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处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3:53:45

技术处理

技术处理范文篇1

(1)进行防水设计应明确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的目的:确保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入室内,给予室内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储藏环境。防水层保护好地下结构,不能让地下水浸泡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旦结构渗水,会导致钢筋锈蚀、断截面减小、膨胀,混凝土裂缝增大、抗压强度减弱,建筑基础受损,建筑寿命降低,最终危及安全。(2)地下室防水设计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在设计前应充分掌握地下工程所在地及其附近地下水运动规律和状况(近期和远期),确定设计最高地下水位标高,同时结合地质、地形、地下工程结构、防水材料供应及当地施工条件等全面研究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地下钢筋混凝土外墙、底板均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和地下水的最大水头比值。(3)独立式全地下室工程应做全封闭,附建式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防水设置,则应高出室外地平标高至±0.000m以上,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层可在室外平坦处改用防水浆完成设防高度。(4)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计应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在特殊要求下可采用架空地面和夹壁墙。(5)地下室外防水层宜采用软保护层,如聚苯板或聚乙烯板等。

2质量保证措施

(1)聚氯酯防水涂料保证质量的关键是:配合比正确,搅拌充分,根据气候条件随拌随用;薄涂多刷,确保厚度,涂刷均匀,养护充分。(2)严把材料关,防水材料的资料(包括产品合格证、防水材料准用证及防伪标志等)要齐全,材料进场后应现场进行抽样复检。(3)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施工前对全体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精心进行施工。(4)基层要满足防水施工要求,经有关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涂料施工。(5)在浇注混凝土保护层过程中,不慎损坏的防水层要及时修补。

3地下室防水技术处理中若干问题

(1)混凝土的泌水处理。大体积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会跟着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并随混凝土向前推进。在支模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方向二侧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浆。当混凝土坡脚接近尽端模板时,要立即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由尽端往回浇,另外加强二侧混凝土的浇筑,使最后混凝土的浇筑形成四面会合,这样泌水和浮浆可以集中排除。(2)混凝土的表面处理。大体积泵送混凝土,排除泌水和浮浆后,表面仍有较厚的水泥浆,在浇完4~5h后,要用长括尺括平,在初凝前用滚筒来回碾压数遍,待接近终凝前,用木蟹再打磨一遍,使收水裂缝闭合。(3)混凝土养护。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大,必须做好养护工作。本工程浇筑时气温高达35。,只进行保湿养护。采用浇水养护并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混凝土水份蒸发和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养护时间不少于14d。4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用的材料必须用密封的容器包装,存放材料的库房和施工现场应通风良好。(2)存料、配料和施工现场必须严禁烟火。(3)每次施工用完的机具要及时用有机溶剂清洗干净。(4)材料库房及施工现场应配备消防器材。

5工程实例分析

某通讯大厦地下室两层,东西长74.8m,南北宽34.61m,主楼基础底板厚900mm,反梁高1300mm,宽900mm。地下室底板抗渗等级C30/S8,其挡土墙及分隔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剪力墙为C60,柱为C60,梁板为C30。混凝土为补偿收缩混凝土,其中有C30/S8和C60/S8,加强带C35/S8,底板混凝土浇筑宜在50h内完成。一级防水等级,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8,防水达到不渗水,围护结构无明显湿渍标准。

(1)混凝土墙加强带设置:南北外墙在底板加强带对应位置设竖向加强带,带宽2000mm,筋长4000mm,增加水平温度筋13%。

(2)外墙水平施工缝处理采用阶梯缝加粘BW止水条。钢筋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板上皮钢筋采用钢筋马凳,间距1.5m~1.8m,支腿上应缠绕BW止水条,外墙上预留的套管、穿膛螺丝等均要焊止水板。

(3)底板用24砖墙模便于铺设卷材防水。支模一次性支到地梁上皮,外墙到1400高,混凝土一次浇筑。(4)模板采用15厚多层板,用100×50木方和脚手架管作楞。模板按缝宽大于0.5mm用海绵条嵌实,采用宽胶带封缝处理。模板要确保不漏浆、不变形、不失稳,做到易加固、易拆除。

技术处理范文篇2

关键词:视唱音准节奏音乐教学效果

视唱的教学内容包括调性训练、节拍节奏训练、变化音及转调训练、多声部视唱训练、看谱唱词训练等等。为了视唱的音准、节奏和音乐表现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唱视唱时,要“眼看”、“口唱”、“耳听”、“手划拍”等动作的相互协调。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视唱的有关技术处理是相当重要的。

一、音准

音准是由某一个固定音高的要求来确定的,它可由某一乐器或音笛、音叉来认定,也可能由视唱者的内心感觉,而有时这种内在感觉和乐器的固定音高有一定的误差。音准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1)当演唱时,可能与原确定的音高逐渐降低或逐渐升高。(2)整个曲子基本维持在确定的音高上,但某一个音、某一个音程、某一个乐句不准确或不稳定。音准问题与不同的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音质是决定条件

漏气的、暗淡的声音常会导致音准的下降。依靠音质可以保证正确的音准,如果是在轻柔流畅的声音时就容易达到好的音准。因为在唱这种声音时,视唱者更加准确地听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就能维持应有的音高。

2、呼吸是重要条件

致力于呼吸支持,可减少声音的偏低。要维持一个好的音准,随时以平稳的呼吸来送到声带上是非常重要的。

3、姿势是辅助条件

正确地坐姿及呼吸是必须加强的,倘若视唱时交叉了双足,或者一种垂头弯腰的坐形,就不可能产生好的、自由的横隔膜的活动。

4、音域是决定因素

女高音在较高的音上容易偏高,特别在强音上。频率越快,越使歌者难于控制音准。而对低声区的音适用了过多的压力,形成一个不平衡而沉重的低声区的音,就容易偏低。

现在结合常用的大小调式,看看音高在调式各级音的高低倾向。

大调式中的第一级音(如C大调中c),从它本身来看,是大调中的基柱,是稳定的。因此唱的时候总是平稳而无倾向。

大调式中的第二级音(如C大调中的d),它与第一级音的关系是大二度,是上行的,因此,第二级音在上行的大调式中,是倾向高的。

大调式中的第三级音(如C大调中的e),是显示大调式的特性音。第三级音在旋律中不允许任何细微的含糊,不然会有损大调式的特性。大调式中的第三级音必须经常以倾向高的要求来演唱。

大调式中的第四级音(如C大调中f),有着倾向第三级音的要求,因此演唱它时必须带有倾向低的趋势。

大调式的第五级音(如C大调中的g),时大调中基柱音之一,是稳定的。同时,它又是大调音阶后半段的始音,因此大调是中的第五级音必须唱得平稳。

大调式中得第六级音(如C大调中的a),无论对第一级主音活第五级属音来说,它是大音程,因此上行时带有倾向高的趋势。

大调式中的第七级音(如C大调中的b),有上行倾向主音的趋势。因此它带有倾向高的要求。

大调式各音上下行差别最大的是第二与第六级,它们在上行时倾向高,在下行时倾向低。而第三级和第七级在上下行都是倾向高的。第五级在上下行时有着不同的倾向,但它因为是支柱音,尤其由它任基音时总是平稳向前。而第六级音下行时倾向低是因为第七级下行达到它而产生的。一般情况达到第六级音(下行)往往是由别的音开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它仍有趋高的倾向。在小调中除了主音由倾向高的要求外,第二及第五级也有倾向高的要求。小调中的第二级音是关系大调中的第七级音,小调中的第五级音是关系大调的第三级音。而小调中第三级音是小音阶的特性音,必须有倾向低的趋势,倾向主音,这样才能显示小调中小三度的特性。

