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1:26:33

基层审计

基层审计范文篇1

一、基层政府投资审计的现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一)基层政府投审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竣工决算审计。2004年6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应当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经过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财务决算批复,方可办理产权登记和移交手续”。为结合实际落实好该条例,龙岗区政府批转了区审计局《关于结算金额2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零星工程办理产权登记和移交手续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对结算金额2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零星工程的竣工决算,由区造价管理机构或有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进行结算审核,报区审计部门备案。结算造价2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竣工决算,则必须经区审计局审计。二是预算(标底)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深圳经济特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还规定,应当“有选择地进行项目前期审计或者项目预算执行审计”。2008年3月,区政府修订《龙岗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审计部门出具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论性文书作为有关部门组织项目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拨付项目工程款、审批竣工财务决算、产权登记与移交的依据”。2008年5月,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的若干规定》规定,“财政性资金投资工程编制的标底,应按规定报审计机关审定”。2009年6月,区政府《龙岗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50万元以上的标底报区审计部门审定”、设计变更“一次变更达到或超过50万元的需报审计部门进行现场见证及备案”、“对于重大建设项目,审计部门应全过程审计”。三是拆迁补偿资金跟踪审计。2007年2月,深圳市政府颁布《深圳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各司其职”。随后,《龙岗区实施〈深圳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若干规定(试行)》规定,“区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街道办及相关部门的拆迁补偿资金进行跟踪审计”。2009年6月,区政府出台《龙岗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对拆迁量较大的市、区重大项目,审计部门应进行跟踪审计;一般项目则在拆迁工作结束后及时予以审计”。

(二)基层政府投审计的组织管理。为确保政府投资审计政策的有效执行,龙岗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一是有专门负责政府投资审计的机构和人员,有经费保障。龙岗区承担政府投资审计的机构是区审计局下属的政府投资审计中心,成立于2002年9月,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区政府对政府投资审计所需的经费给予了充分保障。二是政府投资管理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了配合、协调、信息沟通机制。政府投资管理相关政策的执行机构,如发改、财政、审计、建设等单位之间经常召开座谈会,相互通报情况,对需要合作配合的工作进行协调,解决了大量具体矛盾和问题。同时,建立了审计报告抄送纪委、监察、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制度,及时告知审计发现的情况,共同督促相关单位整改规范。三是政策本身一直在作渐进式的持续改进,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基层政府投审计的主要成效。龙岗区对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高度重视,政策执行的力度很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节约了政府资金。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审计、决算审计,做好重大项目设计变更现场见证和全过程审计,做好拆迁补偿资金跟踪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服务,从源头上促进工程规范管理,把好造价审核关。二是规范了建设程序。加强对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督,重点关注工程招投标、预结算、设计变更,以及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多个关键环节,严肃查处高估冒算、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审计发现的弄虚作假行为等逐步减少,建设程序和市场秩序逐渐规范。三是服务了宏观管理。龙岗区审计局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方面深入分析原因,向区政府报送有关情况的综合报告,系统地提出完善政策、强化管理的建议,为区领导全面掌握情况、加强宏观管理提供了决策参考。四是增强了法纪观念。龙岗区开展政府投资工程审计初期发现一个现象,即建设单位事先知道要进行审计的项目,会比较规范地处理工程管理、财务事项、支出管理。这充分说明领导干部的财经法纪意识正在增强,对有效预防建设工程领域的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基层政府投资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要求不适应。由于政府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多个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法规、制度都规定要审计介入把关。这也导致了政府投资审计涉及的机构和人员也较多,需要触动的权力关系也较多,难度很大。从单个方面看,审计把关是必要的,审计部门也必须履行好职责。但从总体看,广泛介入的审计工作导致审计部门超负荷运作,甚至会影响到一些更重要审计工作的深入细致实施,影响审计的实效。一方面需要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呈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审计人力资源却没有增加,审计人力资源与审计任务需求不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这也是当前基层政府投资审计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部分法规制度不够合理、不够完善。部分政府投资审计相关规定仍存在一些操作难、对新情况新问题界定不够明晰的问题。如目前还没有制度对拆迁补偿资金跟踪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作出规定,对于拆迁补偿工作经费如何开支核算等也无明确的规定和指引,造成各个建设项目自行拟定使用办法,标准不一,导致审计虽然发现了部分不合理开支,但缺乏足够的法规依据来要求被审计单位整改。这些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审计事实认定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加大,影响了投资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政府投资审计的外部环境还有待优化。一方面部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不够配合。由于直接关系到有关单位的经济利益,或者有时工程建设管理可能存在较多问题,部分施工、监理单位甚至建设单位往往采取拖延、拒绝提供审计资料的手段,阻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有部分工程因管理不够规范,造成审计必需的工程资料保管不齐,影响审计或根本无法正常审计,增加了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另一方面,部分中介机构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勘测、设计、监理等中介机构提供的资料(特别是签证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对工程质量与造价的影响十分巨大。审计发现部分招标、监理、勘测、设计等作用发挥不到位,执业行为不够规范,甚至诚信缺失,存在弄虚作假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基层政府投资审计的建议

(一)增强审计力量,科学设置政府投资审计机构。为解决任务重、人员少的问题,龙岗区目前的主要办法是聘用部分社会中介机构工程审计专业人员参与审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聘请中介机构人员的管理。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但聘请人员主要代表中介机构的利益,而其工作结果又要由审计机关负责,这大大增加了审计机关的风险,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政府投资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投资审计任务十分繁重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需要从政府投资审计机构设置入手,提高机构级别或增加人员编制,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以进一步拓展政府投资审计的深度。

基层审计范文篇2

修订后的《审计法》将效益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重要目标之一,审计署五年工作规划也早把效益审计纳入重点工作之中,这说明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重心要随着目标的转移而转移,在思维定式与实际运作上要校准定位,置身其中。但是,基层审计干部多年惯于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模式,对于如何开展政府部门的效益审计,普遍存在着“过简”与“过繁”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全”认知。有的认为政府部门只能从财务简单收支的“减法”上检验效益;有的认为效益涵盖多个方面,需要进行“因式分解”,意见相佐。从目前机构运行来看,既有行政单位,又有事业单位;既有经济部门、又有社会公共部门,但又都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就其部门效益而言,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审计监督不可能“一个药方包治百病”,也不能“一个尺码订作同一双鞋子”。因此,部门效益审计只能因部门而宜,审计人员必须在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评价上搞好选项。笔者以为,政府部门效益审计,在选项上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是要侧重于管理效益。管理出效益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有效途径。虽然县域内普遍推行集中核算的公共财政,但政府部门仍然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内部继续存在大量的经济活动,需要加强管理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去实现经营效益的目标。随着政府部门办公所需的经费、交通、水电、取暖、培训、考察等费用或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加大了公务办公成本。倘若不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强化公务成本内部控制,任其损失浪费,就会在经费支出上形成无法堵塞的“黑洞”,不仅冲击财政预算的底线,而且在经费包干情况下必然寻求其他途径予以核销,导致经费核算不实。因此,在部门效益审计中,管理效益是监督的重要因素,要引起高度关注。要以当年经费支出为基数,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将公务支出与以前年度分析对比,在公务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查验经费增长或下降,从中透析管理方面是否存在效益,以便“对症下药”,促使强化内部管理。

二是要侧重于专项效益。随着国家公共财政的深化改革,较大比重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专项资金、扶贫资金等将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倾斜,推动地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态势下,地方政府不少部门领导把相当精力投入到向上争取资金上。不仅可以彰显政绩和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在任期间对上对下负责和向社会有个交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争取资金前有的建设项目缺少科学论证;有的虽然论证但跨年度拨付资金而发生市场变化;有的欠缺项目建设后的管理手段等等,使争取到的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发挥不出应有效益,甚至根本没有效益或者不得不续建、改建、重建,导致专项资金使用的基本立意事与愿违。所以,在部门效益审计中,要延伸到专项资金的专项效益审计,使部门效益与专项资金效益有效链接,使之衬托出部门的整体效益状况,依此作出评价,推动专项资金发挥出应有效益。

三是要侧重于工作效益。这里所说的效益,是部门员工行为和提供的劳务所取得的成果和收益,也是日常工作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劳动成果的比率。有人认为部门工作效率不应纳入效益监督范围,超出了经济监督范畴。其实不然,效益是物质或劳务的客观属性,是以大小决定各人的主观评价。绩效是以人的劳务来体现的,是与物质或经济相互关联的。公共财政为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劳务报酬和部门职能对应的资金支撑,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劳动消耗量并取得应有的劳动成果,只有如此,才能说明部门在履行职能中产出了相当的经济或非经济的效益。假如公共财政只是输出了劳务资金,而未获得与之相对称的成果输入,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实际上工作效益上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否则,只能印证政府部门没有效益可言。正如企业只有工资付出而没有工人创造产品,企业只能倒闭。基于这一观点,部门工作效益就应纳入监督范围。不论是任何职能的政府部门,是经济行为还是公共服务行为,年度都制定了工作计划、内容和目标,并有相应的资金作保障,其绩效就是监督的对象,就象西方的三E审计一样,进行综合评价,才能正确反映部门的实际效益状况。

