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定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0:41:37

价值定向

价值定向范文篇1

摘要:从影响当前大学教学方方面面的价值取向看,大学教学要坚守古代的“理智培育”价值取向,这是大学教学永葆魅力的根源所在。同时,大学教学要张扬现代的“技术获取”价值取向,这是作为生活世界现象的大学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第三,大学教学要倡导后现代的“欲望释放”价值取向,这是大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证。因此,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并非还原为欲、技、道中的某一维,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在不同的时代,大学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古代是“理智培育”价值取向,现代是“技术获取”价值取向,后现代是“欲望释放”价值取向。当前,这三种价值取向都潜在地影响着大学教学的方方面面。那么,大学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取向呢?

一、坚守古代大学教学的“理智培育”价值取向

自苏格拉底以降,“理智培育”就贯通到大学教学价值取向中。这在于:大学教学是人性养习场而不是人力储备场,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厂,也不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智囊团,甚至也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这样的价值可由其他同样的机构完成。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的教学性,在于通过教学提升学习者的思想,教化其精神,陶冶其性情。

一般来说,一个有理智的人有两个特点:第一,适应力强。受过理智培育的学习者,虽然不会一蹴而就成为律师、政治家、医生、商人、工程师、教师等,但他能从事上述的所有职业,而且能够泰然处之、应付自如。第二,气质高雅。理智能让学习者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而且在克己自制中,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面对现代大学教学越来越严重的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高举“理智培育”的旗帜,以此改变大学教学作为“职业训练营”、“社会服务站”、“既定人才的装配线”的现状。如纽曼(JohnHenryNewman,1801-1890)主张以普通知识培养绅士,赫钦斯(R.M.Hutchins,1899-1977)建议以名著课程培养“有人性的人”,布鲁姆(AllanBloom,1930-1992)倡导以名著精神培养“有文化的人”。总之,在他们看来,“大学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理智的培育作为其直接范畴,或者是投身于理智的培育”。

科尔曾揶揄纽曼的观点导致牛津大学的衰落,阿什谟尔评价赫钦斯的理论是“不合时宜的真理”,布鲁姆的观点也被贴上新保守主义的标签。然而,在博耶(ErnestL.Boyer,1928-1995)任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期间,在1969年、1976年、1984年对全美本科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查的基础上,写出的《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以详尽的案例和铁一般的数据告诉世人,“理智培育”作为大学教学价值取向不可偏废。他是基于如下数据得出这个结论的:

首先,从大学教学满足市场需求看,职业主义支配了东西南北的各个大学。在1970年,学习者选择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百分率是最高的。在1985年,以商业作为志愿专业的学生的百分率上升到最高。

其次,从大学教学满足学习者需求看,功利主义支配了大学课程的设置。从学习者对大学教学取得的“基本”成果评判看,“为某一职业进行技能训练”和“详细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这两种答案的排列顺序从几乎最低上升到最高。

博耶以不可置疑的事实证明,当前的大学教学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学习者需求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如何赋予存在意义并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对待他们的人生,各大学对这些更为远大、更为超越性的问题的注意一直是远远不够的”。“首要的是,我们需要有教养的男男女女,他们不仅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也随时准备去履行社会的和公民的义务。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特性正是在本科经历的这一段时间比其他任何时间会更多地得到培养”。如果大学教学丧失了“理智培育”价值取向,这就是大学的灾难。总之,坚守“理智培育”价值取向,是大学教学永葆魅力的根源所在。

当前,大学教学能否只遵循“理智培育”这一价值取向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与生活无涉的理智是空洞的、僵死的,根本起不了指导人生活的作用。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观点看,中西方早期的大学教学价值取向,都倾向于人的生活(尽管并不太彻底),至少是力图从生活出发引出理智。后来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背离了人的生活。中国式的背离是在人世中使理智庸俗化,从而形成一套压抑人性的规范体系(所谓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极端化的表现。西式的背离则是在出世中使理智无根化,把最高的目的都归于神,完全剥夺了人性的光辉。中世纪的宗教法庭是其极端化的表现。不管是出世还是人世,只要理智中止于某种外在的规范,理智也就虚无化了。

二、高扬现代大学教学的“技术获取”价值取向

现代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专家)为其价值取向。现代大学教学贯穿了“技术获取”价值取向,是与现代社会技术化的特征相一致的,也是大学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的表现。

早在古希腊,和柏拉图同时代的智者伊索克拉底,在他创办的学园中,以更加实用的方法训练学习者的雄辩和写作才能。但直到以美国的赠地学院为先驱,“技术获取”才逐渐成为现代大学教学的主流价值取向。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赠地学院,认为大学教学要为州的发展培养出知识型技术人才:第一层是有一般性知识的技术人才。教学对象是州的普通大众,让他们掌握基础性的技术常识就行。第二层是有创造性知识的技术人才,教学对象是全日制的在校青年,他们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后,克拉克?科尔(ClarkKerr,1952-1958年任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1958-1967年任多校区加州大学校长)认为,大学的边界不再是“州的边界”,已经伸展到能够拥抱整个社会了,相应地,大学教学要培养出融入社会的智力型技术人才。即他能以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的智力,包括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服务社会的智力、具有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智力、具有适应社会变革、处理紧急情况的智力等。

博克(DerekBok,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在科尔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大学不仅仅要服务于所在的社会,更要面向世界,要关心世界的发展。培养关怀世界的道德型技术人才,才真正是大学教学的目标。博克欣赏的道德型技术人才的内涵包括:他应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包括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在深度方面,应集中精力学好一门专业;在广度方面,视野要涉及几门学科,应获得恰当而体面的交际能力,大量的实际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熟悉人类,获得知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不同价值、传统和习惯。通过多次探索,应该对知识和文化方面产生持久的兴趣,获得自知之明,最终做到能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与不同的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应该更加成熟,获得人类所具有的宽容的性格。

在詹姆斯?杜德斯达(JamesJohnsonDuderstadt,1988—1996年任密西根大学的校长)看来21世纪是一个知本社会(knowledge—basedSociety),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一个国家繁荣、安全及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在新世纪里,追问大学应走出还是坚守“象牙塔”毫无意义,它只有以自身的变革回应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才能适应高度知识化的社会,“集中到一个单一的使命说明上:大学的使命就是学习,为州、国家和世界服务”。由此,大学教学以培养出引领未来的学习型技术人才为己任。

从上可以看出,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学教学经历了从知识型技术人才,到智力型技术人才,到道德型技术人才,再到学习型技术人才培养观的转变。总结这一转变过程,可以看出,在一个技术化的社会里,大学教学以培养技术人才为己任。就如杜德斯达看到的,“21世纪的技能竞赛将会反过来把整个劳动力大军的知识和技能看作是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事实证明,各民族之间的未来竞争最终取决于手工场而不是战场,胜利将属于那些重视技术人才培养的社会。“对我们大家来说,技术世界的设备、器械、机器在今天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对不同的人来说在程度上不同罢了。盲目地攻击技术世界,这或许是愚蠢的。想把技术世界诅咒为魔鬼的勾当,这或许是目光短浅的。”只有乌托邦思想坚信,放弃技术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不过,如果大学教学只是贯彻“技术获取”这价值取向,学生只拥有了“何以为生”的本领,却遗忘了“以何为生”的教化。这具体表现为:为自己的需要而生,为自己的利益去改造、为自的欲求去消耗,也就是把事物降格为单纯的材料功能化的物质,不允许事物具有自己的自身性和性,也就是不允许事物作为事物,而是把事物变他加工和统治的客体。表现在与自然的关系上,极力征服自然、榨取自然、耗尽自然;表现在与的关系上,他极力地控制他人、利用他人、占有人;表现在与自我的关系上,他极力地以自己的我压抑本我。结果,在他的强制意志下,事物不作为事物来展现自身,人亦不是作为人来展现自己人世间的一切关系都成了一种技术关系。因此,学教学价值取向不能仅仅还原为“技术获取”。

三、倡导后现代大学教学的“欲望释放”价值取向

从柏拉图“身体是灵魂的坟墓”这个观点伊始,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就忽视了人的欲望。在后代主义者看来,“理智培育”和“技术获取”这两种价值取向看似针尖对麦芒,实则两极相通,都把学习者当作“实体”对待,遗忘了学习者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前者把他看作是生活在真空的思想者,后者把他看作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只有把学习者当作一欲望的存在,大学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首先,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完全成熟的事实说明了,学习者是一不完满的存在,他时时刻刻处于欠缺状态中,处于欲望的追求中。这些欲望是具体的,与每一个学习者的独特的生活经历相一致。所以在大学教学中,每一学习者都是有差异的存在,因为他们的欲望不尽相同,大学教学也就要面向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者的欲望,让他意识到自己欠缺了什么。只有这样,他才知道去学什么,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欲望一方面是欠缺,另一方面是创造。因此,大学教学首先面对的是一有欲望的存在。

其次,欲望并不是外在于学习者的某个不好的东西,好像一旦释放了欲望,大学教学就失去了其高洁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很好地解释了欲望释放的合理性。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最低级的需求实现了,人才能有高级的需求。这说明,大学教学只有面向学习者的基本需求,才富有生机与活力。

