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4:07:39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1

【摘要】怎样规避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并且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管成为金融界和会计界讨论的热点。本文试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析,探讨其风险管理途径,使我国金融市场得以有序发展。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中资企业频频陷入套期保值巨亏的陷阱。据中国国航和东航的公告,两大航空公司在燃油套期保值上的账面亏损分别达68亿元和62亿元。这些巨亏事件是由企业的不当操作所造成的。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为了规避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且品种多、数量大。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它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或是巨额的亏损。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收益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不仅仅影响金融市场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对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及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因此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涵义和特点

(一)金融衍生工具涵义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1.其价值随特定的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动而变动;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动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3.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表明衍生金融工具结算需要经历一段特定时间。

(二)金融衍生工具特点

1.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通常无需支付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而只需要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和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待到交易日所确定的到期日,对已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反向交易,并进行差额结算。在实务交割的条件下,即可得到原生性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决定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衍生形成。

2.高风险性: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价格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品种繁多,随时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希望达到保值避险的目的,但一旦在市场上难以转让,其流动性风险极大。

3.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所得的收入并非来自相应的原生性金融商品的增值,而是得益于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化,由于这些商品价格有时具有虚拟性,故此更易使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虚拟性。其交易获利过程是通过简单而又复杂的持有和适时的抛出,其价值增值过程脱离了实物运动。

4.阶段性:在当前企业之间实物交换日趋复杂多样,而市场的波动性,有可能因汇率或是价格等市场因素使得企业经营利润为零或是亏损,因而形成金融衍生工具,现阶段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期货、远期、期权、掉期。随着市场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职能在于锁定价格波动,进行风险控制。但若控制不当,将可能加剧风险程度。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剖析

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可能出现的倒闭;通用汽车重组等,因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极大风险无疑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公允价值计量不当诱发风险

长期以来,传统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其理论依据是,采用历史成本有原始凭证作为基础,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成本,根据历史成本原则,交易活动一旦按历史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得变动,直至耗费或出售。而金融衍生工具则是一种合约,由于交易尚未实际发生,因此无法以历史成本计量。而且以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告不能有效地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但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作为金融衍生工具计量属性后,如何选择保证公允价值的真实、可靠成为关注的焦点,公允价值并非价值,而是价格,是对价值在某一时点的估计。价值虽然客观存在,但无法直接获取,只能获取近似或是趋近真实的价值,公允价值的“不公允”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采用公允价值则可能造成管理层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纵。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客观存在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决定了其风险客观存在性,其只需支付较少数量的保证金即可控制全部合约的资产,而且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是否交易合约。但从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金融工具价格、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动,合约价值或是价格变动大多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它受政治、经济、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的变动可能会造成合约价值的剧烈变化;而且,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工具保值和规避风险较少,投机比重较大,投资者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采用高抛低吸方式,加剧合约的价格波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客观存在。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及专业人员匮乏形成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非系统风险即人为操作错误、不当操作造成意外损失风险等,其交易的复杂,资金流动隐蔽给监管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监管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需要多个领域相互协调,对于不可控因素应该如何做好预测、评估,使其风险降至最低,这不仅需要合理、规范的技术模型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关键是需要具备熟知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而目前在我国,乃至早于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研究的国外经济组织依旧无法真正了解其风险,并对其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工具虽存在着风险,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企业间国际结算活动日趋频繁,企业为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是汇率的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在国际结算中保值或是减少交易损失。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国际竞争核心力,而且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

规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宏观上应构建政府监管机构,应制定、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行业监管机构应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自律监管;证券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管。政府监管机构利用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职能,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并由此决定其市场的开放程度;行业及证券监管机构则加强对异常波动的金融衍生工具采用“逐日盯市”方法,并在其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风险时,经政府管理层批准实施具体处理措施。

(二)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会计报表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用披露来弥补核算的不足。具体方法:在现有报表体系基础上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损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加报表附注,即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大多为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经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期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其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根据此特点在报表附注中对其会计确认、计量等相关内容充分披露。

(三)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在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防控环境,即企业管理层树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内部沟通机制,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其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培育风险评估机制。其包括投资主体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产生的风险和收益、损失的比较;投资项目的投资限额;利用评估系统掌握投资的最大限额,企业应对自身评价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等。

(四)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相关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中学习和分析,掌控其特点和设计风险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严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对于相关的专业人员执行、记录、保管等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授权、交易、结算、记录和保管职能应当严格分离并相互牵制,避免少数人操纵交易活动;此外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核对,减少投机机会,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S].人民出版社,2008.

[4]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从国际比较中看中国[J].经济观察,2007.(7).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2

金融衍生工具问世至今,不过20多年的时间,可是,关于它的是是非非却不绝于耳。有人在谈到亚洲金融危机时,也不免将投机资本的泛滥,实质经济的虚拟化“归罪”于金融衍生工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危害全球,其实质就是华尔街迄今发明的最为复杂的金融衍生系列产品之一,以资产特别是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各种债券,其相关运作也极为复杂。的确,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实质经济提供以下功能:增强流动性、发挥交易双方的比较优势和套期保值的同时,为投机也开了方便之门,并在金融基础工具对实质经济“一次虚拟”的基础上,对实质经济进行了“二次虚拟”。但是,金融衍生工具毕竟是一种工具,在某种条件下,是否需要这些工具,怎样设计这些工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都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不应把条件不具备时的推出,或设计与使用不当所导致的问题,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正是基于此,我们将金融衍生工具视为金融深化的“双刃剑”:一方面为金融深化开辟道路,另一方面也可能“刺伤”金融深化。

从一般意义上说,金融衍生工具是建立在相应的金融基础工具之上的,其价格取决于基础工具的价格及其变化,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双边合约组合的形式。这些能够产生衍生工具的基础工具的价格,就形成了基础价格。基础价格主要有四种:第一类是商品价格,如石油价格;第二类是汇率;第三类是利率;第四类是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由此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本世纪金融业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具有与传统金融工具完全不同的特点。财务杠杆作用显著,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期货交易时,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几十、上百倍金额的交易。金融期权买方只要付出很小的期权费,就可以获得相应金额的买入或卖出的选择权。这类交易可以用于套期保值,参与者只需要动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它也可以用于金融投机,参与者在承担高风险的情况下,就获得了取得高收益的可能性。著名的英国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在参与日本东京股票指数期货时,如果该银行新加坡分行交易员尼克•利森的预期准确,那么巴林银行在l995年会继1994年之后获得巨额的收益。然而,利森交易失败,由此造成的巨额亏损搞垮了这家历史悠久的银行。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企业运用此类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时,无须动用巨额的资金;有些工具不需要交易费用。例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的交易只需要极少的资金;外汇远期合约不需要交易费用。如果企业运用这类工具进行金融投机,也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提高投机的效率。工具特性复杂,但风险控制或投机的效果明显。与金融基础工具不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对象,主要是外汇、国债和股票等金融资产买卖的合约(如货币期货),金融资产买卖的选择权或期权,以及某种基础价格的变动等等。实际上,金融资产本身已经是对实物资产的一种虚拟,金融衍生工具则是对金融资产的一重或多重的虚拟,有些工具甚至是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的组合。因此,这些工具的特性异常复杂。

