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托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0:31:05

金融信托业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1

关键词:信托业法制建设金融特点

信托业是金融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1979年,随着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我国的信托业获得重生。但是,直到如今,已有20多年历史的我国信托业仍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本文认为,信托业没有获得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制方面的不健全是一种根本缺陷。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信托业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我国金融信托业的法制建设问题。

信托业的灵活性特点及其影响

信托业与法律的关系既互相排斥又密不可分,这种关系反映了信托业的灵活特性。并且,这种复杂的关系在信托业起源时即已注定了。

信托起源于西欧的“尤斯”制,它与西欧的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尤斯制的含义是由土地占有人(委托人)将土地交给受托人代为掌管,受托人将土地上的收益交给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受益人享有对土地收益的权利。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对所有权的暂时分割,委托人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受益权。通过尤斯制,土地占有人实现了土地的自由转移,受托人将土地收益交给委托人或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如教会。这样既规避了法律的转让限制,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从以上对于信托起源的考察,可以发现,信托起源于对法律的规避。这是信托业与其他行业在与法律的关系方面最大的不同点,这种不同点也一直保持到现代—信托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信托业务纷繁复杂,无法整齐划一。但另一方面,信托业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法律的保护。由于信托行为涉及委托人、信托人和受益人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复杂。且这种信托关系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并伴随着财产权的转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信托一般由商业性的机构如信托公司和银行信托部经营,如何对它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这一切,都决定了现代信托业必须要有严格而有明确的法律来保障,只有这样,信托机制才能够顺利运行。

总之,一方面,信托业因为灵活性而常被用来规避法律;另一方面,信托业又极需要法律的保护。这就对信托法律的制定带来极大地挑战。

在英美国家,这种灵活性还是可以较容易解决的,因为英美国家以判例作为法理依据,在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做出变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信托业的发展和需要。但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规定以条律为特点,在灵活性方面远不如英美法系国家。所以,对于信托业的灵活性往往难于适应,信托成为法律监管的一个难点。如果法律对信托业规定过严,因为市场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往往造成信托业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而限制信托业的发展。如果法律规定松弛,又会因为法律上给信托业留下的口子太大,容易造成市场的不规范,从而产生投机行为,这也不利于信托业的发展。

不过,在法律以条文规定为特点的国家,也可以制定出具有较好操作性的信托业法律。这需要在充分理解上述灵活性特点基础上,还要对现代信托业的复杂性特点有深刻的理解。

信托业的复杂性特点及其影响

在对于信托业的内涵,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从信托业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定义。有人认为,“简单地说,信托就是一种转移财产并加以管理的设计。”即信托公司受客户委托,管理其财产,并在信托契约到期后,将财产及管理期间的收益,交给客户指定的人。但它至少没有把保证信托包含进来。

信托业如此复杂,包含的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确实很困难。因为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与信托挂上关系,如公司信托、个人信托和公益信托等等,正是由于信托业务普遍很复杂,信托公司常常被称为“金融百货公司”。

其实,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而言,也没有必要非得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制定法律并非仅需要概念,它更需要确定要为之实施法律的范围。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信托法律实施的范围,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不仅能够极大地适应信托业的复杂性,而且也能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托的灵活性问题,从而提高了信托法律的可操作性。

对于信托立法而言,要确定信托业的法制范围,最好的办法是先对信托业需要监管的方面进行分类,分别制定相关法律。通过对信托业进行划分,分别确定范围以实现对信托业的管理,是信托法制建设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标准,确定信托业的范围,也是极不统一、极为复杂的。例如,按照信托关系发生的基础分类,可分为自由信托和法定信托;按照信托服务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个人信托和法人信托;按照信托目的划分,又可以分为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等等。

因此,要对信托业分类以便实施法制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一标准的建立,首先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致于很快落伍;分类不能过于繁琐,为每一个小业务项目制定一部法律也不现实;法律也要对信托业的各个领域基本涵盖。

不同层次的信托法制建设

按照上述标准对信托业划分监管范围,形成有关的法律,以适应信托业灵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发展信托业。具体而言,根据不同调整对象的要求,信托法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信托基本法,即信托法。制定信托法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各种信托关系的共通性规范,如信托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信托财产的法律地位;信托关系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等。这是整个信托业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是信托业的根本大法。

信托业法。这是适应现代社会信托由非营业组织向营业组织转化的趋势而制定的。由该法律规定市场准入规则、业务范围界定和业务经营规则等等。对此的规定是在信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管的结果,其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

信托业专门法。针对一些较为成熟且很重要的信托业务,可以制定相关的专门法律予以规范。这一层次的法规调整的领域针对性最强,但每一部法规调整的信托业务范围也更专门化了。根据信托标的物的划分,这一层次的立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金钱信托。金钱信托是投资管理类信托产品,由客户即委托人将金钱委托给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按委托人所设定的投资意愿框架内投资。按照收益的不同,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信托投资,由信托机构代为运营信托金,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统由委托人负责,与信托机构无关;一种是信托存款,由信托机构运用信托金,到期后信托机构保证本金安全,并付给委托人一定的利息,如果信托金更有额外的收益,则还要付给委托人一定的红利,即保本保息又分红。无论是上述的两种金钱信托产品或其它形式的信托产品,在当前国内外都非常流行,例如我国现在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或西方国家的年金信托,都为人们所熟悉。金钱信托现在已经成为信托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其操作方法已经基本成熟,通过专门信托立法对其加以规范是极为必要和可行的。

其次是普通财产管理信托。所谓普通财产,即除金钱之外的动产和不动产,种类非常多,如地产、证券和发行公司债等等。各种信托业务性质也有极大的差别,如发行公司债有资金融通的功能,遗嘱信托则往往包含有财产转移和管理的功能。因为各种信托财物标的不同,且信托行为性质不同,对于一些常见的可以分别专门制定立法,如遗嘱信托。而对于一些并非经常的信托业务,如寿险信托等等,则可以通过加强第一个层次的信托法和第二个层次的信托业法,采取兼管的方式,以弥补第三个层次专门立法的不足。

综上所述,信托的首要特点是灵活性,它起源于对于法律的违背,但它的发展又需要法律的保障。信托的第二个特点是复杂性,它涵盖着众多纷繁复杂的业务范围。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对信托业进行法制建设,就需要对信托业分别划分监管范围,分而治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监督和保障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2

关键词:信托业,法制建设,金融特点

信托业是金融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1979年,随着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我国的信托业获得重生。但是,直到如今,已有20多年历史的我国信托业仍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本文认为,信托业没有获得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制方面的不健全是一种根本缺陷。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信托业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我国金融信托业的法制建设问题。

信托业的灵活性特点及其影响

信托业与法律的关系既互相排斥又密不可分,这种关系反映了信托业的灵活特性。并且,这种复杂的关系在信托业起源时即已注定了。

信托起源于西欧的“尤斯”制,它与西欧的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尤斯制的含义是由土地占有人(委托人)将土地交给受托人代为掌管,受托人将土地上的收益交给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受益人享有对土地收益的权利。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对所有权的暂时分割,委托人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受益权。通过尤斯制,土地占有人实现了土地的自由转移,受托人将土地收益交给委托人或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如教会。这样既规避了法律的转让限制,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从以上对于信托起源的考察,可以发现,信托起源于对法律的规避。这是信托业与其他行业在与法律的关系方面最大的不同点,这种不同点也一直保持到现代—信托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信托业务纷繁复杂,无法整齐划一。但另一方面,信托业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法律的保护。由于信托行为涉及委托人、信托人和受益人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复杂。且这种信托关系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并伴随着财产权的转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信托一般由商业性的机构如信托公司和银行信托部经营,如何对它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这一切,都决定了现代信托业必须要有严格而有明确的法律来保障,只有这样,信托机制才能够顺利运行。

总之,一方面,信托业因为灵活性而常被用来规避法律;另一方面,信托业又极需要法律的保护。这就对信托法律的制定带来极大地挑战。

在英美国家,这种灵活性还是可以较容易解决的,因为英美国家以判例作为法理依据,在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做出变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信托业的发展和需要。但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规定以条律为特点,在灵活性方面远不如英美法系国家。所以,对于信托业的灵活性往往难于适应,信托成为法律监管的一个难点。如果法律对信托业规定过严,因为市场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往往造成信托业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而限制信托业的发展。如果法律规定松弛,又会因为法律上给信托业留下的口子太大,容易造成市场的不规范,从而产生投机行为,这也不利于信托业的发展。

不过,在法律以条文规定为特点的国家,也可以制定出具有较好操作性的信托业法律。这需要在充分理解上述灵活性特点基础上,还要对现代信托业的复杂性特点有深刻的理解。

信托业的复杂性特点及其影响

在对于信托业的内涵,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从信托业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定义。有人认为,“简单地说,信托就是一种转移财产并加以管理的设计。”即信托公司受客户委托,管理其财产,并在信托契约到期后,将财产及管理期间的收益,交给客户指定的人。但它至少没有把保证信托包含进来。

信托业如此复杂,包含的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确实很困难。因为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与信托挂上关系,如公司信托、个人信托和公益信托等等,正是由于信托业务普遍很复杂,信托公司常常被称为“金融百货公司”。

其实,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而言,也没有必要非得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制定法律并非仅需要概念,它更需要确定要为之实施法律的范围。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信托法律实施的范围,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不仅能够极大地适应信托业的复杂性,而且也能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托的灵活性问题,从而提高了信托法律的可操作性。对于信托立法而言,要确定信托业的法制范围,最好的办法是先对信托业需要监管的方面进行分类,分别制定相关法律。通过对信托业进行划分,分别确定范围以实现对信托业的管理,是信托法制建设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标准,确定信托业的范围,也是极不统一、极为复杂的。例如,按照信托关系发生的基础分类,可分为自由信托和法定信托;按照信托服务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个人信托和法人信托;按照信托目的划分,又可以分为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等等。

因此,要对信托业分类以便实施法制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一标准的建立,首先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致于很快落伍;分类不能过于繁琐,为每一个小业务项目制定一部法律也不现实;法律也要对信托业的各个领域基本涵盖。

不同层次的信托法制建设

按照上述标准对信托业划分监管范围,形成有关的法律,以适应信托业灵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发展信托业。具体而言,根据不同调整对象的要求,信托法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信托基本法,即信托法。制定信托法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各种信托关系的共通性规范,如信托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信托财产的法律地位;信托关系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等。这是整个信托业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是信托业的根本大法。

信托业法。这是适应现代社会信托由非营业组织向营业组织转化的趋势而制定的。由该法律规定市场准入规则、业务范围界定和业务经营规则等等。对此的规定是在信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管的结果,其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

信托业专门法。针对一些较为成熟且很重要的信托业务,可以制定相关的专门法律予以规范。这一层次的法规调整的领域针对性最强,但每一部法规调整的信托业务范围也更专门化了。根据信托标的物的划分,这一层次的立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金钱信托。金钱信托是投资管理类信托产品,由客户即委托人将金钱委托给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按委托人所设定的投资意愿框架内投资。按照收益的不同,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信托投资,由信托机构代为运营信托金,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统由委托人负责,与信托机构无关;一种是信托存款,由信托机构运用信托金,到期后信托机构保证本金安全,并付给委托人一定的利息,如果信托金更有额外的收益,则还要付给委托人一定的红利,即保本保息又分红。无论是上述的两种金钱信托产品或其它形式的信托产品,在当前国内外都非常流行,例如我国现在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或西方国家的年金信托,都为人们所熟悉。金钱信托现在已经成为信托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其操作方法已经基本成熟,通过专门信托立法对其加以规范是极为必要和可行的。

