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1:07:49

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范文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基层环境教育

从某种层面来看,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时候都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但这却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我国而言,若想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问题,就必须依靠所有公民的共同努力,而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则是实现这一切的基本前提。因此,对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展开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环境保护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若从环境地理学的领域来看,环境保护指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那些将会面对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加以解决,从而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能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若从环境保护学的领域来看,环境保护指的是人类为了避免环境遭到破坏或环境中的事物产生变质而做出的保护行为;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可以称作是人类为了实现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从而将自然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解决,确保自身和自然环境之间保持一个和谐、稳定的关系。本文所提到的环境保护,主要拥有三层内涵: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对土壤、大气层、水体的保护等;二是对居住环境的保护,如村庄、城市等;三是对地球生态体系的保护。

2提高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策略

2.1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提高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项周期较长、有系统化特点的工作。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而国家内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履行自己在保护环境上应尽到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通过法律的方式对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各方面内容加以强化,并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落实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一定要将公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确定出来,并贯彻和落实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公民参与原则,为所有的公民赋予保护环境的权利,将环境权益转化成每个公民自身享有的权益,如清洁权、通风权、美景享受权、阳光权、环境决策权等。尽管目前阶段环评审批部门已经用法律的方式确定了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但这些政策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落实,这样才能使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公民参与权具有可靠性。另外,环境保护法律还应当对公民参与环境规划权和公民参与环境信息权加以完善,加快环境保护工作的民主化进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公民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时能够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环境保护信息应实现透明化。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除了要将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加以落实之外,还需要督促环境保护信息走向透明化,这样才能让公民得到环境知情权,使每一个公民都能直接进入到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为体系当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为体系里面的各项内容全部透明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明确地规定具体的公开方式及公开程序,使《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能够拥有坚实、可靠的根基。除此之外,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当以人性化、大众化作为交流信息的基础,建立一个用于传播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传播环境保护信息的方式,来加强对公民的环境教育工作,并加大对环境信息的传播力度,在保证环境信息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环境信息的数量,使公民能够通过更多不同的渠道来搜集和了解环境信息。例如,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公众平台,对公民在平台上对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的意见进行答复和归纳,对于一些建设性较强、可行性较高的意见可以加以采纳,在这种互动交流的模式下,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显著的增强。2.2加强对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若想全面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除了要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机制加以完善之外,还应当加强对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无疑是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首选渠道。由于受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对于环境教育的开展都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在环境教育上都没有制作出一套系统的教育计划或方案。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少部分的中小学已经逐渐开展了一些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活动。例如,陕西省渭南市的实验小学就经常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放映与环境有关的电影等方式,来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扩散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鼓励学生们针对所参加的活动和所观看到的电影来发表自己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提出保护环境的意见,在这种环境教育下,该学校的小学生都形成了非常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会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帮助[2]。加强基层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社会上的每个群体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基层环境教育作为实现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政府及相关单位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基层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向基层传递最新的环境保护信息,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社会化,环境意识实现公民化。通过对基层进行环境教育,使环境保护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而公民的环保意识也自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公民也会更愿意主观地参与到社会上的各项环境保护活动中,从而为环境保护工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2.3加强对雾霾问题的治理。[4]近些年,雾霾问题成为环境保护领域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当加强对雾霾问题的治理工作。雾霾问题的出现,通常与公民的消费模式以及消费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转变公民以往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帮助公民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实现公民的环保出行。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地督促社会上的各个企业展现出绿色的营销形象,并参与到为公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的活动当中。例如,企业应尽量选择绿色的原材料来设计产生,实施绿色化的产品生产工作,并在生产出的产品封面上粘贴带有绿色回收循环含义的标志,根据循环经济所提出的标准来生产产品,从而提升产品中的各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在雾霾问题的治理上,京津冀一体化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这些地区的政府严禁公民进行任何的焚烧垃圾或焚烧秸秆的活动,这极大地缓解了之前存在的雾霾现象。这就表明,帮助公民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改变公民的消费模式,加强对雾霾问题的治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更多的公民自愿地投身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公共事业当中[3]。

3总结

由此可见,资源耗竭的加剧以及环境污染的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了我国环保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加强对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并帮助公民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生.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J].科技传播,2015,7(10):125-126.

[2]杨连江.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3):108.

[3]韩永翠.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意识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10.

