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9:26:50

金融业务

金融业务范文篇1

关键词:边缘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

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三)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常的、有效的金融需求,最大可能地压缩非法融资的市场空间。边缘金融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信贷权限放松,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萎缩态势,银行信贷收紧,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增长态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基层行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争取理解和政策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和审贷程序,方便和保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求银企共赢。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则要立足地方,摆正市场发展定位,转变经营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业务范围,在认真落实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的良机,压缩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空间。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按《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立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采取工资奖金与贷款回收挂钩、制定免责条款、废除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等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同时还要借鉴边缘金融业务的做法,贷前调查不仅要注意收集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还应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管理能力、还款意愿等“软信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发展关系型融资,开展循环信贷,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议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切实解决贷款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四是公布信贷资金流向、地区资金紧缺度等相关信息,合理引导边缘金融业务的流向和流量,增加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整合民间资本的运作,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引导和规范我区民间借贷活动的政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6):22-24.

[2]毛金明.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山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J].金融研究,2005(1):45-47.

[3]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53-55.

[4]周彬.关于民间借贷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28-29.

金融业务范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汽车行业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汽车行业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增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汽车需求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受到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关注,其虽然联合实施了汽车贷款业务,但基于当时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限,汽车贷款业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有关汽车金融的具体定义

当前,汽车金融具有多种定义,其中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是美国福特公司对汽车金融的定义。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处于全球汽车金融行业的领头地位,其对汽车金融的具体定义是:汽车金融是指以满足客户和经销商的金融需求为目的,凭借专业化的服务和运用多样化的资源对客户和经销商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产品,例如,为新车、二手车、租赁车提供汽车保险、库存融资保险、批售融资、营运资金融资等服务,同时还为客户提供一些金融投资服务。从汽车金融的具体定义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汽车金融业务中充当一个提供商的角色,其以满足机构、企业以及个人的需求为中心,采用一系列市场分析手段进行决策,从而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做好前提工作。另外,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广泛性和对未来收益和信用的准确度要求较高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当前,对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如何避免和管控风险的研究层出不穷。

