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5:37:22

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范文篇1

邓小平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主要成果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前进,作出了伟大贡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鲜经验、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和党的建设经验以及各种国际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结束后,我们党遇到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同志的历史地位、确立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指导作用,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科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党和国家进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从根本上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决议》的起草,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条重要指导原则:第一,确立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作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些原则,对《决议》的顺利起草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决议》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特别是“”,作了全面、客观、准确的总结,从而分清了是非,统一了全党的思想,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团结,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决议》还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的教训,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总结为条经验,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已经逐步确立。《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经历的曲折,改革开放后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世纪年代,一直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前沿的邓小平同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纠正过去错误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出发,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和自身建设经验。他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强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针对现实要求,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例如: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坚强核心的理论;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特别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理论;关于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等等。这些都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注意总结和借鉴各种国际经验,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并运用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中,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科学判断,是我们党长期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过去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估计偏高,因而犯了脱离实际的错误。我国过去发展生产力急于求成、调整生产关系盲目求纯,根本原因也在这里。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后,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总结、借鉴别国经验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强调,决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同我国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本准则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战略家。他始终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创新科学理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色。

始终站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总结历史经验。维护人民的根本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利益,是邓小平同志的根本立场和党性原则。站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尊重人民的感情和选择。这是将科学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历史、公正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立场。改革开放之初,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现代化建设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为了把大家的思想和目光引到搞现代化建设上面来。在主持起草《决议》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因为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同志的错误写过了头,只能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损害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只能涣散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团结。这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总是这样时刻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包括对待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始终站在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他多次指出,研究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获得推动党的事业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为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总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总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他还特别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和转折时期总结历史经验,指明前进方向,避免历史的曲折和大起大落。年政治风波刚刚结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这次事件的爆发,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总结过去十年,我们的基本路线没有错,发展战略没有错,我们要按照原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指导我们党经受住了又一次重大考验,保证了我们党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始终站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高度总结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也贯穿在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是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的科学态度。他在坚持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一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不可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可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二是要弄清事实,从事实出发,这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其他是谈不到的。三是对历史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四是坚持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的原则,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五是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解决,要宜粗不宜细,从大处着眼,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着重揭示历史的本质,不纠缠细枝末节。六是要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实践。

始终站在当今世界的时代高度总结历史经验。站在当今世界的时代高度,就是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中国与世界,认识时代的潮流,分析时代的趋势,体会时代的精神,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就是研究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我国的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首先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得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结论;反思了过去片面强调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和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带来的不利后果,反思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闭关锁国的危害,得出了一定要抢抓机遇谋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重要结论和重大决策。他站在时代的高度,按照时代的要求,在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背景下深刻反思历史,使历史的经验特别是历史的教训变成了财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永远是理论创新的推动力

历史经验范文篇2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30年的时间里,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第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第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第五,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第六,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第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第八,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第九,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十,根据“”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用“三个不动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近**年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十四大在回顾14年来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1998年12月,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十一个必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必须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用“十个坚持”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年6月,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用“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这个重要讲话指出,党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使党的建设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十个结合”总结了改革开放**年来的基本经验。报告指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二、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经验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历次总结,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启示。从这几次经验总结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党总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强调及时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这几次经验总结,都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从这几次经验总结之间的联系来看,它们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展开的。从这几次经验总结之间的区别来看,又是各有侧重的,既有对党的全部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党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经验总结;既有对党的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党执政主要经验的总结;既有旨在评判历史、克服错误倾向的经验总结,也有面对现实、应对将来的经验总结。

从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成功做法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总结历史经验的几点基本要求。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经验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对以往的实践和历史进行重新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事物本来的是非曲直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事业是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也是创造改革开放新经验的主体。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既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既要总结正面的经验,也要总结反面的经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经验都很重要。对于反面的经验,无产阶级政党往往给予特别的关注。恩格斯就曾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的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经验,就是要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犯历史上犯过的错误,从而有利于今后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运用经验开辟未来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战胜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正确的途径就是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历史经验范文篇3

[关键词];作风建设;党的建设

运动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次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作风建设也必须发扬精神,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才能真正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优势。

一、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延安时期,为清除党内长期存在的把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思想根源,为肃清抗战初期右倾错误的影响,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以带领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一场以整顿党的作风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史称。在此次整风中,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通过严肃地实事求是地讨论党的历史,深刻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这个结合的首要成果就是解决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使全党在这一重大问题上达到统一认识。这个普及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取得了伟大成果,使我们党从教条主义下解放出来,为抗日战争及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经过整风,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一步。我们党发生一次历史的飞跃,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成熟起来。广大的党员和干部,包括党的高级干部,都在世界观上发生一次飞跃,提高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的能力和兴趣,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

二、掌握思想教育,正确处理党内矛盾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1094。强调首先从思想上建党,这是的另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党内的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即是要解决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1943年3月中央在《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中指出:“我们的任务,在于加强马列主义思想与无产阶级纪律的教育,使新老两部分党员中(首先是干部中)那些不坚定不纯粹的分子,受到逐渐深入与逐渐严格的锻炼,使新老两部分党员中那些比较坚定比较纯粹的分子受到进一步的锻炼,这就是整风的第一个目的。”“此次整风的第一个区别、第一个斗争,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区别与斗争,是以无产阶级思想作标准,而对之表示一条心的人们与对之表示半条心(仅仅同情共产主义)的人们之间的区别与斗争,是以自己今日的觉悟与今日的一条心对于自己昨日的不觉悟与昨日之半条心之间的区别与斗争(自我批评)。”可以说整风是要解决党员的“一条心”和“半条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提出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具体来说,就是“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真正愿意治病,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1]828。把这个方针归纳成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掌握思想教育,强调思想上建党,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这条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因为我们党今天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充满各种矛盾和斗争,因此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根本,也是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法宝,特别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一点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

