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2:55:10

价值性

价值性范文篇1

97年12期《学术月刊》刊载的朱立元先生大作《对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几点思考》,对97年1期《文艺研究》陆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微》提出了商榷意见。无论陆先生对马克思译文的重新校译、诠释,还是朱先生对陆先生美学观点的置疑,放到当下的美学学术环境中都十分珍贵。这表明,我国美学界一批中老年美学家依然在坚守美学阵地。众所周知,美学危机是个世界性的话题。早在本世纪初,西方“许多智力过人的学者都已放弃了对美的本质的思考”,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的色彩”[1]。而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兴起,在当代西方,传统美学的悲剧命运也已宣告结束;各种美学体系已被解构成语言的碎片了[2]。在20年纪下半叶依然能保持繁荣的中国当代美学,能否避免这一危机,这已是摆在各美学派别面前的共同课题,也是美学界所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实际上,90年代以来,美学在中国的危机同样来势迅猛,中青年美学学者在纷纷背弃或解构美学的同时,也开始对美学“合法性”进行质疑。赵汀阳先生便曾尖刻地指出“通常意义上的那些美学研究,无论多么深入和细致,都无法消除我们在艺术活动中所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个‘审美上的困惑’。简单地说,那些美学理论没有用处。”“美学只是一种手法”而已[3]。试问:如果美学学科本身都没有存在价值了,那各美学派别之间的论争还有什么意义呢?正因如此,我在对陆、朱二位先生深表钦佩的同时,也对他们之间的讨论,以及围绕实践美学的论争前景深表忧虑。美学论战,从来易攻难守,极易两败俱伤。我国美学界数十年论争不断、“增熵”不已、使美学学科日趋衰败的历史教训值得反思。所以,我想借两位先生文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坦诚地谈一下我对美学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规范性、建设性意见,一并请教于两位先生及美学界同行。

一、从“美的规律”阐释谈美学研究方法

无论对中国那一派美学来说,《巴黎手稿》中包含的美学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它不仅对审美发生学美具有纲领性意义,而且对审美价值研究极具启发意义。但无论那一派美学家从《巴黎手稿》中获得怎样的美学理论资源,得到怎样的启迪,有一点,我认为应当达成共识,即《巴黎手稿》不是马克思的美学著作。马克思的确有天才的美学思想,但马克思并没有建构并完成自己的美学理论。这是美学的缺憾,但不是马克思的缺憾。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是真正把社会科学变成科学的理论巨人,他是以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研究的。众所周知,《巴黎手稿》全称是《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在《手稿》中已作了充分展开。但其后,马克思却用了数十年的心血来完善自己经济学体系,临终《资本论》还没有完稿。每当我读《资本论》时,都会为马克思博大学识缜密逻辑所深深折服。因此,我们应以同样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马克思的理论遗产包括美学遗产,不应轻言“马克思美学”,更不应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前苏联有一个很坏的学风,即轻帅地拼凑或建构各种“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借马克思的招牌吓人。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的话,我想,他肯定会像他晚年严正声明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否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

退一步讲,即使马克思美学已经成为完善体系,如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那样,它也不应当成为我们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当代中国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已经大大突破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我们的美学研究又有什么理由停留在对《巴黎手稿》的推演和阐释上呢?当代的美学研究,应当是开放的,方法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我们提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西方引进的各种方法,但唯有这种从本本出发的“经典演绎”方法不应提倡,这不仅因为它早已为经典作家所深恶痛绝,而且将遗害美学研究本身。到头来,不仅将导致美学的悲剧,还将酿成美学学者自身的悲剧。

我讲这些,决没有否定陆梅林先生对《巴黎手稿》重新译校的贡献的意思,我完全同意朱先生对陆先生努力的肯定。而且我还认为,陆先生的译校,可以从此终结国内学者继续从“两把”不同“尺度”角度对“美的规律”推演的努力(晚近的这种努力见《云南学术探索》97年3期发表的《试论“尺度”与“美的规律”的关系》一文),不再把“合规律、合目的性统一”作为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阐释,可以很好地起到“优化”美学“资源配制”的功效。当然,这并非是对“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统一”命题的否定;只要这一命题能揭示审美发生规律并适应于某种美学阐释,它就是合理的美学命题,只是不要再把这一命题归在马克思名下便是了。同时,我也赞同朱先生对陆先生的批评。我认为陆先生把自己的美学理论建立在对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重新阐释上,从方法论上便是不可取得,而正象朱立元先生已经指出的,若干结论,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逻辑偷换中获取的。如果我理解的不错的话,陆先生所推演得出的美学结论,关键是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这当然不是新的美学观点,只不过是借对马克思的重新“解读”强化这一观点的权威性而已。朱立元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蔡仪先生的学说。

“凡是符合美的规律的东西就是美的事物。……那也就是说,事物的美不美,都决定于它是否符合于美的规律。那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美就是由于它具有这种规律。”

这里的关键是把“符合规律”偷换成“具有规律”。“具有规律”虽然极不合常理,但却是蔡仪先生得以推出他的结论的关键环节。因为蔡仪先生认为,“美的规律”所要求的,“就是以非常突出的现象充分地表现事物的本质,……这不就是我们在艺术理论中所说的典型的法则吗?是的,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这“是根据马克思的话的意思合乎逻辑地得出来的。”蔡仪先生这篇大作的题目是《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4]其实,却是蔡仪先生在论美。不知这是否也是一种“规律”:所谓“经典推演”方法,最终都变成了“六经注我”;彻底的唯物主义,导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经典演绎”的美学方法,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些中年美学家对待《巴黎手稿》的态度上,同样存在于中青年美学家对待当代西方哲学经典的态度上,只不过他们的美学研究起点和逻辑归宿,是换成更时髦的海德格尔等人罢了。但愿新一代美学家不要把这种方法带进21世纪——如果21世纪中国的美学依然存在和繁荣的话!

