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27:51

价格歧视范文篇1

1.1水价的内涵

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具有稀缺性,而水价正是其稀缺性的经济学体现。通常水价应由供水水价、水资源费、污水排放费、保护水资源及恢复生态的费用等组成。水价既要反映水的内在价值又要起到调节市场供需的作用,具有信息传递、行为指导的功能.

1.2水价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可以达到均衡状态。此时供求相等,对应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称为均衡产量。但实际情况要比理论复杂得多:由市场自身达到的均衡价格往往无法真正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如水的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就很可能得不到准确体现;均衡价格下的均衡产量通常是不利于节水的,正是由于由市场确定的水价低估了水的真正价值,导致均衡产量偏高,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

因此,要使水价发挥作用,政府就必须参与水价的制定,通过宏观调控使之充分反映水资源的内在价值,达到提高用水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

1.3水市场

水价确定后,水权便可以进行交易与转让,这样就形成了水市场。水市场按照用水主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工业用水市场、农业用水市场及城市生活用水市场。通过水权在市场内和市场间的出售、转让,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转移,进而优化水资源配置.

2价格歧视

2.1概念

所谓价格歧视,是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具体表现在:一是垄断者可以对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二是对于给定的消费者,根据其购买量来确定价格水平,这称为多重价格;三是对每一个消费者购买的每一单位产品分别定价,这称为完全差别定价.

2.2存在条件

一是垄断者必须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产品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团体必须能有效区分开;三是必须阻止不同购买集团之间贱买贵卖的转卖行为;四是不同购买集团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不同,并且为垄断者所知.

2.3主要形式

市场分割的价格歧视又称为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各个市场中的购买者根据其需求弹性的不同进行分别定价,通常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定价较低,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采取较高定价,之后再将总销量分配到各个子市场出售。如果垄断者使各子市场的价格分别等于消费者的意愿价格,那么利润将比单一价格有明显提高.

多重定价即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某一特定的消费者按其购买产品数量分别制定不同价格,从而获取利益的一种方法,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当购买量不大于Q1时,单价为P1;当购买量介于Q1和Q2之间时,超过Q1部分的单价为P2;当购买量大于Q2时,超过Q2部分的单价为P3.

这种定价方式与P3处单一定价相比,垄断者的利润会增加,增加量为(P1-P2)Q1+(P2-P3)Q2.

如果垄断者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

3应用价格歧视理论对水市场的差别定价

3.1对不同地区或用水主体实行差别定价

对不同地区或用水主体实行差别定价,即实行三级价格歧视,其关键在于各市场中消费主体对水的需求弹性不同,由此便可在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需求弹性大的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

3.1.1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定价

对于我们研究的水市场,根据地理位置的差异,将水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由于各地区水资源的多寡不同,取水成本不同,必然导致用户对水的需求弹性不同。与此同时,空间障碍的存在使地区间不会发生水权交易行为。这些就使对不同地区水市场的差别定价成为可能.

实行差别定价后,各地区可根据自身供求特点找到各自的市场均衡点。与统一定价相比,这样既避免了某些地区认为水价过低导致的浪费,又不会使另一些认为水价过高的地区因过度节水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不仅使供水企业的收益得以最大化,而且总体上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优化了水资源配置.

3.1.2对不同用水主体实行差别定价

如前所述,对于各地区的水市场,根据用水主体又可将其进一步细分。显然,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方面对水的依赖程度及水源的替代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用户对水的需求弹性也不同。而供水系统的不同又使各市场间的水权交易同样存在困难。因此,对各用户的差别定价也是可行的.

就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工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一般的工业企业又以盈利为目的,对成本的上升较为敏感,加之对水的需求弹性较小,所以应对工业实行较高的价格策略,这样一方面会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促使其在寻找更好的节水措施上加大力度,以降低日益上涨的用水成本。此外,对于一些污染企业还应额外增收一定的费用,因其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相当于使用了水价中的生态水价部分.

与工业用水不同,农业用水的需求弹性要相对大些。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偏低,面对上涨的成本与用水矛盾,农业生产者只能把目光转向廉价的地下水,而地下水滥采造成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往往会得不偿失,因此,农业水价应以稳定为主,不能随意变动。此外,对于某些严重缺水的地区,政府应调用工业用水市场中的盈利来对农业用水进行补贴,或修建水利工程使用水成本下降,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由此可见,水资源在行业间的配置也得到了优化.

城市生活用水因其目的多样性而较为复杂,其对水的需求弹性在各阶段也有很大不同,应进一步实行差别定价.

3.2对同一用水主体的不同用量实行差别定价

鉴于城市生活用水的复杂性,将根据用户用水量的不同实行“阶梯水价”,即二级价格歧视.

城市生活用水可以看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维持一个用水单位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称为生存用水,包括饮用水、基本清洁用水等,该部分用水量是缺乏弹性的,不会因为水价的上涨而减少;第二部分称为生活用水,是指满足基本用水量后,进行正常的生活所需要的水量,如冲厕、清洁房屋的用水等,这部分用水具有一定的弹性,虽然也是生活必需,但在水价上涨后,人们会考虑通过减小用水频率或重复利用等方法减少该部分用量;第三部分称为奢侈用水,如洗车、桑拿浴、水族箱的用水等,这部分用水量富有弹性,在水价上涨后会有明显减少。因此,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总体向下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图2中D曲线).

在单一定价条件下,设水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分别为Pe,Qe,则其价格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图2中f(Q)),供水企业获得的收益为P?eQe。若进行二级价格歧视则:当用水量在生存用水量以内时可采用单一定价时的均衡价格对于超过生存用水量的部分可根据各部分用水量需求弹性不同采取超额累进的计价方法,此时价格曲线就变为阶梯状的分段曲线(图2中f(′Q))。由于价格歧视会增加供水企业的收益,同样,在保证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用水量会减少至Qe′。Qe与Qe′存在如下关系:QeQe′乙(fQ)=Qe′Q基乙[f(′Q)-(fQ)],该关系确保了价格歧视前后供水企业的收益不变。此外,位于需求曲线D以下的各价格,即图2中低于P2的价格,均为消费者的意愿价格,而高于P2的价格则带有惩罚性。“阶梯水价”的实施促使人们产生节水动力,水的需求会有所下降。但与盲目的提高水价来抑制用水不同的是,“阶梯水价”既促进了节水,又兼顾了社会公平。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只要将用水量保证在一定限额以内,并不会增加支出;而高收入者即便不在乎水价的上涨,但面对越来越高的价格使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

价格歧视范文篇2

1.1水价的内涵

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具有稀缺性,而水价正是其稀缺性的经济学体现。通常水价应由供水水价、水资源费、污水排放费、保护水资源及恢复生态的费用等组成。水价既要反映水的内在价值又要起到调节市场供需的作用,具有信息传递、行为指导的功能.

1.2水价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可以达到均衡状态。此时供求相等,对应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称为均衡产量。但实际情况要比理论复杂得多:由市场自身达到的均衡价格往往无法真正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如水的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就很可能得不到准确体现;均衡价格下的均衡产量通常是不利于节水的,正是由于由市场确定的水价低估了水的真正价值,导致均衡产量偏高,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

因此,要使水价发挥作用,政府就必须参与水价的制定,通过宏观调控使之充分反映水资源的内在价值,达到提高用水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

1.3水市场

水价确定后,水权便可以进行交易与转让,这样就形成了水市场。水市场按照用水主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工业用水市场、农业用水市场及城市生活用水市场。通过水权在市场内和市场间的出售、转让,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转移,进而优化水资源配置.

2价格歧视

2.1概念

所谓价格歧视,是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具体表现在:一是垄断者可以对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二是对于给定的消费者,根据其购买量来确定价格水平,这称为多重价格;三是对每一个消费者购买的每一单位产品分别定价,这称为完全差别定价.

2.2存在条件

一是垄断者必须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产品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团体必须能有效区分开;三是必须阻止不同购买集团之间贱买贵卖的转卖行为;四是不同购买集团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不同,并且为垄断者所知.

2.3主要形式

市场分割的价格歧视又称为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各个市场中的购买者根据其需求弹性的不同进行分别定价,通常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定价较低,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采取较高定价,之后再将总销量分配到各个子市场出售。如果垄断者使各子市场的价格分别等于消费者的意愿价格,那么利润将比单一价格有明显提高.

多重定价即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某一特定的消费者按其购买产品数量分别制定不同价格,从而获取利益的一种方法,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当购买量不大于Q1时,单价为P1;当购买量介于Q1和Q2之间时,超过Q1部分的单价为P2;当购买量大于Q2时,超过Q2部分的单价为P3.

这种定价方式与P3处单一定价相比,垄断者的利润会增加,增加量为(P1-P2)Q1+(P2-P3)Q2.

