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7:46:01

金融教育

金融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公务员之家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金融教育范文篇2

教育金融,是解决教育融资问题的新理念。通常,人们大都习惯于将教育理解为一种公共产品,认为国家应理所当然地为教育发展提供经费。这种由国家提供教育经费的机制叫做“教育财政”。事实上,教育也具有“私人性”,教育经费应当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承担。当个人经费不足时,可以通过市场途径获得融资,这种机制叫做“教育金融”机制。大家熟知的“助学贷款”就是有政府参与的教育金融模式。

本文所研究的教育金融,又有如下新视角:

其一,融资主体特指教育需求方,不包含教育供给方。比如,它仅探讨学生的金融问题而不探讨学校的金融问题。后者研究的是企事业单位的投融资问题,属于传统问题;而前者属于自然人的投融资问题,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都比较落后。

其二,教育取其广义概念,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在职培训。从纵向上讲,广义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一致,它包括个体在母体中孕育到离开人世的整个过程。

其三,这里所谈的教育金融不仅仅是融资问题,还包括投资和理财。要从理财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如何有效运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高效进行人力资本积累,以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效果。上述教育金融概念的提出是对现存两大重要命题的进一步深化。

首先,教育金融问题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所开创的人力资本理论关系密切,在本质上它是对人力资本理论前提假设的阐释。舒尔茨认为教育和培训等行为都是增进人力资本的行为,都能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增加个人收益。但舒尔茨对人力资本者的资金瓶颈总体上存而不论。教育金融理论则要着力如何解决人力资本积累者面临的资金瓶颈、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和教育周期的拉长,个人教育培训资金的稀缺性日益凸显,由此导致的机会成本和教育公平问题也日益为人们关注。高效解决个人在教育需求中的资金问题,日益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

其次,穷人的银行家、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所做的工作也说明了教育金融的价值所在。尤努斯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尽管学生也属于其贷款对象,但并非其主流业务。教育金融则将集中研究并解决教育需求方资金融通问题。创业者一般处于人力资本积累后的阶段,融资的目的是进行客观世界的投资。而受教育者融资的目的是进行人力资本积累,这将关系到教育公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因而,教育金融产品的创新比乡村银行创新模式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机制创新:实行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

所谓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是与债性教育金融相对应的新型教育金融制度。

从权利义务的特征来看,金融契约大致可以划分为债性契约和股性契约两种。关于企业金融契约的研究相对比较发达,而自然人金融契约在我国则发育不足。目前比较常见的契约形态主要是非标准化的债性契约,比如,个人向银行借款。标准化债性契约和股性契约均处于缺失状态。如果说金融契约发展顺序的规律是先发展流动性弱的契约,然后再发展流动性强的契约,那么,对于自然人来说,非标准化股性合约即股权合约将是继银行贷款合约后的下一个创新重点。股性合约的本质是分成制,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是与债性教育金融制度相对应的新型教育金融制度。

与债性合约相比,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更适合学生的信用风险特征。严格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作为融资主体,必然有责任和义务按照金融契约的约定向供资方提供相应回报。用以回报的现金流来自于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收益。然而,学生人力资本的回报带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方向、成长潜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自身因素密切相关,还与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本的认定和经营风险相关,而且还与产业结构变动、经济波动等中观、宏观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债性合约是固定性收益类合约,供资方将会在学生人力资本积累失败或主观违约的情况下损失本息;而在学生人力资本积累成功时只获得较小的利息回报。这会使银行成本—收益—风险过度不对称。而分成制契约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特征则会使供资人的成本—收益—风险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这与创业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更适合于通过风险投资获得资金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提出不是对学生贷款合约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其缺点的克服,也是对学生贷款制度的补充。在我国目前信用条件下,由于银行面临的风险过大,学生贷款制度几乎无法运行。随着政府、高校等主体的引入,债性契约的成本—收益—风险的对称性有了一定改善,助学贷款制度有了一定普及。但学生贷款给银行和金融系统所带来损害仍然比较大,债性合约的劣势显而易见。在我国,大学生贷款呆坏账高达80%。政府采取的公布学生欠款名单以及采用生源地贷款的方法尽管对降低坏账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前者是一种以损害学生信用资源为代价的不可持续性方法,后者则是将父母信用资源引入助学贷款的一种制度异化模式。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学生贷款证券化方法则可能因为其风险转移效应刺激银行的逆向选择行为而最终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损害,次贷危机即是例证。

现实中已经存在许多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雏形。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按比例还款模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分成制。而张五常在佃农理论中所揭示的分成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明星-经纪人合作模式,都是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精髓的萌芽。

如果说风险投资企业分成的对象是风险企业的现金流,那么,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分成的对象则是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回报,表现为学生作为员工时的工资或者创业回报。这里将存在对学生未来工资或回报的认定问题。为了降低供资方的风险,构建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征信体系将是必要的。为了调动一切融资手段,现实中的教育金融契约可能会是综合教育财政、债性教育金融契约、分成制契约三种形态契约的“混合”性或“化合”性契约。债性契约和分成制契约也将出现“债转股”、“股转债”、“债+股”等多种搭配形式以满足不同偏好的资金供求双方的选择。

三、分成制教育金融:教育制度改革的新型发动机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价值,在于其本身不但能有效解决教育教育需求方的资金瓶颈问题,还具有促使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只要使用了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教育制度就自然发生改革和优化。这主要源于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收益—风险共分机制”,该机制可以促使供资方为受资方提供增值服务并监督受资方的激励。该机制会促使供资方逐渐专业化,成为具有专业特长的教育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引入,将会进一步促进分成制教育金融的发展。如果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是企业,那么分成制教育金融契约投资的就是学生的人力资本。基于教育需求方的分成制私募投资基金,会使教育金融制度具有“聚集资金、代客理财、分散投资”的特征,从而产生“风险分散化、专家产业化”的制度效应。投资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降低或消解非系统性风险,不同的资金提供者聚集资金则有利于分担系统性投资风险。而基金经理人“阅人无数”,很容易成为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家。

