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4:53:25

空间经济

空间经济范文篇1

自从Paelinck提出“空间经济计量学”这个术语,Cliff和Ord(1973,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对空间经济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Anselin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区域科学模型,指明确将区域、位置及空间交互影响综合在模型中,并且它们的估计及确定也是基于参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时-空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于空间上的点,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个区域,前者对应于经纬坐标,后者对应于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

国外近几年空间经济计量学得以迅速发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人们对于空间及空间交互影响的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空间的重新关注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其它社会科学中也得以反映。

(2)与地理对应的社会经济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实用性。在美国以及欧洲,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和地区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容易得到,并且价格低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空前数量的截面或时空观测分析,这时,空间(或时空)自相关可能成为标准而非一种特殊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以高效和低成本的计算技术处理空间观测的发展。GIS的使用,允许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快速恢复及交互可视化,为空间分析技术的艺术化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至少目前线性模型中,缺少针对空间数据和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软件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目前已有一些专门的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并且SAS、S-PLUS等著名统计软件中,都已经包括用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模块。

(二)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空间统计学是研究空间问题的另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以帮助采矿业进行矿藏量的计算。最早的工作是采矿工程师D.G.Krige和统计学家H.S.Sichel在南非进行的。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运算速度的大幅提高,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逐渐扩展到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于需要处理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的数据的科技领域中。

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容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认为空间统计学的研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问题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研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与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研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藏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藏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研究城镇问题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研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研究的问题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存在空间效应的问题。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研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测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测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不一致,存在测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归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归(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归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生成。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纯)空间自回归模型、混合回归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问题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研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归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y=Xβ+ε

模型(3)为以经纬坐标(Z[,x],Z[,y])作为扩展参数的空间扩展模型。同样可以以到中心区域的距离作为扩展参数设计模型。

将模型(3)的第二个式子右边加入随机扰动项,则为DARP模型。E.Casetti(1992)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空间扩展模型。

D.P.McMillen和J.F.McDonald(1997),C.Brunsdon

,A.S.Fotheringham;MartinCharlton(1996),提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简称GWR模型)。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在模型中考虑时间维增加了描述的复杂性,但综合时间空间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中,这是综合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形。如果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则可以采用PanelData模型。Anselin(1988)将似不相关(SUR)模型扩展到空间的情形,提出空间SUR模型。

三、应用前景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是较早应用空间统计学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有人研究并应用Krige模型。空间统计学除了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近十年来,周国法、徐汝梅等学者研究生态学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于1998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统计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地、森林、农业、矿产、能源、作物估产、灾患检测等进行应用,开始了我国空间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中统计调查的工作,为了将空间遥感调查技术逐步纳入到我国统计的常规性工作中,1998年10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空间统计研究室,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组成了“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研究”课题组,运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对我国农业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以及城镇动态变化进行调查,该项目获得国家统计局2000年课题研究一等奖。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各种调查,都属于空间统计学的范畴。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主要研究空间相关及空间估值,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还包括物种的空间扩散过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以及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动态采样的研究,与地质矿产调查类似,主要涉及样本在空间上的布局、有效样本量的确定、采样误差的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也可以将其归入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分支之中。

随着我国按地区进行统计的统计基础资料不断积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到统计调查中来,都将使得按时间和空间排列的数据资料极为丰富,对数据进行空间甚至时空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将逐渐从时间的角度转向普遍从时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空间经济计量学在我国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差异性,因此一项政策对每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各区域进行研究之后,找到政策在各区域上作用的关系,对于政府决策、正确制订政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对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按区域编制投入产出表时,空间的概念将发挥作用。

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在考虑外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正确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有很大帮助。

对环境污染进行研究时,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污染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在交通领域的研究,可以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人员、货物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通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研究。

在对某种疾病(如流感)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将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了空间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在空间上的抽样将综合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相关性。而空间抽样在空间上的布点方式也可以用作商业网点的布局研究。

总之,只要问题涉及到空间的概念,空间经济计量学就将发挥其作用。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将促使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从空间或时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中,系统内的空间单元受到系统内其它位置单元的影响,但边界处的单元还受到系统外与之相邻的单元的影响,如何将这个影响考虑在模型中值得研究。

在具体问题中,距离的概念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单用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并不合适,例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今天并不是距离远近决定的,电子化交易使得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方便,因此,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如何将贸易、人员、资金的流动充分考虑到空间加权矩阵中去,尚值得研究。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应用越来越广,空间贝叶斯模型也是目前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可变单元的问题。当数据汇总的级别变化,可能整个模型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影响模型变化的汇总的级别也不同,能否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尚待进一步研究。

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参数估计的渐近性质,模型的各种检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空间经济范文篇2

自从Paelinck提出“空间经济计量学”这个术语,Cliff和Ord(1973,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对空间经济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Anselin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区域科学模型,指明确将区域、位置及空间交互影响综合在模型中,并且它们的估计及确定也是基于参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时-空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于空间上的点,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个区域,前者对应于经纬坐标,后者对应于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

国外近几年空间经济计量学得以迅速发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人们对于空间及空间交互影响的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空间的重新关注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其它社会科学中也得以反映。

(2)与地理对应的社会经济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实用性。在美国以及欧洲,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和地区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容易得到,并且价格低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空前数量的截面或时空观测分析,这时,空间(或时空)自相关可能成为标准而非一种特殊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以高效和低成本的计算技术处理空间观测的发展。GIS的使用,允许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快速恢复及交互可视化,为空间分析技术的艺术化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至少目前线性模型中,缺少针对空间数据和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软件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目前已有一些专门的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并且SAS、S-PLUS等著名统计软件中,都已经包括用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模块。

(二)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空间统计学是研究空间问题的另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以帮助采矿业进行矿藏量的计算。最早的工作是采矿工程师D.G.Krige和统计学家H.S.Sichel在南非进行的。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运算速度的大幅提高,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逐渐扩展到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于需要处理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的数据的科技领域中。

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容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认为空间统计学的研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问题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研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与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研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藏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藏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研究城镇问题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研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研究的问题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存在空间效应的问题。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研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附图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测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测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不一致,存在测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归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附图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归(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归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生成。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纯)空间自回归模型、混合回归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问题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研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归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y=Xβ+ε

附图

模型(3)为以经纬坐标(Z[,x],Z[,y])作为扩展参数的空间扩展模型。同样可以以到中心区域的距离作为扩展参数设计模型。

将模型(3)的第二个式子右边加入随机扰动项,则为DARP模型。E.Casetti(1992)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空间扩展模型。

D.P.McMillen和J.F.McDonald(1997),C.Brunsdon,A.S.Fotheringham;MartinCharlton(1996),提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简称GWR模型)。

附图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在模型中考虑时间维增加了描述的复杂性,但综合时间空间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中,这是综合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形。如果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则可以采用PanelData模型。Anselin(1988)将似不相关(SUR)模型扩展到空间的情形,提出空间SUR模型。

三、应用前景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是较早应用空间统计学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有人研究并应用Krige模型。空间统计学除了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近十年来,周国法、徐汝梅等学者研究生态学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于1998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统计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地、森林、农业、矿产、能源、作物估产、灾患检测等进行应用,开始了我国空间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中统计调查的工作,为了将空间遥感调查技术逐步纳入到我国统计的常规性工作中,1998年10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空间统计研究室,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组成了“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研究”课题组,运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对我国农业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以及城镇动态变化进行调查,该项目获得国家统计局2000年课题研究一等奖。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各种调查,都属于空间统计学的范畴。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主要研究空间相关及空间估值,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还包括物种的空间扩散过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以及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动态采样的研究,与地质矿产调查类似,主要涉及样本在空间上的布局、有效样本量的确定、采样误差的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也可以将其归入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分支之中。

随着我国按地区进行统计的统计基础资料不断积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到统计调查中来,都将使得按时间和空间排列的数据资料极为丰富,对数据进行空间甚至时空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将逐渐从时间的角度转向普遍从时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空间经济计量学在我国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差异性,因此一项政策对每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各区域进行研究之后,找到政策在各区域上作用的关系,对于政府决策、正确制订政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对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按区域编制投入产出表时,空间的概念将发挥作用。

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在考虑外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正确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有很大帮助。

对环境污染进行研究时,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污染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在交通领域的研究,可以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人员、货物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通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研究。

在对某种疾病(如流感)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将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了空间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在空间上的抽样将综合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相关性。而空间抽样在空间上的布点方式也可以用作商业网点的布局研究。

总之,只要问题涉及到空间的概念,空间经济计量学就将发挥其作用。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将促使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从空间或时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中,系统内的空间单元受到系统内其它位置单元的影响,但边界处的单元还受到系统外与之相邻的单元的影响,如何将这个影响考虑在模型中值得研究。

在具体问题中,距离的概念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单用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并不合适,例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今天并不是距离远近决定的,电子化交易使得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方便,因此,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如何将贸易、人员、资金的流动充分考虑到空间加权矩阵中去,尚值得研究。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应用越来越广,空间贝叶斯模型也是目前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可变单元的问题。当数据汇总的级别变化,可能整个模型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影响模型变化的汇总的级别也不同,能否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尚待进一步研究。

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参数估计的渐近性质,模型的各种检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经济问题中,许多需要研究的对象是多维的,即研究对象是一个向量,如何在空间问题中建立一系列空间VAR模型,尚需研究。

不易获得较为详细且价格低廉的区域统计数据,将大大限制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建立我国区域统计数据库,要求价格低廉且方便实用,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彭非

【参考文献】

1Anselin,L.1988.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Dordrecht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2Anselin,L.andR.J.G.M.Floraxed.1995.NewDirectionsinSpatialEconometrics,Springer-Verlag.

