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0:57:01

基础性

基础性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基础性;功能作用;历史透视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1]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校园文化一直都是关注度很高的热点话题,目前学界注重研究的问题多在如何建设的策略、方案等操作层面上,比如,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有的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有的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等等,相对缺乏的是其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推进。本文试图对校园文化的价值主旨做个性化发掘,借助社会历史的视角,论述其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意义,以丰富其理论研究。

1校园文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

所谓校园文化的基础性是指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激发高校生存发展生命活力的那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价值如同一个高大建筑的基础一样,没有这样的基础,高校发展就会垮掉。高校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场所。高校的生存发展需要诸多条件:物质的如办公教学大楼、桌椅教材等;精神的如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风气等。物质条件容易达成,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能如愿建成,为难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不是靠投入多少资金就能取得的内容。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大学的存在意义,不仅是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教师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育目标的榜样存在,发挥着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氛围的作用,有大师的引领和带头,学校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获得充足的提升动力,凝结在大师身上的不同寻常的特质便是其高端的文化素养。新时期里,曾经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先生认为,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而大学的文化则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文化、严谨务实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还是一种明德修身的道德文化。名家们的思想认识,共同揭示了大学生存发展的真谛:大学不在于物理空间有多大,物质条件有多高,最关键的还是其有没有文化。可见,文化是一个大学安身立命的基础。进一步分析,校园文化就层次而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深层次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特指大学的精神和风气等等,它具有高度的凝结性,较为抽象,不身在其中往往无法感知,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是一个大学长期培育积累所得,也是一个学校引为骄傲的内容。一个学校的校训就属于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各个大学的校训表述不尽相同,充分反映出各个学校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不同校训背后折射出的是各具特色的生命活力。另一部分为表层次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特指那些在不同时期里、在不同场合下、在不同空间里呈现给师生的学术报告、文艺表演、体育竞赛、板报宣传等等有形的、可见的内容。这些内容在高校校园内丰富了学生生活、提供了锻炼机会、搭建了交流平台、传播了各类知识、营造了文化氛围、调动了多种积极性,是大学凝聚师生之心,激发教学活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一部分内容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它更适合年青学生的身心成长之需,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它还更接近于生活本真。学校通过更多接近本真的活动展示,教学才能有效地进入求真的轨道。校园文化具有基础性,可借用社会有机体的理论来阐述。该理论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各种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能呈现出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等重要特性[2]。认识社会有机体理论,能给我们很好的方法论启示。认识校园文化的基础性价值时,我们可将其置于学校存在发展的诸要素中进行分析。学校发展的要素从大的方面来分类,可有四项,一是物质条件,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资金等;二是师生条件,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等;三是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四是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风学风和人文精神等。在这四类要素中,学校的物质条件可以随时改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市场交流得以改善,学校的制度受其校园文化影响,唯有校园文化是难以随便获得的,需经长期不懈的努力积淀而成。一个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单位是很难办出特色,很难取得骄人成绩的。

2校园文化基础性意义的社会历史透视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夏朝,而类似于现代意义的大学则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其最初的形式,仅指一种可以采用任何组织形式培育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团体或社区,并没有突出其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功能[3]。在对校园文化的历史审视中,我们深深觉得,是所有存在的和已经消亡的学校文化共同构建了历史长河的校园文化大系,又以这样的集体文化壮大了社会文化整体,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丰富丰满、五彩斑斓。

2.1中西方校园文化的多元差异是校园文化基础性的外在表现

因为中西方办学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传统不同,校园文化自然也不会相同,甚至完全相异,形成两种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这些相异的校园文化伴随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或社会价值传承下来,个性十足,让彼此相互惊叹。(1)校园硬件设施,如:校园建筑、校园图书馆、体育场所等体现出校园文化差异。以校园建筑为例,西方多数大学校园一般是“无围墙大学”,且可向社区开放,体现出其开放性文化特征。而在我国,校园建筑结构如同家居一样,注重完整性、封闭性、独立性,显示出学校与社会的分隔,如此明显的差别更多地受制于其历史文化基础,是校园建设历史长期沉淀的结果。(2)大学理念培育的差异制约校园文化基础性的价值的取向。西方大学注重以独特的、多元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如:德国大学注重研究的办学传统、英国大学的博雅教育、美国大学重教学与科研、服务社会的大学理念等等;其共性是“以培养人”为目标,培养这个“目标人”会学习、会选择、会合作。相较于此,我国教育的任务虽然基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但历朝历代所确立的学习目标则是担当“治国平天下”之责,追求“学而优则仕”的前途,在此传统教育理念下,校园文化更多的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3)注重“学术自由,培养个性”是培育校园文化基础性良性氛围的差异点。“学术自由”的思想最早由德国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出,他的新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体现是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传播与革新的氛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教育在近展中,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学术自由的呼声纷纷在大学响起。最典型的是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校长的治理下,开创了思想自由的新学风,形成了北大优秀的办学传统,奠定了新北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这样的学术自由氛围并未能在我们的办学历史中普及并延续,因而校园文化建设极容易随波逐流,脱离文化的高雅,偏向世俗。(4)创新意识培养是校园文化核心内容的新亮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大学出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浪潮,至今仍方兴未艾。其培养途径有三:一是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设立创新基地,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与国外大学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在实践中普遍应用,比如,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给新生配备导师制,设立学生科研奖励等等,但各类学校的发展并不平衡,整体创新能力偏弱,这些不足使得校园文化的厚重性不足。