二、从“美的规律”性质谈美学学科定位

无论马克思是在普通语义上还是在美学意义上运用“美的规律”概念,“美的规律”对于美学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美的规律”如何认识和把握,却涉及到美学学科性质定位问题。

美学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科?在我们的美学研究中,这似乎是一个无需提出的自明性问题。翻开任何一本美学史,尤其是中国人编著之美学史,我们会看到,几乎中外古今所有名家涉及“美”的学术言论艺术思想统统被纳入视野之内,横串纵联,网络成篇,似乎人类历史上真有那么一门以“美”为探究对象的“美学”,流派纷呈、但学科性质相同,有某种与伦理学、文艺学比肩平坐之学术地位。其实,这只是近现代人,尤其是专冶“美学”学者自作多情地主观架构。从严格意义上讲,人类从来就没有过同一性质的元美学。同样“美”的“话语”,在不同学者那里,其语义所指、逻辑意义、哲理内涵是大不相同的。依据各自研究的方法和向度的不同,我认为,实际上存在着两大类四种不同的美学:一大类是属于人文哲学学科的思辨美学、诗化美学,另一大类则是社会科学美学和自然科学美学。当然,这两类美学是有关联的,人文美学自然也要摭拾一些美的经验羽片,但那只是它用来进行哲学思辨和美感体验的素材,它们往往是所谓唯心哲学或分析哲学、生命哲学、人本哲学、艺术哲学等等的附属,其美学往往是与相应哲学一体的存在;科学美学也有人文哲学基础,但它的哲学基础一般是科学的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这些哲学只是其探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的理性工具,其美学本身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便是所谓美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和复杂之处。[5]

对这几种美学性质的详尽论述不是本文的任务,我在此所要强调的只是这种划分本身。因为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陷于统一“美学”的误区中,似乎只要沿着既往美学家思路探寻下去,便能走出美之迷宫,发现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奥秘。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原本就是不可能的。对古典和现代许多思辨哲学或诗化哲学家们来说,“美”是他们思辨苦海中的一叶扁舟、心灵索道上的一根青藤。只有凭籍它,哲学家才获得思辨的自由、才能进行自由的思辨;只有抓住它,哲学家才能寻到自由的灵魂、才能体验到灵魂的自由。从本质意义上讲,纯粹的哲学人文美学都是“意义”和“灵魂”美学,“美的规律”也是意义存在和灵魂探求的规律,而对意义的终极追求、对灵魂的自我拷问,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操练,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美的规律”也是永无终结的。但对于真正的科学美学来说,诠解美的本质,阐释美的规律,却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美的本质、规律阐释对于它来说,不应是只能容许某种信仰生存的狭小载体,而应是能“普渡众生”抵达美的世界的宽畅通道。它应当能够经受住形而下的证伪,应当具有共度性,具有可复验性,“美的规律”也应当具有真理性,即使是相对真理。因此,各类不同性质的美学虽然可以互补共存,为美学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但它们之间,由于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科规范不同,所揭示的“美的规律”基本上是无法兼容共度的,也难以通过论争辨明“是非”的。打个不十分恰当的比喻,科学美学的派别之争,好比足球,通过激烈角逐,可以分出胜负、发现美的真理;而哲学思辨美学,好比气功,虽皆体大精深,益智启明,美妙无比,但各派之间难以兼容;而人文诗化美学,干脆如同中国的太极,一人一套路数,感悟甚美,但你却无法与其过招。这便是宗白华先生、王朝闻先生极少遇到批评对手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进行“美的规律”讨论时,便首先要确定自己并搞清对方的美学性质。朱立元先生在批评陆先生将“美的规律”客观性混同“自然规律”时,指出:“‘美的规律’在我看来,无疑是属于社会历史范畴的”。“美的规律显然是与人不能分离的,是人类社会的规律,而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根据上述美学分类,这里的“无疑”显然是有限度的:对于社会科学美学来说,它“无疑”是正确的,笔者本人也认同这一观点;但放到其它美学之中,却是可以“有疑”的。譬如对人文哲学美学来说,虽然其本身属于社会历史现象,但所阐释的“美的规律”却不一定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同样,对于自然科学美学,其“美的规律”虽然与人不能脱离,但也不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在前文化审美物理、生理、心理层次上,所谓“美的规律”就是与人体结构直接相关的自然规律。离开若干自然规律,前文化“美的规律”便荡然无存。

目前美学界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少对学科性质定位的自觉,许多学者都认为自己所建构、所研究、所坚持的美学是一种既有思辨性、又有科学性的“元美学”,自己所发现和把握的“美的规律”是普遍性规律,结果却往往衍生出某种既非人文美学亦非科学美学、既无哲学品格又无科学生命的僵死美学教条。某些洋洋大观的美学著作,一面言明要用“美的规律”唯物地指导审美实践、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一面却得心应手地操作着各派哲学美学语言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使“美的规律”越来越玄学化,越来越失去实践意义。譬如“美是和谐”、“美是自由象征”、“美是形式内容统一”之类的美的定义或规律,对康德们来说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但放到“形而下”的科学美学体系中用来指导审美实践,则近乎处处通处处不通的谶语。其实,中国很需要有自己的纯思辨美学,需要有思辨的“美的规律”;但前提是要有纯思辨的哲学,而在“形而上学”已被解构的今天,要建立这样的哲学和美学体系,显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同样,蔡仪先生的“美是典型”说,如果放到自然科学美学体系中,完全可以成为重要派别,笔者曾将其运用在前文化层次人体美的阐释上,发现它很有科学性。无论女人体还是男人体,凡是不能充分体现类特征的个体,很难被视为美。但遗憾的是,蔡仪先生将“美是典型”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普遍规律,则漏洞百出。陆梅林先生认为“美的规律”是前人类就存在的,在譬如物理或生理美层次上,也无不妥。笔者也认为,若干前文化美的确与人的动物躯体和生理结构密切相关。譬如,如果人的双眼不是对称结构而是如比目鱼那样挤在一边,那今天人类视觉对称美便荡然无存,这也与实践毫无关系[6],但陆先生同样把它视为普泛的“美的规律”,则难以自圆了。

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越和否定它的美学学者,尽可去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而不必靠“超越”、“否定”的舆论迫使实践美学的“引退”——而是实践美学自身的学科定位:它究竟是给审美实践以指导的社会科学美学还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人文思辨美学。目前的实践美学是具有科学品格的,譬如,在对审美发生规律的揭示上,实践美学的科学性是无可替代的;在文化审美价值生成的阐释上,也是有阐释力的,当然需要对“本质力量对象化”所造成的“泛美主义”加以适当限定(详见后文)。但就实践美学的整体学科特征来看,我个人认为,它更接近于思辨美学。实践美学中不仅有“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难以证真或证伪的思辨概念,而且,“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也成为以实践为本体思辨展开揭示“美的本质”与“规律”的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石。这使实践美学所揭示的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样具有极大的审美阐释盲区。

