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8:09:51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范文篇1

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一般都蕴涵保护和促进本国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企图。如欧盟在实施偶氮染料禁令前,欧盟内部已经成功地开发了替代产品。这样,一旦禁令宣布并实施,出口国为了出口就必须被迫进口欧盟成员的替代品,结果一方面导致欧盟这一替代晶出口迅速增加,并在相关领域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导致出口国使用这些替代晶后的成本猛增,严重地损害了出口国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本国产业发展的目的。

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虽然保护了本国产业,但是造成了比较优势的扭曲,从而导致全球资源配置不合理。以中国鸡肉产品的进出口为例:鸡肉产品是中国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欧美人喜欢吃鸡胸肉但其国内价格较高,日本人喜欢吃鸡腿肉和熟食制品,因此中国出口这些产品,而中国人喜欢吃鸡杂碎,由于国内价格高,因此中国从欧、美、日进口鸡杂碎。但是欧、美、日常常制定各种技术标准和法规,使中国企业为不断达到它们的要求而增加成本,这样中国鸡肉出口的比较优势被大大削弱,同时欧美设法迫使中国大量进口鸡杂碎,结果比较利益完全被扭曲。2002年中国冻肉鸡出口量减少81877吨,出口额减少18955万美元。

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是否有利于提高本国居民的福利呢?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设置壁垒来限制进口,增加了居民购买进口品的成本,因此也降低了居民福利。

实际上,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目的是想在利用WTO规则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同时,又用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市场,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阻止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赶超,持久保持自身优势,从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持久的利益。因此,用技术标准来设置壁垒是发达国家开发的一种新的不平衡的贸易政策。这种政策不仅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福利的提高,而且对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一些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不仅增加出口,还能够增加进口,各国互相设定技术标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实际上,这种说法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也经不起经验验证。

在设立技术标准时,发达国家虽然会考虑其他国家是否会采取报复性的技术标准,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无法为自己设立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标准往往都是单方面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都毫无例外地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壁垒。

首先来看技术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机制。

一般来讲,在运用技术壁垒措施的时候,首先是制定法规或标准,然后是对进口产品进行检查,产品如果符合规定,则允许进口;如果不符合规定,则禁止进口。这是一种零配额的数量控制机制。在技术壁垒设立之初,一般表现为完全的数量控制,如果产品符合法规或标准,则技术壁垒失效。

另外,在实施技术壁垒时,产品进入市场前必须为通过技术标准的审查而支付一定的费用,从而增加了产品的销售成本,因此,与关税壁垒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价格控制机制。但是这种价格机制的表现与关税有很大的区别。关税虽然提高了进口商的进口成本,但不会提高出口商的销售成本,出口与进口的价格差别使关税的价格控制作用体现得非常明显;而技术壁垒所增加的销售成本是由出口商来承担的,此时出口商的销售成本与进口商的购买成本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价格控制的机制存在,因此,技术壁垒的价格机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在应用和实施技术壁垒的时候,以上两种作用机制并非是孤立静止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复合机制,首先是数量上的控制,然后是价格的上升,而价格的上升又必然会导致数量的变化。技术调整所产生的动态复合作用机制也是技术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的主要区别之所在:其他贸易壁垒的作用是静态的、一次性的,而技术壁垒的跨越似乎是无止境的,当企业跨越了技术壁垒之后,新的技术壁垒又出现了;企业依据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之后,适应了新的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实现了其价格控制机制;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新的技术标准不断出现,又形成了新的一轮控制机制。

在以上两种作用机制中,数量机制容易理解,其作用也容易被观察到,而价格机制具有隐蔽性,其作用虽然巨大但不容易被观察到,因此,对价格机制的理解是分析技术壁垒对出口影响的关键。价格机制主要通过提高出口商的销售成本而发挥作用,因此,下面从技术壁垒对成本的影响人手进行分析。

技术壁垒对成本的影响可分为三种类型:导致固定成本增长、导致边际成本增长及导致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同时增长。

在不同的出口产品市场结构下,不同的成本影响模式的影响是不同的,从理论上讲,市场结构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完全竞争型、垄断竞争型和完全垄断型三种。三种成本影响模式在三种市场结构中可能出现九种不同的组合,技术壁垒在这九种情形下对出口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由于发展中国家几乎不可能在发达国家的某一个产品上具有完全垄斯的力量,因此,为简单起见,这里不分析技术壁垒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所造成的影响,而只考虑其他六种组合。

1.固定成本增长情形。当出口国为达到发达国家新的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一次性固定费用支出时,就会出现固定成本增加的情形。固定成本增长会导致平均成本的增长,但边际成本不变。

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固定成本增长对出口商的影响。如果出口商面对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则该出口商自己不能影响产品价格,而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并根据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产量。当固定成本增长后,由于边际成本不变,因此单个出口商的产量不会改变。但是,固定成本增长会导致平均成本上升,由于价格没有变化,因此出口商的利润就会减少。这样,部分出口商就会因为亏损而退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单个出口商的出口量并没有改变,但是出口商的数目减少了,因此,整个出口量就会减少。同时,由于出口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出口额也会随着出口量的减少而减少。

垄断竞争市场。出口商在垄断竞争市场上虽然对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固定成本增长的情况下,边际成本并没有发生变化,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单个出口商并不会改变其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出口量。但是,平均成本的

上升同样会侵蚀出口商的利润。当然,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垄断利润,只有当成本的上升幅度超过了垄断利润,甚至导致其亏损时,出口商才会退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商数目也会减少,不过减少幅度应该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情况。这样,在垄斯竞争市场上,固定成本增长也会导致总体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减少。

2.边际成本增长情形。当技术壁垒使附加在单个产品上的成本增加时,就会出现边际成本提高的情况。如技术壁垒要求提高产品的包装标准,要求产品使用更加昂贵的材料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边际成本上升一定会改变出口商的出口决策,只是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其影响程度不同。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下出口商面对的是既定的世界市场价格,因此出口商任何一个产品的边际收益均保持不变。当技术壁垒导致出口商的边际成本提高以后,在原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点,就会出现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的情形,出口商为了继续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降低产量,从而降低出口品的边际成本,使其仍然满足与边际收益相等的利润最大化条件。这样,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导致边际成本上升的技术壁垒将降低出口商的出口量,由于出口价格不变,因此,也会降低出口额,同时,出口商的利润总额也会减少。

垄断竞争市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出口商对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技术壁垒使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以后,厂商将适当提高出口品的价格以增加边际收益,同时减少出口量以降低边际成本,从而使其重新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量必然减少,出口价格必然上升,而出口额的变化则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如果弹性大于1,则产量的降低幅度将大于价格的上升幅度,总出口额将减少;如果弹性小于1,则产量的降低幅度将小于价格的上升幅度,总出口额将增加;如果弹性等于1,则产量的降低程度正好等于价格的上升幅度,此时出口额将维持不变。

3.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同时增长情形。许多技术壁垒往往同时增加出口品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时,以上两方面的影响将同时发生作用。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出口价格仍然维持不变,但不仅单个出口商的出口量会减少,而且出口商的数目也会减少,因此,出口量和出口总额都会大大降低。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出口价格将上升,出口量会降低,尽管单个生产商的出口额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但是出口商的利润会受到侵蚀,从而会出现某些出口商退出出口市场的情况。

