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5:45:10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范文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院老年呼吸内科收治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50例,年龄63—81岁,平均年龄(70.12±6.12)岁。

1.2方法:

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5年来关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通过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之间进行共同讨论病例,分析影响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感染情况:

研究表明,在老年患者中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也存在其他感染情况,如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详见下图。

2.2影响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分析

2.2.1生理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率在15%左右。由于老年患者大多年龄较大,体质虚弱且有多种疾病并存,极易反复发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减退,与其他人群相比,真菌更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引起肺部感染;同时许多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其体内的敏感菌株被抗生素杀死、抑制,并且存在直接促进真菌不断生长繁殖和毒性增加的作用,进一步诱发全身性真菌感染。

2.2.2心理因素:呼吸内科感染后,老年患者常会伴随反复咳痰、咳嗽、气促、胸痛、咯血等症状,长期饱受这种状态的折磨,多数老年人都会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如烦恼、焦虑、恐惧、失眠、紧张、情绪低落,在长期反复住院的过程中,老年患者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部分老年患者还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这些都会造成老年患者抑郁情绪。在这种情绪下,老年患者会对临床的治疗和其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而不能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以至直接影响预防的效果,这也加大了呼吸内科感染发生的概率。

2.2.3环境因素:老年人住院患者探视多、陪护多,导致空气污染重;同时同一病房的患者室内飞沫间的传播也往往难以控制,造成反复感染;医护人员实施了不适当的医源性治疗,导致患者的气道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使真菌定植感染的机会增加;护理措施和病房管理不到位,食物、呼吸器械污染、手的污染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呼吸内科范文篇2

今天是年月日,明天就迈入月了;同时也结束了我在呼吸内科进修的日子。回忆这些日子,是哭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在呼吸内科的进修生活中,我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的进修,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期间,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首先是系统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及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练掌握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掌握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再次,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呼吸内科范文篇3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呼吸内科重症;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是呼吸内科疾病,其发生率高,早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改善其预后效果,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患者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咯血等临床症状,确保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使得治疗有效性得以增加,避免呼吸系统疾病复发,从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1]。为分析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8例,实验组(n=34):男24例,女10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61.53±6.12)岁。常规组(n=34):男23例,女1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60.62±0.8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或尿常规等基础检查措施,常规组实施日常护理,实验组以常规组为基点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往往对自身疾病并不了解,使其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相关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让患者及相应的家属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知,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让患者对实际治疗方案与药物种类及使用方法加以了解,同时将本院治疗成功案例告知给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将用药后不良反应告知给患者,使其提前做好准备[2]。②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相关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定期对病房加以巡视,如果患者出现头晕或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要及时告知相关医师加以处理。③机械通气及氧疗护理: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氧疗期间要严格观察其自身的病情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或缺氧时,要立即让其吸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需要注意的是,在氧疗期间要避免对患者呼吸道黏膜造成损害,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3]。另外,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呼吸机运行情况,对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加以及时清除,使其自身能保持呼吸顺畅,从而确保患者能得到较为充足的氧气。对患者口腔要加以定时清洁,让患者能及时将痰液排出,避免口腔出现并发症。④其他护理: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帮助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持饮食均衡,强化其自身免疫力,还能通过静脉输液等形式对患者机体所缺营养加以补充。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谨遵医嘱,促进病情康复[4]。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以及心率与呼吸次数进行观察对比。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血氧分压越高、二氧化碳分压越低,护理效果越好。心率与呼吸次数: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次数与呼吸次数,次数越少,护理效果越好[5]。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的血氧分压高于常规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与呼吸次数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相关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心率次数与呼吸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环境恶化造成相应的呼吸系统疾病逐渐增加,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能威胁其自身生命健康[6]。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内科病与多发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部位往往在患者的胸腔、呼吸道以及肺部等器官组织,具有易反复、病程时间较长等显著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以及恶心呕吐等,导致其自身机体内血氧饱和度不高,长时间在缺氧状态导致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相应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直接影响。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护理内科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病情康复[7]。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往往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首先密切观察患者各生命体征,定期对其与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让患者及家属能正确了解治疗方案、用药须知等相关内容,确保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同时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纾解其自身不良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8]。患者入院后,相关护理人员要为其自身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确保温度与湿度都较为适宜,确保患者具有舒适感,同时定期清洁患者口腔分泌物,使其能保持呼吸顺畅,并且定期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告知相关医师加以处理。最后,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谨遵医嘱,按时按量的服用相关药物,保持营养搭配均衡,或者采用静脉输液等形式对患者所需营养加以补充,从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9]。