如果垄断者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

3应用价格歧视理论对水市场的差别定价

3.1对不同地区或用水主体实行差别定价

对不同地区或用水主体实行差别定价,即实行三级价格歧视,其关键在于各市场中消费主体对水的需求弹性不同,由此便可在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需求弹性大的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

3.1.1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定价

对于我们研究的水市场,根据地理位置的差异,将水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由于各地区水资源的多寡不同,取水成本不同,必然导致用户对水的需求弹性不同。与此同时,空间障碍的存在使地区间不会发生水权交易行为。这些就使对不同地区水市场的差别定价成为可能.

实行差别定价后,各地区可根据自身供求特点找到各自的市场均衡点。与统一定价相比,这样既避免了某些地区认为水价过低导致的浪费,又不会使另一些认为水价过高的地区因过度节水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不仅使供水企业的收益得以最大化,而且总体上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优化了水资源配置.

3.1.2对不同用水主体实行差别定价

如前所述,对于各地区的水市场,根据用水主体又可将其进一步细分。显然,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方面对水的依赖程度及水源的替代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用户对水的需求弹性也不同。而供水系统的不同又使各市场间的水权交易同样存在困难。因此,对各用户的差别定价也是可行的.

就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工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一般的工业企业又以盈利为目的,对成本的上升较为敏感,加之对水的需求弹性较小,所以应对工业实行较高的价格策略,这样一方面会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促使其在寻找更好的节水措施上加大力度,以降低日益上涨的用水成本。此外,对于一些污染企业还应额外增收一定的费用,因其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相当于使用了水价中的生态水价部分.

与工业用水不同,农业用水的需求弹性要相对大些。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偏低,面对上涨的成本与用水矛盾,农业生产者只能把目光转向廉价的地下水,而地下水滥采造成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往往会得不偿失,因此,农业水价应以稳定为主,不能随意变动。此外,对于某些严重缺水的地区,政府应调用工业用水市场中的盈利来对农业用水进行补贴,或修建水利工程使用水成本下降,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由此可见,水资源在行业间的配置也得到了优化.

城市生活用水因其目的多样性而较为复杂,其对水的需求弹性在各阶段也有很大不同,应进一步实行差别定价.

3.2对同一用水主体的不同用量实行差别定价

鉴于城市生活用水的复杂性,将根据用户用水量的不同实行“阶梯水价”,即二级价格歧视.

城市生活用水可以看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维持一个用水单位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称为生存用水,包括饮用水、基本清洁用水等,该部分用水量是缺乏弹性的,不会因为水价的上涨而减少;第二部分称为生活用水,是指满足基本用水量后,进行正常的生活所需要的水量,如冲厕、清洁房屋的用水等,这部分用水具有一定的弹性,虽然也是生活必需,但在水价上涨后,人们会考虑通过减小用水频率或重复利用等方法减少该部分用量;第三部分称为奢侈用水,如洗车、桑拿浴、水族箱的用水等,这部分用水量富有弹性,在水价上涨后会有明显减少。因此,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总体向下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图2中D曲线).

在单一定价条件下,设水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分别为Pe,Qe,则其价格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图2中f(Q)),供水企业获得的收益为P?eQe。若进行二级价格歧视则:当用水量在生存用水量以内时可采用单一定价时的均衡价格对于超过生存用水量的部分可根据各部分用水量需求弹性不同采取超额累进的计价方法,此时价格曲线就变为阶梯状的分段曲线(图2中f(′Q))。由于价格歧视会增加供水企业的收益,同样,在保证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用水量会减少至Qe′。Qe与Qe′存在如下关系:QeQe′乙(fQ)=Qe′Q基乙[f(′Q)-(fQ)],该关系确保了价格歧视前后供水企业的收益不变。此外,位于需求曲线D以下的各价格,即图2中低于P2的价格,均为消费者的意愿价格,而高于P2的价格则带有惩罚性。“阶梯水价”的实施促使人们产生节水动力,水的需求会有所下降。但与盲目的提高水价来抑制用水不同的是,“阶梯水价”既促进了节水,又兼顾了社会公平。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只要将用水量保证在一定限额以内,并不会增加支出;而高收入者即便不在乎水价的上涨,但面对越来越高的价格使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

价格歧视范文篇3

价格歧视理论

价格歧视通常被分三类:第一类是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生产者确切地知道每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或其需求函数,并且能够成功地阻止消费者之间的套利行为,此时生产者拿走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第二类是三级价格歧视。在三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生产者可能观察到某些与消费者偏好有关的信号,比如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等等,并利用这些信号进行歧视。三级价格歧视方案从形式上看是多市场垄断者定价问题的一个特例。第三类是二级价格歧视。在关于个人偏好的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生产者可能通过消费者的自我选择机制来实施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的共同之处就是生产者都不能完全地榨取消费者剩余,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三级价格歧视利用了关于需求的直接信号,而二级价格歧视是通过消费者对不同消费组合的选择来间接地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挑选。

分析价格歧视的福利效果时需要注意拥有市场势力和垄断定价权力是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因而对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是同垄断定价时的统一定价相比较。如果只是看效率而不考虑收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一级价格歧视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优,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果是不确定的,二级价格歧视中的二部定价的福利效果优于统一定价,非线性定价的福利效果则模棱两可。

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价格歧视的实施方式与信息密切相关,一级价格歧视对信息量的要求最大,三级价格歧视次之,二级价格歧视对信息量的要求最小。现实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不大可能发生,而三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非常普遍。

(一)价格歧视在电信业中的体现

电信业定价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价格歧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顾客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时所面临的多种资费选择方式。选择资费的定价模式实际上是由多个二部资费定价方案组成,且二部资费中还可进一步包括分时段资费或分距离资费。所谓二部资费是指价格方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与电信用户通信时间无关的基本费,如“月租费”;二是按通信时间支付的从量费。日常的工作生活规律决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对通信服务需求的不同,通过在不同时段制定不同的资费标准,厂商达到了三级价格歧视的目的。更进一步,通过制定包含多个二部定价的选择资费,对高需求者索取较低的边际价格(从量费)和较高的基本费,对低需求者索取较高的边际价格和较低基本费,厂商又达到了二级价格歧视的目的。可见,通过将分时段定价和二部定价相结合,电信业厂商实际上对用户同时实施了三级和二级价格歧视。

(二)价格歧视在电子商务中的体现

与实物市场相比较,电子商务市场的价格歧视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适用程度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个人化定价,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一级价格歧视,即以不同的价格向每位用户出售,而销售商可以获得用户的全部详细资料;二是版本划分,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二级价格歧视,即提供一个产品系列,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三是群体定价,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网络外部效应、数字产品的锁定效应和共享效应使得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更加具有优势。

(三)价格歧视在民航业中的体现

航空公司通过严格地运用一些限制条件,把具有不同支付意愿的旅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达到了三级价格歧视的目的。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提供的服务等级不同,在质量维度上对消费者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民航业实施价格歧视的主要措施有:针对低价格机票设定提前购买或最短停留期限,规定不能退换或不能完全退换;针对非经停航班、经停航班、衔接航班,在某些具体时刻实行折扣;采用吸引旅客购买经济舱的全价票,如提供头等舱及公务舱的服务,对经济舱全票价旅客提供附加服务等。航空公司通过以上方法使市场上的旅客更加明确分化为不同的群体,使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在不同市场对基本相同的服务实行更有效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规制所面临的困境

除了由于同种商品对不同消费者的售价不同带来的公平性问题外,价格歧视实际上是把消费者的部分或全部收入再分配给了生产者,生产者利润的增加是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除了最终产品或服务市场存在价格歧视外,中间产品市场往往也存在着价格歧视,这将直接导致下游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出于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以及价格歧视所具有的明显的限制竞争性质,价格歧视为各国反垄断法或限制竞争法所禁止。我国的《价格法》中明确规定:价格歧视为不正当价格行为,并规定了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尽管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相当普遍,但厂商真正由于价格歧视的原因而被诉诸法律的情况却很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价格歧视界定的困难

由价格歧视的定义可知,如果生产者根据生产成本的不同而相应地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差别定价的形式不能称为价格歧视。如果生产者对生产成本不同的同种商品索取相同的价格,严格说来这时生产者也在实行价格歧视,这样一来就会对价格歧视的界定过于宽泛。反之,如果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交货的或存在质量差异的商品都看成是不同的经济商品,那么“纯粹”价格歧视的范围可能是非常有限的,这又会使价格歧视的界定过于狭窄。如果消费者之间的价格差异恰好反映了厂商的生产成本差异就可以认为不存在价格歧视,但是正如只有消费者才知道的自身偏好和需求一样,现实中也只有厂商知道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差别,规制机构和被规制的厂商之间存在着成本信息不对称,这大大增加了规制机构界定价格歧视的困难。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价格歧视现象,但真正被规制部门界定为价格歧视行为并加以限制的却很少。

(二)价格歧视的福利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一级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多见,所以本文只做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与统一定价相比较,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进行福利分析结果是不确定的。强迫垄断者制定统一价格的干预办法尽管可以降低垄断者的利润,但消费者并不一定因此而受益。尤其是当价格歧视的规制导致了部分市场的关闭,那么这样做就尤其危险。因此,在不实施价格歧视时相应产品就不可能被厂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价格歧视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这最终会增进社会福利。可见,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但由于其福利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规制部门在对价格歧视进行规制时处于两难境地。