以上分析在理论上可以明确表明,技术标准确确实实在阻碍出口,是地地道道的“技术壁垒”。

三如何突破技术壁垒

毋庸置疑,技术壁垒的存在对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发展本国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设置了障碍。从发展中国家自身来看,技术落后、资金匮乏无疑是最突出的两个方面,因此,如何应对和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和未来对外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熊彼特的发展理论,通过技术转移可以缩小这种差距,因此,中国必须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吸收,通过技术外溢和后发效应的协同作用,将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尽快地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变。

技术标准范文篇2

一、技术标准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和重点,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技术标准是对企业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操作卡、作业指导书所制定的标准,其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导则等,它是企业组织生产、技术研究和精细化管理的技术依据。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给出了两种结构形式,即序列结构和层次结构,前者适用于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后者适用于生产多产品的企业,考虑到电力企业涉及多行业、多品种,故其技术标准体系采用层次结构和序列结构相结合,以层次为主、序列结构为辅的结构形式,以充分体现本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特点。标准编制要充分反映公司技术进步,结合科技发展的实际,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标准编制要全面固化公司近几年来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结合优化业务流程,认真总结、提炼专业管理的新思路、新做法,促进创新成果的制度化、标准化。标准编制要系统思考,统筹兼顾,体现流程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密切配合,互相衔接、协调动作。标准编制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及时体现公司生产、经营、服务的急需,紧密围绕公司的重点工作,超前思考,主动作为,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构建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原则

技术标准体系是由技术标准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构成的系统。研究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原则是最终确认体系框架和编制公司技术标准体系表的前提。因此,必须注重标准体系的统一性、完整性、层次性、协调性、明确性和可扩张性原则。

1、统一性。技术标准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统一审定、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应体现统一性的要求,技术标准体系表应成为实现统一性的具体措施和技术平台。

2、完整性。根据对供电公司基建、生产运行和检修等生产全过程的综合分析,力求形成门类齐全、系统、成套的技术标准体系。

3、层次性。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应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从而使标准体系的组成层次分明、合理简化。

4、协调性。建立标准体系时,必须使电力生产运行、检修等各个环节标准之间的相互协调。

5、明确性。在标准体系中,各类目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统一标准不能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类目,以避免标准的重复制定。应按照标准本身的特点来划分类目。

6、可扩展性。标准体系表既要考虑到目前的需要和技术水平,也要考虑到供电公司的业务范围的扩展和科技的进步,所以,设计的技术标准体系表应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既要考虑体系的稳定性,又要照顾到体系的可修订性。以利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对体系表中的类目或标准进行增删或以旧剔新。

标准体系的制定还应遵循技术专业分类法和生产流程分类法相结合的原则。技术标准体系中标准的收集应遵循“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既要包括和涵盖与公司主要技术工作有关的所有技术标准,同时又应具有针对性、适用性,避免过于庞大烦琐。这不仅便于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降低体系维护成本,而且有利于今后体系的评价和确认工作。

三、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梳理和汇集覆盖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和标准体系(包括标准、规范、规程、导则等),建立起适合公司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体系。收集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部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立技术标准体系框架,逐步理顺公司内标准信息流通渠道,建立技术标准数据库,为本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等工作发挥作用。2006年国网公司颁布了技术标准体系表,按照江苏省电力公司标准体系框架的总体要求,在全面梳理现行标准、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业务流程的优化,2007年苏州供电公司对原体系结构作了调整,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成套的标准体系框架。整个技术标准体系结构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技术基础标准,第二层是以生产过程为排列顺序的企业技术标准。

四、技术标准体系的评价、确认和改进

技术标准范文篇3

产业集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各学术流派对产业集群的基本假设可以归纳为:具有创新特征的区域范围、一组制度安排、一种战略手段、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区域创新的载体四种情形。迈克尔•波特(1990)最早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国内学者陈文华(2007)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从实践来看,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网络化和经济外部性特征,由于分工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各种协作关系,发展初期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

技术标准联盟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常表述为标准联盟、技术联盟或技术标准化联盟等。代表性的定义有:技术标准联盟是技术标准形成机制中组织机制的一种形式,是指以拥有较强R&D实力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以推动某种技术标准的主流化为目标的企业间成员组织。技术标准联盟即技术标准的倡导者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标准进行市场扩散,是技术标准竞争的常用方式,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不同技术标准联盟之间的竞争。同时,这种技术标准联盟也是解决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矛盾的主要形式。技术标准联盟实质上是一系列许可协议的集合体,专利技术的所有者与技术标准管理机构之间、技术标准管理机构与技术标准的使用者之间甚至专利技术所有者与专利技术的使用者之间通过签订一系列的许可协议,将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写入协议之中,联盟各成员之间由此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因此技术标准联盟的治理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契约型治理结构。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为了生存或提升竞争能力以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商业运作为合作内容,以契约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产业战略联盟。

2产业集群与技术标准联盟的联系

产业集群与技术标准联盟实质上都是中间体组织,但二者有明显的不同。技术标准联盟是处于企业和产业集群之间的企业联盟组织,其构成主要是竞争或互补型企业;主要功能是技术研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商业运作,能够通过技术垄断获得超额利润;成员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可以集中,也可以不集中;企业结盟的纽带是契约,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产业集群是基于产业关联而形成的相关组织的网络型分布。张聪群(2007)认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包含三层,即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和外部网络层。核心网络层是第一层,包括企业(生产商)、供应商、客户、互补企业和互竞企业;第二层包括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和其他中介组织;第三层是指外部环境。相对于技术标准联盟而言,成员企业所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功能强调资源整合和抗风险能力。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其时间跨度要长于技术标准联盟。

同时二者也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产业集群为技术标准联盟的组建和运作提供了必要条件。技术标准联盟的组建与运作离不开成员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环境,而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可以全部或部分满足企业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需要。

另一方面,技术标准联盟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首先,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一般来说,参与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企业是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聚合在一起通过共同研发和技术共享实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其次,技术标准联盟通过共同制定技术标准来确定产业竞争规则。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联盟标准。我国标准化改革的方向也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引导(或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由国家标准、协会标准(或学会标准/专业团体标准/企业联盟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的标准体制。技术标准联盟通过制定标准引领产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执行特定的标准模式,从而建立良好的产业竞争秩序。最后,技术标准联盟促进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和升级。相关企业组成技术标准联盟以后,依靠技术标准运作的内在要求,调整相互之间在产品数量上的配比关系,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例如,广东省中山市不断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政府积极推动,依托中介组织研制和推广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探索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模式,截止到2008年5月共制定并实施了15项产业集群联盟标准,促进了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提升了产业集群竞争力。

3产业集群产生技术标准联盟的动因

李维安(2003)认为,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一般动因包括:在联盟中共享资源或业务行为;在联盟中共享知识和技能;在联盟中共同分担风险;在联盟中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技术创新。谭静(2000)、严清清(2007)和曾德明(2007)等人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动机。本文则从产业集群出发,运用标准化、交易费用、主导设计和网络效应理论分析产业集群产生技术标准联盟的原因。

