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9:01:59

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管理;骨科

PDCA循环方法是最新的管理方法,因为它主要被戴明宣传和推广[1],所以人们习惯把它叫做戴明环。该方法主要由4个阶段构成:①计划阶段。该步骤要求使用该方法的人员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有效的分析,并据此制定出方案解决措施[2]。②实施阶段。该阶段要求参与者严格遵守并依照制定好的计划操作或行动。③检查阶段。要求参与者主动对经过改善之后的现状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④处理阶段。该阶段要求人们对取得的成效进行巩固并且提出新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下一轮的解决问题的循环[3]。有研究指出,该方法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在不断地自检与自我改善中进步[4]。现阶段,针对骨科护理操作的管理提升以及进步受到相关参与人员的重视,而将PDCA循环的方法使用于骨科护理管理提升之中的价值和效果分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问题[5]。所以,为了探究将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骨科护理工作的管理中的效果,该院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骨科护士36名为研究对象特进行了该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该院工作的骨科年轻护士共36名进行该次研究,实施该次干预之前作为对照组,进行干预之后作为实验组。这些观察对象全都对该次研究知情,这次研究也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所有观察对象都是参与临床实践工作2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他们的年龄平均为(22.13±2.32)岁,其中男性3名,女性33名。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没有变化,一般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1.2方法。该次研究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干预,依照该方法操作的具体步骤进行干预。1.2.1计划建立专门性小组,对骨科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该次研究发现,现阶段骨科护理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护理相关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很少积极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与思考;对待本职工作不够热情;护理操作人员对护理工作的不重视以及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过低。1.2.2实施①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管理的本质是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制约。该院护理相关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很少积极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与思考,同时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因此,该次研究对护理操作人员的管理规范进行标准化、流程化,在建立合理奖惩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强制的学习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其工作热情以及学习热情。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做到有效的跟踪和相关管理经验的总结,使改革效果得到巩固,保证制定的策略得到长久的执行。②对护理操作的质量进行规范。制定出严格的考察措施并制定合理详尽的标准流程,促进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促进护理操作质量的提升[6]。③对操作的安全性进行管理与规范。安全管理与患者的健康与安全息息相关,自然而然成为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针对该项管理,要及时查找隐患与危险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分析其原因以及具体处理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危险及其处理措施进行专项培训,保证护理的安全性。1.2.3检查该次检查由护士长以及专项小组的成员进行操作。检查的规范采用国家颁布的相关护理操作规范以及临床工作安全指南等规范中的相关安全指标与参数,严格检查护理操作的规范以及安全性,对不符合规范的项目或者指标及时整改并且与相关责任人约谈,确保隐患被彻底排除。注意检查工作的实时与全面性,制定完善的整改措施,保证所有存在的对患者健康有威胁的因素都被清除。1.2.4处理对该次研究所作出的整改措施及其具体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的措施应及时记入相关指南或规范并进行全院的推广。而对于发现却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将其转入下一个循环的PDCA之中。1.3评价指标。观察记录并分析两组观察对象对护理操作的质量、对其本职工作的懈怠感评分以及护理工作感知效能的评分情况。其中护理操作质量的评分主要从基础护理的规范、疼痛的护理操作、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护理的安全性4个方面进行评价[7]。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职业懈怠感评分及职业感知效能评分对比。经过干预之后,实验组观察对象对其本职工作的懈怠感评分低于另一组,对护理工作感知效能的评分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护理操作质量的比较。经过干预之后,实验组观察对象护理操作的质量评分(包括基础护理的规范、疼痛的护理操作、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护理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现阶段社会经济以及医学高速发展,以往常规的护理操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针对该现象,有研究提出要以病人为护理的中心,而应该抛弃以往的只治疗疾病而忽略患者的心理及情绪的操作方式[8]。这种改变相应的给护理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要求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改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及时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该次研究发现,将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骨科护理工作的管理中可以很显著地提高相关护理工作的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的规范、疼痛的护理操作、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护理的安全性),进行干预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得到提高。同时,经过干预之后,实验组观察对象对其本职工作的懈怠感的评分低于另一组,对护理工作感知效能的评分情况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骨科护理工作的管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相关人员的护理操作质量,有利于其护理基本素质的提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利于患者享受更优良的护理操作服务,医院可以借此更快、更好地发展,故在骨科护理的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的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相关推广。

[参考文献]

[1]殷峰,李晓莉,樊书关,等.PDCA循环对提升静脉滴注患者护理质量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7):2676-2678.

[2]吴彩玉,谢雪霞,陈肖玲,等.PDCA循环管理在骨科患者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6):2612-2615.

[3]蓝玉清,赵剑洁,余芳,等.品管圈及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骨科卧位安全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4,16(26):99-100.

[4]麦惠雪,陈琼芳,欧阳葵英,等.应用PDCA循环改进外来骨科器械清洗质量[J].护理学杂志,2013,28(16):24-26.

[5]刘希伟,朱芸,彭鳃,等.PDCA循环法在骨科运行病历质量管理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15(3):12-13.

[6]陈卫珍,黄素珍,孔妙娟,等.PDCA循环法在骨科外来器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8(10):2858-2860.

[7]秦艳娥,钟慧,陈彪,等.PDCA循环管理干预骨科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7,28(5):690-694.

