学习比较困难、枯燥。长时间下去,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一些历史知识点对于他们来说好像看不懂的经文,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的不是长篇大论讲道理,而是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会使学生对这些丰富的历史故事产生兴趣,进而掌握历史故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历史学习自然会变得轻松,教师的教学效率自然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课程导入,以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确实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历史故事的应用也对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历史故事的应用并不是随随便便在课堂中导入就可以,需要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样才能使历史故事在课堂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导入之前,一定要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历史故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历史故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知识构架,那么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相对会变得轻松一些。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铺设一定的线索或者悬疑,使学生在历史课堂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对其满怀期待。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故事的导入之前抓住上面几个注意事项,相信历史故事的应用会更加灵活一些,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一些。比如:当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先对学生讲述一些关于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与特殊的文化习俗,感受当地的人文魅力,并可以把西域地区一些当地人的生活趣事分享给学生,让课程先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当中,课堂效率才能更高。然后再利用课程导入中对背景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意识到张骞出使西域对当时汉朝的影响和意义,进而才能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目标才能更加高效地实现。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具代入感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文字性内容偏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繁杂的情况,想要改变学生历史学习枯燥乏味的感受,历史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但是历史故事想要灵活运用,一方面需要与历史课程内容相结合,另一方面还需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可以学会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引入一些与历史知识内容相关的文物、影视作品等,这样教师向学生展示的历史知识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比如:当教师开展“赤壁之战”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其相关的教学情境,将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精彩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学生,学生在听教师讲述相关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掌握这堂课的一些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播放电影《赤壁》中关于本节课内容的一些片段,通过声音、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造成冲击,进而更好地理解“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下,相信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合理选择故事,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让现有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多的是为了将历史故事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进而吸引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高效地开展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学会合理选择历史故事,既可以更好地体现课程内容,又可以使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尽量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不要让故事虎头蛇尾,这很容易影响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感受,无论对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还是教学质量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教师在历史故事的选择上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事态发展的情况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教师作为历史教学中的引导者,应该要在注重自我专业素质提升的同时,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中,并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科学选择和灵活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学生轻松掌握更加全面的历史知识。同时,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来说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文章对此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历史故事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建华 石婷

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篇3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价值观。为了改善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学生和历史人物沟通的桥梁,使学生通过感受历史故事,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一、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课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枯燥乏味,尤其是大量的事件和复杂的时间线更是让学生的历史学习产生较大的困难。初中历史教师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1],以历史故事为契机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人物事迹、历史事件真相的主动性,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初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初中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但是感性思维较强,在日常生活中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容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学习、接受知识[2]。因此,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直观的方式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历史知识,强化知识记忆效果。

(三)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

初中正是学生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强化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义重大[3]。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入历史故事元素,可以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将历史人物具备的优秀品质内化到自身,凭借优秀的精神品质不断鞭策自己成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4]。学生能在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到先贤坚强不屈的精神,领悟到以人为鉴的人生态度。