呼吸内科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文章在研究中,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的100例内科收治患者,均采取药学干预。将恶性肿瘤、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排除。其中40例女性(40.00%),60例男性(60.00%),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47.34±6.45)岁;原发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70例(70.00%),肺炎20例(20.00%),其他10例(10.00%)。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具有知情权。1.2治疗方法:在研究中,选择药物干预治疗方法,第一,通过对抗生素合理运用,将抗生素手册发放到医护人员的手中,在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呼吸内科的疾病治疗之中,提升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以及抗生素的合理运用水平。定期展开知识讲座,加强医护人员对于抗生素合理应用了解,并定期进行考核。第二,药师药学干预分析。需要建立药师小组,专业的药师需要积极参与到呼吸内科的会诊,与临床医生加强交流、沟通。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障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避免抗生素代谢现象对患者以及特殊药物的治疗造成制约。临床药师也需要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患者接受专业性的治疗,认识到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处方评价以及审核程序,明确药师的基本责任,从而为处方评价报告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合理加强抗生素的使用及监督管理职能,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南》的问题分析,将临床医师的权利进行分析,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抗生素的使用权限、品种以及限制因素。如果临床医生有滥用抗生素情况,需要及时撤销处方。同时,也需要积极制定项目审计措施,完善惩罚机制,积极完善制度,实现对抗生素使用加强管理与监督。1.3观察指标:评价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16版)。统计分析药学干预前后,本组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抗生素费用、合理用药率。合理用药率=合理用药病例/抗生素使用总病例×100%。1.4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药学干预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药学干预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见表1。表1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x±s)2.2药学干预前后合理用药率对比:药学干预前合理用药率为69.00%(69/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为91.00%(91/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明显高于药学干预前,X2=15.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中,大多数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炎性反应状态,在确诊之后需要给予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呼吸内科是抗生素运用较为广泛的科室[3~4]。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期间,抗生素应用较为频繁,导致抗生素的使用状况趋于不合理。在抗生素不合理问题出现时,会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使免疫力下降,因此,在现阶段控制呼吸内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药学干预能减少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比较有效干预措施,包含加强抗生素监督与管理、药师药学干预、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学习三个方面,通过药学干预,能加强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管理,避免抗生素滥用。在药学干预期间,药师药学干预是一项重要环节,加强抗生素使用状况的监督及管理工作,通过辅助性管理措施的优化及分析,减少滥用抗生素,从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同时,在呼吸内科抗生素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所以,在治疗中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临床经验,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分析,进行抗生素使用量的合理选择。同时药师需熟练掌握药学知识,通过药效学、药动学、抗生素特征等方面,给予临床医生辅助,保证抗生素合理应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药学干预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药学干预前(P<0.05),提示采取药学干预,能缩短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减少抗生素费用,减轻患者经济压力。药学干预前合理用药率为69.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为9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高于药学干预前(P<0.05),提示药学干预能提高临床抗生素合理用药率,值得推广,与邱建国[5]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加强抗生素使用知识学习,可促进药学干预实施。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总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常见表现:未根据药效学规律、药动学规律给药,例如给药次数、剂量、时间以及途径不准确;不熟悉抗生素抗菌谱,造成药物选取不合理;未及时掌握病原学检测结果,造成换药不合理或者是反复进行同类抗生素换药。通过分析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采取药学干预,控制抗生素滥用情况,避免出现用药不合理。总而言之,采取药学干预,能加强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减少药物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凯 单位:雅安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巧月.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26):131-132.