价值管理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4月~2017年3月所抢救病例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1.2方法。2015年4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沿用以往的急诊护理方案,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使用“三区四级”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人工分诊。综合参考其他国家和医院的分诊标准以及我院的具体情况,综合讨论后制定出符合我院急诊科要求的分诊标准,设计参考的参数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体征指标、疼痛评分等,护士参考分诊标准进行分诊。我院分诊单有三种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和绿色。我院制定的分级标准为:1级,濒危患者,红色,直接通过医院的绿色通道送到红区抢救室马上进行急救;2级,危重患者,红色或黄色,需要在15min之内进行处理;3级,紧急患者,黄色,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合理安排,一般需要在0.5h以内进行抢救;4级,非急症患者,绿色,一般要在2h内进行急救[3]。(2)辅助分诊台。医院方面的护士需要和120指挥平台随时联系,传递实时消息,及时显示出下一位需要进行急救的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出发地、到达时间以及主要病情,提前安排医生,告知其做好准备。(3)分区布局。对急诊室进行环境改造,改造期间按照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分区改造,背景装饰以及医用标志都需要进行颜色变更。其中,红色区域表示抢救室,黄色区域表示急诊治疗区域,靠近红色区域,绿色区域表示的是普通诊治区域。除此之外,在急诊区域需要在地面上贴上三种颜色的指引标识,导向功能要清晰明了,进行人性化服务,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4)护理人员配置。护理管理人员需要管理的内容有黄区、绿区以及预诊台,考虑到黄区和绿区的诊疗较为普通,可以安排一名巡回护士进行管理,主要任务就是对黄区的紧急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治疗,另外一名护士则需要对患者的分流和协调工作进行安排,维持诊间秩序。新的分诊标准被应用以后,预诊工作量有所提升,护士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继续上岗工作。预诊护士需要针对病情进行正确分级,随后和巡回护士有效沟通,合理进行就诊导向。1.3评价指标。候诊时间。从患者挂号时间开始,一直到医嘱开立为止,计算这一段时间。通过计算机调出应用“三区四级”模式前后各300例,通过急诊挂号查询时间。满意度。参考Likert评分法进行满意度分级评分计算,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的标准按照5、4、3、2、1分计算,同样在应用“三区四级”模式前后各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统计分数。意外事故发生率。统计两个时间段由于非护理人员导致发生的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护理纠纷等等。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定量数据以(x珋±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定性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用“三区四级”管理模式前后候诊时间结果。比较“三区四级”管理模式应用前300例患者候诊时间为(7.34±2.14)min,应用后为(4.67±1.98)min;应用后患者候诊时间明显短于应用前(t=15.86,P<0.01)。2.2应用“三区四级”管理模式前后满意度结果比较。见表1。应用后患者各项满意度调查评分包括护士接待评分、护士分诊评分、输液质量评分、环境布局评分,均高于应用前。说明应用后患者更加满意。2.3应用“三区四级”管理模式前后意外事故发生率结果比较见表2。应用前60392例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0.07%(40/60392),应用后59463例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0.02%(10/59463);应用前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应用后(χ2=17.55,P<0.01)。

3讨论

急诊科所接待患者皆为发病急、重、多变复杂的类型,而且相对风险较大,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相对较高[4]。临床中必须采用积极的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理加强管理,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三区四级”管理模式是目前大医院中基本已经通用的急诊管理模式,但是在基层医院还没有完全通用,能够对急诊患者按照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进而合理协调急诊患者的治疗顺序,避免危重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5]。“三区四级”是将急诊病区按照红、黄、绿分成三种区域,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要求分配到不同的区域,危急程度又高到低;四级,指的是将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成四个等级,为濒危患者、危重患者、急症患者以及非急症患者。不同级别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提升护理效率[6]。该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患者安全。急诊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变化相对较多,从护士角度来看,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较比以前能够更加明确,提供更加合适的护理模式。而针对患者来说,在应用该管理模式之前,所有患者没有区分,全部集合在一起,这样病情紧急的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急诊资源遭到了浪费。进行合理分诊后,特别是黄区、绿区被独立出来以后,能够有效解决延误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三区四级”管理模式以后,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意外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候诊时间也有所缩短,可见管理模式确实能够提高急救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急救患者并不能及时配合管理模式,还需要继续完善护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谯进,王励敏,余正慧,等.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患者群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5,27(12):1883-1885.

[2]朱爱群,张静平,张慧琳,等.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在急诊中的信效度评价:一项1106例急诊成人患者的随机抽样横断面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5):453-458.

[3]任莹,芦良花.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0):894-895.

[4]房海燕.前瞻性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北京医学,2015,37(10):1006-1008.

[5]丁玲芳,陈俊国,贾亚平,等.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8):1402-1404.

价值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药剂科;质量安全原则;用药;安全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各类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大型的综合性医院,还是普通的中小型医院,均存在大量的药物管理活动[1]。为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以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有效,加强对药剂科管理是医院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2]。目前,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管理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以医院患者护理工作为基础,探讨在质量安全原则干预下的药剂科管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医院药剂科常规管理阶段的数据纳入到对照组,将2017年医院药剂科实施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管理数据纳入到观察组。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药剂科管理:根据药方相关规定执行药物分类管理工作,实施人工配药、划价、销账及药品的具体分发等工作。观察组实施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管理模式。(1)强化对药剂师质量安全管理知识与意识的培训。在实施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药剂科管理中,首先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质量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视频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专家讲座等方式。还必须强化工作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以形成内在质量安全管理的主动性,由此确保在后续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高管理的安全性。(2)制定用药指导手册与强化处方审核。药剂科需要制定用药指导手册,形成相对标准的药物使用规范,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同时,加强对处方的审核,对医生的用药处方进行审核,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与处方开具医生进行沟通,从而进一步确定用药是否合理,并根据沟通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3)加强药剂科用药质量安全管理的数字化管理能力。以计算机为硬件平台,以院内局域网为支撑。将门诊各科室统一到内部网络系统中,医生开具电子处方并直接传输给药房。计算机系统自动从药房信息中,提出药物的各类规格、价格、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在患者完成缴费后通过缴费处的电子显示屏及时告知患者的缴纳信息与等候信息。药剂师在收到计算机发送的具体配药信息后利用计算机及时调取药物存放信息,完成相关配药工作并打印相关单据;随后,通过电子报号通知患者前来取药。(4)制定严格的药品存放制度并监督执行。在药剂科药品管理中,存放的不合理是其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为此,必须制定严格的药品存放制度并监督执行。同时,为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还必须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为此,医院应当成立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监督小组,以负责督促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并根据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整改。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使用的药品过期率、药品损坏率、给药方法不合理率、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在进行各指标评价时,随机抽取两个时段各1000例患者的用药数据为基础对象进行评价。两组管理模式患者满意度比较,采用患者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分为非常满意:≥80分、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分为10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管理效果比较。观察组实施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管理模式,其效果与对照组比较,降低了药品过期率、药品损坏率、给药方法不合理率及用药不良反应率(P<0.05)。见表1。2.2两组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50%(P<0.05)。见表2。

