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3:06:16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范文篇1

1.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在我国当前高中历史教材当中,对人类历史的描述主要是问题,这种文字占据了课本一大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厌烦的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历史图片是对历史的一种最好见证。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在课堂中加入历史图片,通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当中,将图片与文本信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专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促进德育

历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发掘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历史图片的应用必然会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历史图片运用到教学当中是我国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历史图片的准确性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而历史图片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挖掘。教师在运用历史图片教学的时候,必须做到历史图片与所反教学的知识相符,避免运用错误的历史图片给学生带来误导。历史图片必须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只有与课本知识相符合的图片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文艺复习”内容时,教师可选择几幅极具代表性的画作,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圣母子”等。以“最后的晚餐”为例,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若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很多学生还以为这是展示“喜庆的用餐画面”。但刚好相反,这幅画暗藏着阴谋玄机。但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很难读懂画作要表达的意义。教师可进行读图引导,为学生讲解这幅图片的真正含义,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试图从图片资料中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从而有利于图片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功效[2]。

2.历史图片要体现时代感

历史教学范文篇2

一、培养学生历史想象的意义

1.从知识层面讲,历史想象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历史真相历史因为时间久远而生疏,因为尘埃掩埋而间断,因此,历史知识的理解需要想象。台湾清华大学张元教授在讲到隋炀帝时,连续提出“范文澜说隋炀帝是浪子,浪子的条件是什么?”第一次问,学生说是会花钱,他说不是,是长得帅,然后用材料证明隋炀帝长得很英俊;第二次问,学生还是说会花钱,他说不是,是头脑聪明,再次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说法;然后才是胡乱花钱[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脑子里的隋炀帝丰满了。以后再说到隋炀帝,一个张老师给的“浪子”的印象一定会在学生脑中浮现。2.从能力层面讲,历史想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想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譬如,关于秦始皇的身世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庄襄王嬴异,另一说是吕不韦。这桩疑案都是司马迁惹的祸,源于《史记》的不同篇目(《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对同一事情的不同记载。李开元先生通过历史想象(推论)得出结论:“秦始皇嬴政的生父是子异,生母是赵姬,他是秦国第三十三代王庄襄王的嫡长子。”[2]可见,历史创新能力一刻也离不开历史想象。3.从精神层面讲,历史想象能更好地让学生沐浴人文精神其一,历史想象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通过想象文成公主西行的艰辛,感受文成公主的胆识;通过想象丝绸之路上旅客的苦乐,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由此与历史人物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王世光说:“对历史可能性的想象能够激发学生对曾经可能的历史道路产生探究兴趣,由此产生历史主体的担待意识,以及对历史的同情之了解,乃至温情与敬意。”[3]其二,历史想象也能让学生臻于审美之境。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正时古国神游之际,向我们呈现出东汉末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历史画卷。因此,马克•布洛赫说:“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想象力。”[4]

