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2:43:16

呼吸机

呼吸机范文篇1

[关键词]急诊;呼吸衰竭;呼吸机;护理

急诊机械通气是临床抢救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慢性呼吸衰竭加重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随着对呼吸生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呼吸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机械通气技术在急诊和危重病抢救中的广泛应用。本文对我中心近五年间急诊进行机械通气的病例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在以后护理工作和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急救中心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急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64例,其中男43例,女21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81岁。其中心肺复苏后需进行机械通气呼吸支持12例,镇静、安眠药中毒10例,COPD10例,重度杀虫剂中毒9例,脑血管意外9例,肺栓塞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复合伤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本组64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在插管48h后无法脱机,而进行了气管切开。患者通气时间8h~450h,平均通气时间78.5h。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动脉氧分压<60mmHg(1mmHg=0.133kPa),伴或不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50mmHg。所选病例根据血气分析,均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1.2方法

对于确诊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立即开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使用西门子900C多功能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通气模式及参数依据患者呼吸衰竭程度和血气结果进行选择和调节。在治疗期间观察通气效果及血气指标,进行判断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呼吸机的撤机:患者病情基本好转,意识清楚,能咳嗽咳痰,缺氧明显改善,呼吸衰竭纠正,可考虑撤机,在试行停机前,调节好呼吸机各参数,逐步减少氧浓度、减少潮气量,观察患者的适应程度及氧饱和度,若观察患者的适应程度良好,血气分析正常,给予撤机。

2结果

停机24h~48h未出现呼吸窘迫,患者主观上舒适,心率、呼吸频率无增加,血压平稳,血气分析无酸中毒和低氧血症为临床撤机成功[2];停机24h~48h再次出现呼吸窘迫,呼吸频率明显增加,血压不稳,低氧血症为临床撤机失败。本组64例患者中,成功撤机49例,撤机失败8例,其中死于MODS者5人,死于严重感染3人,自动出院7人,撤机成功77%。

3护理体会与分析

3.1气管插管的护理

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时,患者头部稍后仰,一般成人插管的深度为22cm~23cm左右,插入后立即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并间隔1h~2h稍稍转动头部,以改变气管导管的压迫点。气管插管应选用适当的牙垫妥善固定,避免患者咬管和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或导管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要经常进行双肺呼吸音听诊,并同时做好标记和插管的刻度也要及时记录,随时观察标记是否改变,做到班班交接[3]。

3.2气管切开的护理

3.2.1体位的放置

应取半卧位,颈部略垫高,使颈伸展减轻气管套管下端压迫、损伤气管内壁,并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3.2.2套管的固定

为防止气管套管脱落,气管切开后用固定寸带妥善固定导管,松紧以容一指为度,每班均要检查。颈部皮下气肿或血肿时应随时调整寸带的松紧度。气管切开套管应选用高容量低压力气囊的一次性导管[4]。

3.2.3切口的护理

气管套管周围的纱布垫要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更换气管套管垫1次~2次,以防切口感染。标准的气管套管垫的应当尺寸大小合适而且厚薄适宜,现在的药物气管套管垫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能降低切口感染率,增强气管套管垫保护套管处皮肤的作用。气管套管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硅胶、聚乙烯等多种,应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消毒方法,黄兰枝等认为[5],用戊二醛浸泡5min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可比煮沸消毒缩短8min~10min。

3.2.4气囊的管理

气囊充气后可使套管与气管壁间密闭,有利于呼吸机进行人工正压通气,防止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液返流气道[6]。但是需要注意不合理的管理也可造成炎症、坏死和瘢痕狭窄。气囊可分为低容积高压气囊、高容积低压气囊和等压气囊,临床工作中多使用高容积低压气囊。有文献研究提示[7],气囊引起的外压可减少或阻断毛细血管血流,气囊压力低于30mmHg可保持较好的血流。刘英玲等[8]利用气囊测压表科学地为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充、放气,可保证护理工作的准确无误。据刘大为报告[9],气囊放气后1h气囊压迫区的黏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恢复;气囊放气导致肺泡充气不足,危重患者往往不能耐受。虽不需常规放气、充气,但非常规性放气和充气、压力的调整仍然十分必要。

3.3吸痰的护理

3.3.1吸痰管选用

吸痰管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以免造成肺泡陷闭或吸痰不畅,成人一般使用10号~12号吸痰管,长度40cm~50cm的一次性吸痰管。

3.3.2吸痰间隔时间

应视患者出现咳嗽时是否有痰、痰鸣音情况、气道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情况,或患者要求吸痰等情况和痰液的性质判断吸痰的时机,采用非定时即适时吸痰技术可以减少定时吸痰的并发症,如黏膜损伤、气管痉挛等,减轻患者的痛苦。

3.3.3操作步骤

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浓度氧气或纯氧吸入3min~5min,说明吸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动作要轻、快、边转边吸,在吸痰时鼓励患者咳嗽,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s~15s,吸引负压以不超过50mmHg为宜。操作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情况。在吸引口咽分泌物后,必须更换吸痰管才能再吸引气管内分泌物。

3.4气道湿化的护理

使用人工气道后人体正常湿化和温化作用丧失,如果吸入气体湿化不足,痰液因黏稠而更易积聚于支气管内,严重妨碍通气功能,加重缺氧。目前的大多数现代呼吸机上装有电热恒温呼吸机湿化器将水加温后产生蒸汽起到加温加湿的作用,宜用无菌蒸馏水,成人每天200ml~250ml,温度调控在32℃~35℃,每24h应进行湿化液体更换。此外,如果配合使用呼吸机雾化器装置加入不同药物,如化痰剂、支气管扩张剂等,以稀释排痰、防治肺部感染。通常以每隔4h/次~6h/次,每次10min~15min,每次入量6ml~10ml。

3.5积极控制感染

3.5.1空气消毒

定时进行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10]。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并用电子消毒机、臭氧消毒机等对病房空气进行动态消毒,病房的地面也要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定时的处理。

3.5.2高度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

应积极强调在接触患者和进行医疗操作前洗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进行有创侵入性操作时,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最主要的传播媒介途径。及时洗手、物品专人专用、实行终末消毒制度等,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及外源性院内感染的发生。

3.5.3加强口腔护理

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采用头高位,以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尽早进行鼻饲饮食,以加强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鼻饲前抬高床头并吸痰1次,鼻饲后30min内禁止吸痰。

3.5.4正确使用抗生素

定期进行气道分泌物培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尽量缩短用药的时间,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基础病,肺部感染才能得到最有效控制。

