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统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3:17:46

基层统计

基层统计范文篇1

一、充分认识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统计工作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工作的源头,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特别是源头数据质量至关重要。其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真实性,关系统计事业生命,关系着党和政府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不断提高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切实解决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保障统计部门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的权力,维护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统计数据的严肃性。

二、加强基层统计机构建设,健全统计工作网络

严格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基层统计机构,配齐、配强统计人员。全市各单位要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配备必要的统计专兼职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各镇、街道办事处要配备一名以上精通业务的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履行综合统计职能,管理辖区内的统计事务;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要确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各企事业单位要设立统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负责本单位统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在人员、办公经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对开展统计工作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

三、营造环境,全面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全市各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政府统计部门要把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统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摆上日程。各部门、各单位要选配具有中等专业以上文化程度、热爱统计工作的人员负责统计工作。要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确需调整和调动的,要按照《统计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征求政府统计部门的意见。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统计专业、统计调研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增强基层统计人员业务能力。要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统计人员必须获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统计工作。

四、规范基层统计行为,强化基层业务建设

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核心,而统计基础工作不得力、不到位、不规范,统计工作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为此,全市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统计数据质量,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维护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政府统计部门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依照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统计业务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制定统计工作规范化的内容和标准,提高统计设计、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开发应用、信息等各个工作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全市各单位要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严格统计报表流程,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把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融入到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五、大力加强统计法规宣传,提高统计法律意识

全市各单位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讲真话、报实数、重实绩,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不得自行修改或要求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伪造篡改统计数据。政府统计部门作为统计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虚报、瞒报、拒报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纪追究统计违法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优化统计工作环境。要规范统计数据的使用和管理,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统计指标的审核、评估和监控。凡重大经济指标和社会事业发展数据,一律以政府统计部门数据为准;凡政府对部门考核所使用的统计数据也一律以政府统计部门审核认定的统计数据为准;新闻单位如公开使用重要经济指标数据,须经同级统计部门审核认可。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大宣传投入,强化统计普法宣传,不断掀起普法高潮。一是要做好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二是通过培训教育,在各单位负责人和统计工作人员中普及统计法律知识;通过统计从业资格管理,提高对统计法的认识,强化持证上岗意识。三是利用公众场合、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统计知识,拓宽统计为公众服务的内容,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成果的宣传报道,增加社会各界对统计的重视和关注。四是通过经常性和集中性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加大统计违法行为的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统计工作中的虚报、瞒报,甚至是拒报的违法行为,维护统计权威。五是把查处违法案件与预防教育结合起来,创造强有力的统计法制保障和良好的统计法制环境,使统计执法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六、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促使统计工作上水平

要逐步实现各单位与市政府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网上传输,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现代化。有条件的单位要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开展统计业务,进行统计信息管理,实现网上直报。其次,大力开展统计数据库与统计数据处理应用平台建设。以网络为基础,在统一的制度规范下,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建立一站式的统计数据采集处理平台,构造一门式统计服务窗口,最终实现统计信息共享。要以人为本普及信息化技术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统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互联网应用水平。

七、加强督查考核,促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加大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逐步把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单位的年终考评中,科学评价,明确责任。要建立健全督导检查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专项督查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强化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情况的督导检查,形成制度,常抓不懈。通过对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指导、复查、考核、评比,逐步实现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推动统计事业再上新台阶。

八、进一步加强部门统计工作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统计核算中至关重要。全市各单位要支持统计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要建立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发往系统内的统计报表,必须报同级政府统计部门备案;编制、民政、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定期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单位名录库资料;交通、邮政、电信、教育、卫生、城建、公用事业、金融、保险、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要组织协调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业务工作,及时按规定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调查和国民经济核算所需的统计资料、财务报表和统计记录。政府统计部门要建立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促进全市统计工作的协调统一。

基层统计范文篇2

一、基层林业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工作责权片面,统计监督职能弱化林业企业工作,是以计划为基础,以财务核算和统计核算为支撑的系统工程。财务核算以资金流量的开始与终结,系统地监督林业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统计核算以资金的投入所形成的实物工程量的产出情况来系统反映林业资金投入的效率。但在基层林业企业中,实际情况是统计工作既无权、也无钱,统计人员地位不高,各种监督检查都以资金流量作为主线,统计人员只有提供统计数据的义务,而统计调查、统计监督的权利往往得不到落实。由于权利和义务的失衡,使统计对于企业的监督作用存在弱化的趋势。

(二)统计服务对象不明确,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在基层林业企业中,宏观报表与各单位微观管理所需统计资料容易脱节,导致统计工作主要是为完成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服务,而为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目的却被置于次要地位,这种统计服务的对象不明确,决定了统计内容的单一性和工作方式的机械性。因此,企业领导认为统计工作可有可无,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力度降低。表现在所需经费无法满足,统计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和办公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有的基层单位统计工作还进行手工制表,手工汇总,相应的下发报表软件的处理、网络建设无从谈起。

