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十篇

时间:2023-03-16 06:5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信息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篇1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虽然时机正好,但是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起步晚,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软件服务能力弱,这些都是摆在广西眼前不争的事实。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十二五”计划,其任务非常艰巨。根据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国电子制造业要突破12万亿元,软件业要突破4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还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而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应该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提高产业增长速度。到2015年时,要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更为优化,形成“一区二带”的产业新格局。为此广西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1政府的支持

政府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起到了方向性、绝对性的作用,广西政府应该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对广西经济的重要性,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进行支持。要加大投入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需要的经费,加重资本支持,显示出政府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决心,释放正面信号,指明发展方向。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企业与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对大型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奖励政策,提升企业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信心,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从而带动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步步升高。广西政府要从一系列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创新氛围、人才培育、国际间合作等多个角度,扶持和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1.2找到适合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模式

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位于广西北海市工业园区内,2009年正式开园。是广西目前发展非常成功的电子信息园地,采取“立足高端,构建产业链,打造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发展战略,打造了多项电子主导产业,如整机、储存、软件开发、关键零部件等等,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大开放的良好机遇,经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生态、人文、环保、绿色的高科技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归结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的成功,可以借用中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贺海华的原话:“中央企业搭台、地方政府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唱戏”,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将这些企业连结起来,成立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地,创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利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生产的聚集,而后逐渐建立主导产业,发挥市场竞争灵活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园地的服务与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由工业园向新城的转变。建设产业新城,是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行路径,这也是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可行性模式。实践证明,电子信息产业园模式是成功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十项第一产业项目填补了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空白;入园企业达90多家,用工达6000多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同时孵化了一批创业青年;电子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3年创业园区的社会经济产值达270亿元,充分发挥了广西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核心作用,将北海市打造为智慧型城市。

1.3继续实施七大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广西要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并严格落实“十二五”的规划,继续坚定不移的深入广泛的实施七大工程:新型计算机工程、新型电子软器件工程、通信产业化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化工程、光电绿色节能产业工程。现代新型家电产品工程、软件开发及服务工程,为此大力发展新一代的新型平板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数字家庭、网络通讯设备等新的信息技术,努力使电子信息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扶持和培育一批能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大企业,支撑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1.4提高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人才短缺是制约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突破人才的制约,就必须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对人才教育的投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人员的信息素养与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更优秀、更活力的新鲜人才血液。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能培养人才,更多的留住人才。首先。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的范围;要鼓励高校与电子信息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将电子信息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输送到高校,提升现有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或者将高校生输入到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实习或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人才能力;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和晋升的一系列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生产与科研积极性,从而留住人才。

2、结语

电子信息产业篇2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分析,阐明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解构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企业自身的行为选择、市场环境的培育等三个方面着手,提出福建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状

1、信息制造业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

近年来,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07年,福建省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总收入超过2612亿元,完成增加值830亿元。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02亿元,增长14.5%,实现销售收入1930亿元,增长11.6%,实现工业增加值370亿元。软件产业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220亿元,增长41%。目前福建省电子信息业的产业集群依然以信息制造为主:计算机及其外设产业集群产值684.9亿元,占全行业48%;手机产业集群产值105.5亿元,占全行业7.4%;数字视听产业集群产值151.3亿元,占全行业10.6%。这三大产业集群生产总值占行业总产值的66%。

2、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趋势显现

福厦沿海五个设区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97%,其中福州、厦门两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5%,福州、厦门两市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96%。目前已形成了福州、厦门两大信息产业增长极,并开始沿高速公路干线向山区辐射延伸,2007年全省9个设区市增长较快的有三明、南平、龙岩,分别达到45.1%、38%、30.7%;福州、厦门、漳州3个产值超百亿元的设区市增长分别为8.2%、6.3%、3.3%。以福州、厦门为重点的福厦沿海作为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其效应与作用日趋凸显,福厦沿海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聚集带。

3、信息产品品牌建设效果显著,竞争力有所提升

品牌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法宝。截至目前,福建省已有9项产品入选“中国名牌产品”,同时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蒸汽电熨斗,漳州万利达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电磁炉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2007年度“国家免检”产品。厦华电子第三次蝉联中国电子商会评测的年度“中国十佳平板电视”榜首,稳居平板电视市场一线龙头品牌。厦华、夏新、飞毛腿、万利达4个品牌入选首批300家“全国重点保护品牌”名单,福通士达公司与厦门大学化学系等单位合作成功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光LED灯用YAG荧光粉,整体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著名品牌的标准;宏发电子公司自行开发研制的工控继电器、家用电器继电器、信号继电器、车载继电器等系列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和国防工业高尖端技术领域,成为全球继电器行业的重要厂商。这些品牌将享受国家品牌战略规划、品牌价值评估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4、信息产品运用广泛,有效拉动产业增长

