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9:55:33

电子监管

电子监管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科学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通过对药品生产和流通过程实时动态的监控,实现药品打假、防伪、追溯、召回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突发药品安全事件的能力,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二)工作原则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强化源头控制和过程监管,实现对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及第二类精神药品等四大类药品生产、经营情况的实时、动态监控。

二、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

为确保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实施,省局成立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在我省的实施。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局办公室),负责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具体事宜。其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

副主任:

各相关业务处室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承担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具体事宜。其中:

办公室负责电子监管网运行中的各项维护工作;承担市、县局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牵头组织相关处室对重大预警事件的处置。

局安全监管处负责药品生产企业在电子监管网运行中的企业基础信息维护和更新;药品生产企业入网申请审核及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药品生产企业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协助和配合做好重大预警事件的处置和培训工作。

局药品市场监督处负责药品经营企业在电子监管网运行中的企业基础信息维护和更新;药品经营企业入网申请审核及对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药品经营企业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协助和配合做好重大预警事件的处置。

局稽查处负责对实施电子监管工作中违规行为的查处;协助和配合做好重大预警事件的处置。

三、工作任务和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2008年7月底完成)。利用转发文件、政府网站及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科学监管的一项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通过宣传引导,争取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使所有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

(二)申请入网(2008年9月底完成)。凡生产、经营四大类药品企业通过登录《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网址:),提交入网申请,并申请数字证书;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下载并填写"监管部门入网登记表"后由市局汇总后报省局。统一由省局办理数字证书和入网手续,费用在专项工作补助经费中列支。

(三)组织培训(2008年10月底完成)。对申请入网的药品生产企业人员,由国家局组织集中培训;药品经营企业的培训由省局负责组织实施;各市县局的人员培训工作由省局统一组织,在10月底前完成。

(四)实施入网(2008年10月底完成)。

1、实施电子监管的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及第二类精神药品等四类药品在上市前,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电子监管码印刷规范的要求,在药品外标签及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印刷或加贴统一标识的药品电子监管码。

2、凡生产列入《入网药品目录》药品的企业,在申请药品注册并获得药品注册生产批件时,必须同时办理该药品电子监管网入网手续并具备药品电子监管码赋码条件;已获得药品注册生产批件的,应于2008年10月31日前完成赋码入网。

3、已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如需经营四大类药品,应在2008年10月31日前完成入网和相关设施的配备,并同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报送。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如需经营四大类药品的,在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时,应当办理药品电子监管网入网手续并配备药品电子监管码采集设备。

4、对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及第二类精神药品等四大类药品,未入网的企业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一个反应灵敏、信息快捷、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药品电子监管机制,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强化对高风险品种的监控,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把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按照省局的安排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于10月底前将组织机构的组成人员名单报省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落实任务,明确责任。

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各市、县局要结合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实际,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在做好自身入网的同时,督促企业按规定和要求完成入网手续,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电子监管范文篇2

1.1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的涵义

食品安全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渐渐变化。就食品安全而言,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来理解:在数量的层面上,食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有足够的食物供应,食品数量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发展生产与保障供给为主要特征,强调食品的数量安全是确保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之一;在质量的层面上,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含有害或有毒物质,不会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以确保营养结构合理和食品卫生为基本特征,是人类维持自身健康生活的权利。《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9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本文所谈的食品安全特指食品质量安全,笔者认为食品安全至少应包括两要素,一是营养,即食品在成分上应具备一定的营养价值,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香、色、味等应该符合其应有的感官性状,这也是食品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实质上的安全,即食品清洁,没有有害或有毒物质,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可能造成威胁或损害,不会导致消费者死于疾病,也不会危及到消费者的后代,不管这种危害是现实的还是潜在性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是指依托电子监管软件,通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食品流通环节的大型商场超市或批发主体等对象,要求其履行法定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而形成信息数据平台,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对食品经营主体的管理、食品流向追溯、食品质量监控等手段实现食品的远程监管,经营者以及广大消费者通过该平台共享销售者的进货查验信息服务,形成一个食品安全行政监管平台、食品安全数据平台以及食品安全用户查询平台“三位一体”的现代信息化系统。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发展并创新了食品准入工程的日常台账,积极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减轻了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因索票索证数量大、品种多等导致的监管部门负担过重问题,不仅节约了流通时间,并且降低了经营成本,提升了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有效控监管,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的必要性

第一,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是提升食品流通业发展水平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食品流通行业发展迅速,食品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由于现有的监管力量相对不足,致使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日益力不从心,局限性越来越大。通过引导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行食品安全的电子监管,使之不断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形势,进一步提升食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水平。第二,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要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有利于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经营者自律、执法监管、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通过实行食品安全电子监管,能够实现食品经营主体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不仅节约了流通时间,并且降低了经营成本;监管部门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从现场监管向远程监管转变,从模糊监管向精确监管转变,巩固、扩大和深化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及专项整治的成果;消费者可以方便查询、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改变与经营者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强化社会监督。第三,有利于责任政府的实现。建立责任政府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实现公共利益,更好的满足人民的公共需求。随着食品事故的频繁发生,政府有责任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管,也是实现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食品安全不仅是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在当下由于食品的外部性特征以及市场失灵,问题食品已经正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通过食品安全的电子监管,对制假造假行为给予严惩,维护公众的合法利益。