3Brunds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6."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AMethodforExploringSpatialNonstationarity,"GeographicalAnalysis,

Vol.28,p281-298.

4Brunsd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9."SomeNotesonParametric

SignificanceTestsfor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JournalofRegional

Science,Vol.39,No.3,p497-524.

5Casetti,E.1972."GeneratingModelsbyExpansionMethod:ApplicationstoGeographic

Research,"GeographicalAnalysis,Vol.4,p81-91.

6Casetti,E.1982."

DriftAnalysisofRegressionParameters:AnApplicationtothe

InvestigationofFertilityofFertilityDevelopmentRelations,"ModelingandSimulation

13,p961-966.

7Casetti,E.1992."BayesianRegressionandtheExpansionMetod,"Geographical

Analysis,Vol.24,p58-74.

8Cliff,A.D.andJ.K.Ord.1981.SpatialProcesses:ModelsandApplications,Pion.

9Haining,R.P.SpatialDataAnalysisintheSoci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

10Paelinck,JeanH.P.andLeoH.Klaassen.1979.SpatialEconometrics,SaxonHouse,

TeakfieldLtd.

11庄大方,张稳,罗建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中的空间信息多重采样框架设计与GIS实现,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

空间经济范文篇3

然而这个被经济学家视为“漂亮娃”的理论,在某些经济地理学家眼中却不过是“丑小鸭”,他们批评空间经济学的非现实假设和数学模型,认为奉行的是实证主义范式,并不能有效揭示经济空间中的现实机制。因此,围绕着空间经济学模型是否具有现实性存在着重大理论争议。这涉及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空间经济学利用非现实系统假设所揭示的聚集机制是否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实机制?该问题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系统的质疑,直接关系到空间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有效性。

本文力图揭示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的聚集机制的内在本质,指出它所揭示的聚集生成机制超越了非现实系统假设与数学模型的外在理论形式,其循环积累的正反馈机制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实机制。因此,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经济空间理论的静态、机械的先验论与构成论,从生成机制的动态过程中揭示出空间经济学聚集的现实机制,从而给空间经济学以一种新的发展路径,进而展示空间经济学真正的发展潜力与方向。

一、空间经济学非现实假设与现实结论的争议

1.非现实系统假设批判。地理学家批判空间经济学实证主义的非现实系统假设。谢泼德指出,经济学家将地理空间视为同质化的、一维的和牛顿力学的。1]152马丁批评克鲁格曼等人给空间理论研究穿上的数学化“主流”的紧身衣使空间经济的发展中社会、文化和制度因素被忽视了,例如在空间集聚模型中有着重要表现的历史和路径依赖的概念。“历史”并非指“真实”的历史,即实际空间聚集并未伴随着真实的和特殊背景的时间段演化,区位模型中的时间概念是抽象逻辑的或模拟的。同样,“路径依赖”也是简化的模拟或解决序列,其程度和区域形式仅仅由区位模型中的特殊化的初始条件和参数决定,而非由技术、制度与社会演化中真实复杂的、地方化嵌入的及自发的社会一历史过程所决定。桑雷认为空间经济学在简单的两区域基础模型发展到多区域经济和引入农业运输成本趋势中始终存在非现实主义的缺陷,即使初始的非现实性条件后来发生了变化。

2.非现实系统假设与现实性结论。一些经济哲学家认为,尽管对空间经济学非现实性模型的指责在多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模型所展现的真实世界现象的核心可能是真实的(或近似为真实),故可得出现实性结论。他们认为,由于克鲁格曼关注复杂性的易处理性,其系统模型自身要求简化许多现实方面,侵犯了全局真理①;克鲁格曼认可新古典经济分析是一种有用的虚构,或者说是对有用的虚构的利用,尽管这些虚构在字面上是非真实的,侵犯了绝对真理标准②。系统地侵犯全局真理与绝对真理标准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谬误”。然而当谬误是关于研究现象的非本质/非相关特征或是仅被暂时孤立的特征因而服务于对本质和相关特征的真理追求时,借助于这些谬误空间经济学能揭示复杂现象的本质。这些经济哲学家同时注意到,克鲁格曼将科学发现的目标视为在实用考虑的约束下追求相关方面的真理,随着建模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以识别真实世界现象的本质元素为目标。

3.非现实系统假设的再批判。地理学家塞耶对上述观点持有异议,塞耶指出非现实假设应用的合理性在于其是否影响研究客体的关键属性或过程。若非现实假设而仅与研究客体偶然相关,或许有助于澄清关键客体的性质。若非现实假设对研究对象很关键并且影响研究过程,则假设将产生问题。使用非现实假设模型的关键还在于模型结论是否被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具体案例。若关键过程或关系在抽象过程中仍保持其性质和力量的基本特征,则抽象推论可被运用于具体案例。尽管如此,仍有必要从抽象谨慎地回到具体,加入偶然条件与其产生差异的测定。若模型假设的非现实性不仅是关于偶然事件方面的,而且是关于必然属性和关键对象预测方面的,则建立在模型基础上的具体系统可能产生严重误导,即便模型假设仅作为思想试验。

据此,塞耶批判空间经济学使用了新古典实证主义模型,关注事件规则而忽视变量的概念化和理论的具体化。其“缺陷”在于使用假设孤立出关键机制却以忽视其大部分关键性特征为代价,故是一种“伪具体性”解释,表现为建立模型对少数元素进行抽象,在抽象模型基础上理解具体情形下发生的事物,而非通过连续的调整和添加元素从抽象回到具体。塞耶看来,克鲁格曼“将具体研究作为一系列隐藏在文字自负下的误解予以消除。在维持主流理论和可解性愿望的驱使下,空间经济学用数学表述遮盖了一系列概念化而产生了问题”。

综上所述,空间经济学利用非现实系统假设能否得出现实结论存在争议,争论双方均沿袭实证主义假设一结论逻辑链条,经济哲学家强调作为链条后端的结论的有效性,即非现实假设可得出解释真实世界现象的有效结论;而地理学家关注研究客体性质和具体环境及条件,因而强调链条前端的假设环节,要求对经济空间进行具体化和经验化研究。空间经济学如何使用非现实系统假设得出有效结论和现实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仍悬而未决,该问题涉及空间经济学理论建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空间经济学的非现实假设与现实机制

空间经济学的结论能够不同程度地解释现实世界的聚集现象已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检验,但结论与某些现实的耦合却并不足以必然性地推论出空间经济学基于非现实系统假设的聚集机制是现实存在的。对聚集机制的真实性或现实性的讨论,需穿透空间经济学的数学语言和模型形式。考察克鲁格曼等人建构理论的深层逻辑,本文认为,空间经济学中的聚集机制并非实证主义的事件规则,而本质上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研究者观察/发现的现实机制,因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机制现实存在性的讨论要求超越“假设一结论”实证主义逻辑的樊笼,用(批判)现实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空间经济学探索聚集生发机制的过程。

实证主义旨在揭示事件呈现出来的经验规则,反映离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将科学置于事件规则性(演绎法)基础上的思想起源于休谟因果律,它由感觉经验出发,所关注的现实仅由原子式的事件组成,一般以“如果x事件发生,则事件y发生”的形式出现。基于实证主义视角非现实性假设与孤立封闭系统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借助于上述条件经济学家才能孤立出与聚集经济相关的原子事件及其发生次数/序列,从而总结出聚集的经验规则。而批判现实主义坚信科学研究现象背后的结构和机制并非经验主义的单纯现象,而是一种更为持久的真实结构,其不但独立于我们的认识和经验之外,同时也独立于获得它的条件。空间经济学所揭示的聚集机制正是这样一种独立于非现实假设和封闭系统的现实机制。

(批判)现实主义提出了生成机制的概念,并对机制的必然性和真实存在性进行了说明,“真实存在的生成机制是区分必然与偶然序列的标准,一个序列Ea、Eb是必然的,当且仅当存在一个生成机制在被‘Ea’事件刺激时,产生事件Eb。”在空间经济学中,聚集事件/性质/结果是在初始扰动下,由聚集生成机制经由不同阶时段自组织生成的,在生成过程中t期事件的结果是t+l期事件的动力源,由生成机制反复迭代,持续作用。

空间经济范文篇4

(一)核心-边缘理论的理解

对发展中国家的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成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空间相对均衡阶段,通过近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字主要通过第四个阶段,即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阶段)来看待长三角区域经济。在此阶段中,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在前期的发展过程铺垫下得以加强,由此发展的结果是边缘区域产生出次中心,达到与核心区域原先的同等规模,基本上达到互相平衡的状态。

(二)核心-边缘理论的实际分析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中,沪宁杭不仅是行政中心,而且是区域中最大的三个城市,上海的作用和地位逐年上升,而南京和杭州的地位在近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地位受到消弱,长三角内部的三边关系不均衡,影响到了长三角城市带中其为重要支撑作用的“核心三角”难以在实际意义上形成。