三、研究党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学习党史,研究党史,在党的建设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自始至终都把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也是一个全党学习、研究党史的运动,是我们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学习、研究党史的高潮。遵义会议后,我们党逐步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成熟起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在不断发展。为了把握中国革命的正确航向,除了研究现实问题外,党的高级干部普遍认识到,学习、研究党的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是学习革命理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的有效途径,也是达到党在思想上组织上统一的重要途径。在中,研究党史,总结历史经验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具体来说,第一,总结了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评价和结论。第二,批判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领导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错误。第三,高度评价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第四,系统地总结了合乎中国民主革命实际的一整套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五,明确地指出对犯错误的同志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其次,构成党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不断的日益紧密结合。党史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一部党史比起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更具有丰富、生动、具体、切合中国实际的特点,更易于为全党所接受。党的领导干部一般都经历了一段艰难复杂的历程,每个人都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经验教训,通过党史研究,把这些经验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提炼,上升为理论认识,这完全符合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发展规律。,通过学习、研究党史,我们党的广大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解更深刻了,学到了更加生动、具体和切合实际的革命理论。

四、继承革命传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正如习所指出的,聚焦党的作风建设,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并指出要做好对于这些东西的肃清工作和打扫工作是不容易的,要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叫他们治疗[2]。中形成的一套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要保持我们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不能丢掉这些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运用思想建党原则,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从到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从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三讲”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是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而每次这些从严治党的措施,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优势,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历史经验范文篇4

关键词: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指党员对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判断的总和,体现在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原则、价值尺度等价值观认知与行为之中。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经历了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时期的100年艰辛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在逻辑。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无规律可循,而是遵循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本文对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进行梳理,以期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经历了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等四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凸显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从党内政治文化孕育而生到逐渐成长到探索发展再到巩固飞跃的历史转变,党内政治文化中体现出的政治价值判断不断拓展充实。

(一)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孕育而生

“十月俄国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胜利召开逐步确立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了党的性质、目标以及基本任务,凝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党内政治文化的萌芽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以人民为中心,为其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在曲折中前进:一方面,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八七会议上受到了批判,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我们党又存在几次“左”倾错误思想,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直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长征之路。在长征的路上召开了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扭转时局,及时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地位,从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逐步走向完善。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并逐步定型。首先,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积极争取各方爱国进步人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经验马超,李魁铭(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乌鲁木齐830017)摘要:党内政治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政党文化且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软实力。建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经验为框架,保持党内政治文化风清气正,维护党内的团结统一。纵观全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党的自身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其百年探索历程为当今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多维度的历史经验。关键词: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22)05-0086-0386士,争取国际援助,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为党内政治文化内涵增添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秉承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纠正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作风,提供了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方法。最后,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重要保证是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促使党内空前团结和统一,标志着党内政治文化的雏形基本形成。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渐成长

1949年毛泽东同志宣告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历史转变、从追求民族独立向实现民族繁荣的转变,党内政治文化也随之发展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内政治文化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在1949年至1978年的近3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困难与挑战,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国际上中苏关系从蜜月期到恶化,中苏两党的政治纷争不断,东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在国内方面,党内政治文化一度在曲折中前行。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要受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断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促使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取得新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未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甚至破坏了我们党内继承下来的优良文化,出现了倒退现象。总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在继承革命战争时期良好经验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征程中取得了进展。

(三)在改革开放时期探索发展

在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拨乱反正的深入、邓小平的南方视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上迎面而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使党内政治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积累经验。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只有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把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手段,才能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在这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总结了民主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的宝贵经验,准确地把握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坚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适应,为提高党的科学执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保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方向

1921—2021中国共产党历经100年的沧桑巨变,党内政治文化沿着历史进程持续发展,历经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一,在民主革命早期,“左”倾、右倾错误思想在党内占主导地位,阻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但是后期我党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开展民族独立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才能平稳运行;第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内部出现了“左”倾错误思想,出现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这些错误思想在于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也就造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停滞不前;第三,在改革开放时期,以党的理论指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第四,在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党的内部也出现了个别腐化现象,影响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给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了伤害。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引领,在复杂的党内政治文化中,分清主干与支流,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能够适应新时展潮流,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保障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在推进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民主集中制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保障,必须要坚决拥护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权力、凝聚全党的力量和智慧。回顾建党百年历史,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合理的制度,第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指导原则,突出民主集中制在党内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使党内政治文化找到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文化大革命”导致民主集中制遭到了严重破坏,促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缓慢发展。总之,在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只有加强民主集中制,党内政治生活才会井然有序,党内政治文化就会充满活力;反之,民主集中制得不到有效贯彻,党内政治文化就会黯然失色,进而就会面临各种矛盾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主集中制逐步由粗线条的基本原则走向具体化、规范化的制度细化,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规范。

三、结语

历史经验范文篇5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都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

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同时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30年前,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一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