环境意识范文篇2

关键词:公众;环境意识;环境保护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建设,更是使环境问题不仅成为全国,也是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无疑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环保压力和责任。在多重压力形式下,公众的环境意识就尤为重要。故对公众的环境意识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措施,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促使其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当前中国应该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完善环境保护权利基础,加大环保知识宣传的力度

在确立公民环境权基础上拓展人的环境道德意识视野,提高对待环境问题的觉悟。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机关、媒体、学校、单位、社区等各级组织的作用,深入群众,开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使人们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广泛宣传。

今后环境宣传的着力点应首先从政府官员、领导干部环保意识的提升入手,由于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政府依赖性”较强,若然各级官员和领导干部对环保的认识上升至如GDP、计划生育等问题的高度,则在公众环境宣传上必将事半功倍。

二、完善环境教育体制

我国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并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自此,环境教育在全国蓬勃发展,并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以中小学为主的正规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中之重。从自己所面对学生的特点和本地区、本学校的环境状况出发,探索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方式和方法。

1.因时因地因人实行环境教育

由于城乡差异、文化程度差异、经济收入差异是影响人们环境意识差异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要有针对性,要使人们学到他能学的、想学的、学以致用的知识,这样才能达致高效率的环境教育效益。在城市,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多,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等向公众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也可以组织公众,开展一些环保活动,进行环境教育;政府和环保部门、环保组织也可以将环保教育开展到社区去,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在农村,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较窄,主要是电视,我们一方面可以电视上加大对群众进行与他们的生活、生产相关环保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环保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实践中进行环境教育

成人学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成人过去的生活经验。早在1926年爱德华?林德(EuardLindeman)建立的成人学习理论就认为个体比教育结构更重要,课程应该围绕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建立。他认为,成人只有在需要解决来自生活经验中的问题时才有学习的动机。1990年MolcolmKnowles又提出成人学习的动机论,他在林德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成人不仅要学习他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教师还应该帮助成人学习者意识到“需要了解”的东西。社会公众多数是成人,可以借鉴和结合成人教育理论,警醒社会公众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改善人们的环保行为。

3.运用心理学知识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环境教育

美国犯罪学家凯令从一座漂亮大楼的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而没有及时地维修,从而又增加了几个破烂的窗子中,悟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另一位心理学家威尔逊提示公园的管理者,用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以前枯燥乏味的无人性化的语句的牌子,从此,使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变,折花的人骤然减少。后来,他对这现象作了解释,他的话被人们称之为“护花原理”。如果人们把环境当作“公共财产”或“共用地”,那么他们就会把他们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认为不对这片共用地做点损害,自己就吃了亏,在这种思想或意识下,对大众进行的环境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进行环境教育,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破窗理论”和心灵育人的“护花原理”,应该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抓住人们的心理,将“破窗理论”和“护花原理”应用到环境教育中来,进行的宣传和教育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4.凸显社区教育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内居民为教育对象,旨在发展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社会公众中的成年人在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不可低估,他们中很大部分都是家长,而家长在家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当一个主要的角色,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将对孩子有着直接而长久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不可忽视,故应以社区为单位,在每个社区开展环境教育。

5.以物质保障促成社会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其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动态性的共同作用,合成了环境教育的社会响应。这种社会响应的现代方式主要是居民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和环境保护组织的政治参与。我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第5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第8条)其实环境教育和奖励都是发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相辅相成,奖励是为了动员公众,公众被动员后还必须知道如何科学、有效地从身边做起,从而真正实现全民环保。

三、更新消费理念,倡导环境消费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急剧膨胀的消费需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发达国家滋长的“消费越多越体面”的观念,不仅鼓励人们以贪得无厌的态度去消费资源、能源和商品,而且刺激人们尽可能多地把它们消耗和浪费掉,其结果使生态危机愈益严重。故由高消费向环境消费转变,便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高消费向环境消费转变,必须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1.树立科学的环境消费意识

当传统的高消费日益明显地暴露出其对生态环境进而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时,当代社会成员在观念认识上应自觉地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以一种既能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消费意识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这样一种具有互利功能的消费意识便是环境消费意识。

2.推广使用绿色产品

虽然在我国现阶段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的经济基础还不够扎实,但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优势,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环境消费之路。这些文化优势表现在:一是具有“养生”传统,特别重视从大自然中获取营养,治疗疾病,这正是环境消费扎实的群众基础;二是有俭朴节约的美德,而环境消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三是讲亲情重后代,而环境消费恰恰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四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强调阴阳平衡、自然和谐,这与环境消费倡导的人与自然友好关系是非常近似的。

3.建立确保环境消费的社会机制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应符合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的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的立法工作。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应把确保健康放在第一位。社会各界都应关心、关注环境消费等等。

