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6:52:41

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范文篇1

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组织对不同人员的素质要求的抽高也有轻重缓急。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指员工不脱离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这是企业应用最普遍的培训方式。有几种在职培训的方法可供选择:师带徒式的培训、工作岗位轮换以及岗位指导训练等。

(二)脱产培训

脱产培训是指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去专门从事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它又分为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两种。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脱产培训,下面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都是在日常开展的培训工作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它们是:课堂教学、视听技术(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带)、计算机辅助指导、情景模拟、学术会议与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计、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高级游戏、讲座、多媒体技术、新员工培训学校等。

技术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林业;造林技术;育林方法

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对于林业的重视程度,并逐渐加大了对于林业造林和育林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这促使我国林业得以更加健康高效地发展。林业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掌握并充分应用目前世界领先的造林技术,并结合当地情况引入优质的育林方法,将先进的理念、技术应用于具体的林业建设中,实现对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加速林业发展。

1林业造林技术分析

1.1播种造林。播种造林,就是将树种直接播种于土地当中的操作方法,是一种最为基本并且被广泛应用的造林技术,也被称之为直播造林。虽然播种造林技术门槛较低,操作简单,也不需要育苗,优势显著,但播种造林的方法也存在明显缺陷。具体应用播种造林技术时,对于土地的要求较高,需要土壤保持非常充分的水份,并且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良好的环境中,不能处在常发生自然灾害的环境里,此方法比较适用于地广人稀的地域[1]。另外,播种造林完成后,需要较高的抚育管理水平以保证幼苗的良好生长。而在播种的过程中,则需要尽可能选择粒大、易发芽并且种源充足的中子。常采用播种造林技术的林木种类包括油桐、核桃等。播种造林的重要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快播、缝播和条播等。1.2分殖造林。在造林过程中,分殖造林是将种子的地下茎或树木的根枝等部位直接植入到土地当中的技术,通过此方法能够有效节省育苗的成本,降低育苗所需的时间,促使幼苗以更快的速度生长,还能够保证所种植的树木都能够得到前代的优良遗传基因,使其性质最接近母体。分殖造林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并且通常情况下幼苗成活率都较高。但此种植方法和播种造林技术一样,也需要较好的土地和环境条件,而且幼苗不仅能继承母体优良的基因,也会携带母体不良的基因,可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影响林木价值。目前广泛应用分殖造林技术的林木种类包括柳树、杨树、松树以及大量竹类。1.3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技术主要将苗木当作造林的基本材料进行栽培种植,这一造林的方法能够对大多数树种起效,并且相比于播种造林技术和分殖造林技术,植苗造林技术不会对土地提出严苛的要求,限制因素较少,是非常广泛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相比于播种造林而言,在创造人工林郁闭上能更早实现,因其具有较快的前期生长速度优势,也不需要过大的种量[2]。植苗造林技术在种源少并且价格高昂的林木种类造林应用中效果非常明显。但植苗造林同样具有一定的弊端,其培育过程十分复杂,并且需要投入较多劳动成本,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的造林技术和操作水平,在总体成本上,远高于上述两种造林技术。

2林业育林方法探究

2.1整地技术。在进行植树造林前,需要首先整理造林用土地。为了大幅度提升造林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需要在进行整理之前,依照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整地技术。在清理土地中残留的杂物时,可以利用不同的措施,常见的方法包括喷洒除草剂、火烧或者人工清除。此外,如果用于造林的土地比较平整,可以选择使用农业机械将土地翻垦。通过多项操作技术,能够为种植林木创造更加舒适、更加高效的成长环境。但如果需要在山地等复杂地形开垦林木,则可以将山地以类似梯田的形式整理出来,再进行播种。通过以上整地方式,能够为我国的林木种植造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2种子繁育。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在运用了遗传改良之后,采用种子繁育技术,能够使林木以较快的速度生长,并且具有较高抗逆性,而且培育出的林木材质较好。在充分应用子代测定结果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起繁殖圃、无性系采穗圃等优秀的高世代种子园,目前这也是我国重点的林木种子繁育方向和主要内容。建立高世代种子园能够帮助我国提高林木良种的繁育水平[3]。经过多年实践与发展,我国各地已经开始积极开展对此项种子繁育技术的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地源中,会产生明显差异,而这一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其所适应的环境当中,并且也和其自身的生长特点相关。充分掌握以上的植物生长规律后,能够为选优建园工作提供必要依据,也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种植合理性。2.3苗木培育。在进行抚育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从实践出发积极对灌溉和施肥方法进行调整之外,也应针对不同树种采取大量的化学除草试验。在目前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的苗圃均应用了较为先进的除杂草技术,而在造林用苗需求量及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不同地区也开始加大研究造林技术及育林方法。以容器的规格及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为例,目前已经逐渐实现了工厂化的机械作业模式,并且在培养基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如组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培养基各成分的比例以及现代化的温湿度控制技术等。对于控制环境条件下的育苗特点,研究制定了多套适用于我国育林技术的苗木培育技术。在当前阶段,我国还将继续研究苗圃作用中农业机械的应用,为进一步提升播种和抚育效率奠定基础,并且部分苗圃已经基本实现了完全机械化操作。

3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对于林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则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林业领域,目前需要继续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并采用科学高效的培育方法,从造林和育林两个方面,加强对林业的管理与发展,推动我国林业资源合理开发。

参考文献:

[1]赖青青,王钰.林业资源中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178.

[2]卢银平.林业造林方法在林业资源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24):223.

[3]周辉,黄小林,陈颜颜.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5(12):152-153.