3.6加强支持对症护理治疗

3.6.1加强全身营养和增强患者体质

对于危重患者能否顺利脱机和疾病的最终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氨基酸、脂肪乳、微量元素等,以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持营养平衡,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每天营养应以乳化脂肪和氨基酸为主。留置胃管注入营养物对患者的支持治疗和胃肠道功能的保护十分重要,意识状态恢复的患者应尽早进食流食,首次量不宜过多。

3.6.2镇静、镇痛、肌松药护理

神志清楚的上机患者都会出现有焦虑、紧张、疼痛等不适,可造成人机对抗等情况,从而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肌松剂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步骤之一[11]。

3.7加强对呼吸机和其他监护设备的工作状态的监测

及时地对呼吸机和监护设备的一些简单的报警情况和故障进行快速的识别和维护,对报警的结果应及时做出判断和处理。呼吸机等急救设备是危重患者的生命线,设备的最佳工作状态和呼吸支持的有效性是治疗的最终保证。护理人员应了解呼吸机的机制,能够准确识别和详细记录呼吸机的工作频率、潮气量、吸呼比、气道压力、PEEP数值等重要参数。能够准确观察人机同步协调情况、呼吸机的连接紧密性、运转节奏、机械报警设置等。

4结论

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上是重要的生命支持设备之一。了解和掌握使用呼吸机治疗工作要点对护理人员尤为重要。全面掌握导管的使用和护理,认真仔细地观察呼吸机在使用期间的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和设备工作情况,并给予患者在全身支持、对症处理和心理护理上主动合理的干预,同时预防处理感染的发生是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孝.急诊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424.

[2]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1711.

[3]许希嘉,许雪芝,李爱霞,等.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5):469471.

[4]蔡映云.机械通气及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0226.

[5]黄兰枝,钦素英,张晓燕.气管切开术后内套管消毒方法的改进[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12):2011.

[6]徐军,张天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护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4,3(1):1819.

[7]刘则杨,李家育,侯军华.气管套管护理及其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2):160.

[8]刘英玲,李志钢,刘红玲.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4535.

[9]刘大为.危重病学分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40222.

呼吸机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行机械通气治疗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1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0.8岁。其中,年龄在1月~1岁间者18例(51.4%),1~3岁者9例(25.7%),>3岁者8例(22.9%)。其中,男23例,女12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所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有关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①经机械通气48h后进行患儿胸部X线片检查显示有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②肺部有湿啰音;③体温37.5℃以上;④白细胞>10×109/L;⑤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⑥支气管分泌物中可分离出病原菌或新的病原菌。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并记录有关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留置胃管与否、是否定期翻身、是否应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的种类、患儿母亲有无肺疾病、原发病情况、机械通气的时间等。

1.4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时检验水准为0.1;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同时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ICU住院行机械通气的患儿共120例,其中35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29.2%。

2.2影响因素分析

将35例有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患儿做观察组,将同期ICU住院行机械通气但没有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8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病例回顾收集的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留置胃管与否、是否定期翻身、是否应用抗生素、原发病情况、机械通气的时间等6个因素与呼吸机相关肺炎有关。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6个因素,同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年龄、留置胃管、应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等是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因素,其中年龄、定期翻身是保护因素,留置胃管、机械通气时间危险因素。

呼吸机范文篇3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便携式呼吸机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诊患者与诊治危重症患者的场所,由于大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具有危急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常常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后续治疗。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治疗,而简易呼吸器属于传统呼吸支持方法,其主要通过人工捏呼吸器球囊来为患者提供氧气,临床效果不理想[1]。近期临床发现,便携式呼吸机能够及时给予危重症患者吸氧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2]。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简易呼吸器与便携式呼吸机的使用方法,试探讨二者对患者的应用价值,详细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本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2例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呼吸支持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与实验组(n=41)。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患者所处年龄范围为12~80岁,平均(48.53±13.47)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18例,颅内出血15例,严重多发伤5例;中毒3例。实验组男22例,女19例;患者所处年龄段为13~80岁,平均(48.74±13.58)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16例,颅内出血13例,严重多发伤7例;中毒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82例患者家属同意加入研究并签字;(2)本次研究符合本院医学伦理会标准,并经过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1)转运途中死亡的患者;(2)一般资料不全或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院内转运,具体措施为:(1)做好转运前期准备。患者入院后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观察呼吸道情况,进行呼吸道护理,遵医嘱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由医生判断是否进行转运,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在转运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与特殊性,及时与护送的医生进行交流,制定合理有效的转运方案,并评估转运的安全性;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转运物品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给药、清理呼吸道、确认气管插管刻度等,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并在出发前再次进行确认,告知患者预计到达科室时间,保持与科室的联系,以便随到随做。(2)做好转运安全管理。转运途中医生负责气道安全、评估患者病情;转运途中上好平车护栏防坠床,维持平稳车速,避免出现颠簸情况。到达科室后做好交接工作,确认气管插管刻度,再次监测和记录各项体征。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对照组接受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治疗,氧流量设为10L/min,由护理人员均匀挤压呼吸气囊,频率为12~18次/min,直至胸廓有起伏。实验组则接受便携式呼吸机治疗,通气模式选择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通气频率设为12~18次/min,潮气量设为8~12mL/kg,氧浓度设为50%,呼吸比设为1:2。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血氧饱和浓度和血压的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气管插管移位情况。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血氧饱和浓度和血压的差异从表1的结果能够看出,经院内转运后,两组的心率、血氧饱和浓度与血压皆改善,且实验组的改善幅度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中气管插管移位情况的差异从表2能够看出,在转运中气管插管移位率上,实验组4.88%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P<0.05)。

