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3 16:33:56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实施PDCA管理前的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实施PDCA管理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要素管理、环节管理、终末管理等。分析存在问题,对照工作标准,制定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护士急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各病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仪器、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PDCA循环;呼吸危重症;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65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中,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PDCA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1]。我科于2012年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提高了急救效率,保证了护理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呼吸科专科病房,收治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重症哮喘、急性肺栓塞、肺癌急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自发性气胸。我科护理人员共24名,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30.1±1.98)岁。其中护士6名,护师10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2名。将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426例作为对照组,男226例,女200例;年龄18~76岁。将2012年1~12月抢救的患者489例作为观察组,男242例,女247例;年龄19~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所患疾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计划通过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对我科全年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进行分析,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方面:护理人员对呼吸科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参差不齐;医护工各级人员抢救配合偶有不协调现象;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管理需继续加强等,为使优质护理内涵不断提高,我科需持续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管理。因为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医院近年充实临床大量年轻护士,本病区3年新进6名护士,均在规范化培训轮转期,对呼吸科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的观察、判断存在问题;对急救技能及呼吸科专科急救药品仪器的管理、使用不够熟练;机械执行呼吸科急症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造成急救患者时医护协调不好,抢救时人员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对此采取设计、培训指导、实施和评价4个步骤;及时制定或改进工作流程。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集思广益,通过每月1次的质量分析会、个别征求意见和护士长归纳总结,对原有的急救护理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新增订呼吸科专科分级护理制度;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呼吸科危重患者、特殊治疗交接班规定;呼吸科执行抢救医嘱补充规定;呼吸科患者安全转运补充规定;呼吸科落实药品管理制度具体要求;呼吸科实施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科内要求(年轻护士导师制);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应急预案;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CPR、吸痰、推注泵、吸氧、心电监护等)。

1.2.2执行自2012年1月成立由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组成的急救管理小组。针对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1.2.2.1科室将护士分为新进人员、工作3年以下、工作3~10年、工作10年以上,针对各层次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由护士长负责培训计划和培训评价标准的制定,具体培训指导工作由急救管理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急救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对本病区全部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护士长还应全面指导及督导各层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的进展与实施。培训内容:(1)护理急救知识。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专科急症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包括急性肺栓塞、大咯血窒息、张力性气胸、重症哮喘等。(2)护理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呼吸气囊使用、心电监护、呼吸机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技术、导管意外脱出的处理等[2]。(3)观察患者病情的要点包括观察的方法、病情的评估、病情恶化的表现及患者潜在的安全隐患等,对于低年资护士指导采用MUW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4)抢救的配合重点,如药品和物品准备、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执行制度、基本抢救程序等。

1.2.2.2培训方式理论培训:科室集中培训,按照科室计划进行培训,每周培训1次,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病例,用PPT演示,并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技能培训:病区由急救管理小组负责,对本病区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紧急救治演习,由急救管理小组结合临床实际,设置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或出现意外情况的场景,进行紧急救治护理流程及抢救技能的演示,每2月1次,各层级护士全部参加。

1.2.2.3考核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护士不断强化考核,考核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按照实景模拟进行考核,考试考核成绩计入个人技术档案,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合格者要进行补考,最终达到人人过关。

1.2.2.4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护士长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以及患者数量变化等情况实行弹性排班,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充分调动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长。每天调整护士分管床位以满足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需求,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4]。科室制定“紧急状态下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制度及流程,做到人人知晓,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由护士长统一安排,由3名护士负责。将3名责任护士的急救职责明确分工,定岗、定位,最大程度发挥与医师合作的协调性,使急救措施更快、更合理地用于患者。具体为:1名护士判断病情,通知医师,准备抢救并记录时间,准备抢救仪器(吸引器、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并接上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配合其他护士进行吸氧、吸痰、气管插管,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做好病房内其他患者及家属的安置工作;第2名护士协助患者取正确卧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氧气吸人,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及通知麻醉科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注意安全护理,使用床栏及约束带;第3名护士快速推抢救车至病房、准备抢救药品,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采血,以备检查生化指标,根据医嘱正确给予药物。

1.2.2.5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定抢救仪器设备管理目标,确保医疗安全及抢救成功率,仪器完好率达100%,投诉率为0;护士长对科内急救仪器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练兵,做到人人熟练操作,明确注意事项,对一些简单的仪器故障能很快识别与排除;抢救仪器、设备管理做到“五定一及时”,即定品种数量,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消毒灭菌,定时检查核对、及时维修补充,确保性能完好,并登记,班班交接;使用后由当班护士负责清洁、消毒、检查等处理后备用;科室规定负责急救仪器的护士每周检查仪器的性能及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1.3观察指标比较2011,2012年度,护士急救相关知识考核得分及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士相关知识得分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表2)

3小结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它具有完整性、统一性、连续性,不断循环,不断提高[5]。将PDCA循环应用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急救管理中,使急救管理有的放失、有始有终,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每次赋予新的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促使护理质量逐渐提高。

表1显示,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前后,护士急救相关知识平均分增加,危重患者总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PDCA循环对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护士在面对危重患者抢救时能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处理突发事件有条不紊,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更大的生存希望。总之,PDCA循环控制能有效提高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姜鸳英.PDCA在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4-15.

[2]孔丽.分层级培训护士紧急救治能力的效果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94-395.

[3]李银先,叶红梅.MEWS评分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7):419-421.

[4]倪洁,林琳,赵琦.JCI标准下PDCA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6):444-446.

[5]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2

摘要目的:观察开展品管圈降低呼吸机故障率的效果,加强科室对呼吸机的维护管理。方法:通过自发组建品管圈,开展相关活动,实施相关措施,观察降低呼吸机故障率的效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使科室呼吸机故障率从6.31%降至1.63%,呼吸机月平均维修费从3531元降至1450元。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科室呼吸机的故障率,增强了呼吸机的使用安全性,节约了科室呼吸机的维修费。

关键词 品管圈;呼吸机;故障率;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72

The carry out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el activites to decrease the failure of the ventilator

WANG Jia-an,DING Yi-peng,LV Xue,et al

(Hai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Hai′kou570102)

WANG Y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nan570102)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arrying out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bout decrease the failure of the ventilator,strengthen the department for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ventilator.