[2]朱惠新.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4(3):62-64.

[3]徐晓燕.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作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6,8(9):68-69.

呼吸内科范文篇5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

近年来,随着呼吸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使用现象[1]。因此,在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中给予有效的药学干预意义重大。本研究观察了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别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前)、2017年2月~2018年2月(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4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240例患者中男132例,女10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53.4±7.5)岁。干预后24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113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52.8±8.0)岁。干预前后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药学干预方法①抗生素使用知识宣教:积极地向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宣传抗生素使用知识,主要包括抗生素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并将相关知识编辑成册,供医护人员共同学习,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医护人员对抗生素药动学、药理学及药效学等方面的认识;②临床干预:临床药师就患者具体情况与临床医师进行全面沟通,探讨最佳使用方法,同时临床药师需积极询问患者既往抗生素使用与过敏史等情况,从药学角度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抗生素使用目的、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③处方点评:临床药师认真查看包含抗生素的处方,点评处方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抗生素选择、给药频次、联合使用等。

1.3观察指标比较干预前后抗生素使用率与不合理使用情况。其中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选药不合理、剂量过大、联合用药不合理(相同作用药物联合使用)以及未按PD/PK给药。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抗生素使用率与不合理使用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生素使用率干预前抗生素使用率为96.3%(231/240),干预后,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下降,为71.7%(172/240),差异显著(P<0.05)。

2.2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干预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所致,而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细菌、真菌、病毒以及支原体等引发。抗生素属于一种呼吸内科常用药物,其对细菌、真菌及支原体等均具有良好的对抗与杀灭效果。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使用现象也时常发生。因此,如何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使用成为临床探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药学服务也从以往的供应保障型逐渐转化成药学服务型,同时药学工作核心也从以往的发药配药逐渐转化成临床药师干预用药。临床药师通常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因其专业知识较强,可通过抗生素的药效学、药理学及药动学等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2]。

本研究在实施药学干预的过程中,通过抗生素使用知识宣教增加了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的认知度,从而有助于降低临床实践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率;通过临床干预积极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对于无相关特殊指征的患者,临床药师可提醒医师使用普通抗菌药物,从而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率;通过对处方进行点评可知晓抗生素存在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并及时给予纠正,有助于降低抗生素使用率、联合使用率以及不合理使用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抗生素使用率、二联及以上抗生素使用率以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率均明显下降,单联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上升。提示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可有效降低抗生素使用率,同时促进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曾晓芳,叶少云,刘茂柏.某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42(7):600~603

2黄玉萍等.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8):1449~1450

呼吸内科范文篇6

关键词:老年;院内内科呼吸感染;肺部感染;预防措施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老年人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在呈增长的趋势,其中又以老年人的呼吸道发病率最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本文就针对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部位及其主要原因作一分析,然后探讨它的措施,以期抛砖引玉。

一、老年人医院感染的易发部位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在我工作过的医院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性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判断。一般来说,老年人在医院感染的部位通常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经过对在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对于老年人来说,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呼吸内科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患病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发病,许多患者还长时间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这些都容易造成呼吸感染,加之个别医务人员护理和病房管理不到位,这些都成为医院感染潜在的发病因索。

二、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

2.1源自肺部真菌的感染:有资料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率为15%左右。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有多种疾病存在,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程度的减退,使真菌更易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再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索,使敏感菌株被抗生索杀死、抑制并且有直接促进典菌不断生长繁殖和毒性增加的作用,从而诱发全身性典菌感染。同时当对患者实施了小适当的医源性治疗,导致气道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增加了典菌定植感染的机会。真菌感染的种类,结合临床,对疑有肺部有真菌感染的患者都进行了痰的培养,对疑似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的同时也进行了尿液、粪便、血液的培养,培养或分离出63株真菌株真菌,均为醉母菌属,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共40株,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和滑念珠菌。分离出细菌20株,G-菌占75%,G﹢菌占25%,多伴有耐药菌与真菌混合感染。