2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法律体系既是树立监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需要,又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在食品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是我国食品安全最主要的法律依据,此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有30多种,相关条例近300多种。但是这些法律大多由于大多都散见于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大都只针对某一类食品,并且大多出台时间较早,导致很多规定与现实需求不符。《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到流通的整个过程都有原则性的规范,监管的范围覆盖了食品生产流通的全部环节,在内容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从表面上看,基本达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但对于许多制度建设问题只作了原则规定,与其配套的很多法律规范尚未出台,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应配套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得《食品安全法》的功效大打折扣。总之,我国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是一个新兴的监管方式,缺少具体的相关法律法规。

2.2思想认识、电脑知识及设备配置影响电子监管的推进

首先,部分基层工商人员认为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的重点是信息录入,这是经营者的的事情,而许多食品经营者却认为电子监管工作是政府监管部门在推行,必须有政府落实,因此常常形成推诿扯皮的现象。部分食品经营户诚信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强,对全面录入食品基本信息顾虑较大,担心税务部门查询台账据实征税,部分经营业主敷衍了事,从而影响了食品安全电子监管试点的有效开展。其次,食品安全电子监管,需要基层监管人员及其经营者能熟练操作电脑,但是现在我国的许多基层人员电脑基础知识差,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经营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会熟练操作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的大有人在,导致食品安全信息录入的项目、数据不完整,出现很多可疑数据。再次,许多电子设备老化陈旧,硬件设备不齐,系统维护不及时,服务器负载力不强。许多食品经营者规模小,经济条件差,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不兼容,设备老化,运行速度缓慢,并且食品电子监管系统升级频繁,服务器突然停止响应情况时有发生,使得录入食品信息时存在许多问题。

3完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的建议

3.1完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的法律规范

是否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关系着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的成败,加强立法是完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法律体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他相关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现有的法律法规仍存在缺陷,为了避免或减少在立法或执法中造成冲突,必须妥善解决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混乱问题,对现有法律法规认真清理整合,尽可能确保法律的完整统一。在构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逐步体现《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中“消费者至上、国民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规范体系。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针对现有法律法规与之不配套情况,应该予以清理与编纂。第一,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逐渐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其他配套的单行法律法规齐备的法律监管体系,从而满足相关监管部门从食品生产、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监管的需求;第二,整合散见于相关规范性文件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内容,清理和修正存在交叉和矛盾的法律规范,通过出台司法解释、制定相对应的规章或其他法律性文件等方式对现存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予以补充,使之统一协调,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法》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中各监管机构的权责,尤其是补充和完善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统筹全国食品安全事务的职责;第三,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国家层面暂未涉及到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先行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

3.2加强食品安全电子网络化监管质效

电子监管范文篇3

1.1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监督作为保障医药电子商务是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为网络成员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以上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医药电子商务包含了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消费者以及保险公司等多个相互联系的参与者。虽然,在互联网上进行医药电子商务所经历的实际交易过程十分快捷、方便,交易双方甚至只用动动鼠标就能完成大宗药品的交易,然而,由于其参与者较多,保障交易顺利实施的环节较多,而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潜藏着欺诈行为,各个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药品生产企业伙同信息服务商虚假药品广告,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医疗机构也普遍存在着拖欠药款问题,往往不能按时支付货款,从而严重影响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可能导致交易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那么仅靠各参与者之间的合同约束来规范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交易的各方都迫切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监督管理来确保交易过程的安全与公正,为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顺利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1.2药品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督管理药品是特殊商品,其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督管理来确保药品在互联网交易过程及其网下配送过程中的药品质量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药品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实施全面的监督管理。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实施政府监管责无旁贷。

我国医药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不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强有力的监督,加之传统的购药方式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大多还是宁愿多花些钱、费些事到实体药店去购买药品,也不愿意轻易尝试网络购药的方便与快捷。社会对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淡漠,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医药企业对政府(BTOC)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切实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管以及宣传的力度,确保网上交易过程中药品的安全性,使社会逐渐培养出对医药电子商务较强的认同感,以便早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1.3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管来杜绝网络犯罪行为虽然医药电子商务自身存在诸多优势,其快速发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医药商业贿赂及其他不良销售行为。然而,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必然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来规范其发展。否则,这种新兴的商务形式也会给社会各方面乃至于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危害,成为网络犯罪的新渠道[1]。

据报道,澳大利亚不少吸毒和贩毒者在互联网上匿名交换信息,并进行交易。警方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对此束手无策。澳大利亚警方发言人称,网络是警方很难触及和管制的领域,警方虽然可以针对具体的信息采取行动,但如果经互联网来自海外,澳大利亚司法部门对此没有任何制裁权。在悉尼,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互联网来购买。悉尼的一些大麻种植者也常在互联网上定购大麻种子。这种通过网上交易滥用药品的情况在欧美国家也普遍存在,令各国政府都为此十分头疼。可见医药电子商务是潘多拉魔盒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医药电子商务自身的诸多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障其能够顺利、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政府监管是十分应该和必要的。

2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四大重点技术创新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行业之一。为引导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确定为“十五”期间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之一。早在2000年,国家经贸委在全国医药工作会议中就指出将医药电子商务试点作为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重点。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在药品的购销活动中,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技术,提高效率,降低药品的流通费用”。近年来,SFDA考虑时机成熟,废止了2001年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中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部分条款,积极推动并鼓励Bto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引导医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以规避医药电子商务推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良问题[2]。

20000626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选定了广东省、福建省、北京市、上海市等若干省、市作为试点单位,对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开展初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为理想的作用。

20010201,开始执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首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它的颁布实施为后续的相关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调[3]。

