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外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2:59:32

金融外包

金融外包范文篇1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金融外包范文篇2

关键词:花桥商务城金融服务外包SWOT

一、金融服务外包概况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性利用外包服务商(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面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侵袭,昆山应对及时、措施得力,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看到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昆山花桥商务城以“引领服务外包,打造金融硅谷”为理念,致力打造“中国金谷”品牌,提升中国金融服务外包整体水平。

二、昆山花桥商务城金融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对昆山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作简要的SWOT分析,通过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综合考察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

(一)内部环境分析

1.昆山花桥商务城不仅具有区位优势,且基础设施完善,中高级人才充足,其雄厚的金融业基础和服务外包经验更成为其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助推器。

(1)金融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的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相互促进的金融市场体系,众多的金融机构给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2)服务外包业基础优势。遵循基地化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花桥国际商务城已具备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承载能力,昆山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为现代产业服务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建设成本减半、服务成本减半、人才成本减半、生态环境更优”的比较优势。

(3)优秀人才充足。以花桥国际商务城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开展国内外金融外包领域规范的、前沿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承接国家和部委的相关课题,进行中国金融外包行业的相关研究;通过第一手资料的调查与研究,研究和介绍中国金融外包的现状;根据外包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行业内企业的真实情况,向决策部门提供建议。

2.昆山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劣势

(1)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以IT外包为主。昆山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为止还主要限于IT业务外包,这固然是国内外包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因为IT技术方面成本高,出于降低成本考虑而易于首先选择外包的缘故。

(2)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不高,缺乏优质服务商金融业务外包行业刚起步不久,国内专业的外包服务商为数不多、缺乏经验,在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方面都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要求,质量参差不齐,而即使是国外相关外包服务商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在短时间内却也难以和本土文化相适应。

(3)监管制度不成熟,风险防范不完善。目前国内的监管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来应对这一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业务操作方式。

(4)法律不健全,缺乏纠纷处理机制。金融服务外包存在不少风险,如外包服务商服务质量低劣,存在欺诈行为;对客户不能提供与发包机构同一标准的服务;外包服务商不能严守客户的隐私等。一旦出现纠纷,发包方和外包服务商相互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诉诸法律时,却进一步缺少外包纠纷处理的法律及有规可循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二)外部环境分析

1.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机遇

(1)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态势迅猛。以金融ITO和金融BPO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服务外包在近十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据德勤会计事务所估计,到2010年,大约有20%的金融服务机构会将成本中心(大约4140亿美元的业务)迁移到海外,每项业务流程外移后可平均降低成本37%,同时,外包正在细分市场上向更深、更专业化的领域拓展。

(2)依托上海的发展机遇。结合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张国华表示,花桥国际商务城将充分发挥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着力构建适合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牧场”,重点吸引金融企业的后台业务,物流企业的解决方案提供和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及跨国企业的区域性总部,以企业为主体,辅助政府推动,努力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

2.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威胁

(1)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冲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了各国金融机构,导致众多国际银行的倒闭,并已蔓延至中国的实体经济。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令金融机构纷纷为减少开支,取消相关金融外包业务,甚至舍弃其非核心的业务,使金融外包服务商业务量大幅锐减。

(2)与国内城市的同质化竞争。与同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北京、上海比较,昆山在金融后台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信用环境支撑力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与北京和上海有一定差距,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三、结论

金融外包范文篇3

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竞争优势仍不明显,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的财税政策,来促使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政府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可以从财政支出和财政税收两个方面来构建。(一)财政支出方面在政府的财政支出方面,应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金融服务外包领域的投资力度,建立各种专项基金,对于重大项目给予补贴、资金支持,来促进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加快发展。政府应该不断扩大对金融服务外包基础设施的投入、对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投入,帮助具有潜力的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家政策、资本杠杆、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实现其快速发展。(二)财政税收方面在扶植幼稚产业的发展方面,税收优惠是必不可少的政策,也是十分奏效的政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促进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政府可以给予以下税收优惠政策:1.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给予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一些税收优惠。如,可从有盈利年份起,享受“两免三减半”的定期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期终止后可以继续享受15%所得税较低税率。这样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工资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一定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2.营业税方面,消除重复征税问题。服务外包企业转包、分包业务的,应以转包、分包后的净额征收营业税。或者取消营业税,将营业税合并到增值税中去。3.增值税方面,应扩大抵扣范围。2009年1月1日新《增值税暂行条例》施行后,我国增值税实现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但由于服务外包企业通常不是增值税纳税人,不能享受转型带来的收益。所以应该把一些内部分工比较细的服务业也纳入到增值税征税体系中去,使服务外包行业也能享受到转型带来的好处。

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本支持政策

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要求比较高,从而决定了人力资源在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大批业务熟练且精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支持政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用人方面,要能够吸引人才,实施恰当的人才政策。(一)重视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是金融服务外包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印度是金融服务外包的强国,其很多的政策实践值得我国借鉴。在发展服务外包的初期,印度就十分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现如今,印度拥有丰富的、结构合理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队伍。而我国的人才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我国要不断加强对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在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可以建立高等院校培养和培训机构培训相结合、行业协会资格认证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另外还要实施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式,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单一的,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实现其多元化以满足不同用人主体的需求。(二)实施人才政策仅仅重视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不够的,随着人才自由流动性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表现显得日益重要,这就需要实施恰当的人才政策。在引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方面,政府应建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库和服务外包人才网络招聘长效机制,对高级人才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落户、税收优惠等政策,以吸引高端人才。具体包括:便利户籍及居住证申领;给予外籍从业人员办理居留许可证和多次出入境便利;高级管理人员解决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优先安排其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允许实行特殊劳动工时制等。目前,我国的人才政策还有手续繁杂,流动性不足等弊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产业集群政策