当然,对于思辨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并不是缺陷,或许正是其纯正学术品格的体现。譬如说视觉对称美,只是源自人的两眼结构,显然毫无学问深度可言,而如果用思辨的语言,将其解释为“有意味形式”、“自然向人生成”或“实践劳动创造”等等则显然深奥的多。但对于要走向科学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却是严重的缺陷,但它并不能靠对现有体系的修补来解决,而是要靠新的体系建构和对“美的规律”的充分揭示来实现。这却是很难的。笔者从事社会科学美学研究,自知才疏识薄,用了几乎15年时间也没有穷尽对“美的规律”的把握。因此,看到有些先生能在一篇论文揭示美的规律,而且附带将真、善、美规律统统网尽,我只有像当年福楼拜对乔·治桑所表示的那样,羡慕之余,只能自愧弗如[7]。

三、从价值属性谈审美价值

从价值学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正如朱立元先生指出的,的确不是美学新说;但引进价值概念后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事实。究其原因,我想大半不在美学自身,而在价值学。数十年来,哲学界对价值学深入研究后,竟得出几乎与二千前年柏拉图“美是难得”的同样的结论:价值是哲学理论中“最深奥、最烦难的领域之一”[8]。我这样说,也决没有否定价值学美学的意思,而只是说,美学学者在运用价值概念时要多一些谨慎。像陆梅林先生认为价值是“物的物质属性”的观点,今天在价值学研究中便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否定。否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的“说法”,而是因为其学说本身难以自圆。像商品价值,它“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9],怎么能说成是“物的物质属性”呢?朱立元先生认为价值是“关系范畴”,是目前哲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我则认为价值的存在论本质是一种系统属性,是一种结构性和获得性系统质,如商品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系统中才存在。当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可以共存,彼此间的论争也不属于美学范畴;无论我们引进怎样的价值理论,关键是要能解决美学的理论困境。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之中同样不应当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马克思生前虽然在一般语义上用过“价值”概念,但他从未从哲学角度研究过“价值”;马克思著作中的“价值”,主要是经济学的价值。这与西方学术史上哲学“价值学”较经济学“价值学”诞生较晚的轨迹是基本一致的。因此,陆先生所谓“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看来”云云,是欠严谨的。而朱立元先生引用的马克思那段论“价值”的“经典语录”也有误,“‘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10],并不是马克思原话,而恰恰是马克思转述他所要批驳的瓦格纳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这一“误读”,是十多年前郝晓光先生首先发现并更正的。其后,李德顺先生在他的《价值论》中又有详尽的考证。马克思不同意把“商品价值”作为这种“价值”属概念的原因很清楚,因为这种作为种概念的“价值”实际上是从“使用价值”演绎出来的等值概念,瓦格纳企图用这种推演将“商品价值”变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派生物,以抹煞“商品价值”的特殊社会本质。因而,无论这一表述多么合乎我们对价值的理解,也不能拿来作为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定义[11]。但十多年来,由于学科隔阂,美学界经常有人将其作为马克思的“价值”定义习惯性地转引,这里顺便更正,以免继续误读下去。

其实,这段话是不是马克思的原话,并不影响它的真理性。李德顺先生自己也认为哲学价值更接近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他的“价值”定义也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属于价值“效用”说。因此,上述“误读”,也不影响朱立元先生对价值和审美价值论述和他对陆梅林先生的批评。而正如朱先生指出的,陆先生同样也认同价值“效用”说,陆先生甚至直接把“使用价值”概念作为“价值”的定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效用”说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无法涵盖作为价值“特殊”的“商品价值”,更无法充分解释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一些学者在运用效用价值探讨审美价值时,甚至陷入了阐释的循环:客体具有审美价值,所以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而客体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则是因为它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这样的“美学研究”,确如赵汀阳先生所说,“没有用处”。同时,审美应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超功利性,这也是各派美学的共识,而效用价值恰恰是指物的功利价值。尽管效用价值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但毕竟不应成为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的主体。正因如此,价值“效用”说使我的审美价值系统研究,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为此,我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观点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文化价值与文化效用价值共存的“价值二重性”观点。

大家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文化实践活动,都是自觉的意志行为,都有着既定的实践目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客体、创造客体的文化效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和对象的文化价值。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创造力合目的性的付出,体现出主体的文化效应价值;作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客体的千差万别的文化效用价值。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另一方面看,则是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的确证,它体现出主体的文化价值;作为性质相同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它对象化形成客体的文化价值。客体的效用价值不完全等同于主体的效用价值,更不完全等同于主体或客体内含的文化价值。而主体的文化价值对象化为客体的文化价值,并由客体文化价值加以对象性确证,因此,这两者是完全等值的。

价值性范文篇2

关键词:知识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知识经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断受到一些挑战,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一、“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及其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人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白领工人的数目已经超过蓝领工人;科技产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日益提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大对高科技领域和教育的投资,以便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占有一定席位……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类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不断取得新成就,人类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知识经济下了一个著名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更新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支柱,在经济增长源泉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

知识价值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有些学者认为,为反映知识在经济中的首要地位,经济理论中要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例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写道:“‘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我们必需创造一种知识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的实体是知识,价值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量决定的。”“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知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985年,日本学者芥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用“知识价值社会”来描绘未来的社会。他说:“我在这里引出了‘知识价值’这一新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知识的价值’、‘知识所创造的价值’。更严密的定义是:由于符合社会构成与社会主观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创造性的知识价值。”1999年12月北大历史系教授何顺果先生发表了《劳动时间不再决定价值——千年经济回眸》一文,根据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清楚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时间已不再是并且必然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尺度”。

二、知识价值论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但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并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鲜活生命力,因为: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仍然具有商品的两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信息)的意识形式。它不是人脑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过人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对相关对象的观念掌握,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产物。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能量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当知识参与生产和交换过程时,就形成了知识产品,于是它们就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知识产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都具有有用性,因而具有使用价值;但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正如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不创造价值一样,所以知识产品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知识产品都具有价值。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二重性理论仍然适用。

一些学者提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时尚处于工业经济初期,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在劳动过程中也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因而马克思所指的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体力劳动,在科技如此进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虽然马克思那个时代,直接劳动者的劳动,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是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价值。