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运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必须基于两者的统一,一旦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割裂或对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陷入停顿或倒退。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建立在对国情的清醒和正确认识上。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争取和团结改革开放中新产生的各社会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依靠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党的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奋斗目标和检验标准,切实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现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党所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要符合人民的愿望,执行过程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实施结果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应当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与否的标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能通过改革开放,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护。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过程中,党的领导才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改善。

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初步显示出这一创举的强大威力。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运行方式,始终坚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卓有成效的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努力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与变革,构建适合中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社会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卓有成效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经济基础变革的同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逐步完善,是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推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体体制的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质上就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的全面制度创新阶段,加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制度文明建设的力度,必将极大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仅决定了发展不只是物质文明的单兵突进,还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单一推动,还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推进;不仅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还要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只有坚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逐步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得到人民拥护、肯定的经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由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历史条件所决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作为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内的方针。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我们党又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强调和解决,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的改革是一个寓效率与公平于其中的总体性概念,我们党始终反对人为地将效率与公平二元化、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追求效率与实现公平辩证统一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支持,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

统筹大局,自力更生,是改革开放的成熟经验

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两个大局,制定和实施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坚持在与世界经济相联系和相互竞争中,自力更生地提升综合国力的开放战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改革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对外开放相结合,是改革开放的成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联系。在我国这样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外部条件发展自己,在全球竞争中趋利避害,努力实现互利、普惠、共赢。

坚持独立自主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对中国来说,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始终保持足够的清醒,始终在总体上保持发展的自主性,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等各项事业。只有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改革与开放相结合,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为最高准则,永远不称霸,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坚持“三个有利于”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经验

我们党始终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党时刻注意正确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把实现当前目标和追求长远目标统一起来,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握准改革举措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可行经验。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无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不可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没有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平稳运行,否则,就会吃苦头,付代价,甚至给社会带来灾难。

我国的改革开放,走的是循序渐进的道路,这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举世公认的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党始终坚持“渐进式”的改革策略,没有采取“休克疗法”、“硬着陆”等激进的方案,坚持试点先行,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推广。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发展后规范、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易后难的改革策略,既保持了制度变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也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渐进式”的改革方案既避免了由于举措不当而出现的经济严重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剧烈动荡,又使中国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

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经验

历史经验范文篇6

一、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历史回顾

整党整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灵活运用与发展,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其目的是通过整党整风进一步提高并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改进党的作风,纯洁党的组织,为党的中心工作提供新的动力。参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的通常划分方法,我们可将80余年里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年新中国成立。在这28年的历史里,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整党整风,即:具有伟大建党意义的和**至**年进行的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主要特点是:

1.思想性:注意加强思想教育,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着重从思想上整党整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风,**年至**年整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两者均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整风,使广大党员的思想从主观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真正学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全党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和统一。**年至**年整党也抓住提高思想这一中心环节,强调“思想打通”,思想教育从严,使整党取得显著的成功。这两次整党整风尤其是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开展整党整风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2.群众性:注意走群众路线,通过整顿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年至**年整党就向党外群众公开党的支部,邀请党外群众参加党的会议,共同审查党员和干部。其中平山县的做法,曾被推广至全党。当然这两次整党整风也出现过一些偏差,但由于当时党内路线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均被及时纠正。

第二阶段,**年至**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夺取政权后这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亦进行了二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整风,即:**年进行的以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骄傲自满和享乐主义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年至**年进行的以整顿党的基层组织为主要任务的整党。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主要特点是:

1.反腐性:注意加强党员、干部的防腐教育,针对腐败等现象,进行有力惩治。如**年至**年整党结合“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进行,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全党共有65万多名党员因各种问题离开党组织,基本上解决了中央、大行政区、省市和专署四级机关中的贪污和浪费问题。

2.建设性:注意教育广大党员如何在执政条件下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年整风注意加强对党员尤其是占当时党员总数差不多一半的新党员的思想教育,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致力于密切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培养发展了107万新党员。

总的来看,第二阶段的整党整风是紧紧围绕巩固新生政权、防止“新的贵族阶层”产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进行的,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开创性。这两次整党整风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采取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推进措施,为党在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如何防腐拒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这个阶段的整党整风也存在一些过“左”的做法,如**年至**年整党过程中就出现了把农忙雇短工、农闲搞副业等当作剥削行为,把党员买牛、买马、盖房子、想过好日子,当作富农思想来反对等错误做法。

第三阶段,**年至**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这21年期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二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整风,即**年4月至**年夏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但后来被反右扩大化打断的整风运动;**年至**年以“整党建党”、“吐故纳新”为基本任务的整党。

这一阶段整党整风的主要特点是,主流上以过“左”的思想为指导,抛弃前两个阶段整党整风的正确做法,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所谓“大民主”的方式开展,以致整党整风出现重大的偏差和失误。主要原因在于:对党的思想、组织状况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把党内大量存在的思想、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阶级矛盾来对待和处理,致使每次整党整风均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如**年的整风出现反右扩大化,致使近55万人被错划为右派。后果特别严重的是发生在“”这一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整党建党”。这次整党以极“左”的错误理论和方针为指导,以“大学习、大批判、大评论、大总结”等所谓的“开门整党”方式为手段,致使一大批“打、砸、抢”分子混入党内,一大批党的“精华”被剔除。但是,这两次整党整风,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些积极作用:**年至**年整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歪风的漫延,而且在整风过程中,打退了极少数杀气腾腾的右派分子的进攻,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必要的;**年至**年整党,使初期被“踢开”或瘫痪的各级党组织得到重建或恢复,对当时极端混乱的社会状况,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第四阶段,**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后党内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于**年10月至**年5月进行了建党和执政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整风。这次整党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基本任务,以发动群众充分参与但又不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分期分批展开。经过三年半时间的整顿,全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四个方面都取得较大成效,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是这次整党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防止右的方面不力,致使党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整党后期泛滥;部分党组织甚至包括高、中级党政领导机关没有全面完成整党的基本任务,有的甚至走了过场。