发展金融业务服务外包需要软件产业、后勤服务等配套支持,形成产业集群是十分重要的。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来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需要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开拓和经济的发展。为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政府应积极地制定产业集群政策。政府是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一系列的产业集群政策有利于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产业集群政策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做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规划在产业集群内,相关联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和合作,容易形成集群优势。政府应该制定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布局和规划,防止其盲目发展。2006年,商务部“千百十工程”的通知,给予服务外包企业和示范城市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截至2009年9月,商务部已经认定了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基地———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并与2003年3月,成立了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以银行卡业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核心,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金融技术服务为支持,是高科技与金融服务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基地。在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后台等服务领域,上海集聚了数千家外资、国有、民营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其20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占到全国外资金融机构的半壁江山。北京在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的条件下,结合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一个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的基地城市。2007年,北京市制定了《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包括:以朝阳金盏产业园为基础,建设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际金融机构向亚太地区转移后台服务。以中关村创新园为核心,辐射环保园、永丰产业基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周边地区。建设海淀稻香湖金融服务区,主要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后台建设服务。以通州新城商务园为基础建设通州新城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向新城转移后台服务。总部在金融街的大型金融机构核心后台部门不宜远离总部的,可设立在西城区德胜科技园等邻近区域。北京对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规划是十分详细和科学合理的,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集群优势。另外,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其临近日韩、熟知日韩文化和思维习惯以及语言优势,积极开拓日韩市场。而西安、成都等西部城市,可以利用政府的投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西部城市的地理条件发展政府推动性的金融服务外包模式,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发展模式。各示范城市政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突出特色和品牌,进行系统性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增强集聚效应,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二)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扶植力度产业园区的形成有些是自发形成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导规划而成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形成以后,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和作用。政府对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向产业园区倾斜,支持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扩建,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优化环境,对企业和人才信息平台以及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予以大力支持。第二,对产业园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对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内的土地的使用、融资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比如,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和机构,经批准后可给予减免照顾,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第三,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人才。高级人才对于产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比如,为企业紧缺人才开辟人事人才绿色通道;对于各类人才给予所得税部分返还奖励;解决高级管理人员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常住户口等。加大海外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在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建立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金融外包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概况战略选择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服务外包在全球服务外包浪潮中快速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金融企业出于战略规划、成本控制、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多种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地将原来自行承担的业务转交给外包服务商,其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空前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尚处于萌芽阶段,面对金融外包服务迅猛发展的态势,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如何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特点出发,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把IT服务、后台服务和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以合同形式发包给专业的外部服务提供商,把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自身核心业务,以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分散经营风险的业务活动。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金融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金融BPO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主要包括呼叫中心、银行卡业务、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营运流程外包等。

二、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概况

(一)总体规模小且市场份额低

过去几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以金融BPO为例,作为中国BPO服务外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到整体BPO服务外包市场约20%的份额,2006至2008年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2%左右(见图1)。但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处于成长初期,总体规模还很小。据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而同期美国为97亿美元。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的7.4%。从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渗透率来看,中国也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仅占整体金融业运营支出的0.53%,而在同期美国则达到1.86%。

(二)业务内容相对简单且产业成熟度低

中国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缩短新产品或新业务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业务内容相对简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从种类上看,以重复性强的基本后台处理业务为主,如数据加工、单据审核、IT服务等低端业务,大部分职能型业务如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批发银行、保险理赔等前台高端业务外包很少;从业务深度来看,以单点或局部外包业务为主,相对复杂、涵盖环节较多的整体流程外包尚不多见;从发包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关系来看,中国金融机构对外包业务提供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补缺”方面,特别是短期的人力和技能等资源提供方面,通过与外包商长期合作实现流程优化、业务创新以及改善运营模式等长期目标的战略外包较少。

(三)外包承接企业成长迅速而承接大型项目和系统服务能力不足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对外包服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市场逐渐打开,本土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迅速提高,且具有成本低廉、便于沟通、熟悉政策环境等优势,国内金融外包市场由惠普和IBM垄断的局面正在改变。如神州数码凭借在核心业务系统外包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建行、中行、交行、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在内的一些银行的核心系统外包项目,成为国内第二大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使国内银行IT系统外包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发生重要变化。而从中国大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营业收入变化来看,大部分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业的外包公司年均增速都在100%左右。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本土服务提供商在资质、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方面与跨国服务商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承接大型项目和系统服务能力方面尚显不足。且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与发包方之间的关系仍处于低风险、浅层次、被动式合作,亟须上升到风险共担、战略性、主动式合作。当前,受所承接的业务低端为主,以及人才不足、技术层级较低、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严格按照发包方的要求和标准,被动接受任务和提供服务;同时,国内外发包方也因对中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水准存在疑虑,只愿将操作性、事务性、层级较低的业务外包给后者,双方尚未建立起深入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四)以在岸外包为主且离岸外包为辅

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仍以在岸外包为主。从国内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来源国来看,预计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达500亿美元,而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仅约50亿美元。中资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中,绝大部分仍以承接国内金融服务机构的外包业务为主,在前20家国内规模较大、中资控股的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中,只有约25%的公司是以离岸外包为主为核心,75%的公司仍以在岸外包业务为核心。

从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区域分布来看,主要承接来自日韩等邻国的近岸外包。国内较具代表性的服务外包企业中,软通动力日韩业务和欧美业务分别占65%和35%;大展集团以日本业务为主,占1/3,其后才依次为北美、欧洲;东软对日外包业务占90%,欧美业务也只占10%左右。同时,中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缺乏直接从欧美发包商手中接单的能力,主要是从跨国公司驻中国机构承接的转包业务。

(五)金融行业内各子行业服务外包发展不均衡

整体而言,保险行业普遍对外包接受程度较高且逐步在更广泛的业务环节引进外包服务。这是因为保险行业的快速增长加大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受理难度,保险行业的集约化工作也为通过外包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做了必要的准备。相比之下,银行业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参与业务外包的程度不高。以IT业务为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IT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设计银行核心业务的IT系统,如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和数据备份,此类银行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很难选择外包;而对于非核心的IT系统维护工作,也可内部解决,外包的可能性很小。