3.讨论

急诊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及时、快速以及准确地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救治,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院内转运是指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将危重症患者从急诊科转移至其他科室,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地治疗和护理[3]。简易呼吸器是院内转运患者最常用的呼吸支持设备,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提供氧气,改善患者的呼吸,但是由于其完全由人工操作,挤压频率和幅度存在不稳定性,影响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容易导致患者体征不稳定,最终影响治疗效果[4]。便携式呼吸机是一种无创通气设备,无需人工,操作方便,特别适用于院内转运患者[5]。相较于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呼吸机的优势为:①外形小巧,体重轻盈,功能强大,能够移动,可提携,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意摆放;②便携式呼吸机能够交直流电两用,其储备电量能够维持4h,增加了移动性;③能够自行调节氧气量和氧浓度,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氧气;④自带加温湿化功能,能够防止干燥气体损伤呼吸道[6]。本研究显示,实验组采用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后,其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转运中气管插管移位率明显优于采用简易呼吸器的对照组,提示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采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效果明显,安全性高。综上所述,便携式呼吸机用于危重症院内转运的价值较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的体征。表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血氧饱和浓度和血压的差异(x±s,n=41)项目心率(次/min)血氧饱和浓度(%)舒张压收缩压转运前实验组106.34±11.5298.63±0.24101.23±10.16148.53±20.11对照组106.83±11.4798.72±0.36101.47±10.22148.62±20.34t0.1931.3320.1070.020P0.8470.1870.9150.984转运后实验组83.50±2.94102.50±0.8077.48±7.23120.53±16.42对照组97.63±3.5899.60±1.2084.56±6.21129.84±17.33t14.00213.7634.7572.497P0.0000.0000.0000.015表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中气管插管移位情况的差异组别例数转运中气管插管移位率[n(%)]实验组412(4.88)对照组417(17.07)χ27.604P0.00。

4参考文献

[1]王艳.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照护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24):128-129.

[2]刘陈勇,刘贤英.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S1):44-45,54.

[3]宋洪亮.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7):126-127.

[4]邓睿,胡健星,徐本磊.振动排痰机应用于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9,9(9):233-236.

[5]郑传明,王振杰,窦贺贺,等.便携式呼吸机在转运急危重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12):163-165.

呼吸机范文篇4

1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取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2-2016年医院在用呼吸机设备中68例人为因素故障数据,根据当年临床在用呼吸机数量统计计算每年的人为因素故障率,见表1。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主要包括操作原因故障和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其中,操作原因故障主要有医护人员误操作,设置、安装及管路连接不当等造成呼吸机故障;清洁维护原因故障主要包括清洁消毒不到位和呼气盒等部件清洁后因未晾干而直接使用导致呼吸机故障等。1.2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自2005年之后的10年间,呼吸机新购数量与在用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致使呼吸机故障问题与使用问题也随之增多。2008年,医院开始对呼吸机等18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和质量控制检测工作,尤其是呼吸机等高风险医疗设备。2009年引入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医院评审标准,建立起医疗设备使用培训制度,到2012年逐渐完善为三级培训制度[7-9]。三级培训制度主要内容:①厂商工程师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的院级培训;②资深工程师对科室进行呼吸机原理、使用操作、日常保养及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科室级培训;③针对新入职医护人员、具体问题等一对一的个别培训。通过呼吸机使用管理制度的规范与三级培训制度的完善与实施,按年度统计呼吸机年度故障数量、人为因素故障数量,计算呼吸机总故障率以及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率,分析其变化,研究呼吸机人为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变化因素。1.3统计方法。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率=当年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数量÷当年临床在用呼吸机设备数量×100%,其中,当年临床在用呼吸机设备数量统计以购置时间截止到前1年的12月31日为止,临床在用的呼吸机总数量减掉当年6月30日之前报废的呼吸机数量和其中的教学科研类呼吸机数量,当年新购置呼吸机不统计在内。

2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研究结果

2.1总故障率与人为因素故障率。(1)呼吸机总故障率与人为因素故障率从2012年开始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呼吸机总故障率平均为30.1%,2012年最高为56.3%,2013-2016年每年的故障率均在20%~25%之间。相较前1年的故障率,2013年降幅最大,下降31.9%,其次是2016年,下降3.7%,2014年与2015年的呼吸机总故障率相较前1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率平均为9.8%,2012年最高为21.0%,2013年降幅最大为14.2%,2014年变化较小,基本持平,2015年较2014年增长明显,增幅为3.7%,2016年呼吸机人为因素发生率较前一年又有较大下降,降幅约为6.8%,见图1。2.2人为因素故障发生数量占比。人为因素故障发生数量在呼吸机总故障数量中占比平均为30.9%,各年份占比情况中2012年与2015年占比均高于平均值,2013年、2014年和2016年低于平均值。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在总故障中占比情况从2012年开始下降,2013年降幅为9.5%,之后基本保持平衡,2015年占比较前1年大幅上升,增幅为15.0%,2016年占比又大幅下降,降幅为25.0%,整体变化趋势与呼吸机人为因素原因故障率变化趋势一致,见图2。2.3人为因素故障中操作故障与清洁维护故障占比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主要为操作原因故障和清洁维护原因故障。数据显示,呼吸机操作原因故障占比从2012年到2015年呈逐年降低趋势,2015年最低为6.3%;而2016年较前1年增加60.4%。呼吸机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在人为因素故障的占比情况是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2013年呼吸机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在人为因素故障中占比较前1年减少8%,2014年和2015年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54.5%和81.3%,2016年占比又下降到33.3%,见图3。其中2013年和2015年的人为因素故障数量中均包含1例患者因素所致的人机对抗故障未统计在操作原因故障和清洁维护原因故障中。

3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分析

周广涛[10]研究显示,产品所有质量问题中有50%以上是由人为差错引起的。而邵勇[11]研究显示,飞机空难中的八成左右是由人为因素所导致。随着医疗设备使用培训制度与管理标准的完善与实施,其数据结果显示,呼吸机总故障率与人为因素故障率从2013年开始下降,并在随后数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就呼吸机总故障率变化情况而言,2013年较前1年总故障率降幅最大,其次是2016年,整体降幅与故障率保持下降趋势;而人为因素故障率变化情况也是整体下降,仅2015年有较大幅度增加。3.1故障变化原因分析。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率的变化原因分析认为,培训制度的规范化是呼吸机总故障率和人为因素故障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住院人数增多和呼吸机使用频率的增加,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呼吸机负荷加重、清洁保养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继而引发呼吸机故障,清洁维护原因故障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譬如呼气盒内积水未及时清理、呼气盒未干透而导致流量不正常、电路板积水、过滤器灰尘过多等。为此,医学工程科从临床角度出发,在加强培训力度的同时,加大临床工程师预防性维护工作,提前发现问题,并从临床使用角度出发,减轻临床医务人员对呼吸机使用管理的工作负荷,以保证呼吸机安全使用,因此,2016年,呼吸机整体故障率与人为因素故障率同时降低。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在总故障中占比变化趋势与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率变化趋势相同,由此可见,人为因素故障发生情况与呼吸机使用培训和呼吸机使用变化规律、清洁维护等因素密切相关。3.2故障变化趋势分析。分析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中的呼吸机操作原因故障和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占比变化趋势认为,三级培训制度实施后,操作原因造成的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逐年下降,2015年为最低;而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占比在2013年降低,表明培训与规范化操作降低了因清洁和维护原因造成的故障,而随着呼吸机使用频率与使用年限增加,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占比逐年增多,2015年达到峰值,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占比又下降;2016年操作原因造成的呼吸机故障在人为因素故障中占比增加,一方面原因是呼吸机清洁维护原因故障数量下降,使得整体呼吸机人为操作故障数量减少,比例分母减小,占比增加,另一方面原因是人员变动导致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有时需临床工程师协助操作而被记录下来造成故障数增加。3.3呼吸机规范化培训与维护保养。本研究数据分析显示,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的发生主要与呼吸机的操作和清洁维护等有关,需加强呼吸机操作培训的人员主要有新进医护人员、调科室人员及进修实习医生护士等,此外还有新进型号的呼吸机等。因此进行三级规范化培训可有效提高呼吸机使用的规范性,降低呼吸机操作原因故障率;呼吸机清洁维护原因故障主要与呼吸机的使用频次、呼吸机使用年限及呼吸机的维护保养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做好呼吸机正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对使用频率高、连续使用时间长以及使用年限久的呼吸机要提高维护保养的频次;要做好呼吸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加强规范化操作和维护保养培训,杜绝因清洁不到位和干燥时间不够等原因导致的呼吸机故障。