小调中各音的紧张度是非常微妙而复杂的,这种情况是由于小调主三和弦不稳定性和它与大调关系无形的联系所造成。

另外,调外变化音的音准同样存在倾向性。

第一小节为助音性变音,带升号的c要紧贴d唱;第二小节为经过性上行,带升号的c倾向后面的d,即有趋向高的倾向;第三小节为经过性下行,带降号的d倾向后面的c,即有偏低的倾向;第四小节为换音性变音,带升号的c倾向后面的d,即有趋向高的倾向;第五小节为跳入级出变音,带升号的d倾向后面的e;第六小节为级入跳出变音,带升号的d紧贴前面的e;第七小节为跳入跳出变音,因为和前后都没有太近,所以按正常音高唱。

二、强弱

1、强弱是表达乐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普通分为:pppmpmffff,但实际在表达音乐作品时,每一级音量的大小是根据作品表现时的要求及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情绪和感受来决定的,同是一个等级的音量,在不同的作品活不同的演唱者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别。当然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强与弱是相对的,是由相互比较而取得的。同样的力度在同一作品中不同的位置,也会因前后的安排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两个乐句的力度:(1)从pp逐渐上升到ff,(2)从pp逐渐上升到f,再回到p又突然上升到ff,虽然两者都达到ff,显然,第二句的ff在感受上比第一句的ff要强。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作品中所采用的力度及作品高潮时所用的力度,尽管标记着同样的力度记号,但实际上却因安排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别。

音的强弱或句子的力度表现,通常伴随着音的高低轨迹,即渐强时一般音往上走,减弱时音往下行。渐强,大都伴随着加速或紧张的情绪;渐弱,大都伴随着减速和松弛的情绪。例如法国《视唱教程》1B第93条片段。此曲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乐句随着音的降低而渐弱,而乐句与乐句之间又是渐强的。第一二小节平稳进行,略带渐弱,第三四小节总体上也是渐弱,音往下走,但三四小节比一二小节在句子的强度上要大;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在音的走向上都是往下,即渐弱,但第六小节比第五小节在句子的强度上又要大,特别是第一个音;五六七三个小节的第一个音呈上升趋势,所以三个句子是渐强趋势,第七小节第一个音为最高音,也是爆发点,但三个乐句本身的趋势是随着音的降低而渐弱下来。后面小节的处理和前面的一样。此曲的重点就是做好音与音的强弱和句子与句子的强弱对比。

2、强弱还体现在对某一个音的强调。我们知道,一个音符单独是不存在什么音乐思想的,只有几个音符互相组成了一个乐句,这时才产生音乐作品中最基本的音乐思想。在乐句中,它必须有一定的起伏,那么起伏的最高点称之为“逻辑重音”。怎样找到逻辑重音,一是根据节拍的强弱来决定,即节奏;二是旋律进行的方向,即上行时增强,下行时渐弱。正确选择逻辑重音的位置,才能准确表达曲目的思想。比如上面这条曲目,每一个乐句的重音几乎都在第一个音。

3、恰当地理解和表达力度的增强和渐弱,是塑造正确音乐形象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渐强必须由弱开始,而渐弱必须由强或较强开始。同时,渐强时必须预见顶点的所在,渐弱时必须预见终点的所在。

三、句法

视唱的句法犹如语言的标点符号,起到抑扬顿挫的作用。良好地准确地划分乐句,是对视唱作品的框架结构的正确体现。分句依赖连线、呼吸、甚至节奏的不同运用。如法国《视唱教程》1B第110条片断:

技术处理范文篇3

关键词:饮用水水处理纳滤膜分离技术

前言

膜分离技术是物质分离技术中的一个单元操作。膜法分离的最大特点是驱动力主要为压力,不伴随需要大量热能的变化。因而有节能、可连续操作、便于自动化等优点。膜分离中的微滤(MF)、超滤(UF)不能脱除各种低分子物质,故单独使用时,出水质量仍较差。反渗透膜(RO)有较强的去除率,但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去除了水中大量有益的无机离子,出水呈酸性,不符合人体需要。而纳滤膜(NF)分离技术在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还能保留大多数人体必须的无机离子,且出水pH值变化不大。这种水处理对于我国的饮食结构而言,尤其是营养结构单一的人员来说,更易被接受,也更加合理。

为进一步开发和纳滤膜,以便其更有效地于水处理,我们安装了两种型号的纳滤膜设备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两种型号的纳滤膜均由美国Trisep公司生产,材质为PA,型号分别为NF1(NFTS40)和NF7(NFTS80)。

1、纳滤膜的定义及分离原理

1.1纳滤膜的定义、特点

NF膜早期被称为松散反渗透(LooseRO)膜,是80年代初继典型的RO复合膜之后开发出来的。可这样来论述“纳滤”的概念:适宜于分离分子量在200g/mol以上,分子大小约为1nm的溶解组分的膜工艺。

纳滤膜的一个特点是具有离子选择性:具有一价阴离子的盐可以大量渗过膜(但并不是无阻挡的),然而膜对具有多价阴离子的盐(例如硫酸盐和碳酸盐)的截留率则高得多。因此,盐的渗透性主要由阴离子的价态决定。

1.2纳滤膜的分离原理

纳滤过程之所以具有离子选择性,是由于在膜上或者膜中有负的带电基团,它们通过静电互相作用,阻碍多价离子的渗透。根据[1]说明,可能的荷电密度为0.5~2meq/g.

为此,我们可用道南效应加以解释:

ηj=μj+zj.F.φ

式中ηj——电化学势;

μj——化学势;

zj——被考查组分的电荷数;

F——每摩尔简单荷电组分的电荷量(称为法拉第常数);

φ——相的内电位,并且具有电压的量纲。

式中的电化学势不同于熟知的化学势,是由于附加了zj.F.φ项,该项包括了电场对渗透离子的。利用此式,可以推导出体系中的离子分布,以出纳滤膜的分离性能。

2、纳滤膜处理饮用水的应用研究

2.1纳滤膜处理饮用水的流程

为增强两种型号膜组件的可比性,我们采用同一流程,即:

原水→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过滤→5μm保安过滤器→NF7→出水。

原水→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过滤→5μm保安过滤器→NF1→出水。

其中,10μm保安过滤器用来除去原水中的悬浮物;活性炭吸附可去除水中的部分有机物;5μm保安过滤器用以保证膜组件的安全正常使用。

2.2试验结果的讨论

2.2.1TOC结果比较

为了NF1、NF7两种膜对有机物的去除情况,在相同条件下取原水、活性炭出水及产水率为15%时的NF1、NF7出水水样测定TOC,结果见图1.

图1TOC去除率比较

由图1可知,在TOC的去除效果上,活性炭对T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仍有一部分未能去除;纳滤NF1对TOC的处理效果较好达到93.9%;而纳滤NF7对TOC的处理效果不够理想。

2.2.2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和讨论

取原水,活性炭出水,NF1,NF7出水水样各20L,经吸附、洗脱、浓缩,用色谱-质谱联机分析。GC/MS结果见表1.

原水中检出有机物26种,这些物质中有毒有害物质11种,占水中有机物总数量的42.3%,其中优先控制污染物2种。原水经过活性炭吸附后,有机物去除了17种,新增11种,对其中的9种无去除能力,说明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经过膜处理后,NF7出水检出有机物11种,对致突变物的去除率为75%;NF1出水检出3种有机物,致突变物的去除率为87.5%.说明在三致物质的去除效果上NF1优于NF7.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大体可这样描述:在处理有机物中性组分时,电的相互消失了。对于这样的物料,将根据其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分子量超过200g/mol的组分被完全截留,而摩尔质量较低的小分子则可以渗透。对于有机物料体系来说,以少量测量数据为基础的扩散-溶解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分离特性。

2.2.3Ames试验结果讨论

取原水、活性炭出水、NF7、NF1出水各100L进行吸附、洗脱、浓缩后进行Ames试验.