金融教育范文篇3

1.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所制定的课程存在极大的关系,国际金融专业也不例外。我国现如今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发展之所以收到了极大地限制,出现止步不前的局面,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不足。我们现如今很多学校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还只是延续以前的模式,很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换了教育的课本而已,并没有对实际的课程结构做出调整和改革,有的知识可能已经被现在的环境所淘汰掉了,而新出现的只是要求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这就会使得我们的学生所学到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兑现。与此同时,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知识根本不用学习却占据着学生大量时间的现象,而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可能由于时间的不足而不能得到学习。还有就是很多基础性的科目的教学实践过短,学生还没有搞清楚国际金融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就开始了高层次的、难度更高的课程的学习,这必然使得学生后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我们国际金融教育的成果不是非常显著。

2.国际金融的教育方式单一且落后

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教育方式所能得到的教育水平绝对的要比单一落后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教育水平要好的多。我国现在国际金融专业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的单一和落后。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去却没有真正的对这项课程的教育方式做认真的研究,很多情况下还是教师单一的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听不听就不知道了。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教育方式的单一和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最终使得国际金融专业的学习结构和实际的需要存在差距,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

3.国际金融专业的考核存在缺陷

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离不开最终的成绩考核,成绩考核可以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我国现有的学校百分之九十采用的都是单一试卷的考核,学生在整个学期不学习,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分数。这样的考评结果显然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我们不将考核形式扩展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真正的对知识的理解上,那么考核就是无意义的,如果我们的考核方式不加以调整,那么还会有更多的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也就不能够应对国际金融行业的要求。

4.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妨碍我国国际金融专业发展前进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育和实际情况是相互脱节的,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只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而已,而对于如何将在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情况,我们做的还远远不足。所以经常会出现我们培养出来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非常的充沛,但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非常的低下的局面。出现这样的情况还需要归结到我们的教育制度上,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和条件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使得学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实际的工作中无法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因此,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成为我们国际金融教育改革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国际金融教育改革的对策

1.完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是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的学位,第二是工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其中第一种情况,深造完成之后依然要选择就业。因此,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示,既然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工作,那么我们所开设的课程应该与工作的要求相挂钩。目前我国的国际金融专业存在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改进我们的课程设置成为国际金融专业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向国外学习,国外的大学开展的课程都是与学生最终的工作相关的,不学其他无谓的课程。因此,要想改变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强化微观类金融课程的设置。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慢慢地从以往注重大的宏观环境转向为更加注重微观环境的变化,将更多的关注重点放在对这个行业的细微之处。因此,国际金融教育也要顺应这样的变化,更加注重的对微观类的金融课程进行设置,例如专门开一门研究各大公司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的课程,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国际金融宏观方面的知识,同时加深对这个领域微观部分的了解;通过加强学生对国际金融行业微观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毕业后工作,能将自己所学的东西更好地运用。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学习,最终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注重国际金融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发展,而是与其他行业、其他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行业,还应该学习诸如英语、会计财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与今后的实际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提高。与此同时,在通过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当中,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单一学习国际金融课程所带来的枯燥,也可以使得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更好的运用开来,丰富学习体验,完善学生的恶知识体系。

2.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测的,有时出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本行业的漏洞导致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学习更加地多元和全面。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陈旧的。多样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颖且更具吸引力的课堂,学生最终可以收获的只是自然也就比在单一成就的教学中所获得要多得多。所以,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变,放弃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地生动具体,这样既可以加大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的融入到学习中。其次,也可以将我们的教学环境移交到真正的企业当中,让学生看到企业实际的运作状况,研究真实的企业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客观直接,对知识的掌握更有效。最后,学生主导课堂也可以成为我们尝试的方向,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加以解决。

3.配合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在前文当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很多学校的考核结果只是局限于期末的那一张试卷上面,这会导致学生在整个学期不学习,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分数。因此我们需要将我考核形式扩展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真正的对知识的理解上。具体的方式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学校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成绩分为理论知识学习部分和实际掌握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考评。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评不要仅仅局限于期末的试卷分上,而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的表现,例如每次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课堂上的参与度等,结合期末的试卷分数最终确定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分。对于学生实际掌握程度的测试,考核方式可以使有学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模拟实际的国际金融状况,提出一些在实际中可能过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看学生是否可以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而不仅仅只是会学习死知识,最终通过结合理论知识的考评对学生做最终的成绩确定。

4.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奉献力量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却不能产生实际价值的“书库”,我们知道妨碍我国现在国际金融专业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我们的学习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互之间进行结合,我们大多数人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在遇到实际情况时应对能力以及处理方式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瞬息万变,如果我们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我们的发展不会长远。因此,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当中加大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及政府部门应通力合作,与个别企业单位展开长久地交流,定期的将自己的学生输送到单位进行观摩学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更好地工作提供支持和实践,还是一种激发学生再学习的途径,通过对理论的运用,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可以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达到理论和只是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这样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金融教育范文篇4