(三)多维度的价格歧视

除了数量上的价格歧视外,厂商还可以在质量等其他维度上实行价格歧视。如果说在数量维度上界定价格歧视还相对比较容易的话,那么在质量等其他维度上界定价格歧视则要困难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数量维度上的价格歧视行为比较直观也比较容易度量,且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质量维度上的价格歧视行为除了面临度量上的难题外,还存在着厂商成本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情况下,消费者既选择数量变量又选择质量变量,这时垄断者可同时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进行价格歧视。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使得规制部门不可能对数量维度以外的价格歧视进行规制。

价格歧视范文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对价格歧视的概念、分类及其福利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电信业、电子商务和民航业为例考察了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最后,分别从价格歧视界定的困难、福利结果的不确定性、多维度的价格歧视以及法律法规的欠缺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价格歧视进行规制时所面临的困境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关键词:价格歧视福利分析规制

按照泰勒尔的表述,当两个单位的同种实物商品对同一消费者或不同消费者的售价不同时,就可以说生产者在实行价格歧视。如果消费者之间的价格差别恰好反映了供应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差别,就可以被认为不存在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理论

价格歧视通常被分三类:第一类是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生产者确切地知道每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或其需求函数,并且能够成功地阻止消费者之间的套利行为,此时生产者拿走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第二类是三级价格歧视。在三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生产者可能观察到某些与消费者偏好有关的信号,比如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等等,并利用这些信号进行歧视。三级价格歧视方案从形式上看是多市场垄断者定价问题的一个特例。第三类是二级价格歧视。在关于个人偏好的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生产者可能通过消费者的自我选择机制来实施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的共同之处就是生产者都不能完全地榨取消费者剩余,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三级价格歧视利用了关于需求的直接信号,而二级价格歧视是通过消费者对不同消费组合的选择来间接地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挑选。

分析价格歧视的福利效果时需要注意拥有市场势力和垄断定价权力是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因而对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是同垄断定价时的统一定价相比较。如果只是看效率而不考虑收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一级价格歧视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优,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果是不确定的,二级价格歧视中的二部定价的福利效果优于统一定价,非线性定价的福利效果则模棱两可。

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价格歧视的实施方式与信息密切相关,一级价格歧视对信息量的要求最大,三级价格歧视次之,二级价格歧视对信息量的要求最小。现实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不大可能发生,而三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非常普遍。

(一)价格歧视在电信业中的体现电信业定价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价格歧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顾客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时所面临的多种资费选择方式。选择资费的定价模式实际上是由多个二部资费定价方案组成,且二部资费中还可进一步包括分时段资费或分距离资费。所谓二部资费是指价格方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与电信用户通信时间无关的基本费,如“月租费”;二是按通信时间支付的从量费。日常的工作生活规律决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对通信服务需求的不同,通过在不同时段制定不同的资费标准,厂商达到了三级价格歧视的目的。更进一步,通过制定包含多个二部定价的选择资费,对高需求者索取较低的边际价格(从量费)和较高的基本费,对低需求者索取较高的边际价格和较低基本费,厂商又达到了二级价格歧视的目的。可见,通过将分时段定价和二部定价相结合,电信业厂商实际上对用户同时实施了三级和二级价格歧视。

(二)价格歧视在电子商务中的体现

与实物市场相比较,电子商务市场的价格歧视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适用程度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个人化定价,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一级价格歧视,即以不同的价格向每位用户出售,而销售商可以获得用户的全部详细资料;二是版本划分,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二级价格歧视,即提供一个产品系列,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三是群体定价,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网络外部效应、数字产品的锁定效应和共享效应使得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更加具有优势。

(三)价格歧视在民航业中的体现

航空公司通过严格地运用一些限制条件,把具有不同支付意愿的旅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达到了三级价格歧视的目的。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提供的服务等级不同,在质量维度上对消费者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民航业实施价格歧视的主要措施有:针对低价格机票设定提前购买或最短停留期限,规定不能退换或不能完全退换;针对非经停航班、经停航班、衔接航班,在某些具体时刻实行折扣;采用吸引旅客购买经济舱的全价票,如提供头等舱及公务舱的服务,对经济舱全票价旅客提供附加服务等。航空公司通过以上方法使市场上的旅客更加明确分化为不同的群体,使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在不同市场对基本相同的服务实行更有效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规制所面临的困境

除了由于同种商品对不同消费者的售价不同带来的公平性问题外,价格歧视实际上是把消费者的部分或全部收入再分配给了生产者,生产者利润的增加是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除了最终产品或服务市场存在价格歧视外,中间产品市场往往也存在着价格歧视,这将直接导致下游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出于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以及价格歧视所具有的明显的限制竞争性质,价格歧视为各国反垄断法或限制竞争法所禁止。我国的《价格法》中明确规定:价格歧视为不正当价格行为,并规定了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尽管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相当普遍,但厂商真正由于价格歧视的原因而被诉诸法律的情况却很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价格歧视界定的困难

由价格歧视的定义可知,如果生产者根据生产成本的不同而相应地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差别定价的形式不能称为价格歧视。如果生产者对生产成本不同的同种商品索取相同的价格,严格说来这时生产者也在实行价格歧视,这样一来就会对价格歧视的界定过于宽泛。反之,如果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交货的或存在质量差异的商品都看成是不同的经济商品,那么“纯粹”价格歧视的范围可能是非常有限的,这又会使价格歧视的界定过于狭窄。如果消费者之间的价格差异恰好反映了厂商的生产成本差异就可以认为不存在价格歧视,但是正如只有消费者才知道的自身偏好和需求一样,现实中也只有厂商知道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差别,规制机构和被规制的厂商之间存在着成本信息不对称,这大大增加了规制机构界定价格歧视的困难。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价格歧视现象,但真正被规制部门界定为价格歧视行为并加以限制的却很少。

(二)价格歧视的福利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一级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多见,所以本文只做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与统一定价相比较,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进行福利分析结果是不确定的。强迫垄断者制定统一价格的干预办法尽管可以降低垄断者的利润,但消费者并不一定因此而受益。尤其是当价格歧视的规制导致了部分市场的关闭,那么这样做就尤其危险。因此,在不实施价格歧视时相应产品就不可能被厂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价格歧视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这最终会增进社会福利。可见,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但由于其福利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规制部门在对价格歧视进行规制时处于两难境地。

(三)多维度的价格歧视

除了数量上的价格歧视外,厂商还可以在质量等其他维度上实行价格歧视。如果说在数量维度上界定价格歧视还相对比较容易的话,那么在质量等其他维度上界定价格歧视则要困难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数量维度上的价格歧视行为比较直观也比较容易度量,且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质量维度上的价格歧视行为除了面临度量上的难题外,还存在着厂商成本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情况下,消费者既选择数量变量又选择质量变量,这时垄断者可同时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进行价格歧视。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使得规制部门不可能对数量维度以外的价格歧视进行规制。

(四)法律法规的欠缺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进驻我国,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子市场上实施价格歧视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国尽管存在禁止价格歧视的法律法规,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我国境内,而国际法中又缺乏限制跨国价格歧视行为的相关条款。因而在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要对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市场之间实施的价格歧视行为进行规制实际上是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

参考文献:

价格歧视范文篇5

关键词:价格歧视福利分析规制

按照泰勒尔的表述,当两个单位的同种实物商品对同一消费者或不同消费者的售价不同时,就可以说生产者在实行价格歧视。如果消费者之间的价格差别恰好反映了供应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差别,就可以被认为不存在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理论

价格歧视通常被分三类:第一类是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生产者确切地知道每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或其需求函数,并且能够成功地阻止消费者之间的套利行为,此时生产者拿走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第二类是三级价格歧视。在三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生产者可能观察到某些与消费者偏好有关的信号,比如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等等,并利用这些信号进行歧视。三级价格歧视方案从形式上看是多市场垄断者定价问题的一个特例。第三类是二级价格歧视。在关于个人偏好的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生产者可能通过消费者的自我选择机制来实施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的共同之处就是生产者都不能完全地榨取消费者剩余,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三级价格歧视利用了关于需求的直接信号,而二级价格歧视是通过消费者对不同消费组合的选择来间接地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挑选。

分析价格歧视的福利效果时需要注意拥有市场势力和垄断定价权力是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因而对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是同垄断定价时的统一定价相比较。如果只是看效率而不考虑收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一级价格歧视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优,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果是不确定的,二级价格歧视中的二部定价的福利效果优于统一定价,非线性定价的福利效果则模棱两可。

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价格歧视的实施方式与信息密切相关,一级价格歧视对信息量的要求最大,三级价格歧视次之,二级价格歧视对信息量的要求最小。现实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不大可能发生,而三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非常普遍。

