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3:10:42

计量科

计量科范文篇1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1]。在支撑科技发展的众多学科中,工程学来源于生产实践、科学发现及学科分化与综合,对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2]。我国非常重视工程学的发展,工程学是我国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我国工程学建设成效显著,在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数据中中国大陆工程学学科全球排名稳居第1位。工程学涉及面广,子学科间互动、交叉与融合活跃。ESI数据库从宏观视角将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分为22个学科领域,每种期刊被划分进唯一一个学科领域。ESI侧重宏观学科领域的分析,ESI学科分类体系的优点是较为简明,缺点是较为粗犷。而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JCR)从SCI/SSCI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维度的考量测度学科关系及期刊影响因子,构建出了细致的JCR学科分类体系,涉及200余种学科门类,每种期刊被划分到一个或者多个学科中[3]。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对于JCR的学科分类较为熟知,但对ESI学科期刊的认识较为模糊,尤其对于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与二者之间对应问题更是困惑。具体专业学科的科研人员在投稿时存在很多困扰,经常会遇到交叉使用多种分类体系的需求。故此,本研究基于期刊学科类别视角,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专家研判为依据,以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学科覆盖中相关工程学期刊为数据来源及其实证基础,遵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不同学科分类体系中学科期刊映射关系,明晰该学院相关ESI工程学科期刊覆盖情况,识别学科间交叉特征、分析学科关联性、测度学科交叉性及学科支撑度,为工程学科整体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为该校促进工程学科进入ESI前1%作出参考。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从不同学科分类体系间的相互差别及相互联系视角出发,学科分类方法采用中国教育部学科划分、ESI学科分类和JCR的学科分类。其中JCR学科采用科睿唯安2019年的数据,共涉及期刊12534种、学科门类236个[4]。ESI学科选取2020年5月14日公布的数据,数据覆盖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共10年2个月。此次数据中共收录ESI工程学科期刊有893种[5]。学院学科以建立在中国教育部学科分类基础之上的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现有的4种学科为例。本文以学院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如图1所示的“学院学科需求、ESI学科期刊、JCR学科期刊”之间的三角映射关系。首先建立ESI工程学科类别与JCR学科类别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ESI工程学科期刊对应的JCR学科类别;再结合理学院的学科设置,并通过访谈理学院的学科专家,建立JCR类别与该学院学科之间的映射关系;其次将映射到的学院需求的JCR类别期刊再次与ESI工程学科期刊建立映射关系,最终映射匹配出ESI工程学科期刊与该学院密切相关的期刊。通过不同学科分类体系中学科期刊映射关系,利用学科关联分析方法,结合DDA软件建立学科关联网络图谱,分析学科间的关联性和交叉度,帮助科研工作者明晰ESI工程学科大学科中与自身学科相关的JCR类别期刊。