20040708,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签发了第9号局令《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表明了药品信息服务在互联网禁区的松动,突显政府鼓励开展医药电子商务的信心和决心,并与后继的有关法规一同初步构成了目前关于药品互联网交易服务的法规框架。并在此之后,逐步放开了对BtoC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的种种限制,转而鼓励其快速发展。

20050930,由SFDA以局令形式颁布实施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该《规定》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在硬件设备设施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并从解决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的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是现行的一部针对医药电子商务制定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律规范。该《规定》出台不久,SFDA便审批通过了我国第一家独立的第3方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即海虹医药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政策、法规的出台对规范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现仅有短短的10年时间,其自身发展并不成熟,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的行业管理规范。加之其模式的多种多样,使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多种购销模式并存的复杂现象。就目前我国政府对其监管现状而言,也确实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3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1监管主体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滞后医药电子商务是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在医药流通领域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客观上,就要求互联网药品交易的监管主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自身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上能够与时俱进、加大投入,以适应当今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SFDA应当有能力对互联网药品交易过程实施全面地、实时地监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有序,切实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系统内部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缓慢,电子政务系统仍未得到广泛应用,医药企业对政府(BtoG)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尚未出现,势必影响监管主体的监管效果。因此,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以及相关硬件设备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难题[4]。

因此,建议SFDA应加大对系统内部网络化、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针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电子政务系统。该系统应满足SFDA对国内目前所有应用医药电子商务的医药企业日常监管的需要。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应当能够通过该系统直接进入任一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互联网药品交易过程实施全程实时监控,形成有效的网络预警机制,一旦发现药品交易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够通过该系统及时、快速地警告交易各方,并中断交易进行,进行相关证据的提取,为日后处理提供依据。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该系统应采取有效手段切实保证监管过程中系统的安全性,以免泄露有关交易双方的商业机密。此外,该系统还应具备受理医药企业有关开展互联网药品交易的各种相关申请的功能。

SFDA应尽快创建以宣传和监督医药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网站。利用网络媒体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向公众介绍并宣传医药电子商务的诸多优势,使公众逐渐培养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SFDA应在该网站设置专栏,定期对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有违法进行互联网药品交易行为的企业进行曝光。该网站还应具备对有关互联网药品交易的相关投诉的受理和及时回复功能,以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监管系统内部人员培训机制存在问题医药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是新时期我国药品流通监管工作中遇到的一项新工作、新任务,也是对我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的新的挑战。药品监管人员只有坚持不断地加强对这一新鲜事物认识、学习,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对其的监督管理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内部人员培训方面问题严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建立针对医药电子商务的内部人员培训机制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尚未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机制。目前,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人员培训,全系统特别是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大药监工作者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令人堪忧。大多数人员甚至对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和运营模式都不大了解,往往将医药电子商务片面地理解为医药企业利用自身网站进行药品交易的销售行为,或局限地将医药电子商务理解为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因此,对医药电子商务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必然严重制约监管人员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有效、合理监管。

建议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识和学习,尽快在系统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人员培训机制,将对医药电子商务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班,聘请国内医药电子商务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对负责医药电子商务监管工作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为保证学习质量应将考核成绩作为公务员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3.3《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存在漏洞,亟待补充和修订《暂行规定》的出台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在硬件设备设施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并从解决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的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就其内容而言在交易规则制定、交易活动各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争端解决和监督机制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欠缺,亟待完善。

《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对于独立的医药电子商务企业“不得参与药品生产、经营;不得与行政机关、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存在隶属关系、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利益关系。”但该规定中并没有对“其他经济利益关系”如何界定做出明确规定,对实际操作和监督管理带来了困难。众所周知,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就是通过提取交易服务费盈利的。因此,其与交易的双方必然发生经济利益关系,而这种经济利益显然是合法的。

因此,建议SFDA对“其他经济利益关系”应明确界定。笔者认为,独立的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在交易过程中规避与交易的双方有直接的或者间接的除交易服务所得之外的财务和债务关系。《暂行规定》中对此种情况应明令禁止,以免不公正交易的发生,也为政府监管带来便利。

关于信息保密方面。《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验收标准》中明确指出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应具备相应监管子系统,以保证政府主管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交易的药品、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目录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依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对在系统中发生的交易行为进行数据查询、汇总。因此,在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的监管过程中势必涉及到大量交易双方的交易信息、数据等商业机密以及企业拥有的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技术与设施。一旦政府监管人员擅自将这些重要的商业信息透漏出去,势必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而《暂行规定》中在监管过程中有关信息保密方面未做明确规定[5]。

笔者认为,应建议SFDA在《暂行规定》中明确政府在对互联网交易服务商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有义务对有关交易各方的交易信息、数据等商业机密以及企业拥有的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管理技术与设施,建立严格的保密机制,对监管人员擅自透漏交易各方重要商业信息的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切实保障监管过程中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5]。

4结语

药品互联网交易服务是药品监管工作中的新生事物,执法部门和立法机构应不断地加强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充分利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技术优势,探索出一条既能促进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又能保证药品安全的双赢之路[5]。

【参考文献】

[1]刘彩凤.医药电子商务,你知道多少[J].改革与理论,2004,132(11):35..

[2]汤振宁.国内医药电子商务发展误区分析[J].上海医药,2004,25(8):348.

[3]陈朝晖,林万莲.浅述医药电子商务[J].医学信息,2002,15(12):683.