目前福建省已有78.5%的企业使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采集和数据收集,开展初步的电子商务活动,提高资金周转率达15%以上。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76.5%的企业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办公,提高工作效率高过3-8倍,全省4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了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节约能耗达20%以上,35%以上的轻工、化工、建材、制药、冶金、筛煤、林产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平均提高20%以上,同时降低消耗、改善了劳动环境;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促进全省传统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改变运营模式,实现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总体发展滞后,总力竞争力不足

福建省90%以上的企业为小企业,目前福建信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不到40亿元,约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0.5%,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产业投入不足、企业研发力量弱,又缺乏新的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项目的支撑,自主知识产品比例仅占10%左右。目前福建省信息产品制造业虽然总量居全国第八,但是与居前三位的北京、广东、上海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仅是北京的16%、广东的23%,相比差距明显。软件业尽管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滞后,低于全国10%左右的平均水平。

2、综合配套能力弱,产业链不完整,缺乏强有力的产业集群的支撑

新型元器件发展滞后于整机发展,大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依赖国外省外供给,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基本依赖进口。目前虽然拥有戴尔、冠捷、厦华、夏新、联想移动、中华映管、松下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但这些企业的主要产品除显示器外均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如戴尔计算机的大多数零部件福建省都没有生产,联想移动、夏新的手机配件多从深圳等地采购,福建省产品所需的液晶显示屏大部分靠进口,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存在产值大、成本高、利润低的不利状况,总体竞争力不足。信息产品制造业虽已初步形成包括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等在内的23条产业链,但除CRT显示器已基本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外,其余产品尚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省内配套率低于三分之一。关键元器件发展滞后,核心元器件不能就地配套,产业链关键环节缺乏,削弱了产业凝聚力。

3、资金缺乏,对外资企业的依附性强,自主创新不足

从资本来源上来看,福建省信息产业对外资的依附性强,如福州显示器及计算机外设产业集群的所属企业大部分都是外商投资企业,尤其几个龙头企业更是外商绝对控股。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由于资金缺乏,投入不足,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尤其是缺乏能承担系统分析、高端设计、熟悉国际软件项目运作的项目带头人,以及既熟悉软件技术又懂行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缺乏加之企业技术投入的不足,造成自主创新不足,产品基本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下游环节。三、加强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1、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提升福建信息产业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的职能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的定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也应在全国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和规划框架下,找准福建信息产业发展的定位。按照“建设一带,增强两极,对接融合”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信息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福建承接海峡东岸以及两个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辐射能力,促进沿海与山区的产业对接与融合,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东岸以及两个三角洲信息产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升福建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有效整合企业价值链,调整企业的选择行为,完善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

整合企业价值链。保留企业自身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分割、转出将对竞争力影响不大的部分,吸收、合并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部分,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有效整合,使企业转为经营最具相关性的几种产品和业务,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内部的范围经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同时以现有的产品和市场为中心,实施相关产品的联合生主。一方面考虑同种产品的规格多样化和同类产品的品种多样化的特点,向左右横向扩展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企业现有产品和业务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对与现有产品和业务纵向具有很强相关性的多元化生产的产品,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

3、拓展融资的渠道,鼓励金融企业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发行债券或增发股票、配股;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买“壳”上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或股票,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利用证券市场资金规模,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为信誉和市场前景较好的电子信息业提供融资和担保,解决集群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刘志迎、周春花: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4).

[3]王少华、汪佳蕾:浙江省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2(8).

电子信息产业篇3

凌久电子,是中船重工第七九研究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平台,主营高性能计算机、信号处理平台、系统软件、加固液晶显示器及轴角转换模块等业务,近年来发展蒸蒸日上,成绩斐然。然而,仅仅四年前,电子信息产业仍微不足道,为打破发展困局,七九所整合重塑电子信息产业,迅速打造出一支在市场上能打善打硬仗的“狼族”。

打造“狼身”三件宝

“强健的身体、锋利的牙齿、尖锐的狼爪是狼身的三大法宝。”

七九所原有几家电子信息产业单位规模小,专业分工差异较大,综合市场信息滞后,销售公关能力弱……在行业市场上犹如瘦弱的羔羊,然而,若想在电子信息市场上争得立足之地,唯有将力量凝聚,让羔羊变成独狼,让独狼聚集成群狼。

