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9 06:03:41

空间环境设计

空间环境设计篇1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高潮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空间环境设计篇2

关键词简约主义;空间环境;应用;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空间环境设计取得了很大发展,由简单的空间划分转向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同时随着物质基础的富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功能性的要求上,而是更多地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健康时尚的感受。简约主义风格的设计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也是当今国际流行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必然在今后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将继续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追求。

1简约主义的概念及风格特点

现代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是80年代中期对复古风潮的叛逆和极简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环境设计领域中。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 van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简约主义的特色是将设计的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却很高。“简约而不简单……”这句人们都很熟悉的广告语基本表达了简约主义的全部内涵。在环境设计方面,简约不是简单的堆砌和随意的摆放,而是在设计上更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简约主义的风格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文化素养,需要反复推敲、认真思考、删繁就简,以色彩的高度凝练和造型的极度简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空间布置得精致合理,少而不空[1-4]。现代简约主义的风格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及最佳的绿化美化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二是人性化的功能设计。简约主义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其造价的,强调形式应更多地服务于功能。三是材质多样化。环境设计与材质选择上,应注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减少人工化的设计与不利于生态的材料,边缘尽可能呈现复杂有机的形状,以曲线代替直线,增加多样统一性。木质是花架主要的基本材质,简约主义的绿化小品中,新的材质也经常被运用,如铝、碳纤维、塑料、高密度玻璃等,为环境设计中的构筑物增添了各种可能性,如防水、耐刮、轻量、透光。

2简约主义的发展

在传统中国的装饰风格里,简约一词是几乎不存在的,不管是紫禁城内的殿宇还是江南水乡园林中的古宅,繁琐复杂的装饰从来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那些雕廊画柱一直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追求。设计者力求借助这些纷繁的建筑来显示自己的设计水平及相对复杂的构图,其实这些精雕细琢的“废物”并无实际作用,浪费了财力和人力。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大型的商场酒店都是由香港等地的商人承包建造,那种奢华的星级酒店式的装饰风格一时之间又被人们争相模仿。市场也被厂家引导,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暴发户”式的装饰建筑,以此盲目攀比,其实好的环境本来是一个可以让人彻底放松心情的休息之所,应该让人感到宁静。而如果硬件空间繁琐复杂则使人无法找到心灵所归。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有一个自由温馨的环境可以放松心情、调整心态,因此简约主义也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其实很多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他们都以“少就是多”的思想、以最纯净的形式,用相当普通的材料、使用最精简的手法,表现出非常深度的内涵和崇高的空间气质。例如:juhani pallasmaa在赫尔辛基设计的胡韦莱塔托14号公寓与阁楼改造;洛尔肯·奥赫利希设计的哈丽雅特·多恩女士服装店;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akira sakamoto 在日本大阪设计的hakuei别墅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简约主义作品。相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设计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3简约主义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现代城市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空间多种要素的统一和谐。实现城市现代化,要首先把城市美化起来,使城市的多种对立要素通过正确处理能够协调统一起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所有建筑师、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并应认真处理好对立统一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们营造的艺术空间,它既有实用的一面,又有美化景观的一面。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是先于“新建筑”而存在;“新建筑”是后于环境而新生;“新建筑”应融于已有的环境之中,在尺度、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简约主义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不同材质的应用上。空间环境设计是靠线、面分割组合形成的,而这些线和面都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不同的材质会营造不同的装饰效果,体现不一样的设计思想。如木材给人的感觉是朴实的,但同样的木质,不同的表面处理,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粗糙的木纹使人感到古老、朴实、粗犷,平滑的木纹使人感到高雅、精细、简明。在不同的空间中运用不同的材质或者运用不同色彩、肌理的同一材质使其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在简约主义的风各种展现出材质丰富的美感。其次,简约设计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设计的首要任务。个性化在设计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不同职业、年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的人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同,从而导致对室外空间使用功能要求的多样化,进而使空间环境体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特点。

4简约空间环境设计精神

4.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旨在满足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增进人生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者把更多的目光从空间环境设计本身转移到空间使用者——人的身上。设计者不但要考虑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不但要合理配置构筑物,注意色调的总体效果,妥善解决、道路、照明等问题,还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并处理好各种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等,使空间环境整体布局合理化,面积分配科学化,生活居住舒适化。

空间环境设计不再仅仅是对于使用功能的设计,它正迅速地向审美功能、文化功能靠拢。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和疏远,因此人们不仅需要一个舒适方便、功能齐全的生活空间,更渴望远离工业社会的冷漠、呆板,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我实现。于是空间环境设计便承载了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灵予以慰藉的重任。现代简约主义要求设计应以人为尺度达到协调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和谐,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安全、舒适、个性化的需求。

4.2树立简洁、自然的设计观

随着人与自然、人与生存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人开始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空间环境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绿色生态设计所倡导的适度消费理念及节约型生活方式也为简洁设计奠定了基础。简洁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考虑功能合理的前提下,追求设计思想的精炼及构图的完美,形成自然、简洁的设计风格,减少多余的装饰。因此,如何以最少的装饰材料达到最完美的装饰效果就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自然风格和简洁设计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简洁、自然的设计观主要有:一是把创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作为目标,提倡适度消费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把装饰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体现生态文化观、价值观。二是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同时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将绿色景观与自然融合起来。三是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尽量低消耗使用,争取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使现代建筑得以持续发展。

4.3遵循绿色生态设计原则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舒适消费必须是绿色消费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绿色生态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合理的、高效能低功耗的空间环境。良好的空间环境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将最大限度地保护空间环境的再生资源,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实现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所谓绿色生态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空间环境的功能、结构、配置等;科学选择材料,抛弃有毒、有害、含污染的化学材料,尽可能使用自然材料和环保材料。这样既达到了适度消费、节约能耗的目的,又避免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5结语

综上所述,简约主义设计是现代人所乐于追求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们追求的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空间环境不是宫殿般的奢侈,而是一个全身心放松的自我空间。顾名思义,简约主义设计就是摒弃了无谓的繁琐,使其更具理性化和功能化,它追求在对话中设计,建筑师应该是对话的参与者。伟大的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fraangelico)曾说过:“真正的财富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写到:“好的建筑师与不好的建筑师的不同在于,不好的建筑师总是屈服于各种诱惑而那些好的则会拒绝。”简约主义就是运用最精练的设计语言,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空间气质,为人们打造温馨舒适的理想家园,给人们提供一个身心愉悦的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必然在今后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将继续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追求。

6参考文献

[1] 汤姆沃尔伏.从包豪斯到现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2] 张远林.减法设计[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空间环境设计篇3

本文介绍了简约主义和现代简约设计风格特征的概念,勾勒出简约主义设

计在空间环境中应用的发展。以人为本,建立简约和自然的设计理念,遵循绿色

生态设计的原则,简约的空间环境设计等方面总结了空间设计精神内涵。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简约主义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应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我国的空间环境设计有了夸世纪的空

间式飞跃,从简单到更人性化的空间划分设计。在社会财富和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的物质基

础的同时,生活环境的设计已经远远超越功能上的需求,而是越来越多的重视健康并且时尚

的感觉以及文化内涵的体现。简约主义风格的设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它以最简洁的形式

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本能的感性需求和与时俱进的理性需求.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

国际设计风格的时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以及人类生活节奏的日趋高速化,简约的设

计概念将被日益广泛并且长久地应用于未来人们的日常生活。

1111

简约主义的概念及风格特点

现代简约主义发端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经过对80年代中期对于复古风潮的批

判,并且结合了极简美学逐步成熟的一种思潮,于90年代开始广泛的对设计领域产生影响,其

核心思想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VanderRohe的名言“Lessismore”其特点是简约而

不简单.因为虽然简约主义风格主张对的色彩、照明、材料的外在化进行颠覆性的简化,但实

际恰恰是对诸要素的内涵高度概念化把握.简约主义风格大致可从如下几点进行说明.

