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3:23:44

历史的天空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1

【正文】

2005年8月27日,中国广播影视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落幕,32集电视剧《历史的天空》荣获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和优秀编剧奖,张丰毅因出演男主角获得优秀男演员奖。

不仅如此,2004年秋天首播《历史的天空》时有些波澜不惊,进入第二轮播映后却好评如潮,再次被北京电视台作为纪念抗战60周年的重头戏在黄金档隆重推出时,已是第三轮播映的该剧依然有不俗的收视率。

观众忘情地为《历史的天空》所喜所怒所哀所乐,为什么?《历史的天空》剧情是虚构的,没有伟人也没有著名战役,只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但却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可信。为什么?

大背景小人物

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出现的“英雄”何止千万,但常常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历史的天空》中的“英雄”则是个有些“另类”的抗日将领姜大牙。从蓝桥埠走出的米店伙计姜大牙无父无母,只因有颗异常巨大的虎牙得名,他顶着盖碗头,大字不识几个,有限的知识从说书中听来,还常常搞得颠三倒四,如用“兔子不吃窝边草”形容娶不到手的媳妇进行心理自慰。又如:“天涯何处无香草”中,把“芳草”说成“香草”。平时说成语也是似是而非说不周全,“老子”“狗日的”口头语满嘴乱飞。命运给他和本村的陈三少爷陈墨涵开了个阴差阳错的“玩笑”:想投国军的姜大牙当了新四军,一心加入新四军的投奔了国军。

姜大牙不像受过良好教育和革命思想熏陶的陈墨涵那样有明确而远大的革命目标,他参军的目的很单纯,是为了“糊口”,即便投到了曾被他救过一命的共产党人杨庭辉司令的部队并得到盛情挽留,在狼吞虎咽地喝了两大盆面鱼儿后仍执意投奔兵强马壮粮饷充足的国民党部队,直到貌美如花的东方闻英的出现才使他萌生留下来“先干干看”的想法,这给观众一个强烈的悬念:这样一个似乎是“贪财”“好色”匪气十足的无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他抡起大刀向日本鬼子砍去,是与生俱来的英雄梦;为掩护队友撤退一个人同日军赤膊相向是胸中涌动的仗义;冲锋陷阵在第一线是因为当“官儿”要带好头;以村头一霸的习气抢战士的新鞋穿最终道歉是因为“梁山好汉”中大哥要爱护小弟的道理;仅对杨庭辉遵从是因其对自己器重;打鬼子有功从小队长到中队长以至大队长的每一次提拔总让他满心欢喜“又升官了”;因傲慢无礼遭到杨庭辉严肃的批评,为改正错误提出的条件又是让自己心仪已久的东方闻英作政委配合工作以提高政治觉悟……改造初期,姜大牙的每一个优点似乎都附和着缺点,每一个条件不无道理但又透着无知盲从,每一个理由是那样冠冕堂皇让人挑理不得却透着股农民式的狡黠。

此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拨乱反正时期的历练中,姜大牙都呈现出有着姜大牙和姜必达混合体的为人处世的性格特点。曾经为每一次提职而像小孩子一样高兴的姜大牙,新时期被重新任命后面对新的形势却冷静地提出辞职那场戏,完成了对姜大牙这一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从农民到我军高级将领的成功塑造。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过去很少描写到位,姜大牙的出现使全无瑕疵的革命者形象不见了,成为从生活中走出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的天空》与《激情燃烧的岁月》之比

《历史的天空》有一种史家秉笔直书的风格,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客观的立场表现历史;以理性的态度写好对手;用人性的笔触表现敌人。

过去的影视题材中很少涉及来自基层的党内斗争,《历史的天空》中却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比有这样一场戏:麒麟山军分区党委成员就姜大牙的去留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副政委万古碑心胸狭隘早对情敌姜大牙耿耿于怀,一开场就急不可耐地想置人于死地,提出秘密处决姜大牙;政治部主任张普景一向讲原则讲党性讲纯粹的革命者,对姜大牙的种种“劣行”深恶痛绝,认为他污染了革命的一池清水,所以同意除掉姜大牙这个革命的“异类”以正视听;副司令员窦玉泉在政治风浪中跌倒过犯过错误,遇事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肯轻易表态,凡事充当和事佬,内心清醒表面糊涂地抹稀泥;司令员兼政委的杨庭辉实行民主作风,让大家畅所欲言,最后提出三条意见,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用大家表决的方式合理合法地保全并任用姜大牙继续为革命工作。在整场戏中,观点的对立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隐隐雷声,杨庭辉处变不惊冷静博弈显示了共产党的一个基层工作者应有的品格和素质。

写好敌人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提到日本鬼子,观众脑中肯定是蓄着小胡子嘴里一通乱喊“八格牙路”、“死啦死啦”什么的形象,而该剧中通过姜大牙模仿日军向日本小女孩问话的方式“小女孩,你的谁?我的……”讽刺了这种现象,别有一番滑稽色彩。在拔掉日军一个据点时,姜大牙发现了一个日本小女孩,并派人送到驻扎在榆林寨的日军那里,这让小女孩的父亲,日军少佐西村大为感动,姜大牙的勇猛杀敌他领教过,姜大牙的仁义让这个日本人再次肃然起敬,执意约他赏光到榆林寨外五里亭把酒相谢,送上家传的武士刀和200块大洋以示谢意。西村代表家庭对姜大牙一谢再谢的鞠躬施礼让观众看到了日本民族鲜明个性的一隅,同时,武士精神是大和民族至高无上的信念,西村能把象征着荣誉的武士刀心甘情愿地送给中国的抗日将领,他心中的感动和敬意该是何其巨大,无论是在作战中还是精神上能战胜这样强大的敌人,难道我们的抗日英雄不显得更加高大吗?

姜大牙把西村给的200块大洋,顺便送给了已当上维持会长但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的干爹朱二爷作60大寿的贺礼,并当场下跪叩拜。这在过去怎么可能如此表现一个抗日将领,然而,这符合姜大牙的性格,在姜大牙身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

小说作者徐贵祥说,《历史的天空》出版前曾两次被退稿,因为编辑拿不准能否把抗日将领塑造成像姜大牙一样的无赖,而小说最终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许多人把《历史的天空》同《激情燃烧的岁月》相比,我认为大不相同:《历史的天空》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所有人物的优缺点看起来都很自然和谐。而《激情燃烧的岁月》则强调喜剧色彩,有时显得像“小孩过家家”般的幼稚和无聊。《历史的天空》较之《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着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实事求是的创作内涵,着力展现恢弘历史画卷时不避讳真实,用历史波澜比照人物命运时不逻辑混乱,用人物命运的曲折反思历史选择时不怨天尤人。《历史的天空》在节奏的把握上更加张弛有度。在表演上,孙海英饰演的将军形象从头到尾“一根筋”并无深刻内涵,他既不如张丰毅饰演的姜大牙形象的栩栩如生,粗中有细,“锈”外慧中,表演层次抑扬顿挫,又不如李雪健饰演的杨庭辉的大智若愚大象无形。

我们要进行一次审美复兴运动

1989年我国出版的哈罗德·布鲁姆最重要的诗论专著《影响的焦虑》中有一个观点很符合时下的创作实践和影视评论取向,即“影响的焦虑”,他说,一切诗歌乃至文学的技艺,均已被前人穷尽,于是,经验的累积造成了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后人始终受制于此在划定的范围内亦步亦趋,因而深感焦虑。布鲁姆认为,西方经典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把对经典诸如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的、美国“非洲中心论”等一切在政治和道德层面上的解读以及由此在大学和文学批评界形成的统治地位感到切齿不满,在把它们归入自己的“憎恨学派”后,呼吁文学批评家从唯政治正确的评判立场回到本体的审美考察上来,重建西方经典的“审美尊严”。