其次是普通财产管理信托。所谓普通财产,即除金钱之外的动产和不动产,种类非常多,如地产、证券和发行公司债等等。各种信托业务性质也有极大的差别,如发行公司债有资金融通的功能,遗嘱信托则往往包含有财产转移和管理的功能。因为各种信托财物标的不同,且信托行为性质不同,对于一些常见的可以分别专门制定立法,如遗嘱信托。而对于一些并非经常的信托业务,如寿险信托等等,则可以通过加强第一个层次的信托法和第二个层次的信托业法,采取兼管的方式,以弥补第三个层次专门立法的不足。

综上所述,信托的首要特点是灵活性,它起源于对于法律的违背,但它的发展又需要法律的保障。信托的第二个特点是复杂性,它涵盖着众多纷繁复杂的业务范围。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对信托业进行法制建设,就需要对信托业分别划分监管范围,分而治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监督和保障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3

关键词:信托业法制建设金融特点

信托业是金融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1979年,随着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我国的信托业获得重生。但是,直到如今,已有20多年历史的我国信托业仍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本文认为,信托业没有获得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制方面的不健全是一种根本缺陷。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信托业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我国金融信托业的法制建设问题。

信托业的灵活性特点及其影响

信托业与法律的关系既互相排斥又密不可分,这种关系反映了信托业的灵活特性。并且,这种复杂的关系在信托业起源时即已注定了。

信托起源于西欧的“尤斯”制,它与西欧的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尤斯制的含义是由土地占有人(委托人)将土地交给受托人代为掌管,受托人将土地上的收益交给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受益人享有对土地收益的权利。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对所有权的暂时分割,委托人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受益权。通过尤斯制,土地占有人实现了土地的自由转移,受托人将土地收益交给委托人或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如教会。这样既规避了法律的转让限制,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从以上对于信托起源的考察,可以发现,信托起源于对法律的规避。这是信托业与其他行业在与法律的关系方面最大的不同点,这种不同点也一直保持到现代—信托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信托业务纷繁复杂,无法整齐划一。但另一方面,信托业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法律的保护。由于信托行为涉及委托人、信托人和受益人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复杂。且这种信托关系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并伴随着财产权的转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信托一般由商业性的机构如信托公司和银行信托部经营,如何对它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这一切,都决定了现代信托业必须要有严格而有明确的法律来保障,只有这样,信托机制才能够顺利运行。

总之,一方面,信托业因为灵活性而常被用来规避法律;另一方面,信托业又极需要法律的保护。这就对信托法律的制定带来极大地挑战。

在英美国家,这种灵活性还是可以较容易解决的,因为英美国家以判例作为法理依据,在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做出变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信托业的发展和需要。但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规定以条律为特点,在灵活性方面远不如英美法系国家。所以,对于信托业的灵活性往往难于适应,信托成为法律监管的一个难点。如果法律对信托业规定过严,因为市场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往往造成信托业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而限制信托业的发展。如果法律规定松弛,又会因为法律上给信托业留下的口子太大,容易造成市场的不规范,从而产生投机行为,这也不利于信托业的发展。

不过,在法律以条文规定为特点的国家,也可以制定出具有较好操作性的信托业法律。这需要在充分理解上述灵活性特点基础上,还要对现代信托业的复杂性特点有深刻的理解。

信托业的复杂性特点及其影响

在对于信托业的内涵,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从信托业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定义。有人认为,“简单地说,信托就是一种转移财产并加以管理的设计。”即信托公司受客户委托,管理其财产,并在信托契约到期后,将财产及管理期间的收益,交给客户指定的人。但它至少没有把保证信托包含进来。

信托业如此复杂,包含的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确实很困难。因为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与信托挂上关系,如公司信托、个人信托和公益信托等等,正是由于信托业务普遍很复杂,信托公司常常被称为“金融百货公司”。

其实,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而言,也没有必要非得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制定法律并非仅需要概念,它更需要确定要为之实施法律的范围。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信托法律实施的范围,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不仅能够极大地适应信托业的复杂性,而且也能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托的灵活性问题,从而提高了信托法律的可操作性。

对于信托立法而言,要确定信托业的法制范围,最好的办法是先对信托业需要监管的方面进行分类,分别制定相关法律。通过对信托业进行划分,分别确定范围以实现对信托业的管理,是信托法制建设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标准,确定信托业的范围,也是极不统一、极为复杂的。例如,按照信托关系发生的基础分类,可分为自由信托和法定信托;按照信托服务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个人信托和法人信托;按照信托目的划分,又可以分为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等等。

因此,要对信托业分类以便实施法制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一标准的建立,首先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致于很快落伍;分类不能过于繁琐,为每一个小业务项目制定一部法律也不现实;法律也要对信托业的各个领域基本涵盖。

不同层次的信托法制建设

按照上述标准对信托业划分监管范围,形成有关的法律,以适应信托业灵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发展信托业。具体而言,根据不同调整对象的要求,信托法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信托基本法,即信托法。制定信托法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各种信托关系的共通性规范,如信托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信托财产的法律地位;信托关系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等。这是整个信托业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是信托业的根本大法。

信托业法。这是适应现代社会信托由非营业组织向营业组织转化的趋势而制定的。由该法律规定市场准入规则、业务范围界定和业务经营规则等等。对此的规定是在信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管的结果,其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

信托业专门法。针对一些较为成熟且很重要的信托业务,可以制定相关的专门法律予以规范。这一层次的法规调整的领域针对性最强,但每一部法规调整的信托业务范围也更专门化了。根据信托标的物的划分,这一层次的立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金钱信托。金钱信托是投资管理类信托产品,由客户即委托人将金钱委托给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按委托人所设定的投资意愿框架内投资。按照收益的不同,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信托投资,由信托机构代为运营信托金,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统由委托人负责,与信托机构无关;一种是信托存款,由信托机构运用信托金,到期后信托机构保证本金安全,并付给委托人一定的利息,如果信托金更有额外的收益,则还要付给委托人一定的红利,即保本保息又分红。无论是上述的两种金钱信托产品或其它形式的信托产品,在当前国内外都非常流行,例如我国现在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或西方国家的年金信托,都为人们所熟悉。金钱信托现在已经成为信托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其操作方法已经基本成熟,通过专门信托立法对其加以规范是极为必要和可行的。

其次是普通财产管理信托。所谓普通财产,即除金钱之外的动产和不动产,种类非常多,如地产、证券和发行公司债等等。各种信托业务性质也有极大的差别,如发行公司债有资金融通的功能,遗嘱信托则往往包含有财产转移和管理的功能。因为各种信托财物标的不同,且信托行为性质不同,对于一些常见的可以分别专门制定立法,如遗嘱信托。而对于一些并非经常的信托业务,如寿险信托等等,则可以通过加强第一个层次的信托法和第二个层次的信托业法,采取兼管的方式,以弥补第三个层次专门立法的不足。

综上所述,信托的首要特点是灵活性,它起源于对于法律的违背,但它的发展又需要法律的保障。信托的第二个特点是复杂性,它涵盖着众多纷繁复杂的业务范围。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对信托业进行法制建设,就需要对信托业分别划分监管范围,分而治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监督和保障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4

在我国信托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国的信托业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信托业自出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历了五次大的清理整顿。首先,在开始之时,我国信托业本身的制度引入是为了满足国内融资的需要,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信托业着重发展的是信托贷款业务,其他业务相对薄弱,导致了核心业务发展的长期停滞,盈利模式狭窄。其次,虽然信托业务广泛,但它在金融领域中竞争能力不强,基本在每一个业务范围内都有个专业的公司跟它竞争。最后,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信托业做出了限制,人们对其的认识都不全面,而又不能进行宣传,让人了解信托业务。我国信托业的资产总额在1988年到1995年短短的7年间由700亿上升到4572亿。而在2005年是我国信托业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年,我国的信托产品和规模都得到长足的提高,而且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在2005年信托市场的一共有信托资金402.88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82.5%。其资金投向在金融证劵、房地产及工业、医疗企业贷款最多,分别占34%、27%和24%。

[1]我国信托业一直持续着高速发展,虽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多好处,但由于我国本身信托存在着缺陷,也带来了许多在信托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我国信托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都会造成了阻碍,并且这些问题也受到国家和信托行业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我国信托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对解决我国信托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阻碍具有重大的促进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探讨我国信托业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都是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先将信托业的问题分为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再对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进行归纳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人才缺乏、信托法律落后、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等,再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研究推动信托业发展的方法及完善信托的相关法律法规。

1.3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信托业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的信托业存在治理结构上的错误,许多信托公司在公司的架构和股东权利上的分配都缺少应有的规定,股权存在着混乱。(2)人们普遍上对信托的认识不深,虽然信托业跟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并称为我国金融领域上的四大支柱产业,但是,人们对其的了解基本都停留着表面上。(3)大多数信托公司都缺乏核心盈利业务,缺乏对新型信托产品的开发能力,而且其信托业务占本信托公司的利润来源普遍偏低,大多数的利润来源都是来自于非主营业业务的,这种情况对信托业的健康发展存在重大的阻碍。(4)由于信托业跟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存在重大差距,而国家对信托业重视不够,使得信托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普遍低下,人才上存在较大的缺口,不利于信托业务的开发。

我国的信托业与其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存在重大的差别,在发达国家,信托业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内在需求产生的,而我国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的改革开放引进的,我国的信托业必须按照我国的国情去发展,不能照搬外国发达国家的经验,而这种背景下,决定了我国的信托业必须存在阶段性,依照历史运行轨迹和经济发展需求去进行调整。

2.1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我国的信托业起步较晚,大多数信托投资机构都是在80年代中期的“公司热”中突击兴办的。由于这段时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目标还不明确,金融管理偏松,金融秩序比较混乱,机构审批权限不清,这些原因造成了许多信托投资公司都存在着审批手续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资本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其以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1979年时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在当时,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时对资金的需求,我国建立了第一间信托投资公司,即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而与此同时,信托投资公司就像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建立,最多的时候甚至接近1000家。而这些信托公司大多数都只是挂着信托的名义,它们并没有从事信托方面的业务,实际上是进行信贷业务。虽然这些信托公司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上对缓解资金的供给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经营管理混乱信托公司,以及少数违法犯罪的经营人员却严重地扰乱了金融秩序。致使我国对这些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信托公司进行了多次整顿,而其中主要的整顿有以下五次:1982年4月,我国对没有正确界定业务范围的信托公司进行清理。1985年9月,对没有把握其信托资金的投资方向的信托公司进行清理。1988年到1989年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收回了审批各类金融机构的权利。1993年到1995年期间,将信托公司于专业银行进行脱钩整理。而最后一次就在1998年我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开始。我国的信托业由产生开始就历经曲折,受到了多次的整顿,直到现在,信托业虽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比起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2.2我国信托业的现状

信托机构是一个按照信托制度活动的主体,而我国信托机构的主体是信托公司。经过这几年来的整顿,我国的信托业已经成功的化解了累积20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资本也得到了充实,改进了管理,重新集合了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为社会提供信托服务。目前,我国重新登记后的信托公司约有59家,分布在全国的大多数省(区、市)。到2004年6月底,信托公司从业人员约为4600人。在国务院确定的信托整顿方针的指导下,信托公司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接受管理的信托财产总额已经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性信托业务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信托业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2001年到2004年期间我国信托业务增长迅速,信托财产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我国信托业务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资金信托,约占信托财产总额的84%。其中,集合信托计划为1053个,并大部分获得了成功。同时,信托公司以资金以外的其他财产形式开展的信托业务,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条件。

在2006年上半年,我国银监会相继颁发了一下几个章程:《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开展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创新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向下财产托管和信息披露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以上银监会的种种措施都说明了我国对信托业的重视以及决定要严格监督信托业,使我国信托业有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使各项信托业务都有法可依。我国的信托业发展不但促进我国经济,而且对我国金融机制原有的缺陷也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地区的经济发展看来,信托业为各地区的建设提供了资金的来源,信托公司将委托人交给其管理的闲散资金用于急需资金发展的企业上,充分优化了资源配置。我国现阶段信托业的发展主要取得了一下成果:

1、我国的信托业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在推出了“一法两规”后,对我国信托制度的法律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以后在这个框架里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法律法规。在以往的几年,我国不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信托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的设立,这些对我国信托业的法律体系建设甚至整个金融行业的规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我国信托财产不断增多。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闲置的财产委托信托公司管理,而信托公司也利用这些资产去投资我国的各项实业,为缺乏资金的企业提供资金来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的信托业也存在着许多挑战:1、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模式。信托产品缺乏认同感,落后于其它金融行业,由于信托产品涉及范围广泛,在与银行、证券、保险竞争时没有优势,而又缺少创新,没有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信托产品特色。2、人力资源不足。大多数信托投资公司缺少技术型人才,满足不了在各种需要高素质人员才能胜任的部门,比起外国人才的差距甚远,导致许多服务都不全面,社会对其认同也偏低。

信托业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在我国的金融领域上合称四大支柱产业,但是在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信托业却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虽然信托业具有很多的业务优势,但是,却长期处于我国各方面压制,而也由于一些违规经营的信托公司的影响下,使信托业在社会上被各界人员所怀疑。身为四大金融支柱产业之一的信托业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是由多个方面造成的,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因素去归纳一下,分别是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

3.1内部问题

内部问题主要是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主业不主、缺乏核心盈利业务和存在治理结构缺陷。

3.1.1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

首先,我国信托公司在管理水平上与外国的信托公司相差较远,管理机制也有待提高,及在信托人才上相对缺乏。我国的信托行业在这20年来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现象,但是由于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是信托机构的迅速增加,使其对信托人员的过分需求,许多没有经过信托培训的人员涌进了信托机构,而这些信托素质不高的人员不但不利于信托公司业务的拓展,而其本身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低素质的信托人员容易引起信托行业的犯罪问题,对公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次,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的决策流程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也缺少一个正确的内部控制系统,只会盲目地扩张,经营。对企业战略的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低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严重制约着我国信托机构的健康发展,也降低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1.2主业不主、缺乏核心盈利业务

其次,我国大多数的信托公司缺少核心的盈利业务,主业不主,缺少竞争力。信托的意思是指委托人由于对受托人的信任,所以将其拥有的合法财产委托给受托人,并且由其按照自己的意愿遵从特定的目的对这一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认识到,信托公司是应该以信托业务作为它自己的核心业务的。但是,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一开始,我国引入信托这个制度只是为了我国国内融资的需求,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国大多数的信托公司都是以信贷这一业务为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久而久之,信托公司都只是发展信贷业务,而忽略了其真正的核心业务,使得其核心业务长期得不到发展。信托业变成了名为信托,实为信贷。直到在2007年3月1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两个规定,分别是《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后,才在制度上防止了信托公司偏离其核心业务的经营模式。但是,虽然在制度上防止了,但实际上,根据2007年信托行业的收入数据中,信托业务占其收入总数中的21.94%,而自营业务却占到了78.06%。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信托公司的主要盈利的不是信托业务,而是其他,这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信托公司居然不是以信托业务为其主要的盈利来源。我国信托公司经营不仅经营信托存贷款业务,还从事证券业务,房地产投资等,总之什么业务都做,成为了一个四不像。所以,我国现在的信托公司成了一个综合业务集团,信托公司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3.1.3存在治理结构缺陷

再次,我国在信托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治理结构缺陷,对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形成了阻力。我国的信托公司基本上都存在着治理机构缺陷的问题,造成治理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最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1)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我国建立的关于信托业的“一法两规”在治理机构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大多数信托公司只是按照《公司法》的具体要要求去制定其治理结构,没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考虑到信托公司本身的特殊性。(2)我国引入信托业所遗留的历史问题,我国的信托业一开始就已经先天不足,引入时只是为了满足信贷的需要。(3)缺乏可供参考的经验。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而由治理缺陷产生的问题有:(1)公司在治理机构的目的上不明确,治理结构在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人员在利益上的冲突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保护股东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现在的信托公司的治理结构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一个清楚的目标及措施。(2)信托公司的经营受大股东控制,股权的构成不合理。这是由我国的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我国信托公司的最大股东通常都是国有股东,这就造成了信托公司在经营上多多少少都会受到政府的影响。而一部分虽然不是国有股东为最大股东,但是也存在着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这些股东只把信托公司当做自己公司的一个融资平台。(3)管理层,决策层及股东间分工不明确。现代的公司一般都是股东,管理者,决策者各司其职的,分工明确才是一间公司良好运作的前提。但是,在信托投资公司中,存在着董事干预经营的情况,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影响着公司的良好运作,形成了一个内部人控制的局面。(4)信托公司的监督机构没有实行其职能。虽然在形式上设立了监督机构,但是在对信托公司的调查中发现,其监督机构没有实行过其职能。

3.2.外部问题

外部问题主要有信托法律落后和缺少政策支持、信托产品流通难。

3.2.1信托法律落后

首先,我国在信托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落后,而且缺乏与之相配对的制度,对信托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信托业在我国的经济领域中是惟一一个可以存在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实业市场的,并可以进行投资融资业务的尖端行业。所以,信托关系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范围也很广阔,基本上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比得上它。而我国的信托业刚开始时就已经先天不足,在法律法规上跟不上信托业的发展,其最重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我国的信托法律没有规范关于信托业的从业机构的资质以及其经营业务的范围,这样就使信托公司没有一个信托领域的专属性。第二个是,没有明确有关信托业的监管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而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不平等的竞争。第三个是,没有足够完善到与信托财产等级制度、信托会计核算制度、信托产品税收制度相适应的制度。

3.2.2缺少政策支持、信托产品流通难

其次,现在实行的政策对经营信托的公司实行了限制,信托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困难,而且其对信托公司的支持和服务的力度较低。我国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信托业,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后,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入世之后,在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以及扶持下,我国的四大银行摆脱了许多不良资产,政府也出动巨额资金帮助其上市。证券业和保险业也在其不遗余力的帮助下获得了超常的发展,企业规模也不断增大。而且在监督方面,银行有属于它的银监会,证券有属于它的证监会,就连保险业也有属于它的保监会。但是,同样身为金融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信托业却并不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论在市场规模,地位,作用上都与其它三个产业相距甚远,就算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也无法与其相比。而不仅这样,现在实行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信托业,例如,信托产品不可以在报纸、电视、广播以及公共媒体上进行对其介绍和宣传,信托公司以发行债券、委托投资凭证、投资凭证、受益凭证等等方式去筹集资金。虽然这些规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托公司的经营风险具有保护作用,但是,也阻碍了信托业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而引起这方面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托业在社会上缺乏被人们的普遍认同。而另一方面是,信托公司本身的业务开展能力不够以及相关制度的约束。

根据以上我国在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去认清问题的原因,再根据以上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找出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研究,经过多方面的总结和资料的查证,找出了一下六个对解决我国信托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较有效的措施。

4.1完善我国信托业的治理结构

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不仅可以解决公司跟股东之外的有关利益主体的权益问题,而且对信托业务的收益人具有很好的保障。而设计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应该要由以下原则出发:首先,要做到保障各个利益集团的应得权益。然后是,对信托公司的股东和任职人员的能力应该规范。再次是,对如何控制风险应该加强。最后是,公开原则,信托公司应该将其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开放给委托人、收益人以及社会人们了解。

根据以上的原则,我们对关于完善治理结构的措施应该是:(1)对信托公司的股权结构应该进行整改,完善其股权结构。信托公司不应该是一言堂,对信托公司存在的大股东应该进行股权调整,防止其一家独大,就算调整困难,也应该设立一些措施去制衡大股东的权利。(2)对信托公司的董事会的结构及其职能进行调整。在董事会中要保证非执行董事应该存在一定的比例,而负责监督的委员会应该由非执行董事负责,而董事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也考虑公司的长期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责任。(3)信托公司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董事和监督制度。从对完善信托公司的治理结构来说,拥有一个独立的董事和监督制度对信托公司的发展是具有一个促进作用的,可以加强对信托公司有关人员的资格审核。(4)信托公司应该设立和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信托公司应该将其信托业务及有关的特别事情,除其商业秘密外,向公众进行披露,这样就可以使信托业务的相关利益代表及社会公众对信托公司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也方便了各界对其的监督。

4.2设立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提高竞争力

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托公司如何利用自身的信托业务以及信托制度,去开发出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以及为客户提供信托服务。要设立一个盈利模式应该要了解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信托公司的利润来源从何而来。然后是,信托公司的利润点是什么。再次是,信托公司的利润杠杆,为了吸引客户购买其产品和服务而提供的宣传的业务活动。最后是信托公司的利润屏障,在行业间竞争时,防止对手掠夺本公司客户而投入的那部分资金。

世界上没有一个固定的盈利模式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都适合,要想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有其必要性的。提高信托公司的竞争力及盈利,我们可以由以下方面着手:(1)利用其本身的制度优势。信托业是我国金融领域中唯一可以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产业市场的行业,它具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功能,是我国一个投融资一体化以及具有多种功能的金融平台,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对提高我国信托业的竞争力的具有促进作用。(2)不断创新信托业务。如何管理、规划信托财产是非常灵活的,信托的应用空间是多方面的,具有十分广阔的范围。信托产品的设计会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创新,它是没有限制的,而在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福利、房地产、商务管理等方面应该要成为今后信托创新的重要思考方向。一个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信托公司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4.3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效率

在现在推出的“一法两规”下,根据我国信托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应该继续深入研究信托业的法律法规,对内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界定,如信托行业、信托机构、集合信托、营业信托等方面的法律界定。而且按照不同的信托也要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如公益信托,房地产信托,商务管理信托等,使每一种信托都有与其对应的法律。这样不仅可以在规范市场,而且信托业也可以拥有一套完善的行业执行标准。在现时,客户将其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和证劵公司去进行一个同样的证劵交易,但却是受到不同的法律制度约束,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统一监管和完善监管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不论在任何地方,拥有一个健全统一的监管制度,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基础。在我国信托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以往的经验,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一个地方出错就把全部封了。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准入和业务监督制度,给每一个金融行业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取消对信托业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为信托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生存环境。

4.4加强信托业的诚信建设,成立行业自律协会

信托业是以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为基础的,只有委托人对信托公司产生了信任,他才会将自己的财产交给其管理。而一间没有诚信的信托公司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样,没有委托人将信托财产交其管理,信托业务也将不能进行。所以信托公司必须建立一个与诚信相关的制度,目前,应该建立一个信托财产的公示制度,通过公开其信托财产的运作,可以让社会公众进行监督,令人们对其财产运作产生信任,委托人也可以放心将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成立一个行业自律协会,可以加强其对自身经营的监管,对内、外部关系也有一个协调的作用。是可以确保信托业的健康、向上的发展的。

4.5加强宣传,普及信托知识,培育信托人才

我国的信托业长期以来都对自身的核心业务缺乏认识,名为信托,实为信贷。而且也缺少许多必要的正面宣传,也产生了许多不利于信托的负面消息,也对投资者缺乏相应的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使人们对信托的认识都是负面的。要使信托业能够继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重新塑造信托业的形象,要知道,一个良好的形象是关系到人们对它的信任度的。而一个好的形象,拥有高素质的信托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信托业的人才资源非常缺乏,应该加大对信托人才的培养。我国的传统储蓄观念及人们对以往信托业认识的不足,决定的宣传我国的信托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宣传时不宜采用过于激烈的手段,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使人们慢慢了解信托,更多地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信托的介绍,也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扩大其知名度。培养人们接受信托成为其投资理财的选择。

4.6重点发展社会公益信托服务

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现有的基础设施还是很薄弱的,虽然在沿海的地区,许多人们都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内陆地区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的,而信托业可以从公益事业入手,为我国的建设出一分力。关于公益信托的建立,我国的信托业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如为一些有意在公益事业上做贡献的人提供信托服务,为这些人建立一个基金会,帮助其管理用于公益事业的资产,这样,不仅帮助这些热心人达成了他们实现公益事业的愿望,而从中改变了人们对信托的负面看法。而又为我国的社会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虽然以上的措施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方法,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互相之间都有其相对应的联系,解决我国信托业的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信托业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去建设我国经济。