Methods:Through 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s,to carry out activities related,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measures,observe and get its effect about decrease the failure rate of the ventilator.

Results:By conducting QCC,the failure rate of the ventilator down from 6.31% to 1.63%,the ventilator maintenance costs of the average monthly down from 3531 yuan to 1450 yuan.

Conclusion:To carry out QCC reduce the failure rate of the ventilator,and enhances the safe use of the ventilator,and saving the ventilator maintenance costs.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el;Ventilator;Failure rate;Effect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el,QCC) 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个人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1]。为了降低呼吸机故障率,节约科室成本,我科自2012年开始开展QCC活动维护管理呼吸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成立QCC小组急诊ICU医护人员自发组建了一个品管圈,设有顾问1名,给予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组长1名,组织、协调、监督小组的各项活动;组员5名,按计划和责任完成各项任务,并协助合作,共有7名。

1.2QCC小组的活动步骤

1.2.1选定主题QCC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最终选定“降低呼吸机故障率”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2现状统计QCC小组对我科2012年1~8月呼吸机的使用情况、故障发生情况及维修情况进行统计(表1),在此期间,向其他科室借用呼吸机使用时数为96 h。

1.2.3原因分析QCC小组从人、物、环境、方法4个方面展开特性要因分析,找出影响呼吸机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是护士缺乏维护管理呼吸机的相关知识,对于呼吸机的维护管理没有标准化、程序化操作规范及理念,使值班护士未能按要求妥善处理好使用后呼吸机;二是科室缺乏相关制度对呼吸机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登记,没有统一的地方放置呼吸机相关附件及配件。

1.2.4制定计划、对策并实施(1)制作《急诊ICU 室各型呼吸机维护管理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各型呼吸机的面板简介、安装与连接、准备及调试、卸载、清洗/消毒/维护、故障/报警的处理。(2)对科室的医护人员按手册内容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规范培训,并进行考核。把此手册作为新入科人员必须的岗前培训内容。(3)建立呼吸机各种登记制度(本)并严格执行。(4)对呼吸机及相关附件、配件统一分类放置,专人保管。

2效果

开展QCC活动后,使呼吸机的故障率由原来的6.31%降至1.63%,在经济效益方面,使呼吸机的月平均维修费由原来的3531元降至1450元。

QCC小组对我科开展QCC活动后2013年1~8月呼吸机的使用情况、故障发生的情况及维修情况进行统计(表2),在此期间,向其他科室借用呼吸机使用时数为0 h。

3讨论

呼吸机是医疗机构常用的急救设备,是一种用于支持和维护患者生命的基础设备,其在临床抢救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然而,随着呼吸机设备的增加,如何更好地提高呼吸机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呼吸机的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深入讨论[2]。虽然,各科室医护人员自行负责本科室呼吸机的操作、消毒以及清洁等日常工作,为了便于呼吸机的使用,很多医院的很多科室均为本科室的呼吸机设置了临床常用参数,建立了简单操作手册以及简单报警的处理方法,但呼吸机的故障发生率仍较高,呼吸机的使用情况仍较差[3]。

为了改善现状,我科自2012年开始开展QCC活动维护管理呼吸机,QCC小组成员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出了影响呼吸机故障率的根本原因,制定计划、对策并实施,通过效果确认评价,结果显示QCC活动后的呼吸机故障率、维修费用明显低于QCC活动前,说明开展QCC活动在降低呼吸机故障率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发地参与活动,使其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4,5]。参加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医护人员有7名,由于她(他)们都是自愿并第一次参与品管圈活动,因此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开展本次QCC活动不仅提升了小组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工作热情。由于我科开展QCC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科室人员对QCC相关知识有所欠缺,所以维护管理呼吸机、降低呼吸机故障的任务,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使质量持续改进,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汪四花,林芬,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0-61.

[2]项蒙.呼吸机管理的相关探讨[J].科技传播,2012,1(上):49,53.

[3]郭中正.呼吸机的使用现状与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40-141.

[4]王秀娟.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科室备用药品管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68-270.

[5]陈旭慧,叶海虹,艾梦婷.品质管理圈活动在手术室高值物品管理中的运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A):66-67.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妊娠;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护理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最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近半个世纪多次发生大规模暴发,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死率高达20%.近年随着基于构象型表位多肽E2的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的出现,戊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科于2011年2月收治1例妊娠期戊肝剖宫术后合并肺部感染、肾小球肾炎患者,经积极救治与精心护理,患者转危为安,好转出院。

1 病例简介

女,27岁。因发热、尿黄1w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w出现发热,体温峰值达39.0℃,按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治疗2d后热退,但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性加深,小便发黄呈浓茶色,当时妊娠第30w,B超检查为单活胎。既往无特殊病史记载。入院查体:T36.5℃,P96次/min,R19次/min,BP133/88mmHg。神志清楚,精神尚可,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无咽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隆起(晚期妊娠),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WBC7.52×109/L,N0.72。RBC3.08×1012/L,HB94g/L。肾功能BUN3.1mmol/L,Cr74.2μmol/L。HBsAb(+),α-FP612.8μg/L,抗核抗体(ANA)全套(-),粪隐血(-),尿胆红素(++),尿蛋白(-)。戊肝抗体IgM(+)、IgG(+)。PT12.8s,APTT36.9s。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入院后1w患者黄疸呈进行性加深,总胆红素(TBIL)最高达156.5μmol/L,并且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呼吸急促,窒息感。紧急行剖宫产手术,娩出一女活婴,体质量2.3kg,阿氏评分5~7分。患者仍发热、咳嗽,咳黄色黏液痰。术后第2d出现呼吸窘迫、发绀,血氧饱和度一度降至0.60左右,拍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可见斑片状阴影,考虑肺部感染、ARDS。紧急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抗感染、平喘、祛痰治疗。5d后病情好转,脱机后患者血氧饱和度0.97,能自主呼吸及咳痰,但血压偏高(160/105mmHg左右),用降压药物维持。多次检查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最高>5g。肝病稍稳定后,因考虑肾病转入肾内科行活检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再经护肾、降压治疗10d后检查尿蛋白(-),血压下降,肺部纹理稍增粗,肝功能大致正常,共住院58d病情好转出院。

