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0:08:52

临床麻醉

临床麻醉范文篇1

【关键词】安全管理定律;临床麻醉;安全文化;运用

1与麻醉安全相关的管理学定律

1.1墨菲定律。爱德华•墨菲(EdwardA.Murphy)提出的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其根本内容为:不管一件事情变坏的可能性有多小,只要有变坏的几率,那就总会发生。在一项活动、实验或者手术中,必定会有人选择到最终导致灾难的方式,因此麻醉科医生要提高安全意识,谨防可能发生的灾难,避免侥幸心理,一旦放松警惕,错误和事故就有可能下一秒发生,成为小概率事件。1.2瑞士奶酪模型。199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詹姆斯•瑞森(JamesReason)在大量的研究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型。一项运行的安全系统就像是一摞瑞士奶酪,而每一片奶酪上的空洞就好比是一项潜在的漏洞,大部分的不安全因素的光源会被某一片奶酪所阻挡,防止了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一旦光源碰巧穿过所有的奶酪,突破了所有的防线,那就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在临床麻醉中,各种安全失误在同一个时机发生,突破了所有的安全系统的防线,患者的生命安全事故由此发生,据此,医疗机构需要预防隐性失误,正当履行组织管理行为,加强安全与质量管理。1.3常态意外理论。常态意外理论在1984年提出,提出者是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查尔斯•佩罗(CharlesB.Perrow),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体系足够复杂,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且紧密联系,出错是正常的,无法回避,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常态意外理论。在医疗体系的角度来说,医疗体系足够复杂,且医疗体系中的各个科室与人员联系紧密,且手术的环境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因人而异,综合情况复杂,就容易发生意外,造成医疗事故。1.4海因里希法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rbertW.Heinrich)研究了诸多航空事故,他认为,一项重大的航空事故是由多项事故隐患、轻微事故和未遂先兆事件等因素造成了,并非偶发。在其他重大的安全事故问题上,必然也是忽视了诸多应当解决的安全隐患,没有恰当处理一系列发生的安全事件,最终像多诺米骨牌一样,一旦事故苗头垮落,所有骨牌倾倒,重大事故发生。因此,该法则被称为海因里希法则。要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就必须重视每一次的安全事故苗头,及时处理安全隐患,避免因轻微事故造成的连锁反应。

2管理学定律在麻醉安全文化中的运用

临床麻醉工作是一项涉及多类别人员,工作体系复杂多样,麻醉医生在围术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自身的主观因素之外,环境的噪音、设备的干扰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等因素都容易干扰麻醉科医生的注意力,导致医生对于潜在事故的危机觉察能力严重受损,对于病情判断失误,出现判断思路狭窄忽视其他可能或者已经出现医疗事故医患却拒不承认的问题,最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针对临床麻醉中麻醉科医生的认识缺陷,管理者应当及时认识到人的错误,构建以人为本的临床麻醉安全文化。在人员方面,提高麻醉科医生对于错误的认知、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加强培训,提高麻醉科医生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并通过实际的操作演练与模拟,提高麻醉科医生的危机处理能力;在环境方面,提高医疗安全系统,加以完善,减少外部环境对于麻醉科医生的干扰。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都表明没有注重安全事故发生的苗头,才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发生连锁反应,造成医疗事故。

3结语

目前的医疗科技发展速度加快,视频喉镜、血栓弹力图等新型的学技术与设备在麻醉科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也是减少麻醉危机、提升临床麻醉安全与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麻醉科医生的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安全建设不够规范、环境等因素的存在,医疗系统的安全性仍有待提高,麻醉危机的减少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REASONJ.Safetyintheoperatingtheatre-Part2:humanerrorandorganisationalfailure[J].QualSafHealthCare,2005,14(1):56-60.

[2]叶繁,李明强,张建峰,等.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和保障患者安全[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7,1(4):204-207

[3]潘志安,王祥瑞.麻醉安全体系构建中系统性差错的预防[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54-55.

临床麻醉范文篇2

瑞芬太尼是近年阿片类药药理学上的新发展,为强效、超短效阿片受体激动剂,它的Keo(药物从效应室转至中心室的速度常数)较大,为1.14,t1/2Keo(血浆和效应室间平衡半衰期)为0.76,即其血浆和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的速度快,药物起效快,它具有独特的代谢机制—N-酰基端存在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液中的非特异性酯酶在肝外持续水解,其消除主要是因为药物的快速清除而不是再分布。

无论持续输注多长时间,输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减少一半的时间仅需3~5min[2],即使从最大有效速率如ED99速率输注,停药后仍无恢复延迟之虞,故无需手术结束前逐渐减量或提前停药。