一、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居民金融知识存在欠缺

金融的深化发展离不开理性的金融活动参与者。而我国居民的金融素质不足,表现在许多层面:一是持卡人用卡知识有限,特别是在信用卡的使用方面知识不足;二是对银行可提供的金融产品认识不足而影响了日常生活决策、抑制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如对房子、存单等抵、质押品认识不足,没能办理贷款业务,而受到资金面的困扰;部分居民资产配置不尽合理。居民金融知识的不足不仅不利于银行开发理财产品,拓展银行的生存盈利空间,也不利于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存在些主要问题

(1)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进大学后.所学习的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的教材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戏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金融英语教学严重滞后。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荚语应用能力极差,多数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ics》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其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出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元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4)科研与教学相脱节。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

(5)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巾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金融教育的国际借鉴

近年来,针对备国居民掌握金融知识情况的一系列调查研究都印证了,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教育的投入都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金融理财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当比例的人对基本的金融产品和常识缺乏正确认知,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与其他人相比在金融知识方面更加欠缺,国际性组织在推动金融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经合组织在2003年启动了一项金融教育计划,呼吁各国政府提高对金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每年召开会议研究讨论金融教育领域的重点议题。在美国,众多机构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教育、指导和宣传。2003年,根据《公平信用交易法》,美国议会通过了金融知识与教育促进法,并据此成立了由近20家相关部门组成的金融知识与教育委员会。将金融教育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从1957年到1985年.美国累计有29个州立法要求中学必须设立针对金融教育的课程.其中有14个州对这些课程应该涉及的范围有明确规定。在英国,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承担了对消费者给予金融权益保护和金融教育指导的职责。其下设有专门进行金融教育的部门,牵头制定了国民金融素质规划,提出了在5年间将金融教育覆盖至1000万人的目标。同时,金融服务监管局专门启动了一项名为“钱博士”的计划,通过培育“钱顾问”,对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金融知识辅导。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全民金融教育的经验或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多元化、三个相结合与两个侧重点。主体多元化、手段多元化、受众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将金融教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结合,与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相结合,与金融监营相结合。同时.侧重于对培训者的培训,侧重于对儿童、青年、妇女和老人群体的教育。发展中国家也在着手开始加大对金融教育的投入力度。印度央行在其网站上专门开设了针对儿童的金融启蒙教育,以非常形象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各类基本金融知识。巴西证监会下属金融教育咨询委员会,启动了一项针对大学老师的一周金融知识培训计划,并设立基金,奖励对投资者进行即时、合理风险揭示的报纸杂志等媒体。三、群策群力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教育由于金融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受教育的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金融知识点多面广、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国民金融知识更上一层楼。

1.针对宣传对象细分宣传的内容

(1)重视中小学生的金融教育。中小学阶段对一个人一生习惯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金融教育应从根基抓起,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制相应的课程、音像资料,使金融知识成为常识,促使中小学生从小具有理财的思想,认识到金融对生活的影响。中小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通过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如漫画书、学校专题演出等形式,进行少年理财教育以及灌输对金钱的正确观念,生动形象地宣传储蓄、财务、证券等金融知识,对他们成年以后的理财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2)多方位对大学生进行金融教育。大学生群体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强,易于试用和接受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善于使用网上银行产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教育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如利用软件在电脑上播放教育,利用大学的讲堂开办讲座、开办金融方面的公共课程等形式。在内容方面可以以助学贷款、信用卡知识、信贷融资、证券市场等为重点,一方面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金融需求,一方面结合他们毕业工作后的金融需求,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对大学生的金融教育方面.国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对金融机构而言,发展大学生群体具有潜在效益,不仅可以培养大批体验银行产品的零售群体,而且在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可能成为有关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

(3)结合中国国情广泛开展对农民的金融素质教育。对农民的金融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教会农民关于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还包括教会农民在其现有的财力、资产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家庭理财,创造和积累家庭财富,帮助贫困的农民走出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对农民群体的宣传,需要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富有针对性,融展示、服务、宣传、咨询等多种形式于一体,针对具体类型的金融产品,制作电视短片、相声、小品等节目,有机地将金融产品与日常生活充分融合,提高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效果。

(4)重视城市里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教育。城市中低收人群体风险承担能力有限,资金量有限,可以着重进行基本金融常识的教育,如证券投资知识、网银业务、银行自助终端的使用、异地存取款和转账业务、办理住房按揭贷款、存单质押贷款等信贷融资业务,重点介绍一些保本理财产品。在中低收入群体教育中,充分利用附近金融机构网点的辐射作用,发挥社区、学校的作用,共同服务群众,介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免费赠阅有关金融知识宣传手册与宣传资料,重视现场宣传解疑释惑,培养大批合格投资理财人。

(5)高收入群体是金融企业零售业务的重点发展对象。在金融领域里存在帕累托法则,也称二八法则———即金融机构80%的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高收入群体是金融公司零售业务利润的重要来源,金融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是重视高收入群体的,许多金融企业还专门开发了一些产品,为高收人群体量体裁衣。高收人群体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适合接触高端的金融产品,是银行高端理财的对象。国外金融机构针对高端群体,往往配备了各种专业的理财顾问,如针对球星、影星客户,金融企业专门配备懂这方面业务的员工,在为该群体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加顺利地交谈。对高收人群体的金融教育,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如各种基金产品、跨国投资、外汇买卖、黄金交易、期货期权、资产的全球配置、保值、增值、避险等内容。

2.发挥有关各方的力量,提高国民金融素质

金融教育范文篇5

“普惠金融体系”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率先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国内最早引进这个概念的是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网络。为了开展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推广活动,他们利用这个概念进行宣传。焦谨璞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国内对“普惠金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和国际法中“普惠制”一般原则,“普惠金融”应理解为可以让社会成员普遍享受的并且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适当优惠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法规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而金融服务中的信贷支持是核心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深入,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社会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改善金融服务,特别是增加对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给有能力的穷人一个融资的机会,使他们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这将对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福利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金惠工程与农村金融教育的效应分析