这个论点应该给我们以启示,中国的经典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脉形成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但在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直到今天失却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传承,它显然没有西方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呈现出支离破碎的面貌,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所谓经典已不再,我们已养成了“政治胃口”并以此体验美味,或是“为没落的反动贵族唱挽歌”、或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的掘墓者”、或是“沉浸在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中”由此,波及到创作中以政治和道德的尺度选择题材塑造人物,丧失“审美尊严”的同时也伤害了“创作自由”。

面对今天集体性文化逆反心理的形成,面对强化政治色彩的倾向性渲染的不满,面对难以憾其根基的根深蒂固造成的恐惧和无奈,以及由此形成的观众对影视剧的恐惧和失望,创作者不应该再漠视与逃避,认为是观众素质低下的表现。应该反思,我们的创作自由在那里?我们的创新在那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电视剧?韩剧一再俘获中国观众的心是偶然现象吗?相对于人的历史进化,在审美中应该呼唤“审美自主性”,在艺术创作上应该重申“创作自由”。

在我看来,尊重历史不是为伟人或英雄歌功颂德树碑立传,那是历史学家的课题,作为艺术创作要有“创作尊严”,毕竟,所有的战争都是人民的战争,《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小人物的无私奉献传达出的是崇高的道德感召力和精神力量,《巴顿将军》之所以名留影史也是因其性格的真实塑造,他太不符合一个常人心目中理想的“将军”形象了。真实,永远是人性光芒的基石。越是映照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反而越容易引起共鸣因而更显全球化的视野,中国电影不是没有诞生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这样深得观众喜爱的影片。

以往我们的“命题”历史剧太“形而上”,有点儿不食人间烟火,使观众丧失了关注的热情。在对历史人物和伟人的仰视中,我们的创作手脚被有形无形地束缚住,显得“符号化”“概念化”,人性萎缩在神的光环中。中国从来不缺乏素材,就抗战题材而言,八年抗战有多少鲜活的生灵倒下,就有多少故事产生,面对过往历史,创作者应敏感地把握社会脉搏,领悟民众心理需求,有顽强的本土意识,才会发现巨大的题材空间,在创作时才会放飞心灵无所掣肘升华“自由创作”。

创作需要祛除浮躁的功利心,真诚才会获得心灵的自由。

无意中读到《美军战争家书》中的一段文字:“在那座山后面,有50万北朝鲜和中国的军队,他们决定不给我以未来。在这里,你的过去就是上一秒钟的呼吸……”这是1952年6月14日美军第25步兵师34野战炮兵营一个名叫利昂的19岁炮手,在朝鲜战场上写给女友绝情信的回信,信的末尾是“别了”,两天后,他绝望地只身冲向中国军队的机关枪群,马上死了。这种残酷突然让我明白了自己久久不能释怀并抱怨创作者为什么在《历史的天空》中让与姜大牙深深陷入爱河的东方闻英生命戛然而止的情节设置。东方闻英死了,但战争仍在继续,伤痛却永远地萦绕在姜大牙的心中,以致在他给自己和韩春云生的女儿起名时无论是醉话还是清醒时都固执地坚持取“东方红”或“姜东方”。对于生者,战争将个人对生命和爱情的体验推至极端的境地,痛不欲生。对于死者,战争如此轻易地夺走一个正处豆蔻年华的美丽女人的生命,她只知爱情的甜蜜还不曾体验为人妻为人母的乐趣,而像东方闻英这样走进战争的女人有很多很多。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2

【正文】

2005年8月27日,中国广播影视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落幕,32集电视剧《历史的天空》荣获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和优秀编剧奖,张丰毅因出演男主角获得优秀男演员奖。

不仅如此,2004年秋天首播《历史的天空》时有些波澜不惊,进入第二轮播映后却好评如潮,再次被北京电视台作为纪念抗战60周年的重头戏在黄金档隆重推出时,已是第三轮播映的该剧依然有不俗的收视率。

观众忘情地为《历史的天空》所喜所怒所哀所乐,为什么?《历史的天空》剧情是虚构的,没有伟人也没有著名战役,只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但却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可信。为什么?

大背景小人物

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出现的“英雄”何止千万,但常常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历史的天空》中的“英雄”则是个有些“另类”的抗日将领姜大牙。从蓝桥埠走出的米店伙计姜大牙无父无母,只因有颗异常巨大的虎牙得名,他顶着盖碗头,大字不识几个,有限的知识从说书中听来,还常常搞得颠三倒四,如用“兔子不吃窝边草”形容娶不到手的媳妇进行心理自慰。又如:“天涯何处无香草”中,把“芳草”说成“香草”。平时说成语也是似是而非说不周全,“老子”“狗日的”口头语满嘴乱飞。命运给他和本村的陈三少爷陈墨涵开了个阴差阳错的“玩笑”:想投国军的姜大牙当了新四军,一心加入新四军的投奔了国军。

姜大牙不像受过良好教育和革命思想熏陶的陈墨涵那样有明确而远大的革命目标,他参军的目的很单纯,是为了“糊口”,即便投到了曾被他救过一命的共产党人杨庭辉司令的部队并得到盛情挽留,在狼吞虎咽地喝了两大盆面鱼儿后仍执意投奔兵强马壮粮饷充足的国民党部队,直到貌美如花的东方闻英的出现才使他萌生留下来“先干干看”的想法,这给观众一个强烈的悬念:这样一个似乎是“贪财”“好色”匪气十足的无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他抡起大刀向日本鬼子砍去,是与生俱来的英雄梦;为掩护队友撤退一个人同日军赤膊相向是胸中涌动的仗义;冲锋陷阵在第一线是因为当“官儿”要带好头;以村头一霸的习气抢战士的新鞋穿最终道歉是因为“梁山好汉”中大哥要爱护小弟的道理;仅对杨庭辉遵从是因其对自己器重;打鬼子有功从小队长到中队长以至大队长的每一次提拔总让他满心欢喜“又升官了”;因傲慢无礼遭到杨庭辉严肃的批评,为改正错误提出的条件又是让自己心仪已久的东方闻英作政委配合工作以提高政治觉悟……改造初期,姜大牙的每一个优点似乎都附和着缺点,每一个条件不无道理但又透着无知盲从,每一个理由是那样冠冕堂皇让人挑理不得却透着股农民式的狡黠。

此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拨乱反正时期的历练中,姜大牙都呈现出有着姜大牙和姜必达混合体的为人处世的性格特点。曾经为每一次提职而像小孩子一样高兴的姜大牙,新时期被重新任命后面对新的形势却冷静地提出辞职那场戏,完成了对姜大牙这一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从农民到我军高级将领的成功塑造。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过去很少描写到位,姜大牙的出现使全无瑕疵的革命者形象不见了,成为从生活中走出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的天空》与《激情燃烧的岁月》之比

《历史的天空》有一种史家秉笔直书的风格,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客观的立场表现历史;以理性的态度写好对手;用人性的笔触表现敌人。

过去的影视题材中很少涉及来自基层的党内斗争,《历史的天空》中却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比有这样一场戏:麒麟山军分区党委成员就姜大牙的去留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副政委万古碑心胸狭隘早对情敌姜大牙耿耿于怀,一开场就急不可耐地想置人于死地,提出秘密处决姜大牙;政治部主任张普景一向讲原则讲党性讲纯粹的革命者,对姜大牙的种种“劣行”深恶痛绝,认为他污染了革命的一池清水,所以同意除掉姜大牙这个革命的“异类”以正视听;副司令员窦玉泉在政治风浪中跌倒过犯过错误,遇事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肯轻易表态,凡事充当和事佬,内心清醒表面糊涂地抹稀泥;司令员兼政委的杨庭辉实行民主作风,让大家畅所欲言,最后提出三条意见,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用大家表决的方式合理合法地保全并任用姜大牙继续为革命工作。在整场戏中,观点的对立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隐隐雷声,杨庭辉处变不惊冷静博弈显示了共产党的一个基层工作者应有的品格和素质。

写好敌人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提到日本鬼子,观众脑中肯定是蓄着小胡子嘴里一通乱喊“八格牙路”、“死啦死啦”什么的形象,而该剧中通过姜大牙模仿日军向日本小女孩问话的方式“小女孩,你的谁?我的……”讽刺了这种现象,别有一番滑稽色彩。在拔掉日军一个据点时,姜大牙发现了一个日本小女孩,并派人送到驻扎在榆林寨的日军那里,这让小女孩的父亲,日军少佐西村大为感动,姜大牙的勇猛杀敌他领教过,姜大牙的仁义让这个日本人再次肃然起敬,执意约他赏光到榆林寨外五里亭把酒相谢,送上家传的武士刀和200块大洋以示谢意。西村代表家庭对姜大牙一谢再谢的鞠躬施礼让观众看到了日本民族鲜明个性的一隅,同时,武士精神是大和民族至高无上的信念,西村能把象征着荣誉的武士刀心甘情愿地送给中国的抗日将领,他心中的感动和敬意该是何其巨大,无论是在作战中还是精神上能战胜这样强大的敌人,难道我们的抗日英雄不显得更加高大吗?