二、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并规定汽车金融业务只能在四大银行进行开展。一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各大商业银行应试办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业务,并首次将汽车等商品的贷款支付比例降为百分之二十。自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成立以来,国家对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范围进一步放开。2004年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将汽车金融业务推向了更高的台阶。综上可以看出,各种汽车信贷政策的出台对于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业务发展无疑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根据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将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分为起始、发展、竞争以及有序竞争四个重要阶段。以下对这四个阶段进行深入地论述:1.起始阶段。起始阶段主要指的是从1995年到1998年5月这段时间。1995年之前,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比较小,为扩大需求量,从而促进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汽车制造公司找准了商业银行这个有利助手,通过联合,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初期的汽车信贷业务,但基于当时汽车行业的管理经验比较缺乏,并且还未形成全面的风控系统,以致于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步积累,商业银行汽车信贷业务达到了难以维持和发展的境地,直到199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停办汽车信贷业务的通知。2.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主要指的是从1998年到2002年这一时间段。随着汽车消费信贷在汽车业务消费总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1999年为1%,2002年为15%),汽车消费信贷的主体逐渐扩展到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在这一时期,保险公司对于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竞争阶段。竞争阶段主要指的是从2002年末到2003年这一时间段。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内容变为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银行为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的市场占有率,采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延长贷款年限、扩大贷款的准入范围、降低首付比例等。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导致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不断降低,风险也不断积累。这一时期的总体特点是汽车消费信贷在汽车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保险公司对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的大量出现将赋予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规模性和专业性特点。4.有序竞争阶段。2003年及以后就是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有序竞争阶段。随着全面风险控制的进一步加强和汽车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汽车信贷市场的竞争逐渐从无序发展为有序,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趋于理性。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保险公司对汽车信贷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基本消失,大范围汽车金融公司的出现为汽车金融业务增添了更多丰富的内容。(二)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行,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在促进汽车行业迅猛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较晚,因此,其仍然存在着优势与不足。1.汽车行业刺激汽车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工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行业在国家财政政策的扶持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行业在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已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私家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国内汽车公司不断研发新产品。在国内汽车行业前景一片光明的背景下,民营企业也积极投入到汽车制造业中,并为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贡献着力量。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信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进一步刺激着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外部环境的改善为汽车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随着汽车行业的日新月异,2004年10月1日,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取代了旧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了个人、经销商、机构汽车贷款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的重点内容。银行汽车贷款市场垄断地位的消失为汽车金融市场创造了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汽车金融市场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新办法规定二手车的贷款期限应不多于三年,经销商汽车的贷款期限应不少于一年。该规定有利地规范了汽车信贷的贷款期限,为控制银行间的高风险和不规范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新办法还要求贷款人之间建立有效的汽车贷款信息交流制度,以便提高贷款归还的效率,从而保障贷款人的合法权益。3.商业银行承担着汽车金融业务关键提供者的角色。随着汽车金融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汽车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企业借机快速占领国内的汽车金融市场,汽车金融市场主体的多样性越来越突出。虽然汽车金融市场的主体越来越丰富,但商业银行仍然处于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位。即使国内汽车金融企业对取消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业务的呼声不断增大,商业银行也凭借着一些政策维持着其在汽车金融市场的领先地位。这是由商业银行的特色优势决定的。首先,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开展全国性存贷款业务,其拥有巨额的存款。而国内的汽车金融企业仅仅通过有限的存借款业务、转让、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等业务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获取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其难以完成壮大汽车消费市场的艰巨任务。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支付手段和服务内容趋于多样化,这为借款人和贷款人的资金收付提供了极其便利的途径。相比之下,汽车金融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一直受到政策限制,比如,在《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汽车金融企业不能够进行开设分支机构的行为。4.汽车金融业务内容单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当前国内的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汽车金融服务内容主要包含汽车消费信贷保险、汽车制造商信贷融资以及汽车消费信贷,其对其他方面的涉及很少。汽车金融市场应重点以丰富汽车金融服务内容为发展方向。比如,进口汽车的提单抵押融资、汽车商业票据融资、汽车金融衍生品融资等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区域间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个地区的基础建设水平、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以至于各个地区间的消费水平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个地区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地区,汽车销售量往往很好,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也比较强,相反,经济落后的地区,汽车消费贷款的投放比例很小,汽车的销量也仅仅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低水平,由于业务范围的问题,这些地区的汽车金融企业数量也屈指可数。5.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开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首先,商业银行开展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的优势在于: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商业银行众多的服务网点可以为机构、企业以及个人提供最为便捷的汽车金融服务,并且商业银行雄厚的资金在面临市场冲击时具有较大的抵抗力。从目前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外汽车金融服务企业在建立营业网点方面就与国内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商业银行凭借这一优势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开展汽车金融业务,从而使汽车金融产品迅速地占领市场。其次,商业银行开展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的劣势在于:当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涉及的业务范围比较广,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效率也有待提高。相对于国内的汽车金融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业务仅仅是商业银行众多业务中的一项,其难以达到像专门的汽车金融企业那样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三、促进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产品策略。汽车金融业务的有效发展是以新型的业务产品为支撑的。首先,商业银行应试着去研究、开发更多新型的业务品种。由于汽车金融业务的进行是以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为根据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对当地的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然后综合调查的结果争取与汽车制造厂家和经销商合作,并做到将客户的不同需求融入到不同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该方法可以在继承传统的汽车金融业务管理方式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对不同客户需求的满足。另外,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地营业机构的经营状况以及地区实际情况在机构内部设立专业汽车金融业务中心,从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汽车消费贷款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二)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虽然商业银行具有服务网点众多、资金力量雄厚的优势,但其在汽车金融业务的管理经验方面仍然比较缺乏,特别是在风险管控方面。与商业银行不同,国内外的专业汽车金融机构虽然没有较多的服务网点,也没有雄厚的资金力量,但其管理经验还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以弥补自身管理经验的不足。另外,商业银行可以运用松散型合作方式,例如,在资金的结算和融通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盟。(三)做好技术建设工作。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大行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商业银行的IT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其与四大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IT建设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低的IT建设水平必将严重制约汽车金融业务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推进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网上银行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服务手段,与传统的服务手段相比,网上银行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简捷灵活、虚拟的特点。从客户方面来讲,网上银行可以节约客户的时间,方便客户进行多样化的交易。从银行方面来讲,网上银行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节省银行资源。随着支付宝、微信等支付软件的出现,银行业面临着被瓜分市场的危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业银行应提高对网上银行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快建设步伐,从而为汽车金融业务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快呼叫中心建设。呼叫中心的另一个名称是客户服务中心。对于客户来说,呼叫中心可以快速为客户提供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节省客户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银行来说,呼叫中心的有效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从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呼叫中心将充分应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多样化的通话媒介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服务。

