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特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3:13:40

绘画特点

绘画特点范文篇1

一当代绘画色彩的特征呈现

1丰富多元———当代绘画色彩特征之一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代名词,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表现,所有事物的多元化,都是来源于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也是如此,这种文化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具体到艺术上来说,艺术多元化是指艺术的观念、主张、形式、风格等组织结构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一个局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面对视觉图像的发展态势,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有困惑,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绘画色彩的多元表现为继承和创新。首先是继承,西方绘画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老一辈的画家们在对西方绘画充分吸收和借鉴之后,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欣赏情趣的中国绘画色彩观,如靳尚谊、苏天赐、朱乃正、徐悲鸿等人,无论是写实主义色彩还是“苏派”色彩,都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呈现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艺术美感。后来的画家们接过前辈们的画笔,如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陈丹青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展现,这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色彩的观念和表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了“建立中国油画自己的色彩观”,将色彩看作是中国绘画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很多70后、80后的新锐画家,推出了新的色彩表现媒介和绘画形式,如直接用色彩表现情感,直接用光色代替色彩等,表现出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色彩观念、色彩运用正是在这种代代的传承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和整个时代的多元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具有一致性的。

2重构再生———当代绘画色彩时代特征之二所谓色彩的重构和再生,是指将已经形成的色彩观念打破,建立起一种新的色彩体系和色彩形式。这也是一个时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绘画色彩观的重构再生主要表现为中西色彩的重构、古今色彩的重构和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重构。首先,是中西色彩的重构,中西绘画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中国的传统绘画主要是黑白两种形式,黑色是母色,白色常常表现为留白,在对西方油画充分借鉴和吸收后,中国画家们开始将中国绘画的色彩体系和表现手法与西方的用色习惯和观念相融合,创作出重构再生的新作品。以赵无极和吴冠中的作品来说,他们的作品中就保留了中国绘画的用色习惯,黑色占有很大的比重,还经常使用留白,但是在这幅作品中,还在不同的地方运用了油画的技法和色彩表现,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也为中国绘画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次,是古今色彩的重构。这里的古今,包含西方的古今和东方的古今,西方的古包含写实色彩、光线色彩、抽象色彩等;东方的古包含对比色彩、写意色彩等。中国的新锐画家们成功的将古今融合,中西融合,使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夏晓芳、李天元、刘小东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画家,既有现实主义绘画色彩的魅力,又有时代色彩的单纯与明亮。最后,是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重构。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在美术史上先后出现了多个以色彩为主要标志和风格的流派。例如:写实色彩、印象色彩、抽象色彩等。在当代,这些风格和流派之间的壁垒早已被打破,已经有两个或者多个,重新再生出了一种新的风格和流派。如以靳尚谊、杨飞云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孙为民、刘晓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等,形成了一种新的色彩表现形式。同时,色彩在不同形式的绘画中会展现出不同形式的面貌,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新的材料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绘画中,如从油画发展而来的丙烯画,相对于油画来说,其色彩具有明亮、速干和透明的特点,给我们以全新的色彩审美感受。表现出了当代画家们的对绘画的独特思考和独特表现。

3快速流变———当代绘画色彩时代特征之三20世纪之前的美术史中,关于风格的流派,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印象主义等,每一个流派和风格都有几位影响巨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但进入20世纪之后,先后形成的风格和流派,有近五十个之多。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也直接影响到了当代的色彩观念,拿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来说,两者前后相差不过五十年的时间,但在色彩的运用观念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印象派追求光色的明亮效果,注重色彩本身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而新印象派则将对光色原理的运用发展到了极限,多用一些光学原理,近乎苛刻的表现光色效果。到了后印象主义,塞尚、梵高等人几乎将色彩当做了个人的情感表达工具,大胆而炽热。可以看出,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快速变迁,直接导致了色彩观念的改变,艺术形式变化越快,色彩变化就越快。其次,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画家们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才是一名画家,所以他们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某一年的流行色彩、季节色彩等,都会对画家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影响到他们的用色观念,如色彩的平涂、一次性色彩等,都是受到了当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绘画也因为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几经起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广泛和深入的联系,把中国艺术和外国艺术都放在了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中国艺术家和外国艺术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国家展览、国家文化周、艺术作品巡回展等层出不穷,使他们有了更多了解对方、学习对方的机会。从对方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进而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国家的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和鼓励艺术家们走出传统束缚的圈子,大胆进行变革,推陈出新,大大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他们无论是在创作内容、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等方面,都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导致了色彩观念的快速流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试想如果没有对光学研究的发展,可能美术史中就没有印象派的诞生。伴随着科技发展起来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色彩都扮演了更重要和更丰富的角色。特别是数码技术的快递发展,使得数字色彩发生了多次的变革,现在的3D绘画,只用鼠标一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数字色彩的这种便利、快捷正在为我们开启一轮新的色彩视觉盛宴。

4主观自我———当代绘画色彩时代特性之四这里的主观自我,包含色彩自觉情感的表现和色彩自我的情感表现。这也是当代绘画色彩的又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首先是色彩自觉情感的表现,因为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使得色彩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画家的一种自觉性。就像是歌唱家对自己的声音的控制一样,让我们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听出是哪位歌唱家在歌唱,即使掩住画家的名字,我们也能从他的色彩运用上推断出这是谁的作品。历史上接触的画家无一不是有着独特的色彩个性。这是画家们在一种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状态下的精神上的自觉,也是一种时代使命的体现,更是一个画家作品风格的重要表现。同时,在这种自觉之后,还有一种自我,这种自我是指画家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受和理解,继而选用合适的色彩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这种自我的表现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比重逐渐增大,也体现出了色彩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艺术家们在掌握了色彩基本的艺术特征之后,就有了一种审美的经历,在最初的创作中,无论是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收获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善于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体会,如从个体出发感受到的孤独、痛苦等,有别于上一代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反思,更多的表现出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也是一种创作观的表达。