第5章结束语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5

关键词:信托业;发展;创新;市场定位

1信托业的起源及现代信托业的定义和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信托业起源于十二世纪的英国,它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成熟壮大的。作为一种投资事业,信托来源于英国的尤斯制度。19世纪60年代,英国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信托投资方式,其特点是采取契约型的投资信托管理方式,委托财产涉及土地、物品和货币等。从这以后,信托便以一种营利性事业在欧美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兴起,并不断壮大成熟。现代信托是指资产所有者出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而委托其进行资产经营与管理,以达到获利目的的经济行为。资产所有者称为受托人,进行资产管理的信托公司称为委托人,获得资产收益的一方称为受益人。如今,信托业与银行、保险、证券共同构成了国家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现代信托业基本具备两大特点:灵活性和复杂性。

2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2.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我国最早的信托业产生于20世纪初,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十分缓慢。1982年,国务院了改造国内信托业务和加强更新改造资金管理的通知对信托业进行了第一次整顿。1985年,国务院又了商业银行停止办理一切信托业的通知,全面清查信托业务。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信托业进行第三次整顿清查。1995年,国务院又了通知,商业银行与所属信托投资公司完全脱钩。1999年,财政部开始对信托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只保留管理严格,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其余的进行改组撤并。直到2001年末,《信托法》以及随后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才使信托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2.2信托业发展现状。如今,中国金融市场已全面对外开放,信托公司在应对宏观调控的同时,开始全力推进银信、信保、信证、信信的合作,寻求强强联合,探索相互合作共赢的资本运作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总体来看,2017—2018年信托行业依然延续较高增长态势,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其中,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6.2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固有总资产规模6578亿元,较上年增长17.8%;固有净资产突破5000亿元,达到了5240亿元,较上年增长16.9%;行业(合并报表)净利润突破700亿元,增长6.5%,且全行业盈利,没有一家公司出现亏损。但机遇背后的挑战是巨大的。近些年来,银行在经过改制与上市之后已经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财务状况并化解了积聚多年的风险。证券业也通过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管理等为本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保险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行业的开放做好了准备。而基金管理公司也早已通过合资与外资金融机构充分融合。相对而言,信托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几乎所有的内外资机构都把争夺理财市场作为抢滩市场的主要策略,这对于把理财业务作为重点发展业务的信托业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挤压态势。原本就疲于应付国内其他金融行业竞争的信托业,现在又多了强有力的外资竞争者。

3中国信托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外部环境制约。3.1.1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环境的制约。(1)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尚需提高,市场有待于优化与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市场的竞争环境较为不利,这主要体现在国内金融意识形成的缓慢。如今,中国人的金融意识较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上。国民虽然有大量的闲置资产,但消费方向主要还是集中在住房、国债、股票和基金上。对于信托这个舶来品,一般的投资者都知之甚少,利用信托来理财的观念还尚未形成,这就造成了人们信托意识的提高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社会对信托业认识有限,公司在开展新业务时受到客观环境制约较大,产品不能得到及时推广。在一些经济还不够发达的省市,优质企业不够多,信托业务的开发缺乏一定的市场基础。从长远来看,虽然国内有潜在的需求和市场,但要使这种潜在的需求和市场转化为实际的信托市场还需要长期拓展。(2)委托理财机构多,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随着各大银行,各大保险公司的上市以及证券行业一次又一次的集中洗牌,中国金融市场的震荡不断升级。虽然各行业内部之间存在的竞争压力最大,但由于中国金融业业务泛同的特点使得信托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国内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理财机构的理财业务繁多,信托公司面临着来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保险公司的投联险种和证券公司的基金等理财产品的多重压力,也是国内信托业面临的主要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抢滩,这些外资金融机构对信托公司在资本实力,人才、信息、融资等各个方面都构成了强有力的威胁。所以在当前开放的金融环境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托业缺乏竞争优势这一弊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托业的发展。3.1.2法律、法规制度和监管的不完善。(1)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法律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信托业缺乏行之有效、权威的信托法律制度。即使是在“一法两规”确立之后,这种缺陷依然存在。我国信托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使从事信托业面临着许多风险,在实际运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今天的信托业,需要国家税务机关对复杂的信托税制做出合理的安排;需要财政机关对信托会计制度的设计;需要证券监管机关对有价证券等信托财产的信托登记及财产转移手续,但相关法律的缺失和已经出台的法律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始终制约着中国信托业的发展。所以,如何制定具有权威性、稳定性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规制度配套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2)经营限制条款过多,给行业发展带来局限我国信托业受到的政策限制较多,使其在与其他金融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规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能超过200份合同,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对任意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其存续期间的任一时点,接受受托人的资金信托合同总份数不能超过200份(包括200份),每份信托合同不能低于人民币5万元(含5万元),且一份信托合同只能接受一名委托人的委托。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来看,主要是想让信托公司把信托产品定位于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但其实这与国情是不符的。这样做不仅使信托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变窄,而且抑制了民间对信托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而这其中,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开发受到“200份合同”条件的限制最大。3.2信托公司内部环境的制约。3.2.1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内控环节比较薄弱。完善信托投资公司的治理结构一直是近几年来信托业监管的主线。从国际信托机构发展的过程来看,公司的治理模式应该与行业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只有这样的治理模式才能使公司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通过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33家信托公司均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组织构架,其中80%以上的信托公司都不同形式地设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些机构从形式上已经建立,但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有效运作还是一个问题。一些信托公司虽然机构设置较完整,制度也健全,但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或管理层人员权利过于集中而缺乏内部制约和有效监督。这些都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悖,已经成为制约信托业发展的绊脚石。3.2.2缺乏核心的竞争模式和核心业务。这一点集中表现为产业特征不突出,缺乏产业优势。作为金融业一个特殊的产业,信托公司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它可以吸收存款,也可以进行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托公司综合业务的能力比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工商企业都具有优势。但在中国事实并非如此。信托公司的负债成本比商业银行高,证券投资又没有证券投资公司的专业和具有规模效应,而实业投资也没有工商企业做得好。作为一种产业,如果没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色,那么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如今,信托公司的许多业务与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交叉,逐渐陷入了产业趋同之中,长此以往,核心竞争力必然会被严重削弱。3.2.3人才缺乏,产品创新开发困难。信托业是一个资本密集与智力密集并存的产业,所以其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虽然信托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算短,但真正从事信托的人才并不多。从整体上看,信托业的储备人才本来就较为欠缺,再加上前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整顿改革,人才流失十分严重。由于人才缺乏和对信托的运作机制没有切实的认识与体会,就必然会导致信托公司遇到另一个难题:产品创新开发困难。从产品功能来讲,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与资金信托产品十分相似,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但这些金融机构在客户来源和销售渠道上所具有的优势是信托公司无法比拟的。虽然信托产品具有横跨投资市场、产业市场的功能,并且其收益率也高于其他理财产品,但从总体来看,如果推出同性质的理财产品,信托公司要明显处于弱势,信托产品的市场地位也明显偏弱。

4中国信托业发展的最优模式和经营办法

4.1寻求新的市场定位。首先,信托产品设计的灵活性为信托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正是由于这种性质,使信托业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次,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托财产和固有财产分离,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托财产和固有财产双方的安全。最后,信托制度的受益权是可转让的,这一特点使信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有价证券流动性。所以,无论是利用以上的哪种特性,都是表现为对资产进行管理和运用。4.2寻求新的赢利模式,创立核心业务。4.2.1寻求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多方合。信托公司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合作关系,开发新的信托产品,将其纳入商业银行理财计划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可选择的范围之中。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将集合而来的资金借助投资信托产品来扩大投资范围,从而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信托产品也可以拥有更多购买力强的投资者,并通过此种方式拓宽营业渠道,打开市场。4.2.2以融资业务和投行业务来驱动。从国家对于信托业务的相关规定来看,信托公司被允许从事除IPO以外的几乎所有投资银行业务。所以,在金融业逐渐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恰好就可以作为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之一。这里的投资银行业务是指包括企业改制、重组、并购、MBO、EMBO、管理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业务的大投行概念。从业务性质上看,信托公司具有项目融资的支持能力,在这一业务上它具有比证券投资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的优势。此外,这类投资具有风险低、利润高的特性,国外大型信托机构都把此类业务作为“cashcow”。同时,这类业务的金融创新空间最大,可以充分显示信托公司的研究水平和开拓能力。信托公司可以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优势,大力拓展该项业务,创立核心盈利模式。

5结语

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大趋势的到来和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所带来的内忧外患,中国信托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展望未来,中国信托业只要能够充分挖掘潜力,发展行业优势,克服困难,就必定能在中国经济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支柱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翁先定.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EB/OL].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2010.

[2]陈奎余.中国信托业的发展转型与立法思考[J].商,2015(24).

[3]郭振.我国金融信托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5(42).

[4]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8-201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5]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6

2001年《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使中国信托业基本步入了规范运行的轨道。并将信托业定位于具有财产管理功能的中长期金融机构。截止2003年年底,共有59家信托投资公司完成了由“高度银行化的混合经营模式”向“专业化受托理财金融机构”转换为核心的清理整顿和重新注册登记工作,全行业共盈利15.5亿元。盈利企业比例高达92.53%。2004年信托公司的营业总收入45.7亿元。以上这些数据本将预示着信托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但2004年,个别信托公司的违规、陡然而至的德隆事件,使得“由乱而治”的中国信托业再度成为市场置疑的焦点。信托业到底能不能在我国得到持续发展?信托业的定位是否存在偏差?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信托存在的必要性。从国际经验和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信托业作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在金融市场中已显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信托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入世后,信托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日趋显露,信托业的展业空间得以巨大拓展。同时,中国连续十几年创造经济增长率7%以上的奇迹,全社会对长期建设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居民个人的货币拥有量及金融性财产快速增长,社会保障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各类公益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急待外部财产的管理安排,这些均要求迅速建立一个成熟的信托市场体系。

(二)信托业有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托来源和信托投放的领域十分广泛。《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可以开展10项业务,其中主要业务有:资金信托、财产信托、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信用证和资信调查;经营方式上有对外投资、贷款、出租、出售、同业拆放、融资租赁等;投资范围上可以是证券也可以是实业。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金融资产运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第二,信托设计的灵活性为信托资产管理提供了巨大的运作空间。信托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喜好和特性,度身定做非标准产品,通过专家理财最大限度地满足委托人的要求。这种投资方式和产品的灵活性是券商和基金公司所缺乏的。第三,信托制度可以发挥“破产隔离”的作用。《信托法》中规定信托行为具有“信托收益权对抗所有权”。这一信托制度特有的法律效力,形成信托制度的债务隔离机制和破产风险隔离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托财产的安全,从而保障了受益人的利益。

二、我国信托业发展的瓶颈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自“一法两规”以来,我们对信托业基本思路的定位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信托业不能利用其优势快速发展呢?我认为目前中国信托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瓶颈性问题:

(一)信托业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制约

1、政府管制过严。由于信托业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加之我国信托业发展的不成熟,使得政府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捆绑限制有余,支持和服务不足。主要表现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集合资金信托业务200份合同的障碍,信托产品私募性质的约束,信托产品流通机制的滞后等。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堵”甚于“防”的监管手段,甚至一些“秋后算帐”的行为使行业创新与违规难以界定,信托业务的拓展畏首畏尾,难以寻求突破。

2、社会信用不足和信用不良。信托首先是一种信任关系,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如果发生了信用危机,信托业就将无立锥之地。近半年来,因部分公司违规经营导致有关信托业的负面报道屡见报端,信托业的市场公信力跌入了低谷。旧的业务难以存续,新的业务无法拓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3、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一方面,信托产品的创新空间受到分业经营局限,信托产品的诸多功能难以体现。一方面,五次整顿后,信托机构所经营的非信托业被彻底剥离,将经营的银行业务还给银行,证券经纪业务还给证券公司,而由于信托市场的非专属性,使得本属于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基金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机构仍可进行,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二)信托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