二、培养学生历史想象的方法

既然历史想象在历史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价值,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呢?1.综合成像法即运用多种材料叠加合成一种丰满的历史形象。李惠军先生在《笃学行思录》一书中谈到他们工作室一位教师在讲“东方村社”时的历史想象——教师通过“对考古学家的发现、古代思想家的论述、当代史学家的成果、落魄文人的寄情之作、失意诗人的感时之言等各种类型资料所作的深入分析”勾勒出“东方村社”的基本轮廓:原始公有遗风,组织相对封闭,成员早出暮入,小农经济形态。[5]此处即是教师通过综合成像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通过历史想象丰富“东方村社”的社会历史风貌。2.合理推论法“逻辑推论与历史想象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历史思维中,逻辑推论的骨架,它规定历史玄想运用的范围与限度;历史玄想则如同血肉,在逻辑推论之上形成一副富有表情的外形,使历史意识有了传达的载体。”[6]因此,运用合理推论展开历史想象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例如,《庄子》一书中有庖丁、轮扁、梓庆等一批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并对他们极尽赞美之言,但为何很少有关于农业以及农民劳作情况的描写呢?尽管有“春耕种”“夏收敛”的事例,但这些人大多是作为隐者出现的。而庄子的时代,正是铁农具开始普及、农业快速发展时期,是庄子厌恶农业吗?张洪兴先生想象道:“大概的原因就是庄子没有生活在农村而是生活在城市里面,接触不到农民的劳作,而他又曾为漆园吏,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很多的手工艺人。”[7]此处张先生的历史想象是即是一种逻辑推论。可以说,任何历史想象都离不开合理推论。3.破旧立新法赵士祥先生对历史想象作了他的解读,认为三个“超越”(超越已有情境、超越已有方法、超越已有观点)是历史想象创新的核心阶段。[8]笔者以为,三个“超越”系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从历史教学的视角看,最关键的是超越已有情境,因为方法是一种工具,而观点则是“超越”(或者说是历史想象)带来的必然结果。笔者将赵先生所说的三个超越谓之“破旧立新法”,即打破原有的历史思维框架确立新的历史形态。“‘想象’超越旧情境,其目的是捕捉具有一定启发和暗示性的描述,激发想象的兴趣和欲望,让猜想具有广阔的环境,而不是局限于旧情景(已知条件)狭隘‘再现’。”[9]例如:由于史料缺失,仅《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10]故对庄子的人生之旅知之甚少。如何超越旧情景实现对庄子的人生传奇想象呢?张洪兴先生凭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的时代背景,想象出:即便战国时私学之风渐盛,受教育对象扩大。但能够接受教育的人还是很有限的“条件”;且在当时书籍(竹简)抄写、流传非常不便,私人藏书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庄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能够博览群书,还能够达到“无所不窥”的程度,一般人肯定是做不到的。这样,超越已有情景的“机会”就成熟了,从而得出合理的历史想象:“庄子是贵族的后裔,有着显赫的家世,小时受到贵族‘官学’的严格训练,长大后能够阅读国家的各种藏书,只是可能后来家世没落。”[11]4.先验还原法对于一些从未遇见的历史境遇,师生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历史真相,一般需要依托人类的一种先天的认知结构。这种先天的认知结构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和康德所说的“物自体”,通过这种人类先天的认识结构展开历史想象,从而建构历史的方法,即先验还原法。例如,建构一个人的生平时,人们可能会从家庭出身、早期教育、人际交往、婚姻家庭、情感性格、人生遭遇、工作业绩等方面去展开历史想象,而人物的命运可能是喜剧、悲剧或者闹剧等等。当然,这种历史想象也不是臆想,而是建立在一定的证据和推理基础上的。

三、历史想象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学范文篇3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太平天国运动》一章为例:

预习提纲(按照最具代表性的“三级目标”提出能力要求):

(一)、运动的历史背景(理解)

(二)、运动的过程

1、兴起与发展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理解)和反清力量的组织(识记)。

(2).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上武汉、定都天京(识记)。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革命性和局限性)(应用)。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北伐、西征、东征)(识记)。

2、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1).天京变乱(理解)和新领导核心的形成(识记)。

(2).《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应用)。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识记)。①摧垮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②再破江南大营和东进江浙沪。③安庆保卫战。④天京保卫战。

(三)、运动失败的原因(应用)

(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

预习题目:1.依据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洪秀全革命理论的特点。2.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为何不能实现?3.你怎样评价《资政新篇》?4.与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时代赋予它的新特点?5.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分析单纯的农民战争为何不能赢得中国近代革命的胜利?6.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试评论这一观点。7.曾国藩说:“洋人(咸丰)十年入京,不伤我宗庙社稷,目下且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二者而怨其小者。”试评论这一观点。

提纲一经列出,本章就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要点明晰、重点难点突出了。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抽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已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遵循大纲、考纲,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紧扣知识要点,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贯彻教学意图的有效手段,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指导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章节练习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阶段性练习重在知识过关;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应注重能力培养。练习宜精不宜多。一般说来,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练习中一要注意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技能的培养,规范答题;二要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三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临场经验的积累;四要重视练后讲评,上好讲评课,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第四步: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疑难和暴露的问题,兼顾普遍性和个体差异,通过集中辅导、个别答疑、互矫互补、错例示众、达标测评等方式,分析差错原因,指导答题方法,弥补知识缺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透彻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基本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一)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对应世界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对华侵略及其后果,可分为三个单元(上册1、2章,3、4、5章,6、7章)。第一单元的基本线索是:工业革命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资产阶级急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尝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英国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残酷的封建剥削与压迫,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不满足于既得侵华利益的英、法、美,力图利用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全面扩大侵华权益,“修约”不成,便制造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采取先“打”(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后“拉”(为保证新的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又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打”“拉”结合的策略,“驯化”了清政府,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抗争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主张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这一阶段的特征。三个单元联系起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完全形成和深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次,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条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能力培养、发展和升华的关键。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为例,在按地区、民族以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理清知识线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民族隔阂、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争是短暂的、次要的,是支流;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造成的,是国内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性质,但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且其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专题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系统,专题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以世界近代史为例: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列强加紧对亚、非、拉美地区的侵略和掠夺,激起被奴役者的激烈反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使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欧美国家为主导形成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历史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典故;语言风格

