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服务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5:49:20

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模式;优质护理服务

本组探究中选取56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护理管理新模式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所收治的患者中选取28例作为观察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8例、10例,患者年龄在69岁至2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5.24±5.32)岁;另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所收治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7例、11例,患者年龄在68岁至29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6.36±6.35)岁。本组探究中给予2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时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具体病情变化等,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护理管理新模式,具体措施如下叙述:给予护理人员实施责任包干制以及医护共同查房制度,给予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管理、质控管理、绩效管理,对护理记录进行创新和简化并给予护理人员实行弹性调配以及弹性排班。

1.3判定标准

利用自拟调查问卷统计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度。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56例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中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经x2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对比分析

2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管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可得出明显观察组患者更佳的结论,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较为明显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种疾病发病率呈现为逐年上升趋势发展[1],护理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日益增长,基于此,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提出了护理管理新模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科室需要充分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实际情况并给予合理工作安排以及实施责任包干制[2],每名护理人员可负责7名至8名患者并指派工作能力强以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服务病情危重患者,实施24h护理负责制并在交接班时确保认真、仔细并确保给予患者连续性护理干预。责任护理人员需要协同临床医生进行一起查房并在查房期间仔细聆听临床医生分析患者病情以及护理要点等[3],及时对临床医生反馈患者病情变化动态消息以及异常情况并确保及时沟通交流临床医生以及患者。科室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年限等进行分层管理并实施护理能级对应管理[4],目标、手段分别是是科学化、规范化,将粗放型护理管理转变为精细化护理管理以有效避免资源不合理配置以及显著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是科主任、护士长以及质控护士等,质控小组需要定期巡视和调查监督护理服务工作情况并仔细记录护理人员的各种情况作为阶段性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挂钩奖金以及晋升等,约谈考核结果不佳护理人员。科室需要自行设计护理记录表格并上报给上级有关部门批复,批准后采用,通过创新简化护理记录来增加护理人员为患者护理服务时间并缩短护理人员书写护理记录时间。对护理人员实施弹性调配机制以及机动护理管理制度并根据科室业务量以及风险的大小实施护理人力合理配置,部分专科护士以及高年资护士实施相对固定安排,弹性调配低年资护士并及时抽调机动护士去往住院患者增加以及危重患者众多的科室,进一步确保护理安全。本次探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分别是3.57%、100.00%,显著性更佳。综合以上理论得出,护理管理新模式可显著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静 张新静 单位: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韩书香,韩东洋.优质护理服务中护理管理新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388.

[2]周鼓利.护理管理新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9):177-178.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临床效果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不仅需要严格保证手术室的情节环境,同时也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便在患者病情剧变时能够及时作出迅速反应,此外,手术室中医疗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手术室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手术室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能够配合相关调查。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均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1~76岁之间,平均(37±1.25)岁;胃肠部位手术7例,肝胆部位手术11例,心肺部位手术10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5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19~78岁之间,平均(38±1.54)岁;胃肠部位手术10例,肝胆部位手术8例,心肺部位手术9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6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实验组患者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健康宣传等;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优质护理。由于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较大,许多患者在术前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详细讲解相关手术知识,使患者了解开展手术的重要性,在提高其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为其手术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护理人员同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获取患者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中优质护理。在安排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实现调节手术室温度与湿度,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在手术开始前几小时,护理人员访问患者,事先进行手术沟通构建和谐关系,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帮助患者执行导尿、吸氧以及输液等必要操作;护理人员在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障运送速度的均匀性、保持平稳,避免出现碰撞等情况;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全程陪同患者手术,实时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与相关医师积极沟通,并良好配合医师工作,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3)术后优质护理。在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积极为其擦拭或者清洗皮肤,更换患者的衣物、床单,保障病房的干燥、舒适。另外,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医师。同时,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同患者家属共同叮嘱其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亲切的态度获取认可。