2.2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相溶是校园文化基础性意义的活力源泉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追根溯源来自社会文化的土壤。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又以其独特的方式服务社会,丰富社会的文化发展,促进社会的文化进步。首先,学校的生成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独特领域,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性,以我国校园的礼仪文化教育形式为例,可见一斑。我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在我国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中,礼仪制度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4]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礼制建设。为了富有成效地施行礼制,需要建造专门的场地演练,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实施,需要专门研究礼制的完善,因此,催生出了古代学校的形成,催生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礼制文化教育。礼仪制度的教育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深深打上了社会历史文化的烙印。其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学校从独立于社会之后,并没有完全与世隔断,而是有许多途径通向社会,与社会交融。它的老师来自社会,它的校园建筑敞开向社会,它的实践场所依托于社会,它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社会的支助,这些通道引入了丰沛的社会文化营养,这些营养在滋润学校发展时,也同时孵化出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又借助于其教师、学生和校园课堂本身,汇入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得益彰,共同营造社会文明的良性循环体系。

2.3校长岗位是增厚校园文化基础的关键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5]大学校长不仅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导力量,同样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的传承发展力度都与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管理能力紧密相联。中外各类名校办学成功的事例,无不说明这一点[6]。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离不开洪堡的锐意改革;对哈佛大学产生深远影响的霍普金斯大学,离不开吉尔曼的开拓性创举;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著名的“硅谷”,离不开校长斯德林和副校长特曼的创新。在我国,古代孔圣人创办的教育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现代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开创了乡村教育的先例,让教育的奢侈变成普通民众望而可及的内容;蔡元培主政北大,创造了一个个性丰富,生机勃勃的北大,奠定了其在今日中国的第一大学地位等,不胜枚举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校长是一个学校成长发展的灵魂,是培育一个学校文化基础厚度的规划大师。因此,一个成名学校的背后总是相连着一个成功的校长,一个成功的校长身后往往矗立着一个成名的学校,造就文化品位高尚的思想家、教育家类型的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3校园文化基础性的几点要求

校园文化基础性价值的发挥,相伴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本质上是一个多环节的、持续的、开放的实践项目,在其建设过程中包含着较多较高的要求。

3.1文化建设的时空性

营造校园文化,就基础性要求而言需要全面覆盖,减少死角,因此,客观上既有空间上的要求,也有时间上的要求。空间上要求校内的各个角落都应有文化的形式、各个人都应有文化的修养和品味,这类文化形式可以是静态的艺术作品、树木山石或办学成果集锦,也可以是动态的礼仪、行为、比赛或表演,校园文化应遍布校园各处,从办公场所到活动场所、从课堂到食堂、从路道到绿化,师生活动涉及的地方就应体现文化气息,这才是空间上建设的应有表现。在时间上营造校园文化要求具有持续性,即在各个时期里都有文化表现和亮点。校园文化是累积起来的,不能靠随意或突击来完成,一定是一个学校时时有校园文化意识、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3.2文化活动的计划性

要做到校园文化的时空存在,就要对校园文化做好规划,就要具备校园战略发展的长远眼光。要把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并将其制度化,以保证其得以顺利传承,不因不同阶段的领导更换而改变其文化特色或削弱其建设力度,真正让校园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计划既需要围绕学校办学特色的主题做“顶层设计”,也需要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走群众路线,培育全体师生员工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氛围,还需要专家学者献计献策、从不同专业的视角进行创新和批评完善。

3.3办学质量提升中的包容性

包容对个人来说是一种修养,对一个单位来说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生存文化。学校是聚集人的地方,除了老师还有众多学生,每个人都有思想,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个性,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变化,在这样的群体中,固然群体意识很重要,群体目标很重要,但若在主张群体意识的时候,漠视和排斥个体意识,这对教学工作进展,并不有利,因为教学是以教师个体活动为单位完成的,出色的教学工作来自于教师个体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漠视和排斥个体意识很容易扼杀个体的创造性。因此,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往往能汇集较多很有个性、很有学术成就、很受学生喜爱、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

3.4方式途径上的亲切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众多,每个建设内容都涉及到“人”的问题,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校园文化可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常不太容易让师生厌烦。但这不等于说,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不需要讲究艺术,实际上,要想让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出彩,反而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艺术性问题,这种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和途径的艺术性是要让每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都能给人亲切感。校园环境建设具有亲切感,人们就乐于进校,乐于工作生活在校园;教师上课具有亲切感,学生就会得到平等尊重的认同,就容易进入教学互动的场景;学校领导具有亲切感,教师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容易被调动。方式和途径的亲切性,是校园文化建设者的身心修养高度、智慧高度和艺术水准的生动体现。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办学资源,较多的研究者均将其看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贯串于学校办学的历史中,其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持续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式的。[7]因此,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存的隐形基础。

作者:许金如 唐开鹏 徐开金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07-109.

[2]刘忠孝,万宁宁.试析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理论支撑[J].学术交流,2012(1):167-171.

[3]程方平.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历程———国外大学发展概说[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89-100.

[4]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C]//林志均:合集•文集之六.上海:中华书局,1936.

[5]陶行知.陶行知选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基础性范文篇2

目前我国政策法规的监督体系缺乏独立性,有时显现出权威性不强。实施监督时受到干扰和阻力太多。对已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往往大事化小、避重就轻、将功抵过,减少了以权谋私者的风险,强化了违法违纪者的侥幸心理。

今天我们要倡导和建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加强“组织文化道德建设”的历史依据

从历史上看,我国有三种典型的治国方略: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仁者爱人”。确立儒家“为政以德”、讲求“德治”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主要是指以德治君治吏,认为治君治吏是以德治国的关键。自汉武帝确定“唯儒独尊”后,礼义道德教化被置于治国的首位,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占统治地位的“德治”传统。儒家讲求“明道、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的法家讲究“术”、“势”、“权”,视百姓为刁民,主要是重刑,使用强制手段。道家的无为而治往往兴盛于历经战乱之后,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对民众的压榨有所收敛,采取无为而治。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改善了民族关系,加强了民主团结,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历史上有“德治”传统,人们对此有较多的认同感。******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与中国的德治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书记提倡的亲民爱民措施,也是注意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应当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实现传统德治的现代转换。

