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3:28:58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1

一、发展目标(见附表)

1、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现价产值57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元,利税67亿元,其中利润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0%、25%和25%。

2、开展全市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下称‘两化融合’)工作。力争列入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6家,推广应用企业1000家。

二、主要工作

3、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重点从纬创资通项目和数据产业园、软件园以及可胜科技、纬立资讯、图讯科技、航宇电气、全鸿电子、通泰光电等一批IT重大项目入手,招引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以市医药高新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海陵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在组织实施明昕微电子、云涌电子、科化新材料、春兰清洁能源、普吉光电、电子、电子、电子等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落户。以高港、姜堰信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发展创新电子、博泰电子、东田电子、友润电子、格律斯电子、环球船舶、菁茂科技、优宾晶圆、世隆电机等企业的集成电路和元器件产品,重点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引进,组织与本地现有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的定向嫁接,逐步建成产业链完整齐全、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4、加快提升传统电子信息产业。抓住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契机,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在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速传统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顺应高频化、片式化、微型化、大功率、多功能、高精度等发展趋势,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的产品结构,有效推动兴顺电子、石冢感应、华龙电子、浩普投资、旺灵绝缘、银河寰宇、友润电子、航联、航宇、华骋科技和昭阳光电等企业的研发,提高热敏电阻、电连接器、传感器、电容器、互感器、覆铜箔板、高频线路板、高压绝缘纸板等产品的生产能力。

5、大力培育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市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基于物联网的设施高效种养及溯源应用与示范、扬子江药业集团的药品制造与物流服务过程的物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针对车载电源开发的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华骋科技公司的车联网关键中间件-车辆仪表研发、东华测试公司的工程结构智能在线监测分析系统与结构力学性能测试与云分析诊断平台软件、宏泰电子科技公司的HT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安方科技电力公司的输电变压器运行状态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三福船舶工程公司的基于物联网的生产集配管理系统和智能交通与移动执法等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组织对现有物联网企业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的跟踪服务,重视物联网产业链系统集成工作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以系统集成工作开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进硬、软件的研发和创新,夯实现有基础,不断培植新的亮点;同时密切关注数字视听、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等新型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创新、产业转移、企业重组等动向,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逐步填补我市电子信息的行业空白和助推产业链延伸。

6、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动融合。重点推进行业骨干企业的两化融合进程,开展以综合集成、协同创新、流程再造、服务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两化深度融合,突出组织实施以电子商务、产品装备智能化、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和安全生产及节能减排为重点的企业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加快组织实施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和推广应用企业等战略发展工程,进而有效推进做强支柱行业、发展新兴行业、改造提升传统行业,提高全市电子信息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项目、新品建设和两化融合任务

7、全力推进纬创和配套企业项目建设。以医药高新区纬创资通平板电脑及液晶显示器一期产品的建设投产为重点,加快实施可胜和纬立的新型电子产品的项目建设,同时密切关注图讯科技、日升光电、航宇电器、祥龙科技等企业电子产品项目的实施进程。

8、扎实推动重大项目的投资实施。重点组织高中压电解电容铝箔材料产业基地、数码产品精密机械构件、船舶电子仪器、3G敏感元器件及片式元器件芯片封装测试、新型模块化数字移动通讯远程供电系统、嵌入式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移动基站设备、IC封装、感应式传感器、陶瓷电极荧光灯、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器、LED光源材料、真空超导模组、智能电网远程控制系统、超高压低烟无卤环保型铝合金电力电缆、触摸屏等项目的实施,确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力争早日投产见效。

9、高效组织重点产品的研发工作。着重对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分立器件引线框架、蓝宝石晶体及单晶材料、平面导波光分路器(PLC)、纳米级可染型导电纤维、高分子导电热封盖带、载带片材、笔记本电脑转轴承、光电逆变器及控制器、新工质压缩机、高频微波印制板材、电连接器、微型钻头及专用设备、移动开关控制设备、DIN系列射频同轴连接器和宽带接入户外机柜、语音信号滤波器和光通信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和扩能,争取在现有生产规模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10、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紧扣转型升级主题,充分发挥两化融合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单项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特别注重信息技术在企业各领域的集成综合应用和新业态下的协同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覆盖率。同时继续开展两化融合进百企业活动,通过现场观摩、专题报告、专家演讲、企业座谈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企业两化融合推进转型升级的经验,结合转型升级相关工作研究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的相关标准和激励措施。结合实施市“千企升级、百企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在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流程方面组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按照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编制信息化建设3-5年规划及实施设计方案,选择单项业务逐一进行应用,从而积累应用经验,尝试应用效果,不断增强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发展战略信心和理念,为进一步开展深度融合做准备。

11、继续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认定工作。围绕省经信委开展的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认定工作,加强调研以单项集成、创新、协同应用为主的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情况,及时掌握企业单项应用动态,认真做好申报的各项组织工作。全面开展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认定工作,在制定印发“市认定工作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好申报、评审、公布、授牌等工作。在全市30家重点和行业龙头企业中组织开展以电子商务、产品装备智能化、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和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两化深度融合。按照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标准和既要摸清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也要摸准企业两化融合的目标和定位的具体要求,结合地区企业信息化指数编制和企业两化融合调研工作,逐步展开评估规范工作,从而增强地区、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工作的协调和一致,促进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对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和务实推进。

四、推进措施

12、落实相关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按照中央确定经济工作“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的总基调,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相关产业激励政策,落实市《关于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中有关财税、用地保障、自主创新、市场开拓、企业并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效应。进一步加强银企、银政合作,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项目对接的平台,落实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项目的金融扶持。把电子信息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中小企业纳入上市培育重点,加快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进程。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培育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促进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和社会化,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加快建立新型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担保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加强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