历史典故是教学中传输历史知识有效的、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历史典故内容丰富、风格宽泛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重发挥历史典故的价值导向作用,使用与历史典故情节相符的语言风格,保持科学严谨地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教学。

一、历史典故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教育意义

(一)历史典故内容丰富、风格宽泛。人类的发展,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迭,演化出很多丰富多彩,意味深长的历史典故。我国历史可以列举出来的典故数不胜数,包罗万象,如凿壁偷光、完璧归赵、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等。历史典故无论是发生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还是分支,都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增加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充分理解[1]。此外,典故的风格也是宽泛的,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每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风格不同,发展史各有不同,充分体现了我国历史的包容性。因此,教师将典故与历史课堂通过有效的结合,创建成熟的历史典故课堂势在必行。(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往的历史课堂过于枯燥,教学方式单一,这对意志力薄弱,兴奋度高、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严重影响了此类学生对历史的喜爱与兴趣。理性的课堂缺乏多元的情境和趣味性,容易让学生产生低迷、消极等情绪,导致学生不能表达自身对历史的看法,以至于厌倦学习,放弃历史学习。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感性的历史典故材料,让学生学习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的故事情节,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基础[2]。

二、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历史典故

(一)注重历史典故的选取。历史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的,是辅助学生健全人格、理解和把握命运的重要课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由此衍生的典故种类繁多,具有不可估量的正能量。历史典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如精忠报国的忠孝礼义、三顾茅庐的坚持诚恳、釜底抽薪的果绝顽强、单刀赴会的忠义勇敢、凿壁偷光的刻苦努力,卧薪尝胆的能屈能伸;传承我国历史诗人的情怀,如屈原的忠烈不屈、李白的狂放不羁、范仲淹的心怀天下、孟子的自省自律。因此在将历史典故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时,尽量选取具有正能量的历史典故引人深思,同时也应该列举反面素材让学生自省自悟,让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正确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让学生真正做到以史为镜。(二)使用与历史典故情节相符的语言风格。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运用准确的语言,往往一字之差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注意运用适当的语言风格,同时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心理暗示等方式,搭配鲜活、严谨的语言,明确表达历史典故的内涵、历史寓意及影响[3]。因此,教师在讲解历史典故时,需要表达应有的情绪,在讲解正面历史典故人物属性时,运用慷慨激昂的情感,在负面历史典故人物属性时,运用厌恶摒弃的情感,体现出应有的感情色彩,给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历史典故对学生的影响,增添学生学习历史典故知识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科学严谨地围绕一个明确主题进行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线就是主题,教师应确立明确鲜明、言简意赅、主次清晰的主题,而不是进行漫无目的、无的放矢、不着边际的教学模式。在应用历史典故之前,教师要做好对历史典故的剖析理解,历史典故中哪些是可用之处,哪些是学生应该注意避免的,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地叙述历史典故的由来与过程,深刻讲解历史典故的含义及影响,让学生对历史典故的内涵有更明确,更系统了解,将深刻的历史知识留在学生脑海,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应用与传承。

三、结语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真实写照,学生要正确认知历史知识,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师将历史典故渗透初中历史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历史更加轻松、更有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达到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滋.巧用诗词成语典故激活初中历史课堂[J].学周刊,2018(3):99-100.

[2]吕志华.巧用典故、史料激活历史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10-11.