四、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商业银行在汽车金融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仍然面临着国内外专业汽车金融企业的威胁。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不断采用新策略以弥补其劣势,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展潮流,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汽车金融业务服务模式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金融,2017(7):37-39+36.

[2]李锦.关于汽车金融业务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研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2):136-136+137.

金融业务范文篇3

关键词:边缘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三)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常的、有效的金融需求,最大可能地压缩非法融资的市场空间。边缘金融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信贷权限放松,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萎缩态势,银行信贷收紧,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增长态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基层行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争取理解和政策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和审贷程序,方便和保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求银企共赢。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则要立足地方,摆正市场发展定位,转变经营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业务范围,在认真落实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的良机,压缩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空间。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按《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立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采取工资奖金与贷款回收挂钩、制定免责条款、废除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等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同时还要借鉴边缘金融业务的做法,贷前调查不仅要注意收集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还应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管理能力、还款意愿等“软信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发展关系型融资,开展循环信贷,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议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切实解决贷款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四是公布信贷资金流向、地区资金紧缺度等相关信息,合理引导边缘金融业务的流向和流量,增加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整合民间资本的运作,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引导和规范我区民间借贷活动的政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6):22-24.

[2]毛金明.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山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J].金融研究,2005(1):45-47.

[3]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53-55.

[4]周彬.关于民间借贷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28-29.

金融业务范文篇4

上海发展有限渗透型离岸金融业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方面上海发展严格分离型离岸金融业务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我国周边地区聚集了众多的离岸金融中心,比较成熟的就有香港、东京、新加坡三个。这些市场在金融机构数量、政策环境、服务水平等各方面都较上海有明显优势,对境外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上海试行严格分离型离岸金融业务的成效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上海市目前已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部分公司地区总部、财务中心也设在上海。在日常经营中,这些跨国公司产生了对离岸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我国目前对外汇资金划往境外还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跨国公司内部化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方式与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产生了冲突,一些合理的资金汇出要求由于当前外汇管理对交易真实性的审核标准与跨国公司的实际经济活动之间存在难于调和的矛盾而难以实现,他们只能借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实现其资金结算及调度管理功能,如果允许跨国公司在上海开立离岸账户,把它们的一些资金转移到离岸市场,能够迅速扩大上海市离岸市场规模,有利于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离岸金融业务规范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有限渗透型的离岸金融业务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关键是监管部门能否对这种类型的离岸金融业务实行有效且到位不越位的监管。

有限渗透型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析及监管切入

渗透型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即对离岸金融市场所在东道国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多方面的:(1)外汇资金运动中的风险。渗透性离岸金融管理的失控将会对国家经济金融带来相当的风险。(2)金融体系扩张经营的风险。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会享受免缴存款准备金以及不受流动性要求限制等待遇,因此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主体在受到外在约束减少的情况下,如再缺乏审慎经营意识的内在控制,则极易造成经营主体的自身风险,从而波及该主体母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是微观层面。即对经营主体的风险。离岸金融业务对其经营主体—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由于金融机构经营规模过度扩张风险外,还需面临比在岸业务更大的经营性风险,如离岸客户的信用风险(离岸客户大多为远距离客户,进行有效信誉评估和管理的难度较大,可控性较低)等。