在中国金融学会、相关金融院校及四川、贵州等试点省各级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金融教育在志愿者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农户培训试点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师资、志愿者等人员的培训工作,形成了一支志愿者师资队伍;二是完成了农户培训系列系列教材的编写;三是成功开启了农户培训。先后在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开启了农村金融教育农户培训的试点,有关各方共同参与。目前,基金会正在探索农村金融教育进课堂模式,以期借助初中阶段较为系统和规范的金融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金融素养,并且通过他们带动家长。同时,探索金融博物馆在推动金融启蒙和金融教育中的作用。农村金融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提高了参训农民的金融意识。通过教育培训,一些农民在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业务后,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金融意识、理财意识、诚信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志愿者,通过参与农村金融教育培训,他们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发生转变。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金融从业人员增强了服务意识,主动服务、热忱服务,带动了其他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如一些试点地区的人民银行把农村金融教育培训与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两个试点工作整体推进,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加大了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快了农户信用档案建立,推动了信用村镇、信用县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创新。近年来,试点地区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各类新型农村微小金融组织纷纷设立,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面向“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组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改善了农户金融的可获得性。

三、农村金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师资的制度安排方面

从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各地所开展的农村金融教育活动,培训师资(或志愿者)绝大多数来自金融部门,如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驻地的其他金融企业等。这样的师资构成,有其开展农村金融教育的独特优势:即由于他们来自业务部门,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宣传与培训能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但突出问题在于,农村金融教育是公益事业,是志愿者基于社会责任感自觉从事的服务大众的活动,如果此项工作长期、大量地由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来承担,在人手紧、本职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金融教育公益活动时间就很难保证,或者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完成任务。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开展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抽出太多专门时间进行集中宣传教育工作,而只能在周末休息时间做志愿者服务工作,投入的时间也很有限。大量的宣传教育内容需要分散在工作人员平时做业务时顺便介绍。另外,农村金融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以金融从业人员中的志愿者为主体从事这项系统性的工作,似乎这是一种错配。因此说,现行的培训师资结构安排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二)培训课程及教学内容方面

从试点地区开设的培训课程来看,主要有《诚信教育与防止金融诈骗》、《家庭预算管理》、《债务管理》和《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改革与小额信贷》、《农业小额保险》、《农村合作经济》等,这此课程及相应的内容虽有必要,但问题在于:一是培训主要以基金会提供的教材为主,培训内容统一化、标准化,还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二是教材深度难掌握。农村金融教育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既要考虑知识的传播,也要考虑到农户自身素质及具体需求,区别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三是受训者的年龄的差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亦不同,如果教育活动不顾这些差异,培训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些问题,培训者如何因需施教、因材施教,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培训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方面

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教育在很多试点地区还是孤军备战,没有与科技教育、产业发展、金融创新有机结合,教育培训的综合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二是培训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多数还是基于志愿者下到各村屯网点,与农户面对面进行授课培训,这样做虽然效果较好,但由于每次培训的农户人数很有限,大范围培训目标的实现必然导致志愿者的大量重复劳动,这无疑增加了培训的成本。

(四)培训教学实效性方面

一是部分农户学习积极性不高。已有的调查显示,如四川南江县近20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还有一些举家外出多年未归,平常家中多为老、弱、病、残、小人员,与金融打交道少,对金融知识学习意愿不高,接受能力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效果。二是集中组织有难度。已经习惯于分散单干的广大农户,要集中组织起来并非易事,从客观上说,各家有各家的活,彼此要忙自己的农业生产;从主观上来看,不少农户对金融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这些活动与自己关系不大,用处不大,因此便不愿参加。三是培训经费来源保障不足,影响培训的持续性。目前开展的金融培训,承办主体主要有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等,农户由于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一些试点地区集中培训一次还需负担农户伙食费、交通费等,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培训费用没有明确的来源渠道,长期性和持续性难以保证。

四、促进农村金融教育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优化培训师资结构

确立由大中专金融类院校教师为志愿者主体,当地金融从业人员及学生积极参与的培训师资志愿者队伍结构。如果由大中专金融类院校教师作为志愿者主体,一是由于他们知识的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专业所长,有助于改善培训效果;二是在时间方面,学校一年的两个假期,为承担一定的培训工作提供时间保障;三是可以为广大专业教师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这其实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同时,在培训经费方面,由选派学校为各自的志愿者提供一定的食宿费、交通费是完全可行的,这类似于前些年由政府安排给有关单位的扶贫支教任务,这类模式值得借鉴。在教师为志愿者主体的基础上,当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也可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自身优势;另外,在高校选派一些金融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这项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志愿者队伍,当然这也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套餐

一是完善课程设计。目前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组织编写的农户教材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信用意识、贷款、人民币反假和防金融诈骗。总体来说,知识性的内容居多而技能训练和态度培养较少,但是微型金融组织和反饥饿组织的穷人金融教育项目每一个模块都包括知识性的内容,金融技能的训练以及金融态度的培养。因此,在我国农村金融教育教材编写修改和现场培训活动中应逐步完善这三个层次的内容,不仅要传授金融知识,还要训练农户的金融技能,同时宣传倡导良好的金融态度。二是突出普及和培训重点。在农村金融教育的培训上,要有重点地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一是金融常识的普及。通过普及金融常识,提高农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产品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结合,提高致富能力,同时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二是银行信贷政策和征信知识的教育,促进农民正确申请和有效运用贷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诚信意识,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三是理财知识。对有较高金融需求的农户来说,随着投资性需求的不断增长,需要对其进行资本市场知识和财产性收入知识的培训。四是对支农和惠农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充分理解和使用国家的一系列农村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大胆创新,丰富培训教学形式