4结语

呼吸机范文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呼吸机维护;维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机设备在临床得以广泛使用[1]。传统的管理方法易出现故障,使得呼吸机的使用率得以降低,增加医疗成本。加强风险管理,重视呼吸机的日常保养、维护及维修,不仅有助于维护患者安全,还能保障其在临床中发挥最大作用[2]。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9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开展呼吸机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呼吸机应用事故发生率及满意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时间段收治的9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0月~2019年9月时间段收治的45例呼吸机风险管理前的患者,视为常规组,另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5例呼吸机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患者,视为干预组。本次研究科室护理人员共30名,均为女性,年龄20~30岁,平均(25.23±2.12)岁。其中常规组均为女性,年龄30~78岁,平均(52.23±4.78)岁。干预组也均为女性,年龄32~80岁,平均(52.28±4.81)岁,经过综合对比两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的均衡性良好(P>0.05)。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传统的管理方法,定期检查呼吸机,进行功能测试,定期保养面罩,由专人保管呼吸机,按照流程对管道实施常规消毒,呼吸机工作1000h后,厂家全面保养及更换,记录呼吸机的维修及更换时间,并做好备案。干预组:加强风险管理,具体为:①质量控制:医院引进呼吸机时,严格把控器械质量,使得采购、检修及保养等过程得到质量控制,以保证呼吸机满足标准要求,使其安全性有所保障,以降低呼吸机使用风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②呼吸机选取:临床可供选择的呼吸机复杂多样,采购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厂家及经销商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实用性及技术性,整体评估后再采购适宜的呼吸机;③呼吸机验收:验收环节严格进行风险管理把控,检查呼吸机的包装及外观,检查其品牌、技术参数及规格型号的完整性,认真查看相关数据,了解呼吸机细节,保证资料的完整性;④呼吸机日常维修及维护:呼吸机置于干燥室内,相关人员加强日常维护,避免有害物质影响呼吸机,定期检查及更换连接管口封闭的无菌纱布。使用呼吸机时,管理人员详细记录呼吸机使用情况,记录其细节,并向医护人员讲解呼吸机的正确使用方法,纠正其错误。使用呼吸机前,管理人员进行通电模拟实验,检查管道与湿化器的连接情况,检查管口有无漏气情况,检查呼吸机参数。禁止使用有故障的器械,定期更换过滤器并检查器械的连接情况。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两组呼吸机故障发生率,如显示屏黑屏、检测系统异常、潮气量异常及报警等情况。②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科室护理人员的使用呼吸机的维护及维修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分,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再插管率及气道湿化满意度行χ2检验,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行t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呼吸机故障发生率结果比较

常规组呼吸机故障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干预组22.22%(P<0.05),详见表1。

2.2风险管理前后科室满意度调查结果

风险管理后,科室在维护及维修方面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风险管理前(P<0.05),详见表2。

3.讨论

呼吸机为抢救患者生命提供重要保障,但其使用风险较高,如频繁使用易出现各种故障,使得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做好呼吸机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仅可保障呼吸机的正常使用,还能减少医疗纠纷及医疗风险事故的发生[3]。风险管理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呼吸机加强日常管理,各环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细节上把控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减少风险事故及呼吸机故障的发生。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当其出现故障时,采用风险管理加以处理,对降低风险事件,拯救患者生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风险管理涉及的细节多,需要足够的技术人员,才能保障其安全性[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呼吸机故障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干预组22.22%。风险管理除注重呼吸机的质量控制外,还需要注重其日常保养维护,而本次实施风险管理后,呼吸机故障发生率显著降低。其中显示屏黑屏是其常见故障,维修时需要查看GUI指示灯,将其重启,如还未恢复,则需要更换电源模块;如其正常,侧按压屏幕按键,存在按键音,则可能是高压板故障,需要将其更换,也可能是屏幕及主体的电缆线连接错误引发此故障,需要及时将电缆线拆下,延长电缆线,重新连接呼吸机显示器;呼吸机的潮气量应在500mL,过高或过低都为潮气量异常,其主要由运动过程中管路漏气或湿化水检查处理不及时导致[5],为保证进入患者肺内的潮气量满足医师制定的标准,需要控制管道泄漏及气体类型等可控因素;气源不足又空气压缩机故障导致,而压缩机漏气、老化、水汽凝聚及堵塞等均会加重机器损耗程度,使得气源不足情况发生,因此检查时如发现空气压缩机凝结水过多使得管道堵塞,需要及时更换[6];如氧浓度过高,监测值高于预设值,呼吸机就会出现报警情况,需要及时更换空氧混合器中氧气模块的红宝石阀,及时排除故障[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风险管理后,科室在维护及维修方面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风险管理前,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呼吸机从采购到投入使用环节严格拔管,质量得到保障,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获得各科室工作人员较高的评价。综上所述,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使用风险管理,可大大减少呼吸机故障的发生,提升科室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梁秋,刘伟,张和华.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12):122-124.

[2]黄柏开,李杏粉,周其杰.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5):552-553.

[3]陈国雄,郑焜.呼吸机应用风险的过程管理及风险案例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9):150-152.

[4]孙媛,张西亚.呼吸机临床应用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9):116-117.