第三,欲望虽然是学习者的所思所想,但思与想并不是空洞的,而以如下的特征显现于大学教学中:首先是自然性的或身体性的,即欲望表现为身体的欠缺,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安与烦躁。它一方面显现为外在身体的征候,如面部表情、四肢的运动,甚至整个躯体的变化等;另一方面显现为内在身体的感觉,如呼吸的急缓,心跳的快慢等。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根据学习者的身体反应,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调和教学气氛。其次是心理的,即欲望表现为社会心理的符号。他一方面显现为暗示,通过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符号,教师与学生能拥有相同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显现为生产,欲望只有被生产出来,它才是真实的,否则就是虚幻的。如教师体验到了学习者的不想学习的情感,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热情。再次是情感的,即欲望表现为有价值的情感。那就是说,大学教学首先是情感交流的场域,情感交流在大学教学中具有根本性的奠基作用。如果大学教学具有情感性,学习者不仅身心愉悦,而且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从上看出,在大学教学中,学习者首先是一有欲望的存在,他以欲望存在于大学教学中,也以自己的欲望投身到教学中。因此,学习者不能被看作是毫无生命力的物体,而是生命力充盈的身体。由身体展开的生命活动形成了教学。身体与教学同时生成,并且相互生成。一个无身体的教学是虚无的,教学是师生身体的聚集。师生的身体所形成的教学世界不是理性的、理论的和抽象的,而是感性的活动。

后现代以“欲望释放”作为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确,传统大学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以讲为教,学习者以记为学,经过题海式的训练,以求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缺少甚至没有平等的交流与对话。然而,在后现代“欲望释放”价值取向的倡导下,大学教学开始面向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者,开始从他的身体、心理和情感等维度出发组织教学。因此,强调“欲望释放”也就是让大学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他摆脱技术、权力和道德的约束,成为一个自我筹划、自我决断、自我生成的自由自在者,而不是一个道德说教者和技术崇拜者。

但是,后现代在解构传统的“造就实体”价值取向中,也不自觉地造就了另一个“实体”——无原则的人。说得极端一点,就是无政府主义者。这在于后现代教学价值取向是没有规定性的。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规定性的,它解构了传统教学价值取向中“理智培育”和“技术获取”的合理因素;另一方面是无规定性的,教学不再受外在的道德、权力和技术的规定,它是欲望释放的场,任凭欲望的涌动与翻滚。在迎合旧的欲望和生产新的欲望中,教学是一台永不停歇运转的欲望机器,学习者听凭欲望去学习,与求真、向善、致美的学习品行相去甚远。因此,建构教学价值取向,就要为“欲望释放”划定边界,既要为“欲望释放”保留空间,也要为“欲望释放”规定使命。只有这样,大学教学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而是让“理智培育”、“技术获取”、“欲望释放”这三类价值取向和谐共处。

四、结语:大学教学作为欲、技、道游戏

从上可以看出,理智培育、技术获取和欲望释放这三种价值取向有其自身的边界,大学教学价值取向不能还原为欲、技、道中的某一维。

从反的方面来说。如果游戏从欲望出发去游戏的话,那么“欲望释放”将是规定性的,它把学习者看成听凭感性呼唤而不会思考的人,过分注重感性经验与自我发展,丧失了学习者作为一生存个体固有的精神性;如果游戏从技术出发去游戏的话,那么“技术获取”将是规定性的,它把学习者看成能够做事不会生活的人,背离了学习者作为一生命个体固有的自然性;如果游戏从智慧出发去游戏的话,那么“理智培育”将是规定性的,它把学习者看成只会思考不会实践的人,遗忘了学习者作为一生活个体固有的社会性。

从正的方面来说。“理智培育”价值取向本性是通过教学,为学习者找到安身立命之本。而“智慧”恰恰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命创造活动,是人的生命区别于动物生命的标志,体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技术获取”价值取向本性是通过教学,让学习者获得在社会中立足的知识与本领。而“技术”体现了人能否发现意义,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亦即能否把意义转化为人的生活的实践活动,在个体的生活中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欲望释放”价值取向本性是通过教学,让学习者洞晓自己的存在,在自在自为中勇于承担生活的责任。而“欲望”是人生活的原初形式,沉淀了人生而固有的意义,推动人不断地面向未来开拓进取,是人前进的动力。

从和的方面来说。大学教学价值取向既不能简单地肯定技术,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技术。技术就是技术,技术不能越过自身的边界,去侵犯欲望和思想的边界。技术一旦越过自己的边界,就如同“座架”一般。将欲望禁欲化,学习者成了情感荒漠的人;将思想虚无化,学习者成了无智慧的人。具体来说,大学教学一方面要让学习者掌握高超技艺,以技术改变和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也要让学习者能思想、有情感,不只是一个工具式的存在。大学教学价值取向不仅要划分技术的边界,还要划分欲望的边界。否则,当欲望越过自身的边界后,学习者就成了一个享乐主义者。具体来说,大学教学一方面要面向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者,聆听他的呼唤,另一方面,也要让他掌握系统的知识,还要进行精神教化。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同时还要划分思想的边界。当思想越过自身的边界后,智慧就会僵化,它会阻止技术的革新,也会禁止欲望的释放,导致学习者失去意义生成的可能。具体来说,大学教学一方面要让学习者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学习者的动手实践能力,用技术创造美好的生活。

因此,有意义的大学教学不是人力资源的训练场,也不是欲望机器的发动站,更不是玄思空想的修行处,而是欲、技、道三维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Newman,J.H.TheIdeaofaUniversity[M].Longmans,Green.andCo..1907.

[2][美]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徐苋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5][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编译.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6][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价值定向范文篇2

关键词: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公平正义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根重要支柱。本文拟从促进公平正义的角度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始终追寻的价值理想。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而从正义这一概念的分配含义来看,它要求按照比例平等原则把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相等地东西给予相等的人,不相等的东西给予不相等的人。关于公正的巨匠当属罗尔斯。罗尔斯在洛克、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论(TheoryofJustice),其《正义论》一书代表现今公正问题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准。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在这里,罗尔斯把正义它作为衡量、评价一种社会制度的“首要”的价值尺度。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

在现代市场经济改革持续深入的当今中国,公平与正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惹人瞩目。从中央领导人的一次次重要讲话,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再到一项项重大战略决策及行动,“公平与正义”日渐成为其中的关键词。2005年2月,总书记提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2月26日,总理发表了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文章,首次将实现公平、正义与发展生产力放到一起,并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在十七大上,“和谐社会”建设再次成为焦点,其中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则更为瞩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正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本质上就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主导的社会。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涉及到了经济领域、社会生活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权益的重大问题。公平正义的整体性、全局性和重要性,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仅要在经济领域营造公正正义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必须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原则和价值取向。但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公平和正义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个历史的范畴,总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进行着变更,呈现出不同的追求。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

1.旧的不公正的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

制度建设的状况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制度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把我国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天生含有不公内涵,造成了教育不公、就业不公、医保不公、同工不同酬的不公等等,建立起一种在城乡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人为地制造了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冲突,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公平正义,国家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2.分配不公

基尼系数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基尼系数0.3以下为“好”,0.3~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一旦超过0.6则表明该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已经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国家统计局近年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20%最高收入家庭与20%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是15倍;城镇收入最高的20%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是收入最低20%家庭的5倍。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贫富差距已经显而易见,这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直接的冲击。贫富差距表现在:(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06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剪刀差扩大3个百分点。(2)地区收入差距扩大。2006年上海人均GDP达到7490美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则计划五年后达到2000美元。(3)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2006年中国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显著收入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5.2倍。

3.就业环境不公

我国目前的就业环境存在着严重的歧视现象,如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等等,歧视是社会的一种不公正现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歧视不仅使整个社会得不到这部分人所带来的利润,而且背离了机会平等的基本规则,损害了公正的基本原则,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出来,转而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进行宣泄,这必然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1.制度的设计、实施要体现公正、平等

根据罗尔斯的观点“公平的正义是一种应用于政治和社会制度之结构的政治观念”,而基本结构又是“政治正义的首要主题”,因此倘若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前提条件是社会基本制度结构必须内含正义的原则,或者在制度设计中首先体现公正和平等的理念,在社会制度设计中贯彻两个基本原则。社会的和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结构。而制度作用的积极与否,取决于制度本身是否公正。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上,应该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各项制度设计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真正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可和支持。目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都能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和实现。有了制度,还要认真严格地实施。因为制度重要,实施同样重要。

2.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故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等经济手段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一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体现和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另一方面,完善税收体制。对于过高收入,不能抑制,更不能劫富济贫,只能通过税收来调节。对过低收入,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不仅仍应保护,还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同时,坚决取缔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的非法收入,不断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3.完善法律制度来保障就业公平

国家应该大力反对就业歧视现象,并通过法律的健全、完善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目前《就业促进法》是最适合界定就业歧视和规定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因为充分就业和平等就业是促进就业的两个基本方面,离开平等就业来谈充分就业,是不可想像的。《就业促进法》第一次通过专章规定来禁止就业歧视,而且明确规定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可获司法救济,使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已出台《就业促进法》中可见有关反就业歧视的规定过于笼统,操作性不是太强,故建议在以后的具体施行过程中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司法解释,来进一步完善反就业歧视的相关内容,并切实提高可操作性,使禁止就业歧视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捷莎.亚里士多德正义观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1):49.

[2][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53.

[3][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4]邹丽莉,冯继康.从公平正义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6,(7):42.

[5]吴柳莹.完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N].潮州日报,2007.