瑞芬太尼的滴注直到手术结束时才停止,自发呼吸的恢复约7min,呼吸达到足够水平为10min,对呼吸有反应为10min,在12min时可以拔管。

为保证神智消失,瑞芬太尼的应用必须联合丙泊酚的滴注或吸入0.3MAC浓度的麻醉药如异氟醚。单次给药时,瑞芬太尼使患者意识丧失的ED50为12μg/kg,而阿芬太尼为17μg/kg,且瑞芬太尼的镇痛功能为阿芬太尼的20~30倍。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不受终末器官的功能影响,肝功能或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和正常人一致,但需注重的是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对瑞芬太尼的通气抑制功能更敏感,较小剂量就使分钟通气量下降50%,但其镇痛功能和清醒不受影响,而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对瑞芬太尼的敏感性并不增强,清醒也没有改变。Dershuitz[7]等以0.025μg/(kg·min)的速度给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输注瑞芬太尼3h,发现每分钟通气量降低28%,其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以及清除率和健康人相似。Shlugman等观察了瑞芬太尼对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和正常人每分钟通气量的影响,发现每分钟通气量降低程度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停止输注后15min,正常人每分钟通气量已恢复正常,肾功能受损患者恢复至正常值的85%。

2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止痛功能的强度足以应用于各类手术,既用于腹部、妇产科、胸部、骨科、颅脑和冠状动脉搭桥等大手术,也用于局部和区域阻滞的辅助用药,还用于非住院患者的小手术。它的药理特性,决定了它尤其适用于短小手术麻醉、心脏手术麻醉以及肝肾功能损伤患者、老人、儿童等非凡患者的麻醉。

Servin等的探究表明瑞芬太尼可以有效地为局部及区域麻醉提供镇痛。探究认为瑞芬太尼输注速率为0.1μg(kg·min)为最合适,可为>90%的患者提供满足的镇痛和舒适感并保持足够的肺通气量,患者能在术中正确地执行语言命令。Martin等认为低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应用咪唑安宁2mg能达到满足的镇痛和镇静。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等为主要单位的“瑞芬太尼Ⅱ期临床试验(2002年1月~2002年5月28日)”结论:瑞芬太尼和芬太尼药效功能相似,但镇痛功能瑞芬太尼强于芬太尼,停止输注后,功能消退快于芬太尼,且有和芬太尼相同的平安性。

瑞芬太尼具有其他μ阿片受体类药的肌强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但在降低输注速度或停药后几分钟内即可消失。

3总结

瑞芬太尼的药理特征为:

(1)镇痛功能相似或强于芬太尼。

(2)血脑平衡时间仅1min。

(3)5~10min功能消失。

(4)独特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

(5)药剂量和速度可根据麻醉深度和手术需要快速而精确地调整。

(6)术后5~10min患者恢复。

临床麻醉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3月~2019年2月治疗的妇产科临床麻醉患者8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年龄(22~46)岁,平均(34.25±8.53)岁;体质量指数(20~25)kg/m2,平均(23.12±0.74)kg/m2。观察组40例,年龄(20~47)岁,平均(33.54±6.31)岁;体质量指数(21~25)kg/m2,平均(23.66±0.79)kg/m2。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进入手术室后开通静脉通道,采用丙泊酚(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42)2mg/kg、顺阿曲库铵(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02)0.15g/kg进行诱导麻醉。随后给予芬太尼(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国药准字H20123297)5μg/kg、丙泊酚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静脉间断性注射。对照组:给予常规气管内插管通气。观察组:给予喉罩全麻通气。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1.3观察指标。(1)血压、心率。观察比较通气前、后,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变化情况。(2)并发症。观察比较两组通气后喉痉挛、通气不畅、心搏骤停的发生率。1.4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通气前后血压、心率比较。两组通气前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率为2.50%,对照组通气后发生并发症率为10.00%。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喉罩全麻通气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临床麻醉,此类麻醉对麻醉各方面要求较高,首先需要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师进行操作[2];其次在实施之前要仔细检查喉罩各个连接处是否连接牢固,气囊是否漏气,在放置喉罩全麻通气是要确保放置位置准确,通气顺畅,且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严格控制通气量,确保不会因过度通气对患者造成伤害[3],通气麻醉期间需密切关注麻醉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等变化,出现问题及时对应处理。本研究中,通气后,通气后,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看出,喉罩全麻通气较常规气管内插管麻醉效果好,其操作简单,给患者造成伤害小,同时确保了手术的正常进行。本研究中,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喉罩全麻通气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对喉部、咽部和气管黏膜造成的损伤较小,不会对患者身体因插管造成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妇产科临床麻醉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喉罩全麻通气应用在妇产科临床麻醉,麻醉效果明显,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减少临床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越,孙建宏,王林.全身麻醉期间喉罩通气质量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13):166-170.

[2]张福元.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1):126-127.