(六)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匮乏而亟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金融服务外包纵深发展的“瓶颈”。前程无忧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软件外包人才缺口为30万人,且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外包人才缺口每年约20万人;未来5年中,中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将面临34万合格人才的缺口,这一问题在中国服务外包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地更为突出。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传统的海内外招聘等方式仍是中国补充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主要手段,中国政府、外包企业和高校还缺乏“治本”措施,尚未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政府与行业协会外包人才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不利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战略选择

(一)不断完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

金融服务外包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均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或监督规定来规范金融服务外包,对于外包提供商的选择、风险防范、监管的关注事项以及外包至海外的额外关注事项都有详尽提示。中国亟须制定金融服务外包法律法规,建立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资格审查、评级和监管机制,引导金融服务外包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应放宽服务贸易领域市场的管理限制,制订鼓励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目录;应给予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适当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制定和完善服务贸易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政策;应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环境,鼓励银行、外资、风险资本和民间资本等资金以多种形式流入金融服务外包业,鼓励政策性担保公司为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扶持有条件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对能够带来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外包产品和服务,可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予以奖励。

(二)在创新基础上不断扩大承接业务领域

中国金融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打造竞争优势,争取承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中国金融机构承接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很大。这要求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维护、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要纳入一些新兴业务、衍生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

(三)重视与国际金融服务发包商的长期合作关系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包商和承包商的合作是建立在长期合同基础上的,是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要求双方有更多的信息交流和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因此,中国应积极鼓励国内海外外包服务商同埃森哲、汇丰银行等大跨国公司大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提升其服务能力。并鼓励其以西方模式理解并承包项目,以增强其对大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

(四)加快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是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中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应以服务外包市场为导向,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标准,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充实实训教学内容,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服务专门人才。同时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与行业主管机构和外包企业联合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入岗的专门人才。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金融外包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金融科技服务外包中心,学习借鉴印度软件开发科技园区经验,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园区的现有优势,搭建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间的合作平台,在高端金融服务外包方面提高竞争力。

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将加快重组和转移。尽管金融危机引起的需求收缩令中国服务外包增长放缓,但未来几年我国仍有望保持23%以上的高速增长。一旦全球经济走出低谷,中国服务外包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和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国内金融机构将更多关注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创新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积极进行业务梳理、整合和集中,进而越来越多地参与自身部分的非核心业务外包。

参考文献:

1.刘倩.金融服务外包及其风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8-3-19

金融外包范文篇5

(一)金融隐私权的概义。金融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金融信息所不受他人非法侵扰、收集、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权利。金融信息是金融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知悉和掌握的,包括个人的身份、金融资产状况和交易情况等所有信息和资料,主要指账务信息(如银行账户、存贷款数额、密码等)、信用信息(如透支记录、持卡数量等)、投资信息(如证券账户资产构成)、保险信息等,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出金融消费者个人资产状况、信用状况和其他信息,对消费者个人来讲,都属于个人隐私敏感的信息,信息持有者对其信用信息及利益享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主要包括三种权能:一是支配权能,即信息持有者有自由支配个人信用信息的权利,自主决定是否允许第三人知悉和利用。二是隐瞒权能,即信息持有者有权隐瞒其个人金融信用信息的权利,自主决定其个人相关信息是否为他人所知悉。三是救济权能,即当金融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造到不当泄露或侵害时,信息持有者有权寻求司法救济,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权利。(二)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化,金融业竞争日益剧烈,带来了金融外包业务的蓬勃发展,金融业务外包逐渐向更广泛的业务领域渗透,涵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服务手段也越来越先进。金融外包业务主要包括三类:即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金融外包业务内容主要是外包银行信息系统,通过承包商提供服务,使银行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二、危害类型

(一)信息技术外包对个人金融信息隐私权的危害。近年来,金融业务逐渐变为信息管理业务,从客户需求、竞争压力、以及成本效益考虑,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增加对IT系统的投入,服务提供商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系统安全漏洞也逐渐加大,这给利用互联网窃取别人隐私的黑客提供了温床,容易造成客户个人信息的泄漏、丢失、损坏,带来诸如冒名办卡透支欠款、办理假证窃取钱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这些都严重侵害了客户的个人金融信息隐私权,甚至还会导致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使金融机构及消费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二)业务流程外包对个人金融信息隐私权的危害。在外包过程中,因工作需要,商业银行在向承包商透露有关银行的信息和数据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给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也带来隐患,特别是对数据处理、信息录入一类的流程外包,客户信息会以载体的形式在承包商方面保留一段时间,产生在银行外被窃取的可能。以银行催收业务外包为例,金融机构往往事先没有向客户提供催收服务商的相关信息,以及催收业务的开展方法、过程和作用,使得客户无法预期自身财产信息和信用信息的流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享有完整的金融信息隐私权,这些行为直接侵犯了客户的金融信息隐私权。(三)知识流程外包对个人金融信息隐私权的危害。知识流程外包主要倾向于信息集成,包括一定程度上的判断、解释、决策和结论,对知识流程外包提供商来说,专业人士是极度缺乏的,而有些承包商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会频繁更换工作,加之没有持久的组织忠诚度、信誉度、保密等培训,容易造成其违背心理契约和职业道德的现象,从而成为泄漏客户信息,侵犯客户个人金融信息隐私权的高发人群。