技术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北方地区;松树;育苗技术;种植方法

松树是我国植被种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且受到土壤与天气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生命旺盛,能够充分发挥植被优势,实现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加强松树营林育苗技术以及种植方法是当前植被种植过程中的关键。如何实现苗木种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控,确保种植质量是需要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实现松树科学育苗、采取科学种植方法十分重要。

1松树育苗工作程序

1.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是否做好松树育苗工作与松树后期存活率的高低有着直接关联,而松树育苗工作的开展最为主要的保障便是前期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育苗生长要求科学选择育苗地。一般来说,对松树育苗提的选择需要确保土壤条件和外界气温条件。像松树育苗地一般选择酸性土壤,同时需要对之前种植过的作物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来看,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育苗环境选择。第一,就苗圃环境来说。松树的苗圃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而对适宜苗圃环境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地势情况、土壤情况、水源情况。第二,就地势来看,不同的松树种类对育苗地势要求并不统一,一般来说较为平缓的坡地是进行松树育苗最佳的苗圃选择。考虑到地势平缓且有一定坡度,利于松树的水分灌溉,同时利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防护设备的安装、运输。如若在地势方面不具备优势,平缓且有一定坡度的地势则可根据松树对光线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苗圃环境。在阴凉处更有利于生长的松树类型,应被选择种植在背光地区,防止阳光直射幼苗,影响幼苗成活;对喜光松树品种,应将其种植在山坡西南面,确保光线充足,提供适宜生长环境与温度。第三,就水源来看,松树苗圃需要建立在靠近水源的地区,能够满足育苗对于水资源的需要,同时水质越好,越能够确保育苗在发育中的需求。一般来说苗圃的选择通常在水源下方区域,既能够确保每日幼苗对水源的需求,同时减少工作人员人工补给水源的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能确保幼苗的生长。第四就土壤方面来说,一般松树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除盐碱地、湿润土壤外,一般土壤都可种植松树幼苗。其次,做好幼苗苗地整理工作。在选择合适的苗地后,需要对苗地进行休整。工作人员需对原有苗地进行深翻整平,并在过程中使化有机肥,在准备时期,确保幼苗种植地没有病虫生长。同时在种植期间,定时添加适量化肥,确保土壤肥力。最后,选择合适幼苗品种并进行幼苗处理工作。选择合适时间采集树种,一般8月到10月是采种最合适阶段,一般对树苗储存时间为5个月,在进行储存过程中,不仅确保储存空气流通性,同时确保储存空间较为干燥。在播种前需要对树种进行消毒处理,通常采用的消毒方式采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两小时,拿出放置温水,将容器中放置阳光充足地方,每日温水冲洗,直至树种发芽。

1.2松树播种与苗圃管理工作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开始进行松树树苗的播种。首先,明确播种时间。一般松树树苗播种时间为4、5月份,播种数量与树种等级和质量相关,根据地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播种方法。一般来说,对松树播种通常采用开沟条法,该种方式需要保证沟宽为6厘米左右,沟深为1.5厘米,沟与沟之间的距离超过15厘米。播种范围较狭窄时可使用人工播种方式,确保播种时种子均匀分布,然后覆盖土层压平。其次,做好苗圃管理工作,主要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松树播种后20天即可发芽,在此期间,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人员可通过定点巡视、增设防护网等方式来减少病虫害。同时,不可使用树枝来覆盖树苗,这种方式不仅使树苗正常生长受到威胁,同时不利于树苗周围生长环境。此外还需要做好鸟类等工作的预防。再次,在幼苗生长期间,做好灌溉、施肥工作。松树树苗完全出齐后可对其进行灌溉,通常采用缓慢灌溉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苗木生长。一般来说,松树幼苗较耐旱,所以确保土壤湿润即可。幼苗进入生长快速时期,根据不同生长环境提供适宜水分,一般是在早晚做好水分的补给。在天气寒冷及体温较低时,要确保松树苗周围温度,防止因气温过低幼苗受损。与此同时,在树苗生长期间,根据树苗生长情况进行施肥工作,对松树生长期的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搭配一定磷肥;松树苗生长后期使用钾肥,停止使用氮肥。施肥后通过灌水清除杂草。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进行苗圃管理工作中的松土与除草工作。在雨季来临前以松土为主,特别在灌溉后要及时地进行松土工作,确保苗木的生存环境。当幼苗生长至6厘米厚,要及时进行杂草的清除,可通过覆盖地膜防止杂草生长。最后,苗木的保暖工作。在天气温较低要做好苗木的御寒保暖工作,可通过灌溉防冻水,确保幼苗生长温度。在较为寒冷地区,可采用埋土防寒方式,以不露出苗木为标准,同时还可通过覆盖稻草等方式增加地表温度。

1.3苗木出圃

松树苗木出圃前需要进行充足的灌溉作业,待土壤湿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可起苗。起苗过程中可采用两种方式,不管是人工起苗还是机械起苗,重要前提是保证苗木根部完整。在风较大的环境下,为避免水分流失可停止起苗工作。起苗后相关人员根据苗木情况,对苗木进行等级划分,及时进行栽植及运输。

2育苗技术

2.1选种与采种技术

在松树育苗过程中,选种是最为基础的环节,松树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种子发育情况。在进行采种工作中,需要对采种对象进行选择,优先选择发育良好且树木长势良好的健康树木进行采种。一般来说种子成熟后,在开始采种作业过程中主要采取人工采种方式,结合林区实际发展环境以及种植条件,选择对应松树品种。采种结束后,对种子进行挑选工作,去除病种,经过处理进行密封保存。

2.2温床育苗技术

采用温床育苗技术需要进行育苗准备、种子处理、移芽作业。首先,就松树营林育苗技术来说,实现温床育苗技术是主要的技术内容。一般松树育苗温床选择在苗圃的附近背风向阳的土壤地区,该温床用砖块围砌。长、宽、高各为10米、1米、0.7米。若垒砌前后墙,则前墙要比后墙略低,且每隔0.5米在前、后墙各留对称缺口,便于后期放置塑料薄膜。与此同时,在温床底部需要用砖块填平,使用浇过水的黄沙对苗床底部进行铺垫处理。为防止墙透风影响幼苗成长,在墙内外用泥沙填补空缺。其次,进行种子处理。通常松树种子基本在每年2月份前后进行种子处理工作,在正式播种前使用40℃温水浸泡树种待1~2天后,再用温水浇灌,直至种子发白停止。同时,为防止出现病虫害还需对松树树种进行消毒作业,该项工作不仅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同时需要对苗床进行消毒。在处理种子进行消毒方法是,将芽种放置在消毒液中浸泡半小时后,用温水清洗干净,晾晒干燥后,可进行播种。对苗床进行消毒工作主要使用消毒喷雾剂对温床,同时对底部进行彻底喷射消毒液,边翻动黄沙边喷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确保温床不存在细菌及病菌。在种子保存期间,要定期加强对温床的消毒管理工作。处理种子后进行播种。在对温床管理过程中,需要将温床温度维持在25~30℃之间即可进行播种。若温床温度超过30℃,则需要揭开薄膜对温床进行通风降温工作。若外界气温过高,可通过遮盖草帘进行降温。不仅需要对种育种过程中保证温床温度,同时还要确保温床湿度,提供松树幼苗生长所需。根据育苗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浇水,通常来说,在幼苗初期对湿度要求较高,每天对床内浇水1~2次即可。树种发芽后,可根据床温度适当降低温床湿度,通过通风保证氧气同时确保床内光照充足,增加树苗抗性逐渐使幼苗适应自然环境。最后,移芽作业。为确保移植不会留下大块土壤颗粒,所以在移移芽前需要把苗床湿润,将拔起的移芽放入提前准备好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在移芽过程中需要将温床的芽苗垂直拔起,将底部使用湿润纱布铺盖。使用端部尖细的竹签在床面直插,确保牙床能够放入缝内。当移苗放入后,及时喷洒定根水。同时在移芽过程中,移芽植株之间的距离为6厘米×6厘米,间距不宜过大或过窄。移芽工作完成后的一周内,若天气晴朗则需每天喷洒3~4次水,早晚进行确保苗床湿润,直至苗木生长嫩叶及侧根。同时做好苗木病虫害预防工作,间隔10天喷洒一次半量式波尔多溶液。