电子监管范文篇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加快建立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连续下发文件,部署开展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通过完善药品标识制度,分类分批对药品实施电子监管,形成覆盖全国的药品电子监督管理网络(以下简称药品电子监管网)。为贯彻国家局《关于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165号)》及《关于印发〈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食药监办[20****]72号)精神,确保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在我省顺利实施,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充分认识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对加强药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性,加强对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领导。各市县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药品电子监管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人员信息按附件2所附表式于6月5日前报省局市场监督处。

二、强化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宣传和工作的落实。各市、县局应尽快将本通知精神通知到辖区内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并督促企业按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期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络,确保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实施步骤时间安排

根据国家局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我省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四大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

1、登记入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在6月5日前确定需要申请的数字证书(电子密钥)数量和系统的操作人员,并完成登记入网工作。登记入网的具体流程如下:

登陆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仔细阅读相关的入网须知,并下载《入网登记表》;

打印并填写纸质版《入网登记表》;

在线填写电子版《入网登记表》;

《入网登记表》(纸质版和电子版)以及相应附件由各市局负责审核并汇总后报送省局药品市场监督处(生产企业入网登记表报省局药品安全监管处)以便组织培训工作事宜。

2、组织培训。对已按规定报送了相关材料并登记入网的企业操作人员分别由国家局和省局组织培训。具体时间待国家局确定培训师资和时间后另行通知。

3、组织实施。自20****年11月1日,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第二类精神药品等四大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加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未入网的企业不得销售以上四大类药品。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对本地区的四大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情况实施电子监管。

电子监管范文篇5

一、工作目标

全市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的总体目标是:至2013年底前在全市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确保药品在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安全,实现流向可追查、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及时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及时实现问题药品的追溯和召回,最大限度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二、实施步骤

(一)全市的药品生产、批发企业的电子监管工作,要按照省局的总体部署,按规定要求,落实各个阶段工作任务,确保正常、有序运行。

(二)根据各市、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先试先行和分类推进的工作原则。

实行一揽子工程方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

三、工作要求

(一)学习先进,扎实工作。至目前乳山市已形成了三级网络全覆盖、药品品种监管、数据收集全自动的药品三级网络电子监管体系。在我市率先实施了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乳山市的经验,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切实把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做为一项创新机制、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大事抓紧抓好。

电子监管范文篇6

以法律为核心的监管理念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环境,而要建立完善的监管环境首先就要了解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运作特征。

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卢·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e-business)涵盖了生产周期、速度、全球化、提高生产效率、赢得新客户以及在部门间共享知识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的应用,如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或网上拍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支持机制。这些应用被划分为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内部三种。基础设施涉及硬件、网络和软件领域。其中支持服务涉及的领域包括安全支付系统、通信标准以及监管等问题。

监管问题是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它也如同系统支持方面的相关技术因素一样,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共政策问题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法律和道德是所有商业环境监管部分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道德及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

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所做的事情不合法,那么就是违法;如果所做的事情不道德,则可能并不违法。但问题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而道德问题又有颇多争议。

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严格的法定规则,在其司法范围内监管所有公民或组织的行为。而道德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规定哪些是正确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但在今天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正确和错误的定义并不总是十分明确。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开创了一系列现有法律没有调整约束到的行为空间,所以道德就在这中间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中,一些从事电子商务的机构就需要一种自有的指导方针,来规范特定情形下行为的合理性,以此来规避一些法律问题。

比如保护隐私的方法之一是建立隐私政策,它可以帮助机构避免相关法律问题。像IBM和微软等信息领域内的主要公司都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政策来表明公司在收集大量供应商、顾客和员工信息时,有责任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欧盟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一项隐私指导方针,这套方针致力于规范任何控制网上个人资料的收集、持有、处理或使用的人(包括法人)的活动。

而在这些“灰色地带”之外,政府的立法则起着更加宏观的作用,因为它对各机构构建自身的规则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比如美国的《联邦因特网隐私保护法》禁止联邦机构公布个人记录或建立关于个人医疗、财务或雇佣历史的鉴定记录。《通信隐私和消费者权益法》涉及面更广,以通过大量法律手段来保护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

简而言之,法律、道德和技术是监管范畴中的三大要素。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多维度,不断协调的理念之上。法律是其基石,是最终的途径,最上层的概念,它本身的产生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和讨论,并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些道德问题在未形成法律之前,应当给予私人、公司以及机构更多的决策权,这本身便有利于在全球背景下形成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也有利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总之立法应当更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道德和技术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才是监管的核心点。

电子商务监管理念在国外立法中的实践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写到:“电子商务并不是发生在法律真空中,并不需要为之创建一个全新的法律框架,关键在于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这表明了立法所要体现的传承性,然而现实世界的法律总是和邻近地理、个人行为和本身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故各个国家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基础上,调整自身现行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观念和手段,也即理念的实践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仅介绍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属于不同法系的系统在这方面的立法概况,予以参考。

美国的立法启示

近十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其中包括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等等;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1996年电信法》;以计算机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保护法》、《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等;以商务实践为主要内容《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还有属于政策性文件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与《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这些法律和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相互关联,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了电子商务的法律基础和框架。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启示。

第一,完善电子商务整个监管环境,就应当在总体上将这种因特网上的革命认知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把某一层次的技术或某一系列的新技术全面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具备这一系统工程顺利推进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度、社会的发展程度、学术咨询界的辩论和预测、资金的支持力度与稳定性、管理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