二、加强“组织文化道德建设”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和“以德治国”方略要求必须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倡导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道德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肯定了中国******在“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并具体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治国”职能,党和国家机构的公职人员是接受人民的委托,担当并成为“治国”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我国《宪法》在总纲中规定:公民必须“尊重社会主主义公德”;《民法通则》也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这就把尊重社会公德确认为基本法律原则。实现以德治国,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执政的中国******和国家机构以及广大公职人员的“治国”能力,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要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加强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内容的道德修养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丰富和全面。传统道德修养强调“忠、孝、悌、礼、义、廉、耻”等若干准则,极力培养“智、仁、勇”三者兼备的健全人格。2001年****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指导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二)党规、党纪要求必须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道德不倡,天下不宁”。道德兴则国兴、家兴、业兴;道德不振,于国于家,于人于己都意味着一种潜在的灾难。

古人把道德操守提高到了极致,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者,把道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倡导干部的道德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就于1952年开始了“三反”、“五反”运动,使干部从政道德有了明显提高。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及规定来强化官员的道德建设,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高度重视用法律手段进行反腐败斗争。近几年来中央查处的若干大案要案更充分显示了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1990年中纪委提出《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另颁布有《中国******纪律处分条例》,进一步从制度上给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提供了保证。《中国******章程》中也明确规定:“对党员还要进行********远大理想教育,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三、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伟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同志曾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不曾被拿着枪的敌人征服过,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明确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的行为(如成克杰之流)大有失德之举和无德之嫌,买官卖官,诚信缺失,发生问题就把问题推给下级等现象大量存在。所以要倡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力求“德”字当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信”为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公仆”为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而为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提供世界观领域的理论支撑。

(二)我们目前肩负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重大的历史任务、历史责任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队伍。官僚主义和低效率是一对孪生兄弟,官员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是国家公力的执行者,每个官员都或多或少地、或大或小地掌握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些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三)我们目前的干部构成现状尤其需要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在目前,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强调干部素质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1.作风漂浮,做表面文章

一些领导干部作风漂浮,坐而论道,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致使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有的爱摆架子,满足于听汇报,走过场,做表现文章。有的为了骗政绩,骗荣誉,弄虚作假,不惜“花钱买吆喝”;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不着边际地宣传鼓吹跨越式、快节奏,不切实际地勾画蓝图。

2.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化

有的领导干部打着“群众意见”的招牌,干着欺下瞒上的勾当。不断侵害群众利益,“嘴大嘴小”问题时有发生。传统文化的重“情”讲“礼”,往往被一些领导干部变成感情投资的方式和获取利益的手段。有的领导干部把群众的利益当儿戏,主观臆断,我行我素,为了确保自己的个人“威信”而坚持错误。有的干部漠视群众的呼声与意见,不愿甚至不敢见群众,身上保留流氓习气,凸显痞子作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哄二骗三坑四蒙五糊弄”,恶搞高压政策,甚至肆意欺压群众,使一些可以缓解的矛盾逐步激化升级。新一代的年轻领导既不是打天下的一代人,又不是开国后艰苦创业的一代人,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如果以为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或者是无所不为,必将夭折。群众对领导干部如何去实践党的宗旨,能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个“察其言

,观其行”的过程。因此,有的领导干部就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增强人格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领导干部组织文化工作中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有:新旧体制转型过渡,东西文化并互碰撞,构成了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外在诱因。一方面由于制度的重建,不可避免地带来体制的缝隙和机制的碰撞,导致领导干部权力和价值的本位化、私有化和功利化。另一方面由于道德重构的滞后,加之西方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容易使处于社会特殊地位的领导干部受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经不起名利、地位和金钱的诱惑和考验。个别领导干部在工作事务的缠绕中放弃了理论学习,在交际应酬的忙碌中丢掉了思想改造。局限于用狭隘的思维定势和片面的思想方法来观察处理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的判断和理论思考,正确的东西得不到及时总结和弘扬,错误的东西得不到及时澄清和纠正,以至于犯盲动主义、形式主义及官僚主义错误错误。

加强组织文化工作中的道德建设必须贴近现实生活,有时仅仅依靠良心和舆论还不足以防范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科学理论,。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进一步确立公民道德建设在“以德治国”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基础性范文篇3

一、**基础性研究发展回顾

**期间,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教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的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增长较快,应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年至**年的五年中,省财政拨款省自然科学基金4200万元,共计资助了面上项目853项,青年科技人才50位,重点项目12项。有100多项基础性研究成果获得部级及省部级的奖励,其中60多项为部级和省部二等奖以上;有些成果也已应用于生产实际,并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全省已有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5个,部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7个。研究队伍得到加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建立了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科技人员为主的基础性研究队伍,约有4000余人参与了基础性研究工作。**期间,我省科技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资助862项,居全国第7位;经费14342.9万元,居第8位;获项目数和经费数均比"八五"上升了一位。

虽然我省基础性研究不断取得新成绩,但与北京、上海等强省比较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我省基础性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有待加强。学术带头人短缺,在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少,优秀年轻人才流失仍然相当严重,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亟待加强。经费投入年年有增长,但力度偏弱,造成基础性研究领域千军万马争经费。我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限额申报和低资助强度前提下资助率仍为20%左右;同时,在有限经费投入和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目标不集中,重点不突出,难以开展深入的、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激励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研究机构不开放,团结协作困难多,仪器设备老化等问题制约我省基础性研究的发展。