(一)价格歧视在电信业中的体现

电信业定价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价格歧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顾客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时所面临的多种资费选择方式。选择资费的定价模式实际上是由多个二部资费定价方案组成,且二部资费中还可进一步包括分时段资费或分距离资费。所谓二部资费是指价格方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与电信用户通信时间无关的基本费,如“月租费”;二是按通信时间支付的从量费。日常的工作生活规律决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对通信服务需求的不同,通过在不同时段制定不同的资费标准,厂商达到了三级价格歧视的目的。更进一步,通过制定包含多个二部定价的选择资费,对高需求者索取较低的边际价格(从量费)和较高的基本费,对低需求者索取较高的边际价格和较低基本费,厂商又达到了二级价格歧视的目的。可见,通过将分时段定价和二部定价相结合,电信业厂商实际上对用户同时实施了三级和二级价格歧视。

(二)价格歧视在电子商务中的体现

与实物市场相比较,电子商务市场的价格歧视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适用程度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个人化定价,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一级价格歧视,即以不同的价格向每位用户出售,而销售商可以获得用户的全部详细资料;二是版本划分,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二级价格歧视,即提供一个产品系列,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三是群体定价,对应于实物市场的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网络外部效应、数字产品的锁定效应和共享效应使得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更加具有优势。

(三)价格歧视在民航业中的体现

航空公司通过严格地运用一些限制条件,把具有不同支付意愿的旅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达到了三级价格歧视的目的。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提供的服务等级不同,在质量维度上对消费者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民航业实施价格歧视的主要措施有:针对低价格机票设定提前购买或最短停留期限,规定不能退换或不能完全退换;针对非经停航班、经停航班、衔接航班,在某些具体时刻实行折扣;采用吸引旅客购买经济舱的全价票,如提供头等舱及公务舱的服务,对经济舱全票价旅客提供附加服务等。航空公司通过以上方法使市场上的旅客更加明确分化为不同的群体,使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在不同市场对基本相同的服务实行更有效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规制所面临的困境

除了由于同种商品对不同消费者的售价不同带来的公平性问题外,价格歧视实际上是把消费者的部分或全部收入再分配给了生产者,生产者利润的增加是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除了最终产品或服务市场存在价格歧视外,中间产品市场往往也存在着价格歧视,这将直接导致下游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出于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以及价格歧视所具有的明显的限制竞争性质,价格歧视为各国反垄断法或限制竞争法所禁止。我国的《价格法》中明确规定:价格歧视为不正当价格行为,并规定了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尽管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相当普遍,但厂商真正由于价格歧视的原因而被诉诸法律的情况却很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价格歧视界定的困难

由价格歧视的定义可知,如果生产者根据生产成本的不同而相应地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差别定价的形式不能称为价格歧视。如果生产者对生产成本不同的同种商品索取相同的价格,严格说来这时生产者也在实行价格歧视,这样一来就会对价格歧视的界定过于宽泛。反之,如果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交货的或存在质量差异的商品都看成是不同的经济商品,那么“纯粹”价格歧视的范围可能是非常有限的,这又会使价格歧视的界定过于狭窄。如果消费者之间的价格差异恰好反映了厂商的生产成本差异就可以认为不存在价格歧视,但是正如只有消费者才知道的自身偏好和需求一样,现实中也只有厂商知道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差别,规制机构和被规制的厂商之间存在着成本信息不对称,这大大增加了规制机构界定价格歧视的困难。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价格歧视现象,但真正被规制部门界定为价格歧视行为并加以限制的却很少。

(二)价格歧视的福利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一级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多见,所以本文只做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与统一定价相比较,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进行福利分析结果是不确定的。强迫垄断者制定统一价格的干预办法尽管可以降低垄断者的利润,但消费者并不一定因此而受益。尤其是当价格歧视的规制导致了部分市场的关闭,那么这样做就尤其危险。因此,在不实施价格歧视时相应产品就不可能被厂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价格歧视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这最终会增进社会福利。可见,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但由于其福利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规制部门在对价格歧视进行规制时处于两难境地。

(三)多维度的价格歧视

除了数量上的价格歧视外,厂商还可以在质量等其他维度上实行价格歧视。如果说在数量维度上界定价格歧视还相对比较容易的话,那么在质量等其他维度上界定价格歧视则要困难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数量维度上的价格歧视行为比较直观也比较容易度量,且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质量维度上的价格歧视行为除了面临度量上的难题外,还存在着厂商成本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情况下,消费者既选择数量变量又选择质量变量,这时垄断者可同时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进行价格歧视。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使得规制部门不可能对数量维度以外的价格歧视进行规制。

(四)法律法规的欠缺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进驻我国,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子市场上实施价格歧视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国尽管存在禁止价格歧视的法律法规,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我国境内,而国际法中又缺乏限制跨国价格歧视行为的相关条款。因而在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要对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市场之间实施的价格歧视行为进行规制实际上是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

参考文献:

价格歧视范文篇6

【关键词】中国酒店业定价策略;消费者导向;管理经济学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最直接的手段是价格的竞争。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伴随着很多的“价格战”,中国酒店行业一直是“价格战”最激烈的战场之一。随着2008奥运年的临近,全国各地、不同星级的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地新建起来,酒店业的“价格战”不但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采取何种定价策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已成为酒店管理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我国酒店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选择正确的定价策略的前提是:对所处行业的市场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对饭店行业相关经济统计数据的分析,笔者的基本判断是:1.我国酒店业属于垄断竞争行业,市场上有很多的酒店和消费者,市场集中度接近于零;每家酒店提供的产品与其他酒店的产品略有差异。2.从市场壁垒角度考虑,中国酒店业表现为“易进难出”的特点,资金门槛、技术与产品差异、品牌与销售网络等结构性进入壁垒都很低,而资产专用性形成的沉淀成本、劳动力安置成本造成酒店的高退出壁垒。3.在酒店业的垄断竞争市场上,每家酒店对于产品的定价有一定的控制力。虽然产品的价格提高了,但由于一些消费者对于该酒店产品的特别之处有偏好,他们仍会选择这家酒店的产品。

二、我国酒店业价格竞争的成因分析

中国酒店业产生“价格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过度投资造成酒店供过于求;二是各酒店的产品基本上无差异;三是酒店产品不可储存。作为酒店管理者,对于一、三两项可以说是无能为力的,而对于第二项则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避免不惜血本的“价格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产品的差异化。而最有效的竞争恰恰是差异化经营,包括生产的差异化、营销的差异化、市场价格的差异化等。

从我国酒店业的定价策略来看,大多存在单向思维、追求短期利益、缺乏战略思维的问题。在供过于求时,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过分压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出售产品;在供不应求时,过度抬高价格,不惜伤害酒店的长远利益。要避免这些问题,酒店管理者就必须站在经营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定价策略问题。利润最大化是确定酒店业定价策略的基本原则。但定价本身并不是利润的来源,酒店的品牌、差异化经营、创新等,才是利润的根本来源。定价只是一种手段,定价要服从和服务于酒店长远的发展战略。即使在需求量极大时,酒店管理者也不应拒绝提供给一个老主顾一贯享受的折扣。下文研究的主要是在满足酒店总体经营战略的前提下,可供选择最优的定价策略。

三、酒店定价的基本策略

利润最大化是定价的基本法则。对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酒店业来讲,最基本的定价策略仍要围绕这一法则,即对所有的消费者制订单一价格,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然而,酒店管理者并不能准确预测出其产品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因此并不能直接计算出利润最大化的价格。由于准确预测做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中国大部分酒店、尤其是国有酒店往往习惯于僵化的定价机制,有的是制订价格后,一年甚至几年都很少进行调整,一线预订销售人员没有相机处理权;有的是制订价格后,也进行调整,但往往是整上整下,急功近利,忽视对细分市场和消费需求的研究。

理论经济学与经济现实间总是存在不小的差距,而管理经济学的分析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差距。根据管理经济学知识进行推导,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酒店,要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P是边际成本MC的K倍,K可以看做是利润最大化时的加价因子[K=E/(1+E),其中E是酒店产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利用酒店产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就可以确定最大化厂商利润的加价因子,从而合理确定相应的价格。管理经济学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简单定价法则完全适用于中国酒店业的定价行为。这种基本的定价策略的核心是对同一酒店产品对所有消费者简单地制定单一的每单位价格,从而获得利润,其隐含的思维定势是以产品提供者为导向进行定价。从理论上讲,这种基本定价策略可以为酒店创造最大利润,但实际上,如果酒店管理者转变思维方式,完全可以采取另外的定价策略,创造出比理论最大利润更大的利润。

四、消费者导向的酒店定价策略

消费者导向的定价策略的关注点在于不同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差异,策略的着力点在于减少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导向的酒店定价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价格歧视;另一种是两步定价。

(一)价格歧视是指对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向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行为