临床麻醉范文篇4

关键词:妇产科;临床麻醉;喉罩全麻通气;血流动力学;安全性

喉罩全麻通气是指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在特殊通气管的辅助下创建人工通道的整个流程,属于临床上一种新型通气方式,具有操作便捷、可重复使用、预后效果好等优势。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来说,在采取传统气管插管通气操作时,极易引发患者一系列应激反应,进而影响患者的麻醉效果,严重者还会诱发喉头水肿、黏膜出血等症状,更是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1]。因此,本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主要分析应用喉罩全麻通气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内容进行整合,并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妇产科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年龄24~57岁,平均(40.39±2.15)岁。试验组34例,年龄26~59岁,平均(42.55±2.9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精神状态均处于良好范围,对手术相关操作具有较高的配合度;②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①病历资料不全;②存在心、肝、肾等其他脏器重大疾病;③伴随精神类疾病,无法将自我意愿合理、有效表达;④受自身因素影响,在研究中途要求退出参与。方法:手术前,临床相关工作人员需对研究入选的68例患者做全麻处理。具体如下:建立静脉通路后,将咪达唑仑(0.5m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药物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通气,试验组实施喉罩全麻通气。在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的同时间断推注罗库溴铵药物,以此达到维持麻醉效果[2-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包括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通气不畅、心律失常、喉痉挛。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两组通气前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通气后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P<0.05)。见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近年来,喉罩全麻通气在妇产科手术临床麻醉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且该类技术对各方面要求相对较高,具体包括喉罩连接牢固性、放置位置等。因此,医院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自身工作技能入手,从而较好地保障患者临床治疗的最佳效果[4-5]。

在本文研究结果中,对应数据指标显示,两组通气前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通气后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水平相比,试验组较对照组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喉罩全麻通气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确切。其原因为,相比传统气管插管通气、喉罩全麻通气能够较好地稳定患者在临床麻醉期间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对患者气管黏膜和咽喉部的损伤程度;与此同时,在为患者置入喉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其具体位置,提高喉罩放置的准确性,避免对患者咽喉部造成不适和疼痛感的出现[6]。另外,在喉罩放置结束后,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在观察患者基本情况的同时,了解其漏气状况,有效避免各项意外事件的出现,确保患者手术的顺利开展[7]。

综上所述,喉罩全麻通气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丘禄英.喉罩全身麻醉通气应用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安全程度探讨[J].医疗装备,2018,31(16):104-105.

[2]罗丹,钱大东.喉罩全麻通气应用在妇产科临床麻醉的安全性观察[J].饮食保健,2018,5(26):35-36.

[3]田蕾.对择期进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实施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3-24.

[4]董王军.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结石切除中的运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8):30-31.

[5]张海媛.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2):74-75.

[6]茹晓明.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3-54.

临床麻醉范文篇5

关键词:麻醉药新生儿胎儿副作用

(一)静脉麻醉药

1.硫喷妥钠(SP)SP可迅速通过胎盘屏障,脐静脉药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产妇用药后1min,分娩期脐静脉血药浓度与孕妇静脉浓度比值接近,但如剂量<4mg/kg多不影响胎儿大脑。另外,SP可在孕妇体内重新快速分布,血药浓度迅速下降,因此,绒毛间隙SP浓度已较小。但如SP达到8mg/kg可引起胎儿抑制。SP的推荐剂量为4~5mg/kg。

2.氯胺酮氯胺酮常用于伴有低血容量、哮喘的孕妇,有轻微的呼吸抑制作用,能使动脉血压升高l0%~25%。氯胺酮可迅速通过胎盘屏障,当剂量<1mg/kg时,对新生儿呼吸无抑制作用,较大剂量时,常出现新生儿Apgar评分低、肌张力高,气管插管及人工通气难度较大。与SP相相Apgar评分及碳酸氢根类似,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较高,但Ostheimer认为,此“高评分”是氯胺酮对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所致。

3.丙泊酚丙泊酚具有诱导迅速、苏醒陕,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丙泊酚与氯琥珀胆碱联合应用可导致短暂但较为严重的心动过缓。丙泊酚胎盘的转运率与硫喷妥钠类似,脐静脉血药浓度与母血比值为0.70,如持续静脉应用速度为100mg/(kg·min)或静注2.5mg/kg,不会出现新生儿神经行为改变,但速度达l50mg/(kg·min)将会出现新生儿抑制。

(二)肌肉松弛剂

1.氯琥珀胆碱该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利于气管插管,其脂溶性低,生理pH值时处于离子状态,较少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中等剂量(2~3mg/kg)可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肌电变化,对胎儿呼吸无明显抑制,大剂量(10mg/kg)可抑制胎儿呼吸。

