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瓶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6:21:10

就业瓶颈

就业瓶颈范文篇1

一、人才供应链理论的提出

新经济时代的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广义的供应链可以理解为: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盟主,将客户、研发中心、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商,按协同产品商务(CPC)和双赢模式连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网链结构,强调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产品生产供需关系的系统工程的形象表达。

(一)人才供应链结构模式

我们透析企业产品供应链,结构可简化为“客户需求——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推而广之,人才供应链结构即“用人单位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就业营销”,也即是需求拉动式人才营销: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科学地规划设计人才,培养人才,塑造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进而做好大学生的就业营销工作。

对人才供应链结构,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路径的选择上,一条重要依据就是用人单位需求即明确的市场定位。需求确定后,高校将对过程进行设计再造。这时,运作过程的设计问题实际上已经转化为用人单位的服务需求和高校的服务能力二者的匹配问题。在系统选择上,不可忽视对高校运作过程和价值链做精心地分析,找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个系统的建立要从投资回报最有潜力的环节切入,以便能够带来全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利润的提高,即价值链的增值。同时,还是信息共享的机制。没有互动的机制,就没有信息的共享,更没有高水平的服务。因此,人才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共享的系统。

特别指出人才供应链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机械上的链式结构,而是一种复杂庞大、交叉纵横的网络系统,强调供应链上的各节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优化人才供应链系统,是做好人才营销的关键

将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全社会关联起来组成一条人才供应链系统,优化供应链环节、促进协调统一,发挥人才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尤其在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个性化与人力资源全球化的大市场不确定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高等学校必须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观念的转变,通过院校重组、校企联合及发挥社会人才市场的优势,整合人才供应链的各种资源,重点发展和做好本院校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专业化工作,甚至将自己并没有绝对优势的工作进行外包,从而形成一个关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战略联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升本院校和整个人才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竞争不再是校与校之间的竞争,而是人才供应链与人才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二、大学生就业瓶颈分析

我们根据人才供应链结构,将影响链条供应链系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供应链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用人单位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就业营销。

(一)用人单位需求缺乏科学的选才标准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域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有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对大学生求职最担心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6%的受访者对将来求职最担心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对社会缺乏了解的,担心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的,专业课成绩不稳定分别占总比例的29%,18%,17%。

(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就业能力不足

1.大学生就业定位偏颇。大学生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相对稳定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的外资企业,而到西部边远地区、东北老工业区就业的大学生较少。还有,大学毕业生选择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的较多,而选择需求缺口大的民营企业的明显不足。对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方向,调查结果如下:有25%的受访者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会选择到外资企业,23%的到事业单位,19%的到政府机关,17%的到国营企业工作,16%到私营民营企业。

2.大学生自身优势区域不清晰,单位难能稳定。大学毕业生今后职业期望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由于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也就不清楚自己能胜任什么的工作。因此自身不能在优势区域内很好地发挥作用。单位或岗位左换右换,难能稳定。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今后职业的期望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而25%的受访者期望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21%的受访者认为找到工作就行,只有少部分人认为非本专业不干的。

3.求职途径把握不准,获取信息的方法不够丰富有效。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对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哪种求职途径,调查结果显示:23%的受访者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有43%受访者会到人才招聘会上应聘,29%的会通过亲友介绍的方式进行求职,有5%通过自荐途径求职。另外,信息经济时代,针对性自身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是很好的渠道。对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就业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受访者通过社会招聘市场了解就业信息,27%的受访者在学校的招聘会上了解,有21%的是在网上查询了解,还有少部分人通过在报刊上或其他途径了解到就业信息。

(三)高校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培养不够

1.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并制约着就业顺利进行。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对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条件,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受访者认为择业最重要的条件是能力素质,而有24%的受访者认为真才实学是择业最重要的条件,17%的受访者认为社会的关系是择业最重要的条件,还有6%受访者认为金钱是最重要的。由此看出,不少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素质的高低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

2.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不强,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获得学习方法知识的价值”。可中国传统教育定位“传道、授业、解惑”,而西方教育定位则是“唤醒、激励、鼓舞”。用人单位呼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不明确,学科结构不合理。对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专业知识面窄狭,不能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学科调整、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对所学专业在工作中是否有用,调查结果显示:比较有用占37.93%,作用一般占50%,没什么用占12.07%。

(四)大学生就业营销工作缺乏社会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就业瓶颈范文篇2

作为的高中毕业生,她几年前就在做服装缝纫工作,月收入有2000多块。不过她还是找到自己父亲曾经打过工的餐饮公司,询问是否招打电话的活。她的父母这些年来,都一直在沿海地区打工,魏自己在老家农村长大。

