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3:10:05

计量模式

计量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计量;计量模式;计量单位;计量属性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企业要遵照国际惯例开展世界贸易,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所起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现代会计就是提供确认对象及其以货币形式计量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对对象进行反映和控制。这就要求现代会计在定性确认的基础上,还需要会计计量来进行货币量化。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他的著作《会计计量理论》中指出:“会计的灵魂在于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所谓的会计计量:是指针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进行衡量、计算和确定,将其转化为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也即完成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2001,(8)。

计量模式范文篇2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2001,(8)。

〔3〕上海会计〔J〕。2000,(11)。

〔4〕经济论坛〔J〕。2000,(10)。

计量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计量;计量模式;计量单位;计量属性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企业要遵照国际惯例开展世界贸易,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所起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现代会计就是提供确认对象及其以货币形式计量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对对象进行反映和控制。这就要求现代会计在定性确认的基础上,还需要会计计量来进行货币量化。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他的著作《会计计量理论》中指出:“会计的灵魂在于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所谓的会计计量:是指针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进行衡量、计算和确定,将其转化为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也即完成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2001,(8)。

计量模式范文篇4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计量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计量;可靠性;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会计计量由两个主要因素构成:一是计量属性,二是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去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其中,资产计价就要用货币数额来确定和表现各个资产项目的获取、使用和结存;而损益决定则是指通过量化和比较来确定经济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转移、消耗或折耗同所产生结果之间的数量差。会计计量的目标,是在账面上及时地反映实际价值的变动,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

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历史成本原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二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时,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在该资产存续期间内一般不作调整。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崇。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地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峻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本文拟从会计计量的质量要求谈谈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一般由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组成。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就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对于当今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还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将来事项的结果,或者去证实和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决策差别的能力。通常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价值三个要素组成。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事后反映,而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会大大削弱。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说:“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而可靠性则是体现财务会计固有特点的属性。若从相关性衡量,显示的往往是财务会计的缺陷,但从可靠性来衡量,似乎又成为财务会计信息的优势。”

历史成本计量是所有会计计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关性的价值计量将取代其成为会计计量的中心,这无疑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权衡的结果。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确认、计算、分配和备选方案,使损益计算严重失实。其次,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冲击,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优势———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诸如商誉、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则可能根本无历史成本可循。因而,无论从客观实际还是从历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性为借口强调成本计量而排斥价值计量是站不住脚的。

二、历史成本原则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适用

历史成本原则之所以在计量属性中独领风骚数百年,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的。在前工业社会,社会进步缓慢,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也十分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性,不但决定了商品的内在价值变化缓慢,而且决定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也是缓慢的。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商品价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历史成本原则自然成为近似科学、合理的最佳计价模式。

然而事实上,劳动生产率从来就不是恒久不变的。从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再到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从手工劳动到作坊劳动,再到工业化大生产、自动化生产,每一种变革都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标志,每一种经济内部都有劳动生产率量变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有差异而已。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空前地显现出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飞速进步,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因此关于各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大讨论在20世纪延绵不绝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会计计量: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在关联方交易、非货币性交易、资产租赁交易等诸多交易中必须按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美、英等国的准则制定机构也对公允价值下了类似的定义,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下的定义为:“在现时交易中,在非强制或非清算性销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愿据以买卖资产(承担或结算负债)的金额。”公允价值强调公平交易,而公平交易是在交易双方自愿和熟悉市场情况下进行的,从而形成的交易价格应当是公允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交易双方熟悉市场情况的前提下,往往需要依靠诸如资产评估、证券评价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判断(估计),再由当事人做出最终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成本也可以说是过去(原始交易时日)的公允价值,但在会计报表时日(或入账后的任何时日),公允价值不再是原始交易价格(历史成本),而是要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就包含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问题。只是一般而言,公允价值是指公允的现时价值。

在财务会计中,计量属性是指资产、负债等可用财务形式定量方面,即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方面。经济交易或事项因可从多个方面予以货币定量而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在会计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所表述的五种计量属性:

其一,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中的最重要、最基本和最普遍采用的属性。当价格变化较小时,它可用以提供相关、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且信息成本较低;否则,在价格变动明显时,相关信息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