2 护理

2.1隔离与防护 戊肝应行消化道隔离,该患者免疫力低下,且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为避免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将患者置于隔离病房内的单间重症监护病房,根据消毒隔离原则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流程。严格探视制度,减少人员进出,病房门口和床边设立隔离标识,进入隔离单元的人员均穿戴隔离衣、口罩、帽子和鞋套。患者的医疗器械单独使用,进行操作前后医护人员均使用聚六亚甲基双胍皮肤手消毒液擦拭双手。

2.2多专科联合实施监护 因患者病情危重,请ICU专科护士和妇产科护士到病房给护理人员作护理指导,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安排护龄3年以上、轮转过ICU、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进行24h连续动态的观察和监护:①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交接班,特别是体温、血压、心率和心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变化;②观察患者自主呼吸频率和节律,有无胸闷、发绀等缺氧表现;③每小时监测尿量,监测24h尿蛋白,连续动态监测血电解质和肝肾功能情况;④请示妇产科给予相关指导,终止妊娠前为防止胎儿宫内窘迫,严密观察孕妇及胎儿的情况,测胎心1次/h,测胎动3次/d,及时将患者和胎儿的信息反馈给医生,同时做好终止妊娠的准备。剖宫产后注意预防产后出血,观察宫缩情况、宫底高度及阴道出血量;出现腹痛明显、出血量增加时及时与妇产科联系并给予相应处理。

2.3呼吸管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半卧位,剖宫产术前持续给氧,氧流量3~4L/min,指导患者有效咳嗽;②患者因合并ARDS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但由于不能耐受气管插管或吸痰等操作带来的不适,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恐惧、昼夜颠倒、烦躁、易激惹、失去自我控制等情绪改变和心理障碍。为避免人机对抗,遵医嘱使用咪达唑仑静脉注射达到镇静效果,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改善缺氧,提高呼吸机的治疗效果;③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ARDS患者排痰功能减弱,加上人工气道的建立,呼吸机的使用,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易引起痰液淤积,加重肺部感染,因此定时翻身、背部扣击以促进痰液引流;严格掌握吸痰时机,每次吸痰前观察血氧饱和度和进行肺部听诊,当闻及痰鸣音较多、呼吸机高压报警或患者要求吸痰时再行吸痰,尽量减少吸痰次数以减少机械刺激。吸痰时动作果断、迅速、轻柔,吸痰前后均给予纯氧吸入2~3min/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0s/次内,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生明显变化及时停止操作。④气道湿化护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易导致气道黏膜干燥,分泌物结痂,排痰不畅。若患者痰液黏稠,间歇气管内滴注0.45%盐水;在吸痰前和吸痰中,使用注射器直接向气管内导管注入生理盐水5~10mL,然后进行吸痰。

2.4营养支持 患者因患戊肝后消化功能减弱,再加上孕妇基础代谢率高,患者产后体质虚弱,对营养摄取要求较高,所以给予患者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食物,以满足母体及胎儿对营养的需要。带机期间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此时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受限,而常规营养支持不能奏效,故给予患者胃肠内营养,加强营养支持,予以能全力1000mL/d鼻饲,温度以30~32℃为宜。病程后期患者因大量蛋白尿,故宜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盐清淡饮食,以补充机体丢失的蛋白质。

3 讨论

此例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生戊肝,且产后合并ARDS和肾小球肾炎,病情危险多变,给治疗护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在护理过程中,涉及多个专科,经及时邀请相关专科护理会诊,制定详尽的护理计划,同时积极培训和学习,才使得护理工作紧张有序,患者转危为安。因此,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护士,需坚持不断学习,掌握多专科护理知识及心理学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及肾小球肾炎孕产妇的护理一定要到位,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和对策,不断提高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肺部感染及肾小球肾炎孕产妇的治疗护理效果[1-3]。

参考文献:

[1]周基莲,付成华.妊娠并发病毒性肝炎48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7).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4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十二月份: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5

【摘要】目的 探讨ICU病房内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及后果,为保障患者安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2011年1月1号至2月15号的非计划性拔管例数,总置管例数279例,拔管例数为16例,非计划性拔管率为5.73%。结果 运用QCC手法采取四项对策后,2011年6月1日-2011年7月15日,总置管例数351例,拔管例数为1.42%。结论 护理人员应该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关键词】ICU病房;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对策。

非计划性拔管指病人在医务人员尚未计划拔管的情况下有意或无意将置管拔出,也包括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引起患者身上的置管脱出。常见包括气管插管、胃管、深静脉置管、导尿管及各类引流管。

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在医院层面来说,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病人满意度。在护理人员层面,则减少反复插管而增加的护理工作量 ,提高护理质量。而在患者方面,能够减少因反复插管所增加的痛苦,避免因非计划性拔管而延长ICU住院时间及额外增加医疗费用,降低因非计划性拔管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笔者总结了2011年1月1号至2月15号非计划性拔管率为5.73%,运用QCC手法,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原因,提出四项对策,有效降低拔管率。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1号至2月15号总置管例数279例,非计划性拔管16例,其中,经口气管插管8例,胃管4例,气管切开2例,股静脉1例,经鼻气管插管1例。由于发现和处理及时,无一例死亡。

2 原因分析

2.1 患者情绪不稳定:由于住院时间较长,家庭经济、家人不够关心等原因,患者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悲观失望而自行拔管[1]。