二、发展基础性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省基础性研究要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教兴省、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落"创新、产业化"的科技方针,坚持以发展为硬道理,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服务于产业化为宗旨。省自然科学基金要优化资助结构,突出重点,重视人才,强调联合,强化基础性研究创新能力,优势学科自我发展能力和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服务的能力;要突出以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主导,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鼓励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部署和资助对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基础性研究课题。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四坚持一加强":

--坚持"创新、创业、集成",为我省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

--坚持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的资助方向;

--坚持以高新技术领域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结构;

--坚持以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重要的任务;

--加强支持有我省特色、并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优势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总体发展目标

--全面提高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体的基础性研究水平,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使之与我省的经济地位相适应,为我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促成我省基础性研究的骨干力量的联合,并加强与国内外的知名实验室合作,紧紧围绕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研究。**期间,安排重点基础性研究项目50项,在此基础上,为全省提供"主动设计"重大科技项目20项左右;同时,配合国家的部署,重点支持10个左右学科前沿的研究,力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期间支持50名青年科技人才的基础上,**期间,继续培养和吸引50名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在国内有相当影响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要造就10名得到国内公认的顶尖人才,并形成一个基础性研究人才群体。

四、优先发展领域

根据浙江优势、特色和需要,我省发展基础性研究以下述标准选择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符合当今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具有强烈应用前景、能够提升我省技术创新能力或增强我省科技实力的研究方向;

--我省具有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有望取得重要突破而形成高技术"制高点"或"争一席之地"的研究方向;

--对我省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带动性作用的研究方向。

(一)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

1.动植物重要基因控制技术

以具有浙江省特色的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动植物重要基因控制技术研究。例如,研究品质、产量、抗性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定位与克隆、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植物基因工程高效率转化体系及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研究;高效、低价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动植物繁殖力和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基因DNA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的研制;生物芯片在动植物基因检测和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2.动植物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基础性研究

包括重要动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生态机制和分子基础研究;病虫害变异与流行关系;生物农药及新农药研制与应用的基础研究;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力的研究;突发性、流行性病虫的预警预报技术及其对生态功能的影响。

3.农业产后基础研究

主要包括农产品产后保鲜、储藏、加工等应用基础研究,如农业产后贮藏中产前病虫为害机理及产后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的抗衰老功能的研究;通过重组DNA技术改良和培育优质发酵工程菌基础研究;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天然植物成分的结构分析、精提、改性及构效、量效关系研究。

4.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包括发掘动植物品种新的基因资源以及抗逆、优质、高产的品种资源,为建立具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农业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胚胎库、资源和数据库奠定基础;高效、节本、低耗的轻型栽培技术的基础研究;农业生态的结构优化和功能调节研究。

(二)医药科学

1.生物制药的基础性研究

主要包括开发基因工程药物、新型药物(反义核酸、核酸等)和疫苗(核酸疫苗、治疗疫苗)等的基础性、前期性研究工作。

2.现代中药的基础性研究

包括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利用科学先进的研究方法,确定中药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并进行最大限度的提取和分离;根据药物动力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中药的新剂型研究。

3.创新药物开发支持体系的研究

如开展建立分子模型、细胞模型、动物模型等新药筛选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药效的客观评价体系,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制定量化的评价标准。

4.重要疾病基因、功能基因的研究

包括从疾病基因、功能基因着手,研究我省主要疾病的发生机理、早期诊断和防治手段。

(三)材料科学

1.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的研究

新型高性能纳米功能材料的基础性研究;新型高性能催化材料和电催化材料的基础性研究;新型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其表面处理的应用基础研究;新型储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金属功能材料与新型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半导体和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和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

硅单晶的生长、加工以及缺陷和杂质的基础性研究;新型光电子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新型人工晶体材料的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微波介质材料及新型敏感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新型光电复合薄膜与低维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3.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聚烯烃高性能化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的研究;具有光电磁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基础研究;无公害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基础研究;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的形成、变化及调控;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纺织纤维的复合、深加工及后处理等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4.交叉领域新材料的研究

与化工、能源、环境、医药、信息产业等交叉的新材料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诸如精细化学品材料、新型电池材料、医用生物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和电子化工材料等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信息科学与自动化

1.软件与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网络多媒体技术中多媒体信息的压缩、传输、搜索等重要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新一代Internet技术涉及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关键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2.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多媒体移动通信及网络技术中的网络与智能化、软件无线电、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的基础研究;系统集成(SoC)设计方法学及相关技术;新型集成电路设计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新型数字电子产品设计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

3.自动化及相关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复杂过程的实时控制与优化管理;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自动化;自动化在农业、交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4.光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性研究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平台技术;光机电多媒介集成技术与系统;微小尺度光机电器件与系统等。

(五)资源与环境科学

1.环境污染过程及控制、修复原理研究

包括我省城市复合型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及控制对策;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基础性研究;非点源污染的过程、机理及时空变异规律研究;工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的基础性研究;电磁污染、光污染和噪声污染产生机理、分布规律以及控制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2.高强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对策研究

包括我省淡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研究;森林环境质量的演化及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研究;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性研究;我省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的演化及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研究。

3.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对策研究

包括海岸带、河口海湾和近海生态环境与基础生产力的研究;围垦滩涂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赤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预测与区域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4.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应用基础研究

包括我省城镇垃圾和养殖场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应用基础研究;秸杆综合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等。

(六)具有一定优势的基础学科

数学在21世纪的高科技领域及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中将发挥基础的作用。我们应该"重点扶持、办出特点",把几何分析、流形几何与拓扑、现代分析及其应用、方程与动力系统、群与代数及其表示论、极限理论与随机分析,以及科学计算的方法与理论作为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对于物理学的支持要突出重点,鼓励原始创新,把研究重点放在光信息传输,量子光学与量子通讯,极端非线性光学,原子团簇物理,高温超导电性研究,表面物理学,介观、纳米和薄膜物理,高分子与生物物理,格点规范理论和计算物理及非线性物理学等领域。特别要在光学和凝聚态领域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直接推动我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同时,对其他一些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基础学科也要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此外,尤其要密切关注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配合国家的部署,对我省有能力开展研究,抢占"高地"工作给予及时地支持。