这家公司确实在扩张,新近在开了两家连锁店。但是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新开的店铺需要至少招二、三十人,本地招不到合适的,正在预备到西海固托人招工。

“最近几个月经济有好转,用工紧张,特别是最近哪都是招人的,但是我们缺的是做拉面以及做饼的员工,并不需要打电话的。”他说。

魏“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并非罕见。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王等专家的研究都指出,第二代农民工更高的工作需求,与现有产业结构无法适应的问题,正在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外出农民工就业的新问题。

第二代农民工,即拥有农村户籍,但是从未从事农活的第一代农民工后代。他们因为学历较高,定位相对第一代农民工要高。

月日,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农民工就业调查,表示随着经济形势趋向好转,农民工就业形势也有了好的变化,外出就业已基本恢复。但是暂未就业农民工中,28.7%是由于“收入低,主动辞去工作”。

总体回暖结构性短缺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6底,15097万外出农民工中绝大多数已找到工作,只有不超过3%的农民工还在寻找工作,总人数在420万左右。而就二季度而言,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5097万人,比一季度末增加378万人,增长2.6%。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月日给出的数字是,截至月底,农民工外出人数目前已经恢复到去年月底95%左右的比例,回到城里的农民工97%已经找到工作。

日丰打火机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近期由于企业产品广告的作用,销往日本等国作为礼品的打火机有所增加。特别是圣诞节即将来临,国外相对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这个还不能说明经济是大的好转,因为作为礼品的打火机价格比较低,属于非高端产品。不过一些过去以来技工就紧张的制鞋、服装等行业用工紧张问题就出现了。”他解释说。

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目前经济出现企稳情况,外需过去下滑过快的势头有所遏制,导致部分行业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90后农民工就业

根据记者了解,在一片经济回暖和用工短缺声中出现的新问题是,80年代末期出来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子女已经高中或初中毕业,开始了新的外出打工生涯。

这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相对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因此一般对于太苦太累的活不感兴趣,但是寻找相对轻松而又能挣到钱的活又比较难。

说,有的初、高中生来到餐饮公司后,经常半夜偷偷出去上网,进而影响第二天上班。而这些第二代农民工的父辈也不放心,专程跑到询问子女就业情况;并提出,宁可给子女一些钱在上班,只要不回家不太累,开一点工资也可以。

类似的情况在珠三角也有表现。广州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月底带队到参加了一个技校和企业的联系活动。

当时7家企业人士前往该校,提出培训的要求进而招工。张发现,目前新一代农村户籍的外出打工者的学历很高,但是技术往往不够,令广州地区不但技工短缺,服装行业的普通工也短缺。

“这些18、19岁的学生干纺织一些熟练工种活存在难度。加上现在不是招工旺季,企业因为订单增加,部分企业用工短缺就出现了。”张说。

张指出,鉴于新一代农村户籍的外出打工者文化程度高,不愿干原来的粗活累活,因此一些城市的产业应该加快升级的步伐,同时国家应该加快对这部分人的技术培训力度。比如纺织行业的熟练工,培训2周就可以上岗。

而此前根据广州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的调查,广州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要初、中等级别劳动证书的比例达到40-50%,但是市场上提供的农民工有相关等级证书的比例不到20%。

而根据统计局的调查,外出农民工绝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仍主要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而从事服务业的比例不到一半。84%的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信息和培训费用是制约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因。

就业瓶颈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产业结构知识流动性

一、我国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企业产业链处于低端不需要大量大学生

当前,按照国际分工,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为主,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处于初级阶段,譬如服务业、金融业、IT行业等具有附加价值高的知识型行业较为落后,而占中国经济主导的传统加工业单位产值较低,利润较薄,这种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多数企业对低学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对于知识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从而无法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使得大学生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知识流动性过剩。

(二)企业营商环境恶化,造成大量企业倒闭

自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高速升值、原材料价格波动严重、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以及劳动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以出口导向型的工业经济面临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加工制造业和外贸出口为特征的企业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企业订单减少、市场萎缩,收入不断下降,利润下滑严重,一些企业由于现金流中断不得不倒闭。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导致很多企业用人需求萎缩,减员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往往通过减员的方式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标,大学生用工成本相对较低学历人才高,企业显然不愿吸收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的知识及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当前,受高校教育导向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习过程中过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结合企业的用工需求学习一些专业技能,这样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企业在聘用大学生后,还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岗位培训,从而加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导致企业聘用大学生的欲望大大降低。