三、原因分析

(一)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管理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拥有大量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第一手数据,且对这些数据有着支配权能,作为金融业务外包的发起者,在外包业务时,势必将部分数据信息交给承包商,但大部分金融机构未将个人金融信息泄漏作为一种业务风险来防范,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消费者个人信息采集、使用、传递、保存、销毁等环节保护机制,使得金融消费者信息在金融机构各环节随时都有遭到非法泄露的风险。(二)信息监管与保护机制不健全。一是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律不完善、行政法律责任缺失。伴随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没有同步跟进,只能参考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金融业务属性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金融业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侵犯个人金融信息隐私权的行为,没有规定直接适用的罚则,难以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保护。二是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监管不到位。现有监管制度零散且可操作性不强,无法覆盖各类金融业务,也不能全面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保管的全过程,并且一直没有明确监管责任,加大了互联网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可能性。三是个人金融信息隐私权救济制度不完善。部分金融消费者在个人金融信息遭到非法泄露、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时,不了解或不清楚投诉咨询渠道,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三)个人金融信息衍生的商业价值驱使非法获取。个别商业机构或个人在利益驱使下,采取各种手段获取他人金融信息,部分承担商自身对消费者数据信息保密技术不到位,“黑客”攻击手段花样翻新,加之部分承担金融外包业务的企业信用度低,利用职务便利将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个人信息卖给商业机构,致使个人金融信息被非法盗取或篡改。(四)金融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不强。金融消费者是个人金融信息的持有者,也是个人金融信息产生的源头,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客户金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缺乏,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管使用不妥当,对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途径及泄露后果不甚了解,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办理业务时泄露个人金融信息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互联网交易,但互联网知识没有跟上,不清楚相应的维权措施,也滋生了个人金融信息隐私权的遭到危害的土壤。

四、对策建议

金融外包范文篇6

一、国际上日渐成熟的金融服务外包体系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国际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竞争战略、控制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等考虑,不断提升服务外包的应用水平,促进了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来看,逐渐完善的监管法规和成熟的行业规范对外包风险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从而降低了由于选择服务外包而产生的风险。

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国际上商业银行与接包企业对服务外包的理解和运用也愈加成熟和规范。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发包方,更多的依据其长期战略规划与流程变革成果制定发包策略,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和长期的外包需求,并建立了对接包企业的有效管理体系与合作机制;另一方面,随着接包企业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其专业程度和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有能力提供更低成本且符合规范、风险可控的服务。这也相应提升了商业银行管理业务风险的能力。

金融服务外包伴随着商业银行流程改革加速兴起并得以发展。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流程银行改革。为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逐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业务能力强的接包企业。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发包应用和接包服务水平的同步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为商业银行大规模应用服务外包奠定了基础。一系列长期、大规模的服务合同不断产生,接包行业相继出现像IBM、HP、Accenture,以及TCS、Wipro等大型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的应用水平也逐步靠近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流程。对许多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效应较为明显的银行业务来说,成熟的接包企业往往能够提供较发包银行相比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风险管理。客观上,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会造成内部流程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局面,有利于风险管理。而接包企业自身的风险和业务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又强化了这种风险管理能力。德意志银行之所以选择将IBM作为长期IT业务服务外包供应商,就在于“选择IBM不会犯错误”。

市场规范的完善同样对服务外包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国外服务外包行业普遍十分重视对服务水平协议(SLA)的不断完善。与银行自身完成某项业务不同,服务外包是通过外包合同条款对业务的内容、目标、管理、审查、保密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强制性约束,并受违约条款和相关合同法规的保护。在各国相应SLA的严格限定下,商业银行可以对外包出去的业务实现相当程度的风险可控,以避免内部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制订了文件来规范金融服务业务外包活动。2005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主导的联合论坛的《金融服务外包文件》中规定了九条原则,以指导受监管金融机构的服务外包活动,确立监管当局的管制责任和义务。2006年4月,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又参照有关国家的外包立法与实践的发展,了《外包标准》(建议稿),强调要将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纳入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中。在国际组织的相关指导文件的基础上,各国政府也针对本国现状为金融服务外包进行了监管立法。对发达国家而言,这一系列的监管法规和行业规范,经过具体地执行,促使健康有序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环境逐渐形成,对服务外包风险实现了有效控制。

联合论坛的《金融服务外包文件》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实施中可能会出现的十种主要风险。在产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各国政府逐渐摸索出了有效的风险控制办法,并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法规。下表列举了主要外包风险和控制办法,并举例说明了各国相应的政策法规。

表一主要外包风险、控制办法以及各国政策法规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以及外包中的风险控制,并持续进行相关政策实践,基本实现了对服务外包风险的有效管控。

国际先进的发展实践和经验表明,完备的监管法规和成熟的行业规范,加之日益成熟的商业银行与接包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合作,使得金融服务外包不仅满足了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需求,也在客观上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在监管环境和企业能力等方面都与国际成熟体系存在差距,在辅助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方面亟需加强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曾相继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其中若干条款涉及到服务外包业务,并做出相关规定。从服务外包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来看,这些规定显然不能应对全部的监管需要。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与风险控制相关法规缺失甚至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商业银行无从确立风险防范标准,难以主动管理服务外包风险,也同时制约了银行机构对外发包的积极性。

还应引起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在享受服务外包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风险管理课题。如某些业务环节被外包出去,客观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控制权,商业银行只能依赖接包企业对该业务的有效管控。如果接包企业出现操作管理问题,例如泄露客户数据,则商业银行要承担由此产生的操作风险。这些都亟需国内有关监管机构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监管制度规范和行业操作标准,以指导商业银行应对上述风险。而到目前为止,在已有的配套法规和标准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出于对风险控制和被动合规目的的考虑选择放弃服务外包,或转而考虑自建服务中心,而很多自建服务外包中心不具有成本优势,仅仅是出于便于风险控制的考虑。

此外,国内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运行管理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约束接包企业操作合规的服务水平协议(SLA),是准备开展外包业务的商业银行和服务提供商之间一致协商的结果,不仅是证明业绩标准和服务质量的约束条款,同时也是测量、监控和控制与外包技术服务相关的操作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工具,是一份成功外包合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外多年的成功实践使得服务水平协议方面的相关法律比较完善,有很多具体的治理措施。如怎样构建SLA、如何发展、起草标准是什么、如何管理SLA等。然而在这方面,我国还有所欠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和服务商之间出现争议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外包监管法规、市场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外部环境加大了国内银行利用外包服务来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难度。

