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1:21:45

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范文篇1

关键词:传统流行文化新风格

民族风格的新发展是一件让各国设计师们共同追求的课题现代社会单纯的说某种东西是民族风格是会让人发笑的。新风格的出现也是新文化到来的预兆。适当的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地域文化特点是为了将来、未来给子孙们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运用传统的文化思想的香味,结合今天的科学技术创造出的作品自然会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和风格,她的世界文化既民族综合创新探索追求。现代世界室内空间设计流行的风格就是民族共存,共追求的新风格。

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部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的大型的、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史学书。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有着丰富的记忆,因为她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她包括个人的,人民的,民族和国家的。有的是反映人类新时代的脉搏的健康基矗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本身的美值得提倡、欣赏、发展。它更使城市和乡村千变万化使商业环境不断升级,这绝不是任何当代规划、建筑规划、建筑空间、一种设计所能做到的。那是一种能饱含着历史感溶合现代文明之感的美。

室内空间设计的展开,启迪了人的智慧和价值。包括启迪建筑师的创造思维。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甚至科学家,都可以从室内空间设计感到什么,学到些什么。

可惜目前太过于片面地开发它们而忽视的文化档次,以致祸患累累。由现行建筑空间,室内设计所引起的传统与现代空间。新民族风格绝对不是在传统的文化里拿出一、二种符号原封不动的使用。新的民族风格应在所生长的时代环境里长出适合新的空间的花朵来。这就要求她的速度、情报更科学,更完善的反映现实。

在当今能否找出表现民族风格一个新“题目”?从客观上看过于刻求民族风格的设计将陷入或走进狭路。在新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有传统的文化做基矗在新室内空间中自然产生新的民族风格。在新的时代里民族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事实上已转换成——世界的全球性流行文化,并形成了一定的范围。

人们可以观注现代风格室内空间,实质上现在的世界流行风格就是人类民族传统风格的各层反映。如今的各国家设计师正以本地的发展速度和文化基础创造出地域风格。这种地域风格里有很大的百分比是国际流行风格。她的香味飘进了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每一位空间设计师对她都有不同的反映。

设计师本人就是一个比例尺。无论在任何环境里必须拿出这个比例尺(原本比例),对所处的空间进行比例、尺度的比较分析,时间长了自然成了一种职业的习惯。设计意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对空间、环境、形态、比例观察而产生的一种职业习惯。

与时代的对话不是谁都成功。设计作品的表现手法异常之难是不难想象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要求,给人能够对话的引导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求的道路。室内空间设计就如同人的衣服之间的关系。人对自己的服饰是下一番功夫去思考的。但真正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形体,展现自己风貌,表现自己性格的服饰,体现出全面修养和知识,不是谁都能找到的感觉。室内空间设计作品的完成,对使用者和观赏者的意见听取是最好的结案。找到适合现代室内空间环境,探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是每一位设计工作者在现时环境空间设计领域里追求空间表现的一个课题。

要改变、引导全社会对传统观念的新认识。在现实的环境里找出一条中国民族风格的新表现方法。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人的建造物里面肯定有适合今天社会文化的精华,努力去寻找定会找出新的表现形式,寻找它为民族风格的发展发行了一张在空间设计领域中跨进21世纪室内空间设计的门票。

在室内空间设计物身上附加照搬古代文明符号,是设计上最要不得的东西。文明的历史香味飘进了现代建筑空间,同时香味也飘进了室内空间。而这种香味指在某种程度掺进传统的精神。它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消化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时代风貌。这就是设计者今天要追求的时尚,它既要强调历史性、文化性,同时还要产生时代性。

认真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是对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综合评判的唯一标准。把握整体大方的形态,仔细刻划是势态、形态、姿态加强的重要视点。新一代设计师追求的应该是去掉镜框的作品,有新的构思。

经济成长和国际化的进展,海外旅行者的进入,国际金融的登陆,国际化饭店的进出,外国建筑师的涌入,中国建筑法的实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旅行的大众化,组织化是新空间室内设计的一个大发展的机遇。

设计师是提高修养、品位的时候了。对比例、尺度、色彩和造型的完美和谐与统一,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精品应该诞生在对环境和条件深入的调查与理解。对维护传统风格、夺回传统风格、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心态应严加克服。积极探索,试图超越,设计观念的异彩纷呈是检验一个设计师的标准。

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建筑物在功能、构造方面,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科学了,可空间、环境、形象、风格在当今社会里确实成了设计师的一大研究主题。

在今天的中国,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的概述已经变得广泛。人类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一个有着深厚修养文化的设计师很注意新文化的视觉效果。室内设计师更要迅速抓住这一瞬间。

欧美近现代在室内空间设计上领先于我国。在设计与施工方面是一体化。形成了欧美风格流行文化。战后的日本涌现出很多有名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在探索民族风格的道路上,代表人物那就是安藤忠雄(TANDAO)。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日本风土文化+现代技术。也可说他是古典风和现代化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已被全世界设计人士注目。新的形象,新的空间出现在人的眼前,给人的感受是最好的答案。古代中国人创造了阿房宫、故宫。现代人每进入这上空间环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象征之感。在大设计时代到来之前,青年设计师会不断涌现。期望着象中国文字一样的设计风格出现。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

在中国文化五千年的长河里,有关非常丰富的营养和材宝。找到她最精华的部分用于今天。这一文化的寻找是要靠一个综合性集体才能实现的。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未来的室内空间设计师来说要有一个国际通的设计观念。加入世界多极文化里。实现再创中国民族设计雄风。

设计行业的更新我国的室内空间设计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初具实力的职业设计人才宝库,无论从人数量和素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世纪之交给室内空间设计师们提供了空间和时间,同样也面临着设计人才的更替,设计队伍重组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室内空间设计师作为一个热门职业的同时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

中国室内设计师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

1、五十年代十大工程的出现给中国室内空间设计奠定了基础,第一代室内空间设计师出现。

2、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内需外引给中国室内空间设计发展创下了良好环境。这一时期是老设计师与新设计师交替阶段。

3、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室内空间设计逐步走上了正轨。同时出现了大批的年青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队伍面临着一个不可抗拒的人员交替。正如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室内空间设计师还发挥着作用,但队伍的中坚力量已由出生于50——60年代的第二代室内设计师所代替。等到了进入21世纪,接力棒将传到80年代出校门的新一代室内设计师的手中。这一代的设计师们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将决定中国室内空间设计今后创作及发展方向。为探索中国现代风格不懈的去追求。

空间环境范文篇2

[关键词]社区治理;健康城市;建成空间环境;完整社区

1反思:从“公共卫生事件”到对“社区建成空间环境”的关注

2020年春节前后爆发的病毒肺炎疫情,再一次将快节奏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回归到对城乡公共健康问题的审视,促使人们反思城市治理体系和应急防控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反省人民基本生存健康得以保障的背后,即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对居民生活环境及生活模式的重要影响,剖析疫情的快速传播与城市建成空间环境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化遗留病症和健康挑战,警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及城乡居民急需对现代健康城市系统进行再认知。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优化健康服务和建设健康空间环境成为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同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爱卫办关于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市在内的全国38个国家卫生城市(区)作为健康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并强调“试点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充实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和健康人群‘五大健康’的具体内容,完善政策措施;探索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以及全民健康管理工作模式”。2019年12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建立绿色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完善城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相较于“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因其综合与多维特征,则更注重对社会、环境及人群三者健康状态的衡量(图1)。其中,社区建成空间环境是居民时空行为与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以市井文化传承载体“农贸市场”为切入点,探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科学配置和基层社区生活圈的健康组织模式,探索面向未来健康城市的社区建成空间环境治理途径和组织机制,旨在为营造健康完整的社区提供科学合理的基础支撑。