1、中国的信托公司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成立之初大多脱胎于大银行和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所具有的“激励不够,约束力不力”等问题在信托投资公司身上同样存在,各信托公司实际上成了各部门、地方政府的全功能金融机构。许多省市都设立有自己作为“融资窗口”的信托公司。由此导致了许多信托资金的违规运用、不顾风险的关联交易等现象,使信托公司为了股东的利益而牺牲委托人的利益,积聚了极大的风险,也使信托公司丧失了信誉。

2、缺乏核心盈利模式。事实上,信托公司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灵活性使其在面临众多选择的时候常常是无从选择。信托没有像银行、保险、证券那样形成他们专属的核心盈利业务,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和产业规模。更令人堪忧的是,此时信托公司与管理部门的博弈可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监管部门为了控制风险制定了相对严格的监管政策。严格监管下的盈利压力使信托公司出现短期行为和违规经营,引起潜在风险。然后监管部门又加大监管力度,如此反复,最终很可能信托业在这个怪圈中作为一个产业而逐步萎缩。

3、信托业的人才不足。立足于专家理财的信托公司却缺乏专业人才,这是目前信托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信托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我认为仍然是各个信托公司对具体从事的领域不明确,未来的业务流程不清晰,于是就根本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

三、我国信托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从宏观的角度,为信托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放松政府管制。要建设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而不能因主观判断过多地进行行政干预。同时,中国入世谈判时,对信托业开放的限制基本上没有涉及,信托业很可能成为未来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分业经营的模式显然使我国信托公司缺乏竞争力。因此,政府有必要逐步放松对分业经营的管制,使信托业“金融百货机构”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2、加强信托业风险的防范。1制定更为完善细致的《信托业法》。纵观信托业发达的英、美、日等国家,除了一般的信托法外,还有根据不同信托品种制定的信托特别法,因此我国也须加快信托立法,使之对各个业务范围有具体的说明,对违规和创新领域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并为信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2成立信托业协会。在协调行业内部矛盾,建立标准信托品种的行业标准,树立信托投资公司的对外形象等方面,行业协会的地位是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在内的各机构都不可取代的。3建立信托业资信评估制度。由处于相对独立地位的资信评估机构对各信托投资公司的风险,收益等进行全面权衡后打分,并将得分情况向社会公布。通过市场的压力迫使信托公司改善经营管理。

3、营造适合信托发展的社会信用环境。既然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信用水平极低的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我国信托业的坎坷经历就是这种代价的真实写照。信托要重整旗鼓,必须先回归信誉。当务之急就要在完善信用体制的监管手段、提高监控效率、完备《信托法》相关司法解释、制定和出台行业配套制度及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认真记取教训,从规范抓起,从自身做起。要矫正治理结构,健全风险内控体系,规范从业人员行为,优化业务流程,完备信息披露制度,合力打造信托公信力,增强公众的信托意识。

(二)从微观角度,信托公司须构建持续的盈利模式

1、实现融资向投资的转变。前几年,信托公司大多从事以贷款为主的融资业务。诚然,融资功能也是信托的功能之一,但他能否成为足以支撑信托业生存和发展的经营基础呢?目前信托公司年费收入只在融资额的1%左右,在将本金和收益支付给投资者后,信托公司所剩无几。何况信托与银行相比做不到像银行那样的规模,也没有银行那样的流动性,竞争上处于劣势。所以我认为信托应该把经营范围放在投资管理上,运用组合投资的理念即通过集合性投资与集合性融资的匹配和战略联盟来实现风险的分散。

2、选定特点领域,突出品牌优势。截至2004年底,信托全行业总资产2784亿元。在目前经过重新登记的59家信托公司中,总资产大多为几亿元人民币,多者也仅为一二十亿。如此的资金规模,选择综合的盈利模式是不太现实的。信托投资公司必须采取市场细分的策略,结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寻求在特定领域的竞争优势,实现项目向产品的转化。项目无法实现稳定经营,只有具有品牌优势的标准化产品才能反复的用,反复的带来收益。从当前看,我认为可以开发以下信托品种:1个人资金信托。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金融资产大约15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占比高达75%,如此高的储蓄率,意味着市场上有着强大的资产管理需求待有效释放。同时争得这部分资金也将保证公司信托投资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2产业基金信托。投资于实业经济的产业基金信托业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涉足。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前景,因此产业基金信托应该是我国信托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3公益信托。我国已经或即将建立规模巨大的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基金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基金、扶贫基金、失业保险基金、教育基金、助残基金等。这些社会公益性基金数量非常可观,且都有保值增值的需求,如果能得到政策上的扶持这些公益基金将成为信托业务一个极大可供开发的“金矿”。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7

关键词:信托业;监管制度;启示

信托业良好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地区),更需要通过建设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促进信托业良好发展。日本和我国台湾信托业发展相对成熟,不仅实现了信托业的稳健发展,而且进行了大量创新,这与其完善的监管制度密不可分。我国信托业正值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借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监管制度经验,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信托业健康发展。

一、日本信托业监管体系分析

20世纪初,日本开始学习美国,引进信托制度。虽然历经整顿,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信托时代到来,信托制度应用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日本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发展信托业最为成功的国家。根据日本信托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3月末,日本信托资产规模为1201.9万亿日元,资产运用型信托规模为123.5万亿日元,占比为10%;资产管理型信托规模为953.7万亿日元,占比为79%;资产流动化型信托规模为80.5万亿日元,占比为7%。(一)监管机构分析。日本实施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主要由金融厅负责对信托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日本监管部门将信托定位于长期融资机构,以使其与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区别。日本高度重视信托业的稳定发展,二十世纪初,信托业法,规范行业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伴随外部形势的恶化,监管部门学习美国经验,将信托公司转变为信托银行,由其专营信托业务。此后,监管部门通过完善信托业监管制度以及将信托制度创新地应用于财富传承、养老、权益保护等方面,对日本信托时代的到来发挥了积极意义。二十世纪末,日本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允许其他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创设不同类型的信托经营机构,丰富了信托业的参与机构和生态系统,增强行业发展活力。日本信托业协会作为信托业的自律组织,1926年1月成立,现有会员及准会员单位71家,其中会员机构4家,主要是最早信托公司转型为信托银行的4家机构;准会员机构67家,主要是后续获准兼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信托公司。日本信托业协会主要职能包括信托数据、信托调查研究及资料收集、信托业务及信托事务改善的调查企划、振兴信托研究的组织、信托文化宣传、信托投资者保护、投诉及纠纷处理。(二)信托行业监管分析。日本信托行业最为关键的两部法律制度是《信托法》和《信托业法》,在1922年先后实施,有效规范了信托业的运行发展。2004年,日本政府根据现实需求进一步修改了两部法律。《信托法》主要用于规范信托关系,2004年修改后,该法增加了新的信托业务,增加了信托合并、分割等制度规范,提升了信托关系弹性。《信托业法》也跟随《信托法》修订,主要是扩大了信托经营机构的范围。日本《信托业法》定义信托业为经营信托受托服务的行业,主要内容包括信托机构的设立、变更、业务范围、业务开展、信托契约店申请登记、信托受益权销售店申请登记、监管现场检查、破产、纠纷解决等事项。为了有效落实《信托业法》,日本相继颁布了《信托业法施行规则》《信托业法施行令》,进一步明确了《信托业法》相关的具体要求。除了《信托业法》及其配套法律,日本还制定了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等相关法律、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等相关法律施行令、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等相关法律施行规则,主要是解决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的监管规范。该法最早颁布主要是促进二战时期银行兼并弱小信托公司,不过实施时间较短。二战后,为了促进日本信托业的发展,借鉴美国经验,将信托公司转变为信托银行,根据兼营法开始兼营信托业务,达到了促进信托公司转型的目的。二十世纪末,为了满足信托业的发展以及促进金融业竞争力提升,日本政府开始允许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兼营信托业务,或者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经营信托业务。根据日本《信托业法》及《金融机构兼营法》等法律制度,日本经营信托业务的机构包括14家信托银行、37家兼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9家一般信托公司、16家管理型公司、327家信托契约店、近千家信托受益权销售店等形式,而且外国信托机构也可以申请设立不同功能的信托机构,实现了信托业的对外开放。(三)信托经营机构监管分析。日本金融厅制定了各类信托经营机构的监管方针以及信托业务检查手册,明确了监管理念是基于保护委托人及受益人利益为出发点,确保信托经营机构稳健运行,及早发现问题,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业务暂停、撤销牌照等举措,达到业务改善的目的。日本金融厅制定了信托经营机构监督综合方针,该方针主要考虑了一般信托公司、管理型信托公司、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信托契约店的不同经营特点,从申请准入、业务经营、问题整改、纠纷处置、行政处罚等方面确定了监管要点和要求。以一般信托公司为例,该方针特别提出在其准入时需要重点审查的方面;在其正式运营后,金融厅要确保其信托业务运营符合《信托法》《信托业法》,受托后的信托财产管理、运用的适当性,同时根据不同规模信托公司,其上述检点会有所差异;确保信托公司履行了忠实义务、注意义务,主要关注是否审查了信托目的的合法性、信托财产的合规性以及信托财产价值评估的正当性;在信托业务运营过程中,检点在于投资者信息恰当的管理、负面信息的处置机制和流程适当性、与信托契约店合作时进行了事前审查,进行了恰当的反洗钱工作,有效解决了投诉纠纷。日本金融厅在对信托公司做出行政处分时,主要考虑违规行为对公共利益侵害程度、有无故意性、受害者受害程度等因素。日本金融厅制定了信托业务检查手册,涉及信托业务的各个环节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监管和检查信托经营机构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信托经营机构规范经营的重要参考。信托经营机构可以进一步定制更为详细的管理制度,但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基于自我责任原则,有效把控各类风险,实现信托业务的恰当、稳健运行。信托业务检查手册将信托业务划分为信托营销、受托审查、信托财产管理、信托财产运用等环节,针对不同环节制定了详细的检查要点。在信托营销环节,金融厅侧重于检查信托营销的整体政策、内部管理、部门职责等方面;在受托审查环节,信托经营机构要从保护委托人和受益人角度出发,确保能够执行受托责任,新产品推销前应经过充分的内部审查;在信托财产管理环节,重点要求信托经营机构进行分别管理,已按照委托人或者委托人委任的第三方指示正确地处理了信托业务;在信托财产运用环节,要求信托经营机构实现了有效的分散投资、流动性管理,以高度专业性实现了信托财产的最佳运用管理,有效应对利益冲突问题。(四)信托业务监管分析日本信托业务较为发达,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贷款信托、年金信托、投资信托、土地信托、家族信托等。日本针对重要信托业务都制定了较为健全的法律规范,这有利于促进信托业务的规范发展。贷款信托方面,1952年日本制定了《贷款信托法》,信托资金主要运用方式为贷款或者票据贴现,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等日本重点建设领域,信托期限不低于2年,与一般银行短期贷款业务相区别;可设置保本条款约定,贷款信托的广告和合同需要经过监管部门审批。由于贷款信托与银行存款类似,因此其适用于银行存款的相关监管要求。证券投资信托方面,1951年日本《证券投资信托法》生效后,公募发行的证券投资信托正式落地;后续,日本又对证券投资信托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举措包括允许私募发行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引入证券投资公司、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销售投资信托、强化信息披露、进行外部审计等。21世纪初,日本出台《金融商品交易法》,进一步加强了投资信托的规范和管理。资产证券化方面,1998年日本制定了《资产证券化法》,允许通过特定目的信托或者特定目的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通过特定目的信托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由信托公司等信托经营机构参与发行,而且需要先向内阁总理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包括资产证券化计划、合同文本等。除了具体信托业务法律法规外,日本政府对于信托的会计、税收等信托业务配套制度也都有较为明确的安排。为了避免重复征税,日本规定委托人向受托人的财产转移过程不需要缴所得税;在信托财产登记方面,日本不动产登记法律中明确了信托登记的内容,委托人在向受托人转移不动产时,需要进行转移登记和信托登记,解决信托财产转移公示的问题,可以有效对抗第三方。