四是要侧重于领导效益。地方政府部门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经济和服务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但是,部门的经费管理、专项资金和工作绩效又是部门领导班子起决定性作用,甚至部门主要领导起着主导和决策作用的。目前的管理体制说明着领导水平决定着领导效益,领导效益与管理效益、专项效益、工作效益是环环相扣的。领导履行经济责任或经济契约的履行情况是否有效,影响着经济活动、经济效率和经济效果的预期。经济活动的适当性和环境性与领导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度,领导效益在部门效益中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对部门效益的审计监督中,要把领导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放在关键环节,既对部门效益连环监督,又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监督,通过评价领导行为,提升领导效益,推动部门效益的进一步优化。

基层审计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企业;管理者;财务审计

国家财政每年在扶贫专项上投入大量资金且呈现出投资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家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所取得的效益,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反馈。审计工作可以直接展示出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是监督资金投入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基层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未能充分把握乡村振兴的时机、未能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对于基层企业而言,推动基层企业财务审计规范化的道路还有很长。

一、基层财务审计的内容概述

现如今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在积极的市场竞争中,财务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经营管理者理应提高对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基层企业。通常情况下,基层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基层财务审计需要对企业内各项具体的财务制度进行审查和落实,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共同协调拟定下一步发展战略和方案。第二,基层企业财务审计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成本以及其他费用等进行审计核查,确保各项数据无误。第三,基层财务审计需要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和方案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企业的运营发展服务,助力企业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第四,基层财务审计需要负责对企业收支项目进行审查,对相关业务进行报销。第五,基层财务审计需要严格审查发票、收据、报表是否真实,核查各种表格、数据填写是否规范。第六,基层财务审计需要对初次审计数据进行核查,纠正审计过程中的失误,提出具体的审计意见和评价。第七,基层财务审计要针对所有涉及的审计事项编写具体的内部审计报告。第八,基层财务审计要做好保密工作,依法获取审计中所需的各种材料。第九,基层财务审计要做好最终的整理资料、归档。第十,基层财务审计还需负责领导安排的其他临时性工作。具体的流程是:首先,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明确审计重点内容。其次,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具体的审计工作,定期对审计工作进行复查,将细小的问题进行分类记录;接着,对记录的问题进行再次复查,查看是否被解决、材料是否充分;最后,结合整个审计过程撰写审计报告,提交负责人交换意见。最后出具企业正式的财务审计报告。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财务审计的价值

首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基层财务审计工作可推动乡村地区经济振兴。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发展的重点依旧在农村,农村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明确指出审计部门要按照规定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基层企业加强财务审计的价值在于按照法律规定完成审计职能,激发审计人员投身乡村地区审计工作的热情,唤醒基层企业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基层财务审计工作可推动基层地区企业的创新与进步。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地区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乡村地区以往的经济格局,也改变了乡村地区企业财务审计监督工作格局,对财政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乡村地区的企业多与农业相关,涉农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涵盖层面更广、专业领域繁多、工作任务繁重,传统的审计观念落后、审计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开展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推动基层企业财务审计方法的创新与进步,切实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财务审计的困境分析

(一)审计制度欠缺统筹性

结合现阶段基层企业财务审计情况来看,具体工作中存在着审计制度不规范、统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层企业缺乏一套标准且完整的财务审计制度,导致审计工作处于懈怠状态。部分企业空有审计制度,但制度比较单一且片面,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二,基层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权威性不高,资金的支出、批示等工作处理标准不一,导致企业内部资金随意流动、资金管理混乱的情况较为高发。第三,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审计工作应对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所有企业资产进行审查,基层企业不少财务审计工作会忽视对固定资产的审计,关于固定资产情况缺乏真实的数据记录,即便是审计工作人员有心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也因缺乏真实数据而导致审计工作无力开展。第四,对于基层企业、乡村合作社等经济主体而言,经营业务的财务审计工作缺乏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经营业务是否合法合理无法考量。第五,审计部门缺乏主心骨,审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各行各事、团结度不高,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

(二)审计人员欠缺专业性

审计人员是否专业直接影响基层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其专业性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审计工作在基层地区的全覆盖,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多,不少审计日常工作已经超负荷,工作程序越来越趋于形式化,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进行审计,审计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第二,部分基层企业审计工具比较传统,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毫无作用。第三,基层地区虽有企业应用现代化智能审计方式,但这也提高了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会计能力,还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第四,基层地区企业招聘审计工作人员存在困难,只能降低招聘专业限制,但非专业人士处理审计工作势必会力不从心、技不如人,能力无法满足复杂审计工作的需求,是企业经营的内在隐患。第五,基层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即使是招聘到专业的审计人才,但由于人才的职业规划、企业的待遇等各种现实因素,人才变动较为频繁,基层乡村企业缺少审计专业人才的形势仍然严峻,仍然是求贤若渴的状态。

(三)审计的理念比较落后

结合现阶段基层企业财务审计情况来看,具体工作中存在着审计观念传统落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常规的财务审计工作以编制和审核财务报表为主,这种审计观念下工作效率低下、准确性不高。第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企业流动资金数量越来越多,伴随着大量流动资金数据的产生,关于流动资产的审计已经成为基层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内容。在落后的审计理念指导下,审计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审计效果的合法性面临挑战。第三,基层地区农村合作经营越来越普遍,基层企业的业务数量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第四,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以损害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落后的审计理念无法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乡村振兴的辅助作用不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为乡村人民谋福祉。第五,经济社会发展节奏较快,企业要根据时展节奏不断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和计划,审计工作亦需要追随企业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而大多基层企业审计观念长期保持不变,与企业经营战略并不同步。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财务审计的策略

(一)健全基层财务审计管理体制

针对基层财务审计工作中审计制度统筹性欠缺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可采取健全基层财务审计管理体制的方法,推动基层企业财务审计管理工作的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第一,根据当地基层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国家要求的财务审计制度,在严格的管控下开展审计工作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审计工作观念,标准化地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国家会越来越重视基层企业财务审计状况,企业管理者应当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企业经营,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坚决杜绝审计工作懈怠。第二,企业针对自身发展需要和经营状态制定统一的资金支出、批示标准,定期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和清理,定期对审计结果进行核查,确保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第三,针对企业内的固定资产依照标准程序进行出入记录、折旧或是清理,为审计工作提供方便。第四,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全面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度。第五,调整和增加对财务流动情况的限制和控制,避免企业资金随意流动,避免资金管理出现混乱。第六,在企业审计部门设置主管岗位,要求审计部门主管对审计工作负全责,让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有序的带领下按照规范程序展开工作,不至于出现问题无法落实。

(二)强化基层财务审计人才培养

针对基层财务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可采取强化基层财务审计人员培养的方法,充分发挥人才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通过优化人才团队、优化团队结构、优化工作内容等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第一,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计划以及企业业务方面对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程序进行统一部署,要求内部每个部门做好对财务数据的记录,为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合理安排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合理对工作人员进行人文关怀,尽量避免出现审计人员工作超负荷的情况出现。第二,及时更新企业审计工具,添置高科技工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无需人力完成的工作可交由计算机工具完成。第三,定期安排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参与技能培训和观念培训,将最先进、与企业最契合的审计观念传达至审计部门每一位工作人员,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审计人员处理会计事务的业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第四,基层企业可以积极主动寻找高校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培养方式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最需要他们的基层、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与此同时,也能解决企业极度缺少审计人才的问题。第五,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留住人才可谓是关键,为留住人才,可优化调整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补贴和各项福利待遇,尽可能满足能力强、素质高人才的需要。

(三)构建创新基层财务审计方法

针对基层财务审计工作中审计观念落后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可采取构建创新基层财务审计方法的手段进行改善,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带动振兴,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改变将审计重点放在报表上的现状,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审计资料进行保存,将审计工作贯穿在乡村资金流动、库存物资管理、工程建设等方方面面,将财务数据进行详细且科学的核算。第二,城市企业审计观念相对更为先进,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帮一”的制度为基层企业提供帮扶,基层企业可以通过与城市企业的沟通交流学习先进的审计理念,将先进的审计理念与自身实际状况相结合制定适合企业的先进审计理念。第三,基层企业管理层及审计部门的人都应当提高思想意识、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根据国家战略调整和市场变化调整企业经营战略与审计观念,确保审计观念与审计方法的科学、与时俱进。第四,随着基层企业商业版图的扩大,审计人员在制作审计报告表和提出发展性意见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考虑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尽最大可能为企业谋求利益,为乡村地区人民谋取福祉。

五、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内容可以总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基层地区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规范化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更是有利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可有效避免资金乱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完善现有管理体制、加强专业培训以及创新审计方法的手段可以帮助基层财务审计工作突破困境。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努力下、在企业的高度配合下、在乡村人民的奋斗下乡村经济定能取得可观发展,距离实现中国梦亦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艳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文信息,2020(01):282.