2.3容器内育苗技术

进行容器内育苗需要进行苗地的选择、种子处理以及播种作业。首先,在苗地选择过程中,使用容器内育苗技术,主要选择林地附近作为苗床,同时需要外界环境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平坦的地势条件,既方便灌溉又能够提供幼苗充足的阳光。同时对该苗地是否种植过其他作物进行调查,避免因种植过其他作物引发病虫感染。确保育苗的选择完成后,及时整理苗圃,使用菌根土、火土灰等作为营养土,保证土壤湿润度、精细度、干净无菌性。其次,进行种子处理工作。首先,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将消毒过后的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在此期间将瘪种捞出,确保松树成活率。其次,催芽工作。通常该项工作持续3天左右,种子一旦裂壳便可进行播种活动。一般播种时间,择4、5月份或9月份,播种后要加强对苗床的管理,确保苗床灌溉时水温的温度、灌溉的次数,同时要控制水量,不宜过多。在出圃前确保根部情况,避免出现脱落现象。最后,容器内育苗技术,做好追肥、浇水工作,待幼苗出针叶后,每天喷洒一次0.1%的尿素溶液即可。

2.4嫁接育苗技术

为确保松树树苗的生长可采用嫁接育苗方式,在具体嫁接育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砧木。砧木必须选择发育良好、不存在任何病虫害问题的,这样能够为松树树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进行采集接穗。一般接穗须要选择树冠上部一年生的枝条,且枝条长度在20~30cm左右,枝条速度控制在1cm左右,这样的接穗更容易成活。将适合的接穗捆起埋入湿沙中,条件成熟后,浸泡一天进行嫁接。通常嫁接一般选择春季,该时期更利于嫁接接口的愈合,避免因接口长期暴露出现问题。最后,嫁接方法。一般采用松树嫁接时,需要保证嫁接切面平滑且准确,防止树因愈合能力差、切口分泌过多树枝影响嫁接质量。

3松树种植方法

3.1种植类型

松树种植方法选择要根据在种类型确定。第一,容器育苗种植。该种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将苗木移植后,苗木的适应环境能力较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周围的生长环境,极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产速度。另外,在容器育苗过程中,一般苗木根部带有一点泥土,可在苗木运输过程中对根部起保护作用,减少因运输而造成的根系损伤问题,大大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第二,裸根种植。该种种植方式比较而言,成本投入低,且在运输过程及种植过程中较为简单,并不复杂,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相应的成本。但是,在具体苗木运输过程中,由于根部缺少相应的保护,导致根部直接裸露在外,可能会存在根部受损问题,造成大量的苗木难以存活,导致浪费。除此之外,裸根种植方式相比较容器育苗种植方式来说,该种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环境。第三,移植。该种方法是常见的一种方式,移植的主要优势是能够使树苗木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确保其苗木成活率。但是,移植方式难点在于对苗木进行运输,需要确保对苗木根部的保护力度,才能确保苗木移植过程分布的防护工作及之后的成活率。

3.2确定苗龄

考虑到松树种类较多,因此在进行苗龄确定时,需要根据树种的类型来确定。一般来讲,不同树种苗龄控制时间也有所差异,红松种植,一般苗龄控制在2~3年左右;而对于油松林木,则需将苗龄控制在1.5年;落叶松,苗龄需控制在1年左右。所以根据不同树种的类型,其苗龄时间也不一样。同时考虑到不同种植环境,需要根据苗木实际种植环境对苗龄进行一定控制,例如在杂草分布较多且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可以适当地增加苗龄时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强其存活率。

3.3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问题是导致松树苗木存活的一大阻碍,对营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需要进行重点解决。在松树营林过程中,主要的病虫害为幼虫寄居树干内、成虫啃食幼苗对松树成长造成极大危害,像松毛虫会直接导致对松树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另外,一些病害直接影响到松树的存活率,褐斑病的出现会导致松树针叶上出现各种斑纹,被细菌侵蚀,松针脱落严重,可使松树病死。因此,在营林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病虫害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及时进行预防工作及树木管理过程当中防治措施,避免因病虫害造成松树成活率下降的问题。

3.4松树种植注意事项

在北方地区种植松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种植时间上,一般北方地区通常松树种植时间为春季,考虑到此时降雨量大,能够为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同时气温回暖也为苗木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其次,在种植方法上。通常松树种植方法为缝植和穴植两种,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确保其根部的养护。一般苗木根部要保持湿润,提供水分供给,同时对根系发达苗木可适当修剪,保障长势。最后,在干旱年份需要在种植前及时对苗床补充水分,确保苗床土壤湿度,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松树营林育苗技术与种植方法的正确选择是确保植被生长发育的关键,考虑到松树的实际价值突出且种植简易,因此,在松树营林育苗中需要加强对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实现松树制备林的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宇.松树营林育苗技术及种植方法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20(08).

[2]王勇军,黄丽,厉娜.松树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2).

[3]郝英,常宏君.松树营林育苗技术及其种植方法研究[J].种子科技,2020(02).

[4]徐凯斌.松树造林常用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有效途径[J].江西农业,2019(22).

[5]吴声军.相生与相克:人工营林的认知与实践——基于对清水江流域人工林业项目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9(02).

[6]侯亚娟.松树营林育苗技术与种植方法初探[J].农民致富之友,2017(13).

