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绩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2:22:40

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范文篇1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解决策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强化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审计也被提上日程,而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力量集中在了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上,而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忽视了对环保项目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必须不断总结环境绩效审计一实践经验,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方法组成的,包括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和特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与环境绩效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是决定环境绩效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正确掌握运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保证环境绩效审计质量,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其必要性。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需要

进入20世纪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审计工作者理应把握机会,顺应民意,总结各国审计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为完善环境管理做着自己的贡献。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

现在,用于环保力一面的资金逐年增加,而环境问题却末随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力一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力一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有利于企业实现高效与创新

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与绿色消费潮的兴起,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间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在《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做了统计相关分析,说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并且反映发展能力的企业销售额增长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较反映企业净资产报酬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它与环境绩效的相关性更高。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发展审计理论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力一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而该领域,人们的探索才刚开始,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实践不完善

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晚,研究的学者较少,没有形成一致、权威的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而实践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因此从实践中借鉴的比较少,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都不很成熟。

2.环境会计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内容还在讨论之中,企业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系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低调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这给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实践上的困难。3.缺少评价环境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审计质量的保证难度都比较大,且目前环境绩效审计较多的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这必然对环境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然而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应采用的指标,及其计量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缺乏复合型研究人员

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晚,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人员都比较缺乏。据调查,我国缺乏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人员,同时缺少实务研究者,这样导致研究的结果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等。

三、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1.正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知识,借鉴西方环境绩效审计的科学成果,努力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理论,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但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并不意味着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美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企业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经营风险,从内部首先开展环境审计。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从而对其强制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由此导致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也不同,因此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2.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平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环境会计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除受到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外,主要受国家法规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实施环境保护审计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中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环保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与环保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使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难以开展。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并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研究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进行关十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时,应更多地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4.研究环境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可以临时选派各专业的专家组成课题小组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如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环境经济学专家、环境工程学专家等。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鼓励有志从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财经专业人员学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或鼓励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审计学与环境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环境科学与审计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也可鼓励环境绩效审计的实务工作者多参与理论研究,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研究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再者,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即联合会计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成:在我国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的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6(12)

环境绩效范文篇2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模型;审计实证;建议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从《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首次公开披露环境保护模块开始,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至2020年为止已经达到7296.41亿元,相当于2003年环境污染投资额的4.48倍。近十年来,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从2011年的4557.2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6842.15亿元,城镇人民在享受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不忘维护生态环境。随着巨大的环保投入,环境审计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环境合理性审计,更体现在对于环境财务的审计以及环境绩效的审计方面。虽然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相对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仍有差距,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涉猎相对较少,对于环境绩效评价的标准也大有不同。本文通过对环境绩效审计模型的构建以及实际应用研究,期望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资源利用效率,为环保事业助力。

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模型构建

(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模型构建思路

由于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时间尚短,对于审计指标和审计模型的使用也各有不一,因此,作者选用多种审计模型中较为成熟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DEA模型进行检测。DEA模型分为两种,一种为CCR模型,适用于生产技术规模报酬不变,而本文研究的环境绩效审计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企业,规模报酬率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采用BCC模型。BCC模型是对CCR的基础上增加了线性约束条件,即Σnj=1λj=1(λ≥0),目的是让投影点的生产规模与被评价的DMU在同一水平上。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其中有m种投入指标,标记为xi(i=1,2,…,m),投入权重为vi(i=1,2,…,m),有q个产出指标,标记为yr(r=1,2,…,q),产出权重为μr(r=1,2,…,q)。BCC模型的表达式如下:DEA作为传统的绩效审计模型,能够很好地求出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值。所谓的DEA有效,是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达到有效。它们的关系为: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当综合效率等于1时,说明该决策单元DEA有效,没有资源浪费,如果综合效率小于1,则表明非DEA有效,即规模效率或者技术效率没有达到最优。

(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模型的样本选择和指标选取

由于对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综合效率的判定,所以笔者对比了多篇文献,选取了企业日常工作中产生的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便于企业测量的投入指标。俞雅乖、庞蕾等都运用废弃物指标作为投入指标对城市环境治理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孙德鹏、刘洋等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时将营业成本、固定资产纳入投入评价指标,再结合WBCSD生态效率指数,需要计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通过对H省的基本调查,发现H省是以农业为主的大省,根据H省环保厅环境污染投诉案件及处理结果和H省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平台的统计,选择了13家制造企业为样本,选择营业成本、氮氧化物、固定资产为投入指标,营业收入为产出指标,选取2019年的数据,运用Deap2.1软件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环境绩效审计实证分析