[5]张红远,曲海燕,张祖进,等.呼吸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及质控检测结果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8):96-98.

[6]陆建雄,曹扬,邹庆辉,等.有创呼吸机质控管理方案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9):53-55.

呼吸机范文篇6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免疫功能低下,许多高龄患者同时伴随有心肺系统的疾病和功能不全症。当原发疾病对机体的损害加之手术创伤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并发呼吸功能衰竭而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以度过疾病的危重期,我科ICU病区在1998.1—1999.10共收治呼吸机患者47例,临床护理发现,短时间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呼吸功能恢复后能很快停机。但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者,一般为二周以上者,就会对呼吸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需要一个逐步撤机的过程,同时需要护理人员把握好停机的原则,更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取得病人的配合,循序渐近,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停机时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ICU病区共收治各种病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47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超过二周以上34例,最长者为90天,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88岁,平均72岁,病种胃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5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斜疝1例、胆囊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原因主要为原有老慢支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致术后排痰无力呼衰者4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肺呼吸功能抑制引起呼衰7例,晚期肿瘤全身衰竭23例。

2、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DragerEvita2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f12次/分,FiO240%。)待病情稳定,考虑脱机时,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从原来的IPPV—SIMV—ASB+CPAP),等ASB+CPAP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渐脱机。开始时每日停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停用1—2小时。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两个白天病人能自己呼吸,才考虑夜间停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前功尽弃,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

3、结果

自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监护室运用上述的方法与病人共同配合脱机,34例病例中,11例病人在3天内成功撤机,9例病人在4天内成功撤机,10例病人在6天内撤机,其余4例病人撤机时间大于7天。所有病人中有30例痊愈后出院,另外4例病人死亡。其中2例患者由于晚期癌肿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1例是使用呼吸机90天的胰腺炎病人在撤机后18天死于多发肠瘘引起的腹腔感染。另外1例是87岁的高龄患者,原有老慢支及哮喘病史,在撤机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而重新接呼吸器辅助呼吸,最终因年龄大、病情重、呼吸衰竭而死亡。

4、讨论与护理

4.1了解停机的指征。长时间依靠呼吸机支持呼吸的病人,会产生呼吸肌力的下降,肌力的减退往往与疾病的轻重和呼吸机使用天数的长短呈正相关。临床发现一般使用超过二周,就会产生呼吸机较强的依赖性,一旦撤机时,往往会不适应,病人心理负担加重,情绪紧张,更中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性,因此,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撤机前,除了必须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停机的指征。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步调整呼吸机到符合停机前的参数:(1)原发病已基本痊愈或受到控制病情稳定;(2)营养状态及肌力良好,基本恢复;(3)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潮气量>300ml;最大吸气负压>2.94kpa;(4)神智清醒肺部感染控制,痰液量逐步减少,并能咳嗽排痰,符合以上条件方可停机。

4.2做好停机时的心理护理。由于病人依靠呼吸机呼吸,减轻了自身负担,所以长时间使用,对机器产生了依赖性。一旦停机,患者心理上难以忍受,认为脱离呼吸机后会引起呼吸困难,情绪上就起了很大的波动。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向其阐述运用呼吸机的目的只是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现在病情已基本稳定,只要配合治疗,就能撤离呼吸机自行呼吸,使其认识到停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停机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床旁,教导病人正确呼吸方法:其一,如果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可嘱咐病人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其二,当病人脱离呼吸机时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敢呼吸时,可打开呼吸机接模拟肺,呼吸机的声音能使大部分病人症状缓解;其三,若病人的呼吸浅而促时可指导病人提起胸廓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同时在撤机过程中,由于病人是逐渐训练脱机,而不是一步到位,所以病人认为自己无法脱离机器呼吸,此时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停机—使用机器—再停机只是为了让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与护士共同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停机。

4.3停机时临床观察

4.3.1呼吸监测。停机时给氧吸入5L/分,如患者安静,未梢红润,肢体温暖、无汗,胸廓起伏状态良好,两肺呼吸对称,呼吸平稳,可继续停机。若病人出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少,呼吸衰浅,胸式呼吸不明显,胸腹运动不协调,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潴留,心率较前明显增加,血压波动不稳,鼻翼煽动,出冷汗、紫绀,烦燥不安等,立即给予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导致呼衰。

4.3.2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连续监测EKG、BP、SPO,若BP升高及呼吸加快可提示PCO增高,若心电图出现S—T段提高,心肌缺血可考虑PO下降,及SPO<95%时,应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60mmhg、PCO>45mmhg,及SPO<95%时,可重新使用呼吸机,根据动脉血气来调整呼吸机的各参数。如果停机前后半小时测动脉血气均正常且相差不大时,可继续停机。

4.4停机时的营养支持是患者能够撤机成功的基本条件。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一般全身情况较差,由于急救或病情观察治疗需要及腹部术后绝大多数病人不能进食。而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呼吸机肋间肌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被分解代谢消耗。可造成停机后呼吸肌无力作功病人将再度进入乏氧状态,造成撤机的失败。因此当病人禁食时必需实行肠外营养,纠正负氮平衡,是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法。可用胃管鼻饲法,既能量合剂自胃管内输入质从稀到厚,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以及深静脉内注入营养合剂GIK+20%或30%脂肪乳剂250ml+乐凡命500ml配制而成。待病情许可后再给予肠内营养。

呼吸机范文篇7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免疫功能低下,许多高龄患者同时伴随有心肺系统的疾病和功能不全症。当原发疾病对机体的损害加之手术创伤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并发呼吸功能衰竭而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以度过疾病的危重期,我科ICU病区在1998.1—1999.10共收治呼吸机患者47例,临床护理发现,短时间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呼吸功能恢复后能很快停机。但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者,一般为二周以上者,就会对呼吸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需要一个逐步撤机的过程,同时需要护理人员把握好停机的原则,更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取得病人的配合,循序渐近,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停机时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ICU病区共收治各种病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47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超过二周以上34例,最长者为90天,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88岁,平均72岁,病种胃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5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斜疝1例、胆囊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原因主要为原有老慢支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致术后排痰无力呼衰者4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肺呼吸功能抑制引起呼衰7例,晚期肿瘤全身衰竭23例。

2、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DragerEvita2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f12次/分,FiO240%。)待病情稳定,考虑脱机时,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从原来的IPPV—SIMV—ASB+CPAP),等ASB+CPAP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渐脱机。开始时每日停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停用1—2小时。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两个白天病人能自己呼吸,才考虑夜间停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前功尽弃,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