[2]杨启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研究[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1(32):1-2.

[3]黄金波.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2021(01):123-124.

[4]杨慧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财务审计的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J].2020(07):275.

[5]袁浩瀚,魏君英,何蒲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04):19-22.

基层审计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对策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是促进农村基层廉洁履责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正视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基层经济审计问题表现

一是农经机构撤并,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弱化。乡镇农经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镇财政所等机构,导致自身经济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二是审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走形式问题突出。审计人员的分流带来审计困难增多,加之农村经济审计多与村级“两委”换届并行,导致审计时间紧,一些地方会走形式,抄数据、编报表,违反审计制度要求。三是审计内容难以顺应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实际,如应充实村干部履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各项国家政策、决策部署情况进行审计。四是审计手段单一、质量不高。一些地方单纯依靠计算器、工作底稿进行审计,简单地查账、盘点库存、盘查物资、核算债权债务,缺失相应的审计外业调查和优化审计程序,碎片化审计难以形成完整的审计证据链;还有一些地方审计公示制度落实不到位,缺失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导致群众监督职能无法发挥。五是审计结果未能发挥作用。农村基层经济审计结果多限于乡镇党委政府,鲜于对群众公开,对违规违纪问题查处少,警示教育、审计整改制度不完善,降低了审计效果。

2完善农村基层经济审计的有效对策

2.1强化乡镇农经机构建设,落实基层经济审计职责。从推进农村基层经济审计目标来看,县乡机构改革应充分明确农经地位,切实与乡镇党委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健全机构设置,细化审计职责,组织审计队伍。例如,确立农经审计办公地点、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选聘农经审计人员,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同时,加强农村基层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通过专项培训学习,切实提升基层农经人员法律、法规、审计程序、审计方案和审计方法的应用水平。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协作,围绕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重点,突出对违规违法问题的审计。另外,财政部门也要细化各项惠农政策执行情况、资金管理情况的学习培训,提升基层审计水平。2.2切实考核评价基层干部,完善基层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为推动新农村建设,针对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建议完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村干部履职相关项目的经济审计。在基层重要经济项目的决策中,需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并实施民主决策;对主要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包括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进行审计;对年度经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农村医保、养老、生育等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计,有无虚报冒领、超标报销,在征地补偿中有无以权谋私等问题。二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落实各项财务制度。基层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包括明细账、土地承包台账,各项资产、资金、资源变动情况,是否存在低价出租、擅自出让资产资源的问题,是否存在随意处置资产和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在土地征收方面要给予重点审计,包括补偿款落实工作,是否存在截留、贪污、挪用等问题;村集体财务信息公开情况、审批情况是否合法,是否存在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问题。三是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针对基层村集体组织实施的扶贫、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有无虚报套取项目资金,有无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有无高估冒算、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对涉农补贴发放情况进行审计,尤其是救灾、救济、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资金是否存在不符问题;对退耕还林、农机等政策性补贴落实情况进行审计,是否存在违反规程虚假冒领等[1]。四是对其他基层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例如,是否存在垫资代缴社会保险费、套取社保基金等问题,对群众举报及相关部门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核实等。2.3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基层经济审计质量。从当前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中,要及时发现、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需要从常规审计工作推进中创新审计方法,完善审计手段。例如,针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从问题的出现、矛盾、纠纷的根源着手;针对“两委”换届前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力争提前完成,可以协同审计部门,加强人力资源整合,化解审计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加强审计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优化审计流程,细化审计方案,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审计方法,创新基层审计新途径。例如,引入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公示制度,对国家惠农资金、财政补贴、新农村建设等资金进行全面审计。另外,健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细化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让基层审计工作更加完善、规范、有序。2.4突出基层审计结果的应用,优化农村治理结构。从农村基层经济审计结果的应用来看,要积极提升审计结果的应用效率,特别是在强化审计监督职责、完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上,借助审计结果应用制度来突显审计价值。例如,结合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构建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公示制度,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体系;依托“两委”会议,协同好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栏,对基层经济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对村级干部的履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开,引入村民监督,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同时,加大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对基层干部经济责任进行查处,围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依法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树立风清纪明的党群环境。加强村级干部经济审计警示教育制度建设,对审计反映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给予警示教育;对于审计反映出的问题干部,不得作为“两委”选举候选人。另外,完善审计整改制度,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2]。

3结语

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任重道远。为落实国家相关审计政策,推进农村基层制度建设,需要从机构、经费、人员保障上,细化审计方案,创新审计方法,落实审计责任,化解基层审计难点、重点问题,为农村改革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国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州学刊,2018(1):32-38.

基层审计范文篇5

一、党员教育上注重细节,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1、基础教育注重细节

坚持理论业务学习不放松,采取“一个不动”、“两个兼顾”和“三个结合”的方法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即:每月结合工作例会组织学习雷打不动;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两兼顾;达到理想信念上固本,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业务水平上求精的三个结合;把学习与自我剖析,调研交流,考廉考绩结合起来,并要求党员干部认真撰写心得体会文章,使学习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2、典型教育注重细节。

充分运用正反典型开展教育。正面教育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树立生动鲜明、具有时代气息、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正面典型。尤其是以基层审计机关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激励广大审计党员干部,营造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反面教育要运用以案释法,以案说纪等方式,不失时机地进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效果。从那些影响坏、危害大、具有一定普遍性、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例中选取针对性强的案件,并要注意处理好揭露和剖析的关系,避免简单揭露案情、渲染细节。真正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做到警钟长鸣。

3、岗位教育注重细节

岗位教育要贴近思想和工作实际,创新教育载体,采取多种教育形式,采用演讲比赛、图片展览、廉政寄语、现身说法、知识竞赛等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并针对基层审计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上存在不同的层次,根据工作岗位、业务特点的不同和思想状况的差异,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一锅煮”或“一刀切”。

4、业务环节注重细节,抓随机教育

党员教育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要抓好平时的经常性教育,做到常抓不懈,防止时紧时松、走过场的现象。同时,要针对某个阶段、某个时间、某些对象存在或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人员,进行集中教育、个别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制度建设上注重细节,完善党建工作机制

抓住党建工作细节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点、关键点,努力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努力实现制度建设的规范性、操作性、基础性、科学性,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监督的党建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明确机关党建主要职责和工作目标,形成党支部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下达党小组长和党员责任书、建立年终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党员履行责任制的述职报告制度,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责任人的履职意识。制度把落实党建工作目标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

2、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一是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内容,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强化群众观念、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相关法规,在重大事项议事方面,认真贯彻实施民主集中制,继续推进“三重一大”事项的集体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拓宽党员广泛参与决策的渠道,探索建立党员合理化建议工作机制,构建党员合理化建议平台,组织党员参与机关民主管理和党内事务管理。三是进一步落实党内监督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加强对违反民主集中制和条例问题的监督检查。四是严肃查办违纪案件。重点查处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处影响公平公正、社会和谐、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性案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同有关执纪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查办案件工作的合力,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抓好重大案件的“一案一整改”工作。五是进一步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前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员交心谈心制度,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健全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在党内真正形成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全面实行党组织负责人向党员述职制度和党员对党组织班子成员评议制度。

3、推进审计机关外部监督。众所周知,外部监督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完善的外部监督就没有科学的管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审计机关接受外部审计应当成为一项法律制度。加强审计机关外部监督有利用“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从严治理审计队伍”。一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人士、群众代表等同志为特约审计员、廉政监督员、行风监督员等方式建立外部监督网络系统,形成监督合力。二是审计机关定期向被审计单位、人大、政府、纪检等部门,真心实意地了解他们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的意见;通过媒体和其它渠道,虚心听取群众对审计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对存在问题的环节,不断加以改进,使审计工作不仅让政府领导和各部门满意,还要让群众满意。

三、载体建设上注重细节,创新党建工作方法

强化基层审计机关载体建设,寻求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结合点,使党建工作对审计工作开展真正起到保障、促进、服务作用。在载体建设上做到“五个结合”:

1、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深入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党员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激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形象、一流服务、一流队伍、一流业绩,持续保持机关良好的工作态势。

2、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党建载体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坚决贯彻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如载体活动有效整合创业竞赛、效能建设、挂村服务、机关作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和内容,推进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发展当先锋、投身海西绿色腹地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3、与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相结合。按照“三级联创”要求,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着眼点,以“五好支部”为目标,以落实长效机制为要求,以三级审计机关党建工作跨越发展为归宿,基层审计机关党组织进一步增强联创意识,在“创”与“联”上下功夫,抓好“层层创”,推动“上下联”,形成党建工作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环环紧扣、整体提高的工作格局。

