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7:26:22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范文篇1

在舞蹈表演中,研究舞蹈表演者心理与生理的配合非常重要,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一方面是表演的主体,另一个方面是音乐的客体。所以,应该对相关舞蹈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在舞蹈表演中,才能对表演者的内部反馈与外部反馈有着良好的控制,并通过不断调整来予以完善表演。

二、当前儿童舞蹈教学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急待完善

1、学科建设的科学方面。科学性是准确表达和阐明学科性质与具体内容的基础,系统性是从学科的准确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而言的。准确性指的是对于学科的一些重要概念与理论有个相对统一、准确的把握。系统性,是指舞蹈学内部主要理论之间,舞蹈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共同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其中,舞蹈生理学、舞蹈心理学与舞蹈技巧学等一些相关学科对于舞蹈学的完善与发展也至关重要,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些相关学科的融合贯通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2、学科建设的统一方面。当今,关于舞蹈理论的各种书籍数量并不算少,但是很多对于概念、理论、方法与技巧的确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缺乏统一性、一致性,有些甚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出现一些矛盾,迫切需要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目前,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混乱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完善系统梳理统一。

(二)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教学模式。目前,儿童舞蹈教学很多采用示范与模仿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它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的性别不同,学习经历不同,性格特征也不尽相同,单纯采用模仿教学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些还存在不科学的训练方法,这种教学虽然在教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不能改变舞蹈表演者的心理调适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2、教师素质。近年来,儿童舞蹈教学中教师素质相比较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地区学校在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仍然很大。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学历方面,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比重低;同时,影响教师素质的要素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

3、学校招生规模。由于当今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舞蹈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个教师同时教授多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由于精力有限其教学手段不能适应每个学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三、完善学校儿童舞蹈理论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儿童舞蹈教学基础理论的应用

1、一些生理学基本原理的应用。儿童舞蹈教学要积极利用舞蹈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所用,比如说进行有规律的气息训练,增强学生对相关舞蹈呼吸技巧的把握;有的是利用体育训练方法,提高体质,达到提高掌握舞蹈技巧的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利用舞蹈发生的生理原理,将其利用到舞蹈的教学表演之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一些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每个人不同,其心理感受以及对外界刺激所做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舞蹈心理反应、舞蹈意志、舞蹈记忆、舞蹈思维、舞蹈情感等方面也各自有不同的表现,应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为其将来的舞蹈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儿童舞蹈教学方法论建议

1、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当前,很多学生对于舞蹈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在舞蹈课中加强舞蹈基本原则与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声乐理论与方法。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基本原理与理论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在实际表演中,基本功较差的问题时有发生。

2、教习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包括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都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重点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说在表演时如何克服心理紧张问题等等。

(三)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相关建议

教学建议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1、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到2015年,中小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取得明显进步,学校教学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2、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按照《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使教育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变教育教学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现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坚决摒弃单一的应试教育。加快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

3、教学评价更加科学。以“减负提质”为目标,狠抓“八个严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中小学质量评估方案》,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评价功能,建立健全评价内容多元、主体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及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对中小学教育质量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受教育状况进行监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师资素质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总量逐年增加,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及配置趋于合理,敬业精神明显增强,教学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教师“从教、乐教、爱教”及生活的幸福感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区各类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5%。小学教师本科学历达3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不低于10%。

5、学校特色基本形成。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格局,形成具有符合实际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教育品质发展。争取2015年全区9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3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2所以上学校成为全市有影响的特色学校,1所以上学校成为全省有影响的特色学校。

6、办学效益稳步增长。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善、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城区、城乡、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择校问题、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基本缓解。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增强,全区教育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

二、重点工作

(一)改革评价机制,构建科学考评体系。

1、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以小学、初中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和监测考试成绩、普通高考成绩等为主要指标,进一步完善《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2、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制定《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细则》,开展由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注重学生成长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3、完善《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方案》。完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年度工作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办法,把教育质量作为奖惩和任免校长的重要依据,实行教育质量年度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4、完善学校年度工作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区中小学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实行综合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二)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两支队伍素质。

1、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三爱”主题教育,出台《区关于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容,实现全区师德建设工作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

2、建立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培训计划,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总体目标,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为引领,以“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和市级培训为抓手,以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为基础,开展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深入开展学历提升、骨干教师、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班主任远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等各类培训;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城区达到85%以上;出台《区首席班主任评选与管理暂行办法》,提升班主任素质;强化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力度,树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良好教师形象。