五、主要措施

科学基金制是目前我国资助基础性研究的一种好的模式。在**期间,要实施"发扬民主,尊重科学,手续简便,鼓励创新"的评审原则和"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实事求是,有所发现"的管理宗旨,坚持依靠专家管理好基础性研究。

(一)坚持改革,科学管理

加强管理和体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资助环境,以管理创新来促进技术创新,以综合集成来保证创新,实现创业。

1.强化综合集成,提高科研绩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科技链中两个重要环节;人才培养与重点实验室建设是科技工作两项关键任务。必须改变块状管理模式,用综合集成的思路,促进科技工作有机结合,提高整体效益。

2.项目的申请评审办法,建立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评审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办事程序,实行项目公开申报,公开评审,公布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要使创新性的思想能得到及时地体现和支持。继续推行"双盲"评议办法,并建立基金评审的各学科首席科学顾问制度。要完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突出创新,与浙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以及研究结果可扩散性等方面的评价。

3.强化专家库的建设,扩大评审专家选择范围,并要注重对专家本身的评估。要积极引导评审专家遵照"浙江目标"的要求,科学、公正地履行评审职责。

4.积极鼓励我省有实力的企业,站到面向21世纪新形势的战略高度,参与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同时,要鼓励科研院所、科技型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科技人员从创新、创业的思想,从产业化的角度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二)培养人才,形成"团队"

建设科技强省,人才是关键。要依靠政策导向,加强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

1.重视发展科研群体,形成"团队优势",结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对优秀研究群体的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小组。

2.强化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首先,要进一步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资助学科要紧扣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资助对象的年龄要逐步前移,对其中优秀者要继续资助,培养成为国内领先的顶尖人才。面上项目要逐步向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倾斜,特别是刚出站的博士后和毕业不久的博士要给予及时的支持。注重从小单位、小人物中发现人才,要使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青年人才适时得到资助。

3.进一步采取措施,保证基础性研究队伍的"流动的稳定",即在保证我省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技人员基本数量情况下,要促进新陈代谢,使我省基础性研究队伍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上合理化。

(三)加大投入,调整布局

到**年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要达到2500万元。在经费增加的情况下,省自然科学基金要从"综合集成,创新创业"的高度,调整布局,进一步加强为"浙江目标"服务。首先,依靠专家编制好指南,衔接好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关系,要引导科技人员在选题时做到"自由选题"与"浙江目标"相结合;"科学意义"与"中心任务"相结合。第二,要加强重点项目安排,做好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工作。第三,对面上项目要采取"控制规模,提高强度,拉开档次,支持创新",保证其竞争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第四,要安排一定额度的小额预算探索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大胆提出新思想,开展探索性研究。

(四)加大基础性研究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十分重视吸引一批具有创新、集成能力的管理人才到基础性研究管理中来,优化管理队伍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营造一种鼓励管理人员勇于改革,努力探索的氛围。

基础性范文篇4

传统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依据课本教材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数学原理和习题的讲解,了解和学习到基本的数学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省数学教师的教学步骤,让学生深入到课本中,实现自我学习。而新时代的数学基础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脱离课本,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加强数学思考。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使用课本教材教学时,应该注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引导,而不是让学生在课本例题解析的步骤中,学习基础的数学原理知识。这往往会让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的学习习惯,继而影响他们今后数学习题的分析和解答。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每次数学原理的解析时,最好是让学生关上数学课本,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演算和讲解,集中思考,共同得出数学原理或数学习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加深对数学原理形成的印象,提高对基本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的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对课本教材的梳理和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的编选,很大部分是有利于对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是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对一些难度较大或者引申性的数学习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水平的划分,继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尽量兼顾到每位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扩大和延展他们的基础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课堂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作出反应和提问,针对自己的数学盲点集中向数学教师提出疑惑,从而在老师的分析与讲解中了解该类数学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引导全体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初中学生的基础性教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认识到练习对加强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巩固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也需要引导班级全体学生在数学的练习和活动中,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从而牢固掌握这些基础数学技能。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班级上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加强训练和练习,并在数学习题的解答中,清楚了解自己的数学优劣点,进而对学生开展专题训练,尽量减少对基础数学掌握的薄弱点,提升基础数学的整体水平。针对数学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引导牢固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和技巧,这在后文中会做出主要论述;针对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并要密切同他们的联系,鼓励他们以积极自信的心态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同时在加强训练和练习中,逐步提升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要集中对这些数学习题做出分析和讲解,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错题和数学失误的反思与总结。学生们只有经过反思与总结,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数学习题的认识,在今后碰到相似的习题时,才能从容应对,做出最佳的选择或解答。这是数学基础性教学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是推动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和解题习惯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阶段中充当着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三、适当提高基础性教学的难度

基础性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遵循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着眼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夯实基础为重点,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的知识、年龄和文化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要求

全院计划发展党员名左右,其中岁以下的一名;必须在工作一线工作,有一名女同志。

三、主要措施

(一)拓展源头,强化培养,夯实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

1、充实和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与培养各类人才和后备干部结合起来,引导有进步愿望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和入党申请人台帐。加强跟踪培养,把符合条件的入党申请人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拓宽“推优”渠道,完善“推优”程序,加大“推优”力度,及时把各领域、各行业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

2、着力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培训、联系培养、考核考察、实践锻炼制度,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严格执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制度,使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