2.2.4脱盐率比较

取NF1、NF7进出水水样对其电导率进行测定.

3、结论及建议

(1)NF1对TOC的处理效果较NF7及活性炭吸附的效果更为理想,达到93.9%.NF1对水中有机物及三致性的去除效率高,出水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2)NF1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能够保留较多的无机离子,更加符合我国的饮食结构,满足现有条件下人员的健康需要。(3)在纳滤膜分离技术处理饮用水时,建议使用NF1膜组件。(4)纳滤膜的分离机理及相应的数学模型需进一步探讨。

[1]JjitsuharaI,KimuraS.StructureandPropertiesofChargedUltrafiltrationMembranesofSulfonatedPolysulfone.JChemEng.Japan,1983,16(5)

[2]IkedaK,etal.NewCompositechargedReverseOsmosisMembrane.Desalination,1988,68:109~119

技术处理范文篇4

关键词:陆在易;合唱作品;艺术风格;技术处理

陆在易,字梓钧,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乐坛著名作曲家,他在合唱音乐领域的造诣极高,而且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真实的还原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他被人们誉为中国音乐界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风格,欣赏起来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听众不仅会在听觉上得到享受,更是会从中体会到他对人生的深刻见解。如果仅是如此还不足以让陆在易先生屹立于中华民族音乐之林,他的作品中所用的技术处理方式同样别出心裁,细腻而又深沉地传达曲中的大爱情怀。陆在易先生的作品在音乐技术层面上堪称完美,在人文层面更是怀有民族大爱。笔者希望通过研究陆在易的合唱作品,能够为中国音乐界的创作提供启发,同时对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陆在易生平经历概述

创作来源生活。陆在易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与他生平丰富的经历有直接关系。要研究陆在易的作品,首先就要研究他的人生经历。陆在易先生出生在浙江余姚,自幼接触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有时甚至随丝竹乐班进行演出,幼时的音乐环境极大地激发了他的音乐热情与音乐才能。陆在易先生于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这为他以后在音乐创作中完美地运用钢琴伴奏奠定了基础。后来他成绩优异,直接升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学习。他又留校执教,为他的作品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时期,他曾被下乡锻炼。改革开放以后,艺术文化领域百家争鸣,中国音乐界加强了同西方的交流,这为陆在易先生学习西方、走向国际创造了条件。陆在易先生基本完整地经历并参与了新中国合唱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丰富人生经历使他深刻的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易,也让他了解到中国音乐与国际的差距,这给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烙下了深深的民族音乐文化印记,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国家大爱、民族大爱。他在合唱领域的创作对中国音乐界甚至世界音乐界影响尤为深远。

二、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

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大体上来说分为两种:阳光、忧患[1]。这两种风格看似矛盾,其实代表了他的两个创作高潮,这与前文提及的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一)20世纪80年代———阳光歌者

20世纪80年代,陆在易先生意气风发,他的合唱作品也充满了自然气息。在这个阶段从他的合唱作品中可以体会到江南风光的绮丽,感受到他的自然天性。20世纪80年代,“阳光”是他合唱作品的主色调,作品中所传达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令人感动向往。像1981年,他创作的《采桔》就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绘劳动人民劳作生活的场景,来表达对劳动的赞美。《采桔》真实、细腻的同时,又不失抒情,是陆在易先生在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有研究者将混声合唱《雨后彩虹》看作是陆在易先生在合唱领域的“春雷第一声”。《雨后彩虹》与《采桔》相反,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雨后出现彩虹这一意象,表达了陆在易先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在20世纪80年代,陆在易先生优秀的合唱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清泉般甘甜,因此在这一时期他被人们誉为“阳光歌者”。

(二)20世纪90年代———忧患诗人

20世纪80年代末,陆在易先生已近天命之年,生活阅历进一步丰富,他的合唱作品风格因此发生明显转变。20世纪90年代,他的作品转变后的风格成熟起来,深沉与内敛是转变后风格的代名词。这一时期陆在易先生的合唱音乐情绪与主题的对比非常强烈,表达情感极具张力。陆在易先生在1988年创作的《最后一个梦》初次表现了这种忧患风格。1989年他创作合唱音画《行路难》将忧患风格正式定型,这标志着陆在易先生的合唱作品由阳光色调转向了灰色调。《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这一作品,陆在易先生将同音反复音型与下行小二度音程进行交织抗争,强烈的对比下使得灰色色调更加浓重。陆在易先生在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大量运用各种层次、各种角度的对比,情感上较之前的作品变得深沉内敛,表达情感不再着重于直接抒情,而是像鲁迅的文学作品一样,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呐喊”来震撼听众,从而洗涤听众心灵。因此,陆在易先生在艺术风格转变之后,被人誉为“忧患诗人”。

(三)永恒的主线———大爱情怀

不管是“阳光歌者”还是“忧患诗人”,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陆在易先生心中的大爱情怀。他的创作生涯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关注着祖国的未来、关注着民族的明天。“阳光歌者”笔下的《采桔》深入劳动人民生活,平静地表达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忧患诗人”笔下的《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深沉又内敛地表达内心爱祖国、爱人民的大爱。陆在易的两种艺术风格让笔者联想到中国诗坛的“李杜”。“阳光歌者”就像李白,洒脱地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忧患诗人”则像杜甫,忧国忧民,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人民前途的关心。陆在易先生因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与大爱情怀,被研究者尊为“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

三、陆在易合唱作品的技术处理

陆在易先生在合唱作品的技术处理方式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敢于创新,深具民族特色又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

(一)人声处理

陆在易先生讲过,“人声有时可以达到器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2]。他的合唱作品往往坚持以人声为核心,他的大型合唱作品具有音域宽广、力度变化大等显著特点。在技术处理上,陆在易先生充分发掘各种形式人声的优势,根据表达感情的不同,选择独唱、女生合唱、男生合唱等不同形式,而不是拘泥一格。图1就是《行路难》的合唱音色对比与合唱手法对比处理方式。陆在易先生大量使用呼应、对比、重叠等手法在保证了旋律的同时,又与旋律互相补充,突出了人声的核心地位,增强了感情表达效果。图1《行路难》合唱音色对比与合唱手法对比

(二)钢琴伴奏处理

陆在易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便是学习钢琴,他的合唱作品基本都配有钢琴伴奏以达到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的作用。他的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主要有四种处理方式:琶音、分解和弦、柱式和弦、交替式手法。根据不同的需要,陆在易先生选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雨后彩虹》就运用琶音,烘托出雨后清新的环境气氛,让观众身心都得到极大的享受。图2就是《雨后彩虹》运用琶音的部分谱例。分解和弦的处理方式可以表现朦胧柔美的时空场景,柱式和弦与之相反,大气磅礴、气势雄伟,用来直接表现陆在易先生的心中大爱再合适不过。交替式伴奏手法可以用来表现活泼、轻快的感情,陆在易先生在童声合唱作品中大量运用。

(三)衬词处理

陆在易先生在合唱作品中也大量运用衬词。衬词的一个作用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另一个作用是极大的体现民族特色。陆在易先生运用衬词的方式多样化,衬词可能运用在曲首,也可能在曲中或者曲末。《采桔》作品,陆在易先生就在曲中运用“悉里里里”和“嚓拉拉拉”等衬词,起到自然过渡作用的同时,又生动还原了采桔女孩们劳作的场景。《祖国,慈祥的母亲》曲尾大量反复使用“啦”这一衬词,作品终了之际,仍使观众沉浸在作品感情当中,让人回味无穷。笔者总结陆在易合唱作品中衬词的处理方式,基本有以下作用:曲首引子,开篇立题;曲中过渡,平稳自然;曲终总结,升华情感;贯穿全曲,烘托氛围,体现民族特色。