3.1在产业集群内外建立最佳的竞争秩序

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秩序。秩序要靠规范来建立和维护,标准是一种特殊规范。ISO/IEC第2号指南关于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因此,技术标准联盟产生的最基本动因是建立最佳秩序。标准之所以具备这方面的作用是因为: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产生过程是其利益相关者协商一致确定;批准者是公认机构;实施模式是共同和重复使用。这四个要素的实质就是“统一”,它是秩序形成的基础。在产业集群中,技术标准联盟建立最佳秩序的途径有三个层面:一是在成员企业内部建立最佳的生产经营秩序,这是建立最佳秩序的前提;二是在技术标准联盟内部建立标准的兼容秩序,通过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和模块化等基本形式安排和优化成员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关联”状态;三是在产业集群中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表现为技术标准联盟之间及其与非联盟企业之间的竞争秩序。也就是说,企业通过组建或参与技术标准联盟来协商确定产业的竞争规则。2006年10月,广东顺德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和万和集团有限公司结束了十余年的恶性竞争,以标准为媒介,推出了“冷凝式燃气热水器”这一世界领先的国内区域性联盟标准,对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树立“顺德标准”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3.2共享企业间资源,分散技术研发与标准运作风险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是相对于市场或层级组织的另一种选择,能够有效地克服市场或者科层组织的不足,而技术联盟正是一种组织间形式,或者说是网络组织,能够有效地避免市场或科层组织存在的问题。在产业集群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企业单独进行技术研发要冒较大风险,一旦研究失败,企业不仅需承担巨额的沉没成本,而且使已形成的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本变得毫无价值。尤其是对技术标准进行市场推广时,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的网络化系统,其最大着眼点是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地利用外部规模经济。当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已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才,或者缺乏这些资源时,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多个企业在技术创新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技术成果,有利于缩短创新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降低开发成本,从而降低创新风险。一直到后来标准的市场推广,辅助产品的配套开发,都需要相关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因此,为了分散产业标准竞争中的巨大风险,企业有动机发起或加入共同标准联盟。3.3争夺标准主导地位,打造事实标准

在产业集群内外,产品差异化的存在势必产生不同的技术标准。一个优势企业要想把自己的标准打造成为被市场认可的主导标准或事实标准,必须通过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来实现。20世纪70年代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产生了主导设计理论。Utterback和Abernathy(1975)首先提出:主导设计是由以前独立的技术变异所引发的多项技术创新整合而成的新产品(或特征集),它为某个产品类别建立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单一技术轨道,其他技术轨道则遭到市场的排斥,其结果改变了企业和产业内的创新和竞争状况。Anderson和Tushman(1990)对不同产业的研究表明,技术的生命周期主要经历技术的非连续性发展、竞争性或替代性技术不断涌现、主导设计方式的形成、设计方式递增积累等几个发展过程。主导设计的实质就是产业技术标准;一项技术取得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时才算取得了主导地位;在主导设计方式形成的阶段也就是技术标准竞争的阶段,不仅决定将由谁制订游戏规则,而且必须为后一阶段的递增积累打好基础。他们认为,形成主导设计的重要手段是构建技术标准联盟。

3.4利用网络效应取得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网络性。不管是有形的还是虚拟的,网络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经济特征: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称为网络效应、网络外部性或需求方规模经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连接到一个较大的网络优于一个较小的网络。由于网络外部性,产品的成本和价值可能取决于其他已经使用或者装备和构成网络的用户的数量。这一规律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体现得特别明显。何亢川和吴能全(2006)总结了在网络经济中要赢得标准竞争需要掌握的七种关键资产:对用户基数的控制;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先发优势;生产能力;互补产品的力量;品牌和声誉。企业参与技术标准联盟可以获得如下优势:首先,通过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拥有核心技术的多个企业拿出自己的专利技术,实施“专利联营”,这样可以获取单项专利技术运营不可比拟的垄断利润。其次,标准竞争可以通过建立顾客偏好、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创造“先动者”优势。臧旭恒和邢宏建(2007)认为,同时进入的网络技术标准竞争更有利于较为先进的技术。而在先后进入的技术标准竞争中,在位技术依靠其安装基础经常可以将新技术锁出市场,并将消费者锁定于在位技术。最后,网络效应可以形成技术的扩散效应,加快其用户基础的建设,防止技术不兼容的厂商趁此开拓自己的“安装基地”,创造较高的市场需求。网络的正反馈机制将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最极端的形式中,正反馈可以创造赢家通吃的市场,即单个公司或技术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综上所述,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集聚的高级形式。产业集群为技术标准联盟提供了基本条件。产业集群条件下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首要动机是建立竞争秩序,其次才是资源共享,争夺标准主导地位及利用网络效应获得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标准联盟技术标准网络效应

[论文摘要]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集聚的高级形式。产业集群与技术标准联盟实质上都是中间体组织,二者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产生技术标准联盟的动因主要包括四方面:在产业集群内外建立最佳的竞争秩序;共享企业间资源,分散技术研发与标准运作风险;争夺标准主导地位,打造事实标准;利用网络效应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旭辉.产业集群各学派的特点与最新研究动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

[2]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8.

[3]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1.

[4]AndersonP,TushmanM.TechnologicalDiscontinuitiesandDominantDesigns:ACyclicalModelofTechnologicalChange[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35):604-633.

[5]UtterbackJ.,AbernathyW.ADynamicModelofProductandProcessInnovation[J].Omega,1975(3):639-656.

[6]何亢川,吴能全.网络经济中企业组建标准联盟的动因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1):9.

[7]谭静.论企业标准联盟的动机[J].决策借鉴,2000(10):8.

[8]曾德明,方放,王道平.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动因及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37.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10]生延超.基于交易费用的技术联盟经济学解释[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

[11]陈黎琴.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7.

[12]吕铁.技术标准与产业标准战略[J].世界标准信息,2005(12):95.

[13]严清清,胡建绩.技术标准联盟及其支撑理论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100.