13、推进园区建设,加强对外合作。结合实施“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向“1+3”特色园区集中,加快园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公共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聚集,园区财力支持对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和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商务信息、现代物流等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以及引进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和研发基地建设。大力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引导招商引资在制造、研发和服务上协调发展,在吸引外资和内资上齐头并进。注重吸引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端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向集聚,推动国内外企业直接投资来泰设立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鼓励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促使研发、生产、服务的本地化和一体化,积极承接电子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服务外包,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正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研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产业的发展规律,预测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良好、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内涵

20世纪中叶,计算机问世,最先应用于军事科研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将计算机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进而扩展到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进一步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指的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的产业,具有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的特点,其应用于许多行业领域,包括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设备、军事设备、导航设备、电子仪器设备等。目前,电子信息应用广泛,几乎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众多领域,但每个领域几乎都涉及设备、软件和服务业三大部分。《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2003)中将电子信息产业定义为:为实现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接受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定义如下: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电视、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等设备的制造、服务及应用软件的开发。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现状。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一般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2010年的销售总收入7.75万亿元,到2016年的17.10万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20%。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由2010年的6.39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10万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2010年的1.36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9万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43%。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总收入快速稳定增长。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形态。当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地域上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代表性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这三个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分工有所不同,其中环渤海地区主要是承担着电子产品制造和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功能,主要承担元器件、家电、通信设备等产品的生产,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地区。北京是全国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中心,承担着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中心的职能。长三角地区主要承担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和组装功能,主要承担电脑、半导体、手机等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珠三角地区主要承担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脑零配件的生产和组装,包括广州、深圳、中山、佛山、东莞等地。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现状。从2010年至2016年中国电子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201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4%。2016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22万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3.23%。从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2011年至2014年逐步增长,2015年、2016年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同比分别下降1.1%和6.4%;从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例来看,2010—2016年占比均超过30%,2010年至2012年占比逐年略有下降,2013年有所回升,2015年和2016年占比略有回升。

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模式进入深刻改革期,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的局面。在宏观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一)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智能化,智能化正在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趋势。世界经济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发展,如今,正朝着数据化和智能化的趋势演化。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颠覆传统的发展模式,电子信息产业传统模式在新的发展趋势下也会逐渐被改变和变革。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电器、智能服务、智能汽车等名词已被大众熟知,智能产品正在成为世界主要工业提供产品的新方向。自2015年以来,智能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深入发展并取得突破成果,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电子信息制造业当中,生产出智能化的产品,并应用到交通、医疗、家电、汽车等领域,丰富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内涵,扩大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电子材料行业、中游的电子元器件/硬件产业,下游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即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分为硬件、软件、服务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在应用上成为一个系统,如一个客户要应用意向电子信息产品的功能,需要购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配套服务,如果缺失了其中一项,那么这项功能就不能应用或得不到最大的效用。而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的发展,在互联网应用的趋势下,产业链由传统模式正在向“智能模式”演变。电子信息产业划分为三个层面,即终端层面、网络层面、云层面。其中终端层面即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基础终端,是面向用户的应用,是信息的交互平台;网络层面是指以互联网、物联网应用连接而成的基础设施,意在将各种终端应用互相连接成网,互联互通,互相共享;云层面是指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的尖端技术应用,通过接入互联网,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数据的计算、运行、处理等工作。(二)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另外一个发展趋势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制造业朝着三个方向发展,即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三)产业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由于世界经济、产业分工的全球化,电子信息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分工趋势明显,产业区别化发展。发达国家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及技术优势,占据了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及销售等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而技术含量较低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聚集。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占据了电子信息产业链制高点———科技含量高、利润大的行业,并纷纷出台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试图进一步增加产业聚集,积极布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再分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工将进一步分化。(四)电子信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局面,即挑战与机遇并存。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电子信息产业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顶端行业。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尖端和高附加值的行业离发达国家还有一段的差距。当前整个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为新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布局未来的产业发展,争取在技术上占据未来的有利地位。近年来,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升级改造计划,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转变。当前,美国、德国、日本都提出了加速向智能化领域布局,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激烈的竞争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机遇,我国已经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新技术的重要性,正在加大产业的投资开发力度,积极研发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我国薄弱的核心技术领域,如芯片、基础软件、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经验不足,距离智能化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考验和挑战。

四、结语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业内涵丰富,包含领域广泛。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比重不断提升,而且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认真分析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面对变革和创新,我们要瞄准未来的发展趋势,围绕智能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智能电子信息产业链,占据智能化技术的制高点,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世界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周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卢明华,李国平,杨小兵.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8-22.

[3]姚钢.中国电子及半导体制造产业新布局[N].中国电子报,2002-07-30.