但是,复杂的工具特性并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相反,与金融基础工具相比,其功能更强。一些由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组合成的金融产品工具,可以为客户锁定价格,规避和控制风险;也可以成为金融投机的利器。美国的金融家索罗斯,就是以运用这类工具进行金融投机而闻名于世的。工具设计灵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金融衍生工具中有一部分是柜台交易的工具(OTC工具),这类工具完全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度身定做的,开展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选择不同的时间、金额、杠杆比例、风险等级等参数,组合不同的基本金融衍生工具,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特避险功能或投机价值的工具。应该看到,当前企业的金融需求不仅仅是规避风险或金融投机,而且还存在着增强流动性、突破金融管制等方面的需求。有一部分工具就是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的,例如货币互换,可以以较为优惠的条件为参与交易的双方,进入各自对方的融资市场提供便利。1981年8月,美国的1BM公司与世界银行进行的货币互换,就是著名的案例交易。

自从英国的巴林银行因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最终倒闭的事件披露后,凡是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企业(被调查企业),都以巴林银行事件为借鉴,非常谨慎地控制本企业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譬如,要求交易主管向公司的高层人员汇报有关的交易情况,且汇报的频率很高。然而,我们不时还可以从现实中注意到,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出现严重亏损,事实好像非常矛盾,但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已经知道要努力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但在如何控制和监管上却常常犹豫不决。这也说明,这些企业在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如何管理这类工具带来的风险等问题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前沿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存在还是近十年的事。我国曾经存在或现在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除国债期货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能形成较大规模。故基本上可作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少,规模小,加之所依赖的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故其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但是,随着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慢慢在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开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也在逐渐成熟,再加之我国已经加入WTO,金融的开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都以买卖契约或交易合约为基础,在合约签订之后,便确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因此,从合约签订之时至履行之前有一段时间差,期间存在着很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毋庸讳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要杜绝投机交易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在这一市场上,只有金融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而没有投机者,那么,市场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导致前一种参与者无法及时地进入或退出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功能也就无法正常发挥。从实践的角度讲,要在金融市场上区分风险管理者或投机者是相当困难的(不仅仅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是如此)。同一个交易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会一成不变的。这种转变只需要在头寸或时机上做小小的手脚就可以了。总之,可以选择适当时机,逐步恢复、谨慎推进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与此同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担保机制,严格市场监管,加强风险管理和国际合作,防止恶性投机、违规操作和其他干扰、破坏市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宁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迈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与化解.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3]孙玉甫.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周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5]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特区经济,2006.

[6]叶永刚,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

[7]王海瑛.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理论探索,2002.

[8]胡建平,吴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及防范.浙江金融,2004.

[9]新浪财经纵横.

[10]搜狐财经网站.

[11]龙源期刊网.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3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译自英文规范名词financialderivativeinstrument。汉语可译为金融衍生工具、金融派生品、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衍生工具由现货市场的标的资产(underlyingcashassets)衍生出来,标的资产的交易方式如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中的定义为“一项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在我国一般解释为由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金融合约种类。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原动力就是风险管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以及住友商社在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中亏损高达28亿美元等巨大金融风险大案等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都证明了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近年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却越来越从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具有下述突出特征:

(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流动性风险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法律及各国法律的协调赶不上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确,其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和风险是其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任何收益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衍生产品只是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偏好客户之间重新分配,并不能消除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将风险转移到另一个经济主体身上。这样就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集中、更加隐蔽、更加碎不及防,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

(二)风险发生的突然性和复杂性。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体现;另一方面它具有极强的杠杆作用,这使其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盈亏相差很远。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的特点,会计核算方法和监管一般不能对金融衍生工具潜在风险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有效的管理,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爆发具有突然性。金融衍生产品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日趋艰涩、精致,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近年来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运作风险在所难免。

(三)风险迅速蔓延的网络效应。由于投资者只需投入一定的保证金,便有可能获得数倍于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强大的杠杆效应诱使各种投机者参与投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既能在一夜之间使投资者获巨额收益,也能使投资者弹指间血本无归、倾家荡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会通过自身的特殊机制及现代通讯传播体系传播扩展,导致大范围甚至是全球性的反应,轻则引起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重则酿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网络传播效应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交易者、经纪机构与衍生交易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创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市场,新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的产品很多是为了规避现有的金融制度和管制安排,因此衍生市场的监管难度就更大。另外,交易者对自身的行为和信用状况的信息肯定多于监管者所拥有的信息。监管者要想使交易者吐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经纪机构对自身的交易设施、员工素质、资信水平及服务规程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得更为全面,而交易者则无法低成本地得知上述各个方面的信息。交易者不能确切知道经纪机构真实的服务质量,只能凭借经验推知所有经纪机构的平均服务质量,并按这个平均服务质量支付佣金。最后经纪行业里只能剩下服务质量最差的经纪公司,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二)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买来的不同信用级别、不同收益率的各种证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然后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最后保险公司为其提供担保,然后再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买给对冲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以CDS(信用违约掉期)为例,CDS是一种贷款违约保险,它的出现源自于银行转移信贷风险的需求。CDS合约并不是在公开市场公开交易,也没有特定的结算机构为其结算,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辅助进行交易的。在交易的过程中是不受任何机构监控,只是双方私下缔结的合同。CDS市场规模如此之大而没有监管机构进行管制,对其交易产品也不能进行风险评估,华尔街的银行家利用杠杆操作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放大功能进行大量套利交易。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缺乏监管才造成了历史规模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机,由此也就不难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放大功能。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然而运用不当,其中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相关各方面应该积极地做好对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工作。

(一)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风险管理.这是各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多数国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三级监管机制。政府监管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对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进行监管。交易所、证券商协会等通过制定运作规则,交易所制定规章和业务惯例,对衍生交易活动进行监管。、这种三级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同时应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体制的风险状况。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4