一是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即在景观设计中,优先考虑的是当地的立地条件,而不是

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或者政府的条文规定.只有这样,木、草、花才能与土地形成最经济、最

环保的结合,从而最大程度达到美化功能。第二是人性化设计的功能。即去掉那些纯装饰性、

没有太大实用价值而又高成本的设计元素。第三是材料多样化。不硬性使用规定的材料、材

质(尤其是人工合成部环保的产品),可以就地取材。传统的木质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胜任

各种基础材质。新型环保材料,如碳纤维、高密度玻璃液可以适当应用,成为点缀环境设计

的精致小品。

2222

简约主义的发展

简约这一设计理念几乎完全游离于中国传统设计理念,无论是紫禁城雄伟的宫殿,还是

江南园林令人叹为观止的巧夺天工的装饰,那些雕梁画栋、为追求繁琐而无一不用其极的精

雕细琢似乎一直是经久不衰的旋律。而这些传世巨作的巨大代价就是无尽的财富的浪费。

随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内涌现出大量装修穷奢极欲的商场、酒店、度假别墅,一

时间奢华之风日盛。人住在这种金碧辉煌的空间内,心灵反而得不到丝毫的放松,灵魂得不

到丝毫慰藉。因此,得到一个温馨而又简约的家越来越成为现代国人内心最真挚的呼声。

3333

简约主义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城市美学的核心问题在于把城市空间设计的诸多要素统一的基础上,达到美化城市

的目标。建筑的本质还是为人而设计的生活空间,而是是赋予了时代气息的艺术化特点的空

间,即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具体的讲,建筑设计的诸要素,如尺度、体量、色彩、风格等方

面应和谐的统一。

4444

简约主义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新理念

4.14.14.14.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空间环境设计的宗旨。其出发的在于人本身,而不是环境设计这一外在形式

以及过程。人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等因素应该成为环境设计是否能否最终实现提高生活质量、

最大限度体现人生意义的关键考虑。因此环境设计过程中,在必备的配置建筑物合理性、色

调的整体效果以及道路、照明等生活、生产等城市基础条件完善的基础上,还应该着重考虑

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等要素,以求最大程度符合人的活动规律。

当今,人类社会正处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际关系日益冷淡,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

代更加需要一个功能健全、舒适、独立的、个性的环境。这对于环境设计者提出了额外的要

求,即他们的设计作品要更符合审美标准,更富于文化底蕴,更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

为只有在这种的生活环境中,现代人才能身体放松,灵魂安慰

4.24.24.24.2

树立简洁、自然的设计观

在当今这个人与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的信息化时代,渴望回归自然成为当代人共同的呼

声。设计者应该抓住时代的脉搏,通过简洁、自然化的设计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日益失衡状

态回归到和谐的统一。绿色生态所畅想的适度消费观念为此设置了奋斗目标以及检验标准。

简洁主义设计者们要在保证环境功能完善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简洁,一切设计因素都要剔

除掉过度的装饰。简洁的自然风成为当今设计的焦点,他集中体现了适度消费理念、节约型

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其次,在追求自然态的审美,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并使用绿色的人工合成材料以及科学的手段,合理的采用可

再生资源,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消耗,这也是回归自然的内在要求。

5555

结语

综上所述,简约主义设计不仅是时展的理性产物,也是当代人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块

净土,获得精神慰藉的人本主义诉求。感性与理性都使得这个时代不再钟情于奢华的金碧辉

煌的宫殿,潺潺的溪流旁边一所简洁的木屋才是众望所归的家园。真正的财富应该是用尽可

空间环境设计篇4

关键词:空间;合理分割;光线;利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空间的合理分割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空间的合理分布。布不合理,会浪费很多资源,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布合理,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一个设计师要勇于探索时代和技术赋予空间的新形象,不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意识。我认为,室内整体空间中所必须具备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一定要结合功能的需要来加以装饰,共同构成室内环境的美观。

某院图书馆设计中,利采用办公桌椅、灯具、多媒体设备等一些具备实用功能的组件,利用它们相对地可以脱离界面布置于室内空间里的特征进行设计布置,使它们成为整个设计的一部分。取得了实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都极为突出。它们尽管有些时候并不是处于室内最中心的位置,比如灯具,但是由于实用的关系,一定在视觉中处于显著的位置,直接与人进行打交道,所以对图书馆整体环境的构架和文化气氛的烘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门是一个建筑物的最重要的位置,它对建筑物的重要性,相当于脸对于人的重要性。某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基本上是一个长方体形状,因此,作为这个建筑一部分的大门,要与它相协调。出于这个考虑,设计者将它的入口设计成长方形。这道门共分为四层,每一层都采用规格和尺寸一致的条状造型,其中一条嵌进建筑墙面,三条突出来。突出的三条门柱在原本平面的建筑墙面中形成一个凸起,显得很引人注目。这三个造型柱没有承重的功能,不具备实用性,但是使整体建筑不显得那么平板,有视觉上的审美怠义。读者通过大门时,尤其是在有阳光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光线从每一个造型柱的空隙中照进来,好像是通过重重的大门遨游知识宝库,但是进入宝库的过程并不显得单调,反而十分美好。从这个方面来说,它就具备了象征的意义,能给堵着带来无尽遐想。这就是恰当的空间布置所带来的美好感觉。

图1 某图书馆大门造型柱正面

图2 某图书馆大门造型柱侧面

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里面所特有的一些结构元素。比如天井的利用,天井的下方,就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在传统的民居里,天井具有采光的功能,而天井下方的蓄水池,又具有防火的功能。不过,这仅仅是就这种民居结构的表面功能来说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还在于人们对于风水的看法。所谓风水,简单地文字来看,就是风和水。房屋要通风,空气流通,人体体内与外界的能量交换才顺畅自然;而水则是生命体的基本成分,人体内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都是水。这些并不神秘,也不是迷信。

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看,就是学者们所认为的,自然界的超微离子和磁场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且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与人体发生作用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能量也随着环境不断改变,也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在一个图书馆的大厅里,采用这种传统的风水观念并结合现代的技术材料,设计这么一个蓄水池,也是很必要的。在审美视觉上,它也打破了平整的地面的单调性。很多时候,设计者都认为,室内设计中的空间布置中,审美性一定是基于它的实用性,或者反过来,实用性也大部分都有它的审美功能。