2研判:某农贸市场空间关系特征研究

2.1农贸市场功能变迁与供给需求转型。农贸市场与城市雏形的出现几乎同步。农贸市场的由来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神农氏“日中为市”的早期商业集市萌芽形态(仅限于生活剩余物质之间在特定时间、露天集市场所以物易物的交换情景),发展到先秦两汉时期即出现官府管理的集市,规定“市内店铺、摊贩按经营商品种类分别排列,呈列、肆、次、列肆、市肆或市列”,后有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前行,房屋更为密集,人烟如云,大路旁搭建草棚和支有大伞,各行各业一一排列”的繁华景象,至此已初步形成当代农贸市场的雏形,市井生活亦围绕集市场所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使原有以露天集市形态为主的交易方式和传统社交空间逐渐被马路市场所替代(简易钢棚可供商贩遮风避雨,形成经营时间相对固定的城镇商贸繁华区)。但自由的商贸交换空间和低准入管理方式,导致市场的卫生条件恶劣、游摊散布、占道经营和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传统钢棚市场和市中心传统老市场的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农贸市场整治工程的推进,逐渐形成了标准化、模式化、连锁型的新型市内市场样式(可供多样选择服务需求的产业链式大型“农+超”市场、批发市场、便利店和菜店等功能性公共空间),尤其是城市级农贸市场,呈现地理位置优越、跨街区服务等特征,如伦敦塔桥附近的BoroughMarket(1.8万平方米),东京银座附近的筑地市场(23万平方米),荷兰鹿特丹市中心菜市场,北京中国国际会展中心附近的三源里菜市场以及距离武汉汉口站仅400m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等,均与老城区广场相邻。不难看出,农贸市场的发展受到主要政策、经济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商业地点选择。那么,面向未来的健康城市规划,社区建成空间环境营造中农贸市场如何传承延续属地文化,实现功能服务与供需转型,并构建绿色安全的社区服务生态链成为当下政策的新焦点。2.2农贸市场与城市交通网络、住区、商业环境等建成空间环境的关系。农贸市场作为社区建成空间环境中重要的功能性空间和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范围内的依赖型配套服务设施,在区位便利性、服务配套及商品定位上均具有突出的优势。农贸市场购物环境的提升与体验需求的上升,使其自由式和社交性特征得到进一步放大,逐渐成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社区交往中心”。本文尝试从农贸市场这一特殊的社区建成空间场所入手,针对某市22处(其中市区级3处、社区级19处)农贸市场进行研究(图2),分析其与城市交通网络、住区、商业环境等建成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而更加清晰地认知公共卫生事件下其作为商业服务业设施在配置和布局方面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分析某市农贸市场与区内交通网络、住区、公共绿地和基础设施的相关关系,得到以下结论:①从空间布局角度看,区域农贸市场分布不均衡,主要呈现以地铁站和中学为中心集聚,农贸市场服务设施南北两极过剩而中部缺失现象严重(图3)。②从交通需求关系的角度看,运用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对该区域城市进行道路分析,结果显示南北两极农贸市场分布密集区的城市道路网密度明显优于中部区域(图4),呈现路网密度越高、便捷性越强,设施分布越集中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设施对城市交通路网密度依赖度较大。此外,设施点与地铁站点匹配度较高(达到72%),间接“扩大”了农贸市场设施服务半径和人群,丰富了居民到达农贸市场的交通选择。③从客群服务角度看,农贸市场设施布局与住区分布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并呈现出住区包围农贸市场的“围合”关系,“供—需”结构关系明显;通过以农贸市场为中心构建“10~15分钟生活圈”步行适宜性缓冲区发现,该区域农贸市场服务设施覆盖率基本满足住区居民日常需求。但社区居民出行频率较高的公园、广场等目的地,在空间分布上并无显著关联(图5),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区居民主要行为序列受空间资源配置的影响较大。④从市场竞合角度看,该区域除农贸市场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分布呈现南部“团块状”集中(围绕中心商务区及中小学),北部“网络状”延展(围绕办公服务区及交通枢纽),中部以办公、住区为核心“点式”集聚,总体呈现社区商业网点向农贸市场设施“核”集聚的态势(图6)。整体来看,该区服务设施活力中心主要位于片区南部及地铁站南侧,活力中心热力度分布与农贸市场空间配置相一致,并反映出设施的复合程度越高,热力密度越强的特征。城市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有效整合,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元、便捷的服务。但与此同时,设施的高集聚趋势与自由式组合给本已相对平衡的社区建成空间生态环境带来了健康挑战,尤其是农贸市场、宠物收纳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等设施。健康的社区建成环境营造需要与人的空间行为序列相契合,巩固公共卫生安全的底线并留有弹性。2.3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微观。居民行为序列的空间关联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路径可基本划分为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在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行为方面存在差异,青少年学生族与老年人群对社区建成空间环境的路径长度依赖度较高,而中青年上班族则对社区建成空间环境的路径尺度和功能要求更高(图7)。健康以建成空间环境为基础,存在时间维度,需要把时间的相位思维在空间上做更多的细分展开研究,将社区静态建成空间环境与人的动态使用行为相结合,进而解析社区公共服务与使用主体的空间关联。为能更清晰地反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本文以街区为分析的空间尺度,测算不同时空圈层内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配建情况(表1)。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使用,要求在空间要素和非空间要素上均满足不同群衡量标准,致力于营造健康、安全的社区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以及个体节点与社区网络的良性互动。健康的社区应具有“物质性”(街道、建筑物、公园、农贸市场等建成空间环境)及“社会性”(赋予社区共同意识、友邻关系、公共利益以及建构网络,其是对社区精神与凝聚力的塑造)的双重建构性。而且,这一基本空间组织“结构”是一个不断织补、生长发育和链接城市网络的过程,不限于特定城市发展阶段或时间节点的既成状态(图8),其需要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协同优化,并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服务半径”的规划基本参数,系统配套。体的日常需求。从社区“5、10、1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应配置与实际配建的项目配建率测算可知,目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配置策略仍是以自上而下的专门化模式为主,社区“10~15分钟生活圈”内设施配建相对齐全、功能丰富,出行便捷性较高,基本满足区域配套服务需求。但各圈层均缺少多功能运动场地或绿地开敞空间,此类设施不但是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休憩场所,而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将成为重要的预备和弹性空间。城市绿地开敞空间的发展方向应以公共卫生健康为目的,向规划理性化、布局多元化、空间开放化和结构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此外,社区“5分钟生活圈”内设施配置普遍滞后,供给管理缺乏与社区需求层面的互动反馈,社区作为城市健康防控最基础的服务单元,城市治理的重心和基础配套资源应向街道社区普及与下沉。

3应对:面向健康城市规划的社区建成空间环境治理

(1)完善社区的基本空间组织结构。社区是健康城市的基本空间组织单元和社会基础服务单元,其建构应秉承“健康管理”理念,以时空可达性作为同时,为各类应急设施和场所预留足够的空间,共同建构社区的健康网络系统(图9),进而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转。(2)设施需求供给重心向社区“下沉”。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服务系统的“大脑”,遵循分类推进的原则,逐步实现服务“下沉”:①位于镇驻地和城区范围的社区服务中心,应全面“下沉”服务;②位于撤并镇驻地的社区服务中心,重点抓好为民服务;③位于传统农村区域的社区服务中心,应因地制宜做好联络服务。同时,整合城乡管理多种资源,拓展和细化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包括提供行政服务、生产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及应急防控服务等功能,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务设施的覆盖网络。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供给的“下沉”应契合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路径,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人群使用社区建成空间环境的时空序列,针对现有设施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状态,结合交通出行方式,合理规划和组织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小集聚,大分散”的布局方式,进而适应不同年龄层人群在社区生活圈内的动线服务需求。例如,满足老年人群安全出行的“家—学校—娱乐(广场)—购物(农贸市场)—家”动线需求;提供中青年上班族便利快捷的“家—公交车站—……—餐厅—商场—便利店—……—家”动线需求;营造青少年学生族轻松愉悦的“家—学校—图书室—……—体育活动场地—便利店—家”动线需求等,系统构建社区“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健康体系,推动社区基础服务向社区“下沉”、网格延伸。(3)基层规划服务与实施模式转型。重视基层规划服务与实施模式的转型优化,转变传统“单向式”的基层供需服务方式,加强社区规划实施与治理,提升基层精细化管理水平:①构建“城市—区—街道—社区”的协同组织模式。充分利用社区作为城市基本空间组织结构的特点,整合包括外部团队(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保障团队(居委会、社区党员、物业、警卫与医疗人员等)、协助团队(基层机关干部、志愿者、责任规划与建筑师)及社区居民等力量,搭建社区自治管理协助平台,培养健康和谐的社区共同意识和友邻关系,全周期、全时段实施运营管理,共同缔造健康、安全、可持续的社区空间环境。②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合理划分社区基础网络组织单元,加强对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健康监控,将社区管理、社区共同意识、公共服务和公共卫生安全统筹纳入网格化管理,并加强基层医疗、日间养护、社区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应急基础设施的配置,提升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和能力。