二、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做好课程导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初中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而有趣味性的故事内容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会被历史故事感染,在短时间内建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探索历史的兴趣。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历史故事,利用这些素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利用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5]。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挑选新颖、有趣的历史故事,把握好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历史故事提出教学问题,借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新课导入的素材,做好历史教学的第一步[6]。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让学生观察油画内容。然后,教师介绍油画的背景知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邀请董希文先生画了这幅画。之后,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开国大典的情况,包括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使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举国欢腾。介绍完开国大典的详细情况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置54门礼炮和齐鸣28响,引导学生查询资料并相互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要给出具体解释:54门礼炮象征的是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28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高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从意义和价值的角度理解在开国大典上重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在这些问题的层面上开启新课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本课教学内容的欲望,为教学奠定良好开端。此外,采用历史故事作为新课导入素材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每一节历史课程中势必会存在重难点,而且这些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仅凭学生自身的理解或者是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知识指导是很难取得最佳效果的。对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教学法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7],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历史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将知识内化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例如,教师在讲授“秦统一中国”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背景及措施等内容,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理解秦国可以统一中国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将这个故事作为本节课的课前导入素材,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商鞅这个重要人物,并且利用历史故事引入商鞅变法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明确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根据历史故事营造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程——商鞅变法。教师利用“立木为信”这个故事作为引子为学生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可见,利用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运用多元化表达方式,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习惯采用叙述历史知识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多,但是历史课时却往往安排得不多,教师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此时讲述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讲述法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就是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历史知识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讲好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简化教学内容。教师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会产生“反效果”,即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为了讲好历史故事,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需要坚持精准简练的原则讲好历史故事[8],为了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可以适当润色历史故事,但是不能添加未经证实的信息,涉及核心历史概念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误导学生。例如,“鸦片战争”这一课中,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中一条就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涉及割让香港岛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香港岛的割让范围,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当时《南京条约》中涉及的“香港岛”,与如今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不能画等号。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原则,给学生传递了错误信息。其二,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讲谈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解“西汉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相关视频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除了讲述法,教师还可以运用谈话法开展历史教学。谈话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有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9],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在选用谈话法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并且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和小组探讨时深层次感知历史。此外,教师还需要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融入历史故事,体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解答问题建立自身知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10],确保使用的谈话方式符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避免出现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

(三)运用历史故事连接教学知识内容

历史课堂范文篇8

一、以史料支撑历史细节,体现课堂中的历史味

“历史细节指的是组成历史事实的一系列具体环节或情节,它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最小单位。”[2]叶小兵教授指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3]历史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知识比较零散,是表象的,不能展现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细节,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补充相关的史料,使课本的知识更加丰满、立体。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关于宪法制定的过程,课本仅用一句话带过:“1789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在这节新授课中,我给学生介绍了这部宪法制定过程的艰辛。1787年5月25日,费城十二个州的55位代表聚集在一起,初衷是拟订可使《邦联条例》足以应对联邦紧急事务所必需的进一步条款,但是会中“弗吉尼亚代表伦道夫提议建立一个部级最高政府”[4],使会议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直到6月25日才初步达成了国家政府形态,也就是三权分立的初步状态。在介绍三权之间的权力分配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介绍了会议过程中各州代表的意见。例如给学生展示了“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5],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的细节感受到当时会议中各方代表的矛盾与利益冲突,最后通过“康涅狄格方案”达成了一致。通过给学生补充知识细节,使历史更加饱满、真实,体现出历史课堂原有的本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以史料为依托,体现课堂中的历史智慧

“所谓的历史智慧,是指历史上的人们对事物能够认识、辨析、判断和处理、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指他们关于对待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才智、智谋。换言之,所谓历史智慧,是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所积累的智慧。”[6]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总是希望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历史智慧。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关于美国成立之初采用邦联制的原因,我增加了部分相关史料,即“吾等在上帝面前共立誓约,自愿联合为民众自治团体。”(《五月花号公约》)“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天赋之权。”(《独立宣言》)“为确保共同安全和自由,各州一致同意成立友谊联盟。”(《邦联条例》)“政府的强大会暴虐地侵犯自由。”(汉密尔顿)通过所展示的史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国在其建国过程中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契约精神的注重。在教学1787年宪法制定的过程时,给学生展示相关史料花了较长时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美国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交织,例如,关于大州与小州矛盾的解决,就历经了很长时间,从6月6日到7月16日,主要是“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之间的激烈辩论,如果双方之间互不相让的话,新生的美国就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最后康涅狄格州代表提出了方案,即参院各州议席相等;众院各州议席按人口比例选出,国家所有法案均需获两院多数人的支持才可通过”,这个也被称为“大妥协方案”。又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过程中,参与宪法制定过程的十二个州当初就非常注重地方的自由与权力,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自由就有可能失去了国家,最终各州也与中央政府相互让步,即让联邦政府拥有高于各邦的权力,包括政治、外交、经济等,同时各州仍然保留有一定的自治性。从这两对矛盾的解决,学生可以感受到是这部宪法是妥协的产物,更能够反映出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的妥协精神。本节课宪法制定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由的追求,注重契约精神”以及“妥协精神”就是历史课堂中给学生留下的历史智慧。当今的美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超级大国,能够在国际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与它注重“对自由的追求”注重“契约精神”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课堂课上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智慧还是很重要的。正如瞿林东教授所说“正如人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一样,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割断历史智慧同现代科学知识、认识能力之间的联系。”[7]