二中国当代绘画色彩的艺术内涵

绘画特点范文篇2

正如小作者梁菲菲,年龄只四岁半,她在方寸洁白宣纸上,用大笔直竖长短,数笔淡墨作树杆,用小笔蘸浓墨从树杆向外出树枝,小笔淡墨画圈圈后,调绿色水染树叶,淡墨调赭石水画鸟的头和身及翅膀,配合浓淡墨的飞翼鸟肚嘴与眼睛,组成了两只小鸟向上欢快地展翅在郁郁葱葱的林间,画幅的右上方画一圆红色块,外加一圈淡红色,视为太阳冉冉上升,画面形象夸张,寥寥数笔,谓之《春天》。此画颇有童趣,意蕴着一颗幸福的童心写照。《小鸭嘎嘎》是五岁小作者冯震宇的现场即席挥毫之作,几只小鸭笔墨形态造型之中,笔笔见灵活,画面显得很自信,形象虽然在有意无意中变形夸张,但看得出他画的小鸭跃然纸上,其动作各异,并且每只鸭子都在几笔内完成。鸭脚,鸭嘴均用朱红色,颇见血肉感。如此意趣的情景中,“鸭声嘎嘎”真让人洗耳欲听,这正是鸭农养鸭致富的可喜情景,越看越有趣味。听培训老师说,此画的作者冯震宇的家,在不远的地方,就有鸭农的养鸭场呢,每天路过都能看到鸭子。冯震宇很喜欢鸭子,所以这幅《小鸭嘎嘎》就充满着自信和童真。《虾》的小作者刘嘉良,他六岁了,把一条条虾画得像水浪起伏,头粗身细尖尾巴,钳臂相连的大手和若干划水的脚,笔墨形态灵活清新有致,概括传神,栩栩如生,令人赞赏不已。听说小作者的父亲就是虾场的养殖能手呐。还有龙嫔的《养殖场里的螃蟹肥》,魏双东的《蕉村》,许彭画的西瓜《甜》,柯迪卡画的小女孩和一群小猪仔,题谓《数多多》等,整个培训班的儿童绘画作品,纯真可喜,鲜丽夺目,不胜枚举。我们将这些可喜的现象提到另一层面来说,更意味深远——其不但是反映了当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还反映着教育的意义和成果。

我们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发育过程就会知道,绝大多数的孩子从两三岁起,总是力图按自己的爱好要求去活动——此时的儿童美感心理开始萌芽。大千世界五彩缤纷,逗得幼儿们手舞足蹈,哼哼哈哈,点点画画,自为满足。到了童年时期,孩子们虽然没有丰富的文字上的语言学表达能力,但能用画来画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入学以后,这种兴趣经久不衰。儿童画最大的特点是用自己那特有的天真、新颖和自信的眼光理解世界,所以自信和个性使孩子们的画富有魅力。儿童为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画自己的所做、所想、所见、所闻,画过去、现在、将来、幻想和抱负。儿童的作品构思新颖,构图大胆,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童画既稚拙又朴实,画里所演示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对象和最关心的事物。那理解世界的独特心灵、趣味、想象、幻想和理想的画幅自由活泼,童趣浓郁,奔涌着童心天真烂漫、天趣、横生的激情,像蓓蕾含苞那么充满活力。儿童画的画面特点竟然和大画家的画有这么多的相通之处。就以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来说吧,他所画的《虾》、《蛙声十里出山泉》、《祖国万岁》、《雨耕图》等①。齐白石很多作品,其艺术之一就是用了童心的特点去观察世界,其作品概括夸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②。儿童就是天真烂漫,心地纯洁无邪,自然坦率,没有虚伪做作。孩童们看到的物体是最感动和最吸引自己的大体形状部分,而不太注意细节,用那未曾沧桑的稚嫩小手,挥动画笔把物象跃然纸上时,其造形简单概括,变形夸张,其表现得已是再度夸张了自己的感觉,可画童们都很自信。当然和大画家不同的是,童画出于年龄特性,其夸张、变形是一种无意的,是童画之天成,即天趣。大画家的作品则是精炼概括,高深造诣,意蕴成熟的技巧结果,而儿童的作品都是对事物所兴趣来作简单的观察表现而已。相比之下,这些儿童画当然不免显得不成熟的了。但这些不成熟的特点里,都流露出一种新鲜活泼的稚趣。其中优点和特点是儿童在作画时,无视时空关系的羁绊,海阔天空,任意驰骋。既不受成见的拘束,而很严肃认真;又不讲究什么绘画专业上的法度,而表现了自己的绘画艺术特长;取材、构思和表现形式,是那么自由、新颖乃至神奇;富于独创性的意趣形式和风格。从儿童画里还可看出其年龄段、性别、家庭环境等特殊点所涉及各自的艺术个性。儿童画作品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儿童的特点的同时,也悟出了道理,即孩童们都很有潜力,但也是“不培养不成材”,可以说,对儿童智商的提高,使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启发输导的教育结果,更是孩童们最佳心态的产物。要使天真烂漫、活泼好奇的、又贪玩而耐不住的孩子踏下心来坚持画画,当然绝非易事。儿童时期就像一张白色的试卷,考验着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水平!总而言之,充满童心、稚趣的儿童画,是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关怀爱护的。

于是乎,我们对儿童画具有较高的认识的同时,也把握了少儿时期性的各年龄段特征,对于成功地进行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搞好儿童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幼儿时期,即三至四岁小孩,由于成长的发育关系等,动作的有意识控制能力较差,但各种感觉器官发育已经完成,能通过感知感觉获得各种观念而形成人之初经验。又如童年期,即五、六、七岁儿童,一般能辩别事物的形状、颜色、比较大小、长短及空间位置,但是感知感觉的上盛能力发展尚未完成。再如八至十三岁的少年时期虽然还具有儿童的特点,但心理特征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对一些稍复杂的事物及事情判断,能独立地用根据进行论证,等等。了解少年儿童时期的各种心理特征,是为了扬长避短,选择儿童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提高智力投资效益,使儿童心理、生理等特征的不完善部分得到全面的开发,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为今后从事专门学习及与之相关联的其它科学及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绘画特点范文篇3

正如小作者梁菲菲,年龄只四岁半,她在方寸洁白宣纸上,用大笔直竖长短,数笔淡墨作树杆,用小笔蘸浓墨从树杆向外出树枝,小笔淡墨画圈圈后,调绿色水染树叶,淡墨调赭石水画鸟的头和身及翅膀,配合浓淡墨的飞翼鸟肚嘴与眼睛,组成了两只小鸟向上欢快地展翅在郁郁葱葱的林间,画幅的右上方画一圆红色块,外加一圈淡红色,视为太阳冉冉上升,画面形象夸张,寥寥数笔,谓之《春天》。此画颇有童趣,意蕴着一颗幸福的童心写照。《小鸭嘎嘎》是五岁小作者冯震宇的现场即席挥毫之作,几只小鸭笔墨形态造型之中,笔笔见灵活,画面显得很自信,形象虽然在有意无意中变形夸张,但看得出他画的小鸭跃然纸上,其动作各异,并且每只鸭子都在几笔内完成。鸭脚,鸭嘴均用朱红色,颇见血肉感。如此意趣的情景中,“鸭声嘎嘎”真让人洗耳欲听,这正是鸭农养鸭致富的可喜情景,越看越有趣味。听培训老师说,此画的作者冯震宇的家,在不远的地方,就有鸭农的养鸭场呢,每天路过都能看到鸭子。冯震宇很喜欢鸭子,所以这幅《小鸭嘎嘎》就充满着自信和童真。《虾》的小作者刘嘉良,他六岁了,把一条条虾画得像水浪起伏,头粗身细尖尾巴,钳臂相连的大手和若干划水的脚,笔墨形态灵活清新有致,概括传神,栩栩如生,令人赞赏不已。听说小作者的父亲就是虾场的养殖能手呐。还有龙嫔的《养殖场里的螃蟹肥》,魏双东的《蕉村》,许彭画的西瓜《甜》,柯迪卡画的小女孩和一群小猪仔,题谓《数多多》等,整个培训班的儿童绘画作品,纯真可喜,鲜丽夺目,不胜枚举。我们将这些可喜的现象提到另一层面来说,更意味深远——其不但是反映了当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还反映着教育的意义和成果。