通过对H省的13家制造业企业进行DEA的BCC实证分析,计算出各DMU的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计算结果见表1。

(一)综合效率分析

Crs中的综合效率反映了决策单元DMU的综合情况,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综合的结果,相对结果越接近1,则表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越高,越接近帕累托最优。当综合效率为1时,指DEA有效,即现有的产出情况下无法减少任何一项投入,除非减少产出才能减少投入;现有的投入也无法再增加产出,除非增加投入的数量或者减少产出。从表1可以看出,13个制造业企业中有5个企业的综合效率为1,即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都为1,占比38.46%。同时,可以看到,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为0.934,还有6.6%的上升空间,样本企业中共有9个企业的综合效率高于平均值,占比69.23%。而综合效率未达到1的企业中,000933、002132、002225、300109、600222、002535的纯技术效率都达到了1,但是由于规模效率小于1才导致非DEA有效。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Vrs中的纯技术效率是指排除了规模效应的影响对技术使用情况进行评价,本文用此来评价环境绩效水平,当纯技术效率越接近于1说明环境效率水平越好。可以看出,H省的13家制造业企业有11家纯技术效率为1,占比达84.62%,说明环境绩效表现良好,只有两个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小于1,分别是000612和002407,他们需要优化经营管理水平,对技术运营进行提升,从而提升技术效率。从数据可知,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988,还有1.2%的提升空间。

(三)规模效率分析

由scale中的规模效率可知,规模效率越接近于1,则投资规模效率越好,当规模效率为1时既不会有投入浪费,也不会有投入不足。由数据可知,有5家企业的规模效率为1,处于最优状态,即投入多少就会带来多大的产出。结合rts来看(irs表现为规模效率递减,drs表现为规模效率递增),剩余的8家企业中有2家企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即可以通过扩大投入大规模成倍地增加产出,而有6家企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减阶段,及扩大投入不会带来成比例产出的增加,产出的增幅比率要远低于投入比。对于规模效率递减的企业,不应一味地盲目投入,此时的投入并不能有效提高产出,反而会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企业应控制资源的投入规模,合理分配资源,增强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H省13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H省的13家制造业上市企业2019年的整体综合效率达到0.934,整体表现较优,基本高于0.8,只有300109低于0.8,为0.786,整体综合效率比较集中,说明H省的环保绩效比较平均。第二,H省的13家制造业上市企业2019年的环境效率值(纯技术效率)达到0.988,只有2家企业的环境效率值低于1,但最低不过0.863,说明H省的环保措施运用得当,环保取得一定成效。第三,H省的13家制造业上市企业2019年的规模效率达到0.946,且仅有2家企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增趋势,说明该行业在现行状态下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只有进行技术革命,增加环保措施才能极大改善现有的边际效率。第四,结合我国现在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来看,H省制造业企业应加强环保理念,定期开展环境绩效评估和审计,自觉披露相关数据,加强环保措施的监督与内控,引进新型设备加强绿色环保能源的投入,增强对业务人员环境绩效知识的灌输,加快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培养,尽快建设环境绩效体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兆东,薛佳睿.绿色金融的审计监督框架研究[J].财会通讯,2022,(7):106-110.

[2]丁胜红,胡俊.环境审计、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环境绩效[J].生态经济,2022,(1):162-168+185.

[3]王晓瑜.生态环境审计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2):62-67.

[4]孙晓燕,王亚茹.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21,(20):109-115.

[5]张妮.基于PSR框架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研究[J].绿色财会,2021,(8):41-45.

[6]刘洋.基于DEA的B市制造业企业环境绩效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1):48-50.

[7]张奇琦,宋钰怡,石怀旺,凌学轩,杨斯捷.PSR模型下安徽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4):10-12.

[8]孙露.基于DEA各省份环境绩效评价[J].中国商论,2019,(20):212-214.

[9]孙德鹏.基于SBM模型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分析[J].会计之友,2019,(11):131-137.

[10]杨亚红,刘长海.黄河中游城市工业环境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7-93.