技术标准范文篇4

2.识别卡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80年代开始制定识别卡及其相关设备的标准,至今已颁布了37项。我国于90年代从磁条卡开始进行识别卡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现有6项磁条卡国家标准,基本齐全,等同采用ISO7810《识别卡物理特性》和ISO7811《识别卡记录技术》系列标准;三项触点式集成电路卡(IC)国家标准,等同采用ISO7816《识别卡带接触件的集成卡》系列标准。另外,有5项国家标准涉及到金融卡及其报文、交易内容,采用了相应的ISO标准。目前,我国尚未将无接触件集成电路卡、光存储卡以及使用IC卡金融系统的安全框架等国际标准转化制定为我国标准。

3.通讯网络标准:通讯网络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有MHS电子邮政系统和美国Internet电子邮政系统。前者遵循ISO、IEC、CCITT联合制定(个别是单独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联(OSI)系列标准,后者执行美国的ARPAInternet系列标准。这两套标准虽然可兼容,但还有差异。因此,我国制定通讯网络国家标准时,主要采用OSI标准,但不要考虑ARPAInternet标准。现在我国有146项网络环境国家标准,其中有99项标准分别采用ISO、IEC标准,占67.8%。我国现有的网络环境国家标准还不配套。如网络管理,我国仅有2项国家标准,而ISO/IEC有40多项标准。其中系统管理、管理信息机构、系统间信息交换是我国标准空白。

这里需指出,数据加密、密钥管理、数据签名等安全要素,已有国际标准草案,需要我们追踪,及时等同地转化为我国标准。通讯、网络设备标准约有380项,其中123项采用IEC、CCITT等标准占32%。微波通讯、卫星通讯、移动通讯等方面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较低,如卫星通讯18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仅一项。信息传输介质国家标准较多。以光纤通讯电缆为例,有53项国家标准,其中45项采用IEC、CCITT标准,8项涉及到进网要求,视我国情况而定,故没有采用。

技术标准范文篇5

推动技术进步和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技术规范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现就推动我市实施技术规范战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标准作为沟通国际贸易和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技术纽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推动我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将有利于利用技术标准保护和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品出口;有利于使用标准化手段优化我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提高我市主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我市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技术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体现创造、提高质量效率和适应国际化”为核心,以推动技术标准研制和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为重点内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国际接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我市技术标准工作新的局面,从而推动我市标准化总体水平和社会标准化意识的提高,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

(三)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从发展经济、壮大产业、应对挑战的目的出发,营造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监督,充分调动广大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技术标准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标准化工作。

2.自主创新、资源整合的原则。以推动自主创新为抓手,实现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品牌。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通过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挖掘全社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潜力,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3.突出重点、渐进展开的原则。我市的技术标准工作要紧紧围绕区域特色经济,重点放在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和领域,通过开展技术标准研究,提升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增强产业抗冲击力,以此带动我市产业的发展并达到辐射示范经济区域的作用。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到年,我市的标准化总体水平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主要目标如下:

——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到年,落户的全国和广东省TC/SC/WG(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订工作组)达10个;企事业单位参与制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不少于150项,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取得突破。

——企业的标准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到年,我市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的企业不少于100家,并且“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在行业中发挥明显的示范辐射作用;二是我市产品每年获得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认证不少于120项,到年,我市主要工业产品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三是我市产业集群实施联盟标准的成效进一步得到提升。

——标准化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加强我市标准化示范企业、示范镇(区)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企业、示范镇(区)的示范作用,提高标准化工作在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科技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以及促进企业竞争力和镇区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服务业和农业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我市主要服务性行业建立服务标准体系,服务质量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建立和完善我市标准化工作的支撑体系。一是搭建我市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平台,向社会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情报、培训和检验检测等信息查询服务;二是建立和完善与我市主要出口产品相对应的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防范体系;三是建立标准化人才培育体系,全社会技术标准意识显著提升,形成全社会重视标准化的环境和风气。

三、工作措施

(一)以开展技术标准试点为主要工作方式,探索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符合市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工作推进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激励政策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实施体系;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标准研制与科技研发的协调发展,使两者既互为促进,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鼓励和扶持我市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单位积极承担全国和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或标准制订工作组(WG)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对纺织服装、灯具、家具、五金制品、电子电器、食品饮料、化工制品、医药保健、游戏游艺、现代装备制造、包装印刷等我市的主要行业,通过加强技术、设备、人才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帮助企业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同时,大力扶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以推动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四)按照“把握技术趋势、展现特色、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则,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分析研究产业现状,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模式,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实施联盟标准,促使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并且不断总结评价联盟标准的实施效果,以便实施持续改进,提升联盟企业应对竞争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五)以经济总量大、产业聚集发展的镇区为重点,积极引导相关镇区创建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示范镇(区),相关镇区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来有效推动示范镇区建设,使标准化成为推动镇区产业聚集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力助推器。

(六)加强标准化示范企业的建设,选择并重点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优势、科研能力的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以实现企业经济的效益增加,技术的进步,竞争力的增强;并通过在行业中大力推广示范企业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提高整个产业、行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七)大力推进我市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通过加快引进港澳地区、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优先开展对提高城市功能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公共安全服务、会展、物业管理、运输、商贸、物流、宾馆、餐饮、旅游、金融、信息咨询等行业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优先制定对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行业服务操作规范、服务质量验收和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以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八)以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是围绕我市农业生产基地,制定和完善我市主要农作物的产品标准、无公害种植及绿色食品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增强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二是引导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形成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以带动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九)建立标准化人才培育体系,着力提高我市技术标准研究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和企业要创造条件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建立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多层次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标准化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采取培训、学术交流、主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各层次、多形式的标准化活动,有目的地对标准化从业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人员等进行标准化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以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队伍为重点,加强标准化科研队伍建设,提升标准科研水平。

(十)加强我市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平台、检验检测机构以及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开发建设我市技术标准信息网,开发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开展技术标准信息情报资料的收集、综合和分析工作,建立标准信息资料电子阅览系统,并实现与国家技术标准信息系统的联网,与市政府门户网站链接,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技术标准信息查询服务;同时要建设好快速跟踪与评价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体系,确保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信息在我市畅通无阻。二是依托我市现有的部级、省级、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及企业的实验室,进一步加强技术检测服务,结合的产业优势,力争在我市建立1至2个部级质检中心。三是依托我市标准信息协会及各类专业协会,构建服务于我市技术标准发展的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四是在重点行业建立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防控工作的调查系统和信息系统专家库,并使之与国家协调机制相适应,做好对我市主要进出口产品可能遭遇到的技术壁垒进行通报预警,以增强我市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一是成立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财政局、外经贸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局、农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技术标准工作情况、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的通报工作和信息沟通,充分调动质监、科技、检验检疫、卫生等部门以及企业和中介机构等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三是建立技术标准工作责任制,并把落实工作责任情况纳入各镇区及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各镇区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推动本镇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质监、科技、卫生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建立起以技术标准的研究、制(修)订、推广实施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规范、透明、高效的工作机制,在技术标准工作中,变主导为引导,为企业研制标准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资金支持环境和推广应用环境,形成技术标准宏观管理和调控机制。

(二)成立我市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加强对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服务与指导。

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成立市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指导企业等有关单位开展标准化活动,包括指导我市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单位积极承担全国和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或标准制订工作组(WG)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组织、指导各产业集群开展联盟标准工作,指导企业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标准化活动,不断提高我市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建立质监与科技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促进技术标准研制和科技研发互动发展。

科技部门要通过制(修)定相关政策,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促进科技进步的办法、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的办法等,以实现科技政策与技术标准政策的协调。质监与科技部门要建立协调攻关的机制,凡政府支持的重大产业研发项目,标准化研究机构要进行配套的标准可行性研究,政府支持的科研项目产生的科研成果,可形成标准草案的,通过标准立项后,应直接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以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科技部门要建立以标准需求为引导的科研支撑体系,根据标准的市场需求,提出研制标准所需的科研项目,并对此类科研项目要给予支持;要大力培育科技中介组织,引导其将科研成果通过标准向企业和协会提供和推介。质监与科技部门要共同建立“科研成果-试点示范-研制标准-应用推广”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一条龙体系,对现有试点示范的科研成果,引导其通过研制标准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加快推广的速度;对还没有试点示范的科研成果,鼓励其通过试点示范与标准相结合进行推广。