(三)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缺乏积极性目前很多基层林业企业缺乏专业的林业统计人员,林业统计人员大多为兼职。很多兼职的统计人员不具备应有的业务素质,缺乏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另外兼职的统计人员使得统计队伍不稳定,这就造成统计人员主观上对统计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在实际工作制度中,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缺乏考评机制,即使制定了考评机制,由于评比结果无论在物质上和精神鼓励上都很难兑现,统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统计工作几乎成了临时任务,每年的统计报表、统计资料由于频繁换人没有专人管理、保存,极易丢失、损毁,没有了数据的连续性,使每次统计工作都得重新开始,这样在工作中就很被动。

(四)统计人员缺乏系统教育,统计质量受影响林业统计工作,涉及到专业的林业经济、林业业务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当前基层林业统计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计院校系统的专业教育,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这些人员中有的学历较低,文化底蕴不足,业务素质差,对基本的统计原理和统计制度不够了解,干好统计工作力不从心;还有由于企业经费紧张,培训经费无法筹集,即使国家林业局或省统计局组织了统计培训工作,但各单位均无资金派人参加统计培训。新知识和新指标体系无法认知和学习,导致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

二、加强和完善基层林业统计工作的对策

林业企业中,要把财务核算和统计核算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企业计划要以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为基础来制定,加强协作,密切沟通配合,建立唇齿相依的关系,才能完整地反映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过程,才会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因此,林业企业在制定各种政策时应同时强调会计、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两种监督机制的互容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如此,才能强化统计的监督功能,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

(一)创新观念,发挥林业统计职能一是统计观念的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林业统计单纯为上级统计汇总服务的观念,转变到为林业企业宏观决策管理服务、为两大体系建设服务的全局观念上来。二是改革统计制度。改变现行的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这种滞后的统计体制,克服统计数字过多过滥、实用性不大的弊病,改为以开展专项调查为主,提供的数据要针对性强,有说服力,满足领导对统计数据“快、精、准”的要求。三是改变统计工作方法。重点是改变被动等报送统计资料的官僚主义工作方法,改为主动搜集资料,全面了解情况,同时统计工作的重点要从数字计算汇总为主向数字资料分析为主转变,主动做好参谋作用,发挥统计职能。

(二)加强投入,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以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成完整的林业统计数据库体系,全面实现林业统计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这是林业企业现代化的一个目标。在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下,依靠各单位的力量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又不太现实。为此,资金无来源的单位,应以上级主管部门配备微机为主;对于有一定来源的单位,采取各级都出资的办法配备微机,即从硬件建设上为统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针对专业统计报表,强化统计人员的微机培训,使统计人员都能用微机处理日常工作,把统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基层统计范文篇3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农业以及农村的内涵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了改变,需要对目前的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确保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业发展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基层农村统计工作一直以来是农业经济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能够收集到大量的真实数据,通过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可以得出农村经济具体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来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促进农村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模式。但是在基层农村统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现状对工作模式进行优化。

1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是极其必要的,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1]。首先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可以让上级领导了解到目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到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以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时利用法律条规以及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引导,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可以获取有关于农村发展的真实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计划进行调整,同时还能够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避免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盲目性的问题。最后,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可以对农村地区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了解某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针对经济发展情况不佳的地区国家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从而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问题出现几率。

2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现状

2.1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

以往在进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时是利用一家一户的形式进行统计调查,按照从下至上的原则完成统计。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经济结构开始向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农村经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以往多数是属于家庭经营模式,当前进化为多层次经营结构。如果依旧使用单一的样本户调查方法,无法满足目前经济环境下对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要求。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充足的资金去建设完善的基层统计网络,这使得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少充足的人员和机构负责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统计工作无法覆盖农村地区,会使所统计出的数据出现片面化或者单一化的问题。并且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缺少良好的互通机制,无法及时通过数据互通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二,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少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所使用的手段及设备均无法满足目前的统计工作要求。

2.2基层农村经济统计指标未更新

在经济统计过程中指标是影响统计工作的关键因素,负责经济统计的人员会结合具体的统计指标展开统计活动,如果统计指标没有进行定期更新,则会使统计工作无法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准确分析。特别是当前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变化,进行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对新的内容实施统计和分析。当前根据农村经济收益的分配情况,可以将其总结为4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分别为集体经营、相关企业经营、家庭经营以及其他经营等。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以及经营机制运行情况均有所差异,要想确保能够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经营模式制定针对性的主要体系。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经营模式的现在的状况,突出重点问题,以此来为后续数据的使用提供参考。

2.3缺少专业的统计人员

在工作中统计人员也是影响统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需要农村经济统计人员有专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统计知识了解统计要求和统计报表的制作方式,这样才能够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但是目前农村地区在实施经济统计时,经常由村委会的会计人员进行统计由,会计人员兼职这一岗位。而由于农村地区会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无法及时学习新的统计知识和经济知识,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有序开展经济统计工作,使得该项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农村地区的统计人员对于新手段的使用方式并不了解,无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统计工作,降低了统计效率,也增加了统计失误现象的出现几率。

2.4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中的利益主体结构出现多元化的特点,经济发展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目前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管理体系难以满足具体需求,管理效率较低,使得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限制。第一,缺乏对统计人员实施有效管理,使得统计人员普遍缺少良好的责任意识,没有主动提升自身能力的想法,忽视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第二,缺乏对统计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导致经济统计工作出现随意化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流程要求,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必须要重点对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够提高统计质量[2]。

3优化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现状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