2.2受老年人不良情绪的影响:在长期的呼吸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呼吸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常会伴随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症状,长期的这种状态常使老年人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热虑、情绪低落等。再加上长期反复的住院,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容易造成老年患者抑郁情绪,这样的低落情绪会对临床的治疗和其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使他们不会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加大了呼吸内科感染的概率。据专家统计,老年住院病人得抑郁障碍发生率为百分之四十二,所以老年患抑郁症状给治疗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老年长期的抑郁病,加上老年人年纪大,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也因此会引起的各种疾病。这就更加增加老年抑郁病的发生,使老年人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康复延迟。近年来,医学界对心血管、消化系统、青少年、产后等引起的抑郁病研究较多,而对老年人的抑郁研究却相对较少。所以我们要对老年人抑郁病更加重视。

三、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3.1提高治疗水平:因为老年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症状与没有真菌感染的并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医生在诊断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突然加重、口腔黏膜部位出现异常和痰液粘稠不宜咳出的情况,应及时涂片及送培养,确定有肺部真菌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而作出早期诊断。

因此,我们应早期发现和诊断真菌感染,提高真菌测验水平,发现伴有细菌混合感染的应做药敏实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真菌侵入途径,增强免疫力。

3.2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老年人住院一般来说,陪护多,探视多,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室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以控制而造成反复感染,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要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对病房出入人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陪护制度,从而达到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目的,同时还要做好通风和空气消毒等工作。

3.3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过多使用抗菌素是造成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医院管理中必须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范围和用量,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感染,在感染疾病中,要严格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展开病原学检查并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滥用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的现象;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扰乱和破坏患者的正常防御机制,以增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

3.4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力度: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任何不适都应积极关心,要能做到及时处理,还要注意对患者的态度。在日常治疗中注意细节操作,比如对反应迟钝者不能性急,对言语罗嗦者要有一定耐心,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而应该耐心静听,恰当地结束谈话。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于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这类患者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经常给于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起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这样,对患者的治疗和感染的预防都有一定作用。

3.5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愈后如何,从而影响睡眠。护士就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治疗期间,对老年患者,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细心、耐心、尽心,使患者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

3.6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并提供具体指数。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应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3.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患者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兔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患者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四、结语

如何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控和护理力度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应首先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其次,要严格掌握各种侵袭性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坚持消毒隔离制度,给于患者适当的心理治疗,提高治疗和预防的效率,可减少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许颖颖,张春红,李文峰等.呼吸内科330份病历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04(4).

[2]梁宗安.华酉医院呼吸内科[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2).

[3]蒋兀菊,张学伟,杨红芳.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的应用体会[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1(2).

[4]李秀,白如瑾,温和.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1(3).

[5]张柏膺,许仁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酵菌群感染的临床及药敏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3).

呼吸内科范文篇7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

呼吸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患者病情复杂且危重,机体免疫力差,是临床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对象[1,2]。若护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患者死亡,引起医疗纠纷,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不利于临床诊疗安全。本文选择我院70例呼吸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接诊的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常规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29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59.37±0.62)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支气管哮喘7例,支气管扩张4例,呼吸衰竭5例,肺炎3例,间质性肺病2例,肺部肿瘤2例,胸腔积液1例。干预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9岁~72岁,平均年龄(59.38±0.65)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支气管哮喘6例,支气管扩张5例,呼吸衰竭4例,肺炎4例,间质性肺病1例,肺部肿瘤3例,胸腔积液1例。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精神类疾病家族史及个人史、明显沟通障碍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始实施。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比较。1.2方法。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包括病情监测、护理指导、简单的口头教育等。干预组进行强化护理风险管理:①成立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呼吸内科工作年限超过5年、具备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护理经验丰富的优秀临床护理人员组成,并邀请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担任顾问。寻找呼吸内科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强化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定期针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②护理风险管理措施。首先,小组成员对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制定每月护理计划和护理目标,定期监督并评估护理人员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其次,小组成员组织每周1次护理风险排查工作,及时发现护理风险事件,分析高危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③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流程,遵循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加强对重症患者的监护与护理,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1.3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采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专科护理40分,病情观察30分,安全与健康教育3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②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满分为100分,其中非常满意:评分为80分及以上;比较满意:评分为60分到79分之间;不满意:评分为60分以下。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干预组患者护理后专科护理评分为(33.76±0.62)分,病情观察评分为(26.31±0.27)分,安全与健康教育评分为(24.31±0.52)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后,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4.2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5.71%(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呼吸内科具有患者流量大、护理工作强度高、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特点[3,4],给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采取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保障临床诊疗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而言,呼吸内科参照常规的护理管理经验开展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管理意识差,导致护理质量较差,患者满意度低。近年来,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在呼吸内科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首先,通过优化护理管理措施,细化日常护理工作量,加强对护理风险的排查工作,以防范护理风险事故,提高呼吸内科的临床护理质量,确保临床护理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风险意识教育,重视无菌操作,降低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临床护理的质量,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后,干预组患者的专科护理评分、病情观察评分、安全与健康教育评分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常规组(P<0.05);并且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4.29%,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5.71%,差异显著(P<0.05),充分证实了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综上所述,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方玲.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5):736-738.