[4]胡钧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趋势与科学发展规律[J].电子世界,2012(11):5-6.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3

关键词:南京,电子信息产业,重庆

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重庆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西南地区的工商重镇,一条长江把这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历史文化色彩也跟这两个城市罩上了相同的颜色,它们都拥有悠久、特殊的历史背景,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称,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使两个城市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城市在各方面却有了很大的差异。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潮中,南京鼎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南京已发展成一个现代大都市。而重庆则是大农村、大城市、大工业、大农业并存,二元化特征鲜明的城市,信息化程度低,电子信息产业力量薄弱。那么二者同为长江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为何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而重庆此产业的发展却显得如此单薄呢?通过对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探讨,将给重庆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以加快重庆信息化产业发展。

一、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猛烈的增长势头,从其所占该市GDP比重(2005年占42.6%)来看,它已成为拉动南京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产值仅次于石化产业,跃居南京五大支柱产业的第二位。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97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创南京历史新高。2005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突破千亿元,高达1028亿元,增长了47.5%。预计到2010年电子息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至2000亿元,跃居五大产业规模之首。

2005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千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产品生产形成优势布局。在产品生产上,南京形成了以电子通讯和信息类产品链为龙头的优势产品布局。其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以及以平板显示器为代表的显示器增长迅猛;(3)产品出口活跃。2005年,在全市年出口达5亿元以上的18家工业企业大户中,电子信息就有10家,累计出口59.60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8.6个百分点。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了南京市销售和出口的主要力量;(4)软件业贡献份额大。近几年,南京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贡献力度均位列第一,2005年仍是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5)龙头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公司的年产值都超过50亿元。

二、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途径

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政策的引导以及各种有效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1.产业政策的引导。南京是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较强。并且其人才资源雄厚,大企业、大院所、大集团密集。政府把握住这些优势条件,选准发展重心,着力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以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政府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优惠、房租优惠、设立个人股、设立专项发展扶持资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趋势。

2.注重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南京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同时也不断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拥有科研机构500余所、高等院校40余家、近6万名相关专业人才,建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计算机及通信类国家开放实验室3个,这些使得南京软件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坚强的科研后盾。

3.重视骨干企业的培育。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是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一大策略。骨干企业能产生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其孵化服务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在熊猫集团、五十五所、LG—飞利浦和南京长江机器集团等骨干企业的支撑下,南京的软件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占全省第一,并且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中,南京就有4家企业入围。

4.重视软件基地建设。长期以来南京都致力于软件园建设,如今建成的南京软件园和省市合建的江苏软件园,产业规模已非同一般,吸引了大批国内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研发机构入园,目前入驻企业已有近600家。在产业集群思想的引导下,南京软件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由软件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珠江路科技园区、南京IT产业园区等构成的软件孵化及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嵌入式软件、教育软件、系统软件等6大软件产品群。同时,南京珠江路软件产业基地、江宁IT产业园、溧水中山软件园区也在加快基础建设和招商工作,成为南京软件产业的新增长点。

5.注重交流与合作。南京电子信息制造商注重产品技术在国内外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调破除地方保护,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外资及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南京引进了统宝光电、瀚宇彩欣、新华日液晶、LG飞利浦、LG电子、中华映管等一批国际一流的LCD、PDP重量级项目,使其成为规模全国领先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

6.强调特色。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一定全国最大,但一定要最特——这是南京发展其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思路。他们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软件产业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上力求有所建树,发展自主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力、电信、教育、企业信息化等软件产品为龙头的一批特色软件产品群。三、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薄弱环节

1.地理环境上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它不像南京那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带,也没有邻近金融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北京,某种程度上使得其高科技水平与南京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科技人才匮乏。重庆高科技人才与南京比较也存在着差距:其高校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比南京少,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所、重点实验室也没有南京多,同时还有个更严重的现象,重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电子等科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存在“东南飞”现象,无疑加大了重庆科技人才匮乏的缺口。

3.技术层次偏低。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生产的是末端产品(整机组装),其中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小,尤其缺乏前端产品(专利设计与自主开发),并且成果转化率、产业转化率也偏低。

4.行业龙头企业及自有品牌少。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知名的有四联集团、朝华集团、东软金算盘和博恩科技),并且在高科技上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品牌少。

5.电子信息产业总量小,规模小。2005年重庆占全国GDP比重为1.62%,而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41.74%,可见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比重不到0.5%。

四、启示

重庆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向南京市“取经”,从较高起点着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强化思想观念。电子信息产业污染小、效益高、盈利潜力大,同时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重庆环境污染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传统工业,加快重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该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大支持力度。

2.聚集人才。聚集人才的途径大致分两种:一是本地培育;二是从外界吸引。首先依托教育资源培训各类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注意留住人才,防止人才“东南飞”,同时要大量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内外兼修,打造一支高素质、多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低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重庆同等程度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于我国东南部城市。据调查,重庆IT行业平均年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软件人力资源成本低于东部发达地区30%~40%。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相对较低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以软件业为发展的核心。南京软件业的发展强有力的证明了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地位的关键,它是电子信息产业创收的核心力量。故重庆也应重点发展软件业,加强对软件业人、财、物力和技术、政策支持,加强软件学院、软件评测中心建设,为软件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培植骨干企业。应通过引资嫁接等方式,培育更多骨干企业,扶持大型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逐渐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化。

6.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加强招商引资,加大对外技术引进与合作,推出重大对外合资合作、嫁接改造项目,广泛引进具有带动性的电子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配套协作体系和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在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上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为实现产业集群铺路,以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提高创新能力。在引进和吸收的同时要坚持独立性原则,开发特色产品,发展自有品牌,减少和避免与其他城市撞车或重复建设问题。

8.打造特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庆市在光电子、微电子、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光电子、微电子、软件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重庆”。

参考文献:

1.,王良元.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江苏通信技术,2005,(6):21-22.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4