3、建立教师业务考试制度。深入实施《市区教师业务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坚持暑期教师业务考试制度,以考促学、以考促培,不断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4、建立校长培训长效机制。严格按照省市的相关要求,制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创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扎实开展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培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校长管理能力提高培训等常规培训;建立校长挂职学习制度,定期选派乡镇学校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定期选派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5、建全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建立健全省、市、区、学区(校)四级骨干教师队伍体系,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训及考核制度,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较强业务能力、较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改革实验与培训中能起带头作用的省、市、区级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和示范作用,明确“以老带新”和“结对帮扶”任务。落实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选先的优先政策。

(三)切实抓好各项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0%达到省颁标准,到2020年全部达到省颁标准。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义务教育重大投资项目,提高农村寄宿学生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各级学校局域网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每年投入500万元,以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为重点,三年内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全面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城区学校实现网络环境下“班班通”,并建设成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视频录播教室。乡镇中心学校配齐多媒体设备,5年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班班通”,8年内逐步实现片区学校以上每个教学班都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城区、镇中心校、村校逐步达到省级一、二、三级标准。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城区学校信息技术课生机比达到1:1,镇乡学校不高于2:1。积极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综合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和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建设。3年内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与运行平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健全教育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3、加快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扩大区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地覆盖范围,5年内覆盖片区校以上学校。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研发骨干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资源研究、规划、开发、应用体系。依托教育资源网,建设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网络精品课程和课件。城区学校建成数字资源库、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镇乡学校逐步建成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库。探索形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深入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名师工程”考评体系,健全骨干教师培训培养机制,积极组织各层次骨干教师推评工作,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扎实开展“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5、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以《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为统领,成立具有指导能力和水平的特色学校建设专家指导小组;丰富和完善特色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继续通过专项督导、评估验收、一对一定点指导、深入学校调研、召开现场会、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指导学校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建立特色发展的理论模型,用“2+3精品建设”与“普遍建设”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3所小学和2所初级中学,着力打造成特色学校建设的品牌学校,点面结合,分片区组团打造特色,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创建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科学、师生素质优良、学生个性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特色学校,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6、着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制定《关于推进“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完善评价机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培训力度,继续开展教学视导,组织各层面、各学科“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研讨会,围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开展全员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自我研修;指导各校建立健全学科中心教研组、备课组,着力解决小规模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困难的实际问题;加大学科教研组长培训,切实组织好集体备课;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案、课例、课件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发挥学科分会作用,组织研讨、观摩、讲座到镇、校,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7、继续抓好“三室”建设。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意见(试行)》要求,加大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狠抓实验教师培训,开展区级实验教学教研活动,举办全区实验教师技能大赛、优质课比赛、中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组织开展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及图书管理专项督查,努力落实“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要求,促进实验教学及“三室”管理规范有效,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8、认真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建设。推动阳光体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进一步督促指导学校开展“1+X”体育活动,使“体育大课间”活动常态化,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将学生专项体育训练队组建训练纳入学校常规;加快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加大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开展中小学生航模比赛;组织学生书画比赛,开展校歌合唱比赛、校徽设计评比、校园风貌摄影大赛等活动。定期举办“校园之声”文化艺术节,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拓宽师生展示才艺和特长的平台。

9、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要高起点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初步建立以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学校课程、学校教学、教师发展、校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新模式,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核心,不断培养师生的学校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力量推进质量快速提高。

10、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改革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摒弃“假、大、空、远”,倡导“近、小、活、实、主、新”等德育教育方式,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中小学校广泛深入开展“五好”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在中小学认真开展“文明六在”(文明在我心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身上、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笔下)活动,提升中小学生文明素质;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法制教育,培养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从根本上扭转中小学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缺失的状况。

11、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探索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多方捐赠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开发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到2015年,力争区内至少有一所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经济实用、功能配套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综合实践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面向广大未成年人开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基地要坚持公益性质,突出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激发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动力。

1、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中小学办学体制,采取招商引资、独资办学、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兴办普通中小学,重点支持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中小学教育新格局。

