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1:30:24

会计人才

会计人才范文篇1

1国际化会计人才基本素质要求

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应该是“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具体而言,应该是既精通中国会计准则与制度,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熟练运用一种或多种外语以及计算机,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业、事务所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1国际会计人才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

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会计专业技能的基本前提。会计的工作围绕会计信息展开,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收等方面的知识构成了会计知识的主体和核心。此外,还应当具备法律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等,为核心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运用提供背景和工具。此外,国际化会计还应该具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

1.2国际会计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

会计的职业技能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并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种能力,这包括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而职业判断是以上各种技能的核心。国际会计人才的教学应当将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重中之重。良好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经验和知识为基础,需要以适用的职业准则框架为依据,以应有的关注、客观和正直的态度为保障。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并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

1.3国际会计人才需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并且应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树立他们维护公众利益、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不断进取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行业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严于自律的国际化高层次会计人才。

2目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过于空泛,例如“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由于缺乏具体的标准,这样的目标难以得到具体的执行。会计人才培养有不同的层次,从本科会计教育到硕士、博士的培养,各层次的目标并不一样。即使是在本科层次的会计教育中,是培养会计专才还是通才,是重理论还是重实践,这都是有区别的。但在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对这些细节进行具体规定。这种空泛的培养目标,常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眼高手低、应用能力差。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涉及国际化的课程不属于必修课的范围,而且学时较少,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国际化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而核心课程往往是以国内企业的业务实例为主,很少涉及国际业务。其次,缺乏非会计类的经贸管理类课程,像国际经济贸易、国际商务谈判、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管理等与国际经贸密切相关的非会计课程并未被纳入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对应的知识结构不符合目前社会上对通晓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人员的要求。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导致学生缺乏对国际业务的了解,难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

2.3忽视能力教育

与其他大部分学科不同,会计的操作性非常强。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尽管都很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却往往轻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虽然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会开设一两门实践操作类课程,但实践课程注重考核账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与实务中的操作往往有较大差距。此外,现有教育模式也忽视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经济业务往往不会像教科书上的示例那样简单和规范,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需要会计人员即使面对不熟悉的业务,也能根据基本准则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但现有培养模式侧重结果而非过程,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能力的评价。

3实现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

3.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各高校会计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会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需按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把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定位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将国际化会计人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有效地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首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与精简,既要增加国际会计课程和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课程,也要整合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以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其次,课程设置要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增加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教材建设中应该及时更新陈旧的内容,创造条件尝试与国际化同步。首先,更新原有教材体系的内容,增加教材体系中关于国际会计的部分,尽快实现教材的国际化,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惯例,能够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其次,会计专业教师应将当前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中的新成果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最后,适当引进原版的国外相关学科教材,根据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改编、选编、切割或重新组合,并适当地配以中文教材作为辅助,以适应本学科教学需要。

3.3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质量

目前在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会制约和阻碍学生的发展。针对国际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中,应该强化案例教学法,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法,引入自学与讨论联动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授课方式应从单向式的“灌输”转变为与学生讨论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讲课内容上,应当是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并重,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的讲课方式,同时引入案例教学,加大实验课程所占比重。

会计人才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经济发展;财务管理

近几年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使之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是2010年1月国务院宣布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旅游业更是成了海南重要的经济支柱。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的旅游企业,要进行经济核算,也要讲求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科学管理。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旅游会计是专门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的一门专业会计学,它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同旅游企业的业务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特点,系统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海南旅游企业亟需培养旅游会计专业人员,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南旅游企业。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海南旅游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对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据笔者网上搜索,我国有些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比如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和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导游的课程体系中都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而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的导游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还设置了旅游企业会计基础。青岛恒星学院的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设置了企业财务管理,在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中还设置了饭店会计,旅游管理专业同样地设置了财务管理学和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课程。但是海南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几年在海南政策以及海南省教育厅、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海南省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专业的教育得到了有序、快速的发展,但是作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计教育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在旅游相关专业中,只有少数几所院校比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和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了酒店财务管理课程。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海南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有些虽然开设了《基础会计》,但是由于聘请的外聘会计老师是一般是会计事务所和其他行业的会计部门的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没有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资深会计人员,导致在教学中没有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教学没有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更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专业相联系,从而导致目前海南旅游企业所招聘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非常精通,但对旅游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对旅游知识一窍不通。到旅游企业工作后,单位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是以老带新,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成本。所以,旅游企业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有在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忽视了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往往重视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了特殊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在提高学生对特殊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方面的教育有明显的缺失。海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用人单位有什么样的会计岗位、企业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却并不了解。海南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非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对旅游会计课程的建设。由于院校不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教师没有了研究基础,也就没有旅游会计的相关研究,更不用说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到现在为止,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还没有看到关于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的文章,只有关于旅游会计的文章,也不到5篇:《旅游会计》的教学体会(郭康,2008)、《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袁三梅、周坚,2009)、新会计准则下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与改革(徐雪,2009)、简析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范碧辉,2010)。关于旅游会计方面的教材也只有几本,如:旅游会计学(龙京红,2006)、旅游会计学(谷卫。2007)、旅游企业会计(王学军,2009)、旅游企业会计实务(赵恒伯,2007)等。而这些数量不多的旅游会计教材大部分仍然是单纯的会计,没有很好地将旅游行业与会计结合起来,没有以旅游行业为蓝本导人会计学原理。这导致了目前发展迅速的旅行社、酒店、饭店、旅游景点等对旅游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悖发展。

(三)海南旅游会计人才的现状

海南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培养都基本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据笔者调查,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各高职院校确实能够做到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由于海南各个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岗位不多,一个财务部门不可能容纳几十个学生,更不用说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招生火暴,有的院校每一届招生都达到几百名;另外一方面海南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会计资料对每一个旅游企业而言都是商业秘密,一旦泄密,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因此,一般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从而导致海南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还是以校内实训为主,即使是在校内实训,由于时间的限制,实训教师在选择模拟资料的时候也只能选择一个行业的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编制会计实训的案例,一般都是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编制会计案例资料,很少有学校的会计实训是以旅游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来编制会计实训案例的。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会计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一)海南省旅游企业对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由于近两年海南旅游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诞生,很多中小旅游企业的产权和所有权是统一的,这样,业主独自控制企业,完成资金管理活动。这些旅游企业以及相关的酒店、饭店等由于其规模小,根本不重视会计岗位的设置,不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甚至有的企业就根本就未设会计岗位。由于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低,导致会计处理混乱。据笔者调查发现,一些旅游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还是旧准则下的会计科目,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旅游会计人才。