[6]王勇.“拉美化”警示下的我国贫富差距[N].湘声报,2005.

价值定向范文篇3

关键词:深度严肃定位价值博弈

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

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影、直投杂志、移动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导致的信息轮番轰炸,让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与社会的动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让公众“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所适从,不知应该相信谁。而深度报道作为更全面、更详实、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复杂联系,还原各重要元素的细节准确性的报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众知情权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个在观念意识上比较前卫的传媒研究与实践场所,比较媒体而言,它能够摆脱信息的琐碎与功利,更加容易宏观地把握舆论导向,判断各种信息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与新闻价值。因此,在高校新闻专业开展新闻调查,进行深度报道的实践,是训练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有效的手段与过程。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针对诸多社会问题,深入实际,展开调查,受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2.娱乐大环境下的严肃、厚重。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但深度报道以其思想的深邃与前瞻而成为大众文化日趋娱乐化的今天依然保持其所应有的责任、真实、厚重与严肃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的深度其实是指其特有的新闻深度思想,指在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鼓励记者从整体上和不同侧面上更深入地报道新闻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它不忌讳自我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报道,但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告诉受众更深刻、更接近真相的道理。

案例之一:《皖北乡村“声色”调查》(《记者观察》2006年5月(上)期)是调查小组记者黄玉浩在春节期间参加皖北小梁乡一个婚礼之后采写的报道。经调查发现,流传于皖北一带的的唢呐戏和泗洲戏已经演变成“脱衣秀”,成为当地农民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的主要形式。农村文化市场的长年贫瘠,如何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才是解决“声色”问题的根本。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体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所以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该报道通过乡村中的一场婚礼的“脱衣秀”表演,审视中国当下农村文化诸类状况,上升到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

2.多维视角下的真相与偏见

深度报道是可以甚至必须体现出记者本人的主观看法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从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阶段来看这个事物,真相就有了多维视角下的可塑性,真相与偏见一再地靠近,确是两条无限延伸的平行线,无限接近却永无相交的可能,而这正是深度报道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案例之二:为了验证“扫大街的大妈都能做北京民办高校的招生”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新闻调查小组记者编造了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暗访记者化名王刚,假称安徽淮北某职业高中校长之子,因学校曾在春季招收了一批初中未毕业的学生,眼看这批学生今年春季就要毕业,在无法保证其完全就业的情况下,学校号召学生继续学习,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所谓的王刚来京联系这批学生春季入学事宜。新闻调查小组记者通过“更接近真相”的途径,以一个学生的视角了解了北京民办高校的乱象(参见2006年2月(上)《记者观察》的《北京流动高校大揭底》)。

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立场、成色。最明显的例子,是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媒体之间的报道是不同、甚至是冲突的。如果没有原创权,我们就无法从实证的层面辩解真伪,但是记者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展现。

二、深度报道关于选题的角色定位

对于一个深度报道的记者来说,严肃厚重与负责任的角色定位要求其具有更高的自律与自我要求,首先需要了解国家的舆论大环境、政策方针、目前群众的关注焦点、社会重大问题,那么选题的思路如何梳理、定位呢?

1.从小事中揭开大主题

群众无小事,所谓小事的背后总是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动因。案例之三:我校新闻调查小组发表在《记者观察》2006年第八月(上)的《高考录取地下交易黑幕》通过少数不法分子的地下交易调查,把矛头指向了高考考生的身份认证制度与高校户籍制度的衔接漏洞。这则深度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案例之四:民工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选择典型案例,解剖分析,由点及面,是深度报道的优势。《“民工荒”不荒》(《记者观察》,2006年11月)就是从农民就业这样一个细微的角度来探讨内陆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农民王志胜已经45岁了,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什么技能,但他参加春节后政府举办的劳务招聘会,竟被常熟市滨江劳动服务公司顺利录用,当上码头装卸工,月收入六七百元。政府都会对农民进行法律和技能方面的义务培训,通过劳动局宣传员挨村挨户的讲解和宣传,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还设立了小额无息贷款为比较困难的农民工提供路费。在农民工积累了足够的资金、经验,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到家乡进行投资创业,解决更多的农民就业,走出去,回得来,留得住——这就是作为劳动力输出地发展经济的特有模式,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对于某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

2.从“我在现场”到“本刊记者”

所有的记者都追求原创新闻,即我在现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抓住新闻的第一落点,但这并不现实,因为抢第一落点的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去伊拉克,身临世贸大厦的倒塌等等,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发展,新闻的新,其时效性的新,只存在于理论上的可能,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无孔不入的各式媒体都蜂拥而至,“我在现场”的意义将越来越被淡化。

那么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竞争中能脱颖而出,“本刊记者”则成了救命稻草。正如同样的深度事件,《南方周末》会以人文、感性、关怀、正义的角度来报道,《三联生活周刊》会以白领喜欢的理解方式加以解读,《中国新闻周刊》会更加严肃认真,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调查》会质询事件的背后真相,总之,对于新闻事件,更多地要发出“本刊记者”的话语、观点与建议,这是培养深度报道品牌的不二法门。

案例之五: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皂二村农民李俊民,靠回收加工废品为生,一手创办的“爱心家园”以专“捡”流浪汉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来他“无偿”收养了近千名流浪汉,其中300多人在其帮助下回到了家。2005年,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对其事迹进行报道,而成为媒体“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争议,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什么要收养这些无家可归、身患残疾的流浪汉?他拿什么来养这些人,他的经济收入从何而来?如此典型的人物事迹为什么当地政府一直保持低调和沉默?他目前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与困境?为什么对他的流言蜚语、争议与质疑不断?这群流浪汉的真实生存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2006年4月27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远赴千里之外的山东省东营市扮成一名流浪汉的寻亲者,与李俊民“爱心家园”里的流浪汉们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观察,并对李俊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暗访与调查。

经过调查小组记者的调查,给李俊民定性为一个有头脑的有善心的农民商人是比较准确的。记者认为李客观上做了一件好事,因为这些流浪汉的生活待遇确实比以前好很多,他还免费至少是相当廉价地使用了这批没有自我能动意识的劳动力,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名得利了,这正是很多人不满的地方,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做好事是必然要贴本的,要奉献的。但记者认为,李颇具市场化的援助机制才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尽管诸多媒体报道了“疯人王”李俊民,但作者根据独辟奇径的分析角度还是写出了《暗访山东疯人王》一文(《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6月)。

不回避热点、焦点、争议点,重大事件上能听到“本刊记者”的声音,是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必须要体现出来的。

三、平衡心态下的价值博弈

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关键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充满公正与正义,要善感敏锐,对新闻事件的诸多要素予以整合,满怀激情却要冷静地驾奴,不会深陷新闻而失冷静客观,这种平衡的心态非常重要。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的一种态度、一种意识——我们的报道,要“货真价实”,有根有据,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为了轰动效应而“炒作”。如果不能冷静、理性地分析事实、开展报道,读者就会怀疑你的可信度,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威性、指导性。所以,我们的记者,要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写出既有新意又令人信服的报道。任何带有偏见与刻板成见作出的报道都不会是好的作品。

案例之六:覃纪虎在深圳打工12年,做了12年义工,5年内献血10600毫升;他曾是深圳市20大杰出义工之一,与丛飞一起成为深圳义工的“名片”;他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奖”银质奖章,并被人们称为献血英雄。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穷困潦倒,家破人亡,远走他乡,带着多病的女儿四处奔走呼号,面对这样的场景相信大部分人会落下同情的眼泪,但笔者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更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幕社会悲剧的本质——覃纪虎已经严重地依赖与迷信媒体,而忘了面对苦难时的自强不息。公务员之家

深度报道记者不是“揭黑记者”,不是只关注社会的阴暗面,不是以向别人“泼脏水”来炒作自己的“作秀”记者,一个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以及一篇负责任的报道,必然要平衡把握,综合比较新闻事件的各元素的社会价值,正面的、负面的,最后经过精心的处理来达到最大、最好的社会价值体现,负面新闻正面做,负面新闻起到正面效果,这都是深度报道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博弈后的选择。“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点。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而这也只是深度报道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决不是全部。

注释:

周海燕:《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价值定向范文篇4

关键词:社会转型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市场传统西方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深刻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正为此,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德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观多元化及其冲突给传统学校德育所带来的困境与危机,置德育子这一挑战中矛盾的尖锐处。德育面对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整个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革,既着眼于眼前又着眼于长远做出全面、合理、科学的价值选择,以走出困境,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就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转型中,改革进一步深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伴随着经济运行向WTO机制的融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趋向成熟。在这一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国际秩序大背景出发,自觉启动的社会整体现代化改革运动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发生着由狭隘封闭向多元开放、由权威垄断(国家集中)向市场规范,由地域封锁到国际化开放、由单一管制到多样化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社会格局日趋丰富、复杂、多变,使得个体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置于多种参照系的网络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历经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衔接与冲突、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交融与排拒、新旧观念的转换与对峙所带来的心理阵痛。一方面社会转型促使着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这是目前社会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有力的变化。这必然使得学校德育面临着如何抓住机遇,在多样化价值取向之间建立合理高效的协调结构和机制,并增加自身时代内涵,来规范、引导和推动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重构和大发展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在新旧体制过渡的不稳定时期,由于制度及其运行的不健全、不完善,给腐朽思想和丑恶社会行为的滋生以可乘之机,使青少年身处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在亲身感受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实惠享受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沉渣泛起的封建腐朽的精神垃圾及携裹而至的西方堕落价值观念。这势必要求学校德育在转型期肯定“务实”的同时,又必须防止片面性、短期化、庸俗化的急功近利倾向蔓延,特别要抵制西方堕落文化和封建腐朽思想的腐蚀与渗透。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机遇与挑战,已远远超出了旧有的观念模式所能应付的范围。针对当前道德发展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的现实,学校德育的取向,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冷静的思考与定位。