金融衍生品是从基础的金融工具衍生发展出来的新的金融产品,其价值由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而决定。金融衍生品是和现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包括期货、期权、掉期和互换等。比如我们国家准备推出的股指期货,就是从股票价格指数衍生出来的,其标的物便是股价指数。金融衍生品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主要是为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而设计产生的。当时的世界经济局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这些新的问题都客观上呼唤一种新的金融工具来规避放大的风险。同时,自由资本主义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复兴,对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设计和推广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金融衍生品的产生是源自于规避逐渐放大的金融风险,但除此之外,金融衍生品还有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价值发现: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变动取决于标的变量的价格变动,而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利于标的价格更加符合价值规律,有利于对现货市场的价格进行合理的调节。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密切相关且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供需状况往往可以帮助现货市场建立起均衡价格,形成能够反映真实供求关系和商品价值的合理价格体系。

(二)风险转移: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将现货市场上的交易风险进行打包创造出新的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最后将金融衍生品和风险重新分配转移到其他持有金融衍生品的经济体中。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只是减少了某部分经济行为的风险,而将风险以新的方式重新转移到其他经济部分去,经济体系的总风险并未因此而降低。

三、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因标的资产价格出现与预期逆向的变动而导致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完全放开的金融体制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价格波动幅度是比较大的。因为衍生品交易基本都是大宗交易,涉及的交易数额庞大,所以交易方一旦对市场的估计出现了偏差,现货市场价格出现了与预期反向的变动,给交易方带来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交易对手未履行合约承诺而产生的风险,它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这种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一种杠杆交易,在保证金的基础上交易量被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交易出现亏损时,亏损一方可能出现违约以逃避损失。但出现信用违约的交易方一般都会被永远取消交易资格。信用风险导致的损失取决于交易对方的资信度和投资工具价值的大小。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衍生工具持有者不能以合理的价格卖出金融衍生合约,不能对头寸进行对冲,只能等待执行最终交割的风险。这种风险导致的损失往往是被动的,金融衍生品作为创新的金融工具,其流动性风险是很大的。因为金融衍生品涉及大量资金的交易,因而拥有交易资金能力的交易主体有限,一旦市场发生大的波动,可能因为缺失交易对手而不能对衍生金融资产进行对冲。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由于金融衍生合约在法律上无效、合约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等给衍生工具交易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各个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而相应的法律规范建设却相对落后,使得法律风险经常存在在交易中。而且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是全球化的,很多国家都参与其中,出现交易纠纷时,不能找到具体适用国家的法律,出现法律上的管辖空白情况。

四、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

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功能是为投资提供规避风险的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却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尤其是当前的金融危机,更是给我们以警示,虚拟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品的创新一定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过远,投机性的行为一定要加以规范,否则,不但不能减少交易风险,反而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平稳和健康发展,甚至铸成危机。

(一)加强法制建设和金融监管,为金融衍生品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涉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法律法规,制定针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管理的法律用来规范交易程序和交易规则,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规范合法,从而有效避免法律风险。同时,加强金融当局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对杠杆交易量过大,蕴涵大量风险的投机行为要加以严格的管制。只有这样,才能让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和繁荣更好地为金融发展服务。

(二)强化交易方内部管理,完善自我风险控制措施

作为交易方,应该明确交易的目的一是降低风险;二是扩大非投机性盈利,但其核心依然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可能给自身带来的损失。因此进行交易时,交易方应该根据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和自身经营目标确定交易种类和交易量,慎重选择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同时,交易方应该加强内部风险控制,采取科学的计量模型对风险进行持续评估,并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价防范体系和权责分明的业务授权授信制度,防范在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防止投机行为,降低金融风险。

(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随时监评控制风险

风险是市场交易中的一种客观事物,不可能消失,风险都与收益成正比。交易方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规避风险,所以,交易方应及时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进行监评以反映风险的大小。交易方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目的,风险抵御能力大小,来进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关于自身资产负债的风险预警系统,重点关注衍生金融品的价值变化,根据其市场价值的变化决定加减仓,对于超过风险限额的品种应该立即平仓,以此优化资产组合结构进而分散交易风险。

(四)加强交易系统的管理,防范投机交易带来的风险

交易所作为衍生金融品交易的平台,应该加强完善交易制度,出现交易风险时,应及时要求交易方增加保证金比例,以防止信用风险的产生;同时应该建立严格的每日资金清算制度,当日交易当日轧差,借以加强对交易资金每日动向的监管,降低清算时的资产风险;交易所还应该注重对纯粹投机性资金的行为控制,衍生金融品市场是防范资产价值风险的有效工具,但过度的投机行为会导致风险的成倍放大,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的不稳定,所以应该对纯粹的投机性行为严格管制。

(五)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金融发达国家创造的金融产品很多国家都会持有,衍生金融产品的价值风险不仅仅关系某个国家,而是关系到全球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安全。如今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和合作,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的共识,各国急需联合起来加强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跨国监管,以防止风险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流通而在国家间传递和扩大。

参考文献:

[1]黄增玉.金融衍生品之风险及防范.财会月刊,2006,(18).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会计创新;收益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财务会计创新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企业的发展需要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较大,因此,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便要正确使用金融衍生工具。

1金融衍生工具的具体内涵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以传统的金融工具为主要买卖对象,其价格是由金融工具进行具体的定价。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金融工具包括外汇的汇率、利率、股票的指数以及债券等。金融衍生工具便是在这些传统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加入科学技术,从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金融工具。在国际的金融市场上,使用范围较广的金融衍生工具分别为期货、远期、期权以及互换。对于金融工具的具体内涵而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其含义进行具体的确认。任何形式的企业其金融方面的资产对其他企业造成一定的金融负债的合约。

2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中交易以及合约的跨期进行的[2]。具体是在合约签署之后,在未来的期间内才可以发生交易的关系。在传统的会计原则中,合约与交易是同期进行的,从而使合约的权利以及分配的义务对传统的企业资产以及企业负债不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指标是:与企业的资产以及企业的负债有关系的全部收益以及风险均转移给企业本身。对于企业本身的负债以及资产情况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根据国际会计委员会制定的要求指出,企业间签署的合约只能在合约期限内进行交易,对于企业而言,若其权利与义务均得到确认,在合约签署的时刻,其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载仍然存在。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终止的确认标准为:与企业的资产以及企业的负债有关系的全部收益以及风险均转移给除企业本身之外的企业。合约所规定的权利以及义务均得到有效的完成。