二、高校教育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明显突出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增长,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供给迅速增加的形势下,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就相应增大,一些企业往往相应地提高用人要求和降低待遇标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总量的矛盾近年来逐步加大。

(二)高校教育忽视实践技能导致学生跟社会脱节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传统上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仍未得到根本变革,而且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结构上的设置上存在较大问题,往往采取专业分科的方式来设置专业,过份注重理论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毕业生虽然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岗位技能结构错位,无法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而且在全部学习生活中,高校安排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太短,对实践的考核方式也不科学,这在很大上造成了教育的封闭性,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与经验和社会实际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严重脱节。

(三)高校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就业市场需求

我国一些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缺乏市场化的目光,对于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当前,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大学生就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却未跟上市场化的步伐。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运作,教育培养模式严重脱离了市场需求,盲目扩招、随意设置专业;未能深入把握企业的用工需求,未与企业联合,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少数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由于缺乏针对性和市场导向,且缺乏严格规范的专业技能素质考评体系,致使技能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致使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操作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这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市场经济来说,严重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无法起到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一些大学生就业思维僵化,在个人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和差距。最明显的一个事例就是,部分在大学生入学之初的所谓“热门专业”待毕业之时就很容易成为就业困难的“冷门专业”。而如果这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未能地预知这种潜在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相适应的话,就业困难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同时,大学生一方面很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另一方面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高额的物质回报,以弥补其高昂的受教育费用。就业思维的过度僵化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就业环境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团队意识和创业意识,不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奉献精神较差,不能很快融入企业和社会,在岗位上无法体现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份重视考试成绩,热衷于参加一些资格考试,以获得资格证书为荣,而较少参加提升个人素质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知识方面的教育,且普遍存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有效的自我约束能力、持久吃苦奉献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据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认同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大大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四、对大学生就业瓶颈提出解决方案及意见

根据以上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样不仅有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同时对扩大我国经济内需、产业结构整合、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政府立项建立具有高效产业结构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政府建立创业基地,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更多、更充足的培训机会,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1.政府出面,在深入调查当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大学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建立一个具有“采购”、“设计”、“运输”、“服务”“销售”等一体式的创业基地。

2.对非学生企业的进驻进行限制,原则上不能直接进入就业基地经营,只可以与大学生进行合资,或提供产品委托相关的区域进行经营。包括人才培训,产品开发、设计、销售、订单处理等;

3.高校对愿意进入创业基地的学生进行提前培训,可通过与创业基地联系,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定期在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培训,以方便学生更快接触创业基地的相关信息及经验,丰富其创业经验,为未来的就业积累经验和能力。

(一)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中无形市场的培育。无形市场也可以定义为“网络市场”,它能够有效的突破时空的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也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使就业市场进一步走向统一、开放。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可以实现“双向选择”。今后,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应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的范围,逐步建立并规范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资源信息库,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教育改革模式。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在思想上重视的同时,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采取各种举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注重市场化导向。新形势下,高校透过创业基地与企业合作,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推进教育社会化。未来可逐步尝试建立由政府牵线、高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规范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开展高校的教学活动。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应该能体现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以树立学生市场观念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应着眼于组建教育集团,加强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使教育资源尽量向培养专业人才倾斜。落实高校以教学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和影响力,实现教育向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在校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实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为目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必将成为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也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开展创业教育,在有效提高学生自谋职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总结

要缓解我国就业矛盾,扩大我国内需,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现实情况,通过以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利用当前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作为一个切入点,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高校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发挥其职能,加大力度支持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学校与企业配合政府政策落实到位,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识的合作力量,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七成高校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后择业》,2009年6月25日.

2.张曙光.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中国经营报》(2009年5月4日)

就业瓶颈范文篇4

为努力开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把“优化发展环境年”活动推向深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四个突破”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力打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抓办事窗口建设,突破服务难点

规范窗口办事人员服务行为,简化办理手续,压缩办理时限,明确流程衔接,细化岗位职责,对涉及同一对象的办理事项实行“一站式”审批,做到前台受理、后台流转,让服务对象少跑路、少等待、少花费。把服务窗口建成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和“直通车”。

二、抓扶持政策落实,突破就业难题

一是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二是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依托乡(镇)、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开展免费培训下乡活动,分期举办党员syb创业培训班,提高创业能力,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多方搜集求职信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搭建企业和劳动者的沟通桥梁,实现人才劳力市场供应和企业实际需求的良好对接,促成更多的就业意向,达到双赢。止目前,共举办syb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60余人;实现就业再就业3918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19人,“4050”人员就业93人;举办大型人力资源招聘会3次,达成就业意向6000多个。