4结语

空间环境范文篇3

关键词:行为;色温;照度标准;DIALux

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太阳光每天东升西落,人类的生物钟也慢慢形成了,白天工作生活,晚上休息睡觉,第一次成功的人工取火,是人类利用自然创造光亮的开始,它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历程.电灯的发明及普及使得人们真正成为夜晚的主宰.人造光源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这个世界拥有日落后的精彩.20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面貌,人们对光的感知,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建筑上对自然光的引入,人工照明设计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空间照明设计越来越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甚至设计师对空间照明重视程度不够,比如,一室一灯,只考虑把空间照亮,不考虑照明方式,空间照度并不符合国家照度标准;在选择灯具时,只考虑灯具造型,不考虑光源的类型、光色、显色指数等,造成能源的浪费,不符合绿色照明的理念;空间中灯光随意搭配,对光色的把握或空间整体的布光没有清晰的思路,空间光环境氛围的营造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打造合理、舒适的室内空间光环境,进而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殊不知,空间光环境设计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照亮空间,而是控制灯光,根据人的行为来进行合理的布光,用灯光营造氛围,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生理因素,打造合理、舒适,符合国家标准的室内光环境.本文基于DIALux软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为设计标准,来探讨居住空间光环境设计.

1设计出发点

1.1空间中人的行为.室内光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亮空间,而是如何控制灯光,营造空间氛围,满足空间中人的各种行为的照明.对于居住空间光环境设计亦是如此,应依据空间中人的行为进行设计.比如,客厅,人们在这个空间中的行为有多种可能性,或聊天会客,或在沙发上看书,或看电视等,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照度.在聊天会客时,大灯打开,营造明亮的空间氛围;躺在沙发上看书时,需要重点照明,可采用台灯,筒灯等来满足阅读时的照度的需要;看电视时,为了缓冲明暗照度比,可采用隐藏的灯带设计,或是在客厅放置落地灯等来营造舒适的空间光线.不同类型的光源分别控制,在不同的时间,满足人不同行为的照明需要,达到节能的需要.最忌讳的就是一室一灯,需要照明时就开灯,不需要时就关掉,这不仅仅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而且会造成电能的浪费.设计是为了解决空间存在的问题,室内光环境设计亦是如此.在解决空间照明问题时,一定要打破常规,存在不一定就是最合理的.比如厨房,大多数设计是在顶部放置一个一般照明的光源,大多数人也习以为常,殊不知,这样的照明设计存在很大的问题.厨房是一个操作区,在橱柜上进行洗、切、炒等行为,如果空间中心顶部放置一个光源,那么当人在厨房做饭时,橱柜操作区正好是一个影子,不利于人进行操作行为,所以应在操作区上方增加重点照明,从而满足行为需要的照度.室内光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应是具体的人的行为,因为不同的人在空间中有不同的行为,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客户的年龄,职业和行为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设计出适合居住者的光环境空间.1.2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照明,就是要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最大程度提高光线给使用者带来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效果,创造一个让居住人提升精神面貌的美好空间,而照明是花费较少成本就能提高空间档次的设计途径之一.如何让照明反映出照射对象的特征,如何让对象看上去更美.而且,所谓看上去更美,并不单指“让房子看上去更美”,还有一层意思是要让“居住人看上去更美丽”.比如说就餐,不仅摆上桌子的菜要看上去漂亮,一起就餐的人的脸看上去美丽也是很重要的.就餐人的脸看上去美丽的话,就餐的时间就更加愉快,可以享受一段安逸美好的时光.光色包括色温和显色指数,不同光色的光源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空间中模拟自然光的变化会给人带来舒适感.技术的进步已经让光源有着多种光色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光色对空间氛围的营造是很重要的.另外,光色也会影响人的生理感受,比如餐厅就适合采用低色温、显色指数较高的光源,在低色温的光源下,帮助消化的食物的唾液会分泌较多,光源的显色指数高,就能最大程度还原食物的色彩,促进食欲.室内光环境氛围的营造应该把握好色温与照度的关系.低色温低照度的搭配适合卧室空间氛围的营造,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高色温高照度营造的明亮、轻快的感觉适合客厅使用;低色温高照度会给人以抑郁、阴森的感觉,要避免在居住空间的使用;高色温低照度的光源会给人闷热的感受,不太适合居住空间光环境氛围的营造.室内光环境氛围的营造应该把握好光色、照度、显色指数这几个光源参数,在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照射方式,营造舒适的空间感受.

2设计依据

2.1照度标准.为在建筑照明设计中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满足建筑功能需要,有利于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安全、节能环保、维护方便,促进绿色照明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其中居住空间光环境设计照度标准值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居住空间光环境设计中,不同空间照度标准值不一样,在0.75m的参考平面上,起居室一般活动照度要达到100lx,显色指数Ra为80,书写、阅读时照度要达到300lx,显色指数为80;餐厅照度要达到150lx,显色指数Ra为80;在厨房进行一般活动照度要达到100lx,显色指数为80,操作台台面照度要达到150lx,显色指数为80;走道、楼梯间地面照度达到50lx即可,显色指数为60;老年人起居室一般活动照度200即可,但是书写阅读照度要达到500lx.在室内光环境设计中,既要达到空间的照度标准值,也要绿色照明,满足照明功率密度值.以人为本是照明的目的,照明节能应该是在满足规定的照度和照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考核,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均采用照明功率密度(LPD)作为建筑照明节能评价指标,其单位为W/㎡,我国在照明节能方面也采用此评价指标,如表四.从表四可以看出,起居室、卧室等空间照明功率密度限值现行值要≤6.0W/m2,目标值为≤5.0W/m2.这就要求在光环境设计中要采用发光效率高的光源,比如,选用的照明光源、镇流器的能效应符合相关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一般场所不应选用卤钨灯,对商场、博物馆显色要求高的重点照明可采用卤钨灯;一般照明不应采用荧光高压汞灯;一般照明在满足照度均匀度条件下,宜选择单灯功率较大、光效较高的光源等.2.2DIALux模拟计算.可读取配光数据的软件有很多,但是既能免费使用,又有照明厂家支持的软件还是要数DIALux.在对居住空间室内光环境进行设计后,我们要利用DIALux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检验是否符合国家照度标准值以及照明功率密度值.DIALux是德国DI-AL公司开发的专门用来模拟照明效果的应用软件,欧洲照明厂家都提供插件,是免费公开使用的.中国照明厂家也陆续加入,比如欧普、三雄极光和雷士等.我们可以直接选择对应厂家的光源在软件里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可以检验光环境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进而改善空间照明.某客餐厅光环境设计,按照照明设计方案进行布光,主光源采用的是OPPLE2*36w,色温6400k的插管荧光灯,灯带采用的是OPPLE28wT5直管荧光灯,餐吊灯采用的是OPPLE45w节能灯,筒灯采用的是OPPLE13w节能灯.在DIALux软件里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等照度曲线,参考居住空间照度标准值,发现客餐厅照度值偏高,达到了240lx,如图一.根据测光结果,照明功率密度达到了12.69W/m2,如图二,远超过国家规定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现行值6.0W/m2,再根据客餐厅的伪色表现图,如图三,提出解决方案,改善照明环境.适当降低主光源功率,采用光源效率更高的LED灯,客厅部分降低主光源功率的同时,增加重点照明,满足书写、阅读需要,最终依据测光结果数据,来检验是否符合国家照度标准.居住空间光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者的行为习惯,营造空间氛围,空间照明设计方案最终要依靠DIALux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来检验是否符合标准.不能凭直觉感觉,要打破常规,理性设计,切实解决居住者空间中的照明问题,打造舒适、健康的室内光环境.