环境绩效范文篇3

一、白洋淀的环境问题以及整治措施

通过了解发现,白洋淀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污染、干旱周期水量不足、湖区面积缩减(蓄水能力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2016年5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已经开始着手启动新区的总体规划、起步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白洋淀生态修复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过去四年,保定为加强白洋淀的环境治理投入环保资金5.6亿元。同时,保定市将规划10类156个项目,投入245.82亿元进一步改善白洋淀的生态环境。

二、基于雄安新区白洋淀的环境效益审计指标构建

评价指标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境绩效审计的成败,评价指标应能全面反映新区白洋淀环境效益的情况。同时,由于新区既包括产业,又有居民聚居区,不同于一般的环境,因此,评价指标应兼有对产业和居民两方面的环境诉求考虑。本文确立了从环境管理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维度评估新区环境的管理绩效,同时,确认了每一个维度的具体指标,从而构建起新区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环境治理效益。1.环境污染治理。治理情况指标的数值越高,说明环境治理的效果越好。由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废水处理达标率、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废渣处理达标率4个指标构成,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反映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情况。具体计算方法是: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某地区企业排放污染物达到标准的项目数(个)/同一地区考核的全部项目数(个)×100%。2.淀区周边的农作物良性循环能力。经过治理的白洋淀水质得到改善,农业用水的质量提高,农作物的良性循环能力也会增强。用农作物的自然灾害抗御能力衡量农作物的良性循环能力,自然灾害抗御能力系数越高,表明良性循环能力越强,生态效益的效果越明显。计算方法是:自然灾害抗御能力系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受灾面积。其中,农作物成灾面积是指农作物产量比常年减产30%以上的耕地面积。3.湿地恢复对环境的调节作用所产生的效益。对淀区环境恢复和治理工作效益的评价可以通过湿地恢复后对环境的自然调节作用量化衡量。湿地环境恢复好,淀区附近土壤的有害物质含量降低,改善水土流失情况,更加有利于周边植物的存活,所以,可以用淀区周边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水土保持率来评估湿地治理和恢复情况。4.空气和淀区周边气候受淀区湿地环境改善的影响指标。衡量淀区周边空气质量的指标主要有PM2.5、SO2以及NO2年平均浓度。白洋淀湿地对于周边气候的调节情况用出现极端高温的天数衡量。5.生物多样性指标。淀区的环境质量与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白洋淀的湿地环境质量恢复情况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标衡量,比如观测水生生物和水产品的种类、水产品的产量、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存活情况。生物多样性指标的衡量本文主要采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珍稀物种种类。(二)经济效益。1.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它是反映生态效益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绝对值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数值。白洋淀的治理若使得淀区水质改善且以后的水质稳定良好,会节约每年的环境治理投资资金。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某年白洋淀环境治理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某年白洋淀环境治理的实际投资额/该项生态效益项目的计划投资额×100%-1。淀区湿地恢复后,淀区的水域面积也会扩大,蓄水能力增强,因此,减少对淀区的引水输水量,节约的引水费用可看作是淀区环境恢复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白洋淀引水调水资金节约率=某年白洋淀引水调水的实际投资额/计划投资额×100%-1。2.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效益。雄安新区在治理淀区污染、关闭周边高污染企业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会取代高污染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具体的衡量指标包括淀区周边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以及淀区周边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期的收效可能不是很明显,需要探索和改进,所以,要将这个探索阶段的时间因素考虑进去。3.增加旅游收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白洋淀迎来了发展机遇。白洋淀成为雄安新区的区位中心、核心景区和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其旅游品牌与雄安新区的城市品牌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做好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可以使景区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直接提高白洋淀景区的旅游收入。这方面的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可以用白洋淀环境治理后增加的旅游收入衡量。(三)社会效益。对白洋淀环境绩效的审计,很重要的一点是将社会满意度考虑进来,让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充分体现公民的意见。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衡量公民对环境的满意度。公民满意度指标是通过定性的指标来衡量的,在定性的基础上参照定量的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使其定量化。

三、结语

本文结合雄安新区白洋淀的环境特点,从环境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新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新区的环境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指标选取方面尚不完善,后期还需要结合雄安新区的政策特殊性以及新区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改进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张宏亮,肖振东.基于AHP的公共环境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审计研究,2017(01).