通过完善基层统计网络能够确保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打造一体化的统计体系,从而加快数据流通和共享的速率。但是由于统计网络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成本,这需要政府能够针对这一项目实施拨款,确保基层统计网络建设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一,在各个地区设置专门负责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保障统计工作的稳定推进。通过组织结构的改进和完善能够让专门的人员负责统计工作,改变以往统计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统计的优势和作用。第二,引进各种信息化技术,构建农村经济统计网络平台。统计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传统计报表以及统计数据,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完成数据统计和分析,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得出统计结果。在这种模式下还能够和其他地区进行数据共享了解,在某一区域内不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利用合作的方式来弥补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3.2对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优化

在优化经济统计指标时需要结合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够提高经济统计指标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保证能够对农村经济实施准确统计。相关人员需要对经济统计指标进行明确,要根据经济具体发展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更新,丰富经济统计内容。例如,在对乡村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实施经济统计时,可以从乡镇企业报表中选入,在对农村家庭经营模式实施经济统计时,可以利用典型以及抽样两种调查方式联合完成统计。

3.3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度

在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现有的统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能够了解现阶段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统计理念。对其实施理论知识教育,包括统计知识、经济知识等,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为后续统计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第二,加强对新人才实施培训。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新人才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为统计工作开展提供新的动力。在其进入工作岗位前实施岗前培训,让新人才能够了解基层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重要性以及具体方式,使其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第三,强化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培训过程中应当让其了解到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在新时代下所担负的责任,使统计人员能够主动对统计工作手段进行优化[3]。

3.4完善管理机制体系

在完善管理机制时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针对管理人员应当制定合理的责任制度,一旦在统计工作中出现失误问题,需要结合责任制度对其进行责任追究,提升管理人员以及统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由上级领导对基层农村经济部门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相关部门能够落实统计工作要求。

4结束语

基层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开展可以考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辅助政府人员编制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完善农村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是现阶段保证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在基层农村经济统作工作中存在着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基层农村经济统计指标未更新、缺少专业的统计人员、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降低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对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度,完善管理机制体系,以此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统筹工作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齐婧.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7(18):17-18.

[2]刘富彪.浅谈乡镇统计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张家口市宣化区乡镇统计工作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5):32-34.

基层统计范文篇4

一、统计分析方法在选题环节中的应用

在进行基层的统计过程中,首先就是应该进行选题的工作,在选好完整的题目之后,根据题目的实际特点,结合所要调查的题目选择适合的统计分析的方法,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对于所选题目的调查工作。在进行统计工作的选题的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可以选择。根据我本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得出在进行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以下方法。在进行选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于题目方向数据的积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发现各种数据的不同之处,去分析数据之间的异同点,来选择所要研究的方向。其次,所要选题的方向也要根据生活中对于各种现象的经验积累,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于周边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工作,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时,以及其引发的思考,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去发现该生活中每件小事儿中蕴含的问题。举例说明,比如说一个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针对某一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相关的统计报告。第三,通过对于媒体方面的关注,了解目前国家所发生的事情,积极的关注国家在有关方面的政策,联系本人的实际情况,去了解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政策对于本单位的发展的走向,去未测未来的国家政策对于本单位的发展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去进行相关的分析。最后在进行选题的过程中,应该对统计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去发现与选题相关的统计方法,根据有效的方法进行全面的选题工作。

二、统计分析方法在资料收集与整理中的应用

在进行基层的统计的过程中,少不了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于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之后对于相关的资料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这两项工作为统计分析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然后在通过获取的资料机型数据分析工作。为了确保基层调查的质量和其调查的真实性,我们应该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和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确保得到的数据或者结果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应该着重的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调查,使得调查的结果更加的准确,为未来的工作做铺垫。举例说明,在进行人口普查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于原始数据的收集上,保证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由此是我国对于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有较为明确的判断,为后期的政策决定提出了科学依据。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普查人员在进行数据的分析的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对于数据的原始材料的分析,将统计学的知识完美的运用到了人口的普查当中去。在进行基层的调查的过程中,还能够将以往对于相关题目资料的查询结果进行利用,作为选题调查的原始资料。在进行基层数据调查的过程中还能够将数字化的技术运用到统计的过程中,在进行数据的统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或者通过Word表格进行相关公式的运用,从而得到有效的数据结果,通过对于相关信息系统的运用,可以提高在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过程中的精确性。

三、统计分析方法过程与报告撰写

在进行基层的数据统计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大多数是为企业服务的,由此,在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息息相关的东西与基层统计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和企业在生产过程总的质量问题联系,在获得企业生产过程中方的原始数据之后,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做出一定的贡献。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企业的统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得到的数据的真实性。举例说明,一般来说,在我国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是成本数据进行调查来对单位产品的成本进行统计,从而知道影响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原因。通过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找到原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在在完成对于数据的分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是撰写数据统计的分析报告,在进行数据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加之通过对于未来市场情况的判断,去发现企业企业在当下市场经营环境过程中的问题,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发展动向。在进行相关的数据的撰写的过程中,在报告中应该明确的使用数据对于问题进行分析,在报告中应该使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全面详细的说明,以此来证明基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分析的科学性,针对统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四、结束语

在进行基层的统计工作中,统计分析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统计分析方法在资料收集、选题、撰写报告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简述,希望推动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倩.浅析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6):195-196.