(四)指挥处理

“只有不好的指挥,没有不好的团队”。指挥技术的处理是否恰当是一个合唱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3]。陆在易先生的很多合唱作品拍子变换复杂、情感表达跌宕起伏。比如《雨后彩虹》这一作品,有5种拍子,指挥处理必须注重图示动作,而且此作品中多处出现长音,指挥者必须要保证手型。《雨后彩虹》段与段之间情绪略有不同,柔美、活跃及激情的差别要求通过指挥处理体现出来。

(五)现代音乐技法融和民族特色处理

陆在易先生吸收西方现代音乐的积极养分,将其用于促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茁壮成长。《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是这一处理方式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运用西洋和声和民族和声,达到了两者对比融合的显著效果。《行路难》是根据台湾山歌创作而成,其中深具台湾客家族的民族特色。陆在易先生在其中便运用了诵唱这一现代技巧,来模拟登山呼吸困难的声音。将现代音乐技法与民族音乐融合,使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处理方式。

四、结束语

陆在易先生对中国合唱音乐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他身上具有很深的个人魅力,在音乐创造道路上踽踽独行,为人民、为祖国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合唱作品充满了大爱情怀,让人不禁想起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中国很多合唱作品徒有其表,技术处理方式繁杂的表面,却缺少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灵魂。大爱情怀贯穿陆在易作品的始终,他真正当得起人民送给他的“阳光歌者”、“忧患诗人”的赞誉。他的合唱作品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为后来音乐创作者提供灵感,一方面又为中国音乐走向国际奠定了深厚基础。

作者:施焦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珠.阳光赤子与忧民国者———陆在易不同“角色”下的创作[J].戏剧之家.2016(21).

技术处理范文篇5

关键词:印染废水;生物技术;脱色

印染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表面活性剂、还原漂白剂、纤维杂质、有机物、无机盐,还有铜、铅、锌等重金属元素。印染废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有机物含量高、色度大、水质变化大、pH值变化大、成分复杂并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等特点,这些特点进一步加大了印染废水的处理难度[1]。在目前处理印染废水的技术中,生物技术在经济和使用可行性的角度都占有重要优势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但是生物技术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存在处理效率低,有时会出现处理效果不好等缺点,从而影响了其更好的发展,所以将生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将其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形成组合工艺,这样可以提高处理效率,是处理印染废水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1生物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的基本原理

生物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其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利用微生物酶氧化或还原染料分子,将染料分子的不饱和键和显色基团破坏,从而将印染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或转化为各种原生物质及营养物质,以减少水中污染物和难分解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处理效果。将生物技术与其他的处理工艺组合,利用各自工艺的优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各工艺的优点,从而达到更好的处理废水的目的,是目前印染废水处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生物技术及其组合技术处理印染废水

2.1生物强化技术。由于大多数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达不到色度的去除要求,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的人员在进行印染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培养或改良高降解活性菌种的方向上,进而引出了生物强化技术这一概念。该技术的作用机理是:将具有特定功能性的菌类投入到废水处理系统中,这些菌类可以来自天然环境,也可以来自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高效菌,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其中,白腐真菌的褪色本领比较同等条件下其他菌的效果更好,因为在代谢的第二过程产生的木质素是由具有氧化性的酶引起的。当下,比较实用的方案是直接向废水中放置具有一定分解氧化本领的微生物种群。2.2生物技术与高级氧化技术组合式工艺处理(分段式)。单一技术存在一些缺点,对印染废水总是有处理效果不好的地方,所以没有组合式效果好,将不同工艺技术进行组合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即光催化氧化技术将印染废水中难降解物质转化为易降解物质,接下来再进行生物处理,将印染废水中的污染物完全去除[2],反之也可以,即利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去除剩下的易难于去除的物质,有研究者的试验表明,这种联合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很可行而且效果不错,使废水可达标排放。2.3生物技术与高级氧化技术组合式工艺。处理(一体式)有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耦合式光催化-微生物技术处理染料废水[3],这种组合是利用孔隙较多且发达的海绵通过微生物固定化和光催化固定技术,使海绵内存有大量的微生物,而外面包裹着一层光催化剂,可实现生物降解和光催化氧化[4],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处理印染废水的技术,可以继续研究下去。2.4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在良好的营养接触氧化过程之前,应先水解和酸化该过程。生物接触氧化过程是在接触氧化槽中放置一些填充物,通过生物膜并透过适当的氧气,通过氧化和分解印染废水中的难降解污染物,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的污水处理过程。如果与JBM新组合的生物填充物结合去考虑,反应速率将会变得更高,加入水解酸化处理,可减轻对后续好氧反应的影响,二者结合可有效的降低COD和BOD,并且有毒有害的物质也将很好的被去除。2.5移动床生物膜法工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是固体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之间的一项新技术。反应器通常附有大量的微生物轻质聚丙烯填料,将其引入空气和污水中使其充分混合。包装上的微生物不断吸收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有机物被吸附并降解,在提升区,由于三相流的作用,新生物膜的生长取代了旧生物膜,并且不断更新,使整个反应器处于高效状态,有利于印染废水的处理和净化,在提升过程中有良好的充氧效果,待三相流到达池顶后,生物膜继续摄取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从而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2.6厌氧生物-水生植物-好养生物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兼性细菌与无氧厌氧细菌之间的生化过程[5],能够提高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了后续工艺的处理难度和负荷从而达到降解印染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技术[6]。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则是在有氧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细胞进行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7]。采用好氧生物技术处理印染废水,需要提供大量氧气,因而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也会导致成本很高。采用厌氧生物技术需要非常严格的厌氧条件,在处理的过程中不好控制,同时也会增加设备和工程等费用,增加成本,此外还容易产生一系列污染空气的气体。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均有各自的缺点,也有各自的优点,所以要充分发挥厌氧技术和好氧技术的优点,将这两种处理技术与水生植物结合,可以更好地处理难降解的印染废水,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同时也能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是一种效果处理不错的组合处理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流程为进水,格栅过滤,厌氧生物处理,水生植物,好氧生物处理,出水。厌氧生物处理阶段,通过酸解的方式将化学助剂和染色物质的分子变小,然后进入下一阶段,水生植物处理阶段,通过水葫芦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质分解去除,虽然色度仍然有些偏高,但COD和BOD已降低的很明显,继续进入好氧生物处理,可降低色度和进一步去除有机物,三者方法结合,可对色度有较好的去除,并达到污水的排放标准。2.7nZVI-厌氧微生物联合工艺。酶还原,低分子量氧化还原,生物代谢产生的还原剂和三者的结合是厌氧微生物的脱色过程[8]。nZVI可以直接在水中或通过水反应产生的H2中作为电子供体,可以促进厌氧微生物降解难降解有机物。将nZVI填充层放置在厌氧反应器中可提高生物降解性。nZVI可以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可以促进微生物分泌某些可降解污染物的细胞外物质,从而提高污染物的降解率,从而达到脱色和去除效果好的目的[9]。2.8兼氧FMBR工艺。一般来说,FMBR的显著特征是反应器里面具有较多的污泥堆积[10],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分解污染物,分子质量较大的可以通过膜将其留下,从而确保了带有小分子的水能够顺利的通过。在有氧条件下,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很难高效地分解,但是在兼性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很好的转化,从而提高分解效率。膜组件可以通过在膜表面上吸收污泥沉积层并进行筛选和分离,通过膜表面和膜孔对有机物的吸附以及对膜孔本身的机械筛分来保留复杂的大分子。兼性氧FMBR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氨氮。为了去除色度,兼性厌氧微生物利用细胞外酶将染料中的复杂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染料基团被破坏,带有颜色的液体可以沉降释放,所以能够有效地去除颜色,从而更好地去除较多污染物。2.9生物活性炭法。该方法是指微生物与活性炭构成一个组合系统,该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微生物和活性炭各自的作用,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同时利用活性炭良好的吸附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达到处理废水的效果、此外还能够提高去除率,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利用活性炭对微生物进行强化,从而能减少完成整个流程的处理时间,提高整体去除效率。

3结语

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其组合技术对难处理的印染废水,其处理效果还是相当乐观的,随着各种新型染料和助剂的加入及印染废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生物处理技术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在其发展和改进之后,色度的降低和污水的排放都可达到标准,符合当今印染废水污染治理的要求,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更深入的对不同的生物处理工艺进行改进和组合,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进而能更好的处理印染废水,使我们的水环境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任南琪,周显娇,郭婉茜,等.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3,(1):1-10.