传统的大学图书馆,藏、阅、借、管布局是固定分隔的,按其服务对象及所提供服务的内容而分害成小块,是一种近似封闭状态的空间布局,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而现代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建筑打破了这种封闭结构,以人为本,阅览区采用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大格局。

图3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图书馆

2光线的合理利用

光环境在任何室内设计中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而对于图书馆而言,这个因素尤其重要。好的光环境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它能给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场所,能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光环境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说传统的建筑中就不考虑这个因素,而是说,直到现代,才正式在学理上提出这么一个概念。所谓光环境,就是由光照射于建筑物的内外空间时所形成的环境,包括了室外光环境和室内光环境。室外光环境是在室外空间由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它要求光线要满足物理、视觉、心理、美学、社会等方面的要求。而室内设计师要考虑的主要是室内光环境,它是指室内空间由于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

它除了要满足物理、视觉、心理的功能外,还要求满足人体功效学及美学等方面的要求。光环境设计的目的是追求合理的设计标准,使用节能的照明设备,引进自然光线,美化室内环境,使科学与艺术完美融为一体。国内的许多图书馆的阅览室中,对光线的设计都十分美观实用。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一个阅览室,通过灯光营造出一个静谧的环境,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人类来自于大自然,从心底里热爱大自然的美景,即使在现代的房子里也常常希望能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尤其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能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并且随着光影的变幻,能使室内的有限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设计者一向都认为,光环境和空间两者之间其实是互相依赖的,它们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脱离了空间而孤立地谈论光环境,空间中只有光的存在,才能使眼睛发挥它的功效,才能在空间辨认人和物体的存在;同时,光环境也是存在于空间中的,并以空间为依托显现出它的状态、变化及表现力。合理的室内光环境的营造,还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功效。因为天然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其实,直射阳光进入室内,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时间信息,同时也可以可增加室内视环境的情趣,赋予人有大自然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所以在进行光环境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自然采光。设计者仔细考虑了图书馆的窗户面积和方位,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室内装修也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通过这些手段,图书馆能够获得足够的室内光线,至少在白天能减少人工照明,节省照明能耗。除了金字塔式的采光顶之外,还有其它很多种类的采光窗作为建筑构成的一个元素。

以往的室内设计师在考虑采光时,都是假定天空是阴天,没有将阳光直射的场景考虑进来,对阳光多变所引起的采光不稳定,过热,眩光等问题采取直接避开的态度。但是由于节能环保理念的产生和逐渐影响,现在的许多设计师都开始将阳光本身的变化纳入到室内设计中来。

国际照明委员会还编写了《国际采光指南》,为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和标准。这本小册子指出:“利用晴天采光计算方法设计采光,约可减小巧%的开窗面积,具有重要的节能和经济意义。”这点应该给我们室内设计师很多启示。某图书馆的设计中这层透明的玻璃,,设计者对于金字塔采光顶的应用,就考虑到了这个因素。透光能抬头看到室外更为高大的建筑物,还有蓝天白云,偶尔飞翔而过的小鸟。冬日的晴朗天气,坐在这个玻璃金字塔采光顶下面读书,会觉得非常温暖。而大门口造型立柱的间隔设计,同样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空间环境设计篇5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高效快捷的生活使得地下空间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因此,一个集中工作、就餐、娱乐等必要行程的地点成为高效率生活的首选。高层综合体也顺应要求雨后春笋般如林的生长在各地中心区、金融区、新城区。

一、概述

1.高层综合体的整体建设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辅助要素:地下空间、环境建设。

1.1 地下空间:除了在地块中高容积率的向上发展,综合体的地下空间逐渐显得尤为宝贵。一般来说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地下空间大多数用于停车及设备。有时也会出现少量的商业设置。

1.2 环境建设:在节约市政用土,减少市政设施重复建设,提高市政设施利用率的同时,高层综合体也需要承担一定的环境建设责任。环境的优良直接影响地块的商业氛围以及辐射范围。同时,可以对高层综合体的复杂人流进行合理分配引导,对人气带动及城市环境建设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项目概况:地块位于某广场商圈,总占地面积约82亩,实际建设用地面积为29.25亩,容积率达到6.5%左右。项目拟规划在红线范围内建设集高档百货、超级电器旗舰店、高星级酒店、高档公寓等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并要求对地绿地、水域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完善的市民广场空间与项目空间的有机融合。

3.周边条件分析

基地所在的商圈为核心商圈,周围有电脑城,各类百货,手机数码城和大型超市等商业设施。为此项目提供了人气条件。地上建设红线集中在地块北边,南边主要为绿地,其中包括大面积水体。

综合体裙房控制在5-6层全部用于商业,塔楼包含办公、酒店及住宅设置。商业总体量控制在6万m2 以内。

2、设计理念初步形成

综合上述条件,设计者认为,环境及地下空间的设计阻碍因素有两点:1.大面积水于地块中央,若进行填埋,不仅提高建设成本,并且浪费天然水景资源。若予以保留,其下方一层的高度无法利用,按常理设置停车无法发挥最大经济价值。2.地面广场面积大,若完全设计成独立广场,会令人产生疲劳、厌烦感,甚至对到达建筑主体的人流起到阻碍作用。在保证地面广场完整性的同时,对人流理性引导,并将地下空间利用最大化,设计者决定将地下一层设置成商业用房,广场部分沿水体边界安排商铺。并按照人流聚集点设置下沉广场,作为地下与地面的连接点。其余地下二三层停车及设备用房。此举有效的融合地上与地下空间,打破了大面积广场带来的繁冗、审美疲劳的弊端。将地块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

2.1 两横两纵

横向,广场以湖面为中心由北至南有两条横向分割。北端为一整排下沉广场,并被地面交通分割成四个分区,各分区均设立垂直交通。南端为基地临街面,分别在东西两角设计地下商业入口,利用巨大不规则折线形台阶,对人流进行引导。在两条横向带状设计之间,设计三条步行规划路,以满通需求。纵向,广场主要设立两条不平行道路。西边结合广场中间横向规划路对水面进行不规则分割。

两横两纵的设计顺应不规则梯形基地条件,配合商业综合体造型要求,对场地进行“井”字分割,使不规则折线成为环境设计主要元素。

2.2 “Z轴”联接

地下平面交通状况也与地上一致,由此,上下两层的连接点变得很重要。这是将环境与地下空间结合设计的重点。除了满足疏散交通等规范要求的楼梯、扶梯等,设计者构思了四处肩负造型功能的“Z轴”联接,分别是北端下沉带中间的锥形玻璃塔,及分别设立在水域中央、南端两商业入口之间和东边绿地上的异形“金字塔”采光井。四处联接点高出地面的设计不仅对下层商业留出空间变化的余地,也打破了上层大面积平坦基地给人带来的视觉疲劳感,使广场环境高低错落有致,配合造型景观,丰富了广场的环境元素。玻璃及钢架的材质富有现代感,提高地下商业的自然采光率,一定程度上还可降低营运成本。