近年来,国内银行开始尝试涉足外包业务,但业务形态主要集中于低层次的服务外包业务,较少像国外同行那样开展BPO业务,更罕见大型的、长期的、连续的服务外包合同出现。服务外包难以充分展现辅助风险管理的作用,其原因不外乎这两点:流程银行变革在中国刚刚起步,国内银行普遍对服务外包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拾遗补缺,补充银行劳动力不足的低水平阶段,对服务外包作用的认识有待提升。此外,流程银行建立全行统一的服务外包战略规划,在当前银行内部部门条块划分的情况下统一规划很难形成。银行将服从区域和部门管理的低水平业务外包出去,又难以达到通过第三方参与流程,从而制衡控制风险的目的。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建立了以客户为导向的,以流程管理为核心的银行管理模式,服务外包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效益,客观上控制操作风险的优势才能够逐步显现。此外,金融服务外包的健康长期发展,有赖于商业银行和接包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信赖与合作关系,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接包企业提升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更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操作风险。经验表明,这种长期关系的构建需要商业银行具备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标准化的业务流程、相对集中的后台数据等关键条件和因素。

择具有在金融行业实施经验丰富的服务商是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外大型外包服务提供商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虽然其专业化程度较高,国际外包经验丰富,短时间内却难以和中国外包环境、本土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对于本土服务商来说,多数企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全面的外包服务经验,未能建立良好的业界口碑,其自身也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流程,不能保证交付能力和自身财务的稳定性;此外,由于缺乏与发包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也使得接包企业难以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管理的完善。

已经开展服务外包的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无法有效评判接包方技术能力和操作规范水平的难题。一旦商业银行选择了不能胜任的服务商,对银行经营、客户资源、信誉等方面的潜在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隐患也不容忽视。例如国内市场上规模较大的数据外包业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保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操作风险。

综上所述,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和接包企业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需要建立完善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以帮助商业银行选择合格的服务商,以帮助接包企业获得相应资质并理解银行业务,有效履行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管理义务。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接包企业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和各地园区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要在这几方之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并引导规范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行业协会和权威专业研究咨询机构需担当重要角色。

首先,商业银行对服务外包业务的需求,需要不断被激发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需加强服务外包认知及构建服务外包的发展规划,设计、管理、评估服务外包项目,完善接包流程的风险管理。其次,接包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商业银行的运营流程、业务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需要了解自身服务能力与商业银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更需要了解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服务外包成功经验。再次,金融监管部门需要了解行业风险规律和特征,以便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最后,大力推进各地服务外包经济的地方政府,也需要引导本地企业提升产业水平,完善园区定位,招商引资,吸引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商业投资。

而诸如此类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权威的行业协会和专业的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从而有效指引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咨询机构能够行业发展趋势信息,研究行业管理和业务标准,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在目前国内市场上,这类机构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金融外包范文篇7

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把IT服务、后台服务和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以合同形式发包给专业的外部服务提供商,把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自身核心业务,以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分散经营风险的业务活动。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金融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金融BPO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主要包括呼叫中心、银行卡业务、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营运流程外包等。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概况

(一)总体规模小且市场份额低

过去几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以金融BPO为例,作为中国BPO服务外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到整体BPO服务外包市场约20%的份额,2006至2008年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2%左右(见图1)。但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处于成长初期,总体规模还很小。据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而同期美国为97亿美元。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的7.4%。从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渗透率来看,中国也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仅占整体金融业运营支出的0.53%,而在同期美国则达到1.86%。

(二)业务内容相对简单且产业成熟度低

中国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缩短新产品或新业务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业务内容相对简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从种类上看,以重复性强的基本后台处理业务为主,如数据加工、单据审核、IT服务等低端业务,大部分职能型业务如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批发银行、保险理赔等前台高端业务外包很少;从业务深度来看,以单点或局部外包业务为主,相对复杂、涵盖环节较多的整体流程外包尚不多见;从发包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关系来看,中国金融机构对外包业务提供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补缺”方面,特别是短期的人力和技能等资源提供方面,通过与外包商长期合作实现流程优化、业务创新以及改善运营模式等长期目标的战略外包较少。

(三)外包承接企业成长迅速而承接大型项目和系统服务能力不足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对外包服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市场逐渐打开,本土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迅速提高,且具有成本低廉、便于沟通、熟悉政策环境等优势,国内金融外包市场由惠普和IBM垄断的局面正在改变。如神州数码凭借在核心业务系统外包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建行、中行、交行、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在内的一些银行的核心系统外包项目,成为国内第二大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使国内银行IT系统外包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发生重要变化。而从中国大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营业收入变化来看,大部分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业的外包公司年均增速都在100%左右。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本土服务提供商在资质、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方面与跨国服务商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承接大型项目和系统服务能力方面尚显不足。且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与发包方之间的关系仍处于低风险、浅层次、被动式合作,亟须上升到风险共担、战略性、主动式合作。当前,受所承接的业务低端为主,以及人才不足、技术层级较低、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严格按照发包方的要求和标准,被动接受任务和提供服务;同时,国内外发包方也因对中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水准存在疑虑,只愿将操作性、事务性、层级较低的业务外包给后者,双方尚未建立起深入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四)以在岸外包为主且离岸外包为辅

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仍以在岸外包为主。从国内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来源国来看,预计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达500亿美元,而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仅约50亿美元。中资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中,绝大部分仍以承接国内金融服务机构的外包业务为主,在前20家国内规模较大、中资控股的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中,只有约25%的公司是以离岸外包为主为核心,75%的公司仍以在岸外包业务为核心。

从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区域分布来看,主要承接来自日韩等邻国的近岸外包。国内较具代表性的服务外包企业中,软通动力日韩业务和欧美业务分别占65%和35%;大展集团以日本业务为主,占1/3,其后才依次为北美、欧洲;东软对日外包业务占90%,欧美业务也只占10%左右。同时,中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缺乏直接从欧美发包商手中接单的能力,主要是从跨国公司驻中国机构承接的转包业务。

(五)金融行业内各子行业服务外包发展不均衡

整体而言,保险行业普遍对外包接受程度较高且逐步在更广泛的业务环节引进外包服务。这是因为保险行业的快速增长加大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受理难度,保险行业的集约化工作也为通过外包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做了必要的准备。相比之下,银行业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参与业务外包的程度不高。以IT业务为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IT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设计银行核心业务的IT系统,如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和数据备份,此类银行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很难选择外包;而对于非核心的IT系统维护工作,也可内部解决,外包的可能性很小。