姜大牙把西村给的200块大洋,顺便送给了已当上维持会长但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的干爹朱二爷作60大寿的贺礼,并当场下跪叩拜。这在过去怎么可能如此表现一个抗日将领,然而,这符合姜大牙的性格,在姜大牙身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

小说作者徐贵祥说,《历史的天空》出版前曾两次被退稿,因为编辑拿不准能否把抗日将领塑造成像姜大牙一样的无赖,而小说最终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许多人把《历史的天空》同《激情燃烧的岁月》相比,我认为大不相同:《历史的天空》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所有人物的优缺点看起来都很自然和谐。而《激情燃烧的岁月》则强调喜剧色彩,有时显得像“小孩过家家”般的幼稚和无聊。《历史的天空》较之《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着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实事求是的创作内涵,着力展现恢弘历史画卷时不避讳真实,用历史波澜比照人物命运时不逻辑混乱,用人物命运的曲折反思历史选择时不怨天尤人。《历史的天空》在节奏的把握上更加张弛有度。在表演上,孙海英饰演的将军形象从头到尾“一根筋”并无深刻内涵,他既不如张丰毅饰演的姜大牙形象的栩栩如生,粗中有细,“锈”外慧中,表演层次抑扬顿挫,又不如李雪健饰演的杨庭辉的大智若愚大象无形。

我们要进行一次审美复兴运动

1989年我国出版的哈罗德·布鲁姆最重要的诗论专著《影响的焦虑》中有一个观点很符合时下的创作实践和影视评论取向,即“影响的焦虑”,他说,一切诗歌乃至文学的技艺,均已被前人穷尽,于是,经验的累积造成了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后人始终受制于此在划定的范围内亦步亦趋,因而深感焦虑。布鲁姆认为,西方经典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把对经典诸如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的、美国“非洲中心论”等一切在政治和道德层面上的解读以及由此在大学和文学批评界形成的统治地位感到切齿不满,在把它们归入自己的“憎恨学派”后,呼吁文学批评家从唯政治正确的评判立场回到本体的审美考察上来,重建西方经典的“审美尊严”。

这个论点应该给我们以启示,中国的经典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脉形成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但在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直到今天失却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传承,它显然没有西方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呈现出支离破碎的面貌,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所谓经典已不再,我们已养成了“政治胃口”并以此体验美味,或是“为没落的反动贵族唱挽歌”、或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的掘墓者”、或是“沉浸在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中”由此,波及到创作中以政治和道德的尺度选择题材塑造人物,丧失“审美尊严”的同时也伤害了“创作自由”。

面对今天集体性文化逆反心理的形成,面对强化政治色彩的倾向性渲染的不满,面对难以憾其根基的根深蒂固造成的恐惧和无奈,以及由此形成的观众对影视剧的恐惧和失望,创作者不应该再漠视与逃避,认为是观众素质低下的表现。应该反思,我们的创作自由在那里?我们的创新在那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电视剧?韩剧一再俘获中国观众的心是偶然现象吗?相对于人的历史进化,在审美中应该呼唤“审美自主性”,在艺术创作上应该重申“创作自由”。

在我看来,尊重历史不是为伟人或英雄歌功颂德树碑立传,那是历史学家的课题,作为艺术创作要有“创作尊严”,毕竟,所有的战争都是人民的战争,《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小人物的无私奉献传达出的是崇高的道德感召力和精神力量,《巴顿将军》之所以名留影史也是因其性格的真实塑造,他太不符合一个常人心目中理想的“将军”形象了。真实,永远是人性光芒的基石。越是映照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反而越容易引起共鸣因而更显全球化的视野,中国电影不是没有诞生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这样深得观众喜爱的影片。

以往我们的“命题”历史剧太“形而上”,有点儿不食人间烟火,使观众丧失了关注的热情。在对历史人物和伟人的仰视中,我们的创作手脚被有形无形地束缚住,显得“符号化”“概念化”,人性萎缩在神的光环中。中国从来不缺乏素材,就抗战题材而言,八年抗战有多少鲜活的生灵倒下,就有多少故事产生,面对过往历史,创作者应敏感地把握社会脉搏,领悟民众心理需求,有顽强的本土意识,才会发现巨大的题材空间,在创作时才会放飞心灵无所掣肘升华“自由创作”。

创作需要祛除浮躁的功利心,真诚才会获得心灵的自由。

无意中读到《美军战争家书》中的一段文字:“在那座山后面,有50万北朝鲜和中国的军队,他们决定不给我以未来。在这里,你的过去就是上一秒钟的呼吸……”这是1952年6月14日美军第25步兵师34野战炮兵营一个名叫利昂的19岁炮手,在朝鲜战场上写给女友绝情信的回信,信的末尾是“别了”,两天后,他绝望地只身冲向中国军队的机关枪群,马上死了。这种残酷突然让我明白了自己久久不能释怀并抱怨创作者为什么在《历史的天空》中让与姜大牙深深陷入爱河的东方闻英生命戛然而止的情节设置。东方闻英死了,但战争仍在继续,伤痛却永远地萦绕在姜大牙的心中,以致在他给自己和韩春云生的女儿起名时无论是醉话还是清醒时都固执地坚持取“东方红”或“姜东方”。对于生者,战争将个人对生命和爱情的体验推至极端的境地,痛不欲生。对于死者,战争如此轻易地夺走一个正处豆蔻年华的美丽女人的生命,她只知爱情的甜蜜还不曾体验为人妻为人母的乐趣,而像东方闻英这样走进战争的女人有很多很多。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3

一、铁器的使用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我国用铁始于商代。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荣城县和北京平谷县各出土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经科学鉴定,刃部都是用陨铁加热锻打成的。这样的铁器,自然是稀罕物。大概到西周末年,铁器多起来。所以《诗经?秦风》中出现“驷铁孔阜”的诗句,这是秦襄公(前777~766)时的诗。

用铁形容马的颜色,只有在铁成为习见物之后才允许。大约春秋初期,已有铁农具。《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橱,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恶金”是指铁。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文中有“造徒四千为汝敌寮”一句,是铁字的初文,可见当时官府铁冶炼的规模已相当大了。难怪到春秋末期,铁器在齐国已普遍使用。《管子?海王篇》记载:“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从考古发掘成果看,江苏六合程桥出土有铁条和铁块,长沙龙洞出土有铁削,长沙识字岭出土的铁臿,常德出土有铁削,长沙一期楚墓出土铁臿、铁削数件,以上这些铁器都可确定为春秋晚期东西。这表明,在春秋晚期,我国南方也已使用铁器了。

二、牛耕的推广更推动了井田制的衰落

牛耕也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有“犁”之,可见,用牛拉犁启土,在商代就出现了。《国语?晋语》上提到,范氏、中行氏将宗庙的牺牲用来耕田。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伯牛名耕。晋国有个大力士叫牛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方法在春秋时期得到普遍推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广阔的山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方便,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