3结果与分析

3.1学科覆盖概况及映射关系。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作为实例分析其学科情况。该学院现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物理电子学4个教育部学科目录中的学科专业。从理学院的学科特点可见,该学院学科以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为主,但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征,学科辐射面广,对于工程科学(其他相关专业学科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ESI工程学科类别与JCR学科类别之间的映射,统计得知ESI工程学科的893种期刊对应的89种JCR学科类别;结合理学院的学科设置,并通过访谈理学院的学科专家,经过与专家的多轮深度交互,在学科专家的研判之下将其中的18种JCR类别期刊与该学院学科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并最终映射匹配出ESI工程学科与该学院密切相关的JCR学科类别(学科名均采用中文译名),初步构建了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学科覆盖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在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学科覆盖图中,理学院的物理电子学、应用数学、固体力学及工程力学4个学科映射了ESI工程学科学科类别,及JCR的“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数学”“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流体和等离子体”“统计学和概率”“数学和计算生物学”“数学,跨学科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声学”“生物物理学”“运筹学和管理科学”“光学”“化学,物理”“机械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船舶”18个学科类别。3.2学科类别及数量分析。将学科专家研判之下的18个JCR学科类别映射到ESI工程学科期刊中,对应到441种期刊,其具体的学科类别及其数量如图3所示。通过学科类别及其数量的统计,揭示ESI工程学科学科结构与JCR学科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支撑关系。由图3可见,对于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而言,其冲击ESI工程学科时,支撑力度较强的第一梯队JCR学科有:“工程学,机械”包括116种期刊、“工程学,土木”包括113种期刊、“机械学”包括94种期刊;支撑度次之的第二梯队JCR学科有:“运筹学和管理科学”包括56种期刊、“物理学,应用”包括34种期刊、“数学,应用”包括31种期刊、“光学”包括29种期刊、“数学,跨学科应用”包括22种期刊;其他10种JCR类别期刊对于工程学支撑力度较弱。3.3学科之间交叉程度分析。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也提出,在科学技术中,每一个学科或多或少、或近或远地与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相关联[6]。JCR学科分类精细,JCR将SCI/SSCI期刊分为236个学科类别,每种期刊以一对多的方式归入多个学科类别之下,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经过统计分析,与理学院各学科相关的18种JCR学科分类对应的ESI工程学科期刊有441种,其中342种期刊对应理学院唯一相关的JCR学科类别、89种期刊对应理学院2个相关的JCR学科类别、10种期刊对应理学院3个相关的JCR学科类别。本研究通过每种期刊所属的学科类别之间的关系揭示学科间的内在结构和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以刊名为相关基础,通过JCR学科类别之间的交互关系,构建学科间的交互相关矩阵,运用余弦函数计算交互相关指数并度量学科间相关度的大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将其矩阵可视化后得到如图4所示的学科交互相关图。表1中,行和列分别代表着学科,行和列交叉单元格内数字大小代表着学科间相关度的大小。从表1和图4可以看出,在学科间交叉数量层面,本案例涉及的18种JCR学科中,有15种学科间存在着交叉连线,学科间连线最多的为“机械学(ME)”,与其他8种JCR学科之间具有交叉关系;其次是“工程学,机械(E,ME)”,与其他7种JCR学科之间存在交叉关系;再次是其他13种学科间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连线。由此可见,各学科间存在着广泛交叉融合特质,正是这种特质激发了学科的快速发展[7]。在学科间关联强度层面,“工程学,机械(E,ME)”和“机械学(ME)”学科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78,学科间连线最粗,相应的关联度也最强。“物理学,应用(P,A)”与“物理学,凝聚态(P,F&P)”关联度为0.23;“机械学(ME)”与“物理学,流体和等离子体(P,F)”关联度为0.219;“数学,应用(M,A)”与“数学(MA)”及“物理学,数学(P,M)”关联度都为0.18;“机械学(ME)”与“声学(AC)”关联度为0.179;“运筹学和管理科学(O&M)”与“数学,应用(M,A)”关联度为0.168;“运筹学和管理科学(O&M)”与“统计学和概率(S&P)”关联度为0.152;“工程学,机械(E,ME)”与“声学(AC)”关联度为0.134;“工程学,土木(E,C)”与“工程学,船舶(E,MA)”关联度为0.126;“机械学(ME)”与“数学,应用(M,A)”关联度为0.111;“机械学(ME)”与“物理学,数学(P,M)”关联度为0.103。这些子学科联系十分紧密,作为ESI工程学科研究的基础子学科,支撑其他子学科的研究发展。而其中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化学,物理(C,P)”“数学和计算生物学(M&C)”“生物物理学(BI)”,这三个学科与其他学科无交叉。3.4学科分区之间交叉度分析。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指对期刊获得客观响应、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观度量,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有明显差异,故不适宜用影响因子来比较不同学科期刊之间的相对影响力。对此,科睿唯安将期刊按照学科方式分成4个JCR质量区。IF排名进入期刊所属学科前25%者归Q1区;IF排名进入期刊所属学科前26~50%者归Q2区;IF排名进入期刊所属学科前51~75%者归Q3区;学科领域IF排名后25%的期刊则归Q4区[8]。由于一种期刊可能属于多个JCR学科,即每种期刊可能属于多个分区,有的期刊不同的学科分类其分区也不尽相同,甚至出现分区跨度较大的情况。对本案例中涉及到的期刊的学科分区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如表2所示的学科分区共现矩阵及如图5所示的学科分区共现图。由表2和图5的学科分区矩阵及关联网络可见,Q1与Q2的共现指数为0.05,节点间的连线也较粗,表明Q1与Q2间存在较强关联性;Q1与Q3的共现指数为0.024,节点间的连线较细,表明Q1与Q3间存在弱关联性,即一种期刊其学科分类和学科分区可能涉及到Q1、Q2,甚至涉及到Q3区。值得注意的是,Q2与Q1、Q3、Q4之间都存在共现,Q3与Q1、Q2、Q4之间都存在共现,即部分期刊学科分类较多、学科分区跨度也较大,涉及Q1、Q2、Q3及Q4四个分区。Q4与Q3的共现指数为0.05,与Q2的共现指数为0.005,即某些期刊学科分区主要以Q4与Q3为主,少数涉及到Q2分区。