二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和渗透作用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并不仅仅在于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更多的体现在对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对其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系统效应,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对这一问题进行测度,并据此评价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目前还缺少必需的数据和分析工具(这也是一个国际上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可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其一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到2002年上半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产品的产值比例为50:30:20,而1989年的相应比例为16:53:31,这一产品结构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投资类产品(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主)占据了一半,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信息产品的应用加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而不是以往依靠电视机等家电产品来维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其二是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到2001年,先后实施了12000个信息化项目,仅项目投入的资金达到200多亿元。2002年上半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到154.9亿元,政府信息化对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是出现了其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少有的现象,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我们观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轨迹,不难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在加工组装环节我国表现出了比较强而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我国一些地区集中的趋势;其二是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逐渐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我国的进入和布局,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原创技术的局部突破(如TDCDMA标准)和一些创新型高技术公司的活跃与成长。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制造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和加工组装环节),以及正在逐步提升的面向生产和中低端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特点,由此形成了我国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却出现高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独特现象。

上述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进一步巩固、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释放。

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我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

198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总量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已步入电子信息产品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趋势还在持续,很快可以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产品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彩电、微波炉、视盘机、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产品占有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形成比较强的产业配套基础。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并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从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及其大出大进国际循环的格局初步形成。

如果我们将观察问题的视角放在加工制造优势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清楚地发现结构升级的明显步伐,产品结构由过去以家电类低端产品为主,调整到基础类、投资类产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据粗略预计,“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三倍,其中外资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3、产业聚集已经出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

产业的区域聚集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集群式创新的成功典范。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化是出于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动、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重目的,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在这些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主机企业和多级零部件供应企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方式,尤其是形成了能够实现即时供应、交易成本较低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得区内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些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使其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一些产业基地成为了某些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就此意义而言,这些信息产业基地正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重要的世界生产制造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5

关键词:产业经济;电子信息;发展思路

一、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成效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漳州市规模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愈趋明显。“十五”期间是漳州市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产值从2000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05年102.18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成为继福州、厦门之后福建省第三个产值超百亿的地市,是国家9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福厦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7年漳州市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65家,实现产值123.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12.3%,其中灿坤公司实现产值50.27亿,万利达科技公司实现产值40.7亿元。

1.小家电产业链逐渐完善

以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万利达公司为龙头的小家电行业迅速发展,2007年小家电行业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一半。灿坤公司在小家电领域不断创新,日趋智能化,煎烤器、电熨斗单项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行业。同时,对相关产业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至今已有多家小家电配套企业落户龙池开发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漳州市龙池开发区、金峰开发区为“智能小家电产业园”。

2.数字视听产品竞争力强

数字视听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35%。特别是万利达,系集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注册的“万利达”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激光视盘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利利普的小屏液晶电视也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3.数字化仪器仪表初具规模

漳州市现有数字化仪器仪表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如:科能、东方、威华、华仪等公司。目前漳州市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我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的生产、销售基地,数字万用表绝大部分出口国际市场。

4.电子石英钟表产业稳步增长

电子石英钟是漳州市的特色行业之一,是中国电子石英钟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电子石英钟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有15家,如:华艺、恒丽、宏源、吉邦、桑泰等;漳州市钟表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5%,石英钟产量约占全球的15%,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具竞争力。

5.光电产业开始兴起

漳州市光电产业以六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科明、立达信、富顺、锦达、亚明工贸、国绿太阳能等公司为龙头,形成全省较大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带之一,主要产品有节能灯、LED显示屏、LED装饰灯、数码音乐景观灯、数码幻彩变色灯、数码万年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还有太阳能与LED结合的产品——太阳能LED灯。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光伏产业的进一步重视,华安利胜电光源项目的投产,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计算机及软件行业规模虽小发展迅速

漳州市现有计算机及软件企业几十家,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服务。其中漳州顺和达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通用管理系列、行业管理系列、娱乐学习系列、实用工具系列”四大系列20多个产品、商务王软件、必特公司的行政服务中心软件、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等软件已打开市场,形成批量销售,销往全国各地;“超市管理系统”出口日本和欧洲,开创了漳州市软件产品出口的先河。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软件获漳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漳州翊峰机械公司从台湾工业研究院引进先进技术,专业生产数控机床,填补了我省规模化生产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空白。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各种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整开始显现

由于国家出口退税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漳州市有不少电子企业取消了较为低端的产品业务,或者将业务外移,从而影响了产业增长。最明显的是灿坤公司,2007年产值下降12.5%,开始出现负增长。

缺少专业的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及载体。漳州市没有像泉州南安的“光电产业园”、福州及厦门的“软件园”等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也没有专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从而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与邻近地区相比缺少名气及吸引力。

2.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漳州市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水平、规模和实力与福州、厦门和省外其他地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漳州市制造业较有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较少。虽然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但能形成产业规模、竞争力强的不多。漳州市电子企业创新能力欠强,增加值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研发资金投入较少,产品更新周期较长,市场应变能力较弱,发展的后劲不足。

3.企业贷款融资困难

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起步较迟,原始资金积累不足,企业缺少有效的融资手段,从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及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及软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漳州市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的企业不少,但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软件企业的总体实力较弱,软件及系统集成与硬件销售额比例失调;软件业与制造业发展还不协调,目前漳州市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只有四家。

5.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漳州市经济收入水平比周边地区低的原因,造成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高端人才和熟练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这些也是阻碍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

1.大力扶持电子信息行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会协会作用

政府应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会协作为政府助手和中介作用,通过政府扶持、行会协会牵头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平台,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提供信息服务。让行会协会更好地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府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行业动向,了解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做好应对策略和措施;做好行业规范自律和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做强做大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

2.政府加强招商引资,服务项目对接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借助每年各种展会的平台,积极鼓励、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并做好对接工作。如通过每年召开的“4·8漳台恳谈会”、“6·18海峡两岸经贸恳谈会”、“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11·18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等平台,对外展示漳州企业的特色,宣传漳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扩大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力及知名度,积极跟踪服务漳州市电子信息项目,做好项目对接的服务工作,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3.建设仪器仪表检测研发平台