二、我国台湾信托业监管体系分析

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台湾地区出现信托,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吸收岛内外长期资金,开始批准设立信托投资公司。从1991年底起,台湾开始鼓励信托投资公司改制商业银行或与银行并购,信托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截至2018年底,台湾信托机构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8.14万亿新台币,其中资金信托占比为86%,财产权信托占比为14%。(一)监管机构分析。台湾实施统一金融监管,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行业进行监管。该部门主要负责信托业制度建设、业务检查等方面的职能,其对于金融机构的检查方式以现场检查为主,并配合报表稽核和业务座谈。1996年,为了有效规范信托业务发展,台湾借鉴美日国家经验,正式实施“信托法”,后续又制定了“信托业法”,从而建立了信托业的基本法律制度。台湾信托业商业同业公会为信托业的自律组织,成立于2001年,主要负责信托业务宣传和研究、客户权益保障及纠纷处置、法律法规实施指导等方面。该公会在建立自律规范,协助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包括信托机构应尽义务行为规范、从业人员准入、信息披露要求等,有效协助了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促进行业稳健经营。此外,该公会还积极推动养老信托、家族信托等创新业务的调研和发展,促进行业持续创新。(二)信托业监管分析。我国台湾学习日本制定了“信托业法”“银行分支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管理办法”,已形成较为开放的信托业态。“信托业法”及其实施细则主要规范信托业务经营机构的发展,既适用于信托公司,也适用于兼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信托业法”主要规范了信托经营机构的设立、业务范围、信托业务展业要求、日常监管等方面。根据规定,新设立的信托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要达到20亿元新台币;银行兼营信托业务需满足资本充足率、拨备、信用评级等方面的要求。业务范围方面,信托经营机构的信托业务范围包括金钱信托、金钱债权及其担保物权信托、有价证券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租赁权信托、地上权信托、专利权信托、著作权信托以及其它财产权信托;也可以经营与82信托业务办理相关的附属业务,诸如提供有价证券发行服务、担任遗嘱执行人、担任破产管理人、有价证券发行等;自有资金投资范围仅包括购买自用不动产、证券投资及银行存款等方面。我国台湾有55家金融机构经营信托业务,包括45家银行,10家证券公司,但是并没有专门的信托公司,主要是因为台湾金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与银行具有网点、客户资源以及综合服务优势相比,信托公司生存发展较为困难。从业务范围看,监管部门根据申请机构能力赋予其信托业务及附属业务范围。因此,银行所获得的信托业务及附属业务范围更为广泛,证券公司主要是开展金钱信托、有价证券信托。(三)信托机构监管分析。我国台湾对信托经营机构的监管制度涉及金融消费者保护、薪酬制度、业务行为规范、风险管理、经营管理人准入、业务纠纷调解、信息披露、信托财产评审委员会设置等方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我国台湾监管部门制定了信托业广告、营销规范,主要要求不得诋毁同业、不得有虚假欺诈行为、涉及的数据资料需要注明出处;进行共同基金营销时,不得对共同基金的未来业绩表现或趋势做出预测,不得以捐赠佣金、报酬等作为广告目的;引用基金业绩时,应注明引用依据和时间,同时针对不动产投资信托等具体信托业务营销也有明确要求。薪酬制度方面,监管部门重点规范了投资业务薪酬,要求投资人员薪酬应合理考量业务人员长期稳定业绩、每年至少考核一次;浮动薪酬要综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考核期间应对客户抽样,调研受托人投资人员的服务质量。应负义务方面,为了保障委托人及受益人利益,监管部门特别强调了信托机构行为的规范性。首先是守法义务,要遵守“信托业法”、信托公会自律公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其次是忠实义务,要忠实执行信托事务,尽力为受益人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得误导委托人,不得故意制作不适当记录或不当运用信托财产。再次是注意义务,应以专业谨慎的态度处理信托事务。最后,还包括要履行分别管理义务、公平竞争义务、风险揭示义务、信托报酬及费用披露义务。信托财产评审委员会制度方面,监管部门要求各信托经营机构设立信托财产评审委员会,主要负责审查信托财产运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是否符合信托法律文件约定。该委员会委员人数为五到九人,由信托经营机构的董事或未参与信托财产运营决策的主管担任,至少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于共同基金、不动产投资信托、集合运用账户等各类信托财产业务的信托财产运用进行分别审议。(四)信托业务监管分析。我国台湾信托业所涉及的信托业务以及附属业务较丰富,监管部门对于国际金融业务、预收款信托、共同信托基金业务、全权委托投资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均制定了较为详尽的监管制度,同时对于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也有较好的对接,促进信托业务有序发展。预收款信托方面,我国台湾主要有零售行业预收款信托、殡葬行业预收费用信托、预售商品房价款信托三大类。根据监管政策,信托经营机构在承接业务之前,需要对厂商的信用资质进行评价,包括营业历史、经营能力、诚实信用、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确保厂商具有一定履约能力;应充分考虑作为受托人的应尽义务,确认消费者同意将个人信息由受托人归集和使用;信托财产不应进行高风险投资运作,诸如买卖股票、不动产投资等;应定期核查厂商告知交付的信托金额与实际交付的金额一致性,厂商已提供服务金额与受托人转移给厂商的金额一致性。证券投资信托方面,2010年我国台湾制定了“证券投资信托及顾问法”,主要规范证券投资信托及顾问业务,包括证券投资业务、全权委托投资业务等。证券投资信托业务采用私募发行时,个人投资者不超过35人;在具体运作时需要依据分析报告做出投资决定,并予以执行;对于非私募基金应每日估值;更换基金保管机构等重要事项需要经受益人大会表决。信托资金集合管理运用方面,主要规范了以集合运作方式放行的信托计划,区分投资者为专业投资者和非专业投资者情形,规定了可投资资产范围以及集中度,包括流动性资产占比情况;明确了信托监察人职责,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明确了会计记账原则;受益人利益以及权力。除此之外,针对信托税收有明确的安排,我国台湾所得税税法特别明确了信托关系过程中的所得税征收要求,诸如受益人为非委托人时,其获得的利益应在信托成立当年度并入其所得,缴纳所得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原受托人与新受托人之间的财产转让并不缴纳所得税;当为公益信托时,受益人所获得利益免缴所得税。而且,在土地税、遗产税等税法中均为信托业务做出了特殊规定,主要是避免重复征税,为信托业务发展提供便利。

三、我国信托业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代信托业自1979年恢复发展,2001年《信托法》,后续完善了信托公司以及相关业务管理办法。(一)监管机构分析。我国信托业监管体系主要为“一体三翼”,以银保监会信托部为主体,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国信托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为三翼,信托部主要负责制定监管制度,各地银保监局非银处主要负责所管辖的信托公司的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信托业协会主要是促进信托业研究和信托文化普及,加强信托公司自律;信保基金公司主要负责管理信托保障基金,参与处置信托公司风险;信登公司主要负责信托产品登记。我国监管机构较日本和我国台湾更加完善,然而从实际发挥作用看,各地监管局在实际执行监管政策时,尺度差异较大,造成了一定监管套利;信托业协会对于行业自律的作用仍有待提升;而信保基金公司和信登公司成立时间短,对于所承担的功能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发挥出预期作用。(二)信托业监管分析。与日本及我国台湾不同,我国尚没有信托业的监管制度,更多是针对信托公司的监管。这主要因为现阶段我国由信托公司专营信托业务,在分业监管体系下统筹建立信托业法律制度难度较大。然而,我国信托制度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诸如公募基金业务适用《信托法》,慈善组织可以开展慈善信托业务,银行理财等资管业务也都适用于《信托法》,大信托业的发展态势日渐形成。而且,我国信托业的主体较为单一,尤其是在不允许信托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情况下,缺乏促进信托业务市场营销的中介机构,也缺乏信托产品销售机构,这造成了信托业发展的活力不足。(三)信托机构监管分析。我国对于信托机构监管主要体现为对信托公司监管。我国信托公司监管法规主要包括《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等。总体而言,一是信托公司经营日益分化,部分信托公司经营不善,但信托公司退出机制缺失,不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配置优化。二是监管部门对于信托公司受托人职责界定不清晰,缺乏对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纠纷处置、薪酬等方面监管制度,导致信托公司在上述方面的操作并不规范。三是监管部门对于信托公司的监管仍较滞后,不能很好地掌握到信托公司真实风险、管理能力、业务发展动向等方面的信息,也不能在信托公司大规模风险暴露前进行介入和纠正。(四)信托业务监管分析。我国信托业务的监管主要是以《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为核心,以不同年度下发的有关银信合作、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证券投资信托等监管通知和操作指引为补充,各个监管局在具体执行力度上有较大差异。我国信托业务监管基本覆盖了信托公司的重点业务,涵盖了信托发行、运营、清算等主要环节。然而,针对信托业务的监管制度,一是对于房地产等部分基础业务的监管均是早年下发的通知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监管法律法规,且不能跟随现实业务发展情况及时更新。二是单一信托、财产权信托等部分一直以来占比较大的信托业务缺乏有效规范,并没有统一的监管制度。三是监管部门对于消费金融、家族信托、现金管理类信托等近年日渐兴起的信托业务,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监管政策指导,信托公司展业行为较为混乱,可能为后续埋下风险隐患。四是资管新规实施进入关键时期,各重要资管领域均出台了配套的实施细则,信托业务的配套细则仍没有出台,信托公司落实资管新规的引导力不足。我国与信托业务发展相配套的监管政策包括信托业务保障基金、信托登记制度等,然而相比之下,税收、信托财产登记等信托业务发展的监管配套制度仍非常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信托公司的转型发展。