2.2 约束不到位:非计划性拔管者多为清醒或昏迷躁动患者,对于清醒患者,护士往往存在麻痹心理,在患者拒绝手脚约束的请求下,未进行约束。科内亦无约束操作标准,约束工具单一,躁动患者往往能挣脱约束带拔除气管插管。

2.3 宣教不到位:由于病情的严重,医护人员往往忽视了对患者的相关知识宣教,是患者及家属对插管的意义认识不足,清醒状态下的患者插管后造成暂时性的失语,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生理需求,重症患者由于被迫,咽喉、气管的水肿疼痛,加上ICU环境的压力,使患者心情紧张、恐惧,导致意外拔管。

2.4 工作人员能力不一,缺乏忧患意识:高危管道标识不鲜明,医务人员重视不够。

3 护理对策

3.1 规范镇静剂使用 和医师协商,给患者选用合适的镇静剂,是患者保持安静。组织全科人员学习镇静指南(包括指征、用药选择、效果评价);对新进医生培训;及时评估镇静效果,每日唤醒。

3.2 插管病人护士需反复宣教,并且态度和蔼,体贴关怀患者 科内组织学习宣教内容及方法;学习各种管道的正确护理方法,针对性宣教;将宣教资料发放给相关病人,提高效果;上述的具体改善措施作为新进人员入科培训内容。

3.3 规范约束工具使用 提高约束效果 及时有效的肢体约束可以阻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2]。约束时,用附有软垫的约束带固定双手,每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并协助被动活动,约束时注意松紧度,使用自制的约束手套后,拔管率有所下降。

3.4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正确认识各类管道的风险,统一标识 各类管道标识重新黏贴,高危管道红色标识;全科人员学习高、中、低管道分类;考核轮转、新进医生、全体护理人员;红色标签放于床边护理车专用盒内;高危管道常规固定后尽量放置离双上肢较远部位,并用枕头隔离;查阅资料,修改管道滑脱评分表,每日评估,并在各电脑旁贴提示语,高危病人加强重视。

3.5 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对有拔管指征的患者及时拔管,以防带管创面发生溃疡、出血、肉芽组织增生。拔管指征为: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自主呼吸有力,无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带吸氧管1小时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8%~100% ,血气分析结果正常[3]

3.5 非计划性拔管后的处理 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医生。在医生到来之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采用高流量吸氧,开业可用简易呼吸器或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深静脉或动脉置管则要按压穿刺点。医生到达后,通常先判断患者自主呼吸和缺氧状况,再决定是否需要立即重建人工气道或重新置管。

4 小结

非计划性拔管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导致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QCC手法,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对于ICU工作的护士应重点对他们进行专题教育和知识讲座,使他们对意外拔管的危害性有充分的认识,加强责任心,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高度关注患者的感受,加强沟通,对患者的烦躁给予适当的镇静,理性对待约束与烦躁患者的关系。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全面提高ICU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白秋元,ICU机械通气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分析与防范,浙江实用医学2009年4月第14卷第2期。174-175

[2] 方静,杨海燕,流汗,等,ICU病人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4,19(2):37-38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88-01

非计划性拔管(NEX)是指病人自行拔管或在护理和搬运病人及其他非病人因素导致的意外脱管,随着新生儿气管插管技术的逐渐普及,新生儿呼吸机在NICU的使用日趋广泛,气管插管患儿的增多,非计划性拔管时有发生,是常见的气管插管护理并发症,常导致患儿重新插管,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延长机械通气时间,还容易引起法律纠纷。我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气管插管患儿63 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8例(占12%),通过查找例意外脱管的原因,进行回顾性总结,提出防范措施。

1 临床资料

2011.8―2012.12我院NICU共发生非计划性拔管8例,其中男 5例,女 3例,日龄10min―5天,8例患儿均为经口气管插管。

2 原因分析

2.1 医护人员因素

2.1.1 未采用有效的肢体约束 特别是对个别烦躁不安的新生儿,没有约束双手,导致患儿自行将导管拔出。

2.1.2 气管导管固定不牢固 本组4例患儿因气管导管的胶布松动导致导管脱位,尤其是插管时间较长的患儿,由于口腔分泌物,呕吐物浸湿胶布使胶布失去粘性,不能起到固定的作用。

2.1.3 医疗护理措施不当 对患儿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疏于对气管导管的观察和维护,吸痰,翻身,更换尿布,口腔护理时动作幅度过大,用力过猛,牵拉到气管导管,螺纹管固定支架位置和高度不恰当,螺纹管缓冲长度不够,牵拉拽出导管,本组1例患儿外出检查时复苏囊牵拉导致导管脱出。

2.1.4 镇静剂使用不恰当 气管插管改变了患儿自主呼吸模式,容易出现人机对抗和反常呼吸,导管对气道黏膜的刺激等均易致患儿烦躁不安,发生脱管,没有有效的镇静措施,患儿容易烦躁不安,增加脱管危险。

2.2 导管因素

2.2.1 插管方式 新生儿气管插管分经口和经鼻2种,本组病例均为经口气管插管的患儿,这可能与经鼻插管固定牢固,固定效果好,患儿感觉相对舒适,躁动较少等原因有关。但经鼻气管插管管径较细,易被痰液堵塞,应加强气道湿化,保持导管内通畅。

2.2.2导管插入过浅 本组1例患儿插管过浅,护士在吸痰时翻身将导管脱出。

2.2.3 导管气囊漏气或破裂 气管导管的气囊充气不足是气管导管容易脱出的常见原因,本组1例患儿因气囊破裂后未及时发现,导致导管脱出。

3 护理措施

3.1 建全气管插管病人护理常规 ,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将计划外拔管知识纳入每年NICU专科知识培训,尤其对新入科和低年资护士重点进行讲解:计划外拔管的原因、危害,计划外拔管的评估内容:患儿意识,面色,皮肤颜色,呼吸节律,频率,深浅度,血氧饱和度,刺激足底时是否能听到哭声,听诊双肺有无气体压入肺内的呼吸音等,使每一位护士掌握气管插管相关知识,护理病人时心中有底,有的放矢。