4、与创建学习型机关党组织相结合。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党组织”活动,努力实现党员教育经常化、党内生活制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这一要求,从而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长效机制中党员经常性教育等制度的实施和落实。

5、与审计业务工作相结合。载体建设活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找准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机关党建工作,建立长效的抓党建促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两结合、两不误、两促进”,为完成本单位的各项业务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四、“党内关怀”上注重细节,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探索建立关心爱护党员,特别是帮助生活困难党员的工作机制,有效地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是关心党员干部成长。政治上关心党员,倡导“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支持自学成才,鼓励和组织党员积极参加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并在经济上予以奖励,营造重视、关心、爱护干部的良好氛围。

二是关爱党员干部健康。建立党员干部年度体检制度和个人健康档案,组织党员定期体检,真正地为党员的健康建立一个长效检查预防机制。

三是关注党员工作环境。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绿色、环保、舒适、安全的办公环境,添置各种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落实年度休假制度,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奉献意识,提高了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是关切党员生活状况。尽力解决和照顾党员的实际困难,健全扶贫帮困机制,深入开展“走访慰问党员”活动和建立“党员谈心交心”制度,党支部不定期对所属的党员进行约谈、家访,随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情况,党员生日时党组织送上一束鲜花和蛋糕,党员患重病则派人到医院看望,家里发生天灾人祸时,由党组织送来温暖,并及时协调解决干部面临的困难。

五、党务公开上注重细节,推进党务阳光操作,

基层审计范文篇6

随着央行职能的转变,新增加了反洗钱、征信管理等重要职能,央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责任更加重大。

央行职能作用的发挥,归根结底要通过分支机构具体的管理和操作来实现。内部审计作为基层人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内容不断扩大,从查错纠弊审计逐步发展为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强内控管理、监督、检查落实,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等方面。如何引入管理审计,也就说内部审计如何从合规性监督为主,向强化内部控制、内部管理,更好地发挥基层人行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转变,是当前央行内部审计发展值得探讨的的一个重要课题。

主要问题及成因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央行内审部门成立以来,陆续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我国央行内部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目前央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理念、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比如,对于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没有作出准确全面的界定,也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模型。这些都加大了央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弱化县级人行普遍没有单设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只有一名干部兼任内审工作,内审人员在行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县级人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因此,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内控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查处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内审人员的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内部审计效能的瓶颈基层人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现象:其一,知识结构和层次较为单一,业务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审计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财务、法律、管理、金融、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审计工作需要一种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它来自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层人行在这方面人才严重缺乏。

其二,风险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欠缺。一些基层人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风险意识淡薄,常常因操作行为不当而导致内部审计风险产生。还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差,对审计工作缺乏责任心、使命感,甚至存在内部审计“不作为”、“走过场”现象。

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滞后一方面,大量的内部审计工作仍以手工审计为主。这一现状已严重滞后于央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化趋势,导致审计成本提高,严重制约了内审效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多数内部审计仍采用不成熟的抽样审计方法。目前,大多数内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时,既没有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评估,也没有数量统计推断方面的扎实功底,而是过分倚重于自身的业务熟练程度和经验,难以有效履行审计职能。引进管理审计的建议

管理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基层人行应充分重视管理审计的研究和实践,从道德风尚、行为规范、激励机制、纪律约束等方面推动管理审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防范内部风险,促进基层人行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积极营造良好的央行内部审计环境其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不断完善央行内审部门自身的制度建设,使内审工作迈上制度化的轨道。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内审非现场监督、质量考核评价、责任追究以及内审回避等制度,从制度上提供保证。

其二,加强基层人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人行一把手应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要求,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支持内审人员大胆开展工作。在分配内审部门任务时,应避免实际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对内审部门及人员实行单独考核,以适当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同时,立足于基层县(市)人行内审力量不足的现状,当前可探讨将基层内审人员编制全部集中到中心支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探索采取适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的具体控制措施,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规范央行内部审计程序由于央行内部审计是对央行自身各项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情况进行的一项监督、评价与咨询活动,因此,央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央行内部审计操作程序,明确责任并落实到人,坚决杜绝违反程序进行操作的现象,从而有效避免重要审计事项的遗漏或偏差,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逐步采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方式首先,强化内审工作的电子化建设。加快央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构筑公用审计信息平台,通过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从业务部门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从而达到实时监督的目的。

其次,改进审计方式,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效能。通过成立联合审计组进行离任审计、实现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采取现场审计与走访有关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同级监督、将审计调查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等形式,整合各种审计手段,实现内部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本。

同时,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基层人行在没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专业性内审人员的情况下,针对特定项目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内审人员专业技术缺陷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

此外,加强内部审计综合分析工作。基层人行内审部门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在审深、审透问题的基础上,从大量分散、零碎、表面上彼此孤立的问题表象中,发现存在的具有突出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并从制度、机制上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向行领导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建议。

基层审计范文篇7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基层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所有这些,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审计事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绩效审计已成为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机构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审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部门都积极开展这一审计形式,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指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2008年审计署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5,全国占2/5,今后要求加大投入绩效理念的分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近几年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本地区开展审计监督情况看,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在绩效审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比较缺失,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将通过回顾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内外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可行的绩效审计方法。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我区的绩效审计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选题意义

在我国,随着公共财产体制的不断深入,政府公共开支也在不断增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受托风险也随之增大。然而,我国财力有限,对财政收入缺乏系统有力的监督机制,这就十分需要进行绩效审计。我认为实行政府绩效审计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兼于当前行政管理机构不够精简,人事浮肿效率低下的实际问题,绩效审计作为管理手段,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能够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为弥补市场的失效,实现高绩效的行政活动,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与监督,改善财政支出绩效。三是加快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政府是经济责任受托人,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和利用,责任是否得以履行,需要政府绩效审计来判定,政府绩效审计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集中表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在加强对权力制约与监督中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时代赋予绩效审计的光荣使命。开展绩效审计就是要将其“业绩”与责任联系考虑,使其责任人格化。

通过以上几点论述,可以得出绩效审计对我国审计工作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把论文题目定为《政府绩效审计----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探索与研究》,以此希望对以后绩效审计工作有所作用。

二、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政府绩效审计又称为“3E”审计,即是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型(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针对政府各部门支出计划的可行性、执行的效益型进行监督评价,及时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健康促进政府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政府代表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因此,一切以人民名义取得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消耗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以真正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进而有利于提高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其次,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廉洁、勤政、高效。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来行两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可以再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最后,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主导地位,政府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可以促进建立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发挥作用的完善性、子任性和纯洁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政府绩效审计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方各国相续掀起的政府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运动。其实质是:在公共责任与顾客至上理念的指导下,政府与公众得关系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为了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引入了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等灵活有效的管理方式。其核心特征是对政府责任的高度关注,又主要体现在以“3E”(经济型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为标准的市场化绩效评价。这直接催生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使得绩效审计体现为一种消费者对共给服务进行直接控制和选择的市场责任机制。我认为,导致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内经济环境制约。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还决定了不同的公共财政框架,而这恰恰是政府绩效审计所面临的基本对象。我国的公共资金除了国家财政资金之外,还包括了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目前,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来源于公共财政资金投资的国有企业承担了培育市场、维护市场稳定等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能,因此国有企业的效益因其承担的责任而被置于次要位置。而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对象的绩效审计,其审计结论也自然就得不到普遍重视。

2.绩效审计需求不足。其一,传统财务审计任务过于繁重。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财政财务活动中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相对较少,财务会计活动运作规范,合规性已经不是审计的主要关注目标。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违法乱纪行为还大量存在,审计机关必须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合法合规性审计工作中去,而对公共资金效益的关注度被挤压,进而导致绩效审计的需求得不到提高。其二,开展绩效审计原动力比较弱。西方发达国家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社会需求强劲,其立法机构及民众持续企盼政府绩效审计对政府管理产生影响的社会张力,是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并且这种原动力的客观性较强。反观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其发展动力源于审计机关自身为适应我国的社会现状及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发展的潮流而做出的内部调整,这种内部调整转化为广泛的社会需求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3.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尽管提到了绩效审计的问题,但不够具体化,只是原则规定,对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审计范围等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制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更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操作性指导文件。

(三)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1.国外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纵观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1929年至1933年的几年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一项,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而其开支及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却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民众对增加公营部门资金支出效果和明确指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家审计总署扩大了审计范围,开始进行效益审计,而此时的“效益审计”就是本文所谈的“绩效审计”。1948年。美国人阿瑟•肯特第一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自此,绩效审计在世界各国开始迅速发展。