四、启示及政策建议

(一)启示。日本及我国台湾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托业监管制度和规范,充分重视受托责任的履行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信托经营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顺畅,积极推动信托制度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信托业成熟发展。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信托业定位更加清晰,业态更加丰富,信托行业更具有活力,对于信托经营机构的监管更加透明;我国台湾行业自律组织发挥了更大的监督作用,信托业态不够丰富,信托业务种类相对有限。总体而言,日本信托业监管体系更加值得借鉴。从日本及我国台湾信托业监管体系建设情况,可以得到的启示如下:一是监管部门有效促进信托业的发展。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信托业,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在不同时期赋予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使命。日本及我国台湾早期发展信托业以满足社会经济建设融资需求;随着信托业务的普及,更加注重发展信托业在解决养老、居民财富积累、残障人士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托制度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增强信托业的发展活力。日本及我国台湾监管部门致力于促进信托业生态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日本为解决信托经营机构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设立信托契约店以及信托受益权销售店等中介机构,有利于完善业务链条,促进信托业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日本及我国台湾逐步放开信托业准入,允许各类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日本还创设了运用型信托公司、管理型信托公司等信托经营机构,实现各类信托机构的差异化发展,通过有效竞争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三是机构监管详尽而透明。日本及我国台湾监管部门形成了较为透明的监管原则,强调了对于委托人和受益人利益的保护,推动信托经营机构充分履行职责;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监管制度,覆盖准入、经营管理、纠纷处置、处罚、信托业务各个环节,既明确了监管重点,也有效指导了信托经营机构的实际运营,强化了行为监管的实际效果。四是重要信托业务均有较为完善的监管制度。日本及我国台湾针对重要信托业务均制定了监管制度,促进信托业务的规范发展,而且不断将信托制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创新发展信托业务,更好地体现信托制度的社会价值。此外,针对大陆法系下,信托制度与原有法律制度不融合的问题,日本及我国台湾加强了与信托制度相配套的税收、会计等制度建设,从而保障了信托制度的有效运行。(二)政策建议。我国现代信托业发展仅有40年的时间,信托制度应用空间和水平都不高,未来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促进信托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信托业的有益经验,持续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增强信托业的发展活力。1.强化监管机构职能。我国信托业监管机构需要强化职能,在促进信托业良好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银保监会统领下,信托业协会作为自律组织应在监管政策具体执行、细则制定、行业人员自律、创新业务调研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增强行业自律组织的权威性,针对违反自律行为的信托公司给予不同形式的处罚。信保基金公司作为行业重要的风险处置机构,应平衡好自有资金使用和信托保障基金的使用,降低营利机构属性,管理好信保基金;优化信保基金认缴方式,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托业务、不同风险管理能力的信托公司,建立差异化的认缴标准;要进一步明晰信保基金使用情况、流程,提升信保基金管理透明性;要加强行业风险的监测,有效参与问题信托公司的托管和处置。信登公司需要发挥行业数据中心的作用,提高信托业务数据频率;加强行业信托资金投向和流向的监测,针对过热领域应尽早预警;加快建立信托受益权流转、质押平台,提升信托产品流动性。2.健全信托业监管制度。体系我国需要加快推动制定信托业法,理顺信托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探索允许其他金融机构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兼营信托业务。一是进一步扩大信托业经营机构的业务范围,除了进一步细化各类信托业务范畴,还应增加与信托业务密切相关的附属业务,增大信托机构的发展空间。二是根据信托机构的能力,审批可经营的业务种类和范围,实现能力与业务的匹配。三是进一步完善信托经营机构的种类,应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化的机构,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四是加快发展信托或中介机构、信托销售机构,解决信托公司分支网点少的问题,扩大信托业的覆盖面,实现业务各环节的专业化运作。3.完善信托机构监管政策。需要不断完善信托公司监管政策,制定更加详细的监管指引,强化执行力度,统一执行标准。一是强化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的尽职履责。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受托人职责,明确注意义务、审慎义务等具体内涵,及其在信托业务中的体现,推动信托公司建立信义文化和信托文化,加快回归信托本源。二是推动完善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政策,强化信托公司明确自身风险偏好,健全风险管理政策,完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管控和报告的全流程管理,提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投入水平。三是做好从业人员的管理。从业人员要实现准入机制,建立从业人员信用体系,针对严重违规或者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应记入个人信用记录。四是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规范信托公司在业务推荐、产品营销、信托事务处理等过程中的行为,针对纠纷和投诉,应建立更完善的调解、处置、赔偿机制。五是弱化固有业务。部分信托公司的固有业务收入占比较高,而且展业范围过于宽泛,应进一步限制固有业务投资范畴,约束固有资金参与信托业务的集中度。4.优化信托业务监管政策。监管部门需要加快完善信托业务监管制度体系,引导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一是推动非标业务转型。要以影子银行向真正的资管业务转变为主线,充分打破刚兑,强化对于个人投资者适当性以及风险偏好的认定;限制信托产品的集中度,包括客户集中度、行业集中度等,有效分散风险;推动信托公司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二是加强重点业务的监管政策制定。监管部门需要加快对于房地产、基础产业等重要信托业务的具体监管制度建设,需要针对近年新兴并发展加快的消费金融、家族信托等业务制定监管政策,需要弥补单一信托、财产权信托等存在的监管空白。三是加快制定与资管新规相关的实施细则。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更为详细的资管新规实施细则,指导信托公司开发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业务和新产品,确保实现新老业务的平稳过渡。四是做好信托业务配套制度建设。继续推动税收制度的完善,推进建立信托财产登记制度,降低信托业务交易成本。五是促进信托制度的创新应用。监管部门应该带领信托公司加强信托业务创新,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更好地将信托制度嵌入社会经济制度中,诸如消费者保护、养老、残障人士保障等领域,充分彰显信托制度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神作裕之.日本信托法及信托相关法律的最新发展与课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5).

[2]朱磊,李翰劢.台湾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启示[J].台湾研究,2009(6).

[3]三菱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5).

[4]袁吉伟.信托业监管:十年演进与未来发展[J].金融博览(财富),2017(8).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8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1].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2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1)开展寿险信托是保险业同信托业互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信托业务的推出将丰富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对保险金设立信托的方式进行保值和增值。这种安排可以使得寿险信托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受益人对保险金进行有效管理,还可能衍生出更多的保险产品增值服务,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益。

从信托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业的迅猛发展为寿险信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业务来源。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中国,市场对老年阶层的保障和遗产的法律属性等的重视程度将逐渐增加,随着相关税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寿保险信托作为一种良好的投资理财方式肯定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2)开展寿险信托是中国居民个人理财的迫切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人财产不断壮大。据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22.83万元,家庭可投资资产在30万元的富裕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10%以上。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中国大中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明确需要个人理财服务,而且随着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保险意识的加强,人均保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未来庞大的寿金给付与受益人有限的理财能力客观上产生了寿险信托的需求。

(3)开展寿险信托是中国金融机构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寿险信托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业务。近年来,寿险信托的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也日益丰富。如在美国,该产品年均业务量占美国全部人寿保险金额3%~4%,同时出现了多种富有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包括老年人保险金信托、高风险职业者寿险信托、残障者保险金信托等等。而中国信托业创立时的“先天不足”,发育阶段的“畸形”,注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后天失调”的命运。虽然历经五次整顿,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不规范经营引起的金融风险,信托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得到了改善,但应看到中国信托业的实力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信托业。按照中国的入世承诺,入世五年后,资本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国外先进的信托理念和成熟的信托业务将会对国内信托业产生极大的冲击。未雨绸缪,研发寿险信托,抢占国内市场,已成为各信托公司的当务之急。

3中国开展寿险信托业务可行性理论分析

3.1寿险信托市场的外部环境日趋完善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借鉴国外寿险信托的发展经验,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外部环境已经具备。从经济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人财产不断壮大,在日常消费之余开始追求财产的保值、增值。专业机构的理财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中国保险业迅速发展,保费规模日益扩大。

从法律政策环境看,自2001年以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表明国家政策对信托业发展的支持,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业外部环境。也为寿险信托业务的推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新修订的《民法》里明确承认私人财产的合理性,遗产税与赠与税的即将征收,《保险法》对保险金投资渠道的限制逐步放宽,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也将寿险信托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2].3.2寿险信托市场的内部条件初步具备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和信托原理,寿险信托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内部条件就是具备寿险信托需求的委托人(包括受益人),信托财产和受托人。

(1)从委托人的构成要件来看,委托人是信托关系设立的起点,在信托行为中占据主动权。在实务中设立寿险信托,委托人(受益人)通常会处于以下几种情境:其一,受益人是未成年人或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通过设立寿险信托,可将保险金有效运用于受益人的教育费、生活费、医疗费的支出,亦可使受益人最大程度享受保险金利益。其二,当保险金额较大,存在多个受益人时,通过寿险信托,可避免多个受益人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发生纠纷,同时可确保按事前规划各个受益人都可享受到信托财产的利益。其三,当投保人是企业经营者时,通过设立寿险信托,可使投保人在面临巨额无限连带偿还债务风险时,投保人的债权人无权对已设立的信托财产强制执行,从而确保受益人的利益不受影响。

目前,中国开展信托业务一般针对有经济实力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拥有的货币资产日益增多。一批富裕群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富,经过多年创业、奋斗,对家族财产的妥善传承有着更高的要求。“买保险”与“设信托”相结合,具有的合理避税、破产隔离、储蓄与投资理财的多重功效,既可避免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财产继承纠纷,又可按委托人旨意妥善规划身后财产,切实保障受益人利益。可以肯定,寿险信托业务一经推出,必将真正为客户排其忧,解其难。社会上庞大的富裕群体客观上构成了寿险信托的潜在市场。

(2)从信托财产的构成要件来看,寿险信托的信托财产是保险金(或保险金和保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保持30%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意识已逐渐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单位。根据保监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2002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为2073.7亿元,寿险给付225.1亿元。2003年寿险保费收入为2669.5亿元,寿险给付264亿元,2004年寿险保费收入为2851.3亿元,寿险给付308.4亿元。日趋增长的寿险保费,庞大的寿金给付为寿险信托提供了广阔的来源。

(3)从受托人的构成要件来看,目前中国寿险信托的受托人是信托投资公司。20多年来,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并购重组,在相当程度上排除了不良债务和非规范经营引起的金融风险。治理结构的改善、经营机制的转变、业务经验的积累,都大大提升了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实力。几年来,一系列信托创新产品的成功上市与热销,更为街头百姓耳闻目睹,使信托投资公司声誉鹊起。实践证明,一大批保留和优化后的信托投资公司有实力、有条件承担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创新和拓展寿险信托业务。

4实践中开展寿险信托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4.1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

寿险信托业务的开展,如果没有保险公司全方位的联动与配合,无异于空中楼阁。加之寿险信托业务本身的特点,以保险赔付金作为信托资金,其发生时间和数量均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开展此业务,必然要借助保险公司强大的精算实力和宝贵经验。因此,应以寿险信托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与保险公司实现战略合作的进程,进一步实现信保合作[3].

4.2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内控机制

由于信托制度的优势,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同时涉足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根据客户需要灵活设计项目运作方案,组合运用多个金融工具。所以,开展信托业务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化、多样化。就寿险信托业务而言,从信托开始至终止,要面临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及道德风险等。因此,信托公司在开展寿险信托业务时,要特别重视信托风险的管理,建立严格的风险内控机制和灵活对应机制。

4.3加强信托理财宣传,提高民众信托意识

重视信托思想的普及是日本信托业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信托制度在中国是舶来品,不少人对它较为陌生。再加上长期以来,信托机构的不规范经营以至造成声誉低下,使人们更加远离信托。因此,寿险信托市场的培育,离不开对信托知识的普及。可以借鉴国外信托发展经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借助媒体力量,积极宣传信托理念。第二,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增强对信托行为的认同。第三,完善产品的推介营销,提升信托公司知名度[4].

5结语

由于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业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已初步具备,所以信托投资公司将寿险信托业务作为下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可行的。当然,目前开展寿险信托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保险法》目前对保险公司的业务存在诸多模糊甚至缺失之处,使寿险公司办理寿险信托业务难以落到可操作性层面,而信托投资公司在该业务中如何协调多方利益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是必须看到,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中国,市场对老年阶层的保障和遗产的法律属性重视程度逐渐增加,随着相关税制的建立和完善,寿险信托作为一种良好的理财方式,无疑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津义。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务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孙飞。中国信托业发展审视[J].金融与保险,2005(1):158-169.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9

关键词:寿险信托;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寿险信托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1].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2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1)开展寿险信托是保险业同信托业互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信托业务的推出将丰富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对保险金设立信托的方式进行保值和增值。这种安排可以使得寿险信托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受益人对保险金进行有效管理,还可能衍生出更多的保险产品增值服务,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益。

从信托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业的迅猛发展为寿险信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业务来源。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中国,市场对老年阶层的保障和遗产的法律属性等的重视程度将逐渐增加,随着相关税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寿保险信托作为一种良好的投资理财方式肯定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2)开展寿险信托是中国居民个人理财的迫切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人财产不断壮大。据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22.83万元,家庭可投资资产在30万元的富裕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10%以上。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中国大中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明确需要个人理财服务,而且随着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保险意识的加强,人均保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未来庞大的寿金给付与受益人有限的理财能力客观上产生了寿险信托的需求。