(二)海南对现有旅游业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海南在会计继续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针对特殊行业进行继续教育,一般都是所有行业的会计人员集中在一起学习。继续教育教师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都是笼统地对会计的前沿问题或者是一般企业的特殊问题进行讲解,没有针对旅游行业的会计人员就旅游和会计的前沿问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继续教育中没有得到实质性收获,其业务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旅游会计课程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到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海南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领跑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9年底,海南全省有星级旅游饭店238家、旅行社248家、旅游从业人员16万人、各类旅游景区(点)55家。2009年海南旅游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72亿元①。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海南酒店、饭店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机遇。海南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需求,海南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培养人才的重任。

会计人才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越来越成熟,形成了以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为主的人才培养层次,在所有的人才培养层次中最重要的就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需要受到更多关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外扩展,市场需要更多的外贸会计专业人才,育人手段和育人观点的滞后,致使我国外贸会计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重点研究对外贸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现状,找出目前其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外贸会计人才培育的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帮助。

一、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外贸会计人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育人才体系虽然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下有了改观,但是还需再接再厉,距离最终目标的实现还有较远距离。外贸会计人才培养方面,通过调研的搜集和整理,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外贸会计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主要以国内经济业务为主,对其倾注了较多心血和精力,却很少重视国际业务,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改观和重视。其次在会计专业课程里面有一门《外贸会计》的课程,这个课程对外贸专业来说非常重要,有利于培育外贸会计专业人才,但是却没有被高职院校列入必修课程,还有的学校把这门课程列为选修课,不能确保所有会计专业学生接触到、学习到,这些都能证明高职院校不重视和外贸相关的课程,丧失了培育外贸会计人才的重要渠道,所以很难培养出外贸会计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缺少专业的外贸会计教师

高职院校要想重视培养外贸会计专业人才,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深刻的,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对于高素质、高涵养、高学历的专业教师是渴求的,最好是“双师型”教师。但我国最缺的就是“双师型”专业教师,这也是事实,由此看出培育外贸会计人才“任重而道远”。“双师型”专业教师不仅需要精通基础的财务会计知识,还需要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这是培育外贸会计人才的先决条件,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因为高职院校缺少这种教师,所以在人才培育上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外贸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现在外贸会计教学方法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记笔记,教师只把书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不想上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性地学习,学习效果不佳,未能提高其专业能力。同时教学的时间也非常短,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述基本的知识,没有时间对知识进行延伸,这就导致学生不能了解真正外贸进行时候会发生的情况,在以后工作的时候也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外贸会计人才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需要重视与外贸会计有关的课程,在不断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现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中与外贸会计有关的课程非常少,且大多为选修课。另外,目前存在的与外贸有关的课程中理论知识太多,缺少实际的案例,所学技能和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外贸会计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教学现状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获得理论知识,由于接触不到外贸会计的实际操作,缺乏实践训练,容易造成“高分低能”,也就是空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无法有效培养外贸会计人才。要想培养专业的人才,不仅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外贸会计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学习外贸企业会计的基本技能,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以后设计和教学的时候多增加一些和实际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达到外贸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学生为主,优化课堂教学

外贸会计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数字计算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以教师为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然会呈现被动状态,也就不能主动性地、积极性地汲取知识,可能会对这些知识没有充分了解,很容易将学习浮于表面,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研究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符合科学课堂的构建原则。学生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以往很长一段时期被忽视和误解,才会造成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的现状。因此,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增加不同的形式吸引学生,像情景、互联网等,切实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乐趣等方面展开相关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面对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形式新颖的趣味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感兴趣,还可增强体验、积累经验。同时教师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在分配课堂时间的时候增加实际操作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提高本校教师的素质

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强、素质高的外贸会计人才,首先要有一些专业素质强的教师。针对上述中的高素质教师的缺失问题,高职院校要引起重视。学校要先人一步,在教师培育和引进方面落实有力举措,而培训往往和考核挂钩,所以,高职院校对所有的教师都需要定期考核,除了用考核验证教师的培训成效,还需将考核与绩效进行挂钩,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的奋进斗志和对培训的重视程度。还可以在平时工作的时候给予教师更多的进修机会,让教师掌握最新的知识,进一步拓宽视野、积累教学经验。除此之外,在放假的时候、闲暇的时候,还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实践机会,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只有教师有非常强的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学生。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教师们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要组织和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难题,以此来加强个人建设并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可借此机会“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除了在内部加强教师培训外,高职院校还需提高对外招聘标准,多招聘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的复合型会计专业教师,从而以另外一种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外贸有关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外贸实践能力的时候,高职院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方可助力外贸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里面建立一个实训基地,给所有的外贸会计专业的学生,方便所有外贸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学习和锻炼。在实训基地里面可轻松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沉浸在该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在这种模拟企业里面就能真正了解外贸会计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有侧重点地对个人能力进行有意识提升和磨炼,加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前给予学生接触未来工作环境的机会,可让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快适应社会环境、岗位环境,这种实践方式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为日后学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和外贸企业进行合作。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育人模式,必有其合理之处。这样一来,既可安排学生去真正的企业实习,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可弥补校内教学、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使学生增长见识、积累工作经验,然后朝着更符合企业需求的方向去成长与进步,这对于外贸会计学生日后发展有着较大益处,而高职院校也可借此机会完成外贸会计人才的培养任务。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外贸市场逐渐繁荣与壮大,致使我国外贸会计人才缺口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给很多高职院校带去了新的育人目标和压力,需要高职院校在外贸会计人才培育方面增强重视、倾注较多心力。伴随着国家和市场对外贸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也需加快人才培育速度和进度。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从多方面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素质高的专业外贸会计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使命和交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孙万良,陈向红.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职业技术,2009(11).

[2]马波,蒋勇.高职高专会计信息化专业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2(11).

[3]赵晓燕.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04).

[4]费维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6).