三、抓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发展瓶颈

一是着重人才选拔,继续推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凡进必考”、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结合”等选人用人制度,优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种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二是实施人才储备,结合我市实际,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是加快人才转型,立足全市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对困难企业职工、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实现能力转化和升级,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四是突出人才激励,构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社会和业内承认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畅通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增强人才社会认可度,彰显人才重要性,挖掘“人才洼地”,吸引人才流入。通过营造重才育才的氛围,为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下良好基础。止目前,进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00余人;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试报名800多人,确认报名资格后,相关培训将于6月份开班。

就业瓶颈范文篇5

(一)街道工作时期的情况

1、经济工作

我所在街道是一个大型的居民住宅区,没有大型工厂、商业,也没有像样的楼宇,发展经济严重缺乏载体。面对困难,班子一班人团结一心,集中精力,配强力量,千方百计想办法、千辛万苦找场地、千言万语谈项目,经过大家的努力,截至今年月底,街道共完成区级税收7003万元,完成区政府下达年度任务(8504万元)的82.3%。引进内资企业94户,完成全年任务(80户)的117.5%,注册资金1548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2亿元)的77.4%。引进外资企业6户,引进合同外资525.53万美元,完成区政府下达任务(500万美元)的105.1%,可望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目标。

2、民生保障

开辟就业直通渠道,举办就业援助月招聘会、“嫂子”专职招聘会,参与区打造“灰领”工程和青年职业启航行动,深入推进“三援助、三同时”活动,有效促进辖区“4050”对象、外来媳妇、应、历届毕业生、低学历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实现就业。截止月底,街道新增就业岗位完成1634个,是目标数1450个的113%;登记失业人控制在目标数3700人以内;完成困难边缘群体就业约515人,是目标数346的149%;完成成功创业51家,占目标数50家的102%;通过自主就业和推荐就业相结合,社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0560人次。全力推进帮困救助。截止月底,发放低保等补助3055.24万元,服务人次102176。新增居家养老对象156人,总人数达到3823人。完成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受理工作,录入上报户数1463户,完成第二批经济适用房324份材料初审和上报工作。成套改造完成文化馆新建高层配套,拆四建四完成结构封顶,春节前后居民有望回搬,推进了详控规划的调整。顺利完成保障房基地的菜场搬迁,无一人上访。与蔬菜集团建立了周末社区蔬菜直供点,有效缓解了蔬菜的价格上涨趋势,受到市区领导的表扬。

3、社会管理

积极贯彻落实“两提高一改善”政策,全面提高居委会干部待遇、工作经费和改善居委会办公条件。通过内部调剂、置换完成3个居委会办公面积改善;对2个面积达标居委会进行内部装修。开展地铁站黑车整治和复杂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强对吸毒、刑释解教对象以及社区闲散青少年等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双疏”工作形成特色并在全区推广;通过信访、领导包案,成功化解了一批集访和个案,确保了节点期间社区稳定。依法对社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进行监管,认真开展全民消防演练、消防通道整治、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大检查和“安全生产月”等活动。规范了夜排档管理,对3条道路进行了固守,防止乱设摊回潮。拆除了违章搭建18796平方米,共完成20584平方米的拆违工作。

4、精神文明

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十个一”系列活动,开展唱响时代主旋律群众歌咏活动,“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编辑出版《红砖墙》一书,推进“啄木鸟行动”,“红轮椅在行动”、交通文明路口值勤等志愿者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精神追求和奉献意识。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33个居委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160余次,参与活动的学生近万人。举办街道第二届“全国全民健身日”社区体育团队大检阅活动。代表区参加市第八套广播操比赛在108支比赛团队中获第一名。推广第八套广播操、气功五禽戏和全国第五套秧歌舞。截止月,到文化活动中心参与各类活动近45万人次,同比增加39%。街道荣获了市文明社区、市和谐社区、市先进街道、市综治先进、市安全社区、市群众文化、全国群众体育、市双拥模范街道等一批先进称号,申报了全国和谐社区。