1.3效果评定

采用我院自制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得分越高代表焦虑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85分为基本满意,65分≤满意<85分,<6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珔x±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例数/百分比,(n/%)],当P<0.05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41±1.23)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67±1.65)分,实验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后基本满意有19例、满意有20例、不满意有2例,总满意度为95.12%;对照组护理后基本满意有11例、满意有23例、不满意有7例,总满意度为82.93%;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手术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恢复时间长,因此,对于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且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护理特点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通常来说,优质护理模式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护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实行人性化干预措施,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病情状况,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跨度较大。本次研究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验组,其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桑梅芳等[3]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在手术室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提升护理水平。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了,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高达95.12%,与对照组的82.93%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还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而改善护患关系。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勇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秦洪波,高文燕,黄彩红.手术室优质护理模式开展的临床意义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9(15):181-182.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应用价值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情况复杂,病种多样,受专业化特殊原因的影响,对相关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服务质量的护理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要面对和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手术室接收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对于存在语言认知障碍和转院治疗的患者予以排除,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0,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42.6±3.7)岁,脑外科手术15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五官科手术4例,普外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13~70岁,平均年龄为(42.5±3.6)岁,手术类型:脑外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手术17例,五官科手术5例,普外科手术11例,骨科手术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严格按照手术室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个护理环节进行优化,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深化,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方案:重新修订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目标为“深化优质服务理念,提高专科护理水平”,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各层级护理内容,并进行层级考核。

1.2.2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内容:手术室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病种较多,应确保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首先应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既定护理内容,满足患者基本护理需求,其中术前护理应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术中全程陪护,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情绪变化,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术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其次是深化服务内涵,同时关注患者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环境管理、健康指导、生活干预等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格外注重护理细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情绪变化,多与其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

1.3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调查,采用SAS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情况,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分指标均以(x±s)表示,护理满意度则以n(%)表示,分别行t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定量分析: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平均SA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定性分析: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面对的情况较为复杂,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规护理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有必要对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护理内容进行深化,通过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来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3]。刘玲等[4]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发现该模式对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可用于指导手术室护理工作。本组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观察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总满意率分别为(86.5±6.4)分、92.0%,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率分别为(75.8±6.2)分、8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证实。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作者:付婷婷 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大街院区手术一科

参考文献:

[1]毕湘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0(3):80-82.

[2]张露.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0(2):179-180.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选取300名产妇作为实验对象,将她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名产妇,平均年龄21~45岁,所有孕妇均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签署协议,两组孕妇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妊娠情况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妇科护理服务,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模式,具体的内容如下:首先,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工作积极性,当班护理人员不可工作懈怠,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护理人员个人思想觉悟,激发工作热情。其次,为了使孕妇可以得到最周到的护理服务,将医院的孕妇随机分配在妇产科内的所有医生名下,建立每名医生和护士为5~7名孕妇提供护理服务,归属于同一个医生的孕妇集中在一起,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方便医生管理和照顾,每名医生至少配置3~5名护士配合护理,同时组内的护理人员需要分工合作,任务分明。再者,护理人需要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学习护理技能,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与孕妇多沟通,仔细观察孕妇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了解产妇的需求,以便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予孕妇鼓励和支持,以稳定其情绪。在孕妇的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时刻陪护,全程监督,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以确保婴儿顺利出生和孕妇的产后恢复。最后,为了保证每一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要建立评价、考核制度,把护理环节划分成不同的分值,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比、考核,选出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分值过低的人员也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以此激励护理人员积极工作,禁止懈怠懒惰,所有护理人员齐心协力,共同为孕妇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每位孕妇离院后需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对问卷的内容进行统计、总结。