我们认为无论是国家宏观层面还是主体微观层面,只要监管的切入点把准,其风险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关键是渗透的通道设计以及监管的有效执行。那么,离岸与在岸之间会发生些什么样的资金渗透呢?我们可把渗透途径归纳为账户渗透和产品渗透两方面。账户渗透是指银行自身账户资金的渗透以及开立在银行的客户账户之间的资金渗透。产品渗透是指借助金融产品进行的渗透。另外,金融机构本身作为经营主体也可能会发生各种渗透,如经营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有内部在岸头寸和离岸头寸之间的相互弥补会导致资金在离岸与在岸间的渗透。

由于经济金融活动的多样性以及金融在监管与创新矛盾运动中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上述渗透经常是立体多维发生的,但渗透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导致资金上的渗透。所以我们认为渗透通道的设计与管理层最终的监管切入点是对离岸金融业务外汇监测与管理。

发展有限渗透型离岸金融业务的外汇监测与管理

对离岸金融业务的外汇监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离岸金融业务必须纳入东道国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其业务规模应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及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否则在整个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中将会出现非常大的遗漏。具体的监测可按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对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监测。这项监测应以审慎经营为目标开展。应制定统一的离岸金融业务会计标准,要求金融机构定期报送离岸业务的各项报表及临时要求的特殊报表,使当局及时了解离岸金融业务的规模,并监督各项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在外汇管理上则采用国际投资头寸表要求的相关因素由银行通过BSPL(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

二是对资金在离岸与在岸之间渗透的监测。这项监测可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为前提开展。由于离岸账户资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在岸,对国内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在岸资金也有可能离岸化,因此当局应严密监测资金在离岸与在岸之间的流动,要求主体进行资金账户间流动申报,全面了解离岸资金的流向和规模。

三是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随着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资金跨境流动的规模必将扩大,流动方式也会复杂化。应在现有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中相应增加离岸与境外之间资金流动监测内容。

对离岸与在岸有限渗透的监管

金融业务范文篇5

关键词:业务创新;商业银行;金融

当代经济的关键是金融,而金融的心脏是银行,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业占主体位置。从上个世纪至今,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多端,使得银行的商业环境变化巨大;同时由于国内金融机构(非银行)争夺银行的业务,使银行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了减少银行风险,寻找利润空间,西方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加入到金融创新活动当中,以增加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对面西方银行的不断创新,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也逐步开始,但是由于起步晚,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不足。我国从加入WTO以来,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严峻的生存环境迫使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为了能在竞争中能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为客户提供更有特色,更加周到的金融服务。因此,金融创新是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深入的探讨研究。

1、金融创新的概念

自上世纪中期至今,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金融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同一时间,在西方国家的金融产业领域同样发生了一次改革浪潮,即“金融创新”。60年代末创新开始崭露头角,跨进70年代,一连串重大新事物的出现引人关注,其具体形式有:在金融方式、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技术等金融业传统经营局面被突破。把创新的理念应用在金融业即是金融创新,这仅是阐述金融工程革新的一种形式,是商业银行依据市场环境,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对银行业务操作程序、经营管理机制、金融商品与技术与作业标准、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等实施变革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和金融活动过程的总称。因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发明创造间的区别比较严格,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展现在金融产品的生产管理过程,金融工具的发明创造体现在新技术的具体运角过程。所以,前者比后者的更容易扩散和传播。