参考文献:

〔1〕福多佳子.照明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梁霭明,李军,伍国章,黄彤光.DIALux软件在照明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建筑电气,2014(15).

〔3〕袁洋.照度计算与DIALux软件的应用[J].船舶设计通讯,2016(15).

空间环境范文篇4

[关键词]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标识导向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不仅要具备信息传达功能,且应结合公共空间环境特点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将其与空间环境、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机整合,最终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概念及其与标识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

1.1概念

所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是指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是展示城市景观特色与真实生活场景的具体表现。其对于改进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正面对着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巨大挑战,其设计目标及理念已经由单一满足生活功能朝着提高城市整体品质方向发展。

1.2关系

就传统角度而言,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等。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愈发重视。而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能够代表城市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主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角度影响城市形象。一方面该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通过文字等多样化形式,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该系统设计过程中,涉及人们情感因素,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得到了居民的认同[1]。由此可见,城市导向系统设计应侧重对城市特色的展现,而非简单的箭头、符号。

2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导向系统设计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创新性。且削弱了该城市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局部混乱。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其中的建筑物层出不穷,促使信息量日渐增多,对导向系统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是很多导向系统设计忽视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及心理需求,如城市十字路口指示牌并未因为新建道路而调整,难以准确反映相关信息,与其设计初衷相悖。第二,缺少系统性规划。很多城市公共环境中,标识导向系统并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且与周围景观等空间环境十分不和谐,缺少人文关怀。如城市街道而言,随意凌乱树立的标识导向牌,难以与花坛等设施形成统一性,对城市整体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三,缺乏对特殊群体的考虑。现代社会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当前城市中的标识系统主要服务普通人群,本质上属于视觉信息传递。然而社会中的特殊人群难以接收到该类服务,严重缺少人性化。为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标识导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3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现代城市改造规模日渐扩大,公共建筑空间愈发复杂,因此准确快速地传达正确的空间方位信息成为环境设计的首要目标,促使标识系统能够成为整个城市与环境的外延,并更好地彰显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转变传统观念,坚持合理设计原则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盲目进行,应坚持合理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导向系统也随之更新,在设计中应保持二者和谐统一[2]。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耐久性材质,并加强对导向系统的后期维护,以烘托城市人文气息,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能够创建良好的条件,让人在其中具有愉悦的心理感受。近年来,国外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无障碍通道等,无处不在人性化,能够增强城市居民认同感。因此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人性化原则,通过标识导向系统的完善,营造和谐的城市氛围。通用性原则。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面向全体大众,而非一小部分人群,特别是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箭头、符号表示,配合合理的图形,真正发挥其信息传达的作用。

3.2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标识导向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具体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设计,避免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如针对标志性的公共广场,但由于其居民区较远,其公共效应不够明显;而一些超市附近小广场人流较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场所,但由于其面积较小、且过于分散,难以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3]。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超市等人气较高的场所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针对标识导向系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应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注重采取国际通用性图形和符号,并充分与当地特色有机整合,不断优化导向系统设计,为人们提供导向服务,促使人们能够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准确找到方向。

3.3整合公共空间环境与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实现统一规划

在具体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整体设计框架,着眼于各个导向标识的形态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强化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功能,促使公共空间环境呈现一定秩序化,以便营造结构分明的空间环境,实现统一规划,同时保持环境标识导向系统与整个城市的协调性,树立良好的城市环境[4]。如就城市公园环境的设计,在指示牌设计时,可以采取木质材料,中英文对照,采用绿色字体,呈现自然本色,给人们在喧嚣城市生活一片静谧之地。科学、合理的导向系统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增强环境层次感,好像浑然天成的一张壁纸。此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人们也可以将楼层导向信息进行系统分类,突破传统沉闷的空间形态,丰富公共空间语言。

3.4展现空间个性特点,突出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且受到历史、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将城市的自然等因素作为设计源泉,充分挖掘本土化资源,将本土特色融入到空间构成当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充分体现人文性[5]。如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采取意大利传统坚持的符号构成新景象,与人们内心产生共鸣,为人们创建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中标志导向系统在其中具有信息传达等积极作用。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切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将空间环境设计与标志导向系统有机整合,为人们构建和谐的生活氛围,从而推动城市化建设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丹.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的视觉习惯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6).

[2]李澍,刘若根.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设计[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方四文,孙智强,张焰.户外标识与户外广告的融合与未来———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高度来展开探讨[J].美苑,2014,(6).

[4]李民.城市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以日本松山市为例[J].新美术,2015,(5).

空间环境范文篇5

关键词:博物馆环境空间设计;博物馆疲劳;参观者

1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开始注重精神生活享受,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必不可少的场所。如今博物馆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在个各级政府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已达5136余座,我国每年新增博物馆在180家左右。然而,建设高潮中的博物馆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往往是博物馆展品的陈列、储藏以及展示,很少考虑参观者在博物馆空间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这种设计策略往往会让参观者出现“博物馆疲劳”。针对此问题,笔者将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以往学者对博物馆环境空间中参观者出现“博物馆疲劳”问题的研究,从已有研究中总结关注重点、存在问题、应用现状及对未来研究展望,并针对博物馆环境空间中参观者出现的疲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从而完善今后的博物馆环境空间设计。

2问题的提出

在博物馆环境空间设计中“博物馆疲劳”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16年本杰明•夫斯•吉尔曼第一次在Museumfatigue一文中就提出“Museumfatigue”这个概念。1918年吉尔曼在他的专著MuseumIdealsofPurposeandMethod中谈到在博物馆中由于其展示以及展品的摆放设计不合理,才会让人在参观过程中发生“博物馆疲劳”问题[1]。