(四)建立投入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导向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促进技术标准战略全面实施。一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可参照专利的相关规定给予专利发明成果的待遇,促使可以成为技术标准的专利及时进行技术标准的转化。二是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标准化审查,优先选择采用先进标准的产品或项目。三是要把标准化推进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成果纳入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励范畴,建立市级技术标准奖励制度。四是要设立每年不少于300万元的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在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资助范围包括承担全国和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或标准制订工作组(WG)工作的单位,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单位,组织制定联盟标准的单位,承担农业标准化项目建设的单位,获得“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认证的企业,以及作为普及标准化知识和培训标准化人才所需的经费等,具体按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技术标准范文篇6

1.1苗床的准备

选择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能排能灌的田或菜园地,土质要求选砂壤土,呈酸性或弱酸性土壤。苗床地应事先翻挖曝晒,亩用腐熟农家肥2~3t,翻埋与土混匀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苗床做成平畦,宽1.5m,长10m为一畦。深翻曝晒后在撒秧前3~5d平整好,并用锄头拍实后盖上厚约8~10cm营养土即可等待播种。

1.2营养土的准备

选择离水源较近的田块深翻后充分曝晒,作备用苗床地,土壤选择优质砂壤土,田块准备好后堆捂营养土做苗床用土,亩用营养土2000kg,亩用500g敌克松拌入进行土壤消毒,以防立枯病,2000kg营养土用普钙20kg、尿素15kg、磷酸二氢钾1kg拌入。

1.3种子准备、种子处理

种子准备:亩用种量35~40kg,可移栽0.8hm2大田。

1.3.1精选种子:采用风选、筛选、泥水选种、汰劣去杂,确保用种纯净饱满,充分发挥良种增产的潜在优势。

1.3.2晒种:浸泡前将所用种子选晴天晒2~3d,薄摊勤翻,充分利用阳光紫外线杀菌,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1.3.3用药液浸种

1)亩用100g左右多菌灵对水50kg浸泡谷种35kg左右,浸种24~48h后催芽播种。

2)用优质石灰500g对水50kg,用滤液浸泡谷种30~40kg,视气温高低浸种2~3昼夜,注意不能搅动水层,保护水面药膜不破裂,浸种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备用。

3)用硫酸铜50g,先用少许温水溶化后对水50kg,浸种35kg左右,浸泡24h捞出洗种催芽播种,可防治多种病害。

4)用叶枯净50g对水50kg浸种40kg左右,浸泡24~48h捞出,用清水冲洗后催芽播种,可防治白叶枯病和谷粒黑粉病。

2播种

根据苗龄和移栽时期可确定播种期,一般在4月10~15日播种,5月中下旬即可移栽,苗龄35~40d,每25~30m2苗床移栽667m2大田。播种前要求准备好盖种土,用预留的营养土过筛后备用,1~2m2苗床准备10~15kg。播种程序是苗床洒水、播种、盖种、喷除草剂、覆盖薄膜。

1)苗床洒水。苗床先整理平,再喷洒清水,使0~5cm土层处于水分呈饱和状态。

2)待苗床土壤手捏成团,自然散开时,即可开始播种,1苗床播种量100~200g,将种子均匀播撒在床面上,用木板轻压入土。

3)盖种。把事先准备好的过筛床土均匀撒盖在床面上,盖种厚度以不见种籽为度,厚度为0.5~1cm。

4)盖土后喷洒除草剂。每亩用12%丁草胺或杀草丹11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

5)覆膜盖草。化学除草后,及时在苗床上直接盖膜,或起拱覆膜促齐苗,盖膜前可撒粗秸秆或稻草建小拱棚盖膜,出苗后要及时通风以免烧苗,出苗后第15d要中午通风炼苗保持至第30d,确保苗高达到30cm左右。

3苗期管理

1)出苗一周后即可揭膜,揭膜后第2d,根据苗床干湿情况补施提苗肥1次,亩用尿素8~10kg对水浇施,此次施肥既提苗又补水;然后继续盖膜,以后一周一水至苗高30cm左右揭膜。视苗情可结合浇水补施追肥,亩用尿素8~10kg。

2)水的管理。整个苗期的管理重点是水,待苗在中午太阳直射最热时外叶卷边,或早上苗尖无露珠,方可补水,补水要一次补透,切忌天天浇水,水分过多容易发生立枯病,若出现立枯病,每m2用2.5g敌克松对水1000倍防治。

3)肥的管理。根据苗的情况,结合浇水,增施追肥,使用尿素每亩一次不得超过10kg。

4)移栽前一周浇1次透水,亩施8~10kg尿素的送嫁肥。

4大田移栽及管理

4.1移栽

旱育秧与水育秧相比,秧苗相对要矮,因此要求浅水栽秧,旱秧基本无缓苗期,早生快发,因此要稀植,按(23.3cm+13.3cm)×10cm宽窄行移栽,每丛不超过2苗栽植即可,亩基本苗约3.6万丛。

4.2肥水管理

1)亩施20kg尿素、25kg普钙、5kg钾肥作抄耙肥。

2)栽后5~7d结合除草亩施8~10kg尿素作分蘖肥,促分蘖。

3)栽后45~50d根据田间群体大小和田间水稻叶色变化情况,酌情施好孕穗肥。

4)出穗整齐后可酌情亩施3~5kg尿素作穗肥,以达最佳产量。

4.3防治病虫害

技术标准范文篇7

一、研究目标、内容和期限

研究目标:对若干重点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提炼和提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或形成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草案,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带动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

研究内容:

专题1、资源能源领域

1)混合动力汽车及配件检测技术标准的研究;

2)工业节能中能源综合管理技术标准研究;

3)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专题2、先进制造与材料领域

1)生物材料、环保材料等功能性材料技术标准研究;

2)大型船舶制造关键技术国际标准研究;

3)智能化现场总线技术应用规范研究;

专题3、公共安全领域

1)安全环境中电子标签应用特殊要求及信息安全服务应用技术规范研究;

2)高危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

3)血液制品安全管理技术标准研究;

4)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检测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期限:2010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及匹配资金;鼓励企业为主、产学研联合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5、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建议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需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6、本指南课题申请起始日期为*年6月17日,截止日期为*年7月8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在线递交电子文本1份。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7月1日至月8日,每个工作日上午8:30~下午5:0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7、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技术标准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