[5]赖镇宇,周开发,孙细明.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贵州省实践的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01).

会计人才范文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会计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利用专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通过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信息及各种形式的报告,并帮助决策者做出各种正确有效决策的一个人才队伍。会计人才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理念主要是价值创造与维护利益。所以,会计是企业的计划、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为了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挖掘潜力,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那么会计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核算会计及时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资料,为经营者、投资者、决策者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2)财务会计根据国家政策财经法规等,正确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和财务关系。(3)管理会计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情况,与预定的目标、计划、预算等进行比较分析和检查,客观评价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工作业绩,找出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4)管理会计积极主动地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能为企业实现未来生产经营的最优化运转,而提出更加优化的方案,为企业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和有力支撑,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会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人才培养是关键。

二、分析企业财会人员配备及培养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一)有些企业财会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技术水平力量薄弱

现在虽然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数量很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过低、有的无职称或低职称、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其中核算会计占比85%以上,工作时间主要是进行财务核算工作,涉及管理会计工作方面较少,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较大,需要在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方面加大力度。

(二)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企业管理层特别是小型企业管理层思想观念老化,更注重眼前和业务的拓展,缺乏长远,较少关注内部管理,认为会计只是算账、报税,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重视不够,不能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和机制,企业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三)有些企业会计人员学习进取心不够,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

我国把会计继续教育作为会计知识更新的重要手段,但是有些会计人员存在被动应付,学习流于形式,没能做到真学,知识水平和能力没能真正提高。部分企业为大力培养会计人才也做了诸多努力,但缺乏规范系统的会计人才继续教育和培养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后续保障作用。

三、努力培养企业会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财务会计人员结构,提升会计锻炼和发展空间

一是企业制定《财会人员素质提升方案》,进一步规范会计人员配备,加快知识及人员更新速度,优化财会人员队伍。根据不同职级给予补贴奖励,促进财会人员自觉学习意识的不断提高,及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对无职称的必须考取后才能上岗。二是从现有会计人员队伍中选取专业技术和学历高、工作实、素质强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适时交流,均衡分配到需求人才的单位。三是建立定期轮岗制度,把重点培养对象调到企业内部重要岗位进行轮岗锻炼,加强学习,熟知各部门及基层单位的主要业务及工作职责,成为会计理论水平高、业务实践能力强,最终具备综合管理能力、防范风险能力、决策服务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能够站在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二)提高重视程度,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

一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引导培训机构面对中小企业对会计的需求,培养有强烈的职业意识,一用上手、一用对路的职业人才。二是企业内部通过定期开展培训,采取多种学习途径,如网络培训、开展会计顶端人才专家知识讲座等,增加会计人才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其胜任能力。三是开展技能竞赛、分享交流、撰写论文评比等活动,并对表现好、成绩优的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不断激发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干劲,极力增强会计人才队伍素质,提高会计人才综合管理水平。

(三)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与企业用人无缝隙对接

一是制定会计人才培养制度,拓展会计人员晋升渠道,做好会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和创新会计人员教育培训机制,企业可以拿出一定的职工教育经费,与有关职业技术学校签订联合培训计划,职业技术学校派出骨干专业教师,每年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举办骨干企业财务负责人培训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二是做好提升高级财务人员培养工程。一方面加大对已具备中、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员培训。每年组织会计人员到省内高校或国家会计学院等专业院校进行培训,丰富学习内容,开拓眼界和思路;另一方面注重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组织选拔优秀会计人才,建立企业会计后备人才库,重点培养能够引领会计行业发展方向的高级人才,鼓励进入会计骨干人才培养工程系列。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真正实现与企业用人无缝隙对接。

四、结束语

会计人才范文篇5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力资本高速折旧,经济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要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应用型会计人才正在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逐步转变工作理念、更新工作、重新界定工作侧重点。

(一)知识经济要建立起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资本市场支配者和生命主导者的新型理念。

如果把经济比喻成一个平面,会计就是构成这个平面的重要的点,会计为整个提供信息,并根据所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计这个点支撑着经济这个平面。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化,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变更着。仅仅核算、反映、监督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并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扩展企业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

(二)知识经济时代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传递会计信息。

1、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帐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顺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

2、实施会计网络化使会计信息共享是会计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结晶,她会使全世界投资者通过网络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而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大洋彼岸。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由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就是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杨君伟:《重构会计体系》)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二、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会计人才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还要研究知识经济对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问题。

(一)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登高望远的卓越才华。

1、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来自于宽泛的知识体系、熟练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宽泛的知识体系可以开阔思路,激发创新意识,树立宏观观念,预测经济变化趋势并对经济突发事件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熟练的业务技能有助于严格地遵守工作章法、会计法规,使所提供的反映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处理、分析会计信息能力极强的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前提。

2、基础牢、强、德行高、有实践、会结合、能升华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卓越才华。在计划经济时期应用型会计人才只要会进行会计操作,会用会计语言记录经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最后能清晰地结出会计利润就能胜任会计工作。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正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和能力在随之变化着,仅仅会使用会计语言“说话”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要学会用会计的语言思维并能形成会计的理论,学会将会计理论升华以指导会计实践促进经济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应是一个全才,一个置身于经济发展大环境,并根据经济环境不断变革自身的有卓越才华的全才。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从单一的会计帐务处理中解脱出来,培养自己的各项工作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主宰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舵手。

1、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永恒不变的创业能力,要具有为会计人和会计行业开辟新领空的勇气。会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娴熟的会计实践能力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应变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人员要计算机技术从繁琐的帐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涉猎到财务分析、财务管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从专门进行帐务处理的工作扩展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策划、财务问题诊断等工作中去;从单一的执行性的工作深入到综合性的管理性工作中去。工作的领域变了,工作的侧重点变了,会计人要在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工作目标的要求下突破常规和定式着力开创自己的新领空。

2、要想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宰者、支配者,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个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是一个善于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人;必须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必须是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思想驾驭企业和市场的人。这样,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培养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超的分析思考能力,具有一定技巧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最佳途径,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会计环境变化无常,会计制度经常随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不断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明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教育行为的前提。

综上所述,为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在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也在随之深化。而确定培养目标是实施培养行为前提。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会计人才与经济发展的接轨而提出来的。要研究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我国的情况看,一个人要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接受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名具有一定技能或理论的劳动者。本文所称职业教育是指基础教育之后,走向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