2011年上半年,七九所将一个下设研究室、凌久高科图形图像公司、凌久电子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凌久电子,定位于从事高性能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支撑软件、图形图像处理与平板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工作。

公司成立后,迅速“强身健体”壮大实力。2011年10月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12月通过保密现场审查认证。短短几个月内,完善了设计、生产、管理和维护等机构,拥有了齐全的设计仿真、EAD设计、开发测试等配套设施,其中用于产品研制与生产的高端仪器和测试设备就配备200余台套。

“坚持用产品争夺市场话语权”是凌久电子坚持的理念,这也是狼族的“锋利牙齿”。为了快速打开局面,公司加快科研生产步伐,迅速推出了以“凌久腾飞”为品牌的软硬件产品,打造了一批高性能加固计算机、单板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设备、分布式DSP实时操作系统、并行DSP开发调试环境等多项产品。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增长迅猛的民用电力系统信号处理市场,电子公司研制生产了凌久嵌入式PowerPC处理器商用板卡,成为公司大举进军民用工业电子领域的拳头产品。通过几年的经营,凌久电子产品库不断丰富,产品链条日益稳固。

市场环节被公司视为“尖锐的狼爪”。为了磨练狼爪,公司根据市场分布组织需求,先后成立了销售部、业务发展部、市场部,并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公司多方猎才,成功引进了包括原通用电气(中国)公司市场总监等一批市场精英。目前,拥有市场销售人员30余人,市场销售网络已经基本搭建成熟。

锻铸“狼性”

“狼群之中有严明的纪律,有赏罚分明的激励政策,也有温暖的舐犊之情……所有这些,全部归根于一条古老的、无法言传的‘狼道’精神。”

用何种力量推进公司前行?凌久电子的破题之道是锻铸“狼道”精神。公司将建立品牌效应和打造企业文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壮志凌云,久炼成钢”为核心,努力打造“狼道”管理模式,迅速建立了企业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设立了自己的logo和网站。“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能者授权、功者受禄。”公司的“狼道”人才理念被放置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公司成立之初,员工不足70人,各方面力量薄弱。为解决此难题,公司鼓励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的流动,给年轻人更大发展空间,实现人才的多元发展。将员工根据学历、工作经验、综合能力等划分为7等8级,每个级别给予不同的薪金待遇。每个季度,根据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执行力、工作态度、安全、团队精神、督导能力、自律等项目进行自评、互评,对于连续4次获得成绩优异者给予升级加薪的奖励,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参加管理的权利。通过“狼道”人才管理模式,3年来,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涌入公司。

“袁浩加班112小时、陈宇加班107小时、谭亮加班94小时……”在公司人力部门的统计薄上,职工3月份的加班记录“触目惊心”。伴随公司做大做强,任务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公司在“狼道”管理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化:公司规定在给予加班费的基础上,加班时间可以1:1抵换休息时间;每年设立金牌职工、最佳进步等奖项的同时,加设“辛苦奖”奖励加班多、出差多的职工。

有战斗力的狼族

“坚实的狼身、迅疾的速度、坚韧的精神……当一支有战斗力的狼族出现在草原的时候,猎物无处可逃。”

“了解LINCOM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告诉LINCOM您全部的问题和需求,倾听LINCOM对问题和需求的分析,享受LINCOM为您选择技术专家来完成服务”,这是公司对客户做出的承诺。

经过几年探索,凌久电子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人才储备充足,市场开拓得力,俨然一支有战斗力的“狼族”。他们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打造了有凌久特色的定制化服务,构建了4大行业优势:电子信息产品采用标准模块化设计,性能与功能可拓展性强,方便用户进行功能拓展、升级替换甚至跨平台迁移;在系统内可实现虚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并存、数据流与数据包共存,支持多种数据流和网络协议;整机设备产品通过配套的凌久・腾飞软件平台,可使用户在无需深入了解硬件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系统资源管理、应用程序开发与调试;以“凌久腾飞”为品牌的软硬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障能力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篇4

 

1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级信息人才缺乏,阻碍了电子产业发展

 

在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性产业存在。因此,电子信息行业内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大部分企业缺乏高级信息人才,严重阻碍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当前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很难让高素质人才实现自我价值,高素质人才常常出现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其二,我国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时间晚,信息人才尤其是高级信息人才在供需方面存在着极为不平衡的现象。

 

1.2 电子信息产业环境较差,市场秩序混乱

 