努力整合开发培训教学资源。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一是将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内容纳入政府相关部门下一年度培训计划。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力争将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内容挂到全县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上,从而既能丰富网站内容,又能拓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途径。三是做到“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送金融知识下乡的同时,可适时与“请进来”相结合。如现在一些中西部省区如广西,近年来积极组织贫困村“两委”干部集中南宁进行培训,借此机会,可以考虑在原有培训内容的基础上,新增设金融教育方面的培训内容。这样做,既确保了农村金融教育的培训效果,同时,又减轻了单独开展培训工作的组织难度,培训费用也大大地减少。

(四)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增强实效性

金融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金融教育范文篇7

一、金融危机背后美国金融教育的弊端

1.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家们毫无节制的逐利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他们为了能够获得短期盈利和薪酬,甘愿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采取欺骗投资者的手段,早就将职业道德和操守抛之脑后,然而这种自利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却由股东、债券持有人甚至是纳税人来承担。在奉行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监管下,金融家的这种不负责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作为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奉行金钱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下必然导致学生未来从事金融行业时缺乏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2.金融理论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首先,金融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失。西方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依靠市场、充分明确产权责任,尽可能地将企业交给最合适的人管理,以保证经济以最大的效率稳健地发展。然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其负面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在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托下更是如虎添翼,得以不断放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市场,这也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其次,研究方法上过度依赖金融模型。由数学符号堆砌的金融模型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而金融市场是由受事件影响的人们的感受以及预期所构成,带有明显的主观特征。由于带有主观性的人类经济活动即使引入相对客观的数学模型中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任何数学模型的预测都是有缺陷的,金融领域不存在金科玉律,也无法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它们。最后,过分强调金融创新。过度的金融创新正是源于金融理论及基本假设,如证券无限可分、市场是完全无摩擦的等等。而为金融创新提供便利的是高深的金融衍生产品模型,这使得金融产品设计越来越复杂,以致成熟的市场交易者都难以对风险充分认知和管理,而金融产品过高的金融杠杆率进一步加大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使得风险更容易失控和扩散。

3.金融培养模式偏向于操作性和务实性美国商学院金融专业是以培养金融分析师为目标,其主要特色便在于操作性和务实性强,但这容易导致课程安排过于微观模型化和重实践轻理论,主要表现为:第一,倚重微金融模型的专业课设置。商学院的核心课程以微观工具的演绎为主,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数学和公司理论等几大类。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何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和预测风险,如何对复杂衍生品进行估值和评定等等。第二,重实践轻理论。商学院鼓励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参加从业资格考试,以便毕业后直接进入金融机构工作,这样在教师传授知识和案例课上,对学生训练最多的是金融实务的操作,但忽略了金融实务背后的思想性,因此尽管学生毕业后能够十分迅速地适应风险评估师和金融分析师工作岗位,但由于在校期间理论功底较为薄弱,故而十分缺乏洞悉宏观经济动态变化或捕捉金融链条上下端生态环境改变等原创性研究,也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二、中国金融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金融强国金融人才教育模式的渗入,中国金融教育界逐渐接受并认可了西方商学院的培养模式,西方经典金融理论逐渐在金融专业的课本上频频出现并已经广泛得到国内金融教育界的认可。从理论假设到实证检验,从金融含义到扩展模式,西方金融经典理论已在中国金融专业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若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步西方化。然而中国的金融教育模式不能老是停留在拿来主义,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特别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高校应该吸取教训、转变教育方式、改变教育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教育模式。

1.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美国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场金融道德危机。从高等教育的任务看,现代高等教育必然包括决策教育。决策的正确取向,取决人的价值观念,而人的价值观念是由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所以,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特别是金融高等教育更需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是因为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行业,声誉是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声誉,而作为培养金融人才的高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程与金融职业操守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诚实守信的品德。具体来说可以将现实中的金融案例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经济信息,学会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职业道德标准。如通过浙江义乌吴英案、安然事件、雷曼兄弟倒闭等,教育学生工作后要诚实守法,严守金融行业职业操守。这样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金融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去实习,让他们亲身感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法制教育。

金融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教育;金融安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金融教育的关注。可以说,金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且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但我国公民的金融知识比较匮乏,金融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并且对金融政策法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等认识还比较肤浅。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加强对公众金融教育,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公共金融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加强金融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金融需求,而且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公众参与金融活动越来越多,金融活动已经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对公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政策的调整、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公众能否充分享受金融服务,能否有效促进金融的健康运行,都与公众金融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所以危机过后,加强公共金融教育,培育全民的金融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公共金融教育有利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消费者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且金融消费者的素养越高,越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我国不仅有庞大的金融消费者群体,而且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必然也会快速增长,这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远远跟不上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反过来必然会对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所以,加强公共金融教育,对普及民众的金融知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公共金融教育,能够促进金融产品开发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拓展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空间,也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防范金融风险,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加强公共金融教育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通过加强金融教育,普及民众的金融知识,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和警惕,对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公众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是一把双刃剑,消费者一方面可以享受着金融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潜在的金融风险。长期以来,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而对普及金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是金融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金融教育可以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范道德风险,可以增强社会公众金融法治意识,可以培育全社会诚信观念,为拓展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业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必须具有足够的认识。

二、现阶段我国公共金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金融教育体系不健全,公众获得金融教育渠道较少