二、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历史经验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整党整风既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成功远远多于失误,概括起来,其历史经验主要为:

(一)搞好整党整风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指导思想作保证。

整党整风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党内矛盾、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形式,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所执行的政治路线是否正确。这是因为,整党整风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它是直接根据政治路线提出的要求和当时党的状况决定的。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整党整风就能以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相反,如果在错误路线的指引下,就会以错误的东西代替正确的东西。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整党整风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党的政治路线正确,整党整风收到良好的效果,尽管一度发生偏差,但能很快得到纠正,如;二种是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但没有很好地坚持,甚至抛开正确的政治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整党整风就会出现重大偏差或失误,如**年至**年夏进行的整风;三种是当时的政治路线错了,整党整风必然出现重大失误或偏差,如**年至**年进行的整党。可见,正确的政治路线对于保证整党整风取得成功十分重要。

(二)搞好整党整风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既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又要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整顿好各级党组织,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整党整风的出发点和归宿。

发挥党组织在整党整风中的核心作用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要求。从历次整党整风来看,凡是注意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的,整党整风就能顺利开展,否则就会偏离预期目标,甚至走上邪路。如**年至**年整党,当时中央就明确要求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整党中的核心作用。历史证明这种做法是十分正确的。而**年至**年整党中出现的“另组贫雇农团取代党组织”的做法,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危害。而**年至**年整党,“踢开党委闹革命”,结果给党的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

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整顿好各级党组织是达到改善党的领导目的的重要途径。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整党整风必须针对各级党组织或独断专行或软弱涣散的现象,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整顿,使各级党组织的活动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这才有利于党更有效地发挥领导职能,表现出更大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至**年整党以此原则对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整顿,结果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密切了党群关系,扩大了党的社会影响力,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作了有力的组织准备。

(三)搞好整党整风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坚持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

整党整风不能脱离群众,应时刻注意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力量。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动群众,请群众来提批评性意见和建设性建议,我们的整党整风才能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内外夹攻’的态势,整党整风才易收效”。力求“稳定”,担心出乱子,不相信群众,不敢发动群众,害怕群众批评,关起门来进行整党整风是肯定整不好的。,整党,**年整风,**年至**年整党取得的成功都与认真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分不开。

整党整风要充分发动群众,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但并不是说就要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推进整党整风;我们不能把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等同起来,不能把坚持群众路线进行整党整风看成是在搞群众运动。群众运动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创造的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种特殊方式,曾在执政前和执政初期为党在非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领域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和平建设年代,它却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很多的消极作用甚至灾难,如象“”那样人为地破坏安定团结、妨碍人民行使正常的民主权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

(四)搞好整党整风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认真开展好思想教育,把统一思想增进团结作为整党整风的主题。

同志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风方针,即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象医生治病,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参加的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批评别人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与人为善,摆事实讲道理,满腔热情地给予帮助,注意分清原则性错误和非原则性错误,并注意着重分析产生错误的根源,吸取教训,广泛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解决党内问题。这样,整风就既弄清了思想,团结了同志,又改进了作风,提高了觉悟,促进了党的团结统一。历史证明这是一种极为正确有效的整党整风方式。

(五)搞好整党整风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既要搞好整党整风,又不能影响中心工作及其他业务工作,把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作为整党整风的基本原则。

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不同的历史任务又决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中心工作。整党整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因此,整党整风也必须围绕党的历史任务,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相促进,这是整党整风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整党、**年整风、**年至**年整党、**年至**年整党大都基本上能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任务、结合中心工作进行,做到整党整风与开展当前中心工作两不误,两相促进。如**年至**年整党就是紧紧围绕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任务而进行,与有机结合,这样就保证了整党与相互促进,从而有力地巩固了后方,支援了前方;**年至**年整党与经济生产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进行,推动了生产任务的胜利完成。

三、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当代启示

(一)党要永葆先进性就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紧抓思想建设,重视思想建党。考察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整党整风首先是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为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奠定基础的。如果不加强全党思想教育,彻底清除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促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使全党思想统一到马列主义、思想上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就不可能那么快地取得胜利;如果**年至**年整党不彻底清除“”思想遗毒,使全党思想得到新的解放,真正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思想上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创新。也就是说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与时俱进,用新世纪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二)党要永受人民拥护就必须发扬优良传统,紧抓作风建设,重视作风建党。历史昭示我们,什么时候我们把作风建设抓好了,我们的事业就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什么时候我们轻视作风建设,党群关系就会出现裂痕。在执政条件下,我们能否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重要一点就在于我们能否自始至终地搞好党的作风建设。加入WTO以后,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国际化,我们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着比以前更多的新情况,如果这方面稍有松懈,就会留给敌对分子借以挑拨离间、兴风作浪的把柄。我们抓作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但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始终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时时注意维护党群关系,修正一切不利于密切党群关系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视党群关系为党的生命线。