(一)从我国教育体系窥视基础教育之后的职业教育所形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层次。

接受职业教育是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培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内涵是不同的,不同内涵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工作侧重点是不同的。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徐州师范大学谢明荣、技术教育学院邢邦圣)根据专家对人才的分类和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的特点,本文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类会计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因此,大量具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2、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亲自指导会计实践,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4、以指导企业财务管理为主并侧重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置身于理论研究第一线,是许多新理论、新问题、新观点的提出者、研究者和探讨者。对会计学科的前沿和边缘问题有先知先觉。这类会计人才大部分分部于大中专院校,有理论研究成果,并经常亲赴企业指导实践,为企业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注入新鲜血液。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只不过层次不同其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水平不同而已。

1、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

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此种思想与人才的成长相结合,只一个人不断地从实践中升华理论,并不断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3、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现阶段,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从当前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角度分析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关系。

1、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的层次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相吻合。本文的观点是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划分为核算、管理、核算与管理融为一身、理论研究等几个层次。这种层次性使应用型人才供应和社会需求较好的衔接起来,使各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遍布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层面为社会经济生活导航,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各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补性。重核算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娴熟而高超的会计操作技巧;重管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归纳、能力;集核算和管理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同时具备高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侧重于科研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要具有前瞻性。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所具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其层次性符合人才结构优势互补的要求。

3、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够实现空间层次转化。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在走向社会后还具有从低级向中、高级转化的能力。转化的过程需要多重训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从而实现不断的提高。在我国可以通过执业资格、职称考试、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不同形式实现会计人才的空间转化

四、基础、职业教育、后续教育在型人才成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一)基础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工程,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个比方说基础教育就好像一座建筑物的根基,根基不扎实,建筑物便不牢固。基础教育程度的高低、范围的宽窄、扎实的程度对职业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对职业教育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在我国通过中考、高考的形式;通过制定录取分数线的把所有接受过基础教育之后的人划分成不同的水平和层次分别接受不同的职业教育,从会计专业的角度来说接受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便形成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基础教育之后的会计职业教育是应用型会计人才走向的桥梁。

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要想踏入社会,接受职业教育是其必经之路。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同。

1、职业教育包括生、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四个层次。会计是一种操作性、实践性很很强的职业知识经济要求会计职业教育的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符合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适时增设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以满足经济需求。在有政府导向的前提下开办高职教育的教育单位和部门要正确领会政府精神,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

2、会计职业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在新的层次上的新综合。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说过:“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从基础教育中分离出来了,在经历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到来之时经济的发展又要求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重新结合,并侧重于职业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高素质的需求。

3、会计职业教育要实现专才教育向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教育的转变。作为一名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懂会计、懂财务,还要懂管理、懂、懂。会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自身于经济发展大环境的一门学科和经济体系。会计人才的培养所经历的学校教育,即会计职业教育应实现对会计人才的全面培养,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对会计和会计技能的全面掌握,这样才能符合知识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4、在校接受会计教育应使学生具备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能力,而不是进入职业界就成为会计师。学校教育将为应用型会计人才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根基和基础,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应用型会计人才指明奋斗的方向,为应用型会计人才成为职业会计师创造条件。

(三)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会计人才不断成长和提高的摇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涉及市场要素发育、市场主体发育和国家宏观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涉及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国有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发挥市场机制等各个领域。这一切都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项怀诚《新财政50年》)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包括以职业技术为主的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继学历教育之后的人生最长的教育阶段,成为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的发展虽然比不上一些尖端学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会计学科已使许多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受到了挑战,会计人员面临着知识更新的任务,知识更新就要求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以提高会计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社会是维系一个人一生成长的纽带,是最公正的裁判员。是督促人不断成长、进步的最佳场所,是应用型会计人才接受后续教育的环境。应用型会计人才融入社会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就会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而去努力;社会还是肯定人成绩、激励人进步的最佳场所,她会使人充满自信地面对和不足,会促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向自己更高的目标一步一步的迈进。

会计人才范文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管理会计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会计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企事业单位的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会计人才是企事业单位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人才。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素质水平、预算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事业单位若要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就势必要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现状

(一)专业基础薄弱

相较企业而言,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的综合水平和专业理论基础都略显薄弱。首先,事业单位往来内容较为单一,接触业务以基本收付核算为主,股权及对外投资等相关业务几乎未有涉及,相对企业而言会计核算较为简单,综合管理水平因而受限。其次,事业单位录用人才,大多都是专业技术岗位定向招聘,对其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专业对口,几乎全部为工程类或综合岗类人才,很少招录专业的财会经济类人员。这就导致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并非科班出身,而是由于工作需要半路出家,特别是现阶段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让会计入行门槛进一步降低,很多会计从业人员虽然接受了培训,达到上岗要求,但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仅能称作会计人员,谈不上会计人才。同时,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专业会计人员又面临老龄化问题,信息化时代要求下,他们对电脑软件操作等方面接受能力缓慢,并且在事业单位经历的业务较为单一化和流程化,缺乏丰富的实务经验。再次,由于事业单位岗位流动性较为滞后,财务岗位往往是人员退休空岗才会招录新的会计人员,这就导致事业单位整体财会能力进步缓慢,会计人才出现断层。

(二)人才意识不足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单位大多无需考虑业务发展需求或成本控制等问题,也因此缺乏对会计核算的重视性。一类事业单位具有其特殊的公益性质,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是单位的首要目的,继而导致单位管理层缺乏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动力,并且对提高会计水平的重要性和前瞻性认识不足,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仅满足于处理好日常业务,没有进一步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二类事业单位又有其需要自给自足的特殊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将业务或者项目工程管理技术人才作为重点对象,缺乏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招录和培训,没有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的机会。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仅限于日常普通流水业务,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人才建设环境有待提升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新出台的政策文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逐渐意识到会计人才的重要性,开始不断积极推进会计人才的建设,为企事业发展铺路。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总体与企业相较,水平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事业单位的会计专业培训并没有系统整体的理论内容,许多培训依然是依附于企业会计专业内容,这就导致培训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自身业务内容出现脱节,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法更好地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效果。尤其是现阶段,很多培训内容对《政府会计制度》的解析依然不够深入,缺乏明显的实用性,这充分体现出对待事业单位会计的重视度依然不够,人才建设环境有待提升。