通过实际表明,当前电子信息产业中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不满意,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中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在电子信息市场中,有些企业为了有效提高经营利润,甘愿冒着侵犯其他电子企业知识产业的风险,开展一些盗版电子商品的活动。假冒伪劣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一些电子软件产品,各个企业不断实行价格战术,从而形成了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市场,同时也让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降低。

 

1.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电子信息企业依靠国外技术的局面。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存在空芯化的现象较为严重,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科技水平较低;同时,以电子信息企业为发展主题,研、产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尚未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发展起来,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 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

 

2.1 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壮大电子产业人才队伍

 

为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良性发展,需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国家相关部门或者企业自身可以增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资金,积极组织电子信息产业人员参加学习,尽量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内人才的流动性,不断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坚持实施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人员发展的激励制度;同时,还应该积极联合高等学校、民办机构、企业等各种途径,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教育力度,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队伍,为电子信息产业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法律,严厉打击假冒行为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实际情况逐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应该严厉打击电子信息产业内出现的假冒伪劣行为,加大对行业内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创造公平、合理的环境[2]。同时,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不断增加,国外运用反倾销、知识产权等保护手段,不断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行限制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积极设置相关法律法规,以此规范和保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2.3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当前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其一,国家政府应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增加电子信息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更好发展;其二,电子信息企业也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不断进行电子信息产品深加工,以及注重对高科技的应用,努力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提高电子信息企业的经济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电子信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

 

2.4 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电子信息创新能力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是,电子信息产品的结构仍然不合理,很多低端电子产品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国外在华投资抢先一步着手在高科技方面,也就率先抢占了中国的一部分消费市场。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便需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3结论

 

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因此,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为了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当今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电子信息产业篇5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电子信息产业;支柱产业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606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04年至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从24501亿元增长到50202亿元,年均增长15.43%;利润从1004亿元增长到1791亿元,年均增长12.27%;出口额从2070亿美元增长到45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17%,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长江三角洲角电子信息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向型经济的强烈带动下,2003年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名列全省38个工业门类第一。多年以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巩固全省制造业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淮安市抓住机遇融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作为长三角最北的城市,主动接受上海、昆山、苏州经济辐射,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构筑台商高地。2007年以来,由于台商投资的导入,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改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积弱局面,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一跃成为淮安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

二、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淮安经济发展概况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腹地,现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四县,总人口534万。淮安市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跃居苏北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1.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9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48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409.30亿元,增长15.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万元,比上年增长14.7%。

由于历史原因,淮安在经济地理位置上,属于苏北“经济低谷区”,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比上年增长11.7%;人均消费性支出1064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92元,增长13.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175元,增长17.4%。

(二)淮安产业结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一二三”型到2000年的“二一三”型,再调整为2007年的“二三一”型。由于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拉动,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17.1∶48.1∶34.8再调整2009年的15.2∶48.3∶36.5。

1978年淮安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3.2%和36.8%,而2008年比重分别为36.52%和63.48%,淮安市工业已经从轻工业时代进入重工业时代。随着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淮安市已初步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支柱产业,盐化工新材料、特钢及延伸加工和电子信息等三大千亿元产业也初具雏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三、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发展概况

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1990年淮阴博伟电子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总投资45万美元,但是此后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得到明显发展。2006年富士康科技集团进入淮安经济开发区投产运转后,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继成功引进富士康后,达方电子、苏杭科技、振维电子等电子制造企业相继落户淮安。2008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48.35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93.06亿元,同比增长62.7%。在电缆、电池、仪表、元器件等行业涌现了一批销售收入在10亿元-30亿元的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框架的雏形已基本确立。

四、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

(一)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淮安市紧紧抓住全球IT产业调整和富士康落户淮安的机遇,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根据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到“十一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1亿元,年均增长73.9%,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43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46亿元,建成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0.1%。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100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0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150亿元,建成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信息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淮安继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外,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特钢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

(二)淮安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支柱产业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1、发展途径。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创新产业格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淮安支柱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应该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作为长三角最北端的城市,淮安紧紧抓助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帮助下,大力开展对台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将淮安打造成省内继昆山之后新的台资高地。虽然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年来在以富士康为领头羊的电子制造企业的带动下,已初显集聚效应,不久在淮安将会形成又一个“台资IT产业”高地。