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产劳动的具体形式会有所变化,但只要商品经济存在,这些劳动具体形式所体现的对人类劳动力耗费——抽象人类劳动,是不变的。而且,马克思也从未把劳动仅限定为体力劳动,并非没有看到知识,智力的作用。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一般劳动不单纯表现为体力劳动,而是体现为各种智力的付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还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在知识经济时期仍然具有生命力。

再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总公式W=C+V+M对知识产品同样适用。

创造价值的仍然是人类的活劳动,这是知识经济无法改变的事实。在知识经济时代,c无论是指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设施。还是指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人类加工过的劳动对象,但他们都不能自身创造价值,他们只是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V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劳动产品中的体现。M是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高于v的那部分价值。因此,在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无论是旧价值的转移还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都难以找到知识创造的价值,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公务员之家

价值性范文篇3

关键词:知识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知识经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断受到一些挑战,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一、“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及其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人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白领工人的数目已经超过蓝领工人;科技产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日益提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大对高科技领域和教育的投资,以便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占有一定席位……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类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不断取得新成就,人类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知识经济下了一个著名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更新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支柱,在经济增长源泉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

知识价值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有些学者认为,为反映知识在经济中的首要地位,经济理论中要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例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写道:“‘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我们必需创造一种知识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的实体是知识,价值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量决定的。”“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知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985年,日本学者芥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用“知识价值社会”来描绘未来的社会。他说:“我在这里引出了‘知识价值’这一新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知识的价值’、‘知识所创造的价值’。更严密的定义是:由于符合社会构成与社会主观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创造性的知识价值。”1999年12月北大历史系教授何顺果先生发表了《劳动时间不再决定价值——千年经济回眸》一文,根据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清楚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时间已不再是并且必然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尺度”。

二、知识价值论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但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并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鲜活生命力,因为: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仍然具有商品的两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信息)的意识形式。它不是人脑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过人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对相关对象的观念掌握,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产物。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能量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当知识参与生产和交换过程时,就形成了知识产品,于是它们就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知识产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都具有有用性,因而具有使用价值;但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正如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不创造价值一样,所以知识产品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知识产品都具有价值。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二重性理论仍然适用。

一些学者提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时尚处于工业经济初期,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在劳动过程中也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因而马克思所指的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体力劳动,在科技如此进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虽然马克思那个时代,直接劳动者的劳动,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是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价值。

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产劳动的具体形式会有所变化,但只要商品经济存在,这些劳动具体形式所体现的对人类劳动力耗费——抽象人类劳动,是不变的。而且,马克思也从未把劳动仅限定为体力劳动,并非没有看到知识,智力的作用。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一般劳动不单纯表现为体力劳动,而是体现为各种智力的付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还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在知识经济时期仍然具有生命力。

再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总公式W=C+V+M对知识产品同样适用。

创造价值的仍然是人类的活劳动,这是知识经济无法改变的事实。在知识经济时代,c无论是指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设施。还是指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人类加工过的劳动对象,但他们都不能自身创造价值,他们只是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V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劳动产品中的体现。M是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高于v的那部分价值。因此,在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无论是旧价值的转移还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都难以找到知识创造的价值,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公务员之家

价值性范文篇4

一、公众性

写实性绘画能具有顽强生命力,因为在它的躯体里有一种“长寿”的基因:它和人类正常的、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相一致的,它最为广泛人群认同,能更好地架起观众与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它能长久的拥有广大的观众,一切地域、民族、国家的绘画艺术,都毫不例外地从追求“写实”的形式开始的。在中国占多数的是农民,而在他们当中对艺术感兴趣的只有少半,那么他们眼中“最直接、最通俗”的作品是好的艺术品。对于搞抽象的、表现的东西他们知致甚少,故吸引多数人的艺术应该是写实性的。这种绘画的通俗性、公众性构成了读者的无障碍“阅读”。

二、可视性

写实性绘画的可视性是其精髓,写实性绘画很容易在视觉和想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和观众的联系。当今写实性绘画在平面上呈现形象,多重组合,空间的自由切换技法风格上进行着多样探讨,获得更大的观念和内心情感空间。它可以使艺术家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将个人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体悟通过多种技法和媒介综合组织呈现于观者面前,它的“形象”不单是如实的再现对象,也包括艺术家想象创造的心灵的“心象”。这意味着艺术家对当代视觉形象资源可以而且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组合从人类全部的文化传统中获得视觉的想象力,而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可视之物。当实性画家的求“真”,对细节的精微的投入过的关注和追求,精微的去刻画,不遗余力的去雕琢,他们对物象自然细节的描绘是心领神会的,细节的形体现了画家的个性精神,他们懂得有感情的精微刻画使画面更具形式意味,现实生活的人和事在一般人的眼里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不同意义,而在画家眼里却是千差万别的,这是由于画家观察生活的角度与常人不同之故。不同的画家个人的精神的追求是不同的,其发现和传达情感的方式就必然不同。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发现与自我感受相通的“细节”,正是对于人类本身的认知,细节的形的刻画往往会认为是画面中需要重点表现的部位,对细节形的把握因画家修养的不同而不同,其深刻性也不同,使形象的准确性的内涵得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三、再现和叙事性

写实绘画不是现代艺术的敌人,写实不是单纯地对自然的摹仿,写实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获得真实,也不是对历史进行重复,它的绘画力量和生命力是永恒的,追求精神目标是一切艺术的使命。所以我认为,就这一点看,写实绘画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得到发扬光大。在当今展览大量出现的是人体、风景、景物、个人情调的作品,而真正优秀的军事画、历史画,长期萎缩,当然,艺术家要想在社会题材中能走的更深更远,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和学者的深度。另外,还要有社会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体现在艺术上,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精华,现实主义是持久而先进的,积极进步健康的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是永恒的,而以把握关注真善美为己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是永恒的,表现这种精神的写实绘画自然也不会过时,关注新的发展、关注当下人性、关注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写实绘画方法会成为其表现先锋。

四、符合视觉审美经验

当下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的审美观、视觉观发生了突变,写实画家个性的真实性、复杂性得以张扬,努力表现现实、表现人、表现人在事物中的多层次的形象及人性美、人格美,这比必然离不开对象的形,对象的形已被重新提升到新的高度,以形似为先。没有形就没有神,正像一个人物画家一样,当其在作品上发现有欠妥的时候,只有在形上追查原因,只有在形上改正错误。即形不似而神似,这种形神分离各有本原,各有独立的说法,是不会存在的。写实绘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一种,能够较为完美地突出视觉形象性这一重要特质,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绘画境界。

五、基础性

价值性范文篇5

关键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现行市价;估价计量

在衍生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标准一直是会计界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以FASB与IASC为首的国际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标准的最佳选择。(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的最佳属性,对于衍生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标准,那么公允价值又如何确认呢?从定义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在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负责结算的金融。FASB进一步指出,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但是,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着广泛的外延。因此,简单地将公允价值归结为在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不合理也是不正确的。只要在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基础上,在交易的双方同意下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等,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在交易中作为公允价值的具体表现。因此,相关报表编制者通过计量价格的选择来操纵公允价值信息,使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大大降低。那么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将采取哪种模式作为现实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呢?