4结语

通过基于期刊学科分类视角对学科间交叉关系的计量研究,尤其是通过对ESI工程学科与样本学院学科紧密相关期刊的学科分布特点、学科间交叉数量、学科间交叉强度、学科分区间关联度等多维分析,不难发现,ESI工程学科领域涉及到了众多细化的JCR学科类别,各子学科间相互交叉、彼此联系,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而学科交叉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知识的彼此流动、相互吸收与融汇贯通,推动相关学科领域成熟发展[9]。特别是基础学科作为ESI工程学科中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分支,跨领域特征更加明显,支撑着工程学整体及其他众多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通过识别学科间交叉融合特征及学科支撑度考量,有助于突破学科间障碍,促进学科间交流合作,发掘前沿研究动向,预测学科交叉主题,带动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探寻学科新的生长点,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5-28)[2020-03-10].

[2]周光礼.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学科:“双一流”高校的愿景与挑战[J].现代大学教育,2019(3):1-10,112.

[3]李郎达,王坤.JCR与外文原版期刊的评价[J].现代情报,2008(1):116-118.[4]JournalCitationReports.[2020-03-02].

[5]ESI数据库[EB/OL].[2020-05-15].

[6]叶光辉,夏立新,李纲,等.社交博客标签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验证分析[J].情报学报,2018,37(1):76-85.

[7]林海锋,肖菲喆,姜橙,等.国内外不同学科间论文评价的研究进展[J].情报探索,2018(12):115-120.

[8]王燕.“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效果的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48-1053.

计量科范文篇2

一、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好能源计量工作,为企业提供计量服务。

(一)开展计量节能服务活动。

一是在对*年我市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昊华西南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硬合公司等7户能源计量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二是组织全系统开展了以“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主题的“5.20世界计量日”宣传活动。5月18日,*市计量测试研究所在建所50周年之际,配合“5.20世界计量日”,组织开展了免费计量检测活动,现场接受了广大群众的咨询。活动中共受理家庭老年用血压计检测50余台,个人用眼镜片检测30余副,个人所有的金银首饰计量70余件,提供常用计量器具使用常识等咨询服务80余人次,现场免费发放宣传材料238份,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同时在*日报上进行了专版宣传计量常识,世界计量日的由来,展示了计量成果,介绍了计量对群众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宣传效果,让市民了解计量,懂得计量。

5月20日,富顺质监局宣传一分队分别向县内5家大型企业主动上门宣传服务,在企业大门和生产车间悬挂节能降耗标语;宣传二分队在富州花园广场向社会开展计量法规宣传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咨询。

5月20日前后,大安质监局开展了以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活动。发放计量法律法规宣传资料200余份。对两个集贸市场、3家超市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了检查,发现有2台电子秤超期未检,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整改。对2家重点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企业进行了检查,企业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已制定了节能降耗、降排工作的措施。

三是以“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节能宣传周期活动,我们联合市节能监察中心,在副局长王书伟和节能监察中心主任蒲洪的带领下,对*市鸿兴化工工业公司、华润蓝剑*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的能源计量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开展计量节能宣传及服务活动。本次检查着力于服务企业,指导、帮助企业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选配合理的、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器具,使企业在节能降耗工作中,通过计量手段,用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真实的反映企业节能降耗的指标,建立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能源计量器具管理、能源计量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整改意见。检查情况*电视台综合频道、公共频道于20*年16、17号进行了电视报道。(早、中、晚*新闻)

四是根据*市水务局关于征求《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的函及刘局长的批示,结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17167-20*《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提出了建议意见,回复市水务局。

(二)大力推进计量基础工作,服务企业。重点开展了ISO10012计量确认工作、标准器考核复查工作、计量授权工作、计量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使*东锅阀门有限公司顺利通过省级计量确认;富顺面粉厂、*市开甑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两户中小企业通过了计量达标验收或复查;川玻、邓关玻纤、机一装备制造、中昊晨光、昊华西南5家企事业单位46项标准器通过考核复查;对邓关玻纤、机一装备制造、昊华西南、民用燃气计量检定站、川润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考核及计量授权。对*电业局、*市燃气计量检定站、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远达集团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的79人次计量检定人员进行了考核发证工作。对*市盐都衡器的1-200㎏计量器具杆秤的生产进行了考核发证。

同时,积极为企事业单位提高人员素质,培训计量人员。3月同省计量协会共同举办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培训班,我市32个企业单位4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6月举办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培训班,我市35个实验室86人参加了培训。

二、围绕富民惠民行动以及“两个安全”开展市场计量监督。以贸易计量为重点,净化市场计量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组织开展了动态汽车衡、出租车计价器、加油机、“水、电、气”民用三表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强检计量器具以及节日市场计量监督检查,让老百姓买放心菜,坐放心车,加放心油,用放心水、电、气。