环境绩效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绩效 ;财务绩效; 面板分析

关于环境污染问题有史以来都是一个大难点,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被关注的焦点。大气层的污染、资源的缺乏、人口数量的倍增、植被动物灭绝乃至全球变暖等问题随时都危及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之一。这就要求企业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履行在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的雾霾问题尤为严重,其中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纵观这些年来很多企业对于环境问题不予重视。而根据现论,一个企业只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有所发展,对于企业的价值评价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更多的关注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因此一个企业若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企业的环境效益,披露更多的更加真实的环境信息,从而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因此研究工业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一直是环境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备受争议的问题,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见解,即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NicoleDarnall(2009)通过分析七个国家的制造业公司,得出好的环境绩效可以有更高的概率来增加企业的财政效益,进而可以抵消由于管理带来的成本,并且可以增加净收益;陈雯(2011)选取了2000-2006年整体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企业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有明显的积极影响;胡曲应(2011)选取2006-2009年我国沪深A股16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同样得出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程巧莲、田也壮(2012)通过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企业环境战略、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发现在我国的制造业中有好的环境战略的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环境绩效,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绩效。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具有负向的影响。Chris-都认为一个企业对于环境方面投入的越多会增加组织的成本费用进而减少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得出是消极的影响的结论。McwilliamsandSiegel(2000)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较好地履行了环境责任那么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与那些不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得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是负相关的关系。秦颖(2003)通过选取意大利、荷兰等地区的造纸行业为研究样本,利用了联立方程模型来研究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进行环境投入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也就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产生不好的影响。得出同样结论的还有LarsHasse(2005),他以瑞典证券市场公司作为研究并且利用剩余收益计价模型,也得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收益,因此也是消极的影响。李星元(2014)通过选取我国各个地区的工业企业的环境指标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得出环境绩效得分,来研究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绩效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因而在短期内,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削弱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ckness等(1986)采用对污染物进行回收重复使用的数据来作为环境绩效的衡量标准,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了这种变量对财务绩效是互相完全不影响的;Andreas(2007)简单的分析了股价对于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股价对于企业环境绩效也是没有影响的。综上所述,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现阶段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但是对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能够准确的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有利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二、变量选取以及分析方法

(一)变量的设定以及数据的来源

通过研究,在我国或者国外一些有资历的学者在关于环境绩效方面的研究有些不同的理解和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于环境绩效的衡量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鉴于以前的研究,本文对环境绩效的指标选取遵循全面性,选取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以及烟尘排放总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工业产值废气、废水排放量以及单位工业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在我国一般会采用会计指标或者市场指标,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的绩效。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主要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市场的数据来分析财政收入的一个经营成果。并不是仅仅考虑对于股东的回报,而且指标数据相对来说易于收集,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完整性。本文研究的是企业环境对于财务的影响,主要考虑的是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影响,因此选取会计指标更为合适。鉴于以前学者的研究,本文选取总资产报酬率来做为企业财务绩效的变量。因为本文研究的是我国30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因此选取了工业企业总规模、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来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工业企业总规模以工业企业总资产额自然对数来表示。鉴于以前学者的研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分别选取一级和二级指标作为环境绩效以及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环境绩效、财务绩效、控制变量。二级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等等。本文的数据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西藏地区除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0-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收集整理了与环境相关的各种数据。环境绩效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环境统计年鉴》以及手动搜集各大网站,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手动搜集。

(二)分析方法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面板回归的方法,以总资产报酬率为财务绩效的变量作为因变量,以环境绩效的各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工业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回归模型建立

本文根据上面对变量的定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环境绩效指标对企业财务绩效指标的影响,财务指标中我们用总资产报酬率代表财务指标的代表变量,具体的回归模型如下:其中,Y为财务绩效指标(总资产报酬率),X1为工业废水排放量,X2为工业废气排放量,X3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X4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5为工业烟尘排放量,X6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X7为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X8为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X9为单位工业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Z1、Z2、Z3为控制变量,分别为工业企业总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增长率,u为随机扰动项。

(二)F检验与Hausman检验

F检验的原假设是模型个体的截距相同,备选假设是模型个体的截距不同。F统计量的定义为:F=[(SSEr-SSEu)/(N-1)]/[SSEu/(NT-N-k)]其中SSEr为混合估计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SEu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为样本组数,T为年份数,k为变量个数。F统计量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服从自由度为(N-1,NT-N-k)的F分布。如果F≤Fα(N-1,NT-N-k),接受原假设,建立面板混合模型,反之则拒绝原假设,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判断模型应该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如果P值>1,则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Eviews的固定效应检验和霍斯曼检验结果显示,P值都小于0.05,所以模型应该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三)回归分析