四、完善公众参与环保机制

1.大力发展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当代中国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是非营利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保护环境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力量,公众、社团和民间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

环境意识范文篇3

作为地理教师,要在探寻中思索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途径,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初衷相悖。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主,开展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乡土地理知识的熏陶,自发地重视乡土地理环境。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灌输,并不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地理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让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发地认识到保护乡土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1]。但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并非易事,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活动价值,如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理为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乡土地理环境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为学生设置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有哪些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哪些是由于当地人缺少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而进行的人为破坏?应当怎样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相互配合、合理分工,通过翻阅史料、上网搜集等方式得出正确的答案:“古代(唐宋后)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是当地人盲目耕种及战争和瘟疫导致的;近代(清代后)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是由于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导致的;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带是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导致的[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治理的措施主要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从内容上来讲,学生除了了解课本内容之外,也补充了更多关于荒漠化的知识,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能够让学生对乡土地理环境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从形式上来讲,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乡土地理环境知识,培养的也不仅是地理环境意识,更多的还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对今后的学习也大有裨益。另外,学生从活动当中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作用,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在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教学的讲解中和为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所包含的乡土地理环境内容需要符合以下标准。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是与乡土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二是学生要想回答活动问题,则需要相互配合,通过多种合理渠道获取当地的地形地貌及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并且要对其有所研究学习。

二、在学习中开展“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

教师需要不断开拓教学思维,以新颖且可操作性强的方式让学生形成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而“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是非常好的一种培养方式。在学校开展“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课程规划和设计是当前地理教学中的全新尝试,这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其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个人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每个地区都在不断地发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学生通过“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知识,也是对所研究地区的一种有效宣传。但因为区域的不同,校本课程资源也会不同,学校与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资源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研究环境。如在学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这一主题为校本研究的课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区域的经济建设、文化底蕴及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这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过程,仅靠教师与学生完成难度较大,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为课题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各方面影响因素考量。比如,以“南北方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为研究课题,然后各选取一个南北方的特色建筑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研究范围被缩小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强。首先,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北方居民的墙体严实厚重,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檐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次,南北方的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一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边大。最后,学生从一系列的探究中会了解由于乡土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独特的差别有哪些,并且逐步认识到乡土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方可高效地完成课题研究。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课程规划和设计是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是知识的扩充,意识的培养,也是能力的锻炼。学生在进行“南北方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的课题研究时需要明确三点:一是要了解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二是要了解南北方的人文差异;三是在对比中探究形成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三、在课堂中开展乡土地理环境的教学

考试与实践是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力。乡土地理环境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用途有很多,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开展案例教学。如在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将乡土地理环境材料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中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不同类型的工业在区位的选择上具体需要考虑的因素,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就原料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的工业类型而言,在区位选择上需要具备哪些原则?”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分享探讨的结果,也要对学生探讨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总结。之后教师会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工业作为案例开展教学、就身边的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与乡土地理环境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对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也大有裨益。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域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工业、产业或是企业,与乡土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并非易事,需要做的功课有很多。首先,教师要有指向性地指导学生搜集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资料;其次,教师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乡土地理环境问题供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还要选取恰当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要丰富情感,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是对学生地理思维的提升,也培养了其热爱乡土与环境的人文情怀。所以,师生需要共同努力为培养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探寻更好的出路,让乡土文化得以发展,地理环境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邓兴.地理教学中乡土环境意识的培养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38-39.

环境意识范文篇4

本文作者:陆薇工作单位:兰州实脸小学

《现代科技》课是一门新的实验课。这门课担负着向小学生传授现代科技知识,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现代科技》课对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重要的途径。

要上好《现代科技》课,利用这门课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备好课是很关键的。在每一课的备课中,除了注重教材本身的内容外,要特别考虑如何利用城市孩子们的特点,活跃课堂气氛,自己动手动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如在备《空气》这一课时,我考虑在上课时,首先让他们用手堵住鼻子和嘴,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特点,叫他们比一比,看谁堵的时间最长,通过比赛,使他们亲身体会到空气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接着提出如果呼吸了污染的空气你们有什么感觉,如妈妈炒辣椒时厨房里的空气;爸爸来了很多朋友抽过烟后客厅里的空气;尘土飞扬时马路上的空气;夏天垃圾台下瓜皮污水旁的空气等。通过讨论,使他们懂得,呼吸了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就会损害人体健康。然后利用孩子们的幻想性,让他们各述己见,谈一谈自己治理空气污染的设想以及现在应该如何去做。结果在课堂上有的说要将所有的空地都种满花草树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有的说他长大了要制造出不冒黑烟没有噪声的汽车;还有的说他要发明一种方法把所有的空气都过滤干净,让人们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在谈到现在如何去做时,大家都说要爱护花木,爱护草坪;有的说要多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有的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空气清洁;有的说要经常把教室打扫干净,不让起土等等。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气氛活跃,没有采用直接讲解大道理的方法,却达到了培养同学们环境意识的预期效果。