(一)、规范集贸市场秩序,提高市场主办者法律意识。为加强整顿和规范集贸市场秩序,计量科及计量稽查大队于6月5日,组织集贸市场的主办者就集贸市场如何规范管理进行了法规培训,重点学习了《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计量法律法规,使市场主办者明确了自己应对集贸市场的商品质量、经营行为、计量器具、商品量等进行严格管理的职责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我们就下一步对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按照省局部署,组织两县、市局计量稽查大队开展了在用汽车衡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市局共检查公路管理用汽车衡76台件(其中:内宜高速公路宜宾段24台件,*段13台件,内江段26台件,简阳段13台件);检查市区拥有电子汽车衡、地中衡的企业79户共82台件。通过检查,促进了企业加强电子汽车衡、地中衡的计量检定。荣县局检定衡器144台次。两县在用汽车衡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情况目前还未上报。

为加强燃气加气机强制检定工作,科、所互动,印发了“关于加强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燃气加气机管理的通知”。并组织开展了对四区范围内加油、加气站进行了专项计量监督检查,共检查大安区庙坝加油站、回龙加油站、鹏涛商贸公司、漆树俞冲加油站、*兴利加油站、光大街加气站、虎头桥加气站、绿科压缩天燃气有限公司、荣城燃料有限公司等34家加油、加气站的120台加油、加气机,均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合格率为100%,无计量违法行为。市局对5家加油站、4家加气站的计量验收合格证到期进行了计量工作复查考核换证工作。荣县局对全县39个加油站的计量工作进行了年度考核验收。

在五.一节前夕,市局对出租车计价器进行了一次监督检查,共抽查出租车计价器50台,合格率为100%。荣县检定出租车计价器80台次。

(三)加强对“水、电、气”民用三表的计量监督。荣县对1750只水表、1350只气表进行了首次计量检定。

(四)开展节日市场计量监督检查。按照省局部署,组织全系统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节日市场计量监督检查。全系统共抽查沿滩、永安、邓关、富顺东瓜山农贸市场、富顺市中花园农贸市场等41个集贸市场,沿滩镇德元酒家、丰华酒家、富顺富华酒店、蜀江春富顺分店、盐商菜馆、汇东留芬酒家、川江号子火锅食府、凯旋门火锅店等30个餐饮店,富顺物美超市、继强超市、九鼎超市(及连锁超市)、英祥摩尔玛超市、人人乐等商场(超市)及经营户121户。对其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了检查,检查集贸市场公平秤17台件,合格率为100%,检查餐饮、经营户、商场(超市)在用计量器具827台件(已检752台件),受检率为:91%,抽查定量包装商品79批次,合格76批次,合格率96.2%。检查城乡结合部加油加气站25个,加油、加气机52台,受检率及合格率均为100%。检查眼镜店10户,抽查在用的验光仪、焦度计共14台件,受检率及合格率均为100%。

(五)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监督工作,组织开展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市场监督抽查。上半年开展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市场监督抽查,共抽查23户经销企业及个体经营者,生产企业3户,抽查定量包装商品69批次,其净含量不合格51批次,不合格率73.9%。计量稽查大队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不合格的经销企业及个体经营者进行了立案查处。

三、其他工作

(一)开展对公路管理速度监测仪基本情况普查。经查,我市在用雷达原理的公路管理速度监测仪18台件均进行了检定,并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书。

(二)配合局计财科,进行单位资产清查。

(三)流量计量公正站、学会及咨询部接受*市审计局代表的部级财务审计。

(四)组织召开了*质监系统计量工作会。安排布置了今年的计量工作。

(五)配合市国税局对社会加油站安装报税装置及初始化工作。

(六)配合局目标办接受省质监局对我局的目标考核。

(七)按照市局法宣科工作计划,组织对四川省国校衡器公司录制《质量与民生》节目,从企业发展,产品的生产及售后服务,质监部门怎样进行监管的角度宣传企业,宣传质监。

(八)流量计量公正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向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出具公正数据。

(九)为提高科内人员素质,派出3人参加省局计量处委托省计量协会举办的JJF1*9-2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的宣贯学习,并组织计量所4人、授权站6人同时参加了培训。