[2]于晓佳.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17):112-113.

基层统计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保障“四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企业一套表制度实施为核心,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统计机构、提高队伍素质、改善工作环境、完善统计制度、畅通信息网络,实现基层统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目标。

二、实施范围

统计“双基”建设的实施范围是:各县(市)区统计局、各乡镇(街道)统计机构、企事业单位(重点是“三上”企业)。

三、工作内容和目标

(一)县(市)区统计局

工作目标:2家以上县(市)区局通过省级规范化考核验收

1、5月份,召开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推进会议。

2、5-6月份,各县(市)区局按照国家统计局《县级统计工作规范》要求,开展规范化建设自查自评,并申报省级验收。市局根据对各地督导情况,推荐参加省局规范化验收。

3、7-8月份,组织参加省局规范化考核验收。

4、9-10月份,召开全市县级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会议,交流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乡镇(街道)统计机构

工作目标:各县(市)区50%左右乡镇(街道)规范化建设达标

1、5月中旬前,督促各县(市)区局参照《市乡镇(街道)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对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建设的领导,指导乡镇(街道)完成规范化建设标准所要求的相关工作。

2、5月份,市局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动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局组织对辖区内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行验收,将结果报市局。

3、6-8月份,各县(市)、区局指导未达标的乡镇(街道)查漏补缺,并组织对考评不达标的乡镇(街道)再次验收,将结果上报市局。

4、9-10月份,市局组织对已经建立的11个乡镇(街道)示范点和各地申报的先进单位进行验收,对各地考核验收情况进行抽查,并将结果通报县(市)区政府。

(三)“三上”企业

工作目标:“三上”企业统计人员100%持证上岗,50%以上“三上”企业规范化建设达标。

1、4-5月份,市局制定“三上”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各专业根据省局《省“三上”企业统计工作规范(试行)》,指导企业开展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

2、6-8月份,市局组织各县(市)区局开展对各地企事业单位(重点是“三上”企业)统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统计人员持证上岗、依法统计等基础工作。

3、9-10月份,组织“三上”企业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结合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对“三上”企业人员开展统计业务和统计法规培训。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提供保障

各县(市)区局要高度重视统计“双基”建设,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双基”建设工作。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统计法》和省市有关加强统计工作意见和要求的重要措施,列入议事日程,制定专项工作计划,积极筹措必要工作经费,为统计双基建设提供良好保障。

(二)精心组织,指导落实

各县(市)区局、市局各部门要每季检查指导本地区、本专业的统计“双基”建设工作,要把统计执法检查、日常评比与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突出抓好“双基”工作典型,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推动“双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五)量化考核,注重长效

各县(市)区局要根据“双基”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量化考核验收工作方案,积极谋求将镇级和“三上”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列入当地政府对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加强对“双基”各项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考核验收,探索建立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长效机制。

基层统计范文篇6

[关键词]方法措施统计基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公务员之家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王是.浅谈施工企业统计管理创新[J].商业会计,2008,(3).

基层统计范文篇7

一、主要目标

(一)进一步推进各级规范化建设。县级统计机构全面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乡镇街道及省级开发区统计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联网直报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二)建立健全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双基建设相关工作制度,修订完善乡镇街道、企业指导检查细则,细化落实统计人员调整报备制度、新进人员培训制度等制度规范,完善双基建设长效机制。

(三)发掘推广双基建设优秀成果。继续培育县级、乡镇、企业和部门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示范岗位和示范项目,积极开展规范化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总结推广基层统计先进典型经验,切实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

二、工作安排

(一)做好统计双基工作部署。3月上旬制定年度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计划;3月中旬召开全市双基工作会议,总结2013年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14年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二)修订完善指导检查细则。3月下旬根据新版《省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和《省企业统计工作规范》,修订完善全市乡镇街道、企业规范化建设指导检查细则。

(三)提升县级规范化管理水平。6月底前,推荐2项县级规范化管理特色做法和成果参加省局交流;7月底前,完成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规范化建设对标辅导,确保2014年通过省局规范化建设检查考核;11月底前,完成年度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推荐工作。

(四)强化乡镇规范化建设指导。4月底前,完成第三批乡镇街道统计规范化合格单位申报、推荐工作;5月底前,开展乡镇街道规范化建设回头看,对工作薄弱的合格、示范乡镇街道开展行政指导;6月底前,建立乡镇街道统计信用档案,对档案有关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五)提升企业规范化建设水平。结合《省统计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加强对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对标指导,完善企业统计信用档案,推行统计电子台账,按季度开展企业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及示范单位申报、推荐工作。

(六)推进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加大市、县两级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指导力度,全面推进各地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11月底前,完成部门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申报推荐工作。

(七)积极推进统计中介服务。6月底前,通过工作推进会等形式,推广金湖县规范引导统计中介服务的经验做法,鼓励各地统计管理改革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等形式,提升统计规范化建设水平。

(八)加强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建设。12月底前,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建设达到“六统一”:统一开通4M以上光纤专线、统一配置乡镇专用工作站并安装视频会议软终端、统一配备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一建立乡镇统计网页、统一使用“乡镇统计综合管理系统”、统一培训乡镇统计人员。