(三)党要永处执政地位就必须推陈出新,紧抓组织建设,重视组织建党。首先,为了防止一些投机分子(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吸引力)混入党内,我们一定要贯彻列宁提出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党员质量原则,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加大考察和培养力度。其次,在党员发展的程序中,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不能搞事实上的秘密发展。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甚至可考虑实行党员发展的公示制、责任追究制。再次,我们要吸取东欧共产党因失去青年而失去政权的教训,注意加强党的助手共青团的培养,将共青团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合格青年党员的熔炉。最后,为防止党员入党后蜕化变质,我们一定要健全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四)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永立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权力监督,紧抓党内民主建设,重视民主建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年至**年的整党整风之所以能极大地推进党的建设,促成党的团结统一,尤其是能密切党群关系,端正党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党在较浓的党内民主气氛中坚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人人平等地搞好思想教育。这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民主建党方法,是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集中体现。新形势下,发扬党内民主的核心在于搞好权力监督。监督是民主的基本构成要件,没有监督,就没有民主。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搞好权力监督对发展党内民主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加入WTO以后,发展党内民主,搞好权力监督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因此,一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将它作为发展人民民主的安全通衢。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全社会和人民的表率,只有党内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带动和促进整个国家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同志在庆祝党的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关键,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二要努力探索民主的新途径,使党内权力的交接沿着一个固定的、有权威的轨道进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交换模式,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的一项极重要内容。这点国际共运史上的教训给我们敲了警钟,提供了反面的教材;同时,尽管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照套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当代西方国家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所形成的一整套权力交接制度和方法,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三要增强权利意识,狠抓党员民主权利的落实。无须讳言,执政以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党员权利的落实,而较多地强调党员义务的履行,实践证明这是造成党内民主不足、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达到平衡的状态,党内民主才不是畸形的。我们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条规定的党员八项基本权利为基础,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的要求,积极保障并拓宽党员的权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党员权利成为调动全体党员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制约权力、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五)党要永具强大战斗力就必须树立制度权威,紧抓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建党。整党整风的成功进行及其胜利成果的巩固需要党的制度来保证。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首先,必须牢牢树立制度权威,全体党员在制度面前平等,不允许任何党的组织和个人具有超越制度之外的特权。

其次,必须不断完善党的各项制度。现在党内制度订立了不少,但需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行系统地“立、改、废”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要突出重点,进行制度创新,真正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制度,使任何党内权力都有党内制度的制约。

历史经验范文篇7

一、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

党的制度建设,是系统总结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的基本理论、优良传统和经验教训,研究制定全党必须遵守的党的章程及党内的规定、规则、条例等规章制度,使党的活动法规化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我们党刚建立时,党的建设的特点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也着手制度建设。党的二大通过了第一部党章,虽还不够成熟,但对于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党的发展壮大起到关键作用。遵义会议后,等老一辈革命家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党的制度建设。**年*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文件,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中央机关和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年党的七大把提出的“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意见写进了党章。**年*月,在《关于健全党委制》的文章中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这些规定和有关论述对党的制度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诸多曲折,但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逐步建立了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初步建立了干部轮训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初步提出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恢复了干部鉴定制度等。但是,随着反“右”倾运动的发展和“”的发动,党的制度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党的民主生活很难正常进行。九大和十大通过的党章,甚至将以往党章中关于党员权利的内容全部删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制度建设的伟大转折点,党的制度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年*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对制度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当前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建设,改革现行制度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都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年**月召开的党的**大,深刻总结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研究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任务,走出一条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党的**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重视用制度建设推进党的经常性工作。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年*月,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年*月,中央修订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与时俱进、扩大民主、完善程序、创新制度,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在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党的**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年**月,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进一步对党员的学习权、讨论权、知情权以及申诉权、控告权等作了制度性的规定。**年党的**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年*月,中央修订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努力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度化,形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二、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回顾党**年的发展历程,党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党的制度建设是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顺利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主要取决于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和落实如何。这些先决条件的实现必须有制度建设作保障。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在党的建设中,与人的思想、作风相比,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把制度提升到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战略高度来论述,提倡扎扎实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正因为党的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有了制度的坚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得以顺利贯彻执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制度建设要有机地结合于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之中,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大提出,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又一经验总结。只有正确认识到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中都有制度问题,并联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实际来加强制度建设,才能走好制度建党的路子。党的思想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思想建设的经常性成果则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和巩固。党的政治建设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但制度建设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它保证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组织建设是制度建设继续完善的实践环节,但制度建设又是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依托,党组织的健全和战斗力的发挥以及党员自觉性的增强都有赖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作风建设方面,党的作风建设不仅反映党的制度建设的成果,而且反过来影响党的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则是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的保障。

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党的制度建设,应着眼于政治文明成果的本质属性,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成果,认真研究和认识其中符合中国国情的因素,以求为我所用,形成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党的制度。党的制度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认真研究和认识中国的实际,全面了解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形成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党的制度。坚持立足中国的国情、党情而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遵循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走综合创新之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党的制度系统。