(十)信息宣传工作。向局报送信息7条,*质监局简报采用4条,媒体信息采用10条(次),其中:省局公报采用3条,*日报采用4条,省局质监网采用2条,*今日晚报采用1条。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开展争创四川省名牌产品的企业提供计量服务时,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测量管理体系,个别企业不积极配合。比如: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是评价体系运行有效性的主要手段,也是确保能否顺利通过外部审核的关键因素,而内部审核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核员的水平和素质。按照(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中企业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项,就要求企业必须配备2名以上经过培训有资格的内审员,确保企业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工作质量。个别企业我们通知其参加省里组织的内核员培训,文件也发了、电话也通知了几次,就是不派人去培训,这种企业对争创名牌产品的目的可想而知,给我们的服务工作造成困难。

五、下半年计量工作思路

继续按照省局及市局计量工作重点及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开展能源计量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质检量函[20*]255号文件)的部署,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继续开展富民惠民行动。一是对医疗单位在用医疗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二是对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及授权机构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加经强对民用三表的监督抽查。三是组织系统开展“国庆”节日市场计量监督检查。四是按照省局安排,完成定量包装商品省级监督抽查任务以及开展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监督检查。

(三)继续开展ISO10012计量确认工作和企业获国家免检的“C”标志评价工作以及中小企业计量达标验收或复查工作。

(四)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的部署,组织对两县及授权机构相关人员进行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做好贸易结算用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建档工作。

(五)按照省质监局、省公安厅等11部门印发的《四川省创建“平安畅通县区”考核评价标准及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组织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使用的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及以法管理的计量器具是否进行计量检定开展监督检查。

(六)按照局《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安全工作的落实方案》(川自质监办[20*]40号文件)要求,荣县、富顺质监局要加强对煤矿安全计量器具的监管,落实“煤矿安全计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对在用的瓦斯计、风压表等涉及煤矿安全的强检计量器具及其他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并做好监督记录,确保监督到位。

计量科范文篇3

一、关于“德”的方面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立身和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我始终注重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工作和事业面前,我历来顾全大局,从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告诫自己要始终把事业和工作摆在首位,把加快计量监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关于“廉”的方面

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总局“八严禁”和市局“八条禁令”以及行政执法人员“五公开”、“十不准”的规定,全面掌握“三法八条例”、“国家行政五法”,遵守局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行政服务和执法中不假公济私、不化公为私、不吃、拿、卡、要。

三、关于“勤”的方面

勤勉敬业是对每一位干部的起码要求。年,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决心把局领导对我的重托,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我的厚望,化作工作的动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对民生计量、能源计量、机动车安检机构的监管和对系统内外资质实验室公正性的监督检查,以及搜集、编写、上报有关材料,我始终积极主动,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四、关于“绩”的方面

1)加强强检计量“系统”监管,完成了“系统”录入率达100%的年度目标要求。

2)加强民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监管,和同志们深入重点节能企业监督检查21次,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强检工作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14次;参加民生强检计量器具管理情况的执法检查7次。

3)认真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参加“诚信计量进市场”活动,检查集贸市场13个,超市9家,检查在用计量器具1847台件;参加“健康计量进医院”活动,检查医院21家,检查医用等计量器具135台件;参加“光明计量进镜店”活动,检查眼镜店9家,检查在用验光配镜用强检计量器具29台件;参加“服务计量进社区乡镇”活动,深入13个社区及学校,协助计量所为群众提供免费检测服务52次数;参加“放心计量进油站”活动,检查加油站41家,在用加油机210台件。

4)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监管,参加或督促各县局抽查与百姓生活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15种定量包装商品制造企业56家,商品107批次。

5)深入开展电子计价秤、度盘秤及杆秤的专项整治行动。参加检查使用度盘秤等场所23个,检查在用电子计价秤1591台、度盘秤753台、市场公平秤29台;

6)加强能源计量工作:亲自拟订能源计量年度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深入21家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宣传活动;参加现场检查39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指导帮助32家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制定节能降耗方案、完成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自查报告等;主笔和主持2份重点耗能企业计量管理和检测体系分析报告,指导14家重点耗能企业运用能源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报告。同时,指导帮助54家加油站、78家集贸市场和1家机动车监测站制定计量管理制度。

7)几乎负责本科室搜集、整理有关信息、数据等材料,编写有关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总结,并上报。

8)负责组织培训考核系统外计量检定员和计量标准考核单位,审查有关材料,作出期限告知书及现场考核结论,并制作、发放相关证书。

计量科范文篇4

一、关于“德”的方面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立身和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我始终注重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工作和事业面前,我历来顾全大局,从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告诫自己要始终把事业和工作摆在首位,把加快计量监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关于“廉”的方面