2、深化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在部分公办学校推行合作办学改革,探索两种办学模式试点,即强校引领、法人不变、编制不变、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的盟校办学模式,以强并弱、资源整合、班子重组、交融发展的兼并式办学模式,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后勤保障制度改革和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学校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相关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3、建立完善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建立与区外学校“结对”机制,从高中到小学选择部分学校与区外名校“结对”,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制度,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城区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活动。定目标、定措施、定期限、定奖罚,并实行捆绑考核,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积极探索城乡教师均衡配置的新途径,通过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城乡教师双向对口换岗任教、城乡学校互派校长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学校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学校共同进步,均衡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要职责,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把教育质量的提高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

(二)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全额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并统筹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大体育运动场馆建设和体育艺术设施设备投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问题,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决纠正截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资源等行为。

教学建议范文篇3

1.1学生基本现状

该校主要是在整个江苏省录取初中毕业学生,学生在我校学习绝大部分是住校,由于现在几乎都独生子女,在家从小被家长过分照顾。在该校对住校生特别是新生管理极为严格,加之在学习上对学生要求也与初中小学不同,这直接导致新生不适应教学生活,据最近五年对学生观察发现,随着年级增加新生入学后适应时间在增加,如08级新生适应时间一般0.5个学期,09级为0.75学期,到现在11级需2学期,12级应比11级更长一些,特别是12级学生在入学第二学期还有学生重修不上,对于重修考不认真对待情况,这在以往各界新生不曾发生过。

1.2学生数学储备

从数学方面,学生对数学兴趣极低,据09年统计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只有7–,据我最近五年观察在课堂上有10℅左右学生在数学课堂主动听课、记笔记、思考问题,有50℅左右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课、记笔记、思考问题,而每班有4、5个学生虽然人在教室,但自始至终完全做着与课堂毫无关系事:睡觉、发呆、看手机等,这些学生头脑中是没有对学习这个词,这种状况有上升趋势。从之前的知识储备上看,对11级新生入学摸底考所批改药学两个班学生考试结果分析发现:对于后续学习所需知识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解方程组、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能较好掌握的学生只有不到10%,对于经教师在课堂上复习能回想并会应用学生只有不到40%,对于教师在课堂复习需要课后复习练习有20%,有15%只能葫芦画瓢,剩余的在之前学习中根本没掌握。

2对教师思考与建议

2.1教师对教材把握

从对教材把握看,每个教师应利用假期把已有教材通读一遍,对整个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认真体会教材编排意图,并根据以往经验把握整个教材重难点关键点,设想实际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在所教授知识中,三角函数是学生薄弱点,特别是诱导公式,这节一共有20个公式,这20公式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前面角度制与弧度制互化、终边相同角公式、符号法则等新学知识,书本给出公式是按角在坐标系位置分类,即先定角在坐标系位置,再看题中所给函数名,然后定号、定角、定值。之前在教授这公式时一直按照书本给出顺序,但发现每次考试只要与三角函数有关,学生成绩不理想,能正确求解相关题的近5,从08级后对这块内容做了些调整没有按书上顺序,而是先集中精力把正弦的诱导公式讲透,然后让学生模仿正弦,在教师带领下尝试余弦诱导公式,放手让学生求解正切,从考试结果看能正确求解相关题提高到10℅。

2.2教师与授课

从授课角度看,每位教师都应掌握多种形式授课方式,数学课从内容看主要分为概念课、公式课、练习课、复习课、综合课等。对于概念课,主要以讲授为主,练习为辅,设定练习我一般参考书本例题、练习、习题,针对本次课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于公式课我对公式弱化证明,强化应用,对于公式应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书本例题,然后变换数字让学生板书,其他学生观察。这样有三分之一学生能在课堂掌握公式,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绝大部分课堂是多种授课方式综合,对于那些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班级是不相同,需要教师根据班级情况斟酌。

2.3教师与考试

从考试角度看,考试是教师学生绕不开事件,对于教师不仅会做考试题,关键要通过做题体会每到题隐含数学思想,分析出题者对考题布局结构、出题意图、试题覆盖面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作遍课本、学习指导上每一道题后,体会教材设计结构、体会每道题对学生要求等,以达到对教材正确把握,在这基础上设计一套复合规范考题,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2.4教师与学生

从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看,类似该校这样高职学生,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多事之秋,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理与指导往往会使其困惑无法安心学习。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想让学生安心学习,要想让学生听信自己,特别是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他们的“知心大姐”,为其排忧解难,让学生走出困惑的池沼,让其一身轻松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对考试的思考与建议