公共金融教育需要一个覆盖整个社会的完整体系,但目前我国公众金融教育体系很不完备,在现有的情况下,不仅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履行公共金融教育的职责,而且更没有建立公共金融教育的制度规范,缺少科学合理的公共金融教育机制。即便时而有些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业开展金融教育,但其教育渠道过于单一,教育媒介较少,辐射面较小。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缺少明确的金融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也没有制定关于金融教育的长远计划。对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宣传往往只注重一些表面的数据资料,如散发了多少宣传单,接受了多少次咨询,组织了多少场讲座或报告会,办了多少场展览,等等,至于公众对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内容能否理解,宣传活动对公众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是否有帮助和作用,组织者缺乏跟踪调查,也无从知晓。

2.金融教育宣传活动少,过于形式化,教育效果较差

一方面,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在进行宣传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注重在所谓的“宣传月”“宣传周”等集中宣传活动时间进行突击性的金融宣传,常年性的公共金融教育宣传活动几乎不存在。另一方面,即便是在所谓的宣传活动中,为了完成宣传任务,宣传者往往更注重宣传形式和宣传声势以及对宣传部门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影响,至于在宣传过程中,有什么效果,是否达到了宣传目的,宣传者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这好像与他们没什么关系似的。在城市里的宣传方式仅仅是在一些主要街道张贴零落星散的横幅标语,偶尔发一些金融知识宣传单,有时在金融机构办公楼前摆上几张桌子,几个工作人员成立个临时的咨询点,热闹一阵子就草草收场,最后向上级部门发个报告。这样的宣传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宣传应起的作用。在农村地区,很少能看到有什么金融宣传活动。

3.忽视农村宣传,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渴望得不到有效满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各地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城镇热、农村冷”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理财意识的提高,农民渴望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但是,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城市设的网点比较多,所以对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也偏重城市,农村地区宣传幅度远远不够,这其中虽然有地理、环境、经济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相对不高,能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不高,没有把农民当做主要的目标顾客群,因而在农村的金融宣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渴望与需求不可能得到有效满足。可现实的情况是农民金融知识匮乏,在金融市场活动中往往显得被动和困惑,不知道怎样投资理财,甚至上当受骗,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在农村普及金融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三、后危机时期加强公共金融教育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金融教育体系,做到金融教育的全面普及

为了全面提高国民金融教育素养,增加公众对金融的认识,根据我国公共金融教育落后的局面,应该尽快建立与现实情况相适应的全覆盖的国民金融教育体系。政府应该担负起对国民进行金融教育普及的重任,并联合金融机构、教育组织和民间力量,形成由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构成的金融教育体系框架。作为组织者,政府应该强力推动金融教育战略的实施,让更多的公众都能接受到必要的金融教育;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加金融教育活动;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和金融机构必须全力配合。以建立起由政府组织,教育和金融机构配合,绝大多数民众参加的公共金融教育体系。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公共金融教育有了一个可靠的依托和保证。同时,要建立公共金融教育制度和规范,形成具有长效作用的公共金融教育机制,推动我国公共金融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2.增设公共金融教育渠道,改进公共金融教育方式

要取得较好的公共金融教育成效,必须要采取较为科学的宣传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加公众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因此,必须增设让公众获取金融知识的通道和途径。为此,可以编印大量公益性质的并且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资料和读本,向公众免费发放;通过电视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金融常识,甚至可考虑设立金融教育电视频道,宣传金融政策,进行金融风险教育;在网络上建立金融知识学习平台,传播金融教育理念,为公众提供系统了解金融知识、获取金融信息和学习使用金融工具的平台;通过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公益金融知识讲座等等。可以说,增加金融知识传播途径,是目前我国对公众普及金融教育的必然选择。

金融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金融教育教学;区块链教学

一、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借助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全民参与记账的技术方案,其实质是基于信任机制的分布式数据库,核心技术包括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算法以及智能合约等,运用哈希运算、数字签名、P2P网络、工作量证明等基础技术。可见,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以及高度信任等特征。相对传统的中心式解决方案,区块链维持了一个记录区块序列,每个区块都包含了一个连接到前一区块的时间戳。若把数据库假设成一本账本,读写数据库就是一种记账行为:(1)记账,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找出记账最快最好的人来记账,然后将账本的这一页信息发给全网其他每个节点,以优化数据库记录;(2)核对,全网其他有效节点核对该区块记账的正确性,且盖上时间戳,确认区块合法;(3)形成单链,即在上一合法区块之后竞争下一个区块;(4)存储,账簿是分区块存储的,随着交易的增加,新的数据块会附加在已存在的链上,形成链状结构;(5)备份,每一个参与交易者都是区块网络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完整的公共账簿备份,也就是分布式账本。整体而言,区块链是没有管理员、没有中心服务器、更没有中心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等计算机创新技术的应用模式。第一代互联网架构是基于TCP/IP协议的中心化架构,保证了传递信息的可靠性,但没有解决信息是否真实的问题,而区块链是去中心化、去信任的底层架构技术,基于信任和平等的逻辑,是互联网思维的结构表达,其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也存在着诸如技术瓶颈、监管态度、隐私保护、系统整合、价值认可、商业化成本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区块链技术在大学金融教育教学领域应用