(六)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匮乏而亟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金融服务外包纵深发展的“瓶颈”。前程无忧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软件外包人才缺口为30万人,且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外包人才缺口每年约20万人;未来5年中,中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将面临34万合格人才的缺口,这一问题在中国服务外包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地更为突出。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传统的海内外招聘等方式仍是中国补充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主要手段,中国政府、外包企业和高校还缺乏“治本”措施,尚未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政府与行业协会外包人才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不利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战略选择

(一)不断完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

金融服务外包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均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或监督规定来规范金融服务外包,对于外包提供商的选择、风险防范、监管的关注事项以及外包至海外的额外关注事项都有详尽提示。中国亟须制定金融服务外包法律法规,建立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资格审查、评级和监管机制,引导金融服务外包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应放宽服务贸易领域市场的管理限制,制订鼓励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目录;应给予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适当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制定和完善服务贸易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政策;应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环境,鼓励银行、外资、风险资本和民间资本等资金以多种形式流入金融服务外包业,鼓励政策性担保公司为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扶持有条件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对能够带来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外包产品和服务,可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予以奖励。

(二)在创新基础上不断扩大承接业务领域

中国金融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打造竞争优势,争取承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中国金融机构承接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很大。这要求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维护、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要纳入一些新兴业务、衍生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

(三)重视与国际金融服务发包商的长期合作关系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包商和承包商的合作是建立在长期合同基础上的,是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要求双方有更多的信息交流和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因此,中国应积极鼓励国内海外外包服务商同埃森哲、汇丰银行等大跨国公司大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提升其服务能力。并鼓励其以西方模式理解并承包项目,以增强其对大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

(四)加快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金融外包范文篇8

一、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financial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实施原来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按照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中所给出的定义,外包商可以是发包集团外部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是集团内部的附属机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offshorefinancialoutsourcing或offshoring)则是指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按照前述的定义,离岸外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海外不受本国监管的外包供应商签订协议进行的外包;另一种是跨国金融机构直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附属公司来提供外包服务,从而将利润留在集团内部。

金融服务外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近年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三种形式:

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以下简称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起初以ITO为发端,至今该业务在外包业务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ProcessingOutsourcing,以下简称BPO)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BPO外包所关注的是支持金融机构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服务,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内提高利润水平。

知识处理外包(KnowledgeProcessingOutsourcing,以下简称KPO)是指金融企业将知识密集的业务,或者那些需要高水准研究与分析、技术与决策技能的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例如股票分析、市场研究、基金管理、风险评估、金融数据挖掘、债务重组等。与BPO外包不同,KPO外包位于价值链的更高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

(二)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趋势

1.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德勤公司2007年针对离岸金融外包的调查,2001年仅有不到10%的大型金融机构采用离岸外包形式,而到了2006年,超过75%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了离岸外包。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海外雇员的数量猛增,该报告认为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每个金融机构的平均海外雇员数量增长了18倍,平均从150人增长至2700人,仅在2006年一年,在低劳动成本国家的雇员比例就翻了一番,从3%上升至6%。2.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扩大,几乎涵盖了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领域。最初离岸金融外包集中于IT外包,近年来,离岸BPO业务也迅速增长,主要集中于业务处理、融资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高端的KPO离岸业务也在增长。德勤2007年的报告显示,近年来离岸金融外包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2003年,三分之二的离岸业务是与IT相关的,而到了2006年,超过80%的离岸业务覆盖了全面的业务。可以说,离岸金融外包起步于IT外包,成长壮大于BPO业务,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KPO业务。

3.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离岸外包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根据德勤2007年的报告,过去外包给第三方的比重超过一半。近年来,发包金融机构逐渐将BPO业务外包给集团海外自建的机构,而IT外包仍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BPO业务更多地涉及金融机构的商业机密,金融机构担心将某些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会丧失对服务的控制权,产生对第三方过度依赖,加大经营风险,因此,在海外自建机构承接BPO业务是更好的选择。

4.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离岸金融外包市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主要的外包发包方,而印度是最大的承接方,据统计,由于具有劳动力成本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印度承接了大约80%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但是近年来,印度的领先地位受到其他国家的严重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及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自身优势竞相进入该领域,力争成为领先的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

二、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的现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由于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中国被认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鼓励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2006年,商务部开展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各地也都在积极争取发展辖内的金融外包业务,建立专业服务园区,推出本地区的优惠政策。

经过各方努力,中国在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以自建方式推进在华外包项目,根据德勤2007年的研究报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拥有后台处理中心。同时,中国也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大多数是从传统的软件公司或系统集成商转型而来,越来越多的本土外包服务商已经获取了国际认证或资质,从而逐渐缩小了与国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有能力参与大型离岸合同的竞争。

(二)当前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1.本土外包业务服务商的规模普遍较小。中国服务外包业的起步较晚,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跨国金融机构规模相匹配的国内大型外包服务商,目前尚未出现服务外包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年收入上百亿美元的顶级服务商相比,差距甚大。

2.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离岸金融外包发展的瓶颈。外包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合适人才的供应。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印度尽管走在了前列,但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其继续保持领头位置的重要因素。印度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超过300万,远不足以维持其市场份额,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预测,到2010年IT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将达到50万人。在中国,尽管民众学习外语的热情很高,每年有四、五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适合离岸外包业务,同时具备专业外语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短缺,适合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的人才以及复合型高端管理人才更为缺乏。由于大学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使得雇主承担了额外的培训成本。

3.所承接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层次低。跨国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离岸外包业务,不管是采用自建方式还是外包给国内第三方服务商的方式,大都以IT外包为主,位于价值链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很少,同时BPO业务的范围较窄,主要是呼叫中心业务。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在BPO业务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面向国内金融机构提供BPO外包业务。