三、私田的大量出现对井田制造成更大的冲击

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的“干耦其耕”、“十干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早在西周中期,就有个别奴隶主贵族为了额外榨取奴隶的剩余劳动,强迫奴隶开片田以外的空地。

这样开垦出来的田地,不可能是方方正正的,也不可能有一定的亩积,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叫私田。周恭王时的格伯簋铭文记载格伯用四匹玛换倗生三十亩田,就是明证,因为公田是不允许用来交换的。到西周末期,私田的存在已相当显著,争夺田邑、交换土地的记载也多起来了。周厉王时的散氏盘铭文记述:矢人侵犯散国城邑,被打败了,便用两块田地向散国赔偿。周厉王时还有两件铜器,一个是鬲攸从鼎,另一个是鬲从盨。前者叙述鬲攸从分田地给攸卫牧,而攸卫牧没给报酬,遂成讼事;后者叙述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结果都顺利成交。贵族们土地私有的欲望不断增长,到周幽王时,连公田都企图据为己有。周王再像原先那样从贵族手里收公田,就引起贵族们强烈的不满。

当时贵族们牢骚:“人有十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到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私田急剧增加。诸侯、大夫们富起来。周王便不能任意侵夺他们的田地了。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取郑国田地,就得王畿内苏仇忿生之田作为交换条件。贵族之间为田地争斗、诉讼,也层出不穷了。公元前580年,晋大夫卸至与周争鄙田;公元574年晋钟绮夺夷阳五田,御荤与长鱼矫争田;公元前533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公元前528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部田等等,这些事件,都表明土地制度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四、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大量的奴隶从公田上逃走,更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公羊传》何休注说:“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一些顺应新形势的贵族为了招来劳动人手,改变剥削方式,如齐国田氏向民众征赋税使小斗,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晋国韩氏、魏氏、赵氏采取扩大地亩,而不增税额的办法,收买民心。这样,奴隶们纷纷从公室逃往私门,“归之如流水”。封建依附关系产生了。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族属”、“隐民”、“宾萌”、“私属徒”,都指的是这些逃来的奴隶。虽然他们身份还不是自由的,但却不同于奴隶。他们可以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独立经营农业和与农业有关的家庭副业。他们已经是封建农民的前驱了。奴隶的逃亡,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唯莠骄之”,“唯美桀桀”(《诗经?齐风?甫田》),变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4

在这充满生机的五月,在这流动着美好的季节里,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老师同学的积极参与下,农安实验中学××××演讲比赛隆重召开了。

首先让我代表全校四千师生向与会的佳宾致以深深的敬意,今天参加本会的有×××局长有×××向你们再说一声谢谢。

在这五月里,曾澎湃过多少激情,曾流淌过多少豪迈,当五四的激情如春雷般在历史的天空炸响,当自由民主的大旗在专制的天空里飒飒飘扬,青春的火山在历史的长河中释放着难以遏制的力量,摧枯拉朽,革旧布新,那是青春,那是梦想,那是希望,那是鼓舞了我们几代人的永不枯竭的力量!

在这五月里,我们又沐浴了那甘霖般春雨的滋润,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如珠落玉盘,在每个人心中,在偌大的校园里,在社会的角角落落,回响反复。我们太需要精神的春雨,我们太需要思想的砥柱!我们太需要心灵的滋润情感的滋养!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5

初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全体同学们:

寒暑交迭,万象更新。倏然间,岁月的年轮在不经意中又多划了一圈。今天,是2004年的最后一天了,值此辞旧迎新的时刻,我谨代表师专附中行政及党支部,向全校教职工、全体同学们表示诚挚的新年问候和节日的祝贺!

当耕耘为播种而忙碌的时候,当播种为收获而憧憬的时候,当收获为丰收而喝彩的时候,这样一个新的一年便挟裹着满心的喜悦悄然而至了。

透过2004的太阳收起的最后一束极光,看到的是全体老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立足课堂,抓质量求声誉,抓改革求发展;全体同学能立志成长,好好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师生携手谱写了我校历史的篇章。

时间如水,一去不回,岁月如歌,娓娓动听。孩子们,每天,都有一轮新的太阳冉冉升起;每年,都有一轮新的希冀变为现实。当新年的阳光打在你脸上之时,2005年已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她是我们生命途中上又一片新的天空。

同学们,站在新年的门前,我希望你们更能珍视自己的青春,青春是美好的花季,青春又是短暂的年轮,当你撕去日历上的一页,便会预感到,青春的花朵调落了一瓣。我们从青春过来的人,才会感受到青春的宝贵。立志、勤学、追求、创新,这些都是美妙的音符,把他们和谐地组合起来,就能谱写出一曲青春之歌。

在今天同学们迎新年的时候,我想许多同学都会相互赠言,写上几句寄语。我也准备了一段打油诗,在此献给大家,做为新年致辞的结束语。题目是:宝贵的青春金不换。

光阴似箭如闪电,转眼之间又一年,

忆往昔:恰少年,豆寇年华,无忧无虑,总盼过年。恨不得快快长大早挣钱。

而今天:已中年,照老顾幼,工作繁忙,思绪万千。恨不得留住年轮返校园。

我多么想青春永驻,我多么愿时间停转,

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

已过去的青春不再回还。

今天,学习化社会正在召唤,青年人使命就是闯关。

攻关如开顶风船,不进则退莫等闲。

藐视千里远变近,重视一寸近当远。

珍惜每一个今天,规划每一个明天,追求每一个亮点。

理想在脚下,时间金不换,幸福靠登攀。

怎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老师、同学们,我们正站在新世纪的早晨,朝阳就在眼前,起点就在脚下,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让我们勇往直前去实现我们的光荣和梦想吧!

最后,我祝愿我们的老师在新的一年里,顺流顺风,心想事成;我祝愿我们的同学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祝愿并坚信,2005年的七彩天空和阳光大陆,必将属于我们英姿勃发的师专附中!

爆竹声声辞旧岁,师生同乐庆新年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7

寒暑交迭,万象更新。倏然间,岁月的年轮在不经意中又多划了一圈。今天,是200*年的最后一天了,值此辞旧迎新的时刻,我谨代表师专附中行政及党支部,向全校教职工、全体同学们表示诚挚的新年问候和节日的祝贺!

当耕耘为播种而忙碌的时候,当播种为收获而憧憬的时候,当收获为丰收而喝彩的时候,这样一个新的一年便挟裹着满心的喜悦悄然而至了。

透过200*的太阳收起的最后一束极光,看到的是全体老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立足课堂,抓质量求声誉,抓改革求发展;全体同学能立志成长,好好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师生携手谱写了我校历史的篇章。

时间如水,一去不回,岁月如歌,娓娓动听。孩子们,每天,都有一轮新的太阳冉冉升起;每年,都有一轮新的希冀变为现实。当新年的阳光打在你脸上之时,20*年已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她是我们生命途中上又一片新的天空。

同学们,站在新年的门前,我希望你们更能珍视自己的青春,青春是美好的花季,青春又是短暂的年轮,当你撕去日历上的一页,便会预感到,青春的花朵调落了一瓣。我们从青春过来的人,才会感受到青春的宝贵。立志、勤学、追求、创新,这些都是美妙的音符,把他们和谐地组合起来,就能谱写出一曲青春之歌。

在今天同学们迎新年的时候,我想许多同学都会相互赠言,写上几句寄语。我也准备了一段打油诗,在此献给大家,做为新年致辞的结束语。题目是:宝贵的青春金不换。

光阴似箭如闪电,转眼之间又一年,

忆往昔:恰少年,豆寇年华,无忧无虑,总盼过年。恨不得快快长大早挣钱。

而今天:已中年,照老顾幼,工作繁忙,思绪万千。恨不得留住年轮返校园。

我多么想青春永驻,我多么愿时间停转,

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

已过去的青春不再回还。

今天,学习化社会正在召唤,青年人使命就是闯关。

攻关如开顶风船,不进则退莫等闲。

藐视千里远变近,重视一寸近当远。

珍惜每一个今天,规划每一个明天,追求每一个亮点。

理想在脚下,时间金不换,幸福靠登攀。

怎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老师、同学们,我们正站在新世纪的早晨,朝阳就在眼前,起点就在脚下,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让我们勇往直前去实现我们的光荣和梦想吧!