其二,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实投入成本,是假定在某期取得相同或类似资产时将支出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物。如: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新资产或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成本,其优点是:①可以避免在价格变动时虚计收益,能确切反映企业维护再生产能力所需生产耗费的补偿;②期末财务报表提供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现时信息,而非过去的历史信息;③以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可增强收入费用配比决定的收益的可比性与可靠性。其缺点则主要体现在现行成本确定的难度较大,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用它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财务报表项目之间将因此而缺乏可比性。

其三,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指在正常清算情况下,销售资产时可望获得的现金或其他等值物。其特点是:①在企业决定是否持有资产甚至是否持续经营时,可为其提供资产潜在变现价值(在此种状态下是一种机会成本)这一重要信息;②可用于提供评估企业财务应变能力和变现价值的相关信息;③可用以对资本性支出项目(如固定资产)进行较客观的评估,以消除费用摊配上的主观随意性。其缺点是:在理论上以变现价值进行计量,有悖于持续经营假设;不适应于对企业预期使用的资产(与变现价值无关)和某些不存在变现价值的资产或负债(如无形资产、专用设备或厂房等)进行计量;它未考虑一般购买力的变动,也不能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四,可实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是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它考虑了资产能导致经营性收入或支出这一资源特征,但只适应于计划未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数额的负债,且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其适应范围无法囊括全部资产。

其五,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又称资本化价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性使用中可望带来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或贴现值)减去为实现这一流入所需的现金流出的现值后的净额,它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因素,在理论上较全面,但确定性差,且计算过程较为繁琐,因而在实际中较少运用。

这五种计量属性各有优劣,但并不完全排斥,往往可以在会计计量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属性,以加大会计信息组合的有用性。计量属性的选择,应当从特定计量对象、计量内容和计量的目的出发。例如物价变动会计所要计量的对象,包括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以及物价变动对这些经济业务的影响。所要计量的内容,包括会计主体的一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计量的目的,是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计量对象及计量内容的影响。由于计量对象和计量内容的复杂性,选择单一的计量属性有时不能够达到计量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恰当地结合、采用各种计量属性。但尽管如此,企业仍必须有一个主要的或基本的计量属性。一般说来,主要的或基本的计量属性的选择应当以物价变动对企业主要资产的影响程度以及企业主要资产的特点为依据。由此可以得出,历史成本计量已难以保持其为单一计量模式的主导地位,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用的混合计量的多元模式已经是无可争辩的现实。

应当指出的是,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成为21世纪的主要计量属性,主要是由于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的计量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陷入财务困境,但在此之前,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会计报告显示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安然事件引起美国和国际会计界的极大震动,IASC和FASB在开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都确立了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目标。

参考文献:

计量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双重计量;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都是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的不断发达,通货膨胀以及越来越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适用,于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在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逐步得到应用和完善,当然无论哪一种计量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只有将这两种计量模式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因此未来的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主要计量模式将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双重计量模式。本文首先提出可能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各种因素,然后分析了历史成本及公允价值计量各自的特点并探讨了这两种模式的局限性,最后提出双重计量是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影响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对会计计量的选择起到根本性的导向作用,要达到的会计目标不同,所选择的会计计量模式就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主要存在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种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它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或负债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因此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倾向于目的性基础,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方便为管理当局及其他投资者提供相关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对象

不同的会计核算对象所采用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同。对于大多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而言,选用历史成本计量能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一些存在活跃市场的非金融资产、企业兼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动态的财务信息。

(三)管理层风险偏好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也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风险厌恶者倾向于选用历史成本计量会计要素,这样能更平稳地获得现金流入;而风险爱好者则偏向于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获得更多现金流入,但也能承担损失的风险。

(四)资本保全

资本保全(也称资本保持)是指保持投入资本的完整无缺,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也要保证投资者权益不受侵蚀。资本保全包括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种观点。财务资本保全观认为,所应保持的是货币资本的货币金额,在扣除当期与所有者任何的交易之后,其超额部分就是当期收益,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或现行市价计量模式;实物资本保全观则认为要保全的是实物资本,即企业实际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只有在期末生产经营能力超出期初生产经营能力,在扣除当期与所有者任何的交易后,产生的超额部分才是当期收益,要求采用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基础。

(五)经济因素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以能够符合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为根本前提,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物价趋于稳定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出企业会计信息及经营状况;在物价剧烈波动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会高估或低估企业利润,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这时就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六)政治因素