2.3 小品设计

X、Y、Z轴的主体设计确定之后,细节小品也十分重要。好的环境小品可使广场整体趣味性提高,可使基地已有条件的环境价值发挥到最大,环境设计的成功与否也体现于此。

整个广场的环境重点就是自然水面。由于水体面积巨大,所以通过纵横交通的分割,变成大小不一的四个区域。加之中间树立一个异形“金字塔”采光井,无疑,这里成为广场的环境中心点。为更好地利用水体景观效果,设计者沿东边较大的两片水区设计不对称滨水步道。横穿水景的步行规划路有近三分之二的长度拥有沿水景观,设计者将围砌水面的池岸设计成种满花卉的花坛,并隔一段设计一张木质长椅嵌于花坛之中。步道配合绿地景观及花坛长椅,营造出被自然环境包围的舒适田园感。在各水区中间,设计略处于水面的石材立方作为水中小品,方形的石材,排列整齐,显得既稳重,又现代。各区立方排列不对称,避免了石材立方容易带来的沉重感。加之与其配合的喷泉及围绕的花坛,使整个水体成为有灵魂的丰富景观,人群在这里可以放松身心,忘记紧张的生活节奏,融身于广场环境之中。

配合步行规划路上,花中长椅的设计,在东西两边绿地上,沿边设计若干包围着花坛的木质圆形长椅,一方面为广场人群提供休息场所,另一方面,也分担了景观中心所负担的人流压力。

三、城市色彩规划应往何处去

3.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在设计中考虑到色彩对人的视觉心理作用,应使人感到舒适,产生正面心理效应。过度的色彩装饰会产生浮夸、躁动、张扬、轻浮的视觉效果,对人的视觉与心理产生极大的负担与影响。二是城市色彩规划不是规划一个空城,应把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考虑到规划中去,进行把人包含于城市其中的整体色彩规划。

3.2 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是位于大自然中的,不能孤立地只谈城市色彩,它应与周边的自然地理情况、气候状况等相协调。

3.3 对色彩文化属性的挖掘

除色彩的科学属性外,应加强对其文化属性的研究。

3.4 有度且可行的规划

色彩规划的度应把握好,不能简单画一地硬性规定色系色调,强制执行城市色彩规划,那样会抹杀城市的多样性,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5 绿化景观

广场本身面积巨大,所以,在统一的风格中,尽可能地丰富设计,减少审美疲劳是此项目环境设计的另一重点。而本广场中,除去交通、水景等,最大的面积,莫属于绿地。若是满铺草皮,难免显得空洞乏味。经过商讨,设计者决定,采用拼接手法,将两种不同草皮以不规则流线间隔种植。这里,设计者没有再采用广场、台阶所使用的折线元素,而是采用了曲线流线设计。一是为配合绿地的亲和力要求,二是为降低广场整体的冲击感。折线与锐角的大量出现,会对人的感官造成一定的刺激,流线型植被拼接,好似柔和剂,中和了现代风格及人体感知的两种需求。

除拼接绿地外,广场采用三种不同规格的行道树。最大最挺拔的用于沿基地种植,对广场形成一定围合度,对步行与机动交通进行分离。第二种略小的树种用于两纵交通,明确其主要道路的交通地位。最小的一种用于其他规划道路。三种行道树形成交通等级,也明确了广场的区块划分,对平坦的广场起到竖向的遮挡及分隔,有利于形成景观层次。

为呼应水体周围花坛的设计,将每个下沉广场周围都设计成花坛,内种植会竖向生长的藤蔓型植物,使地上景观有效的延生到下层商业空间中,形成景观延续性。

4、总结

将地上环境与地下空间结合,最重要的是合理安排三轴连接,使两层空间可以融会贯通。设计者十分重视高层综合体中这二者的设计利用,将其结合是顺应基地条件的产物,也是商业环境设计中的另一突破点。在经济价值首当其冲的现今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对人性的关怀,同时也使经济价值提高。将地下空间结合到环境设计,无形中使环境的优化成倍增加,不仅对商业人流进行更细致的分配,合理的降低地面广场的人流压力,也为商业地块聚集了人气,为商业经济价值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陆元晶.张文珺.王正鹏.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空间环境设计篇6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环境;影响因素;创新设计

1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

1.1人的需求因素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环境的规划设计。为此,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需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满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还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仅要方便居民出行、户外活动、邻里交往,而且还要照顾老弱病残,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1.2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原则。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保护建设地段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环境设计中减少能耗、节约能源,使用环保型材料,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而促进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加舒适、环保、生态。

1.3精神文化因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遵循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理解当地民众的心态特征,用环境设计手法表现地方文化内涵,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在环境设计中还可以通过融入地方人文、历史、文化特色来突出居住区的风格特点,提升居住区空间环境的文化品味,从而确保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文化系统相契合。

1.4老龄化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完善社区老年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设施,使环境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如,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有利于避开强风、日晒,尽量减少陡斜的坡道、步道设计,在地面上做好相应的防滑处理;由于老年人的体质较差,在室外活动时不能久站,所以要合理设计庭院中的座椅等等。

1.5物业管理因素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处理好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结合物流管理公司的规模确定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便于物流管理公司开展分区管理。道路交通是物业管理的重点,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体现道路的交通特性和辅助功能,组织好垃圾运送路线、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等,为规范开展物流管理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居住区环境设计还要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的设施配备要求确定公共设施布局设计,根据居住空间领域的层次性进行居住区绿化布置设计,以便于日后物业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为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协商,结合物业管理需求进行设计。

2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创新

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多,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除了需要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必须体现出设计的创新之处,鉴于此,下面本文从空间结构布局、建筑结构、交通绿地、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论述。

2.1居住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创新设计空间群是由多个空间组合而成的完整空间序列,在对居住区进行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将其视作为一个空间群,利用其中各个空间的内在联系,既能使空间在对比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又能借助空间彼此的相互渗透,来增强空间本身的层次感,这是空间布局的一大创新之处。

2.1.1前导空间。对于居住区而言,其室外的空间层次划分较为明确,这为空间序列的完整性设计提供了条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将居住区的入口作为前导空间,并在各个主要入口处设置小区标志,同时将地面空间布置成为停车场或是小型广场,由此可以引导居民进入到小区当中。在前导空间结构布局中,应对入口对景的设置加以注意,既可将中心绿地作为对象,也可将公共建筑作为对景,借助周围绿化,并采用虚拟现实对比的手法,使居住区入口这一前导空间的构图更加完整、景观更加丰富。由此能够让从入口进入小区的居民感觉到亲切。

2.1.2公共空间。由居住区入口的前导空间进入后,便到了空间序列的中心,即居住区公共空间,它是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精华之所在,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在该位置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如托儿所、中老年活动站、健身中心等等。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应当以色彩明快为主,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与过渡,使这个公共空间成为居住区居民交往、休闲、观赏、活动的中心地带。