3讨论

医院药剂科是医院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医院药剂科所需要管理的药物品类繁多,承担的配药工作较重[3]。在传统的医院药剂科管理中,实施简单的药物分类管理与完全遵处方的配药模式,一方面加重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4],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此外,传统模式下医院药剂科发生的配药错误现象也相对较高,由此给医院的医疗活动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为进一步提升医院药剂科管理水平,医院实施了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管理模式,在提升药剂科管理水平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5,6]。研究显示,观察组的药品过期率、药品损坏率、给药方法不合理率及用药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药剂科工作人员安全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药剂科工作人员对于质量安全管理的主动意识。在质量安全原则的指导下,医院对药剂科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与安全意识培养。由此使得药剂科工作人员对于如何进行药物管理与配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于具体的安全操作方法有了更好的了解。同时,在质量安全原则的指导下,综合采用药物分类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能够发挥药师在药品管理分类中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管理。由此实现了“人、机”配合,对于综合改善药剂科的管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降低传统模式下人工管理的误差率。刘洪军等指出在医院药剂科管理中引入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模式,对于全面提升管理效果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7]。此外,在基于质量安全原则的指导下药剂科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安全操作技能与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也强化了对药剂科工作的外在监督,由此进一步促进了药剂科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价值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旅游网络营销;价值分析

在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的经营进一步打破了地域限制,竞争日趋激烈,预计到2008年,网络营销将代替传统的营销。网络营销时代的到来将改变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注重搞好网络营销时代的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对旅游营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网络营销时代的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出台的营销策略也多种多样,从20世纪60年代的4Ps到90年代的4Cs,每个富有创意的营销理念的提出及被运用,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将代替传统营销,旅游业应在这时抓住机遇,促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网络营销是信息技术用于传统营销的结果,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达到:(1)通过更为有效的市场细分、目标定位、差异化、渠道等策略方式,转化营销理念,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2)对分销、渠道、产品的定价、服务、产品理念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3)创造满足个人及组织客户需求的交易。网络营销不同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电子业务中侧重交易的一个子集,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电子商务的服务。网络营销亦有别于电子业务,电子业务是指公司通过数字化使其业务活动不断优化,包括挖掘和维持合适的客户群和合作伙伴,并贯穿于业务流程之中,如产品的购买和销售;此外,电子业务还包括数字通信、电子商务以及许多业务单位用到的在线调查等。

在传统的企业中,销售、服务、市场三足鼎立,不利于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在旅游企业经营当中,销售和服务往往融为一体,经营者很难妥善处理销售、服务、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则有利于促成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旅游企业承担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是指通过履行承诺、建立、保持、加强客户关系并使其商品化的做法。它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和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机制。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注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向交流,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心份额上,钱包份额上,把客户分成独特的客户,建档并予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全员的根本任务。在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旅游产品具有其行业特有的特性,即无形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转移性、一次消费性、不可储存性等特征。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提出,能帮助解决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条块分割、服务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从而给旅游者带来整体服务,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旅游营销中的价值分析

通常人们认为市场经营理念大致经历了掠夺式、生产导向、产品导向、推销导向、营销导向、社会营销导向6个理念阶段。客户关系管理早在营销导向理念的时期就已经引起了经营者的关注,其表现为“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在传统营销时代,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如希尔顿饭店公司早在1973年就让所有希尔顿饭店统一使用中央预定系统,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这在当时是饭店客房服务的一大突破。而在现代网络营销时代,注重客户关系管理,把信息技术用于销售,在交易前后,使旅游公司与潜在客户、客户、合作伙伴、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将进入市场竞争的最高层次,与旅游者结成战略联盟。

(一)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改变旅行社小、散、弱的现状

我国旅行社基本上分为三大块,即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在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旅行社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10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行社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服务行业之一。但由于其本身的行业特点以及政策管理的滞后性,我国的旅行社发展得快,存在的问题也多,集中表现在旅行社小、散、弱。这些特征不利于国际市场的竟争。要想赢得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就要借助于网络营销,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措施,以改善这种局面。一,大旅行社可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客户合作关系,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to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行社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而中小旅行社可以发挥自己的职能,依托大旅行社的网络资源,做大旅行社的分销商,从中赚取佣金。这也有利于大旅行社实现规模经济,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利用网络营销,对我国广大的中小旅行社还具有成本优势、选择时机的优势等,可以迅速改善企业形象,促进旅游客户关系管理,从而形成客户联盟,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第二,各旅行社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客户关系管理资料,很好地进行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电子商务。如:出境游这一块,中小旅行社可以依托个别大型旅游网站的庞大信息资源和技术,做他们的。目前,有些网站还为加盟商提供各种免费的网络技术支持和建立、维护网站的支持。这样不仅可以使中小旅行社降低入网成本,还可以获取佣金收入。所以,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是发挥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势的一个具体表现。

通过以上这些跨行业之间的联合,即旅行社业与IT业的结合,旅行社之间的“大——小、中——小,小——小”联合的模式,可以改善我国旅行社小、散、弱的局面,从而增强我国旅行社业的竞争实力。

(二)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能真正把旅游市场进行有层次的细分,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旅游者的需求多种多样,旅游企业很难区分客户的需求,因而提供对路的服务也很困难。一般来说旅游市场细分的标准有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等,每个细分标准里面又有次一级的标准。旅游企业反对过份的市场细分,因为这样会花费大量的企业资源,但旅游服务又要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能有效识别客户的同质型偏好、扩散型偏好及集群型偏好。加强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包括:(1)明确客户服务的内容,注重细节。如客户服务的核心、客户服务的价值链、服务伦理与职业道德规范、绩效评价标准等。(2)优化服务流程,重视服务过程。饭店业已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服务流程,使得饭店服务质量日趋稳定。在旅行社行业中建立完善的流程服务虽然困难很多,但如果明确市场细分的标准后,那就容易多了。(3)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库。旅游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客户档案,依据客户调查资料,为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