三、中国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策略

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改善服务贸易逆差格局,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迹象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于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促进就业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一)政府方面

1.制定行业总体发展战略。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外包”的品牌形象,改变外界对中国只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形象,把中国品牌打造成未来高端金融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对内应注重外包服务的结构升级,在制定各种优惠鼓励措施时,着力引导外包服务模式向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发展。同时,要制定长远的整体发展战略,避免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完成指标而恶性竞争,不断突破优惠政策底线。

2.制定相关法律,为金融服务外包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证外包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加快研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涉及的新的知识产权关系,总结业内实践经验并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降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交易成本。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涉及新的业务合作形式和关系,包括合同标的、交付方式、产品质量、服务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和机制等方面新内容,要密切跟踪,及时制订相应的规则,同时,继续做好优化商业环境的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完善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建设。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外包监管制度。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的构建应该遵循合法原则、风险控制原则、保护客户合法权益原则、有效监管原则。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尽快推出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指引文件和规范架构的监管部门。

4.重视和加强服务外包的市场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是新生事物,相关的市场研究和正规统计相对薄弱,目前有关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内咨询公司研究估计,在一些概念和统计指标上,如ITO与BPO的界定方面不够清晰统一。政府统计部门、行业协会和学术界应加强相互合作,在研究国际服务外包概念和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展常规统计,为市场研究以及政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外包服务商方面

1.培养外包业务专门人才。大型外包服务商可以和高校或培训机构联手合作,根据对外包人才的具体需求,推出外包人才培养项目,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此外,人事部门可以适时进行相应的外包人才资质考试和认证工作。

2.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外包服务商,要想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关键是要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客户风险。外包服务商应充分了解客户所面临的商业挑战,深入了解金融服务特有的业务流程,保证服务质量,同时确保客户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消除客户在数据安全与客户信息保密方面的顾虑。在承接外包业务之前,要签订尽量缜密的承接合同,明确服务内容和质量标准,对于承包业务的各种意外情形,如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承包事务、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的变动等影响承包合同履行时,应设计必要的应急计划。

参考文献:

1.埃森哲公司和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服务外包市场研究——中国与全球,2008

2.TheJointForum."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The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2005

3.GeorgesPujals.OffshoreOutsourcingintheEU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OFCE.

金融外包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SOWT分析;大连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各国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经济网。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上海”来说,凭借区域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战略点,辐射整个东北,有利于建立东北金融中心城市。因此,大连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把握重点,看清方向,大力发展金融外包服务。

一、大连金融外包的优势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大连市的交通状况是比较发达的,尤其是海运,港通。大连拥有著名的天然良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北地区大的货物转运枢纽,是东北腹地与国际市场连接的主要通道和服务中心。大连作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必将有效地带动资金流汇集和资金中心的形成,进而带动金融业的跨越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往往同时就是一个物流中心,物流的发展必然带动该地区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中心也就随之形成。由此可见,一方面作为“东北之窗”的大连,面向广大东北内地,辐射广阔华北腹地,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枢纽,为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与韩国、日本、俄罗斯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密切的联系,是三大基地的“写字楼”,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外包服务。特别是与日本交往颇深,无论是文化还是交通都比其他的城市要有优势。这些条件吸引了三菱、索尼、日立等日企在大连建立了离岸服务中心和软件开发机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为大连IT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当大的便利。(二)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全面加快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2009年大连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2011年了《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法规。另外,大连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连服务外包发展实施意见》来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同时,政府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用于企业参加国际软件认证、人才教育培养、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将服务外包纳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考核体系,并分别按外贸发展基金要求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进行奖励,加上“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东北振兴”的有利时机,使大连市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大连的开放优势更为显著,大连市坚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量吸引世界跨国企业落户,进而刺激大连市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三)大连金融外包的深厚基础。大连市作为首批服务外包基地的城市之一,在时间的推移下,已经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软件国际化示范城市”。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外包产业群,依靠软件外包的基础,大连高新园区、甘井子区和金州区的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发展起步。目前,大连高新区的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发展的颇具规模并有一定的知名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的高新区金融外包收入约为1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达到33%,大连高新区已和50多家外包企业开展了金融外包业务,同时还吸引了汇富东风结算中心,联合担保的全国结算中心、结汇中心以及后台服务服务等项目与园区合作。国际金融的入驻与看重为园区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奠定了基础。另外,大连高新园区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已经培育出来了一流的本土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如东软、华信、信达雅金融数据处理中心等等。涉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等核心业务,让大连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具有了专业技术的优势,因此大连毋庸置疑地可以担当起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领头羊”。

二、大连金融外包的劣势

(一)人才缺乏。在金融外包服务方面,大连市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是大连承接的多数是一些低端、附加值不高的业务,并且产业链也不够完善,人才不能达到优势水准。人才供给不够突出。金融外包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不但要专业,还需要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涉及的学术领域要广泛,如金融、IT、外语甚至管理等兼备型人才。从大连的人才储备来看,普通高校有31所,其中只有6所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软件学院。虽然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由于金融外包产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紧密了,如安永(中国)与东北财经大学开展了人才的培养项目,甚至政府也推出了“花旗培训计划”,让花旗银行与大外联合打造出双语人才。但是,大连的在校学生总人数远远低于广州、西安、天津、武汉等,甚至不如武汉的1/3。人数基数的偏低,导致复合型人才人数也远远少于其他城市。而且人才结构也并不是很合理,阻碍了金融外包的发展,专门金融外包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学院与企业之间存在断层,许多的复合型人才并不是专业的,毕业之后,还需要到企业中培训,制约了大连金融外包的发展。与国内的其他金融外包城市相比较,大连在人才供给方面缺乏优势。(二)金融外包的业务处于产业链低端。大连市金融外包海外市场狭窄,主要集中在日本的单一狭小的市场,对欧美庞大的市场开发不足。由于主要的发包方是日本,大连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日本,而日本服务外包是成金字塔形状的,分几级进行分包,第一二级的高端市场是承包给日本本地企业,处于产业链底端,没有什么较高附加值的最后一级,第三级是分割给大连等亚太其他城市。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导致大连外包业务狭窄和低端,直接影响大连外包企业的收益,使企业被困于金字塔的底层,难以承接大额的订单,从侧面限制大连外包规模的扩大,也阻碍大连外包进入欧美市场。同时,外资服务提供商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多,它们能够独立承接金融外包业务,并存在打压本土金融外包提供商,导致不少本土金融外包提供商被迫与外资金融外包提供商合作,呈依附外企状态。