2.非去极化肌松药如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等非去极化肌松药半衰期短,现在产科日益受到青睐,临床常用剂量,箭毒0.2mg/kg,泮库溴铵、维库溴铵0.05mg/kg,阿曲库铵0.5mg/kg,罗库溴铵0.6mg/kg,对新生儿无明显抑制。肌松药在常用剂量时较少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影响小,因此多根据孕妇的安全性及手术需要对肌松剂进行选择。

(三)吸入麻醉剂

1.氧化亚氮氧化亚氮是产科麻醉最常用的吸人性麻醉药,对子宫收缩没有明显影响。70%氧化亚氮可迅速通过胎盘屏障,最初20min内胎儿抑制较轻,随着麻醉时间延长,新生儿抑制发生率升高,应严格限制诱导期到分娩期时间。

2.卤化剂小剂量卤化剂如0.75%异氟烷与氧化亚氮联合吸入可使氧化亚氮浓度由70%降至50%,临床常用卤化剂为异氟烷。cheek等研究了全麻药物对窘迫胎儿的影响,用可调节的子宫动脉夹控制子宫血流量造成动物胎儿缺氧、酸中毒,发现l%氟烷不会抑制胎儿对缺氧的生理反应,异氟烷可增加脑血流、降低大脑代谢水平,使大脑氧供与氧需量基本保持平衡。临床研究也证实全麻药对窘迫胎儿无不良反应,用于剖官产较为安全。

权衡利弊,剖宫产应尽量选用区域麻醉,必须选择全麻时,要制定严密的麻醉计划,选用短效麻醉药物,对新生儿不会造成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四)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副作用可分为产妇和胎儿两方面:对产妇的影响包括呼吸抑制、体位性低血压、恶心和呕吐、胃排空延迟等;对胎儿的影响包括心动周期变异性丧失、呼吸性酸中毒和神经行为的改变。

1.哌替啶哌替啶是分娩时使用最广泛的麻醉性镇痛药。孕妇静脉注射后90s内进入胎儿循环,6min胎儿及孕妇的血药浓度即达平衡。Shnider和Moya研究显示:哌替啶≤l00mg在出生前1小时内应用,新生儿受抑制的发生率与未用药组相似。哌替啶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去甲哌替啶,也能迅速透过胎盘,它比哌替啶本身具有更强的抑制新生儿呼吸的作用。

2.芬太尼该药静注或肌注后起效快、镇痛作用强而无活性代谢产物,可用于分娩镇痛。母体静脉注射芬太尼,60%~80%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剩余未结合的l/3能快速透过胎盘,lmin内出现于胎儿血液,5min达峰值。芬太尼因为有很强的呼吸抑制作用,大剂量肌注或静脉注射都可能导致母体和新生儿的呼吸抑制。芬太尼(21μg/ml)最常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已证明对母婴是安全、有效的。剖宫产全麻在胎儿娩出前一般不用芬太尼。

3.舒芬太尼舒芬太尼亲脂性为芬太尼的2倍,与阿片类受体的亲和力也较芬太尼强,因而起效更快、镇痛作用更强、持续时间也更长。

4.瑞芬太尼瑞芬太尼是一新的超短效、唯一可被血及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结的阿片类药。瑞芬太尼静脉给药起效时间为30s,峰值效应时间lmin,作用时间为5~10min,血浆时量相关半衰期为3~5min,停药后快速清除,长时间给药无蓄积作用。瑞芬太尼在儿童体内的代谢和成人无异,新生儿药物分布容积大,清除速率更快。瑞芬太尼容易透过胎盘,脐带静脉/母体动脉(UV/MA)为0.88±0.78,但可被胎儿快速代谢,脐带动脉/脐带静脉(UA/UV)为0.29±0.07,不引起呼吸抑制,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是一比较理想的药物选择。研究显示: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能提供良好的产时镇痛,无胎儿宫内窘迫或新生儿呼吸抑制、无产妇镇静过度、低氧血症等情况发生。

5.吗啡在同样的镇痛剂量时,吗啡较其他的阿片类药物对新生儿的呼吸抑制作用更强,导致“吗啡新生儿”的情况发生。在对产妇产生了严重的镇静作用的剂量下,吗啡的镇痛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吗啡用于分娩镇痛和产科麻醉在临床上与其他药物相比并无特殊价值。

(五)苯二氮类药

1.地西泮地西泮能快速透过胎盘,静脉用药后数分钟内母胎血药浓度即可相同,到分娩时新生儿的血药浓度可超过母体。虽然5~10mg静注可明显减少胎儿心率变异,但对胎儿及新生儿的酸碱平衡或临床状况无不良反应,小剂量安定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极小,有助于减轻母亲的恐惧和焦虑。大剂量应用安定,如治疗先兆子痫或子痫时,新生儿可能发生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嗜睡、吮吸减弱、低体温等,须对新生儿仔细观察至少36h。