在1948年美国人阿瑟•肯特第一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后,到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如1972年,美国会计总署《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这项准则的实施第一次把绩效审计运用于神父审计,其对政府审计的目的作出了规定。

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过渡。它如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目前,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不仅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等西方国家,还包括一些亚洲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日本和中国的香港等,其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展了绩效审计,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

西方审计学者认为,在政府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这种认识与当前或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的发展潮流是一致的。

2.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实际上,中国审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1982年的《宪法》和2006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都以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主要对相关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收益性进行审计。1984年提出“试审”,90年代初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90年代到入世前,审计学界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是否要开展绩效审计达成一致。可以说,我国自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主要开展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绩效审计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入世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如何付诸实践。”近几年,在实践中,政府审计机关逐渐开始了对行业审计调查、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基金审计及公共工程的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如:2001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2001年组织的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审计以及2002年组织的民航“一金一费”审计调查及重点机场项目审计、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医疗设备采购审计、2005年浙江省审计厅组织对省、市、县98个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的投资绩效审计,并核减工程造价3.14亿元.严格讲,这几项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而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区别,但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也就是中国审计署所认为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以查处和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专项资金审计。审计署领导对这类绩效审计的态度和选择是“提倡搞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不能照抄照搬国外”。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思考

(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回顾

绩效审计距我们有多远?《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编辑部总编邢俊芳研究员在其主编的、于2000年出版的《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一书的前言中作过这样的结论:“我国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由财务审计为主导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到那时,财务审计仍将继续大量存在,但中国将转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绩效审计越来越多的阶段。”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来说,近几年来,特别是审计署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后,各地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在财政预决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和专项资审计等多个领域;除了对其真实、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查外,已开始着手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查证与评价,这表明绩效审计的观念在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已经开始萌芽、成长。当前我国基层绩效审计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绩效审计于真实、合规合法审计之中、真实、合规、合法审计尚处在主导统计地位,但绩效审计呈逐步上升之势;二是探索独立的绩效审计尚不多见,各地绩效审计发展极不平衡,除深圳外,绝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尚处在摸索阶段。三是绩效审计的成果普遍不高,成果运用欠缺应有的平台。

(二)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绩效审计的目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目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还都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囿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绩效审计不可能搞全面的分析评估。现阶段只能以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为目标。作为区级基层审计机关,要将绩效审计融入财政资金审计,提高部门和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及审计成本等一系列因素,慎重选项。

1.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是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随着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政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日益关注,并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不能仅仅在评价财务控制、停留确定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而应从评价政府运用其资源效益的角度审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通过审计检查其是否达到法律要求及法定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效果与成效。

其次,绩效审计是法定的要求。《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从世界范围来看,绩效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发达国家,真实合规性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问题比较少,所以审计机关重点就是关注绩效问题。基层审计机关目前的审计工作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项目,基层审计机关必须使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三足鼎立,使绩效审计势在必行。

再次,绩效审计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十六大提出,审计工作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日益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局限于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对绩效方面涉及不多,因此确切地说这只能是领导干部的财务责任。而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利用财政资金或公共资源服务社会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才是其主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要深入开展,要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工具,必须将经济活动和行政责任联系起来,将领导干部能够掌控的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与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结合起来审计,这就需要关注其职责范围内,由其决策的事业、项目的效益情况,从重大决策如何做出、花了多少成本、效果如何等方面着手,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最后,绩效审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各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各级政府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资金分配等方面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更高层次地发挥审计“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作用,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大力推动绩效审计,监督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粗滥开发的“短期低效行政”,使一方经济不断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都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首先,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速为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法制基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法制也不断完善,人民舆论自由度也有一定提高,反腐倡廉力度加大。这样,基层审计机关具备了实施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政治环境和法制环境。

其次,我国的审计工作今年来取得的成就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实践基础。尤其是深圳特区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为基层机身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的相关改革,比如审计公告制度等,置政府、财政、审计于公众视线内,真正做到了受人民监督。这一系列成果都向我们展示了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有力环境。

再次,国外相对成熟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充足的实践经验可给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借鉴。政府绩效审计在发达国家发展几十年,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西方各国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支持。

最后,审计人员的不断扩充,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充盈,都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后备资源。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方式正逐渐与国内成功地区绩效审计(如深圳)与国际接轨,以往单一的财务审计局面已开始改变,逐渐向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存的方向过渡。但是,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政府绩效审计认识不到位

当前,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探讨尚存在一定的过程,还没有形成其具备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实践的理论成果,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够,部分权力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认为经济效益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而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没有必要进行绩效审计;还有的人认为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而且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还没有经验可循,等绩效审计成熟了再开展也不迟。

2.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典型的行政型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向深层次发展。从受托责任关系来看,绩效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审计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一些地方政府怕揭露问题过多难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还由于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所以审计部门很难保持超越的独立性,无法真正行使各级政府财政的绩效审计和监督。再者,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会计信息的弄虚作假、欺诈偷漏行为还比较普遍,真实性、合法性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审计机关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审计人员限于自身责任,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大都满足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的审查与判断,仅仅着眼于微观、立足于宏观的不多,审计的成果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

3.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效益审计要求

开展绩效审计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采取多种审计手段。而当前基层审计人员相对老化,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陈旧,且相对集中于财务会计及审计之中,欠缺懂管理、懂社会科学、熟悉法律、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审计视野相对狭窄,难以满足绩效审计综合性强,层次高的需要。现有审计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矛盾也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有一大制约因素。

4.审计工作难度大、专业整合性强

绩效审计难度较大,专业性、综合性比较强,审计方法与技术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并能对审计工作做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判断。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配置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精通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再加上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开展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方法

(一)完善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几项工作措施

1.坚持审计项目的慎重

基层审计机关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首先,要考虑项目是否重要。要选择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社会影响大、财政投入大的项目,这样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审计结果才能得到重视,审计才能发挥作用。其次,要考虑是否可行。要选择审计人员能够胜任的项目,选择审计机关力所能及而且能够获得被审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在计划安排上不面面俱到,不必强求对某一项目作全面评价,可选择一些需要且可行的领域和项目开展,先摸索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开。

2.对效益审计进行客观合理评价

一是正确认识效益审计评价。效益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每一个项目都有预期的目标,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不同,评价的具体形式和标准就会随之不同。但项目的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评价就是根据收集的证据,针对目标问题确认差异得出结论而已,因此评价本身也是明确的。比如计划是否完成,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是否达到,资源使用是否高效率等等都是效益审计中常见的目标,评价时只需针对具体目标,切忌直接回答"效果(效益)好还是差"或者"效率是高还是低"等概括性的问题。举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职业培训项目的效果性审计中,可以用经过此职业培训项目人员的就业百分比来衡量。

二是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开展效益审计核心。但效益审计刚刚起步,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此审计人员只能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目前可从法律或法规的规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标准、部门制订的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政策和程序、部门以前年度的效益(上年或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的效益、专家意见、私营部门的效益等获得审计评价标准,而这些都应紧紧围绕审计项目的目标进行,审计评价中应注意排除非被审计对象责任和审计对象不可控的因素。从评价形式上讲,我们可借助一些量化指标来分析和情况说明。有些情况下,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好。如在一个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的审计中可以这样评价:"某某项目刚刚起步,完成时间将被大大推迟"。

3.坚持正确可行的效益审计方法

一是坚持效益审计与真实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真实、合法、效益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真实合法是基础,效益是核心。效益审计离不开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尤其在我国目前虚假信息资料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必须把效益审计同真实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保证效益审计在真实信息资料基础上分析评价。

二是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运用先进的审计模式、方法,包括风险评估及重要性确定、内控制度测试评价、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注重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改变以详细检查财务资料为主的账目导向审计,积极稳妥地采取风险导向审计等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是抓好审前调查。效益审计的要求高,专业性强,要将财务情况与业务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项目业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如果不了解,单根据帐册进行审计,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因此效益审计的审前调查要用较多的时间,掌握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法规规定、业务管理的程序、流程,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其内部的考核制度和目标,内部审计的有关文件资料;对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应有足够的认识,必要时可请专家一起参与调查,并从专家的角度提出审计应达到的总体目标以作参考。另外,还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特别要注重沟通技巧,争取最大限度地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重视审前培训。审计人员对真实、合法性审计较为熟悉,已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对效益审计的目标和方法还在摸索阶段,对有关的专业知识也缺乏了解。因此,审前应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每个成员都对项目能有足够的认识,不仅要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理解做的结果对审计总体目标有什么影响。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让每个审计组成员了解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具效率更富成果。

五是转变审计思路,灵活运用各种取证方法,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往的审计主要从资金入手进行详细审计,从帐册凭证中取得审计证据。效益审计则需根据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沿着项目的整个业务流程开展审计工作,要学会科学运用抽样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证据的采集要大量采用询问、观察、分析和调查表等审计方法,有些则需要结合审计经验判断来进行审查,取证时特别要注重事物的实质而非表象。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遵守谨慎性原则、积极利用专家意见,提高证据的专业水平,自始自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予特别的关注,以增强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

(二)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

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依•FCA受世界银行的委托,进行了近一年的调查,写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谋求发展的机会》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要点如下:

必须具有开展绩效审计的真正需求,并且了解可能带来的效益;

必须有政治和政府的支持;

最高审计机关领导任期要长;

吸取其他最高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经验和教训;

开展绩效审计的目的以及发展态势十分明确;

已有审计法规和一定的发展能力;

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政府委任了有水平的最高审计机关领导人;

必要的人力和财务资源;

对审计人员的激励和培训;

有财务审计基础。

那么,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实施呢?