政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的,它对会计也产生着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市场经济自由化走向了极端,到处充斥着虚假的会计信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导致了资本市场近乎崩溃。为了重建资本市场,美国先后出台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组建了证券交易委员会。根据资本监管市场的要求,上市公司向市场传递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而公允。鉴于此,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成为最佳的选择。在我国,九十年代末,财政部指出要在会计准则中逐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来由于我国缺乏活跃市场,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在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改了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改用历史成本计量。其后,随着不断地尝试与实践,财政部也在不断修正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态度。

(七)其他因素

像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等都影响着会计量模式的选择。

二、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一)历史成本计量的特点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以交易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等价物进行计量,它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价格,只要以后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发生变化,则不再进行后续计量,对企业持有的资产或负债始终保持其初始价值。这种计量模式反映了客观事实,且具有可验证性,为报表使用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并能有效防止企业为达到某些目的弄虚作假,粉饰报表。因此一直以来,历史成本计量都是最基本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唯一的计量方式。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市场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一般是根据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来确定的,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就参照同类或相似资产、负债的交易价格确定,如果都无法取得,就只能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由于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在的交易价格,并能预测未来的交易信息,因此能适应金融创新的需求,也能在物价波动的环境下保持会计信息的相对准确,使企业资本得到保全。较之历史成本,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从而提高了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的出现是历史或时代的选择。

三、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是双重计量

(一)财务会计的单一计量模式存在局限性

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信息,忽略了对经济事项动态的描述,无法反映现在甚至是将来的信息,如果在会计实务中单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在发生通货膨胀时可能会导致报表利润虚增。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其特点是价值波动大,如果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准确反映其真实的价值,甚至可能产生很大偏差,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根据相关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而公允价值虽然能反映现在或将来的交易信息,从而受到报表使用者的追捧与推崇,但是由于现代企业的各类资产、负债花样繁多,市场环境又不断变迁,导致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甄别,其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判断难度很大,而且大部分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无同类或相似价值可参照,只能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因此其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公允价值的取得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再者,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在会计期末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以求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尽可能准确认定,这个过程增加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而且要求会计人员普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双重计量模式是我国当前会计计量的必然选择

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市场经济已经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市场缺陷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计计量将处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存的局面,这既符合受托责任观的要求,也达到了决策有用论的目的,兼顾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历史成本是由当时交易各方基于自身利益共同协商的结果,不代表任何一方的主观意志。它虽然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价格,但却能追溯当时的交易信息,告诉投资者和债权人过去已发生的财务事实,能如实描绘出企业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财务运行的轨迹,向市场传递真实而公允的交易信息,这一优点是其他计量模式所无法取代的。但正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过去交易事实,无法提供现在甚至是预测未来的交易信息,但市场的发展是动态的,交易价格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化中,尤其是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高估或低估企业利润,不利于投资者根据报表数据对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另外,随着近年来金融工具的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入,使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多变,这种情况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应运而生,虽然一度时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向风口浪尖,但仍无法遮掩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当然,正如前面所述,没有一种计量模式是完美的,公允价值计量也有着其无法避免的缺陷。要获得公允价值,必须有这种资产、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者参照同类、相似资产负债的交易价格,两者都没有,则要采用估值技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估值技术是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由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另外折现率的确定也有很多不定因素,导致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为企业管理者弄虚作假、粉饰报表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见,单纯采用历史成本或公允价值计量是不现实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市场提供可靠而又相关的会计信息。对于大部分非金融资产和负债而言,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而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一些存在活跃市场的非金融资产、企业兼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另外,在物价平稳的时期,主要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能最大程度地向市场传递真实而公允的财务信息;在物价波动比较大的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通货膨胀加剧,应更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才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市价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简而言之,双重计量模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刘利芬 单位:广州瑞威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苏力.透析公允价值计量的虚拟性及其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27(12):246-247.

[2]刘松.论会计计量对收益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18(49):37-38.

[3]何艳、张斌.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存探讨[J].商业会计,2007(19).

[4]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财会研究,2010.02.