最后,我祝愿我们的老师在新的一年里,顺流顺风,心想事成;我祝愿我们的同学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祝愿并坚信,200*年的七彩天空和阳光大陆,必将属于我们英姿勃发的师专附中!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8

同胞--人民正在遭受着地震的摧残,永远不会忘记。因为那一天。一朵朵生命之花转瞬即逝。

一切,大地震。黑暗中毁灭。数以万计的生命,废墟下不见天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刻不容缓的前往灾区,用双手擎起废墟,爱在这里拯救,不分夜昼,万众一心,为一个个同胞点燃生命之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罢休!

探望受灾群众时,年迈70温总理在灾区东奔西走。所有中华儿女都为之感动。

但已感受到那热情的中国血,抗震救灾一线的英雄们用自己的双手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无数人。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别人的生命奇迹。离汶川随远隔千里。那沸腾的中国心,那被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所感动的神州大地。这一刻,承受着悲痛,却收获着感动,收获着坚强,收获着希望!这就是中国人,危难面前拧成一股绳,用爱搭起13亿的长城。灾难来临,万众一心,一起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彰显了和谐中国的力量!让我一起用新开辟一片天空,众志成城。让我用行动证明血浓于水的民族精神!都是中华儿女,都是同根同族的一家人!让我一起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

地震却也让中国人拉紧了彼此的手,地震让我举国痛哭。坚定了民族复兴,共迎的心。

历史选择了中国,年。世界注目着北京。经济繁荣、国运昌盛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热情装点了全世界的美丽和梦想。从北京到香港,从主赛场到分赛场,鸟巢、水立方展示了办好的决心,火炬手,展示了全民参与的热情。

文化与传统,这是一次绿色与美丽。公正与友爱的盛会。赛场上的健儿更让我真正领会了奥林匹克的精神。这精神带来了全世界心灵的净化和全世界的合音。虽然残酷的竞争融入了运动员太多的汗水、泪水和血水,但我希望圣火永不熄灭,希望全世界人民都处在祥和之中。

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见证,把理想擦亮;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逐,见证,中国已展开腾飞的翅膀!

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中国沧桑巨变,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的洪亮声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历史凝聚了宏伟,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这气势慷慨激昂,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辉煌的纪元,用苍劲的大手,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苦难的母亲,擦去满眼的泪花,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9

历史正义,以其终极的正义性担保历史与逻辑各自的特性。历史正义逻辑使历史为历史、逻辑为逻辑。在敞明日本历史的正义逻辑中,面对沉沦的终极信仰抹去的逻辑间隔力的逻辑,自然推出天皇与神平等立约的结论。神在日本历史中降格为所承诺对象的对象。终极信仰,不再是永久持有终极性的历史信仰而是在过去富有终极性的“历史的信仰”。终极信仰在过去的终极性,确证现在历史的终极性。终极信仰承诺的普遍性,不是由其终极性来承诺而是由承诺的承受者双方给与自身。它在日本历史中具现为现世的天皇信仰。日本历史的信仰逻辑,典型地体现着历史信仰的亚逻辑境遇。



一、原初天皇信仰中的事实性与价值性

天空中普照大地的太阳,本是人类的而不只是日本人的光源。日本历史在信仰逻辑上,以天皇是天照大神这个太阳神的子孙形式代替太阳本身、代替终极信仰,天皇信仰即日本历史的信仰逻辑。日本历史不同于其他东方国家的地方在于:它在天空中看到太阳而不只是乌云,它发现大地万物的秩序源于太阳的朗照。与西方的差别在于:日本以两性一体的现人神天皇代替太阳神而不是作为神的光芒的承受者谦逊地活动于大地,敬仰太阳的运行承受太阳光芒的天皇成为日本历史光源的中心。现世的非终极性在者的终极化,致使超世的终极信仰的隐退。隐去的终极信仰,以虚拟的天皇信仰承诺日本历史的终极正义性。

最初的天皇,乃是传达神意于人间的巫师。伊势神宫称作天火明命信仰原型的天照,就是指伟大的太阳之巫。他们以人的面目把神的话语转达给世人,自身是一个中间性存在者。他们同现在的天皇一样,对世俗世界没有实权。即使在天照大神被确定为最高神前,日本的民族神话也没有信仰绝对神的传统。诸部族所信仰的神,已经内含继承天照神系统的天皇信仰所有的两性一体本质。约十五万——四万年前,从欧亚大陆渡来的东日流的阿苏边族,信仰自然中只有一个神。它化灵百千万、司掌万物生死,形成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明暗为神眼,空气风为神息,雷电为神怒,地震、海啸、洪水为神罚,喷火是神在活动,寒暖表明神的起居。此族还崇拜日月星火水木土雨兽鸟鱼菌等百多种神。神的事实化、世界化,必然是神的多神化。以事实性在者为神栖居的场所,世界因此神化。多神的事实性取消其绝对价值性。多神为价值性与事实性的统一体。

阿苏边族之后,渡来东日流的津保化族(绳文人),一样信仰多神教。天上的一切为石化神,地上的一切为保野利神,水中的一切为我古神。这三个神生存世界万物。它们不是具体的神像神体,而是森罗万象的象征。世界的逻辑本源,是事实性的多而不是价值性的一,又有抽象的象征性涵义。这是后世日本人选择天皇这个两性一体神为历史信仰的宗教基础。

距今约4800~4600年前,耶靡堆族建成耶靡堆国(耶马台国),把荒霸吐神置于整个王国之上,称为全能的国神。此神在终极意义上给出世间万物,以天地水构成自然界,以生育死构成人类的生存现象。时间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流走。荒霸吐神合并阿苏边族、津保化族族神,改为荒霸吐石化、保野利、我古神。神的世界化,促使荒霸吐人给与天地水这些事实性在者以神性。自然巨石,是神的栖居地。从北海道到本洲,到处留下以石为神的遗迹。神与自然间没有间隔。荒霸吐神社的灵窗上装饰的天神三轮印,指万物轮回;六角星印,象征天上一切。三点三波印,指水的三大力量,它是创造万物的生命体,使气化水、水化冰、冰化雪、雪化雨、雨化云,浸透于天地。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四季、冰界。荒霸吐人,赋与事实性的水以价值性的涵义。倭国王九代开化天皇,禁止信仰祖传神的荒霸吐神,把更有神性的天照大神立为最高神。不过,天照大神信仰,继承了多年形成的事实性与价值性合一的信仰传统。

二、两性一体的天皇信仰

荒霸吐族人,以其血肉为自己的族神作证;皇族以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为天照大神的神性作证。天皇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子孙而有神格性,天皇在事实上的终极有限性表明天皇的人格性。皇族通过肉体生命的血缘流传,保证天皇对神格性的永无休止的占有。现世的在事实上有限的人格性与超现世的在价值上无限的神格性,构成天皇的两性。天皇是人格性与神格性的一体、事实性与价值性的一体。不死的天皇的两性一体,即天皇信仰。