实施价格歧视策略要求管理者对消费者的差异进行分析,了解消费者不同种类的信息。价格歧视有三种基本形式: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酒店向每一个顾客索要其愿意为所买的每单位产品付的最高价格。这种策略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它能使酒店将消费者剩余减少到零,从而获得最高的可能利润。在酒店经营实践中,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高,特殊要求越多,一级价格歧视策略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一级价格歧视策略成功的前提条件还在于酒店管理者要能够完全掌握特定的消费者为每一个增加单位产出所愿意和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酒店业本身是一个追求满足消费者所有可能需求的行业,也是非常人性化、个性化的一个行业。在酒店产品的营销中,经常会遇到顾客提出的特殊需求,好的酒店销售经理在设法满足客人特殊需要的同时,能够在掌握客人的基本信息和支付能力、体察客人潜在心理与生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高超的营销技巧,以顾客愿意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成交,从而为酒店争取最高的可能利润。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酒店根据顾客所购买产品的不同数量范围来制订价格逐步下降的具体方案。这种策略着眼于设计数量标准,使消费者按照对所选择数量产品的支付意愿自行分类。采取这种策略,酒店不需掌握每一个消费者的具体特征,操作起来非常简便。酒店采取二级价格歧视只是减少了部分消费者剩余,与一级价格歧视比较,获得的利润要少一些;但是比起对销售的产品都制订相同价格的简单定价策略,获得的利润又要高一些。消费较多数量的顾客享受较低的价格,是二级价格歧视的基本做法。实施二级价格歧视的重点在于数量标准与价格标准的匹配,而不在于销售经理对特定客人需求的准确判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消费需求的分析,恰恰相反,二级价格歧视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按照数量标准对消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价格标准。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对于同样的产品,酒店通过向不同的顾客群收取不同的价格来获得利润。这种策略实施的要点在于识别在不同的顾客群之间对产品需求的系统区别。由于同一种酒店产品的边际成本MC是相同的,要取得最大利润,不同顾客群必须满足MR相等;而不同顾客群对同一种酒店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按照边际收益的计算公式MR=P(1+E/E)(其中MR是边际收益、P是价格、E是需求自价格弹性)进行推演,不同顾客群的定价必然是不同的,这样酒店所取得的利润才是最大的,比采取在不同顾客群中对同一产品制订单一价格的简单定价策略实现的利润还要大。采取三级价格歧视的基本做法是,对需求弹性越大的顾客收取越低的价格。对于酒店的客房或餐饮服务,经常会采用“老年人折扣”等销售办法,就是基于已经退休的老年顾客群体大多只有固定收入,比起现在工作的青壮年顾客群,他们对酒店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大,对价格更为敏感。当然,要使三级价格歧视有效,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酒店要有识别不同顾客群需求弹性的必要手段;以较低价格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无法将他们所购买的酒店产品倒卖给那些面临较高价格的消费者。酒店管理者在采取三级价格歧视时必须对这些必要条件给予高度关注。

(二)两步定价是指酒店向消费者为取得购买一种产品服务的权利收取一个固定费用,再加上他们所购买的每单位产品收费

通过向顾客收取一个固定费用,酒店可以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与对单位产品收取单一价格的简单定价策略比起来,获得了更高的利润。两步定价策略的关键点在于固定费用的确定,通过合理的测算,酒店甚至可以将消费者剩余减少为零。与价格歧视策略不同,两步定价策略不要求消费者对酒店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在酒店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常有采取会员制或俱乐部制的情形,比如健身俱乐部等等,这时往往就可以采取两步定价的策略,以使酒店获取更大的利润。

五、酒店定价策略运用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运用以上酒店定价策略时,酒店管理者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要关注主要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

定价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酒店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胜出。互动性是定价策略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运用酒店定价策略时,必须要密切关注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的定价行为和定价策略。首先,酒店管理者采取定价策略时要注意抢占先机。要在竞争中胜出,必须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先竞争对手一步。其次,酒店管理者的定价策略应建立在对消费者需求充分了解和引导开发的基础上,应建立在认真的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通过创造性思维细分市场,善于发现竞争对手没有发现的市场需求,避免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最后,酒店管理者必须随时关注经济形势和市场行情的变化,关注主要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调整,适时适度调整自己的定价策略。

(二)要使定价与产品服务质量相匹配

酒店定价策略成功的物质基础是产品服务的质量。如果在实施定价策略时,使价格背离产品服务质量,那么即使会取得一时的较高利润,也会使顾客满意度、忠诚度大大降低,从而损害酒店的长远经济利益。中国个别酒店依然存在着“宰客”的定价行为,这种定价策略是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损害酒店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笔者以上介绍的定价策略,主要围绕减少消费者剩余,这是在充分了解、开发消费者现有和潜在需求,并设法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措施,是定价与酒店产品服务质量相匹配前提下的做法,与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管理经济学对中国酒店业定价策略的主要启示是:坚持消费者导向的定价策略,在充分了解、开发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经营,减少消费者剩余,提高酒店利润,追求酒店与消费者、酒店与酒店间的“多赢”,真正使中国酒店业的价格竞争向良性方向发展。●

价格歧视范文篇7

[关键词]供给,需求,消费者剩余,垄断,价格歧视,价格上限

一、问题的提出

每次经过水果店我就会发现学校的水果比外面的贵,但还是有许多人一如既往的买,我很好奇。

二、学校水果高于外面的原因分析

我做了一个初步调查,得出了为什么水果店价格比外面贵但还有人买的原因。第一,供少于求,市场出现短缺,太多的买着抢购太少的物品,买者可以做出的反应是提高自己的价格,而不是降低销售品的价格,所以价格偏高。第二,消费者有消费者剩余。买者支付意愿比买者实际支付的大,买者有剩余。第三,个人偏好,很多人都知道水果对人体的健康和美容有好处,特别在我们这样一个女生占多数的学校,并且水果的替代品少,果汁和维生素都没有用水果的效果好,下面我用几幅图说明一下。

图1水果店的供求分析图

图1表明水果店提供的水果数量是Q1,有超额需求,需求量是Q2,P1为现有的水果价格但有消费者对此物品的支付意愿高于价格,所以有消费者剩余。

三、学校水果价格波动的原因

经常到水果店你会发现水果的价格是有变化的,可以用影响供求的因素来解释,有时因为下雨,水果的供应量减少,水果店的水果涨价。但有时你会发现水果莫名其妙的涨价。我想水果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因为它是缺乏弹性需求的,价格上涨一点只会引起需求量以较小的比例减少。卖者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有时故意涨价。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是缺乏弹性需求及为什么涨价能带来收益增加。

图2水果店的需求弹性

假设原来的价格是P1,数量是Q1,现在的价格是P2,数量是Q2。我们会发现P1到P2价格大幅上升,数量只下降了一小点。而T=P*Q,P上涨的幅度大于Q,总收益上升。

四、学校水果店的垄断地位和价格歧视

1.垄断地位的影响

我也会经常听到同学说水果店垄断,是的放眼整个生活区而言,水果店是一种垄断,它是唯一的卖着,而且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

图3学校水果店的成本曲线

垄断者通过选择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产量点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然后可以利用需求曲线找到消费者购买那种数量的价格点

我们可以看到超额利润(阴影部分),P>ATC的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卖场的其他商店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水果店生意却那么好的原因,并且它可以通过调整向市场供给的产量来改变产品的价格。

但你也会发现一个好的现象是水果价再涨也不会无限制的涨。因为垄断者是其市场的唯一卖者,它的需求曲线是市场需求曲线这样垄断者的需求曲线会由于正常原因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市场需求曲线限制了垄断者由其市场势力得到利润的能力。它具体描述了价格和数量的结合,所以要么你选择涨价,数量减少,要么你选择降价,但增加数量,因此说垄断者可以选择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但他不能选择需求曲线外的点。这也就是水果价再涨也不会无限制的涨的原因。

2.学校水果店的价格歧视行为

我相信大家对价格歧视并不陌生。一级价格歧视要求垄断者准确的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这在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但二级价格歧视是比较实际和常见的。二级价格歧视指价格随购买量的不同而不同,但所有的消费者面对的是同一个非线性的价格曲线。虽然水果店的价格是标价的,但你也会发现一些非新鲜的水果,他们对其实行价格歧视。你如果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如果你买的多他们会给你降价。他们根据你买的数量多少来制定价格。出此之外还有些价格歧视,你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对老年人和学生实行的优惠价格,在特定的购物时间内收取较低的价格,以及在不同的国家的市场上的价格歧视。当然我举的这些例子都属于第三等级的价格歧视。它指的是在不同的分市场采用不同的线性价格。

如果我们不会看水果的新鲜度和酸甜度,那么我们一般的做法会去问卖者,但是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被骗了,这就叫信息不对称。不对称的信息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一方对交易对象的质量,性能等内在属性比另一方更了解。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到了信誉和道德。销售者如果不是一次性交易,利用消费者对所售商品质量缺乏信息或完全不了解的劣势来赚取利润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他们说的信息基本上是真的。

五、对策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价格高的问题,我想了几个办法,一:我们可以连和起来拒绝买水果店的水果,供过于求自然会降。二:我们可以联名向学校反映,让学校给水果店制定价格上限。最后一个办法就是你看可以到外面去买便宜的,但你要考虑一下你的机会成本成本。