电子仪器仪表行业是漳州市特色产业,特别是数字万用表是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生产及销售基地。全市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有数十家,产品类型繁多,但是档次及附加值较低,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开发周期较长,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检验、检测手段。建议通过行会协会牵头、政府扶持、行业共建方式,积极建立电子仪器仪表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漳州市产品档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训及人才储备机制,依托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创办培训、试验基地,大力培养电子信息产业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为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漳州市高等院校少,电子信息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为了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有充足的人才保障,通过技能培训鉴定站的工作,组织引导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5.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兑现各项优惠政策;改善融资方式和担保手段,用好用足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建立银行与企业的资金供需信息沟通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扩大信用贷款试点,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行业集群化。

6.加强对外交流、推进产学研协作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梳理,编录漳州市企业的技术需求手册,并与西北工大、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联系渠道。通过做好校企间的牵线搭桥工作,促进漳州市企业与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协作,推进漳州市经济发展。

7.举行相关培训,讲解有关政策

帮助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了解国内外的相关政策,抓住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邀请福建省软件协会、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等有关部门,分别到漳州市为电子信息企业讲解“欧盟两指令”、“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双软认证及其优惠政策”等内容,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打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经贸健康发展。

8.实施名牌战略,组建集团公司,增强行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参与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质量、环境体系认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对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及注册国际商标或申请国外专利的企业,由同级政府给予奖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组建集团公司,做优做强做大,增强行业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漳州调查队.漳州统计年鉴2007[R].漳州:漳州市统计局,2007.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6

一、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一般认为,全球价值链是指从全球的视角来考察一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概念、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直至后续服务等。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以及产业分工规模逐渐扩大与深化是其客观背景,在以全球为版图的全球资源整合过程中,形成了依据产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生产的分工格局,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价值链中生产工序的水平和垂直分工过程。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分布格局来看,美国、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他们拥有品牌和专利,负责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着核心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尤其拥有精湛的生产工艺。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端,已具备较好的生产技术,正发展成为集成电路等部分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基地,并生产部分高端产品和新产品。而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以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发达国家及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随着三大产业集聚区生产要素价格的攀升及产业升级的驱动,三大地区正逐步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迈进,原先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正不断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形成了各地区不同层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地方产业集群。

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机遇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战略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战略措施。“十二五”规划将明确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又是重中之重,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家为拉动内需,提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之后又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这些政策催生了巨大的国内市场,给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11年底,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其定位为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作为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由于空间地利、人力资本以及地区协同发展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为河北省切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目前,河北省拥有国内外上市公司8家,全国电子百强3家和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2家。同时,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围绕环京津形成了“四基地”(石家庄、廊坊、保定、秦皇岛)“八园区”(玉田电子元器件园、承德智能仪器仪表园、张家口东山电子信息园、怀来光电子园、涿鹿信息产业园、青县韩国电子工业园、沧州线路板园、邯郸计算机耗材园)产业格局,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从发展速度来看,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1~6月,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112.1亿元,同比增长74.4%,高出全国54个百分点;出口创汇13.7亿美元,同比增长85.7%,高于全国46.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同比增长531.8%,高于全国49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河北省在光伏、半导体照明、基础产品三个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其中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宁晋晶龙、保定天威英利两大龙头企业,带动了数十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已形成硅材料———硅片———电池———组件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内主要的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而半导体照明产业同样具有独特优势,芯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电科技集团第13研究所目前开发的1W光源光效已达到110lm/W,属国内领先。基础产品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整机配套的各类元器件及原辅材料产品门类齐全,其中TFT液晶材料、石英晶体谐振器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影响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受到知识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要素等条件的影响,河北省企业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营销环节的竞争力还较低,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等较低。具体来看,河北省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在产业增加值、资产总额或者销售收入方面,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也远低于发达省份。其次,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不高,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整机产品短缺是产业快速发展的软肋。同时,产业结构以基础元器件材料等上游产品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较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再次,河北省还缺乏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高级复合型人才,存在着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小、高级专业人才少、人才流失大等问题,由于京津人才聚集效应,河北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政策存在诸多不足。

三、全球价值链下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路径选择

从全球资源配置来看,劳动力始终不能完全流通,欧美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仍将大量涌入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的国家与地区,国际分工深化与产业梯次转移持续进行,这为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国家出台了多个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河北省也推出了类似的多个政策与措施,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趋势下,为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撑。因此,本文认为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从两个方面促进本土产业升级与发展。

(一)保持产业体系的开放性,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河北省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工序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序生产环节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企业应顺应国际分工发展方向和趋势,承接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制造环节,逐步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中寻求经济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保持产业体系的开放性,拓展资源、要素、人员等在国际分工中的参与程度,快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蛙跳式的发展,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以替代早期发展地区在产业攀升上的艰难跋涉。具体来看,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投资建厂,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实现禀赋的升级,改变国际分工的不利局面。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本省企业整合,做强做大已有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的信息技术和制造设备为依托,遵循技术自主研发或引进、利用再创造的路线,推进产品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在世界传统浪潮的推动下势必会经历传统农业改革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将逐渐取代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方式。2017年十月在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意味着我国农业信息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攻坚阶段。