公允价值定义的前提是假定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大幅度削减其经营规模,或以不利的条件从事交易。如果交易对象存在于一个交易活跃、信息传递迅速、监管机制健全的市场上,那么现行市价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现行市价就是公允价值的具体体现。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价值变化频繁,同一品种衍生金融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价格,但其价格是围绕其公允价值上下波动的。总体上它们是趋于一致的。但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现行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非技术性手段利用市场的弊端(根据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衍生金融产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达到控制衍生金融产品价格)使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背离公允价值。随着金融市场的发达与衍生金融工具估价计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市场价格不能获得时,估价计量公允价值将发挥更广泛的作用(估价技术参考类似资产与负债的价格或者其它的估价模型)。在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中;有一个合理的计价模型;相关数据来自发达的证券市场且可以得到可靠地认证。这些将使估价的可靠性达到可以公允地表达财务报表内容的程度。也可以避免在以现行市价作为公允价值时,通过一些非技术性手段达到操纵公允价值的目的,从而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电脑技术的运用),相关的信息资料可以容易、可靠、完整地得到。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估价计量公允价值将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做好准备:(1)继续建设与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2)健全与完善监管机构与机制。(3)建立专门机构对证券市场与相关数据进行评估。(4)建立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加强数据的管理。(5)加快计价模型的研究,根据现实情况对计价模型的前提条件进行调整使其假定性更加合理以及被计量的金融工具所隐含的变量更符合使用模型的条件,提高计价模型的可操作性。

对于部分处于市场缺乏活跃性,同时又不存在来自机构或者来自模型的估价或者交易规模较小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就不能得到可靠地计量。在这种情况下或者在现行市价无法取得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呢?研究这一问题,对我国无疑有更为现实的意义。一方面,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根据相关协议我国的金融管制将逐步放松(比如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外国金融机构在我国扩大业务范围等)。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危机破坏力大大增强金融机构及至跨国企业集团防范、分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断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将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不能不顾我国的特殊环境,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上述所提到的问题,我们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市场为基础来确定我国的计量模式。如果考察对象存在于一个交易活跃、监管机制健全的市场上,我们应按前面提到的方法进行确认;如果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我们应将采取类似前面提到的方法。

第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占比例较大或对经营业绩影响较大的银行和其它机构可以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第二,对于一般的银行和企业,我们应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在结合所持有的时间来选择计量属性。

1.如果企业因长期规避风险或长期套利所持有的衍生金融资产或衍生金融负债,原则上按初始确认的公允价值(即取得成本)计量,无需处理以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除非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要调整确认损益:有证据表明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可能遭受损失,例如无法按原定合约收回全部金额,这时企业可以按照预计能收回的金额的贴现额重新计量,差额应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来进行处理。

(1)因避险目的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具体的避险目的来决定适当的会计处理:

(a)现金流量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不列入当期损益。

(b)公允价值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列入当期损益。

(c)规避国外投资汇率变动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相当于外币交易部分的列入折算差额,其余部分列入当期损益。

(2)因非避险目的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列入当期损益。

2.如果企业持有的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不属于上述目的,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计价,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由于企业持有的一项衍生金融工具,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还是为了投机目的,有时很难断定,因此,在每一会计年度终结时,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分类,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操纵收益的机会,进而增加了会计监控的难度。此外在采用混合计量模式时,产生了衍生金融工具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相关等令人怀疑的问题。所以,采取此种计量模式备受责难。但是,如果我们不尊重我国的国情而盲目地推行全面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公允价值可能不公允,以市场价值或估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不能真正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它所带来的危害会大于混合计量模式。我们在解决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所产生的问题之前,保持混合计量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菲力普斯指出:“会计理论变革的核心实质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可以预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保持这一混合计量模式。但是我相信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相关的监督机构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计量技术的日趋完善,困扰我国全面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问题将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应该以事实为基础逐步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待到相关市场与机制进一步完善时,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国际财务会计准则[S].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价值性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法;工具性;目的性

经济法律的价值目标一直是经济法学的热点和关键要素,学者们对经济学的价值进行了广泛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对经济的标准和经济法律体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经济法律体系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安全和公平的发展,集中于社会福利和经济民主和社会秩序的统一。

一、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

(一)工具性价值的重要性。公平、效率和安全是经济法律的工具性价值,在同样的概念中,经济法有非常重要的特征,在经济法律的基本动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权利有助于纠正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在商品和收入方面的不平等,以及他们的能力等方面。关于目的论价值的研究促进了整个经济法律体系和基本理论的建立,这将使法律的价值成为可能。法律判断与道德判断的逻辑是一致的,这要求法律特别注意法律规则的相互作用,以及公众参与法律变化的意义。(二)结果的公平性。公平始终是一个不变的法律价值,在法律的意义和范围内,不同的研究人员开始理解和解释经济法律的公平结果,法律和其他基于不同观点的平等主义者之间的区别是不同的,所以得出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民事和商事司法为主的利己主义传统,确立了一个公平的制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同等报酬,但它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对于贫富之间的差距,也不会在社会发展供应和协调社会发展中产生作用力,在现代化方面,经济法在公平和公正融合方面具有更大的影响,使更典型的经济生活和争取成功的理由成为有价值的目标。经济权利有助于纠正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在商品和收入方面的不平等,以及他们的能力等方面。(三)经济安全。在经济法律价值体系中,安全是法律价值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安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经济权利和民事权利是市场行为的客观和个体方面,经济法律特别关注社会市场行为的安全性。经济安全是经济活动的利益和行为保证不受损害的事实,在国家的背景下,经济运行基于强大的经济中心和强劲的经济增长。经济权利具有经济独立性和一定的捍卫能力,具有竞争力,消除了许多压力。这个国家的经济不安全也就代表着经济社会基础不成熟,而秩序的动荡、起起伏伏、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国防力量薄弱才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在经济安全方面,经济法有三个不同的特点:第一个是正直。这主要是为了把重点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上,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当地的安全,目的是确保粮食安全和战略资源的安全。第二种类型是其他所有权有限,经济安全与不安全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但应考虑到相对安全空间的经济秩序和竞争力原则。第三种特点是地方性,关于安全概念对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主要涉及该国的发展经济和工业结构,分析现有的经济体系和制定立法的改进。例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淘汰,并增加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投入,可促使我国企业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经济法的目的性价值