历史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初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改变单一向学生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改进,革新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技巧,才能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计划,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赋予历史问题以新的生命力,使课堂教学的主题更加鲜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1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初中历史教师应抓住中学阶段,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主题竞赛,教师设定相关主题,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如鸦片战争,学生就应搜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战争的过程以及该战争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等。在竞赛中教师提问与鸦片战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或设定辩论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对表现出色的一方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竞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通过这种竞赛方式,学生能够在较长的准备过程中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资料的搜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探究精神,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

2重视情感教学

首先,教师应注意到,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事物的思考侧重于感性思考,所以,教师授课时应赋予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情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需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再现出来,加以适当的渲染,达到更鲜明的效果。例如,在讲火烧圆明园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应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并且在真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情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明园被破坏的惨烈景象,认清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财物的丑恶嘴脸,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理解;其次,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用心教学,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使情感教学真正得到落实,提升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步,网络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独特的敏感性,网络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网络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与初中历史结合起来将对历史教学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充分收集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量;课上,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音频和视频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效果。例如,在讲香港和澳门回归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再现港澳回归的场景,再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面,配合响亮的国歌,使学生燃起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将情感教学和知识教学相结合,达到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教学目的。4增加社会实践教学历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基础、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感悟历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本市具有历史意义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遗迹等,在假期还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历史文化之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有机会更为真切的感受历史,引发思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长辈请教,如在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内容时,学生就可以通过向祖父、祖母以及父母询问他们年轻时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状况,总结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在类似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研究,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更容易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4总结

初中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初中历史教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应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初中历史教师也要分析当前的历史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与时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贾红英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江艳梅.分析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1)

[2]李社利.五环节教学法———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历史教学范文篇6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课堂不仅仅属于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思考知识以及提升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将学生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开展教学互动,才能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体制,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适当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探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激发学生对古今中外时事政治的关注,并通过以古为鉴,指导个人树立正确的观点和立场。

2.创建特色教育环境

历史课是一门充满文化氛围的课程,要求教学氛围具备多样的文化特质,在丰富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博大精深。教师可将历史教学灵活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中的空谈,更是与当今社会密切相连。此外,为了创建良好的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让师生以平等的关系来探讨历史,教师更需要科学地评价和鼓励学生的观点,创建和谐的历史教学氛围,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历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不需要数理化中的思维灵活度,没有语文、英语的口语操作性,在课堂上,学生一般兴趣不高。而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中单一而枯燥的“说—听—记”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维方式,对历史有更为直观的感知,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记录性的影像资料更能够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如反法西斯战争留下的一些珍贵资料、唤起民族自尊心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等,直观地将那段激情澎湃、轰轰烈烈的记忆放在学生眼前,这些资料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可能超过老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4.延伸和拓展教学空间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历史学科同样如此。人类长久以来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也将不断为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各种思考。因此,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教育者将课堂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将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尝试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教师可以通过当下热点事件和话题,在学生中展开各种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来剖析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探索能解决这些事件和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些方式,将初中历史课堂延伸至社会这个广大的空间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进一步走进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5.结语

历史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初中历史教学;整合

1研究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国外历史教学中,都包含着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在欧美一些国家,例如美国,开设课程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历史文化古迹,增进对历史人文事件的了解。而在国内,新课改做了明确的指示,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树立保护历史文化古迹遗产的意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和实践。由于高考升学制和应试教学根深蒂固,使得很大程度上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化的开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制度的改革。

2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教学中的作用

2.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文化不是枯燥无味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造就了文化底蕴的深厚,能够反映历史文化的古建筑等象征性载体是很多的,乡土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历史根基,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发生过的事情。我们时常看到很多历史文物和少数民族的节日,这些都是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例如,一位同学的祖籍在南京,他从小就听他的祖父讲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节假日经常陪同老人一起去旅游,看看那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当他了解了初中教学内容中提到的南京大屠杀时,就会再一次深刻剖析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整个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现在这名同学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在历史这门学科中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成绩。可见,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长学生见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获得更多学习内容。2.2系统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历史并不是全来自历史教材,历史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是社会,学生对社会的探索才是教学目的。教师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环境,将学生最熟悉的人文事物与环境与教学教材内容相结合。在不断巩固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帮助学生补充学习知识,提升学习的效率。当然,我国的初中历史教材经过改革后,内容和形式别具匠心。但是都是在整体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局和趋势,在地方发展历史上很少有涉及。所以,当教师在构建教学框架和知识体系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充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历史,而不是为了考试,对书本知识进行笔记式的学习。比如,当讲解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九一八事件的标志性指导意义都写在教材上,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为了更好领悟这段历史,受到历史启迪和爱国主义教育,就引导学生现场参观学习。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或是给学生科普历史文化遗迹,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实践,是一次爱国主义教学。我们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稳定性和生动性,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是基于对家乡本土的热爱,而历史这门学科凝聚的也是无数爱国志士为了保家卫国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例如,在近代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中,东北民间出现了许多抗日武装力量,他们都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牺牲的革命烈士,为了保护自己家乡不受敌人侵扰,为了争取革命的伟大胜利,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国赞歌。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2.4体现历史教学的实用价值。教师不仅要传授课堂文化知识,还要扩大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教学整合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模式,体现历史教学的实用价值。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应该全面增强自身教学的专业化水准,敢于更新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基层历史文化建设,将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完美结合,编写出适应教学目标的乡土历史文化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水平。