三、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及重要意义

(一)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为了适应随之变化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纷纷开始转型以立稳脚跟。这样的环境下,管理会计犹如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恰好契合了企业的转型需求,大小企业逐渐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通过提升自身管理会计水平,企业也提高了自身对市场风险的把控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在市场中立足。同时,事业单位同样面对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等问题,传统的会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企业的会计人才由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对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为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无论企事业单位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家趋势,积极探索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转型途径,逐步培养管理型和复合型会计人才,以提升管理会计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对事业单位整体的管控水平。

(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财务会计最看重的是核算和监督,但这样的事后职能只是让其发挥核算的作用,甚至连及时监督的基本要求都无法达到,对预算管理也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控,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转换意识,提升境界,将会计核算渗入到业务中去,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运行方案,真正做到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高质量的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事业单位进行更好的内部资金核算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从而帮助领导层制定相应的预算和战略决策,有效避免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会计人员是实施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能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队伍的建设,重视培养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在提升会计人员理论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强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培养会计人员的大局意识,以确保财务数据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撑管理层做出更好的决策。

四、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会计人才培养意识

虽然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是每个事业单位必不可少的部门,但是财务人员的地位普遍较低,单位对财务部门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忽略了会计人员对单位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很多事业单位管理者甚至认为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仅仅是记账和出账,忽略了其工作的原本意义及重要性。这是管理者在后续管理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切实提升会计人才培养意识,通过定向招录财会专业人才等各种方式,才能从源头上确保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输入。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提升

继续教育方面:会计从业人员每年都要进行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的继续教育,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国家规定的继续教育项目内容、深度和广度都颇为丰富,几乎已经涵盖了所有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关制度更新等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习形式也有所限制,近几年都是以线上学习为主,这就导致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是有少数人流于形式。这部分人只是应付考试,对培训内容未能真正融会贯通,更不要提将培训与实践相结合。职称考试方面:国家统一的职称资格考试内容,大部分还是偏向于企业的实务操作,涉及事业单位的理论和实务都少之又少,这就造成具有高级会计职称的人才往往也很难在事业单位将所学与所用切实结合,也很难在事业单位会计领域真正发挥所长,因此,事业单位还需要通过更多方式方法,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财务人员学习的主动自觉性,不断推动会计人员的高素质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管理体制

相较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机制比较机械化和模式化,机关科室尤其是财务岗位的流动性不高,一般情况下只是因为原有财务人员调动或者退休,才会招聘新员工以弥补职位空缺,这样的管理机制对会计人才的建设及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事业单位也在不断改革,在人事管理方面,可以借鉴企业的优秀经验,通过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从而对人才构建起激励与约束作用,进而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财务科室应当重视岗位轮换,定期进行工作调整,在有效监督财务人员的同时起到督促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同时,加强不同事业单位间的交流学习,互相借鉴经验,为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对单位的发展可谓非常重要。想做好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建设,必须深刻意识到管理会计工作对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型人才建设。同时,要更加完善单位考核机制,多手段、多途径齐上阵,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事业单位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旭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在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书面讲话[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2):3-4+2.

[2]刘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时代经贸,2017(31):17-18.

[3]张中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2015(23):215-216.

[4]高丙文.信息化时代的会计人才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7):18-19.

会计人才范文篇7

[关键词]业财融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

一、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满足高职管理会计人才需求

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市场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目前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的空白急需填补。具体来讲当前市场和企业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有自己的需求标准,企业的需求从各方面分析其大多要求参照实际需求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属于营利性机构,其本质是追逐利润的,企业对高职管理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实用性和全面性。在以前企业比较看重的是管理会计人才的成本核算能力,而在当前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需求的是全面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出于企业的逐利性,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是保证自己经营的稳定性与收益,重点是培养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人才。因此,企业对于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完全是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把人才能够为企业实现的利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要求实现更高的产出投入比,所以企业看重的并不是管理会计人才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更加看重的是实用性和多面性的能力。因此基于业财融合背景,高职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以实现企业价值利润目标为导向。

(二)符合高职管理会计人才供给

虽然当前市场和企业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巨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供给体系尚属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和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机构,加之两者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定位差异其人才培养供给体制和市场需求仍存在不少偏差。机制培养的参照标准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属于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培养是必须要涵盖基础理论知识的,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教学设置必须要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人才培养的方式要符合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标准,和企业注重实践轻理论的需求有所差距。一方面是当前市场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人才培训供给与需求标准上存在的差异,这充分体现出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业财融合背景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转化为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标准。随着当前业财融合的不断强化,企业在人才选择上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比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后者,同时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复合型的。相关的业务知识储备能力是工作的基础,沟通交往能力能够便于管理会计与各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合作,综合分析能力是直接服务于企业决策层的高级职能。

(一)知识储备能力

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各种和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知识储备,应当涵盖金融、投资、融资、计算机、互联网、外语和写作等相关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能力才能以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整个企业的情况。

(二)沟通交往能力

和传统的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沟通交往能力,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数据,相反他们在管理会计工作中要和企业的每一个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管理会计工作职能中的企业预算和决算等工作,这需要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和决算的填报中来,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和各部门充分沟通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同时在进行预算和决算的审核中更应该对各部门从事的业务和职能有所了解,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交往中与各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管理会计人员缺乏这种沟通协调能力,不能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其工作是必然要出现偏差的。