价值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习价值

1前期调查与研究情况综述

通过文献检索,从提升实习价值的对策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的研究旨在从企业角度找到开发和合理利用实习生的正确策略,有的立足于为高校如何选择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提供依据,有的以提高实习生酒店实习满意度、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为方向。总体而言,相关研究缺乏更为全面的视角。从应用性角度来看,影响大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因素研究较多,对问题解决的对策研究不足。通过对武汉多所高校本科、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实习价值感知、满意体验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学生就业择业倾向等方面的相关性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酒店职业行业认知偏差的形成、学生留职意愿、择业倾向的降低和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对酒店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习生资源使用效能不高、实习留职率较低等问题;对学校的影响主要是学校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不深等问题。另外通过对实习价值感知与满意度的过程化分析,从实习的过程管理来研究,发现学生在实习预期、实习中、实习结束后的认识和相关心理出现显著变化;从实习的管理主体分析来看,学校、企业、个人、家庭等都是影响实习价值的因素。基于此,本文以提升实习满意度、实习价值以及实习留职率为目的,进行“四全”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从学校、学生、酒店企业等多个责任主体的“全员化”入手,通过校企共建共管机制的构建与落实、实习基地选择与管理、教师实习指导与实习管理、酒店自身建设等“全方位”的提升途径,实行实习的“全过程”、立体式管理,进而实现学生形成积极的实习认识实、实习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实践教学质量和企业用人效率持续提高的“全价值”效应。

2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价值的体系构建

2.1全价值导向学生、学校和酒店企业是酒店实习三大利益相关者,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要提升实习的价值,必须考虑三方利益的共赢点,着力平衡好冲突点,基于全价值导向来开展专业实习。轻松又不失充实的工作节奏、合理的工作补贴、良好的工作环境、轮岗学习的机会、丰富的培训、经验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实习后直通车式高端就业等是学生的实习价值取向;优质而又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下的人力资源持续供给、实习生毕业后的较高留职意愿、校方有效管理下的实习稳定性等是酒店企业的利益所在;学校更看重如何更好地共享酒店企业资源、实现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圆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等方面。全价值导向下的实习管理体系构建,需要着力解决好酒店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单一与学校学生对轮岗实习的期盼、酒店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实习质量保证、学生预期需求与企业实际供给、实习过程的稳定性与学生实习要求的多元化等之间的矛盾问题。2.2全人员参与通过对实习效果的影响主体分析,提升实习价值时应从多个方面考虑,包括学校、酒店、学生、政府、社会、学生家庭等,充分调动这些主体的能动性。学校是酒店实习的主导者,应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着力培养、实习基地的科学选择、实习指导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实习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实习前的充分准备、实习中的紧密沟通以及实习学生利益的维护等工作。酒店企业是实习生的接收者和使用者,他们应该健全实习生管理制度,为实习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重视和关爱实习生,及时解决实习生的合理诉求;探索实习生薪酬管理制度创新,增强实习生的价值认同感;积极推行酒店实习轮岗制度,由利用实习生资源向发展实习生资源转变;畅通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协力做好校外实践教学。学生是酒店实习的体验者和践行者,做好实习前的充足准备、实习中的积极沟通、主动学习与自我调适、实习结束后的认真总结都是可以提升实习价值的。学生家庭是酒店实习的支持者和影响者,家长应发挥积极影响的作用,多与子女沟通,坚定他们的工作信念,端正他们的实习心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做最坚强的后盾。政府相关部门是政策决策者和调控者,应将实习生管理规范化,健全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如督促酒店与实习生签订实习权益保障协议、明确规定实习生薪酬待遇和工作纪律规定等。与此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酒店实习,如对实践教学的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政策保护及财政资金支持等。社会是学生实习与职业选择的舆论与价值导向者,行业及职业的认知误区很容易影响实习生心态。为了提高实习效果,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利用媒体宣传来促进人们对酒店行业形成正确认知,还可以拍摄酒店相关题材的职业剧,让人们能够更详细、更真实地了解酒店业和酒店人。2.3全过程管理无论学校的实习管理、企业的实习生管理还是实习生的自我管理,都需要做好全过程、全环节的管控。比如,学校为提升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在实习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在实习中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总结反馈,一路为学生保驾护航、指引方向。具体来说,实习前,学校应在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上公布专业实习的安排事宜,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实习的时间、地点及所需要注意的相关事宜,让学生能提前为实习做好相关准备。学校也应有计划地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关于实习的疑惑。实习初期,指导老师及时帮助学生转换心态,进入角色,尽快适应酒店实习工作。随着实习的深入,学校要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适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学有所获,积累经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还要加强与酒店管理者的沟通,推动他们去改善学生的实习环境,争取学生的合理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最后,学校还要做好实结工作,组织学生研讨,收集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及建议,完善有关实习生安排管理的规章制度,解决好学生实习后的困惑,肃清他们的认知偏差,增强职业认同感。2.4全方位提升在构建实习价值提升机制方面,不能一味立足于高校如何选择教学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满意度和实践教学质量,也不能仅仅从酒店角度寻求开发和合理利用实习生的正确策略,学校、酒店企业、学生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责任主体,因此我们需要从全方位来提升。2.4.1优化和遴选实习基地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推进高星级国际化酒店集团或国外实习,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要出台《校外实习基地遴选与考评制度》,要制定遴选的标准、规则和程序,选择品牌影响力大、管理软实力强,在员工人文关怀等方面做得好的酒店企业;考察实习基地时要进行实地调研,要了解其既往校企合作的经历和口碑评价;签订实习协议时,要将合作内容明晰和具体化;考评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可缺少,及时淘汰掉实习满意度低的实习基地。2.4.2构建和落实校企共建共管机制除了完善校企合作协议,将此作为合作的行动指南和考评标准,更要系统化构建和落实校企共建共管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化、全面化、精细化和标准化,如酒店企业必须每年承担一定教学工作任务、开展入学教育和专题讲座等;提供观摩见习的机会和专业课程校外教学的场地;接受教师深度挂职,鼓励指导老师和实习生一同在酒店工作;再如,选择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酒店集团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实习+就业”的直通模式。2.4.3强化实习指导与实习管理实习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开始,管理有规则,工作有流程,操作有手册,处理有预案,考核有标准,形成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第二,选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和善于沟通的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同时要做好实习老师的培训工作,另外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实习生管理者的联动和协同。第三,全面做好实习前的预热与动员、实习中的沟通与问题解决、实习后的总结与反馈等过程管理工作,形成持续改进的工作模式。2.4.4推动酒店、学生等主体自身建设酒店企业要改革实习生管理及用人机制,提升学生的职业停留率。酒店企业首先要重视实习生的管理,将实习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关心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实习生离店后的沟通工作,为实习生毕业时来酒店就业提供优待政策;实行“实习岗位轮换制”和“见习领班制”,让学生能够在高层次的实训基地中进行不同岗位的实践,并能体验和感受基层管理工作。第二,酒店企业要加强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了解员工的需求、能力及目标,及时发现员工的问题,合理进行职业规划。第三,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或组织各类活动等增强酒店对学生的职业培养与关怀,体现品牌酒店的文化魅力。第四,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实行储备干部制度,鼓励员工内部竞聘,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第五,积极主动与学校方面建立动态协作关系,多与学校方面进行沟通,同时可以和学校合作开设“储备干部班”,让优秀的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酒店基层管理工作。学生则要进行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提升实习的积极适应性、工作能动性、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实习前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校内实训、第二课堂活动以及校外见习,初步认识和了解酒店行业,形成较好地职业素养,具备基本的从业技能,并积极为实习工作做好相关准备。在实习过程中,不能一味“等、靠、要”,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积极面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看、多学、多做、多问、多总结。实习完成后,积极查漏补缺,在学校的后续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1]周耀进,韩晶晶.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价值和满意度的策略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6,(10).