3研究历程及现状

对于“博物馆疲劳”问题概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态度及见解。国外,1916年吉尔曼“博物馆疲劳”概念的提出者在TheScientificMonthly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博物馆疲劳是一种公认的不幸,迄今为止已经被安心地默认”[2]。1988年弗朗斯•斯考滕在《心理学与展览设计简述》中形容参观者在博物馆环境空间参观的过程中出现“博物馆疲劳”问题的人的状态“脑袋象塞满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铅锤一般沉重、脚跺又酸又疼”[3]。国内严建强先生在研究中认为“博物馆疲劳”是指: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涣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的现象。在对造成博物馆疲劳问题的原因研究时。国外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研究。1928年~1931年期间阿瑟•梅尔顿和爱德华•罗比森对博物馆展厅中的观众的活动进行记录,发现展区以及博物馆的出口设计不当会导致“博物馆疲劳”问题[4]。1985年福尔克、迪金和德雷布洛三名研究者在对弗罗里达州自然历史博物馆调研时发现参观者在博物馆环境空间中观众一开始兴致勃勃,经过30~45min后他们的兴致会降低,他们的注意力会从最初的仔细观摩展品转变为眼神在博物馆空间中四处漫游,而导致“博物馆疲劳”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参展时间和参观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5]。1990年米切尼从“博物馆疲劳”和距离关系进行探讨,发现入口处的展览远比远离入口的地方的展览更具吸引力,从距离问题探讨了“博物馆疲劳”的发生因素[6]。2000年诺德尔姆在对“博物馆疲劳”问题研究时发现展品的趋同也是导致参观者疲劳的一大原因,所以根据这种情况诺德尔姆提出在博物馆空间设计时要减少作品的趋同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参观者疲劳概率的发生[7]。2002年,史蒂芬•比特古德将受众评价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指出受众在认知过程中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在上限,如注意力问题,注意力有限是博物馆疲劳的基础。史蒂芬•比特古德指出展览规模较大、不合理的室内照明系统的设计、单一的观展形式和不适当的氛围都会导致“博物馆疲劳”问题的发生[8]。其次,“博物馆疲劳”问题受到个人爱好因素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有弗兰克。2006年弗兰克根据拥有六种不同历史背景的参观者其不同个人背景、爱好、经验和兴趣、参观者的参观动机,发现这些方面均会影响观众的博物馆体验效果[9]。2009年,比特古德在MuseumFatigue:Anewlookatanoldproblem文中再次对“博物馆疲劳”问题展开研究,指出“博物馆疲劳”包含参观者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10]。2016年,Seul-AJo.KoJeong-Min在AStudyonMuseum'sRestAreainKoreaandJapan在对韩国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进行调查时发现参观路线设计合理能够有效的缓解参观者的“博物馆疲劳”,博物馆建筑周边环境对参观者的满意度具有间接影响,室内的展览环境对参观者的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11]。在国内,有关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关于博物馆环境空间设计中“博物馆疲劳”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我国的博物馆建设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在1986年陈红京指出过度装饰的博物馆建筑空间中的墙面会引起参观者“博物馆疲劳”[12]。1990年韩宝山在《观众行为心理与“博物馆疲劳”》一文中指出,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观众所遇到的方位问题,如在博物馆建筑空间中迷路,会增加观众的心理负担[13]。1992年严建强从博物馆环境因素、博物馆建筑因素、博物馆的室内陈列因素三方面探讨了“博物馆疲劳”问题的成因,并指出博物馆环境中的噪声、建筑的单一性、陈列带的设计范围超出人体最舒适的尺度、展示带上的灯光使用不当都会导致参观者疲劳问题[14]。2006年金和天在文中提出产生“博物馆疲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展品之间的距离太小;二是展示密度太大;三是展厅的背景颜色太暗,灯光太亮,造成的反差过大。针对这三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15]。2012年侯雅静从博物馆建筑环境中的空间尺度、空间序列和展陈方式讨论了影响博物馆环境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为更好的服务博物馆参观者,她从这几个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16]。2014年孔艺冰在对陕西历史博物馆访问时,发现连续的停止会引起身体的劳累,展示过度和展览的复杂多样会让参观者发生“博物馆疲劳”。此外,文中也谈到了博物馆内噪音大小、展览空间、照明方式、展览的分布对“博物馆疲劳”的影响,并针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空间提出运用临时展厅来改善参观者的疲劳[17]。2015年傅婧从展馆的设计上探讨此问题,文中指出展厅多在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的营造下功夫,疏于对空间的流线设计导致观者产生疲劳的问题[18]。2018年周婧景认为找到展览和观众的多样性,能科学地发现可控变量,如单位面积展品数量和类型的上限,影响观众阅读版面的因素,观众在展示空间学习的行为习惯,观众注意力变化曲线等,可以真正缓解疲劳[19]。2019年陈晨以“扬州中国雕塑印刷博物馆”为例,对展示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反“博物馆疲劳”的设计对策,包括提供及时的休息区,避免不必要的体能消耗,营造和谐的展示环境,创造出一种感染力较强的展示氛围[20]。同时间,刘聪从博物馆的交通便利程度、休息区域和餐饮服务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观众出现“博物馆疲劳”的直接原因,并就这几方面提出在设计时应重视这些细节并积极去改善,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21]。

4问题分析与发展展望

在对国内外研究者关于博物馆环境空间中的“博物馆疲劳”问题相关的研究梳理可以总结出“博物馆疲劳”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关于在博物馆环境空间中造成“博物馆疲劳”的原因将其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参观者自身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另外一种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主观因素多为参观者主体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状态,如果参观者自己的喜好超出外在的疲劳,这种个人兴趣就会将这种疲劳掩盖。观者参观时的心理因素即使不是更加重要的原因,至少也和体力消耗同等重要,观众注意力有限是“博物馆疲劳”问题发生的基础。“博物馆疲劳”问题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要归结于博物馆建筑环境空间中空间的组合形式、室内空间的流线组织设计、展示设计以及采光的方式方法。实际上导致“博物馆疲劳”问题的主观与客观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客体的因素往往会导致主体因素发生,所以对于研究者来说也不能孤立看待。关于对于改善博物馆环境空间中出现的“博物馆疲劳”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点进行改善:第一,在博物馆建筑空间内,重视博物馆空间细节处理,空间的组合方式要合理的当,在室内外空间设计足够量的休息场所,以便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休息缓解临时性的生理上的疲劳;第二,在博物馆空间中需要合理的安排参观动线,符合参观者行为特点的空间流线设计,避免出现动线安排不合理导致的参观者在建筑空间内找不到需要到达的位置以及人流的聚集,动线安排要做到流畅清晰;第三,对于博馆中的空间中的展示设计,要采用多手段的展示设计的方式加入视觉、听觉、触觉刺激的展示形式,采用现代多媒体媒介和传统展示媒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这种形式往往会让参观者产生耳目一新的观展感受。“博物馆疲劳”问题是在博物馆环境空间中被公认的问题,只要存在博物馆空间,这种疲劳问题就会伴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历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现在国内我们能看到许多优秀的博物馆已经观察和注意到这个问题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博物馆相关管理者也尝试从设计层面以及管理服务层面改善和解决这个问题,但人们的需求和观展品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运用新兴手段干预和解决问题,对于当下的研究者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5总结

空间环境范文篇6

关键词:民办院校;众创空间;环境;改革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民办院校当前面临的紧迫性课题。改革和创新众创空间对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起到重要作用。民办院校应适时启动并助推众创空间的发展,结合地区特色和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发展新模式。

一、民办院校众创空间下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众创空间是兼具市场化、开放性、聚合性的创新创业机构,涉及的多层次行为主体中最直接的是高校、政府、社会单元,“在多元构成主体、多关联协作动机、多策略协作功能与多聚态绩效呈递方式等方面存在多维网络协同效应”[1]。

(一)民办院校众创空间下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

民办院校普遍比较注重办学特色,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比较注重错位发展,彰显生机和活力,在选人用人、经费投入等方面具有高效灵活的机制。但民办院校众创空间往往起步晚、底子薄、自我积累有限,大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师资队伍总体力量不强,后续发展无疑是个挑战。众创空间聚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开设创新创业类的培训课程;二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挑战杯”等;三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四是建设模拟实验室或创业体验区;五是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和开展创业项目建设、作品展示等活动。有条件的民办院校还会专门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注入创新创业的启动金或基金,提供场地支持,并配套相关的校内政策、监管措施和评价考核机制。

(二)政府扶植与民办院校协同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双创”政策是国家顺应全球创新和创客浪潮的趋势,是基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所提出的。2015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双创”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很多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出台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政府在创业资金设定、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双创”政策下,民办院校众创空间也适时启动,在坚持政府主导和搭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相关的配套服务与扶持政策,注重校地协同创新与改革,推动众创空间的提质增效。政府扶植与民办院校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改革创新,从而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的开展。部分地方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众创空间相应的考核审批制度和淘汰制度”[2],使众创空间朝着专业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社会环境对众创空间及大学生创业活动效果的影响

众创空间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创新创业,将就业教育与就业政策相结合,加快项目孵化并应用于市场,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过程与实效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从众创空间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看,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指导下,社会环境也是众创空间项目孵化要对接和承担的主体。大学生通过众创空间的学习和培养,积累经验、知识、技能,为走向社会做准备。社会环境因素对众创空间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和市场两方面:环境是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形推动力,其中政策环境主要针对的是民办院校的大学生群体,政府在信贷融资、租金减免、资金补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与项目,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和创业;市场发挥着无形的关键作用,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指明方向,也是众创空间坚持市场化原则的依据,具体从产业、信息、技术等方面体现出来。社会力量的广泛使用能有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尤其是与各地科教园区、创新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孵化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社会单位的合作,能够积极发挥产业集聚和政策带动优势,打通线上、线下,将创新与创业、研发与投资、孵化与应用相结合,为创新创业提供空间、技术、网络、社交、资源多维聚合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