参考文献:

1.《微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汪祥春

价格歧视范文篇8

关键词:大数据杀熟;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

一、“大数据杀熟”的基本概念及其运作流程

大数据、云计算、算法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商业场景。互联网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极大便利,人类社会基于此产生新的生活方式,以消费为例,从原本仅有的线下消费转变为人人依赖的线上消费。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将网络消费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平台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设置价格歧视提供了前提条件,即网络消费并非全然是益处,其相比线下消费更易滋生不公平竞争现象,加剧市场垄断。早在2000年,国外知名购物网站亚马逊就被曝光存在价格歧视现象,针对同一张DVD,新老用户报价不同,新用户报价相比老用户低4美元,而在我国,“大数据杀熟”受到广泛关注是在2018年,部分网友揭露某旅游网站平台针对新老用户的定价存在差异,一时间“大数据杀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我国立法上对“大数据杀熟”尚无明确的法律定义,学界对“大数据杀熟”有多种定义。一是价格歧视说,此种观点认为大数据杀熟指平台商家借助大数据算法针对同种物品,给予不同的消费者以不同的价格,即“同物不同价”;二是价格欺诈说,有人认为商家故意对老用户提高价格,此属于一种欺诈行为;三是差异化定价说,此种观点认为“大数据杀熟”是指商家对老用户进行隐蔽性抬价,以实现自身最大化利益的行为。综上,本文认为“大数据杀熟”特指平台经营者根据用户网络购物的数据,描绘消费者人物图像,根据其消费能力、消费频率、消费地点等实行的价格歧视行为。大数据杀熟不仅是对“明码实价”传统商业道德的冲击,其无异于属于利用不法手段获得市场优势地位的垄断行为,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并且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平台经营者利用互联网较线下经营者掌握了更全面的消费者信息,其通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频率、消费地点等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个性化定价。其一,平台经营者通过分析消费者长期以来购买的商品价位和品牌等价格信息,确定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针对经常进行高消费、购买能力强的用户,平台认为其往往对价格变动较为不敏感,因此这部分客户常常是“大数据杀熟”的主要受害者;其二,经常在网络平台消费的用户,即消费频率、次数较高的用户,由于这部分老用户往往对特定平台的黏性较高,价格敏感度低,而新用户由于对平台依赖度较低,因此更倾向于“货比三家”,因此平台针对老用户设置“量身定做”的高价格,而针对新用户则采用低价吸引的手段;其三,大部分网络平台均要求用户提供地点信息,例如外卖平台、网购平台等都需要填写收货信息,而基于收集来的消费地点信息,网络平台根据消费地点的特征来设置歧视性价格,例如城市中心的消费者更易于接受高价格,农村、学生群体由于消费水平较低,因此平台设置低价格以吸引其消费。“大数据杀熟”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衍生的网络消费平台,对线下消费打击巨大,人们转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进行消费。而传统人工决策在商业活动中的逐步淘汰,将导致愈来愈多的决策权让渡于算法,而算法技术正是实行价格歧视的核心。再者,面对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局面,滞后的国内相关法律尚无针对“大数据杀熟”这一新型互联网垄断手段的规定,缺乏统一高效的规制手段,则价格歧视这一垄断行为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遏制。

二、大数据“杀熟”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由于在“大数据杀熟”的过程中,平台经营者处于优势地位,消费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往往遭受损失,价格歧视这一行为涉及了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个人隐私权等合法权利的损害。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第一款即强调了应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予以保护,以对抗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不对等所导致的消费者损失。基于此,本文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大数据杀熟”行为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网络平台经营者基于信息差实现价格歧视,此处的信息失衡一方面指平台经营者滥用用户信息,一方面指用户的信息获取存在缺失。平台经营者为实现价格歧视,不仅利用消费过程中用于交易的必要信息,还滥用其他不必要信息进行人物算术绘像,从而根据用户特点“精准”设置不同价格。这里的不必要信息,是指不影响交易的其他信息,如用户手机品牌、通讯录、定位等,通常这类信息在交易过程无需消费者提供,但在网络平台上,为了获取此类用于“杀熟”的关键信息,平台往往设置格式条款,强制用户点击同意合同,消费者往往只有全部同意或不同意两个选项,若不点击同意,则无法使用该平台,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根本没有与平台经营者谈判的可能性。长此以往,用户对于平台的此类“霸王条款”呈现“麻木”状态,未对合同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再者,平台往往设置繁冗复杂的合同条文,非法学专业人士往往无法理解合同条款含义,只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同意合同内容,因此,用户的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平台以格式条款的手段收集起来,用作“大数据杀熟”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而背离了格式条款方便交易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平台过度地收集用户信息,实则是信息滥用的表现。平台对于该数据擅自深度挖掘,从而得到对价格设置的有利信息,如上文所提及的用户消费能力、消费频率、消费地点等,在促进个人数据增值、推动平台实现商业决策与预测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服务改善与升级的同时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平台基于强势地位达到对数据的控制,消费者基于弱势地位造成其数据被过度挖掘利用即不断加强使用深度,这就使得大数据原始提供者反而成为大数据在深度层面过度使用的受害者。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平台经营者拥有定价的绝对权,其掌控着商品的真实价值信息,而一般情况下平台并未对这一重要信息进行披露,用户仅能得知最终的商品定价信息。再者,网络购物所导致的数据信息时效性阻碍了用户对价格不平等的举证,使消费者更加无法对其购买商品的真实价格进行确认,例如淘宝购物平台被曝光其平台88VIP会员与非会员购买同一款商品时,会员要支付的价格更高。诚然,商品定价是经营者的自由,但利用价格歧视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已然破坏了市场公平,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二)个人信息缺乏保障

上文提及点击合同是平台商家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惯用手段,大部分平台对用以收集信息的告知同意书仅设置“同意”或直接设置“默认同意”,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无形中被窥探、收集。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各类消费者信息井喷式产生,对于平台而言,消费者在平台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购买频率、会员信息等数据极具价值,平台利用这些个人信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可以说,“大数据杀熟”基于个人信息所实现。对于某些消费者来说,个人信息的泄露无关痛痒,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消费者为了能够快捷、免费地使用平台,往往会同意个人隐私条款。然而,单独的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最终演变成了全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被赋予更多的财产属性,整个消费者群体被平台进行分析加工,形成高精准的消费用户画像,平台得到的信息越多,画像越精准,区别新老用户,为不同用户精准推送产品并产生价格歧视,创造更大的平台利益。“大数据杀熟”无异于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犯,然而现如今平台经营者获取消费者信息仍然处于“肆无忌惮”的状态。

(三)平台监管难度大

由于网络技术与生俱来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传统的监管手段已无法适配“大数据杀熟”这一新型违法行为,大数据所产生的“信息茧房”抵御了外部监管。“大数据杀熟”涉及市场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合作,并明确相互权责。然而司法实践中,由于执法难度大、信息滞后等因素限制,针对“大数据杀熟”的监督效率较低。且由于网络信息差的存在,消费者一直处在信息的弱势地位,消费者因信息获取存在缺失,面对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为后续监督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大数据杀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远大于违法成本。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77条规定,对于违反规定提供个性化搜索结果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最高可处以五十万元的罚款。然而现实是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杀熟”获得了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巨额经济利益,面对“微不足道”的处罚,平台经营者仍选择继续设置隐蔽的价格歧视,进行暗中杀熟。

三、大数据“杀熟”现状下消费者权益救济路径

(一)立法层面

1.规制信息滥用,规范信息缺失首先,增设相关规定,对平台经营者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规制,限制平台使用消费者信息的广度、深度,使其限定在合法交易的范围内。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删除权的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平台滥用数据的行为进行了规制,但由于规制的内容不包含该平台公开用户个人数据后而产生的链接、副本、复制件等,从而会产生相应的隐患和风险,因此,有必要通过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中增设信息控制者的通知义务,来对平台过度使用数据的行为予以规制。其次,扩大平台信息披露的范围,弥补消费者的信息缺失,减少双方的信息差。可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设关于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披露其是否正在实施差别定价以及实施该策略所考虑的参数,并统一的价格清单以得到消费者信任。上文提及网络平台消费过程,消费者所获取的信息均由平台单方提供,若无法律强制性规定,平台势必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隐藏影响交易的重要信息,因此,强制规定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刻不容缓。2.补足“告知同意”规则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用户地址、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而用户信息的收集平台往往采用告知同意书的方式来获取用户同意。为了使用得方便快捷,这类合同以格式条款的形式呈现,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这一方式却背离初衷,绝大多数平台只给出同意选项,用户若不点击同意则无法进入平台,部分平台甚至直接设置默认同意,实践的偏差使告知同意书成为“一纸空文”。因此,首先需在立法上规定平台的告知义务,明确标识敏感个人信息的内容,增加免责条款的提示义务,避免因合同冗长用户遗漏内容的情况;其次,在隐私条款中细化消费者支配其个人信息并排除电子商务平台侵害的权利。我国法律虽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权利,但并未明确保护限度,因此引入“相对控制”理念,有利于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的落实,将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限定在披露控制层面,即针对信息收集者向第三方的披露行为进行控制,以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共享的平衡。