我们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发育过程就会知道,绝大多数的孩子从两三岁起,总是力图按自己的爱好要求去活动——此时的儿童美感心理开始萌芽。大千世界五彩缤纷,逗得幼儿们手舞足蹈,哼哼哈哈,点点画画,自为满足。到了童年时期,孩子们虽然没有丰富的文字上的语言学表达能力,但能用画来画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入学以后,这种兴趣经久不衰。儿童画最大的特点是用自己那特有的天真、新颖和自信的眼光理解世界,所以自信和个性使孩子们的画富有魅力。儿童为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画自己的所做、所想、所见、所闻,画过去、现在、将来、幻想和抱负。儿童的作品构思新颖,构图大胆,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童画既稚拙又朴实,画里所演示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对象和最关心的事物。那理解世界的独特心灵、趣味、想象、幻想和理想的画幅自由活泼,童趣浓郁,奔涌着童心天真烂漫、天趣、横生的激情,像蓓蕾含苞那么充满活力。儿童画的画面特点竟然和大画家的画有这么多的相通之处。就以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来说吧,他所画的《虾》、《蛙声十里出山泉》、《祖国万岁》、《雨耕图》等①。齐白石很多作品,其艺术之一就是用了童心的特点去观察世界,其作品概括夸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②。儿童就是天真烂漫,心地纯洁无邪,自然坦率,没有虚伪做作。孩童们看到的物体是最感动和最吸引自己的大体形状部分,而不太注意细节,用那未曾沧桑的稚嫩小手,挥动画笔把物象跃然纸上时,其造形简单概括,变形夸张,其表现得已是再度夸张了自己的感觉,可画童们都很自信。当然和大画家不同的是,童画出于年龄特性,其夸张、变形是一种无意的,是童画之天成,即天趣。大画家的作品则是精炼概括,高深造诣,意蕴成熟的技巧结果,而儿童的作品都是对事物所兴趣来作简单的观察表现而已。相比之下,这些儿童画当然不免显得不成熟的了。但这些不成熟的特点里,都流露出一种新鲜活泼的稚趣。其中优点和特点是儿童在作画时,无视时空关系的羁绊,海阔天空,任意驰骋。既不受成见的拘束,而很严肃认真;又不讲究什么绘画专业上的法度,而表现了自己的绘画艺术特长;取材、构思和表现形式,是那么自由、新颖乃至神奇;富于独创性的意趣形式和风格。从儿童画里还可看出其年龄段、性别、家庭环境等特殊点所涉及各自的艺术个性。儿童画作品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儿童的特点的同时,也悟出了道理,即孩童们都很有潜力,但也是“不培养不成材”,可以说,对儿童智商的提高,使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启发输导的教育结果,更是孩童们最佳心态的产物。要使天真烂漫、活泼好奇的、又贪玩而耐不住的孩子踏下心来坚持画画,当然绝非易事。儿童时期就像一张白色的试卷,考验着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水平!总而言之,充满童心、稚趣的儿童画,是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关怀爱护的。

于是乎,我们对儿童画具有较高的认识的同时,也把握了少儿时期性的各年龄段特征,对于成功地进行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搞好儿童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幼儿时期,即三至四岁小孩,由于成长的发育关系等,动作的有意识控制能力较差,但各种感觉器官发育已经完成,能通过感知感觉获得各种观念而形成人之初经验。又如童年期,即五、六、七岁儿童,一般能辩别事物的形状、颜色、比较大小、长短及空间位置,但是感知感觉的上盛能力发展尚未完成。再如八至十三岁的少年时期虽然还具有儿童的特点,但心理特征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对一些稍复杂的事物及事情判断,能独立地用根据进行论证,等等。了解少年儿童时期的各种心理特征,是为了扬长避短,选择儿童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提高智力投资效益,使儿童心理、生理等特征的不完善部分得到全面的开发,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为今后从事专门学习及与之相关联的其它科学及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绘画特点范文篇4

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抽象;《呐喊》;爱德华•蒙克

一、表现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分析

(一)环境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社会的发展往往是影响美术风格流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艺术家作品灵感来源。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兴起,整个社会发展朝着城市化方向前进,对艺术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工业生产模式下的机械化与自动化不断威胁人类自身,在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社会中,一批艺术家时常感到精神压抑,内心恐慌,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人们思考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绘画领域不再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更加注重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二)文化因素。在20世纪德国兴起的表现主义,在当时是极具有革命精神的艺术思潮,波及整个文艺领域,许多表现主义的社团纷纷在德国成立。追溯其绘画的共同性,作品都带有较强烈的北欧色彩以及德国民族特征。通过了解北欧的民族特征能更好地理解表现主义产生的深层背景,北欧民族的最主要特征是“好动”,在绘画中体现为“表现”的形式。除此之外,北欧神话故事也影响着表现主义代表画家蒙克的作品。北欧神话描述的世界观与蒙克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吻合性———对于世界末日的担心与无可奈何。蒙克在绘画手法上,选择用一种偏执激烈的情感将这种世界观表现出来。

二、表现主义发展历程

表现主义成为国际性艺术浪潮的开端是在1905年。其以莱茵河为分界点形成两种不同的组织风格,野兽派与青骑士便是两种代表风格。在1905年,巴黎举办展览,评论家沃克塞勒批评马蒂斯等其他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中色调太过强烈鲜明、形体不严谨,批评其过度随意地对形体变形,将其称为“一群野兽”,野兽派便得名于此。1905年,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成立,社团在野兽派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法,作品反映生活的极端平淡与不安,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艺术表现———画面由粗放、散乱的笔触与大胆活泼的色彩组成。1911年,表现主义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在慕尼黑成立,社团注重对于精神的表现,反而削弱了对社会苦难的表达。一战后,表现主义以团队的方式在德国进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文艺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更是盛行于欧美各国,随后到30年代形成高潮,后热度逐渐减退,并且融入到文学中去。