(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经济法的目的性价值密切相关,而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经济公平的结果,也是公平、公正和公平原则的结果从可持续性的公平原则出发,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公平和公平。经济权利有助于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强调该原则的有效性,法律,绩效和价值评估的作用,无论是在法律,执法或司法方面,在每个方面都必须考虑在短期和长期,一般和地方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协调利益,通过避免匆忙和对后续活动产生影响,经济法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法律领域提供新的观点和价值观。例如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律实践。经济法律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运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完全现实的。首先,必须以较弱的方式处理经济决策对决策和方法的影响,改变以前的生产过程,负责经济生产,避免采用具有成本效益的法律方法。可以考虑范围更广、更长远的全新观点,重点是污染控制和关于如何打击经济犯罪行为,改进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利用,并寻求一种协调的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法律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在可持续发展经济权利和加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确保正义,制约因素和经济活动等。维护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经济是必要的,最终的经济法也体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原则和政策,也是对法律理想的更大代表性。这就需要支助和解决从经济权利方面,从而使我们的市场经济走向一个更加繁荣的未来。关于目的论价值的研究促进了整个经济法律体系和基本理论的建立,这将使法律的价值成为可能。法律判断与道德判断的逻辑是一致的,这要求法律特别注意法律规则的相互作用,以及公众参与法律变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代富.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J].现代法学,2013(4).

[2]张继恒.法教义学的勃兴对经济法意味着什么[J].现代法学,2016(1).

价值性范文篇7

一、公允价值及其确定方法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在不受任何非正常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假定企业在报告日出售某项资产或解除某项负债所估计的成交价格(estimatedexitprice)。公允价

值被定义为估计成交价格是因为只有在真正成交时才会有交易价格。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交易很频繁,其公允价值就会比较容易估计并且也会比较准确,但这仍然是估计值,其后发生的交易仍有可能改变其价格。有时候,交易价格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公允价值,例如当交易一方或双方正处于财务困境时达成的价格,或是关联交易的价格。

有些资产或负债没有交易价格可供参考,此时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采用定价模型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未来现金流量指的是如果将来在与现在的市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置该项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计算现金流量时应考虑风险。市场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信息可以获得,应据以对现值进行调整。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根据Fama的结论,在有效的市场中,交易价格可以充分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所有最新的信息都会被价格迅速地无偏地反映出来。用数字模型来表示是这样的:

其中:

表示证券j在第t+1期的非正常报酬;

表示证券j在第t十1期的实现的报酬;

表示根据预期的证券j在第t十l期的报酬;

表示被证券价格充分反映第t期的信息。

因此,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所认可的变化。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一个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价值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而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而市场对其定价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资产转让清算或负债偿还时才被反映出来,即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是格格不入的,更何况,转让清算或偿还并不是导致损失或利得发生的事项。

在预测功能方面,公允价值也有历史成本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根据现金流量模型,公允价值代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

其中:

表示证券j在t时刻的价格或公允价值;

CFn表示证券j在n时刻产生的现金流量;

i表示折现利率。

因此,投资者只要知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估算出市场利率,就可以计算出资产或负债在将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首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购买(或形成)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也不会受资产或负债持有人及其持有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的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却会使相同的金融资产变得不同,使不同的金融资产变得相同,甚至会误导决策。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但对可靠性的评价会间接影响对相关性的评价,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可靠性往往是很抽象的,所以会计中还引入了客观性这个原则。客观性意味着不会因为编制财务报告的个人主观判断而发生偏差,如果多个人重复这项会计处理,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计算结果的分散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客观性的指标。井尻雄主和Jaedicke以此定义了客观性V:

其中:n表示计量结果样本的容量;Xi表示第i个计量结果。

如上图所未的情况,计量A的客观性优于计量B。

如果真实值是x*,则可靠性R可表示为:

或可以通过下式等价表示:

也就是说,可靠性等于客观性加上期望值的偏差项。如下图所示,客观性高的计量结果偏差也会比较大,因此,会计人员往往需要在二者之间权衡。

这样,就在理论上确定可靠性的评判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论述了可靠性及其和相关性的关系:“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可靠。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信息可能会具有相关性,而在性质或反映上却不可靠,致使确认这种信息有可能使人发生误解。”随着金融学、财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不仅有了足够可靠的计量模型,而且这些模型的应用也日益普及。例如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摩根银行把VAR计算的软件放在了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摩根银行还会提供数据库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支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的可靠性也都获得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应用也日益广泛。

坚持历史成本原则获得的只是客观性而不是真正的可靠性,会计准则需要权衡客观性和偏差的大小,但对于金融工具而言,较小的偏差应该优于客观性。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估计的结果,肯定不准确,并以此为借口来排斥公允价值,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估计是会计中固有的技术,如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残值、估计产品的完工程度等。关键问题仍在于估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靠,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已经被大量经验证据证实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第86段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

另一种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怀疑来自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有人认为金融工具的价格会忽高忽低,例如12月30日的价格为60万元,12月31日的价格突然飙升到100万元,而1月1日又回落到60万元,如果在年报中报告此项金融工具的价格为100万元,便不可靠。这种论断也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因为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所作的理性预期,由于不断会获得新的信息,预期会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价格的基本属性,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smoothing)。当然,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经验证据的支持

将公允价值引入会计计量早已成为会计界关注的问题,许多会计学者都结合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此进行过实证研究,为公允价值的推广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Ahmed等人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和NASDAQ上市的152家银行控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中其他项目的利率敏感性之后,未实现损益的变化对银行的股票报酬的影响为正并且显着。他们还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也为正并且显着;但在资本充足率比较低或资产报酬率比较低时,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显着性比较低。该研究表明投资者更关心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信息。

Barth等人在美国银行统计年鉴中选取了1971年到1990年的数据,大约每年都有100个数据,对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的解释能力明显比历史成本强;并且通过计量误差模型的测试,他们发现公允价值的计量误差比历史成本小。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者是相关的和可靠的。但当进一步对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的损失和利得进行检验时,结果却很难解释。