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总局“八严禁”和市局“八条禁令”以及行政执法人员“五公开”、“十不准”的规定,全面掌握“三法八条例”、“国家行政五法”,遵守局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行政服务和执法中不假公济私、不化公为私、不吃、拿、卡、要。

三、关于“勤”的方面

勤勉敬业是对每一位干部的起码要求。年,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决心把局领导对我的重托,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我的厚望,化作工作的动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对民生计量、能源计量、机动车安检机构的监管和对系统内外资质实验室公正性的监督检查,以及搜集、编写、上报有关材料,我始终积极主动,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四、关于“绩”的方面

1)加强强检计量“系统”监管,完成了“系统”录入率达100%的年度目标要求。

2)加强民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监管,和同志们深入重点节能企业监督检查21次,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强检工作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14次;参加民生强检计量器具管理情况的执法检查7次。

3)认真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参加“诚信计量进市场”活动,检查集贸市场13个,超市9家,检查在用计量器具1847台件;参加“健康计量进医院”活动,检查医院21家,检查医用等计量器具135台件;参加“光明计量进镜店”活动,检查眼镜店9家,检查在用验光配镜用强检计量器具29台件;参加“服务计量进社区乡镇”活动,深入13个社区及学校,协助计量所为群众提供免费检测服务52次数;参加“放心计量进油站”活动,检查加油站41家,在用加油机210台件。

4)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监管,参加或督促各县局抽查与百姓生活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15种定量包装商品制造企业56家,商品107批次。

5)深入开展电子计价秤、度盘秤及杆秤的专项整治行动。参加检查使用度盘秤等场所23个,检查在用电子计价秤1591台、度盘秤753台、市场公平秤29台;

6)加强能源计量工作:亲自拟订能源计量年度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深入21家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宣传活动;参加现场检查39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指导帮助32家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制定节能降耗方案、完成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自查报告等;主笔和主持2份重点耗能企业计量管理和检测体系分析报告,指导14家重点耗能企业运用能源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报告。同时,指导帮助54家加油站、78家集贸市场和1家机动车监测站制定计量管理制度。

7)几乎负责本科室搜集、整理有关信息、数据等材料,编写有关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总结,并上报。

8)负责组织培训考核系统外计量检定员和计量标准考核单位,审查有关材料,作出期限告知书及现场考核结论,并制作、发放相关证书。

计量科范文篇5

一、民生计量工作开展情况

民生计量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我市市场的繁荣稳定。为做好民生计量各项工作,我市加大了计量监督检查力度,主要是对农产品收购用汽车衡、燃油加油机、出租汽车计价器、医用三源、眼镜配置用计量器具以及城区主要集贸市场、超市在用衡器进行计量监督检查,同时,也基本完成了六类民生计量器具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并全面开展其检定工作,年我市民生计量工作成效明显。

1、《强检工作计量器具管理系统》录入率达100%;计划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数量:城区集贸市场固定摊点衡器共9675台/件;燃油加油机共732台;出租汽车计价器共497台;农产品收购用汽车衡共108台;眼镜配置用计量器具(含验光镜片、焦度计、验光机)共44台;医用三源(医用激光源、医用X射线辐射源、医用超声源)共67台。

2、民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监管情况:计量行政管理部门及计量技术机构共深入重点节能企业59次,就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辖区内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强制检定工作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了44次;对民生强检计量器具管理情况的执法检查了65次;农产品收购用汽车衡、燃油加油机、出租汽车计价器、医用三源、眼镜配置用计量器具、城区主要集贸市场固定摊点结算用衡器六类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率分别为96.2%、100%、99.8%、99.9%、100%、96.7%。

3、“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1)“诚信计量进市场”工作情况。共检查集贸市场83个,超市16家,检查在用计量器具7847台件,检定7588台件,受检率96.7%;经检定合格7474台件,合格率由上年的93.2%上升到现在的98.5%;检查市场公平秤89台,受检率由去年94.4%提高到99.5%;免费检定衡器等计量器具4578台件,减少收费检定衡器等计量器具2831台件,减免收费共48070元。

(2)“健康计量进医院”工作情况。共检查医院21家,检查医用等计量器具135台件,受检率从去年87.4%提高到99.9%;对确有困难的乡镇医院医用计量器具免费检定38台,减少收费检定22台,减免收费共5100元。

(3)“光明计量进镜店”工作情况。共检查眼镜店9家,检查在用验光配镜用强检计量器具总数29台件,受检率100%;

(4)“服务计量进社区乡镇”工作情况。深入53个社区及学校,为群众提供免费检测服务702次数。

(5)“放心计量进油站”工作情况。共检查加油站71家,检查在用加油机总数310台件,具有有效期内检定证书的加油机台件数为310台,受检率达到100%,受检率从去年99.6%提高到现在100%;