[2]谢翼飞,李旭东.光催化与生化组合工艺联合处理染料废水研究[J].给水排水,2003,29(10).

[3]伍雁,张新颖.光催化与微生物组合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研究进展[J].能源与环境,2017,(1):83-87.

[4]张新颖,吴慧敏,林琳琳,等.g-C3N4-P25/光合细菌复合材料降解偶氮染料废水的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7):2632-2640.

[5]王静,郝建安,张爱君,等.厌氧氨氧化反应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4,40(3):1-4.

[6]陈亚坤,陈繁荣,李翔宇,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处理养猪场废水的模拟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3,(9):104-108.

[7]BinLiang,QianYao,HaoyiCheng,ShuhongGao,FanyingKong,DanCui,YuqiGuo,NanqiRen,AijieWang.EnhanceddegradationofazodyealizarinyellowRinacombinedprocessofiron–carbonmicroelectrolysisandaerobicbio-contactoxidation[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012,19(5):1385-1391.

[8]钟笑涵.生物电化学强化对印染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6.

[9]NeseErtugay,FilizNuranAcar.SonocatalyticdegradationofDirectBlue71azodyeatthepresenceZero-ValentIron(ZVI)[J].DesalinationandWaterTreatment,2013(40-4)

技术处理范文篇6

关键词:地下室;防水;技术;处理;设计

1做好地下室防水设计

(1)进行防水设计应明确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的目的:确保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入室内,给予室内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储藏环境。防水层保护好地下结构,不能让地下水浸泡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旦结构渗水,会导致钢筋锈蚀、断截面减小、膨胀,混凝土裂缝增大、抗压强度减弱,建筑基础受损,建筑寿命降低,最终危及安全。(2)地下室防水设计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在设计前应充分掌握地下工程所在地及其附近地下水运动规律和状况(近期和远期),确定设计最高地下水位标高,同时结合地质、地形、地下工程结构、防水材料供应及当地施工条件等全面研究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地下钢筋混凝土外墙、底板均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和地下水的最大水头比值。(3)独立式全地下室工程应做全封闭,附建式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防水设置,则应高出室外地平标高至±0.000m以上,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层可在室外平坦处改用防水浆完成设防高度。(4)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计应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在特殊要求下可采用架空地面和夹壁墙。(5)地下室外防水层宜采用软保护层,如聚苯板或聚乙烯板等。

2质量保证措施

(1)聚氯酯防水涂料保证质量的关键是:配合比正确,搅拌充分,根据气候条件随拌随用;薄涂多刷,确保厚度,涂刷均匀,养护充分。(2)严把材料关,防水材料的资料(包括产品合格证、防水材料准用证及防伪标志等)要齐全,材料进场后应现场进行抽样复检。(3)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施工前对全体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精心进行施工。(4)基层要满足防水施工要求,经有关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涂料施工。(5)在浇注混凝土保护层过程中,不慎损坏的防水层要及时修补。

3地下室防水技术处理中若干问题

(1)混凝土的泌水处理。大体积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会跟着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并随混凝土向前推进。在支模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方向二侧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浆。当混凝土坡脚接近尽端模板时,要立即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由尽端往回浇,另外加强二侧混凝土的浇筑,使最后混凝土的浇筑形成四面会合,这样泌水和浮浆可以集中排除。(2)混凝土的表面处理。大体积泵送混凝土,排除泌水和浮浆后,表面仍有较厚的水泥浆,在浇完4~5h后,要用长括尺括平,在初凝前用滚筒来回碾压数遍,待接近终凝前,用木蟹再打磨一遍,使收水裂缝闭合。(3)混凝土养护。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大,必须做好养护工作。本工程浇筑时气温高达35。,只进行保湿养护。采用浇水养护并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混凝土水份蒸发和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养护时间不少于14d。4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用的材料必须用密封的容器包装,存放材料的库房和施工现场应通风良好。(2)存料、配料和施工现场必须严禁烟火。(3)每次施工用完的机具要及时用有机溶剂清洗干净。(4)材料库房及施工现场应配备消防器材。

5工程实例分析

某通讯大厦地下室两层,东西长74.8m,南北宽34.61m,主楼基础底板厚900mm,反梁高1300mm,宽900mm。地下室底板抗渗等级C30/S8,其挡土墙及分隔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剪力墙为C60,柱为C60,梁板为C30。混凝土为补偿收缩混凝土,其中有C30/S8和C60/S8,加强带C35/S8,底板混凝土浇筑宜在50h内完成。一级防水等级,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8,防水达到不渗水,围护结构无明显湿渍标准。

(1)混凝土墙加强带设置:南北外墙在底板加强带对应位置设竖向加强带,带宽2000mm,筋长4000mm,增加水平温度筋13%。

(2)外墙水平施工缝处理采用阶梯缝加粘BW止水条。钢筋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板上皮钢筋采用钢筋马凳,间距1.5m~1.8m,支腿上应缠绕BW止水条,外墙上预留的套管、穿膛螺丝等均要焊止水板。

(3)底板用24砖墙模便于铺设卷材防水。支模一次性支到地梁上皮,外墙到1400高,混凝土一次浇筑。(4)模板采用15厚多层板,用100×50木方和脚手架管作楞。模板按缝宽大于0.5mm用海绵条嵌实,采用宽胶带封缝处理。模板要确保不漏浆、不变形、不失稳,做到易加固、易拆除。

技术处理范文篇7

关键词:地下室;防水;技术;处理;设计

1做好地下室防水设计

(1)进行防水设计应明确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的目的:确保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入室内,给予室内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储藏环境。防水层保护好地下结构,不能让地下水浸泡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旦结构渗水,会导致钢筋锈蚀、断截面减小、膨胀,混凝土裂缝增大、抗压强度减弱,建筑基础受损,建筑寿命降低,最终危及安全。(2)地下室防水设计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在设计前应充分掌握地下工程所在地及其附近地下水运动规律和状况(近期和远期),确定设计最高地下水位标高,同时结合地质、地形、地下工程结构、防水材料供应及当地施工条件等全面研究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地下钢筋混凝土外墙、底板均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和地下水的最大水头比值。(3)独立式全地下室工程应做全封闭,附建式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防水设置,则应高出室外地平标高至±0.000m以上,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层可在室外平坦处改用防水浆完成设防高度。(4)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计应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在特殊要求下可采用架空地面和夹壁墙。(5)地下室外防水层宜采用软保护层,如聚苯板或聚乙烯板等。

2质量保证措施

(1)聚氯酯防水涂料保证质量的关键是:配合比正确,搅拌充分,根据气候条件随拌随用;薄涂多刷,确保厚度,涂刷均匀,养护充分。(2)严把材料关,防水材料的资料(包括产品合格证、防水材料准用证及防伪标志等)要齐全,材料进场后应现场进行抽样复检。(3)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施工前对全体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精心进行施工。(4)基层要满足防水施工要求,经有关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涂料施工。(5)在浇注混凝土保护层过程中,不慎损坏的防水层要及时修补。