(三)综合分析能力

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业务和财务相互交融难以分离,更加需要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一是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在业财融合下,企业各个业务都会产生出庞大的数据,管理会计人才要能从中挖掘出有效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所用。二是能够对企业管理风险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如何进行有效地分析正确的识别和防范各种风险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责之一,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这种相应的能力。三是还应当具备对企业战略实施发展的预判分析能力。企业所有的管理职能最终都要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所服务的,管理会计人员在预算执行时应当及时关注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应当及时分析找到偏差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当前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一个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力,能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能够有效分析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高职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应当是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初级管理会计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当以此作为设置基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重新界定并合理划分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比如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更适合财务管理,而标准成本规则更适合在管理会计中解释。整理相关内容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省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连续性。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应注意强调不同管理会计工具对学生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也有必要向学生解释自己不适用的原因以及选择当前企业的原因,让学生学习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最好在书籍的基础上介绍最新的国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让学生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高职管理会计的教学也应该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缓解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提高其趣味性,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二)教学活动形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形式应当是灵活的、多渠道的,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开通线上教学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线上教学补充相应的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开通相应的线上教学题库,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相关业务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采用线上题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情况,由于线上题库的题目都是随机生成的每一个人的题都不一样,有助于学生认真的完成自己作业从而能够查缺补漏。在教学活动多样性上,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更多的有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训的选修课,比如第二外语、软件编程和心理学等课程,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当前市场急需的管理会计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的构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在师资选拨上一定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的思维,应当首重师资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能力,因此在师资引进时应当考虑其是否具有一定企业背景的工作经验和实践业绩,同时在对师资日常培训和考核中也应当减少理论层面的比重,提升实践层面的比重。

(四)实践教学方式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与企业达成实践教学的初步合作,建立相关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不放心将相关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学生无法进入专业项目的实践,只是能进行一些最基础的实践性工作,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有效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即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化合作关系。企业从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机构从企业和高职院校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大力合作将实践教学方式不断的丰富化和创新化,实现真正的业财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五)考核评价体系

在建立针对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时,高职院校不能只是从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还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其实践能力,结合多种方法有效的评价学生。比如对案例实践考核分数,可以引入案例实践学生互相考核的形式,将其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比重提升,降低毕业论文成绩的比重,避免有学生采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从而影响了正确的考核评价,通过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运用。

四、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实践与完善

由于业财融合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因此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应当积极的及时随同业财融合,以及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高职院校在培训管理会计人才时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完善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7(15):47-55.

会计人才范文篇8

【关键词】OBE工程教育;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前言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促使会计行业迅速进行转型与升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2010年10月财政部印发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对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做出了规划,提出会计的工作内容已经从基础的做账向高端管理领域转变,需要顺应会计时展培养能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如何培养进行了研究。江小琴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决策能力[1]。程平等构建了大数据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框架模型和课程体系[2]。赵红英等基于OBE反向设计,从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对高职管理会计进行研究[3]。孙刚从顶层设计、业财融合、人本管理、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和跨学科属性五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大数据驱动背景下管理会计应用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指出未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容、方法、核心问题和创新点[4]。人工智能时代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此,应加快制度规范建设、强化数据分析体系以及注重人力资源培育。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多数是基于大数据背景提出的教育培养框架,强调管理会计能力培养,但结合OBE理念对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结合OBE理念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二、OBE应用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OBE理念

1981年,美国学者Spady等提出OBE工程教育模式,之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进行了教育改革。OBE是指将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目标,即OBE在起点就设定了学生毕业五年后的峰值目标,逆向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再进行教学活动,峰值目标才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单指教师传授的内容,故OBE理念强调学生是中心。

(二)OBE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融合

大数据、云会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对管理会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5]。管理会计的发展改革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的要求而逐渐演进完善的,企业对于高质量会计人才的需求会反作用于学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与OBE将成果作为导向存在共通之处。本科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就业岗位条件一般较低,故OBE理念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成果侧重于学生毕业五年后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依据智能会计时代国家、社会的需求制定相关的招生就业标准,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最后根据结果反馈持续改进初始制定的目标和教学体系。基于OBE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以成果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基于结果评价循环完善课程框架。基于OBE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反向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三、基于OBE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

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调整课程安排,而OBE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基于OBE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应用型、兼备战略管理与前瞻性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搭建、全过程考核,同时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考核,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基于OBE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下页图2所示。

(一)以成果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OBE强调以产出为导向,现今企业需要的是能将会计体系与管理整合,提前预测未来风险,维护和实现企业利益的管理会计人才。基于此,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认知目标是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内容,融入交叉学科并进行整合。能力目标是成为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适应智能会计时代,具备领导管理思维,能自行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和分析。德育目标是具备团队精神和参与精神,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下,服务于企业内外部管理需求,实现企业目标效益。

(二)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根据OBE理念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确定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分析能力、战略管理型人才要求具备决策能力、前瞻性人才要求具备预测能力,为帮助学生获得上述能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根据能力需求细分课程侧重点,在总体课程类型上可划分为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实践课程,具体的管理会计课程设置如下页表1所示。1.理论课程。学科之间关联性薄弱不利于学生对财务与管理内容的整合,因此为确保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并实现交叉课程,学校可开设管理会计、成本预算和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为开发学生管理潜力,学校可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带来的企业财务处理的变化,学校可在课程中增添人工智能会计、大数据智能分析等课程。学校理论课程设置丰富有利于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知识课堂变成学问课堂[6]。2.实训课程。管理会计人才要求能够具体解决企业实务问题,因此基于OBE理念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教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情景,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提倡学校引进企业使用的各种财务软件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开展实训课,如当前多所学校开设了ERP实训课,可通过年度规划战略和竞争对手经营管理模式分析,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通过公司战略与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开设云智能技术应用、财务共享流程管理与设计、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等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应用能力;通过在战略管理中增加数字战略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战略管理能力[7]。3.实践课程。企业作为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是高校毕业生毕业成果的直接检测地与实施场所[8]。参加企业实习,可以直观感受管理会计在企业风险控制和绩效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观摩企业、企业调研,邀请管理会计人员进行讲座以及继续教育等手段落实实践课程,保障学生多渠道获得学习路径,为后续职业规划创造基础条件。