一、面对市场:适应与超越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代替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转型中的主导。在每一种社会重大变革面前,学校德育都要通过它自身的改革去与这种变革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当属经济基础,而学校德育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已成共识。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呼唤并产生着与之相符合的各种意识、品质与行为,形成与市场相配套的大文化氛围,其中所包含的诸如效益观念、竞争意识、主体意识、法制观念、公平意识等众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都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历史趋势。学校德育应当充分吸收这种文化精神成果,用它来更新道德的观念与目标,充实德育内容,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更好地在社会现代化中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德育的时代精神。

然而,我们强调学校德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用市场文化中具有道德意义和价值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德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文化决非学校德育赖以建设的全部基础,学校德育文化的全部也并非囊括在整个市场文化中。我国的学校德育在历史上曾一度被政治狂热推至峰巅,造成了德育结构和功能的不健全,而当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新时期,学校德育就须谨防异化为经济的附庸,从而走人另一个极端。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德育自20世纪以来,一味顺从和附合以科技至上、经济至上、消费至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物质主义,一度将人们异化为道德荒废、精神空虚的经济动物,以致于至今仍徘徊于物欲化的精神阴影之中:当我们作为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后发型国家,在西方市场经济已运行上百年的历史之后,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之时,借前车之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德育就决不可走人适应的被动误区。尤其是我们的市场机制尚处在探索过渡的不成熟期,市场大氛围中的许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充斥着非道德的消极因素。转型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即已向世人昭示了德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学校德育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并着眼于培养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社会系统工程,就包含着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的引导和培养,就必须克服社会市场化所极易诱发的人们价值取向庸俗化的急功近利趋向和不顾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使德育功能得以全方位的发挥。

学校德育面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形势,必须与之适应,同时更强调一种超越的适应,是即体现了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发挥了德育对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化发展的规范化功能。然而如何在适应与超越这二者的对立统一之间寻找理性的适切点,就成为教育者对学校德育取向进行选择与定位时,巫待回答与解决的问题。可以认为,在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时,应既察其与其他社会性质的市场经济共同具备的共性,又必须坚持它所具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样,就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思路。学校德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社会转型期应大胆吸收与社会主义性质并不予盾的市场经济所呼唤的诸如主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益观念、法律观念等市场文化精华,同时更应注意到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面对社会市场化发展中人们繁纷交错的价值取向,学校应代表社会以至人类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坚持社会主义的一元化价值取向,这既非脱离现实的“理想化”,也非没有理想导向的庸俗“务实”。

学校德育面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市场化,在努力扩展自身的内涵的同时,又必须坚持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既肯定个人合理利益的追求,又必须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整体意识,处理好求利与取义、奉献与享受等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的价值冲突:不可否认既要在适应中发展又要在超越中提升,给当前学校德育提出了高难度的要求,然而,只有如此,方可保证其自身发展不致走偏了方向。

二、面对传统:批判与创新

借助社会转型的时机,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现代文明日趋丰富与复杂,社会传统文明从蕴含的内容到表现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急剧冲击。在新旧交替及其一定程度的对抗中,人们从思维方式到社会行为,或坚持传统以致保守僵化,或崇尚现代以致偏颇激进,抑或在传统与现代的两个极端之间左右徘徊,摇摆不定。担负着文化选择职能的学校德育,面对传统做出合乎情理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人们走出转型期价值选择的盲点,促进社会现代化的进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存在着相矛盾相冲撞的一面。现代化急速消解文化传统的固有体系,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剥离开来,反过来,文化传统的某些东西是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羁绊而存在的,而且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在文化新质逐步代替文化旧质的转变化中得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万不可急于现代化进程而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心理积淀无暇进行认真而广泛的思想清理,进而割断历史,“背水一战”地搬来现代化的外域文化来构建本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道德重建误区,其实质是民族虚无主义。原因在于:

第一,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来看,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为前提、基础与出发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任何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都不可能脱离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没有一个国家能把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置传统文明于不顾。诸如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数百年以来,人们的许多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都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然而,宗教的伦理原则和其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准则—个人的“权力”,以及“民主”,“自由”,“法制”等却始终是不变的基本宗旨,从而使得道德教育沿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推进,并逐渐发展为一套适合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政治民主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是在坚持基本传统的条件下,一直使得道德教育获得延续的生命力。社会道德建设只能立于一个现实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现实即有文化传统的存在。无视发展的延续性与继承性,道德构建忽略与传统文化的衔接,势必增加人们普遍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在文化替代的不适应中必导致茫然、离经叛道、自我隔离、社会孤立等多种行为表现的心理异化,引起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学校德育抛弃了文化传统,也就失去了自身发展的现实,而且也决不可能构建现代化道德文明。

第二,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发展关系来看,我国博大精探的悠久文化传统,蕴含着其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合理内核。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既有反映时代的内容,也有反映当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民主性、人性的精华,后者则代表着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新时期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的归宿保持一致。这些虽存在于旧的传统之中,但却不当属旧质文化。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爱国、忧民、守信、守义、检朴、善良等传统美德,为世人共鉴,这无不是传统与现代化具有一致性的明证。

第三,从社会整体进步来看,我国社会发展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现代化就是体现我国新的时代的精神,民族化就是要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相结合。我们强调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就决不能丧失发展的民族性。而中国博大悠长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以科学的态度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则是坚持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化的更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演绎成一种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是不断增强国民凝聚力的动力与源泉。学校德育为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同样必须保持其自身的民族化的色彩。

新时期学校德育文化的构建,要坚持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意欲借助于文化传统在历史延续中对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进步的惯性力作用然而整体的文化传统所特有的惯性力作用和延续性特征在不间断地对新时期社会文明发挥的作用中,并非都是有益的适应和积极的促进。民族性的传统本身即意味着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这一根深蒂固的特性,总是以正向或负向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的塑造。因此,学校德育对传统的继承必须以一种科学的姿态去进行。

工业化革命最早出现的欧美国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中产生并迅速传播的新传统教育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即是在教育上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古化论倾向。他们在抵制一味注意实科教育而疏于人文教育的进步主义潮流的弊端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那种极力宣扬传统文明,无视时代变革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将宗教经典、古籍文化、拉丁语言定为核心课程的主张,只能使自身陷人保守僵化的泥淖,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占据实用主义一统天下的地位,最后在人们的警责声中,落下昙花一现的命运。人文主义的恢复传统的口号最终为不断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所淹没。蔑视急剧变革的时代性,无疑是导致新传统教育思潮渐趋消亡的致命伤。

民族文化传统本身具有两重性特征,即既有促进社会现代化进步,有利于新时代精神素质培养的积极一面,也有其使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滞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一面。处在新旧交替不断加剧的社会转型期,教育、尤其是德育必须既反对否定一切传统并试图重新构建新道德的重建论,又反对主张回到传统中排斥时代革新的古化论,从而着眼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在充分肯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并必须与批判、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吸取其中带有民主性、人性的精华,同时抛弃其表现出专制性、等级性、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弊端的糟粕,建立起科学民主、和谐发展的德育体系,达到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协调统一。

三、面对西方:借鉴与批判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行为表现愈发显示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尤其是伴随我国跨人WTO的门槛以及市场拓展的国际化趋势,社会格局开放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多元选择与冲突,也反映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明)融合过程中的相互对抗与排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行中,不断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汹涌而至的西方现代文明及携裹其中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正强有力地以各种方式影响、冲击着国民长期养成的心理特征、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学校德育迎着扑面而至的西方现代文明,既从大局形势出发,又从小处着眼,以科学的精神来对之做出合理价值选择,在新时期更显得紧迫与重要。

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发展,是各民族寻找差跄,求得自强,不甘落后于他国的理智选择,这也是全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改革开放、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将国内市场向国际轨道延伸,是我们从封闭保守、单一化发展转向开放、创新、多元发展在政策上的体现。未来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竞争发展的世界。学校德育必须以多方位开放的模式来发展自身,适应时代和全球发展的要求,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及其道德体系中于我国社会发展有益无害的思想及观念。学校德育在人类文明开放发展和相互吸收、融合的大潮中,也不可能将自身隔绝于世界人类的文明圈之外。

如果对外来文化一概否定,加以拒绝和排斥,就只能会逆时代进步与发展的方向,这种德育注定是要失败的。有人认为,对外来文化采取不予理睬或排拒的态度,立足于本民族传统的根基,只在本民族的传统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即足可构建起新时代的道德和价值体系。其实,这是长期以来受一种闭关自守的传统意识影响之下,造成的保守自大的民族心理表现,而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陷人国粹主义的单一化、极端化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谬识,它没有看到外因条件对主体发展的促进因素,是没有立足之处的。