2.咪达唑仑该药为水溶性,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咪达唑仑是地西泮强度的3~4倍,静脉给药即时起效,3min时作用最强。肌肉注射5min起效,20min时作用最强。咪达唑仑可快速透过胎盘,5mg于分娩时或剖宫产前静注可降低新生儿Apgar评分。咪达唑仑在应用上最大的问题是顺行性遗忘的作用,5mg静注大约可致30min的遗忘,对于希望能完全清楚婴儿分娩过程的产妇来说是不适宜的。

(六)抗胆碱能药物

阿托品可快速透过胎盘,胎儿可出现心动过速,这是由于心动周期变异性降低的结果。阿托品通常仅用于有特别指征的产科麻醉,如产妇有心动过缓时使用。公务员之家

(七)局部麻醉药

临床麻醉范文篇6

关键词:海因里希法则;医院;麻醉安全管理;应用

海因里希法则是著名的安全管理定律,同墨菲定律、瑞士奶酪模型、常态意外理论一样,海因里希法则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不可避免发生的危急事件的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并关注风险事件的解决方法[1]。医院麻醉管理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是安全与质量,如何在保证临床麻醉管理质量的同时确保患者的安全性,是管理者们和临床医师面临麻醉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对此分析了海因里希法则在医院麻醉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医院于2019年1月起将基于海因里希法则的麻醉安全管理方法,应用于临床麻醉安全管理中,2018年7~12月为实施前,2019年1~6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前患者中,男135例,女105例;年龄为33~79岁。实施后患者中,男130例,女110例;年龄为32~77岁。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1.2方法。实施前根据相关药事管理规定及处理管理办法,进行麻醉药品及临床麻醉管理。实施后在此基础上基于海因里希法则优化现有的临床麻醉安全管理方法。分析影响临床麻醉安全管理的因素,主要从医疗行为规范、医疗差错报导体系的建立、安全文化的建立、应急机制的建立、麻醉流程标准化、麻醉过程监控工具、医患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临床数据的整理。将筛选出来的影响临床麻醉管理质量的因素进行讨论,探讨解决方法,优化现有管理方案,必要时可采用相关质量管理工具。1.3观察指标。进行临床麻醉安全管理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设为自变量,将临床麻醉安全管理质量设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进行医院麻醉安全管理质量影响因素的二元回归分析。对实施前后麻醉安全管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并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安全管理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经临床麻醉安全管理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疗行为规范、医疗差错报导体系的建立、安全文化的建立、应急机制的建立、麻醉流程标准化、麻醉过程监控工具、医患沟通方式等,均是影响临床麻醉安全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将其纳入临床麻醉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统计结果显示,以上各因素均是影响临床麻醉安全管理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1。2.2实施前后麻醉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麻醉管理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讨论

海因里希法则也被称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管理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如同多米诺骨牌垮落的过程,事故会不会发生,完全取决于致害物是否接触和接触后的伤害程度[2]。从本质上看,事故虽然是一种随机事件,但是事故发生的前后是有因果关系的。从海因里希法则中,可以引申的认为,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这个可能性有多小,如果重复去做时,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只有控制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才能最终有效的减少和防范事故的发生。因此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法则,并积极的对被管理者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在行为上防止伤害的发生,提升管理的安全系数[3]。临床麻醉管理的主题是保证手术、治疗、检查的麻醉患者的安全和无痛苦,管理的核心是麻醉安全。基于海因里希法则,应注重麻醉安全事故发生的苗头和先兆事件。在临床麻醉管理过程中,应首先对可能造成轻微事故发生的隐患进行排查,避免轻微事故的发生,杜绝不良事件连锁反应的发生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科室近年来将基于海因里希法则优化后的临床麻醉安全管理方法纳入了麻醉的安全管理中。通过分析影响临床麻醉安全管理的因素,将筛选出来的影响临床麻醉管理质量的因素进行讨论,探讨解决方法,优化现有管理方案。经麻醉安全管理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数据显示,医疗行为规范、医疗差错报导体系的建立、安全文化的建立、应急机制的建立、麻醉流程标准化、麻醉过程监控工具、医患沟通方式等,均是影响临床麻醉安全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

因此在临床麻醉的安全管理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临床麻醉安全管理:①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对全科工作人员普遍树立强烈的麻醉安全管理意识,设置麻醉安全管理的底线。②制定切实可行的常规制度:建立以麻醉安全管理为中心,以预防麻醉不良事件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常规制度,并严格认真执行。③严格执行主治医师负责制。④定期举行常规的病例讨论会,选取有教学价值的病例进行全科教学讨论。共享优秀的临床麻醉经验、教训和智慧。研究结果证实了应用海因里希法则在降低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管理优势,也说明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定律,可以促进医院麻醉安全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秀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1):100-101.

[2]宋永霞.从安全管理定律浅谈临床麻醉安全文化的构建[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4):177.