3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

传统的财务会计的计量方式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的计量方式[3]。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已不再适用现今企业的财务会计计量,公允价值更适用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企业的财务会计在运用公允加之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时,分为合约形成前以及合约形成后。在合约形成前,以之前形成的公允价值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在合约形成后,要考虑企业管理的目的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首先,若企业意图长期使用金融工具直到合约到期,则企业无需支付应市场的变化导致的公允价值的变动产生的损益。其次,企业为了实现保值对金融工具进行长期的持有,其计量方式是根据报表形成之日的公允价值或是市场现行的价格进行实际的计量,其中因公允价值的变动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损益,其损益要经过核算、确认后才能计入损益表中。最后,若企业没有意图长期使用金融工具或是其使用目的并非是保值,则依照其报表的具体日期的公允价值以及市场现行的价格进行实际的计量。其损益要经过核算、确认后才能计入损益表中。

4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发展的措施

4.1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初次确认以及终止确认

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形式的创新,使衍生金融资产的负债控制以及怎样拥有衍生金融资产的标准难以确定,进而对衍生金融资产的转移的确认性难度较大,因此,导致企业在进行确认时增加了重复性。其具体表现为在企业进行合约的签署时,对金融衍生资产的整体情况进行确定,对资产的负债情况进行有效的计算,合约签署之后,交易关系的形成,应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产生的各个方面的风险以及实际收益进行计算,这便是终止确认。

4.2改革计量原则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其主要标的物是债券以及股票等金融市场相对活跃的产品。其价格的变化导致合约的整体家装发生改变[4]。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波动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一旦价格波动剧烈,便会导致企业出现大范围的盈亏现象。因此,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以财务报表的附注进行信息的披露,便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投机人员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不足,使其在决策上产生失误。这对这一现象,要利用公允价值作为企业计量的基本计量方式,在市场中对投资人员进行公允价值的实时变动信息。

4.3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披露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金融市场。因此,要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其逐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多为表外业务,现有的财务信息的披露准则对这部分信息的披露缺少全面性,因此要对会计报表的整体结构以及运行体系进行改革。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要改变传统的依照流动性进行分类的规则,改为根据其金融应、性以及非金融性进行分类。在进行具体的资产负债表的制定时,企业可以在其制定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以金融性以及非金融性进行分类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充分反映出企业的类别、企业的基本特征、企业的公允价值等。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中没有确认的部分要充分说明其没能确认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增加金融衍生工具的损益表。现今我国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的披露要稳步前进,不可操之过急。

4.4进行会计报表的改进

进行会计报表的改进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报表的基本格式。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要根据其运用的风险程度设立具体的明细表,表中要包含其具体的名称以及日期、运行的实际成本和当时市场的现行的公允价值。对能够确认的金融衍生工具要进行统一的报表制作,从而全面反映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

5.1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会计要素的创新

金融衍生工具其本质是金融合同,实现金融合同中交易有一定的时间性,发生在未来的某段时间,交易的形成有可能不会实现,若对合约内的权利以及义务进行有效的实行,要充分考虑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性,若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采取忽视态度,便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资源大规模流出,对企业未来时间内的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并且在时间以及数量方面难以进行确认。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要进行会计要素的创新。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会计要素的创新影响重大。具体表现为:在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上有较大改变,一方面改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核算方式,另一方面,对企业签署的合约的执行能力也有较大影响。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使企业内部的会计要素的创新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5.2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会计确认的创新

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而言,主要应用权责发生制度。其制度是将企业的交易以及发生的各种情况对企业产生一定的现金后果,对其产生的结果在一定期间内进行有效的记录,而不是企业收到或者已经支付现金的期间后进行记录。在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导致企业的会计确认的各个环节发生较大变化,对会计确认的流程的改变尤为明显,在企业中,会计确认流程的改变,使会计确认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使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以及满足企业对财务会计管理的需要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5.3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会计计量的创新

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时,虽然对企业的发展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对金融工具进行再确认的时候,其计量方面的困难程度较大,从而使企业在运用中出现多种不适应的状况。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其主要的合约标的物是在市场上价格比较活跃的金融产品,企业进行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计量时虽然不采取直接的计量方式,但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合约的整体价值,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会计计量的创新。对于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可以为企业的会计计量提供有效的依据,进一步改变企业的开机计量的方式、方法,从而使企业的会计计量功能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发展法需求,进一步促进企业的会计计量工作的准确性的提高,在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的会计计量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5.4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会计报告创新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披露,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投机者对企业的金融工具对其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企业实际的现金流量的影响情况的进一步了解,进而使金融市场的投机者对企业的金融工具的实际产生的风险以及企业未来现金的整体流量进行有效的把握。对于企业而言,在进行会计报告的形成中,要包含企业基本的财务信息、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原因以及背景、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会计报告创新,有利于企业正确认识会计报表的意义以及作用,进而充分掌握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与核心,为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使企业的财务会计的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6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财务会计的发展。企业应该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点,并对自身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创新,使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确保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作者:王丹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文茜.浅谈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传统会计的影响[J].新经济,2015,(17).

[2]顾亚芳.浅谈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业务带来的风险[J].财会学习,2015,(16).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6

关键词:衍生;财务管理;工具;金融;应用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机遇和挑战是相互存在的。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市场价格的快速更新导致企业财务的风险日益增多。怎样才能将财务风险管理稳定,已然变成企业的难题。然而财务管理风险的掌控以及落实财务管理的目标由于衍生工具的出现又拥有了新的出路。

1衍生金融工具解析

1.1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根据当前这块研究区域的状况来看,还未给出一致定义。站在金融学的研究角度思考,定义为,传统工具是根基,依次从金融市场慢慢延伸出来,直到依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而更改,统称为合约区域[1]。对其进行这一层次的定义比较简单,与此同时,对其讲述的也不仔细。从会计学研究角度来看可以为其定义为,根据金融市场价格的改变而改变,包含一些时期内金融市场的利率和汇率的改变,对刚开始给出的投资没有实现约束,运用以往结算形式。然而,近阶段,在我国对其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义,财政部时通过新的会计标准为根基,根据国内金融市场的当前情况,为其寻找出近阶段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定义核心。衍生金融工具通常情况下是指:根据价格并随着指定利率和商品价格以及金融工具等相关变量的更改而发生改变。文章说的变量指非金融变量,此变量和合同方的任何一方都不存在指定的关联。1.2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通常情况下,金融工具的主要功能是指,实行投资套利来展开企业的利润空间以此达到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回避,同时完善我国企业的治理结构,来达到对金融市场价格的监管。详细来说,达到一定的有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一些负债的预防,从而展现出本身应有的作用,降低一些经济损失。例如:实现套利投资,目前金融市场有一些套利机遇,然而,有些相关的风险会逐渐加大,企业可以通过一些相对小的工具来达到利润的做大[2]。于此同时,一些企业管理会凭借信息的不完整来到达本身利润的取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所有者的权益,所以,为了实现信息的对称性,可以应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达到最初目的,来将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相应的完善。