三、蒙克艺术语言的形成

蒙克绘画的每一个阶段,随着环境心态的变化所表现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蒙克自述自己与死亡黑暗伴随一生。回顾蒙克一生,他一直在为生命以及自身的情感寻找一个发泄口。蒙克早期的绘画风格透露着阴暗与孤独,这种绘画风格与他的生活背景是离不开的。蒙克出生在北欧的挪威,他的童年生活不幸,蒙克的忧郁气质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亲克里斯蒂安•蒙克,父亲是一名随军医生,带有很强的神经质气质,44岁的父亲迎娶了22岁的母亲凯瑟琳。蒙克5岁时,死亡开始降临在这个家庭,祖父与母亲先后去世,母亲的死亡对蒙克造成了强烈打击,以至于很多年后蒙克对于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这一时期是他灵感来源的主要阶段,其以“死”为主题的系列画作皆来源于这一时期,他对于死亡与地狱有着异常的执着。蒙克的《死去的母子》《死去的母亲》都是以蒙克的这段经历为创作背景。死亡并没有随着母亲的去世而停止,在蒙克14岁时,最爱的姐姐因病去世,妹妹患有精神分裂症,在1885-1886年所创作的油画《病重的孩子》是对此段记忆的描绘,以家庭为主题的一些作品,画面大多晦暗阴沉,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期(1889-1909年),蒙克居住于法国,他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阅历与绘画水平。这一阶段蒙克创作了大量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如《吸血鬼》,体现了蒙克的浪漫情怀。这一时间蒙克创造出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画作“生命组画”,享誉世界的《呐喊》便是其中到的一幅。在晚期时,蒙克迎来了绘画生涯的转折点,他的作品得到了社会上的一些肯定,绘画风格发生转变,画作风格更加洒脱质朴,充满田园生活气息,如《花园里的苹果树》《栗树花盛开的街道》。蒙克一生大部分的作品是围绕生命、爱情、死亡、困苦创作的。

四、关于《呐喊》

《呐喊》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与19世纪末创作的“生命组画”中的一幅,画作以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创作,与1892年所作的《绝望》以及1894年所作的《忧虑》共同组成“呐喊三部曲”。《呐喊》是蒙克最负盛名的作品,蒙克在这幅画中,把人类极端的恐惧与对世界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呐喊》创作过程

《呐喊》作为蒙克的代表作品,并不是只有一个版本。蒙克曾在1893年创作最早的蛋彩画版,在这之前,“生命组画”中《绝望》一画与其构图相似。蒙克在这一基础上又创作了其他版本,用德文将作品的名称写在画作的下面。之后的两年,蒙克的绘画方式以作品的重复创作为主,他一向喜欢将几年前或者更早的作品拿出来重新创作一番,运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翻新某一幅作品。在构图不变的情况下,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态以及绘画手法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相同的一幅画传达出来的气韵、风格将会大不相同。

六、《呐喊》的艺术语言

(一)构图的表现。“呐喊”在挪威语中意为“尖叫”,也有“呐喊”这一意思。在赏析这幅画时最具冲击力的主角能让观赏者直观地感受到毛骨悚然的感官刺激,甚至不能确切地称主角为人,其更像是骷髅与幽灵,可以谨慎地称之为形象。我们可以将这一形象看作是蒙克本人。这一形象并没有明确的形体特征,基本没有外貌,也并不符合于人体结构与比例,更是无法判断他的性格。他用一种诡异的、弯曲的姿势面向前方。在画面的最左边,有两人与主角逐渐分开,暗示着他好像是从两人身边刚刚经过,向着栏杆的方向前进,他双手捂着耳朵,故意遮着周围的声音,远方行人、两只小船、教堂的尖塔与主体物形成对比,让观赏者感受到孤独感紧紧地围绕他。蒙克在创作时将这一形象高度夸张,整个人物都是漫画式的,故意扭曲的面孔、圆睁的双眼与深深凹陷的脸颊,这个形象可以说接近一个尖叫的鬼魂。在构图上,除了主角外,另一物体就是在主体物的后面,一条斜插进画面的栏杆,与道路形成强烈的透视感,给观赏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二)色彩的表现。西方传统绘画在色彩上十分注重现实性,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因此画面要反映客观实际,体现色彩光影。表现主义与此相反,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用一种大胆的色彩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呐喊》这幅画采用夸张的红、蓝、黄构成基本色调,整个画面呈现板块化,蒙克在大致接近真实性的基础上,将现实生活中黄色的地、蓝色的水、橙红色的天空都进行了夸张的处理。这几种色彩放在一起呈现的画面效果是沉闷的。红色的天空代表着激情,寓意着血色、危险与死亡;黄色的大地体现着人物对世界的忧虑不安与彷徨并且含有暴力的意味;蓝色代表着忧郁,这种颜色还出现在人物衣物上。用蓝紫色点缀亮部,黄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补色在画面相互矛盾与对立,这种补色在画面中多次出现。(三)线条的表现。从蒙克的画作中总是能看到许多扭曲的线条,大量扭曲而绵延的曲线让画面呈现一种动荡不安的律动感。《呐喊》中人物、天空以及河流被融合的线条分隔开,线条服务于整个画面,画面因线条而呈现一种旋转、粗犷、强烈的节奏。《呐喊》中用蒙克用视觉的特征来代替听觉的感受,将声波进行图像化的表现,把尖叫这一听感变成一种可触到的视觉感受。《呐喊》中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服务于那一声尖叫刺耳的声音,将抽象意象表达到了极致,如此,作者将画面中的孤独与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呐喊》的再创造

《呐喊》中的人物可以说是代替人类对整个世界发出呐喊。作品原本的名字为《自然的呐喊》,这幅作品不是对于某个特定时空的某一声呐喊,而是蒙克在代替世界中的每一个深处忧虑中的人类呐喊,正是这一用意使得《呐喊》这一作品享誉世界。在21世纪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用着“呐喊”的表情包,由栗田穣崇(日本)所创造的emoji、苹果公司的iOS系统让这系列表情包席卷全球。《呐喊》逐渐超越了绘画艺术范畴,成为整个艺术文化的宝藏,对于现在视觉艺术以及流行文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八、结语

回顾蒙克的艺术生涯,创作的主题似乎都与死亡、痛苦与忧虑相联系。他所处的社会处于世纪之交,工业革命带给人们更广的探索空间,蒙克也是深受其影响。从蒙克多幅自画像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通过研究蒙克《呐喊》绘画语言,更加深刻地了解蒙克可知,正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而成就了他。同时,蒙克的绘画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在生活中汲取灵感,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在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宋玉成.外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2]爱格尤姆.蒙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3]巴尔.表现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盛百卉.表现主义艺术溯源及精神内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8).