第二,坚持技术中立原则,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在立法上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高新技术领域里的法律规范,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规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技术规范或技术方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上升为标准再上升为法律的,或者说,这样的法律只是用法律化的语言表达了某种技术方案,运用法律原则和形式承认了某些技术方案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就是数字签章法,它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在这个技术解决方案成熟到亟需相应的法律予以认可和保护的时候,相应的数字签章法或电子签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三,监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是通过扮演积极的推进者与参与者来诠释的。经合组织于1997年首先提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电子商务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行政管理原则协调发展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政府应调整现行法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和法规,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需要也适用“无形”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应就制定政策和实施方面达成一致。在美国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基本上是政府起引导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好地为新技术及新经济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做出了榜样,启动市场和需求,并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信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为政府解决筹集资金的困难,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在国内外的开拓发展积蓄力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欧盟的立法启示

欧盟自成立以来,已制定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科技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如《有关实施对电信管制一揽子计划的第五份报告》、《电子通信服务的新框架》等政策性文件。欧盟还同时出台了《促进21世纪的信息产业的长期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行动计划,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其中包括:《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协调信息社会中特定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指令》、《电信部门的隐私保护指令》、《软件保护指令》等等。欧盟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立法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第一,利用欧洲一体化的优势,协调各国的立法,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无障碍的法制环境。比如,欧盟在《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中明确表示:“本指令的目的是保障内部市场的良好运行,重点在于保障信息服务得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为实现这个目的,本指令致力于在如下一些领域使各成员国关于信息服务的国内立法趋于统一。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内部市场制度、服务供应商的设立、商业信息传播、电子合同、服务中间商的责任、行业行为准则、争议的非诉讼解决、司法管辖和成员国间的合作等等。”

第二,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欧盟主张订立严格的保护标准,并通过设立特别委员会,敦促各国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网络隐私权。欧盟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框架文件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为配合经合组织《关于隐私和个人资料的跨国境流动的保护指令》而制定的《关于在自动运行系统中个人资料保护公约》;二是1998年10月生效的《关于个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三是1997年7月欧委会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组制定的《关于个人资料向第三国传递的第一个指令——评估充分性的可能方案》;四是1999年部长会议关于互联网隐私保护指引备忘录中规定的《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送个人资料的保护》。欧盟网络隐私保护的特点在于其指令对于与欧盟有电子交易的他国的网络隐私保护情况提出要求,将欧盟所确立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这使得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网络隐私保护和立法活动。

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的思考

无论是美国自下而上通过行业自律逐渐形成的监管体制,还是欧盟更加注重一体化的宏观法制建设,中国都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中国自有其独特的现状。面对电子商务所燃起的激情,激进主义者总是不断地强调中国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制度创新”是这些学者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词;而对于渐进主义者来说,他们则总是拿起缺乏说服力的“实证分析”来证明中国需要等待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而这样的代价是将国家的一些不透明而又低效率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制度化。

电子监管范文篇7

以法律为核心的监管理念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环境,而要建立完善的监管环境首先就要了解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运作特征。

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卢·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e-business)涵盖了生产周期、速度、全球化、提高生产效率、赢得新客户以及在部门间共享知识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的应用,如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或网上拍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支持机制。这些应用被划分为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内部三种。基础设施涉及硬件、网络和软件领域。其中支持服务涉及的领域包括安全支付系统、通信标准以及监管等问题。

监管问题是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它也如同系统支持方面的相关技术因素一样,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共政策问题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法律和道德是所有商业环境监管部分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道德及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

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所做的事情不合法,那么就是违法;如果所做的事情不道德,则可能并不违法。但问题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而道德问题又有颇多争议。

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严格的法定规则,在其司法范围内监管所有公民或组织的行为。而道德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规定哪些是正确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但在今天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正确和错误的定义并不总是十分明确。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开创了一系列现有法律没有调整约束到的行为空间,所以道德就在这中间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中,一些从事电子商务的机构就需要一种自有的指导方针,来规范特定情形下行为的合理性,以此来规避一些法律问题。

比如保护隐私的方法之一是建立隐私政策,它可以帮助机构避免相关法律问题。像IBM和微软等信息领域内的主要公司都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政策来表明公司在收集大量供应商、顾客和员工信息时,有责任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欧盟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一项隐私指导方针,这套方针致力于规范任何控制网上个人资料的收集、持有、处理或使用的人(包括法人)的活动。

而在这些“灰色地带”之外,政府的立法则起着更加宏观的作用,因为它对各机构构建自身的规则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比如美国的《联邦因特网隐私保护法》禁止联邦机构公布个人记录或建立关于个人医疗、财务或雇佣历史的鉴定记录。《通信隐私和消费者权益法》涉及面更广,以通过大量法律手段来保护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

简而言之,法律、道德和技术是监管范畴中的三大要素。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多维度,不断协调的理念之上。法律是其基石,是最终的途径,最上层的概念,它本身的产生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和讨论,并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些道德问题在未形成法律之前,应当给予私人、公司以及机构更多的决策权,这本身便有利于在全球背景下形成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也有利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总之立法应当更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道德和技术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才是监管的核心点。

电子商务监管理念在国外立法中的实践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写到:“电子商务并不是发生在法律真空中,并不需要为之创建一个全新的法律框架,关键在于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这表明了立法所要体现的传承性,然而现实世界的法律总是和邻近地理、个人行为和本身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故各个国家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基础上,调整自身现行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观念和手段,也即理念的实践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仅介绍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属于不同法系的系统在这方面的立法概况,予以参考。

美国的立法启示

近十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其中包括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等等;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1996年电信法》;以计算机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保护法》、《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等;以商务实践为主要内容《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还有属于政策性文件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与《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这些法律和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相互关联,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了电子商务的法律基础和框架。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启示。