该校考试主要是由各任课教师轮流出题,大家在平时充分交流后,由一位教师充分听取大家意见后出题,对教师学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从13级开始学校实行教考分离,考虑到教师之间有差异、学生之间有差异,建议应向中、高考一样应有考试说明、有样卷方便教师平时教学。毕竟数学不同中、高考一样选拔性质考试,只是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毕业后是要面临要拿各种证书、成绩单找工作、就业这样现实性问题,这对教师、学生有指导作用。据最近五年观察,该校生源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08级设计一个知识点的简单题占65%~70%,设计两个知识点中等题占20%左右,涉及两个以上知识点综合性大题占不到10%,补考率平均每班在5%左右,而这样考题到09级补考率上升到8%,到10级考题难度比08级大幅下降,补考率回到5%左右,这样考题对12级上升到10%,建议考题应以涉及一个知识点简单题为主。

4结语

教学建议范文篇4

中职教学更注重实际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文学社、新闻社、演讲团等第二课堂活动,引导爱看书、喜欢写作的学生到文学社共同学习;推荐消息灵通、善于观察学校或班级动态的学生到新闻社做报道,比赛谁的消息准确、及时;要夸夸其谈者去演讲团锻炼,修正过犹不及的泛谈泛论。与此同时,教师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全程的跟踪评价,使每项活动有组织、有秩序、有计划地进行,既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又淡化或者逐步蚀掉了偏差个性。

二、编写校本教材

改变原有课程内容的重复庞杂、教条刻板,在不违背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大灵活性,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精选就业实际应用的知识与篇章,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基础兼实用性、迁移兼技能性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比如,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编写要关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文章,学生具备初步的文言阅读能力即可,因此可以减掉繁文缛节的光鲜的文章,解放师生。多多增加语文学习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进行语文的学习,比如,“一次主题班会的方案设计”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然后比较,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从需要中学习的目的,也就是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就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并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

三、实施分层教学

教学建议范文篇5

关键词:化学史教学现状建议

化学史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对化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发展的、后来又如何演变的总结,是人类一代代相传而产生的一种讲述化学科学的特殊历史科学。20世纪初法国的科学家郎之万建议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历史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国的傅鹰教授也曾提出相似的观点,他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门学科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学科的历史可以给我们智慧的启迪。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化学史占据着化学教学的一席之地,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从发展上掌握知识,对所学知识保持深刻理解;培养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民族自尊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起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新课改的落实发挥重要的作用。

1我国化学史教育的回顾

化学家与化学教育家张子高是我国化学史研究的奠基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对化学史进行过很详细的研究,并且把我国的化学史划分为了两个阶段,古代史和近代史。丁旭贤教授最先在北大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他还编写了《化学史通考》作为学生的教材。袁翰青中国化学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对中国古代众多化学历史做过深入的考证,在高校中开设了中国化学史的课程来进行讲授。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对化学史教育进行真正的重视,在1956年颁发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对化学史的教育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在随后的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家一直处于动荡和不安定的环境中,有关化学史的内容在教材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对化学史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的深入认识,化学史教育才重新被人们接纳,20世纪90年代教科书中开始逐渐出现一些与普通化学知识相关的科学家的点点滴滴,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始有一些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在新的世纪,化学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化学教育界普遍认可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性。

2我国初中化学史教学现状的分析

2.1国家层面:我国20多年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都渗透了化学史教育的内容,而且都占一定比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1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逐渐增多从表中不难看出,不同版本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章节所占比例逐年增多,从1978年5%到2006年50%,说明国家对化学史教育重视程度在增加。

2.1.2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所涉及面越来越宽:1978年版的教科书只是简略介绍化学的发展,随后几种版本的教科书,除化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重要实验方法外,也介绍了一些著名化学家及其对化学的贡献,化学史渗透虽有较大进步,但这些化学史料紧扣所学内容,没有进行扩展,这样学生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窄,而2001版的标准实验教科书,增加了化学与社会、技术和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即介绍了早期化学史实,又涉及了19世纪的经典化学和20世纪现代化学,化学史内容涉及的面有化学家及科学实验、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情知识等诸多方面,化学史进一步得到渗透。

2.1.3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比几种教科书,90年代前的教科书,多以文字叙述化学史,形式单一,90年代后的教科书中介绍化学史时,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插图,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有一定变化。2001年新课程标准验教科书,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更多样化,内容更丰富,在文字内增加了不少插图和实物照片,如彩陶、古画、雕像、透明金刚石薄膜,图文并茂。

2.2教学层面

2.2.1大部分教师用化学史引起学生兴趣得心应手,但是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没有这个意识。