二、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体现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上海中心论”和“长三角整体论”两种不同的思路。“上海中心论”认为:长三角应以上海为核心,在其发展过程中扩大其对周边地区和城市的辐射能力,将周边地区和城市逐步纳入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上海确实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在长三角中的地位通过区域规划和自身的优势无人能及,但这就并不等于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以上海为中心展开。在国际上有学者常称之为“上海经济圈”,这就是我们所持的“长三角整体论”的理论依据。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是“将周边地区和城市逐步纳入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而是充分发挥长三角各主要城市各自的实力,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圈”。

三、“桥海经济”下的长三角经济格局

区域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进行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框架构成了网络空间结构,长三角必须走多核心网络发展的道路,理由重点有三方面:第一,长三角属于大体“匀质”的发展区域,作为上海周边地区的浙江、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上海相差并不很大,特别是作为上海都市圈或称为长三角都市带成员的浙北、浙东北地区、苏南地区和上海并不存在空间上的二元结构性质。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弱上海的“极核”作用,充分发挥长三角各主要城市的能动力量,强化各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这也决定了长三角必须走网络型发展道路。第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的“二省一市”的行政和经济格局也为长三角地区走网络型发展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在经济发展过程已形成的各省区的中心城市相对完整的社会经济及政治功能和它们的辐射力量,逐步建立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核心”机制,通过加强网络建设,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点-线-面方式的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实现长三角的均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在“点轴”发展模式造成了区域内多边失衡的结果,导致了长三角目前过分向Z型地区倾斜的发展态势。只有加大区域中各城市联系,加快宁杭发展带的建设,才能缩小沪杭宁之间各边的差距,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空间经济范文篇5

一、基本问题

1、研究方法

财政行为的空间经济分析就是要揭示财政行为、空间经济结构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缺少基于空间视角的财政行为分析工具,是当前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缺陷。一方面,基于无空间维度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宏观财政调控将政府带入了一个物价稳定与失业(增长)难以兼得的两难选择困境;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基于宏观视角的“乘数效应”理论与“挤出效应”理论仅能从总量上解释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无法描述与检验财政的空间经济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此,旨在研究政府财政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空间财政理论与政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需求前景。尽管公共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有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萨缪尔逊的公共物品理论、蒂布特的“以足投票”理论和布坎南的“俱乐部物品”理论等许多包含空间因素的财政理论,但他们并没有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发展能够解释财政行为的空间经济影响的理论。这是因为尽管对区位选择的关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与“时间”变量不同,“空间”变量长期以来都未能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区位问题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盲点”,是因为空间经济分析必先处理好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的市场结构问题,这使得它成为新古典经济学家熟悉的建模技术无法解决的“瓶颈”。正如克鲁格曼所说,“在空间经济分析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处理规模经济和寡头企业问题,事实上根本无从下手”[1]。因此,经济理论的发展,更准确地,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进步是空间财政理论产生的前提与基础。自上世纪末把新古典经济学忽视的空间概念重新引入至所谓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以来,从空间角度讨论政府财政行为的研究逐渐引起重视,尽管此类研究大多是将财政行为的空间影响作为一种能够被观测到的重要经济现象来描述,而非系统理论,但因其分析所遵循的理论前提和使用的分析工具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得出了诸如财政收支对区域经济聚集与扩散具有显著影响等许多主流方法无法得出的结论,验证了财政行为在相邻区域间的溢出、政府间财政政策上的策略互动都会影响要素空间流动等许多主流方法下无法验证的财政现象,因而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与生命力。这种不同于所谓主流的空间经济分析在方法上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区域经济是“块状经济”的假设,即通过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是“平滑经济”的假设,赋予经济分析中关于要素流动不同的含义,使得区域经济具有非线性和不连续特征下的多重均衡和黏性效应等特性,从而为描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结构演变奠定了基础;第二,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D———S垄断竞争模型,成功解决了描述要素空间聚集与扩散的技术难题,从而为讨论包括财政在内的影响要素空间流动的各种因素成为可能;第三,以空间或区位为基础变量的建模方法,使得空间经济分析具备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为分析财政行为是如何和怎样改变个人和企业等微观主体行为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方法。

2、核心命题

空间财政理论的核心命题即为揭示财政行为的空间效应。以核心———边缘模型为基础的空间经济理论主要是解释经济的空间聚集与扩散的内生作用机制,并发展出了描述这种内生作用机制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以及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等理论诠释工具。其核心概念是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和区位选择。空间财政理论就是以上述空间分析工具和核心概念为理论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诠释财政行为影响和改变经济聚集与扩散趋势及其内生作用机制。从现有公共经济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财政实践来看,财政行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对空间经济分布产生了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既得到了现有理论的支持和经验研究的检验,也是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做法。二是对这些财政行为的大量最新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财政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的同时也会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空间聚集与外溢,且其受益范围在空间上存在距离衰减。三是关于政府间竞争的研究表明,相互学习和模仿已经成为各国内部政府间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且这种相互竞争中的“干中学”将导致政府间财政行为上的策略互动与趋同。这就是说,现有理论与经验(实证)研究成果支持的财政行为空间效应有三类,即经济增长的“局域拉动效应”、区域间外溢的“距离衰减效应”和政府间财政政策选择上的“策略互动效应”。虽然关于税收与公共支出等财政行为的作用已经成为近年来空间经济理论新的拓展方向之一,但对上述财政行为三类空间效应的讨论仍然十分零散,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对财政行为效应某个方面的检验或验证,更没有形成严格遵循空间经济分析规范、能够涵盖三大财政行为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于财政行为的三大效应是如何通过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与市场拥挤效应影响经济空间聚集与扩散,更没有得到科学描述。因此,构建空间财政理论框架是一个全新课题。

二、研究现状

关于财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理论支持。笔者拟从经济增长的局域拉动、空间外溢的距离衰减和政策选择的策略互动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财政的局域拉动效应

随着财政理论研究由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逐渐向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基础转变,财政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再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近些年对财政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效应的研究主要沿着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展开。(1)传统经济理论下财政的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研究这类研究在理论上大都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技术路径展开,在方法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从结构入手来考察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近些年学者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税负、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上。Johansson(2008)[2]和Myles(2008)[3]等把税制结构、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不同的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尽相同,直接税不利于经济增长,间接税有利于经济增长。何茵(2009)[4]、赵志耘(2010)[5]、刘海庆(2011)[6]、李涛(2011)[7]等对我国税负水平、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二是自Kneller等(1999)[8]修正了将支出与税收分开来讨论的传统方法以来,把政府支出(公共服务)与税收(筹资手段)结合起来讨论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近些年公共支出研究的主流。Chen和Lee(2005)[9]、Yuk(2005)[10]、Henderson和Kumb-hakar(2006)[11]运用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分析公共支出及其筹资手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们发现筹资手段的差异将影响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为筹资手段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公共支出回归分析的系数。国内学者也进行了许多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是郭庆旺等(2003)[12]得出了支出总水平存在经济增长负效应,但生产性支出具有显著正效应的结论;刘进(2004)[13]运用1982-2001年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公共支出总量和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正效应。

(2)空间视角下财政的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运用空间经济分析方法从两个方面予以展开。一是基于要素流动模型讨论税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Ludema和Wooton(2000)[14]建立了一个均质商品供过于求的模型,发现政府税收对制造业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Andersson和Forslid(2003)[15]根据自由企业家模型分析了税收和公共品对流动要素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对空间经济框架下税收理论与传统税收理论进行全面讨论、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由Baid-win等完成的。Baidwinetal(2002)[16]较为深入地考察了空间经济理论框架下区域间的税收,并与基于BTCM模型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边际收益递减)的区域间税收进行比较后发现,由于存在聚集效应,区域间税收竞争及其结果与新古典经济的情况完全不同。只有交易成本足够高或聚集效应很弱时,基于BTCM模型的新古典主义研究结论才能成立;当贸易自由度足够高时,聚集将促使流动要素在地理上集中,此时,区域间税收差异的激励效应不存在。Termansen(2005)[17]将税收及税收收入在区域间的分配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者基于中央政府对生产要素征税并将税收分配给所有人(即在聚集均衡条件下对聚集租金重新分配)的假定,通过将税收和转移支付引入标准的核心———边缘模型后的研究发现,税收和转移支付改变了聚集均衡的特征;在聚集条件下,中央政府把税收更多的分配给边缘地区,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会因此缩小;反之,多分配给核心地区,则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会因此扩大。Egger和Seidel(2007)[18]在自由资本模型框架下讨论了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对税收的影响,他们发现,当存在失业时,可流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比充分就业时更强,不充分就业起到了类似于贸易自由度增大的作用。二是基于溢出效应模型和要素流动模型对公共支出的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研究。自BesleyandCase(1995)[19]运用标尺竞争理论研究政府部门以来,一些学者运用标尺竞争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公共支出、财产税、福利支出等进行了考察,发现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标尺竞争效应;Bucovertsky(2005)[20]对公共投资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会产生聚集效应;刘寒波(2007)[21]以要素空间流动为切入点,研究讨论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局域要素收益水平与要素聚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财政空间外溢的距离衰减效应