第一,完善电子商务整个监管环境,就应当在总体上将这种因特网上的革命认知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把某一层次的技术或某一系列的新技术全面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具备这一系统工程顺利推进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度、社会的发展程度、学术咨询界的辩论和预测、资金的支持力度与稳定性、管理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

第二,坚持技术中立原则,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在立法上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高新技术领域里的法律规范,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规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技术规范或技术方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上升为标准再上升为法律的,或者说,这样的法律只是用法律化的语言表达了某种技术方案,运用法律原则和形式承认了某些技术方案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就是数字签章法,它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在这个技术解决方案成熟到亟需相应的法律予以认可和保护的时候,相应的数字签章法或电子签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三,监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是通过扮演积极的推进者与参与者来诠释的。经合组织于1997年首先提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电子商务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行政管理原则协调发展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政府应调整现行法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和法规,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需要也适用“无形”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应就制定政策和实施方面达成一致。在美国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基本上是政府起引导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好地为新技术及新经济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做出了榜样,启动市场和需求,并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信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为政府解决筹集资金的困难,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在国内外的开拓发展积蓄力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欧盟的立法启示

欧盟自成立以来,已制定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科技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如《有关实施对电信管制一揽子计划的第五份报告》、《电子通信服务的新框架》等政策性文件。欧盟还同时出台了《促进21世纪的信息产业的长期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行动计划,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其中包括:《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协调信息社会中特定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指令》、《电信部门的隐私保护指令》、《软件保护指令》等等。欧盟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立法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第一,利用欧洲一体化的优势,协调各国的立法,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无障碍的法制环境。比如,欧盟在《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中明确表示:“本指令的目的是保障内部市场的良好运行,重点在于保障信息服务得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为实现这个目的,本指令致力于在如下一些领域使各成员国关于信息服务的国内立法趋于统一。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内部市场制度、服务供应商的设立、商业信息传播、电子合同、服务中间商的责任、行业行为准则、争议的非诉讼解决、司法管辖和成员国间的合作等等。”

第二,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欧盟主张订立严格的保护标准,并通过设立特别委员会,敦促各国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网络隐私权。欧盟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框架文件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为配合经合组织《关于隐私和个人资料的跨国境流动的保护指令》而制定的《关于在自动运行系统中个人资料保护公约》;二是1998年10月生效的《关于个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三是1997年7月欧委会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组制定的《关于个人资料向第三国传递的第一个指令——评估充分性的可能方案》;四是1999年部长会议关于互联网隐私保护指引备忘录中规定的《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送个人资料的保护》。欧盟网络隐私保护的特点在于其指令对于与欧盟有电子交易的他国的网络隐私保护情况提出要求,将欧盟所确立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这使得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网络隐私保护和立法活动。

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的思考

无论是美国自下而上通过行业自律逐渐形成的监管体制,还是欧盟更加注重一体化的宏观法制建设,中国都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中国自有其独特的现状。面对电子商务所燃起的激情,激进主义者总是不断地强调中国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制度创新”是这些学者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词;而对于渐进主义者来说,他们则总是拿起缺乏说服力的“实证分析”来证明中国需要等待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而这样的代价是将国家的一些不透明而又低效率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制度化。

电子监管范文篇8

以法律为核心的监管理念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环境,而要建立完善的监管环境首先就要了解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运作特征。

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卢·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e-business)涵盖了生产周期、速度、全球化、提高生产效率、赢得新客户以及在部门间共享知识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的应用,如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或网上拍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支持机制。这些应用被划分为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内部三种。基础设施涉及硬件、网络和软件领域。其中支持服务涉及的领域包括安全支付系统、通信标准以及监管等问题。

监管问题是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它也如同系统支持方面的相关技术因素一样,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共政策问题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法律和道德是所有商业环境监管部分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道德及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

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所做的事情不合法,那么就是违法;如果所做的事情不道德,则可能并不违法。但问题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而道德问题又有颇多争议。

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严格的法定规则,在其司法范围内监管所有公民或组织的行为。而道德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规定哪些是正确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但在今天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正确和错误的定义并不总是十分明确。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开创了一系列现有法律没有调整约束到的行为空间,所以道德就在这中间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中,一些从事电子商务的机构就需要一种自有的指导方针,来规范特定情形下行为的合理性,以此来规避一些法律问题。

比如保护隐私的方法之一是建立隐私政策,它可以帮助机构避免相关法律问题。像IBM和微软等信息领域内的主要公司都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政策来表明公司在收集大量供应商、顾客和员工信息时,有责任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欧盟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一项隐私指导方针,这套方针致力于规范任何控制网上个人资料的收集、持有、处理或使用的人(包括法人)的活动。

而在这些“灰色地带”之外,政府的立法则起着更加宏观的作用,因为它对各机构构建自身的规则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比如美国的《联邦因特网隐私保护法》禁止联邦机构公布个人记录或建立关于个人医疗、财务或雇佣历史的鉴定记录。《通信隐私和消费者权益法》涉及面更广,以通过大量法律手段来保护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

简而言之,法律、道德和技术是监管范畴中的三大要素。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多维度,不断协调的理念之上。法律是其基石,是最终的途径,最上层的概念,它本身的产生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和讨论,并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些道德问题在未形成法律之前,应当给予私人、公司以及机构更多的决策权,这本身便有利于在全球背景下形成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也有利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总之立法应当更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道德和技术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才是监管的核心点。