1.3护理效果评价

对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计分标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等四个等级,结合产妇的反馈意见,平时表现等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0名孕妇对护理服务的反馈意见经过统计后,结果如表1,发现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的孕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对照组孕妇的满意度比较低,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者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质量;效果评价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通过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转变护理观念、规范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1]。为探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7月期间结合我院科室情况开展了特色化优质护理服务,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响应国家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号召,我院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收集80例患者入组,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收集80例患者入组。我院有手术室16间,护理人员职称: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12名,护师29名,护士39名,共计84名护理人员。1.2方法。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前按照手术室常规护理流程与操作规范开展各项护理服务,2014年6月开始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为手术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优质护理。制定术前方式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术前方式技巧,自制术前访视卡,访视卡内容需参照术前方式目的、意义等,为不同科室、不同手术类型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术前方式卡,在卡片上写明手术注意事项及祝福语,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手术治疗的了解程度,树立手术成功的信心。②术中陪护。自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全程陪伴做好细节护理工作,等候期间可播放轻缓音乐缓解或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心理状态。进行护理操作前告知患者获得患者支持和配合,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合理摆放手术体位避免发生压疮。术后需仔细擦洗消毒剂、血迹等,保证切口敷贴干净,术毕协助患者穿好病号服并送回病房。③术后随访。术后需加强随访,待患者苏醒后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密切观察伤口恢复情况。1.3观察指标。①自制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前完成满意度调查,评价指标包括仪表仪容、服务态度、语言、术前方式、心理护理、技术操作等,满意度等级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治疗总有效率=[(非常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0%。②自制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评价量表,评价指标包括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健康宣教能力等,满分10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两组或多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2.2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对比3讨论手术室护理是医院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护理难点和重点,自卫生部在全国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需要主动探索和实践新型护理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化护理服务[2]。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后,手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士综合素质评分较实施前均有明显的提升(P<0.05)。实践表明优质护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其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护理人员能够主动为患者提供帮助,如术前方式、术中陪护等,患者满意度也因此得到显著提升[3]。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取决于服务态度、责任心等,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只有熟练掌握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健康宣教方法等才能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综上,在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艳林 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本院接收的进行手术治疗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单号、双号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8.52±5.49)岁;手术种类:12例肝胆手术,10例胃肠手术,8例子宫手术,3例脑手术,5例肢体手术。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8.49±5.37)岁;手术种类:11例肝胆手术,8例胃肠手术,9例子宫手术,4例脑手术,6例肢体手术。组间手术类型、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标准[3]:均由患者本人或者患者家属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伴有意识、认知障碍者。③存在肝、肾及心脏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④拒绝参与本次实验者。⑤中途选择退出者。1.2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术前访视,为患者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禁忌、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等,术中严格按照医生嘱咐配合医生开展手术,将手术药品、器械及麻醉药品等合理管理,确保手术室内干净、安静;术后定期随访并开展相应的护理。1.2.2研究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①术前护理干预,在患者进入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了解患者需求,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其心理变化状况,以此为依据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尽可能的将患者负面情绪消除,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将术前评估工作做好,利用交流、沟通等方式对患者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例如身体功能、患病史、过敏史及各项指标等,合理制定手术护理方案,确保手术顺利开展;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手术期间注意事项、禁忌等,帮助其做好术前心理准备,增强患者手术治疗自信心;术前开展心理护理,对患者负面情绪的来源进行了解,并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②术中护理干预,由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做好以下护理工作:确保手术室内安静,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优质、舒适的环境,以便主动接受手术;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鼓励、安慰并支持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尽可能的将患者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消除;手术期间,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协助医生开展手术,同时也需要按摩患者身体,以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质量管理活动开展期间,通过小组方式调查疾病目前发展状况、手术期间遇到的问题等,明确因素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及对策;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质量控制制度,及时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科室,确保手术顺利开展;对于单病种实施优质护理,对于非同种手术患者则开展对应的优质护理路径。③术后护理,结束手术后,由护理人员擦净手术中遗留的血迹,确保手术位置干净和卫生,然后小心将患者送回病房,防止其他损伤。术后,定期随访患者,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了解,包括血压、脉搏、心率等,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为患者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确保其身体营养均衡,并告知患者术后及早开展床下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及抵抗能力。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焦虑状况、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焦虑状况判定依据为焦虑自评量表(SAS)[4];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及护理态度3个维度,每个维度10分;护理满意度[5]:总分值100分,总分值为8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总分值为60~79分表示较为满意;总分值于6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计量资料(x±s)和计数资料(%)进行处理,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SAS评分比较(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SAS评分均较术前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表2)在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及护理态度评分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表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与手术成功率存在紧密联系,科学、合理及安全的护理对策有助于患者负面情绪的改善,减轻其对手术的紧张及恐惧感,增强患者手术治疗的自信心。以往的常规护理模式,仅实施单一的手术护理,整体性欠缺,而且未加强对人文关怀和手术细节的重视,而且这些细小问题很可能导致手术失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弥补了以往护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将重点集中在人文关怀方面[6],在满足患者生理需求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患者心理的重视程度,从多个角度开展护理,针对性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7-10]。经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SAS评分较术前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均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但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较常规护理更优,其在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并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尽量将其负面情绪消除,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护理工作;在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及护理态度评分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76.32%和94.74%,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结果可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更加满意护理人员工作,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探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充分倡导尊重人格,满足人的需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人体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在医疗服务中,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患者不但需要获得满意的诊疗,而且还有精神、心理上的舒适、安慰,治疗上的参与、选择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1]。而人性化护理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和方式,这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如何及时发现和满足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如何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病人的需求