2、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2.1模仿现象严重,自主创新少。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弱,不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创业,但是模仿创新的能力强,其中85%业务产品是模仿创新,在业务创新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同样不例外。而且模仿创新的业务很多都是早己成熟的银行业务产品,其中有些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务也被照搬。如国外的大额定期存单产生的目的是增强大额定期存单的流动性,国内模仿后则变成一种高息吸收存款的方式,反而成本增加了。2.2金融业务创新单一性。金融环境和要素的组合决定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配套性包含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第一个是自身的配套和要素组合;第二个是金融环境的配套与要素组合。在金融要素扩大上进行最优组合是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必经之路,最大效用地发挥金融要素未被开发的能量。单一性发展是存在于国内金融、创新的显要问题。对金融自身的研究是目前国内金融业务创新的重点,但这就忽视金融环境的配套,致使金融程序混乱的现在金融业务创新中屡屡出现。且金融业务创新品种单一,出现严重趋同现象。2.3创新质量差,重复劳动现象严重。商业银行不注重合作,只注重竞争,这就使得了大量的往复劳动在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中不断发生,浪费了巨大的资源,增加了业务创新的成本。以银行卡为例,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发行种类繁多,如农业银行有金穗卡、工商银行有牡丹卡、中国银行有长城卡,这些卡之间相互通用性差,功能雷同多,创新少。国有银行不重视银行卡的使用效率,只关心数量的发展,缺少创新的服务,致使睡眠卡数量增多和交易率降低。

3、完善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策略

3.1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创新促进商业银行稳定高速发展,但也伴随引起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多数人认为,由于金融创新的过度,开始质疑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因此,金融监管必须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创新超过已有的监管能力,就可能对金融创新产生的过度与失控局面,甚至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或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监管者的资源和能力决定了金融创新的速度和规模,监管者必须要把金融创新在控制范围内。这也就表示,金融监管者一旦能力不足,就必须放慢金融创新的速度,严格限制金融创新的范围。所以,要努力完善以银监会的监管作为主体、以金融行业从业者自律作为制约、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作为基础、以社会监督作为有效补充的监管体系,形成全方位严格的监管格局,促使银行机构的全面创新。

3.2健全金融创新机制。建立产品研发机制。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健全符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市场情况,紧紧依靠创新产品需求的紧急程度,处理好各期限效益的关系,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业务创新产品进行研发。在金融创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流程情况,满足风险控制需求,满足客户需求,减少开发与金融市场不适应的产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确定部门间的权利和责任;确定业务创新的具体目的和要求;确定业务创新的激励措施,把创新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激活。在扩大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激励,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同时注重强化创新意识,也要养成风险防控意识,在注重创新产品数量考核的同时,注重产生创新产品效益的考核。

3.3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商业银行要制定统一有效的防范风险制度,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预测体系,随时对各项业务创新的风险进行准确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各个节点,以及化解风险的可能性,及时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及时发现创新中的风险隐患,并协同相关部门制定风险应对办法,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加强金融创新的内部监管控制。金融创新的主体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把握好表外头寸,明确表外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同时,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要区别管理,加强表外业务的核算和统计,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的报表制度。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稽核,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高博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

参考文献:

金融业务范文篇6

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是物流金融业务的三大主体。物流企业承担“担保”管理领域、金融机构承担“融资”管理领域共同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湘潭市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湘潭市物流业认真落实稳中求进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物流盈利空间明显缩小的现象,因此,开展创新型的增值业务将成为湘潭市物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发展湘潭物流业,《物流业中长期规划(2014年~2020年)》、《湖南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湘潭荷塘物流园区建设规划相继出台。由此可见,湘潭市物流业发展政策前景相当可观,开展创新型增值业务以提高物流盈利空间是当前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湘潭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底,湘潭市荷塘物流园区、鸿盛物流园区等园区相继成立并开发。湘潭市物流企业数目在增加,其中,3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共计18家,云通物流服务有限公司(5A)、伟鸿食品有限公司(4A)、湖南湘钢鸿盛物流有限公司(4A)、湖南天士力民生药业有限公司(4A)等知名物流有限公司居全市前列,并拥有先进的搬运,装卸、运输等物流设备,其中云通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可打造成江南物流设备技术最先进的示范基地。由此可知,湘潭物流业发展已然相对成熟,显然具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条件。