[2]李跃军,周秋巧,姜琴君.地方高校酒店顶岗实习利益相关者冲突与共赢[J].台州学院学报,2015,(01).

[3]娄丽芝,李纯,李小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三方利益诉求差异方差分析及融合[J].湘南学院学报,2014,(06).

价值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价值提升

立足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对新时期档案管理有效性影响巨大。基于大数据环境,档案管理的突出特点是电子化与数字化,突显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依赖网络化的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管理成果突出。面对档案管理数据化的趋势,要重视应用全新的网络化技术结构,强化档案信息的科学管理,为档案价值的体现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价值的阐述

(一)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变化。大数据时代使档案管理面临新的环境。首先,传统纸质档案已显滞后性。鉴于此,档案管理理论急需调整与改变,突破传统束缚。其次,信息数据服务得到全面发展。数据时代的档案管理更加趋于多元化与社会化,开放程度增强,网络化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新趋势。最后,档案管理手段发生变化。将档案管理中涉及的信息收集、储存以及整合任务全部集中在数字化环境中完成。(二)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影响力遍及各个领域,档案管理面临新的要求,在开放性与资源共享性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档案管理需要重视构建更加开放的管理系统,紧跟时展节奏,积极完善,切实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三)档案管理信息化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可靠和全面的信息支持。立足档案管理本质进行分析,档案代表的是资源的集合,是对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状况的详细记录。对行业发展而言,任何决策的制定都离不开大量信息数据的支持和佐证,只有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避免决策失误,保证决策与时展的契合性。立足海量信息资源,构建多元化方案,在分析对比之后,进行择优选择,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随着电子化档案在各行各业中的普及,使用者能够以更加快捷的方式进行档案的查找与使用,档案服务更具有针对性,信息可靠性增强,为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持。

二、如何促进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价值提升

(一)突破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档案管理理念。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焦点放在小数据管理中。发展到大数据时代,更加关注档案数据的多元化与完整性。因此,要从观念上对新时期的档案管理进行思考。档案数据的价值在于使用,并不局限在档案本身,也就是说,在重视原始档案数据收集整理的同时,还要对其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大数据之所以得到推广,根本原因是有助于数据库价值的挖掘与应用。鉴于此,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实践,树立主动服务思想,重视挖掘数据信息背后的价值,有效发挥档案信息对决策的指导性作用。另外,要增强对大数据的再认识,构建关联性思维,善于掌握数据之间的关系,实现数据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化,在数据的作用下,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可靠性数据,增强预测能力,促使其向着智慧方向发展。具体讲,要明确档案管理发展现状,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端正认识,严格控制档案开发、管理等环节,为构建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创造有利条件。(二)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与行业信息化的全面融合。鉴于大数据的深远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重视专业机构的组建。信息化的档案极具多元化特点,为了保证整体建设的顺利进行,档案管理者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强化协作,部门间积极交流合作。也就是说,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与行业整体信息化发展相融合,成为这一领域信息化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只有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档案信息化与行业发展的积极融合,有效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为整个行业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立足企业发展,档案信息对企业经营管理意义重大,能够在研发阶段、经营领域以及管理中发挥效能。只有对档案进行高效开发与应用,才能为企业收益的获取提供巨大支持。(三)夯实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为了推动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基础业务的支持不可缺少,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以企业为例,其档案基础业务的开展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加以完善,避免档案管理水平不均衡的现象。对企业而言,在经营过程中,如果能够认识到档案管理的价值,重视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那么,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对经济受益的获取意义重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将档案管理工作简单地理解为档案的保管,忽视其作用的多元化。一旦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抑或是档案整体规范性不足,将导致档案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很难满足企业对档案的实际需求,档案价值无法体现。因此,要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夯实基础业务建设,强化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建设,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设更加稳固的基础。(四)结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实践加强标准规范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道路需要标准与规范的约束,属于基础性的要求。但是,立足档案管理实践,信息化管理标准急需完善,甚至存在标准匮乏的现象。为此,要制定信息化标准,构建相应管理制度与体系,严格遵循规范与原则,促使档案能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归档。另外,要对数字化档案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管理,强化管理行为的规范性,避免档案重复建设,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维护整体工作的高效性。(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整个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档案人员要准确掌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针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在巩固档案管理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六)发挥大数据技术对档案资源安全的保障性作用。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较,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大加强了档案资源的安全系数,有利于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档案管理成本的全面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主要以压缩存储的方式存在,信息安全也受到一定的威胁,因此需要强化档案资源的安全性管理,采取多样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强化管理的规范性,维护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因此,要善于抓住机会,发现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将大数据的优势有效应用在档案管理中,促进档案资源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基于此,结合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实践,扩大交流与共享,转变档案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积极创新,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促使档案事业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博斯旦•吐尔逊.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194+191.