价值性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物价变动会计;会计模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会计司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38项内容中有17项涉及公允价值。新准则的颁布清晰地表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已经采取了广泛采用的态度,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理论介绍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FASB和IASB都对公允价值给出定义,最新一次的定义体现在FASB的一份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中。在该征求意见稿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知情的、不相关的、有交易意愿的各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使用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的目标是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真实交易的情况下来估计其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这样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某项资产或者负债在过去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在现在环境下就可能是历史成本;而某项资产或者负债在当前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却可能是未来环境下的历史成本。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计量往往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

多数学者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归纳为4个方面:①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②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③符合配比原则。④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而关于公允价值的缺点,国内外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例如,徐培红认为:①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②公允价值的实际操作难以保证。③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总体来讲,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怀疑主要是针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低和不确定性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难度大,公允价值给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这几个方面。

应该说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在很多方面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但是由于其应用还处在逐渐完善阶段,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因而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遵循了谨慎性的原则。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出现的持续通货膨胀已使历史成本会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企业提供有关物价水平变动对企业影响方面的会计资料,以消除剧烈的物价变动对企业的影响。这种需要迫使有些国家采取措施,以新的会计处理方式,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物价变动会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一)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

物价变动会计是指利用一定的物价资料,对企业传统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模式作出调整修正,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理论有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个方面。

1.财务资本保全

财务资本保全是指在扣除本期所有者分配、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金额必须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金额,才算实现利润。财务资本保全的计量可以采用名义货币单位或固定购买力单位。

2.实物资本保全

根据实物资本保全的概念,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必须大于期初的实物生产能力,才算实现利润。根据实物生产能力定义的资本的资本保全概念,利润表示实物资本在本期内的增加。所有影响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变动,在计量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时,都应当作为资本保全调整,即作为产权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利润。在实际应用中,实物资本保全又分为按实际重置成本计价和按分类物价指数计价两种方式,不同计价方式的选择仍影响着本期收益的确定。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计量模式

1.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也叫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它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统一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反映的会计数据,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报表影响的会计模式。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是物价变动会计发展的初始阶段。但也应注意,由于一般物价指数与个别物价指数存在区别,在进行报表项目调整时,若使用的一般物价指数与本企业资产价格指数变动水平不尽一致,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

2.现时成本会计

在理解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价值补偿方面,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补偿的是投入资本的原始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要补偿的是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实物量。这两种观点其实也就是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资本保全理论的两个方面。在原始价值补偿观点下我们提出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如果我们在会计中计量资产的重置成本,则是坚持了实物补偿观点,现时成本会计就是在实物补偿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时成本会计模式是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替代历史成本,用名义货币为计价货币,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相比,现时成本会计虽未改变会计的计量单位,但却改变了以历史成本表现的会计计量基础。按这种方法,企业编制财务报表须将记录的资产等,用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与现值二者间的较高者表示,因此,其调整的范围要更大一些。

由于这种会计模式所反映和消除的是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影响,因而曾被广泛采用。但是,其不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因此难以对货币性资产的持有损益进行核算。

3.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

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是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的特点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从而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计量,既要考虑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又要考虑这些要素本身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仅仅考虑币值变动的影响,采用此模式会使计量和报告的结果与实际状况相差甚远;而如果仅仅考虑个别物价变动,如现时成本会计,则是忽视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谋求会计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双重改变,目的在于全面反映并消除剧烈物价变动给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带来的综合影响,从而更为有效地达到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目的,提供更为真实的会计资料。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物价变动会计的关系

(一)从公允价值优缺点角度看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之一在于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目的就是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所以两者从会计目标角度来看是一致的。

另外,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资本保全理论,通俗来讲就是“保本”,保证初始投入成本的安全完整。只有保证初始资本的安全完整,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净收益。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公允价值与物价变动会计在此方面也是一致的。

(二)从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的角度看

1.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关系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改变了会计的计量单位,未改变计量属性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而公允价值却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反映个别物价变动,两者在此方面是有差异的。当一般物价指数与个别物价指数存在差别时,公允价值此时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与现行成本会计的关系

现行成本会计对计量属性进行了改进,用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与现值二者间较高者表示,这一改进与公允价值有相似之处。本文前面也提到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应该说在某种条件下,公允价值可以与之相互替代。

3.与现行成本/不变币值的关系

结合前两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在物价变动会计中起到了部分作用,但是公允价值不能完全替代物价变动会计。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有其合理性。作为一种复合型的计量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物价变动会计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公允价值本身也存在着不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运用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小心,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其本身的优点。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2006.

[2]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3-135.

价值性范文篇9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其计量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重要。财政部颁发的新会计准则新增了公允价值模式,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资产的时点价值,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都是有利的,他们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更加真实准确。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数量少之又少,为何公允价值模式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发展数量如此之少?可能是由于企业在运用中遇到了不少阻碍。本文通过分析投资性房地产现状来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现状

首先,公允价值模式最大特征就是随着市场价值变化而变化,因此这种模式更能真实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价值,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更有利,即符合决策有用观。表1是搜集的2015-2018年的投资性房地产关于公允价值方面的数据。表12015年-2018年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运用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的企业较少,企业很难转变原有成本模式的观念,一时难以接受公允价值模式。

2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出现的问题

2.1市场环境的限制。我国目前市场环境条件对公允价值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我国严格规定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使用和应用,要求当投资性房地产行业一旦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必须满足:①有相关成熟市场;②有相关估值技术。2.2加剧房地产企业财务波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波动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计量的方式。具体而言,投资性房地产每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如果对利润产生负面影响,管理层将会承担来自各方的盈利压力。2.3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较高。对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要获取公允价值就只有两种途径:一是企业自己的会计人员对房地产资产进行评估,这种方式主观性很强,会很大程度影响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和唯一性;二是聘请外来的第三方机构对资产进行估值,但由于目前我国的估值技术不发达和对于公允价值估值的忽视,所以从事估值的机构较少且价格较贵,所以导致计量成本相对较高。2.4对企业资产价值估计不准确公允价虽然更能够反映当前经济形势和现时市场价值,但同时也存在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失衡问题。例如房地产投资上升发展时,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就会高于其实际价值,可能出现资产过分虚高的现象,致使对企业房地产资产的价值估计不准确。