技术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林业;造林技术;问题;思考

1引言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林业资源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但保证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良好运行,还能带动相关经济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经济收入提供保障。然而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我国的造林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林业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林业方面的相关工作人员有必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有效的林业造林技术。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探讨。

2林业造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存储量小,质量较低

目前我国林业造林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林业造林资源的存储量较小且质量较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林业造林行业面临的挑战也逐渐严峻,而我国的林业资源却是处于匮乏状态、分布较为集中,没有呈现出分布均匀的效果。进而导致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林业造林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很难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下的总体需求。

2.2林权结构分配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林业造林资源通常都是国家所有,展现了较强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冲击下,关于林业造林产权问题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现象,与当前的经济体系完全脱节,体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3监督力度不够

在目前的林业造林发展中,仍然有许多林业部门没有对其引起重视,进而导致其在林业事业发展中没有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出现了一些林业违法情况,如占用林地、非法乱砍滥伐等,并且在事后没有给予严厉的惩罚,由于违法成本低,且惩处不严,致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年年都会出现被随意损毁的现象。

3开展林业造林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具体林业造林工作前,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通过整地可以有效改善造林环境、清除杂木、杂草;在造林工作期间,增强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可以适当改变地形,使透光度增加等,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3.1林业造林的清理

在进行林业造林技术施工前,对其进行清理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是造林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具体是指将林业造林地中的枯草、灌木、枝丫、倒木及伐根等彻底清除,而清理方式主要包括全面清理、块状清理及带状清理3种,清理方法也主要分为火烧清理、化学药剂清理及割除清理3种清理方法。其中割除清理主要是以人工方式为主,也可以借助机器,如推土机、切碎机等,对造林环境进行清理不但可以有效的改善林业自身条件,还能保证土壤的透光性,从而促进苗木的顺利生长。以某地区的林业部门为例,为了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林业造林环境的清理是十分重视的,具体清理时,首先采用割除法或是化学药品的方法进行清理,然后再将地表表面存在的杂草进行割除,将割除之后的杂物进行烧毁,最后向其撒上化学药剂。从而对整体林业的质量提供保障。

3.2相关整地方式

在上述的各个步骤结束之后,该地区的工作人员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整地。整地是指对林业造林内部的土地进行翻整,整地方式又分为整部和局部两种,局部整地又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其中全面整地适用于较平坦的土壤,可以翻耕造林的全部土壤;局部整地适合翻耕造林的部分土壤;带状土壤呈现出的是长条状的土壤,通常适用于带状整地的地方有水平带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

4关于林业造林的技术方法分析

4.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又被称之为直播造林,具体是指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通过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但有效的节省了育苗的工序,便于施工,还适用于进行大面积造林工作,然而此种方法对造林立地条件和管理措施要求也较为严格。播种造林法的适用条件包括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丰富的树种,如核桃、山杏等,并且对水分的要求也较高。除此之外,播种造林法主要包括撒播、条播、穴播及块状播种几种。第一,撒播。是指将种子均匀的撒播在造林地中,通常不整地,播种之后不进行覆土,就会使种子在裸露的环境下生长,进而导致种子容易被风吹走或是鸟兽吃掉,很难顺利的生长下来。第二,条播。是指按照一定的距离进行播种,可以是单行也可以是双行,并且播种之后要进行覆土,其适用的条件是次生林改造、更新造林等。第三,穴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行、间距进行播种,并且根据每树种的种粒大小,进行均匀的分布,然后覆土压盖,其特点是操作方便简单、灵活,适用的条件广泛。第四,块状播种。通过密集或是分散的形式进行大量种子的播种,一般面积在1m2左右,但其具体施工较为复杂。

4.2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主要是指利用树木中的一些营养器官,如树干、树叶及树枝等或是竹子的茎作为林业造林的主要材料进而造林。其主要特点就是能够有效地节省育苗时间和成本、操作简单灵活、生长速度较快及成活率较高等。但其对立地条件的要求也高,而分殖造林法的来源也会受到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影响。因此总体来说,此种方法适用于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杨树、柳树、松树等。

4.3合理选择造林树种

林业造林技术方法的使用,应提倡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种植的各类树种,并且适当提高阔叶林的面积比例,这样不仅能迅速改善造林土壤的内部环境结构和土壤质量,还能有效改变林业面貌,进而增强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欣赏性,有效预防病害虫的侵害,从而为水土保持、水源充足和调节气候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4造林种植方法

在进行林业造林种植时,通常都采用穴植的方式,不论是整部还是局部整地,都要挖不超过50~60cm的宽度、30~40cm深度的定植穴,而行间距的标准要在1.8m×2m,密度要达到160~180株/亩,并且在实际栽种时苗木要始终保持端正状态,根部需要向水平方向舒展。除此之外,要适当的进行洚浅,从而有效的扩大生根部位,增强其抗旱能力。4.5营造混交林在衫、松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下,商品林逐渐追求经济利益,而纯林存在的缺点就是不利于对土壤地力进行改变调整,适应能力较差,一些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生物的多样性和林型结构出发,加强对衫、松树种的发展力度,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可以适当使用一些适用功能较强的树种,如马尾松同杉木混交套种。经过实践证明可知,杉松混交实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不论是两种结合进行造林还是分开进行,都能推动杉木成林成材,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松树抗耐干旱,主根较为发达,穿透力较强,不但可以使地表环境发生改变,进而为杉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还能增加土壤的空隙度,尤其是马尾松根系容易腐烂,空隙的形成,可以促进杉木的健康发育。(2)为对林业土壤的接力有效保护,防止病害虫和山火对其产生危害,可以在山脚下种植16~20m左右的防火隔离带,而树种的选择可以选择杨梅等具有水分充足且能有效防火的树种进行种植,从而改变造林土壤的接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樟木、木荷进行混交种植。(3)如果处于立地条件较大的造林区域,可以以相关土壤的实际变化情况为基础,使用不规则的块状进行混交,如山脚下、山洼处等采用阔叶林,而其他部位可以采用松树或杉木。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做到合理种植,还能达到混交造成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林业造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整地和造林是其中最基础的两个环节,而通过科学合理化的整地和造林,不但可以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林业造林工作时,相关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采用合理的科学技术方法,保证造林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为林业事业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贺小彩 单位:云南省师宗县龙庆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申海红.对林业造林技术方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3(12):220.

[2]马金书.关于植树造林技术的几点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35(8):86~87.