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同改革一起稳步推进。制度建设通常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跨度,面临较多的利益冲突,涉及较广的制度安排层次。因而,制度建设必须稳步推进,切忌急躁冒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探索前进,党和国家对干部离、退休制度等项制度也进行了有步骤、稳妥的改革,促进了制度建设的稳步发展。客观上说,制度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制度的完善也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待制度建设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从现有的突出问题抓起,逐步完善,这也正是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

三、几点启示

党的制度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到党的制度建设和发展问题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党的整体利益,又要考虑党员的个体利益。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探索,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做到既严格遵守制度,又为个人充分施展才能提供保障。二要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党内各项制度之间在内容与时限上要协调一致。内容上的协调一致主要指的是各项制度条文在内涵上要协调统一,不能相互矛盾,以免使人无所适从;时限上的协调一致主要指的是各项制度在纵向上要相互衔接,尤其在新老制度交替时要搞好内容、范围与效力上的衔接。三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我们党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继续坚持。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制度建设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党的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历史经验范文篇8

一、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

党的制度建设,是系统总结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的基本理论、优良传统和经验教训,研究制定全党必须遵守的党的章程及党内的规定、规则、条例等规章制度,使党的活动法规化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我们党刚建立时,党的建设的特点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也着手制度建设。党的二大通过了第一部党章,虽还不够成熟,但对于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党的发展壮大起到关键作用。遵义会议后,等老一辈革命家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党的制度建设。*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文件,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中央机关和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年党的七大把提出的“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意见写进了党章。*年6月,在《关于健全党委制》的文章中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这些规定和有关论述对党的制度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诸多曲折,但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逐步建立了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初步建立了干部轮训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初步提出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恢复了干部鉴定制度等。但是,随着反“右”倾运动的发展和“”的发动,党的制度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党的民主生活很难正常进行。九大和十大通过的党章,甚至将以往党章中关于党员权利的内容全部删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制度建设的伟大转折点,党的制度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对制度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当前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建设,改革现行制度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都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深刻总结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研究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任务,走出一条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重视用制度建设推进党的经常性工作。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年7月,中央修订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与时俱进、扩大民主、完善程序、创新制度,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在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年10月,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进一步对党员的学习权、讨论权、知情权以及申诉权、控告权等作了制度性的规定。*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年1月,中央修订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努力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度化,形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二、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回顾党85年的发展历程,党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党的制度建设是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顺利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主要取决于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和落实如何。这些先决条件的实现必须有制度建设作保障。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在党的建设中,与人的思想、作风相比,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把制度提升到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战略高度来论述,提倡扎扎实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正因为党的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有了制度的坚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得以顺利贯彻执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制度建设要有机地结合于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之中,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又一经验总结。只有正确认识到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中都有制度问题,并联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实际来加强制度建设,才能走好制度建党的路子。党的思想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思想建设的经常性成果则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和巩固。党的政治建设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但制度建设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它保证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组织建设是制度建设继续完善的实践环节,但制度建设又是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依托,党组织的健全和战斗力的发挥以及党员自觉性的增强都有赖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作风建设方面,党的作风建设不仅反映党的制度建设的成果,而且反过来影响党的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则是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的保障。

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党的制度建设,应着眼于政治文明成果的本质属性,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成果,认真研究和认识其中符合中国国情的因素,以求为我所用,形成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党的制度。党的制度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认真研究和认识中国的实际,全面了解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形成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党的制度。坚持立足中国的国情、党情而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遵循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走综合创新之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党的制度系统。

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同改革一起稳步推进。制度建设通常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跨度,面临较多的利益冲突,涉及较广的制度安排层次。因而,制度建设必须稳步推进,切忌急躁冒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探索前进,党和国家对干部离、退休制度等项制度也进行了有步骤、稳妥的改革,促进了制度建设的稳步发展。客观上说,制度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制度的完善也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待制度建设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从现有的突出问题抓起,逐步完善,这也正是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

三、几点启示

党的制度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到党的制度建设和发展问题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党的整体利益,又要考虑党员的个体利益。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探索,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做到既严格遵守制度,又为个人充分施展才能提供保障。二要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党内各项制度之间在内容与时限上要协调一致。内容上的协调一致主要指的是各项制度条文在内涵上要协调统一,不能相互矛盾,以免使人无所适从;时限上的协调一致主要指的是各项制度在纵向上要相互衔接,尤其在新老制度交替时要搞好内容、范围与效力上的衔接。三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我们党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继续坚持。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制度建设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党的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历史经验范文篇9