2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风险

2.1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①具有合约特点。根据文章为其定义的解析中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拥有一定的合约特点,换句话说就是交易双方要运用合约中的内容进行相互制约,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区域完善双方的责任,充分运用自身的权利。②具有杠杆特点。此种特性主要是以在实际的交易途中,对最初的投资没有适当实行限制,所以运用杠杆来实现对有关融资风险的很好回避,然而,此种特性的存在一样会对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3]。③具有风险特点。此种工具的使用是通过未来结算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不正确的使用功能也会慢慢的增多,加上杠杆独有的特性推进,致使预期收益增多的同时相应的风险也会慢慢的越来越多。④具有复杂特点。近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得到快速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新兴衍生工具慢慢衍生,致使其拥有了非常复杂的特征,和刚开始兴起的衍生金融工具对比,没有办法得到相应的市场监管,所以,对应的媒体交易风险慢慢加大。2.2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在运用全新的金融工具时,虽然能达到财务风险的掌控和回避,然而存在的不同点使此种工具的运用一样会存在全新的风险,并且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①违约风险。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性角度可以看出,假如合同两方有任何一方已然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来执行自身的责任时,将会导致违约问题的发生,同时相应的将会发生信用风险。在认为是归属违约风险后,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析,一方面是风险的大小直接受到合约期限的影响,假如期限较长,那么对应的风险就比较大,于此同时,还会受到交易地点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交易风险要对应的大[4]。针对目前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选择的金融工具不一样,因此相应的信用风险也有一定的区别。②市场风险。通常情况下,这种风险主要是通过货币和利率以及价格等风险方式将其表现出来,所以将其称之为基础金融风险。在这种环境下致使其达成交易,最初的金融产品的价格是预期价格,然而,当最后成功没有办法与一开始的预期达成一致,就会为企业带来一些经济方面的损失。此种风险是没有办法实现量化定量的。当在实际运用时,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选择,因此存在的市场风险将会非常大。因此依照这种风险的特性以及在杠杆特征的背景下,企业会通过较短投资套利来达到自身利润的最大,在市场风险特征的背景下,潜移默化的增大了风险,同时,对应的风险承担者也会拥有非常大的市场风险。③运营风险。此种风险是根据企业内部人为原因发生的,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上发生了失误致使运营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在应用技术上有一定的不同会致使运营风险的发生。此外,在实际运用金融工具时,假如企业对应的管理者没有办法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全方位的认识和更深入的解析,就会致使企业运营风险的产生。此外,除了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个人的经验以及对应的素质也会受到运营风险的影响。④流动性风险。此种风险主要涵盖了业务流量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其中,业务流量的风险发生是依照合约的不完整,根据合约具有一定的限制,制约着双方行使本身的权利义务,然而对于合约的不完整会致使最后没有办法变现亦或是平仓的风险发生。资金流动风险的发生是根据其中一方由于本身发生资金短缺的问题,从而没办法根据合同的规定来到达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因被迫平仓遭到经济方面的损失。通常状况下,此种风险的发生主要容易发生在场外,于此同时新兴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一样会致使风险的发生。当合同越来越标准,对应的流动风险就会降低。⑤法律风险。此种风险的发生最为主要的原因为近阶段法律的完善程度,当近阶段法律没有达到合约条款的要求,那么对应的合同双方很有可能遭到此种风险的威胁。在目前金融市场背景下,全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的增多,对应的法律制度体系没办法和其对应,就没有办法对其合约进行很好的保护。于此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空缺,导致合同双方的受益者经常寻找法律漏洞达到本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状况

根据近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发展相对来说较为完整,与此同时,对应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应用范围非常大,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和政策方面才能达到基本的工具使用,此外,发达国家企业财务管理在使用这方面工具上区域很广泛,参考的经验很多。根据目前发达国家使用工具来说,将其一半多的企业都在使用此种金融工具,然而应用的汇率和利润金融工具产品的企业占领很多一部分[5]。依照应用的行业来解析,农业和矿业等企业应用占据其一半多,制造业和服装业应用率比较低。对于目前国际社会激烈竞争下,企业加强了对金融工具的注重程度,都在不断应用在财务管理中,有意识的对风险进行很好的掌控,以此加大自身利润。从国外研究角度来看,市场本身的不完整性,将其衍生金融工具很好的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以此保证企业业绩的持续性,从而提升整体利润。

4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4.1加大应用空间,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近阶段,在我国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理念较为保守,对其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风险仍然认识不足,对其存在偏见以为运用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实际上,应用在财务管理中能很好地回避财务风险,实现企业资金的更好配置,通过对企业优化和改善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根据当前企业应用金融风险来看,投机和违规操作的原因占据很多一部分。所以,将金融工具运用到财务管理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要改变财务管理理念,延伸使用空间,进一步加大金融工具的使用。4.2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体系。想要保证其可以很好地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就要健全其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规范,以此提升交易效果。在详细使用过程中,对应地建设完善的管理,确保财务管理的独立性,将其审批和操作的权利进行区分,以此提高管理效率。4.3提升企业风险意识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一般情况下,提升风险意识时,企业要对金融工具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充分控制优势后,对风险进行分辨,并通过对风险的计量和分散达到对风险的回避,以此保证金融工具降低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经济效益。4.4完善外部发展环境。改变外部发展环境,组建完整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衍生金融产品,保证金融工具的有效发挥。同时,要保证监管主体承担本身的监管职责。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合同条款的制约,降低企业因徇私钻法律漏洞,注意加大执法力度。

5结束语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对于近阶段金融市场的发展,将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到企业财务方面,可以增加金融市场竞争发展方向。在应用过程中,企业要提升财务管理理念,加大风险防范意识和财务管理。打造完整的外部发展环境,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本身的持续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8):21.

[2]陈凯莉,厉杨赞.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与管理,2017(04):72-74.

[3]陈珍梅.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经济,2016(20):47-48.