技术方法范文篇5

一、环境信息收集技术

环境效益审计的信息收集技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等,但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主要有:

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取得环境治理状况的直观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项目的运作过程。

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通过与对方的交流了解不同观点、发现线索,但审计人员对所提供的信息应保持客观评价。

问卷调查。当需要向很多单位和人员了解相同或相近的问题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关键环节:一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二是保证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三是要求问卷发送渠道的顺畅。

调查表。调查表各项指标围绕审计评价来设计,调查指标不仅要反映收集项目的基本情况,而且指标具体详细,覆盖面大,便于综合分析。利用调查表的方式,可取得审计对象基本情况资料。如对各级财政环境保护资金的调查、对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情况的调查等均可采用此法。

信息收集技术方法还包括统计抽样、案例研究、研讨会等其他方法,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上述一种方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方法,目的是获取充分、有效、可靠的证据资料,为实施效益审计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二、环境效益分析评价技术

环境保护的效益既可以用前后污染损失的减少量来评价,也可以用环境改善带来相关行业和产业的收益来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体健康、工业、农业、林业、渔业、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教育与科研等多方面。相应的,不同评价指标采用的评价技术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主要方法有:

市场价值法。该方法是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值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如,水质变化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效益或损失,通过被灌溉农田主要农作物产值的前后变化来计量;对渔业的影响则通过同一水域同种鱼类产量和价格的前后变化来计量。

人力资本法。该方法指人因为环境质量的变化引发疾病或死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住院费、陪护费、丧葬费等,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的创造价值,可以当年该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资产价值法。该方法是根据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支付意愿,利用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前后变化计算出因环境资源质量的变化而产生的收益变化。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用因周围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商品房价格的差异,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机会成本法。该方法指在决定环境资源的某一特定用途时,不直接计算从该种用途可能获得的收益或损失,而是从被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损益间接求得。如,因水污染对生活用水造成的损失可用自来水因取水距离增大而增加的管道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来计算,而水环境改善的效益则可以用缩小取水距离减少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来计算。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旅行费用法。该方法用于估算消费者使用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因为对于不必花费门票的某些户外娱乐设施或自然景点来说,无法体现出环境作为商品的价值,这就需要调查消费者使用环境的支付意愿将价值予以量化。

技术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地质勘查;勘查技术;探究方法

1地质勘查技术概论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是根据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国防建设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地质勘查目的的不同,分为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地质勘查工作[1]。地质勘查技术的提升不仅是有关地质工作的基础与要求,它同样也是社会发展基础要求与根基。在遵从地质勘查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地质勘探方法进行勘探,发掘更加广阔的地质勘探技术空间。地质勘查是包含多方面并涉及多种行业的基础性技术,根据所涉及的不同领域或不同的目需求,勘查工作大致也可以分成矿产、水文以及工程等地质的勘查等,在多种领域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其重要性强,涉及行业技术深、广,所以需要专业人员在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究。

2地质勘查技术的基本原则

当前在我国的国内地质勘查一般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地质勘查,一种是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的地质勘查。各种地质勘查的方式方法可能具有区别,但是无论运用何种勘查方法,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根据原则进行勘查,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工作。

2.1统筹规划原则

地质勘查工作属于重要的、大型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进行哪一种类的地质勘查工作都涉及到一个行业的发展与安危问题,都需要做好每一个项目活动的统筹管理,进行一系列的项目规划,环节设计工作,在统筹工作中完成对今后可能涉及环节的各种处理办法和应对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目标和实施过程规划并严格按照统筹结果进行实施。地质勘查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政策进行实施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地质勘查,二是统筹环境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三是统筹国内矿产地质勘查和对外开放,四是统筹各类规划区的地质工作[2]。根据统筹规划结果进行地质勘查,保证环节实施的合理合法。

2.2科技创新原则

遵循科技创新原则,提升地质勘查技术的现代化。更好的地质勘查技术能够确保勘查结果的准确性,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地质勘查工作,节约成本,为行业提供更加安全的基础环境。在科技创新原则的前提下,培养更加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加大技术创新能力,拓展地质勘查人才培养范围,努力营造更加广阔的行业前景。

2.3合理分布原则

地质勘探技术一个重要的服务方向是矿业的发展问题,针对找矿问题的原则来说,我们要遵循合理分配原则。矿业的地质勘查也不能过于集中,需要奥率我国的地质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将找矿勘察地区布局的有关内容实行科学分配。

2.4领域拓展结合重点突出原则

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必然带领着行业地质问题的区域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拓展地质勘查涉及的区域,拓展勘查的深度和广度。在拓展地质勘查工作的实际中也要配合实际,突出重点,发展集中于一定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

3地质勘查技术的一般方法

地质勘探技术的使用不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根据总体方法进行实行,原则作为框架,方法进行指导,才能有效并高效的开展地质勘查活动。地质勘查技术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地质方法,一种是数字法,两种方法之下可分为多种详细的实行方法,例如全球定位法、遥感地质法、地质填图法、重力勘测法、数学地质法、甚低频电磁法和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等方法。其中后两种方法是属于数字法的范畴。下文将介绍其中几种重要的方法。

3.1遥感地质法

使用遥感地质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是自从遥感技术兴起后逐渐应用于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根据遥感平台的传感器远距离的接收地面物质发射、反射、反映的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再由一系列分析装置对电磁波进行翻译、分析,从而达到对目标地区地质详细勘查的目的。由于遥感应用于地质勘查工作中能够高效快速的完成对大面积、困难地形等地质的勘查工作,所以遥感地质法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测方法,其优点不仅是能够完成一般方法不能完成的不易勘测地段的勘测,更能节省大量的实施成本预算。但使用遥感地质法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前期技术等成本投入较大,不易操作等。遥感地质法总体成功率以及完成效果,过程等都比较具备优势,所以此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地质勘查技术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法也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查的一种基本技术方法。此方法通过各种基础的测量方法对勘查地进行调查、测量等,从而制定有效、可用的具备完备条件的比例尺的地图,便于工作人员从早期到工作周期的后期进行调用,地图或地址资料长期保存,能够有效进行工作调用。这种基础性方法有利于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地质问题进行勘查工作,比例尺地图和地质图等的制作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进行变更,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其比较简单的操作方法便于更多的工作人员进行实施,但效率和准确性都有待考量。