计量模式范文篇7

论文摘要: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会计计量问题。从国际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由于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的计量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备受关注。我国也高度关注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已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之一。但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阻力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财务会计的难题之一,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与此基本相同。FASB在1984年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5)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公允价值属性与上述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是什么,是否成为独立的第六种计量属性,FASB在2000年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7)中指出:SFACNO.5中所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也许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确认时,如果缺乏相反证据,已收或已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通常被假定近似为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只要短时间物价稳定,对于一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而言,它们的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其公允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决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或综合)的计量属性。人们一般在谈到公允价值时并不包括历史成本。实际上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可见,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在资产计价究竟是价值还是价格的问题上,价值计量与价格反映并不矛盾。从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以来,资产计价就是价值计量,而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价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本质上是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对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是资产的现行市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创意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因此,公允价值概念的指导思想是要求真实和公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一)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会计如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实物资本维护观点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资源),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资源),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但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之,当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二)公允价值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要求一般认为,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保持时间上的配比,即某一时段的收入必须与成本、费用相对应;另一方面则要求进行配比的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应具有经济内容和性质上的必然因果联系,即不同收入的取得是因为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成本和费用,而不同成本和费用的发生是为了获得不同的收入。

笔者认为,配比原则还应有在计量方面进行配比的含义。目前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很明显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如企业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则这种现象就可避免。可见,为了使得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就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

(三)公允价值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因此,推行公允市价计量也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稳健性和可比性等会计原则要求的。

(四)公允价值实现会计目标变化的需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权结构的日益分散,投资者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信息使用者对资产盈利能力的关注逐步超越了其对资产完整性的关注。同时,通货膨胀,衍生金融工具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都对历史成本会计提出了挑战。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投资者与管理层相比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这种情况下,公允的市场价格便成为投资者对管理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决策有用就成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在目标责任下,资产计量的结果应当尽可能客观可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而“决策有用观”则要求资产计量的结果应当能够有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便成为一种选择。

三、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虽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主要是我国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发达的交易市场。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行应用的难点

(二)普遍存在的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我国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交易非常普遍,尤其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另外,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难以把握。

(三)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判断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计量概念作为会计计量的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能保证能提高或不会减弱。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资料不易取得,计量过程存在主观随意性较大,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等,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的,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的影响。该类企业即使为了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将其持有的房屋建筑物改售为租,在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其公允价值超过账面成本的部分也只能调整期初的股东权益,而不能调整当年的利润。(二)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外对于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如“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anceFacilities,NIF)、“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远期合约”(ForwardsContracts)等,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但从法律的角度看,由于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因为此时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尚未执行,业务尚未发生,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因为历史成本是已发生业务的价值),因此会计就不能对该业务进行计量、反映。而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目前已颁布的具体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对这些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是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对于企业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与“购入”,“售出”,资产的公允价与账面价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另外,如果企业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在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在企业当期损益中。这些交易事项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克服了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低估的缺陷,从而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

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是理性的选择公允价值范围的运用是一个两难选择。小范围运用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可验性相对提高,但信息的相关性会相应降低;而大范围运用虽然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可能会降低信息的可验证性。事实上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若是小范围运用不仅会使信息的相关性得不到提高,还可能使信息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因为企业向外界提供的会计信息虽然是分项目披露的,总体而言是一种汇总的会计信息,这种汇总的信息需要建立在可靠和可比的分项目信息基础之上。如果只是在个别会计准则项目中运用公允价值,就会导致因各个分项目所运用的计量属性不同而引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进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相关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公允价值的较大范围运用便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另外,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应由小到大,但实际中在量上迅速扩展也是国际会计和发达国家会计的普遍做法。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如果该资产存在着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决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相关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确定。可以看出“活跃市场”是对接近完全竞争的完善交易要求权市场的界定,市场价格是对该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即时表现,使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能够达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公允、合理反映的目的。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使得换入资产的计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在限制操纵利润方面,公允价值也使得计量有客观的基础,换人的资产不可能被没有任何依据地任意高估或低估,同时使得损益大小的确认有客观的计量。公允价值着眼于现在和未来能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准确地披露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将不断增多。只有借助于公允价值才能反映现在和将来的价值,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因为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但从法律的角度看,由于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为了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除了能了解已发生业务的信息外,还能了解正在发生的业务的现时信息以及其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影响;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此时尽管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尚未完全实际履行,但在会计上也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由于其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对此无能为力。因为,公允价值是理智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同意就会有一个价值。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反映,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计量模式范文篇8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计量工作中,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应当在进行计量的时候,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各种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给出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使计量结果能够经受住实践的考验。