[4]尚雅雯.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162,164.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金融形势风云突变,在这轮蔓延全球的金融大动荡中,国有企业在金融衍生品领域投资的巨额亏损,显得分外触目惊心。国有企业动辄几十亿的亏损,已经严重危及了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如何更好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获利,更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无疑将成为国有企业金融投资的必修课

一、中国企业投资衍生工具失利简介

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巨亏的消息频频不绝于耳,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买卖,由于澳元的暴跌,损失数百亿港元;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报告显示,由于持有相关外汇结构性存款,两公司汇兑损失巨大,其中中国中铁汇兑损失19.39亿元,中国铁建损失3.2亿元;中国国航因航油套保的亏损已经扩大至18.3亿元,?中国国际航空的航油及燃油套期保值交易亦蚀31亿元;中国远洋所持FFA(远期运费协议)亦出现浮亏40亿元等等,种种例子不胜枚举。

根据国资委初步统计,目前有28家中央企业在做各种金融衍生品业务,有盈有亏,亏损居多。

二、金融衍生工具介绍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而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远期合同、期货合同、货币互换和金融期权是四种基本类型的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连接了传统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具有杠杆性、复杂性、投机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衍生产品不仅具有高收益性,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风险性。例如,衍生产品的杠杆性就意味着,在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数倍于保证金的大宗交易,达到以小搏大的目的,因此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本便能控制大量的资金。但另一方面,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不一致,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而由于衍生产品的虚拟性和定价的复杂性,使得其交易策略远复杂于现货交易,其可投机的特点,又使得风险成倍地扩大。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锁定成本,避免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者对冲经营风险。例如利用远期、期货等衍生产品,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原材料和外汇等的价格波动风险,帮助企业锁定成本,保持企业盈利状况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若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企业置高风险不顾,盲目从事高收益的衍生产品的投机,结果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导致企业破产。

三、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的失利原因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工具,而对许多投资于它的国有企业来说,高收益没有实现,高风险却体验深刻,它俨然成为了一种心有余悸的梦魇。国有企业失利的原因主要有:

1.风险监管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管技术落后。

灵活多样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也是企业投资理财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金融衍生工具固有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天然属性,更需要企业进行规范操作和严格管理,建立风险监管体系。如果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进行规范操作,严格控制风险,即便出现市场行情判断失误,出现损失,也可以把握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企业一旦违规或员工越权操作,监管又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进行大规模投机交易时,失手后的结果可能招致灭顶之灾,整个企业的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存在侥幸心理也导致企业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时,漠视风险。

2.国有企业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发生重大经济损失的制度缺陷。

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资产名义上属于全体国民,归国民所有。而在现实中,模糊的国民所有概念实质上导致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的缺位。作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由国家聘任,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管理者存在者权利义务的不对等的情况,即其权力大,而承担的责任相对小,国家对其的激励政策,也是一个奖多罚少,片面强调对经营业绩的激励。因此,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道德风险的问题。管理者倾向于利用所掌握的国有资产,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报酬的投资,以期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业绩提升。而又由于企业监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冒险行为能够容易地付诸实施。

3.投资动机不纯,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近年来,国际市场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价格波动剧烈,给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锁定成本。但一些国有企业在投资衍生工具时,更加注重是它的投机功能,片面强调对可能高收益的追求,忽视其高风险,把其当成了一种快速盈利手段,而不是进行避险和套期保值。从事高风险业务,企业应当树立正确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意识,而对某些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国有企业来说,风险只是一种可忽视的小概率事件,事前就缺乏风险控制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准备,而在投资错误发生,造成损失后,通常又低估错误可能导致的风险损失,从而在风险控制上丧失了主动权,最后小错酿成大错。

参考文献: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8

一、全国衍生工具对会计确认的冲击及策略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一步的分类,以便把会计对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反映,尽管各国在要素分类的处理上不同,但在要素定义中都有一点摘要:即都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分类的会计对象。而且均应满足两个标准摘要:一是和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该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一)冲击

1.有关“资产”、“负债”的确认

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冲击着重体现在资产、负债两要素上。按现行会计要素定义,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可用货币予以计量的经济资源。金融衍生工具显然不完全符合以上定义和标准摘要:一方面,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是具有“未来”的时态性,即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对未来权利和义务的约定,是一种对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所制定的协议,而且很有可能这种交易根本就不发生。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于是其将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无论在时间上和金额上都难以确定。这样,根据现行会计模式下的资产确认标准,很难将其纳入财务报表的资产中予以核算。

负债也是一样。按传统会计理论,负债是由过去交易事项带来的需要企业在未来期间用资产或劳务进行偿付的债务。这一定义强调负债有确切的或可以合理预期或估计的债权人和偿还金额。金融衍生工具则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其只是一种可能负债,而且这种负债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负债。由于和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相去甚远,所以很难将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负债予以核算。

2.对“收入”、“费用”要素的冲击会计处理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原则。传统的财务会计往往采用权责发生制,并要求所确认的收入是已实现的收入。其实,无论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都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核算基础,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则不予反映。对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这一原则能起到很好的功能,但对于作为预期合约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可能带来巨额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则权责发生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而金融衍生工具在订立合约时,虽然双方权利义务已基本确定,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而且可能到期时也不会发生,如期权交易中到期选择不执行。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和责任并未实际发生,收入也尚未实现,按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现行会计不能反映未来的财务活动,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工具的潜在风险,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未实现持有损益。假如在合约履行时以实际市价入帐以确认损益,则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从签约到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

(二)策略

面对冲击,我们的策略是摘要:一方面对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概念进行改变。当然,要有充分的思想预备%26amp;#0;%26amp;#0;这一改变将导致财务会计理论中一系列基本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保留权责发生制,但必须对“实现原则”加以补充和修订。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在合约签定,相应的风险和报酬已实质性转移时,立即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承认其利得和损失,这种“转移原则”将合约从订立到履行过程中的情况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二、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冲击及策略(一)冲击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法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坚持纯而又纯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即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即会计确认金额的选择,并坚持维护这一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帐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资产已销售或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

而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大多具有远期合约性质,订立时,实际的交易尚未发生,只是产生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而且在未来不一定实际交割,交易所涉及的金额也只是一个未来的金额。