第二,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即使在长三角地区,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是孱弱的,因此,淮安在发挥后发优势充分规划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与其他城市电子信息业的适当错位发展。比如说,由于淮安处于全省人才洼地,缺乏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人才,因此创新研发在近期内不会是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近期内,淮安更多考虑是如何承接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内转移。同时,结合周边城市的产业特点,发展配套的电子信息产品,如发展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盐城、南京、上海及本地的汽车改装和拖拉机生产相关产业服务等。

第三,技术开发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考虑在经过五六年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后,淮安最终还是要走上研发新技术,创新品牌,努力形成技术核心的发展之路,并为此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要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四,扶持培育原则。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电子信息产业在淮安的突破性发展本身就是当地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的结果。今后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在淮安落地生根,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并成长为淮安三大千亿元重大产业,缺乏政府的长远规划和大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2、具体措施。当然影响支柱产业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对支柱产业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淮安市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产业经济规模逐渐庞大,尤其是规模工业发展迅速,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经济效益明显,为淮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此外市场、政策、企业规模、产业链等各方面因素也对支柱产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拟就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发展成为淮安市支柱产业的路径进行探讨性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第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持久战略。淮安应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从江南向苏北转移的机遇期,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第二,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核心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淮安应该将结构调整作为工作重点,使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的关系更加协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淮安要加快技术创新,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要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服务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淮安应该立足现有的优势,发展有特色和相互配套的产业,构成相互衔接的大产业链。大力吸收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积极承接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和流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完善信息产业链的龙头环节、核心环节。在高教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要完善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研究型人才的整体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第四,要推进区域协作整合,加强产业腹地建设。把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加强与其他毗邻省市的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腹地建设,适时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扩大发展空间。

第五,要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完善出口加工区设施,促进进出口,实现商贸双赢。当前淮安招商引资还停留在“筑巢引凤”的阶段,今后要加快硬件、软件的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实现“引凤筑巢”,使淮安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尽快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Z].

3、宋新刚,殷丽丽.引进台资对于促进淮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经济导刊,2007(11).

4、袁欣,李深远.深圳市电子产业集聚与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9).

5、郝朝君,董金玲,张赴宁.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

6、赵成柏.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J].生产力研究,2006(1).

7、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

电子信息产业篇6

关键词 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趋势

2012年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特殊时期,这是因为全球经济受到美国信用等级下调和国家债务风险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而且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是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根据IDC、Garter以及iSupli等市场研究机构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支出率增长了近5.7%。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其它生产领域的整体发展状况,同时也要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通过调整市场结构来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这样才能保证电子信息产业可以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在本质上就是研发和生产电子设备、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以及仪表的工业,其生产范围涵盖了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表以及电子专用设备等,所以从产业链角度可以将电子信息产业划分为终端产品、电子中间产品、配件以及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主要包含通信、计算机及外设、软件、数字视听、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LED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产业链,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范围广、影响大,由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受到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逐渐透露出产业全球化、产品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等特点,同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现阶段国际产业组织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同时也使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分布由梯次投资开始转向直接投资。再者,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向电子信息产品的品牌、服务以及市场份额等方向转变,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已成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在新时期势必要向全球化和产品区域化进行转变。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技术、品牌服务以及生产规模的低成本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而随着国内市场中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加,是否能实现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来强化生产成本控制,已成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是否可以获取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1生产规模化加剧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动力,而且受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化特征影响使其生产规模化会不断加剧,最终会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加入到传统制造业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可以使我国传统制造业开始向智能化、绿色化以及服务化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新时期可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对实现传统制造的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2.2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高新技术的支撑,而高新技术的更新速度与创新速度一直相对较快,电子信息产品在新时期研发中所使用的技术种类也随之增加,同时电子信息产品在研发中受到消费个性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新时期开始向着个性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在新时期要不断向更细小、更精密化的集成电路发展。

2.3电子信息产品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世界各大电子产品制造商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开始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智能终端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便使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迎来了一次巨大变革,很多电子信息企业开始与计算机软件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开发,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硬件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较为落后,但是随着各生产领域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使这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其它行业的联合运作模式正在不断建设中。

2.4产业界限化正在逐渐减弱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其在机械、汽车、能源、交通以及建筑等领域中的衍生电子信息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这使电子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界限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虽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但这些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对促进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电子信息产业在核心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国际分工等方面开始呈现新的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246-01

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缺乏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缺乏信息人才,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使其人才价值难以充分实现,人才便流向了能充分实现其价值的发达国家或外资企业。另一方面我国信息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信息人才尤其是高级信息人才的供给在短时间内和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缺口。