三、大连金融外包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连市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要牢牢抓住这次机会,扩大市场,加速稳定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交通建设,对大连来说,是空前的机遇,以大连港为起点通过铁路网“辽蒙欧”、“连满欧”、“连哈欧”联通欧亚,进一步去推动大连与欧洲之间的联系。大连金融外包产业要利于此次机遇加强与欧美市场的联系,打破产业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恶性循环,摆脱对日本市场的单一依赖。以及“十三五”计划时期建设大连到烟台的海底隧道和正建设的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将会提高大连的开放水平,使大连在国际上,再向前垮一大步。大连的金融外包产业应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实现大连金融外包企业服务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让大连金融外包由日本的“写字楼”向世界的“办公室”进行转型。要让世界认识大连,记住大连。

四、大连金融外包面对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开始进入金融外包领域,虽然大连是金融外包领域的第一批开拓者,但是也面临着全国市场份额的减少,一些优势也将变得不再明显,甚至成为劣势。东北地区,除了大连以外,长春、沈阳、铁岭等市也先后提出要建设金融外包服务。以沈阳为例,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政治中心,也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拥有许多银行的总部,加上近几年来沈阳政府采取了许多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让人才回流沈阳的措施,来扶持沈阳的外包产业基地的建设。建设进度和速度明显快于大连。在人才供给方面,大连与杭州、广州、西安等其他具有金融外包服务的城市相比,几乎是处于劣势状态,导致在竞争中得不到优势。而在金融外包的发展中,大连又与北京、上海有一定的差距。综上看来,大连在面对国内的挑战中面临着后来居上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越来越多金融外包业务趋向国际化,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大,大连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面对来自印度的挑战是最大的。大连的城市环境、人均GDP,使得大连人力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等。而印度以廉价的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来讨好国际金融外包市场,使全球80%的金融机构都选择了印度。加上印度官方语言英语与欧美的连接也变得更加方便和更具有吸引力,导致欧美的金融外包业务主要都在印度,影响了大连进军欧美市场的速度。在金融外包的国际市场上,印度处于世界的第一层次。使得许多的发展中国家紧随印度的步伐,紧紧地跟在后头,抢占国际市场。因此国际上,大连面对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五、发展建议

通过SWOT的分析可见,大连市的金融外包与国内其他的金融外包相比较,有较强的地理优势,尤其是与日韩等周边国家,大连的主要国际市场就是日本市场。大连金融外包的基建更具优势,尤其是高新区,已经培养出多个本地的接包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力。作为东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也为金融服务外包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过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人才供给方面,复合型人才缺失,大学与企业之间存在断层,基本上没有专业型复合人才。本地高校的在校生总数偏低,使得复合型人才出现的概率也比较低,必然让大连金融外包产业的人才供给问题雪上加霜。所以,大连需要扩大人才的供给,在政府支持下,开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断层连接起来,同时建立金融外包人才的训练基地,以复合型人才为基础进行培养,聘请外资外包机构的专业人士授课,学习独立单独的接包经验和管理模式。并且鼓励海外的金融人才和其他城市的大连金融人才回到大连。因此,大连政府应该给予相关的优待政策和特别待遇,从他们的所需,如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给予支持。丰富大连的人才储备,同时也推进了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人才的供给。另外,就是大连的外包的业务处于产业链的底端,由于大连的金融外包业务海外市场集中在日本,欧美庞大的自由市场开发不足,日本市场的金字塔形的发包模式,大连处于金字塔底层,资金的积累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直接束缚住大连金融外包企业承接大订单,从侧面限制了大连金融外包的发展,导致一种恶性的循环,使得大连无法从日本市场的金字塔底层向上走。同时,许多的大连本土外包企业不具备单独的接包能力,并且受到外资企业的打压,直接影响大连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加上国际上,大连的金融外包面临着印度的挑战,大连应该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加强与日韩企业的合作,提高大连在国际上的声誉,以大连的主要市场日本为突破口,通过与日本本土企业合作深入日本市场的内部,进一步获得日本企业的信任。力争从日本市场的金字塔底端向上一层迈进,逐渐调高业务质量水平,进而累计国际业务的经验,为打开全球高端服务市场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大连需要稳住日本市场,借住“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东北振兴”的机遇,使大连市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首先是银行业的“走出去”战略,推动优质的民营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大连外包行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扩展欧美市场的外包业务,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建立良好的业务形象。为大连在欧美市场的立足奠定基础。最后,大连政府需要加强金融服务外包的法制建设。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信息的认证,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金融服务外包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的业务涉及很多的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和知识产权问题。要扩展欧美市场和稳固日本市场,打入日本市场内部就需要企业的信誉,外包企业的信誉源于对信息的保护和产权的保护。因此,大连市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约束当地金融外包企业和人员的行为,为大连市的金融外包市场的拓展提供法律支撑,通过法律的力量推动知识产权确权和维权的绿色快速通道的建立,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参考文献:

[1]刑智毅,李辉.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与建议[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2).

[2]宋清华,杨苌苌,叶萌.武汉区域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建设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2(3).

[3]张少颖.大连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11(1).

金融外包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4]。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四)加大对外包业务的专门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对社会急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来缓解人才矛盾,尤其是把英语及软件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10月,首家部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张江创新学院”在上海成立,开始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对于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经常和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门人才。此外,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可以联合高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通过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招揽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专门人才引进基金,引进人才在简化出入境手续、落户以及提供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给予便利。这种多渠道的培训将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N].国际金融报,2006-07-03.

[2]李文茂.印度金融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华北金融,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