地理距离差异一方面抑制了财政外溢效应的空间扩散,另一方面强化了其空间聚集。财政空间外溢的距离衰减效应就是财政的空间外溢(聚集与扩散)与地理距离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

(1)无地理距离变量的财政空间外溢理论现有相关理论研究大都是在所谓D———S框架下进行的,侧重于揭示空间聚集机制或聚集力来源。尽管这些研究并没有将地理距离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未能从理论上完成对空间外溢距离衰减效应的刻画,但仍从理论上证明了空间外溢效应的存在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从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研究角度来看,这类研究包括基于要素聚集角度的研究与基于区域发展成本角度的研究两类。基于要素聚集角度的研究具体有三:一是聚集来自于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空间流动二者相互作用结果的要素流动模型。其模型主要有Krug-man的FL(FootlooseLabor)模型、Baldwin等的FC(FootlooseCapital)模型、Forslid和Ottavinano(2003)[22]的FE(FootlooseEntrepreneur)模型等。二是聚集来自于本地市场效应与企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互动结果的垂直关联模型。其模型主要有Krugman和venables(1995)[23]的CPVL(Core-Periphery,VerticalLinkages)模型、Otta-viano和Robert-Nicoud的FEVL(FootlooseEntre-preneur,VerticalLinkages)模型。三是聚集来自于要素累积和要素耗散(Decumulation)而不是流动的资本创造模型。其模型最为基础的是Bald-win的CC(ConstructedCapital)模型。除FC模型外,这些模型在空间外溢效应与聚集之间内生互动关系的理论描述上,都能较好地刻画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循环因果关系、内生非对称性以及骤变式聚集等聚集机制的作用。因此,尽管这些模型中的不变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等于替代弹性和制造品的对称性等假定与现实经济生活并不相符,但还是常被用于检验税收竞争效应与财政支出效应。如FE、CC、FC模型常用于讨论税收竞争;FC模型常用于讨论公共政策等。侧重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角度的研究,主要是讨论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投资政策对要素空间聚集与扩散的影响。如果说上述运用FE、CC、FC模型揭示了税收对空间聚集机制或聚集力来源的影响,这类研究则重在区分政府财政行为在空间聚集力与离心(扩散)力形成中的不同影响。一是基于集聚、分散力(dispersionforce)都与成本而不是就业和支出份额急剧下降的农业部门有关的研究。Ottaviano等(2003)[22]通过引入所谓“城市成本”变量构建了一个存在城市成本的FE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城市成本这一新的分散力,着重研究运输成本对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即在满足一定参数关系的情况下,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将先后经历分散、集聚到再分散三个阶段。二是以Berliant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试图将技术创新与知识外溢纳入空间外溢效应分析框架,研究其与聚集的内生互动关系。Berliantetal(2002)[24]通过构建一个企业和家庭沿线性分布的一般均衡模型,在竞争性均衡框架下,成功地将商品和要素的配置、企业和家庭的区位选择、要素价格和土地租金作为内生变量进行了考察,发现城市的均衡取决于通勤成本、知识外溢水平、初始时企业的分散程度和就业人口等。Alonso-Villar(2002)[25]发展出了一个在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都市区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发现规模报酬递增、城市间运输成本以及人力资本外部性形成聚集的向心力,城市内部的拥挤成本则形成离心力。此外,Lanaspa等试图将公共部门纳入空间分析框架,实现公共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融合。Lanaspa等(2001)[26]通过一种简便的方式将政府部门引入Krugman的核心———边缘模型,并从公共收入(税收)与公共支出两个方面考察财政行为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他们发现,征税和公共支出对最终空间结构都会产生影响;在税负相同的情况下,公共部门的效率不同也会对空间结构的均衡产生影响。刘寒波等(2007)[21]通过构建一个只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空间经济模型,依据要素是否在空间流动取决于区域间要素收益水平的差异,考察了区域间增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对要素流动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其递减的变化趋势,讨论了政府规模、商品替代弹性和交易成本等变量在公共服务影响要素空间分布中的不同作用,进而分析了要素流动、财政竞争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

(2)地理距离影响财政空间外溢效应的研究关于地理距离对空间外溢效应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经验)研究。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外溢效应存在性检验,另一类是对这种影响的估计与测度。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外溢效应检验基本上是对公共支出的实证研究,且始于Case(1993)[27]把空间计量模型引入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Ba-icker(2005)[28]通过应用工具变量及Conley(1999)处理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成功地将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与外溢性影响相分离,运用1983-1992年间美国各州公共支出数据,证实了州际间溢出效应的存在,并且根据“邻居”的不同定义,发现溢出效应的大小存在差异。Albert(2006)[29]也发现一个地区财政支出增加会使相邻地区受益。Holtz-Eakin和Schwartz(1995)[30]通过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在传统生产函数中加入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变量,构建了一个考察公共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Boarnet(1998)[31]以现有模型为基础,运用美国加州各县数据,发现公路设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张学良(2010)[32]在区分经济增长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其他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也对其他地区产生了要素扩散效应。张浩然等(2011)[33]则分析了地理距离对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的空间外溢效应测度方面,Fesere(2006)[34]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美国都市化地区扩散回流作用的不同距离进行了估计,发现在45-60英里距离内最为显著;相邻的同等级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Partridge[35]基于美国1990-2006年的城市数据发现高等级城市抑制了临近中等城市的发展(自上而下的扩散回流效应),但却促进了周边小城镇的人口增长。张晏等(2010)[36]分析了我国省级政府公共支出溢出效应的差异,检验我国地方政府生产性支出的相关性以及这种相关性的跨时差异与地区差异(识别方式),既证实了这种外溢性的存在,也识别出这种外溢性来源于我国地方政府间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YardstickCom-petition),并发现地理相邻与GDP相近的省份之间有较强的溢出效应。类似的研究还有:柯善咨(2009)[37]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的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各市县进行大样本研究后发现,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在100公里范围表现最为显著,300公里以外明显减弱;周密(2009)[38]讨论了非均质后发大国的异质性决定技术空间扩散系统对技术空间扩散具有重要影响,发现技术空间扩散受到空间距离、技术差距、产业联系和政府四大因素影响,且空间距离所产生的空间依赖性和产业联系与技术扩散正相关,技术差距与技术扩散负相关。

3、财政竞争中的策略互动效应

政府间财政竞争中的策略互动包括策略互补(模仿)和策略替代(差异化互动)两类。国外学者大都注重政府间竞争中是否存在策略互动类型的识别标准;国内学者更关注这种策略互动的成因及其对我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刻画政府间策略互动(StrategicInteraction)的理论解释有三:一是财政溢出效应理论;二是财政竞争理论;三是标尺竞争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推动下,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目前主要的做法是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算区域财政的反映函数,以检验区域间财政是否存在显著影响,进而识别政府间是否存在财政竞争上的策略互动效应(Caseetal.,1993;Borcketal.,2006[39])。Baicker(2005)[40]则指出,运用空间矩阵有助于识别影响地方政府策略互动行为诸因素中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对于具体财政竞争中的策略互动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关于税收的策略互动效应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大都是基于早期Ladd(1992)[41]、Case等(1993)[27]、Besley和Case(1995)[42]发表的验证税收模仿假说以及关于美国税收竞争的文献展开的,所不同的是以弹性系数来度量竞争程度的差别,并更侧重具体税种的研究(Brueckner和Saavedra,2001[43];Hernandex-Murillo,2003[44];Coughlin等,2006[45];Ja-cobs等,2007[46])。Hettich和Winer(1999)找到了税收竞争中的策略替代证据。Frederiksson等(2004)[47]的研究则发现税收模仿与策略替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除了大量基于国别研究的文献,Devereux等(2004)[48]、Redoano(2007)[49]还进行了跨国数据的研究,这些研究几乎都发现税收竞争存在策略互补,且竞争都较为激烈。二是关于公共支出的策略互动效应研究。继Case(1993)[27]等发现美国各州之间在人均公共支出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或策略互动关系以来,Ba-icker(2005)对地方支出与结构的检验、Kelejian和Robinson(1993)[50]对治安支出的检验、Figlio等(1999)[51]对福利支出的检验、Schwarz(2004)[52]对经合组织国家的研究、Soloolle(2006)[53]对西班牙的研究、Freret(2006)[54]对法国的研究,都发现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存在策略互动关系。近些年,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财政行为选择上的策略互动效应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周业安(2003)[55]认为,受垂直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要素流动性限制,保护性策略和掠夺性策略都可能被选择,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周黎安(2007)[56]则指出,由于晋升锦标赛是政府官员的主要激励模式,加剧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财政行为选择上的策略互动会随着要素(尤其是资本和人力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而加剧。李永友和沈坤荣(2006)[57]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我国省际间的税收博弈进行检验,发现省际间税收竞争反应函数斜率为负,验证了省际间税收竞争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郭庆旺和贾俊雪(2009)[58]指出,在财政利益和政治晋升的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会产生采取违规优惠政策引资的强烈动机,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总支出、各类支出项目方面存在显著的策略互动行为,且1994年分税制改革显著改变了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模式,地区间过度竞争态势得到遏制。李涛(2009)[59]发现,省本级人均财政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表现出显著的策略替代特征,基本建设、教育、科学、医疗卫生、预算外等支出表现出显著的策略互补特征。