(九)开展以奖代补资金专项督查。5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奖补资金使用情况专项督查工作;11月底前做好第二批奖补资金使用指导督查工作,确保奖补资金有效用于统计站基础建设。

(十)举办双基建设工作现场会。9月底前,分别召开省级开发区、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现场会,开展基层规范化建设典型示范交流活动,总结推广示范单位先进典型经验。

(十一)开展“我是规范统计岗”活动。10月底前,以构建“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标准合理、内容细化、技术规范”的基层业务岗位规范为目标,深入开展全员参与的“我是规范统计岗”活动,做好基层规范岗位标兵推荐工作,树立第二批基层岗位标兵群体。

(十二)发掘基层基础建设优秀成果。10月底前,完成基层规范化创新做法、服务基层有价值成果、优秀基层宣传作品和基层岗位业务规范四个类别优秀成果资料的征集、交流和推荐工作。

(十三)建立规范化建设长效巩固机制。建立县级、乡镇街道统计规范化合格、示范单位退出机制和县级统计局规范化管理情况年度报告制度、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基础建设主要特征资料半年报告制度等基层基础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县级、乡镇街道统计机构统计基础建设情况的督查监测,定期通报督查监测结果。

第二篇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1、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结合《省统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学习贯彻活动,建立健全行政指导、统计资料催报和补正制度等依法行政相关工作制度。

2、推进行政权力透明运行。根据全省统一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及时调整行政处罚权力库相关数据,统计行政处罚案件实行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二、深化法制宣传,提高依法统计意识

3、开展《条例》学习宣传。成立市、县(区)两级《条例》宣讲团,组织开展《条例》宣讲活动;通过媒体、广场宣传、送《条例》上门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条例》。

4、推行法律法规在线学习。依托手机党校在线学习系统、统计继续教育和统计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组织领导干部、企业统计人员和政府部门统计工作人员学习《条例》等统计法律法规。

5、组织基层单位普法学习。组织乡镇街道、联网直报企业统计负责人和统计工作人员参加统计“六五”普法学习测试,并做好考试阅卷和学习登记工作。

6、做好重要时点集中宣传。结合经济普查、“5.18”行政执法服务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大活动和重要时点,集中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活动。

三、强化检查指导,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7、推行统计行政指导。完善行政指导工作制度,建立行政指导工作台账,通过统计权利和义务告知、业务辅导、典型示范、整改工作回访等方式,加强对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行政指导工作。

8、加强统计监督检查。围绕经济普查等中心工作,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为重点,按照“三必查”要求,集中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对违反“四条红线”、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9、提高统计执法水平。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探索市县联合执法方式,强化县(区)统计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业务指导,提高统计执法检查人员执法水平。

10、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乡镇统计信用管理平台、完善企业统计信用档案,健全有关工作制度,加强统计失信行为分类管理和统计信用信息资源的应用共享工作。

四、规范中介服务,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12、加强中介服务调研。加强统计中介服务机构调查研究,完善规范发展统计中介服务指导意见,配合省局做好对统计中介服务等改革创新举措的专题采访工作。

13、规范发展中介机构。总结推广金湖统计中介服务创新举措、进一步扩大统计中介服务范围,鼓励和支持统计中介机构参与经济普查等活动,推动中介机构做大做强。

第三篇

一、围绕建立现代统计调查体系,实施方法制度改革

根据国家、省局队统一部署,加强跟踪研究,做好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在统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方面,根据国家GDP核算方法改革进度安排,结合三经普资料,对相关历史数据进行修订。按照省局反馈数据,严格核算2014年各季度和全年各县区GDP总量和增速,为2015年正式实施统一核算奠定基础。改革现行以累计为基础的专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以分月或分季为基础的专业调查制度,推进分季GDP核算。组织利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资料开展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办法研究。在工业统计方面,完善工业生产速度反映机制,加强对月度环比指标的跟踪,充分利用工业用电等部门数据评估工业经济走势。加快研究工业生产指数的计算,关注产品产量与产值等指标间的匹配度。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面,开展从项目以形象进度法统计转向按单位以财务支出资料采集数据的准备工作,为全国2015年双轨运行作好准备。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加强二手房数据的采集和监测工作。在能耗统计方面,根据三经普资料,修订2013年及以前年度全市和各县区能源消费总量。严格审核2014年各季度以及全年各县区单位GDP能耗数据,确保2015年实现全市及分县区能源数据全部基本衔接。贯彻《省应对气候变化部门统计报表制度》,为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年度核算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在贸易统计方面,建立健全网上零售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其规模、结构和发展变化。加强电子商务、综合体、大市场等新型消费业态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完善贸易统计方法。三季度起,各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在服务业统计方面,健全服务业综合业务统计报表制度。按照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新分类标准做好统计工作。在就业统计方面,继续完善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改进调查登记方法,探索采用PDA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报送调查数据,改进完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积极推进全社会工资统计。在城镇化统计方面,细化城镇和乡村地域认定办法,完善城镇化率测算方法,实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监测制度。在创新调查方面,组织实施企业创新调查,完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办法。改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方法和行业产能利用统计。组织开展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