《现代科技》课本中,文字很少,大部分是彩色图画,这样的编排,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中尽可能避免大段地说教,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采用做演示、讲故事、小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要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活动、多说、多讲、多讨论,在他们不知不觉中,在高高兴兴地游戏活动中,达到传授知识,培养环境意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我在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一课时,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创有关环境的各种人的生活表现,分别让他们上讲台表演,然后让台下的同学评判各种人物行为的好与坏,以增强同学们对生活中各种行为对错判断的能力。有的同学扮演爸爸和孩子走在路上,爸爸将吸完的烟头扔在马路上,孩子批评爸爸做得不对,爸爸接受批评,将烟头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有的同学扮演女儿在公园里摘花朵,妈妈批评教育孩子;有的扮演一位汽车司机将喝完水的塑料瓶子扔在马路上,一位背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一声不响地将塑料瓶抢起来扔进垃圾箱;还有两位扮演在公园里游园的同学,将吃剩的果皮蛋壳装进各自的塑料袋,扔到公园的垃圾箱里。

通过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教学实践,同学们环境意识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刚人学时很多同学在教室里乱扔纸屑和吃剩的食品,现在这一现象没有了;原先去公园里乱扔垃圾,现在春游秋游去公园,各小组都用塑料袋将剩的杂物装好扔到指定的地方,这一点是最值得老师欣慰的。现在好多同学已能做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注意教室卫生,主动关闭滴水的龙头,个别同学还做到了捡起别的同学丢弃的废弃物扔到垃圾箱里。

环境意识范文篇5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也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现代主义崇尚科学与理性,张扬了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在承认现代主义对于推动文明进步和创造舒适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主义在不懈的创新激情支配下,在不断地向自然攫取的过程中,使自己陷入重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自然与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下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正进行着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有些城市在几年之间就面目全非让人来不及适应,过去树立的不锈钢雕塑等街头景观慢慢地在消失,换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树木、草地。人们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更渴望贴近自然。自然意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了。环境陶艺的创作者多数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在他们艺术创作中都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表现色彩。过于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过于强调作品形式趣味,忽视了作品与环境的联系,甚至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反差,就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景德镇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城市。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彰显其文化个性的陶瓷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这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陶瓷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将陶艺这种艺术语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形成景德镇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个性方面是极为有利的。这本是件好事,但当你发现街头巷尾到处是景观陶艺,或者在破烂不堪的一堆建筑物前放置一组环境陶艺,甚至连交通工具红绿灯柱都用青花来装饰时,你会觉得这些景观并没有让你感到视觉的愉悦和神情的安宁。这大概就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环境艺术设计者自然意识淡薄的综合表现。

事实上,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环境陶艺,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户外大型陶艺及其景观陶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城市生态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只有人们能从城市长远的、健康的生态理念出发,在陶艺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陶艺形态。

近些年,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就是提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长期的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如今,以人为本的问题已提到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当代城市文化的最广大受众为主体的城市建设的自觉。在这个时代主题的要求下,增强自然意识对当下环境陶艺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对环境陶艺创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说“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根本法则,根本性质确定下来了。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显然,道家不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一切有见识、有贡献的理论家和艺术家无不以“自然”为美。传统美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它体现出来的亲近自然,以自然中的山石花木抚藉心灵的审美思想是值得传承的。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性,城市规划留有大片绿化用地、景观用地、自然生态区等,这既给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环境陶艺艺术应该从传统美学思想中得到启示,因地制宜,顺物自然,使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到环境和空间中。