现代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主要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其中许多内容是代表着我们走向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缺少的、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德育改革,应该在自己已有的现实基础上多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经验、思想观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成份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我们应积极地吸收到学校德育体系中去。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早于我们实现了现代化,他们的一些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是与现代化的要求相合拍的。我们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也应该对包含在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精神、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尊重个性、崇尚自由等诸多有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加以分析的借鉴,这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当然,我们这里强调德育要对西方文明吸收与借鉴,决非是不加鉴别与分析的照搬照抄。原因是:第一,西方现代文明及其道德文化并非一方纯洁的净土。不可否认西方文明中有适合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要求和促进现代化进程的因素,然而那些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延续中滋生蔓延的经营中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物欲化倾向;社会关系中亲情冷漠、富有攻击性、暴力化的紧张;价值取向中崇尚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我实现;个体生活中对财色名利的本能化欲望的贪婪,这些无不暴露了西方社会文明中阴暗的一面。第二,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思想意识、价值导向、意识形态里有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格格不入的对立一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特殊性。基于此,我国学校德育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核心的,这是与西方国家中鼓噪风潮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是属不同性质的。我们强调提防西方“和平演变”的政治阴谋,意义即在于此。第三,西方现代文明及其道德体系有不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一面。我国特有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及民族传统塑造成国民特有的心理特征、人文传统、民族精神。其中许多具有根本意义的基本成分,构成学校德育文化的现实基础,学校德育不能超越这个基本国情而去照搬与之不尽适应甚至相抗拒的西方现代化文化。

因此,面对西方现代文明,德育必须坚持既反对否定一切的国粹主义,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两种单一化、极端化的价值倾向,其实质无非都是希望并试图找到一个现成的道德文明模式来引导当前德育文化的建设,这反映了部分人对学校德育面临重大艰难的创造性挑战而产生畏惧的消极心态。在实践中一旦实施则势必导致现代化建设渐趋保守和滞缓或引起社会混乱与不安。

价值定向范文篇5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责任

历史学科以它固有的特点,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这表明历史学科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载体之一。历史学科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社会责任意识是高中历史教材的一种价值取向。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中学历史学科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的独特的作用也已经被中外无数的成功案例所证明。就历史学科所具备的特性而言,中学历史学科所具备的依附性、蕴涵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更是完整地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中学历史教学。凭借的是丰富的历史史实,烛照古今,叙史载道。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2.社会责任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师的使命。知识内容的选取要有利于当代社会对中学生要求的实现,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的责任感;有利于中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国际意识,养成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并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近年来讨论得较多的教学目的观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把学生的内在变化视为教学目的的文章的出现,说明了历史教学理念的变化。在新教材的教参中,已经把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一项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教材内容上看,也更能够突显出这一教学目标。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观转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公务员之家

1.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强调人格培养的学科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隐藏着强调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新课程体系下的历史课就充分继承并改进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例如,可以在高中二年级的一节历史课上,运用一系列课堂讨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观看电影等方法,讲授百家争鸣的历史,既使学生掌握了当时的历史知识,加深了对当时史实的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使这种模式发挥更大的效用,还可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在进行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时所需要的丰富的史料。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价值定向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定向越野;公共体育;可行性

0前言

定向运动是一项充满探险和刺激的智慧性体育项目,起源于瑞典,1983年引入我国,是我国2002—2003年重点推广项目.为顺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更新教学思想拓展体育教学课程,全国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定向越野课.如今的定向越野已成为2004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定向运动的组织方法简便、科学,使用的器材轻巧,在大自然中进行,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增长地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定向运动同时集健身性、大众性、竞技性、娱乐性为一体形式简单,实效性强,所以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随着山西师大学生人数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人均活动面积不足,无形中给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运动场地,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成为山西师大体育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定向越野在公共体育课开设的可行性分析,希望能为山西师大的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提供帮助,这对缓解连年扩大招生所引起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相对不足等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查阅了2004—2008年全国有关专业刊物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对定向运动研究情况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

1.2问卷调查法

对山西师大在校学生随机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3份,回收率95.3%

1.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定向运动的特点

2.1.1参加人员的广泛性

定向越野是一项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只有脑力与体力协调配合才能去的期望的理想的成绩.它集健身性、知识性、趣闻性与一体,易于推广和普及.它不仅仅是一项专业精英运动的体育项目,他还是任何喜欢运动的人都可以参加的一项大众体育项目.据有关资料记载,参加过定向越野比赛的运动员最小8岁,最长者80岁,因而这是一项男女适用老少皆宜的群众体育运动,其他的竞技项目都是看的人多,参加的人少,而定向越野运动却是参加的人多只有参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其规则简单易懂,便于参与和观看参与者不论年龄大小水平高低都能进行比赛,只要参与者拥有一张定向地图和一个指北针就能参加比赛.

2.1.2智力与体重并重的运动

定向运动需要运动者穿越树林、草地、建筑群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才能达到终点,这一特点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准确的识图能力,熟练使用指北针的能力,以及在起点各检查点终点之间选择最佳路线和快速判断力,还要求运动员有持久耐力和良好体能.在比赛中运动员要在体能和智力收到双重压力下的情况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让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完美结合来尽快达到目的.公务员之家

2.1.3定向运动具有趣闻性和游戏性

在进行比赛时,运动员根据定向地图上标明的运动方向与实地对照,选择最佳的运动路线,寻找到检查点,完成比赛.定向运动的场地可设在校园、公园、森林或田野,在路线选择时,就要考虑他是一条安全性最高以及体能消耗最少的路线口.但运动员从一点到达另一点时,他会感到很兴奋,继续寻找下一点,直到完成比赛.这就比在单纯的赛道上跑有兴趣,运动员可以在跑进中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参与者可以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无限乐趣.

2.1.4定向运动具有竞争性

定向运动跟其他体育比赛一样,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定向越野比赛不仅是体力方面的竞争,还是智力和技巧方面的竞争,在一点到达另一点时,需要奔跑,选择奔跑的方向,路线.奔跑的速度靠体力,运动员需要以全速跑,体力9O的氧需最大限度地参与运动;选择奔跑方向路线靠智力,认图和利用图能力,靠智力从起点到终点要求体力与智力并重.

2.1.5定向运动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社会意义定向运动最早只是一项军事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定向运动在群众中广泛推广和普及,他需要运动员有读图能力,利用指北针辨别图上方向与实地相符的方向.普及全民识图和利用图知识对加强国民素质,提高全民的自我生存能力,启发智力有好处.

2.2在我校开展定向越野的可行性

2.2.1定向运动的锻炼价值

定向运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给参与者一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开发.学生在参加定向越野的时候,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快的到达检查点,这就需要运动员进行快速的奔跑,还有跳跃沟坎,翻越障碍,快速通过空旷地及建筑物等.要求有良好的体能作为基础,参加定向越野对学生的耐力素质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_c].由于定向越野场地错综复杂,线路变化多端.参与者要在不断的快速奔跑中动脑子来识别图上的信息并考虑和实地对照,选择最佳路线,独立做出判断,培养了学生沉着冷静积极思考的心理素质,对用来提高个人素质是可行的.

2.2.2我校开展定向运动的有利条件

2.2.2.1我校定向越野空间资源潜力巨大.这些年来,随着我笑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学生的人均活动面积不足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也不足,

表1的调查表明46.9%的学生认为在校场地不能满足正常使用,48.2%的学生学生认为体育器材短缺.有效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使学生从操场中走出来成为我校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定向越野是一项可设在校园、公园、森林、和田野的活动,他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直接利用校园、公园和野外一块地域就可以开展.开展定向越野可以使学校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把传统的体育课程搬到大自然中,解决了我校体育场地紧张,运动器材不足的矛盾.我校校园占地面积2143m,建筑面积5O万m2,地形地貌复杂而不险峻,校区北边有分布广阔的公园和湖泊,所以我校有非常符合开展定向越野的场地条件.

2.2.2.2定向越野运动符合学生体育兴趣需要.从表2看出,学生对传统的体育课并不感兴趣,而对一些趣味性游戏及运动项目感兴趣的占32.1%定向越野是一项趣闻性运动项目,他的运动场地、地图、指北针都具有趣味性.在进行定向运动时,运动员可以根据地图标明的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选择最佳路线,寻找个检查点,点与点之间的地物和地貌也不一样.这就比单纯的赛跑更有意思,学生在操场上跑步,觉得很枯燥,跑步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也不高.而定向越野正好符合学生体育兴趣的需要.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28.7%的学生参加过定向运动,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过,但通过表4可以看出他们对该运动的价值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认为定向运动有利于培养和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增长专业体育知识;有利于锻炼身体、发展体能、促进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独立性及野外生存能力;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整体意识.从表2得知有32.1%的学生愿意参加定向运动.这对在我校开展定向越野提供了依据.

2.2.2.3国家政策.1999年,在国家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以后定向运动开始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2001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把定向运动、野外生存等课程列为6所重点大学的教学课程;2002年9月教育部发表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22条规定各地方院校要充分利课外和节假日,开展家庭教育社区体育、体育夏令营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2004年8月上海市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把定向运动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这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为我校开展定向越野运动提供了政策保障.

2.3制约我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因素

定向运动在我国还属于新型体育项目,他的推广与普及面还不大,其教学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课堂教学安全因素的制约.由于学校管理者担心定向运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一些领导不予支持;另外,学校教师对定向运动的教学训练工作缺乏经验,大多从简短的培训班获得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研究,不能独立完成不仅成图时间长、而且成本高.这些都制约着定向运动在我校的开展,但是这些都不是制约我校开展定向运动的主要因素.在师资方面:我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体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很快就可以掌握定向运动的技能和教学方法.在制图方面可以用素图代替正规的比赛图,也可以用校园图、校园平面图或建筑规划图进行定向运动.