绘画特点范文篇5

绘画通过其所具有的形象以视觉的方式进行展示,而新闻的要求是要体现新闻事实以及新闻人物在形象上所具有的视觉感,绘画有着文字语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绘画语言概述

绘画语言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存在的,它指的是作者以状态记录、认识反映、信息传达或者思想表现为目的,通过笔、墨、纸以及颜料等诸多材料工具作为物质载体的运用,以造型艺术方式为依托,实现对视觉体验的一种表达。因此,绘画语言的应用能取得其他语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绘画语言从其产生来看,是以形体、色彩、光色、明暗等构成一件作品的全部因素并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绘画语言是作为绘画艺术构成中诸多可视因素存在的,这些可视因素通过有机形式的方式来体现。绘画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表达,如何表达等是没有既定的模式或者种类的,有着很多尝试和探索的空间。其在具体的运用上有着极其广泛的途径,只要符合绘画本身的规律要求,不受题材、语言以及表达形式的限制,多种绘画语言方式都可以在实践中运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创作手段与目的绘画语言,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具体包括媒介、文化传统、个体特征以及时代背景等。绘画语言所依托的物质基础,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创作者的思想、性格、个人阅历等诸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一起形成了绘画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与内容。

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是与绘画语言自身特点分不开的,同时也与新闻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的概念。新闻美术指的是通过美术手段在新闻中的应用来有效地调动读者在视觉方面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从而有效地增加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则指的是绘画语言通过在新闻美术中的应用,实现对读者的视觉注意力和想象力的调动,进而增加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方式。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形式有图片、漫画、图表以及速写等,同时具有绘画语言特点的标题、颜色以及新闻的版式等也属于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方式。在新闻美术的具体运用中,绘画语言以其独有的视觉效果给读者极大的感染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方式也不断地发生着变革,从目前的新闻美术来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的运用中越来越便捷,计算机图库中所存在的大量图片以及美术作品图片,使得新闻版面的设计人员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确定出符合其新闻表达要求的绘画语言。同时,Photoshop等软件的应用也给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带来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了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所具有的优势效应。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前景。在新闻美术发展的前期,绘画语言由于受到摄影等技术工具的限制,还无法清晰地将照片应用在新闻美术中,这使得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伴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语言在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颜色、图片背景和内容等的选择,表达出其要说明的思想与内容。

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原则

将绘画语言的作用和新闻美术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强调的是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发挥新闻美术在报道新闻上的独特视觉功能,比如说漫画、时事连环画、速写等新闻美术形式。新闻美术中的绘画语言是应用于新闻美术的语言,它运用美术所特有的人文精神表现方式来调动读者的视觉注意力和想象力,以增强报纸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的运用中应具有新闻性。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的运用中应确保达到新闻所要求的“新”与“快”,也就是说应具有一定的新闻性。从题材的选择上,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重点不是作者展示自身的创作水平与风格,而是有效地将新闻内容传达给读者,因而要求创作者应有较强的新闻意识,一旦有新闻美术所需要的灵感被激发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绘画语言表达出其所要向读者传达的信息。

绘画特点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学习方式的转变文化传承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

绘画特点范文篇7

1仔细观察,提供发言权,创设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说曾经说过:“培养教育和种花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用于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叫做因材施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有了解了幼儿的个性特点,才能对幼儿教育有发言权。1.1为幼儿制定合适的观察量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绘画水平,设计以教学活动中中“幼儿表达表现”为重点的观察量表,从而来记录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情况,如:举手情况、动手能力、作品呈现、自我表达等。例如,用观察量记录幼儿的绘画表现,在小班绘画活动《甜甜的水果》一课中,教师准备白卡纸、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排笔和拓印泥,在量表出能出现多种绘画技能,比如用排笔蘸了颜料在白纸卡上画出各种水果;用手指直接蘸了颜料在纸上按压,还可以用其他工具在颜料盘中蘸颜料进行拓印。在幼儿活动操作过程中,有些孩子始终用一种方法绘画,有些则用多种方法进行绘画。教师根据观察幼儿记录的量表,能完整的看到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为接下来的绘画教学做准备。1.2根据量表全面分析。观察量表的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幼儿在绘画中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教师进行数据统计后,再对小班幼儿绘画活动中体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思维能力的状况了。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小班幼儿活动是幼儿园中各种创新活动开始出现的阶段,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在思考的时候想法比较脆弱,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让孩子自主发挥,不应设置条条框框和局限性。另外,小班幼儿的思维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偶发性的,所以在动手期间会导致断断续续,不稳定的状态。在此,教师不易过多干涉儿童在绘画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而是让他们慢慢体会思维的过程,不管是完整的、还是有缺陷的创作成果,都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2教育观念转变,体现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经的“喂鸡”事例中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像喂鸡一样,强迫学生去学习,应该让学生自由学习,这样才能得到更加良性的效果。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在绘画的时候甚至连笔都拿不住,更不用说对直线、曲线、形状的控制了。所以,在小班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制定适合小班幼儿绘画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才能在学习中慢慢消化,实现在学习后能举一反三,进行创造。2.1小班绘画教学以体现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在当下一些教育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教师为教,学生为学,教师们评价学生作品的标准没有注意个别差异,而已统一划分。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幼儿的绘画活动方式陷入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其思维发展不成熟,自主能力较差,最终导致幼儿的绘画作品如出一辙,缺乏创新性。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激发,主动学习能力的丧失,没有给幼儿提供创造性的空间,直接扼杀了幼儿想象力。真正的绘画活动,是以诱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让孩子在绘画活动中能够独立思考并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创造力得到发挥。2.2根据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制定绘画教学内容。在教学前,教师通常都会进行教学备课。但在小班幼儿教学中,备课不单单是“备”,而是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幼儿的想象力做出灵活的转变,从而鼓励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螺旋线》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案:首先,在上课前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觉得螺旋线像什么?虽然预测的绘画内容是小蜗牛。但幼儿更多的回答应该是棒棒糖、风车、摩天轮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及时转变教学前的预测,要根据幼儿对螺旋线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由此可见,教师在小班幼儿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幼儿的思维发展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活动模式,鼓励幼儿敢想、敢说的精神,从而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并在不断的引导中使其独特性得到发展。