5、党的建设

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建设,每周一次书记例会、党政办公会议和每月一次的党委会,形成了制度。“三重一大”集体讨论制度得到落实。每月一次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得到落实。干部任用制度得到全面贯彻。完成了33个居民区总支的“公推直选”,党的基层组织活力进一步激发。开展了“百分百活动”,帮助126名困难大学生与党组织和企业结对,解决了他们的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问题。走访居民家庭5万多户,解决了430多个居民困难和需求。开展了党务公开,党的活动更加贴近群众实际、党员实际。完善了楼组党建三三制,物业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居委会的建设,“两提高一改善”得到较好落实。新招录用了两批社工20多人,充实了居委会干部队伍,建立了居委会后备干部队伍。完成了人大代表换届的各项准备工作。廉政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加强廉政教育的同时,查处了2起居委会干部违规发放钱物案件,和1起机关干部举报案件。进行了消费卡的整治、公车整治,制定了居委会财务制度、廉洁从政的制度。

(二)房管局工作情况

6、调查研究

就业瓶颈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简介

镇位于区南端,距市区17公里,地处山区,雅望公路顺周公河穿境而过,幅员面积50.2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农户1965户,总人口5853人,其中农业人口5280人。耕地面积约3680余亩,林地面积约46100亩,退耕还林面积8890余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林竹产业。

2014年7月,经过调查摸排,确立建档立卡贫困户203户、贫困人口634人,贫困村为村和村。

二、扶贫攻坚推进情况

2014年10月,我镇贯彻落实扶贫帮扶,通过扶持产业和就业,带动33户、102人脱贫致富。2015年,我镇加大扶贫攻坚力度,6月上报脱贫42户、143人,11月上报脱贫19户、67人,目标完成率102.9%。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七个驻村工作组,组长由各联系村领导担任。区国税局、区粮食局下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

明确责任,强化督促检查。

为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权责相连的目的,主要领导负责对减贫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加大项目争取和扶持力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联系村领导负责各村项目的落实和监管,抓好扶贫工作的督促与指导,定期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结合林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开展林下养殖土鸡,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投入林竹、重楼等产业,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产量,提升质量,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打破发展的瓶颈。

着眼解决制约镇减贫瓶颈问题,通过项目引进、项目打造,逐步解决造成发展滞后的根本问题。目前,主要从改善贫困村道路着手,硬化“通村、通组”主干道路,方便群众出行同时,让群众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镇将认真按照区委的安排,紧紧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工作要求,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工作举措,切实抓好扶贫帮扶工作。

1、坚持因户施策,科学制定扶贫计划

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科学编制贫困户扶贫计划。认真制定全镇扶贫帮扶三年规划,完善2015年扶贫帮扶计划。配合区级联系帮扶部门针对各帮扶村的特点,制定对口帮扶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责任,确保联系村按期脱贫;各结对帮扶干部根据帮扶户的特殊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方案,切实深入困难户家中,每季度按时入户了解情况,推动帮扶,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2、坚持部门协作,整合资源统筹施力

有效利用各帮扶部门的优势,帮助贫困村逐步建立长效发展的优势产业,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结合灾后重建契机,通过扶持生产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等多种手段,增强扶贫实效。

3、坚持产业主导,切实夯实扶贫基础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种养殖业,重点培育肉羊、土鸡、油茶等特色产业。

就业瓶颈范文篇7

关键词: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

现代学徒制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工学结合为模式的典型特征,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既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又以学徒角色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诸多学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经过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化,学徒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积极的一面逐渐大于消极的一面;同时,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也不断应用到了教学实践中,从实践中发现一些目前仍存在的弊端,同时得到现代学徒制不管改革更新的启示。

一、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1.现代学徒制的概念。关于学徒制的概念,ApprenticeSystem,主要指的是按照师父带领徒弟的方式,使徒弟学习并获取一项职业的或者行业的专职技能和知识原理的一种职业教育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学徒制对于工业替代手工业的革命应接不暇,产生了职业学所,后期西方国家政府重视学徒制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学徒制,发展为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现代学徒制主要是传统的学徒工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融为一体,既是学生,也是技术工人,即一个个体两个身份。学校接受企业邀请为企业派出学徒人力,企业为学校实习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接触实际技术的践行。因此,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是工学结合。