(二)可比性原则

企业的会计计量,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制度规定进行,以使所有企业的会计计量工作都能够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经济事务,就应当采用相同或者相近的会计计量模式。计量模式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还有社会经济状况都不尽相同,为了保证计量结果能够满足企业经营者决策和预测的需要,以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所以企业的会计计量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三)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计量模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地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则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三种特殊情况下的多元化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一)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即金融业的衍生金融产品。现行会计制度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若按传统的确认标准,它们一般是不能在表内确认的。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在签订之后至履行之前往往存在多种风险,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时,可采用现行市价/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将衍生金融工具单独立项反映,在交易完成前逐期归结,交易结束后再一并结转。

(二)人力资源计量

一般说来,会计工作中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它是应用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把会计主体针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即人力资源成本,按照其具有提供未来服务或经济效益潜力的性质,确认为资产,并进行计量和报告;另一种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该模式是把人作为具有价值的组织资源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计量和报告。因此,人力资源也应像其他经济资源一样,把商品化和市场化作为其计量的前提,即对人力资源的计量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按劳动力现行市价进行计价,采用现行市价/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三)预计未来事务

对未来事项进行计量时应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合理的进行估计,并运用最合适的计量属性。由于未来事项属于尚未发生的事项,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在计量中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往往采用现值和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其计量属性,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求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它对企业财务后果的计量。

三、开展会计计量工作的一般性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计量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担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内的收入与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三)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四)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计量应当合理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期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或几个营业周期)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划分这两种支出要求企业在会计计量工作中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将资本性支出计列与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反映,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将收益性支出计列于利润表中,计入当期损益,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

四、开展会计工作的修正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

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计量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几步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被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应按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计量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从而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重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再不影像信息的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计量,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计量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拟反应的交易或事项,即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能仅仅根据他们的法律形式进行计量和反映。

综上,会计计量工作是整个会计程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会计准则中对于计量模式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复杂的资本金融市场环境,会计计量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会计计量是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这符合会计计量的未来实际。现阶段和未来会计计量模式应该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目前人们对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中逐渐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必要性都已不再持有异议。但对如何引入和引入多少的量化标准还存在争议,今后我们还有更多更艰巨的研究任务,希望新会计准则的实行能为我国的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计量模式范文篇9

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准则所定义的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活的动物或植物的概念完全相同。而我国会计准则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生物资产不但具有一般资产的特点,它还有与其它资产不同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生物资产具有生命、是自然生产力形成的价值、生长周期长期性以及部分生物资产与其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等特征。“资产计量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项资产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汤云为,1997)由于生物资产作为计量对象的特殊性,在会计计量上必然要选择符合生物资产特性的计量模式。

二、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对资产本质的理解

从资产定义的演进过程看,对资产本质的理解主要归集为两种观点,资产的成本观和价值观。资产的成本观立足于资产取得的耗费,强调资产的客观存在性和可计量性,认为资产是剩余成本或未耗用的成本,将资产的原始购置价格作为合适的期初余额,对以后如何估价不予考虑。因此计量模式是面向过去,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资产的价值观立足于资产的未来使用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资产实质是企业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体现。理论上计量是面向未来,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现行权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采用了资产的价值观。从现实经济环境的发展来看,资产的价值观和成本观都将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国平,2003)

(二)会计目标的选择

受托责任观是从会计信息提供者(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出发,选择的计量模式应能够反映管理当局对受托者的履行情况,倾向于采用原始成本计量模式。决策有用观是从信息使用者(外部的利益关系人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制机构、一般公众等)的角度出发,资产计量的结果能够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关,倾向于在资产计量中采用现时成本计量模式或其他。

(三)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选择与权衡

会计信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信息应当达到二者的统一,但有时会出现矛盾。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立足点是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权衡,如果可靠性为主,则倾向于历史成本计量;如果相关性为主,则倾向选择其他计量方式。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企业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为了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多数人认为,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更为重要。

(四)经济环境或市场环境的成熟度不够

一般而言,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都要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葛家澍,2003),尽管公允价值是一种理想的计量属性,但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优势还需要有相应环境基础,其采用通常需要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要拥有健全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等,在一个条件不具备的经济环境中过多地使用公允价值,如果不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加以严格地限制,可能适得其反。

三、中外生物资产准则中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现实比较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且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2)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而IAS4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明确规定除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以外,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均应按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的损益账户。在公允价值无法确定,其他估价方法明显不可靠以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假设对初始确认无法成立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按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IAS41也指出,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旦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