3结论与建议

(1)我校校园和周边环境非常适合定向越野开展.可以在体育课上开设定向越野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空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实现学生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通过课外训练组建定向越野队伍,通过参加定性越野比赛提高定向越野的水平,推进我校定向越野的普及和提高.

(2)目前我校只有51%的学生了解定向越野.可以通过校报、广播等形式介绍定向越野运动的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此运动的方法和规则,培养学生的兴趣.

价值定向范文篇7

关键词:定向运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策略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现如今许多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满足当前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特点。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将定向运动引入中职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定向运动相关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乐趣与挑战的体育教学课堂,以此焕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起到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体育专业技能的目的。本文首先阐述了定向运动的基本概况,其次分析了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现状,最后提出了几点优化运用策略。

1.定向运动的基本概况

定向运动是一种户外运动,其主要是通过为参与者制定一个目标,让他们运用指南针、地图等简单工具,尽量用最少的时间到达目的地[1]。以其在校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来说,需要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工具,并制定合适的目标。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由教师全程进行监督,确保学生的安全。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各项活动细节仍在探索和完善中,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有效发挥这项运动的教学作用。

2.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新课标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学生的健康为第一。定向运动的开展,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首先,这项运动没有门槛,任何有兴趣的学生都可参加。同时,它有效结合了体育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2]。其次,定向运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如何高效率思考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第三,定向运动通常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合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集体荣誉感,并促进同学间关系的和谐。此外,在开展定向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韧性和耐性得到增强,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都有莫大的好处。

3.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将定向运动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创新的尝试。从目前的运用状况来看,已经有许多学校进行了这项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是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第一,活动场地问题,在开展定向运动的过程中,需要选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但定向运动的活动性质决定了这一目标不能设置在有限的校园范围内。而在校园之外,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给运动的开展带来了种种变化。如何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解,并结合体育课程知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是定向运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第二,学生的安全问题,如何在复杂的校外环境中确保学生的安全,是开展这项运动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三,如何提高定向运动开展效果问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只有基础的指向工具,若他们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意志不够坚定,很难到达目标终点[3]。多次未完成目标会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影响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定向运动的开展价值,需要我们运用创新的方式尽快解决。

4.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4.1提高体育教师定向运动教学水平。定向运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无论是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包括目标的选定、各环节的部署、各部门的沟通,还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安全的保障、对学生遇到问题的指导。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定向运动深入了解,并对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了然于心。因此,教师对定向运动必须了解,同时强化自身的定向运动能力。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了各项定向运动技能,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定向运动的节奏,掌握所需技能,从而在活动中有效提升他们的体育综合素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时学校应该给予支持。比如设立专项资金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前往具备先进经验的地区或者国家进行学习。让教师能够学习掌握更多科学有效的定向运动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职业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定向运动,并不断通过创新方式,优化开展模式,使其更加符合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4.2加强定向运动知识宣传和推广。提高学生对定向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对顺利开展这项运动以及发挥其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定向运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要明确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在宏观指导上为教师指明方向,并加强他们运用定向运动开展体育教学的能力和意识。也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为教师传授经验,或者利用网络搜集视频资料,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学习。此外,学校还应就活动场地问题和学生安全问题,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为学生创造完备的活动条件。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除了要加强自身对定向运动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应将其积极作用向学生进行推广,使学生对参与定向运动更加感兴趣[4]。只有实现了全面的定向运动知识推广,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学作用,让学生对其保持充足的兴趣,使这项运动具有长期开展下去的意义。4.3重视运动器材设置。定向运动的开展需要做好前期工作,这就要求各方面达到满足开展活动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首先应具备必要的身体强度,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这些技能的前期培养和练习都需要用到运动器材。因此,运动器材的设置和运用也需要格外重视。教师要根据定向运动中需要用到的技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灵活使用学校提供的器材,充分发挥运动器材的作用。此外,在有特别需求时,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对现有器材进行升级,以满足定向运动所需技能的锻炼。在定向运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用到诸如指南针、地图测绘等工具,这类器材学校一般不会配备,所以需要特意采购。有许多器材的规格要求较高,甚至需要从国外进口,所需费用较高。因此,学校应加大器材设置方面的资金投入,在肯定定向运动开展价值的前提下,满足活动开展所需的一切需求。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自行改进和研发器材,加强学校器材研发制造水平,减少资金投入的同时,为定向运动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4.4完善定向运动教学制度。定向运动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其开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做到全面的监管,但是由于定向运动活动的特殊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以小组为单位分散在各处,这给教师的管理造成了极大地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保证其在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活动制定的行为规范行动。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性格特征,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利用自身的探索能力。此外,要制定严格的活动规则,时刻提醒学生遵循活动规则的重要性。以确保定向运动能够安全有序的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实现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4.5保证定向运动安全进行。安全问题是贯彻体育教学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开展定向运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需要学校和教师更多的精力去保障学生的安全。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安全方面的教育,往往针对的是在各类锻炼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例如练习田径项目之前要充分的热身;剧烈运动之后不应该大量饮水;运动过后应做好拉伸活动等等。而在定向运动中,还要加强学生对各类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5]。例如,户外运动中常常会遇到磕碰受伤的情况,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在轻微受伤的状况下,能进行及时的消毒和包扎;在出现较严重伤情时,懂得如何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并及时联系教师送医。此外,定向运动规则中,需要学生尽可能快速的到达目的地。这就造成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往往会使身体处于极限状态,一方面这样的状态有利于学生的突破极限、提高身体素质。但是另一方面,这一状态下非常容易对学生的精神和身体造成负担,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来说,过量的运动不但无法起到锻炼的效果,还可能对身体发育造成影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极限,理智的看待定向运动。当身处极限状态时,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在提升身体素质与维护身体健康之间找到各自的平衡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掌握更多更实用的体育运动技能。

5.结语

综上所述,定向运动引入中职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户外运动技能都有分非常大的帮助。教师要在提升自身定向运动综合能力的前提下,积极带领学生开展这项运动,实现体育教学锻炼学生体魄、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孟民.定向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2015,(07).

[2]万方达,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定向运动的探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4,(08).

[3]李德银.定向越野指导[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

[4]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专用教材.

价值定向范文篇8

关键词:智慧营销;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前景研究

尽管我国网络广告的总体市场规模及数量都处于连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网络广告缺乏精准度导致网络广告成本大程度的浪费,使得我国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广告的瓶颈正在逐渐遏制自身的发展。同样,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威胁以及挑战。但随着智慧营销时代的到来,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也可以基于智慧营销整体框架实现全面深度的升级,从而提高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广告效果。

一、相关概念

1、智慧营销。目前对于智慧营销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普遍地认为智慧营销主要指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社交媒体背景下依托内容与创意,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型营销形式,从而实现从潜在客户到购买客户的连接、参与、培育和转化的智慧营销闭环。在快速变革和创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下,智慧营销所具备的感知化、精准化和效益化三大特点,将协助企业化挑战为机遇。感知化是指全面感知从而深刻理解客户需求;精准化是指精准获取从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效益化是指高效投入从而合理获得回报收益。总之,智慧营销基于海量数据,并从中挖掘商业价值,将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新常态”。2、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网络行为定向广告(onlinebehavioradvertising,OBA)是基于追踪互联网用户的网络浏览行为,根据追踪的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和个人特征,并实现精准投放的一种新型广告模式。广告商可以根据用户的网站浏览行为利用技术手段来分析用户特征,然后通过后台的内容匹配实现广告行为定向[1]。行为定向广告的核心价值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呈现给顾客最需要的广告,这也是它广受青睐的理由。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可以为广告主、者和顾客三方带来很多收益。(1)对广告主而言: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使广告主能将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根据对顾客的行为分析精准地投放给真正对其有兴趣的有价值的顾客,实现广告主从购买特定内容和广告版位到购买“受众”的转变,从而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率,减少对广告资金的浪费。国外的研究显示,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可以实现93%的用户产生购买行为,大大减少了广告成本的浪费。(2)对者而言: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由于其对目标用户的精准识别,会带来推送用户的高点击率,从而使得网站平台的浏览量大大增加,提高网站流量、知名度与收益。(3)对顾客而言:由于如今网络信息爆炸,顾客在网站平台上短时间内难以高效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及信息,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则可以通过发挥数据与技术的优势向消费者推送最适合且优质的产品信息广告,提高决策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网站购物体验。