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R2为0.918,调整后的R2=0.887,说明整体拟合效果比较好,能够被解释的变量较多。此外,F统计量为29.540,相应的P值趋近于0,对于显著性水平0.05来说,因为P值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显著有效。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以企业财务绩效指标为因变量,从环境绩效指标方面探究企业财务绩效指标与环境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论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环境绩效指标中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且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系数为负,系数远大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表明企业财务绩效指标和环境绩效影响为负向影响,即环境绩效效果越好,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越高,表明经济发展不一定需要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而发达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但是环境意识会更强。这一研究结论从理论上来说,符合修正学派的观点,修正学派认为,企业良好的环境绩效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的因素。因为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良好的环境绩效和社会形象,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公众的认可,并且在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可以更快的得到环保的许可,从而更快的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抓取机遇。相反,一个企业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这样一个企业如果有良好的环境规章制度和措施,会降低一定的成本和风险。鉴于此,从长远来看,良好的环境管理制度会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的因素,与传统的因素共同为企业谋得更好的发展。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企业良好的环境绩效也确实能够带来经济财务上的好处。首先,好的环境管理环境绩效,避免了企业因环境方面而受到的惩罚,并且好的环境措施节约了资源,杜绝了浪费,会为企业节约资源成本,从而能够降低成本;其次,因为有良好的环保,所以在新产品打入市场的时候能够速度更快,抓住机遇,增加了销售。现在消费者的环保意思越来越强,并且偏好于环境友好的产品,所以一个企业因为良好的环保实施提高了环境绩效,并且通过了环保认证,就有可能扩大销售,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最后,随着近几年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尤其去年多数地区的雾霾天气,使社会公众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根据现论,一个企业只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有所发展,对于企业的价值评价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更多的关注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因此一个企业若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企业的环境效益,这样的良好形象得到公众的认可,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议

为了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达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双赢状态,提出以下的建议:第一,我们的政府机关单位应当首当其冲的设立一个环保激励制度,加强对环保的管理力度。我们想要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想要限制工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那么政府机关就必须要提升对环保的投资管理力度,工业企业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是以保护资源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重复使用率等为首要政策。慢慢形成一个有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第二,有关权威机构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更好的完善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建设体制,设立关于环保方面的技术指导,制约一些企业对于“三废”的违规处理,引导这些企业对它的环保利用和合理的控制使用。第三,要加大对旧能源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使资源能够更好的回收利用,这样可以节约资源并且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要善于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开发传统能源之外的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并对其进行推广应用。最后,要建立明确的环境治理的奖惩机制,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因此忽略环境的治理。在市场忽略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政府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建立相关政策,对积极保护环境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破坏环境严重的企业实施处罚。因为企业在奖惩机制下,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企业才会主动保护并智力环境,我国社会才会踏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简而言之,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对环境问题引起决定性的关注。积极配合采取绝对有效的手段,来引导企业走向可靠的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刘欢 刘叶云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环境绩效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环境责任;工业园区

一、引言

我国1979年成立蛇口工业园区,在政府主导下,工业园区发展已近40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部级开发区478个,省级开发区1170个,全国各类工业园区22000多个。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力量。工业园区在创造经济利益、带动地区社会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以及常规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排放,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此,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低碳工业园区等,旨在保证工业园区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与环境绩效审计的初衷不谋而合。对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绩效审计,可以有效评价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绩效状况,对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监督和引导工业园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实现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绩效审计,最迫切的就是建立一套针对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系统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环境的恶化催生了环境审计,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发展。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率先提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即环境资源利用状况的“3E”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是吴立群和王恩山[1]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同时,国内外学者基于各种角度构建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ISO14031标准从环境状态、管理绩效、作业绩效三个方面构建环境绩效评估体系。王丹等[2]从价值链管理、资金来源、学习成长、社会影响四个维度构建跨国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也借助PSR模型[3]、能值流[4]、平衡计分卡[5]、环境价值链[6]等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丰富多样,包括企业[2]、项目治理[7]、省、区域等,并多为政府审计[8]。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宋旭言和沈江[9]基于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活动过程中物质投入、利用和输出的系统视角,建立了包含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3个评价要素、14个评价指标的生态工业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赖玢洁等[10]基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筛选出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LiWenbo[11]从要素、环境、经济、社会和管理方面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HeGuoxuan[4]基于能量流动划分为合规性、经济效率、环境影响三个阶段对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不断丰富,但以工业园区为审计对象的研究较少。工业园区虽为产业聚集地,但随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兴起、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及低碳工业园区的推崇,仅对园区内企业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是不全面的,忽视了企业间的联系。再者,国内外学者虽然也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绩效[12-13]、生态效率[14]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园区整体层面,忽视企业、产业链,不够系统。最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多以政府[15]为审计主体,其中项目审计居多。本文拟从工业园区当前的发展模式出发,基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16],充分考虑企业、产业链、园区三者之间关系,构建全面、系统的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工业园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工业园区当前的发展模式