[2]严国云.呼吸内科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3):87-88.

[3]于丽妍.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1):6-8.

呼吸内科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于院内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260例呼吸内科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干预1组与干预2组,每组130例。其中,干预1组男性患者59例,女71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5.65±4.85)岁,肺炎患者4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50例,肝肾功能损伤患者35例;干预2组男性患者64例,女66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53.49±5.14)岁,肺炎患者3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54例,肝肾功能损伤患者37例。两组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干预1组抗生素使用中采用临床药学干预;干预2组抗生素使用中不采用临床药学干预。在采用临床药学干预的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临床药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其积累的经验,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同时,临床药师应与患者及临床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以及其采用的具体治疗方式,并提出有关药物使用的相关建议,使抗生素的使用更加合理。其次,临床药师应在患者使用抗生素期间亲自到其旁边进行药物服用的指导工作,从药学角度提出有关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合理建议。最后,对于比较特殊的病患,例如老年患者与危重患者,应对其服用的特殊药物进行严谨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其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及二重感染情况,依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有关不良反应症状的相关标准。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相应数据。计数资料使用(%)表示,使用χ2进行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干预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2组(4.62%<1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不断增加,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也逐渐引起各方的重视,临床药学干预治疗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辅助治疗手段[1]。在呼吸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临床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使用状况进行影响[2]。换言之,若患者使用抗生素后,自身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其应采用临床药学进行干预[3]。通过本文的研究,说明呼吸内科患者经临床药学干预后,其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及其治疗后,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降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概率能够降低9%左右[4]。鉴于此,今后临床治疗中应多采用临床药学干预,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严红梅.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作用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3):66-67.

[2]吴凯.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干预价值评估[J].北方药学,2017,14(10):190-191.

[3]朱惠新.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4(3):62-64.

呼吸内科范文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呼吸内科;团结性;工作效率

传统的呼吸内科管理是一种单纯以“管理”为核心的模式,强调医护人员对各种制度、规定的遵守。这种管理模式效率低,对医护水平提高的作用有限,并且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它将知识作为管理对象,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创造力。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应用于企业管理,在医院管理中也多有运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2012年开始在呼吸内科推行知识管理,一切围绕提高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进行,建立了典型病例分类管理制度、危重症患者资料库制度和护士分层次管理制度等。本文就知识管理的研究与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共有医护人员45名,其中医生15名,护士30名。男6名,女39名。医生年龄25~59岁,平均38岁;护士年龄18~50岁,平均28岁。管理依然采取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强调对医院制度的遵守。

1.2方法

1.2.1典型病例分类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对疑难病证的诊断、治疗能力,呼吸内科实施了典型病例分类管理制度,对治疗中遇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疑难、复杂案例,或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类,总结每类案例中的共同特点,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明确了每一类案例典型特征,从而为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根据每一类典型案例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标准,制定详细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案,为各项工作提供明确的标准和应对方案。这样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遇到类似案例就可以快速做好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诊断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对应每一类典型病例,呼吸内科配备了专门的医生和护理团队,并且明确各自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医生与护士之间密切配合,有效避免了工作失误。