3地下室防水技术处理中若干问题

(1)混凝土的泌水处理。大体积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会跟着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并随混凝土向前推进。在支模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方向二侧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浆。当混凝土坡脚接近尽端模板时,要立即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由尽端往回浇,另外加强二侧混凝土的浇筑,使最后混凝土的浇筑形成四面会合,这样泌水和浮浆可以集中排除。(2)混凝土的表面处理。大体积泵送混凝土,排除泌水和浮浆后,表面仍有较厚的水泥浆,在浇完4~5h后,要用长括尺括平,在初凝前用滚筒来回碾压数遍,待接近终凝前,用木蟹再打磨一遍,使收水裂缝闭合。(3)混凝土养护。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大,必须做好养护工作。本工程浇筑时气温高达35。,只进行保湿养护。采用浇水养护并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混凝土水份蒸发和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养护时间不少于14d。4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用的材料必须用密封的容器包装,存放材料的库房和施工现场应通风良好。(2)存料、配料和施工现场必须严禁烟火。(3)每次施工用完的机具要及时用有机溶剂清洗干净。(4)材料库房及施工现场应配备消防器材。

5工程实例分析

某通讯大厦地下室两层,东西长74.8m,南北宽34.61m,主楼基础底板厚900mm,反梁高1300mm,宽900mm。地下室底板抗渗等级C30/S8,其挡土墙及分隔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剪力墙为C60,柱为C60,梁板为C30。混凝土为补偿收缩混凝土,其中有C30/S8和C60/S8,加强带C35/S8,底板混凝土浇筑宜在50h内完成。一级防水等级,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8,防水达到不渗水,围护结构无明显湿渍标准。

(1)混凝土墙加强带设置:南北外墙在底板加强带对应位置设竖向加强带,带宽2000mm,筋长4000mm,增加水平温度筋13%。

(2)外墙水平施工缝处理采用阶梯缝加粘BW止水条。钢筋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板上皮钢筋采用钢筋马凳,间距1.5m~1.8m,支腿上应缠绕BW止水条,外墙上预留的套管、穿膛螺丝等均要焊止水板。

(3)底板用24砖墙模便于铺设卷材防水。支模一次性支到地梁上皮,外墙到1400高,混凝土一次浇筑。(4)模板采用15厚多层板,用100×50木方和脚手架管作楞。模板按缝宽大于0.5mm用海绵条嵌实,采用宽胶带封缝处理。模板要确保不漏浆、不变形、不失稳,做到易加固、易拆除。

技术处理范文篇8

关键词:无线通信;低功耗;休眠唤醒;智能硬件

主流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Wifi、紫蜂(Zigbee)、蓝牙技术(Bluetooth)、以及运行于ISM频段的2.4GHz射频(RF)与433MHz的RF频段;这些无线通信技术各具优缺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短距离无线通信部件工作时的功耗相对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的其他部件的功耗来说是耗能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说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发射功率在20mAh上下,而智能硬件特别是可穿戴设备等除了无线通信电路外的其他电路的总功耗占比很小,也说是无线通信电路在正常工作下占用了很大的功耗。无线通信距离与发射功率息息相关,若是为了降低功耗而把发射功率降低则影响到通信距离与通信可靠性;然而在智能硬件中一般是传感量的采集与上报,都采用定时上报方式,也就是系统大部分时间是工作在空闲状态,故每次数据通信业务都是很短时间内完成,如果能将设备在等待时间里将无线通信部分的功耗节省下来,将大大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基于上述问题首先对智能硬件中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电路的功耗进行分析与介绍,并给出现有技术中常用休眠方法,提出一种分时可中断休眠的处理方法,最后通过实际产品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1功耗分析

如图1所示为智能硬件的系统组成框图,包括了传感数据采集(传感器)电路、主控电路、控制输出电路、短距无线通信电路等,一般讲由主控制电路定时去采集传感器数据,并对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后,通过控制输出电路控制灯光、微型电机等设备,或者通过无线的方式上报所集的数据;因此可以将上述电路按使用时间分为长期使用、定时使用、按需使用三种,以上智能电路模块中,主控电路可归为长期使用的电路,参数采集电路归为定时使用电路,而短距离无线通信电路与输出控制电路则归为按需使用。下面通过表1所列的数据,对在智能硬件中使用较多的几款主流微型控制器与短距离无线通信芯片的功耗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知,采用BlueTooth通信技术的系统在运行时消耗的电流近10mA,若是采用Zigbee通信技术的系统在运行时微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消耗的电流则达到20mA以上;若采用WiFi通信技术的通信系统则消耗的电流更高,通常达到百毫安级;因此在智能硬件系统中特别是智能穿戴设备中,其电池容量普遍是在1000mAh以下的,即使以1000mah的电池供电,在无功耗处理的连续工作状下,可供蓝牙系统使用100小时,可供zigbee系统50小时,而可穿戴设备要求续航时间达到数天以上甚至是数月之久,显然无法让上述耗电电路一直工作。在智能硬件中无线通信电路成为设备能量消耗的核心,通常讲在无线通信距离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仅通过选择低功耗器件来降低硬件待机消耗[1]是无法根本解决,因此需要在软件技术层面加以进一步优化功耗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无线通信电路功耗处理的软件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MAC层上通过协议[2]上的优化来改善功耗,如通过CSMA载波监听防止通信过度竞争与通信碰撞,或者减小通信包的冗余来减小能耗,受限于协议基本架构的不可变性,这种通过在网络协议上进行优化而降低功耗的收效甚微。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嵌入式系统的功率控制技术,这种方式当前最常用的方式是定时周期性休眠与唤醒策略[3],如图2。周期性休眠唤醒图在一个工作周期T时间内T0是深度睡眠时区,其占据整个工作周期T的80%以上,期间工作电流降低到微安级,待定时间到达后,唤醒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上报等工作,这个工作时间T1极短,但是工作电流达到数十毫安,待数据处理完毕,进入短暂的空闲时间T2后,系统重新进入低功耗的深度睡眠状态。这种低功耗处理方式可以较好的处理具有一定时间周期的数据采集与上报系统中的功耗[4],这种系统一般是单向无线通信的工作系统,但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以及技术发展,当今的可穿戴设备如应用于智能鞋服中的可戴设备即要求续航时间长又要求可以双向实时无线通信,对于需要双向无线通信的工作模式且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而言,周期性休眠唤醒方法显然无法胜任更低功耗的处理要求。针对上述低功耗处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可中断休眠唤醒方法,智能设备可以根据当前的硬件状态选择休眠的状态,如一个穿戴在正在运动的人身体上的智能硬件,此时可根据运动状态来启动数据实时采集与上报的双向通信模式,若是静止则进入休眠状态,若是长期静止则进入深度休眠,而设备可以随时由一个外部事件激活或唤醒。