3.2 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责任心教育 培养护士慎独精神,严格执行交接班流程,每班床头交接并记录导管插入长度,外留长度,胶布固定情况,气道是否通畅,分泌物的性状,量,颜色,听诊肺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每一例意外脱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防范措施。

3.3 工作有预见性,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加强巡视,及时应报警铃,若有烦躁不安,青紫,血氧饱和度下降,人机对抗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内径2.5mm的导管没有气囊,更容易脱管,应作为重点护理对象。实行弹性排班,根据NICU患儿总数,工作量大小,护士业务能力等实行新老搭配,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同时能快速提高年轻护士的业务水平。

3.4 护理气管插管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时,动作标准、规范、轻柔,充满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螺纹管长度及支架角度与患儿的身体协调,距离恰当,更换时应先摆正头位,再转动身体【1】,使患儿的头和身体成一条直线,头部和身体用沙袋或毛巾衬垫,防止被动,颈部扭曲,导管脱出。护理患儿时给予安慰性的语言,抚触,增加患儿的舒适度,保持病室内光线柔和,调低报警铃音,降低室内噪声,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定时翻身,叩背,气道湿化,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3.5 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 在传统的工字型胶布环形黏贴气管导管的基础上,改为螺旋向上的黏贴方法增加胶布与导管的黏贴面。唐红娟,唐 笑青【2】的“鱼嘴状固定法”效果优于Y 型固定法,便于口腔护理和气道清理,值得推广运用。

3.6 带气囊的导管每2小时放气一次,每次5―10分钟,放气前应充分清理呼吸道,防止患儿咳嗽、躁动时将导管拉出,胶布固定导管时不要将气囊导线和气管导管绑在一起,防止患儿咬管时摩擦导致气囊漏气【3】。

3.7 遵医嘱合理使用镇静剂,减轻患儿的不适感,减少呼吸肌做功,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尽早撤除呼吸机。

非计划性拔管使患儿再插管率增加,同时再插管时难度增加,并发症增加,延长了机械通气的时间,增加患儿痛苦。只有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防范于未然,才能保证患儿得到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春梅,钱妍,俞国琴 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 .天津护理 2005 ,13(6):330.

[2] 唐红娟,唐笑青 新生儿气管插管鱼嘴状固定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A):57-58.

[3] 方子茹.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3.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7

【摘要】 目的 比较三种人工流产方法终止早孕的效果。方法 456例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术前分别于宫颈3、9点处注入2%利多卡因2 ml,3~5 min后进行手术。B组术前宫颈内放置米索前列醇半片,卧床休息2 h后进行手术。C组术前静脉推注丙泊酚按2~3 mg/kg,待受术者进入睡眠状态时进行手术。结果 镇痛效果A组

对于意外妊娠6~10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我站过去大都采用传统宫颈扩张法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但这种方法不良反应大,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为了减轻受术者的痛苦,提高手术质量,我站自2007年6月开始对于妊娠6~10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全都采用不同的镇痛技术进行人工流产,并对其流产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平江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对妊娠6~10周要求手术终止妊娠的妇女456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年龄在17~46岁,孕次为1~12次,有剖宫产史者62例,所有对象术前均经过B超检查、胎囊与停经时间基本相符为正常宫内妊娠,且无药物流产及麻醉药禁忌的健康妇女。术后均常规抗炎3~5天。

12 方法 A组:152例按照吸宫术常规操作,术时分别于宫颈3、9点处注入2%利多卡因2 ml,3~5 min后进行手术,术中负压≤500 mm Hg。B组:158例,术前常规冲洗消毒阴道后,宫颈内放置米索前列醇半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卧床休息2 h后按吸宫术常规操作。C组:146例术前禁食水4~6 h,建立静脉通道,由麻醉医师专人监护,备有监护仪和麻醉意外抢救设备,静脉推注丙泊酚,用量按2~3 mg/kg,密切观察受术者情况,待受术者进入睡眠状态时,按吸宫术常规操作。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情况 术中疼痛情况按WHO标准将疼痛分为四级[1]。0级:无痛,保持安静合作;1级:轻微疼痛,基本安静能合作;2级:中度疼痛,不够安静,欠合作;3级:重度疼痛,不合作。

132 宫颈扩张情况 宫颈内口能顺利通过85号扩宫器;无需再扩宫即可行人工流产手术者为显效,能顺利通过6~7号扩张器者为有效,宫颈仍坚硬,不能顺利通过5号扩宫器者为无效。

133 手术时间 从开始吸宫至停止吸宫。

134 手术中出血量 吸出物纱网过滤后再用量杯测量。

135 术中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 受术者在术中或术毕出现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头晕,胸闷,大汗淋漓,甚至出现晕厥、抽搐等现象,任意三项指标或以上者为人工流产综合征。

136 呼吸抑制情况 对象术中有打哈欠、呼吸不规则等缺氧现象,为呼吸轻度受抑制。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F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镇痛效果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组宫口扩张情况及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术中呼吸抑制的发生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三组呼吸抑制和术中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三组呼吸抑制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3 讨论