中国古代造园法则中有“相地”“因借”的概念,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这种观点对环境陶艺创作是有启发意义的。环境陶艺要与环境充分地结合,只有在对环境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环境陶艺的规划和设想。“因借”是指造园要因地制宜,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而设计园林。“相地”和“因借”的法则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理念。这一审美法则对于当下环境陶艺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的环境陶艺创作与环境的分离是有些严重的,如某些城市街头景观陶艺就是一件较失败的环境陶艺。首先,在设计时没有从“相地”角度去考虑,它周边都是建筑物,是一个比较拥挤的空间,在这里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使景观小而简洁一些,艺术语言也尽可能单纯些。然而这件景观陶艺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使这一环境显得更加拥挤。再者,由陶艺墙组成的景观陶艺是几位作者合作创作的,每位作者都极力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使整件作品显得非常零乱。可以想象,在一个交通拥挤的街头放置这样一组景观陶艺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相反,在该城市另一大道上的一些景观陶艺就显得很得体,在连绵的山林和宽大的马路当中放置了几件具有典型景德镇文化特色的景观陶艺,这既使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幽雅,又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传统造园的思想体现了不为物累、任其意遣,散淡、自如、疏放,以意觅景、凭心游园、意有所得、悠然忘归的审美境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古人曾经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有诗意的理想家园。

结语

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日益加深了人类对于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受,迷惘的现代人从心理萌发出关心自己的生存处境,寻找真正的自我、返璞归真的愿望。如何寻到失落的家园。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为我们找寻理想家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现代环境陶艺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加强环境陶艺的自然意识,为大众构建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与自然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才能真正实现公共环境陶艺对人的终级关怀。

参考文献:

[1]孙振华主编.公共艺术在中国.中国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10.

环境意识范文篇6

关键词:环境教育;养成;共育

学龄前儿童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可塑性最大。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其从幼年时代起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一、美化环境,建立一个绿色的儿童乐园

心理学、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我园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由于我园面积较小,我们就因地制宜,在教室前的小园里种上花生、葱、蒜等,让幼儿观察其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走廊和墙面,布置优美的寓意深刻的环境,让幼儿从环境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在教学楼前种上花草树木,走廊两侧培养绿色植物,还特意为各班设置种植园地,让幼儿在种植园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现在,绿缎般的草坪伴着花红叶绿的果树,各色鲜花散发着阵阵幽香……环境的现代美感与园内绿化、美化都充分发挥着环境对幼儿的美的熏陶和潜在的环境教育的作用。

二、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多年以来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在一日生活中、在常规培养中、在游戏活动中都渗透环保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一些浅显的环保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单独设科,更不能枯燥说教,而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在艺术活动中,也能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教育思想。

(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

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关系。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要求幼儿轻轻地搬动桌椅,轻轻地走路;要节约用水,爱护图书,不涂画墙壁等。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公务员之家

(三)在游戏中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好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境保护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如通过表演游戏“大树爷爷笑了”,让幼儿在表演中领悟植物与人的关系。此外,还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编制各类游戏,如科学游戏“空气变脏”,体育游戏“植树造林”,表演游戏“可恶的黑烟怪怪”“动物医院”,音乐游戏“小青蛙”,等等。

三、培养幼儿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幼儿懂得了水是珍贵资源后,洗手时知道把水龙头开小,懂得随手关紧水龙头,还知道保护水源的清洁,不往水里扔垃圾杂物;懂得爱惜粮食,吃饭时不掉饭;懂得不随地乱扔垃圾,学会垃圾的分类和回收;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外出游玩时,幼儿能把果皮、饮料瓶扔进果皮箱,不采摘路边和公园里的花朵,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在幼儿园里我们要求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边行走,并且养成说话轻、走路轻、做事轻的良好习惯。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知道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公务员之家

四、家园共育,培养环保小卫士

环境意识范文篇7

[关键词]城乡建设;绿化工作;生态环境;景观设计

1城乡建设发展中人居环境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因素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园林绿化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与环境景观设计密切结合,不仅要体现温馨、美观、怡人,更主要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绿化工作是城乡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建设的极其重要部分。住宅区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既要体现人性化的内涵,又要给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感觉,而且不同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要区别于广场、道路的绿化工作。因此,为适应时展要求,必须提高服务意识,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根本,积极配合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现代化的绿化工作探索。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绿化工作对维持城乡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城乡建设项目已经把绿化工作、景观设计提到重要环节,聘请高水平的景观设计师和有资质的正规绿化单位实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有力推进,新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环境建设,城乡绿化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做好绿化工作,强化生态意识,改变自然景观风貌,严防环境恶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施居住环境区的绿化工作与景观设计结合