三、湘潭市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迫切需要。随着湘潭保税区的成立并开放、湘潭政府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东南部经济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湘潭中小企业逐年增多。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经济时代,很多中小企业因资金流转困难并无法得到银行贷款而面临停滞发展甚至破产,然而这些中小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还具有相当规模的动产像原材料、产成品等滞留在存储环节,足以抵押贷款资金。可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银行经营仓储业务,加上银行缺乏专业的产品价值评估、仓储管理、商品拍卖等专业知识,使银行将中小企业的这批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拒之于千里之外。因此,湘潭物流企业如果开展了物流金融业务将对于濒临破产或急需进一步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颗璀璨的救星。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将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被占用问题。物流企业如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将能提供涵盖物流业务增值服务的物流金融服务,可以盘活企业物流领域内的资金,从而使企业换发出新的生机,中小企业求之不得。根据湘潭实地随机调查中小企业问卷50份,有效问卷50份,发现有69%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有较大困难,由此可以发现湘潭市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可以占有湘潭一半以上企业的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二)物流企业创新服务需求。如果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增值服务,将可以扩宽物流经营范围,增加物流企业利润,带动湘潭经济的发展。由于物流金融服务大多数服务环节与传统物流业务重叠,加上有中小企业货物作为抵押,不会增加物流企业太多的成本和风险。物流企业按照传统的业务模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物流领域内的产品和原料等动产进行控制,并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开出价值评估单给金融机构,帮中小企业进行估价贷款。如果中小企业按时还款,物流企业收到金融机构的还款凭证即可归还产品和原料等动产处置权。如果中小企业因为破产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偿还贷款,中小企业可以对其控制的产品和原料等动产进行拍卖处置归还银行贷款。物流企业从中可以获取物流运输、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利润。根据湘潭实地随机调查物流企业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发现有85%的物流企业高层认可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只有极少数还在考虑中。由此可以发现湘潭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土壤肥沃。(三)金融机构创新服务需求。如今,由于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的深入人心,大大的冲击了金融机构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优势渐失。在这一态势下,如果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将扩大金融机构服务范围,实现多元化格局盈利,增加收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誉等级无法评估,所以非常需要物流企业提供配套的评估等服务。在物流企业的记录中,中小企业的销售、库存记录非常明了,物流企业更加清楚货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商品销售的网点分布、销量、平均进货周期、结款信誉度等,进而保障金融机构贷款后收款的安全。交易额破1000亿大关,这个振奋人心的数字预示着湘潭金融机构发展充满活力,可以为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提供支撑。

四、湘潭市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路

(一)政府层面。1.宣传物流金融理念。湘潭市可以通过湘潭市物流协会、政府政策、其他地区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案例等方式宣传物流金融业务理念。宣传主要对象是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尤其是大型物流企业像云通物流服务有限公司、湖南湘钢鸿盛物流有限公司、湖南天士力民生药业有限公司。2.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为湘潭市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当前,应完善现行的物流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物流金融业务在湘潭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现阶段,湘潭市关于物流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方面的描述还是空白。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系统的针对湘潭市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很有必要。随着国家层面物流金融监管法律《动产质押融资监管服务规范》《动产质押监管企业评估指标》的出台,湘潭市应紧跟步伐,加快对物流金融监管环节的立法,保证质物监管有法可依,加快开发质物登记和公示平台,提高质物监管的透明度公信力,强化物流及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完善征信体系,提高其靠性、完整性。3.通过财税政策予以支持。政府应该要加强对物流企业、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支持。比如加强对物流园区的建设、对物流金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对信息设备的配备等提供补助。对物流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规定利息费用和管理费用的上限,保证中小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贷款。由湘潭政府对物流企业和银行的服务型业务价差进行补贴,可谓一举两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物流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一新型业务模式,给他们带来利益创收,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经营风险,并且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了贷款难的困境。其次,可以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的作用,比如建立湘潭市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政府引导基金,专门对这一新型领域进行资金方面的支持,通过这一杠杆作用,来为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税收政策方面予以支持,比如物流企业新增的提供仓库监管效率的设备,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方式,对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按20%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涉及到的利息收入、管理费、服务费可采用即征即退的方式进行征收等。(二)企业层面。1.从代收货款业务入手。代收货款业务是指物流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传递实物服务的同时,帮助供方向买方收取现款,然后将货款转交投递企业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初级阶段,从盈利来看,它直接带来的利益属于物流企业,同时厂家和消费者获得了更加便捷的服务。湘潭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先从简单的代收货款业务方面做起。2.重点开展仓单质押服务。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中小企业日常关于物流方面的业务可以交由物流企业负责,在需要贷款的时候按照物流企业配送货物的价值评估,然后物流企业开立专用仓单,签章后,代中小企业将仓单交付金融机构提出仓单质押贷款申请。金融机构审核确认后,签订贷款合同和仓单质押合同,按照仓单的一定价值放款至中小企业的监管账户,待中小企业还款后物流企业收到还款单便移交货物质押权。3.保兑仓服务。保兑仓服务模式主要涉及四方参与人:供应商、经销商、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在开展保兑仓业务时,允许“先有票后有货”,即允许在经销商缴纳保证金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先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然后供应商向指定仓库发货,随着中小融资企业分批次偿还贷款,金融机构释放相应的货物直至合同到期或执行完毕。必要时,作为票据接受方的供应商承担期末存货的回购义务。