电子商务监管理念在国外立法中的实践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写到:“电子商务并不是发生在法律真空中,并不需要为之创建一个全新的法律框架,关键在于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这表明了立法所要体现的传承性,然而现实世界的法律总是和邻近地理、个人行为和本身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故各个国家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基础上,调整自身现行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观念和手段,也即理念的实践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仅介绍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属于不同法系的系统在这方面的立法概况,予以参考。

美国的立法启示

近十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其中包括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等等;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1996年电信法》;以计算机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保护法》、《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等;以商务实践为主要内容《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还有属于政策性文件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与《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这些法律和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相互关联,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了电子商务的法律基础和框架。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启示。

第一,完善电子商务整个监管环境,就应当在总体上将这种因特网上的革命认知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把某一层次的技术或某一系列的新技术全面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具备这一系统工程顺利推进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度、社会的发展程度、学术咨询界的辩论和预测、资金的支持力度与稳定性、管理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

第二,坚持技术中立原则,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在立法上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高新技术领域里的法律规范,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规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技术规范或技术方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上升为标准再上升为法律的,或者说,这样的法律只是用法律化的语言表达了某种技术方案,运用法律原则和形式承认了某些技术方案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就是数字签章法,它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在这个技术解决方案成熟到亟需相应的法律予以认可和保护的时候,相应的数字签章法或电子签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三,监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是通过扮演积极的推进者与参与者来诠释的。经合组织于1997年首先提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电子商务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行政管理原则协调发展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政府应调整现行法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和法规,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需要也适用“无形”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应就制定政策和实施方面达成一致。在美国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基本上是政府起引导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好地为新技术及新经济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做出了榜样,启动市场和需求,并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信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为政府解决筹集资金的困难,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在国内外的开拓发展积蓄力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欧盟的立法启示

欧盟自成立以来,已制定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科技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如《有关实施对电信管制一揽子计划的第五份报告》、《电子通信服务的新框架》等政策性文件。欧盟还同时出台了《促进21世纪的信息产业的长期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行动计划,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其中包括:《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协调信息社会中特定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指令》、《电信部门的隐私保护指令》、《软件保护指令》等等。欧盟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立法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第一,利用欧洲一体化的优势,协调各国的立法,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无障碍的法制环境。比如,欧盟在《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中明确表示:“本指令的目的是保障内部市场的良好运行,重点在于保障信息服务得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为实现这个目的,本指令致力于在如下一些领域使各成员国关于信息服务的国内立法趋于统一。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内部市场制度、服务供应商的设立、商业信息传播、电子合同、服务中间商的责任、行业行为准则、争议的非诉讼解决、司法管辖和成员国间的合作等等。”

第二,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欧盟主张订立严格的保护标准,并通过设立特别委员会,敦促各国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网络隐私权。欧盟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框架文件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为配合经合组织《关于隐私和个人资料的跨国境流动的保护指令》而制定的《关于在自动运行系统中个人资料保护公约》;二是1998年10月生效的《关于个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三是1997年7月欧委会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组制定的《关于个人资料向第三国传递的第一个指令——评估充分性的可能方案》;四是1999年部长会议关于互联网隐私保护指引备忘录中规定的《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送个人资料的保护》。欧盟网络隐私保护的特点在于其指令对于与欧盟有电子交易的他国的网络隐私保护情况提出要求,将欧盟所确立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这使得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网络隐私保护和立法活动。

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的思考

无论是美国自下而上通过行业自律逐渐形成的监管体制,还是欧盟更加注重一体化的宏观法制建设,中国都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中国自有其独特的现状。面对电子商务所燃起的激情,激进主义者总是不断地强调中国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制度创新”是这些学者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词;而对于渐进主义者来说,他们则总是拿起缺乏说服力的“实证分析”来证明中国需要等待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而这样的代价是将国家的一些不透明而又低效率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制度化。

电子监管范文篇9

一、电子商务风险分析

1.互联网络的开放化带来的数据破坏风险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贸易新模式,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强调参加交易的各方和所合作的伙伴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阿络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务交易必须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商业信息和数据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给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遭破坏或泄密,将会给电子企业、商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2.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

由于现阶段广泛应用的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从国外引进直接使用的产品。核心技术还是使用引进的版本。这些系统安全性存在系统漏洞等不少危及信息安全的问题。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主要来自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安全漏洞。没有作系统的保护,就不可能有网络系统的安全,也不可能有应用软件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3.来自社会的外来入侵风险

电子商务容易被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络非法入侵,主要表现形式是黑客和病毒等对电子商务系统的文件和数据的篡改和破坏,是一种社会道德风险。黑客通过闯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这些人利用电子商务系统和管理上的一些漏洞,进入计算机系统后,破坏或篡改重要数据,盗取机密与资源,控制他人的机器,清除记录。设置后门,给电子商务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一组程序,可以攻击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区、文件和内存,以致使计算机的硬件失灵,软件瘫痪。数据破坏,系统崩溃,给企业和商户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4.电子商务本身内部监管漏洞带来的风险

电子商务本身如果缺乏约束机制,责权不明,管理混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引起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的头号风险根源。如果没有严格的可操作性的内部管理制度,容易造成当系统出现攻击行为或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而且,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系统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

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针对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以上风险,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减轻风险。主要包括:

1.缩短电子商务项目周期

这是降低电子商务风险最简单的一种方法,由于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外界环境变化的非常快,若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项目太大,即使该项目自身成功了,但由于环境的变化,该项目很可能不会给组织带来预期效益。一般来说,建议项目周期不多于90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竞争环境风险。