二、围绕打造先进技术应用体系,推进数据开发应用

统筹推进全市统计信息化应用工作,实现统计工作流程再造,增强全系统信息化意识,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优质统计服务,为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整合优化联网直报平台。完成面向企业和部门的数据采集平台整合,拓展应用专业和运用领域,做好采购经理国家样本转入国家平台工作。做好工业生产者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调查、各项小微企业调查联网直报的准备,将乡镇基本情况、市县社会经济年报等纳入联网直报系统,全面推行农村统计网上直报,探索设施农业统计采用PDA、GPS空间定位采集数据,积极推进住户调查电子记帐工作,在直报平台增设“统计管理机构服务专区”,争取2015年实现“三个全部”: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全部统计调查均在统一软件平台处理数据;提升优化已有建设成果。推动全市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整理添加原始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做到“数进一库”和“数出一门”,年内力争形成“数据中心”基本框架;拓展完善数据查询系统、监测评价系统、普查数据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应用功能;乡镇街道在现有互联配置及应用基础上,达到新的“六统一”:统一开通4M以上光纤专线、统一配置乡镇专用工作站并安装视频会议软终端、统一配备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一建立乡镇统计网页、统一使用“乡镇统计综合管理系统”、统一培训乡镇统计人员,初步实现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拓展深化应用领域。建立统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从获取数据、整理汇总、定制分析到监测评价、推送一体化,实现数据管理的流程再造;建立乡镇统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乡镇各类数据的采集、交换、整理、查询、备份及安全的统一管理;建立经济运行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对经济运行预警指标的分析研究,提供全面、形象的经济运行态势,按季预警信息;建立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并利用三经普成果更新完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计统一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与网站、交互通讯平台有机结合;研究建立全市统计网站群。

三、围绕健全统计监测服务体系,致力提供优质服务

以现代信息应用技术为驱动,以预警监测为主要手段,确定30个以上创新创优项目,全面推进统计服务的拓展创新、提档升级。服务领导更高效。紧紧围绕全市重大工作部署,加强全面小康、八项工程等监测,确定调研课题,开展50项以上专项调查;深挖信息资源,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和地区比较分析,着力提高分析研究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整合优化统计分析载体,形成月度、季度和年度经济运行报告。服务部门更便捷。拓展“监测分析系统”应用,贯彻省局“部门统计一套表制度”,全面融合四大类15项统计监测,同时把部门综合类报表纳入一套表,将“部门一套表”制度覆盖各相关部门,加快大统计体系建设。利用数据及服务共享系统,整理汇总部门数据,第一时间,真正形成部门间数据的即时共享。服务社会更贴心。丰富服务形式,进一步完善改版内外网站,开通网上“数据”,实行统计资料网上订阅、统计月度手册和统计年鉴的电子化定制;完善统计“政务微博”,构建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统计信息服务网络;强化对企服务,利用网络直报平台向企业提供更多宏观和行业经济信息,定制行政指导和咨询服务项目;创新民意调查手段,将网络调查向手机端延伸,形成“电话、互联网、直报平台、手机”四网融合的调查模式,建立定期民意调查制度。

四、围绕构建基层基础工作体系,夯实统计发展根基

深入开展县、乡镇(街道、园区)、联网直报企业、部门四个规范化建设,不断巩固拓展“双基”建设成果。年内各级开发区及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建设全面达标,联网直报企业建设合格率达到80%以上,举办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现场示范交流活动。强化基层统计人员管理。建立乡镇街道统计人员、统计和“四上”企业统计人员备案制和责任制;探索开展县乡两级“以责设岗、以岗配人”组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完善统计信用档案,配合全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统计信用信息资源在全社会的共享和广泛应用。深化统计改革创新。尝试推广政府购买统计服务,各县(区)确定一家机构,按照金湖县德信统计事务所模式,实现县(区)域统计事务总,县(区)局加强直接指导扶持。提高部门统计工作水平。发挥部门统计优势,通过规范管理、共享资源等手段,不断加强部门统计工作,实现部门统计工作的发展共羸;各部门要依法设立调查项目,规范统计数据,有效避免重复交叉、数据打架现象;提高GDP核算相关部门基础数据质量,客观准确反映全市发展实际。

五、围绕创新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数据审核管理

贯彻实施省局《关于奋力推进统计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的工作意见》和《省统计数据全程质量管理体系(2014)》,制定完善并落实好《联网直报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实施意见》,做到“四个规范”,即规范管理培训指导、数据采集流程、数据审核步骤、数据质量抽查。全面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扎实做好月度年度调查单位审批入库工作,突出审核质量和通过率;依托联网直报平台,开展对网报数据的实时跟踪监控,推行“即录即审即验”的工作模式,及时查询处理奇异值、跳跃值,加强平台数据修改记录监控,严禁非正常修改、成批量同向修改等现象发生,将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进一步推广完善企业电子台帐。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新版《省统计条例》,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按照“三必查”要求,集中开展统计执法检查。

六、围绕强化统计能力提升体系,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建立乡镇街道、联网直报企业新进人员培训制度,分别由市、县两级统一组织培训;结合“统计信息化应用推进年”活动,在全系统开展统计信息化应用知识技能培训;改革并继续做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统计网上教育系统,内网实现统计干部在线学习、外网实现统计从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制定在线学习考核办法,及时调整优化学习内容,实现教、学、考、管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开通市县乡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同步会议和业务培训,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各专业统计业务培训及横向交流学习。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中央和省市要求,坚决反对“四风”,坚持执行好“八项规定”,特别是在减轻基层负担、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干部培养选任、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完善工作制度,强化约束力;坚持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优环境。以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干部学习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和统计行风建设。完善“三项建设”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建立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着力形成统计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控体系;加强对重大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的督促检查,确保每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实现进位争先目标,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基层统计范文篇8