(三)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

1.学年评价。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考核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学习成效而不是教学成效,强调学生的自我突破。学生之间可设置评优置顶而不封顶,学习优秀的学习方法,形成自我学习风格,同时建立起交流的平台,打破考核地域性局限,不同学校同级学生的成果对比交流,扩充学习渠道,让学生可彼此监督实现线上线下管理会计的学习目标。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的学年评价是对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中各门学科的综合性评估,在考核上是阶段性的,将理论、实训和实践课考核相结合,不断强化专业的深度,考察学生对最新会计政策的掌握情况。同时,可通过小组竞答方式对学生进行奖励积分登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为避免学生过分追求分数而盲目抢答,需结合恰当的集体惩罚机制,或者通过增加合作项目和奖金制度等达到团队精神培养目的。2.效果反馈。本科学校普遍注重学年评价,注重期末考核标准却忽视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性评价。OBE理念下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分别映射了“学生能有什么”与“学生能做什么”,培养目标是对毕业五年后管理会计人才能达到的职业成就的总要求。故培养目标的考核性分析是对基于OBE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框架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本科学校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可分别针对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认知考核、能力考核和德育考核,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及格等级,综合整个效果反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目标培养,最终达成教学目标。3.就业跟踪。就业跟踪是对毕业要求和教学目标最终成效进行考核的有效评估方法。基于OBE的学习成果的确定应符合多方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期待,就业是关注的重点,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是优化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学校在教学内容、业务和教学设计上“产教融合”的体现不明显[9]。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效果反馈不一定及时,学校可建立毕业生信息网络实时跟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毕业生达到企业需求的时限,与教学要求进行对比。同时,通过走访企业或社交软件联系等方式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增加信息回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形成终端达成性考核。

(四)基于结果评价循环完善人才培养框架

要实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中进行长期磨炼,经验和资历是获得企业对管理会计人员认可的基础条件。管理会计人员实际工作成效是对基于OBE理念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检验,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向上可以根据多元考核评价和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形成闭环式的人才培养结构框架。

四、结论

本文提出基于OBE理念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提出教学过程顺应智能时代的需求,落实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框架。基于OBE理念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加速创新型管理会计人才的产出,为企业培养更多能满足需求的高端会计人才,实现财务向管理转型的会计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江小琴.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构建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4):98-100.

[2]程平,王爽.基于SECI的“互联网+MPAcc”大数据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18,(19):34-38

[3]赵红英,章雨晨.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0,(7):107-108

[4]孙刚.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财会月刊,2021,(02):88-93.

[5]程平,阎玲琳.基于OBE的“互联网+会计”MPAcc审计能力培养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J].财会月刊,2018,(20):51-55

[6]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7]章丽萍,孔泽,尹依婷.“大数据+财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优化路径——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视角分析[J].财会通讯,2020,(23):158-162.

[8]周艳.OBE理念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会计师,2019,(13):58-59.

会计人才范文篇9

在金融危机下,大环境的快速变迁与市场竞争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碰到许多困境。目前,在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几项经营困难包括缺乏财务方面的人才。而在培育财会人才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培育经费不足、缺乏系统性的人才培育系统、缺乏人力、管理者身兼多职以及各界缺乏合作机制等问题,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财会人才培育时无法符合各式各样的社会企业所需。因此,若希望健全国内培育财会人才的机制,需要政府单位、社会企业以及高校的共同培养,即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政府方面,应在金融危机时改善现有政策,增加高校培养财会人才的经费补助,以及求职者对于社会企业适应不良的问题;社会企业方面也需要稳固组织本身的根基,求稳定的经营运作,透过扩大组织规模增聘足够之人力,接着提升获利解决经费依赖与培育资金的不足;高校方面,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两者合作彼此协助增加彼此组织之发展。这样,透过社会企业本身组织内部的营运以及人才培育的提升加上外部各界的协助与支持,相信对于培育人才有相当大的帮助。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培养

目前高校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只适应于单一经济背景的需要,对日趋全球化的经济背景重视不够,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规划与能力素质培养单一,会计人员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问题的敏感程度与处理技巧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导致我国虽会计人员数量众多,但高素质的优秀会计人才紧缺的现状。当金额危机不可阻挡地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必须针对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以全新视角研究和制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对会计人才要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修养,以胜任新课程培养“个性化新人”的需要;其次,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但目前教师很难适应多元化的教学要求。

(二)全面的职业能力建设

会计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是协调各国经济利益的主要工具。会计人员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事项。会计人员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前推到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总体来说,会计人才能力应从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两个维度构建,由此我们认为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应包括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敏感性、会计参与决策的能力、会计人员的持续学习能力和优良的会计职业道德。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以及各种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他们的业务范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所以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体现全球化背景下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全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国际会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具体而言,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是作为高级会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进行全面、透彻、综合的分析,是高级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国际会计能力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等经济交往越来越多,会计人员除应当熟悉掌握国内的会计法规外,还应熟悉国际会计标准;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育

高等教育在现在及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应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求决定供给,这一经济学的理论同样适应于会计人才培养。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跟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应当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培养模式应突出会计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即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是德才兼备,德在才前,通才专才兼顾,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通与专的程度应有所区别。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学计划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以凸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贯通为前提,教学运行以机制灵活为特色,教学途径以院所、院企联合为保障。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教学,可以使高校的成人教育走上开放办学的路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提升高校社会形象。高校还可以通过面向企业来探索教育的其他途径和模式,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实习实验基地缺乏等问题。

(四)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会计人才范文篇10

【关键词】共享经济模式;会计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引言

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能够记录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降低风险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7年全国共有630余所高校开设会计专业,会计人才在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创新、可持续、绿色为主题的共享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已达52850亿元,会计行业受其影响也发展出云会计、财务共享服务等新方向,共享经济模式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会计人才的转型,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共享经济模式对会计行业的挑战