二、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发展现状

1、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应用范围。目前各大网站都通过收集用户在自身网站平台上的浏览行为数据来进行消费者特征分析,从而进行个性化广告推送。可以说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例如淘宝网采用弹窗广告和网易考拉海购对用户发送的推送短信,都属于网络行为定向广告。据调查显示,2017年有63%的美国网络视频广告也采取网络行为定向形式。所以,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作为一种有效提高网络广告转化率和触达率的广告形式,目前在各大网站平台被广泛使用。2、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用户行为分析的数据来源。(1)用户id或cookie。多数门户类大规模网站,一般采用访问者点击流数据进行用户特征分析。通过利用用户ID或Cookie来识别用户身份,并记录浏览行为,进而创建用户数据库并定期挖掘用户信息和数据。(2)广告联盟或广告网络。广告联盟和广告网络可以利用其所独有的广告管理系统来广告,同时还可以监控用户浏览过哪些广告和网页信息,进而收集并提取这些用户数据来进一步进行用户特征分析。(3)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在Cookie被禁止的情况下,可以通过JavaScript的getcomputedStyle方法和CSS中链接的Visited属性来调查特定链接是否被访问过,这样也可以创建一些简单的规则来判断是否投放广告。(4)网络爬虫。网络爬虫是一种能自动获取网页内容并可以按照指定规则提取相应内容的程序。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可以在用户浏览页面时,按照广告平台所指定的程序抓取所需信息和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过滤并建立索引,以便之后的查询和检索。3、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功能要求。目前的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使用了一种基于消费者在网站浏览行为数据的定向投放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访问信息挖掘出用户感兴趣的事物,然后投放与之相关的广告。例如淘宝网通过分析用户检索的关键词及浏览商品或广告行为判断用户的兴趣爱好,当消费者下一次浏览网站时则投放并推送其感兴趣的广告。

三、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存在的问题

1、存在数据孤岛问题。数据孤岛问题起源于企业内部各个事业部之间的数据像孤岛一样无法相互联系,从而使得企业整体效率低下。智慧营销时代同样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各大网站都在建立用户数据库或是使用第三方数据库,在使用不同的数据系统时,都发生了数据重复、数据类型不匹配和数据平台不互通的问题,从而导致网站对于用户网络行为数据的分析还停留在单方面、浅层次的水平上。可见,数据孤岛问题已成为网络行为定向广告难以全面高效地识别用户的首要难题。2、易引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2018年3月,《安永第20届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GISS:重铸网络安全,直面网络攻击》中指出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2],网络安全逐渐受到消费者关注。网络行为定向广告是基于收集用户网站浏览行为数据来分析用户的一种技术,但在任何网站平台上这种数据收集行为是在用户并不知情或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进行的,用户在接收到网络行为定向广告时则会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及隐私受到监控和侵犯,进而引发强烈的隐私关注,进一步导致用户对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消极态度甚至抵制心理,使得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广告效果大打折扣[1]。3、用户行为分析技术有待提高。目前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用户网络行为分析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用户浏览页面的时间过短甚至页面刚被打开就被关闭等,显然仅仅通过链接点击行为最多只能反映用户对该链接的文本感兴趣,但是不能反映用户对页面内容是否感兴趣,而不加过滤地对这些页面进行处理将会造成数据收集的质量问题。同时,在消费者购买完定向广告推送的商品后,网站还会继续推送与用户兴趣相关的同类产品,故该技术存在一定延迟性。此外,目前的网络行为定向广告技术只可根据用户检索关键词进行同类型和初步的关联性商品推荐,并不能进一步预测用户更深度的需求。

四、智慧营销背景下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探索和发展

1、加强数据平台互联,跨媒体全方位识别用户。智慧营销背景下加强数据互联解决数据孤岛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跨领域、高价值、高密度的数据进行整合、治理和建模分析,实现个人用户数据融合,能够全方位地描述个人用户的移动端行为轨迹和线下消费特征等。目前腾讯利用庞大的数据体系与其他网站数据库进行互联,从而产生用户多元立体数据,全面绘制用户画像。因此,在实现数据平台互通的基础上,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对于目标用户的识别将更加精准。2、增强用户隐私保护体系,减少用户隐私关注。智慧营销背景下分析用户数据成为网络行为定向广告高转化率的前提,故用户数据的安全成为关注点。诸多关于网络信息安全法律规定的颁布,要求任何网购平台及第三方数据外包商的用户数据使用行为必须合法合规。此外,在网站平台界面设计上应在用户登录、用户购买行为时标注用户数据及隐私受到安全保护、不会被用作使用户受到侵害用途的相关提示,以减少消费者隐私关注。还可依靠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式使用较少的用户数据建立用户行为模型实现用户完整画像,从存量的角度进行用户分析,有效减少用户隐私关注。3、精准特征分析算法,提高广告。—兴趣动态契合度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用户在购物网站的浏览及使用行为建立起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用户识别及推荐系统,甚至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模式来探索和分析用户深度需求及兴趣,在用户深度兴趣的挖掘及预测上实现广告—兴趣动态的契合,有助于用户发现兴趣激发购买意愿。所以,智慧营销背景下的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投放能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广告成本的浪费。

五、结论

智慧营销时代背景下,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以其对于潜在用户的精准识别,实现了较高的转化率与触达率,成为现代营销策略中必不可少的营销工具。但由于其所基于的技术条件所导致的数据孤岛、隐私关注以及挖掘用户特征不足的问题,使得网络行为定向广告效果面临挑战。因此,可以依托智慧营销时代下数据挖掘与云计算等技术快车,加强数据平台互联、增强用户隐私保护体系以及精准特征分析算法,在更深层次上解决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存在的问题,使其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蒋玉石、张红宇、贾佳、杨力:大数据背景下行为定向广告(OBA)与消费者隐私关注问题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5(8).

价值定向范文篇9

摘要:为防止出现利益输送,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在定向增发中出现的机制性问题,必须从操作层面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中发行对象和发行定,以及发行决策程序和决策事项价进行相关的规定,从而为定向增发明确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规范,以提高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增强持续盈利能力。

关键词:定向增发;机制

0前言

非公开发行即向特定投资者发行,也叫定向增发,实际上就是海外常见的私募,其主要包括:资产并购型定向增发;财务型定向增发;增发与资产收购相结合,优质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并购其他公司等模式。作为一种股票发行中的主流模式,它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运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定向增发的市场化意义与缺失

1.1定向增发的类型化功能

(1)资产并购型定向增发,其目前受到市场比较热烈的认同,对业绩的增厚作用。在整体上市条件下,鉴于大股东持有股权比例大幅度增加,未来存在更大的获利空间,所以在增发价格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对原有流通股东比较有利的优惠,而且可以减少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的不规范行为,增强公司业务与经营的透明度,减少了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冲突,有助于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同时对于部分流通股本较小的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市值水平与流动性。

(2)财务型定向增发,主要体现为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外资并购或引入战略投资者财务性定向增发,其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利于上市公司比较便捷地实现增发事项,抓住有利的产业投资时机,成为实现收购兼并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资本收益率比较稳定而资本需求比较大的行业,如地产、金融等,定向增发由于方便、快捷、成本低,同时容易得到战略投资者认可。

(3)增发与资产收购相结合,这是上市公司在获得资金的同时反向定向增发的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在获得资金的同时反向收购控股股东优质资产。对于整体上市存在明显的困难,控股股东又拥有一定的优质资产,同时控股股东财务又存在一定变现要求的上市公司,这种增发行为由于能够迅速收购集团的优质资产,改善业绩空间或公司持续发展潜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公司发展的利好。

(4)优质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并购其他公司。与现金收购相比,定向增发作为并购手段能大大减轻并购后的现金流压力。同时,定向增发更有利于发挥龙头公司的估值优势,能够真正起到扶优扶强的效果,因而,这种方式对龙头公司是颇具吸引力的。

1.2定向增发的市场化意义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将获得大量现金,并有利于实现资产证券化、引入新战略股东等战略意图。从流通股东的角度来看,由于定向增发并不需要流通股东出资购买,而且收购新资产、开拓新业务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从而成为未来股价上涨的重要动力,而部分持股数量较大、持股期限较长的战略投资者进入,也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有不少公司的增发预案中,控股股东有不同比例的认购承诺,这在说明大股东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封杀了股价的下跌空间。对于市场本身而言,定向增发将提供诸多题材,进一步活跃人气。根据证监会安排,首批露面的将是定向增发和以股本权证方式进行的远期再融资,其次才是面向公众的其它方式再融资,且股改完成半年以上的公司方可实施对公众的再融资。因此,短期来看,投资者无需太多担心扩容压力,而且定向增发也容易成为外资并购、整体上市的重要手段和助推器,不仅不会对股价有负面影响,反而会提供更多可供挖掘的热点。定向增发方式对提升公司盈利、改善公司治理有显著效果,寻找更多存在定向增发可能性的公司,仔细分析相关的方案与动机,有机会发掘全流通时代新的投资主题。

1.3定向增发机制性缺失

不少上市公司在实施定向增发的过程中,股价出现了大幅波动,资产的质量评估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相关当事人对发行价格的暗箱操纵,战略投资者行为动机的不当问所以,并且大股东与管理层关系紧密,产生了损害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诸如利益输送、内幕交易等丑闻不断涌现。

2定向增发的机制性对策选择

由于管理层起初对定向增发实施简易审核程序,所以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在实施定向增发的过程中,在定向增发中引入公开的询价和竞价机制,可以让更多市场主体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公开的询价和竞价机制,

2.1发行要求与认购资质确定机制

发行时间可以确定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上市公司按价发行股票的价格要不低于该发行底价并且要通过竞价的方式确定。认购并获得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合法投资组织要进行人员数额与持股后的转让时间要求定量限制。信托公司不能以外有资金认购,按照本细则的规定以竞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和发行对象。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期间的除权、除息的,发行数量和发行底价是否相应调整以及募集资金的通途要做相应的说明。