1.2.2危重症患者资料库制度

呼吸内科危重症患者较多,每个危重症患者对医疗工作和医护人员都是一种挑战。为了更好地救治危重症患者,并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呼吸内科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除了常规的临床资料外,还进一步建立了危重症患者资料库制度,患者入院后,由呼吸科的专家小组对患者的疾病情况作出评价,对危重症患者的药物纳入资料库进行管理。资料库不仅包括临床资料,还包括医疗团队的讨论记录、其他抢救治疗方案、医护人员针对病例进行的学习与研究成果等。要求对危重症患者必须采用专家团队进行治疗,配备专门的危重症护理护士。专家团队的成员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成员有较大不同,有可能是本科室的医生,也可能是本科室与其他科室医生共同组成。专家组在每次病情讨论的发言都要详细记录,以便在下一次诊断当中能够准确找到依据。此外,资料库还有危重患者详细的护理过程记录,包括护理中的心得体会等。

1.2.3护士分层次管理

分层次管理是指将呼吸内科护士根据能力、责任意识、经验等分为不同层次,从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将护士分为责任护士、执行护士、辅助护士和秘书护士。责任护士为呼吸内科护理岗位的佼佼者,工作能力强,年度考核优秀,工作细致耐心,护理经验丰富,均有3年以上护理经历,多为本科学历,主要负责危重患者的护理。执行护士具有较强的专业护理知识,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呼吸内科工作1年以上,为护理专业的优秀人才,主要负责一般患者的护理。辅助护士大多为大中专学历,入职不到3年,工作经验和能力均较缺乏,但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秘书护士为刚走上工作岗位者,与辅助护士一样,一般不独立承担护理责任。在管理方式上,四类护士采用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和奖金系数上,对应的奖金系数分别为1.3、1.0、0.5和0.5,三个类型的护士以考核决定类型,考核的标准以三类护士的评定标准为基础,结合患者评价、日常绩效等。秘书护士必须做满1年以后才能参加考核。

1.3统计分析

使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实施知识管理前后医护人员在团结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满意情况差异显著(P<0.05)。在解决患者问题的及时性和疾病治疗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

3结论

呼吸内科是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病床使用率位居医院前列,危重症患者较多,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对医护质量、医护人员的能力与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医护水平,才能帮助患者解决疾病的痛苦,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呼吸内科疾病大都比较复杂,治疗和护理中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典型病例,对该科室的医护工作提出挑战。知识管理适应了呼吸内科建设需要,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水平。知识管理要求呼吸内科在管理中要围绕提高医护水平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技术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典型病例分类管理制度、危重症患者资料库制度,还是护士分层次管理制度,对呼吸内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熊雪芳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

呼吸内科范文篇10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实践与体会

随着医改的深入,“药品零加成”政策的执行,这对于在医院工作的药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医改的执行,督促医院药学由传统的“药品保障型”向“药学服务型”转变[1]。作为一名在医院工作的药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还需积极参与到患者的药物治疗团队,发挥药师在药物治疗管理中的作用。本文从作者的临床工作经验出发,总结了呼吸内科临床药师如何能取得临床医生的信任,融入患者的药物治疗团队。

1协助临床合理用药,控制次均费用

为了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河南省人民医院制定了《关于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管理规定》。临床药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从何处着手协助临床科室合理用药,降低次均费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临床药师在呼吸科查房期间,从重点监控药品着手,统计出科室用量前十名的重点监控药品,分析其用药合理性,并反馈至科室,减少了重点监控药品的使用,降低了患者的次均费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制定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以肺部占位性质待查的患者为例,若患者无发热、咳脓痰等感染症状及体征时,可先完善相关检查,待肺部占位性质明确之后,再给予针对性治疗。临床药师未干预之前,临床医生对于此类患者,常规给予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治疗。临床药师干预后,降低了次均费用,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开展药物重整,降低用药差错