3、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宏观管理。党支部要为入党积极分子逐一建立档案,主要收存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参加培训记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等基本材料,为党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教育提供依据。

(二)坚持标准,规范程序,健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长效机制

1、严格把握新时期发展党员的标准。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党员。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重看入党申请人是否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取得突出成绩。

2、进一步拓宽党员、群众参与发展党员工作的渠道。坚持民主公开,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和票决制,接受群众监督。根据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搞好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改进提高。对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调查核实,分类作出处理,并向党员、群众进行反馈。

3、切实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制度。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卫生局党委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规定,严格工作程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新党员的质量。建立预备党员转正预审制度,预备党员转正前,要将其《入党志愿书》、政审材料、教育考察材料等上报市委组织部审查,经审批后方可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对弄虚作假、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切实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的结构

1、加强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党员发展工作要与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要坚持从临床一线发展党员。

基础性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遵循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着眼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夯实基础为重点,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的知识、年龄和文化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要求

全院计划发展党员名左右,其中岁以下的一名;必须在工作一线工作,有一名女同志。

三、主要措施

(一)拓展源头,强化培养,夯实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

1、充实和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与培养各类人才和后备干部结合起来,引导有进步愿望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和入党申请人台帐。加强跟踪培养,把符合条件的入党申请人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拓宽“推优”渠道,完善“推优”程序,加大“推优”力度,及时把各领域、各行业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

2、着力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培训、联系培养、考核考察、实践锻炼制度,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严格执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制度,使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

3、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宏观管理。党支部要为入党积极分子逐一建立档案,主要收存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参加培训记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等基本材料,为党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教育提供依据。

(二)坚持标准,规范程序,健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长效机制

1、严格把握新时期发展党员的标准。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党员。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重看入党申请人是否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取得突出成绩。

2、进一步拓宽党员、群众参与发展党员工作的渠道。坚持民主公开,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和票决制,接受群众监督。根据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搞好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改进提高。对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调查核实,分类作出处理,并向党员、群众进行反馈。

3、切实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制度。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卫生局党委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规定,严格工作程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新党员的质量。建立预备党员转正预审制度,预备党员转正前,要将其《入党志愿书》、政审材料、教育考察材料等上报市委组织部审查,经审批后方可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对弄虚作假、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切实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的结构

1、加强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党员发展工作要与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要坚持从临床一线发展党员。

基础性范文篇7

关键词:学英语现状音标

一、引言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职业教育对学生英语学习也提出了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了解专业英语,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了配合这一需求,这些年来,我们对英语教学的教材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但无论英语教材或英语教学法怎样改,有一样是不能变的,那就是音标的学习。换句话说,最基本、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音标,才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情景

每届接到新学生时,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学英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什么?这个问题的设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这些年来对英语的认识;同时,也想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英语学习的关键。

经过讨论得到以下几种观点:

1.词汇量最重要,词汇是语言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词汇量积累多了,才算学英语;

2.语法是最基本的,它之所以称为“法”,体现出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律,有约束限定的作用,既然是“法”,肯定是重要的;

3.学英语最基本的是口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谁也不会用语法去交流;

4.还有同学认为公共三级、四级考试对是最基本的;

三、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听讲,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势必导致了教学手段和过程较为单一,且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只学会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

上大学后英语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学生要过级考试,要掌握一些专业英语,学会阅读外文版专业书籍,还要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大部分学生,只要肯下功夫,应付等级考试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外交流需求逐渐增多,对于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继续停留于应试和拿等级证书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张嘴!但强迫学生张开口后,一个弊端暴露出来:好多学生的口语十分拗口,究其原因,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来自城市,他们孩提时跟父母学讲的是方言,升入小学、中学才慢慢开始接触普通话,但仍有好多老师用方言来教学。所以,在他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从方言转到普通话,再转到外语,这就要比第一习得语言是普通话的城里学生在一开始多走了一步弯路。另外,师资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好多学生反映,之前老师们说出来的英语,也带着浓厚的乡音。导致学生们总觉得考试中最难的就是听力,其实听力不好,不是我们听得不多,单词记得不多,而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有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印证了李阳老师说过的话,说河南英语就只能听懂河南英语,说新疆英语就只能听懂新疆英语,说纯正的美式英文,就一定能听懂美国英文。

四、打好音标基础才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音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汉语拼音对于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回想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最初学习的就是拼音,如果没有拼音作指导,汉字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英语单词对我们来说更是外国人的符号,我们不认识,没法读,那单词的作用也要被颠覆了。

但为什么作为母语的拼音我们都学了,但我的大部分学生却说从小根本没有接受过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国际音标的正规学习呢?其实,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中都有关于国际音标的要求和拼读练习,但在大多数学校都被无情的忽视了,因为关于音标的考核几乎没有。记得小学刚开始接触英语时用的学习方法,现在想起来极为荒唐,例如,用拼音,甚至用汉字来标注发音。其实,学生们也不喜欢用这些不标准的方法学习,可有谁教过标准的方法?又有谁告诉学生还有音标这样一个约束?为什么一开始学英语就是What’sthis?What’sthat?It’sacake,而不是国际音标呢?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英语教学的失误。导致一大批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因没有打好基础而产生了对英语的厌恶和恐惧。经过十几年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把英语补回来呢?

而如果先学好音标,情况就能大有改观:

学好音标,首先可以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性。发音是最直观的评价我们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好的发音反过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好音标,还可以让我们告别先前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规范了发音,掌握了地道的口语,自信心自然提高,不必再担心说出来的英文会招人笑,口难开了。

学好音标,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积累词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看到一个陌生的单词,通过音标就能准确拼读,从而达到有效的记忆单词,慢慢产生学英语的兴趣,这才是必经之路。反过来说,拼写单词有的时候提笔就忘,我们也可以利用正确的发音自己恢复单词的拼写。那我们的词汇量也在这一正一反中得到很好的积累了。

学好音标,英语的自学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随之提高了。

综上所述,学好英语最基本的就是打好语音基础,无论我们的英语教学采用哪种模式,对于我们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下的学生来说,牢固掌握英语最基本的音素——音标,打好扎实的基础,才是学好英语最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苑慧香.英语音标教学应先于字母教学.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4,(04).