(一)共享经济模式。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和和琼•斯潘思在1978年提出共享经济的概念,认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以共享使用权为目的的消费模式,包含三要素:共享资源、网络平台及广大参与者。得益于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对过剩产能的共享更加便捷,共享经济模式开始兴起。在我国,以滴滴出行和ofo单车为代表的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公司改变了公众的出行方式并颠覆了诸多相关传统行业,带动了我国其他行业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模式迅速扩展到住宿、教育、餐饮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共享经济模式对会计行业的挑战。共享经济突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的瓶颈,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一些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引发了商业模式与经营活动的深刻变革,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会计行业及会计从业人员,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1.估值方式的模糊性。“共享单车”“网约车”及“共享房屋”等新的出行及住宿方式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营这些项目的企业从项目启动,到获得多轮风险融资,直到上市可能都没有实现盈利,这与传统产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传统产业里,一个企业需要逐步地从小变大,会计人员凭借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以及优越的现金流来向潜在的投资人传达“这是一家优秀企业”的信号。然而,如今再按传统的估值方式,待企业盈利后再进行投资,有可能就失去了最佳投资时机。在共享经济模式相关企业盈利前景模糊的情况下,财务人员需要用会计的语言对其进行估值,这给会计人员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共享经济环境下,绝大部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兴起是建立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之上,特别是以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直接改变了原有行业的格局,行业间的壁垒不再牢不可破,如滴滴出行公司没有一辆自有运营车,世界上最大的酒店公司(Airbnb)没有一间自有房间。共享企业会计数据信息量巨大,对会计人员的核算、管理和预测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各类数据处理软件和人工智能的引入,曾经从事简单核算、数据录入等琐碎工作的一般会计从业人员将逐渐减少,促使会计人员向更有创造性、非规律性的管理会计岗位转型。3.组织变革的激烈性。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企业通过逐步改良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标,然而在共享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变革的频率和幅度都较传统企业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组织变革的激烈程度远高于传统产业,近年来,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经历了深刻的财务组织变革,从分散账务处理到财务共享中心再到“财务云”,背后都是对原有财务组织及流程重构的变革过程;另一方面,企业间重组合并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传统企业。共享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导致无论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资源的流动远高于传统行业,这也使得组织内部变革和组织间边界的重新划分都异常频繁。组织变革的激烈性对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由于业务的新兴性及相应会计准则的缺失,共享模式相关企业在颠覆传统行业的同时,在资产、成本及收入确认等方面的会计处理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共享单车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投放的大量单车应确认为何种资产?其商业模式专利权是进行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处理?混杂大量的赠券等促销手段,按照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如何确认企业真实收入?押金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及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等。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对相关企业会计人员的政策、法律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共享经济模式下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财务会计已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不及时进行解决,将对未来会计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影响。(一)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层次低。虽然我国有一支庞大的会计队伍,但队伍学历层次结构失衡,呈现金字塔形结构,会计从业人员中的基层核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而学历层次较高的财务管理人才比较稀缺甚至供不应求。以江苏省为例,从学历结构上看,会计人才队伍中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仅为0.89%,中专或专科学历会计人才所占比重最大,这一现状与共享经济环境下市场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必然影响会计人员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影响会计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化视野的拓展,限制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二)研究内容与当前经济发展脱节。目前我国高校一般将会计研究划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种类型,受英美会计实证研究模式的影响,基本上将实证研究等同于会计学术研究,但受研究目的及定量研究方法及条件的限制,会计实证研究往往热衷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对不太适合实证研究的会计学的许多新领域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会计课程偏重于基础的财务会计方向,管理会计方向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尚不成熟,导致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匮乏,难以有效支持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以上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研究内容与当前共享经济发展脱节严重,研究成果也不太被社会所重视。(三)会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教学忽视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很多教师也专注于课堂教学及学术研究,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而且案例教学往往忽视国情的差异性、案例的时效性及会计规章制度的变更,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复杂多变的共享经济环境下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会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共享经济环境下企业各要素的核算与传统经济差别较大,毕业生如缺乏实践经验将很难用传统会计语言进行描述。(四)会计课程缺乏信息化内容。共享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客户群体变得更加宽泛化、虚拟化,业务内容更加复杂,传统的手工做账甚至局域网电算化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精确化和共享化程度不断提高,为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推动了会计信息化进程。共享经济环境下掌握信息技术是会计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但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总体水平不高,这与目前我国各学校开设的会计课程缺乏信息化内容有较大关系,很多学校在建设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开设会计学、统计学、税法和财务管理等必修课程,很少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内容纳入会计课程体系,会计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互联网思维,学校很难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础的计算机能力的会计复合型人才。

四、共享经济模式下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对策

高校会计学科设置的时效性及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的水平,进而影响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共享经济环境下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由单纯的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面管理,高校应担负起相关会计人才培养重任。(一)提升会计学科为一级学科。会计在教育学科设置中被长期置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如今会计学的学科地位远超二级学科甚至其上级学科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特征,既运用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基本理论,也超越了上述理论范畴,并且能自成体系。中外许多著名大学会计学院都独立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而存在,且被设置为一级学科,因此,建议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将会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综合院校设立独立的会计院系,并提高会计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会计学生的招生规模,将会计学科建设提高到与其社会地位及贡献度相匹配的地位。 (二)推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管理会计是将企业的业务和财务进行融合的最有效工具,它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和整理,使企业管理人员能据以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其做出各种专门决策。在共享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人员占比仅为10%,大部分会计从业者从事的都是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工作的管理会计。由于管理会计具备创造性、非规律性的特点,不但很难被现代科技所取代,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的高效与准确,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共享经济环境下组织变革激烈,会计人员需要面临复杂多变的业务,且核算型会计人员供给远超过需要,具备数据挖掘能力、创新能力、多技能切换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高校应以共享经济环境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合理的培养目标,依照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打造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会计师资队伍,设计能够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管理会计人才。(三)实践环节倡导双导师制度。共享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要具备实践教学环节,笔者建议学校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邀请共享模式相关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或其他高层次会计人才到学校兼职,联合指导会计专业学生,校内导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校外导师进行实践环节的指导,校外导师还可以为会计专业学生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获得实际应用锻炼的过程。另外,高校应积极邀请会计行业相关协会等在学校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及论坛等活动,邀请校外人士就“互联网+”、风险管理、税务筹划、预算分析等应用案例和经验进行分享,进一步丰富会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四)培养会计学生信息化能力。共享经济环境下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会计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环境,使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管理决策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会计人员向信息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信息系统不仅需要会计人才具备会计知识、管理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学校会计教育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应根据共享经济模式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时统筹全局,加大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比例,将信息化相关知识(如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与维护等)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使会计和信息化内容齐头并进,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五)加强会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共享经济环境下,会计业务复杂多变,高校应研究制定会计从业人员与实际职业发展的贯通办法,开发在线学习会计视频课程,推行互联网教育及“双元制”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构建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乃至社会继续教育等各个层次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伴随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教育-就业-再教育顺畅的终身教育体系。会计从业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在线学习会计视频课程,快速更新自身会计知识、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并降低学习成本。高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收集、整理教与学中各个环节的数据,更好地掌握会计人才培养的规律,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全面提升会计职业教育水平及层次。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