3、结果

自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监护室运用上述的方法与病人共同配合脱机,34例病例中,11例病人在3天内成功撤机,9例病人在4天内成功撤机,10例病人在6天内撤机,其余4例病人撤机时间大于7天。所有病人中有30例痊愈后出院,另外4例病人死亡。其中2例患者由于晚期癌肿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1例是使用呼吸机90天的胰腺炎病人在撤机后18天死于多发肠瘘引起的腹腔感染。另外1例是87岁的高龄患者,原有老慢支及哮喘病史,在撤机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而重新接呼吸器辅助呼吸,最终因年龄大、病情重、呼吸衰竭而死亡。

4、讨论与护理

4.1了解停机的指征。长时间依靠呼吸机支持呼吸的病人,会产生呼吸肌力的下降,肌力的减退往往与疾病的轻重和呼吸机使用天数的长短呈正相关。临床发现一般使用超过二周,就会产生呼吸机较强的依赖性,一旦撤机时,往往会不适应,病人心理负担加重,情绪紧张,更中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性,因此,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撤机前,除了必须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停机的指征。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步调整呼吸机到符合停机前的参数:(1)原发病已基本痊愈或受到控制病情稳定;(2)营养状态及肌力良好,基本恢复;(3)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潮气量>300ml;最大吸气负压>2.94kpa;(4)神智清醒肺部感染控制,痰液量逐步减少,并能咳嗽排痰,符合以上条件方可停机。4.2做好停机时的心理护理。由于病人依靠呼吸机呼吸,减轻了自身负担,所以长时间使用,对机器产生了依赖性。一旦停机,患者心理上难以忍受,认为脱离呼吸机后会引起呼吸困难,情绪上就起了很大的波动。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向其阐述运用呼吸机的目的只是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现在病情已基本稳定,只要配合治疗,就能撤离呼吸机自行呼吸,使其认识到停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停机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床旁,教导病人正确呼吸方法:其一,如果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可嘱咐病人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其二,当病人脱离呼吸机时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敢呼吸时,可打开呼吸机接模拟肺,呼吸机的声音能使大部分病人症状缓解;其三,若病人的呼吸浅而促时可指导病人提起胸廓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同时在撤机过程中,由于病人是逐渐训练脱机,而不是一步到位,所以病人认为自己无法脱离机器呼吸,此时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停机—使用机器—再停机只是为了让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与护士共同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停机。

4.3停机时临床观察

4.3.1呼吸监测。停机时给氧吸入5L/分,如患者安静,未梢红润,肢体温暖、无汗,胸廓起伏状态良好,两肺呼吸对称,呼吸平稳,可继续停机。若病人出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少,呼吸衰浅,胸式呼吸不明显,胸腹运动不协调,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潴留,心率较前明显增加,血压波动不稳,鼻翼煽动,出冷汗、紫绀,烦燥不安等,立即给予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导致呼衰。

4.3.2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连续监测EKG、BP、SPO,若BP升高及呼吸加快可提示PCO增高,若心电图出现S—T段提高,心肌缺血可考虑PO下降,及SPO<95%时,应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60mmhg、PCO>45mmhg,及SPO<95%时,可重新使用呼吸机,根据动脉血气来调整呼吸机的各参数。如果停机前后半小时测动脉血气均正常且相差不大时,可继续停机。

4.4停机时的营养支持是患者能够撤机成功的基本条件。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一般全身情况较差,由于急救或病情观察治疗需要及腹部术后绝大多数病人不能进食。而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呼吸机肋间肌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被分解代谢消耗。可造成停机后呼吸肌无力作功病人将再度进入乏氧状态,造成撤机的失败。因此当病人禁食时必需实行肠外营养,纠正负氮平衡,是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法。可用胃管鼻饲法,既能量合剂自胃管内输入质从稀到厚,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以及深静脉内注入营养合剂GIK+20%或30%脂肪乳剂250ml+乐凡命500ml配制而成。待病情许可后再给予肠内营养。

呼吸机范文篇8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ICU病区共收治各种病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47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超过二周以上34例,最长者为90天,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88岁,平均72岁,病种胃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5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斜疝1例、胆囊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原因主要为原有老慢支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致术后排痰无力呼衰者4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肺呼吸功能抑制引起呼衰7例,晚期肿瘤全身衰竭23例。

2、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DragerEvita2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f12次/分,FiO240%。)待病情稳定,考虑脱机时,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从原来的IPPV—SIMV—ASB+CPAP),等ASB+CPAP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渐脱机。开始时每日停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停用1—2小时。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两个白天病人能自己呼吸,才考虑夜间停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前功尽弃,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

3、结果

自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监护室运用上述的方法与病人共同配合脱机,34例病例中,11例病人在3天内成功撤机,9例病人在4天内成功撤机,10例病人在6天内撤机,其余4例病人撤机时间大于7天。所有病人中有30例痊愈后出院,另外4例病人死亡。其中2例患者由于晚期癌肿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1例是使用呼吸机90天的胰腺炎病人在撤机后18天死于多发肠瘘引起的腹腔感染。另外1例是87岁的高龄患者,原有老慢支及哮喘病史,在撤机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而重新接呼吸器辅助呼吸,最终因年龄大、病情重、呼吸衰竭而死亡。

4、讨论与护理

4.1了解停机的指征。长时间依靠呼吸机支持呼吸的病人,会产生呼吸肌力的下降,肌力的减退往往与疾病的轻重和呼吸机使用天数的长短呈正相关。临床发现一般使用超过二周,就会产生呼吸机较强的依赖性,一旦撤机时,往往会不适应,病人心理负担加重,情绪紧张,更中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性,因此,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撤机前,除了必须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停机的指征。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步调整呼吸机到符合停机前的参数:(1)原发病已基本痊愈或受到控制病情稳定;(2)营养状态及肌力良好,基本恢复;(3)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潮气量>300ml;最大吸气负压>2.94kpa;(4)神智清醒肺部感染控制,痰液量逐步减少,并能咳嗽排痰,符合以上条件方可停机。