临床麻醉范文篇7

关键词:智能化管理模式;临床麻醉药品;管理

研究显示,临床麻醉药品管理操作较为重要,尤其是毒麻药品,一旦在操作环节产生问题,易引起药物滥用情况发生。在临床各个科室中,毒麻药物十分常见,患者使用量较大,而加强管理措施较为重要[1]。因此,本次研究对智能化管理模式优化临床麻醉药品的管理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10日~2018年9月10日时间段,对不同科室的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其中A科室采取智能化管理模式为观察组,B科室则采用人工管理模式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A科室共有手术室4间、麻醉人数500例,麻醉患者年龄在20~70岁,性别:女350例、男150例,使用毒麻药物600支。对照组:其中B科室共有手术室4间、麻醉人数500例,麻醉患者年龄在21~71岁,性别:女351例、男149例,使用毒麻药物620支。观察组、对照组各项基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1.2方法。对照组使用人工管理模式。本次研究手术室涉及的麻醉药物包括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管理模式,由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毒麻药应专柜、专锁保存,每日由护理人员对当日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并向专管护理人员进行领取[2]。观察组使用智能化管理模式。首先麻醉医生应在电脑终端开具每位患者用药医嘱,由护理人员核对身份后,双人双指纹登入系统,药柜能自动根据医嘱弹出相应的药物,由医护双方进行核对存档记录、自动记账、药物使用情况,护理人员对每位患者信息进行核对后再给药,药柜收回瓶应记载药物情况,同时药柜应根据HIS推送信息进行补药,系统自动对毒麻处方进行打印[3]。将两组的管理效果详细进行记录。1.3观察指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科室的处方修改率、登记漏记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科室的毒麻药物管理情况。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数据处理采取SPSS25.0软件,本次研究处方修改率、登记漏记率、麻药物管理情况比较不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处方修改率、登记漏记率比较。观察组科室的处方修改率、登记漏记率低于对照组科室(P<0.05)。见表1。2.2两组毒麻药物管理情况比较。观察组科室在毒麻药物管理情况中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麻醉药物使用率不断增加,麻醉药品作用主要为对人体身体的中枢神经能产生麻醉效果,若滥用或者连续使用,易产生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同时麻醉药品还具有依赖性潜力,多数患者连续滥用麻醉药品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麻醉药物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类及国家食药监局指定的其他易成瘾癖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其制剂,在手术室患者均需要采用麻醉药物,若麻醉药物管理不佳,易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而在临床麻醉药品应用中实施管理操作较为重要[4]。因此,本次研究对智能化管理模式优化临床麻醉药品的管理进行分析,探讨管理的效果。为了对毒麻药物使用的安全性进行保障,我国医院均需要遵循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进行管理,但是部分医院由于患者较多、工作繁忙等因素影响,导致规范化管理措施受到影响[5]。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其广泛应用于毒麻药管理中,利于医院毒麻药的规范使用和管理,多数医院在毒麻药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改进,其主要包括电子化表、软件开发等,但是只是使书面的各项信息转变成为数据库的记录,无法改善人工记录环节[6]。而部分学者认为,可从药物配药、药物存放及药物使用源头等多个方面采取管理,从而利于管理工作自动化及信息化,还需要对药品进行全程监控,对药物实施闭环管理,从而促进临床毒麻药信息化管理工作,同时可借助HIS联网支持系统,例如纳入智能药柜,进行相关改进,和HIS进行全程对接,在每间手术室内均配置智能药柜、从而能显著提高药物信息化管理效果。通过应用智能化管理模式后,取得显著的管理效果,智能药柜实施药品管理,能显著降低用药错误发生率,在毒麻药的规范化、精准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常规管理方式主要是应用人工管理,在麻醉处方中一般修改率较高,无法进行实时核对,手工录入的各项情况和实际情况不同,若处方修改后,从而使修改的周期延长,易导致处方错误情况发生,产生毒麻药安全隐患[7]。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A科室实施智能化管理模式后,能对麻醉药物日常使用情况进行自动核对和记录,其主要包括药物批号、注射患者及医务人员信息等,能显著减少人为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差错情况发生。经研究表明,观察组科室的处方修改率、登记漏记率低于对照组科室(P<0.05);观察组科室在毒麻药物管理情况中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麻醉药品采取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能降低登记漏记率及处方修改率,还能提高毒麻药物管理效果,保障临床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丁晓虎,沈晓琴,王昱,等.基于闭环管理构建的麻醉药品管理系统在门诊药房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6,35(12):1388-1392.

[2]陈鸣.中国麻醉药品管理历史沿革及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5):375-379.

[3]王静,杨婉花,杨莉,等.我院门诊麻醉药品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7,28(1):95-98.

[4]杨春梅.医院病区药房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存在问题与策略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4):75-77.