两性一体的天皇神格性,起源于天皇万世一系的历史传说。神以虚拟的血缘流传把神性传达给天皇,现在的天皇接续过去的天皇在流俗时间中传承神性。然而,天照大神在日本神话系谱中只是一个中间神格,在历史信仰中的绝对化没有抹去其中间性的神格本质。之前存在创造它的神。也就是说,在终极意义上,天照大神的神格性,是一种受造者非创造者的神格性。这种非终极意义上的神格性本身,内含着非神格的人格性。在血缘上继承了天照大神神格性的天皇,同时继承了它的非神格的人格性。天皇在时间中,以终极有限的事实性在者实践天照大神的神格性。因此,天皇人格性,既不同绝对神的神格相对应,也不是人的精神的人格性。它是天皇神格性的事实性存在方式,天皇实践自己神格性的现世方式。正因为天皇不断超越自己的有限人格性、代表天皇信仰在历史中现世,价值上才有天皇神格的不朽。

天照大神的中间性,决定其子孙天皇的人格性与神格性的中间性。在终极意义上,天皇神格与天皇人格是不完备的。只有绝对永恒无限万能的神本身,才有绝对永恒无限万能的神格性。这种完全的神格性,来自神本身而不是神在流俗时间中的源初血缘授受。它向所有有限相对的事实性在者显现,而不以任何个别的事实性在者为其存在方式。神在此岸世界中没有替身。天皇神格性这种事实性相对有限的不完整神性,不是价值上绝对无限的完全神性。相反,只有没有神化的人才有人的真正本质,只有以绝对永恒无限的神为信仰对象的人,才是本真的人性所有者。如果一个有限相对的事实性在者禀有神性,这不但破坏了神的完备性而且损伤了人的自足性。人格性源于信仰神的神性。天皇人格性,是天皇神格性的在场形式,是对不可言说的神格性的言说。与生俱来的神格性本质,致使天皇人格性在终极意义上的不完全性。这种人格,只可能是一种集体的象征大众存在没有个性的国家人格。两性一体的天皇,即现世的神与非现世的人统一的现人神。

现人神,是日本天皇代代相续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事实上超越有限个别天皇为日本历史给出终极合理性的两性一体的天皇即天皇信仰。每个天皇为自己生存的历史作出现世的终极承诺,天皇承诺日本历史的终极合理性。作出终极承诺的日本天皇,已经不是在事实上有限的个别事实性在者,而是现世临在的天皇信仰。天皇以天皇信仰为历史信仰,临在于现世的日本历史。天皇以肉体生命生存延续天照大神的神性,明证天皇信仰的现世临在。个人生存的价值在于:它表现诸神神格性的程度。生存延续中的个人与他人相关联。把每个日本人关联一体指向共同的家园。个人要么是公家、要么是武家、要么是商家。个人必须以天皇信仰为自己的家园。以天皇信仰为历史信仰,就是以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为历史信仰。(这就是为什么亚洲人民认为现在的日本人应当承担他们的前辈的行为的责任的原因。)

三、天皇神格化

两性一体的天皇信仰这种信仰逻辑,依然是日本历史逻辑的产物。日本历史在终极意义上取消终极信仰,完成了天皇与神间的自由过渡;它们立约以天皇代替诸神。天皇的现人神本质,出场在这种代替中,天皇的人格性与神格性的终极边界消失了。这不就是一体的人格性与神格性么?

从历史信仰逻辑中产生的天皇的神格化,为日本的历史正义逻辑中天皇与神、皇族史与日本史、日本史与世界史、历史与逻辑间自由替代的正义性给出终极承诺。历史学中倡导历史事实的神化,政治学中主张现世国家的神化,社会学中捍卫现世生活的神化(以事实为本源的世界生成论、血缘流传与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神性),最终是天皇神格化在不同界域中的不同形式。难怪“记纪”作者要把自己祖先的事迹神化,难怪丰臣秀吉有迁都北京的梦想,更难怪日本产生了花道、茶道等把现世生活神化的学问。

天皇的神格化,还暗含有人的神化逻辑。通观日本历史,历代天皇不用说最后是神,而且在各种宗教教派中也不乏教祖神化的文献事实。一个神化的人死去,必然有另一个神化的人生起,因为信徒决不可能生活在没有现人神临照的日子里。天皇这个全民不可超越的神格,是全民的神性依归。在日本全民与神本身之间,由天皇这个中间者间隔着。他们不以绝对神本身为依归而是投奔事实性的世界。任何事实性的家园,都不是终极的依归;非终极的依归就意味着被流放。日本国歌,正是上述历史信仰逻辑最真实的写照。

初代天皇,把从诸神接过来的神性展示在皇族的血缘承续中;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是天皇占有神格性、实现神格化的方式。随着对天皇神格性的占有,它也将神格化,因为神格化的肉体生命才能达成对天皇的神格性占有。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神化,即血缘传承的神化(对于个人是家的神化,对于全民是日本国的神化)。神化的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组成神化的现世生活。现世生活除了生存延续肉体生命外,再也没有其他目的。现世生活宗教化。

为了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神化,当然离不开经济活动。不,一切经济活动的最高价值指向,一切财富的增长积累的最终价值目的,都是为着生存延续肉体生命。对天皇神格性的信仰,转化为对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神圣性的信仰,对生存延续肉体生命的经济活动的无限价值性的信仰。日本在政商资本主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中促成的个人的觉醒,最终未怀疑天皇信仰。这是近代日本不同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更是日本经济奇迹般成功的终极动因。现代日本人勤奋的工作精神,如同从前的日本人勇敢向天皇信仰献出自己的肉体生命一样,只是改变了献身方式。以生存延续的肉体生命献身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的神性,这就是日本人。四、天皇人格化

日本历史连绵至今,因为有天皇以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神格性的努力。自然的肉体生命生存延续,成了日本历史追求的潜在目标。日本历史的普遍价值在于:它昭示出神性的本真价值,这除了天皇的神格性外,还在于日本历史为这种昭示提出了现实的可能性——天皇人格性。天皇在日本历史中的现世临在,正是天皇人格性的临在,是天皇以肉体生命生存延续为方式的临在。天皇人格化为永久在场的事实性在者。皇族在日本历史中的永存,终极承诺天皇的永久在场。天皇的现世临在,又是代表神这个终极信仰本身为日本历史给出终极的合理性,那么,它就是神的现世临在;天皇的人格化,就是神的人格化。神,不再是高高在天空中的太阳而是大地上生起沉落的太阳。神栖居在自然万物中(多神教的逻辑必然性),栖居在现世日常生活中(外来宗教现世化的命运),栖居在历史事实的轮回演变中(事实性历史学的价值根据)。日本国,因为神的栖居而神国化。

天皇的人格化(神的人格化),显示出天皇的事实性本质。天皇人格在终极上的事实有限性,使任何现世物不具有永恒意义。富有永恒性的东西,是能够延传天皇神格性的人格性在者。

日本历史,就是天皇信仰为了保持神格性不断更新人格性事物的过程。无限的天皇神格,要求有限天皇人格的无限现世,由此形成日本文化传统的开放性与日本文化开放的传统性原则。吸收外来文化,是开放性原则的固有需要。它以守护天皇的神格性为目的。日本历史的终极价值原则,是天皇信仰中的两性一体原则。对天皇的信仰就是信仰神,信仰天皇的人格性与神格性。天皇是神的现世在者,天皇的人格化即神的人格化,天皇巡行即神临在。以神本身为主题的宗教的现世化,仅仅是天皇人格化在现世中的对应形式。任何文化到日本的手段性命运,恰是日本文化传统开放性本质所致。天皇是人,天皇的神格化即人的神格化,人的现世生活宗教化,现世生活有绝对的神性意义。它是终极合理正义的宗教生活。现世化后的外来文化,构成日本文化开放的传统。通过文化传统开放性原则,日本历史先在地将世界史纳入自己的文化传统中;通过文化开放的传统性原则,日本历史同化所有的外来文化融合在自己的价值传统中。

五、天皇信仰中的日本人(天皇信仰的历史形式)