1.信息收集技术:信息收集就是审计取证。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①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

②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

③座谈会。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适当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的人员参与座谈。

④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救灾资金、“两免一补”资金等。

⑤审阅法。审查阅读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2.信息分析评价技术

①比较分析法。比较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基准进行对比,基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设计、历史、同行业等。

②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困。比如某单位的办公费用明显超支,那么,是因为人员增加还是工作量增加?是因为浪费还是预算不合理?

③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方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辅助。统计抽样的方法有如系统抽样、分类抽样、随机抽样等。随机抽样有时会被误以为随意抽样,其实后者并不是统计抽样方法。在传统财务审计实务中比较经常使用的就是随意抽样,要么是主观选取数额较大的,要么是任意选取。而随机抽样是有严格规律的,可以使用随机数表,但最好是借助于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④量本利分析法。这是一项决策技术,原理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以选择最佳投资方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以赢利为目的企业,对其实际投资决策进行分析评价。

⑤净现值法。这也是一项决策技术,与前者不同的是它融人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其基本原理是将不同时期的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个时点上的货币价值,两者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五、案例分析

(一)深圳政府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名称采用的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是目前国际统一的称谓,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特点。然而,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在世界各国,甚至我国国内并未做到完全统一。“效益审计”就是我国另一普遍使用的绩效审计的名称。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是根据2001年公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进行的。《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部门进行绩效审计,每年向本级政府提出绩效审计报告,并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绩效审计工作情况。

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首次开展了政府绩效审计,并在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提交了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深圳市审计局选择市属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及使用和管理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并非偶然。深圳市审计人员是考虑了项目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初次进行绩效审计的自身能力,及有相关单位的接受和支持,最终从涉及交通、环保、城管、医疗和农业的五个备选项目中选定了医疗设备。

项目确定之后,审计人员尽量收集该项审计的背景资料,包括所涉及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运作机制、制度规定和管理状况等,还从财政局取得了有关投资、拨款的全部资料。与主管部门商讨,建立了该项绩效审计的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取证表格,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计划,制定了审计方案。这项审计并没有集中许多人力,而是重在确定审计组骨干人员。2002年8月至11月,4名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对深圳市人民医院等12家市属医院及卫生局的有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调查。审计组先选点进行制度测试,试用考核指标。根据实际发现的问题,适当修正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调整审计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步骤。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审计工作,设计审计取证表格,对所有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取证,获取并核实数据。对审计中确定的重点设备和部门,加强现场观测和实地调查,同时注意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以各种方式征询他们的意见。现场工作完成后,对审计取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问题和制度执行上的薄弱环节。经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专家交换意见,初步形成审计结果。

市属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及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结果,分基本评价、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和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四部分整理成文,再汇总其他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情况,一并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同意,形成《深圳市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首先由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进行审议,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初审报告。委员会对审计局的绩效审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审计的程序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全面,结论具有指导意义,工作富有成效。人大常委会结合初审报告,对绩效审计揭示的问题进行了审议,并将审议结果函告政府及有关部门加以整改。绩效审计结果引起了人大常委会的热烈讨论,绩效审计报告和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结果被媒体广泛报道。

以上我们可以得知:深圳市审计局作为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下的一个地方审计机关,谈审计体制问题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但深圳作为我国最早也是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拥有独立立法权,深圳市审计体制具有其独特特点。深圳市审计局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其中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其特色在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下设计划预算委员会。计划预算委员会担当着同香港立法会政府账目委员会同样的职责,审议绩效审计报告,并就此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在绩效审计方面,计划预算委员会与审计机关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审议和提出建议,提高了审计机关的作用。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大致可以分为立项、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其中立项阶段重视建立考核指标,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注重深入调查,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大量采用座谈、询问、观察等审计方法;编制审计报告阶段,注重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专家交换意见,审计结果分基本评价、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和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四部分,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同意,形成“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

(二)我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对我区(深圳)海上田园项目为例

背景:1998年8月,深圳市五套班子到宝安区考察时提出建设深圳市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的意见,1998年12月2日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该项目的建设规划。1998年12月24日,深圳市成立指挥部负责该项目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景区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1999年10月1日开园,实际于2001年9月28日开园。截至2003年6月30日,旅游区实际投入资金9.38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6.67亿元。旅游区建设总投资为11.03亿元,实际支付工程款8.79亿元。

评价:旅游区在促进深圳西部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宝安区投资环境、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旅游区营业近3年来,累计净亏损3515万元,预定8年左右收回投资的目标难以实现。

存在问题:

问题一:开工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从提出建设意向到计划开园营业仅有13个月多的时间。通常情况下,类似旅游项目的建设,一般应有2-3年的论证和筹备时间。由于建设时间紧、任务急,开工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也未作初步设计和编制项目总概算,项目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总概算,只有一个2000年1月补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做法与国家相关规定中的基本建设程序不符。

问题二:用地未经国务院批准

旅游区用地未经国务院批准,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旅游区占地1.61平方公里(约2415亩),其中征地929283平方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其他用地为临时租用,违反国家关于“建设征用土地1000亩以上,其他用地2000亩以上,由国务院批准”的规定。

问题三:部分工程项目自主发包

该项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施工项目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自行组织招标项目62个,自主发包项目49个,造价55088.27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68.50%。该项目整个工程分为326个项目,指挥部将工程发包价在300万元以下的311个分项工程自行组织招标或自主发包。

经粗略统计,未公开招标工程投资超过2亿元,占累计完成工程投资的25%。同时该项目的设计、监理单位也未进行公开招标,全部为指定承包单位,违反了广东省相关规定。

问题四:部分项目无施工合同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手续不够完整、不够规范,施工合同很多都是事后补签,部分项目甚至无施工合同,部分项目至今未办理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目前已经办理的施工许可证基本是在项目开工后才补办的。公司共建成1栋办公楼和3栋宿舍楼,但仅有办公楼和1栋宿舍楼报建,其余2栋宿舍楼没有办理报建手续,而且公司办公楼和1栋宿舍楼均以临时建筑报建,报建有效期已满,至今没有办理延期手续。

问题五:工程结算不及时

大部分工程结算不及时,项目未验收即交付使用。该项目共执行合同409项,已结算项目计19项,结算造价不到工程总投资的2%,尚有工程欠款2.03亿元。现已经办理验收手续的只有59项,仅占全部合同的14.43%。

问题六:债台高筑经营困难

每年5500万元左右的折旧费对后期经营造成巨大困难,公司2001年至2003年6月共亏损3515万元,改变局面难度大。据分析,年营业收入要达到15428万元,成本费用控制在7363万元,旅游区才能保本运作。这等于每天需售门票5333张,年客流量达到192万人次,年客房收入要达到2468.48万元,即入住要达到62.5%,而且房价不能低于目前价格水平的7.1折,每年餐饮收入需达2622.76万元。

同时,工程欠款高达2.30亿元,银行贷款2.47亿元,继续贷款困难重重,而且由于大部分工程尚未结算,产权不明晰,贷款、资本运作均受到制约,还面临同行业的竞争。

审计建议:

1.参股。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入股旅游区。走品牌化、集团化、专业化道路。

2.合作。景区提供部分资源,合作方提供资金共建旅游项目。

3.建房。旅游区提供土地,合作方提供资金,合作开发房地产,走华侨城“旅游+房地产”模式。

4.转让。采取招标或挂牌出让,面向社会公开转让。

5.转公益。将旅游区非经营资产划归公益性公园(事业单位)管理酒店等经营性资产出售或由企业经营。

六、本文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公共工程的大量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使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的重点逐渐转向了财政性资金审计、公共工程项目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上一些传统上的基层审计机关的重点的逐步“淡出”和新的工作重点的突现,使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重心”开始从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向效益性审计(绩效审计)转移,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绩效审计必定会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所有这些,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审计事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绩效审计已成为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机构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审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部门都积极开展这一审计形式,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指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2008年审计署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5,全国占2/5,今后要求加大投入绩效理念的分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近几年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本地区开展审计监督情况看,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在绩效审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比较缺失,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将通过回顾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内外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可行的绩效审计方法。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我区的绩效审计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兼于当前行政管理机构不够精简,人事浮肿效率低下的实际问题,绩效审计作为管理手段,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能够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为弥补市场的失效,实现高绩效的行政活动,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与监督,改善财政支出绩效。