1.2 资源环境较为劣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进行的专项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76项环境要素中不能令企业满意的约占40%,令企业满意或很满意的不足10%,企业评价一般约占50%。因此就总体而言,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就目前来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电子信息产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滋生,这在软件等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比较大的利润,不惜冒着侵犯知识产权的危险,违法进行盗版商品的贩卖。这无疑给原本还未真正走上正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系带来一系列的干扰,使得市场秩序更加混乱,各企业之间相继展开价格大战,形成恶性竞争,使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1.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创新意识的缺乏和能力的薄弱都使得我国对国外关键技术和元器件依赖的局面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产业“空芯化”严重,具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大多数企业内尚未真正建立。特别是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电子信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受国外专利壁垒、标准壁垒制约严重。

1.4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尽管数据一再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结构,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比如家电产品的出口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国外在华投资抢先一步着手在高科技方面,也就率先抢占了中国的一部分消费市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尽管在产业规模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位于世界前列,但是能够与世界顶尖国际电子信息产品相媲美的大型企业却几乎没有。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达到结构的升级。因此从大背景来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已成必然趋势。

2 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

2.1 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造能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有利于造就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通过高等学校、民办机构、企业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2.2 完善相关法律,严厉打击盗版等假冒伪劣行为

政府相关立法部门要针对当前行业内一些违法行为。比如针对假冒伪劣现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增加对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为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公平、合法、合理的竞争环境。同时,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的迅速增长,国外运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对中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设立限制或提讼。因此,研究和制定针对中国出口中所遭遇问题的法律规范也是刻不容缓。

2.3 不断培养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积极应对世界科技进步和激烈市场竞争、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国家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尽快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加工深度,并高度重视高科技的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扩大企业利润空间。

电子信息产业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电子信息产业是上海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上海具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商务和人文历史环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在所有新创造的价值当中,多数是靠研发设计而取得,制造加工环节的价值和利润很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升级在很大意义上是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价值链上游才是出路。

1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现状

整体来说, 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加深, 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产业增长迅速,对GDP贡献增大。上海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了结构性的调整和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扩散作用等从而促进了相关行业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升级,这对于整个上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优化作用。

第二,劳动生产率提高,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作为行业升级的一个标志。从1997年以来到200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9%左右。目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上海工业的第一大行业,是与国际市场接轨最快的行业。2009年年底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98.2亿元。电子元器件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集成电路产业的工艺水平也不断提升,中芯国际跻身全球芯片代加工三强。

第三,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科技投入,产品结构优化加快,自主创新取得丰厚回报。2010年1月19日,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在沪“上马”,意味着上海国资控股的集成电路企业具备不同技术等级的产品加工能力,可以制造大量国内急需的高端集成电路重要产品,对于上海市乃至我国自主掌握集成电路高端生产工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进出口额增加,外贸依存度大。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上海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大量增加,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加,说明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日益加深。

随着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增强,电子信息企业已不满足于只做加工配套,逐渐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但是上海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各方面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赢利能力弱;研发投入较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品牌效应不明显;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等,使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相差甚远。

2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升级的基本因素是需求、资源供给、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核心因素是创新,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水平上升(产业升级)的最核心因素。

2.1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市场信息传递,为产业部门提供某些科技产品的需求动向,是产业升级的动力因素之一。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信息产品市场广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外这个强大的市场对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出口是反映国外市场需求的一个直接指标。

2.2 资源方面

区域拥有的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各自的投入量是影响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1)自然资源及基础设施

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也是全国重要运输枢纽和国际中转港。自然资源及地理优势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升级。经多年建设,上海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上海信息技术应用的覆盖面、渗透率明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进而促进信息产业升级。

(2)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一般人力资源、专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家人力资源三个层次。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缺乏技能的一般性劳动力无法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就业人员逐年增加,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但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看,上海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比重仍然很小,与发达国家技术人员平均30%以上的比例比较相差太远。(3)资本方面

资金的投入为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促使提高工艺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等。从美国实践看,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别是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投入方面,外资在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固定投资中占不小比例,但是内资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规模有下降趋势。吸引外资的目的除弥补资金缺口外,同时会产生知识技术外溢效应。

2.3 技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升级的基本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创新,由技术创新引致的产业技术水平上升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最核心影响因素。产业技术水平与该产业生命周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关系,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对应着较好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也就意味着较高的产业水平。较低级的技术在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后,后一个时期产生的新技术迅速成长,成为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交替中不断上升到新的层次,相应地,产业也向高级化和知识化发展(产业升级),即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最直接推动力。从技术发展看,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与渗透性,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与产业升级。