在人工流产术中,受术者的疼痛反应和宫颈口扩张困难往往是人工流产手术失败的关键因素。有文献报道:不使用镇痛麻醉药下行人工流产术时,呻吟痛苦者达93%,恶心者达43%,血压下降者达43%,脉率减慢者达70%,人工流产失败者达5%,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为18%[2]。所以人工流产虽为简单的妇科手术,但需要使用安全有效的方法减轻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这对提高计划生育手术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利多卡因在局麻药物中具有作用较快,药效强而持久、安全范围大、能穿透黏膜等特点,由其对感觉神经作用较快,从而阻断神经冲动向宫颈及宫体的向心传导,降低迷走神经兴奋,用药1~3 min即产生效果,有效地松弛宫颈,起到镇痛作用[3]。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米索宫颈管内给药,直接刺激宫颈细胞使胶原酶、弹性蛋白酶活性增加加速子宫颈胶原的裂解,从而促进宫颈成熟软化,同时有促进妊娠子宫收缩,扩张宫颈的作用,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因为米索对宫颈扩张有良好效果,所以手术时减少了对宫颈的牵拉扩张,从而有效地减轻了手术时的疼痛和手术时间,大大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4]。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苏醒快的特点,且患者苏醒后对手术无记忆,术中不影响子宫收缩,不会增加出血量,术后无头晕、呕吐等副作用[5]。但是由于丙泊酚为深度镇静剂,偶尔还有呼吸抑制现象,而且对子宫颈松弛作用比米索前列醇弱,对于宫颈条件差者(如初孕妇)在麻醉状态下强行机械扩张宫颈易导致宫颈损伤,当宫颈口无法扩张时,还可导致人工流产失败。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有效的补救措施,随着镇痛技术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手术质量,减轻了对广大妇女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提到的三种镇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各有利弊。从本文资料可以看出米索前列醇扩张宫颈效果好,能有效地减轻手术时的疼痛,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而且费用便宜,使用方法简单、安全。实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和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应用。而丙泊酚静脉给药,必须在有专职麻醉医师、血氧监测仪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具备有气管插管等抢救条件下才能进行,虽然镇痛效果好,但松弛宫颈的作用较差,而且价格相对较贵,实用于对手术恐惧的患者。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我们可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 吕春仙.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5(16):304-305.

2 应时达.人工流产的无痛术.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2,6(8):293.

3 刘淑贞,廖超风.利多卡因和宫术安栓联合使用在人工流产术中止痛和扩张宫口效果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7,5(2):108-109.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8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保健指导对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月12月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COPD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加以实施社区家庭保健指导。出院时征得两组患者同意,每月由专职护士电话收集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的有关生存质量情况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COPD患者住院期间在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出院后由专职护士进入社区采用家庭保健指导的方式定期进行护理干预,能进一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COPD;家庭保健指导;生存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主要累及肺部,也可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是呼吸系统病症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1]。由此可见如何配合好预防及治疗COPD患者、延缓其病情进展、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护理工作所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本院呼吸内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月12月,将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按出院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COPD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每月由专职护士进入社区采用家庭保健指导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以延缓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呼吸内科共收COPD患者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44-86岁,平均65岁。本组120例患者均符合COPD诊断和分级标准。按出院顺序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出院时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病情、生存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COPD常规的对症治疗及护理[1]主要包括:教育和劝导戒烟;低流量吸氧;支气管舒张药、糖皮质激素、祛痰剂、抗菌素等药物的治疗及护理。

1.2.2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出院后每月由专职护士进入社区采用家庭保健指导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以达到进一步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的目的。内容主要根据患者及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保健指导。

1.2.2.1 心理指导 COPD患者因长期患病,社会活动减少,经济收入降低等,很多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及其家庭对疾病的态度,专心聆听患者的叙述,了解患者心理、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因患病而发生的变化,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答其提出的健康问题,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疏导其心理压力。对表现焦虑的患者,教会其缓解焦虑的方法,如听轻音乐、下棋、做游戏等娱乐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做好家人及亲友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调动各种社会关系给予精神及物质关怀,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2 饮食指导 有效的营养干预和合理的饮食指导对COPD患者的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显著意义。COPD患者由于呼吸肌做功增加、发热等因素,常导致能量消耗增多,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感染不易控制,呼吸肌易疲劳甚至衰竭,因此补充足够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表明,COPD患者热卡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正常每日营养需要量的118%和141%[2]。因此COPD患者应通过适当的饮食调整,提高摄入量,从而改善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功能。嘱患者宜少食多餐,以流质、半流质、软食为主,少食产气食品(如牛奶、大豆等),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的瘦肉、鱼、蛋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热量比例糖类占50%~60%,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其中优质蛋白占50%以上。如果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增强,蛋白质供给需增至20%~50%[3]。居住环境应清洁、舒适、空气新鲜,室温最好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50%~60%,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4]。

1.2.2. 3 健康教育指导 根据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时制定教育计划,以个别交谈与指导、发放相关知识卡片、在社区内定期刊登健康宣传栏等形式进一步落实,内容包括:COPD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如何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方式与COPD之间的相关性;如何监测病情、药物疗效,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让患者了解COPD仅凭门诊及住院治疗是不可能长期有效地控制的、使其能主动寻求相关帮助并接受治疗及护理。帮助患者戒烟,让其了解我国COPD的发病70%~80%是由吸烟引起的,向患者讲解吸烟的害处:烟雾刺激会引起呼吸道慢性炎症,使局部的免疫防御和痰液清除能力减低,痰液潴留不易咳出,反复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使疾病进行性恶化等等,使患者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自觉戒烟,并让亲属参与监督,促使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2.2.4 家庭氧疗(LTOT)指导 长期氧疗能稳定或阻断肺动脉高压的发展,纠正低氧血症而又不引起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的危险,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长期氧疗还能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使心肺氧供增加,缓解肺心病的发展。COPD患者长期给氧,要注意用氧安全,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及氧中毒。所有患者均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浓度25%~29%,每日吸氧至少15h,氧疗时间达6个月以上,使动脉血氧分压至少达到60mmHg,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1.2.2.5 呼吸道护理指导 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排痰方法,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指导患者先行5~6次深呼吸,深吸气末保持张口状,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对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无力咳嗽者,或感染严重、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协助拍背排痰,每2~3h翻身1次,每日拍背2~3次。肺部叩击能使痰液松动,利于咳出,同时也可减轻患者呼吸肌做功,减少氧耗。鼓励患者多饮水,使用祛痰剂或采用雾化吸入疗法湿化气道使痰液易于咳出。必要时,采取引流方法促使痰排出,一般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天坚持2~3次,5~10min/次,耐受后可渐增至20min/次。

1.2.2.6 呼吸训练指导

1.2.2.6.1 肌肉放松训练 采用放松,坐时取前倾依靠位,头向前靠,置于前面的被子或枕垫上,双手置于被子内或枕垫下,防止呼吸过快,利于腹式呼吸;站立时,双手可置于身后下拉,以固定肩胛带,并使身体稍前倾,有助于腹式呼吸。