(二)执法层面

网络交易较传统的线下交易由于大数据算法的加持,其复杂性、隐蔽性增加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传统的执法手段已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因此,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监督管理,首先,需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执法工具,创建大数据监管体系,落实数据共享。执法机关通过大数据网络,能够提高经营信息的收集速度,利用大数据对经营行为进行分析监测,快速判断是否存在价格歧视等垄断行为,并移交其他部门处理。其次,应进一步落实大数据监管主体责任,现阶段大数据方面的经营活动仍是多部门共管的局面,诚然,多部门协同可以发挥人才优势,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相互推诿、权责不清的问题。近年来,愈来愈多地市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以适应智慧城市政策的推进,这说明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因此,设立专门的大数据监督部门,赋予其大数据监督职能,有利于提高大数据监管的专业性和效率,发挥行政执法的震慑力量。

四、结语

大数据技术赋予经济发展动能,提高发展速度,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但应当看到,大数据技术给个人信息、市场公平竞争带来的挑战。基于此背景,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消费者权益侵害现象,我国应当加快立法以规制新型违法行为,同时引进新技术以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胡元聪,冯一帆.大数据杀熟中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护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1):161-176.

[2]董静雅.基于消费者权益下大数据“杀熟”的法律思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1(03):23-25.

[3]曲君宇.我国消费者数据权益保护私力救济路径之重构——从公私分治到公私融合[J].商业研究,2021(05):140-152.

[4]廖建凯.“大数据杀熟”法律规制的困境与出路——从消费者的权利保护到经营者算法权力治理[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0,22(01):70-82.

[5]金幼芳,王凯莉,张汀菡.《个人信息保护法》视角下“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6):693-701.

[6]王潺.“大数据杀熟”该如何规制?——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为视角的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2021(08):16-18.

[7]许明月,陈小维.“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法律规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72-80.

价格歧视范文篇9

一、我国旅游价格信用问题的主要表现

所谓旅游价格信用,是指旅游产品的价格应当遵守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考虑合理的利润来决定,而不是用价格欺骗旅游者。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旅游价格放开后,价格行为不规范、价格欺诈严重、价格秩序混乱等旅游价格信用失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令人堪忧。目前,我国旅游价格信用缺失的表现主要有:

1.价格欺诈。价格欺诈是指旅游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旅游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价格欺诈是旅游价格信用问题中比较突出、比较普遍的问题。具体又分为:

——虚假明码标价。主要指旅游经营者明码标价所标示的旅游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或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虚假成分,与实际不符,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并以此为手段诱导旅游者购买。如一些旅行社利用虚假广告打出低价位招徕游客,可到时却以各种借口任意上调价格;还有些旅行社广告上的服务和实际提供的服务不符;一些餐饮、娱乐企业标明有关服务项目,但事后却借口各种原因不提供服务等,都属于虚假明码标价行为。

——模糊明码标价。指旅游经营者在明码标价时,用隐瞒的、模棱两可的、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等标识,使旅游者误解,诱导其购买。如,旅行社在进行广告宣传时,标明“头尾7日游”,实际上却是第一天晚上出发,第七天一早返程,7日游实际上成了5日游。

——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近几年兴起的到东南亚“零团费”游。所谓“零团费”是指旅行社只收取旅游者的往返交通费、门票费和境外旅游签证费,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等各项费用全免。“零团费”的实质是旅行社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游客,然后通过购物、安排自费项目牟取高额回扣,以弥补在组团、接待过程中费用的不足,“零团费”游实际成了“购物团”游。并且在购物过程中,次数多、时间长,且商品多为质次价高,甚至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严重地毁害了旅游价格的信用。

——“黑箱”定价。指旅游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明码标价,但对附带性、相关性、售后环节消费项目故意隐瞒不予以明码标价,使旅游者在消费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不必要的附加项目和附加费用。如一些旅游饭店运用“特价”来招徕游客,宣传“龙虾仅68元一斤”,但其他菜10元一位,小菜10元一碟。根本不问游客需不需要,饭店就主动上小菜,也不主动报价。

2.价格歧视。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对购买生产成本相同的同一服务的不同的旅游者或中间商收取不同的费用,或者对同一旅游者或中间商的不同购买量以及不同时间购买相同量的服务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的行为。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明码不实价”。如航空公司向旅行社和零散旅游者收取某一航线上同等舱位的费用不同,景区向旅游团和散客收取的门票费不同,都是旅游价格歧视行为的具体表现。又分为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指旅游企业针对不同旅游消费者实行不同价格的行为。如旅游饭店的总统房和豪华房通常就是根据每个旅游者的支付能力来定价的,这种房价明码不实价,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来确定最终出租价格。饭店就餐时,6瓶1升的啤酒和一瓶6升的啤酒,价格是不同的。

——二级价格歧视。指旅游企业将旅游服务划分为不同的消费量区间,对不同的消费量区间实行不同价格的行为。如在旅游淡季,同一个房间的出租价格视旅游者住宿天数不同,价格不同。住宿不满3天者,按400元收费;超过3天不满5天者,按350元收费;超过5天者,按300元收费。

——三级价格歧视。指旅游企业提供相同的服务但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旅游消费者组群收费。如铁路公司对铁路客票实行学生票和成人票两种票价,航空公司对商务客人和普通旅客的机票收取两种不同的价格,景区门票对旅游团和散客收取两种不同的价格,都属于三级价格歧视行为。

3.价格垄断。价格垄断是指部分具有自然垄断性和地域垄断性的旅游企业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旅游企业串联起来,对旅游产品实行垄断价格。如旅游景区、机场等利用其位置的垄断性和特殊性,不允许其他竞争者进入市场,因而其出售的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其成本。2002年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机场饮用一杯咖啡花费88元的消息,就引来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再比如,针对我国旅游业恶性价格竞争问题,业界人士通过企业间的价格联盟来解决。2001年3月20日,昆明市40多家星级饭店通过了《星级饭店价格自律联盟实施方案》,对旅游团队接待规定了成本保护价。

二、我国旅游价格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1.制度因素所致。在体制上,我国经营机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明。许多旅游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便利用其“专营权”的垄断优势,对旅游价格实行垄断。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着价格管理缺陷。现行的导游管理体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导游工作逐渐变成一个自由职业,许多旅行社为节约成本,在旺季时临时聘请导游,而且许多旅行社不但不给导游工资,反而还要导游上缴人头费。从而导致导游为获取高额“回扣”,由导游变导购,与司机和商店、景点等“联合”起来,抬高商品价格,共同宰客,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也毁坏了旅游价格的信誉。

2.信用文化缺乏。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受强烈的利益驱动,人们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极为淡漠,信用文化极度缺乏。对信用资源的价值和旅游价格信用缺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是一种资源,信用是旅游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旅游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旅游企业的生产力。因此,为追求短期利益,许多旅游企业不顾损害其信用形象,在旅游价格上出现了失信行为。

3.旅游价格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

由于旅游者大多是第一次接触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通常比较陌生,他们不可能充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对旅游地的价格信息,掌握能力有限。而旅游经营者比旅游消费者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由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陌生性、未知性,就构成了旅游价格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导致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从而给各种不正规的旅游企业提供了旅游价格失信的温床。

4.法制建设滞后。针对价格失信现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经营者的失信行为,如《价格法》、《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国际旅游价格管理暂行条例》等,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有关价格信用的法律法规,《旅游法》也未出台,信用立法明显滞后;而且已有的这些法律法规对价格欺诈、价格歧视、价格垄断等价格失信行为,只有一些原则上的禁止性规定,缺乏有效的、具体的配套性的法律法规条款,对价格失信行为的惩处不力,并没有将那些失信的企业剔除出市场,没有起到惩罚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三、我国旅游价格信用重塑的对策

旅游价格信用的缺失,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会危及到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旅游价格失信的根源在于道德和制度两个方面。因此,治理的关键就是用法律和道德的整合力量来重塑旅游价格信用。

1.建立旅游价格信用制度。

——加快价格信用特别是旅游价格信用的立法。应进一步充实、细化《价格法》中的有关规定;尽快建立规范价格信用活动特别是与旅游价格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法则,如《反垄断法》、《价格信用法》、《旅游法》等,明确旅游价格信用主体行为的法律责任,为旅游价格信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加强对现行法律的执行力度。在有关旅游价格信用的法律没有建立前,按照我国已有的对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规范的一些法律如《价格法》、《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来执行。