工业园区不仅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且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聚集地。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先后推出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园、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低碳工业园区等,目的在于加强企业、产业之间的联系,实现物质循环、废弃物资源化、能量梯级利用,进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最终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当前的发展模式如图1[17]。微观层面,企业无疑是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实践者。企业的环境行为对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尤为重要。企业一方面通过对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环境管理,面向环境设计产品,采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绿色供应链等,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从源头遏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环境管理系统,落实环境政策制度,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纳入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环保意识。中观层面,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园区通过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吸引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从而带动整个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18]。在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中,也重点考察企业的清洁生产能力。2015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标准》HJ274-2015正式提出生态工业链的定义。传统的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正逐渐向生态产业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过渡,企业间共生合作、能量梯级利用已经成为园区内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宏观层面,工业园区目前正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园区管理,建立信息、技术交流中心,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到园区建厂投资,实现经济利益。在工业园区内建立废水、固废和废气的“三废”处理设施,集中供热和热电冷三联供设施已经成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共性,并且工业园区建立海关、邮政、金融、住宿、医疗等公众服务已经很普遍。此外,尽管工业园区具有较强自主性,但它的提升仍主要靠市场来推动。工业园区通过向园区外企业或居民开放基础设施、借助园区所在区域的便利设施、关注社会公众的消费偏好等,与外界进行设施共享和信息交换。同时,政府对工业园区的鼓励和支持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工业园区需接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只有对社会环境有益、符合国家政策的工业园区才能取得长远发展。不难发现,我国工业园区正逐步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其中批准建设或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正逐年增加。工业园区通过实行清洁生产、集中治污等措施减少企业治污成本,通过加强企业间协作、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等措施提高产业链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等措施增强园区的系统性。对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不仅要考虑企业、产业链、园区整体三个不同层面的环境管理状况,而且要分析、比较企业间、产业链间的环境管理状况的不同。为此,本文建立的包括微观(企业)、中观(产业链)、宏观(园区整体)三个层面的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不仅解决了不同层面环境管理状况不同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不同层面环境管理状况的比较问题。