2016年10月,工信部颁发《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区块链系统的透明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适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等方面,对教育就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望在互联网+教育生态模式上发挥重要效应,主要体现在区块链技术教育教学培训、教学及学习存储平台、学习账本、教育教学网络等方面。(一)区块链技术的教育教学培训及教育教学网络。目前,欧美著名大学如普林斯顿、尼科西亚和斯坦福等相继开设了如“比特币和加密电子货币技术”等涉及区块链技术的课程,免费向学习者开放,其中,尼科西亚大学是全球首家针对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进行慕课教学并授予加密电子货币理学硕士学位的大学。为了解决涉及区块链技术的人才短缺和教育培训滞后的现状,2016年硅谷区块链创业公司Koinify和SkuChain牵头在加州创办了区块链技术大学,从事区块链技术开发教学项目,将设计师、软件人员、产品经理、企业家集中在同一项目进行教学、训练。赫伯特软件工程学院使用区块链技术创建、存储并颁发数字认证,有效防止虚假证书的传播,以避免学习经历和学习认证造假的概率。在大学金融学教学中,可就证券发行、登记、存管以及结算、清算等知识结合区块链技术来向学生传授,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探索基于区块链的各类证券发行,基于区块链平台为证券发行提供服务。2015年6月,美国纳斯达克和Chain公司合作,创建区块链股票交易系统,此后又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级市场私人股权管理交易平台“Linq”,为非上市企业提供证券私募融资服务,同年通过该平台完成首单证券私募交易,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证券发行领域的应用。同样,区块链上的证券登记是保存在区块链总账本上,由全链公证证明,可链接证券发行、证券清算、交收等流程,实现证券区块链的高效运行,国内典型的是小蚁区块链股权登记平台即小蚁区块链antshares。此外,区块链技术校园传播即区块链教育网络也得到了发展,2016年,美国大学“加密电子货币群组”改名为“区块链教育网络”(BEN),促进区块链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未来,区块链技术教育网络促使教育更加公平,学校之间的组织结构由从顶向下变成网状型结构。目前,美国波士顿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世界各地大学已通过签订代码共享协议加入区块链,每所学校作为区块链中的不同节点,可以安全、便捷、高效地连接知识库,构成共享学校网络系统,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教学平台。2015年,日本索尼公司成立了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学习和认证平台即“索尼全球教育”(SonyGlobalEducation),该平台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数据可以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以及平台上其它所有使用者之间实现共享,减少了第三方机构在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中的干预,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基于对区块链技术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的潜在发展前景,“索尼全球教育”致力于推动大学探索、使用其区块链技术平台。区块链技术平台整合各类学习元素,突破现有课程设置约束,提供可认证的教育经历和学习证书,让学生成绩单安全地存储在云服务器中,并能够共享。在金融学风险管理教学中,可结合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ABS)领域应用进行讲解和开发教学平台。ABS适合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可以联结基础资产与ABS产品,借助智能合约使得ABS自动履行,分布式账本与ABS的整个过程有机结合,可作用于贷款发起、贷款服务、证券发行、评级监测。区块链技术可以将ABS基础资产的交易记录和风险变动公开更新和传播,便于对基础资产的监测,ABS存续期内的风险点可以被提前预警。2017年3月,京东金融宣布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云工厂底层资产管理系统推出,京东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BS云平台,是国内率先在ABS领域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存储平台(Learn-ingRecordingStore)。金融学学习具有实践特征,各种金融知识散见于报刊、网络、新闻等媒体上,使得学生学习时间、地点呈分散和自主等去中心化特点,学生通过模拟证券买卖加深对金融知识理解,移动式、碎片化和非正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金融学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存储平台通过应用xAPI实现跟踪、记录学习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正式和非正式、在线或离线的各种学习过程,促进xAPI的应用。如对股票的实盘操作,xAPI可以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经历,进行细致的追踪和记录,有助于教师针对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并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行为进行透视,从而实现个性化指导。可以看出,灵活运用学习数据是区块链技术在大学金融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大趋势。(四)区块链技术的学习账本(LearnLedger)。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账本”和“教育区块链”(Edublock)的核心思想是“学习就是收入”,也就是说,学习账本能够追踪到存储在教育区块链中所有学习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每一教育区块链都代表学习者所取得的正式或非正式学习成效。学习者个人资料能显示其获取的所有教育区块链,所获得的学分和认证都能够在学习账本中体现。在金融学教学中,学校可与基金公司、券商等机构联合,让学生实习过程包括个人兴趣甚至业余活动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在学习账本中。