价值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全程;分期健康卡;眼科;管理

眼科疾病病情复杂且多反复,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各种不良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1]。目前眼科常规护理实践中,仍侧重于知识宣教与行为干预,缺乏全面健康教育。加上眼科患者文化水平低,自我管理能力差,这就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2]。全程分期健康卡为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是将患者住院期间所处的治疗和护理阶段进行分期,每个阶段通过卡片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护理健康教育服务[3]。目前有关全程分期健康卡在眼科患者中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拟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眼科患者,分析全程分期健康卡的研究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眼科患者,分为:观察组(接受全程分期健康卡管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护理管理)。观察组男67例,女33例,年龄19~69岁。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22~67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无差异。入选标准:①择期手术患者;②意识清楚,积极配合护士护理工作。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恶性心律失常、恶性肿瘤者。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护理管理,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病情变化解释,出院指导、复诊指导等。观察组全程分期健康卡管理,具体如下。1.2.1成立全程分期健康小组。全程分期健康小组由手术室护理人员、病区护士长,骨干护理人员6名组成,小组每位成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护理服务态度好,懂得营养学、心理学、药理学、康复学等知识。1.2.2护士分期健康内容的培训。针对以下方面进行培训:入院宣教(介绍病区人员、制度,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等)、疾病知识(发病原因、症状等)、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术后镇痛方法、术后进食、术后恢复、出院宣教。1.2.3健康教育内容及实施时间。在患者住院第一天制作“健康教育记录表”,表内横坐标为患者住院时间,纵坐标为住院期间需要完成的健康教育项目,具体如下:①入院当天完成以下内容:疾病知识、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术前检查。②术前1d完成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要配合)。③术后当日至术后完成术后康复知识(提供患者功能锻炼相关技能和知识)、术后饮食知识(根据患者的病情、饮食习惯提供个体化的饮食指导)、药物作用(按医嘱服药、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④参与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告知患者术后寻求控制疼痛的方法。⑤出院前完成康复与功能锻炼、定期复检等教育项目。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对就医整体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1.3.1就医整体满意度。在患者出院时发放就医整体满意度调查表,评分项目为住院病房、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措施等,调查表满分100分。1.3.2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在患者出院时发放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调查表,项目有术前知识、准备知识、个人卫生准备知识、药物治疗知识,调查表满分100分。1.3.3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在患者出院时发放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调查表,调查表满分10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就医整体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对就医整体的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虽然能够短时间解决眼科患者的健康问题,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患者由于认知水平低或健康行为缺失造成护理依从性下降,术后并发症增多,导致病情的发展与疾病的反复。因此眼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一直是护理界研究的重点[4]。针对上述问题本次研究中采取全程分期健康卡管理模式[5]。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对就医整体的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看出通过全程分期健康卡管理模式可以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护患沟通的流畅,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样有学者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仅仅停留在书面及口头阶段,而通过全程分期健康卡可以借助关键词、图文、微信和QQ现代信息技术让患者接受、理解疾病相关知识。还有研究指出全程分期健康卡可以使单纯的护理教育拓展到医生、患者、家庭、社会共同参与[6]。此外本文还发现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通过全程分期健康卡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与全程分期健康卡管理后患者得到全方位、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密切相关[7]。有研究指出全程分期健康卡管理可以将各位护士健康教育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保证眼科患者全程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促使患者入院时、围手术期、康复期、出院时等各环节接受连续性的健康教育,从而保证患者享受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8-10]。综上所述,

价值管理范文篇8

(一)高校德育目标管理高校德育目标是指高校德育在一定的阶段和环境里培养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它是高校德育工作成效的衡量尺度,广泛的应用于德育活动中。高校德育目标管理的实施分四个部分:

一是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德育工作目标的确定是一复杂的过程,它包括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要素改善目标两部分,而且必须遵循目标的统一性、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和时限性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二是展开德育工作目标。这个步骤就是将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从上到下层层分解落实,包括分解目标、提出目标对策、协商目标、明确目标责任、绘制目标展开图等五方面内容。

三是实施德育工作目标。目标的实施过程就是指高校德育目标经过确定和展开,高校德育系统上下都要按照既定目标要求,同心协力,分工协作,一同努力实现高校德育的共同目标的过程。目标的实施在目标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四是德育工作目标成果的评估。在确定目标、展开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基础上,应该对这个过程的成果作出正确的评估,以总结阶段目标管理的取得了那些成效,出现了哪些问题,发扬优势、改进缺点,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高校德育过程管理

高校德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高校德育过程管理就是监督德育过程、保证德育计划与德育具体活动相适应的管理职能。高校德育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德育活动严格遵守德育过程的环节,具体可从控制德育活动的四个环节展开:一是建立正确的德育过程管理标准。这个标准是德育过程管理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评估德育工作的尺度。二是促进德育过程要素的有机互动与有效配置。在德育过程中实现各种资源和各要素之间的有机互动与有效配置是德育过程管理根本目的。三是检查德育实际偏差信息。德育实际情况或者结果会和预定标准要求之间产生偏离,了解和掌握这些偏离信息,是德育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衡量,可以检验德育过程管理标准是否客观和有效。四是实施改正措施纠正德育实际偏差。在分析并掌握德育实际偏差后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措施,来消除偏差,以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德育队伍管理

高校德育队伍就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德育队伍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其他学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力量。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的效果。高校德育队伍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路线、通过科学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和建设高校德育队伍,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全面且高效的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高校德育队伍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拔高素质高质量的德育工作者。在为德育队伍选拔人才的时候,要求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选留德育人员,把政治素质硬、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热爱德育工作的人才选拔到德育队伍中来,力求他们具备走上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潜质。

二是明确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德育队伍分成很多个岗位,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都不同。加强德育队伍的管理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者的职责,这是德育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是对德育队伍的培养。面对新形势、新环境,高校德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发展,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效精干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就需要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实时的教育和培养,并使之制度化。