三、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

在具体选取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指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独立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重要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5)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选取依据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如《环保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环保三同时制度”“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2)国内外权威机构通用标准,如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等;(3)国内外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及工业园区环境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工业园区当前的发展模式,在构建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审计内容应包含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环境管理状况。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框架如图2。微观层面:以单个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为主要审计内容,环境绩效审计指标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回收、环境政策及企业文化五个方面,审计目标是审察其是否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弃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并对比分析园区内同类型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中观层面:以单条产业链的环境为主要审计内容,审计目标是在产业链稳定有效运行基础上审察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对比园区内所有产业链的环境绩效水平;宏观层面:着重审查园区整体的环境绩效水平,包括环境质量、环境与发展、决策与行动三个维度的审计内容,审计目标是审察工业园区整体的环境管理状况,分析企业、产业链的环境管理状况如何影响园区整体的环境绩效水平。(一)微观层面审计指标的选取。工业园区微观层面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园区内所有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状况,并进行企业间对比分析。企业作为工业园区环境发展的主要践行者,必须从源头即产品的设计阶段进行预防,产品的生产阶段进行监控,产品的营销阶段进行引导,产品的回收阶段进行再利用。企业的环境价值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企业的基本活动是企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主要活动,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和产品回收;企业的辅助活动是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供的辅助支持,包括企业制定的环境政策、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故本文基于环境价值链选取工业园区微观层面环境绩效审计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1.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环节的主要审计内容包括审察企业是否优先选用绿色环保材料,是否采用环境友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是否采用最低能源消耗量设计产品,是否对废弃物排放和回收做妥善处理等。本文选用绿色材料设计情况、绿色工艺技术设计情况、绿色包装设计情况、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单位产品废弃物产量、产品回收设计情况来审察企业是否以最低能耗标准设计产品,考虑产品回收等问题,并将产品设计理念践行到产品生产过程中。2.产品生产。产品生产环节主要的审计内容包括企业是否采用可再生资源,是否将能源消耗降到最低,是否采用环保节能的技术设备,是否最大限度重复利用资源,是否将污染物的产生降到最低,是否将产品中有害物质降到最低,是否将绿色设计的理念付诸实践,是否制定与清洁生产相配套的管理措施及制度,是否参与园区内废弃物交互计划等。本文选用单位产品绿色材料使用比例、单位产品固体废物产量、各种污染物达标率、能源利用率来评价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状况。3.产品营销。产品营销环节的审计内容包括审察企业是否进行环保认证,是否重视绿色营销,是否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是否选择环保清洁的营销伙伴,是否建立绿色环保的营销渠道,是否努力减少营销渠道的资源浪费等。本文选用企业环保认证情况、社会公众对企业环保形象的认可程度、绿色营销在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执行程度、企业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的努力程度、营销环节废弃物产量来评价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状况。4.产品回收。产品回收环节的主要审计内容包括审察企业是否进行产品回收处理,废旧物品是否循环利用,废旧物品资源化的程度是否达到最高,无法重复使用部分的处理是否得当等。本文选用产品回收率、单位产量产品回收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产品回收处理后废弃物最终产量评价产品回收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状况。5.环境政策及企业文化。企业的辅助活动主要包括环境政策及企业文化,主要审计内容包括审察企业是否制定环境政策、制度,环境政策、制度是否真实有效等。本文选用环境政策、制度完善度和员工对环保重视度评价环境政策及企业文化等企业辅助活动的环境管理状况。(二)中观层面审计指标的选取。工业园区中观层面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是园区内所有产业链环境管理的绩效状况,并进行产业链间对比分析。一个健康的工业园区应该是由数条产业链相互交织形成的。一条产业链的稳定与否,影响到整个工业园区的稳定发展。产业链的稳定性是指产业链在受到内部构成要素及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时恢复和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能力。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是产业链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审察工业园区内产业链的环境管理状况时,首先要审察其产业链的稳定性,故工业园区中观层面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包括产业链稳定性指标、环境性指标、经济性指标。中观层面环境绩效审计指标具体如表2。1.稳定性。产业链稳定性审察侧重于产业链内企业间链接程度和产业链的柔韧性。产业链内的企业间信息交流越紧密、链接程度越好,产业链就越稳定。本文设置企业衔接率、产业链开发衔接技术投入水平、链内企业信息共享程度等指标反映产业链内企业的链接程度。产业链的柔韧性是指产业链抵御各种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审察产业链柔韧性时,本文选用链内关键企业个数、横向企业占有率、产业链延伸能力等指标。2.经济性。产业链的经济性不仅包括产品目前的经济效益而且包括未来的经济效益。产品目前的经济效益可选用产业链年工业增加值。未来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主导产品是否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国家宏观政策是否有利、主要原材料是否易于获取、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故本文设置政府政策鼓励度、主要产品市场需求度、主要原材料可获得性、平均固定资产增长率、新产品占总产值比重等指标。其中平均固定资产增长率反映产业链技术更新速度,设置新产品占总产值比重反映产业链新产品的开发能力。3.环境性产业链的环境性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状况。产业链的环节是产业链的基本构成单元,具体到经济活动中是指产业链内企业的某个部门或生产(消费)某原料(产品)的某个企业。因此,产业链的环境性是产业链内企业环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环境管理状况的整体平均水平。故产品链的环境性指标包括产品设计指标、产品生产指标、产品营销指标、产品回收指标、环境政策及企业文化指标。(三)宏观层面审计指标的选取。工业园区宏观层面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内容是对园区整体环境管理的绩效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由于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人口多,直接影响了所在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在选取工业园区宏观层面的环境绩效指标时,可借鉴秦德智等[10]为提高区域发展质量建立的基于环境质量、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决策与行动三个维度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指标框架,这三个维度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且共同反映了园区所在区域的环境管理状况。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会对园区资源、环境状况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反映在园区环境质量上;园区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园区采取一系列的决策与行动,决策与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园区的环境质量,而改进的具体措施的实施、政策的执行需要落实到园区发展中。工业园区宏观层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如表3。1.环境与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就是园区环境变差或变好的过程。工业园区在发展前期破坏环境,而后期环境的恶化就会制约园区的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体现在产业链的稳定性、经济性和环境性。此处的稳定性、经济性、环境性是对工业园区内所有产业链的稳定性、经济性、环境性的整体平均水平进行评估,本文采用均值计算各指标值。2.环境质量。工业园区的发展最终会对园区所在区域的资源、环境所造成(有利或不利)影响,这些影响直接反映在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上。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土壤、噪声、水质和生态五个方面。本文选用空气质量指数良好比例反映空气质量,用水质达标率反映水环境质量,用土壤质量达标率反映土壤质量,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态环境,等效连续A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反映噪声影响。3.决策与行动。当工业园区的环境由于园区发展遭到破坏,为改善园区环境质量,必须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加大环保投入、建立环境信息交流平台、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公众对园区环境满意度等。本文设置环保投入比、绿化覆盖率、环境信息中心完善度和公众对园区满意度等指标反映园区决策与行动的执行力。