3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传统应试教学束缚了其发展。传统的应试教学体制严重限制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两者的整合成为难点。学习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方式,教材成了唯一学习来源,其他的无关考试就拒之门外。这就使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和挖掘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学生无法领悟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精髓,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实现,导致传统教学停滞不前,而历史文化成了抽象不切实际的代名词。3.2受教师传统观念的影响。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似乎离教学目标很遥远,教师未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始终认为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不重要。殊不知,历史这门学科的根基就在于劳苦大众的解放。教师意识不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实践的重要性,甚至没有接受过乡土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为受制于地方教育制度,很多高校不愿意投入教学成本,各级教育部门也没能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亟待加强乡土历史文化探索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让教师摆正教学心态,意识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实践的重要性。

4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实践分析

4.1推崇素质教育改革。我们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素质教育课程学习,积极推广和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资源,创建以新课改为方向的素质教育改革体系。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同时,开设乡土地理、乡土历史文化和文物鉴赏等选修课课程,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启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实践,主动探索和发现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的感官,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特点制定不同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学校要推崇素质教育改革,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依托的办学特色,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4.2整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是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的要求,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努力拓展课程范围,深化教学模式。将原有的选修课纳入课程标准体系,规范教学质量,逐步开设探索性课程。4.3形成体系建设。学校课程的创新型发展体现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当地教育结合地方人文特色和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设计有针对性教学的教案,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置的补充,提高学生的互助互学的能力。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培育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内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建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当下现代历史教材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4.4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要注重基础办学,创设符合客观环境的乡土历史文化课程,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结构的优化,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学问和创新实践,牢记育人的教育目标,推行素质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资源优势,运用先进的教学技能和物质资源,促进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的信息化,积极挖掘教育资源,采用社会调查问卷和参观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外文化拓展训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不断强化运用实践的模式,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乡土课程资源优势,推进教材编写改革。4.5积极拓宽开发途径。各地区有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师要积极搜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及时更新教学信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电子教学,建立电子课件,推荐学生观看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影视作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带领学生参观各地区档案馆,熟悉地方志和文化史料,观赏历史景点和文化圣地,实地进行参观学习。学生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民间故事、拜访历史事件见闻者和实地采访当地本土居民,并形成文字影像资料保存下来,确保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运用的实效性,加强乡土历史文化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以课标要求和标准规范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紧密围绕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展开,将此作为专题教学推行下去。充分挖掘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因素,重视人文教育,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

5结束语

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注重乡土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恰当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牛林豪.中国近现代史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设计及利用[J].科教导刊,2011(14):52-53.

历史教学范文篇8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在历史课中经常要讲到变法、改革,这些变法、改革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巩固统治就必须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变法或改革。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因其理论性强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就可运用举例教学法说明此问题:将社会发展比作一个人的成长,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脚,生产关系比作鞋。随着人不断地成长,脚长大了,鞋小不能穿了,就要换鞋。正如社会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了,就要变革。人成长中不断换鞋的过程就类似于社会发展中不断变革的过程。可有如下图示:人成长脚长大了鞋小了换鞋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滞后变革这样以此类彼,学生好懂易学,也就能理解古今中外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变法、改革了。

2.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中谈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这个问题理论性很强,尽管课本上有较详细的介绍,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问题还是较为复杂的,如果老师只按课本讲,学生不一定能理清思路。课堂上,我以家类国,让学生以家庭为例,就有如下图示:祖父或父亲一人掌权类似君主专制祖父地位高但不掌权,父亲掌权类似君主立宪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共同掌权类似民主共和制举例完毕后,还可设计提问:你家里谁掌权?似哪种体制?学生听到与自己的家庭有关,纷纷展开热烈讨论并畅所欲言,很快就理解了这几种政治体制的内涵。