五、结论

本文以湘潭实地考察数据为依托,以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条件为线索,从湘潭物流业发展大局出发,调查了湘潭多家物流企业、中小企业,经研究发现得出湘潭市拥有肥沃的土壤供湘潭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结论:一是湘潭市物流业发展已相当成熟。二是湘潭市物流企业高层对新商业模式创新充满信心和支持。三是湘潭市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的窘境。四是湘潭市有多所高校培养物流专业性人才。五是湘潭市物流协会对物流金融业务理念充满热情与欢迎。六是湘潭市政府鼓励新型商业模式引进。由此可知,只要在湘潭市政府与物流协会和各方组织的积极引导下,物流金融业务理念很快便可以深入湘潭市各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其中的利润点与开展优势和效益将会突显物流金融业务在湘潭开展的前景是相当的可观,湘潭市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已成必然。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互联网金融[J].财贸经济.2015(8):77-85.

[2]潘卫红.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146-150.

[3]董鹏.“互联网+”时代物流金融畅想[J].时代金融.2015,(7):46-47.

[4]汪传雷,王栋梓,刘兰凤.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物流科技.2015,(5):38-43.

[5]王刚.物流金融法理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191-192.

金融业务范文篇7

一、台州市小微金融发展分析

台州作为全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和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保持了多项小微企业发展相关的首创纪录。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构成了台州经济的主体,成为台州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石和引擎。自2011年台州市政府形成创建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初步设想,到2015年国务院正式同意台州成为国际级试点,台州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的理念,致力于小微金融服务全面改革创新,逐步构建起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其他类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台州市辖内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尤其是由城乡信用社改制形成的浙江泰隆银行、台州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三家民营银行,在全国地级市中独一无二,三家城商行的金融创新也有效地带动了区域内金融机构探索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借助当地独特优势和良好市场基础,逐步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台州小微金融品牌”。首先,小微金融服务立足普惠。台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网点,降低融资门槛,努力实现小微金融服务“接地气”和普惠性。其次,小微金融服务致力创新台州品牌,坚持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意识。一是服务理念创新,部分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将客户经理的服务半径划定在半小时以内;在国内率先推出“金融夜市”,柜面业务实行错时当班弹性工作制。二是服务产品与流程创新,建立完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查询平台,并推动还款方式和担保方式创新,满足特色化金融服务需求。再次,小微金融服务重视信用。一是推动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信用风尚,形成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经济稳步发展的多赢局面;二是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通过“政府出资为主、银行捐资为辅”的方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二、台州工行致力小微金融业务发展