4、定量包装商品监管情况:抽查与百姓生活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15种定量包装商品制造企业56家,107批次,净含量合格率为99.1%;抽查流通企业27家,43批次,净含量合格率为98%,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对不合格企业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米生产企业中有部分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未能很好地控制水分散失,加上今年天气一直比较干燥,造成部分企业不合格;流通企业中合格率稍低的是小型企业,主要是计量控制不科学、不准确造成的。

5、开展计量专项整治情况:

(1)强化小型衡器监督管理,深入开展电子计价秤、度盘秤及杆秤的专项整治行动。检查集贸市场共63个,检查在用电子计价秤3591台、度盘秤1953台、市场公平秤89台;三种计量器具受检率均达100%,并且都实行“四统一”管理和“四落实”。经检查,百色市没有无证生产小型衡器的企业;没有发现进口、销售假冒伪劣小型衡器的违法行为;没有发现利用小型衡器计量作弊,欺骗消费者的违法行为。

(2)强化加油机的计量监管,开展在用燃油加油机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加油站62家,检查在用加油机总数396台件,具有有效期内检定证书的加油机台件数为396台,受检率达到100%,其中防作弊加油机192台,62家A、B级加油站都实现“六有”。

二、能源计量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区局的工作部署和年度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始终坚持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宗旨,坚持“计量先行,节能为本”的原则,在得到市政府提出的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后,我们科学地制订了年度能源计量工作方案(计划),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在各县局积极行动,各有关企业主动并配合我们开展工作的情况下,认真开展能源计量宣传,狠抓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积极帮扶、指导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能源计量意识,能源计量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年度能源计量工作目标和任务。

1、制定计划,加强工作指导。组织对11个县、区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工作调研和考察,了解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现状、症结和建议,学习兄弟市的节能降耗先进经验做法。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区局的有关部署,下发了年能源计量工作实施方案和能源计量管理推进计划表,指导各县局开展工作。

2、深入落实能源计量宣传活动。根据区局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能源计量工作宣传活动,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节能降耗氛围。有11个县区先后宣贯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标准等,三十多家企业以会议形式学习了该《通则》。

3、加强能源计量监督检查。依法开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贯彻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按照区局的部署,我市对列入省重点耗能企业39家和年耗能1万吨标煤以上的独立核算用能单位,开展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计量器具管理、能源耗用数据利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全市共检查了39家企业,除7家企业自报停产外,其余均填好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调查表》和现场检查表等,其中发出整改建议书12份。通过检查和整改,基本掌握了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和能源计量管理的状况,其中进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超过90%的企业有32家;进出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100%企业有30家,占总数93.75%;进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100%的企业有29家,占总数90.6%。

4、积极开展能源计量帮扶活动。一是6月份我局到百色银海铝业有限公司举行“能源计量服务工程”启动仪式,组织重点用能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和技术机构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观摩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市政府领导对我们的能源计量工作给予肯定。有关企业围绕我局部署的“开展能源计量服务工程”的活动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计量检测工作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发挥了计量工作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能源计量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发展轨道,先后有苹果铝业等25家企业完善了计量组织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自上而下、层层展开的能源计量网络格局。二是帮助32家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和完成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企业自查报告》,引导企业申办计量保证体系确认。三是协助32家企业制定节能降耗方案,在能源平衡测试、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靖西县局为部分企业用能设备的设计、安装和使用提供指导,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取得较好效果。四是深入32家企业开展检定、校准服务,百色市计量测试研究所深入重点耗能企业,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服务,受检率达100%,受检合格率100%。五是按“数据说话”,树立计量数据的权威性。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正确对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为企业能源结算提供了支撑,有32家企业能源消耗都按表结算,改变了过去理论平摊的做法,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更准确地分析出工序能耗增降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的新措施,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

三、几点体会

1、计量器具受检率得到提高。通过半年来工作努力,与之相关的计量器具受检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集贸市场计量器具受检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医疗卫生用计量器具受检率提高了12.4个百分点,眼镜制配用计量器具受检率提高了6.2个百分点,燃油加油机受检率到达100%.