三是加快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政府是经济责任受托人,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和利用,责任是否得以履行,需要政府绩效审计来判定,政府绩效审计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集中表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在加强对权力制约与监督中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时代赋予绩效审计的光荣使命。开展绩效审计就是要将其“业绩”与责任联系考虑,使其责任人格化。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产生较早,但真正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度增长,经济资源与需要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70年代后,政府绩效审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纷纷通过有关强制性立法将其纳入法定审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明确政府经济责任,反对官僚主义,制止贪污浪费,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最早有关绩效审计的论著,当属美国管理咨询师威廉伦纳德于1962年撰写的《管理审计》(WilliamPLeonard,1962)。随后,也有一些述及该方面的文章和专著。1985年,英国绩效审计理论权威约翰.3,格林教授编著了《绩效审计》(ValueForMoneyAuditinginThePublicSector)一书。20世纪90年代以后,绩效审计己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西方国家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方面非常注重实用性,善于总结在实务工作中产生良好效果的一些审计方法和做法,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再形成较系统的绩效审计准则或工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以指导此后绩效审计实践的开展,并在实践中继续修订和完善这些规范绩效审计工作的文件。

三、文献综述

当前,已有的文献基本上分为三类:一是国外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启示;二是国内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发展与现状;三是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

1.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产生较早,但真正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度增长,经济资源与需要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70年代后,政府绩效审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纷纷通过有关强制性立法将其纳入法定审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明确政府经济责任,反对官僚主义,制止贪污浪费,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我国审计机关主要开展的是财政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少,效果也不明显。但随着责任政府职能的强化,民主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绩效审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提上了议事日程。文献都在探讨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基础上,对我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目前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在体制、法制建设、方法研究等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逐步融人绩效审计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式的方法和对策等。

3.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实务案例非常少,只有部分文献中对绩效审计的重点、难点以及评价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的观点。个别文献中对深圳绩效审计的案例进行了讲解和剖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尤其是从基层审计机关来看,几乎很少有对这方面审计的研究。理论研究比较多,案例分析比较少,因此,真正在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上都比较缺乏。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本文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借鉴于先进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已有的事例,主要侧重于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情况,同时结合本地区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的主要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于我们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环境下的绩效审计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基层审计机关当前开展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理念、方法、途径:即绩效审计方法问题、绩效审计风险的控制问题和绩效审计标准的建立及选用问题。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现有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不足之处,并理清研究的大致思路。

2.理论分析法

通过研读审计学、管理学、审计理论研究等相关理论,寻找并整合审计方法的理论依据,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依据,为全文的研究寻找理论支撑。

3.系统分析法

通过系统总结近地区及本地区审计工作的主要做法、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开展绩效审计的方法途径。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现有政府绩效审计的典型做法进行案例分析,并给予评价,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五、写作提纲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选题意义

第二章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一节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第三章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回顾

第二节基本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节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开展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方法

第一节完善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几项工作措施

第二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

第五章案例分析

第一节深圳政府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第二节我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本文小结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政府绩效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实践与发展。通过本文对绩效审计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对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审计工作提出一些理论依据,重点在审计方法的研究。

(二)研究的难点

研究的重点也就是本文研究的难点,由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少,实务案例甚少,而且本地区在开展这方面的审计没有经验,对审计的方法研究往往会只停留在现有文献的论述及分析上,缺少实践基础。因此,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要在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三)研究的创新点

从现有的研究看,指导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大多理论性比较多,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应该是从当前国内外发展的综合评述基础上,对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一些实践性的意见,提升理论研究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七、写作进度安排

本文的研究计划分为5个阶段:

第1阶段(5月)为文献阅读阶段,主要是查找相关研究文献并认真阅读,为本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2阶段(6月——7月)为资料搜集阶段,搜集相关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资料,尤其是近边地区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并进行归类、总结;

第3阶段(8月)为起草初稿阶段,分章节起草本文的初稿

第4阶段(9月)为文稿修改阶段,将初稿提交导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及时补充新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相应的修改,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润色;

第5阶段为论文成稿阶段,论文全部完成并准备答辩。

七、实验(调查)计划

第一步收集相关文献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实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整理初步研究方法思路。(5-6月)

第二步根据针对性、实用性原则,就邻近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与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取2-3个区县审计局为例。(7月)

第三步按照本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与思路,并以实际开展的项目为样本,组织实施。(7-9月)

第四步根据开展审计的实际效果,对绩效审计方法进行评价,再次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10月)

八、参考文献:

1、刘家义:2008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刘秋明:《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审计研究2007年1期

3、王会金,易仁萍:《试论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审计研究

2007年1期

4、张政晓:《美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13期

5、金齐天(编译):《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中国审计2008年第2期

6、石福海:《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第4期

7、冷吉华,朱荣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效益审计》方法初探中国审计

2008年第6期

8、宋艾芳:《比利时绩效审计及其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第7期

9、孙岩,庄琪:《审计事项分析法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介绍之一中国审计2008年第17期

10、孙岩,庄琪:《风险评估模型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介绍之二中国审计2008年第18期

11、代勇,孙晖:《效益审计调查问卷方法的应用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12、温美琴,胡贵安:《基于政府绩效评估视角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审计研究2007年第6期

13、蒋杰,《浅议政府绩效审计》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4、赵惠惠,《我国政府审计中绩效审计模式研究》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5、段景霞,《从科学发展观看政府绩效审计》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年第1期

16、杨柳,《浅谈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经济与法2009年第4期

17、王国宏,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实践分析》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8、王琼林,湖南大学,《我国绩效审计实施的现实问题研究》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枝江市审计局,《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探索与构想》审计月刊2009年01期

20、阮春玲,《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审计与理财2009年02期

21、《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现代商业2009年第5期

22、MortimerADittenhofer.PerformanceAuditingSimplmed[J].

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71(Mar.一Apr.):191—195.

23、Christopherpollitt,Xaviergirre,Jeremylonsdate,robertmul.performanceorcompliance?-performanceauditandpublicmanagementinfivecountries[J]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24、H.J.terBogt.Politiciansandoutput-orientedperformanceevaluationinmunicipalities.AccountingReview,2001,Vol.10:621-643

25、王晓梅,《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未来发展问题研究》,财会通讯2008年3期

26、叶枫,《审计署“五年规划”:绩效审计将进入金融、财政领域》21世纪财经报道2008-7-15

27、C.WSchandl: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ment,1978,Preface

28、David.N.Ricchiute:AuditingConceptsandStandards,south-westernPublishingCo.,1982

29、A.CLittleton:ACCOUNTINGEVOLUTIONTO1900,Russel&Russel,1993

30、Vatter,WJ.,StateoftheArt-Non-businessAccounting,TheAccountingReview,Vol.LIV,No.3,July1979,pp574-584

31、刘力云,《选择和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方法》审计研究,2004年6期

32、项文卫,《试析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1期

33、魏长华,《构建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中国审计》2005年1期

34、彭兰香,黄佶,《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及启示》[J].财会月刊,2007年15期

35、王春香,《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索》[J].甘肃农业,2006年2期

36、彭媛媛,《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比较与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8年1期

37、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2004年6期

38、张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2期

39、刘亚平,《关于开展部门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03年13期

40、周勇、申崇女,《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9期

基层审计范文篇8

一、统筹是基础

审计工作具有事物的特殊属性,是独立的经济监督工作,体现着一定的计划性,随机性、程序性、规范性、综合性和经常性。适应社会需求,化解资源压力,搞好资源配置,超前统筹谋划就成为第一道关口。从基层审计机关来看,在审计资源整合上是牵头部门,是主要角色,有必要针对新情况,新特点、新思路做好各项统筹工作。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统筹。基层审计机关的干部大多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多年又习惯于审计组的“独立作战”,思维方式和审计方式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能力显现不足。即使进行资源整合,也只是内部行为,打破科室界限,在人力使用上统调统配,跳不出既有的工作圈。纵然审计任务日趋加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只能疲于应对,很少考虑联合社会力量,形成“整体作战”,这其中也存有多种疑虑因素,导致不能跨前一步。因此,在审计资源整合上,首先要从认识上统筹,敢于解放思想,勇于转变理念,善于创新思路,敢闯敢试,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发挥基层审计组织体系的整体功能。