2.变更组织内部运作流程

目前来说,许多组织认为电子商务仅仅通过建一个网站就能实现,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内涵,因此在这些组织从事电子商务活动时,常会遭遇失败。电子商务的运用不是随意的,要求组织改变内部和外部的商业运作流程,若企业不改变其运作流程,而是直接运用电子商务,不仅组织对电子商务的投资会遭到失败而且会影响到组织的声誉。

3.培养电子商务方面人才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组织要关注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打造优秀的电子商务团队,将人才当成组织之本,要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用感情凝聚人才,并采取其他的激励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与此同时,组织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完善内部条件,逐步培训所需的电子商务人才。

4.制定法律、法规

电子监管范文篇10

目前煎药机散在各个医院、药房,小规模操作,效率低,能否建立集中煎药中心等配套服务实现节能环保?基于上述的分析,制约中药汤剂发展因素依然存在,开发和集成新技术保障汤剂的质量和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是当前发展的趋势。电子码作为一种物联网标识技术,能及时、准确、可靠地将各种数据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流程的控制和记录,优化业务的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已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从一维码、二维码到更为先进的RFID技术,在物流仓储管理、生产自动化及过程控制、防伪等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4]。若使用电子码技术能有效解决汤剂原材料的质量保证问题,煎煮过程监管问题,消费者取药吃药的便捷问题等,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汤剂电子码监管的关键技术

本项目通过建立新型的中医院HIS药房管理系统,应用中药电子编码及物联网技术,改造现有药房和煎药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将电子标示贯通饮片入库、医生配方到汤剂的加工及配送的4个流程,实现对中药汤剂的电子码监管。各环节关键技术如下:中药饮片按编码入库,自动排序按照国家商务部、药监局认可的中药饮片编码规则,饮片企业在第三方网络平台上,提交供应医院入库的饮片来源、加工方法、等级、责任企业、生产批号、入库时间等电子信息备查,并自动获取饮片的电子标签编码,按规范印制到饮片包装上;医院HIS药房管理系统通过电子码扫描设备,扫描饮片包装,快速采集入库饮片的电子信息,并与第三方电子平台连接,获取饮片相关质量、来源、加工、等级、责任人等信息,完成对企业饮片到药房饮片入库的转码,进一步通过医院HIS系统与社保基本药物编号匹配,自动完成“先入先出”的系统内部排序,让医生能按码查询和按码配方,为病人提供“优质优价”自主选择饮片质量等级、来源的基础。医生按码处方及药房同步配药该系统提供按电子编码的中医方剂配伍基础数据库,为每位组方饮片提供按编码进行配伍的计算机程序调用,在医生处方的过程中,实现对饮片类型(小包装、颗粒、散饮片)、煎药方式等汤剂组方配伍内容的可选择,同时还为患者提供相关配送的短信提醒等可选字段,及会员制缴费接口,实现医生处方时,饮片库房信息、患者缴费信息、药房配药信息以及汤剂成品配送信息的数据同步[6]。药房配药及煎药过程电子码控制该技术提供一个软硬件一体化的系统,实时采集电子码配药,煎药流程加工操作记录等信息;同时提供不同工艺汤剂操作规范提醒以及责任人绑定等功能;自动完成对成品汤剂的激光喷码的同时,提供与配送系统衔接的短息和物流信息接口。短信和物流网络的融合通讯技术该技术与通过WEB接口与通信运营商和物流公司完成接口开发,提供取药短信提醒,通过智能手机扫码客户端,实现药材来源、方剂配伍、汤剂加工及相关人员信息、到达时间地点、有效日期、用药方法等电子信息的查询,以及汤剂配送的确认反馈等功能和技术。以上4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基于系统化的构成,软硬件一体化和第3方网络平台共同实现汤剂的电子码监管。

中药汤剂电子码监管技术的系统构成

中药汤剂电子码的信息系统构成主要按三层设计:信息采集层,数据编码层,应用查询层。第一层:信息采集层信息采集包含3类:一是由病人信息和方剂信息组成处方信息,二是饮片信息和企业信息组成药材信息,三是由加工方法和药师信息组成炮制信息。其中饮片信息应用药房入库自动编码技术自动完成对医院药房入库药材的赋码及智能化分类;煎药工艺电子码控制技术数字记录煎药流程与责任人绑定;基于HIS的医生按码处方及药房同步技术实现医生处方时药材库房信息、患者缴费信息以及和药房配药信息的数据同步。第二层:数据编码层把上一层的处方信息、药材信息、炮制信息中的时间编码、流水编码、人员编码读取出来分类存放在二维码查询及效验数据库中。通过应用JAVA+NET技术和电子码技术进行软件和硬件组进行系统开发,最终形成可供各个环节和不同类型用户可以进行信息录入、查询、效验的电子码自动生成的系统平台。第三层:应用查询层医院、患者、政府随时可以用智能手机终端、触摸屏机、中药汤剂电子码网络平台进行任一饮片或汤剂的电子扫描查询。同时实现手机短信与WEB网络系统的融合通讯技术提供取药提醒,智能手机扫码、提供药材来源、方剂配伍、汤剂加工及相关人员信息、到达时间地点、有效日期、用药方法,以及配送电子确认信息反馈等功能和技术。中药汤剂配送电子编码及应用系统图该系统通过在四川省中医院的使用,患者只需提供手机号码,输入配送地址和时间,即可离开医院。汤剂上门后通过智能手机即可扫描电子码,实现汤剂饮片来源和加工工艺人员的查询,以及收到汤剂的在线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