三、框架构建

1、基本思路

虽然现有研究成果已从某一方面论证了财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未能全面界定其内涵,更未形成系统化的空间分析框架和提供坚实的量化支撑,这些是财政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缺乏系统的财政空间效应研究,仍然是现有研究的软肋。财政空间效应及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机理、如何检测与度量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等,都有待深入研究。

(1)现有研究无法全面深入考察财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关于税收竞争的讨论是基于FE、CC、FC模型;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讨论是基于LS模型;关于公共政策的讨论是基于FC模型等。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模型并非以研究或解释财政作用为建模目的。如果要通过这些模型来完整刻画财政的作用,显然会受到模型本身解释力的限制。

(2)现有研究无法考察财政行为空间扩散及其介质差异对财政空间效应的影响现有理论模型没有考虑财政行为空间外溢变量和地理距离变量,更没有反映这种空间扩散和地理距离衰减的可计算方程或函数,从而导致现有研究无法考察财政行为空间扩散及其介质差异对财政空间效应的影响,对财政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作用的解释也难以令人信服。因为要通过财政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的逻辑接点是财政的空间效应,而决定财政空间效应的是财政行为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在空间扩散与扩散介质方面的差异。

(3)现有研究没有考察财政在文化、教育、科学等公共平台与社会环境方面的投入对于知识、技术进步与创新外溢的影响现有关于知识、技术与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分析中,往往只考察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所产生的外溢,并没有考察财政在文化、教育、科学等公共平台与社会环境方面的投入对于知识、技术进步与创新外溢的影响,既低估了政府的作用,也忽视了技术性外溢在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这可能也是导致许多学者得出财政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的实证研究结论的原因所在,也与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加大与知识、技术进步与创新相关投入的现实不相符。

(4)现有研究无法解释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时机选择与着力点选择虽然现有时空动态模型已经说明财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无法解释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时机选择与着力点选择。一是根据现有研究,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随着核心区(增长极)的不断发展而相互消涨,进而完成由依靠吸收地区稀缺资源实现发展,向带动地区发展的转变。因此,财政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也存在一个时机选择上的“相机决策”。在这一点上,现有研究无法提供合理解释。二是现有关于政府间策略互动效应的研究已经说明,策略互动对财政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策略互动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面对地方政府间的策略互动,中央政府如何选择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得到充分的研究论证。

2、理论菜单

自克鲁格曼创立新经济地理理论以来,空间经济理论总体上是沿着拓展空间经济分析的理论菜单、寻求实证研究和探讨空间经济的福利与政策含义等方向不断向前发展的,空间财政理论作为公共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与领域,也当如此。目前,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税收与公共支出与经济聚集关系的研究成果,但若按照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或理论体系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研究还仅仅是初步的。根据前述空间财政理论的核心命题,构建一个空间财政理论框架至少还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进一步总结、吸收、消化空间经济分析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财政空间分析理论模型一是微观基础构造上,将公共服务定位于一个有界集合之中,并用一个平面子集的组合予以代表,进一步在D———S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公共部门的空间经济模型。二是以现有的公共服务空间分析模型为基础,引入公共服务空间溢出变量和地理距离变量,构建财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般均衡动态模型。三是将公共服务筹资方式(税收、政府间转移支付等)引入模型,考察公共服务筹资模式差异对一般均衡的影响。

(2)财政行为的区域经济增长局域拉动效应理论分析根据财政对要素收益率的影响,推导政府财政行为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考察财政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分析财政政策对生产成本、私人产品替代弹性和区域间交易成本等变量的影响。实证研究上,从财政角度建立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重点考察公共收入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债务政策及投资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空间结构性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空间经济范文篇6

自从Paelinck提出“空间经济计量学”这个术语,Cliff和Ord(1973,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对空间经济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Anselin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区域科学模型,指明确将区域、位置及空间交互影响综合在模型中,并且它们的估计及确定也是基于参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时-空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于空间上的点,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个区域,前者对应于经纬坐标,后者对应于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

国外近几年空间经济计量学得以迅速发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人们对于空间及空间交互影响的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空间的重新关注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其它社会科学中也得以反映。

(2)与地理对应的社会经济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实用性。在美国以及欧洲,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和地区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容易得到,并且价格低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空前数量的截面或时空观测分析,这时,空间(或时空)自相关可能成为标准而非一种特殊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以高效和低成本的计算技术处理空间观测的发展。GIS的使用,允许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快速恢复及交互可视化,为空间分析技术的艺术化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至少目前线性模型中,缺少针对空间数据和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软件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目前已有一些专门的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并且SAS、S-PLUS等著名统计软件中,都已经包括用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模块。

(二)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空间统计学是研究空间问题的另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以帮助采矿业进行矿藏量的计算。最早的工作是采矿工程师D.G.Krige和统计学家H.S.Sichel在南非进行的。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运算速度的大幅提高,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逐渐扩展到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于需要处理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的数据的科技领域中。

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容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认为空间统计学的研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问题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研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与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研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藏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藏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研究城镇问题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研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研究的问题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存在空间效应的问题。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研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附图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测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测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不一致,存在测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归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附图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归(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归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生成。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纯)空间自回归模型、混合回归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问题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研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归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附图

模型(3)为以经纬坐标(Z[,x],Z[,y])作为扩展参数的空间扩展模型。同样可以以到中心区域的距离作为扩展参数设计模型。

将模型(3)的第二个式子右边加入随机扰动项,则为DARP模型。E.Casetti(1992)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空间扩展模型。

D.P.McMillen和J.F.McDonald(1997),C.Brunsdon,A.S.Fotheringham;MartinCharlton(1996),提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简称GWR模型)。

附图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在模型中考虑时间维增加了描述的复杂性,但综合时间空间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中,这是综合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形。如果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则可以采用PanelData模型。Anselin(1988)将似不相关(SUR)模型扩展到空间的情形,提出空间SUR模型。

三、应用前景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是较早应用空间统计学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有人研究并应用Krige模型。空间统计学除了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近十年来,周国法、徐汝梅等学者研究生态学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于1998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统计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地、森林、农业、矿产、能源、作物估产、灾患检测等进行应用,开始了我国空间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中统计调查的工作,为了将空间遥感调查技术逐步纳入到我国统计的常规性工作中,1998年10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空间统计研究室,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组成了“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研究”课题组,运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对我国农业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以及城镇动态变化进行调查,该项目获得国家统计局2000年课题研究一等奖。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各种调查,都属于空间统计学的范畴。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主要研究空间相关及空间估值,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还包括物种的空间扩散过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以及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动态采样的研究,与地质矿产调查类似,主要涉及样本在空间上的布局、有效样本量的确定、采样误差的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也可以将其归入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分支之中。

随着我国按地区进行统计的统计基础资料不断积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到统计调查中来,都将使得按时间和空间排列的数据资料极为丰富,对数据进行空间甚至时空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将逐渐从时间的角度转向普遍从时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空间经济计量学在我国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差异性,因此一项政策对每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各区域进行研究之后,找到政策在各区域上作用的关系,对于政府决策、正确制订政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对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按区域编制投入产出表时,空间的概念将发挥作用。

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在考虑外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正确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有很大帮助。

对环境污染进行研究时,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污染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在交通领域的研究,可以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人员、货物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通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研究。

在对某种疾病(如流感)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将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了空间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在空间上的抽样将综合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相关性。而空间抽样在空间上的布点方式也可以用作商业网点的布局研究。

总之,只要问题涉及到空间的概念,空间经济计量学就将发挥其作用。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将促使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从空间或时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中,系统内的空间单元受到系统内其它位置单元的影响,但边界处的单元还受到系统外与之相邻的单元的影响,如何将这个影响考虑在模型中值得研究。

在具体问题中,距离的概念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单用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并不合适,例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今天并不是距离远近决定的,电子化交易使得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方便,因此,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如何将贸易、人员、资金的流动充分考虑到空间加权矩阵中去,尚值得研究。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应用越来越广,空间贝叶斯模型也是目前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可变单元的问题。当数据汇总的级别变化,可能整个模型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影响模型变化的汇总的级别也不同,能否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尚待进一步研究。

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参数估计的渐近性质,模型的各种检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经济问题中,许多需要研究的对象是多维的,即研究对象是一个向量,如何在空间问题中建立一系列空间VAR模型,尚需研究。

不易获得较为详细且价格低廉的区域统计数据,将大大限制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建立我国区域统计数据库,要求价格低廉且方便实用,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彭非

【参考文献】

1Anselin,L.1988.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Dordrecht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2Anselin,L.andR.J.G.M.Floraxed.1995.NewDirectionsinSpatialEconometrics,Springer-Verlag.

3Brunds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6."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AMethodforExploringSpatialNonstationarity,"GeographicalAnalysis,

Vol.28,p281-298.

4Brunsd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9."SomeNotesonParametric

SignificanceTestsfor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JournalofRegional

Science,Vol.39,No.3,p497-524.

5Casetti,E.1972."GeneratingModelsbyExpansionMethod:ApplicationstoGeographic

Research,"GeographicalAnalysis,Vol.4,p81-91.

6Casetti,E.1982."DriftAnalysisofRegressionParameters:AnApplicationtothe

InvestigationofFertilityofFertilityDevelopmentRelations,"ModelingandSimulation

13,p961-966.