——建立和完善旅游价格失信惩罚机制。所谓旅游失信惩罚机制是通过经济手段和道德手段,将有严重旅游价格失信行为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从旅游市场中剔除出去,通过降低交易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达到防范潜在失信者的作用。(1)建立“价格、计量信得过”制度。对旅游经营者的产品价格,必须经过旅游局和物价部门的检查。凡是经过旅游局和物价部门调查、认证符合质价相符、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都要发证书、挂“中国旅游局信得过”的牌。(2)建立“价格信用公布制度”。对价格失信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根据其失信的程度,分别建立“黑名单”和“灰名单”,并公诸于世,让不守信用者、信用不佳者名誉扫地,难以在市场上立足;而对那些守信用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建立“红名单”,给予优惠和奖励,降低守信者使用信用工具的成本,树立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

2.加强道德建设,发挥信用道德调节功能。

信用归根到底是一个道德问题,信用在本质上反映了经营者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的范围更广,约束效果更佳。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约束人们的灵魂。因此,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旅游经营者明白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道德经济,信用经济离不开价格信用,没有价格信用就没有市场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从而使他们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使旅游企业深化对信用观念的认识,树立守信用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信用同资金、品牌、技术、管理、信息等一样,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生产力。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旅游业要想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首先必须“信用入世”。“信用入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旅游价格信用的入世。同时,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加大旅游价格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把“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经营者定价原则和观念深入到旅游经营者的心里,大力提倡旅游价格明码标价,不欺骗旅游者,并逐渐形成社会风尚,进而重塑我国旅游价格的良好信用。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林森.中国旅游价格[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3]辛文.价格欺诈六大损招[J].价格与市场,2003,7.

[4]熊亚男.加强价格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J].价格月刊,2003,5.

价格歧视范文篇10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建立和完善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行各业的信用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作为我国重要产业的旅游业也不例外,信用失范现象比比皆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旅游价格的信用问题。

一、我国旅游价格信用问题的主要表现

所谓旅游价格信用,是指旅游产品的价格应当遵守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考虑合理的利润来决定,而不是用价格欺骗旅游者。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旅游价格放开后,价格行为不规范、价格欺诈严重、价格秩序混乱等旅游价格信用失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令人堪忧。目前,我国旅游价格信用缺失的表现主要有:

1.价格欺诈。价格欺诈是指旅游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旅游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价格欺诈是旅游价格信用问题中比较突出、比较普遍的问题。具体又分为:

——虚假明码标价。主要指旅游经营者明码标价所标示的旅游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或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虚假成分,与实际不符,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并以此为手段诱导旅游者购买。如一些旅行社利用虚假广告打出低价位招徕游客,可到时却以各种借口任意上调价格;还有些旅行社广告上的服务和实际提供的服务不符;一些餐饮、娱乐企业标明有关服务项目,但事后却借口各种原因不提供服务等,都属于虚假明码标价行为。

——模糊明码标价。指旅游经营者在明码标价时,用隐瞒的、模棱两可的、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等标识,使旅游者误解,诱导其购买。如,旅行社在进行广告宣传时,标明“头尾7日游”,实际上却是第一天晚上出发,第七天一早返程,7日游实际上成了5日游。

——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近几年兴起的到东南亚“零团费”游。所谓“零团费”是指旅行社只收取旅游者的往返交通费、门票费和境外旅游签证费,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等各项费用全免。“零团费”的实质是旅行社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游客,然后通过购物、安排自费项目牟取高额回扣,以弥补在组团、接待过程中费用的不足,“零团费”游实际成了“购物团”游。并且在购物过程中,次数多、时间长,且商品多为质次价高,甚至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严重地毁害了旅游价格的信用。

——“黑箱”定价。指旅游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明码标价,但对附带性、相关性、售后环节消费项目故意隐瞒不予以明码标价,使旅游者在消费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不必要的附加项目和附加费用。如一些旅游饭店运用“特价”来招徕游客,宣传“龙虾仅68元一斤”,但其他菜10元一位,小菜10元一碟。根本不问游客需不需要,饭店就主动上小菜,也不主动报价。

2.价格歧视。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对购买生产成本相同的同一服务的不同的旅游者或中间商收取不同的费用,或者对同一旅游者或中间商的不同购买量以及不同时间购买相同量的服务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的行为。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明码不实价”。如航空公司向旅行社和零散旅游者收取某一航线上同等舱位的费用不同,景区向旅游团和散客收取的门票费不同,都是旅游价格歧视行为的具体表现。又分为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指旅游企业针对不同旅游消费者实行不同价格的行为。如旅游饭店的总统房和豪华房通常就是根据每个旅游者的支付能力来定价的,这种房价明码不实价,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来确定最终出租价格。饭店就餐时,6瓶1升的啤酒和一瓶6升的啤酒,价格是不同的。

——二级价格歧视。指旅游企业将旅游服务划分为不同的消费量区间,对不同的消费量区间实行不同价格的行为。如在旅游淡季,同一个房间的出租价格视旅游者住宿天数不同,价格不同。住宿不满3天者,按400元收费;超过3天不满5天者,按350元收费;超过5天者,按300元收费。

——三级价格歧视。指旅游企业提供相同的服务但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旅游消费者组群收费。如铁路公司对铁路客票实行学生票和成人票两种票价,航空公司对商务客人和普通旅客的机票收取两种不同的价格,景区门票对旅游团和散客收取两种不同的价格,都属于三级价格歧视行为。

3.价格垄断。价格垄断是指部分具有自然垄断性和地域垄断性的旅游企业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旅游企业串联起来,对旅游产品实行垄断价格。如旅游景区、机场等利用其位置的垄断性和特殊性,不允许其他竞争者进入市场,因而其出售的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其成本。2002年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机场饮用一杯咖啡花费88元的消息,就引来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再比如,针对我国旅游业恶性价格竞争问题,业界人士通过企业间的价格联盟来解决。2001年3月20日,昆明市40多家星级饭店通过了《星级饭店价格自律联盟实施方案》,对旅游团队接待规定了成本保护价。

二、我国旅游价格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1.制度因素所致。在体制上,我国经营机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明。许多旅游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便利用其“专营权”的垄断优势,对旅游价格实行垄断。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着价格管理缺陷。现行的导游管理体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导游工作逐渐变成一个自由职业,许多旅行社为节约成本,在旺季时临时聘请导游,而且许多旅行社不但不给导游工资,反而还要导游上缴人头费。从而导致导游为获取高额“回扣”,由导游变导购,与司机和商店、景点等“联合”起来,抬高商品价格,共同宰客,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也毁坏了旅游价格的信誉。

2.信用文化缺乏。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受强烈的利益驱动,人们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极为淡漠,信用文化极度缺乏。对信用资源的价值和旅游价格信用缺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是一种资源,信用是旅游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旅游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旅游企业的生产力。因此,为追求短期利益,许多旅游企业不顾损害其信用形象,在旅游价格上出现了失信行为。

3.旅游价格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

由于旅游者大多是第一次接触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通常比较陌生,他们不可能充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对旅游地的价格信息,掌握能力有限。而旅游经营者比旅游消费者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由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陌生性、未知性,就构成了旅游价格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导致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从而给各种不正规的旅游企业提供了旅游价格失信的温床。

4.法制建设滞后。针对价格失信现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经营者的失信行为,如《价格法》、《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国际旅游价格管理暂行条例》等,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有关价格信用的法律法规,《旅游法》也未出台,信用立法明显滞后;而且已有的这些法律法规对价格欺诈、价格歧视、价格垄断等价格失信行为,只有一些原则上的禁止性规定,缺乏有效的、具体的配套性的法律法规条款,对价格失信行为的惩处不力,并没有将那些失信的企业剔除出市场,没有起到惩罚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三、我国旅游价格信用重塑的对策

旅游价格信用的缺失,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会危及到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旅游价格失信的根源在于道德和制度两个方面。因此,治理的关键就是用法律和道德的整合力量来重塑旅游价格信用。

1.建立旅游价格信用制度。

——加快价格信用特别是旅游价格信用的立法。应进一步充实、细化《价格法》中的有关规定;尽快建立规范价格信用活动特别是与旅游价格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法则,如《反垄断法》、《价格信用法》、《旅游法》等,明确旅游价格信用主体行为的法律责任,为旅游价格信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加强对现行法律的执行力度。在有关旅游价格信用的法律没有建立前,按照我国已有的对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规范的一些法律如《价格法》、《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来执行。

——建立和完善旅游价格失信惩罚机制。所谓旅游失信惩罚机制是通过经济手段和道德手段,将有严重旅游价格失信行为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从旅游市场中剔除出去,通过降低交易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达到防范潜在失信者的作用。(1)建立“价格、计量信得过”制度。对旅游经营者的产品价格,必须经过旅游局和物价部门的检查。凡是经过旅游局和物价部门调查、认证符合质价相符、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都要发证书、挂“中国旅游局信得过”的牌。(2)建立“价格信用公布制度”。对价格失信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根据其失信的程度,分别建立“黑名单”和“灰名单”,并公诸于世,让不守信用者、信用不佳者名誉扫地,难以在市场上立足;而对那些守信用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建立“红名单”,给予优惠和奖励,降低守信者使用信用工具的成本,树立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