3.西周的宗法制度

历史教学范文篇9

一历史课要时尚的必要性所谓的时尚就是结合流行的元素和小细节,经过拼凑和搭配,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品位。时尚比流行前卫得多。现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追求个性、追求时尚的时代,时尚这个词常常在多数人的嘴中说出。现今所对应的学习主体——学生也发生了改变。现在的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的效果也就愈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彰显个性,拥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

二使历史课堂充满时尚感的方法

1.适时适当运用网络用语在历史课堂上,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笔者常会使用网络用语,如淘宝体:“亲,准备好了吗?”学生会心领神会的回答“准备好了,亲”。遇到需要当堂背诵的部分,或者有难度地问题,本人会说:“能hold住吗?要hold哦。”诸如此类的网络用语,本人常会挂在嘴边。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也使历史课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成绩自然就能提高。

2.历史课堂中注入时尚热点问题例如,在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中,提到唐宪宗时唐朝女子的另类装束时,笔者提到了时尚新宠ladyGaGa。同学们对ladyGaGa并不陌生,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大家的兴趣,又使他们对唐朝女子装束有了形象的认识。又如,讲到“宋金南北对峙”时,讲到岳飞抗金,本人提到2005年的10月22日,上海一家艺术馆展出秦桧夫妇“站”像,笔者结合近期某些明星为了博出位,不惜以丑为美的例子,要求学生以“知荣拒耻是做人的底线”为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对此参与度很高,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3.关注时政新闻在讲到唐朝的对外与交流时,提到了中日友好关系的维护。笔者联系了当时比较热门的时政新闻“南京市长一行出访名古屋,名古屋市长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同学们义愤填膺,对“中日友好交往是主流,但要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讲忽必烈改制中,忽必烈提出“国之根本在于农桑”的观点,联系了当前政府关注的“三农问题”和东海县部分农村的现状。通过课堂对时政的关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使历史课充满时尚感对教师的要求

1.平等地看待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传统教育中提倡尊师重教。但学生的“尊师”大多表现在对教师的害怕上。现在的教育,提倡用爱来办学。教师平日里要多和学生交流,关心其生活,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要融入学生中,做他们中的一部分。

2.多接触新鲜事物,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今世界是一个日新月异飞快发展的时代,教师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与时俱进。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要使历史课堂具有时尚感,需要教师对多个领域有所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同时需要教师关注流行的趋势,多接触新鲜事物。平日里多留意学生在关注什么,学生中流行什么,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很时尚,某些方面比教师懂得还多。闲暇时间上上网,关注一些网络用语、网络群体事件。这样平时多留心,就能积累素材,用时做到收放自如,使历史课堂充满时尚感。

历史教学范文篇10

一、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好奇心强,对于新事物、新方法和新手段比较感兴趣,吸收也比较快。影视资料是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是形、事、图、文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提高注意力,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形成非常深的记忆,也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用影视材料使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书本知识、单调的图片和教师语言描述的糅合,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因此,影视材料视听并用的特性不但能通过塑造历史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容易形成历史表象,加深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据心理学研究: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三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O%,三天后则下降为40%。如果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保持获得知识的90%,三天后为75%。上述结果说明,视听并用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并有利于学生对这些教学信息的记忆。

二、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影视材料是教师拥有现代化教育观念、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史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艺术、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征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影视材料有利于教师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有利于丰富并活跃历史课堂。

习兴趣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能达到让“学生喜欢历史,更喜欢历史课”的效果。另外,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使用影视材料,可以增加历史课堂的知识容量.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历史知识,还有与之相关的其他历史知识或者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如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一课时,我选播了纪录片《建国60周年大阅兵》的剪辑片断,通过这些片断,不仅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而且让学生对军种和兵种有了明确的认识,增长了军事知识,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

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视材料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影视材料通过视听并用.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较深刻的历史痕迹,从而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历史知识记忆的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影视材料的使用便于突出教学重难点。影视材料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在教学中借助它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对突出教材重难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而方便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我使用《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影片中剪辑出来的有关战争的起因、禁烟运动、过程等片断,通过这些宏大的历史场景,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节课的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在讲解红军长征精神的时候,我通过播放电视剧《长征》和电影《飞夺泸定桥》等相关影视作品中截取的红军斗争的片段,让学生对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有更为形象、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掌握什么是红军的长征精神,并且能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影视材料Jn.,k历史课堂,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历史新课程三大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上。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所以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质量的影视材料以优美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曾联合发出通知,指出:“优秀的爱国主义影视片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也是促使中小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观: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影视作品所起的道德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