三、区块链技术对大学金融教育教学的影响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尽管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多元化如慕课、在线教学,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不突出,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定价及标的资产价格预测等,而对衍生品如期货、互换和期权的套利、套保、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的实验设计缺乏,学生缺乏对衍生品设计的操作分析能力。因此,可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区块链技术,将实验过程的环节细化,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在线教学方式优势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受到青睐,这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突出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借助于网络技术手段,将讲授、训练、师生互动、实验等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学生在线下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方式和决定学习时间,而学生的兴趣、能力等信息可反馈教师,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一)区块链技术对大学金融教育教学的影响。1.为在线教学提供数据支撑。随着在线课程开放的推广,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自主选择线上课程,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鉴于区块链是按时间顺序链接,真实记录学习者每个时间点上的学习进度、成绩,时间戳为每一份记录加上水印,通过密码学算法保证其记录不可被删除和篡改,学习成绩通过区块链共享给参与网络的各用户,经授权后可查询其学习记录。可见,区块链技术保障了数据的可靠性,防止虚假数据和信息的传播,解决了学习证书信任危机,保障了教育教学的开放性。2.为学生提供成绩单。区块链技术将传统以集中方式存储的加密数据,分散存储到整个链条中的每一个节点,数据传递共享不需要某个信任中心,任何教育机构和学习者可以跨平台和跨系统地记录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学习成绩等信息未必需要托管给学校等机构,学生可选择自主管理学习内容,保存学习记录和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和文件证明自己的学习经历,作为升学、应聘时的有效凭证。可见,这些包含学生详细学习信息的区块链将为学生、企业、机构等提供授权一站式服务,方便学生访问、分享和验证,为学生提供终身成绩单,保障成绩单信息的公信力。3.便于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保护。网络资源给学习者带来了便利,但诸如微课程、课件资料等这些教学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打击了教师制作这些资源和的积极性。教学资源的保护需要技术支撑,而区块链技术具有按时间序列记录数据,数据信息不可随意更改、可追溯等特点,有利于保障教学资源成果。(二)区块链技术对大学金融教育教学的机遇和挑战。1.机遇。(1)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传统的大学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大数据、区块链时代,可以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目前,国内的喵爪机构已应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了为每个求学者提供定制学习服务的自适应学习社区,极客豆学院教师在了解学生性格、学习方式等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为每个学习者制定学习目标并细化到每周的具体项目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成长。在大学金融学教学中,其中的投资组合模拟可让学生根据资金量的大小,设计相应投资组合并配置,让区块链账本记录,提高学生证券组合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可以说,区块链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化训练基础。(2)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大数据时代大学教师作为设计者,要明晰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考核,在区块链技术下,可以借助于数据分布式聚类实现资源定制和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使学生自主分享式学习。这种教育区块链资源由参与师生集体实现,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凭借区块链平台收集的数据反思教学,查询学习者学习进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如证券投资实验教学,借助于区块链智能合约,跟踪投资历史记录,教师通过点评、检查等方法对学生实验过程监督,也可联合金融机构给学生奖金奖励,可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实验课的效果。(3)打造智能化教育平台,提升教学质量借助于区块链技术,打造可提供在线学业辅导和下载等服务的教育智能化交易平台,学生可选择在线辅导、难点讲授等服务,根据个性化需求可实现碎片化学习,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区块链的去中心和共维护等特点可实现教学与资源共享,把相关课程资源、案例、教研成果等资源按数据区块逻辑布局,教师和学生都可参与资源的配置、更新,通过集体智慧使教学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如通过开设个人模拟证券账户及证券智能合约,让学生模拟对冲套利交易操作环节和步骤,了解套利的关键环节,掌握基本的交易规则和证券交易技术,以提升教学质量。(4)教学评价手段的客观性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评价,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使得教学评价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可以一节课设计一个数据区块,教学过程中以一节课为单位安排一个知识点学习并测试,一门课的成绩评定由若干节课的测试组成,如此形成的教学过程区块链和成绩区块链具有学习评价的客观性,也动态反映和记录师生的教与学,如学习者提问次数、讨论频率、在线学习时间、课外阅读时间、测试成绩等。这些可靠的数据是对现实教学情境的真实写照,可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学生。笔者在某地方财经类院校讲授金融课程时,对学生进行了股指期货模拟大赛,给予学生500万初始投资,在一个月时间里进行实时行情模拟操作,结果在53位参加者里,最终资产在500万以上的有23位,最高的为582.769万元,收益率为16.55%,而亏损的高达30位学生,最高的亏损率72.83%。如果有区块链技术作为支撑,模拟大赛的实时过程都可以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上,老师可随时反馈学生,并提供建议,如此学生的模拟收益率可能效果更好,对教学评价也相对客观。(5)作为个人学习能力的评估依据构建学习记录区块链,正式学习记录按照一节课为一个数据区块,源于课堂讨论与测试的数据,而非正式学习记录侧重以项目组建数据区块,无论地点、时间如何,学习者可根据学习方式、项目执行情况与测试评价大数据实现区块链接,如此创建的过程与评价区块链系统可信度较高,可作为人才选拔和学历认证的评估依据。2.挑战。区块链技术现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教育教学有独特的复杂性,区块链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将面临实施压力、教学数据产权不清、数据存储限制、师生隐私保护风险等诸多挑战。(1)教育教学领域实施推广的压力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大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实施没有政策支持以及成功实践经验,去中心化对传统教育教学造成巨大冲击,使得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的实施持谨慎态度,不利于其推广。另一方面,国内区块链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成功案例几乎很少,专家学者多持观望态度,加之区块链技术的实施需要相关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而大学教学在这方面储备不足,实施有一定难度和压力。(2)区块链教育数据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区块链数据存储虚拟化及去中心化特征使得以往学生数据管理工作相对淡化,加之数据分布式存储与记录造成教育教学数据的产权不清,这些数据产权问题将成为区块链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实施推广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使教学运用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挑战。(3)数据存储空间受限在大学教育教学领域,师生及教育部门产生的数据量增长对区块链数据库的存储空间有更高的要求,数据存储空间受限影响师生及管理部门更新数据信息和对数据获取及时性的要求,这就需要解决区块链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面临的数据存储空间受限问题,这是保证师生数据安全可靠的挑战。(4)师生隐私保护有风险,跨学科知识不足区块链技术有匿名效果,但由于区块链记录的分布式存储和不可更改特点,这就存在一个学习记录等数据的产权归属问题,如何创建并查看成绩单及验证查看者身份、确定数据的拥有者等问题值得关注,而学习者个人信息自由共享难免导致其资料泄漏的可能,可见,区块链技术在教育教学行业面临师生隐私被泄漏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大数据、计算机知识,教学解决的挑战是如何把不同学科的人才充分利用、互动交流,跨学科知识不足是其一大挑战。区块链技术的运用需要如网络技术员、数据分析师、软硬件管理员等专业团队,这方面面临着课程开发资源和技术上的挑战以及与专业人员的合作。

四、结论

金融教育范文篇10

[摘要]:本文说明了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在介绍和分析国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公务员之家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