2.2.2教师片面的追求教学成绩和教学任务,对于考试不考的内容不予传授,认为是白费时间,对学生毫无用处。

2.2.3部分教师对应用的化学史料缺乏考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教科书外的化学史料的话,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论证,因为在不同的史料中关于同一个问题的说法可能有许多种,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保证讲授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也要交代学生。

2.2.4许多教师介绍方法的平铺直叙。许多教师在传授化学史过程中平铺直叙,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学生会觉得知识原本就是这样的,只要记住就行了,只有科学家才能提出那些理论,我们自己不能。其实不然,科学家也是普通人,只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而已,故讲授中要注意启发学生。

2.2.5成功的案例对学生的培养。一个理论的形成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需要大量的实验、思考和探讨,其中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得出最终理论,我们今天学到的理论看似平常,其实得来不易,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最终没有得出世人肯定的结论,这些巨人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例如氧气的发现制取,在拉瓦锡制取氧气发现燃烧本质之前,舍勒和普利斯特在同一个时期同时发现了得到氧气的方法,但当时主流的说法是燃素说,他们对自己的试验结果没有坚持下去,而拉瓦锡发现了燃烧本质,功成名就,这个故事是有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碰撞,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也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理论来之不易。

2.2.6大部分教师评价化学家时表现出“英雄崇拜”,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有许多像普利斯特里这样的人物,人们在肯定拉瓦锡的同时都否定勒普利斯特里的研究方法,这种做法都是“英雄崇拜”的情绪,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这会使学生变得思想偏激,成功就会盲目自大,不成功就会萎靡颓废,这将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在讲授科学家成败应给予全面正确评价。

3在教学过程中按课型有以下具体建议

3.1新课中以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新课,新课中以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教学情境和讨论情境,以此导入新课,或穿插在新课的讲授当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在常见酸碱一节,可以讲授一下酸碱指示剂的历史。教师可以此史实导入新课,再显波义耳在实验室中将酸滴到紫罗兰花上的情景,这一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并验证学生提出的推断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得出和波义耳一样的结论,这样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并为有科学家一样的结论而满足。

3.2习题课上讲解与化学史联系生活的习题:近些年与化学史有关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在中考中也占了一定的比重,把这些题目通过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方式给学生作答,这样的题目与传统的直接问问题的题目有所不同,通常会使学生手足无措,故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有计划的加入一些化学史的题目,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生存而服务的,不只是为了考试升学。

3.3实验课中加入化学史的内容:实验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课型,在实验课中加入化学史内容,例如在探究浓硫酸和浓盐酸性质时可以提出王水,有两位科学家劳厄和弗兰克,曾得到1914年和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二战时期德国纳粹政府要没收他们的诺贝尔奖牌,玻尔为了保护纯金奖牌,让在实验室工作的匈牙利化学家赫维西(1943年诺贝尔化学浆得主)帮他们想了个好主意,将奖牌放入“王水”中,纯金奖牌便溶解了。玻尔将溶液放在实验室架子上,来搜查的纳粹士兵果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战争结束后,溶液里的黄金被还原出来,送到斯德哥尔摩,按当年的模子重新铸造,1949年完璧归赵。这样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感到化学知识的神奇,对浓硫酸浓盐酸性质探究更用心。

3.4培养学生自主课外活动探究能力:上课时间有限,那么学生课外活动探究显得很有意义,学生可以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搜集资料,自主探究,例如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石蕊的故事,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花朵,验证波义耳的实验,并检验其他植物与酸碱反应的情况,学生非常感兴趣,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4结语

古人提倡以史为鉴,回首过往的历史文明,对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有了更明确的概念,每一位化学教育者工作者高度重视化学史教育,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挖掘化学史宝藏,恰到好处的将化学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发挥化学史的作用,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姬发锦 单位:甘肃省永靖县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吴伟,张兆丽,姜翠玉.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化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作用[J].化工高等教育,2008,06:21-23+30.

[2]杨水金,乐艳,徐明波,吕宝兰.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78-81+94.

[3]冷向宇,张萌萌.高校化学史教育中的德育新论[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02:86-89.