[5]姜柏林,何苗,冯艺,等.智能化管理模式优化临床麻醉药品的管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8):612-615.

[6]余遥,赵体玉,刘俊雅,等.基于RFID技术的麻醉药品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12):30-32.

临床麻醉范文篇8

【关键词】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案例式教学;PBL教学;讲座式教学;教学质量

麻醉生理学的学科覆盖面比较广,除涉及生理学的知识,临床麻醉学、药理学、急救及急诊医学、疼痛诊疗学以及生命复苏等多学科的知识亦包含其中[1-3]。麻醉生理学学时较少(仅28学时),而且该课程与生理学内容大部分重复,这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注重加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知识的整合,又强调生理学知识在临床麻醉实践中运用,同时必须精简与生理学教材重复的内容,又能够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4]。实际上,任课教师甚是缺乏关于麻醉生理学的教学经验,对临床麻醉学知识及相关临床案例掌握程度低,没有可借鉴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模板,仅凭个人教学经验进行摸索。因此,麻醉生理学在教与学的两个环节上都存有一定难度。怎样衔接好和恰当地取舍关于麻醉生理学与生理学教材的内容,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帮学生减负?怎样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医学知识进行整合,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使之更好地理解与贯通理论知识?怎样紧密连接理论和实践,更好发挥麻醉生理学作为桥梁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作用,有机结合生理学和麻醉学知识?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将麻醉生理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提高麻醉生理学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麻醉生理学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选取2015级麻醉生理学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在2015级实验班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实行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促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艺术;其次促进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开展案例式、PBL教学模式,先展示教学病例,然后给出问题,要求同学通过查资料完成学习[5-6]。案例设计紧扣所讲授章节的内容,强调生理学知识在临床麻醉实践中的运用,强化术中监测的生理学原理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计划1~2次课时间邀请临床麻醉科医生根据麻醉学生理学内容进行讲座[7-9]。提供学生与麻醉专科医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学习氛围,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选择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开展具有麻醉生理学特色的实验课,加强麻醉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0-11]。尤其注重加强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促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另外,按照理论课教学内容合理安排2~3次临床实践课程,提前联系临床医院麻醉科作为见习地点。在完成部分章节理论教学后,针对性安排相应见习课程。见习课程主要围绕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椎管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术、麻醉后并发症、麻醉后的复苏管理等主要线索展开观摩、学习与讨论[12]。尽早涉及临床可以形象化、实际化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13]。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查阅分析资料并撰写综述,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入实验室学习等方式早接触科研,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14]。

2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临床麻醉范文篇9

[关键词]质量控制;视频会议系统;病毒肺炎

1打破空间限制,减少人员聚集

相对于传统的质控工作会议而言,视频会议的与会者无需聚集于同一会议地点,符合COVID-19疫情期间“减少外出、避免人员聚集”的防疫要求。本次质控中心视频工作会议也是行业加强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遏制疫情蔓延的一项特殊举措。这种打破空间限制,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质控工作的效率,是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临床麻醉质控工作的最佳方式。

2高效组织会议,及时传递信息

中国幅员辽阔,因地域因素往往要求传统学术交流或工作会议需要提前数周甚至数月筹备会务工作。即便是在北京等交通发达的一线城市,与会者用于往返会场的时间至少2~4h。对于此次北京市质控中心的视频会议,组织者经过3d的统筹和协调,京津冀三地专家“聚集一堂”,就如何在疫情期间做好医患防护、强化麻醉科感染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感染控制长效机制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不仅能让各地COVID-19定点医院的一线救治和防护经验得以及时的分享和推广,还能够缩短会议讨论环节的决策周期和执行周期,最终有利于确保临床麻醉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降低成本,绿色办会

视频会议系统不仅帮助政府和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办公,也能大幅降低医疗领域工作会议的会务成本。在传统会议的组织及召开过程中,面对面的会议方式要求与会者赶赴会议现场,复杂的路途和交通工具必然产生大量碳排放。视频会议系统则随时随地实现远程交流,减少差旅费,降低交通尾气排放。因此,视频会议最大限度地削减了会议期间的场地租赁、音响设备、办公耗材、会议用餐、住宿通勤等费用,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办会。视频会议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此次质控中心培训先后共有来自京津冀及国内其他地区的6000多名麻醉医生在线进行了学习和培训,会议组织者无需为挑选适宜的场地费神。考虑到北京质控中心共有174名质控专员,遍布全市16个行政区,打破传统的现场培训模式,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定期进行质控专员培训,有望成为北京市质控中心后期的工作常态。