二、民办院校众创空间改革的方向、任务与内容

(一)改革的主要方向

众创空间是聚焦创新的孵化器,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服务平台投入到社会中,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众创空间的发展直接影响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的应用,技术、模式的孵化,应用市场化的指导等。众创空间的发展要以提供优质供给与服务为方向,满足创新创业需求,增强创新的内生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众创空间的发展与改革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助推器。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对所有高校都是挑战,对依靠市场生存的民办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创新创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众创空间发展要面向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企业、民办院校要注重协同合作和提质增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要打破常规壁垒与思维局限,坚持共商共建,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新思路、新举措;要搭建一个集“政、企、研、学”为一体的合作开放平台,共商大计、共享经验、共谋发展,助推“双创”再升级。注重示范点扶持和建设,大胆创新,使众创空间的发展有榜样、有方向、有目标。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随着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双创”的新浪潮必将势不可挡,将迎来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民办院校众创空间的发展也将迎来改革与调整期。一是要在改善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环境上下功夫;二是要在推动众创空间创新发展动力上着力;三是坚持需求导向,“牢固产教融合育人理念”[3];四是要在提高众创空间服务质量与创新功能上着力。民办院校众创空间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场接轨,加大对大学生的资助与扶持。民办院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要与政府的政策相结合,多利用政策条件与优势,根据学校的实际与特色,结合所在地的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充分利用地方创业园区、企业、开发区、研究所等单位优势,打造多维合作空间与平台,实现良性合作、互利共赢,起到整体带动与示范效应。民办院校应积极打造众创空间“梦工场”,在知识产权转化与保护、法律政策的规范引导、创新创业激励保障等方面健全相应的制度。要将政府主导与众创空间的发展统筹起来,积极承接对接,设立专门的资金,落实众创空间发展的资金保障。要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评估机制,强化闭环管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三)改革的核心内容

从众创空间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为社会单位和民办院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合作平台,创设科技园区、创业园、技术产业园,促进校企合作与校地合作,使更多优质政策、科技创新资源向校企流动,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支持创新创业活动,打通高校教师与产业界技术人才双向流动的壁垒。社会各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做哺育创新创业的“摇篮”,为我国“双创”的蓬勃发展及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助力。众创空间的改革,既可让创业者实现自身价值,又能提升创新创业成果向应用方向转化,以及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从众创空间的设计建设到统筹谋划,从“双创”政策解读到落地实施,从多维合作平台建设到聚合效能发挥作用,再到良性发展生态的形成,从创新思维理念到设计研发,从产品成果孵化到应用推向市场,新思维、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被更多运用,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本。要不断完善促进“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众创空间发展提供适宜发展的软硬环境。民办院校众创空间的发展要结合政策、地区环境优势,注重多元创新,走特色化的协同创新发展之路。当前,多数民办院校正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院校的方向发展。众创空间的发展与变革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民办院校的转型升级、特色优势平台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众创空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到适合“双创”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为课程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夯实民办院校发展的“输出”平台,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成磊,赵陈芳,李美.网络协同效应视角下的众创组织研究综述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5):128.

[2]卫武,黄苗苗.中国众创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23.

空间环境范文篇7

关键词:中式风格;极简主义;环境设计;设计美学;结构布局

无论对于某个民族还是一个时代来说,都有自身的文化传统。传统是精神文化的持续;文化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得了发展。传统就是一条渺茫的河流,时而湍急,时而缓滞,但她不是一潭死水,应该充满活力奔流向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各行业飞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对生活环境设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但强调设计要具备国际化视野,而且更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由此,“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为设计理念的艺术作品,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被人们所喜爱。对于传统,不但要取其“形”,延其“意”,还要传其“神”。现代设计并非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相反是继承传统;不是完全死守传统,而是要把传统发扬光大。当代中国设计只有树立起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做一个能够承载中国价值观,并能够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跻身于世界设计之林。

1极简主义概述

1.1极简主义的定义

极简主义翻译成英语为“Minimalism”,也可称之为极简派艺术,或简约主义,由密斯•凡•德-罗的名言“LESSISMORE”发展而来。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思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推崇简洁的几何构成中所表达出的美感,反对一切哗众取宠的装饰,以致达到与装饰主义风格相对的另一种形式主义。极简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最大限度地削弱表达艺术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由此形成对比强烈、性格明晰的视觉效果。

1.2极简主义的表现形式

几何元素是环境设计的主要构成形式,每个使用者对环境空间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空间布局上,开阔的空间可选择规整的几何图形或者流线型设计,而小型空间则采用不规则的布局特点,使空间具有延展性;色彩是环境设计中重要因素之一。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常用颜色是黑色和白色;软装设计是居住者用来表达精神世界的载体,目的是提升环境空间的个性特征,陶冶情操。简洁精练、自然明快是极简主义风格环境设计的显著特征,它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灯光设计的视觉效果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是为了追求光线的飘逸灵动与自然随意,在设计手法上多选用自然光。

2中式风格的特征

2.1中式风格的含义

中式风格是在艺术设计中根据艺术作品的特定需求把中式元素有效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此种设计风格既要保持传统设计风格中端庄清雅的人文气质,又要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全新的设计组合再现出来。中式风格的表现特征主要有:首先在设计中大量运用直线作为装饰元素,直线给人感觉是简明硬朗,并且还具有内敛及质朴的气质;其次是装饰材料具有天然属性,如木材、大理石等,装饰图案多奇巧瑰丽、精雕细镂;最后是注重细节设计与搭配,格调雅致,寓意丰富。

2.2中式风格的精神内涵

在设计作品中“和”的思想的注入。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也曾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字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社会之间相处的最佳状态更注重和谐,中式风格能巧妙地将“和”字融入到环境设计中;“简”思想的体现。“简”即简约、质朴,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特征之一即灵动飘逸、沉静庄重。营造“美”的意境;美是每个人的终极向往和追求。在环境设计中,设计者使用各种设计手段,利用各种衬景、配景,使室内外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统一。

3简约风格的中国化

极简主义作为一种倡导“简约”理念的设计风格受到当今社会人们的垂青和追求,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它映射出处于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在高负荷和快节奏的忙碌中,向往一种轻松和舒适的生活方式的心情。在全球语境下,中国设计者如何运用自己的设计语言来呈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和价值观,实现国际化进程,是近年来设计行业共同的话题。中国的设计产业在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在倡导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和消费观,而设计师作为整个设计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把握设计主流思想,设计出既能体现文化特色,又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作品。现代简约中式风格已经让我国的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结合起来,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空间,简洁的线条、温婉的材料,在造型、比例、色彩等方面都具有现代化的时尚元素,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

4中式简约风格的空间表达

4.1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

4.2特征与表现

环境空间的形式和功能要求能够让人们进行多种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规范。环境设计需要考虑自然,切忌进行先破坏再由人们进行建设的思想。外部空间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的借助于各地的自然和具体的特色,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改造和设计,最终能够让风土人情和文化相互融合。环境设计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还要掌握比例和尺度在建筑物设计中的应用。仔细思考建筑物各处的布局与比例关系,各处的长、宽、高是否符合相应的比例设置和尺度要求,创造出亲切感。

植物造景作为环境景观的基础,其自身具有独特的风貌,或劲拙,或柔美。植物造景姿态万千、形态各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之美。根据植物的生命规律来搭配不同花期的植物,使得不同时期在同一地点产生四季演变的景观奇景,利用植物的特性来装饰景观之美,充分体现景观所在地的人文美学特点。

5结语

在我国的设计领域,一直以来都未停止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元素的追寻和分析。而在当代,现代设计还需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发展。中式简约风格兼有传统中式元素和现代简约风格共有的特征,它不是单纯的否定,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做能够承载中国价值观,并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在我国,简约主义环境设计不只是把西方国家的设计理念进行照搬,也不是不进行选择的应用我国的传统设计理念,而是一种在我国当代语境基础上针对中西环境设计理念进行“重构”。在美化我们当前的生活环境的过程中,简约主义设计理念就是采用了相对简单的表现形式,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自然的、本能的需求。环境设计艺术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对美的探索、追求和表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鹰.浅谈中国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24):233.

[2]张良.当代室内设计中极简主义设计的魅力[J].现代装饰,2015(11):48.