教学建议范文篇6

金融学科教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改变。从培养目的来看,改革开放后,由原先的“服务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教学要求来看,1999年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高校传统的线性模式基础上增加通识教育,使得教学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发展。从课堂形式来看,从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班教学,大量耗时的板书也被简洁明了的PPT取代;等等。虽然当今的金融课堂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加贴合学生与当前社会现状,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课程安排不合理、书籍使用不全面、课堂效率低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结合高校金融学科教学现状与当前金融学科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金融学科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二、金融学科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与课堂的缺失。1、课程问题。1)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金融课程体系的整体涉及的知识面较宽,但深度不够,而且整个金融课程体系涉及投资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等繁多科目,但是由于分科、分时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学一门丢一门,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体系,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其次,对于金融领域不同方向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着重培养、因材施教。再者高校金融课程专业岗位性不强,导致高校金融课程与专业岗位的设置严重脱节。另外,公共课与金融专业课的课时设计不合理,公共课课时偏多,专业课课时偏少,导致金融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差异不明显。2)教材的内容偏颇与滞后,国外教材的翻译有偏差。国内的金融教材多数是搬用西方的金融教材,理论齐全却问题频出。首先,西方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异,许多西方的相关金融产品在国内根本不曾出现,学生无法从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找到相关的金融产品,导致课程带入感不强。其次,部分课本内容过于老旧,书中事例不具有时代性,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动态,教材的滞后性较大。再者,国内部分译者对西方金融学的相关书籍翻译不准确,翻译成中文后的教科书与原作者的原意产生较大差异,还存在多处错翻、漏翻的情况。3)考评机制单一且简单。期中、期末结课考试多半以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试形式更偏向于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辨析能力。此外考试题目多半是一些旧题,缺乏原创性,学生只要将前几年的课程试卷多加记忆,便很容易取得高分。2、课堂问题:1)教师对教学不够重视。部分高校教师侧重个人科研、论文以及职称考评,而忽视了教育工作。其次,他们多在社会上兼有其他工作,大学任教被他们当做其中的一项“副业”,并不在意教学的本质,只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不高。2)课堂监管不严格。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学生课堂上对手机的关注度过高,影响了正常听讲。除此之外,进入大学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产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学生变得自由散漫,加之课堂要求不严格等等,这些情况下导致了逃课代课情况频发。(二)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异。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多数实践课程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但那些完善的模拟软件并不具有真实性,程序化的操作避免了真实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且软件更新较慢,很多案例过于久远不能迎合时代变化的需求,而且实验课程较少导致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不对等,加之理论与实践经常不同时进行,导致理论脱离实践。2、基本实操技能缺失。Wind资讯软件、EVIEWs与SPSS等计量统计软件、SQL数据库软件等等在经济、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但在校学生对这些软件知之甚少,即使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简单讲解,未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目前金融企业大多数岗位涉及证券分析、投资分析、企业估值、合规调查等等,而大部分学生目前对这些知识涉及甚少,只会照搬理论课程中的定义,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三、理想与建议

(一)预期与需求。真正有效、高效、有料的高校金融课改应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市场,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1、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的课程设计、适应时展的教材以及高素质的大学教师都是基本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大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平台。2、着眼于市场。从课程到老师最后到考核均要着眼于市场。高质量的课程要满足市场需求、顺应社会发展、深受学生欢迎;一些应用型课程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市场经验,与社会相接轨;并且科学的学生考核也不应只是一张笔试卷子,涉及到专业技能的考核应深入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二)建议与方法。为使金融专业进一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综合上文总结如下建议。1、从学生层面进行改革。1)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学习,教师应更加倚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在院系统一安排基础课与公共课的情况下,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对于专业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在学生掌握自主权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有针对地进行专业学习,拓宽知识面,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后的职业选择会因此而更加广泛。2)加强综合评测。金融院校(系)应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评测。对于学生的评测不应仅局限于笔试考核模式,应将范围拓展开来,在以往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创新科研活动中去。一些学校实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办法包括如下内容:金融企业组织领导能力、金融业务社交能力、金融业务经营能力、金融业务实践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加强综合评测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为其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做更周全的准备。2、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改革。1)将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市场对金融行业相关技能的要求,注重实用性课程与量化分析课程的结合,强调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实操课程的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2)将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在符合我国市场的前提下与国际相接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充分的理由将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国际化,以顺应时势。应着眼于学生的国际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黄琴.金融市场学课程新教学方法探索[J].时代金融,2015,(14):194.

[2]闫寒.关于中职学校金融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3,(16):22.

[3]张荣伟.我国基础教育“十年课改”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12):3-10.