2、疑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集贸市场因为环境复杂流动性大,计量管理薄弱,通过与市场管理者一同参与使工作较好的得到推进,通过各县实施免费检定使刁蛮户也愿意配合了。由于市、县卫生局参与了工作活动,医疗卫生单位计量器具的管理相对比以前要容易一些,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积极配合健康计量进医院活动。全市基本完成了六类民生计量器具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

3、百姓得到更多实惠。集贸市场管理有了初步改观,计量投诉渠道初步建立,缺斤少两现象少了,计量欺诈案件减少了,市民购物放心点了。医用计量器具受检率提高,百姓看病诊断准确有了保证。燃油加油机作弊现象少,一年来未见客户投诉。社区居民感觉计量就在身边,随时都能见到计量服务工作者。通过广泛开展的计量服务使广大市民百姓充分感受到计量带来的实惠。

四、存在的问题

1、全市计量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县实施早,行动快,效果显著,各项工作都一步步推进,扎实有力。而一些县有畏难情绪,工作迟缓,效果不明显。

2、乡镇集贸市场及医院的计量器具强检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乡镇集贸市场及医院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偏低,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受检率在90%左右,主要原因是基层市场比较偏远,工作人员少,检定工作成本高,工作难度较大,明年要千方百计加以克服。

3、能源计量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能源计量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能源计量服务活动要进一步深入,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还要不断提高。

五、明年工作方向

计量科范文篇6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表1(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表1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分期统计表

附图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1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根据统计资料[2][3],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

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

[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二)[C].2001.12.

[3]孟连生,丁颖.中国文献计量学核心文献、核心著者与核心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1-24.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5]WhiteHD,GriffithBC.Authorcocitation:aliteraturemeasureofintellectualstructure[J].JASIS,1981,32(3):153-172.

[6]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454-463.

[7]张保明.我国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进展[J].情报学报,1986,5(3-4):294-305.

计量科范文篇7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表1(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表1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分期统计表

附图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1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根据统计资料[2][3],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

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

[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二)[C].2001.12.

[3]孟连生,丁颖.中国文献计量学核心文献、核心著者与核心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1-24.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5]WhiteHD,GriffithBC.Authorcocitation:aliteraturemeasureofintellectualstructure[J].JASIS,1981,32(3):153-172.

[6]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454-463.

[7]张保明.我国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进展[J].情报学报,1986,5(3-4):294-305.

计量科范文篇8

(一)购置:

1.各科室需要购置计量器具时,要向器械科提出申请报告,未经审批的一律不予采购。

2.购入的计量器具应有CMC(生产许可证标志)的标志,不得采购未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企业生产的计量器具。

(二)入库:

1.计量器具购进后,由器械科组织有关人员检查验收后,将说明书、图纸、验收单等技术资料妥善保管,并建立计量器具台帐。

2.经验收合格的计量器具,由计量管理办公室按有关规定送检,取得检定合格证后,方可发放使用。

3.对验收或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由器械科提出退货报告及检定结果,交原采购部门办理退货。

(三)领用:

1.需用科室先填写申请报告,到器械科办理领取手续,经分管计量负责人签署意见的,到器械仓库领取,并由器械科同意办理登记、送检计划。

2.不能拆卸的计量器具,要及时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请示报告,得到一定形式准用后方可使用。

3.计量器具的调剂由器械科决定。

(四)降级、报废:

1.降级、报废手续均由器械科统一办理。

2.计量器具经检定不能达到原准确度等级但能达到低一级精度时,可做降级使用,并做好账卡的更改。凡降级使用的计量器具均不能用于抢救场合。

3.经修理难于恢复到原有精度时,方可提出报废,由检定部门出具报废证明,器械科办理报废手续。

4.报废的计量器具要隔离存放,或转交维修组开展修旧利废工作使用。

5.暂时不用、计量性能良好的器具应封存管理,手续由器械科办理。封存器具应做好管理记录,根据封存期限,定期进行检查,启封使用前要办理计量检定等有关手续。

二、计量器具的使用、维修和保养

计量科范文篇9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表1(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表1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分期统计表

附图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1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根据统计资料[2][3],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

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

[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二)[C].2001.12.

[3]孟连生,丁颖.中国文献计量学核心文献、核心著者与核心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1-24.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5]WhiteHD,GriffithBC.Authorcocitation:aliteraturemeasureofintellectualstructure[J].JASIS,1981,32(3):153-172.

[6]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454-463.

[7]张保明.我国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进展[J].情报学报,1986,5(3-4):294-305.

计量科范文篇10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表1(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表1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分期统计表

附图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1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根据统计资料[2][3],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

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

[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二)[C].2001.12.

[3]孟连生,丁颖.中国文献计量学核心文献、核心著者与核心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1-24.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5]WhiteHD,GriffithBC.Authorcocitation:aliteraturemeasureofintellectualstructure[J].JASIS,1981,32(3):153-172.

[6]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454-463.

[7]张保明.我国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进展[J].情报学报,1986,5(3-4):29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