根据《省统计局关于印发<省统计局关于整体推进县(市、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统计文[]2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意见》(政发[]20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源头数据质量,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职能,加快建设“四个阳”,促进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工作的基石,直接关系源头统计数据质量。但目前我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仍然存在基层统计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业务经费不足,统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领域不断扩大、统计任务不断增加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和改进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势在必行。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增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大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开创我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一)各县(市)区要按照《统计法》规定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并根据统计工作任务的需要,完善统计局内部机构设置。各县(市)、区政府可采取以钱养事、开发公益岗位等多种途径,解决县级统计部门人员力量不足问题。

(二)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人员调整应事先征得县(市)、区统计局的意见。县(市)、区政府可以探索乡镇专职统计人员、经费、业务由县(市)、区统计局直接管理的模式。

(三)各村(社区)应根据村级人口、经济规模配备1--2名专兼职统计人员,并给予相应的报酬。

各级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一)建立企业综合统计负责人制度。“三上”企业要建立健全综合统计负责人制度,综合协调本单位各职能机构的统计工作,承担政府统计部门部署的统计任务。小型企业要指定专人负责统计工作,并保持统计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

(二)实行数据质量及工作责任评估制度。县、乡(镇)统计部门要定期对主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对资料的来源、口径范围、相关指标、可靠程度以及逻辑关系进行评估论证,严把质量关。企业要健全统计资料的填报、审核、交接制度,统计报表要加盖企业公章,并由企业负责人、综合统计负责人及统计人员签名(盖章),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无误。

(三)完善统计档案管理制度。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统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各村(居委会)要建立统计报表档案,以满足全面统计、抽样调查和综合分析的需要。

(四)建立和完善统计资料制度。市、县两级统计部门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工具,按规定及时向社会经上级统计部门核准的统计信息,解读统计数据。

四、加快推进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统计信息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按照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现代统计信息网络。市、县、乡(镇)统计机构要完成三级联网,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的现代化;市、县两级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市、县两级统计部门要建成视频会议系统;县级以上政府统计机构要建立原始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综合经济数据库;三上企业要全面实行统计报表网上直报,并逐步过渡到全部统计对象网上直报;乡镇(办事处)和企业统计机构要按工作需要配备专用计算机,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报送能力。

五、建立健全部门统计工作体系

部门统计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资料来源。各地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统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统计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部门统计信息报送机制,健全资料交换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各部门要设立或指定承担统计工作的机构,设置统计岗位,充实统计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国民经济核算和政府管理所需要的统计、财务、业务资料和行政记录。各有关部门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统计资料时,应同时抄报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各级发改、经贸、建设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的所有投资项目及施工许可登记资料,应及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各级编制、民政、工商、质监和税务等部门要及时向同级统计部门提供用于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所需的基本单位登记和行政登记等资料。各部门使用的有关经济总量指标和主要统计指标,以同级统计部门核定的统计数据为准。各部门要加强统计管理工作,督促所属行业管理的基层单位建立原始记录档案、统计台帐、报表档案,确保数出有据。

六、依法依规开展统计执法工作

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各县(市)区要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统计执法机构。监察、司法等部门要积极与统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搞好统计执法工作。要加大强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依法统计、诚信统计的良好氛围。

基层统计范文篇9

关键词:统计;基层统计;基础建设

统计工作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渐淡化,基层统计工作中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明显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当务之急是落实基层基础的统计工作,全面提高统计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个人及单位的统计意识淡薄。基层统计工作宣传不到位,很多个人和单位并不知道什么是统计、如何统计、为什么统计,导致工作人员在采集原始数据时困难重重,需要工作人员给个人和单位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和解释,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和顾虑,提高他们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但存在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统计概念和意识,思想顽固,对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不屑一顾,不配合甚至拒绝提供数据,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和统计成本。2.基层统计工作的基础薄弱。调查发现,部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观念陈旧,并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受利益诱惑虚报或者瞒报,更有一部分村干部向乡镇上报的数据属于临时编造,没有连续的数据和相关的资料,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同时统计工作受到当地条件的限制,基层统计力量薄弱,少数的工作人员担任艰巨的统计任务,既要完成数据的统计、审核,又要承担上级布置的任务和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人员数量悬殊较大,而大多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缺乏懂法律、统计、计算机熟练的复合型人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基层统计机构存在的问题

1.薪资缺乏。薪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基层统计人员薪资低,缺乏相关的奖罚制度,统计人员积极性和重视度不够,对本职工作应付或者蒙混过关;另一方面主要是目前基层统计工作中各项报表、抽样、普查的经费实行原则是分级负担,而乡村公共财政资金短缺,统计基础设施和设备缺乏,使得各项统计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制约基层统计事业的发展。2.政策缺陷。基层统计工作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基层工作人员思想重视度较低,很多政策不能及时落实,各部门重视度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政府的政策在传达过程中依次递减,又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监督而落实不到位,同时对一些违法行为不能严格查处,只进行简单的警告或处罚,导致社会配合氛围较差。