教学建议范文篇7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高校

1我国目前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环节设置上

关于经济学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太少的问题,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一般高校中关于经济学学科的设置分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课时48小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涵盖的范围太广,既要研究不同阶级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不同阶段内的经济活动和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又要研究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学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包含的内容十分的复杂和繁琐,即使高校中关于经济学的课程只教授初等经济学的基础内容和中级经济学的部分内容,还是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内容的详细教学,这就导致了高校老师在教学时只能对教学内容有重点、选择性的去教授,但是这样选择性的授课容易造成两个章节之间的断层,学生们无法做到深入的理解学习内容,导致了教学效果较差。

1.2教学方法上

高校教师在经济学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导致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普遍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以讲解式的教学为主,老师在课堂上把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自己理解和吸收的时间,大量的信息输送给学生,使得课堂上的气氛不活跃,学生们没有对知识进行讨论和实践的机会,这些理论知识只在进行考试的时候能排上用场,学生们很难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具体问题。另外是从经济学本身来说,经济学的理论萌芽于西欧,成长阶段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因此很多理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来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研究,这些理论跟我国的国情、历史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别,本身经济学就是对于抽象规律的研究,再加上与我国的这些差距,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更加的困难,学生很难把经济学内容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不能学以致用,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全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对教学效果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1.3教学考核上

目前我们对于学生经济学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上课出勤和课外作业为辅。这种以卷面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考核方式,就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出现。学生对于课堂上所讲的经济学知识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吸收,但是在考试之前通过对名词解释、计算、论述等内容的死记硬背,基本上都能在考试时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卷面上的高分成绩并不是我们进行经济学教学的目的,我们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吸收经济学知识,理解经济学中所讲到的各种规律,并且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去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这才能体现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2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2.1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

前文中已经提到,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灌输式教学,上课时主要是老师在给同学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吸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高校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封闭被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单纯的教师进行讲解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进行讨论和吸收理解知识的时间,对于那些具有开拓创新思维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天性的扼杀,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高校教师逐渐的意识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应目前的教育形式,必须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气氛良好的课堂环境,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交流保持平等客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树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理念

目前经济学中大多数的知识理论都是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年的经济发展规律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这些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国的发展历史截然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相结合。经济学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再像之前的教学模式打造出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其次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兴趣,以兴趣作为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热爱学习。最后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考试时的高分成绩,而是学生能够通过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的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

作者:刘百军 单位: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龙口市分校

参考文献:

教学建议范文篇8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呢?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

让学生明确目标,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其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为此,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1、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成功达标。

3、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

4、目标检测。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标情况。

二、抓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具体做法:1、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最佳结合”。

注意情感,诱发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教学建议范文篇9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或给学生安排一些实际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中学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

2.1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中,学生天天学数学,时时用数学,学生却对数学提不起兴趣,也不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和用两张皮,不能学以致用。这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脱不开关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活动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学生完全依赖老师,没有探索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必须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2现有的教材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目前,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力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但做得还不够好,涉及现实生活的内容不多,题目还比较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造充实教材内容。

2.3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注重逻辑推理,忽视背景知识介绍,教学工具仍是黑板、粉笔,很少有人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学生得到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老师和书本,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仍是老师的两大法宝,一节课都是老师喋喋不休讲解,好不容易熬到下课,面临的又是一大堆题要做,学生怎么能对数学感兴趣,虽然很无奈,但是迫于中高考的压力,只能埋头苦学,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反感数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4国际数学比赛成绩分析结果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我国中学生在各项国际数学比赛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受到教育学界好评,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数学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在对中、日、美三国的学生对比研究中发现中国学生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应用能力差,应用意识薄弱,美国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强,应用意识也远在中国学生之上。因此,教师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总结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都在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建议

3.1过分追求生活原型

教育界普遍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如果联系得恰当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动力。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如果小学数学教学没有联系生活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想给别人说明自己接受新理念并付诸于实践中,为了生活化硬是给一些本来不可以不需要生活化的内容穿上生活化的“外衣”,我们经常在一些公开课、汇报课可以看到为了设计出有新意的情境而费尽心思,生编硬造,没有科学道理,有的甚至严重到会误导学生。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认为是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有人认为生活服务于数学,恰恰相反的是,数学是为人类的实际生产、生活服务。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生活化,也没必要每节课都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而应该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是否适合决定,基本原则是要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帮助。