三、以史料为载体,体现课堂的历史情境

历史课堂所学的大多知识距离我们久远,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有些学生会觉得历史课不真实,也就从中体会不到历史的味道与生动,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味”呢?正如杨志才老师所说:“历史之所以是生动的,也是因为历史事物之间所具有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常常带给人们以惊喜,也常常给人们以痛苦。”[8]所以历史课堂上要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带给学生的惊喜或痛苦。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以史料为载体还原出历史情境。首先以一张图片导入(漆黑的夜晚一艘船漂泊在茫茫的海洋之上),然后给学生介绍这艘船的名称叫“五月花号”,同时介绍《五月花号公约》,让学生跟着这些英国移民一起进入北美殖民地。同时在本课中一直贯穿着美国国父华盛顿,让学生追寻他的脚步去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例如,独立战争之后,华盛顿是带着忧虑解甲归田的,他说:“大陆会议这个机构拥有较少的权力是战争如此艰难的原因,我在指挥作战过程中所感到的大部分的困难、以及军队所遭到的几乎所有的困难和苦难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以此可以折射出美国建国初所面临的问题。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给学生介绍“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这样把学生带入宪法制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最终矛盾的解决也反映出当时各州之间的妥协退让。高中历史课堂是离不开史料这样的“增味剂”的,有了史料历史课才会有“味道”,历史课才会更加饱满与真实。

【参考文献】

[1]赵枝刚.让历史课“有血有肉”有“历史味”———以我对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思考和实践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8).

[2]梁慧丽.论历史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

[3]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

[4][5][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6][7]瞿林东.历史•史学•历史智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历史课堂范文篇9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应用策略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科学、恰当引用,能够提高教学趣味性,有助于授课内容、方法的拓展与优化,不仅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也能顺利完成各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造条件。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优势特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中历史教学引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首先,科学引用历史故事能全面激发、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通常比较乏味,特别是近代史的相关知识点。若教师单纯地通过灌输式的方式来讲解,会使学生一直处于机械、被动的学习状态,不仅不利于各阶段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不断降低。而恰当地引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既有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快速集中,又能使其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其次,高中生通常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再加上领悟能力有待提升,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难以显著提升[1]。而有效引用历史故事,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透彻理解。最后,引入历史故事,能使学生轻松突破学习重难点,促进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恰当选择

一是实说历史故事。历史故事主要源于二十四正史,这类故事的主题比较鲜明,结构较为清晰,语言呈现出显著的逻辑性、组织性特点,与教学考点相符合,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此,历史教师在引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应予以重视。二是妙说历史故事。除了书籍、互联网外,教师还可以从街头巷尾的话题以及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寻找历史故事的妙说,并将其灵活引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以此来优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但在实际引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历史故事是否与课程主题相符合。引用的历史故事除了要满足有趣这一要求,还要尽可能避免出现庸俗化的情况,从而避免给学生思想、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三是趣说历史故事。基于名人笔记、野史中选择的历史故事通常比较生动有趣,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其恰当引用到历史课堂中,能够为构建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将历史故事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是利用历史故事优化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恰当引用历史故事来优化新课导入环节,以此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充分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有时即使是简洁的故事,也能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不同角度来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启发。引用历史故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一定启迪。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在讲解完相应历史故事后,若能够为学生提出一些新颖、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穿插历史故事。通常情况下,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感官层面,很难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其中较为复杂的专业名词,这也是很多学生历史学习效果与效率难以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对此,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融入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相关历史知识,那么学生不仅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性认识,而且能透彻理解历史知识,进而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时,先为学生讲解“焚书坑儒”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儒家发展历史的了解,之后详细讲解后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这样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升。此外,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以做练习题的方式讲解与巩固历史知识,这不仅不利于授课效果与效率的提升,反而会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信心不断下降。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的历史内容、情节与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三是对历史故事进行补充拓展式小结。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恰当引用历史故事来合理补充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相关知识点时,在课堂讲解结束时为学生适当拓展一些晋商、徽商的故事,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商业的繁荣与政策支持、政治稳定、交通发达等一系列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幽默的历史小故事,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颖认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学习重难点,轻松完成相关知识的巩固复习,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将新颖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本节课的压轴,这样既可以完美地结束本节课的讲解,又能为下节课的开展做好铺垫,从而引导更多学生真正爱上历史知识学习,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在精心设计各项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对历史故事的科学、有效引用给予足够重视,以更新颖、多样化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果。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整合现有资源与条件,基于历史故事的恰当引用构建更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实现各阶段的历史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历史课堂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激发兴趣;活力课堂