1现代农业生产中引入电子信息产业相的作用

1.1实现农业信息共享,满足农业发展。在当今信息化的世界中,大部分使用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办法的中国较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数据差异上最直观地便是信息化数据的收集使用上。在新时期提倡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发展信息化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信息共享逐渐成为当前需要。引入电子信息产业,将农业学、土壤学、肥料学、气象学与信息产业技术充分结合,将所需信息大规模采集整理并实现模块化、功能化将使现代农业中所需要的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调控土壤、肥料成分并对精细农产品进行生产环节检测的功能得以实现。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引用将实现对未来天气的预测、对相关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农业生产中电子信息产业的介入将提升农业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使生态环境及生产效率得到改善[1]。1.2改变产业结构,增加农业信息产业就业岗位。在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中始终缺少信息产业等新兴技术类产业的融入,这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的产业结构照欧美地区发达农业产业国在产业结构上有了一定的落后。以后,我国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注定会迎来全新的调整,这也决定了我国对农业信息化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在未来几年内会迎来大幅度的提高,新增的就业岗位数量同样也会有显著提升。同时,在相关岗位的人才培训上,我国也将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信息化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另外,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将成为新兴信息技术改革的受用者和实际生产者,这一群体的产业素质的提高也将成为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工作。

2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2.1生产人员信息意识、利用信息化农业的积极性较弱。随着农业现代化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信息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的结合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我国农业生产人员信息意识较弱,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积极性较弱等问题。我国广大农民作为农业产业改革最终实施者和受用者,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技术的认知普及工作。知识普及工作作为产业结合的基础需从基层做起,例如成立“学习班”、开展“公益讲座”等方法都将逐渐积累起农业生产者的信息化意识。另外,如何调动农民朋友接受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也将是产业结合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在相关地区采用试点改革,建立起肉眼可见的信息化农业试验田,组织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者定期学习,一方面调动农业生产者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宣传效率,体现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2]。2.2信息科技产物的认可度、科研成果的利用率较低。我国农业生产者的信息化意识较弱对信息化产产品接受程度较低一方面需要解决农业生产者的问题;另一方面便是信息产业与农业结合过程中存在的落地性不强的问题。目前,在农业信息化结合的初期,相关单位的研发成果显示出了产品实用性较差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相关科研单位应广泛听取基层农业生产者的建议,提高产品的实用性以及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操作难度。2.3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难度大。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仍然巨大,在产业结构改革的过程中依旧剩余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能否成功转型决定了农业产业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现如今大量男性劳动力外流,剩余劳动力的特性决定了培养难度较大、就业面偏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鼓励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较少适龄人才行业外流,减少学习技术人员的经济负担,以此来降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难度[3]。

3结束语

以后,中国现代化农业转型的任务正逐步推进。信息产业与传统农业产业的结合正逐步成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虽然拥有悠久的生产经验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难免会出现阵痛期,但笔者相信只要农业产业现代化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在行业内外共同解决,政府与生产者共同面对,农业产业信息化战略布局的形成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石元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J].科技导报,2003,21(8):3-6.

[2]于宁宁.日本农业转型:原因、特征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4(1):27-30.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安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

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主权。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9

关键词:规模经济;生存技术法;影响因素;电子信息产业

1企业规模、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

简单地说,企业规模就是指企业的大小,可以从企业投入或企业产出两个方面来把握。从企业投入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从企业产出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空间广度。企业规模正是这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两者的统一。

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报酬递增。如果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则会形成规模不经济。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生产的规模经济,二是交易的规模经济,三是储藏的规模经济,四是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是规模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经济规模是指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产品生产单位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生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经济规模,从而获取最大限额的规模效益。

2影响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从宏观上讲,在一定时期,企业的规模大小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整体技术发展状况这一经济力量。从微观上讲,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力量。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技术发展状况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规模会随着企业资本积累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行业特性。不同的行业,生产工艺特点也不同。有的行业需要巨额投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或生产大型及成套设备,或均匀而大量的生产的行业。更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如采掘业、化工等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第三产业及产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如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这类产业企业的规模大小与效益关系不大,一般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市场规模和需求状况。在某一工业中,能以最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工业产品的规模限制的,只有当产品的数量达到值得设置相当庞大的生产组织时,这些经济效果才能完全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多样的产品,以及主要是满足地方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市场需求大、品种较单一、需求变化较小且面向全国的产品,条件可能的话应把规模搞大些。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供应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业。对采掘工业来说,资源情况是制约企业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业;资源少而分散,则只能建立小企业。对加工业来说,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状况对企业规模有较大影响。

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上的最佳经济规模,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往往不能实现,或者在别国能实现,在我国却不能实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技术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产业政策倾向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结构的状况,是倾向于反垄断还是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企业规模结构显然也会有差别。

3规模的生存技术法

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有许多方法,成本比较法、利润比较法、工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对数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是生存技术法(又叫适者生存法)。

适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说,在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公司或企业的规模就是最优的,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经济,就是考察企业在以往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状况。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竞争将趋向于清除那些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只留下那些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从而在一定时间内生存下来的那类规模的企业。

生存技术与研究规模经济的其他方法相比,应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简单,它避开了许多统计与会计方面的困难,对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得出了有价值的经验研究结论。应该说这种方法包含了比工艺设备所决定的经济规模更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生存技术能对这一分布做出估计。”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时应注意的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且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规模经济这一条。

生存技术法的计算过程如下:1.用销售收入指标把某一产业的企业按其规模分作不同的层次。2.选择两个时点,不能间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这样,才能使采集的有关数据能体现出某种趋向性。然后对每一类规模的企业所占行业产量的份额进行计算,如果某类规模的产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下降,那么就认为该规模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通过长期的统计分析某一行业中生产某种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可能看出该行业的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4运用生存技术法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软件、计算机、通讯、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等众多行业,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分为投资、消费和元器件三类。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为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市场环境,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