延安时期,非常重视纠正错误思想,并且经常针对纠正错误思想路线进行总结。早在1937年4月24日,就对过去陈独秀、李立三的宗派主义错误进行了总结,提出以后还会不免发生,因此要继续开展反对宗派主义的斗争。1937年6月1日,分析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5年以来,之所以存在错误,原因就在于存在“左“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命令主义、冒险主义等错误,这不仅体现在党内关系方面,还体现在理论宣传的过程当中。不仅如此,还深刻总结了导致“左”的错误的四个因素:第一,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存在,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极端困难,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环境也很艰苦;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很多人存在阶级成分的问题,例如小资产阶级和幼年无产阶级;第三,没有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紧密融入中国的革命实际当中;第四,仍然存在斗争策略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提出,要克服“左”的传统,一定要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到了1937年七八月间,对党的历史经验以文章的形式总结出来,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文章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领域,对党和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进行了哲学概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的阶段性成果。这两篇文章为全党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准备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其中,《实践论》深刻地揭露了唯心论和机械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思想根源,指出它们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结果。这一科学结论是在同党内“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斗争中形成的。《矛盾论》中的哲学观点同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浑然一体的。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科学原理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对马克思主义为何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充分的哲学论证。在此基础上,针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从哲学角度作出了详尽的批判。1941年,写作《关于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内容长达5万字。这篇文章批判了王明“左”倾路线的主观主义、冒险主义、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年,在《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中,对王明“左”倾路线作出概括:这条路线的性质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而在形态的完备上,在实践的长久上,在结果的严重上,则超过了陈独秀、李立三两次的错误路线。结论草案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在思想、政治、军事、组织上所犯的严重错误。1942年2月1日,在其所作的报告《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中明确指出了在学风、党风和文风上不正的问题,所谓学风不正是说存在主观主义;所谓党风不正是说存在宗派主义;所谓文风不正是说存在党八股。对于教条主义的问题,1942年3月2日在谈到党的创立至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的经过中提到,中国的教条有两种,一种是旧教条,一种是洋教条。旧教条被“”所打破,但在大革命失败后,又出现了洋教条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那么整风运动是另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1943年4月13日,总结了自由主义的特点。指出自由主义在党内和党外是不同的:思想自由与自由主义应有区别,党内有思想自由,但不能有自由主义。要正确区分在立场方面的坚定以及在策略上的灵活。自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以来,党内生长了一种自由主义倾向,要达到整风的目的,就必须要克服这种自由主义的倾向。克服自由主义倾向的有力武器就是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备的武器。1943年9月7日-10月6日,对十年内战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总结。指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制造者是王明,博古具体实行了这条路线。1943年10月14日,再次对王明的错误思想路线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有22年经验,有军队有根据地,已有三次革命的经验,不能再容许王明路线占领导地位了。1943年11月13日到27日,以遵义会议为界限,总结遵义会议以前的路线和以后的路线是非马列主义和马列主义的区别。1944年3月5日,对路线、作风以及时局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关于路线学习问题,强调:王明、博古同志是党内问题。整风运动是治病救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反对、陈独秀、李立三路线的斗争。由于当时没有清算到底,彻底肃清错误思想路线,所以并没有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过去未做过认真研究理论和研究历史的工作,对犯错误者只是惩罚。没有认清立三路线的错误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急性病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必然性,不是个人的偶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中国社会小资产阶级占多数,所以需要强调产生错误的社会原因,而不是强调个人问题。关于工作作风问题,指出:经过整顿三风、审查干部和路线学习,有些领导同志的工作作风有进步。但从全党来说这个作风问题还很严重,作风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不论对于个人来讲,还是对于革命来讲,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关于时局和方针问题,指出:要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打内战。

二、总结教育经验

在总结教学方法方面,1937年9月10日,就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发表意见,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军事理论应讲授战略思想、战略原则。针对有些高级军事干部对战略问题毫无兴趣的问题,提出要改变教学方法,要变旧的注入式教学法为启发式的教学法。1938年12月12日,总结办学经验时提到,在已经建立了多所学校,并且训练了很多干部的基础上,强调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于训练大批干部到前线去,领导游击队、军队,组织群众,发展统一战线,等等。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强调还要保证物质需求,这需要自己动手解决。1941年8月27日,讨论党内教育发展问题时,总结:过去学校教育没有注重对理论的运用,缺乏联系实际的教育。所以指出,首先应当承认缺乏关于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才能真正实行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改造各方面教育。1941年12月17日,总结关于马列主义的教育工作,指出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仅仅是形式上的教育,而忽略了理论的实质教育,忽略了对理论的运用。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际有效地结合。关于总结干部教育的经验方面,指出在职干部教育存在四个缺点:第一,没有着重本身业务的学习;第二,忽视政治教育;第三,对文化水平低的工农老干部没有以文化教育为主;第四,理论学习无组织无目的。1943年3月16日,指出干部教育非常重要,干部教育要重于国民教育,并且提出了干部教育的方法。在对干部的教育当中,整风教育与思想教育要放在主要位置;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当中,要将高级干部的教育放在主要位置。1943年8月15日,作《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时,对整风运动中干部的审查工作与内战时错误的肃反方针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内战时期错误的肃反方针,即逼、供、信。在整风运动当中,对干部的审查工作由首长负责,注重调查分析,是从培养干部、教育干部的角度来进行的。

三、总结学习经验

历史经验范文篇10

【关键词】主流价值 ;电影艺术; 面向产业; 政府主导 ;国营主干;民营主体

中国特色电影市场既联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宣传和艺术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历史经验、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对于电影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和切实的意义。从历史上看,中国特色电影市场有着三种有所交织但又相互区别的主要功能,在不同时期三种功能的展现形态、显现方式又都有所不同。第一是主流价值的传播,也就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不同于西方的电影市场,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宣传的功能,即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方针政策———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这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使命与核心职能,是市场拓展的首要目标。从1938年延安电影团制作新闻纪录电影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事业就致力于让包含着进步思想观念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影片抵达尽可能多的人民。根据吴印咸回忆,为让解放区军民能以有声电影的方式看到军队屯田南泥湾为题材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摄影队与放映队同心协力,在银幕后面用留声机放音乐,用手摇发电机带话筒进行解说,放了几十场之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可以说在这类影片的制作和放映实践中已经蕴藏了未来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重要特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更是担负起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教育民众、形塑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这一时期的电影除了通过城镇中的各式礼堂以固定的方式抵达人民群众,还通过电影放映队这一“行走的人民电影”形式得以“遍布农村、草原、山区、高原、水乡、林场、戈壁、海岛、边陲等偏僻之所”[2]。可以说,正是这种行走抵达和统购统销的发行方式创造了一个最为广泛的电影市场,使得1950至1970年代的一系列重要影片成为几代人的红色基因,至今经久不衰的时代记忆。改革开放特别是院线制改革之后,直接承担宣传教育功能的影片在市场上相对减少,主流价值在各类电影中主要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