1.2.2.6.2 缩唇呼吸[5]缩唇呼吸的技巧是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患者闭嘴经鼻吸气,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一般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缩唇大小程度与呼气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熄灭为宜。

1.2.2.6.3 膈式或腹式呼吸 [5]患者可取立位、平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凸出,手感到腹部向上抬起。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动肺部气体排出,手感到腹部下降。

1.2.2.6.4 练习呼吸操 包括深呼吸、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等相结合的各种体操运动,分为卧、坐、立位体操,原则先从卧位体操开始锻炼,熟练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体操。

1.2.2.7 药物治疗指导 告知患者有关药物的用药方法、时间、剂量,使其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讲解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止咳药可待因有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可能会成瘾;祛痰药溴已新偶见恶心、转氨酶增高等。

1.2.2.8 运动指导 告知患者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帮助改善机体一般状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活动计划,选择空气新鲜、安静的环境,进行步行、慢跑、气功等运动锻炼,教会患者和家属依据呼吸困难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判断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工作。

1.2.2.9 自我病情监测指导 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病情,密切观察咳嗽咳痰的情况,包括痰液的颜色、量及性状,以及咳痰是否顺畅,让其了解病情加重时应及时就诊的重要性。

1.2.3 评价方法 出院时征得两组患者同意,调查其出院时的生存质量情况并建立COPD患者出院档案,每月由专职护士进行电话回访1次,采用自制式个体生存质量评估表进行评价,收集并妥善保存两组患者12个月内的生存质量情况调查资料。

1.2.3.1 COPD诊断和分级标准[5] 当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液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COPD;根据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和症状对COPD的严重程度做出分级。

1.2.3.2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生存质量是指个体的幸福和生活满意程度,是个体对总的生活以及有关生理、精神、社会关系、地位、活动能力及行为独立程度、婚姻生活等六个方面的主观感受或感到满意的程度[6]。根据上述内容自行设计个体生存质量评估表,内容包括以上六个方面,每方面分3个等级,根据质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良好、一般、差。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COPD患者病情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前者指患者在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脓痰量增多,可伴有发热等症状,此期患者多以住院治疗为主;稳定期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轻微,此期患者多以家庭康复为主,必须坚持长期规律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及祛痰药和家庭氧疗,以延缓其病情进展。结合上述家庭保健指导内容及表1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对COPD患者住院时在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出院后由专职护士进入社区采用家庭保健指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干预,能进一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有利于COPD患者的尽快康复,延长病人寿命,降低病死率,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并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8.

[2] 蔡映云,徐京,柳启沛,等.饮食补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103.

[3] 施焕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9-312.

[4] 吴洁,左志通.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0):4028.

[5] 尤黎明,吴瑛. 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50.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9

作者简介:涂冬枝(1971-),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慢阻肺(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阶段性强化教育,在教育前及教育后1.3.6个月时分别进行COPD生活质量问卷SGRQ调查。结果:两组患者教育前SGRQ各项评分均无明显改变,教育后1、3、6个月干预组SGRQ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

【关键词】COPD;健康教育;生存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防止肺功能恶化,提高生存质量,是COPD防治的关键[1]。为保证疗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作者探讨了实施阶段性强化健康教育对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60例,并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44例,女性12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为(56.5±6.55),平均病程为(16.78±9.65)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2例,初中及以下48例,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阶段性强化教育,其内容如下:

①入院阶段:患者入院当天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室环境、主管医生、负责护士;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全身情况及肺功能情况,并做好记录;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有无吸烟及饮食情况等;根据了解的情况,针对性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大概情况及治疗过程,讲解吸烟对本病的危害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②住院阶段: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低流量持续给氧的重要性及其注意事项,要患者及其家属不要随意调流量开关及停止输氧;介绍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并要持之以恒;介绍运动耐力训练方法:每周2-3次,每次20min,如步行、踏车、上下楼、慢跑等,训练强度以无呼吸困难为宜,循序渐进;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常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教会患者使用气雾剂,并应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③出院阶段: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出院后要注意防寒受凉;严格遵医嘱用药;继续锻炼呼吸功能及肌肉的训炼;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家庭氧疗的指征、作用、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时间、用具消毒更换及安全措施等。④随访阶段:每周1-2次电话随访,由责任护士完成,根据强化教育计划进一步指导患者休息、活动、饮食、呼吸功能锻炼、用药、家庭氧疗等,有不适及时来院复查。上述教育计划一式二份,患者及责任护士各一份。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计划中的有关内容,并根据不同阶段计划中的要求,结合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并随时指导。

1.2.2 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分别进行COPD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调查,SGRQ是1991年由 Jones设计提出[3],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1)呼吸症状(symptoms):咳嗽的频率、痰量、喘息、呼吸困难等;(2)活动能力(mobility):哪些活动可引起呼吸困难或因疾病的影响而不能从事某些活动;(3)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impacts):包括日常生活和工作状况、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就诊情况及治疗的自我评价等,其中各分值越高代表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差。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教育前SGRQ各项问题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教育后1.3.6个月时SGRQ各项问题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促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4]。本研究表明,阶段性强化教育能明显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的原因,一使健康教育实施程序化,规范化,避免了因工作忙碌、水平能力不同而出现疏忽、遗漏,从而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二是通过每周1-2次电话随访,了解了患者及其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并给予及时指导和解决,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三是通过延续性健康教育,护士不断给患者传送信息,从而带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呼吸功能锻炼的潜力,改善了患者活动的耐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四是通过对患者的密切观察和随访,重视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及时了解和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了患者的遵医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O,donnell DE,Aaron S, Bourbeau J, Hernandez P, Marciniuk K, Balter M, Ford G, Gervais A, Goldstein R, Hodder R, Maltais F, Road J; Canadian Thoracic Society. Canadian Thoracic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003.Can Respir J.2003;Suppl A:11A-65A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3] JONE PW,QUIRK FH,BAVEYSTOCK CM,et a1.The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J].Respir Med,1991,85:25-31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护理干预;1~6个月患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