2.2发行公司的架构运行机制

定向增发要做到公开,透明,符合制度规范,以合同的形式与购买对象建立法律关联。而合同所涉及的的发行对象名称及其认购价格或定价原则、认购数量或者数量区间、限售期;由董事会最终确定。同时募集资金数量的上限、拟投入项目的资金需要总数量、本次募集资金投入数量、其余资金的筹措渠道经董事会决议后形成文件。编制定向增发股票预案,作为董事会决议的附件,与董事会决议同时刊登。发行涉及资产审计、评估或者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资产审计结果、评估结果和经审核的盈利预测报告至迟应随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同时公告。

2.3定向增发的合准落实机制

上市公司提交发行申请文件需经股东大会批准,有关部门和个人要对本定向增发的合规性进行调查。保荐人出具的发行保荐书和发行人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应当对照中国证监会的各项规定逐项发表明确的结论性意见,并载明得出每项结论的查证过程及事实依据,最终报中国证监会审批,对于最终结果后,尽快予以公告。上市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予以核准决定后作出的公告中,应当公告本次发行的保荐人,并公开上市公司和保荐人指定办理本次发行的负责人及其有效联系方式。上市公司、保荐人对非公开发行股票进行推介或者向特定对象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不得采用任何公开方式,且不得早于上市公司董事会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决议公告之日。所的认购邀请书,要注意附带特定投资者签署的申购报价表并且申购报价情况要予以保密。保荐人关于本次发行过程和认购对象合规性的报告应当详细记载本次发行的全部过程,列示发行对象的申购报价情况及其获得配售的情况,并对发行结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符合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有关规定发表意见。报价在发行价格之上的特定对象未获得配售或者被调减配售数量的,保荐人应当向该特定对象说明理由,并在报告书中说明情况。发行人律师关于本次发行过程和认购对象合规性的报告应当详细认证本次发行的全部过程,明确意见,确认有关法律文书合法有效。

参考文献

[1]孙发智.股票市场数字化解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5-36.

[2]陈昊等.当代股票市场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5,(1).

价值定向范文篇10

(一)为了统一规范投资公司的会计核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投资公司的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专门从事长期股权投资或长期债权投资等活动的企业,即指没有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执行本办法。

二、补充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1.本办法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短期委托贷款”、“待处置资产”、“长期委托贷款”、“政府委托投资”、“待转投资费用”、“股权转让收益”、“利息收入”、“委托管理收入”、“利息支出”科目。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改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投资公司的业务收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股权转让收益、委托管理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业务支出主要包括利息支出、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3.投资公司的营业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业务宣传费、审计费、咨询费、租赁及物业管理费等;管理费用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费、业务招待费、社会保障费用、计提的有关减值准备、交通费、培训费、会议费等。投资公司财务费用只反映结算、融资等发生的汇兑损益和各项手续费支出以及投资公司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等,不包括投资公司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

(二)补充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

1103短期委托贷款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期限在1年(含1年)以下的款项。

二、本科目应当设置以下明细科目:

(一)应计贷款本金;

(二)非应计贷款本金;

(三)减值准备。

三、投资公司委托金融机构进行短期贷款,将贷款划入金融机构时,按贷款金额,借记本科目(应计贷款本金),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期末,按照规定的利率计提委托贷款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收回委托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应计贷款本金)。

四、当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时,按其本金,借记本科目(非应计贷款本金)科目,贷记本科目(应计贷款本金)科目;当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时,应将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予以冲销,借记“利息收入”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并设置非应计贷款应收利息备查登记簿,登记已转入非应计贷款应收但未收取的利息。

短期委托贷款从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后,在收到该笔贷款的还款时,首先应冲减本金,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非应计贷款本金);贷款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还款则确认为当期利息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当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后,如果客户能够及时偿还以往所欠的本息,并有证据表明以后能够按期及时足额偿还该笔贷款的本息,则应将该笔贷款从非应计贷款转回应计贷款。转回时,借记本科目(应计贷款本金),贷记本科目(非应计贷款本金)。在收到原从非应计贷款转为应计贷款的还款时,应先确认原冲回的利息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非应计贷款转回应计贷款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按期计提应收利息。

五、期末,投资公司应按规定对短期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减值测试,如果表明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本金的,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减值准备)。

六、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公司委托金融机构贷出的短期贷款本金的账面价值。

1212待处置资产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已接受的债务人作为抵债并计划进行处置的资产价值。

投资公司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取得的各项待处置资产的入账价值。

二、本科目应设置以下明细科目:

(一)待处置流动资产;

(二)待处置固定资产;

(三)待处置股权投资;

(四)待处置无形资产;

(五)减值准备。

三、投资公司从债务单位取得各项抵债资产时,按照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借记本科目,按应收债权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短期委托贷款一减值准备”、“长期委托贷款一减值准备”等科目,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短期委托贷款——非应计贷款本金”、“长期委托贷款——非应计贷款本金”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

四、投资公司对待处置资产不进行摊销或计提折旧;对于取得的待处置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公司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应当由本公司享有的部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本科目(待处置股权投资)。

公司取得待处置资产后如转为自用,则应在相关手续办妥时,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五、期末,投资公司应对待处置资产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按待处置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确定的应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减值准备)。

六、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公司尚未处置的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1403长期委托贷款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期限在1年(不含1年)以上的款项。

二、本科目应设置以下明细科目:

(一)应计贷款本金;

(二)非应计贷款本金;

(三)减值准备。

三、投资公司委托金融机构进行长期贷款,将贷款划入金融机构时,按贷款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期末,按照规定的利率计提委托贷款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收回委托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当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时,借记本科目(非应计贷款本金)科目,贷记本科目(应计贷款本金)科目;当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时,应将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予以冲销,借记“利息收入”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并设置非应计贷款应收利息备查登记簿,登记已转入非应计贷款应收但未收取的利息。

长期委托贷款从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后,在收到该笔贷款的还款时,首先应冲减本金,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非应计贷款本金);贷款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还款则确认为当期利息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当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后,如果客户能够及时偿还以往所欠的本息,并有证据表明以后能够按期及时足额偿还该笔贷款的本息,则应将该笔贷款从非应计贷款转回应计贷款。转回时,借记本科目(应计贷款本金),贷记本科目(非应计贷款本金)。在收到已从非应计贷款转为应计贷款的还款时,应先确认原冲回的利息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非应计贷款转回应计贷款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按期计提应收利息。

五、期末,投资公司应按规定对委托长期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减值准备)。

六、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公司委托金融机构贷出的长期贷款本金的账面价值。

1903定向投资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按照有关部门规定进行的定向投资,或有关部门无偿划拔给投资公司的投资项目。

二、本科目应设置以下明细科目:

(一)股权投资

(二)债权投资

(三)其他投资

三、投资公司收到定向投资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科目;在进行定向投资时,按照投资成本,借记本科目(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其他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投资公司取得无偿划入的投资项目时,按照划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借记本科目(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其他投资),贷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科目。

四、投资公司对“定向投资一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公司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应当由本公司享有的部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或本科目。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科目。

投资公司对“定向投资一债权投资”应按期计提利息。

五、本科目应按照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其他投资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六、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公司按规定进行的定向投资及无偿划入的各投资项目的账面价值。

1904待转投资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按照股权投资协议进行投资而发生的与股权投资项目有关的各项前期费用等。

二、投资公司发生的与股权投资项目有关的前期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待股权投资项目按协议规定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因终止协议等原因而不再进行股权投资的,应将该股权投资项目上所发生的前期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入账,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应按投资项目设置明细账。

五、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公司尚未结转的因股权投资而发生的前期费用。

5103股权转让收益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股权转让所实现的净收益。

二、投资公司股权转让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定向投资一减值准备”等科目,按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定向投资一股权投资”等科目,按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贷记“应收股利”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本科目。

投资公司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

三、本科目应按转让股权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四、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5204利息收入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款项所取得的利息收入。投资公司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期末,按规定的利率计收委.托贷款利息时,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本科目。实际收到委托贷款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三、当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时,借记“短期委托贷款——非应计贷款本金”科目,贷记“短期委托贷款——应计贷款本金”科目,或借记“长期委托贷款—III一非应计贷款本金”科目,贷记“长期委托贷款——应计贷款本金”科目。当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时,应将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予以冲销,转作表外核算。借记本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同时,在备查簿作备查登记。

四、本科目按贷款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五、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

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5205委托管理费收入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接受集团母公司或其他单位的委托,管理其投资项目或提供其他服务而取得的收入。

二、投资公司取得集团母公司或其他单位支付的委托管理费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本科目应按委托单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四、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5403利息支出

一、本科目核算投资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所发生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支出。

二、公司计提或发生利息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长期借款”等科目。

三、本科目应按利息支出的种类设置明细账。

四、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三、补充报表格式及编制说明

(一)投资公司应根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按期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及有关数据、资料。

(二)本办法对《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调整了部分报表项目及编制说明。

1.关于资产负债表(会企01表)项目补充和调整:

(1)在“短期投资”项目下增加“其中:短期委托贷款”项目,反映投资公司短期委托贷款的账面价值。

(2)在流动资产项目内单列“待处置资产”项目,反映投资公司各项待处置资产的账面价值。

(3)在“长期债权投资”项目下增加“其中:长期委托贷款”项目,反映投资公司长期委托贷款的账面价值。

(4)在“长期投资合计”项目上增加“定向投资”项目,反映投资公司定向投资的账面价值,但“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项目不包括“定向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