(二)策略

可以猜测,历史成本不可能永远是财务会计的唯一计量属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熟悉现代财务会计的人都清楚,其实作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从来都没有真正纯而又纯过,比如存货有可能采用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价,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也很难说是“纯粹”的历史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共存创造了条件。面对冲击,我们应分阶段、分情况运用公允价值真实地反映企业所待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首先,一项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利率和汇率的影响,其价格有可能扶摇直上,也有可能分文不值甚至出现价值负数。对于这样一个价值的不断波动的过程,为了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分阶段方式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其次,分阶段反映也就要求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即在财务报表日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和计量,并合理处理由此带来的本实现持有利得或损失。所谓公允价值,是假定在持续经营和信息畅通的前提下,企业在交易时收到或支付的金额。一般说来,在开放和活跃的市场上,金融行生工具的市价即其公允价值;再次,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应分情况进行核算摘要:1.当初次确认某项金融衍生工具时,应以取得该资产的付出和耗费或产生某项负债而得到的补偿的公允价值予以计量;2.假如企业欲长期待有该金融衍生工具,原则上,在财务报表日以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人帐,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摘要:一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量不确定,其公允价值跌至帐面价值以下且没有充分证据证实其有能力回升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但有充分证据表明其价值极可能遭到损害。对于这两种情况,企业应在财务报表日重新计量公允价值并确认当期损益;3.假如企业不打算长期待有该金融衍生工具,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又分为两种情况摘要:一是企业因投机目的而持有金融衍生工具,因为这种非避险目的的持有,往往在价格上涨时,企业会抛售之以赢利,而在价格下跌时又会遭受损失。干是,对于这种不是降低或转移风险的投机性持有,所产生的损失或收益,应立即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企业因为套期保值等避险目的而持有金融衍生工具时,假如规避的是未来交易的现金流星风险,则对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不计入当期损益而予以递延,直至交易发生日转列为当期损益,同时在报表中披露未来交易的性质、时间及所形成的递延利得或损失金额;假如规避的是已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应把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权益列入当期损益。

三、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报告的冲击及策略

(一)冲击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目的是向外界提供真实有用的财务报告,最新的财务报告应揭示对报告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全部信息,即有关会计主体未来现金流量时机、金额、不确定性的信息。财务报告的核心是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传统财务报表中,往往存在如下局限性摘要:首先,传统财务报表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金融衍生工具等非凡业务往往无法反映;其次是传统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衍生工具难以准确披露;县后是传统财务报表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难以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在会计报表中披露也有一定困难。由于以上原因,金融衍生工具不能在该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而只能作为表外业务,在表外作附往说明,投资者甚至是企业高层决策者也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的风险状况。但在现实生活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额十分巨大,交易十分复杂,其作为表外业务风险的隐蔽性潜伏着巨大风险的危机,对任何一个会计主体而言都不可等闲视之。但由于其不完全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标准,而只能在表外列示。这使得投资者无法依据传统财务报表估计和判定其风险和报酬,成为经济决策中的严重障碍。

(二)策略

面对冲击,传统财务报表已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德要,无法适应经济、金融形式变化的需要,必须予以改进,具体改进方法有以下四种摘要:

1.改变现有会计报表的格式,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而不是按流动性分类,使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这是目前较普遍的一种看法。

2.增编适应金融衍生工具非凡需要的报表,如增加“金融头寸表”等。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9

关键词:信贷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也叫衍生金融资产,又被称为“金融衍生产品”。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派生出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合约,其价钱与基础资产或指数关系密切,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价钱的变化会影响衍生金融资产的价钱和买卖风险。

二、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信贷风险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减少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投入。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采用保证金的形式交易,这是源自于衍生金融资产的保证金交易所特有的高度杠杆性,不需要按所有合约价钱买卖,保证金一般情况下只有合约价值的4%-10%,可见用很低的本钱就可以得到与此有关资产的控制权。信用风险管理者只需要用较少的资金就能够获得许多的与此有关资产的控制权,以此来实现用较小的资金支出或者较小的代价来对较大规模的资产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二)有利于转移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有避险的功能,通过在衍生金融资产市场上进行与原生工具相同头寸相反方向的买卖达到锁定风险的想法。一般情况下信用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违约信用衍生工具和价差信用衍生工具,前一个可庇护银行面对的贷款不守约的危险,后一个保护了贷款信用价值变化的风险。特别是在银行对贷款组成进行管理时,虽然组成形式已经最大可能地分解了贷款的信用风险,但是银行很难保证贷款组成中的各个贷款呈相反关系,更何况银行更愿意对自己了解的领域和地方进行贷款,这招致了贷款组成中的系统性风险加大,那么在这样一种状况下,信用衍生金融工具发挥了迁移转变信用风险的功能,可以将银行贷款组成的信用风险管控在较小的范围内。(三)合理解决了“信贷悖论”。有种工具能够将信用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区分出来那就是信用衍生金融工具,并且能够将风险进行转移,以此达到部分处理商业银行业务开展与管制信用风险的矛盾的成果。信用衍生金融工具能够让商业银行解脱多样化授信准则的束缚,也让商业银行不用过于受到授信限度的限制。(四)有利于对风险的动态管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买卖,能够更方便地对危机的动态境况进行管理。因为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信贷风险是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进行的,现在衍生金融资产的买卖市场十分发达,投资人可以依据投资组合的风险情况的变动,在任何时间买卖衍生金融资产,能够比较方便地调理信用贷款的风险处理方法,完成对信用贷款风险的动态管理。

三、金融衍生工具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衍生金融资产包括的部分有互换、期权等,运用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管理银行贷款信用风险有不同的运行机制,每种运行机制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商业银行可以按照自己的状况发明出信用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信用衍生金融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对贷款的信用风险防范和管理。(一)利用互换对冲信用风险。在银行管理信用贷款风险中信用互换是一个重要的方式。与普通的互换不一样的是,商业银行和投资者能够替换在互换时期的现金流之外,在贷款到达期限时或者呈现不守约的时候,还要计算贷款或者债券的价差,计算公式是在签约之前时商量好的。如果达到期限的时分,贷款或者债券的市场价钱上升,商业银行将向投资者给予价差;反过来说,呈现下落时,投资者向商业银行给予价差。(二)利用信用证券化管理信贷风险。运用这种方法能够解决怎样把信用风险从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转移到票据投资人身上。一般情况下,它是商业银行依据自己的需要对其贷款进行分解合并,并且有方向性地做出信用联系票据(CLN)的发行,然后经过一个特殊目标机构把票据卖给投资人。投资人的风险与收入按照发行的类型而变化,一些投资人只被承诺较低的收入,他们只需要负担局部违约保护,也可以说他们只是与银行分管了局部信用风险;另一些投资人则被承诺较高的收入,但他们要负担大部分或者所有的不守约损失,也可以说他们要负担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全部或局部信用风险。(三)利用指数互换管理信贷风险。一个债券和一个信用期权的组合可以指指数互换。本金偿还或者债券息票偿还需要依据信用期权的合约为基础重新计算。假如一商业银行为了其营业融资按固定利率发行了一种债券。信用期权就可以这样规定,各地区的超过期限的贷款每增加X%,相对的债券利率将下降X个基点。这样,该商业银行就避免了在贷款超出期限的状况恶化时仍不得不继续支付很高的债券利息,也可以说它是以信用期权的方式买了保险。