3.3重力勘测技术

重力勘测技术建立基础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基于重力原理,使用一定的专业设备对目标地域进行重力勘测,根据不同地段的重力异常或反射的不同数据得出一系列重力标准,只要不同的岩层或地质状况有所不同,则便能用这种方法进行勘查,测量出所测地质岩石的不同密度或不同的反映数据,根据所得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工作。重力勘测技术操作简单,能够让工作人员对目标地域的地段形成广泛的工作认知,对所测地区的隐藏地址情况进行掌握。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够使工作人员对目标区域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在进行详细工作之前形成对区域的总体印象。缺点是无法得出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料,不能进行持续的工作跟进。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地质勘查技术对于行业发展更为关键。地质勘查遵循统筹规划、科技创新等原则,通过遥感地质法、地质填图法等方法,能够加强地质勘查的准确性和深度广度。

作者:张润峰 单位: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一队

参考文献:

技术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榉树;繁育方法;造林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M),又名大叶榉、血榉、红榉、黄榉、岩郎木等,榆科榉属树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属二级保护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风景园林观赏树种。目前,榉树苗木已被广泛用于园林配置、城市街道绿化美化及生物多样性方面。

榉树为深根性树种,是一种落叶乔木,主、侧根系都很发达,性喜光,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条件,在酸性土、中性土、石灰岩山地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榉树初期生长较缓慢,八年生以后加快,可持续生长70~80年,成年树高达30m,胸径1m以上。榉树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主要产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生于海拔800m以下山坡。

一、育苗方法

1.1扦插育苗

榉树资源稀少,生产上可采用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育苗。硬枝扦插的枝条取自一至二年生健壮枝条,插穗长度10~15cm,粗度0.5~1.0cm,每个插条上至少含有2个以上健壮饱满腋芽,时间以春季扦插为好,其平均成活率可达16.7%;扦插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插条生根率达到80%以上,当年苗高可达50~180cm。绿枝扦插宜在6月上旬进行,自母树年龄较小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粗壮嫩枝上剪取带2~3片叶的插穗,迅速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做到随采随喷水,随用生根剂处理,随扦插。扦插苗床基质以蛭石、河沙等为宜。扦插密度以插穗间枝叶互不接触为宜。插后喷水1次,上罩塑料膜弓形小棚,再搭起1.2~1.5m高的框架,用草帘或遮荫网在上方和两侧遮荫,保持20%~30%的透光率。扦插前期要做好叶面喷雾保湿、消毒防病、通风换气和喷水降温等工作;中期要以揭除薄膜和逐步移去遮荫物炼苗为主;后期做好消除杂草、施肥等。

1.2嫁接育苗

选择一至二年生、地径1.5~2.0cm的白榆实生苗作砧木,以一至二年生的榉树枝条作接穗,在树液流动季节进行嫁接,嫁接可分枝接和芽接2种。枝接一般在4月进行,操作时可用劈接和皮下接方法。适时嫁接、避开连阴雨天气、接穗削面光滑平整、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绑扎适度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芽接宜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方块形芽接比“J”字形芽接为优。为提高嫁接成活率,嫁接时要将塑料薄膜带轻轻插入接穗芽与皮部内皮层与砧木密接,在操作技术保证的情况下,榉树嫁接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枝接当年生长量80~160cm,地径0.8~1.5cm左右。

1.3播种育苗

榉树种子采集时间常在10月中下旬,采种期3周左右,选择树龄30年以上,结实多且籽粒饱满的健壮母树,在果实由青色转为黄褐色时进行采种,采得的种子去杂阴干,装入布袋或麻袋贮存备用。播种分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需随采随播,发芽在翌年3月上中旬,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较高,苗木生长期长。春播宜在雨水至惊蛰时进行,最迟不得迟于3月下旬,播种量150~200kg/hm2。当年种子翌年播种,发芽率高。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可对种子进行选种、浸种、消毒、催芽、低温存积处理等。播种后,25~30d种子发芽出土,应防止鸟害。出苗后要及时揭草炼苗。幼苗期应及时间苗、松土除草、灌溉追肥。此外,榉树苗期普遍有分叉现象,应在苗期进行修剪,蓄好1个主干,以利干形通直。

1.4组织培养

利用大叶榉树未成熟种子的胚依次在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芽分化培养基、壮苗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可生产出3~5条不定根幼苗,生根率达30%,生根幼苗移植到温室花盆中成活率在50%以上。日本在榉树组织培养方面成功较早,有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

二、造林与管理

造林地宜选择在坡度30°以下,低山丘陵区土壤肥沃、保水较好的群山中下部、谷地、溪边。采用全垦方式整地,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3月上旬左右,选取无风阴天或小雨天气,用榉树一年生实生苗栽植,栽植前用10%~15%的过磷酸钙泥浆沾根,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根舒不弯曲,严禁大土块和石块压在根部,回填土要实,深度为苗期地面与地相接触处印痕之上3~6cm为好。栽植密度可为1.6m×1.6m或2.0m×1.6m。另外,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栽植不同的树种。如山顶、山脊可栽马尾松、栎类,山脚、山腰栽榉树,形成马尾松、榉树、栎类块状混交林。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坡中下部可栽植榉树与山杉木行状混交林。苗木栽植后,前3年,每年抚育2次,分别于6月和10月进行。随时注意培蔸、抚正,剪去干上丛生小枝,将分叉株去除弱的分支,每年不少于1次,清除绕干的藤本,留心有无蛀干和食叶害虫为害,一旦发现及时除治。3年后,可用刀砍去杂灌,以利通风透光。前5年可结合抚育加施复合肥或尿素,每株100g左右,撒于树蔸周围表土内。坚持修枝,有条件的地方可持续10年,使枝下高在5m以上。在10年内进行1次卫生伐,将虫害而无主干、歪斜弱小、无培养前途的植株去除,或萌芽更新,留下3450株/hm2左右,使之形成干形通直,林相整齐。15年时可考虑间伐,砍去50%。20年时应进行高强度间伐,再去掉65%,留下630株/hm2。25年时正值生长高峰期,应再度间伐30%,留下405株/hm2,培养大径材。