4保障保密性,兼顾仪式感

由于质控工作可能涉及患者隐私、医疗诉讼、医内经营管理等需要保密的信息,因此,质控会议要求具备一定的保密性。通过视频会议的加密系统,后台可实现与会人员的身份验证和密码登录,从而保障会议内容的保密性[5]。此外,作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管理职能的延伸,质控中心的工作属性要求质控会议具备其严肃性。尽管视频会议系统无法实现现场会议的仪式感,但该系统的高清视频画质、传输质量和图像声音同步性,实现了与会者身临其境的可视化沟通方式,为传达上级文件、决策议题、组织培训等关键环节提供强力支撑[6]。

5创新学术交流模式,启发质控平台建设

北京市麻醉质控中心成立15年以来,秉承做高质量临床麻醉质控“首善之区”的指导思想,担负着北京市临床麻醉安全和均质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动态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是质控中心常抓不懈的工作[7]。北京质控中心目前共有质控督导专家9人,负责定期对全市设置麻醉科的二甲以上医院进行督导和调研。此次是质控中心自创立以来,首次创新性地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取得良好效果,为后期督导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调研奠定了基础。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不定期进行质控督导,不仅能节约督导专家大量时间成本,又能产生类似飞行检查的效果,掌握真实的质控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总之,视频会议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其身临其境的可视化远程交流方式,改变了异地出差等传统会议模式。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质控工作模式,在保障会议质量的同时,节约时间、资源和费用,必将推动质控工作高效和绿色地发展,尤其为类似COVID-19疫情等特殊时期质控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是时代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陆晓明.基于Internet的远程智能音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探究[J].通讯世界,2019,26(9):132-133.DOI:10.3969/j.issn.1006-4222.2019.09.086.

[2]史彦奎,卞良.基于Internet的远程医疗会诊及教学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133.DOI:10.3969/j.issn.1001-8972.2007.11.070.

[3]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组.麻醉科防控新型管状病毒肺炎工作建议(第1版)[J].麻醉安全与质控,2020,4(1):1-4.DOI:10.3969/j.issn.2096-2681.2020.01.001.

[4]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病毒肺炎患者围术期感染控制的指导建议[J].麻醉安全与质控,2020,4(1):5-8.DOI:10.3969/j.issn.2096-2681.2020.01.002.

[5]刘先祥,李德兵.一种基于H.320视频会议的加密系统[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22(12):156-158.DOI:10.3969/j.issn.1000-7180.2005.12.043.

[6]姜海涵.浅谈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可靠性[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35(1):234.DOI:10.3969/j.issn.1007-9416.2017.01.151.

临床麻醉范文篇10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是近l0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于1996年由国际知名医学杂志《Lancet)首次提出。目的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与患者的诊疗之间,特别是与临床试验建立桥梁联系,更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发现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并以临床疾病的问题指导基础研究的走向…。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把握转化医学的本质,就是要注重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标,并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当中,解决临床问题,切实为临床服务。

2科研选题应源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且只有来自于人体,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麻醉学科研领域中,习惯的做法是在老鼠、兔子或狗身上展开基础研究。但是必须意识到,基于实验室在非人体水平发现的某种现象提出假说,这些假说通常并不能推及人体,约3/4的基础研究甚至没有进入临床前实验就被弃之一旁。惟有基于临床发现所提出的假说和研究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体的真实状况]。广大临床麻醉医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临床现象凝练成具体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获得其规律性,转化为指导临床麻醉工作的知识并能经得起大样本的临床评价。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近年来科研选题的方向,都是尽可能从临床麻醉工作中来寻找。比如说,在临床工作遇到了很多创伤失血性休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心、肺是这些患者缺血后损伤的首次打击器官。临床麻醉广泛使用的麻醉药物会对这些器官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些疑问选题,以静脉麻醉药异丙酚为干预,选择其临床相关浓度范围,在动物身上开展药物对靶器官缺氧一复氧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异丙酚后处理,能显著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一复氧损伤;异丙酚预处理,能显著减轻缺氧II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推测这种保护作用的相关靶基因及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表在Euro—peanJournalofAnesthesiology和Injury杂志。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观察常规使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拟行手术患者缺血器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如果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够在临床麻醉患者身上得到印证,那么对于科研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毕竟,开展的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终服务的个体是人,只有成功实现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对接,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3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高位脊髓损伤后神经中枢、心脏、肺、大血管、外周神经等部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中筛选出从外周到中枢的一条异常神经反射弧。研究课题《平战时脊髓损伤后心血管功能可塑性的研究》获得了2007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该研究成果指导临床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恶性自主高反射。内皮干细胞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已经证实内皮干细胞在细胞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应答的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的研究生也在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发现应用内皮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大鼠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研究论文今年已被国际麻醉学顶尖杂志《Anesthesiolo—g)r》接收。由于内皮干细胞移植已进入临床实践,下一步就是要联合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和生物器械公司等部门和机构,将该研究成果逐步推向临床。但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涉及适应证、医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学伦理、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评价等,实验室的结果转化成为经过临床验证有效、能够在l临床推广应用的成果将会是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