3提供适宜的环境,提升创造性思维成长空间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曾提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这三部分达到和谐、自然的状态,才能萌生出更好的创造。这种理论适应于小班教学中,指的是幼儿的想象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启蒙,更良性的发展。幼儿运用工具的过程,不仅能训练其动手技能,还是培养绘画创作的重要过程。教师在绘画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绘画能力层次的不同,提供多层多变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多样性的需要。

4结语

绘画特点范文篇8

关键词:综合材料;当代绘画;应用

将综合材料与当代绘画相结合,能够实现美术行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使得当代美术作品更好的迎合社会群众审美观,凸显当代艺术家美学表现力。而在当代艺术家开展绘画活动时,不仅需要考虑绘画意境和艺术品保存年限,还应考虑综合材料到当代绘画中的过渡途径。强化综合材料与当代绘画之间的衔接性,确保艺术家能够按照自身思维方式和绘画意识选取适当的综合材料,彰显当代绘画美学内涵。

一、综合材料的产生

对于当代绘画中应用的综合材料来说,其具备来源广泛和实用价值明显的特点。在当代绘画中应用综合材料,能够转变传统绘画潜藏的弊端,使得绘画艺术得以彰显。从当代绘画的角度出发,应用适当的综合材料还能打破画种之间的阻碍,使得各类画种相互融合,借以创建出更符合人们审美观的新型绘画艺术。而且同一幅画作中往往会应用不同材质的材料,以落实综合材料合成创作的目标,优化艺术家现有思维,确保艺术家能够在绘画过程中获得乐趣。很多人认为当代绘画中应用的材料较为复杂,导致综合材料获取难度增加,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其实艺术家大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寻适合当代绘画创作的综合材料,或者将生活中物品直接用在当代绘画创作当中,改善传统绘画中材料稀缺的缺陷,使得当代绘画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出现代化艺术主义。

二、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

艺术家创作当代绘画作品之前,不仅需要按照自身绘画作品创作意愿选取适当的材料,还应保证艺术家对各类材料有所掌握,借以保证艺术家能够按照自身绘画要求选取适宜的材料,使得当代绘画作品创作高质量开展。此外,还需要分析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阐述综合材料实用价值,继而凸显当代绘画作品艺术内涵。

(一)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与传统绘画相比,当代绘画的着重点不仅表现在画作色彩搭配和绘画意境上,还表现在画作机理效果和整体情感等方面上。因此,艺术家在进行当代绘画作品创作时应结合自身现有情感设计出新的画作机理,赋予当代绘画作品立体化特征,更好的提升当代绘画作品艺术层次。很多古典艺术家会在笔触变化和应用刮刀的条件下营造独特的画作机理,尽管这一做法能够改善传统平涂色彩绘画的弊端,但是所营造出来的画作机理过于平淡,不能通过画作表达出艺术家现有思想,难以满足我国绘画艺术综合发展需求。而当代艺术家在创建绘画机理时会在其中应用白粉和乳胶等材料,应用这两种材料所制作的绘画机理不仅具备较强的真实性,还能更加直观的凸显艺术家真实想法和绘画功底,更好的传承当代绘画艺术。此外,还有一些现代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还会使用到工业品、手工制品和生活用品等材料,并在各类材料支持下反映出当代绘画作品的实质内涵,借以抒发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确保艺术家在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能够在其中融入自身最为真实的想法,从本源上提升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实用价值。由于不同材料的本质和物力形态等方面各不相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格调也存在差异,因此,当代绘画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现有材料物理属性和其他方面因素创建合理的绘画方法,在提升绘画创作水平的同时,确保各类材料在当代绘画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富有生活痕迹的材料来说,将这类材料与当代绘画相结合,还能够赋予艺术家和观赏着一定生活感悟,使得观赏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艺术家创作当代绘画作品时投入的情感,借以保证观赏者对当代绘画作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感悟。从艺术格调的角度出发,明确材料之间所表达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每一种材料在当代绘画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在当代绘画艺术家选取综合材料时,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材料在绘画作品中的应用价值,继而在当代绘画当中凸显各类物质材料本质特点,从而实现当代绘画创作价值提高的目的。

(二)在当代绘画性能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当代绘画作品综合性能与材料特性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选取当代绘画材料时,应从材料艺术观念和展现形式这两方面入手,尽可能选取与画作整体意境相匹配的材料,使得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当中取得广泛的应用。对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材料来说,不同材料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和功用特点各不相同,其带给艺术家和绘画作品观赏者的视觉感受和纹理特点有一定差异。因此,将综合材料应用于当代绘画当中时,还应考虑综合材料固有特性,并根据综合材料固有特性分析材料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官,借以在当代绘画中应用符合画作意境的材料,更为细致的表现出当代绘画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尽管应用于当代绘画中的材料有很多,但是由于不同材料所表达的情感属性和艺术魅力不尽相同,这也说明任何绘画材料都具备无可替代的特点,也就是说同一幅画作在配合不同材料时,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表象机理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当代画作创作时,能够对不同介质材料质感、纹理、颜色已集齐艺术格调实施有效分析,或者分别应用不同材质的材料进行当代绘画作品创作工作,赋予每一幅画作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打破传统艺术层次对美术作品的限制。在突出美术作品情感和画面美观性的同时,确保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起到突出主题和性能彰显的作用。

(三)在突出绘画语言中的应用

一幅好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特点,还能够反映出艺术家在绘画时的感悟。也就是说观赏者在赏析当代绘画作品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的心理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出当代绘画作品所表达出的真实意境。而在综合材料的支持下,能够在提升当代绘画作品整体美观性的同时,使得材料拥有更深刻的意义。而且在时代的变迁下,科技手段在当代绘画中也有这鲜明的作用。因此,在选取材料进行当代绘画创作时,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各类材料实施综合评定,据此选取更符合画作意境的材料,从而避免当代绘画创作时产生缺陷,借以保证当代美术作品能够满足广大人群审美观要求。将综合材料与当代绘画相结合,能够在追求当代画作真实性特点的同时,借助综合材料将艺术家的真实感悟清楚的表达出来,表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文化内涵,使得美术作品表象与艺术家真实想法处于相互衔接的状态。尽管在综合材料的影响下,会导致传统艺术受到冲击,但是在这种条件下还会实现新旧艺术层次不断更迭的目标,以为美术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继而打破才传统艺术层次对艺术家综合绘画能力的限制。加上综合材料涉及多个分支,不同材料的艺术内涵和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内容也是不同的。其中材料的展现方式一定会与现当代艺术的构成法则相融合,引进国内外绘画的手法和创作的理念,吸收新时代新思维的材料效果,将综合材料艺术语言的特色变得更具特色、更明确,这会使创作在视觉感受上更富张力。在扩展各类材料在当代绘画中应用范围的同时,转变固有绘画模式的弊端,缩小国内外美术创作之间的差距,推进我国当代绘画行业良性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我国绘画艺术在不断更新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对于绘画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应用一系列新型材料,强化不同画种之间融合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代绘画美观性和艺术内涵的同时,凸显当代绘画实用性艺术格调。此外,上文还通过多个方面阐述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强化艺术家对综合材料的了解,确保艺术家当代绘画创作水平有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凡.浅析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J].艺术评鉴,2018,(15):72-73.