四、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

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提供的财务信息是过去发生的,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但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些信息可能与现实不符,即相关性较弱。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提供的财务信息正好弥补了其相关性不足的缺陷,但同时由于在计量的过程中存在估计、判断,因此又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以上中外生物资产准则中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现实比较中。考虑到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等因素对生物资产计量的影响,我国最新的会计准则中对于生物资产的计量仍然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而仅在特定条件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其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农业企业总体上是属于小规模微利企业,且以家庭经营为主,这类企业通常不要求且其也没有能力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而目前我国以农业为主业的农业类上市公司仅40多家。加之,我国地区差异大,农业结构差异大,目前我国生物资产计量的公允价值还难以现实。

第二,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都很不发达,信息化程度较低,不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取得公允价值需要有充分发育的市场。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从农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取得完整的信息还比较困难,因而无法确定公允价值。所以我国目前直接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的市场条件还不成熟。

第三,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规范,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完整的资产评估体系、完善的债务重组法律法规等外部条件不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作用受到限制。农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差额作为利得或损失计入损益的处理结果会对企业资产价值的稳定性以及企业的损益带来很大的波动。公允价值计量容易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告的手段,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第四,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职业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超的职业判断能力。要获取高质量的公允价值信息,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素养,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而在我国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整体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职业判断水平,从而制约公允价值模式的使用效果。

第五,诚信虽然是道德的范畴,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如果缺乏了诚信,完整的会计制度、企业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等其他条件,无法忠实执行。因此,必须建立对诚信负责的机制,明确诚信的评判标准及违背诚信标准应付出的成本。而在我国,诚信机制的建立,还在不断完善之中。违背诚信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对公允价值模式的运用是非常不利的。

第六,在市场上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因此,在选择计量模式时不得不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若取得公允价值的成本过高,则企业很可能会放弃采用公允价值而采用历史成本。

综上所述,我国在现阶段对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模式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公允价值的若干优点以及国际趋同的实际要求,我国在最新的准则中也明确规定了生物资产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我国目前对于生物资产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为辅”,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公允价值在我国还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相信随着宏观环境(农业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诚信机制的建立等)和微观条件(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的不断完善,以公允价值模式为主来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全省.《生物资产会计的探讨》.中国农业会计,2002.年第7期.

计量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多元化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价值价值计量模式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中强调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历史成本也由于其客观性、真实性、可验证性在会计计量中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我国加入WTO,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增加。如,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非货币交易、融资租赁等经济业务的频频出现。传统的单一的历史计量属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会计计量属性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尤其在我国的会计处理中,处处体现出价值计量模式的多样性,从而给会计核算体系和报表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

1会计计量模式多元化

所谓计量,通俗地说是从数量的角度描述一个事物的过程。会计计量即计量在会计领域的具体运用。我国不少学者也对会计计量的含义进行了研究。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会计辞海》中指出:“会计计量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会计要素进行的定量,会计核算实质上是会计计量的过程,……。在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对资产和盈亏的会计计量(通常称为资产计价和盈亏决定)尤为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会计计量是确保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综上所述,会计计量是选择合理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的特定属性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量和确认分配,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描述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一种技术手段,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由于不同的计量单位和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构成不同的计量模式,在我国,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施行,会计的多种计量模式如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等计量模式也在准则和制度的规定中有所体现。如,在一般情况下对资产使用原始成本计量;对盘盈的资产使用现行成本计量;对清理过程中的资产使用现行市价进行计量等,会计的计量属性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的广泛运用。

1.1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

历史成本也称为原始成本,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长期以来,在财务会计中,按历史成本计量是一条重要的原则。历史成本以交易双方确定的价值为基础,资料容易取得,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而且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程序简单,容易操作。基于以上优点,历史成本原则成为会计计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属性。但历史成本原则以物价稳定为前提,在物价波动的当今世界,选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2以资产的现行价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

以现行价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包括以现行成本计量和以现行市价计量。现行成本是指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又称为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着重于企业现在所拥有资产的服务潜力。由于市场上各种资源的价格经常波动,购入或重置某项资产的成本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以现行成本计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随着物价的变动而及时地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调整。现行市价又称为脱手价值,是指资产在正常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金等值。现行市价的支持者们认为:历史成本以过去的交易价格为基础,不能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的相关性很差,而未来的交易价格又很难确定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为了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便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选择现行市价以反映资产的现实变现价值。无论是现行成本或是现行市价,都以资产的现时价值为基础。不同的只是现行成本从资产重置的角度来考虑,现行市价从资产处置的角度来考虑。二者都克服了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与决策相关性差的缺点。但是以现时价格为计价基础仍不能克服物价波动的影响,对于某些资产如专用资产或无形资产其现行价格很难确定。