技术方法范文篇8

农业技术标准的使用和推广过程中,由于其使用者主要是广大的农民,加之农业技术标准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标准应用的日益广泛,农业技术标准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出于标准本身的特性。标准作为一份规范性的文件,标准用书面化的语言,将其主体内容以直接、简明的方式传递给标准使用者,辅以使用图、表等对其技术内容和要素进行分析和诠释。例如,标准本身具有简洁、精炼、严谨的特性,其书面化的文字增加了农民的阅读、理解难度;在强调结构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简化原则的应用使农民较难掌握农业生产实际操作中的尺度、频度;标准中大量的表格、图示内容和数据等,不便于农户理解,且在农民理解应用过程中容易产生错漏;标准的纸质媒介特点,不便于在农业生产学习和实践中使用。其次,鉴于农业技术标准使用者的特殊性。由于农业技术标准的使用者多数是农民,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专业知识的匮乏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通过看纸质的标准文本,通过学习、理解、领导会后将其标准内容、技术要点等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这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标准在农村和农户的学习、使用和推广。

2农业技术标准视频化方法介绍

如何让农业技术标准真正“落地”,让标准使用者真正读懂标准,并将标准的技术内容和要点与实际相结合,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这是农业技术标准使用和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也是首要的问题。在农业技术标准的宣贯和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对标准的特点及标准使用者的特殊性,将农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影响视频的模式,并通过视频化的手段对标准进行解读、展示和讲解,是农业技术标准推广的一个创新且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将农业技术标准进行视频化转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转化方法的探索和大量的尝试,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和经验,以期为今后农业技术标准的使用和推广,以及该方法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3标准视频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3.1读懂、读透标准的技术内容

农业技术标准视频化过程,是将纸质的、平面的标准内容转化成动态、通俗易懂的视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懂、读透标准,这是农业技术标准视频化过程的基础和关键。从篇首提及标准的概念可见,标准是一种规范性文件,且是技术类文件,它具有科技含量,是在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后制定的;标准又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归纳、整理并规范化的结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结构完整,章节之间逻辑严谨,语言简洁、精炼。因此,将标准进行视频化转化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参与标准视频化的所有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剧本编写人员、摄制组成员、演职人员、解说员等)要读懂、读透标准。充分了解标准制定的背景、目的,认真研读标准,且要读懂、读透标准。在把握标准核心技术内容的基础上,从“面”上研究标准整体结构的搭建、各章的内容以及章节之间的逻辑顺序和衔接;再从“点”上细细研读每一条款的内容和要求,理解这一标准条款为什么是这么写,这个要求在这一章中其什么样的作用,各章突出的重点是什么。在通读标准的基础上,抓住标准的规范性技术要素,筛选出标准的技术核心内容,领会其在整份标准中如何将标准的要素与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也就是说,读懂、读透标准是标准视频化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标准从“面”到“点”的研读,最后再回到“面”上对标准的通读,这对接下来将标准内容转化成视频过程中在剧本的编写、结构内容的调整和编排、台词和解说词的撰写等环节,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3.2将纸质标准文本转换成视频的过程

农业技术标准的视频化并不同于普通科教片、宣传片的制作,其视频化的关键环节,就是将标准文本转化为视频的过程,这是一个立足标准,从标准的技术内容出发,在遵循标准内容和要点的基础上,将纸质的标准文本转化为动态的影像视频的过程。标准是由简洁精炼的文字,准确的数据,规范的图、表等,通过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进行编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经专家论证后形成的。标准的编写与视频片的制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编写和创作方式,其最终形成的纸质标准文本和影像化的视频片也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农业技术标准视频化过程,是在充分研读标准内容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将标准的技术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过程,这将会打乱标准内容原本的顺序,而按照实际操作情况重新编排。将标准转化为视频片,首先需要撰写脚本,这是布局全片、设计情景、撰写台词和解说词的基础。视频片侧重的是受众者,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电视作品。这种“以受众者为中心”的表现形式,意味着编写视频片脚本的过程中,在坚持以解读标准为原则,以标准技术内容为核心的前提下,按照视频节目的特点和规律,打乱标准原本的顺序,重新梳理原有的标准结构、技术内容和内在逻辑,既要考虑到视频节目本身规律要求,又要全面覆盖标准的技术内容和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参与标准视频化的所有人员要有一定的标准化功底,对于标准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剧本的编写、内容的编排、结构的搭建、情节的设置、画面的拍摄、内容的剪辑、解说词的撰写等方面,每一个步骤的相关人员,都要对标准内容进行再次的梳理和再创作。同时,在这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视频片如何以“接地气”的方式将标准的所有技术内容和要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这里可适当地制造一些场景、引入故事情节、抛出问题并解释、解决问题等。通过制造故事情节或者实操过程中的情景、问题再现等方式,将标准文本进行视频化制作,便于标准使用者尤其是广大农民理解和接受。其次,充分发挥、展示影视作品大众化、灵活性的特点,将标准精炼、书面化的语言,转化成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并配以不同的人物设置,通过不同的人物角色将标准内容自然地表述、展示出来,力求生动形象、准确无误。这就要求视频片中的演职人员、解说员、讲解员等角色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化功底,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言语中渗透着标准的技术内容,在演绎或讲解过程中真实、全面地再现标准。

4结语

农业技术标准在推广过程中,虽然有标准化技术人员及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对标准进行解读、指导和宣贯,但由于标准的使用者多数是农民,加上标准本身文字简明、书面性强、逻辑严谨等特点,在标准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农民看不懂标准、不理解标准、不会用标准,致使无法将标准的技术内容应用到实际操作等问题,这将大大影响农业技术标准的实施、推广和应用。为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标准在农村、农民推广、应用中的困难和不足,将农业地方标准操作过程、技术要求、操作要求和方法等制作成视频节目,将原本静止、平面、枯燥的纸质文本转化成动态、立体生动、通俗易懂的影像内容,以视频影像的方式将标准文本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更便于农民学习、掌握,也有利于农业技术标准成果更快、更广、更深入地被农户掌握和利用,对进一步促进农业标准化、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很强的现实推动意义和普及作用。

作者:李嘉 乔宝良 林霖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参考文献

技术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花椒;苗木繁育;整地栽植;栽后管理

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有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的功效,还是重要的食品调味原料。它喜阳光、耐干旱、耐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边隙地、荒地、果园四周等栽植。是一种集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兼用树种,是西部干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理想树种。现根据岐山县曹家镇鱼龙村群众近几年在实施“退耕还林”中的实践经验,将花椒的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苗木繁育