四是完善德育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只有合理的组织德育工作者进行德育活动,不断协调德育队伍之间的关系,科学管理德育工作者的绩效,为德育工作者提供展现自我和发展的空间,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既快又好的实现德育目标。

五是加强对德育队伍的评估。评估是德育队伍管理的基本环节,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者的考核制度,加强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高校德育管理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而定型的德育管理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高校德育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模式,是运用“模式”的研究方法,对在德育现象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为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德育管理经验,加以抽象化、结构化,使之形成特殊的理论形态。

(一)中西方高校德育管理模式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德育管理工作,通过广大德育共工作者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我国高校德育管理主要有经验型高校德育管理模式、科学型高校德育管理、行政型高效德育管理模式三种基本类型或模式,各自都有其优缺点,并且都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在西方国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高等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西方高校德育管理模式。西方高校德育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公共利益至上的主体意识、民主参与理念、自主管理理念、隐性与柔性理念和社会化管理理念几方面特点。从中美两国高校德育管理模式的特点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国的模式有一定相同的地方。因为高校德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固有的部分国界的普遍性,作为高校德育管理也会具有相似之处。两国高校德育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本阶级统治的拥护者,最终维护其政治统治,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而培养具备一定素质和道德的人。两国高校德育管理中也都含有灌输的模式。中国高校侧重的是显性与硬性的高校德育管理模式,而美国高校注重的是隐性与柔性教育模式;中国高校注重的是经验型、行政型高校德育管理模式,而美国高校注重民主型、自主型管理模式。中国中西方在高校德育管理模式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应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管理模式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在全球大的环境下使得高校德育管理健康有效。

(二)现代高校德育管理模式

高校德育管理模式关系到能否真正的发挥高校各个系统的整体合力,把高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日趋多元化,高校德育的内容的时代性、高校德育对象的复杂性、高校德育环境的多变性都在不断增强。所以要求我们高校德育管理模式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需要几个转变:

一是要从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高校德育管理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期,高校德育管理绝对不能封闭保守,要放开视野、加强交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二是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以往的高校德育管理就是管理者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向被管理者进行灌输,这种管理一定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管理者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科学的程序规范和方法规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三是从事务性管理向素质性管理转变。传统的高校德育管理带有很强的事务性,千头万绪,日常事物纷繁复杂,这很容易导致实际工作的效果陷入无效或者不良状态。管理者必须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以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德育管理模式。

四是从行政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转变。行政型高校德育管理模式是一个具有权威性、层次性的行政组织在德育活动中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这必然会在某称程度上忽视管理对象的具体利并带有“专制”的味道。在高校德育管理中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民主方法,才能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预期效果。

价值管理范文篇9

1后医疗管理概述

1.1后医疗管理的概念后医疗管理就是医疗后的管理,是指患者此次离开医院以后,至下次进入医院之前,整个时段的管理[1]。它是在院服务的延伸和继续,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泛指患者离开医院以后,对医患间各种医疗与服务关系的管理。具体业务包括:随访呵护、咨询预约、特色宣传、科研跟踪与医疗监管等。

1.2后医疗管理的由来在企业中,很早就开展了旨在维系企业重点客户和稳住固定客户群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售后服务等。但在医疗系统中,类似的客户关系管理起步较晚,到2003年,国内学者才提出对医院出院患者进行系统管理的后医疗管理,这是符合时展的,是医院另辟蹊径、增强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1.3后医疗管理的功能

1.3.1随访呵护随着疾病谱变化,需长期治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比例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病人的治疗并未因出院而结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出院后随访很有必要[2]。基于后医疗管理平台的系统化随访呵护开启并保持了医院与患者沟通的窗口,医院对患者进行精心的随访呵护,会在医患间建立一种温情关系,提高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和医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1.3.2咨询预约通过后医疗管理平台进行咨询预约就诊,是患者降低医学知识门槛的有效方法。患者主动联系医院,咨询信息,然后预约相关医疗服务,会更具目的性地来院就诊。通过咨询预约,患者不需要到医院排队挂号,也无需预付费,患者的消费抉择是在来院就诊之前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

1.3.3特色宣传通过后医疗管理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病种患者进行分类分层管理,有针对性地介绍各种疾病康复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医院新近引进的医疗项目。这样,一方面,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及时的预防保健,提高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能有效增加就诊率,帮助医院在短时间内让新投资的技术项目达到盈亏平衡点。

1.3.4科研跟踪科研随访是体现医学科研严谨性的基础,没有充分病例数据支撑的科研成果是经不起推敲和对生命不负责任的作法。后医疗管理平台可以集中全院的科研随访,由专职随访人员集中搜集科研人员要求和需要的科研数据,并实时反馈,节省了临床医生进行科研的时间。系统化的科研跟踪,有利于准确、真实、全面地收集科研数据,和有助于延长病例观察时间并防止随访丢失,为大型科研课题的开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1.3.5医疗监管患者是医疗服务的直接见证人,但他们的意见、建议或投诉无法得到充分表达,通过后医疗管理平台开展医德医风监管,则能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随访调查内容应当包括医院诊疗水平、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有无收取红包、收费是否合理、就医环境、对医院有那些建设性意见等。医院以积极的态度,客观辨证地采纳患者的建议,可以进一步规范医疗秩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人员服务的自觉性[3]。

2医院开展后医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后医疗管理重视不够现阶段,虽然大部分医院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后医疗管理的一些服务,比如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随访、咨询预约就诊等,但系统性地专门开展后医疗管理的医院则尚少。现状是,大医院不愁病源,似乎不屑开展;小医院病源不足,却又无力开展。归根结底,还是医院管理者重视不够,对后医疗管理在整个医院经营中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对服务改进感知不明显,于是让已经开展的某些后医疗管理措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2.2本位思想干扰医患沟通我国大部分医院为政府主办,很少要考虑患者来源问题;加上受“求医”思想影响,患者来医院看病时往往处于心理上的弱势,都是主动上门,渴望着医生对其病情进行充分的解释与治疗。尽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对病情信息掌握不对称,掌握信息更多的医院和医生常常处于强势地位,本位思想严重,难以从人文角度出发去关怀病人和体恤病人痛苦,主动沟通意识淡薄。如果医院放下身段,真诚并主动地对患者开展后医疗服务,会更容易赢得患者好评。