2.2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重中之重,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常用的住宅群空间组合形式如表1所示。表1中给出的这几种空间组合形式各具优缺点,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每种形式的优点加以合理利用,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妥善处理,以多样化的住宅群体组合形式为主,通过空间形状、布置形式、平面外形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建筑结构形式设计的创新。住宅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

2.2.1协调性。想要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就必须着眼于整体性设计,从单体设计到群体规划要尽可能做到连贯一致,同时,居住区内的建筑风格应当与城市总体格调相协调。因此建筑设计除了要充分考虑功能和卫生要求之外,还要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使建筑结构有周围大环境相协调。

2.2.2组合变化。在对居住区内的建筑群体进行设计时,应当本着造型新颖、风格协调、布局合理且富有变化的原则,同时在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设计上,可以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特点以及结构布设的可能性,对建筑空间进行适当处理,使整个空间组合体现出主次分明、布局均衡的特点。具体设计中,可以采用长-短、点-条、拼接等手法,并在低层建筑群中适当设置一、两栋高层建筑,由此不但能够使建筑群体更加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间格局。在建筑结构外部型体的处理上,应对装修、色彩、阳台等形式的选择予以重视,尽可能使住宅的入口富有一定的变化,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居住空间,这有助于增强居民之间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2.2.3景观渗透。可在住宅建筑的不同方位上设计入口,借助建筑上的特殊部位,如底层、转角等,创造室内外空间环境。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辅助功能,如利用建筑底层架空层作绿化或是停车场等;屋顶可以采用坡屋面设计,由此不但能够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而且还能防止屋面积水渗漏等问题的发生。

2.3交通绿地的创新设计

2.3.1街路的空间比例。在居住区中,街路属于线形空间,设计时,可以按照街路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将之归入到相应的空间层次当中,同时,要对街路空间的比例予以重视,设计要点如下: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要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布局;不得影响到居住区外的城市交通;要明确分级;做到多功能协调统一。

2.3.2公共绿地。在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时,可以选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是混合式。规则式具有庄严、雄伟的特点,但从其整体形式上看,缺少活泼和自然的因素;自然式是以模仿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不刻意追求庄严和对称,国内绝大部分居住区采用的都是这种布设形式,它可以结合地形条件,并采用相应的园艺手法,在有限的地面空间中,创造出理想的绿色效果;混合式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兼具它们的优点。

2.4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包括教育、医疗、文体、商业服务、金融、市政公用以及行政管理等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应当以居住区内的人口数量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与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和空间结构布局紧密联系到一起,与住宅和街路绿化同步建设,借此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增设一些新的内容,使其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要。

2.5景观小品的创新设计

以使用性质为分类依据,将居住区环境小品分为以下几类,如表2所示。

2.5.1围墙

围墙的设计要保证围墙具备防止外人闯入和屏障视线、风沙和噪声的功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美观性。在围墙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使材料与细部构造产生的线条、图案能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2.5.2雕塑

雕塑应设计在居住区空间内的花坛、入口、草地等处,根据周边的环境确定雕塑的形式、体量、造型、色彩,确保雕塑与环境相协调。在雕塑类型的选择上,可选择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雕塑,彰显居住区的现代感,并且还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2.5.3水体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可灵活设计喷泉、泳池、人工湖等水体景观,利用水体的流动性营造安静宜人、回归自然的氛围。在庭院环境设计中,可围绕建筑物设计成一线弯弯的水面,通过水体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庭院景色。在居住区环境小品设计时,要突出小品的使用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紧密结合绿化系统、建筑群体和道路交通,对小品进行合理布局,使环境小品具备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3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在具体设计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外,还应当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从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达到协调统一,为居民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8):59-61.

[2]林耕,张天宇.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J].工业建筑,2013(6):85-87.

[3]李伟星,冯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4]张灿.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5):49-50.

[5]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6):89-91.

[6]徐跃铭.基于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15(6):25-27.

空间环境设计篇7

【关键词】环境空间;视觉传达;信息;设计

在现代社会,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学科越来越专。从环境空间角度来说,专业上就分为了室内和室外两种设计,两者虽同属于环境艺术的范畴,但是具体研究的内容与侧重则各有不同。总体来说,环境的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与心理感受的过程。无论室内还是室外设计,设计做到合理、舒适、美观、功能、个性、自然就基本达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愉悦的目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越来越大。对于环境空间的设计如果还是停留在仅仅满足于上述硬件功能的划分与使用需求的满足上面就难免过于简单,不符合时展的需要。而正真能够更好、更深入的影响消费者的因素,我认为应该是环境空间中“软件”的设计,即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如何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与身心体验的过程。在环境空间中如何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进行设计互动与交流,从而更好的提升设计的品质与服务创新的价值。

每当去新开楼盘或是房交会,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室内空间设计效果图、样板间以及装修实例,很多设计方案都是在比拼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给人一种造价昂贵、装修豪华的气势,但是具体的内容却感觉冷漠与自己无关,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设计模仿、雷同和单一,注重形式与功能的修饰而忽略了内容与信息的交流互动。环境空间设计的设计师习惯于运用环艺设计的思维与手段来塑造空间的形式、功能与美感,对于空间环境的个性、目标针对、形式语言以及信息的内容、组织和传达思考不足,这或许是学科专业的限制与认知差异的不同所形成的。

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个人总习惯于运用视觉传达的思维与逻辑来看待设计的问题,就设计的共性而言,我认为任何形式的设计都是解决一个“信息的传达”的过程。这个过程构建于信息的者与接收者之间,通过中间的媒介或称为设计的平台来传达彼此交互的“信息”这个内容,而信息本身就是设计的主旨与价值所在。所谓的设计专业,诸如:产品、包装、展示、广告、标识、环境、服装、家居、园艺等等专业,只是服务的内容与针对的人群不同而已,但是其设计的本质仍然是一样的,就是――设计与接收,信息传递与识别、功能的需求与满足等等交互的过程。