其次,要从计划管理上统筹。审计工作有着很强的计划性,需要根据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和主客观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去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尽可能地具体化和量化,充分预期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以便如期完成计划,便于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但是,随着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的比重量日渐提升,社会需求和形势任务无疑将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基层审计组织体系中的资源整合,国家审计机关要在计划管理环节上进行统筹,对纳入计划的项目,预定出由整合资源去执行计划,确保项目计划顺利完成。

再次,要从交办任务上统筹。修订后的《审计法》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执法范围,加上地方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交办和委托审计俱增。这种受托审计体现着随机性,集中性和时限性,往往难以纳入计划,影响着既有计划的安排,资源和任务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资源整合上,要针对交办任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统筹,做到总揽全局,把握整合资源在执行任务上的重点,统筹安排,有序进行,形成合力,使交办任务按照委托方的意图顺利完成,做到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原则性与创造性统一,既兼顾任务完成,又锻炼队伍。

二、整合是关键

基层审计组织体系资源整合,说到底主要是人力资源整合。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整合质量高不高、人的积极性大不大,决定着审计项目能否质量最大化。各基层审计机关情况不一样,其他审计人力资源素质有差异,在资源整合的措施上将会各有不同,但最主要的要分两步走,即整合后的审前准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

审前准备阶段,重要的是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人力资源整合。由基层国家审计机关承担整合任务,制定整合方案,落实整合措施。不仅在内部资源上有力整合,而且在社会资源整合时严格把关,做到既有服从性和创造性,又能从局部工作和大局工作出发,还要兼顾眼前工作和长远打算。二是统一审计工作要求。在人力资源整合后,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组提出统一的明确要求,从审计方案的编制,审前调查,审计项目的实施等审计程序,都要围绕审计目标提出要求,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三是统一审计质量目标。由于新的组合,必须从严要求审计质量,尽最大努力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纪律,建设和谐审计组,激励在审计质量上有一个高起点的目标追求。

在人力资源整合后的审计方式方法上,既可以多形式运作,又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初始阶段,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是实行分审。主要是相对社会审计组织整合人员而言。对有一定审计能力又能独立执行审计任务的社会审计组织整合人员,实行才取其长,用当其宜的做法,让其独立承担审计项目,各自组成审计组分别实施审计。这种方式利于配合,提高效率。

二是实行协审。将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整合的人力实行搭配重组,由审计机关的人员担任主审,唱好主角,社会审计人员进行协审,优势互补,可以及时地选准突破点,找准结合点,踏准落脚点,减少分审后再度核查的麻烦,降低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是实行辅审。考虑到内部审计职能的差别和熟悉内部情况的实际,单独行使审计有一定难度,可以在资源整合后为审计人员辅审。一方面,可向审计人员详尽地介绍情况,使工作尽快切入。另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可向审计干部学习审计业务,提高水平。再一方面,审计人员可借助内审成果,突出重点地审计,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此外,审计资源整合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和非人力资源资本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整合各方的积极性。

三、质量是重点

基层审计组织体系的资源整合,是应对人手少,任务重的一项措施,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一种审计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廉政建设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因此,审计资源整合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保证审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作为推行审计资源整合的基层国家审计机关,在资源整合后,针对审计质量问题,应注意把好“三关”:

其一是把好审前检查关。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组合审计,都要对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审计调查与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初步执行分析、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以及审计通知书等审前准备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把关,防止出现纰漏影响实际操作和审计质量,以此打好基础,保障项目合规进行。

基层审计范文篇9

[关键词]基层审计项目计划理性选择

审计项目计划,尤其是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是基层审计机关对年度审计工作任务的统一安排,也是对当年度审计行动方针、内容重点、完成措施、时间步骤的超前具体安排,有利于全面履行审计职责,行使审计职权,有效重点监督.由此,实施审计有着较强的计划性,而审计计划具有一定的严肃性,通常纳入考核内容之一。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审计工作的实际,原有的审计项计划制定模式已不适应需要,有必要选择一个现实、实际的计划制定模式,作为审计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今后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基层计划设计者与决策者参考

一、现阶段基层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式与度

多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取向上,大多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因:

一是计划制定的连动性。基层审计机关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基本上是在省、地审计机关层层召开审计工作会议或计划会议拿出总盘子后,在这个大框架中去制定的,实际上是上级计划在基层的移植或套用。只要知道上级计划的内容,可管窥基层项目计划的全貌。其优点在于审计项目计划可保持上下连动,达到施审中的有机整体推进。

二是计划制定的指令性。基层审计机关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处于双重领导体制的考虑和审计任务的统一性,总是把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审计项目放到突出位置,作为指令性任务在年度计划中加以体现和落实,以保障上级审计机关项目计划有序实施和完成计划的基本需要。

三是计划制定的针对性。基层审计机关现阶段制定项目计划中,有一定比重的自行安排项目。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力量,按照审计管辖和分工,有针对性地就地方工作重心和发展大局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计划进行监督,使之既有针对性,又有重点性。

四是计划覆盖的全面性。基层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基本上立足于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基于人力资源的制约,普遍对审计单位在几年中实行轮审。因此,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尽可能兼顾计划的覆盖面,力求达到全面性。

从基层实践看,正是以上述模式去适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达到了计划管理,保证了审计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现阶段基层审计项目计划运行的变与调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对审计客观需求的增长,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后,潜存着一定变数,难以一成不变,不得不年年作出调整,也在报批、考核中增加了工作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缺乏针对性导致的变化。在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中,基层审计机关作为重点之一纳入计划。但有的统一组织的行业审计项目,上下差距较大,基层实行报账制,核算在上级主管部门。因此,基层没有必要实施审计,即便审计只能应付过场。纳入项目计划的项目,不得不由统一组织审计机关或基层机关作出变更或调整。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计划,导致原定计划的变化,使计划管理达不到应有目标和既定目的。

其二,计划适应性导致的变化。在纳入计划管理的自行安排项目中,大多年初由业务科室提出初步安排,由班子审定平衡,再报县政府审核批准。但是在计划确定后,往往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一方面,被审计单位被确定后,由于改革、改制,权力、财务上划,实施审计没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有的被审计单位被纳入项目计划后,由于监督部门多,提前实施了财务检查,为避免交叉监督,只能进行变更调整。由于原定计划在适应性上的不足,导致项目计划变化已比较普遍。

其三,增多随机性导致的变化。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审计监督,委托、交办审计项目日趋增多,基层审计处于被动受托位置。不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建设项目审计以及其他交办审计,都有着较多的随机性和集中性、时限性。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只能部分项目纳入计划管理,大量项目将是随机委托和交办的。这种随机性、集中性和时限性,对既定项目审计计划具有较强的冲击力。为完成任务,只能对原定项目的时间及措施延后,有时只好对项目计划作出调增或调减,影响了原计划的有效执行和组织实施。

三、从今后基层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的定与统

既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加以考核,有其严肃性和规范性,那就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在编制项目计划上大力创新,以适应需要。只有在项目计划制定上创新定与统,基层审计机关才能明确规与责。今后在项目计划编制时,自上而下应考虑如下模式:

第一,统一型。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可以说是上级审计机关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审计机关的意图,每年由上级审计机关统一进行部署和安排,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在萎缩,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屈指可数。财政实行是的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集中核算,并逐步向“乡财县管”的体制转移,可纳入计划管理的项目已为数不多。而受审计管辖范围的约定,县级以上审计机关又层层统一组织项目或进行授权,既繁琐又影响计划编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强化统一性。即由省级、最低由地级审计机关统一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如审计署的计划,覆盖派出局、特派机构一样,达到同标准、同部署、同考核。将地方交办审计不列入计划。这样,基层审计机关只负责落实,有利于计划的执行。

基层审计范文篇10

近年来,市审计局基层组织工作按照当地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组织部的统一要求,以创先争优、“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载体,以深化审计机关文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和审计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打造审计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审计文化,以“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理想信念,不怕吃苦、不畏艰难、不计得失的奉献品格,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职业操守,与时俱进、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创新意识,意志统一、富有活力、和谐高效的团队作风”的湖北审计精神为主线,加强审计质量文化、审计效率效益文化、审计管理文化、审计创新文化、审计廉政文化等审计文化建设,广泛开展“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理念教育,宣传审计职业道德模范,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引导审计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纪律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

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机关氛围。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审计干部,使审计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有利于审计干部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审计干部的兴趣爱好和良好情操,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引导审计干部正确看待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针对一线审计人员任务重、压力大的实际,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审计干部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培养审计干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动力源泉。结合人员少而精、党员干部占绝大多数的审计局机关特点,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建设学习型机关合二为一。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的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自觉实践者。全体审计干部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审计业务知识学习,根据岗位职责需要,适时举办学习辅导和交流,不断更新审计知识,提升审计能力。针对审计机关工作实际,引导审计干部养成持久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切实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同时不断推进学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形成学习长效机制。非学无以立党兴党,不学无法创新创业。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审计文化建设更为审计机关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