1.1病人的护理需求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病人。住院后,病人非常关注自己的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希望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并知道自己的检查结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知道治疗疾病所需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以及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希望住院的环境安全舒适等。

1.2病人的心理需求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焦虑恐惧心理害怕疾病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这时,他们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

1.2.2孤独心理人们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新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及医护人员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希望有亲人的陪护,希望医务人员多与他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2满足病人的需求

2.1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一切本着方便病人,从细微之处入手。

2.2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病人。

3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措施

3.1确立服务质量标准根据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来调整、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踪随访调查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制度,将病人对服务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

3.2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培养人文精神,除了丰富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强化礼仪修养,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护士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医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患者病情、加强护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注重心理治疗等。

3.3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努力营造医院的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一是营造人文化的医院环境,医院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感觉;二是建设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让患者在诊疗期间既有舒适感,又有亲切归属感;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装饰,根据就诊人群的不同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对患者的热情和关注;四是就医流程人性化,通过导医、分诊、全程、便民及特色服务,营造舒适、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良好的就医秩序,科学的就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供优质的、人性化诊疗服务。

3.4努力提高护理艺术水平护理艺术的核心是研究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做到因人而思、因人而护,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3]。我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操作技能,获得专科护理的专门技术和方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护理人员,能够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用高超的护理艺术完成不同的特色护理。

3.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一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护理事业,倡导奉献精神;二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病人尽职尽责;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自觉性,对诊治工作密切配合,对患者的生活精心照料;四是工作严谨,认真观察病情,防范差错事故;五是严格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服务行为。牢固树立制度、规程就是质量和生命的理念,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六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3.6健康教育人性化、个性化每个人不仅存在身体和心理的不同,更有年龄、职业、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不同[4]。要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不仅要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还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开导,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健康指导,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并逐步培养、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获得良好治疗的同时,运用相关健康和卫生知识去更好地维护健康。

3.7服务方法多样化、服务内容层次化一是开展全程服务,将服务过程涵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全过程;二是坚持服务内容层次化,能够对有着不同服务需求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服务;三是推行非专业服务后勤化、市场化,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服务;四是努力使服务质量最优化,强化人员素质培养、技能提高,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五是推进服务方式亲情化,对病员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使病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六是坚持服务过程公开化,强化服务的监督作用,增强服务内容的透明度。

4评价

医院通过大力倡导人文关怀服务模式,一是大力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二是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有利于人性、爱心、亲情的体现,有利于弘扬社会美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四是使人与社会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五是强化了护士的人文观念,提高了护士的思想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助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君.未来趋势——护理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2):4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110.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8

1.1病人的护理需求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病人。住院后,病人非常关注自己的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希望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并知道自己的检查结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知道治疗疾病所需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以及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希望住院的环境安全舒适等。

1.2病人的心理需求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焦虑恐惧心理害怕疾病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这时,他们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

1.2.2孤独心理人们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新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及医护人员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希望有亲人的陪护,希望医务人员多与他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2满足病人的需求

2.1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一切本着方便病人,从细微之处入手。

2.2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病人。

3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措施

3.1确立服务质量标准根据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来调整、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踪随访调查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制度,将病人对服务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