两性一体的天皇信仰,是日本历史的终极信仰。其历史形式,为人神同一信仰。首先是现人神天皇对日本全民的象征,其次是日本人的半人半神性本质。日本人所信仰的神,不是唯一神本身而是把自己同神间隔开来的天皇。日本人始终属于人类中的一个亚类,生存在这种历史逻辑中的日本人不再是个体性的存在者。天皇这个日本人的原型,是其虚拟独立性(日本人间在事实上的独立性)的最后给与者。无论流浪到哪里,日本人都没有忘记属于作为太阳神子孙的类。他们在信仰天皇信仰中,由于神性背景的远去而选择自己的日本人共性。天皇这个超越了每个日本人而没有超越人的人,是在终极意义上没有终极性的神的子民。

日本人,是一个半人半神的民族,其人性与神性没有完全展开。人的神化与神的人化,一同形成日本历史逻辑的信仰逻辑。天皇的神格,表明天皇相对于所有人的绝对性、无限性、永恒性、万能性,对天皇的信仰即对自己不是天皇而只是信仰天皇的日本人的信仰。受这种信仰的潜在指使,日本人抛弃了以事实性在者为神的其他东方民族(脱亚论)。天皇信仰的现世性,天皇以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神性的人格性,注定天皇的事实性存在。把自己托付给有限事实世界而不是终极信仰世界,日本人信仰了不该信仰的东西。面对西方终极的基督教唯神论,天皇信仰呈现出多神的本质。事实性在者的提升,最终导致被提升者的沉沦。事实的有限性,使对传承天皇神格性的有限事实多样化。日本人的神学,在终极意义上不是超越现世的神学而是以现世为神性的神学。

在人神同一的历史信仰外,天皇信仰逻辑还预设历史与宗教的同一性信仰。日本历史,是神通过天皇实现神性的历史。凡是现世的就是宗教的、终极合理的。日本宗教的现世本质,即日本历史的现世宗教性。这在不同时代体现为祭政一体的政教分离制度,历朝历代的天皇,只为现世历史给出终极的正义性而不参与现世历史的具体进程,现世历史由现世的非神化的人来治理。耶靡台国的几内五王制度、公家社会的太政官制、武家社会的幕府将军制、商家社会的内阁总理制,无不根据祭政一体、政教分离的历史逻辑。祭政一体,指现世历史政制的终极正义性在根源上与日本宗教同一;政教分离,指现世历史以其历史性展开天皇信仰。

六、日本为什么没有形而上学与神学

“日本没有哲学”,这不但是说日本历史中没有像德国观念论那样的一个个哲学思想体系,而且意味着日本历史的信仰逻辑对终极哲学——形而上学诞生的阻止。近代虽有称为哲学家的西田几多郎,但西田哲学具有排除形上间隔逻辑的特征。形上哲学,开始于现象与实在的绝对间隔,是超越现象追问实在的学问,是延搁存在者后关于存在自身的言说。西田哲学把实在限定为知、情、意统一的纯粹经验、直觉意识、纯活动,这背离形而上学所阐明的知、情、意相互间隔的逻辑哲学,只能对实在展开现象性的描述。实在拒绝进入西田哲学,有关于场所的逻辑——对象的物质界、被见的意识界成为有的场所与相对无的场所的内容、绝对无的场所是关于无间隔逻辑的澄明。“无见者而见”。对象、意识在无中的呈现,是对象、意识的自我呈现;事实限定事实自身,个体限定个体自身,现在限定现在自身,世界限定世界自身。以事实为绝对个体、以现在为永远的现在,这是西田场所逻辑的自然推论。因为,无间隔逻辑中事实与绝对个体、现在与永远之间本无间隔。在永远的现在中,你我同时出场,神人相互替代。天皇象征无,因为天皇象征无间隔逻辑。从间隔逻辑产生的本真形而上学所追问的事实的绝对性现在的永恒性母题,在无间隔逻辑中构成无需追问的绝对前提。西田的无间隔逻辑哲学中,没有形而上学的终极对象。

天皇这个非终极的事实性在者的临在,取消了任何信仰天皇的日本人对存在的纯粹信仰。在天皇面前,最多只有关于现象世界的哲学而不可能有关于存在本身的形而上学,最多只有关于天皇的现世宗教而不可能有关于唯神的神学(日本神道教,未建成在逻辑上统一的教义体系的原因)。个人在信仰天皇信仰中,丧失了超越现象的能力。天皇信仰以其人格性的事实性临在,永远抹去了追问一切存在图式的可能性。天皇信仰的神格性,就完美表现于人格性的事实性世界中;绝对抽象纯粹的天皇信仰,任何时候都以象征的方式出现在日本艺术中。日本艺术,既不是绝对精神完化自己的工具,也不再现具象事物,而是在具象中抽象出神的神性,在人格性的具象中表现神格性。日本艺术,象征日本人的历史信仰而不是人类的神性信仰,这使日本艺术步上反艺术——艺术是人类生命情感的象征性形式——的道路。

日本艺术情感的非人类性与日本宗教的非人类性,典型表现出东方文化所倡导的亚人类情怀。现世宗教以信仰天皇的神格性为最高理想,以事实的人格性带出天皇的神格性。两性一体的天皇信仰,即现世宗教的全部教义。不用说提出神皇一体、祭政一致的神道教是现世宗教,连外来佛教、基督教也难逃现世化的命运。宗教精神的现世化,为着现世生活、现世国家的宗教化。天皇人格这种天皇神格的现世形式与天皇这种神的现世形式的日本历史信仰逻辑,创造了以现世人伦为价值取向的日本佛教。现世国家、现世天皇及世俗生活本身是绝对真理的源泉,对个别的绝对者的信仰代替了对普遍的绝对法本身的信仰,以正直为内容的人间伦理道德法度成为衡量人与神的亲和尺度(中村元《东洋人的思维方式》。日本佛教,缺少逻辑思辨能力,强调真俗一贯、即事而真、在家佛教,这与日本宗教所奉行的人神合一、在神圣全体中消没自我的思想依据于相同的“无间隔”逻辑。利己心,是对神最大的不敬,因为由利己心产生的自我在人与神间树起了间隔。

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以观念的方式超越现象界,西方神学信仰神本身。绝对精神在观念中的神化与绝对神在信仰中的神化,是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内在要求。两性一体的天皇信仰,反对绝对精神的神化、绝对神本身的神化。只要日本历史不放弃天皇信仰,只要天皇是现人神,日本人的成就,只可能是事实性的、战争的、经济的、艺术的、宗教的,而不是本真的形而上学与神学。因为,天皇的现世临在,从观念上取消形而上学超越现象追问绝对精神的可能性,这种形象的现世天皇预定日本艺术所象征的情感的现世性。

七、权利的神化

日本历史信仰逻辑,封闭了通向纯粹存在与纯粹神性的道路,那么,折回现世权利使之非现世为形上化、神化的权利,便是它的必然取向。天皇的神化,源于对人的神化的普遍认定。神化后的天皇加上不可能本真神化的人,构成天皇的现人神本质。为了保证神性不沉沦于现世天皇中,日本历史信仰逻辑,承诺以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代替精神生命的生存延续、以血缘流传的虚拟无限性(血缘流传的事实性)代替神的永恒性。神在天空中对历史的临在,转化为在过去对历史的临在。血缘流传,以持续的事实性为本质。事实在时间中的非间断性,使肉体生命在血缘流传中承接下去。事实性的权利,最终以形而上学的方式确证血缘流传的无限性、神的永恒性。权利的事实性,因为事实性为了事实性而神化。