[3]徐恒醇.设计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空间环境范文篇8

室内空间设计的展开,启迪了人的智慧和价值。包括启迪建筑师的创造思维。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甚至科学家,都可以从室内空间设计感到什么,学到些什么。可惜目前太过于片面地开发它们而忽视的文化档次,以致祸患累累。由现行建筑空间,室内设计所引起的传统与现代空间。新民族风格绝对不是在传统的文化里拿出一、二种符号原封不动的使用。新的民族风格应在所生长的时代环境里长出适合新的空间的花朵来。这就要求她的速度、情报更科学,更完善地反映现实。

人们可以关注现代风格室内空间,实质上现在的世界流行风格就是人类民族传统风格的各层反映。如今的各国家设计师正以本地的发展速度和文化基础创造出地域风格。这种地域风格里有很大的百分比是国际流行风格。她的香味飘进了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每一位空间设计师对她都有不同的反映。设计师本人就是一个比例尺。无论在任何环境里必须拿出这个比例尺(原本比例),对所处的空间进行比例、尺度的比较分析,时间长了自然成了一种职业的习惯。设计意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对空间、环境、形态、比例观察而产生的一种职业习惯。与时代的对话不是谁都成功。设计作品的表现手法异常之难是不难想象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要求,给人能够对话的引导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求的道路。室内空间设计就如同人的衣服之间的关系。人对自己的服饰是下一番功夫去思考的。但真正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形体,展现自己风貌,表现自己性格的服饰,体现出全面修养和知识,不是谁都能找到的感觉。室内空间设计作品的完成,对使用者和观赏者的意见听取是最好的结案。找到适合现代室内空间环境,探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是每一位设计工作者在现时环境空间设计领域里追求空间表现的一个课题。要改变、引导全社会对传统观念的新认识。在现实的环境里找出一条中国民族风格的新表现方法。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人的建造物里面肯定有适合今天社会文化的精华,努力去寻找定会找出新的表现形式,寻找它为民族风格的发展发行了一张在空间设计领域中跨进21世纪室内空间设计的门票。新一代设计师追求的应该是去掉镜框的作品,有新的构思。经济成长和国际化的进展,海外旅行者的进入,国际金融的登陆,国际化饭店的进出,外国建筑师的涌入,中国建筑法的实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旅行的大众化,组织化是新空间室内设计的一个大发展的机遇。设计师是提高修养、品位的时候了。对比例、尺度、色彩和造型的完美和谐与统一,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精品应该诞生在对环境和条件深入的调查与理解。对维护传统风格、夺回传统风格、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心态应严加克服。积极探索,试图超越,设计观念的异彩纷呈是检验一个设计师的标准。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建筑物在功能、构造方面,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科学了,可空间、环境、形象、风格在当今社会里确实成了设计师的一大研究主题。

欧美近现代在室内空间设计上领先于我国。在设计与施工方面是一体化。形成了欧美风格流行文化。战后的日本涌现出很多有名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在探索民族风格的道路上,代表人物那就是安藤忠雄(TANDAO)。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日本风土文化+现代技术。也可说他是古典风和现代化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已被全世界设计人士注目。新的形象,新的空间出现在人的眼前,给人的感受是最好的答案。古代中国人创造了阿房宫、故宫。现代人每进入这上空间环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象征之感。在大设计时代到来之前,青年设计师会不断涌现。期望着像中国文字一样的设计风格出现。切忌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在中国文化五千年的长河里,有关非常丰富的营养和财宝。找到她最精华的部分用于今天。这一文化的寻找是要靠一个综合性集体才能实现的。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未来的室内空间设计师来说要有一个国际通的设计观念。加入世界多极文化里。实现再创中国民族设计雄风。设计行业的更新我国的室内空间设计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初具实力的职业设计人才宝库,无论从人数量和素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世纪之交给室内空间设计师们提供了空间和时间,同样也面临着设计人才的更替,设计队伍重组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室内空间设计师作为一个热门职业的同时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

中国室内设计师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

1.五十年代十大工程的出现给中国室内空间设计奠定了基础,第一代室内空间设计师出现。

2.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内需外引给中国室内空间设计发展创下了良好环境。这一时期是老设计师与新设计师交替阶段。

3.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室内空间设计逐步走上了正轨。同时出现了大批的年青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队伍面临着一个不可抗拒的人员交替。正如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室内空间设计师还发挥着作用,但队伍的中坚力量已由出生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代室内设计师所代替。等到了进入21世纪,接力棒将传到80年代出校门的新一代室内设计师的手中。这一代的设计师们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将决定中国室内空间设计今后创作及发展方向,为探索中国现代风格不懈地去追求。

今天室内空间设计师成长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化了。改革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机会。出国学习和进修的室内空间设计师越来越多。出国人员中的一部分已学成回国并活跃在设计领域。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室内空间设计师一直面临着一个激烈的竞争。各种设计单位努力求得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当前设计市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管理跟不上。这将使已有的矛盾更加突出。为此迫切需要来明确室内空间设计者的责任、权利,规范职业行为。使取得项目方式更加公正,收费更加合理,审查方式更加科学化、法制化,以适应新的形势。

[摘要]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室内空间设计在飞速发展,“传统”概念向模糊化发展,世界流行文化室内空间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共性化”的创造。室内空间设计更有几种引人注目之处。那是一种能饱含着历史感,溶合现代文明之感的美。

[关键词]室内空间流行文化新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

空间环境范文篇9

关键词:住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人本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了长足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随之日益提高。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住宅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同样受到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除价格外,住区环境是影响人们购房决定的第二大因素。人们对环境的关注说明,居民对住房的要求已从以往的“有房住”、“住好房”,提升到了对整体环境要求的境界。环境设计的理念经历了从“集中绿地Y组团绿地”到“均好性设计”;从“仿中西园林”到“生态小区”;从“公园”到“家园”的过程。然而,在繁荣的表象后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对待环境简单粗暴

成功的环境营造表明,环境设计在规划设计之前就应当开始;而目前在很多小区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与景观环境设计往往是相脱离的。虽然方案设计中就已包含了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但出于种种原因,在建筑设计进入初步设计甚至施工图设计阶段后,景观设计却往往转而由另一家单位重新进行设计。尽管更为细致的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重复劳动的方式实际上是对设计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建设场地原有自然环境资源的忽视和破坏。在不少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人们对改造环境的兴趣,大大超过了保护原有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兴趣。开发商为了更多地提高出房率,总是以树种不名贵,没有保留价值为由,对场地上的原有树木肆意砍伐;为了形成气派的广场,原有地形被简单地夷为平地,各种自然风貌也难逃最终消失的厄运。由于时间资金不足等原因,规划设计人员往往不深入分析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将规划设计建立在简单的平面构图设计上,环境设计变成机械的挖填方计算;一切夷为平地之后,所有设计从零开始。

2.商业炒作虚假环境

环境景观往往是小区广告的重点所在。超大面积的“人工湖”,郁郁葱葱的“林地”,四季各异的“花卉”,美不胜收的“喷泉广场”……所有的小区景观表现图都看似世外桃源。可是等到建成时,几乎所有小区都或多或少在环境建设上打了折扣。一些开发商着眼于商业炒作而缺少真正的生态人本精神,从而诱导消费者步入环境消费陷阱。

3.空间模式单调划一

现有小区限于资金、设计等原因,在户型设计和楼层选择时大多分为#类:’层Z顶层跃层[的多层住宅、!!层Z顶层跃层[的“小高层”和!\层左右Z顶层跃层[的高层住宅。一般来说,多层住宅最受欢迎,在景观布局中多被放在景观效果最佳的中心地带,而另外两种住宅则渐次被排列在场地,不但居住者接地性差,缺乏良好视野,还不得不忍受城市交通产生的噪声和灰尘,马太效应在此得到了有力印证。反映在小区空间形象上,这种布局方式则表现为边缘高中间低的“漏斗”形。如果说北京形成漏斗状的城市空间格局是古城保护与新区发展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产生,相形之下,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并没有过多规划条例限制,却一再形成这种单调的空间形象,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4.跟风照搬缺乏特色

很多小区在设计中不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直接挪用国内外住宅区甚至公共建筑已成体系的景观设计,不但没有体现当地特色,反而可能成为再次被抄袭的对象,结果是抄来抄去,“原版”设计的精髓逐渐流失,居民最终看到的往往是流于平庸的模式化景观设计。欧陆风连续吹了好几年,最近才稍见收敛,逐渐又有新古典主义、新现代主义、新乡土主义粉墨登场。住区建设风吹不断、主义更迭的现象不知何时才有尽头,立足本土的理性设计也不知何时才能站稳脚跟。