当前,重视居住区的绿化工作,把园林绿化工作中的景观设计理念运用到城乡绿化建设中,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关注,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利于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现代化城乡新风貌的重要标志,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建设离不开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优质的绿化植被能够有效调节居住区的阳光、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能够美化环境,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设计的植物景观方案,在美化居住区环境、改善城乡小环境气候、调节人们的身心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改变传统观念,摒弃过去认为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只适合种植一些杨树、柳树、榆树等耐干旱的树木的观念,拓宽思路、深入研究,一定要让城乡建设中的植物景观体现出生态效益。在进行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趋利避害,要让绿化后的景观与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相得益彰。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用整体设计美化人居环境的绿化植物,为城乡建设中景观与环境创设服务。绿化与景观设计不是植物个体的简单拼凑,而是基于改善生态环境目标的有规律的科学组合。鉴于可用绿化的植物品种的特征,可组合成空间层次丰富、整体美观的生态绿化区域。在平面构图方面,应将乔、灌、地被相结合,尽可能与大自然生态环境遥相呼应,让人们在绿化后的人居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美和魅力。绿色植物景观的塑造要与城乡居住环境的整体布局一致,尽可能做到和谐而新颖别致,实现景观空间构造的生态功能和美感体验,为居住者创造和谐自然的活动、休息空间,精心选择适合城乡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植物种群,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季节、色彩和美观的搭配,尽可能做到居住区春天有绿色、夏天有鲜花、秋天有果实、冬天有特景,保证一年四季有花有景,生态环境宜人,保障居民身心健康[1]。

3重视景观设计艺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宜居景观设计具有多面性,绿化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多视角和综合性运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要结合景观设计艺术,这样才能使城乡居住环境的景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城乡绿化工作中重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环境与美感体验的结合,让科学实用的景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绿色的、环境宜人、空气清洁的生存空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对当地实际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设计艺术,在满足城乡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环境优美的绿化景观。在城乡居住区,突破传统狭隘的环境特征,尽可能广泛深入研究,以创新意识强调生态环境绿化的多元化、复合型,使城乡生态宜居环境向崇尚自然和美的方向发展,所创设的景观特征必然是自然秀美的人居环境。经过精心设计的绿色环保安全宽敞的活动场地,同时要具有鲜明的景观特色。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常常使人身心愉悦,有益于居民健康。城乡绿化工作在强化生态意识的同时,要体现生态科学与景观设计艺术的结合。景观设计源于对大自然的深刻领悟,绿化工作理应符合自然规律,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人居环境,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最佳组合之美,来展现城乡居住区绿色景观的丰富内涵,力求做到绿化工作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把生态宜居环境和城乡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效结合起来,创设更多风景宜人的绿色居民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等,是今后城乡绿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长期目标。

4营造美丽环境,打造绿色家园

城乡建设中为广大居民营造绿色家园,创设美丽环境是当前各地建设、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趋向于绿色、健康和美丽优雅。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也应以构建绿色、健康、美丽和优雅为目标,在绿化工程中一定要注重绿色植物的科学组合和优化配置。营造美丽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是构成现代城乡居住区景观特色的核心主题,能够改善居住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满足住宅区广大居民的心愿,让温馨、和谐、优美、健康和绿色的环境为城乡居民带来幸福。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植物品种,以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结合,让绿色生态环境和新奇优美的植物配置相结合,借鉴生态园林的建设理念,模拟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创造多种植物群组合的复层结构[2]。另外,在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植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种植那些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和无刺激性的植物。另外,从时间和外观上考虑,尽可能将高大挺拔的乔木和绿色灌木丛结合,使四季常绿的松树和其他落叶树木配合,将快速生长和生长缓慢的植物组合搭配,尽可能做到居住小区一年四季常绿,美丽优雅的居住环境四季有新鲜花卉点缀。在树种搭配上,既要做到丰富多样,又要考虑绿色环保和美丽景观结合的生态效果。居住区绿化工作一定要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尽可能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特征的绿色植物进行美化环境。在居住区选择比较受人欢迎的植物,如常春藤、爬墙虎、爬山虎、藤本月季。在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处,利用林冠线的起伏变化,有利于使平行的直线条绿化带融进柔和的曲线植被。通过树种的多样化,利用乔木灌木的外形结合组合,为居住区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打破传统绿化工作中植物组合的单调感,为居民打造绿化美丽家园。在绿化中注意构图的美观,运用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利用水杉、洒金柏、侧柏、龙柏等柏类植物营造尖塔形效果。利用地形变化,使植物群落起伏变化多段,节奏感较强。通过绿化使城乡居住区一年四季有美好的环境,通过各种植物配置与季节变化相应,使四季如同生活在花园中。四季皆有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一个小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根据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具有防风、防晒、防噪声、调节小气候,以及能监测和吸付大气污染的植物。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式栽植外,一般都避免等距、等高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突出主题,体现文化性住宅区中的景观具有主题性,可以提升住宅区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满足绿化景观的人文情怀,可以传递给居民一种绿色、健康、温馨、优雅的氛围。