3.2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培养人文精神,除了丰富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强化礼仪修养,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护士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医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患者病情、加强护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注重心理治疗等。

3.3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努力营造医院的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一是营造人文化的医院环境,医院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感觉;二是建设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让患者在诊疗期间既有舒适感,又有亲切归属感;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装饰,根据就诊人群的不同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对患者的热情和关注;四是就医流程人性化,通过导医、分诊、全程、便民及特色服务,营造舒适、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良好的就医秩序,科学的就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供优质的、人性化诊疗服务。

3.4努力提高护理艺术水平护理艺术的核心是研究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做到因人而思、因人而护,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3]。我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操作技能,获得专科护理的专门技术和方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护理人员,能够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用高超的护理艺术完成不同的特色护理。

3.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一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护理事业,倡导奉献精神;二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病人尽职尽责;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自觉性,对诊治工作密切配合,对患者的生活精心照料;四是工作严谨,认真观察病情,防范差错事故;五是严格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服务行为。牢固树立制度、规程就是质量和生命的理念,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六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3.6健康教育人性化、个性化每个人不仅存在身体和心理的不同,更有年龄、职业、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不同[4]。要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不仅要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还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开导,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健康指导,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并逐步培养、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获得良好治疗的同时,运用相关健康和卫生知识去更好地维护健康。

3.7服务方法多样化、服务内容层次化一是开展全程服务,将服务过程涵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全过程;二是坚持服务内容层次化,能够对有着不同服务需求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服务;三是推行非专业服务后勤化、市场化,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服务;四是努力使服务质量最优化,强化人员素质培养、技能提高,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五是推进服务方式亲情化,对病员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使病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六是坚持服务过程公开化,强化服务的监督作用,增强服务内容的透明度。

4评价

医院通过大力倡导人文关怀服务模式,一是大力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二是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有利于人性、爱心、亲情的体现,有利于弘扬社会美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四是使人与社会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五是强化了护士的人文观念,提高了护士的思想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助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君.未来趋势——护理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2):4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110.

[3]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

[4]吴春容.医院的人性化服务[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2(3):113.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9

下午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创新护理模式强化服务意识》。

近年来,市社会福利院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本着“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天下儿女尽孝”的服务宗旨,尽心尽力、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地抓好自身建设,全力打造服务品牌,日益成为孤鳏寡、盲聋哑、痴呆傻和弃婴的贴心人和“娘家人”,用心用爱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奉献之歌。

一是优化“精神护理”活动,树温馨服务之风。市福利院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特殊人群,为此,我们根据服务对象不同的生理、病理、心理特点,善于望闻问切,在全面推行“生活护理”、“医疗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行“精神护理七个一”活动,真正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每月举行一次集体生日庆祝活动。我们对入院老人实行建档立卡,每个月内,都要由领导主持仪式,开展集体庆祝活动,让老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关爱,不断增强老人的归属感。每季度集体观看一次电影活动。为了缓解老人的孤独忧闷,我们每季度安排一次电影放映活动,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食粮。每周开展一次常规康乐活动。每月都组织开展医疗保健操、太极拳、、歌咏、读书读报活动,让老人充分地动起来,乐起来。定期开展一次上门服务活动。组织职工分时间段到各区域为偏瘫、残疾等重症老人开展上门服务,了解老人疾苦,关心他们身体,送去组织关爱。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活动。聘请专业人士到福利院为老人讲授健康知识,让老人学会自我保健,抗御疾病侵袭。开展一次个案辅导活动。针对部分“问题老人”和“问题儿童”,我们采取心理安慰、思想疏导、说服劝解等方式运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法,使他们跳出心理障碍。开展一次借力服务活动。积极拓展服务途径,与雁江区老年大学、市交警二大队、师范校、马鞍九义校、区公安消防队、神话造型美容美发多个等单位和个体建立友好关系,这些志愿者的到来,不仅丰富了老人和儿童的文化生活,更使他们感到人间温暖处处在。