2.相关理论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当前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研究,其中关于学徒制方面的研究诸多,本文主要从学徒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这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的概括。学徒制对于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有着正反两面的意义。谷芳(2010)指出学徒制在我国实践在目前值得职业学校和企业借鉴的积极意义---(1)师徒关系亲密,利于掌握专业技术。(2)以获得专业技术能力为最终目的。(3)理论学习、技能学习、行业愿景与职业道德几者共同形成于同一学生一身。(4)理论联系实践,纯理论知识传递的瓶颈得以解决。(5)学习目标明确,可促进学生学习专项技能。(6)具有相应的行会监督管理,学徒制的灵活应用有外部制度保障。陈俊兰(2011)指出,我国目前毕业生众多,从招聘条件、职位需求、企业发展、行业前景、地区条件等诸多方面来看,学徒制有着强烈的需求,确实具有深入研究和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然而,学徒制具有否定意义的一面,也有学者提出。吴玉伦(2009)提出了学徒制的弊端,他指出,学徒制的确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一些教育机构或学生本人过分依赖于实际操作的学习,而忽视理论基础的掌握;师父作为多年技术工人,在教授学生技术时或多或少带有自身经验、捷径或偏见,并不利于学徒完全掌握该门技术的实质内涵和正确操作。因此,正如陈俊兰(2006)所指出的,学徒制的构建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不断改革的,首先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学生工的基本权益,保障学徒制平稳运行。

二、现代学徒制理论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

现代学徒制理论应用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中,具有发展性的意义。学徒制是一种教育和培养技术人才的模式,特别针对需要某项特殊技术能力、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专业,学徒制能够有效的弥补学校纯理论学习的瓶颈,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1.实践探索。本文以徐州技师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应用为例,分析现代学徒制理论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探索。徐州技师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13年开始实行学徒制的实践,与徐州海天假日大酒店合作,创办“海天假日班”,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委培式”工学结合模式教育方法。该方法相当于招收学生、酒店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培养协议,酒店企业委托学校培养学生,学校为酒店企业培养差异化人才,二者共同制定教学培育方案,共同培育学徒(学生)。第一年,学校理论学习、基本专业技能学习,中间穿插酒店企业文化理念。这一年会聘请合作酒店企业的师傅来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授课。第二年,酒店企业设置学徒工作岗位,跟着自己的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专业学习。此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都要按照岗位考核标准进行,工资奖金薪酬福利待遇等同于同岗位的酒店企业职工。第三年,工作熟悉与毕业阶段。此阶段学生按照要求达到学校的学历、学位要求,结束学业,并且根据在酒店企业实习的情况确定自身的就业工作岗位以及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2.优势与弊端。上述实践探索中,学校教育与酒店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学徒制模式,对于学生获得酒店管理与服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以及为酒店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骨干,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系列弊端。

2.1对师傅的管理的瓶颈。对师傅的管理瓶颈主要体现在考核方面。首先,一般酒店管理专业课的教师,很多都是从酒店聘请的多年从事该行业的师傅,也就是说,这位老师既是学校的老师,也是企业的员工,具有双重身份。学校聘请师傅的目的是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然而学校只是聘请的师傅,并没有强力约束;师傅是酒店员工,酒店的目的与学校的目的并不同。因此在考核师傅授课方面产生了矛盾。其次,酒店外聘师傅向学生传授的课程非常专业,非常具有实践性和经验性,学生都是新接触该专业,并非专业人才,因此很难对酒店外聘师傅的教学质量打分,很难对其进行考核。

2.2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的瓶颈。不能笼统的说这类学生全部学习自觉性不强,然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能相对来讲文化课水平较低,也存在叛逆、任性的性格,同时,他们都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生,年龄相对偏小,对自己的学生和学徒身份并不是很容易接受,对自己的未来似乎罕有思考。很多不愿意吃苦、对酒店管理行业有偏见的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过程的认同感、归属感极低。学校对这类学生在适应学生与学徒角色转变、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转变的指导和引导不完全到位。2.3学校管理体制的瓶颈。一方面,学徒制的实践受制于学校管理上的体制约束,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体制缺少创新。具体变现为:学校并未将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一向沿袭旧的课程教学模式;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并未深入改革,停留在聘任教师与分配学徒的表层;学校对于师资的可持续发展并未全面合理规划及不断更新;双师教师认定、教师的专业培训并未有效落实等等。

三、现代学徒制理论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探索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的学徒制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的弊端,本文提出几点启示。

1.针对师傅管理瓶颈:创建人才库。创建学校外聘酒店师傅的人才库,激发酒店师傅乐于教学、善于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首先,根据平时业绩、经验、能力、学历、资质等方面,挑选酒店管理行业中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编入师傅的人才库,这是改善师傅管理瓶颈的人力资源保障。其次,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考评要求,出台人才库人才申报条件和要求;出台教学考核办法;出台奖惩政策,包括物质奖励——奖金的提升、精神奖励——职位的晋升、物质的惩罚——奖金的扣除、精神的处罚——推出人才库。