[2]邓力.浅谈综合绘画中材料的发展和艺术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杨晶瑛.论综合材料在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的表现与运用[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绘画特点范文篇9

[关键词]青年美术家;蒙古族题材作品;艺术特点

很多青年美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坚持以民族素材为基本的创作元素,而且不少的青年美术家将蒙古族作为了自己民族题材作品创作的基本素材库。对这些青年美术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会发现,他们的作品拥有显著的艺术特点,而且其特点不仅表现在作品的整体架构方面,还表现在思想和文化表达层面。对青年美术家的蒙古族题材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会发现,他们的作品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与蒙古族的文化有显著的关系,与蒙古族的生活环境有显著的关系,还与蒙古族的现代化发展有显著的关系。

一、蒙古族题材绘画和草原文化

从具体的研究分析来看,青年美术家有关蒙古族题材的作品主要是蒙古族题材绘画,要探究绘画的艺术特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蒙古族题材绘画。从相关的研究分析来看,所谓的蒙古族题材绘画是中国绘画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反映了草原人民的生活状态,是描绘草原生活情节的绘画,是运用草原典型形象表达内心情感及艺术趣味的绘画。从这些绘画的文化表现分析来看,其集中体现的是草原文化,而具体的草原文化指的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所以在蒙古族题材绘画中,草原文化的表现非常的丰富。

二、蒙古族题材绘画的研究总结

蒙古族题材绘画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相反,在20世纪便有众多学者和画家参与到了蒙古族题材绘画的创作和研究中。从记载的资料来看,20世纪90年代,国内大批艺术工作者以蒙古族题材的美术作品反映了内蒙古独特的风土人情、建设成就和民族同胞在新时期的新式生活,不仅弘扬了草原文化还为繁荣社会美术事业而奉献力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副主席曾说:“马背民族和草原题材是影响一大批艺术家一生的创作素材而草原绘画以丰富化和多样化的草原文化普遍而博大,是所有拥有草原地貌的各省市区的一个共同关注的命题。”作为草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题材绘画以丰富化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为草原绘画的继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表现方式的丰富化及各种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融合使草原绘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加之绘画新生代在作品中的运用,成就了草原绘画的全新状态,更加增添了草原绘画的面貌。在内蒙古草原绘画中,艺术工作者将草原绘画的题材、种类、表现方式及绘画语言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将蒙古族题材绘画与新时代精神融合,同时新的社会面貌和文化环境更加促进了蒙古族题材绘画的表现。中青年艺术家在老一辈艺术家开拓草原绘画的基础上,将更多的人文精神、情感意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注入到草原绘画中。例如艺术家刘大为的《漠上》《晚炊》、妥木斯的《垛草女人》《远方》、刘亮的《马背人家》等,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祖国北方草原特色、蒙古民族风情,反映草原人民的生活状态。国内大批艺术家通过草原绘画,对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草原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草原文化的现展等基本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再现,论证了草原蒙古族题材绘画在草原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内蒙古草原绘画不仅是给观者带来草原风情、民族风情、更重要的是直观再现草原文化,深深体现了内蒙古蒙古族题材绘画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蒙古族题材绘画作为中国艺术文化表现的载体,直观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构成的中华民族绘画的发展脉络和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

三、青年美术家蒙古族题材作品的艺术特点

对青年美术家蒙古族题材作品的艺术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表现语言方面。以下是对两方面特点的具体总结。

(一)内容方面的特点

就内容方面的表现来看,整体特点是以表现浓郁的蒙古族特色为主。就此特色的具体展现来看,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青年美术家在描绘牲畜方面突出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生命的尊重。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和动物共同生活,所以动物不仅仅是他们的财富,更是他们的伙伴,所以在蒙古族人眼中,动物和人类具有相同的命运和价值。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和动物的关系比较亲和,所以在青年美术家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会着力进行草原以及马群、羊群等的刻画,与之相比,其对人物的具体描摹反而存在着模糊性,这种创作方式对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传统等进行了集中的体现。总的来讲,在青年美术家的作品中,他们着力表现的是蒙古族这一族群与草原这个大环境的关系,所以整个作品更强调自然与环境。其次是青年美术家通过对蒙古题材作品的创作实现了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扩大。北方游牧民族性格豪爽、胸怀坦荡,不仅蒙古族如此,鄂温克族等也是如此。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令人向往和着迷的,其集中展示了草原文化的魅力。以蒙古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了草原文化,观赏者在欣赏蒙古族题材绘画作品的时候会被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从而实现文化影响的扩大。近年来,随着青年美术家数量的增多和他们作品创作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表现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作品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随着大众认知的加深,蒙古族文化以及整个草原文化的熟悉程度显著提升。简言之,青年美术家的蒙古族题材作品以蒙古族文化表现为主,实现了蒙古族文化的扩散和影响的扩大。

(二)表现语言方面的特点

对青年美术家蒙古族题材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做分析会发现其还突出体现在表现语言方面。对青年美术家的具体作品创作进行分析会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阶段,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方法、艺术语言和形式感方面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对艺术观念变化的反映。从对比分析的结果来看,蒙古族传统美术家在创作中进行内容的表现,多强调的是自然的真实再现,但是青年美术家的具体内容表现却呈现多元化趋势,最主要的趋势是表现语言由写实开始向写意方向发展。在具体的作品创作中,青年美术家利用各种媒介的语言韵味和蒙古族审美要素相契合的特点会当代蒙古族人的生活状态进行表现。分析具体的作品会发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有追忆,有彷徨,有对未来的向往,也有对当下的思考。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思维逐渐活跃的青年美术家还进行了多种风格的尝试,所以作品有效突破了原有的模式,更多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有所展现。总的来讲,在表现语言方面,更多的青年美术家利用写意抒情的方式做表现,这使得具体的作品在思想性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年美术家在蒙古族题材作品的具体创作中,一方面着重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使用了更多的现代化方法,所以整体作品的艺术特点更加的突出。分析研究青年美术家在蒙古族题材作品创作中的具体艺术特点,这不仅对作品的分析有积极的意义,对青年美术家的具体研究也能起到非常突出的现实效果。

参考文献:

[1]长青.蒙古族题材绘画中的人物特色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8).