如果说传统的环境空间设计主要涉及到:空间的功能、空间的划分、空间的形式、空间的色彩、空间的工艺、空间的材料、空间的制作、空间的预算等等问题的话,那么站到视觉传达专业“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待室内空间设计问题,就关注到了:空间的视觉、空间的感受、空间的个性、空间的互动、空间的情感、空间的语言、空间的反馈、空间的注意、空间的识别、空间的记忆、空间的联想等等。这是完全从受众的心理和视觉感受的角度看待空间设计的问题,不简单是一个具有使用功能和采取技术加工流水线所完成的环境几何形态。因此,如下围绕“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信息诉求”这一主题,从广告学、传播学、消费心理学的层面简单谈谈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软件――信息传达”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如果我们把“室内空间设计”当作一件商品进行分析的话,它应该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空间的形态与建造,空间的形态决定设计的功能与使用,而对于消费者功能使用的需求以及消费市场竞争的需要又反过来决定了空间的建造式样及形态。任何空间的形态都以一定的功能或属性结合在一起,生产建造之初就是考虑了市场和使用的状况所做出的定位选择,在一定使用功能的范围内加以规划和建设,以期在未来使用时能够灵活的设计和完善。这是来自于“商品”生产主体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前提。第二,空间的受众与使用对象,“受众与对象”又称为目标消费者,这是一群特定的人群。说他们“特定”是因为任何一种产品都只能满足一定的消费需求和受众的群体,商品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们的需求与归属有针对性和不同要求。高、中、低不同档次划分,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风俗习惯、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等形成了特定目标受众的消费需求,受众的消费观念与意愿不同决定了购买商品的类别与要求不同,同时对于外观、视觉效果、运用感受等等都会有所侧重。第三,是来自设计的思维与表现的效果。设计是一种定位的选择与实效效果及方式的表达过程,客户对于空间形态抽象的思维与使用功能的需求需要设计师进行翻译与设计呈现,在设计这个环节我认为包含着两种可能与需求,一种是在既定的环境空间中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功能与美感的“被动性”设计;另一种方式是在可能的环境与空间范围内针对客户的定位与要求进行设计的引导和创造,通过设计师对于设计的理解和创造来寻找室内空间设计的个性语言与独特功能、美感等等,从而做到引导消费。再有就是除了环境空间的硬件设计之外,还包含了一条重要的设计内容与需求――就是针对消费心理与受众交互过程的环境文化信息诉求,称之为环境“软件”的设计。这也是本文作者希望关注的重点和话题,环境空间设计不是僵硬的功能划分,更应该设计与关注的是受众的感受与设计信息的互动、影响和体验的过程。例如:我们选择到一家装修精美的咖啡店休闲,注重的不仅仅是这个店环境、空间、咖啡的味道和口感,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感官的体验与心理感受过程。从环境空间中的餐桌、座椅、桌布、地板、墙面、灯光、色彩、玻璃、吧台、卫生间等空间硬件的视觉设计效果,到咖啡店的名称、标识、形象、酒水单、纸巾、餐具、介绍咖啡文化的折页、背墙、POP、招贴、平面设计、服务生的着装等等软性设计的信息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这家咖啡店的完整印象。正是这些信息的沟通与互动增进了消费者与咖啡店之间的情感认同与文化交流,从而带动了消费者对于这个咖啡店环境空间整体心理感受与感官体验的影响结果,最终形成持续的喜欢、记忆、认同、情感的价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空间设计的信息诉求是方方面面的,但是最直接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元素还是软性文化信息的沟通与诉求,这是做好环境空间设计的点睛之笔。第四,是来自于消费市场的竞争所引发的全方位竞争关系,所有的设计产品都会有相应的竞争对手和营销手段,在基本的功能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吸引客户的选择与消费就是一个整体而全面的市场竞争问题。对于商品的消费市场,环境空间的设计与诉求本质上是脱离不开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与要求的。生产、消费、设计、市场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对于设计信息的要求与整合。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初,对于上述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就列入了议事日程。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产品的定位与销售都是受到市场的影响与消费的需求所引发的针对性诉求。市场没有最好,只有相对适合的消费人群。面对相同定位不同主题的环境空间设计,诉求的重点在于内容、差异化与服务质量的不同体现;而面对不同定位,层次分明的主题环境空间设计则需要做好个性与内涵的深入和完善,不求广泛认同但求目标准确。而无论定位于哪一种设计的要求,其遵守的基本原则都是相同的,就是找对人,说对话。在环境空间的硬件基础上强化环境软件的信息沟通与诉求。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在商品消费市场,“信息的传达”是传播学的重要内涵,把商品的信息经过一定的组织加工后传达给特定的目标人群,以期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最终实现商品销售与流通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选择与针对至关重要,对于什么样的消费者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内容,如何表述与说服是研究的重点。对于环境空间设计而言,需要传递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目标人群不同可以表述的方式也不一而同,例如:温馨、时尚、华丽、古典、现代、简约、浪漫等等都是环境空间主题设计的风格,但是在具体设计和表现某一风格的时候就应该明确信息表现的方式与传播载体各是什么?环境空间设计可以通过既有的形式与功能划分进行外观表现,如:结构、色彩、装饰、功能、色彩、材料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来营造气氛,吸引受众的注意,这在广告学中也是“吸引注意”的阶段,但是成功的广告传播除了吸引注意之外,还需要培养受众的兴趣以及说服受众相信广告信息的主张并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促成最终的消费行为。因此环境空间设计除了形式与功能做到吸引注意之外,也需要通过空间中的具体内容来表达设计师的主题设计思想与认识,让受众在环境空间的具体体验中感知并认识设计主题思想。例如;针对古典的环境设计风格,在环境软件信息沟通上面就可以通过环境中的绘画语言、风格式样、装饰盆景、器具器皿、灯具家具、甚至书籍饰品等一切细小的细节来表述主题的思想与延续,让受众在环境空间中能够有层次和深度的全方位感悟设计的精神和文化。而以上这些环节正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与载体。它们之间是相互配合与完善的部分,设计师通过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设计来实现环境空间设计从外而内,从表及里的主题思想,最终把主题环境空间的设计与人的情感、认知、沟通、说服、影响发挥到最佳的状态,这才是人居环境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综上,我认为在环境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学科与认识应该尽可能开阔,加强不同专业背景之间人的换位与沟通,运用多元的思维、多样的设计、多维的媒介、多种的艺术语言来进行设计主题的表达与呈现,相信这样的环境空间设计作品才会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够体现设计的人性化、个性化、文化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董新生,陶新中.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高桥鹰志+EB组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2]林恩・梅舍(英).商业空间设计[M].张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1.

[3]管嘉.环境空间设计[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7.

[4]罗子明.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

空间环境设计篇8

一、幼儿的特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1.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幼儿身体尺度

在心理学上,幼儿的成长时期大体可以被分为:新生期、乳儿期、幼儿早期、学前期以及学龄期五个时期,这里所指的成长期并非是分割开来的,是一个持续的整体过程,当然不同的幼儿所经历的成长时期点划分也不尽相同。整体来说,成年人相对于幼儿的成长速度是比较慢的,幼儿的学习与心理转变是非常迅速的,也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年纪越小的幼儿特征变化速度反而更快一些,儿童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声音、形状、色彩等方面,因此环境的转变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首要注重的是安全性,这些条件不仅来自于人为的情感给予,也来自我们为幼儿所营造的适宜外部环境。幼儿对于外部环境的选择也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舒适度去选择相应的环境。幼儿对于环境有自己独特的习性,他们喜欢选择喜好的空间进行游戏、玩耍。幼儿对于不同空间的敏感度是不同的,不论是较大的空间还是狭小的空间,幼儿都有自己独特偏爱的地方。幼儿园在对环境进行设计时,最重要的考量依据是幼儿的身体尺寸,这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时是十分需要注意的,一是对幼儿的安全方面进行考虑,另一个既是根据幼儿自身的身体高度设计适宜的环境设施,以达到让幼儿能够合理成长的效果。大部分幼儿都有站到高处的习性,这是由于儿童对于新事物的好奇感所致,居高临下的既视感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好奇心理。而幼儿园在考虑幼儿安全性的同时,也会根据此点对幼儿环境进行特殊的设计,例如幼儿园房屋窗台、栏杆扶手等的设计,宽阔的视野以及适宜的高度设计更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度与参与度。根据这些小尺度的设计,能够很容易的分辨出这些环境设施是为儿童所建,使人一眼即可看出所建设的场所为幼儿园。