2.针对学生职业目标瓶颈:优化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对酒店专业的偏见及对此专业、职业的不认同感和非归属感的问题,除了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前景展望课程、举办优秀先进酒店管理人才讲座等途径之外,在课程设置上,应由学校与酒店合作,甚至聘请专家,进行酒店行业工作需求调研及思考→酒店管理专业行业具体工作岗位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愿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立→开展适应教、学、做三合一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选用及时更新的、延伸补充的教材和资料,使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完全渗透和融合→专家论证→按照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来设置教学课程和实践安排→具体实施与即时分析→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与信息回馈→继续创新改革。

3.针对学校管理的瓶颈:深化政府、酒店企业、学校合作。第一,设计优质政府支撑。各级地市政府机构应出台相应政策,率先对学徒制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肯定,并提出相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办法;统筹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力量,加强对学生、学徒在实践环节的薪酬、社会地位等的支持及肯定;制定一些有效办法缓解酒店管理行业就业难的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学校、企业的权利义务,为学徒及毕业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学徒制的发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给合作酒店相应的补助如税收减免等办法,促进他们培养学徒和社会专业人才。第二,加强酒店企业配合学徒制的积极性。避免一些酒店担心用工荒问题而不愿悉心培养专业人才的问题,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在酒店企业的实践,对于酒店企业来说,可以招聘优秀的学徒在毕业之后到本企业正式工作,或者按照“招生招工”的办法将毕业生全盘端,对口就业。让学生从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进行转变的过程,对酒店企业和酒店管理职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原意为酒店企业服务,为酒店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创造人才红利。第三,学校做到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职业教育院校,务必开放其教学体系,扩展其与外界企业的联系,保证在校、学徒教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因此学校要创造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的空间,首先要调研酒店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才能实施具体的教学课程,选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适合的教材。其次要建立外聘酒店师傅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再次要与酒店企业保持联系,强调师傅带徒弟来学习在校理论所不能学到的专业技能,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工学结合的各种模式。第四,深化合作。建立完整统一且贯穿在校理论与酒店实践的教学管理机制,以“成果共享”为合作原则,互惠互利。如成立新的机构,囊括酒店企业与学校,由企业和学校分别安排集团负责人,以充分利用学校理论教育、酒店企业实践教育、行业协会监督促进三者合一的全方位合作为目标。作为学校提供学历教育、技能鉴定、课程教授、课业教室,获得毕业生及职业资格通过率,作为酒店企业提供师傅、实践课程,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获取所需人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业有成、就业率提升。新机构可对二者的具体需求进行即时的调节,建立平等交流平台,酒店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招生等各种,学校对企业人才进行“差异化”针对性培养,推动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发展,促进行业的发展进步,实现多赢。

作者:黄瑞皎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郝迎成,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探究,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4).

[2]黄镜秋,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就业瓶颈范文篇8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抓手。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

--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满足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主要是"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内外需协调、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逐步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回落到35%左右;二是扩大国内消费,把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和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2、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为传统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仅要看工业比重的提高,更要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不能刻意追求每个地区的工业化比重。

三次产业调整总的方针是:农业由"弱"调"强"。工业由"低"调"高"(水平)。服务业由"慢"调"快"。同时,要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本强国。要把自然资源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国策,为充分就业和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的机会;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上来。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抓紧研究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动事关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重点发展设在县市、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

5、实施城市化战略,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国情的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要特别注意节约土地、解决好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要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框架。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根本任务:一是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二是调整和充实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城市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重点地发展有一定基础的中心城市(镇)。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统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分布,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合理流动两个途径缩小区域之间人均GDP以及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的差距;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经济布局,重构我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据此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合理规划城市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跨区域调动;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优化整合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确定空间功能区划。

优化整合区域:主要指跨省级行政区的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成为我国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和主体,必须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指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较好、具备在一定程度上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主要指各省级行政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差、不具备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实行有限开发的方针,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并引导人口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整合区域。

自然保护区域:主要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此类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7、开源节流与利用境外资源并重,缓解资源约束。缓解矿产资源约束,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国内国际并重的方针,一手抓资源供给和保障,一手抓资源节约,逐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十一五"期间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1、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职能;二是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上来;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四是精简行政层级。

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合理界定并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二是根据区域功能和客观因素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强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确保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城镇社保覆盖到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由政府控制转到社会选择。培育非营利的民间机构。加强社区建设。健全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调整经济和社会政策

产业政策。竞争充分的产业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主。成长类产业的政策重点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垄断性产业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盲目投资产业和污染产业要加强引导、严格限制。

区域政策。土地、财政、人口和环境政策要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别制定和实施。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并作为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依据。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全作医疗制度。