(一)台州工行小微金融发展历程。台州工行目前有营业网点84家,员工总数2075人。总结台州工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经历,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台州工行率先提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与传统企业金融业务并举发展的思路,领先同业寻求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案;2004年至2014年末,积极探索分层营销机制,将企业客户依据规模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客户管理集中至市级及以上机构,小微企业客户下沉至县级及以下机构,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管理;2015年至2016年7月,成为全国首批小微中心试点单位之一,形成“1+3”的小微中心模式,即在市分行本级和三家重点支行分别设立了小微中心。随后,小微中心被确定为总行级样板中心之一。2016年8月至今,在维持原有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重点问题进行有意识的专项突破力度,进一步推进小微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和持续提升。(二)台州工行小微金融业务SWOT研究。1.优势(Strengths)分析。其一,创新经营模式,摸索国有银行服务区域经济模式。采用“行业细分、客户预审”的模式,实现客户分类精细化管理,在目标市场中筛选出辖内优势行业,利用预审方式确定优质客户清单,梳理后纳入客户库进行管理。其二,优化金融产品与营销手段,打造小微金融服务专属品牌。量体裁衣推出小微企业专属信贷产品,优化小微客户营销流程管理,通过精细化客户管理打造小微金融服务专属品牌。其三,坚持“求真务实”信贷文化,做好信用风险主动管理。始终坚持防风险和促增长并举,资产质量在系统内、同业中都持续保持最优水平,实现了信贷经营的可持续发展。2.劣势(Weaknesses)分析。其一,客户结构有待进一步多元化。台州工行客户库呈现头重脚轻的单一型客户结构,有“大”虽强但无“小”不稳。其二,金融服务有待进一步因地制宜。台州小微企业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而目前大多数小微金融服务产品仍主要针对于小微企业本身,没有针对园区的金融服务产品。其三,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转型加强。智能化、无人化小微金融服务的普及需要庞大的科技保障团队提供后台支持,在优化原有的客户经理资源分流的同时,需要着重补足科技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其四,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工行的风险合规意识一直处于同业企业机构的较高水平,小微金融业务的考核指标复杂性更甚,导致对员工的激励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也最终制约了该项业务的发展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其一,政策及政府利好。台州政府在积极鼓励银行的金融创新外,更是提供了多方位的政策支持。以台州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金为代表的政府扶持平台的建立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障。其二,地域及资源优势。一方面,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受到宁波都市经济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另一方面,台州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两个条件均使得台州市具有极佳的地域及资源优势。其三,客源及收益机会。风险程度较高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仍然以自有资金为主,以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小贷公司为补充。外源融资中,尤以银行贷款的实际成本最低,小微企业更乐于通过银行渠道获得资金。因此银行很容易培育固定性客源,以信贷业务为切入点,拓宽一揽子中间业务收入。4.威胁(Threats)分析。其一,宏观经济发展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结构处于全面调整期,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体制不健全,对于外部环境的敏感性更强,台州市作为小微企业集聚区,整体经济运行的波动在此背景下更加明显,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举步维艰。其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机制灵活、发展迅速。台州市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虽然远迟于四大国有银行,但灵活运作机制、敏锐市场意识、强大创新能力优势明显,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行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度。

三、推动工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金融业务范文篇8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

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金融业务范文篇9

关键词:边缘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

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三)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常的、有效的金融需求,最大可能地压缩非法融资的市场空间。边缘金融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信贷权限放松,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萎缩态势,银行信贷收紧,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增长态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基层行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争取理解和政策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和审贷程序,方便和保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求银企共赢。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则要立足地方,摆正市场发展定位,转变经营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业务范围,在认真落实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的良机,压缩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空间。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按《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立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采取工资奖金与贷款回收挂钩、制定免责条款、废除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等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同时还要借鉴边缘金融业务的做法,贷前调查不仅要注意收集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还应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管理能力、还款意愿等“软信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发展关系型融资,开展循环信贷,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议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切实解决贷款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四是公布信贷资金流向、地区资金紧缺度等相关信息,合理引导边缘金融业务的流向和流量,增加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整合民间资本的运作,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引导和规范我区民间借贷活动的政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6):22-24.

[2]毛金明.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山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J].金融研究,2005(1):45-47.

[3]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53-55.

[4]周彬.关于民间借贷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28-29.

金融业务范文篇10

关键词:边缘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