7Casetti,E.1992."BayesianRegressionandtheExpansionMetod,"Geographical

Analysis,Vol.24,p58-74.

8Cliff,A.D.andJ.K.Ord.1981.SpatialProcesses:ModelsandApplications,Pion.

9Haining,R.P.SpatialDataAnalysisintheSoci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

10Paelinck,JeanH.P.andLeoH.Klaassen.1979.SpatialEconometrics,SaxonHouse,

TeakfieldLtd.

11庄大方,张稳,罗建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中的空间信息多重采样框架设计与GIS实现,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

空间经济范文篇7

自从Paelinck提出“空间经济计量学”这个术语,Cliff和Ord(1973,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对空间经济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Anselin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区域科学模型,指明确将区域、位置及空间交互影响综合在模型中,并且它们的估计及确定也是基于参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时-空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于空间上的点,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个区域,前者对应于经纬坐标,后者对应于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

国外近几年空间经济计量学得以迅速发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人们对于空间及空间交互影响的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空间的重新关注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其它社会科学中也得以反映。

(2)与地理对应的社会经济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实用性。在美国以及欧洲,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和地区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容易得到,并且价格低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空前数量的截面或时空观测分析,这时,空间(或时空)自相关可能成为标准而非一种特殊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以高效和低成本的计算技术处理空间观测的发展。GIS的使用,允许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快速恢复及交互可视化,为空间分析技术的艺术化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至少目前线性模型中,缺少针对空间数据和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软件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目前已有一些专门的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并且SAS、S-PLUS等著名统计软件中,都已经包括用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模块。

(二)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空间统计学是研究空间问题的另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以帮助采矿业进行矿藏量的计算。最早的工作是采矿工程师D.G.Krige和统计学家H.S.Sichel在南非进行的。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运算速度的大幅提高,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逐渐扩展到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于需要处理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的数据的科技领域中。

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容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认为空间统计学的研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问题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研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与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研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藏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藏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研究城镇问题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研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研究的问题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存在空间效应的问题。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研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附图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测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测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不一致,存在测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归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附图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归(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归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生成。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纯)空间自回归模型、混合回归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问题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研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归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y=Xβ+ε

附图

模型(3)为以经纬坐标(Z[,x],Z[,y])作为扩展参数的空间扩展模型。同样可以以到中心区域的距离作为扩展参数设计模型。

将模型(3)的第二个式子右边加入随机扰动项,则为DARP模型。E.Casetti(1992)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空间扩展模型。

D.P.McMillen和J.F.McDonald(1997),C.Brunsdon,A.S.Fotheringham;MartinCharlton(1996),提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简称GWR模型)。

附图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在模型中考虑时间维增加了描述的复杂性,但综合时间空间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中,这是综合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形。如果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则可以采用PanelData模型。Anselin(1988)将似不相关(SUR)模型扩展到空间的情形,提出空间SUR模型。

三、应用前景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是较早应用空间统计学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有人研究并应用Krige模型。空间统计学除了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近十年来,周国法、徐汝梅等学者研究生态学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于1998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统计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地、森林、农业、矿产、能源、作物估产、灾患检测等进行应用,开始了我国空间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中统计调查的工作,为了将空间遥感调查技术逐步纳入到我国统计的常规性工作中,1998年10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空间统计研究室,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组成了“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研究”课题组,运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对我国农业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以及城镇动态变化进行调查,该项目获得国家统计局2000年课题研究一等奖。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各种调查,都属于空间统计学的范畴。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主要研究空间相关及空间估值,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还包括物种的空间扩散过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以及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动态采样的研究,与地质矿产调查类似,主要涉及样本在空间上的布局、有效样本量的确定、采样误差的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也可以将其归入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分支之中。

随着我国按地区进行统计的统计基础资料不断积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到统计调查中来,都将使得按时间和空间排列的数据资料极为丰富,对数据进行空间甚至时空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将逐渐从时间的角度转向普遍从时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空间经济计量学在我国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差异性,因此一项政策对每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各区域进行研究之后,找到政策在各区域上作用的关系,对于政府决策、正确制订政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对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按区域编制投入产出表时,空间的概念将发挥作用。

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在考虑外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正确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有很大帮助。

对环境污染进行研究时,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污染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在交通领域的研究,可以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人员、货物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通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研究。

在对某种疾病(如流感)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将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了空间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在空间上的抽样将综合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相关性。而空间抽样在空间上的布点方式也可以用作商业网点的布局研究。

总之,只要问题涉及到空间的概念,空间经济计量学就将发挥其作用。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将促使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从空间或时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中,系统内的空间单元受到系统内其它位置单元的影响,但边界处的单元还受到系统外与之相邻的单元的影响,如何将这个影响考虑在模型中值得研究。

在具体问题中,距离的概念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单用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并不合适,例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今天并不是距离远近决定的,电子化交易使得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方便,因此,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如何将贸易、人员、资金的流动充分考虑到空间加权矩阵中去,尚值得研究。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应用越来越广,空间贝叶斯模型也是目前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可变单元的问题。当数据汇总的级别变化,可能整个模型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影响模型变化的汇总的级别也不同,能否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尚待进一步研究。

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参数估计的渐近性质,模型的各种检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经济问题中,许多需要研究的对象是多维的,即研究对象是一个向量,如何在空间问题中建立一系列空间VAR模型,尚需研究。

不易获得较为详细且价格低廉的区域统计数据,将大大限制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建立我国区域统计数据库,要求价格低廉且方便实用,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Anselin,L.1988.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Dordrecht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2Anselin,L.andR.J.G.M.Floraxed.1995.NewDirectionsinSpatialEconometrics,Springer-Verlag.

3Brunds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6."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AMethodforExploringSpatialNonstationarity,"GeographicalAnalysis,

Vol.28,p281-298.

4Brunsd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9."SomeNotesonParametric

SignificanceTestsfor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JournalofRegional

Science,Vol.39,No.3,p497-524.

5Casetti,E.1972."GeneratingModelsbyExpansionMethod:ApplicationstoGeographic

Research,"GeographicalAnalysis,Vol.4,p81-91.

6Casetti,E.1982."DriftAnalysisofRegressionParameters:AnApplicationtothe

InvestigationofFertilityofFertilityDevelopmentRelations,"ModelingandSimulation

13,p961-966.

7Casetti,E.1992."BayesianRegressionandtheExpansionMetod,"Geographical

Analysis,Vol.24,p58-74.

8Cliff,A.D.andJ.K.Ord.1981.SpatialProcesses:ModelsandApplications,Pion.

9Haining,R.P.SpatialDataAnalysisintheSoci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

10Paelinck,JeanH.P.andLeoH.Klaassen.1979.SpatialEconometrics,SaxonHouse,

TeakfieldLtd.

11庄大方,张稳,罗建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中的空间信息多重采样框架设计与GIS实现,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

空间经济范文篇8

自从Paelinck提出“空间经济计量学”这个术语,Cliff和Ord(1973,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对空间经济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Anselin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区域科学模型,指明确将区域、位置及空间交互影响综合在模型中,并且它们的估计及确定也是基于参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时-空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于空间上的点,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个区域,前者对应于经纬坐标,后者对应于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

国外近几年空间经济计量学得以迅速发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人们对于空间及空间交互影响的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空间的重新关注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其它社会科学中也得以反映。

(2)与地理对应的社会经济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实用性。在美国以及欧洲,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和地区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容易得到,并且价格低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空前数量的截面或时空观测分析,这时,空间(或时空)自相关可能成为标准而非一种特殊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以高效和低成本的计算技术处理空间观测的发展。GIS的使用,允许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快速恢复及交互可视化,为空间分析技术的艺术化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至少目前线性模型中,缺少针对空间数据和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软件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目前已有一些专门的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并且SAS、S-PLUS等著名统计软件中,都已经包括用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模块。

(二)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空间统计学是研究空间问题的另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以帮助采矿业进行矿藏量的计算。最早的工作是采矿工程师D.G.Krige和统计学家H.S.Sichel在南非进行的。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运算速度的大幅提高,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逐渐扩展到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于需要处理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的数据的科技领域中。

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容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认为空间统计学的研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问题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研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与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研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藏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藏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研究城镇问题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研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研究的问题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存在空间效应的问题。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研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附图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测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测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不一致,存在测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归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附图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归(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归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生成。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纯)空间自回归模型、混合回归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问题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研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归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y=Xβ+ε

附图

模型(3)为以经纬坐标(Z[,x],Z[,y])作为扩展参数的空间扩展模型。同样可以以到中心区域的距离作为扩展参数设计模型。

将模型(3)的第二个式子右边加入随机扰动项,则为DARP模型。E.Casetti(1992)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空间扩展模型。

D.P.McMillen和J.F.McDonald(1997),C.Brunsdon,A.S.Fotheringham;MartinCharlton(1996),提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简称GWR模型)。

附图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在模型中考虑时间维增加了描述的复杂性,但综合时间空间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中,这是综合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形。如果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则可以采用PanelData模型。Anselin(1988)将似不相关(SUR)模型扩展到空间的情形,提出空间SUR模型。