1.3以资产价值为基础的计量(价值计量)模式

以资产价值为计价基础(价值计价)即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来确定取得的另一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某资产的内在价值在于该项资产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在会计学中某资产价值表现为该资产的账面价值,用数量表示为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基于价值波动对资产的影响在历史成本与现行价格计量模式下得不到反映的缺点,同时又借鉴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原始资料的可得性、可验证性,以及现行价格与决策的高度相关性。在我国新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价值计量的概念,但是以资产价值为计价基础的会计事项随处可见。这种计量模式不但考虑了资产取得时的原始成本,还考虑了由于资产的减损或技术进步而带来资产价值的降低,考虑了其对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影响。

1.4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

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的模式即以某项资产未来的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为计价基础来确定某资产的入账价值。现金流入量不同于企业的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是对过去期间经营成果的反映,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企业未来期间经营的成果。因此这种计量模式是最能反映资产定义的计量模式,是各种计量属性中最恰当的一种。如制度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凭证的,有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入账价值基础,同类或类似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这种计量模式也有致命的缺点:第一,未来现金流量很难确定,而且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决策影响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从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差。第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这种计量模式的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融资租赁等能够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的计价。

2价值计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计量模式中处于主要的地位,但在在2001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多处提到了价值、账面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的概念。体现了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尤其是价值、账面价值。如,制度规定:企业接受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方式(或非货币交易的方式)或以应收债权取得某项资产,应以应收债权(或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新取得的资产的入账价值;企业与债务人进行债务重组,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按照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如是存货,则还要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为基础来确认债务重组损益;企业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资产,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如是存货,则还要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对资产的期末计价,相对要简单些,主要是考虑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价值,遵循稳健性原则,对资产的账面余额(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进行调整,对资产发生减损的部分按照相应的方法提取减值准备。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短期投资和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将资产的账面余额调整为资产实际的价值。这一些处理方法,不但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而且体现了我国在会计计量模式上与国际惯例进一步协调。

3价值计量在会计报表中的应用

新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期末在资产负债表上以账面价值表现,即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余额扣除备抵项目后的价值,将各项跌价(或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资产减值明细表中列示。如应收账款按照扣除坏账准备后的价值列示;短期投资和存货按扣除计提跌价准备后的价值列示;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价值列示;将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列示在资产减值明细表中。资产项目以账面价值列示,不单反映了稳健性原则,还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更能反映资产的本质,即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4价值计量的现实思考

我国新的会计制度执行以来,价值计量在会计项目的确认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这既考虑了我国会计环境的现实情况,又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4.1价值计量符合资产的定义

关于资产的定义,FASB定义的资产是特定的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拥有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的经济利益。我国关于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罗杰.莫林在公司价值中指出:“一项资产真正的或者说是内在本质的价值取决于该资产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这一定义强调了企业资产的价值在于其能带来未来的现金流量。以价值计量,体现了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4.2体现国际通行的稳健主义会计原则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但转轨过缓,配套法规不健全,导致不少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假,大量不良资产长期得不到处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例如,存货严重积压、变现能力差,存货的市价已经低于账面价值,但在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其历史成本;再如,由于技术进步,原有设备已经被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这些被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的设备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仍作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会计报表中,造成企业资产虚增等。《企业会计制度》根据会计稳健原则的要求,提出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那些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资产必须计提减值准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以账面净值来列示,计提的各项准备金在资产减值明细表中列示,这样资产负债表中以资产的扣除各项准备的价值列示,不至于高估资产的价值。

4.3价值计量与其他的计量模式

目前,由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很严重,这要求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的问题来考虑,又由于历史成本在资料的取得可可验证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所以,在进行计量模式选择时,仍应该坚持历史成本的原则。即在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上,引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以及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计价方式作为补充,形成多元化的计量模式并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关于中国特色的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几点思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5-27

[2]孙英.对会计计量属性选择问题的看法[J].农金纵横,2003,(2)63-64

[3]沈云.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的创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74-77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