5.环境可观不可用

绿化和水体等自然因素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人工景观也必不可少。近年来,不少小区建成了设计、施工质量都属上乘的绿地、水景及小品;然而,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居民还是有美中不足的感觉———小区内可供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舒适程度不够。居住区环境有它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使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多数小区中,室外环境设计只注重营造大面积的绿地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甚至被设计成主题公园,却忽略了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小区景观仅仅作为华丽点缀,却不能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是目前小区环境建设的误区之一。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缺少对人们行为规律哪怕是初步的分析和研究,造成小区环境设计可观不可用,可亲不可近。

6.噪声污染严重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人们对小区的声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不但希望在家中不受干扰,也希望出了家门,漫步于小区内部时,同样能享受宁静、安谧的环境氛围。有的小区建筑间距不符合规范,相对的两栋楼鸡犬互闻;有的住宅楼建材不过关,隔声效果差;位于小区边缘的住户除了以上烦恼,还得听着汽车轰鸣和喇叭声入睡,实在境况堪怜。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噪声污染等居住环境问题引发的官司数量不断增长,仅"HHH年北京市法院就审理了数百起此类案件,其中大多数为噪声引发的纠纷。

7.肤浅生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通人也耳熟能详的用语,生态化借着“可持续”的东风,成为小区环境宣传的新宠。以“生态”作为小区宣传重点的例子在今天已屡见不鲜,可是有几个住宅区真正体现了生态住区的涵义呢J有的只是把绿化率在平均值的基础上提高了几个百分点;有的只是加大了水体的面积———而且仅仅停留在表现图上;有的走得稍远一些,设置了小区内的中水循环系统,将部分污染程度较低的生活废水进行简单净化,用于小区清洁、绿化灌溉;还有的对建筑进行了一些初级生态“加工”,如引导通风,屋顶种植,西墙绿化防晒……以上种种,通通号称“新时代的生态住区”。在国际建筑界已经把建筑空间环境作为自然系统中的开放的子系统,进入结合建筑设计、气候特点、建筑材料和生态科技等等方面进行生态建筑实践,并提出“零排放”概念的"!世纪,我们却还在争论种草还是栽树,大面积水体是否应该保留等早已有现实经验可以借鉴的问题。如果不尽快引入广义的生态概念并付诸于实践,我们的生态设计与国际水平之间的距离将进一步拉大。

空间环境范文篇10

云南省辖16个州市,其中8个民族自治州,共129个县市,总面积39.41万km2,约占全国4.11%,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以上。2014年总人口4687万人,约占全国3.45%,国内生产总值11720.91亿元。云南地处中国第二大林区,是维护中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地区,该地区森林多分布于江河水系的发源地和上中游流域,其森林的数量、质量及分布与流域局部地区乃至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关系十分密切;同时,这些森林集中分布区还是云南主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最后栖息地。而作为西南山区的典型代表,伴随山区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发生着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基础恶化趋势的调控难度加剧,未来前景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为地处中国西南部大江大河源地的云南省更应把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因此,云南省生态环境维护功能、社会价值远远大于本身的经济价值,环境保护与开发必须从整个流域甚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盘考虑。

2数据来源及方法构建

2.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名录2013》、《云南减灾年鉴2013》、《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等。

2.2方法构建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其他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如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所组成的综合体。生态环境传统单要素评价方法更侧重分析单一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而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下,生态环境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生态环境基础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愈加明显,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研究力图克服传统传统单要素的局限,创新性的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注重强调生态环境基础内部的系统平衡与外部的协调可能。

3评价结果

3.1环境容量中等

以云南各州市河流断面中COD、NH3-N两者入河剩余量的最小值为依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环境容量中等,12个地州市处于中等到较大的等级,运用Arcview数据自然分级的研究结果显示云南水环境容量可分为5级。

3.2生态环境较脆弱

脆弱度越大生态环境越脆弱系统稳定性越差;脆弱度越小生态环境越脆弱程度越低,构建云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表2)。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较脆弱,并分为4个等级,其中12个地州市处于中等脆弱及以上。

3.3生态环境较重要

生态重要性是省级划分禁止开发区的依据,云南省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共157个,总面积28253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4%;其中部级20个,省级3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21260.21km2,生态环境较重要。GIS的SpatialAnalyst模块生成各栅格的区域生态环境重要性评价图,结果表明:云南省16个地州市的生态环境重要程度分为4个等级,其中12个地州处于中等以上重要性。重要性较低区面积约10.3万km2,约占总面积26.5%。重要性中等区面积约11.4万km2,约占29.2%。重要性较高区面积约9.3万km2,约占23.84%。重要性最高区面积约7.54万km2,约占19.3%。

3.4自然灾害频发

结合云南省自然灾害基础数据,构建自然灾害要素危险性评价体系,如表5所示。运用格雷厄姆法自然灾害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区,16个地州市灾害危害程度可分为3个等级:(1)灾害极危险区:东川,面积1858.79km2,约占总面积0.48%。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上,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地表地质破碎度高,属少雨地带,长年采矿导致东川的生态严重退化,恢复成本极高。(2)灾害危险区:耿马、弥渡、姚安和鲁甸,面积8730km2,约占2.24%。耿马和弥渡发生地震灾害和滑坡泥石流;姚安和鲁甸近年地震灾害较明显。(3)灾害一般危险区:玉溪、楚雄、昭通、红河、普洱、保山、临沧和德宏、大理、丽江和迪庆部分地区,面积142397km2,约占36.51%。昭通存在地震和泥石流;红河滑坡泥石流较多见;滇西地区存在地震灾害。

3.5生态环境空间分异明显

从表6云南省各地州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可知,综合值测算法结果将云南省生态环境分为综合平衡区、效率主导区和环境主导区。综合平衡区:保山、西双版纳、曲靖、怒江、普洱和临沧。这些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良好,生态效益与环境质量水平相对平衡。怒江、普洱和临沧水环境容量大于6500t/a,水资源丰富,水环境容量较大;保山和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度较高,地表植被稳定程度较高,生态极重要区域比例分别为21.04%、13.62%,属于生态重要性最高区域;曲靖生态轻度脆弱,生态环境抵抗能力较好。效率主导区:分布在滇中城市群昆明、玉溪和楚雄,该类型区经济最发达,资源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人文环境较好,生态效益高于环境质量水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昆明、玉溪和楚雄生态均轻度脆弱,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较快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环境质量落后,楚雄(3071.41t/a)和玉溪(2098.38t/a)水环境容量较小,昆明滇池流域水环境容量亮红灯,保持生态效益的同时积极改善环境质量,是昆明、玉溪和楚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环境主导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质量为主,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效益较低,主要包括文山、德宏、丽江、迪庆、红河、大理和昭通。这些地区的万元GDP能耗不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第一、三产业比重大,人均GDP较低,生态资源利用率不足;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较多,生态环境较重要,其水环境容量均大于3500t/a,而生态属中度以上脆弱,植被恢复难度大(图6)。从生态环境整体视角看,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基础相对良好,但因山区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着挑战;从空间上看,以环境容量、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环境重要性及自然灾害危害性4个指标评价,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滇西北、西南地区相对较好,滇东北、滇中地区相对薄弱。

4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4.1深度挖潜,提高环境主导区生态效益

环境主导区通过认真实施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刚要,建设完善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网络,严格落实林地保有量,持续推进育林育草工作,科学开发地上地下空间等手段,深度挖潜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同时,文山、德宏、丽江、迪庆、红河、大理和昭通通过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生态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生态效益水平。

4.2生态设计,提升综合平衡区环境质量

综合平衡区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设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曲靖积极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预防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隐患;保山、西双版纳、怒江、普洱和临沧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强调综合平衡区开发与保护并行,提升环境质量和容量。

4.3改变路径,加强效率主导区改革转型

效率主导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依赖路径明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昆明、玉溪和楚雄通过“强改革”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突破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改变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变生产方式来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强投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向“强改革”转变。

4.4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省依法治生态

综合平衡区、效率主导区和环境主导区都要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各区依法治生态,坚持环境为先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宣传力度,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基层环保部门的监察功能,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5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