1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

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发展是与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和农村水利建设状况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基本上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还没有一部符合国情的农村水利技术标准。20世纪50年代,在农村水利的灌排工程规划设计中,主要参考使用当时(前)苏联的有关设计规范。20世纪60年代,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已达到的技术水平,有关主管部门曾组织一些单位,分别编制了东北以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审定和颁布。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总结我国灌溉排水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提高设计技术水平,原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委托陕西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与农田灌溉有关的《灌溉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并于1984年由水利电力部颁发试行,成为我国第一部农村水利技术标准。该规范为部颁标准,对于统一和发展我国农田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规和规章,掀起了一个编制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喷灌工程建设蓬勃发展的需要,编制了水利行业第一部国家标准《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对指导我国喷灌技术的有序发展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农村水利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农村水利有关的标准大量编制,共计有《喷灌用自应力钢丝网水泥管》(SL11-90)等31项标准,是农村水利技术标准高速发展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高质量发展。2000年,水利部在清理整顿现行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1年版),提出了由专业序列、专业门类和层次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该体系表共列有已颁、在编(含在修订)和拟编的水利技术标准615项,其中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共有54项。54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中,已颁标准24项,拟编标准14项,起草标准10项,拟修订5项,送审1项。24项已颁标准中,灌排中心作为主编或者参编单位的标准只有6~7项。2006年,水利部对该体系表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08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该体系表共列有已颁、在编(含在修订)和拟编的水利技术标准942项。其中,农村水利技术标准有75项。75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中,已颁标准22项,在编标准27项,拟编标准26项。22项已颁布标准中,灌排中心主编的标准已经达到13项。2014年,为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满足水利改革发展对标准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水利部修订完成了2014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该体系表共列有已颁、在编(含在修订)和拟编的水利技术标准788项。灌排中心根据全国农村水利技术和材料设备发展的现状,配合农水司,组织专家对原标准体系内外的85项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通过补充、合并、删除,最终确定31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列入新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31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中,灌排中心主编标准达到25项;31项标准中有26项已颁标准,其中22项标准是由灌排中心主编的。

2存在问题

我国农村水利技术标准虽然较好地促进了我国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但是与我国农村水利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灌排中心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系统整理农村水利的各项标准,承担了多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目前,在标准制修订上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尽快修订完善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现行《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2014版)对原有的标准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将许多标准进行了删除、合并、吸纳,例如:《泵站安全鉴定规程》修订时将合并《灌排泵站机电设备报废标准》部分内容;《泵站安装及验收规范》修订时将合并《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程》和《潜水泵站技术规范》的部分内容;《泵站技术管理规程》(GB/T30948-2014)再进行修订时,将合并《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程》(GB/T50510-2009)《泵站计算机监控与信息化系统技术规范》(GB/T583-2012)《潜水泵站技术规范》(SL584-2012)的相关内容;《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58-2009)修订时将合并《节水灌溉设备水力基本参数测试方法》(SL571-2013)、《微灌用中小型移动式收不机组》(SL480-2010)相关内容;《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2010)修订时合并《机井井管标准》(SL154-2013)相关内容;《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程》(GB/T50363-2006)现已完成报批稿,再修订时将合并《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通用图形符号标准》(SL556-2011)相关内容;《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修订时合并《节水灌溉设备水力基本参数测试方法》(SL571-2013)相关内容;《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修订时合并《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423-2008)、《大型螺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989-2014)相关内容,修订后将改名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修订时合并《渠道防渗材料性能指标及其检验方法》(国标报批)相关内容;《牧区草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SL334-2005)修订时合并《风力提水工程技术规程》(L343-2006)、《光伏提水工程技术规范》(SL540-2011)、《牧区草地灌溉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程》(SL519-2013)、《节水灌溉太阳能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范》(SL19647-2013)相关内容。《农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2014版)中农村水利标准精简到31项,标准整合的项目比较多,因此应加快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2.2标准制修订中缺少与当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指标

现行农村水利标准中有的技术指标大多是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的,与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技术指标系统性差、变化较大。但是,现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由于缺少水利标准化的研究经费,仅仅对标准本身进行修订,对标准中涉及的一些试验性的指标,也只能是凭借专家经验进行修订,直接影响了标准制修订的水平。我国幅员辽阔,现行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指标主要以北方为主,对南方的自然条件与特点考虑的不太全面,没有因地制宜的反映各地的差别,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适用性,以致有的技术指标定得太笼统,有的指标难以达到。例如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率,全国只按大、中、小和井灌区提出统一的指标值,而没有考虑南北方的差异,南方地区山丘多,盘山渠道多,耕地分散,渠道输水距离长水量损失大,难以达到相关标准中规定的指标值,因此应按南方和北方、山区和平原灌区进一步细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现行农村水利标准中有关小农水工程的技术指标相对比较少,如南方很多小渠道采用水泥空心砖等材料衬砌,但现行标准中无此技术指标,又如山丘区经常建设高位水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目前也尚无技术指标可循,因此,现行的相关农村水利标准尚不能完全适用南方这些小农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2.3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比较缺乏

现有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在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虽有部分规定,但缺乏符合实际的建设定额、运行管理标准,基层技术人员对此反映强烈。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后,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目前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沿用的定额单价较低、工程前期工作所需费用大,最终能用于工程实际建设的费用不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标准中,拟定相应指标反映此现实状况,强化建设管理。调查中发现,较早建设的一批节水灌溉工程已有20年以上,由于缺乏良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防渗渠道的老化损坏、农田灌溉输水管道的淤堵问题突出,甚至有些微灌系统运行维护不到位,投产3~5年后就不能正常使用,造成严重浪费和损失,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成为最薄弱环节,管理人员少、公务经费与运行维护费不足,农民用水者协会真正起作用的很少,因此有关管理的标准应根据现状进行修订或补充,以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农村水利工程健康运行。

2.4现有水利技术标准与其他部门标准有内容交叉重复现象

水利部门编制的有关材料和设备的技术标准与农机部门、轻工部门、冶金部门等编制的相关标准中同样存在,如泵站、喷灌设备、微灌设备、输水管道、机井等方面。这些交叉重复的标准,有的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属重复编制;有的属于同一种产品技术标准,而在内容、技术要求、技术指标的取值、试验方法等方面不完全一致,给用户和质检机构在应用这些标准时带来一定困难。

3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几个环节

水利部是水利行业标准化的行政主管部门,为进一步加强对水利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水平,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成立水利部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水人事[2012]95号)”成立了水利部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与此同时,还印发了《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办法》、《水利部中央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则(试行)》和《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等一系列水利标准的相关文件。灌排中心自成立以来对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中心领导将该项工作归口机电灌排与技术推广处,并安排专人负责。近几年,中心组织专家对现行农村水利有关规程规范、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开展了大量的相关调查及标准化研究工作,根据我国目前农村水利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提出了近5年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订修订计划,实现了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制订修订工作的有序管理。并在多年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标准编制的工作重点在于把握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几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把握了这些环节,才能提高标准编写的水平。在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应注意把握3.1~3.4所述几个环节。