转贴于

2.4 制度政策

(1)国内政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和宏观经济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是指与企业和科研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其他经济制度,如投资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外贸政策、管理与服务政策,专利保护制度等。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渗透性,且这些外部性常是正外部性,如果发展不好必然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除了资金的投入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

(2)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制定苛刻的技术、安全、卫生检疫等标准,使企业被迫从该市场退出或者无法进入该国市场;二是产品竞争力,出口商为满足进口国要求而在设备、人力投入及检测费用等方面增加了成本,从而使产品竞争力下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实施也具有二重性,它改善了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对技术标准和环保的认识不足,加强其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利于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和重视质量认证,并且及时调整外贸政策和市场战略。

2.5 贸易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外向性产业,所以贸易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进口对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本市需求量大或者短期难以生产的信息产品或设备,通过引进国外的信息商品来满足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或者客户的信息需求;二是本市由于某些局限在技术或者研发上受阻时,可通过引进技术,改善信息产业部门的技术,进而促进产业发展。出口对电子信息产业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商品或劳务出口;二是技术出口。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方式日益增多,对信息产品出口造成一定影响。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等促进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大,使风险性增加。

2.6 其他因素

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国民经济状况、关联产业的支持、科技发展水平等也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相关产业,第一、第二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具有间接性,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其次,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度发达的工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巨大的资金保障,也创造了对信息产业广泛而迫切的需求等。

3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因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和企业应该努力协调各因素间关系,最大限度消除不利因素,积极鼓励发展有利因素,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3.1 加大资金投入,拓展产业融资渠道

电子信息产业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资金是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政府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的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投资融资体系。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别是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因此上海市应该建立并完善多元投资体系。

3.2 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一般劳动力投入增加难以促使产业升级,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关键。上海市很多中小型企业规模不能壮大,升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信息人才资源匮乏这一瓶颈上,但限于投入成本,企业自身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政府有必要加大教育投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降低,成为引进海外人才的好时机。要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开放的姿态和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为危机后的下一轮发展积蓄力量。

3.3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

要提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要求政府加大研发力度,还应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海市应该借鉴韩国的经验。目前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多停留在引进并单纯模仿阶段,从事低附加值业务,技术创新比较薄弱,主要技术都依赖国外,没有掌握主动权,这主要是技术研发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让愿意注册研发的企业获得相应利润,从而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3.4 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目前上海市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亟待完善。政策手段除具有灵活性等特点外,也具有不稳定性、随意性并伴有政策法规间的不连贯性与不统一性。完善的法律是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上海市应该学习各国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规,使信息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运作,从而实现升级。

参考文献

[1]李燕,曹永峰.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7).

[2]王招娣.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电子信息产业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安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

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电子信息产业篇10

走“五化并举”的科学发展之路,以“两化融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对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与时俱进的最新体现,是一个崭新的命题、科学的论断,是我党基于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而提出的战略方针,其意义重大而深远。笔者就学习中的初步理解,联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际,谈两点学习体会。

(一)两化融合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选择

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要素组合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革的过程。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这个进程中,经济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换,国民收入不断增长。其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加大,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增长;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工业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信息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和高创新性特征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本身就是与传统技术融合的过程,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走的是粗放式道路,使得我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以大量的资本、土地、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和环境代价维持的传统工业化发展已经到了极限。这迫切需要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也就是要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转化形成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传统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了资源消耗,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利用的引导和推动,直至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推进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到各地方都在不断加大信息化的推进力度,分阶段提出发展重点,从“十二金”工程到各领域全面展开,已经进入到了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信息网络规模居世界第一,电话用户接近10亿户,互联网用户已突破2亿户;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成就显著;信息技术应用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日益深入,效果不断显现。就总体而言,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具备了与工业化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广范围融合发展的条件。

从我国信息化的推进历程来看,我国提出加快工业化进程恰逢信息技术革命兴起,信息化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相伴而生。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我们选择的是一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2005年制定 “十一五”规划时,为了迎接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曾被简称为 “新四化”。在当时,我国的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虽已被高度重视,但其进展的程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与“新四化”并论。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确立了信息化的地位,强调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在近年来的实践中,这对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升,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达到了一个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把它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提并论,而且位列“工业化”之后,把“新四化”扩展为“新五化”。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命题,充分反映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从互动到融合是一次新的飞跃。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型道路,是我国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选择。

既然工业化、信息化都是一个历史进程,那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也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从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要素的变革过程来考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包含着广泛的内容。IT产业资深研究人士近期撰文提出了信息化与诸多领域相融合的七个方向性问题,值得我们业内同仁加以研究。笔者主要从当前如何选择切入点,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发展能力的角度,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抓住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推进融合。