Pierre Robin综合征是以青紫、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胚胎发育障碍的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上少见。Pierre Robin综合征在新生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气促,喂养困难等,是吸气性呼吸困难类疾病,导致该病的病死率较高。我院整形外科对Pierre Robin综合征患儿术后常规进入外科重症监护室,使用机械通气。由于这种疾病的特有体征,对于非计划性拔管后重新插管,技术难度较高,从而增加了非计划性拔管后窒息的风险。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ttbation,UEX)是指插管脱落或未经医务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出,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临床意外事件[1]。对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的婴幼儿来说,UEX的发生将导致其机械通气时间、ICU留滞时间、住院时间的延长及经济成本的提高,甚至增加病死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10月外科重症监护室100例Pierre Robin综合征术后行气管插管术的1~6个月患儿,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1-~6个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儿给予气管插管常规护理。干预组50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术后早期鼻饲管喂养。每3h喂养1次,及时增加喂养量;②适当使用镇静剂。水合氯醛灌肠,如患儿处于极度烦躁状态,可根据医嘱合理使用力月西等镇定剂,防止患儿出现与呼吸机拮抗,使呼吸机做功较少[3],从而降低因患儿躁动发生UEX的概率。定时、系统进行评估和记录,并随时调整镇静用药以达到且维持所需镇静水平。我科使用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标准,此标准被认为是可靠的镇静评分标准[4];③肢体约束护理。对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本组采取约束四肢[5],约束带采用多层面部特制,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松紧度,防止患儿因不适出现烦躁,一般以能放入一指为宜;④及时彻底清除气道、口鼻腔内痰液。吸痰操作时,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使用密闭式吸痰器,对于痰液黏稠患儿,气道内滴入0.5ml生理盐水稀释痰液,从而避免患儿出现痰痂;⑤固定气管插管护理。本组改进了传统气管插管固定方法,采取"工"字型胶布加3M HP防汗敷料,第1条胶布剪一段,长度比患儿唇宽度略长。用剪刀分别从两端剪,中间部分不剪断。胶布的上半段呈"一"字形,粘贴在患儿的上唇以上皮肤处。胶布的下半段左段长,右段短,左手固定气管插管口角根部,右手顺时针方向粘贴在气管插管管壁,换右手固定,左手逆时针方向粘贴在气管插管管壁。第2条胶布的固定方法是与第1条胶布呈对称粘贴,即反方向粘贴。固定完成后,可见患儿上唇以上皮肤处有一"一"字形胶布,下唇以下皮肤处有一"一"字形胶布,呈扁"工"字形。将3M HP防汗敷料剪成两半,一半贴于右侧脸颊胶布上,一半贴于左侧脸颊胶布上,可防止口水流出造成的胶布粘性减弱固定不牢。胶布的选择标准应为弹力胶布,材料厚实有弹性、黏性强,以便缠绕气管插管壁时粘贴牢固;⑥规范护理技术操作。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特别是更换气管插管胶布时,需至少两名护士同时操作,其中一人负责固定患儿头部和躯干,另一人左手固定气管插管口角根部,右手撕去缠绕胶布,换右手固定气管插管口角根部,左手撕去缠绕胶布,该步骤交替进行,始终保持气管插管被固定状态。在对患儿进行翻身时,必须先将呼吸机回路移至翻身一侧并固定,呼吸机螺纹管道固定需具有缓冲长度,以避免管道脱出为宜;⑦交接班时重点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的深度、外露长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等。对躁动、不合作的拔管高危患儿加强管理和重点交接班。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在护理期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次数,并统计患儿非计划拔管的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UEX发生率比较 本组护理期间,干预组在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UEX发生原因 干预组1例患者因痰痂阻塞引起喉痉挛而发生UEX,对照组3例患者因使用镇静药物不足,患儿烦躁而出现UEX,1例为护理人员操作不慎,对患儿翻身时致插管脱落,1例因痰痂阻塞引起喉痉挛而发生UEX。

3 讨论

外科重症监护室是对外科重症患者施行救治的场所。对于外科重症患儿,机械通气是重要的治疗措施,非计划性拔管是机械通气的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6],在ICU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时间大多是在气管插管48h之内,有效地干预机械通气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可以降低重置管率、治疗费用和死亡率。Sadowski等[7]研究表明,婴幼儿比其他年长儿更容易引发非计划性拔管,文章同时指出,由于婴幼儿呼吸道相对较短,所以插管深度较浅,这样很容易导致插管的滑出。另外,婴幼儿大多使用的是无套囊的插管,皮脂分泌旺盛,不易固定,也容易导致插管滑出。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多且黏稠而气管插管管径相对较小,导致痰痂阻塞气管插管下口,易导致患儿发生喉痉挛,从而发生UEX。因此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发生UEX。本组干预组经早期喂养,适当使用镇静剂、肢体约束,改进固定方法,培训护理人员正规操作,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措施,使UEX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从结果可看出干预非计划性气管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UEX的发生。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1~6个月Pierre Robin综合征患儿术后气管插管非计划行拔管发生概率,从而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玲凤,项昌富,徐冰,等.六西格玛管理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实践[J].护理杂志,2008,25(2A):71-72.

[2]da Silva P S,de Aguiar V E,Neto H M,et a1.Unplanned extuhation in a 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impact of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me[J].Anaesthesia,2008,63(11):i209-1216

[3]封苏平,郑红,姜国英,等.保护性约束对脑损伤躁动患者意外拔管的预防效果[J].护理杂志,2010,27(5):343-344.

[4]史平,林梅,季爱琴.ICU非计划性拔管重置气管插管的相关因素及防范[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4):374-375.

[5]管咏梅,楼建华,罗雯懿,等.儿童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性拔管现状调查及分析[J].上海护理,2009,9(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