根据统计资料,采用上述生存技术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1991~2006年间的最佳规模范围进行测度。根据生存技术法的思想,时间间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统计数据资料,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晚,但规模变化较大,所以时间间隔取为3年,以体现变化情况。

用于规模生存技术法研究的企业,一般取有相当规模的,这里取前100强,根据各个企业的销售额占该年总销售额的比重的分布情况,划分为6个等级。并按照规模等级合计企业数量和该等级占100强的销售额比重。结果如下(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2%-3%与3%-4%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所以将两者归为一类,并绘成图表如下(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4%以上的规模等级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最佳规模范围(要说明理由),0.5%以下规模等级的销售额比重比较稳

定。

4%以上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个,而占年百强销售总额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续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稳定。电子产品适用于均匀而大量的生产,资本技术密度较高,规模比较显著。而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来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劳动力等,大的企业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并且进入的企业相对较稳定,很多由2%-4%规模等级的企业发展而来,说明大规模和企业容易做强做大,发展较快。

2%-4%规模等级以及0.5%-1%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两个规模等级的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

而1%-2%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除1994有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动,销售额比重在14%-19%之间波动,呈不稳定的无趋势状态。总的来说,除少数外,大部分中型企业排位在上下波动,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中型企业还是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0.5%以下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上升较大,由1991年的37个上升到2006年的60个,增加了23个,而销售额比重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绩效并不高。并且我们对比电子百强目录可以发现,0.5%以下的企业数目增长虽多,但变化很大,几乎是重新洗牌,重新进入一批新的企业。说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进入壁垒较低,新的公司容易进入,中小企业仍有生存空间,但同理进入公司多,市场竞争激烈,如经营不慎,则易被淘汰。

5结论

总的说来,电子信息产业中大企业容易做大,该行业容易进入,但竞争激烈,也容易被淘汰,尤其是不具规模效益的小企业。中型企业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近年来大企业数目较稳定,但规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当然,我国电子百强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在规模上还有巨大的差距,2003年的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之和尚未超过IBM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以上分析说明我国电子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要注意做大不等于做强,扩大规模外还要注意加强合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朱涛.大型连锁企业最佳规模的测度及其构建[J].江苏商论,2007,(06).

[2]刑冠.企业边界的确定:生存技术检验法在中国的运用[J].甘肃农业,2006,(12).

电子信息产业范文篇10

一、金融发展和贸易成本对促进出口的理论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促进出口的原理、机制或途径,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型验证。最早的研究者Kletzer和Bardhan在1987年指出,一般来说,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国际上也同时享有良好声誉,这使其更容易将其筹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出口最终消费品。Svaleryd和Vlachos(2001)则是从需求角度出发来解释出口和金融的联系途径的,强调分散风险时出口的作用。他们以OECD国家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程度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一个产业生产专业化的影响更加重要;发展完善的股票市场是依赖金融发展的产业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他们指出,出口活动中的国际竞争、外部冲击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带来风险,会使企业产生向外融资的需求。从这个视角,能分散风险的金融市场得以发展。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倾向于专业化生产外部金融依存度高的产品。Basen(2002)利用1966-1995年30年间6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动态计量经济模型研究金融发展水平与制成品出口的关系,进一步选取用流动性指标(LLY)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强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代表金融发展的指标与制成品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阐述了在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由于信息的获得处理成本和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降低,对融资依赖度更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Becker和Green-berg(2007)则运用引力方程,分别将私人信贷、股票市场资本化和GDP的比率、国家会计标准作为金融发展变量,采用1970-1998年六十多个国家的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如何通过出口的固定成本影响贸易量。计量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水平与一国出口量的扩大呈正向关系,而且是显著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贸易的总体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下商品出口量也较高。而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面临着很多风险,如商业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运输风险、政治和环境变化等,又由于需要货币兑换、区域协调和交易时间上的限制,结合以上分析来看,必须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业承担交易中介的作用,以及高效的金融机构体系来降低交易风险。在我国,金融服务的业务逐渐多样化,极大地便利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出口结构方面看,金融发展可以对一国改善技术条件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通过高效、发达的金融系统来大规模地、快速地积聚社会上广大的闲散资金,有效地集中社会优秀资源来对高投入的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重视研发、高投入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有利于促使规模经济的出现,从而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广泛的金融制度做基础,对技术创新做资本市场上长期的投资激励,资金也会流向效率更高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一方面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发展也能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结构。从贸易成本降低的角度来看,通过经济全球化,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越来越密切,彼此的距离拉近了,地球成了地球村。各国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也必然从宏观上降低了外贸活动中的贸易成本,从而推动一国出口量的增长。纵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几十年以来的发展,企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得到了很大调整,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城,在世界范围内建厂、建立跨国公司,也使得贸易成本降低,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量的增长。同时,我国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消除了一些贸易活动壁垒,使得贸易成本降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得以进入国外广阔的市场,必然促进其出口的增长。国内外也有许多学者研究了贸易成本对出口增长的影响。Bergstrand(2001)用运输成本和关税作为贸易成本的变量,将16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国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30年来这些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了近150%,运输成本和关税税率的下降对贸易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2%和38%。对贸易成本的研究表明,到外国经商成本的下降使得贸易出口额不断增加。原因是以前较高贸易成本的存在,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出口,而贸易成本降低后,除了原出口企业的世界贸易参与程度深化,会扩大贸易外,以前只能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也可以参与出口,从而带来了出口量的增长。有的文献在讨论贸易成本降低对出口的影响时,以二元边际为出发点,将出口的增长分解为集约的边际和扩展的边际。有的学者以欧洲贸易自由化程度作为贸易成本变量,认为贸易成本降低能促进贸易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增长。有些学者将贸易成本划分为可变的和固定的,以欧洲东南部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变和固定贸易成本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证实了东南欧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对扩展边际作用更加明显。国内也有学者研究了基础设施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发现其对中国贸易增长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扩展边际而非集约边际。