3.1立项申报

水利技术标准的立项必须遵循的2个基本原则:一是立项的基本要求,就是无论是制定还是修订的标准都必须是纳入《水利技术标准体系》(2014版)中。二是提出被修订的标准,使用年限应超过5年。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应根据当前农村水利发展需求,同时,对立项的标准要进行研究及充分的论证,并完成《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ZY-2013)中ZY-02-2013《制修订项目建议书》和《ZY-03-2013()年度制修订项目申报书》。2015年,灌排中心在对现有农村水利技术标准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16年农村水利标准制修订的建议计划。一是对《大中型灌溉设备技术规范》进行修订,修订时将《卷管牵引绞盘式喷灌机使用技术规范》(SL280-2003)的部分内容合并。避免标准分类过多过细。二是对《微灌工程技术规范》进行修订,现行《微灌工程技术规范》是2009年颁布的,这几年微灌技术发展迅猛,规范中的部分参数不能满足现实工程要求,本次修订将合并《节水灌溉设备水力基本参数测试方法》(SL571-2013)和《微灌用中小型移动式首部机组》(SL480-2010)中的部分相关内容。三是对1999年颁布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进行修订,修订时将合并《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558-2011)、《喷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569-2013)、《衬砌与防护渠道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599-2013)和《农田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在编)的相关内容。

3.2大纲阶段

标准制修订大纲是标准的主体框架,也是标准的核心所在。主编单位应明确编写标准类别,是工程类还是非工程类的标准,按照工程类和非工程类标准的编写规定进行大纲编写。目前,工程类的国家标准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通知”(建标[2008]182号)的有关要求执行;非工程类的国家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的有关要求执行。水利行业标准(工程类、非工程类)统一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14)的有关要求执行。在标准计划项目下达后,主编单位应立即成立编写组,编写组的组成应体现农村水利行业的权威性、代表性,应包括生产、使用、科研、高等院校等各个方面。编写组的成员应该具有丰富的水利专业知识和时间经验,熟悉业务,并且了解水利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相关规定、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编写组成员不宜过多,应严格执行水利部《关于加强标准编写单位和人员管理、调整技术内容审查人署名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编写组成立后,应及时召开编写组会议,会议上确定工作分工,进度计划安排。一般来说,修订标准的周期为2年,制订标准的周期为3年。标准编写大纲,就是基本确定标准的框架、内容。编写组在完成了编写大纲后,需报标准主持机构审查,由主持机构组织专家召开编写大纲审查会,专家对该编写大纲进行审查,并向编写组提出质疑,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主持机构认同的编写大纲。大纲一旦确定,就意味着整个标准就框架结构、基本内容的确定,因此,大纲审查是提高标准编写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确定大纲、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各种意见、甚至进行专题研究和一定的验证性试验的基础上,根据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技术要求进行分类筛选,完成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含正文、附录、必要的条文说明)、征求意见阶段的编制说明(包括编制工作简况、编制原则、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等)和必要的专题报告。

3.3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的征求意见阶段是制定标准的重要环节,尽量做到周密、细致、完备。每项标准应向该领域的有关单位、著名专家发放征求意见稿50份以上,征求意见时间一般为2个月。征求意见的单位、专家应覆盖该领域的方方面面,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单位、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政府部门)等。同时,要求回收率在60%以上。对专家提出的意见,编写组要召开会议逐条讨论处理,将所有反馈的意见分为采纳、部分采纳、不采纳3类,对于部分采纳和不采纳的条款要分别说明理由,同时按照《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中《意见汇总处理表(ZY-09-2013)》的要求,整理完成意见汇总处理表。目前,标准征求意见存在着回收率较低的现象,很难达到60%的要求,遇到这样的情况,主编单位往往会有针对性再挑选一些单位和专家,进行第二次补发,对于重要的标准或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主编单位征得主持机构得同意后,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和测试验证,并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处理意见。

3.4审查阶段

标准的审查阶段是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相关技术指标一次全面的讨论和审查,以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并使该标准与其他标准协调一致。标准的送审稿实际是编写组提交的标准制修订的最终成果。因此,对送审稿的审查,也是对这一项目成果的验收并完善,在审查过程中,编写组除了汇报标准的结构内容外,还需阐述编制过程、项目来源、编制理由以及一些重大事项调整等。根据专家审查后的送审稿,编写组修改完善后才能形成最终的报批稿,完成整个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送审稿审查会议实行审查专家负责制,审查专家要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技术权威性,一般总人数要在10人以上,特别注意的是,编制组成员不能作为审查专家,主编单位和参编单位作为审查的专家不应超过3人,且不能担任审查负责人。送审稿的审查一般采用会议审查,有主持机构组织专家对送审稿进行逐条逐字的审查。如果主持机构和主编单位是同一单位时,由主管机构或指定其他相关机构支持审查。对有争议的问题,需进行充分讨论和协商,最后要做出结论性意见,如果需要表决,必须有四分之三的审查专家同意方为通过。

4建议与思考

4.1鼓励社团及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

目前我国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大多是由科研院所的学者组成的,来自协会和企业的专家很少。鼓励社团及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是我国标准化发展重要策略和改革方向,今后的国家标准体制要由目前的四级标准(国家、行业、地方、企业)逐步过渡到三级标准(国家、协会、企业)。要提前做好过渡的准备工作,为此,可在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化领域开展试点工程。可尝试标准制修订工作中邀请“灌区协会”、“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灌排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等社团或民间组织参加,可以使我们制定的标准更加贴近市场,针对市场的需要将那些能提升产品水平的科技成果纳入标准,转化成生产力。

4.2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交流

目前,我国的农村水利技术标准数量不少、门类也较齐全,一些标准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应用效果也比较好。建议选择其中若干项译成英文,作为ISO草案,申请为国际标准。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特别是参加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活动,建议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标准化技术人员出国参加有关国际标准化活动,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制定、采用和实施情况,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从而为制定我国农村水利技术法规和标准提供技术信息,以提高我国农村水利标准化的整体水平。

4.3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层出不穷,需要不断提高农村水利技术标准的水平和先进性,编制新标准或修订旧标准,并将一批落后的标准淘汰出局。进一步建立完善合理的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废止和制(修)订制度,尽快建立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维护机制,一方面要对标龄太长的技术标准进行修订或废止,并建立信息检测机制,及时将科技信息反馈到标准制订计划中去。另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把设计、施工、管理和产品生产单位置于一个全球竞争的环境下,维持技术标准的动态发展,以此促使这些单位积极采用新技术成果,使其工程或设备产品达标,否则难以进入市场竞争。

4.4做好农村水利技术标准化宣传和研讨平台

技术标准范文篇9

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我省产品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战略就是通过建立和推广技术标准,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近年来,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有利于为我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产业聚集和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开展技术标准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标准化工作。

(二)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引导的原则。技术标准研制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标准化与市场的联系,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尽快形成优势产业技术标准。

(三)坚持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的原则。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的产品标准。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充分挖掘全社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潜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我省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三大工程,即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建设三大体系,即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

(一)实施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

1.积极推动我省优势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

2.积极申报组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到“**”末,全省争取申报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30个。

3.鼓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紧紧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建立健全基本满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到“**”末,争取主导或参与新制(修)订国家标准的数量超过120项;制(修)订省地方标准1000项以上。

4.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到“**”末,力争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全省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争创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家。

5.积极开展标准项目的研究。组织有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如食品安全、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等)的项目申报国家标准科研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科技成果奖”等。

(二)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

1.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建立包括收集与反馈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研究与咨询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防范和应对体系。