2可中断休眠唤醒

可中断休眠唤醒与周期性的休眠唤醒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周期性的休眠唤醒采用定时休眠与定时唤醒的方式,其时间相对固定,对于需要双向人机交互的系统而言,其显得极不便利。而可中断休眠唤醒可通过外部事件来临时将设备从休眠状态中唤醒,外部事件可以是运动信息、无线激活信号、机械触发也可是外部自然的因素等。可穿戴设备集成传感器、无线通信电路等硬件电路,由于体积限制只能采用小容量电池,其佩带在人体身上,与人的交互频繁密切,即使采用低功耗器件,若是长时间工作,电能也将在数小时内耗完,故可穿戴设备对低功耗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此低功耗处理除了选用低功耗器件外,使用可中断休眠唤醒的方式对于智能硬件尤其是智能穿戴设备而言尤为重要,如图3可中断休眠时序图,T1、T6是设备处于工作中的耗能情况,T2时间是设备完成一次处理后将无线通信电路、传感器电路关闭使其进入浅睡眠状态;T0、T3、T5是设备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从图3中可以看出设备只要空闲就进入休眠状态,当用户需要使用设备时可以通过唤醒电路随时唤醒,如进入充电模式时可在T3时刻唤醒设备进入浅睡眠状态;或者在任意时刻通过运动或者无线的方式唤醒设备进入工作状态。这种中断唤醒方式使得设备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用户可以按需的方式激活设备,并实现双向无线通信,实现灵活人机交互与控制,同时做到更省电;如图4可中断休眠唤醒状态转移图可将穿戴设备分的工作状态归为工作状态L0、浅休眠状态L1、深度休眠状态L2等三个等级。其中设备处于工作状态L0时,为设备工作状态其最耗电,此时无线电路开启可以正常通信;处理完数据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休眠处理进入低功耗的L1状态,此时设备上大部分的外设都处于关闭状,如无线通信模块,此时设备功耗下降到数毫安内;在工作状态L0时,用户也可以强制让设备进入L2深度休眠状态,此时外设全关断,MCU处于深度休眠状态,此时电流下降到几十微安以内;若长时间处于浅休眠L1状态时,系统将自动进入L2状态;此时可通外部唤醒事件将设备从L1、L2状态快速唤醒至L0状态。

3低功耗软件设计

可中断休眠唤醒方法在软件处理上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判断当前设备所处的状态,针对不同的状态,采用不同的低功耗处理方法;如图5是软件处理程图,智能设备在完成数据处理与上报等交互工作后,将关闭无线通信电路进入浅睡眠状态,此时启动计时功能等待外部的触发,若长时间无其他操作或者唤醒事件,智能设备则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的超低功耗状态;而处于浅休睡眠与深度休眠状态下的设备均可以由外界唤醒信号唤醒进入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4实验分析

本文中所采用的中断休眠唤醒方法,已经应用于一款无线双向控制的智能穿戴设备中,其硬件环境如下,主控芯片STM8S003,2.4G无线通信芯片XN297L,电池800mAh,用户一天累计使用该设备工作使用1小时。通过实验过得到结果如表2。T3T5T6T2T4T1时间:t电流:mAT0图3可中断休眠时间图休眠1休眠3休眠2唤醒唤醒唤醒深休眠L2浅休眠L1工作L0图4可中断休眠唤醒状态转移图唤醒唤醒是否数据处理关无线电路等进入浅睡眠由表2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设备分别工作在定时休眠与可中断休眠模式下无论是工作电流还是休眠电流都相差不大,可以认为是由电流表读数跳动造成误差,因此可以认为它们的工作电流与休眠电流是相同的。通过计算可得可中断休眠方式除了工作1小时外,期间没有收到唤醒后全在休眠。而定时休眠除了工作的1小时外,在24小时里又累积工作了2.1小时,因此以800mAh容量的电池计算,采用定时休眠的方法每天耗电68.8mAH,可以续航11.7天。而采用可中断休眠的方法每天耗电23.9mAH,可以续航33天的时间。若是定时休眠的方法想延长待机时长,则需要增长定时周期,这势必造成用户体验性变差。可见采用可中断休眠的方法在长时间待机方面具有定时休眠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5结论

本文重点介绍集成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硬件的休眠唤醒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的定时休眠唤醒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可中断的休眠唤醒方法,并通过产品验证了可中断的休眠唤醒方法在智能硬件尤其是可穿戴设备中可大幅提高电池续航的时间,同时在可中断休眠的过程中并没有影响用户对设备的控制,在不降低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使产品整体功耗下降。

作者:林志堂 郭昌坚 张朋涛  单位:广州市天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万里,李伟,柴远波.无线Mesh网络超低功耗技术分析[EB/OL].(2013-04-08)[2017-6-21].

[2]王超.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网络能耗控制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技术处理范文篇9

关键词:饮用水水处理纳滤膜分离技术

前言

膜分离技术是物质分离技术中的一个单元操作。膜法分离的最大特点是驱动力主要为压力,不伴随需要大量热能的变化。因而有节能、可连续操作、便于自动化等优点。膜分离中的微滤(MF)、超滤(UF)不能脱除各种低分子物质,故单独使用时,出水质量仍较差。反渗透膜(RO)有较强的去除率,但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去除了水中大量有益的无机离子,出水呈酸性,不符合人体需要。而纳滤膜(NF)分离技术在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还能保留大多数人体必须的无机离子,且出水pH值变化不大。这种水处理方法对于我国目前的饮食结构而言,尤其是营养结构单一的人员来说,更易被接受,也更加合理。

为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纳滤膜,以便其更有效地应用于水处理,我们安装了两种型号的纳滤膜设备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两种型号的纳滤膜均由美国Trisep公司生产,材质为PA,型号分别为NF1(NFTS40)和NF7(NFTS80)。

1、纳滤膜的定义及分离原理

1.1纳滤膜的定义、特点

NF膜早期被称为松散反渗透(LooseRO)膜,是80年代初继典型的RO复合膜之后开发出来的。可这样来论述“纳滤”的概念:适宜于分离分子量在200g/mol以上,分子大小约为1nm的溶解组分的膜工艺。

纳滤膜的一个特点是具有离子选择性:具有一价阴离子的盐可以大量渗过膜(但并不是无阻挡的),然而膜对具有多价阴离子的盐(例如硫酸盐和碳酸盐)的截留率则高得多。因此,盐的渗透性主要由阴离子的价态决定。

1.2纳滤膜的分离原理

纳滤过程之所以具有离子选择性,是由于在膜上或者膜中有负的带电基团,它们通过静电互相作用,阻碍多价离子的渗透。根据文献[1]说明,可能的荷电密度为0.5~2meq/g.

为此,我们可用道南效应加以解释:

ηj=μj+zj.F.φ

式中ηj——电化学势;

μj——化学势;

zj——被考查组分的电荷数;

F——每摩尔简单荷电组分的电荷量(称为法拉第常数);

φ——相的内电位,并且具有电压的量纲。

式中的电化学势不同于熟知的化学势,是由于附加了zj.F.φ项,该项包括了电场对渗透离子的影响。利用此式,可以推导出体系中的离子分布,以计算出纳滤膜的分离性能。

2、纳滤膜处理饮用水的应用研究

2.1纳滤膜处理饮用水的流程

为增强两种型号膜组件的可比性,我们采用同一流程,即:

原水→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过滤→5μm保安过滤器→NF7→出水。

原水→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过滤→5μm保安过滤器→NF1→出水。

其中,10μm保安过滤器用来除去原水中的悬浮物;活性炭吸附可去除水中的部分有机物;5μm保安过滤器用以保证膜组件的安全正常使用。

2.2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2.2.1TOC结果比较

为了研究NF1、NF7两种膜对有机物的去除情况,在相同条件下取原水、活性炭出水及产水率为15%时的NF1、NF7出水水样测定TOC,结果见图1.

图1TOC去除率比较

由图1可知,在TOC的去除效果上,活性炭对T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仍有一部分未能去除;纳滤NF1对TOC的处理效果较好达到93.9%;而纳滤NF7对TOC的处理效果不够理想。

2.2.2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和讨论

取原水,活性炭出水,NF1,NF7出水水样各20L,经吸附、洗脱、浓缩,用色谱-质谱联机分析。GC/MS结果见表1.

原水中检出有机物26种,这些物质中有毒有害物质11种,占水中有机物总数量的42.3%,其中优先控制污染物2种。原水经过活性炭吸附后,有机物去除了17种,新增11种,对其中的9种无去除能力,说明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经过膜处理后,NF7出水检出有机物11种,对致突变物的去除率为75%;NF1出水检出3种有机物,致突变物的去除率为87.5%.说明在三致物质的去除效果上NF1优于NF7.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大体可这样描述:在处理有机物中性组分时,电的相互影响消失了。对于这样的物料,将根据其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分子量超过200g/mol的组分被完全截留,而摩尔质量较低的小分子则可以渗透。对于有机物料体系来说,以少量测量数据为基础的扩散-溶解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分离特性。

2.2.3Ames试验结果讨论

取原水、活性炭出水、NF7、NF1出水各100L进行吸附、洗脱、浓缩后进行Ames试验.