二、金融发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增长,金融发展水平在总量上大规模提高,在结构上不断优化,我国金融正朝着市场化、专业化、全球化的方向推进。对贸易结构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更应该通过调整金融发展来提高出口率和相关行业服务质量。1、金融发展的总量水平不断提高上图显示了传统衡量金融深化的LLY指标和反映企业融资渠道大小的DC指标逐年上升,这意味着中国金融发展总体水平在持续稳定地提高,金融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能力不断增强。2、金融结构不断优化随着金融发展逐渐深化,金融资产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也逐渐增多。从资产结构看,银行一直是主导,其提供的信贷占GDP的比重指标逐年上升;从市场的结构看,股票和债券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如下图所示,反映股票市场活动能力的STRADE和反映股票市场市价总值的MCAP指标显著上升。3、金融部门的效率有所提高金融机构向私人部门提供的信贷(PRIV),通常能够反映一国金融中介的效率,同时银行的集中度(CONC)越低,说明银行的效率越高,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金融结构的多元化。资料显示,自1993年以来,中国的银行集中度指标呈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0.89下降到2006年的0.69,说明整个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日趋多元化,竞争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这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效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银行集中度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中国的金融结构仍然是以银行为主导。金融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作用,在初期表现为通过金融支持促进出口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初期,资本稀缺比较严重。为保证分散化的储蓄资源聚集起来按照政府意志行动,国家已经为制定金融发展的措施提供了财政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实行信贷差别化政策,即信贷资金的分配集中倾向于大型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设置较高融资门槛;二是实行财政资助制度和金融补贴政策,即在政府管控下,金融部门给予相关主体各种形式的利益补贴,包括利息、租金、本金等形式。在发展初期,为了实现资金的集中分配和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基本上垄断了所有的金融业务。贷款和融资等信用活动遵从指令性计划,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这一阶段的金融安排,还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的:首先,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有利于计划管理,迅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发现问题后能及时纠正,效果明显;其次,便于集中配置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功能和作用,不仅有利于生产满足民众需要的家用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电子工业在大规模的国防方面建设。为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国家实行了金融先行的金融政策,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出口信贷全面带动出口,同时加大产业导向力度,以倾斜政策培植国内大型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努力扩大成套设备的生产与出口。第二,国家为了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直接向企业提供三类贷款,主要包括:电子工业产品技术改造专项贷款、出口用进口原材料外汇贷款,以及出口信贷。第三,对外贸企业加大利率上的优惠。在我国,银行贷款在外贸企业流动资金的来源中一直站到三分之二以上,因此通过利率优惠,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外贸企业的利息支出和出口贸易成本。第四,自1995年9月起,优先办理电子工业产品,以及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增强这些电子信息企业的资金流动。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作为—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为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提供结构性贸易融资,推动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与商业保险机构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出口业务的发展;作为政策性银行,为使出口商较容易地获得融资支持,主动开展对外担保,有效地扩大了电子信息产品整机设备的出口。总体来说,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对降低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成本,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利用外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金融对贸易成本的优化作用,带有浓厚的政策性特点,这也在反映出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无法充分满足贸易结构迅速提升的金融需求,需要政府大程度地介入,金融发展相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是相对滞后的,贸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还需要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中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加上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约束、片面追求产值,造成制造业的投资高速增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服务业由于其高风险性与高收益并存,但收益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其外部融资、风险分担和降低不确定性需求,所以影响了企业对这类产业的选择,导致金融资源过度向普通制造业倾斜,影响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品的技术含量。

三、贸易成本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结构和效率方面有了跨越式的进步,贸易成本已经显著下降,但是金融市场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制约着贸易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和出口的持续增长。金融发展的现状对贸易成本的制约主要体现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引致性需求不强。近二十年以来,包括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在内,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在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60%,大多数非国有的中小企业通常是技术创新的主力,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主导力量。但多年以来,我国的信贷资金分配一直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对非国有部门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不足15%。而且,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更多的是只对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开放。之前的分析已指出,金融发展和贸易成本相互影响。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成本依然较高,从而导致了对金融市场的引致性需求不强。我国主要出口的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常常使得他国针对性地设置关税等贸易壁垒。对贸易成本进行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法,是根据贸易壁垒直接测度,如关税税率的高低变化等。但直接法属于事前的测量和比较,很少有关于贸易成本的性质、结构和规模方面的具体分析。第二种是间接法,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引力模型,是根据萨缪尔森的一般均衡模型演变而来的,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阻力越大,则越会被推动与一个特定的对象开展贸易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两个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成本的测算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与他们和所有贸易伙伴的平均贸易成本之间的相对值,而这没有将多边阻力纳入考虑范围。很显然,这会使得估计结果有产生了偏差。所以要积极进行引力模型的改进,以代表多边贸易壁垒的阻力,在不假定贸易成本的构成要素的情况下直接测算贸易成本,使测量更为简介、方便和全面。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化,我国在当前的双边及多边贸易交流中,贸易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农业等各个产业领域,贸易成本的构成都在下降。电子信息产业在此背景下,也逐渐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我国积极通过边际拓展等方式增加我国出口产业的多样化,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多边交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贸易成本在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中普遍低于其他国家,这也促进了我国出口产业形成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在“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出口量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与周边国家积极构建多边贸易关系,使得我国和周边国家一同受益,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