[2]张丽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张允,李英杰,刘佳.试论汉语拼音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01).

基础性范文篇8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性建设

主要观点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纯实践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无论党的领导能力还是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说都是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创造性力量。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执政理论建设,提高用执政理论指导执政实践的能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提到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抓住思想理论建设、学风建设、总结实践经验等关键环节,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建设。

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根本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党必须具备的一种根本能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种根本能力,它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本领,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现为一种理论形态,而理论只有为工人阶级政党所掌握并被实际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时,才会产生巨大的现实力量。因此,无论党的领导能力还是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说都是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创造性力量。

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才会形成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能力。党执掌国家政权,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执政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执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能力在领导和执政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在现阶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上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纯实践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没有执政的理论思维,执政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没有执政的具体实践,执政理论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的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分析目前党的执政能力状况时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也存在某些不适应和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问题。具体而言,或者是由于本领不足,不善于用党的执政理论去指导执政实践;或者是由于思想作风的原因,影响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提高。因而,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加强执政理论建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前提是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理论建设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2004年6月,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问题,这是党中央向全党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战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出台之前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执政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党中央以超前的思维来强调理论建设。同志提出的执政理论建设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都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六个方面,有些是我们以往有过一些研究但需要结合新形势继续深化认识的,如执政理念、执政方略等;有些是我们做过研究但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一步解决好的,如执政基础、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有些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理论建设中提到的问题,如执政资源等,更需要加强研究。只有把执政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了,才能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促进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紧密结合。

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提高用执政理论指导执政实践的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在执政问题上,就是用执政理论指导执政实践的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都是需要用执政理论指导执政实践才能形成的能力。比如,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等。现阶段,特别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主要从事实际工作,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往往喜欢运用经验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经验思维是根据实践经验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它与否认理论作用的经验主义不同,但经验思维如果不注重向理论思维跃升,总是停留在经验思维的层面上,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滑向经验主义。因此,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运用经验思维而不固守经验思维,善于从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提升。理论思维的水平提高了,就能够更加自觉地用执政理论指导执政实践,进而提高执政能力。

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作风保证。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结合,不仅有一个善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问题,更存在一个能否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问题。如果作风不端正,说归说、做归做,搞形式主义,耍花架子,即使有再好的执政理论、再好的执政实践条件,也不可能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执政能力。此外,执政能力建设还表现为执政主体认识论和价值观的科学化,即只有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观,才能自觉地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紧密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抓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关键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对于我们党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把这一问题提到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抓住思想理论建设、学风建设、总结实践经验等关键环节,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具备理论思维,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恩格斯说过:“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00页)执政能力是以理论思维能力为内核的。理论思维能力上不去,会直接影响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执政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对于执政能力建设具有根本的、长远的意义。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应学习和掌握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业务知识。应当结合具体实际,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提高领导干部学习的质量,并努力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政能力。

基础性范文篇9

关键词:实验设计;误差分析;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层次。基础性实验所涉及的原理比较简单,多为验证性实验或者某个物理规律的简单应用,因此基础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基本物理量测量、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规范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基础性实验采用的方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在实验设计、误差分析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容,对于初次学习科学实验的理工类大学生而言,这一点无疑弥足珍贵。因此精选优化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强调基础性实验教学中的科学实验思想学习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1]。本文以“冷却法测量金属比热容”为例,阐述在基础性实验的教学中如何贯彻体现科学实验思想这一问题。

1基础性实验中的实验设计思想

“冷却法测量金属比热容”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基础性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冷却定律:高温物体的放热速率由散热环境、散热面积、物体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这三个因素决定,与物体的材料组成无关。根据这个定律,如果将不同材料制成几何形状完全相同的样品,置于相同的环境中,它们的放热速率必然相等。冷却定律本身并未对散热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作出规定。要测量散热物体的比热容,需要把物体放出热量用其质量、比热容和温度改变量三者表示出来,这就要求降温过程中样品的温度是指样品的整体温度。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中样品内部的温度时时均匀、处处均匀,样品应该具有较小的几何尺寸和良好的导热性能。样品的尺寸小,才容易达到热平衡,保证其内部温度的均匀。严格说来,样品的放热降温过程,不可能是一个热平衡的过程,其内部必然会出现温度的不均匀。但对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其内部热量流动迅速,达到热平衡的时间(弛豫时间)非常短,因而在宏观的测量时间内,其内部温度可以视为处处均匀。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满足这一条件。实验中的样品由铜、铁、铝三种金属制成,其中铜样品作为比热容已知标准物体。三种材料都作成相同的长为十几个毫米、直径为几个毫米的小圆柱体。这种形状设计使它的侧面积相对于底面积大得多,实验中,样品安装在底座上,降温过程中,散热的绝大部分是通过样品的侧面和上底面进行的,大大减少了降温过程中样品与底座之间的热传递引起的实验误差(详见后文),最大程度地保证它们的放热条件完全相同。物理实验中的实验设计,在这里体现为:确定测试对象的性质,即样品的几何特征;确定测试方法,样品在什么环境下降温?怎样才能保证符合实验原理和实验目标的要求?怎样才能尽量减少可能的实验误差?虽然在基础性实验阶段还不可能对学生作出这方面的要求,但实验教师应该就每个具体实验的设计思想作出评估,哪怕是简单地把它指出来。要让学生真正站在理解科学实验的高度看待他所做的实验,而不是仅仅简单重复教材的操作步骤。多数物理实验教师的共识是基础性实验要少讲,实验原理的详细推导,实验内容于步骤的细致描述,应该作为学生预习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实验的设计思想部分,则应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加以概括总结,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引申发挥。在实验课堂上我们就以启发式教学方式向学生提出下述问题:本实验为什么要保证样品内部温度均匀?如果样品具有较大的几何尺寸,能保证它内部温度均匀吗?如果样品不是热的良导体,能用这种方式测量吗?实验中我们固定样品的温度降来测量降温时间,如果固定降温时间来测量样品的温度降,你能给出怎样的测量方案?概括起来,物理实验中的实验设计总的特征是围绕既定目标、综合各类因素、达成有效解决方案,它体现了系统化思维的特点,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2基础性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思想