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风险

(一)应用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风险。1.市场风险。因为标的资产如股票指数和利率的价钱变动而招致的金融衍生工具价钱变化的不确定性就是市场风险。重要的是因为原生金融工具价钱的非预期的变更给金融衍生工具买卖的一方带来风险的可能程度。除此之外,因为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的特点,成就了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价钱变更比原生金融资产的价钱变更动摇更大。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衍生工具合约的某一买卖方的不守约所惹起的风险。包括对手风险和发行者风险。在交易所交易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买卖有相对更严厉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规定还有买卖中保证金的规定,能够让买卖双方的不守约程度大幅度降低。从买卖方的出发点和战略方面来讲,套利投机的倾向越大,信用风险裸露越大。3.营运风险。在期权买卖和结算过程中,因为内部管制的不完善或者因为电脑网络系统偶然出现毛病所招致的风险叫作营运风险。发生营运风险的主要原因是治理的破绽和内部管制的不妥当,工作人员的操作不正确;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等。4.法律风险因为衍生工具买卖合约在法律上的无效和合约的内容没有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还可以是因为其他方面的改动等给衍生工具买卖方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被称为法律风险。场外交易中进常存在法律风险。(二)应用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1.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性。实际的经济运作不是没有摩擦的经济而是一个不完美的和充满假象的经济。不一样的投资者会因为常识背景、剖析的能力和工具的差别而对一样的信息得出不一样的解释。在市场经济中,特别是资本市场中广泛存在着一些内情买卖从而人为地加大买卖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2.金融市场监管存在不足。我国的金融行业兴起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目前的状态是不断地完善和开展过程,不断完善的法律是与金融市场和买卖规定相关。在法律方面外,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也存在不同水平的不足,其中包含的问题有:行业内的自律性比较差和外部监管的力度不够等。3.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我国致力于金融方面的企业大多数出现的问题有企业内部管理的组成不合理、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管制制度不够等,这些在很大水平上增加了风险出现后的损失多少。企业中构造不达标,会导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治理不连贯和内部风险管制不完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重要内因是企业内部治理的不完善,这会让企业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更加严重。4.缺失衍生工具评级机构。因为衍生金融资产的复杂性,投资人对衍生工具风险的评估通常依靠专门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美国评级市场被著名的惠誉、穆迪和标准普尔评级机构所操纵,这样就会缺乏监管和竞争,评级机构不能在第一时间地对衍生金融资产的进行评级。现行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信用环境发展还不足,不仅评级机构较少而且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五、改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篇10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和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则可视为非法集资。

根据我国法律,非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否则即构成违法行为。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私募基金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是否给付利息,私募基金的收益来源于风险收益,不应涉及任何形式的固定利息,否则既有违法之嫌。

另外,私募基金很可能违反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有关“蛊惑交易”的规定。“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二、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

通过对海外私募资金的考察不难发现,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私募基金”难以阻止,将成为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

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私募基金一般有一年的封闭期,并且一年之后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赎回,而不能天天赎回,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壮大起来,与公募基金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只有公募基金和券商,没有私募基金,那么将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外,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

目前国内的正规私募基金一般有至少一年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为每月的15日和月末)作为开放日,投资者只能在每月开放日认购和赎回。这样就有效地隔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差,投资不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投资策略也得以坚持,投资风格可以更加激进,收益也就相对较高。

(二)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

私募基金的出现,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活跃了市场交易气氛,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喜好,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打破了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促进私募和公募之间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

(三)独特的研究思路

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单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公司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这一“双十”规定,决定了公募基金必须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这使公募基金的研究必须涵盖多个行业,限制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与之相比,私募的投资不受任何限制,持有的股票数量可以较少,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更加认真、细致、透彻地研究关注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理解也能更加透彻。

(四)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

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加剧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冲击公募基金的垄断地位,提高基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推动我国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加速形成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为我国履行加入WTO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

(五)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和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民间主体自发推动形成的产物,私募基金的发展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机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推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纵观全球各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私募基金法律,但仍有一系列法律足以对所有的私募基金构成有效的法律规范。而从目前我国立法来看,没有专门约束私募基金的法规,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

转贴于公务员之家()、《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刑法》等综合调整。由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法有明文规定方可为”。

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风险,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在立法当中确认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以便私募基金能够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制度规范化应以《投资基金法》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各方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私募基金采取全面而有效的监管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私募基金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

1、投资者资格。对合格的投资者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其投资的最低限额为判断标准;根据其收入多少来判断;只要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对财产拥有独立自主的处分权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者人数限制。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投资者的人数应该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超过100人。

(二)管理人条件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应具备要求的准备金、经营业绩、人才和营业硬件设施等市场准入条件,并且,管理人的资格应该是竞争性的,而不能是垄断性的,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证券监管部门备案。

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的资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的份额,以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当私募基金发生亏损的时候,管理人的出资应该先行用于支付。

(三)托管人职能规定

作为基金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基金具备基金的共同特点,即现金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金管理人具有资产的管理权,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投资者行使部分监督权。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募基金托管人在监督基金管理人运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基金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较差。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权应进一步强化,如规定私募基金托管人不得自行担任,必须将资产交给指定机构托管;强化托管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基金管理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基金契约做出的投资指令,托管人应当拒绝执行,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向管理当局报告。

(四)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

私募基金必须与投资者签署完备的书面协议,尽量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投资品种及组合、相关风险提示及业绩报告周期。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控制私募基金风险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义务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基金设立之后,应该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资产状况,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五)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

在美国,证券法规定私募基金在吸引客户时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其参加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主要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某个基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借鉴这种做法。首先,严格限制私募基金在公开媒体上做广告宣传的效果是不佳的。其次,通过私募基金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像外部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组织足以避免私募基金过度的市场炒作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以及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通过适当的公开宣传使私募基金名正言顺的成为“公开,合法”的基金,消除股民对它的神秘感以及纠正人们对它偏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发起人与投资者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条件,从而迅速壮大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

(六)收益分配规定

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绑在一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公务员之家()

起,另外一些私墓基金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基金的利益分配方式相对地能够使资本持有人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应该禁止签订保底条款。因为保底条款容易引发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也有悖于基金设立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此外,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规定的有限合伙,即基金管理者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出资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

(七)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国外诸多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合理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是基金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在私募基金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对基金经理人的准确评价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人的参考,另外要注意完善当前国内不科学的基金评级方法。

(八)完善我国其他金融衍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