三、应用前景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是较早应用空间统计学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有人研究并应用Krige模型。空间统计学除了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近十年来,周国法、徐汝梅等学者研究生态学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于1998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统计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地、森林、农业、矿产、能源、作物估产、灾患检测等进行应用,开始了我国空间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中统计调查的工作,为了将空间遥感调查技术逐步纳入到我国统计的常规性工作中,1998年10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空间统计研究室,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组成了“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研究”课题组,运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对我国农业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以及城镇动态变化进行调查,该项目获得国家统计局2000年课题研究一等奖。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各种调查,都属于空间统计学的范畴。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主要研究空间相关及空间估值,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还包括物种的空间扩散过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以及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动态采样的研究,与地质矿产调查类似,主要涉及样本在空间上的布局、有效样本量的确定、采样误差的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也可以将其归入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分支之中。

随着我国按地区进行统计的统计基础资料不断积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到统计调查中来,都将使得按时间和空间排列的数据资料极为丰富,对数据进行空间甚至时空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将逐渐从时间的角度转向普遍从时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空间经济计量学在我国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差异性,因此一项政策对每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各区域进行研究之后,找到政策在各区域上作用的关系,对于政府决策、正确制订政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对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按区域编制投入产出表时,空间的概念将发挥作用。

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在考虑外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正确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有很大帮助。

对环境污染进行研究时,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污染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在交通领域的研究,可以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人员、货物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通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研究。

在对某种疾病(如流感)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将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了空间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在空间上的抽样将综合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相关性。而空间抽样在空间上的布点方式也可以用作商业网点的布局研究。

总之,只要问题涉及到空间的概念,空间经济计量学就将发挥其作用。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将促使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从空间或时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中,系统内的空间单元受到系统内其它位置单元的影响,但边界处的单元还受到系统外与之相邻的单元的影响,如何将这个影响考虑在模型中值得研究。

在具体问题中,距离的概念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单用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并不合适,例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今天并不是距离远近决定的,电子化交易使得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方便,因此,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如何将贸易、人员、资金的流动充分考虑到空间加权矩阵中去,尚值得研究。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应用越来越广,空间贝叶斯模型也是目前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可变单元的问题。当数据汇总的级别变化,可能整个模型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影响模型变化的汇总的级别也不同,能否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尚待进一步研究。

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参数估计的渐近性质,模型的各种检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经济问题中,许多需要研究的对象是多维的,即研究对象是一个向量,如何在空间问题中建立一系列空间VAR模型,尚需研究。

不易获得较为详细且价格低廉的区域统计数据,将大大限制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建立我国区域统计数据库,要求价格低廉且方便实用,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彭非

【参考文献】

1Anselin,L.1988.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Dordrecht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2Anselin,L.andR.J.G.M.Floraxed.1995.NewDirectionsinSpatialEconometrics,Springer-Verlag.

3Brunds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6."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AMethodforExploringSpatialNonstationarity,"GeographicalAnalysis,

Vol.28,p281-298.

4Brunsd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9."SomeNotesonParametric

SignificanceTestsfor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JournalofRegional

Science,Vol.39,No.3,p497-524.

5Casetti,E.1972."GeneratingModelsbyExpansionMethod:ApplicationstoGeographic

Research,"GeographicalAnalysis,Vol.4,p81-91.

6Casetti,E.1982."DriftAnalysisofRegressionParameters:AnApplicationtothe

InvestigationofFertilityofFertilityDevelopmentRelations,"ModelingandSimulation

13,p961-966.

7Casetti,E.1992."BayesianRegressionandtheExpansionMetod,"Geographical

Analysis,Vol.24,p58-74.

8Cliff,A.D.andJ.K.Ord.1981.SpatialProcesses:ModelsandApplications,Pion.

9Haining,R.P.SpatialDataAnalysisintheSoci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

10Paelinck,JeanH.P.andLeoH.Klaassen.1979.SpatialEconometrics,SaxonHouse,

TeakfieldLtd.

11庄大方,张稳,罗建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中的空间信息多重采样框架设计与GIS实现,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

空间经济范文篇9

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加就业、转变经济结构及提升旅游业生产效率等。本文将基于湖南省地市旅游业空间差异特征与变化的分析,主要从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方面,分析旅游业空间经济效应及差异特征。其中,旅游业规模相对差异及空间分布集中效应反映其内部差异的空间经济效应;空间关联效应反映邻近地区旅游业对某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外部效应。以湖南省各地(州、市)为分析样本,利用2001―2010年各地区旅游业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对湖南省地市旅游业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效应进行分析。其中,旅游业总收入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和。为使两种旅游收入数据具有可加性,利用2001-2010年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值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进行换算,以使两种旅游收入的计量单位相一致,据此计算出历年各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湖南省统计局的《湖南省各市州统计公报》(2001-2010年)①。

2研究方法

2.1内部差异及其空间经济效应的评价方法

2.1.1规模相对差异与空间集中性的测度对规模水平或计量单位不同的变量值,不能用标准差直接比较其规模差异程度,故在此用变异系数来测度规模相对差异。2.1.2内部差异空间经济效应的评价已有研究认为,在动态上,旅游业区域差异的逐渐降低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但这一结论忽略了静态上的考虑而值得进一步商榷,即在静态上,如果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则不计入旅游业的区域差异,总体经济的区域差异将更趋平衡,故在该时点上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将起到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效应。例如:某时点上,假定旅游业的基尼系数为0.8,总体经济的发展更具平衡性,其基尼系数为0.5,此时如果不计入旅游业来计算该年总体经济的基尼系数,则该区域经济的基尼系数将会小于0.5。当然,这种扩大效应的大小受旅游业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的影响,当旅游业收入所占比例越低,则其扩大效应也将越小。基于此,在时间动态的比较上,旅游业区域差异的缩小,并不能表明旅游业发展必然具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效应,这需要结合静态分析的情况而定。即在静态上,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旅游业发展具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效应,而动态上旅游业内部差异系数的降低,只表明旅游业自身的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但在调整区域经济差异上却具有空间扩大效应,且随着其自身区域差异的缩小,这种扩大效应将不断减弱;另一方面,静态上具有缩小效应时,则动态上旅游业区域差异的降低表明了其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效应在不断增强。

2.2外部关联性的空间经济效应测度

在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效应上,邻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通过产业内与产业外的带动效应及地理溢出效应等,将产生一定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作用。为测度旅游业对经济的空间关联效应,在此采用多变量Moran’sI方法[14-15]来进行分析。但在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上,显著的HH型与LL型将强化已形成的经济差异格局,即显著HH型表明周边地区旅游业的空间关联效应将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而显著LL型表明其空间关联效应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较弱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了区域经济局部上的不平衡发展程度;反之,显著的HL型与LH型则有利于打破或削弱已形成的经济差异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局部上更趋向平衡发展。据此,多变量全局Moran’sI的含义也变得清晰,即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其值大于期望值时,则旅游经济的正空间关联效应(即以HH型和LL型为主),将不利于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反之,则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整体上更趋向平衡发展。

3实证分析

3.1内部差异的空间经济效应特征与变化

利用2001―2010年湖南省各地市的旅游业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分别根据式(1)和式(2)可以计算出它们历年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总体上,旅游业的规模相对差异与空间集中度都呈不断下降的总体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1.313和0.604逐渐降到了2010年的0.958和0.364;而地区生产总值都呈不断上升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0.585和0.312逐渐上升到了2010年的0.902和0.405。但即使在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时,旅游业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也并不能表明其具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具体地:①自2001年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湖南省旅游业总收入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都大于其经济总量,即静态上地市旅游业具有更大的规模相对差异和空间集中性,这将产生扩大区域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和空间集中性的持续效应。如2001年,在规模相对差异上,经济最发达的长沙市,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怀化市、娄底市、邵阳市及湘西自治州相比,长沙市的旅游收入分别约是它们的13倍、39倍、17倍和3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约是它们的3倍、4倍、3倍和10倍;在空间集中分布上,长沙市旅游业收入约占全省的36.41%,后者四市之和仅约占全省的6.90%;而长沙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18.35%,后者四市之和约占全省的17.73%。可见,这种地市间旅游业规模与空间分布上的巨大差异扩大了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程度。实际上,在旅游业迅速发展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凭借其较强的城市影响力与经济基础等有利条件,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也得以迅速开发和建设,以观光、商务、会议和会展等为主的城市旅游规模得以迅速壮大,扩大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旅游业发展的差异,旅游业区域差异在初期阶段表现出更大的不平衡性,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反而起到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效应。②但近10年来,旅游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也引起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足够重视。在有利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环境下,相对落后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逐渐凸现,服务基础设施及市场环境等不断趋向成熟,各地区旅游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形式的迅速兴起,快速推动了相对落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从而旅游业区域内部差异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总体趋势。如发展到2010年,在规模相对差异上,经济最发达的长沙市,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怀化市、娄底市、邵阳市及湘西自治州相比,长沙市的旅游收入分别约是它们的7倍、12倍、8倍和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约是它们的7倍、7倍、6倍和15倍;在空间集中分布上,长沙市旅游业收入约占全省的30.31%,后者四市之和约占全省的15.08%;而长沙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7.79%,后者四市之和约占全省的14.61%,即动态上旅游业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的不断降低,表明了旅游业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效应在不断减弱。③尤其在基尼系数的变化上,2009年后,湖南省地市旅游业空间集中分布的经济效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旅游业基尼系数已比经济总量略小,从而具有缩小区域经济集中性的效应。2010年旅游业基尼系数的进一步下降,表明其缩小区域经济集中性的效应在不断增强。因此,在调整区域经济空间集中性的作用上,旅游业空间集中度的不断降低表明其作用由起先的扩大效应不断减弱逐渐转变为缩小效应的不断增强。湖南省地市旅游业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效应日益显现,也逐步实现了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即将旅游业发展作为缩小区域社会经济差异的有效手段。