[2]丁佳,李聪玲.浅谈蒙古族题材版画创作的优势与保持[J].明日风尚,2017(9).

[3]郭健.浅谈蒙古族地域题材动画与新媒体结合和创新[J].明日风尚,2017(11).

[4]丁琪.为母爱而歌———浅析玛丽·卡萨母与子题材油画作品的艺术特色[J].牡丹,2018(35).

[5]郝学峰,刘佳.元代蒙古族服饰的文化艺术特征[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7(6):80-81.

绘画特点范文篇10

[关键词]传统绘画;陶瓷装饰;影响;表现手法;融合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将其与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能够将传统绘画艺术的时代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在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不断创新陶瓷工艺的表现形式,陶瓷工艺在融合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也融入了时代特点,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一、传统绘画与陶瓷装饰的结合

唐代以前,所谓纯粹的绘画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至宋元时期,随着绘画材料的丰富、文人的积极参与,绘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绘画大多是运用毛笔、水墨配合颜料和宣纸来进行创作,而且在传统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人们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将传统绘画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传统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将传统绘画分为工笔画、写意画、白描画和水墨画等。除此之外,人们在创作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画作不同的表现内容,将中国画分为山水画、人物画以及花鸟画等。传统绘画在内容表现方面相当丰富,同时绘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例如,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重视书画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期,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其装饰题材以折枝花为主。宋瓷上的牡丹花纹构图严谨、姿态生动、变化适度、造型优美,创作了“喜相逢”的图案构成形式,别具风采。元代青花瓷器色彩单一、简洁。明代瓷器上的绘画则是当时装饰艺术的最高点。中国传统绘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了不同的绘画特点,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再加上受到当时宗教和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绘画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传统绘画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陶瓷工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文化史上,陶瓷工艺的发展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和历史悠久的佛山等古城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描绘了美妙的一笔。宋朝,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陶瓷等日用品贸易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国外上流社会均以使用中国陶瓷作为身份的象征,此时中国陶瓷成为贵重的日用品,因此我国当时陶瓷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且提高了陶瓷的流通数量。随着国内外对陶瓷需求的不断增加,陶瓷工艺开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从我国目前发掘出的文物来看,宋朝陶瓷工艺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宋元明时期,中国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流向海外。陶瓷业的发展与陶瓷工艺息息相关,在陶瓷工艺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绘画艺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的传统文化与哲学观念,代表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在传统绘画的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微观察,并且能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借景抒情,因此在创作山水画、花鸟画的过程中,创作者应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通过托物言志的绘画表达方式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凸显出来。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上,宫廷贵族注重精致的工笔描摹,文人士大夫更加注重写意。反映在瓷器装饰上也是如此,所以产生了官窑和民间瓷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官窑和民间瓷在装饰题材方面千差万别,从而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不同的需求。陶瓷装饰与传统绘画艺术的结合,使得陶瓷装饰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陶瓷艺术在表达方面更具独特魅力,其能传达某种教化作用或陶冶情操,将我国独特的艺术文化充分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准确地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标准。对于陶瓷工艺而言,融入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展现陶瓷工艺的时代感,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突出陶瓷自身的特色。我国陶瓷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陶瓷制品。在艺术鉴赏方面,陶瓷制品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陶瓷工艺中融入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不仅能推动陶瓷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我国历史来看,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与陶瓷息息相关。从各地区出土的各个时代的陶瓷制品可以看出,很多都装饰着精美的绘画,与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绘画艺术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说明陶瓷不再仅仅是日常使用的器具。除此之外,陶瓷制品也见证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所以,陶瓷创作者应该掌握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并且运用在陶瓷创作当中,这样才能够使创作出来的陶瓷作品更具时代魅力,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陶瓷业的发展。要想更好地将传统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融合到一起,就应该仔细观察传统绘画的塑造手段和表现手法,并且结合当代的绘画表现形式,灵活运用于陶瓷装饰中。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离不开陶瓷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也会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继续发展下去。但是,在我国陶瓷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陶瓷创作者也应该融入现代文化,不断创新,笔墨当随时代,工艺美术也一样,要有时代特征。陶瓷在当今社会的用途不仅只是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同时陶瓷涵盖的观念也不只是传统的实用和美观,更重要的是将传统绘画艺术与陶瓷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载体。现代陶艺的作用除了能够扩大传统的艺术属性之外,同时也能使陶瓷工艺在审美领域发挥作用,从而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创新了我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很多外销瓷就融合了东西方的绘画表现手法。19世纪,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州等地区,汇聚了大批画家。20世纪初,景德镇陶瓷工艺也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陶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陶瓷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体现。陶瓷工艺的传承象征着我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陶瓷文化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传统绘画对陶瓷装饰的影响和提升作用

(一)功能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

为了能够将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融入陶瓷工艺中,陶瓷创作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使陶瓷作品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对情感和审美的追求。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与陶瓷设计完美结合,使陶瓷工艺既具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又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一件优秀的陶瓷作品,能让使用者获得情感的愉悦,能提升环境空间的美感和档次,因此陶瓷在人们品味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绘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将白描技法合理地应用在古彩线描中,再加以装饰,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透露出古朴典雅之感。20世纪50年代,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和技巧乃至装饰方面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陶瓷绘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绘画的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了现代手法,将粉彩与古彩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二)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结合

在将陶瓷工艺和传统绘画艺术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工艺要求和艺术的最佳体现。在陶瓷创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和利用具有自然美感的材料,并且要将材料当中的美感保留下来,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通过陶瓷向人们传达其真正的魅力。在陶瓷工艺中融入传统绘画艺术的创作手法,可以将传统绘画自然的特点表现出来,将自然中的美和艺术与陶瓷本身的质感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而且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传统绘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绘制青花的手法与传统绘画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很多陶瓷创作者在陶瓷装饰中绘制青花时,都会受到传统绘画的影响,同时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传统绘画最为贴切的一种展现形式,受传统绘画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青花是创作者情感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四、结语

将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也可以促进传统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陶瓷工艺中融入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也可以提升陶瓷作品的美感,从而使传统绘画的影响力借助陶瓷的流通得到显著的提高。在陶瓷创作过程中,为了展现出传统绘画的意蕴,陶瓷创作者应该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掌握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传统绘画艺术和陶瓷工艺融合的方式,使陶瓷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小华,王景艳.中国传统绘画对陶瓷工艺美术的影响初探[J].天工,2021(1):44-45.

[2]包园.传统工艺与陶瓷绘画技法创新[J].景德镇陶瓷,2019(3):12-13.

[3]史志云.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分析:以陶瓷工艺美术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7(9):131-132.

[4]陈金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陶瓷工艺美术的影响思考[J].明日风尚,20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