2.幼儿的行为特征

根据幼儿的年龄不同,幼儿的行为特征也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的幼儿行为特征大体可分为五种:(1)三岁以前的儿童在学会走路以后,主要的行为特征为跑、跳等,这时期的幼儿大部分表现为精力充沛,不知疲倦;(2)3-4岁的儿童在体力方面以及身体控制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身体平衡度也有了一定的掌握,短距离跳跃、单脚站立一般已可掌握;(3)4-5岁的幼儿可以掌握单脚跳跃,并且具有良好的攀登能力,在注意力方面也有所提高,但时间不是很长;(4)五岁的儿童已可独立穿衣,并且有独立的思维,他们可以稳稳的跑步或攀登,父母对于幼儿的监督也不需要太高;(5)6-8岁的儿童已经初具相对的协调性,在参与协同的游戏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且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方式。幼儿在玩耍时,这些行为特征将会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人们通过对这些行为特征的观察与研究,进行对幼儿园环境的特殊设计,以此满足幼儿的玩耍需求。在心理学上,环境心理学同样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的是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这些研究为幼儿环境设计提供了经验与理论依据,这样才使得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更加合理。

3.幼儿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空间的定义十分广泛,在不同的层面所理解的概念也有所不同,然而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空间是从建筑空间方面来考虑的,以人为限定的场所来定义的空间,即指一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是以人的实际感觉与认知所限定的空间范围。本文的建筑空间又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然而我们所讨论的既是客观空间与幼儿行为活动的相互关系。幼儿园空间环境是以幼儿为主体,围绕这一主体的周围事物都被称为空间环境,国外的研究者曾指出:空间环境作为事物、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存在的,是作为联系两者的实体而存在的,且这种联系是有按照一定规律而来的,形成井然有序的联系规则。由此可知,事物、环境与空间环境的存在密不可分。人类需要活动就离不开空间的需求,而人的行为特征与空间又相互制约相互规范,不同行为特征的人对于空间环境的选择有独特的选择,然而空间环境对于人的行为特征又有不同的约束与规范。幼儿具有好动性强、好奇心强、注意力弱的行为特性,对于新事物具有好奇心理,精力比较旺盛,对于新事物的关注力又比较低,幼儿园的空间需要根据这些行为特征进行特殊的改良与设计。通过幼儿园特殊的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并且调动幼儿的趣味性进而促进幼儿行为的发展。这是由空间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反观,幼儿行为特征对于空间环境也有独特的影响,幼儿的行为特征与空间环境属于一种互动关系,环境是需要根据环境生活者的行为特征来进行设计的,因为空间环境设计的初衷即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幼儿具有特殊的行为特征,因此设计者在考量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以达到所需的效果。儿童的行为大部分是具有破坏性的,同时也包括创造性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都会导致环境的相应改变。

4.幼儿对环境的认知

幼儿对周边环境的认知主要来自家庭、幼儿园两个途径,家庭是幼儿时期儿童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幼儿最先的认知来自家庭的生活空间,幼儿早期的玩耍、休息、学习都来自家庭,对于环境最初的认知与了解也来自家庭环境。当幼儿到了进入学前教育的年纪时,幼儿园则成为除家庭之外的第二认知学习场所。通过幼儿教师的引导,幼儿对于空间中形状、大小、色彩等的特性有了新的体验和认知,在幼儿园里的玩耍与学习使幼儿吸收更多的环境体验,进而也形成了幼儿不同的行为特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幼儿身心的决定因素,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指幼儿园的客观空间环境。幼儿通过与家庭成员和幼儿园的社会团体的交往,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幼儿园相当于幼儿接触社会环境的起点,而这一环境也给幼儿身心发展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幼儿对于环境的认知与环境之间是属于相互作用的,并且这一体系中两者相互促进,两者互相给予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幼儿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设计原则

1.满足幼儿需求的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为了设计出满足幼儿需求的空间环境,首先需要满足的主要基本要求有:(1)空间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自由思维;(2)具有鼓励运动的多样化空间;(3)能够培养幼儿主观能动能力;(4)空间环境为幼儿提供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当幼儿身处幼儿园中时,适宜的空间环境能够使得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这种环境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良性发展。此外,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在运动能力培养上要符合幼儿自身条件,运动是幼儿智力发育的基础行为,因此相应的体育设施必须健全。

2.幼儿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幼儿园空间环境的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自由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既是物理空间的设计原则,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的温度、采光都是设计者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幼儿园的环境要能够使幼儿有一种舒适感,那么就一定要有充足的阳光,光线的强度对于幼儿对环境的认知是有一定影响的,幼儿园合理的采光设计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园设计的另一个原则也十分的重要,即安全性原则,幼儿园安全性问题一直作为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仍需我们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例如幼儿园设计中常见的锋利边角、悬挂物、突出异物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幼儿的受伤,对于高度差较大的地方也可能导致幼儿的跌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进行改良的地方。一般来说我们要注意的有: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交点应设计为弧形;在存在高度差的地方应设计相应的提示标志;减少幼儿园中的障碍物存放等。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注重自由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这两项原则的遵守有益于幼儿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发展。要营造一个适宜的幼儿园空间环境,就要合理的运用以上设计原则,才能更加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幼儿空间环境设计

1.幼儿室内与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从广泛的定义上来区分,幼儿园空间环境可以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顾名思义,室内空间环境即指幼儿园建筑物内的空间环境,一般包括幼儿的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等。其中生活用房的使用时间占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最大比例,生活用房又可细分为: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衣物储藏室以及音体活动室等。这些生活用房在设计时往往会以明确的特征来体现,例如明确的地理位置、可见的划分范围、展示器材的活动区等,都能够让幼儿清楚的辨认出来。在室内空间的活动范围内,设计者们又将其划分为安静活动区、复杂性玩耍区和活跃性玩耍区这三个区域,以便让幼儿对规则界限有更好的认知。相对于室内空间环境,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就相当的广泛,幼儿园的选址、幼儿园内总空间环境的划分、室外的活动场地、道路设计、幼儿园内的水体、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圈养等等都属于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范畴。

2.室内空间环境与室外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个内部空间的氛围对外部的依赖是高于其他任何因素的,人们喜欢待在有窗户的房子里,因为这样能够更好的接收外部的阳光与外部信息,不同的季节给我们带来的照明体验是不一样的,人的心情与生理也会随之而产生变化。同理而言,幼儿园室内空间环境同样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将给内部环境营造一个舒适的氛围,同时内部环境也将信息反馈给外部环境,两者得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总结