从天皇的神化中有人的神化,从人的神化中有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神化,从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神化中有事实性在者的神化、权利的神化。权利,就是最富有事实性的事实性在者。天皇在流俗时间中延传天皇信仰的权利的普遍性,为一切天皇权利给出明证。普遍终极的权利,指出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普遍终极性。不同时代的历史逻辑,只不过是实践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普遍性历史形式,也是天皇在时间中展开神性的不同方式。天皇根据自己的事实性人格性承诺的终极权利,承诺血缘流传的可能性。最有事实性的人格,即天皇人格。天皇人格事实化的权利,即天皇强权、天皇法权、天皇产权。这些权利的普遍价值指向,使之区别于古代中国皇帝的垄断私权。换言之,天皇的神格性、天皇权利的普遍性,保证天皇人格、天皇权利的公有本质。天皇权利与天皇人格一样,仅仅是实现天皇权利的终极性、天皇神格化的手段。天皇的神格性,在日本历史信仰逻辑中是完成终极神性的手段。相反,皇帝的垄断私权,既无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又无超越于私权外的普遍价值指向。

权利的神化,是天皇神格性的政治学形式,权利的事实指向是天皇人格性的政治学形式。天皇人格,以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传承天皇神格背后的神的神性。天皇权利,以具体的公有的天皇强权、天皇法权、天皇产权为手段,在现世社会中展开承诺天皇权利的终极性的天皇人格。这些权利的公有本质,植根于日本历史的正义逻辑。在终极意义上,是天皇私有天皇信仰同时是日本全民对这种私有权的公有。因为,天皇象征日本全民(这种象征天皇制,不仅是战后的日本国体,而且是日本历史自古遵循的历史逻辑。战后的象征天皇制,是日本历史逻辑最准确的形式。天皇,在日本绝不同于皇帝在中国。他倒有些罗马教皇的特质。他是现世权利的正义性的终极给与者而不是现世权利的承受者。中国皇帝既给与又承受。立法人同是执法人,法的正义性外在于法本身内在于代表事实性强权的皇帝意志)。

日本历史正义逻辑,在天皇与日本全民间实现的自由化身在所有权形态上,表现为天皇私有制的全民公有本质。它在终极意义上对正义的监护对象间的间隔的取消,取消了作为所有权不同形式的公有权与私有权的间隔。由天皇人格对天皇神格的绝对私有所表达出的全民对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手段性的私有权,恰恰是一种普遍公有权——全民公有对自己的生存延续的私有权。个人对肉体生命手段性的私有权的神圣性,对应于天皇人格对天皇神格的神圣私有权,谁也无权剥夺个人献身日本历史正义逻辑的权利。剥夺者与被剥夺者的权利,只是日本历史正义逻辑显示自己正义性的权利。

日本历史信仰逻辑所带来的天皇现世临在信仰,以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为出场方式,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神性,来自肉体生命对天皇神格的手段性或天皇神格对于肉体生命的献身的神圣向导。这在事实世界中即血缘神性。既然日本历史正义逻辑规定日本历史的所有权形态为全民公有的天皇私有制,既然日本历史信仰逻辑承诺日本历史逻辑的正义性,那么,由历史信仰逻辑所承诺的血缘神性,就必须构成历史正义逻辑在所有权形态上的承诺内容。这种内容的逻辑原则,为血缘神性天皇私有制或血缘神性全民公有制。天皇,由于是天神的子孙而有生存延续诸神神性的私有权,日本全民因为信仰天皇信仰的血缘神性而有对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的神圣私有权。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历史逻辑可以称作家的逻辑。血缘抹去家人间的间隔,这是世俗社会中的日本历史正义逻辑。日本家族(千根千枝将家族分为西欧近代家族、中国的宗族、日本家族三种形式),以父子继承关系为基础。其延续在社会的最低层面体现出天皇血缘流传诸神神性的信仰方式。家庭的生存延续,是对日本国、日本天皇生存延续神性的最低承诺。日本历史逻辑所内含的家的逻辑内容,为日本选择直系家族的结构给出必然性。家长在家人中的地位,相当于天皇在皇族中的地位。父子间继承权的合法性,源于天皇继承诸神神性的终极正义性。财产继承只是血缘传承的副现象。兄弟间相对于家长共在,相当于日本人间面对天皇共在。按照家的逻辑,家人的个人性,受制于家的存在,家就是那种维系家人感情的场所、力量,使家人具有共同的血缘渊源、血缘神性。在共时性意义上,共同的血缘流传,不再使家人间存在任何间隔,没有间隔的家人呈现出和的哲学,个人追求无心、清明心、诚的内在修养,是家人间背靠的日本历史正义逻辑的当然要求;在历时性意义上,家父长继承制保证血缘流传非间断的神圣性、家长对于家人持存的唯一性。这对应于日本历史以过去为现在之源的时间逻辑。家人与家人之间、小家族与大家族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无不在各自的界域面对共同的历史信仰共在。

注:

“1890年10月,井上哲次郎结束了大约七年的留学生涯回国,就任东京帝大文科大学教授。他依靠文相芳川显正写成对教育敕语的解说,作为《敕语衍义》(1891年9月)刊行。在这本书里,他教导说:敕语的主旨是“修练孝悌忠信之德行、培养共同爱国之义心”,这“最适合于统一民心”(《增订敕语衍义》被收入《教育敕语相关资料》第一集,页460)。他在正文中,——解释敕语的语句,从中可见的逻辑是所谓的家族国家论。

我日本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家族制,国既是家的扩大,家乃是国的缩小。正如在家中家长为家之主一样,在国中国君乃国之主。家长对于家而言、国君对于国而言,其关系没有相异之处。因此,作为未成年人,在家要服从家长,在国要以其服从家长之心来服从国君,即将孝扩充便应当直接构成忠的内容。忠、孝,其名异其实一矣(页513)。

他不但这样类比地把君臣关系理解为家长与子弟的自然关系,而且依据有机体论做了补充。

盖君主譬如人之大脑、臣民如人之四肢百体。若四肢百体中有不随心意而动的时候,这正如人半身不遂、全身也就无法为此而发挥作用(页511)。

历史的天空范文篇10

编者按:**年前,在那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引路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梁骨。**个风雨春秋,**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土地革命的探索-----等历史阶段,共产党一次次面临历史的重要关头,又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抉择。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从二十年代走来,驶向一个新的世纪。我,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雨露,度过幸福的童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乡村孩童,培养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加入共产党成为我的人生路标,她犹如夜航的明灯、天空的星斗引导我走向理想的彼岸。在我研究生即将毕业前夕,我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我心中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从这一刻起,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

**年前,在那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她象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象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引路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梁骨,这个坚强、光荣的集体在黑暗的灰烬中爆出一个崭新的新中国。**个风雨春秋,**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探索、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又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十年""、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共产党一次次面临历史的重要关头,又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抉择。不管是雪山草地大渡河的霏霏雪雨,还是井冈山太行山的腥风血雨,不管是延安窑洞的斜风细雨,还是改革开放的惊风急雨,中国共产党同全国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从二十年代走来,驶向一个新的世纪。

我,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雨露,度过幸福的童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乡村孩童,培养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党是神圣而伟大,可亲又可爱。我学会唱的第一支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伴随我长大,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当我从一名少先队员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时,共产主义成为我的理想信仰,她犹如心灵的翅膀,催我奋进。加入共产党成为我的人生路标,她犹如夜航的明灯、天空的星斗引导我走向理想的彼岸。我默默地为之努力,我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信仰,能使生命充满意义,唯有奋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实。19**年4月,在我研究生即将毕业前夕,我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我心中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我想起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想起了慷慨悲歌、从容就义的吉鸿昌,想起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想起了蜡炬成灰、春蚕到死的蒋筑英……这一刻我也陡然意识到了为什么要把党比作母亲?因为这一生我将和她同荣辱、共命运。我们的党哺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也曾牺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才使"日月变新天",如今我们母亲生息之地的繁荣昌盛,我们儿女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真正的党员,要挣挣铁骨,耿耿正气;真正的党员,要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从这一刻起,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就象一滴水融入了长江、大河,去奔向浩翰的大海。在共产党的大集体中奋斗,心灵获得充实,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毕业后,我来到上海电力学院社科部工作,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党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在这个优秀分子辈出的海洋里,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因追求进步而来,是为追求进步才来。裹足不前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唯有生命不息,追求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