3针对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建设良好的公允价值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公允价值发展的重要基础,资产的公允价值都是在市场中体现出来的。加强国内经济市场建设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迅速,但还有很多缺陷。从房地产准则中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十分鼓励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只是相比以前有所放宽,可能也是担心当前市场环境不适应公允价值的健康发展,怕公允价值影响正常经济秩序。3.2完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估值技术是CAS39中的一大亮点。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估值技术并不完善,且全国各地区房地产发展不均衡,缺少类似房地产估值信息。企业自身的人员缺乏专业的估值知识,导致估值结果不准确且带有主观情绪。全国也没有统一的估值技术和模型,如果企业外聘专业估值机构也可能由于采用技术不同导致结果不唯一。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估值技术来使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更加广泛。3.3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并不广泛,而对公允价值的监督管理更是缺乏。健全监督机制:第一,监管部门要仔细审查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强化披露;第二,除了对公允价值本身的监管以外还要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第三,必须对利用公允价值来控制利润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有利于规范经济行为,有利于公允价值的健康发展。3.4增加获取公允价值的途径。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较晚,相关制度不完善,在市场中房地产价格很可能受此影响而波动,或将导致获取错误的公允价值信息,所以必须增加获取公允价值的途径和方式。政府可以建立一套专属于房地产行业的获取系统来得到更加可靠的公允价值。3.5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随着公允价值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企业人员应该学习先进的公允价值专业知识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企业也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培训,增强企业人员对于公允价值的敏感度以便更加及时有效获取市场相关信息。

4结语

作为时展产物的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大势,虽然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各种阻碍和困难,如:市场的限制、估值技术的约束等。但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不断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对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不断加深,公允价值必将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S].北京:财政部会计司,2014.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S].北京:财政部会计司,2006.

[3]孙曌君.推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4,(8):40-40.

价值性范文篇10

一、投资性房地产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简述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观念的改变,房地产作为国内仅有的几种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受到一些公司的欢迎。但是,在新准则颁布之前的会计处理中,企业投资房地产都被作为固定资产看待,并按其估计的使用年限提取折旧,这种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因为数年后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经常高出其账面原值数倍甚至数十倍。

投资性房地产指“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

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应该按以下原则确定: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及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个飞跃,它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变更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1、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更真实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前的会计要素的计量,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但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各种投资品种层出不穷,再以历史成本计价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公司资产真正价值,投资性房地产的持有目的就是为了增值或者赚取租金,而不是用于出售和其他生产目的,并且取得这些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后来由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资产的价格大幅度上涨,此时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可以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反映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满足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由于国际会计计量普遍采用公允价值,如果我们的会计准则仍然采用过去的账面价值的方法,不仅不利于我国会计业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会计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公允经济,对公允原则的偏离,必然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由于目前资金紧张,各家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巨大,目前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在70%左右,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大大增加企业的净资产,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被低估的房地产估价更符合其市场价值,无疑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信誉,增强其融资能力,同时增加了净资产后,企业通过股权融资的金额也将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4、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在使企业在增加利润的同时不增加企业的实质性税赋。根据财税(2007)80号的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企业的实际税负并没有增加,这有利于节约公司的资金。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缺点

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我国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尤其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算值时,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在客观上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

2、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在发达的国家的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交易都十分活跃,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而在我国,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很活跃、中介机构公信度低、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相关的公允价值均难以取得。

3、公允价值计量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在历史成本的计量体系下,资产的价值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公允价值是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地变动,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准则以来,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有630家上市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仅有18家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2007年度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22.79亿元,占有此类业务18家公司净利润的2.61%,占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的0.23%。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司并没有采用能使上市公司相关投资业务的业绩获得提升的公允价值模式,却更钟情于继续选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为什么这个与国际接轨的洋模式从引入至今却坐在冷板凳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管理层处于谨慎性的考虑。虽然财政部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方式,但是可以看出监管层是不鼓励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这样公司管理层也不愿意当“出头鸟”,以避免被监管层一直“盯着”。

2、国内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正如前文所述,国内的评估机制不完善,难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公允价值。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上市公司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的是专业房地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价格,还有几家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关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市场调查报告,但是由于评估水平的参差不齐,和评估方法及参数的可选择性太大,导致实际的公允价值并不可靠。所以大部分公司仍然采用的是成本模式计价。

3、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影响较大。当房地产市场较为繁荣的情况下,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在房地产市场萧条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会大幅缩水,从而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这样会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较大,因此,企业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持谨慎态度。

4、按照现有的评估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值金额不会太高。一般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一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在现在租售比达到300-400倍的情况下,以租金作为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而计算出来的现值是远远小于市场价值的;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参照市场价值,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税费相当繁重,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契税等等,如果按市场价值作为售价扣除相关税费后得到的评估价格往往比实际的市场价格低一半多,增值幅度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5、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后续成本较高。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那么上市公司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并在年报中详细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当期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这将大大增加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后续成本。

(二)应对策略

尽管采用公允价值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但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制定的标准。一是发展标准的公开交易市场。对于已经存在活跃、公开的交易市场的,应由国家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明确其中符合公允价值确定标准的市场,其交易价格可以直接使用,从而形成国家、行业的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平台,保证公允价值的合理。二是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要提高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就要研究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由国家各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指定研发机构,制定标准的估值模型系统,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场数据,及时对模型进行修正,同时简化系统使用者所能调控的要素,尽可能地降低主观因素对估值的影响。三是由政府出面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政府部门应该利用政府资源,结合各种情况,搜集各类市场数据,建立信息库,储存市场信息数据,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公允价值的确定,也有利于审计人员、相关监管部门考察企业的公允价值是否合理、恰当。

2、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顺利应用的法律保障。我国会计造假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的会计造假成本远远低于造假收益,使得不少企业敢于铤而走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的使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会计信息公允性、相关性的同时,也为投机者提供了操纵利润的可能。因此必须加强监管,对实施中的主观差错予以纠正,对公允价值恶意操纵者及获益主体予以认定、惩罚,我们的监管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管理技术,完善管理政策,监控风险。

3、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完善相关的市场环境。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评估质量提高,评估人员素质高,才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定期由监管部门核准资质。

4、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薄弱,将无法为准则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将给公允价值带来不同的结果。因此,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扩大其知识面,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2007年度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但到了2008年,已经有金融界和昆百大两家上市公司变更了会计政策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希望相关部门、企业能够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落实相关基础工作。在完善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各种问题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