2.2.4脱盐率比较

取NF1、NF7进出水水样对其电导率进行测定.

3、结论及建议

(1)NF1对TOC的处理效果较NF7及活性炭吸附的效果更为理想,达到93.9%.NF1对水中有机物及三致性的去除效率高,出水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2)NF1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能够保留较多的无机离子,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的饮食结构,满足现有条件下人员的健康需要。(3)在应用纳滤膜分离技术处理饮用水时,建议使用NF1膜组件。(4)纳滤膜的分离机理及相应的数学模型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JjitsuharaI,KimuraS.StructureandPropertiesofChargedUltrafiltrationMembranesofSulfonatedPolysulfone.JChemEng.Japan,1983,16(5)

[2]IkedaK,etal.NewCompositechargedReverseOsmosisMembrane.Desalination,1988,68:109~119

技术处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绿化;大树移植;技术探讨

大树移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树木本身又是一个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选树、起挖、吊装、运输、栽植的一整套工艺流程中,要做到周密组织、合理安排、尽量缩短树木根系和土球的裸露时间,维持栽后树体的水分平衡,以利于树木成活。

1大树移植的原理

1)相似的生态环境。树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包括光、气、热等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当大树移植后的生态环境相似或优于原来的生态环境时,移植成功率较高。反之,如果生态差异太大,移植成功率就比较低甚至不成功。因此,定植地的生态环境最好与原植地相类似。移植前,需要对定植地与原植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的评估,特别是要对两地的土壤条件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条件,以便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2)树势的平衡协调。树势平衡协调是指大树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须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协调。移植大树时,如对根系造成一定的伤害,就要根据其根系分布的情况,对地上部分进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基本保持平衡协调。供给根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地上部分的枝叶,如对枝叶修剪过多,不仅会影响树木的景观,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当地上部分所留比例超过地下部分所留比例时,可通过人工养护如遮阴来减少水分蒸发,或是叶面施肥,或是对树干进行包裹阻止树体水分散发等技术措施来弥补这种不平衡性,以达到树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协调。

3)大树的收支平衡。生长正常的大树,根和叶片吸收养分(收入)与树体生长和蒸发消耗的养分(支出)基本能达到平衡。也只有养分收人大于或等于养分支出时,才能维持大树生命或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可以采用一些技术和措施来弥补在大树移植过程中对大树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如起挖前3~4d进行充分灌水,向树体喷水或叶面施肥、增加树体养分,运输途中给树体挂输液吊袋输液,待移栽和移栽后挂输液吊袋输液、除去移栽前的所有新梢嫩枝、合理修剪等技术措施都可增加大树的“收入”,还可以采用包裹保湿垫(树干用无纺麻布垫、蒲垫、草绳等包扎,对切口罩帽),运输途中和移植后搭建遮荫棚进行遮荫,起挖后喷施移植蒸发剂等技术措施来减少大树的水分、养分散失以降低大树移植后生长的“支出”。通过上述技术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大树在移植后能达到收支平衡,以便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2大树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1)移植树种的选择。应尽量选择经过多次移植成活的“熟苗”,避免选择没有经过移植或散生于农村山区的“生苗”,多选择浅根性的乡土树种。在树体的选择上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大树。

2)移植时间的确定。移植时间的确定对确保树木移植后的成活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落叶树种在春、秋两季都可进行移植。在早春、树木的芽即将萌动但还没膨胀之前移植效果最好,在秋季、当树木生长速度降低即将进入休眠的时候也可进行移植。至于常绿的树木,在春季移植最好,成活率高。

3)移植天气的选择。移植前注意天气变化,移植时应避开极端天气状况。挖树时要选择晴天或土壤干燥时进行。挖出根部要避免被太阳暴晒,最好做到随挖随栽。

4)定植穴的准备。按设计要求在定植地点挖掘定植穴,其直径要比土球稍大稍深,一般比土球大30~40cm、深度比土球高20~30cm即可(其大小以既方便操作又有利树木成活为原则);在定植穴底层处施放底肥后回填20cm左右的泥土,同时在穴底放置通气管。定植穴的土壤应相似甚至优于原植地的土壤条件。

5)辅助材料和用具的准备。如园林机械、吊绳、草绳、麻布包、遮阴网、撑杆、钢管架等。

3移植操作技术

1)修剪。内膛枝要清剪干净,按规定高度保留下垂枝,除去枯枝。

2)掘树。对树根带土球掘取。以树干为中心、胸径的8~10倍为半径、切断树的侧根,当挖至看不到侧根时,就可以向中心方向掘进去。土球厚度一般按土球直径的1/2~2/3进行保留,并用草绳等密密捆牢,这种掘取法的优点在于能提高移植成活率,缺点是不便运输。对树根不带土球掘取。树木被掘起后,把根系上的泥土全部抠除、露出根须,这种掘取法适宜矮小的树木和落叶树种中耐干旱且生长能力强的树种的移植,优点是便于运输,缺点在于移植后的成活率较低。

3)掘树后的处理。对土球和根系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尤为重要,可用多菌灵、福美双混合溶液喷洒,还可在根系伤口涂抹生长素(如吲哚乙酸、生根粉溶液等)。不论采用人力搬运还是用机器搬运,都要保护好土球并尽量避免损伤树干。如远距离运输,还要将树冠包扎成圆锥形,外加草席等包裹住,树干还要用草绳密密地缠捆住。

4)再次修剪处理。运输至定植地点时要对顶枝进行修剪,修剪是为了减少整棵树在移植后对水分的需求,确保提高树木成活。嫩枝部分全部剪掉,长度约30cm左右、过密的枝条也要剪掉,打掉1/2的老叶,以利于新陈代谢,保留中间部分的枝叶,但也不得过密,损伤的枝也要修剪掉。修截枝条为整体的1/3,使树形不被损坏,并为萌发新的枝叶创造条件。根系的修剪要做到刀口小而平整,有利于新生根的生长。

5)吊树栽植。先将树冠的绑扎物去除,起吊大树进人定植穴,调整大树朝向和栽植深度(保持原来的深度即可),回填一部分泥土后去除土球包扎物,再分层回填泥土压实。填土至2/3处立支撑,可用钢管、木桩等作为支撑材料,以四角或三角支撑样式稳定树体。支撑稳固后浇水,水一定要浇透,然后回土填满土球。对树干的支撑部位要加以保护、以防被铁丝等硬物擦伤树皮。

4大树移植后的养护管理

要使大树在移植后成活并恢复生机,需要细心的养护管理。在移植后的1~3年里的日常管理十分重要,特别是移植第一年的养护管理对大树移植成功与否特别关键。

1)遮阴和浇水。定植后如阳光很强,要加盖遮阳网。适当浇水,栽后要立即浇1次透水,隔2~3d后浇第2次水,隔1周后浇第3次水,以后浇水间隔期可适当延长。对珍贵树种和特大树,应经常向树冠喷水,至成活为止。要保持包扎树干草绳的湿润,确保大树枝叶水分的供给。

2)预防病虫和施肥。对定植好的大树的生长状况要进行密切观察,如发现树叶干枯等现象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做好应对措施。每隔15d左右可进行根外追肥,可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制成0.5%~1.0的溶液,在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施,待根系萌发后可勤施薄肥,有利于其树势的恢复生长。移植后的大树,其生长势降低,对病虫害的抗性也降低,要经常检查,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树种的特性,及时防治,对症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