二是深化教育培训,树优质服务之风。本着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院内职工整体素质的原则,我们在强化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换位思考,组织员工切实加强学习,认真了解服务真谛,每月,我们都要组织开展关于提升服务质量,营造和谐氛围的专门培训2次,不断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增强用局部精湛缔造整体完美的精品意识。

三是细化管理制度,树规范严谨之风。人管人管死人,制度管人管活人。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服务机制,就会导致工作的不完美。为了把好事做实,我们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把工作重心向安全管理、卫生质量、提升满意度等方面转移,杜绝了服务流程的不规范、不到位现象。

四是强化创新示范,树积极进取之风。针对过去那些已经不适应时代变化,服务对象不满意的服务方法,我们全力改进,积极推行“星级护理员”评选,每月组织开展1次服务对象推优荐优活动,让老人们民主产生态度好、服务优的优秀员工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不断激发工作活力。

护理服务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SAS

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治疗方案,手术的创伤性比较大、治疗时间长,经过手术治疗后一般会出现并发症[1]。因此在术后是处理手术操作外,临床护理质量也关系到手术的成功情况。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服务观念的转变,传统一般的护理模式已经不适宜,因此在手术室中如何找到一种比较适宜的护理模式是本次探究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研究资料。选择3013年至2015年手术室患者86例,手术类型:肝胆手术27例,胃肠手术39例,子宫手术7例,脑手术5例,肢体手术8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范围22~68岁;SAS评分为(68.9±4.8)分;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20~71岁;SAS评分为(67.5±4.4)分.经统计学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进行组间的相互比较。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即在术前进行访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药品和器械的管理等。观察组的患者的此基础上进行优质的护理模式,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的心理疏导。在手术前向患者和家属详细的说明手术的流程、手术的环境等预先消除恐惧感。对于手术患者一般都会比较焦虑和恐惧,此时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首先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疏导。了解患者的心理所需,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向患者举例说明进行积极治疗后健康出院的病友资料,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手术信心。②术中护理。当患者入室后尽量保持手术室的安静,预先对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使得患者感觉舒服,保持最佳的状态。并可以借助术前的访问与患者建立信任度,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消除患者的术前恐惧;提供枕头、毛毯等物品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对于有关节疾病的患者要提供棉护垫;在术中对于非手术的部位可以给予适当的按摩从而避免水肿,对异常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到恐惧,要轻声与进行交流,消除内心恐惧,术中不说与手术无关的话,让患者指导医生和护士在全心全意为期做手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如果术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疼痛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向患者说明情况,并叮嘱其进行深呼吸缓解不良反应,对于清醒的患者可以适当与其进行谈话分数注意力,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③术后的护理。术后用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轻轻将皮肤表面的血迹擦拭干净,为患者盖好被单,采用搬移布的方法将患者送至病床,避免过度震荡造成患者不适;术后严密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与家属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

1.3观察指标。用焦虑评分法SAS评价患者的焦虑情况,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严重;用医院自制的满意调查表调查患者对于护理满意程度,满分为100分,≥85分为满意,≥7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分析。本次的统计分析我们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两组数据相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评分情况。通过一般资料的数据可知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经过相应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为(46.0±1.7)分.对照组为(59.8±6.6)分,经统计分析可得两组护理后SA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的差异(t=7.65,P<0.05)。

2.2护理满意情况。观察组43例患者中满意21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为93.0%(40/43);对照组满意15例,一般满意16例,不满意12例,总满意率为72.1%(31/43),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9,P<0.05)。

3讨论

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对手术的顺利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许多医院均在致力于探究一种比较有效的了提高手术护理效果的模式,但是很少应用到优质的护理模式[2]。优质护理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围手术期给予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来增加患者的满意幅度和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3,4]。和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优质护理模式实施的时间比较大,不仅单单关注术中的护理情况,还会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相应护理,是的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中感觉到舒适。通过本次的优质护理模式我们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的患者,而且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在当前进行的医患关系大环境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最终认为,在手术室中采用优质的护理模式可以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鹤 单位:湖北省应城市中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王菊凤.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癌症患者术前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52-53.

[2]王冬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护理,2015,6(8):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