药物重整(medicationreconciliation,MR)是指获得患者完整的院外用药清单,比较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与入院前或转科前的用药医嘱是否一致的规范化过程[2]。在欧美国家,药物重整是药师的重要职责[3]。意大利一项由药师主导的针对老年患者药物重整的前瞻性干预研究表明,在急性入住医院内科病房的多病老年患者中,药物相关问题是很常见的,90例住院老年患者的911种处方药物中,药师识别出455种与药物相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处方药物不适用于老年多病患者和临床有害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4]。当药师发现这些与药物相关的问题后,临床医生接受并实施了大约2/3的药物重整建议,说明基于医院药师和临床医生在药物重整过程中综合协作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然而由于研究设计的局限性,不能确定药师主导的药物重整干预是否与临床结果(如不良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相关联。我国大陆地区此项工作起步较晚,未形成常态化。作为呼吸内科临床药师,可借鉴国外的药物重整形式,对新入院患者、转科患者开展药物重整。姚慧娟等[5]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药物相关问题进行评估,发现临床药师参与慢性气道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是有必要的。杨旭等[6]研究发现,临床药师对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药物重整后,重整组的药物治疗费用明显低于非重整组,满意度明显高于非重整组。作者在呼吸内科临床实践中,查阅相关文献,设计了《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药学评估表》及《药物重整表》,通过药学问诊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并开展药物重整,患者和医生的认知度高,降低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3提供用药建议,确保用药安全

用药建议是临床药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当在审核医嘱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时,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并提供合适的用药建议,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7]。临床药师每天跟随医生进行查房,认真审核住院患者的医嘱,依据药品说明书以及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肝肾功能等,提出针对性的用药建议,并及时完善用药建议记录表。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呼吸科查房期间提供了135条用药建议,其中改变治疗方案84条(占62.2%),调整用法用量43条(占31.9%),调整疗程8条(占5.9%),保证了临床诊疗过程中用药的安全、有效,降低了药源性损害的发生。

4参与疑难、危重症患者病例讨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疑难危重患者病例讨论,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具体的讨论意见,发挥药师在临床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参与病例讨论,可以全面掌握患者病情,针对性开展药学监护。如在一次病例讨论中,讨论吉非替尼致严重暴发性紫癜后,如何选择肺癌靶向药物。药师首先根据患者的药物治疗史,采用Naranjo评估量表法[8],对因果关系进行了评价,判定患者的暴发性紫癜与使用吉非替尼很可能有关,即具有客观证据或定量检测结果支持。然后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临床医师采纳了药师建议,给予停药对症处理。患者症状好转后,重新引入靶向药物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5开展合理用药宣讲

通过在科室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如抗菌药物分类及特点,抗真菌药物合理使用,雾化吸入疗法等知识,针对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临床用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严格把握适应证,降低联合使用比例,缩短使用疗程等措施[9],促进了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针对临床上中成药喘可治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问题,参考雾化吸入疗法相关专家共识[10-11],中成药因无雾化吸入制剂,所含成分较多,安全性有效性证据不足,不推荐雾化吸入。临床药师干预后,未再出现中成药注射液雾化吸入的不合理现象。

6加强患者用药教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呼吸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7%,估算全国慢阻肺患者人数接近1亿,构成我国严重的疾病负担[12]。吸入疗法是慢阻肺的一线基础治疗方法,而吸入装置的选择及其正确使用是吸入疗法的基础[13]。然而,慢阻肺患者吸入装置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患者由于对吸入剂的认知不足等原因,不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影响药物的疗效,进而导致依从性不佳。一项对于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定量气雾剂吸入技术错误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美国近3/4的患者不能正确使用定量气雾剂[14]。关于哮喘和慢阻肺患者吸入技术关键错误与健康结局之间关系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慢阻肺患者吸入装置使用错误和不良结局相关,错误的减少和结局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15]。故应对患者的吸入技术进行评估并且干预[16]。因此临床药师设计了《吸入装置使用药师评估报告》以及《常用吸入装置使用检查清单》,对使用吸入装置的慢阻肺患者,评估其吸入装置使用的规范性,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