一般8~9月是花椒收获的季节,也是花椒育苗采种的大好时机。当前推广的品种主要有大红袍(狮子头)、小红袍、黄金椒、油椒等。采种树应选择树势强壮、结实多、品质优良的中龄树。采收时选用成熟充分、果实外皮紫红,种子外表蓝黑色、饱满、无病虫的花椒作种。新采的种子先用清水选去秕籽,然后用温水配制成1%的碱水或1%的洗衣粉溶液,浸泡2d(用水量以淹没种子为宜)。反复搓洗种皮上的油脂,直至种子表面呈灰白色为止。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种皮上的碱液,拌入草木灰即可播种。花椒从幼苗开始就要求阳光充足,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播前精细整地,打碎土块,做到上虚下实。结合深翻整地,施入腐熟的有机肥60~75t/hm2,尿素120~150kg/hm2,过磷酸钙450~600kg/hm2,草木炭750kg/hm2或硫酸钾150~225kg/hm2。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做畦,畦宽1.0~1.2m,畦长6~10m。在准备好的育苗畦内开沟,沟间距20~25cm,深4~5cm,沟宽8~9cm,沟底踏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沟上培土,翌年开春后,检查发芽情况。当少量种子破土时,刮去上部覆土,留下部覆土3~4cm厚,当种子80%以上破口时,再刮1次土,留1~2cm。播种量75~90kg/hm2。播期应在土壤封冻前,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花椒产区可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采种后立即播种。花椒秋季育苗,种子出土时间长,较春播出苗早,因此在干旱地区或苗床土壤黏重的地方,播后可采用地膜或麦草覆盖,干旱时可喷水,但不能大水漫灌,经常保持苗床土壤湿润。当幼苗长到3~4cm高,有3~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当苗高达到10cm时定苗,苗距5cm左右,留苗30~45万株/hm2;及时灌水排涝;适时追肥,促苗早发;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清除苗床杂草;保证花椒幼苗健壮生长。

二、整地栽植

荒山造林采用鱼鳞坑反坡阶整地,栽植坑为50cm×50cm×40cm,外沿高出30cm。退耕地修集雨坑,将梯田隔成小方块。土埂高30cm,宽30cm。以栽植点为中心进行挖土,逐步向外扩大,将挖出的熟土集中堆放,用生土堆成外高中心低的漏斗式集流面,在坑穴中心挖60cm×60cm×50cm的锅底状植树坑,将熟土回填植树坑内。最后将集流面夯实拍光。春季和秋季均可栽植。春栽于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芽前进行;冬栽于落叶后至上壤冻结前进行。栽植宜在秋季或雨后进行。选用苗高60cm以上、地径0.6cm以上、具有3条以上10cm长侧根、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优质壮苗。随起苗、随运输,苗木出圃时打捆后用塑料袋包装,运输途中遮篷布,尽可能减少水分散发。经长途运输的苗木抵达后在清水中浸泡24h,使其吸足水分,再用生根粉处理。在地头挖一土坑,填细土,用水搅拌成泥浆,栽植前将苗木根浸泡在泥锅内。栽植时将泥浆蘸根的苗木置于坑穴,扶直树身,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步骤栽植。栽植深度以比苗木原土痕深2~3cm为宜。为了便于采收,株行距为1.5m×3.0m。栽后浇定根水,水渗完后封土。定干于地面5~10cm处。以定植苗为中心,将周围耙细做成浅锅状,并覆盖80~100cm见方的地膜,从而达到保湿、增温的效果,以利苗木生长。冬栽苗木,在平茬后的剪口上覆细土,使苗木剪口不外露,呈土球状。

三、栽后管理

冬季防冻而在主干处堆的土球,气温回升后要及时刨开,并重新修整树盘。要适时松土闭墒,保证花椒树苗发后有足够的水分。幼树施农家肥5~10kg/株,尿素50~150g/株,磷肥100~200g/株;六至七年生树,施农家肥15~20kg/株,尿素500g/株,磷肥1~2kg/株。花期、果实膨大期要酌情施化肥,以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生长。浇好越冬、萌芽、果实生长期3次水。应配合施肥浇水,以充分发挥肥效,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成活后在5月和6月各浇水1次,同时追施少量氮肥。7月上旬以后应停止施肥、浇水,以免二次生长,影响果实发育和枝条越冬。花椒根系浅,杂草与花椒争肥争水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在一至三年生幼树期,为花椒定植后的缓苗期,应及时清除杂草,以促进树势健壮生长。栽后当苗木高60cm以上时,及时定干,不宜过低或过高,过低不便管理,过高不利于树体生长和树冠扩大。整形以自然开心形为主,一般留主枝5~7个,每个主枝上再选留2~4个侧枝。结果树修剪以疏为主,疏除病虫枝、交叉枝、重叠枝、密生枝、徒长枝,去强留弱,交错占空,做到树冠内外留枝均匀,通风透光,立体结果。

四、病虫害防治

从开春开始注意病虫测报、及时防治。主要病害有锈病和褐斑病,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及时喷洒多菌灵等。虫害主要有蚜虫、天牛和凤蝶。蚜虫主要在花期及果实生长期发生,喷2.5%的敌杀死4000倍液防治;凤蝶可用50%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防治。天牛蛀食枝干,防治天牛主要是直接向其隧洞插入毒签,用注射器向蛀孔中注入甲胺磷800倍液,也可采用捕捉成虫、用铁丝钩杀幼虫等方法防治。

参考文献:

[1]信国彦.花椒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09(11):16-17.

[2]赵艳侠.花椒早果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5):28-29.

技术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思考

中学传统的学科教学是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标,以“满堂灌”和“大运动量训练”为基本方法。显然,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是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法:常用的有演示法,参观法;三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现成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实施创新性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教师就必须自己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可分为:信息采集式任务、信息处理式任务和综合型任务。比如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如Internet的历史、什么叫宽带,TCP/IP协议是指什么等等。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式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又如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在excel电子表格中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式任务。在布置信息处理式任务时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直接给学生提供未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然后由学生自行完成统计工作。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内容的教学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

二、“问题-发现”教学法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按照教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问题-发现”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有关问题,从而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尝试过程来发现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以掊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和探索发现能力。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例如,在EXCEL教学过程中,数据的统计为教学难点之一,我们可以以一份工资表为例,提出问题:如何得到第一个人的工资?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迅速得出结论,推出求总的第一个方法,即使用传统方式,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得到结论。之后,再提出问题:若这份工资表中数据项较多,如有20项,要将20项进行累加,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找到工具栏中“∑”图标,它代表“自动求和”命令,完成操作,此时得到求和的第二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了第二种方法之后,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供我们使用,这些函数就放在命令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得到第三种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三、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因此,“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一种有结构、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