对外开放政策。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走出去"转变,从注重实行行政优惠向鼓励公平竞争转变。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资源环境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环保执法。

就业瓶颈范文篇9

我县明确今年招商引资工作措施,主要是“落实一项制度、突破二个瓶颈、抓好三项工作、建设四项工程”。

落实一项制度。即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充实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做到“项目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突破二个瓶颈。一是突破工业园区建设滞后的瓶颈。要举全县之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富汇工业城和民营科技园的建设。采取“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外资自行开发建设,自行招商引资,使之成为承接县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二是突破外企劳务用工难的瓶颈。构筑为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劳动力市场,建好信息库,积极引导农民进厂务工;加强与外地劳动部门联系,建立劳务合作体系;把培训和就业联系起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切实解决外企和民企用工难的问题。

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认真抓好“始兴县枇杷节暨经贸洽谈会”各项工作的筹备和落实。以枇杷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掀起招商引资新一轮的热潮,达到“洽谈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奠基一批项目、剪彩一批项目”的目的。二是切实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找准切入点、突破点,以“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为预期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招商政策和服务政策。三是坚持抓好招商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努力造就一支廉洁、精干、务实、高效的招商队伍,提升招商竞争力。

建设四项工程。一是优势产业工程。加大对龙头型、环保型、创税型、高科技型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打好生态牌和招商牌。在坚持“以商引商”的同时,做好相关产业的大文章,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二是优势项目工程。拓宽思路,拓宽领域,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招商品牌优势,重点抓好项目库建设,突出以规模大、税收大、带动大的大项目、优项目为主,加强跟踪联系,把前期工作做细、做实。三是机制创新工程。利用乡情资源,开展“回归”工程,在节会招商、园区招商、驻点招商、品牌招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委托招商、招商、网络招商等方式,实现招商引资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四是优化环境工程。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收费中心和投诉中心,在服务体系上要系统化,在服务效率上要快捷化,在服务方式上要规范化,真心招商、热心待商、诚心助商,在服务上体现“快、灵、广、细、好”,形成服务合力。努力为外商营造一个投资效益最好、安全系数最高、投资成本最低、政府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的投资环境,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以及项目竣工率,让投资者在始兴安居乐业,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

就业瓶颈范文篇10

近日,*理工大学校领导走进校园内一幢幢实验楼,叩开一个个实验室,实地察看和了解实验室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校领导说:“整合与盘活现有实验室资源,可以更好地为学校科研服务,把有限的办学经费用在刀刃上。”经历了前些年的校区扩容后,*高校如今迈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高校抓住影响内涵建设的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发动师生员工建言献策。

各高校精心确定调研课题,校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如,*第二工业大学设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和谐爱校”五个专题,由校党政领导带队深入联系学院、部门开展调研。*理工大学在师生员工中提出“五个如何”:如何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如何科学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如何促进科研教学协调发展,如何深化两级管理。引导广大党员讨论,激发大家形成共识。*立信会计学院开展了“为人才培养提建议,为学校发展添光彩”专题调研。

“大学如何抓住育人这一根本?”调研中,广大师生员工聚焦这一话题,深入思考、献计献策。东华大学校领导到人文学院,与院系负责人、教授、青年教师们广泛交流。教师们提出,对于擅长教学的教师,不能用一刀切的科研硬指标去评价,而要鼓励他们教学的积极性,搭建平台让他们开展教学法研究。学校是否可以为教师设置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理工大学院系领导和教师们建议,要摆脱就业难的困境,必须从“源头”抓起,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包括改变学生选课体系、改进专业教育、强化学生实践环节、用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就业等。

不同类型的大学,进一步明晰自身发展定位,也全面审视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复旦大学党委中心组召开的学实活动专题学习会上,党委书记秦绍德谈到,目前复旦发展的空间和规模已基本稳定,但继续建设的任务依然很重。如,公共服务设施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顶尖人才仍然紧缺。校长杨玉良指出:“大学在改革与保守之间、在创造与坚守之间应该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不符合大学使命和育人根本的事情,再有诱惑力也不能做。要采取措施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用心培养学生,用心从事研究。”*师大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办学理念与方向越辩越明:学校要克服小富即安、因循守旧、急功近利、大手大脚的“病症”;争取快速发展,但不盲目冒进,要推动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民生要出实招,成果要有普惠性;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也应该具备“世界眼光”。几年前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电机学院,校领导班子通过学实活动达成共识:不盲目追求“综合型”,要坚持特色发展理念,走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