由于历史真实的反应古今中外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像写文章那样可以艺术加工,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加之历史“教书匠”们对历史“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抱残守缺,缺乏情境性、生动性、趣味性、技巧性、艺术性,使教出的一些“书呆子”们,只能对历史知识采取“死记硬背”方法,最后导致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致使历史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生机活力,导致低效甚至无效课堂。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春风的沐浴,那么如何激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这需要历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创设新颖、新鲜的情境教学,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让生随课动,师从生动,这样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生富有兴趣的学,这样的历史课堂想不激活都难。

一、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载体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理念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的化身,不准质疑,哪怕历史老师讲错了学生也不敢挑战,学生完全变成了接收机器,没有自主权、没有话语权,没有师生互动、没有生生研讨交流,整个的历史课堂只有历史老师一人在无拘无束、自娱自乐的表演,此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展示,抹杀了灵性和反应问题的敏捷性,使整个历史课堂毫无生机活力可言。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课的深入,历史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为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开始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打成一片,用微笑教学、赏识教学、惊讶教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老师温暖的眼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亲和的形象,拉近师生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克服教师中心论,把历史课堂让位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真正使学生实现“我自主、我参与、我思考、我快乐”的理念,真正实现历史教学因学生参与而精彩,因学生展示而高效,更好的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唱戏的主角,而学生则是忠实的观众,当然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很难活跃起来。随着我校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实施导学案、检测案双案教学,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打破了,实现了讲堂变学堂,教师变导师,灌输变探究转变,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检测、材料解析全部都以提问的方式展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研讨,在老师的主导下,让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特别对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议、展、评。特别学习小组的建立要合理搭配,在历史问题的合作探究中,要把握课堂上的“度,既要提升学生合作的高度、又要挖掘探究的问题深度,更要激活学生自主参与度。例如,在上新文化运动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要“打倒孔家店”,我把这个难点设计成问题,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问题是:1、孔家店是否真的应该被打倒?假如你换成了当时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应该怎样对待这个观点?我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开放性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使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了,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把历史课堂当成乐园

营造一个潮气蓬勃的创新氛围,除了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外调节外,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光、色、影视,把平淡无奇的死知识营造成动感、生动有趣的情境化艺术品,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情绪高涨,例如,国共两次重要的谈判——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我没有平铺直叙的口述,而是展现两段历史视频材料:播放第一幅视频是在、王若飞的陪同下乘飞机去重庆谈判;第二幅是播放国民党张治中将军在北平参与谈判的情景,正当学生看的热血沸腾的时候,我抛出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1、知道摆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吗?为什么还要去“赴汤蹈火”呢?2、国民党张治中将军知道国民党已经“气数已尽”吗?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赴京呢?假如这两次换成是你,你会去吗?此时班级一下子“炸开锅”了,有的说、张治中都是被逼的;有的说或者他也敢去;…。通过激烈“百家争鸣”,终于得出、张治中明知山有虎,再向虎山行的原因了。这种有老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把历史课堂作为一种享受的乐园了,同时优质提、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诺贝尔物理奖华人获得者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如何历史课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让学生在实施素质教学的理念下,在轻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老师的幽默风趣下,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耳听、眼看、嘴动、脑思、手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笑在学生脸上,快乐在心中,学在脑中,我想这堂历史课就是优质、高效之课。

作者:张旭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