3.2外部关联性的空间经济效应特征与变化

根据式(3)可求得2001―2010年湖南省地市旅游业与经济的多变量全局Moran’sI,其值从2001年的-0.0713逐渐增加到了2010年的0.082,都大于期望值-0.0769,但都未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总体上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强的正空间关联性质,但并不存在显著效应,即总体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推动作用不显著,也并未起到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显著效应。这表明湖南省旅游产业内外的关联性在地市之间并未形成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区域内部的旅游业联动发展与协作程度并不高。再根据式(4)可分别求得2001年和2010年湖南省地市旅游业与经济的多变量局部Moran’sI分析结果,并结合ArcGIS的专题制图功能可得出多变量局部Moran’sI的分析结果图(图2)。①在空间关联特征的区域差异与变化上,除永州市由2001年的HH型转变为2010年的LL型外,其它地市的空间关联性质都未发生改变;但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空间关联效应上,长沙市已由2001年的显著HL型变为2010年的不显著,邵阳市的LL型、岳阳市的HH型、衡阳市的HL型都由2001年的不显著变为了2010年的显著。即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地市有所增加,在局部上地市旅游业的空间关联效应具有逐渐增强的发展趋势。实际上,这种空间经济效应也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效应特征相一致,即旅游业空间集聚的扩散作用也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在集聚发展的初期阶段,以长沙为中心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具有更为发达、集聚性更强的旅游业发展,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正向作用。而从显著性检验结果来看,以长沙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并未显现出显著的区域经济推动作用,但发展到2010年,其邻近地区的显著HH型增加了岳阳市,表明这种外部空间关联性的经济推动作用已有所增强。②通过显著性检验地市的空间分布,也较好地反映了湖南省旅游业外部关联效应的空间结构,即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湘西、湘中至湘南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地市主要是LL型,边缘地区的地市,如张家界市、衡阳市等尽管旅游业相对发达,但其区域旅游业发展并未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回流作用,经济与旅游业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与人才等也由边缘区进一步向核心区流动,在长株潭与环洞庭湖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地市主要是HH型,区域旅游业的空间关联效应突出表现为将有利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而,旅游业的外部关联性对核心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强的促进作用,而对边缘区的经济促进作用则显得相对乏力,这将进一步强化已形成的经济差异格局,从而具有增强区域经济差异的局部效应。

4结语与讨论

空间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增长;区域经济

传统的针对空间单位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多采取横截面数据处理办法,依据相应的分析体系作系统分析研究,虽然具有相当的实效性,但往往存在相应的不足,尤其是空间经济增长变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对应内部个体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差异。所以,采取索洛-斯旺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方式,就空间位置的问题作专门分析,明确其和区域内经济增长的关系,两者结合作对位处理,进而为空间计量经济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特点以及主要区域的差异特点进行对比,以帮助区域经济增长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配和实施。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经济学模型。在空间计量经济研究当中,多应用经济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经济学模型当中结合空间信息与位置信息,构架空间权重矩阵,通过对相应数据信息的整合,明确其较强的表现力,将其作为空间位置关联性研究的重要因素。一般在该模型研究之下,会通过距离标准和临界标准作空间区域上的划分。不同划分方式之下,将假设距离设为基础性研究信息,结合单位距离里的经纬数据,对研究对象和研究元素进行重点确定,为距离衡量提供相应的界定依据[1]。空间权重元素则在整体研究当中发挥相当的作用,尤其在空间临界判断当中,能够作为主要的研究依据。经济学模型主要有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在实际分析应用中使用较为普遍,相较于空间权重矩阵,其对于空间的依赖性相对较强,且模型当中使用的空间变量元素会出现相应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关联性较大,也就导致其在使用当中容易出现相当的滞后性。如误差项元素进入到模型当中,相应的变量均会受到影响,也就造成空间滞后项的产生,影响整体模型研究的实效性。空间误差模型则是针对空间经济分析中无法避免的误差现象提出的对应经济学模型。该模型能够就数据分析当中的误差风险进行对应处理,降低甚至避免误差的产生。(二)不同模型的选择。基于上述对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类和特点研究,可知不同的模型特点和优势各有不同,在区域空间经济增长分析中,需要针对区域的具体特质,选择对应的经济学模型。引用的经济学模型不同,源于多种现实原因。首先,在区域空间数据信息中存在着数据干扰的问题。当区域空间相互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也就避免了误差情况的发生。利用空间误差模型,结合具体情况作针对性分析,提炼空间内的多样信息,包括经济数据和变化参数等,在进行详细描述的前提下使得整体模型中的变化参数清晰,方便对经济数据内容进行整合处理[2]。其次,区域特质不同,不同模型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不同。为确保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就应当尽可能实现数据描述后的数据反应假说作对应的经济学处理,明确假说的实际状况。通常,计量数据如假定其不被拒绝,那么计量数据所分析得出的结果为真,与经济增长情况相符。否则,该空间权重矩阵模型在研究当中未能采用有效分析办法,无法对区域内空间经济增长提供真实呈现。在具体的模型选择当中,应当利用特殊方式针对数据分析方法的混杂性,可选择一种乃至两种模型进行分析。现行回归模型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优先性,源于其在模型数据处理与经济增长理论评估层面获得更佳完成效果,准确性与可靠性均更突出。

二、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特点

(一)索洛-斯旺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是空间计量经济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方式之一,极具代表性。该模型能够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为其研究发展提供重要经济学依据[3]。本研究中选择索洛-斯旺模型,正是基于该模型在经济学研究尤其是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普适性和科学性,可为研究的前端性和可靠性提供巨大保障。(二)区域经济增长特点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特点研究需要选择相应的案例样本作为对应分析目标,以明确整体分析的脉络和方向。利用单元样本对市级行政区中的相应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为其经济增长情况,并将结果和省级经济区作对应研究分析。究其原因,市级行政区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经贸发展方面有相当的实力,其发展成效真实性较高,能够为经济增长惯性特点的分析研究提供较可靠的保证。相较于县级经济区,其不仅发展能力突出,且经济增长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能够就空间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全面呈现。将资本存量比和人口增长率、技术增长率等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索洛-斯旺模型分析方法,对研究中涉及的数据类型进行引入分析,包括样本数据与其他变量数据等,以获取最终的分析结果[4]。(三)基于索洛-斯旺模型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特点。上述案例分析得出,进行市级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中特定模型效应之下的空间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需要明确变量和定量因素的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体现在,不同模型对于经济增长的相应研究论述存在差异性,差异不仅体现在个别影响因素,还存在于政府政策的作用。同时,研究截面与时间效应能够在研究模型中起到促进作用,强化模型的拟合程度,对整体模型产生提升效果。此外,在索洛-斯旺模型研究中,资本比重能够验证该模型的实效性,在研究中,需要明确资本比重指标的重要性,确定界面特定相应对于整体模型研究的作用效果[5]。

三、我国经济区空间计量分析和横向比较

(一)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基于上述理论和案例分析,可对我国五大经济区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就我国的区域划分来看,基于功能性的划分需求,主要划分出了中部、东部、西部、东北四个经济区域。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有的西部经济区进一步产生出了西南部和西北部两个部分。这五大经济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仅发展政策不同,经济建设成效方面也有着较大差异。为探究五大经济区空间计量分析结果,需要首先完成模型的选择和设定。本文研究中利用两大空间计量模型,针对其空间经济增长特点作了系统化的研究分析。基于我国市级行政区2008—2012年的人均GDP数值情况(见表1)作整合分析,利用索洛-斯旺模型,结合整理的数据信息和变量信息作对应分析,获取最终的空间因素模型分析结果。具体研究结果数据情况见表2。研究成果表明,所有五大经济区在空间误差数据方面没有较大虚假特征,能够对空间形态下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直观体现[6]。同时,空间误差模型作为使用率高、实用性强的分析方法,其经济区经济增长特点的分析更为真实可靠,可为经济区的发展研究提供巨大帮助。对比来看,西部的数据拟合程度较中部和东北部更高,主要缘于我国中部和东北部的国有企业占据比重较大。在资本比重情况方面呈现出正常状况,可知空间对于经济区域的影响相对稳定,国家政策和经济体制等因素不会造成过大的作用。(二)横向比较。结合模型研究结果,进行横向上的区域间比较,可知特定效应拟合优度作用不大,非空间因素能够于对数似然水平下实现模型数据的对比,模型在显著性方面水平得到提高。以空间拓展空间的相应研究结果分析,结合计量分析模型的优势面可知其对数据条件处理优化效果巨大,且突出体现在环境优势层面。东西部与东北部地区经济区域在经济收敛性方面表现不突出。此外,区域邻近经济体的作用显著,能够于模型重显现特定的正效应,收入系数对经济体产生的作用明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