5结语

做好城乡建设中的绿化工作,有效改善人居环境,积极配合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强化环境意识和自然美化的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视,搞好城乡绿化工作,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打造最美乡村,对新时期的园林绿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去探索各种途径,为实现“中国梦”创造风景优美的绿色居住环境。

作者:刘峰 单位:乌兰察布市园林局

参考文献

环境意识范文篇8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行为;情境因素;因子分析

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将会有不同的行为。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行为也受到情境的影响。面对同样的营销刺激,如同样的产品、服务及同样的广告,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将会作出不同的反应,采取不同的消费行为[1]。以往学者对于情境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情境对消费行为哪些方面有影响,而忽视了到底是情境因素中哪些因子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以及情境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2]。本文便在贝克情境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分析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情境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一)情境理论

情境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或购买活动发生时个体所面临的短暂的环境因素,如购物时的气候、购物场所的拥挤程度以及消费者的心情等等。贝克(Belk)认为,情境由五个变量或因素构成,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时间、任务和先行状态[1]。贝克的情境理论提出后,学者对情境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情境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品牌选择、信息搜集范围、涉入度的影响等。然而,不同学者应用情境解释消费行为的解释力却千差万别。Belk的研究表明,情境因素是解释消费行为的主要变量,它解释了消费行为18.7%的变异量,而个人因素只能解释3.4%的行为变异;Sandell的研究则证明,高达40%的消费行为变异可以归因于情境因素,个人因素对行为变异的贡献率仅占28%;Lutz和Kakkar的研究结论却显示,情境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力只有不到6%[3-4]。

尽管这些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表明情境对消费行为有影响作用。本文便是在情境理论及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就情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具体是情境中的哪些因子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

国际上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关注开始于18世纪,当时,消费社会开始在英国出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大众消费显著增长,到了19世纪,这种消费社会形态在美国和法国也相继出现。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观念越来越关注消费者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起,企业的经营观念已从生产取向、推销取向发展为营销取向。在市场营销观念的推动下,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研究逐渐发展起来[5]。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的学者。目前,他们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在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者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1999年,国内学者卢泰宏教授开始致力于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就中国青年一代生活方式、消费者气质行为模式、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5]。另外,国内学者还对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就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综合而言,国内学者认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以及产品自身方面的因素等[1,6-8]。

二、研究方法

在贝克情境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实地的分析观察,提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情境变量主要有天气、周围的物质、商店的地理位置、背景音乐、灯光、气味、广告、折扣、优惠券、购买的紧迫性、购买时间是否为特殊时点、时间压力、是否有他人在场(朋友、服务人员)、是否与他人进行了互动,以及消费行为发生之前购买目的是否明确和消费行为发生时消费者的负面和正面情绪等17个变量[1]。应用SPSS16.0分析软件对这17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因子,并对这些主因子进行命名[9]。讨论这些主因子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而分析情境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在此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法让被调查者回忆自己最近的一次消费经历,然后根据当时的真实感受填写问卷,以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

(一)样本选择

通过问卷初稿,先对20个大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后,于2008年11月在西安的一所大学对本科生进行了正式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得到280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3.3%,被调查的大学生年龄为18-24岁,平均年龄为21岁,其中男生61%,女生占39%。选择学生样本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同质性高,使得研究有较高的内在效度。

(二)产品选择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请被调查者回忆自己在最近购买口香糖、牙膏、瓶装水、衣服、鞋子、手机或电脑等几种商品中的一种时,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消费经历,并根据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回答问卷中的问题。所选择的商品都是大学生较多购买的,因此被调查者有普遍的消费经验,提高了所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为调查对象提供了较多的商品以供选择,这将有助于研究发现的概括性[10]。

(三)数据分析

1.数据信度检验。运用SPSS的可靠性分析对调查问卷的信度进行a系数检验。本文采用的问卷是对情境变量的分析,计算得出的a系数为0.769。a系数越大,表示量表内的内部一致性越高,若a系数值大于0.7则显示其信度相当高,若介于0.7与0.35间的信度为尚可,而如小于0.35则表示信度低。本文研究的数据采集的a系数大于0.7,属于高信度,因此数据的可靠性很高。

2.数据效度检验。本次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进行定序测量,按“非常认同”、“认同”、“一般”、“不太认同”和“非常不认同”5个等级设计成表格,让受访者根据自己对每项问题的认同程度在相应的等级下面做出标记,最后按照“5=非常认同”、“4=认同”、“3=一般”、“2=不太认同”和“1=非常不认同”进行赋值并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