物理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理想化、抽象化而得到的。理论用之于实践,那些次要的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作用,物理测量不可能理想化,这就是误差的主要原因。对于初次学习科学实验的理工类大学生,误差往往还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克服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应用误差分析思想对具体的物理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基础性实验的主要任务[2]。在“冷却法测量金属比热容”中,样品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降温”就是一个理想化的表述。实际上,样品是安装在底座上进行测量的,样品和底座之间,不可避免具有热接触。在实验设计上采用了两条措施来减小这种热接触的影响,第一,样品和底座的接触面积很小,散热主要通过相对大得多的圆柱体侧面和上底面进行;第二,底座材料导热性差,同时,底座与样品间温差小,根据付立叶热传导定律,温度梯度小,传热就小。但尽管如此,实验中还是会出现某些仪器加热时间长、散热慢、实验结果误差大等问题。学生面对此类问题,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我们在指导实验时,抓住误差分析这一关键点。检查仪器,发现底座上有导热硅脂堆积(导热硅脂本来用于改善加热和增强热电偶与样品之间的热接触的),这增加了样品和底座之间的热传递。加热时,相当于对样品和底座整体进行,所以加热时间长,降温时,样品和底座整体降温,所以散热慢,降温时间长。这个效应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不满足“样品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表面向外散热降温”这一条件了。找出原因后,对样品和底座进行彻底清理,再做实验,一切正常。测量仪器(元件)的状态是测量误差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本实验采用热电偶进行温度的测量。热电偶是科研、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测温元件。不同金属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接触电势差,接触电势差对温度有非常规律的依赖关系,利用它可以把温度差转变为热电势进行输出,从而实现对温度的测量。热电偶的状态不正常,直接表现在它输出的热电势上。具体表现为加热或降温过程中,热电势变化缓慢、不规律、变化异常,有时甚至出现热电势值反号等令人困惑的现象。学生面临这些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或者虽然能想到这是仪器的故障,却不知如何着手解决,所以他们一般是要求教师更换仪器。我们在基础性实验的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检查热电偶的工作状态,一般能找出问题的端倪。当热电偶的冷端或测温端的接头出现松脱,就会出现热电势值异常甚至反号等令人不解的怪象,用夹钳将热电偶的冷端或测温端的接头拧紧,使两个接头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和良好的电接触,问题就得到解决。加热或降温过程中,热电势变化缓慢,一般是由于热电偶的冷端或测温端的环境不正常引起。样品安装在底座上,热电偶的测温端穿过底座插入样品内,理论上要求测温端的温度即样品的温度,但实际上,热电偶的测温端不可避免和底座有所接触,它感受到的温度其实是样品温度和底座温度的某种平均值,要使热电偶的测温端的温度主要反映样品内部的实际温度,就必须使热电偶的测温端充分深入样品内部并尽量减少和底座的接触。热电偶冷端的情况与此类似,或者是热电偶冷端没有很好地插入冰水混合物内,或者是杜瓦瓶内冰块完全融化,基准温度不准,从而不能正常测温。学生在实验中就发生过这种情况,开始实验很顺利,测量最后一个样品时,降温时间大大增加了,考虑到实验已经进行了比较长的时间,我们提示学生检查冰水混合物的情况,果然杜瓦瓶内冰块已经完全融化,加入冰块,重置冷端,实验又能正常进行了。我们看到,当学生们经过了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到并解决了问题之后,会油然生起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应该是每一个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的老师都乐于见到的吧。基础性实验教学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础,没有基础性实验打下的良好基础,后续的综合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欲达成此目标,不仅需要科学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也需要务实求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实验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去面对实践问题,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做到既不大包大揽,也不放任不管。基础并不意味着简单,更不等同于乏味无趣。好的实验课堂,应该能让学生感受到面临问题的困惑、解决问题的艰辛以及收获成功之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黄凯,曹进,常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8.9:106.

基础性范文篇10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向全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任务。这是事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有利于深化全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要具备的最根本的前提、基础性的条件,是真正认识、把握执政规律,而党的执政理论就是对执政规律的总结,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过程,就是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过程。比如,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究竟怎样设置国家领导体制?怎样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在权力运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党怎样在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这些问题内在地反映了党的执政规律,是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势必要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对于加深全党对执政规律的理解,把党的执政能力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上,无疑具有重大作用。

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有利于指导党的执政实践。党的执政能力最终是在工作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的锻炼,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同样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没有执政理论作指导,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时就会带有被动性和曲折性。换句话说,缺少执政理论,就是执政能力欠缺的某种表现。因此,通过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可以为党的执政实践提供厚实的思想理论底蕴。

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正面临着空前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体制乃至党可以运用的执政资源,都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党对新问题新经验进行理论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晶,真正符合人民利益、反映执政规律的执政理论,可以成功地指导党的各项工作,也可以成为抵御各种风险、增强党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