2.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传递网络。以报刊、网络等为载体建立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出口企业的信息传递网络。

3.完善“WTO/TBT”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国家三大信息资源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技术法规数据库、WTO/TBT—SPS通报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我省WTO/TBT技术标准专题数据库,提高WTO/TBT专题技术标准数据库在全社会的应用水平。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到“**”末,力争建立6—8个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示范市,培育30家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标准化示范企业,扶持5—6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建立20个部级、20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和50个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40个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绿色饭店、标准化服务社区等300个。

(四)建立健全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为主体的省农业标准体系。到“**”末,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0项以上。

2.以食品标准为重点,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溯源体系。按照《**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标准备案的管理。建立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安全质量溯源的标准化体系。

3.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农业投入品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环境和动植物安全风险评估要求等;推广和实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认证),到“**”末,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达到60家。

(五)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省标准信息资源,建立以**标准化研究院为龙头,覆盖全省的标准信息服务网;加强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安徽(国家)农业标准化与检测中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部级、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联合全省专业质检机构,覆盖我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品检测、标准验证网络。

(六)建立健全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争取完善标准化地方法规和规章体系,到“**”末,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报请修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规章。

四、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领导辖区内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质监和科技部门负责对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商务、环保、卫生、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部门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省属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确定专业性机构履行标准化工作职责,开展相应活动。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构建以质监、科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有关大专院校要积极探索

(三)建立协调和激励机制。建立科技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企业等积极参与标准研制。承担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和创新产品项目的单位,同步进行标准研制与科技项目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向标准转化进程,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的项目,优先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等规划。将先进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列入省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成果纳入省科技进步奖奖励范畴。

技术标准范文篇10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我市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范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若干意见》(办[2011]1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实施我市技术标准战略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从事技术标准研制,参与国际、国内和省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并取得重大成果,企业标准化人才培训,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WTO/TBT)应对和防护体系,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建设等予以经费资助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凡在市辖区内依法设立的法人单位(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专项资助经费。

第二章资助的原则、范围和额度

第五条申请专项资助经费的标准化工作项目应当符合下列原则之一:

(一)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并有利于促进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相关科技成果的标准化、产业化;

(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增强的竞争力;

(三)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提升产品在国际、国内、省内市场的竞争力;

(五)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

(六)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产品跨越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七)有利于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业整体水平,促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八)其他。

第六条专项经费资助范围:

(一)技术标准研制。

1、主导或协助制定、修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联盟标准;

2、承担的部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科研项目。

(二)标准化活动的组织、管理。

1、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工作组的工作;

2、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工作组的工作;

3、承担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工作组的工作;

4、承办国际、国家、省标准化组织的论坛、年会或学术研讨会等;

5、承办省、市标准化重大活动项目。

(三)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并取得重大成果、企业标准化人才培训。

1、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和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并取得相关证书或资格认可等;

2、通过联合高校,开展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企事业标准化技术人才。

(四)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和防护体系。

1、建立市范围技术标准数据库;

2、建立市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

3、建立市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和防护体系。

(五)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建设。

1、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3、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4、其他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

第七条技术标准研制项目资助额度。

(一)标准制修订项目。

1、每主导制定、修订一项国际标准,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协助制定的,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

2、每主导制定、修订一项国家标准,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协助制定的,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

3、每主导制定、修订一项行业标准,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协助制定的,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2万元;

4、每主导制定、修订一项地方标准,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2万元;协助制定的,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5、在专业镇及产业集群中,每主导制定一项企业联盟标准,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多个单位同时参与制定、修订同一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原则上只对参与程度最高的一个单位予以资助。

(二)标准化科研项目。

1、承担部级标准化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

2、承担省级标准化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

3、承担市级标准化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第八条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并且其提案是唯一被采纳为国际标准核心内容的,为主导制定、修订国际标准的单位;参与国际标准起草,并且其提案被采纳为国际标准重要内容的,为协助制定、修订国际标准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

第九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主导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单位:

(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唯一起草单位;

(二)标准文本的“前言”中排序首位的起草单位。

不符合上述两款所列条件之一的参与标准制定、修订者视为协助制定单位。

第十条企业联盟标准原则上由行业协会(商会)负责制定或修订。

第十一条标准化活动组织、管理项目资助额度。

(一)对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工作组工作的单位,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

(二)对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工作组工作的单位,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

(三)对承担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工作组工作的单位,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四)对牵头承办国际、国家、省和市标准化组织的论坛、年会或重要学术研讨会等重大标准化活动的单位,一次性资助额度由市质监局会同市财政局视具体情况研究确定。

第十二条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并取得重大成果、企业标准化人才培训项目资助额度。

(一)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单位,取得国家AAAA级证书,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2万元;取得国家AAA级证书,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二)联合高校,培训企事业标准化技术人才,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2万元。

第十三条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和防护体系项目资助额度。

(一)建立市范围技术标准数据库,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2万元;

(二)建立市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三)建立市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和防护体系,一次性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第十四条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建设。

(一)各类部级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的承担单位,通过验收后,一次性资助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

(二)各类省级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的承担单位,通过验收后,一次性资助原则上不超过2万元;

(三)各类市级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的承担单位,通过验收后,一次性资助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第十五条对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过程中确需资助的其它项目或活动,资助额度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由市质监局和市财政局协商确定。

第三章资助项目的申请、受理、评审

第十六条每年3月31日前接受上一年度资助项目的申请。各县(市)质监局受理辖区内的申报项目材料,经初审后,向市质监局推荐申报;市直及云城区申报项目材料直接由市质监局进行初审。

第十七条申请资助的单位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项目资助经费申请表》一式两份;

(二)营业执照、法人登记证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复印件);

(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四)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五)申请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研制专项资助经费的,应提交法定主管部门批准该标准的文件或已正式的标准文本;

申请国际标准研制专项资助经费的单位,应提交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参与制定相关国际标准的有效证明材料。

(六)申请部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科研项目专项资助经费的,应提交下达相关项目的主管部门出具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文件。

(七)申请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和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项目资助经费的,应提交下达相关项目的主管部门出具的验收文件或认证证书。

(八)申请承办重大标准化活动专项资助经费的,应提交已经主管部门批准拟实施的活动方案及经费预算报告;

(九)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验收报告;

(十)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采用专家评审制。由市质监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已受理的资助申请项目进行论证和评审,按照第五条的规定择优选择资助项目,并在专项资金总额内确定资助额度。

第十九条申请单位的申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申请单位不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

(二)申请项目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

(三)申请项目不属于本办法第六条规定资助范围的;

(四)申请单位是在市辖区范围外注册的企事业单位;

(五)其他不符合申报条件的。

第四章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第二十条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每年由市质监局根据专家评审结果,提出资金使用计划,报市财政局审批同意后向项目承担单位拨付资金。

第二十一条接受资助的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时间和内容的,应报市质监局批准。

第二十二条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注重绩效,并按规定每年对资助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第二十三条市质监局应会同市财政局对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项目资助资金的使用实施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资金的申请单位,应当责令其将获得资助的费用全额退还市财政,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四条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及评审专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条件对申请资助项目予以审查,如发现有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追究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