3.2和生活挂钩形式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的老师表面上很赞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而在实际教学时只是将知识和生活简单挂钩,课的内容看起来现实,但却没有多大意义。如讲“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一课时,只让学生摸球,从中感受不同的球摸到的可能性也不同。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但只是处在稍浅的层次。我们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一探究竟的想法,促使多种能力同时得到发展,这才从深层次上达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例如在“哪种方式更合算”中,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这里设计一个转盘游戏,某超市为了吸引顾客,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规定:顾客消费满一百元就可以给顾客一次转转盘的机会。把转盘等分为20份,转动转盘,当指针停留在红色、黄色、蓝色区域时顾客就可以获得购物券,有100元、50元、20元三种,如果顾客不愿意转转盘,可以直接获得10元购物券。对顾客来说如何设计才能使转转盘比直接获得购物券比较合算。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热烈讨论,像这样的实际运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策略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思考和建议

教学建议范文篇10

研究方法。(1)访谈法。走访几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了解各个学校体操项目开展的情况。(2)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网络等查阅有关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体操教学不受重视。笔者的访谈情况反映出小学生平时基本上只是做做广播体操、公开课时做些垫上体操动作,而平时的体育课几乎没有体操教学。第一,学生不愿上体操课,对体操特有的锻炼价值了解甚少;第二,学校领导和教师同样不重视体操运动,认为体育课只要上些跑、跳、投等内容就可以应付体质健康测试和中考体育;第三,体操教学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必须在教师的技术指导下采取保护措施和帮助才能顺利、安全地进行教学。

2.场地器材不完善。多数学校的体操设施只是摆设,个别学校为了防止学生私自玩耍干脆用铁门锁住。跳箱“、跳山羊”基本上只是体育生训练的辅助器材。

3.教师自身技术问题。学校里不重视体操课。现在很多高校体育专业只有球类、田径专修班,而体操仅仅只是一个专业选修课,结果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往往也是对体操一知半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再者,体操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危险性,即使专业的体操教师也不能保证零损伤。而这种损伤对教师对学校都是很沉重的,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也是体操课没能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

4.体操教学过于枯燥。现在各所学校开展体操课的内容都是“前滚翻”“跪跳起”等,根本不会有“跳马”等相对危险的项目出现,有些学校的学生甚至连“跳箱”的名字都没听过。由于缺乏了解,学生认为体操课只是“前滚翻”,一味地“前滚翻”相当枯燥乏味。只有市区个别条件好的学校会组织“健美操“”街舞”等兴趣小组。

5.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的影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取消了体操项目,这一变更表面上与体操教学无关,实际是一种导向,无形中削弱了体操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6.高考导向因素。国家逐渐提高了文化成绩在体育高考中的比重,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有积极意义,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真正有体育才能的考生因文化成绩要求的提高而不能上体育专业;而另一些文化成绩无法进入好大学的学生,高三临时改报考体育专业,对高考体育要求的几项素质进行强化训练,以基本合格的体育分考上体育专业,其实专业素质并不佳。体育高考改革只考田径素质以后,体育专业学生体操素质差的现象更为明显。

7.赛事的缺乏。瑞安市小学生体育节比赛项目基本上都是球类和田径类,没有针对体操项目的比赛,因此学校领导不重视体操课。

三、改善体操教学现状的建议

健美操、艺术体操这一类项目并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只要有专业的教师和少量器械就可以开展起来。而且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都很喜欢健美操课或艺术体操课,这对于消除女生对体育课的抵触心理很有帮助。所以在小学开展健美操、艺术体操教学还是相当具有可行性的,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政策的支持。国家政策对整个教育起导向作用。

2.提高体操教学水平,调整师资结构。目前小学体育教师的体操教学水平普遍较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3.提高体操教学安全性。为了避免体操教学过程中的损伤,做到安全地开展体操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的器材检查,可以在可能造成损伤的部位铺上海绵垫。第二,强化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保护下完成动作,不得私自进行。第三,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4.完善体操教学的内容体系。目前体育教材中的体操项目很多取自竞技体操,难度和危险性都相当大,因此在以后的体操教学改革中,应对竞技体操教材的难度及适应性作适当调整,使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5.大课间活动增设体操项目。瑞安市每个学校都开展了大课间活动,每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除广播操外都安排一些其他运动项目,旨在让学生快乐的活动起来。但日复一日重复这些运动项目,学生会感觉枯燥,就会对大课间活动产生反感的情绪,这也违背了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快乐运动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