2.3后医疗管理无组织保障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立专门开展后医疗管理的职能部门,致使开展后医疗管理缺乏组织保障,多是一些点上的零星服务,无法给患者带来后医疗服务整体变化的感觉冲击,也难以形成后医疗管理的规模效益。开展后医疗管理还要求医院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要有强大的HIS(医院信息系统)作支撑、专门的人员保证等,鉴于这些实际存在的困难,在短期内又难以见到效益回报的情况下,医院管理者很难下决心开展后医疗服务。

2.4随访呵护仍然不成体系对出院病人进行随访是彻底医治病患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4]。但是由于医护人员平时的工作负荷重,且随访缺乏信息化工具,大部分医院对病人随访处于零星开展、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体系。现在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最常见的模式是由各科室护士通过电话完成。但限于医院随访制度不健全,护士不是专职的随访人员等,许多出院随访的患者都在随访1~2次之后,就中断了联系。所以,由后医疗管理中心的专职护士来集中开展随访,就能有效提高随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后医疗管理对医院发展的效用分析

3.1构筑医院软实力,打造服务品牌随着新一轮医改的深入推进和市场体制的转变,医院有步入企业化管理的趋势,顺应市场和客户,赢得病人,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4]。于是寻找先进的服务管理方法已成为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而后医疗管理正可完善这项工作。医院建立后医疗管理平台,为出院患者提供院外医疗服务,能较好地维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带来优质病源。通过后医疗管理平台送出的出院致谢、生日祝福、疾病好发时节提醒等,会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博大的人文情怀,医院的美誉度随之提升,达到口口相传的效果。

3.2平衡信息不对称,顺畅医患沟通医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科学,医学知识的高门槛使得大部分群众在求医问药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所患是什么疾病、大概属于哪个专科、哪位医生比较有经验,以及怎么去找到这位医生等[5]。后医疗管理中心可以在患者就诊之前为其提供完善的咨询服务,并为患者推荐和预约与其病情和支付能力相匹配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更有目的性地来医院就诊,平衡医患间的信息不平衡,方便了患者就医;另外,医院可以根据患者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把各部门的运营效益调整在理想状态,以降低运营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履行了医院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责任。

价值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管理者;经济效益;艺术效益

艺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能力,包括一种活动、一场演出所需要的策划、管理、人员安排、财务赞助、活动场所等除演出技能以外的所有能力。譬如一场音乐会,除了音乐演奏家之外的一系列活动人员都在进行着艺术管理的职能,艺术管理表意为艺术的管理,其本质其实可以理解为一切为艺术创作铺路的方式和手段。此处管理一词并不是上下级的阶级关系,而是艺术作品策划及展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艺术工作分支的总和。

艺术管理者则是这些能力的实施者和活动演出的操控者,艺术管理人是位于艺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媒介形式存在,其本身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了解时下所需要的所流行的艺术元素和受众群体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兴趣,因此艺术管理者是一种从内(自身艺术造诣)而外(对市场和受众的了解)修养发展的一种“传播媒介”。艺术管理者策划一种活动或者一场演出时首先要对这场活动或者是演出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于演出要有足够的鉴赏能力,并用接触产生的演出感受来总结策划适应人群和演出主题。一场活动、演出的成功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双方面进行,内容就是艺术产品自身,形式就是艺术管理人员对艺术产品的推广宣传力,策划活动、演出的成功二者缺一不可。艺术管理者需要在保证艺术家进行艺术作品演出的同时保证艺术演出的经济效益,因此一名合格的艺术管理者是需要将艺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来对艺术演出进行综合性策划。艺术管理者在目前艺术管理领域中被分为两种层次:1、经济效益大于艺术效益;2、经济效益艺术效益两手抓,综合效益最大化。

经济效益大于艺术效益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剧院团体艺术管理者所追求的一种管理目标。目前国内大众艺术鉴赏能力尚不够高,因而各大剧团剧院都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以经济效益为主。中国正处于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将发展重点定位于经济效益是具有时代性的艺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就会产生受众与演奏者之间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演出团体是有一定的受众数量承受上线的,并会受到演出场所的制约,如一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演出场所过大会导致弦音区域性的不同;受众数量过多则会导致音乐会现场糙乱和音乐的视听效果。因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有可能导致演奏者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而影响整场演出的水准,降低了艺术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同时也导致现场观众艺术欣赏效果。艺术作品的创作不仅是为了展示艺术作品自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艺术作品传播给更广泛的人,使观众从中能得到心情的宣泄与品性的升华。

经济效益艺术效益两手抓,综合效益最大化是目前艺术管理者理论中普遍所要追求的一种管理方式,这也是目前所有剧团剧院艺术管理者和与艺术管理有关的书籍都以此作为艺术管理者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保证艺术家艺术演奏的同时保证受众数量,从而可以使剧院自给自足运营或产生盈利而更好生存。经济效益艺术效益共同追求,在现在艺术行业中是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的,如马克思哲学中所说事物矛盾要明确矛盾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经济效益和艺术效益是两个点,而重点论的研究就在于艺术管理者自身的追求目标了,因而笔者认为经济效益与艺术效益的平衡是不存在的,若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肯定是会丧失艺术价值,若是以艺术效益为中心肯定要维护艺术作品所需要的演出氛围从而丧失一定层次的受众。

艺术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笔者认为这才是艺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最终目标,保证艺术家演奏出超水准的艺术作品,带给观众一种更好的艺术欣赏环境,而损失的则是一定层次的受众数量。艺术不同于一般商品,艺术作品是一种即兴的、无复制的商品,因此艺术家的舒适度则是影响艺术演出水准的最重要的硬性要求。如今各地剧院都追求艺术经济效益最大化发展,但剧院影响力扩大受众群体广泛后,经济效益则不再应是演出首先考虑的因素,艺术作品演出的水准和受众是否具备此次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则是艺术管理者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改变受众选择艺术的状态,而是艺术选择受众,减少没有鉴赏能力的或者被动欣赏的群体从而减少艺术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