1990年代,政府相继设立了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电影精品九五五〇工程专项资金等资助和奖项,扶持受到市场化冲击的主旋律影片。进入新时代以来,电影市场上日渐增多的与各种类型手法相融合的新主流大片则接续了培养爱国情怀、形塑时代精神的功能,以更契合新时代国际国内经济文化和媒介生态的方式传播主流思想和先进观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市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以较为符合当时文化观念和社会氛围的方式推动着主流价值的传播。第二是推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助力艺术与文化传播的功能。发展电影市场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实际上起到的是文化传播的功能。也就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宣传之外,要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让中国的艺术文化能量获得更大的释放,建构具有我们自己民族气质、民族特色的艺术,并通过这种艺术来建构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这一点也是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核心职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电影的市场拓展要同时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互动。在每个时期的市场建构过程中,始终关注项目内容生产和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在这一方面,中国电影一直有着系统性的建构,既包括各种电影形态、类型的广泛布局,也指宣传发行放映体系的多样、分层与完整。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不存在“一刀切”或“一家独大”的现象,建国以来最早的重要电影奖项就叫“百花奖”———正是按照“二为方向”前提下“双百方针”的百花齐放原则,主张艺术的多样性、电影类型品种的多元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电影市场拓展就是按照多种类型并行发展,同步推进的。在“十七年”时期便发展出了以革命抒情正剧为代表的戏剧式电影、喜剧式电影、散文式电影、史诗式电影、惊险样式影片等多种形态[3],改革开放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中国电影人相继在电影艺术探索方面进行了宝贵的尝试和努力,这些多元探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影响,其中一些获得了欧洲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990年代电影体制转轨特别是21世纪院线制改革以来,商业电影市场获得了高速发展,出现了古装片、喜剧片、青春片、警匪片、动作片、奇幻片、科幻片等多个类型的创作浪潮,极大丰富了大众在文化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除了占据市场主体的故事片,科教片、戏曲片、儿童片等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也拥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中,面向农村的科普科教片会教农民如何种地施肥、增产增收,面向中老年普通民众的戏曲片保存和记录了各种地方剧种、曲艺,面向孩子的儿童片也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兴趣形成了自身的创作逻辑。多种类型的布局、不同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还集中体现在民族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中。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各个民族都有着相对不同的特点,这些从电影市场的规划和布局上都会予以考虑,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政策和体制的支撑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拍摄了大量反映各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样态的作品。与此类似的还有对于女性题材、乡村题材、残障题材等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倾斜。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艺术和电影市场是面向所有人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可供调用发展的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这些不仅产生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支撑。

换而言之,在中国电影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人,都通过题材规划和布局在电影中获得代表和再现,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制作发行,让不同类型的电影品种、题材和文化,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都能得到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倡导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关注每个群体和每个人,而不是少数人。第三是面向产业的功能,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强烈的区域特色和国家特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一个范例。从历史上看,中国电影产业先后经历了1950—1970年代的社会主义电影制片厂拍摄、国家统购统销,1980—1990年代体制内有限度的市场化改革和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产业化改革三个大的阶段。[4]目前形成了国营制作机构和民营制作机构、国营院线影院和民营院线影院的多层次组合。在产业上是多个主体多种所有制的一种混合体制,而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市场的充分发展。这一经由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其中包含着断裂性的变化———而形成的当下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形态,为活跃、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壮大电影行业,对中国从电影大国转变为电影强国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说,做大电影产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通过市场拓展来实现产业的增值和发展繁荣。电影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产业功能。而这一产业结构在我国有着三个非常突出的面向———即政府主导、国营主干、民营主体这样一种“三主”结构。“政府主导”就是指在国家电影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管和规划下发展电影市场。例如至今最重大的举措之一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31工程”———21世纪广大农村每月每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该工程如今已经溢出农村的边界扩展至社区、厂矿、企业、学校等社群空间。不难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式的市场渠道的拓展———由政府直接出资来做市场不作为的、没有短期利益的公益性建设。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体制相对于自发市场的优势所在,我们建设的不是一个将个体作为数字计量的市场,而是服务于每个人的市场,其效益是长远和深刻的。另外还有艺术院线的发展,例如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多家电影及文化传播公司发起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虽然目前规模还不算太大,但对于丰富市场上的电影种类、满足电影爱好者的需求起到了有力的补充。“国营主干”是指虽然现在已经不像1950—1970年代电影基本都由国营制片厂拍摄制作,但像中国电影集团这样的电影国企仍然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主体”是指今天中国电影内容的主要生产者是数以万计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它们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产品。正是这三方的互动与合作创造了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以来高速发展的产业奇迹。一个最重要和直接的例证就是影院的建设,正是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之下,国营民营公司通过市场积极参与,才使得中国影院建设成为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