4.2做好停机时的心理护理。由于病人依靠呼吸机呼吸,减轻了自身负担,所以长时间使用,对机器产生了依赖性。一旦停机,患者心理上难以忍受,认为脱离呼吸机后会引起呼吸困难,情绪上就起了很大的波动。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向其阐述运用呼吸机的目的只是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现在病情已基本稳定,只要配合治疗,就能撤离呼吸机自行呼吸,使其认识到停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停机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床旁,教导病人正确呼吸方法:其一,如果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可嘱咐病人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其二,当病人脱离呼吸机时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敢呼吸时,可打开呼吸机接模拟肺,呼吸机的声音能使大部分病人症状缓解;其三,若病人的呼吸浅而促时可指导病人提起胸廓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同时在撤机过程中,由于病人是逐渐训练脱机,而不是一步到位,所以病人认为自己无法脱离机器呼吸,此时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停机—使用机器—再停机只是为了让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与护士共同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停机。

4.3停机时临床观察

4.3.1呼吸监测。停机时给氧吸入5L/分,如患者安静,未梢红润,肢体温暖、无汗,胸廓起伏状态良好,两肺呼吸对称,呼吸平稳,可继续停机。若病人出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少,呼吸衰浅,胸式呼吸不明显,胸腹运动不协调,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潴留,心率较前明显增加,血压波动不稳,鼻翼煽动,出冷汗、紫绀,烦燥不安等,立即给予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导致呼衰。

4.3.2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连续监测EKG、BP、SPO,若BP升高及呼吸加快可提示PCO增高,若心电图出现S—T段提高,心肌缺血可考虑PO下降,及SPO<95%时,应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60mmhg、PCO>45mmhg,及SPO<95%时,可重新使用呼吸机,根据动脉血气来调整呼吸机的各参数。如果停机前后半小时测动脉血气均正常且相差不大时,可继续停机。

4.4停机时的营养支持是患者能够撤机成功的基本条件。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一般全身情况较差,由于急救或病情观察治疗需要及腹部术后绝大多数病人不能进食。而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呼吸机肋间肌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被分解代谢消耗。可造成停机后呼吸肌无力作功病人将再度进入乏氧状态,造成撤机的失败。因此当病人禁食时必需实行肠外营养,纠正负氮平衡,是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法。可用胃管鼻饲法,既能量合剂自胃管内输入质从稀到厚,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以及深静脉内注入营养合剂GIK+20%或30%脂肪乳剂250ml+乐凡命500ml配制而成。待病情许可后再给予肠内营养。

呼吸机范文篇9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病症,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中枢性呼吸衰竭等,一般通过建立人工气道挽救患者生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指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并行机械通气48h后至拔管后48h出现的肺炎。目前,VAP已成为人工气道建立后影响患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不但会延长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还会增加病死率,而常规护理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集束化护理管理应用于国外多个临床护理领域中取得较好效果,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VAP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62~76岁,平均(69.42±3.1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9.11±3.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1];符合机械通气指征;入院前3月内未接受过有创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排除标准:自身免疫缺陷;床头抬高禁忌证;其他肝、肾等重大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插管前对患者行口腔消毒护理,插管后监测护理人员手卫生,注意保持患者气管导管通畅,抬高床头,按需吸痰等。观察组采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体位护理:气管切开后24~48h,协助患者取平卧位,若病情允许,则抬高床头30°~45°,每2~3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并叩击其背部。(2)口腔护理:气管插管前对患者口腔行常规消毒,气管插管后每天使用氯己定溶液对患者口腔行冲洗或擦洗消毒5次左右,并评估其口腔黏膜状态、pH,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漱口液种类及漱口频次。(3)无菌护理:患者入院时将其与肺部感染患者分开安置,以实现保护性隔离;接触患者前后,护理人员需按照正确洗手步骤洗手,必要时佩戴特殊无菌手套;定时通风换气,以减少环境污染。(4)吸痰管理:及时评估患者气道通畅度,按其个人需求予以吸痰,改变体位前采用<150mmHg(1mmHg=0.133kPa)的负压行口腔分泌物吸引,可根据患者痰液性质调整压力大小。(5)气道湿化护理:使用湿热交换器等仪器湿化患者气道,并根据其病情调整湿化液用量。(6)气囊、呼吸机、胃管留置管理:维持气囊压力为20~25cmH2O(1cmH2O=0.098kPa),每4小时测量1次;对呼吸机螺纹管实行专人管理原则,每7天更换1次,若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积水罐置于环路最低位并定时排空,以避免冷凝水倒流;定时监测胃液pH。(7)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合理使用抗凝药物,穿弹力袜行肢体功能锻炼。(8)营养护理:早期使用喂养泵,合理予以患者肠内营养,每2小时观测1次胃潴留情况。1.3临床评价(1)比较两组VAP发生率:参照《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2]评估,患者行机械通气48h后胸部X线检查与机械通气前X线检查比较,显示肺内浸润阴影或有新的阴影,且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并同时满足以下任意一点,则可诊断为VAP,出现发热症状,体温>37.5℃;呼吸道出现较多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4×109/L或>1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能够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2)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VAP发生率行机械通气48h后,观察组VAP发生率为5.88%(2/34),低于对照组的29.41%(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6,P=0.011)。2.2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观察组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VAP是临床常见获得性感染病,也是行机械通气患者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且一旦出现极易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延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由于人工气道管理直接影响机械通气效果,所以人工气道的科学护理管理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VAP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常规的护理管理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集束化护理管理是一种遵循循证实践指南的科学管理方式,也是一种主动预防的有效办法。采用集束化护理管理,利于规范临床基础护理措施及程序,且与传统的被动型常规护理比较,其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3-5]。本研究结果显示,行机械通气48h后,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应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集束化护理管理中,视患者病情将床头抬高30°~45°,且每2~3小时协助患者翻身并叩击其背部的体位护理,可较大程度预防胃内容物反流,有助于促使痰液引流;通过每天定时对患者口腔进行消毒,评估口腔黏膜状态、pH,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漱口液种类及漱口频次,并对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按照正确洗手步骤洗手,可降低患者口腔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患者痰液性质及个人需求,选择适宜的吸痰压力,可有效吸引出口腔分泌物,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湿热交换器通过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湿化,可有效保护患者气道;通过维持气囊压力,可降低误吸风险,进而降低VAP发生率;通过早期间歇性对患者行肠内营养喂养,可促进胃酸分泌,减少胃潴留,进而降低VAP的发生率[6-8]。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应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第四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翻译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第四版[J/CD].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2(5):F0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4):255-280.

[3]李宁.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130-132.

[4]张莉,秦小玲.集束化护理对ICU人工气道患者的护理效果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38-139.

[5]邓秋霞,李虹彦,昝涛,等.集束化护理在危重症病人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9):1072-1076.

[6]张京芬.集束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0):2452-2455.

[7]张敏茹,邢丹丹.集束化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Z1):16-17.