KMO统计量的取值在0和1之间,KMO值越接近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其结果KMO值=0.817,大于0.8,数据符合因子分析的效度要求。

(四)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萃取方法提取公因子,针对SPSS的统计结果取其特征根大于1,负荷量绝对值大于0.5的变量,作为因子命名的依据,共六个因子且各自的变量负荷量的绝对值均在0.5以上,总计累积贡献率达66.614%,能反应较大部分的信息,因此本文选取了六个公因子作为分析依据。同时,运用SPSS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进行分析,对初始的因子做了进一步的旋转,得出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最终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系数表,如表1。

然后分别确定六个因子各自的决定变量,现将六个因子的决定变量和因子负荷量详细阐述如下:

因子一:心理因子,该因子的三个变量分别为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和购买目的,它们的因子负荷量分别是:0.872、0.746和0.555,均大于0.5。心理因子描述的是消费者采取消费行为时的心理因素,包括消费者在采取消费行为之前便已明确的购买目的和消费者当时的情绪。对于同一种产品,购买的具体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同时消费者的情绪包括正面情绪(如高兴、兴奋等)和负面情绪(如压抑、沮丧、悲伤等)。

因子二:环境因子,该因子共计四个变量:背景音乐、灯光、广告及气味,对应的因子负荷量分别为:0.713、0.700、0.608和0.533,均大于0.5。环境因子描述的是消费者采取消费行为时消费场景中的环境因素,包括店内的背景音乐、灯光的明暗程度、店内的气味以及是否有相关的广告悬挂于消费者的视线范围内。

因子三:营销因子,该因子共计两个变量:折扣和优惠券,对应的因子负荷量为0.886和0.827,均大于0.5。营销因子描述的是消费者消费场景中的营销因素,包括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是否有折扣,是否会赠送购物券等。

因子四:时间因子,该因子共计三个变量:购买的紧迫性、特殊时点及时间压力,对应的因子负荷量为:0.767、0.673、0.550,均大于0.5。时间因子所描述的是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时间因素,主要是指该消费行为的紧迫性,即是否迫切的需要购买,消费时间是否是某一特殊的时点,如一天、一周或是一月的某一特殊时间,以及消费者的时间压力,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仔细挑选。

因子五:物质因子,该因子共计三个变量,即天气、周围的物质和地理位置,对应的因子负荷量分别为0.804、0.504、0.504,均大于0.5。物质因子所描述的是消费情境中的物质因素,包括消费行为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周围的物质以及消费场所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公务员之家

因子六:互动因子,互动因子共计两个变量:与他人的互动和是否有他人在场,对应的因子负荷量为0.835和0.691,均大于0.5。该因子所描述的是消费行为发生时消费者与情境中相关人员的互动,包括是否有服务人员及自己的同伴在场以及是否与他们进行了互动。

三、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情境因素由六个因子组成,通过分析研究将这六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心理因子、环境因子、营销因子、时间因子、物质因子和互动因子。总结以往学者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由此得到结论,情境因素与消费者自身因素、产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及营销者因素一样对消费者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它由心理因子、环境因子、营销因子、时间因子、物质因子和互动因子等六个因子组成,是这六个因子分别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这六个因子又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例如,心理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费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营销因子受到营销者因素的影响,互动因子则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可见,情境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

四、研究展望

尽管本文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存有一定的不足。首先,研究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样本比较单一,年龄结构比较集中,这使得样本的多样性较差,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选取更广泛的样本。其次,研究虽然得出结论,说明情境因素可以被区分为六个因子,但具体而言,对于每个因子影响作用的权重究竟如何,则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再次,虽然也指出情境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未具体分析指出交互作用究竟有多大,在以后可以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本文只是对情境因素常见的17个变量进行了讨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选取更多的变量进行分析,得到更为完善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0.

[2]KennethA.Coney.ConsumerBehavior:BuildingMarketingstrategy[M].MCGVAWHill/Irwin,2000.

[3]代祺,周庭锐,胡培.情境视角下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7,20(4):39.

[4]LutzR,KakkarP.ThePsychologicalSituationsasaDeterminantofConsumerBehavior[J].AdvancesinConsumerResearch,1974,2(1):439-454.

[5]杨晓燕.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3(1):56-57.

[6]任锦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1):31-32.

[7]左洪亮.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5(10):98-99.

[8]曾洁.影响中国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之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9-385.

环境意识范文篇9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环境意识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