(3)开展寿险信托是中国金融机构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寿险信托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业务。近年来,寿险信托的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也日益丰富。如在美国,该产品年均业务量占美国全部人寿保险金额3%~4%,同时出现了多种富有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包括老年人保险金信托、高风险职业者寿险信托、残障者保险金信托等等。而中国信托业创立时的“先天不足”,发育阶段的“畸形”,注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后天失调”的命运。虽然历经五次整顿,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不规范经营引起的金融风险,信托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得到了改善,但应看到中国信托业的实力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信托业。按照中国的入世承诺,入世五年后,资本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国外先进的信托理念和成熟的信托业务将会对国内信托业产生极大的冲击。未雨绸缪,研发寿险信托,抢占国内市场,已成为各信托公司的当务之急。

3中国开展寿险信托业务可行性理论分析

3.1寿险信托市场的外部环境日趋完善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借鉴国外寿险信托的发展经验,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外部环境已经具备。从经济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人财产不断壮大,在日常消费之余开始追求财产的保值、增值。专业机构的理财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中国保险业迅速发展,保费规模日益扩大。

从法律政策环境看,自2001年以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表明国家政策对信托业发展的支持,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业外部环境。也为寿险信托业务的推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新修订的《民法》里明确承认私人财产的合理性,遗产税与赠与税的即将征收,《保险法》对保险金投资渠道的限制逐步放宽,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也将寿险信托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2].3.2寿险信托市场的内部条件初步具备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和信托原理,寿险信托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内部条件就是具备寿险信托需求的委托人(包括受益人),信托财产和受托人。

(1)从委托人的构成要件来看,委托人是信托关系设立的起点,在信托行为中占据主动权。在实务中设立寿险信托,委托人(受益人)通常会处于以下几种情境:其一,受益人是未成年人或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通过设立寿险信托,可将保险金有效运用于受益人的教育费、生活费、医疗费的支出,亦可使受益人最大程度享受保险金利益。其二,当保险金额较大,存在多个受益人时,通过寿险信托,可避免多个受益人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发生纠纷,同时可确保按事前规划各个受益人都可享受到信托财产的利益。其三,当投保人是企业经营者时,通过设立寿险信托,可使投保人在面临巨额无限连带偿还债务风险时,投保人的债权人无权对已设立的信托财产强制执行,从而确保受益人的利益不受影响。

目前,中国开展信托业务一般针对有经济实力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拥有的货币资产日益增多。一批富裕群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富,经过多年创业、奋斗,对家族财产的妥善传承有着更高的要求。“买保险”与“设信托”相结合,具有的合理避税、破产隔离、储蓄与投资理财的多重功效,既可避免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财产继承纠纷,又可按委托人旨意妥善规划身后财产,切实保障受益人利益。可以肯定,寿险信托业务一经推出,必将真正为客户排其忧,解其难。社会上庞大的富裕群体客观上构成了寿险信托的潜在市场。

(2)从信托财产的构成要件来看,寿险信托的信托财产是保险金(或保险金和保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保持30%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意识已逐渐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单位。根据保监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2002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为2073.7亿元,寿险给付225.1亿元。2003年寿险保费收入为2669.5亿元,寿险给付264亿元,2004年寿险保费收入为2851.3亿元,寿险给付308.4亿元。日趋增长的寿险保费,庞大的寿金给付为寿险信托提供了广阔的来源。

(3)从受托人的构成要件来看,目前中国寿险信托的受托人是信托投资公司。20多年来,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并购重组,在相当程度上排除了不良债务和非规范经营引起的金融风险。治理结构的改善、经营机制的转变、业务经验的积累,都大大提升了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实力。几年来,一系列信托创新产品的成功上市与热销,更为街头百姓耳闻目睹,使信托投资公司声誉鹊起。实践证明,一大批保留和优化后的信托投资公司有实力、有条件承担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创新和拓展寿险信托业务。

4实践中开展寿险信托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4.1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

寿险信托业务的开展,如果没有保险公司全方位的联动与配合,无异于空中楼阁。加之寿险信托业务本身的特点,以保险赔付金作为信托资金,其发生时间和数量均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开展此业务,必然要借助保险公司强大的精算实力和宝贵经验。因此,应以寿险信托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与保险公司实现战略合作的进程,进一步实现信保合作[3].

4.2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内控机制

由于信托制度的优势,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同时涉足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根据客户需要灵活设计项目运作方案,组合运用多个金融工具。所以,开展信托业务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化、多样化。就寿险信托业务而言,从信托开始至终止,要面临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及道德风险等。因此,信托公司在开展寿险信托业务时,要特别重视信托风险的管理,建立严格的风险内控机制和灵活对应机制。

4.3加强信托理财宣传,提高民众信托意识

重视信托思想的普及是日本信托业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信托制度在中国是舶来品,不少人对它较为陌生。再加上长期以来,信托机构的不规范经营以至造成声誉低下,使人们更加远离信托。因此,寿险信托市场的培育,离不开对信托知识的普及。可以借鉴国外信托发展经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借助媒体力量,积极宣传信托理念。第二,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增强对信托行为的认同。第三,完善产品的推介营销,提升信托公司知名度[4].

5结语

由于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业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已初步具备,所以信托投资公司将寿险信托业务作为下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可行的。当然,目前开展寿险信托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保险法》目前对保险公司的业务存在诸多模糊甚至缺失之处,使寿险公司办理寿险信托业务难以落到可操作性层面,而信托投资公司在该业务中如何协调多方利益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是必须看到,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中国,市场对老年阶层的保障和遗产的法律属性重视程度逐渐增加,随着相关税制的建立和完善,寿险信托作为一种良好的理财方式,无疑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津义。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务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孙飞。中国信托业发展审视[J].金融与保险,2005(1):158-169.

金融信托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寿险信托;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寿险信托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1].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2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1)开展寿险信托是保险业同信托业互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信托业务的推出将丰富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对保险金设立信托的方式进行保值和增值。这种安排可以使得寿险信托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受益人对保险金进行有效管理,还可能衍生出更多的保险产品增值服务,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益。

从信托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业的迅猛发展为寿险信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业务来源。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中国,市场对老年阶层的保障和遗产的法律属性等的重视程度将逐渐增加,随着相关税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寿保险信托作为一种良好的投资理财方式肯定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2)开展寿险信托是中国居民个人理财的迫切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人财产不断壮大。据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22.83万元,家庭可投资资产在30万元的富裕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10%以上。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中国大中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明确需要个人理财服务,而且随着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保险意识的加强,人均保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未来庞大的寿金给付与受益人有限的理财能力客观上产生了寿险信托的需求。

(3)开展寿险信托是中国金融机构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寿险信托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业务。近年来,寿险信托的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也日益丰富。如在美国,该产品年均业务量占美国全部人寿保险金额3%~4%,同时出现了多种富有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包括老年人保险金信托、高风险职业者寿险信托、残障者保险金信托等等。而中国信托业创立时的“先天不足”,发育阶段的“畸形”,注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后天失调”的命运。虽然历经五次整顿,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不规范经营引起的金融风险,信托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得到了改善,但应看到中国信托业的实力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信托业。按照中国的入世承诺,入世五年后,资本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国外先进的信托理念和成熟的信托业务将会对国内信托业产生极大的冲击。未雨绸缪,研发寿险信托,抢占国内市场,已成为各信托公司的当务之急。

3中国开展寿险信托业务可行性理论分析

3.1寿险信托市场的外部环境日趋完善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借鉴国外寿险信托的发展经验,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外部环境已经具备。从经济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人财产不断壮大,在日常消费之余开始追求财产的保值、增值。专业机构的理财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中国保险业迅速发展,保费规模日益扩大。

从法律政策环境看,自2001年以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表明国家政策对信托业发展的支持,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业外部环境。也为寿险信托业务的推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新修订的《民法》里明确承认私人财产的合理性,遗产税与赠与税的即将征收,《保险法》对保险金投资渠道的限制逐步放宽,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也将寿险信托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2].

3.2寿险信托市场的内部条件初步具备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和信托原理,寿险信托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内部条件就是具备寿险信托需求的委托人(包括受益人),信托财产和受托人。

(1)从委托人的构成要件来看,委托人是信托关系设立的起点,在信托行为中占据主动权。在实务中设立寿险信托,委托人(受益人)通常会处于以下几种情境:其一,受益人是未成年人或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通过设立寿险信托,可将保险金有效运用于受益人的教育费、生活费、医疗费的支出,亦可使受益人最大程度享受保险金利益。其二,当保险金额较大,存在多个受益人时,通过寿险信托,可避免多个受益人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发生纠纷,同时可确保按事前规划各个受益人都可享受到信托财产的利益。其三,当投保人是企业经营者时,通过设立寿险信托,可使投保人在面临巨额无限连带偿还债务风险时,投保人的债权人无权对已设立的信托财产强制执行,从而确保受益人的利益不受影响。

目前,中国开展信托业务一般针对有经济实力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拥有的货币资产日益增多。一批富裕群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富,经过多年创业、奋斗,对家族财产的妥善传承有着更高的要求。“买保险”与“设信托”相结合,具有的合理避税、破产隔离、储蓄与投资理财的多重功效,既可避免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财产继承纠纷,又可按委托人旨意妥善规划身后财产,切实保障受益人利益。可以肯定,寿险信托业务一经推出,必将真正为客户排其忧,解其难。社会上庞大的富裕群体客观上构成了寿险信托的潜在市场。

(2)从信托财产的构成要件来看,寿险信托的信托财产是保险金(或保险金和保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保持30%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意识已逐渐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单位。根据保监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2002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为2073.7亿元,寿险给付225.1亿元。2003年寿险保费收入为2669.5亿元,寿险给付264亿元,2004年寿险保费收入为2851.3亿元,寿险给付308.4亿元。日趋增长的寿险保费,庞大的寿金给付为寿险信托提供了广阔的来源。

(3)从受托人的构成要件来看,目前中国寿险信托的受托人是信托投资公司。20多年来,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并购重组,在相当程度上排除了不良债务和非规范经营引起的金融风险。治理结构的改善、经营机制的转变、业务经验的积累,都大大提升了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实力。几年来,一系列信托创新产品的成功上市与热销,更为街头百姓耳闻目睹,使信托投资公司声誉鹊起。实践证明,一大批保留和优化后的信托投资公司有实力、有条件承担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创新和拓展寿险信托业务。

4实践中开展寿险信托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4.1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

寿险信托业务的开展,如果没有保险公司全方位的联动与配合,无异于空中楼阁。加之寿险信托业务本身的特点,以保险赔付金作为信托资金,其发生时间和数量均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开展此业务,必然要借助保险公司强大的精算实力和宝贵经验。因此,应以寿险信托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与保险公司实现战略合作的进程,进一步实现信保合作[3].

4.2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内控机制

由于信托制度的优势,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同时涉足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根据客户需要灵活设计项目运作方案,组合运用多个金融工具。所以,开展信托业务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化、多样化。就寿险信托业务而言,从信托开始至终止,要面临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及道德风险等。因此,信托公司在开展寿险信托业务时,要特别重视信托风险的管理,建立严格的风险内控机制和灵活对应机制。

4.3加强信托理财宣传,提高民众信托意识

重视信托思想的普及是日本信托业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信托制度在中国是舶来品,不少人对它较为陌生。再加上长期以来,信托机构的不规范经营以至造成声誉低下,使人们更加远离信托。因此,寿险信托市场的培育,离不开对信托知识的普及。可以借鉴国外信托发展经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借助媒体力量,积极宣传信托理念。第二,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增强对信托行为的认同。第三,完善产品的推介营销,提升信托公司知名度[4].

5结语

由于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业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已初步具备,所以信托投资公司将寿险信托业务作为下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可行的。当然,目前开展寿险信托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保险法》目前对保险公司的业务存在诸多模糊甚至缺失之处,使寿险公司办理寿险信托业务难以落到可操作性层面,而信托投资公司在该业务中如何协调多方利益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是必须看到,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中国,市场对老年阶层的保障和遗产的法律属性重视程度逐渐增加,随着相关税制的建立和完善,寿险信托作为一种良好的理财方式,无疑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津义。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务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孙飞。中国信托业发展审视[J].金融与保险,2005(1):15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