呼吸机范文篇10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7例脱机困难的患者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性脑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1例,重症胰腺炎、药物中毒各2例,脑血管意外、一侧肺切除术后各1例。上机时间为48h~44天。

1.2方法(1)脱机指标[1]:①引起上机的原因已去除,无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②感染基本控制,体温低于37℃;③血Hb大于100g/L;④FiO2小于0.40,血PaO2大于9.3kPa,SpO2大于95%,自主呼吸频率低于30次/min。(2)撤机成功标准:在停机24~48h,患者主观上无不适,无窘迫呼吸,循环稳定,血气分析检查无酸中毒加重和低氧血症的发生。(3)撤离呼吸机方法选择:①持续正压通气(CPAP);②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③压力支持通气(PSV);④SIMV+PSV;⑤直接撤机(多用于麻醉恢复期)。

2结果

17例MV患者中,其中最后脱机成功15例,其中,合并呼吸机并发症9例,上机时间较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患者时间明显延长;合并低蛋白血症,营养状态差3例,心理因素导致撤机困难2例;因医源性撤机时机把握不佳导致上机时间延长1例。而17例患者中有2例因严重的并发症死亡。

3讨论

MV患者因疾病本身因素及长期的机械通气治疗,多有出现撤机困难的可能性。对于本组17例患者,虽多采用目前较为公认的SIMV+PSV两种撤机模式,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出现撤机困难,其中慢阻肺患者占大多数(本组占47.1%),因多合并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呼吸道相关性肺炎的产生使呼吸机上机时间延长,且该组患者初期多采用CV模式,患者的自主呼吸受到限制,呼吸肌废用,同时患者内环境的不稳定,全身的营养状态差;后期患者对撤机的恐惧心理等均为撤机的不利因素。

3.1原发病未完全控制,并发症的多发导致撤机困难在患者原发疾病未得到完全控制,如肺部感染未完全控制,心功能未完全纠正,或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未完全治愈等情况下,患者撤机时均可发生撤机困难。而MV并发症的产生,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作为MV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2],可造成发热、氧耗增加及通气负荷增加,尤其对于那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感染的加重使病程进一步延长,导致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对增加,通气时间大于72h称为呼吸机依赖,此后撤机失败率很高[3]。且初期机械通气次数较高,使呼吸肌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营养不良、用力呼吸、呼吸做功增加均易引起呼吸肌疲劳和衰弱,导致呼吸机撤离困难。可见原发疾病的治疗,并发症的控制,特别是避免VAP的发生,是避免撤机困难的首要前提。首先,医务工作者需较好掌握撤离呼吸机的指征和标准:当病人一般状态较好、感染得到控制、循环血压平稳、内环境稳定、肌力良好、血气分析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同时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自主呼吸增强,吸痰等暂时分开呼吸机时无呼吸困难时方可考虑撤机。其次,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做好呼吸道的雾化、湿化,护理工作强调无菌操作,减少VAP的发生几率;控制感染,多结合痰培养结果合理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避免无病原学诊断的经验性用药,更忌滥用[4]。再次,对于那些长期MV患者,应加强呼吸肌的锻炼,可鼓励患者行深呼吸,可在PSV进行过渡时增加呼吸肌锻炼的次数,防止呼吸肌的废用。对于医务工作者,及时合理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设定,在撤机阶段,可每日逐步减少潮气量、呼吸频率、PSV等的设定值,待患者耐受后可进一步调整,最终完全脱机。

3.2MV患者全身营养状态差应用呼吸机病人以老年人多见,营养情况均较差,多合并有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机械通气时机体又处于高代谢状态,当营养不足时,机体此时靠分解蛋白来提供能量,引起呼吸肌肌力和功能下降,呼吸做功的能力减退,导致呼吸肌无力,患者自主呼吸弱,增加了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性,故临床上有些患者虽呼吸功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仍不能脱机,或出现脱机后因患者呼吸肌无力需要反复重新上机的情况,延长了带机时间。另一方面,患者的营养状态差,机体抵抗力弱,易合并感染,加重病情。故此时治疗重点应积极采用合理的营养配给方案,对长期应用呼吸机患者可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营养物质的配比多推荐每日供给热量50%~60%为碳水化合物,20%为蛋白质,30%为脂肪[5],但需尽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因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会增加二氧化碳的产生,加重呼吸负荷和氧耗。同时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及水、电解质的入量与出量的平衡。并积极预防静脉营养液、鼻胃管等管路的细菌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呼吸肌的能量匮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自主呼吸有力,脱机后能维持正常肺通气。国外已开始应用rhGH(重组人类生长激素)来治疗此类患者,rhGH能维持和再补足机体肌肉群中的氮储备,以改善呼吸肌功能,从而有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顺利撤机[6]。3.3心理障碍对于意识清楚病人,心理因素是导致撤机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患者,特别是那些长期上机、反复应用呼吸机的病人,随着疗程延长,患者对自主呼吸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呼吸机依赖性较大,在已符合机械通气的撤机标准时,撤机时出现撤机恐慌,撤机后自诉“不会呼吸”,“不能呼吸”,“憋闷”,呼吸窘迫,严重的可出现进而血流动力学变化。所以在撤机前,医生应向患者交待长期机械通气的弊端,让患者了解撤机计划,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患者主动配合,医务工作者可在撤机时守护在患者病床前,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鼓励患者平稳的自主呼吸。本组患者中,有2例撤机时因心理障碍导致撤机困难,其中1例经上述措施最后成功脱机,有1例撤机时无明显作用,故笔者采取在患者“不知情”情况下撤机,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及血氧指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最终该患者成功脱机(此时呼吸机参数已调整至低限值,呼吸机此时做功多用于克服呼吸机管路阻力)。

可见,因MV患者多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如营养不良、全身衰弱、呼吸功能不全、通气泵衰竭和心理因素等,增加了脱机的难度,进而出现撤机困难,或长期撤机失败加重患者的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故医疗工作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制定合理方案,做到MV患者能脱机、早脱机、易脱机。

【参考文献】

1SapijaszkoMJA,BrantR,SandharnD,etal.Nonrespiratorypredictorofmechanicalventilationdependencyinintensivecareunitpatients.CritCareMed,1996,24:601.

2左建云,尹立云,穆信利.呼吸机常用脱机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03,10(5):482-483.

3GriffinJJ,MeduriGU.Newapproachesinthediagnosisofnosocomialpneumonia.MedClinNorthAm,1994,78:1091-1122.

4陶一江,何礼贤.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