空间环境设计篇9

1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交通也越来越拥堵,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地面上的交通压力已经接近饱和。发展地下交通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基于现实的交通压力,城市地铁作为新宠,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基于现实现状,设计好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环境,对于地铁空间系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城市地铁车站的空间设计

2.1城市地铁车站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设计城市地铁车站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A.满足使用安全要求:安全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首要原则,地铁车站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安全性。B.满足出行方便要求:地铁车站是人们出行的现代交通区域,车站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可方便居民出行。C.满足人性化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逐渐走入生活。人们对环境要求更加高,为创造美妙、有序、和谐的空间秩序,人性化设计要求人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便利、舒适、美感和情趣的空间环境,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D.满足整体协调性要求: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当地民风民情相一致,与历史相协调,与时代感以及人的感知相协调。要求设计具有整体性。E.满足本土文化要求:各种文化有着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它是传统文化整合或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背景、地形和气候,城市地铁车站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形象的象征。

2.2艺术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各种概念属性统筹协调的层级关系是实施策略,它是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2]。

2.2.1地铁空间的入口设计地铁空间的入口设计是地铁空间设计的门面,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人们对其第一印象。地铁信息是入口设计首要呈现的,地铁信息要与周围融为一体。地铁入口设计的难点是地铁信息要与周围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又要体现其个性。设计师给出了两种建议:第一,入口采用简单的设计处理,这种方法很简洁,一般是没有建筑形体的。将入口的设计重点转移到标识的设计上,将标识作为导向,引导民众进入地铁;第二,采用浓重装饰,优雅高贵的华丽设计,令人过目难忘。

2.2.2地铁空间色彩设计与照明色彩具有强烈的识别效应,已成为经营策略的有力工具。有计划、有战略性的采用优美的色彩,可在视觉传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功能。为提高建筑外观空间的表现力,应该合理运用色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其用色习惯,都会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影响,为营造“地道”的文化风格,设计人员要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当地特色,设计出具有灵魂的、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在地铁空间的艺术性装饰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还有照明。大多数地铁车站都处于地下,车站内部一般缺乏自然光照,会令人紧张不安。地铁空间可以通过光源的一些特性、灯具质感、造型及其排列组合来妆扮或强化。可以把自然光照引入到车站里来,因地制宜地利用玻璃屋顶或者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来增强照明效果。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采用人工照明,光照尽量以简洁明快色调为主,这样,可以使人们在视觉上更加轻松愉悦。

2.2.3地铁空间中室内墙壁的设计墙壁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地铁空间内创造舒适的心理环境,让人忘却旅途的疲惫。一个舒适宜人、具有趣味性的候车环境是大家所期望的。此外,地铁的室内墙壁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通过地铁空间墙壁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国内地铁最缺乏的就是对城市特色的展示,对地域个性的张扬,如何设计出具有特色又美观的墙壁,将是对设计师的考验。

3结语

空间环境设计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一、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的演变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城市、建筑、环境已成为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特点,由于高层建筑相对于低、多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高层建筑设计不能够停留在独立的自身完善的概念上,高层建筑的开敞空间、景观、轮廓线、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城市的生态元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在设计概念上的差异已不十分明显,绿化、树木等自然元素,也不再单纯地被列为外部空间的组成,而被广泛地引入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作为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组成的高层综合办公建筑的环境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应是围绕着环境设计而展开的系统工程,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开敞空间、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车、人交通空间、体量、造型及动力供给、信息的收发等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设计要从整体环境出发,同时城市环境条件也为高层建筑提供了相应的限制和资源作为自身完善的系统,内部、外部的空间组成本身又应有明确的架构组织关系,使内、外空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互相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要求以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为中介,建筑空间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变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其职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体系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功能,从而使建筑与城市走向一体化。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为城市交通的集散枢纽,屋面成为城市广场,使建筑空间真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建筑与城市相互联结、渗透。 

 

(二)开放性 

开放性原则要求适应现代化开放城市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底部空间向社会开放,使其“公共化”,或将室内与半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供公众享用。这些大小不同、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既是某幢建筑的,也是属于城市的,每幢建筑的底部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并且与城市道路、人行天桥、街道花园等其它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形成连续通畅的城市空间环境,减少了堵塞感,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形成了富有活力与魅力的城市生活场所,并满足了人们对丰富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 

 

(三)步行性 

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应将步行条件设计置于中心地位,机动交通应围绕步行交通考虑,通过集约化的交通组织,形成安全、舒适、宜人、连续的步行空间系统,系统由商店、娱乐场所、宾馆及居住单元构成,其中将充分设置人们能游憩的开放空间,以缓解现代城市空间的拥挤和嘈杂。在这个步行区域中人们更加亲密,公共交往和公共活动较多,从而营造了一个具有情感归属和情感认同的现代城市社区。同时,步行的实现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和土地资源的需要,减少污染。 

 

(四)文化性 

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体,每个设计都应是对现有城市文脉的尊重、认同与配合,从而使一个城市的秩序逐渐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对于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对传统街道尺度、居民活动模式与生活习惯的尊重与保持方面。如旧金山的波特曼酒店紧挨着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奥林匹克浪子俱乐部,波特曼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同时吸收了周围建筑的一些独特的品质:如色彩、材料、肌理、尺度和形式等,最终使酒店与特定场所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五)人本性 

城市的本质就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现代城市中,街道因为汽车的介入成为交通的机器。钢铁和混凝土的发展使超大尺度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因而,现代城市设计开始关注城市和建筑对人的满足,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从人的需求着手的设计思想。人的需求在实质环境中,主要表现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即通常所说的建筑和城市的使用功能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是要建筑和城市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良好物理条件。人的心理需求有:安全、认知、愉悦、多层意义等几个方面。一个好的建筑的城市空间,应该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高层建筑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空间比例的设计,消解大体量的建筑主体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其次,利用空间质感和色彩的变化,塑造舒适的、吸引人的空间环境;此外,精心设计庭院、屋顶花园等室外景观,并合理布置足够的、舒适和美观的并与整体空间效果匹配的室外设施。只有在每个细节的设计中都认真的考虑到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在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城市中创造出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

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一)路面设计 

路面不仅是高层建筑底部人流最频繁的活动空间,也是人们视觉上接触频率最高的界面,路面不仅能满足路面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色彩、质感和构形加强路面的可识别性,以划分不同性质的活动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和疏散,给人以方向感和方位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底部空间交通的安全性能。路面的视觉效果使人们产生独特的激情感受,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使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更具有人性化和情趣,吸引人们驻足进行各种公共活动,从而使底部空间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高质量生活空间。路面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铺装和搭配,注意以下要求:(1)通常以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材料为主,不同材料只在暗示空间的变化和提示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或创造视觉趣味时采用,并保证在铺装统一中多样;(2)铺地材料的运用应与其他水平界面要素统一协调,在统一中形成对比;(3)当铺地出现高低变化时,交接材料要变化,给人以明确提示。铺地与垂直界面上其他要素交接处最好以材料的变化来形成明确的过渡,较粗质的铺装材料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大面积使用的不同材料交接处,也应使用变化的材料以表示交接明确,交接材料要略高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