三、建设基层统计基础的可行性措施

1.提高领导的认识。领导的重视度和思维方向是下层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领导必须从全局认识到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考察清楚各个统计点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抓住重点,制定战略部署,扩大宣传力度,多组织开展基层统计人员会议,强化统计人员的思维重视意识,做好领导和指导工作,与各乡镇、各村密切联系,监督各点统计人员的工作力度和工作进展,确保基层统计工作的如期开展。2.整合统计资源。统计工作业务繁琐,对资料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要求较高,因此为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明确统计人员工作职责,设立专职统计员,专门负责基础的统计,可在乡镇或农村基点增加兼职统计员,辅助专职统计员和基础的宣传、收集工作,加强各地方的组织协调;第二,在各村、乡镇设立专门的统计台账,将纸质台账与电子台账分开管理,明确类别,对统计数据进行连续记录,按照年度存档,专室存放、专员管理,确保准确性和公开性。3.健全基层统计网络。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以县、乡、村三级为网络部署的统计队伍建设,构建一个面向政府部门、统计人员、社会公众、统计对象的全面化信息系统,实现统计工作网络化、电子化。4.开展统计培训。作为统计工作的主体,统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技能和工作素质,纠正以往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掌握现行的趋势、核心和发展重点,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和工作方法。上级部门可在培训方面加大技术、资金、人力投入,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活动,组织统计人员深入学习相关的统计知识,提高现有的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性,强化其职业道德;其次可与高校联合建立培训机构,高校按统计人员要求标准培养相关专业学生,严格统计人员毕业条件和从业资格,把好统计部门人员进口关。5.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薪资。统计工作任务量大,调查范围广,尤其是在进行普查时,工作琐碎涉及面广,加之统计对象的不配合和宣传力度不到位,增加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导致统计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身心疲惫甚至内心被动,建议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薪资标准,建立薪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奖罚并存的方式,收入与业绩挂钩,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解决工作人员在基层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幸福度和信心。

四、结束语

基层统计工作是国家和政府考察民情、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和参考,因此必须严谨、严厉、落到实处,虽然现阶段基层统计工作存在人员素质、法律、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但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重视力度,提高领导的认识,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加强统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专业技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水平,满足统计业务发展需要,进而改观基层基础建设。

作者:高长山 单位:河南省邓州市裴营乡人民政府

基层统计范文篇10

一、主要目标

(一)进一步推进各级规范化建设。县级统计机构全面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乡镇街道及省级开发区统计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联网直报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二)建立健全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双基建设相关工作制度,修订完善乡镇街道、企业指导检查细则,细化落实统计人员调整报备制度、新进人员培训制度等制度规范,完善双基建设长效机制。

(三)发掘推广双基建设优秀成果。继续培育县级、乡镇、企业和部门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示范岗位和示范项目,积极开展规范化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总结推广基层统计先进典型经验,切实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

二、工作安排

(一)做好统计双基工作部署。3月上旬制定年度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计划;3月中旬召开全市双基工作会议,总结2013年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14年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二)修订完善指导检查细则。3月下旬根据新版《省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和《省企业统计工作规范》,修订完善全市乡镇街道、企业规范化建设指导检查细则。

(三)提升县级规范化管理水平。6月底前,推荐2项县级规范化管理特色做法和成果参加省局交流;7月底前,完成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规范化建设对标辅导,确保2014年通过省局规范化建设检查考核;11月底前,完成年度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推荐工作。

(四)强化乡镇规范化建设指导。4月底前,完成第三批乡镇街道统计规范化合格单位申报、推荐工作;5月底前,开展乡镇街道规范化建设回头看,对工作薄弱的合格、示范乡镇街道开展行政指导;6月底前,建立乡镇街道统计信用档案,对档案有关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五)提升企业规范化建设水平。结合《省统计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加强对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对标指导,完善企业统计信用档案,推行统计电子台账,按季度开展企业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及示范单位申报、推荐工作。

(六)推进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加大市、县两级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指导力度,全面推进各地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11月底前,完成部门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申报推荐工作。

(七)积极推进统计中介服务。6月底前,通过工作推进会等形式,推广金湖县规范引导统计中介服务的经验做法,鼓励各地统计管理改革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等形式,提升统计规范化建设水平。

(八)加强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建设。12月底前,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建设达到“六统一”:统一开通4M以上光纤专线、统一配置乡镇专用工作站并安装视频会议软终端、统一配备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一建立乡镇统计网页、统一使用“乡镇统计综合管理系统”、统一培训乡镇统计人员。

(九)开展以奖代补资金专项督查。5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奖补资金使用情况专项督查工作;11月底前做好第二批奖补资金使用指导督查工作,确保奖补资金有效用于统计站基础建设。

(十)举办双基建设工作现场会。9月底前,分别召开省级开发区、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现场会,开展基层规范化建设典型示范交流活动,总结推广示范单位先进典型经验。

(十一)开展“我是规范统计岗”活动。10月底前,以构建“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标准合理、内容细化、技术规范”的基层业务岗位规范为目标,深入开展全员参与的“我是规范统计岗”活动,做好基层规范岗位标兵推荐工作,树立第二批基层岗位标兵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