推进信息化与传统工业的融合

目前,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传统工业都面临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这迫切需要信息化的驱动,尤其是被称为国民经济脊梁的装备制造业。它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领域,需要利用智能化、网络化手段,提高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在基础制造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国防安全核心关键技术及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元器件等领域,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的设计与制造,促进制造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生产控制层面,充分应用网络化数控设备,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在资源配置层面,以信息化手段加强成本分析,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以信 息管理为基础,提高企业开拓创新、抗御管理风险的能力。

推进信息化与能源资源供给体系的融合

能源资源紧张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联网监测。通过建立各类能源资源基础数据库,加强对经济运行中能源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信息监测与研究,对能源消费量进行精确计量,对资源储备量进行测定,合理地进行能源资源调配。通过建立能源资源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加强节能减排的调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

推进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

我国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正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信息化将发挥有力的助推作用,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和知识处理水平。借助信息化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加强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现代物流、交易、支付等管理平台和信用自律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高效服务。通过推进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

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推进信息化与知识创新的融合

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又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正是信息化的本质所在。信息化能够推动科学知识、技术诀窍及金融、人才和专利等创新要素信息扩散,促进创新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降低创新成本,缩短新知识创造周期,最终反映到社会生产和服务层面,将会大大加快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能源资源的配置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二)在推进两化融合中加快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物质技术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程度。拥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信息网络,加快开发低成本、高性能、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和软件,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要求来看,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这也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实现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近年来,安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综合实力有显著增强,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近5年来一年上一个台阶,每两年实现翻一番。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3年跨上百亿台阶起,2005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突破了400亿元达到438亿元,5年年均增速高达到42%。经济效益也取得同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年均增速也保持在40%左右。在全国的排序中,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由5年前的第17位跃升到第12位,5年上升了5 位,在中部地区位列第二。近五年是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产业集聚发展特点进一步显现,2007年,合肥、芜湖、滁州、铜陵、巢湖5市累计完成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总量的90%以上,5市占比分别达到29%、20%、17%、14%和11%。产业规模增长最快的地区是芜湖和宣城市。芜湖的增速达到283%,主要是汽车电子和软件产业的带动,宣城主要是以电子元器件为主的民营企业发展较为迅速。近年来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各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均给予电子信息类项目以高度的重视。随着一批新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省“861”行动计划、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工程的实施,产业结构将得到有效调整与优化。信息家电、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技术进步步伐加快,高端电视产品所占比重大幅提高;汽车电子、新型显示材料等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微电子、通信终端、光伏电子等产业正在兴起;软件产业更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与此同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文语音合成、高亮度特种显示、智能交通、汽车电子、多普勒气象雷达、光刻机等众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取得了突出成效。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多项技术与产品得到应用,表现出色,受到国家的表彰。

当前,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大的宏观发展环境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对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敏感。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战略方针,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开辟了无比宽广的前景,将有效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在其他各产业领域的广泛渗透,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区域经济合作趋势的增强,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明显,产业转移的强度也在不断加剧,将有利于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更好地发挥区位、科教、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通过引进与重组,又使一批本土企业参与到更大范围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之中,进而带动产业整体规模的快速壮大。从安徽省自身发展环境来看,2007年9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这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重大举措。在这一决定中,提出要着力培育重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其中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加快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殷切期待。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有利于加快形成全省上下同心协力推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全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而电子信息产业在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两个方面都将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举措,其基本内容与操作方略,正是贯彻“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战略方针的题中应有之意。电子信息产业既是重点发展的领域,又是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动力和支撑,肩负着双重责任。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在“工业强省”中发展壮大,在“两化融合”中有更大作为。

一要树立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明确新一轮产业发展目标。引导产业发展必须做到科学谋划在先。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围绕工业强省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拟定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工作举措。到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使电子信息产业进入全省超千亿元的产业行列。至2012年末本届政府任期结束时,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0亿元,5年的年均增速达到30%,并保持利税、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得到同步增长。相对当前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不足500亿元的产业规模而言,实现上述目标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但这是实现“工业强省”目标的需要,也是产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拥有了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已基本形成了厚积薄发、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尤其是近年来合肥、芜湖、滁州等地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一批大的建设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当中。“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热情高涨,随着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汽车电子、软件、新型显示、微电子、通信终端、光伏电子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必将更加稳健,实现产业崛起的潜力和后劲将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