四、结语

环境绩效范文篇6

关键词:财务绩效;环境保护税;环保投入;文献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在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环保费改税的序幕正式开启。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为切入点,逐渐引申至其他学者对于环境保护税、环保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其中还加入了环境保护税与环保投入对财务绩效影响的中介因素“环境规制”的研究,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环境保护税与环保投入对于企业财务绩效因素的逻辑关系。

一、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HowardBowen(1953)认为,企业在日常经营制定政策时,不仅仅只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要考虑到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温素彬、方苑(2008)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以2003~2007年4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对当期的财务绩效具有不显著的负相关性,而长期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会对财务绩效有正向作用。张兆国等学者(2013)使用GMM评价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其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会在滞后一期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有着正向影响。

(三)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Hillman&Keim(2001)研究了250家企业的董事会的战略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相比于未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企业,二者在市场竞争中,前者处于下风。李正(2006)以2003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企业的托宾Q值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即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多,企业价值越低,其原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消耗自身的资源,而收益则需要时间的检验才能够得以体现。(四)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无影响。陈玉清(2005)在对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与股价并不相关,说明市场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反馈并不灵敏。但不同的行业之间差别较大,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不同行业的关注程度不同导致了这个差异。石军伟、胡立君等(2009)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也证实了企业的价值与社会责任无显著性影响。

二、环保投入对于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环保投入的定义。彭峰、李本东(2005)将环保投入概念定义为:企业、国家政府或法人团体为了获得良好的环境绩效,将资本投入到环境保护、预防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的一项经济活动。

(二)社会责任对于环保投入的影响。王宗婉、王宗宇(2021)认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就会考虑到可持续发展观,改善环境污染的情况,同时兼顾环境与利润共发展。油佳利、张永红(2020)则通过对2014~2018年149家重污染公司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证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环境绩效呈正相关影响,并且社会责任会加强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水平与环保投入的重视程度。

(三)环保投入对于财务绩效起到正向作用。程瑶(2012)基于资源基础观阐述了企业通过环保投资改进生产技术、推行清洁环保工艺、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且这种绿色技术也会为企业提供透明度较低、其他企业难以学习的异质性有形资产。徐建中等(2018)依据声誉机制理论认为环境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这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当今绿色经济概念日益被消费者市场所重视,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且高水平的环境绩效会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巩固长期稳定的合作,并且企业可以销售节能环保技术进行创收。余航、李月娥(2020)在对重污染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中佐证了这个结论,重污染企业的环保投入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起到正向作用。近年来,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企业的融资压力与环保投资对于财务绩效的影响。马亚丽(2014)说明了企业的环保投资效率能够向社会释放积极的信号,表明企业勇于承担环保责任,减少企业对外的信息不对称性,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企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杨乐等学者(2020)则说明了在融资约束较大时,企业会加强环保投资对于绿色创新的力度,改进原有的生产工艺,购进降能减排的生产设备,这使得融资约束会进一步加强环保投资与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

(四)环保投入对于财务绩效起到负向作用。Jaggi&Freedman(1992)以生产纸浆和造纸企业为主要样本,研究企业对于环保投资和利润、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了企业环保投资对于企业财务绩效起到抑制的作用,并且企业的市盈率也与环保投资呈负相关性。王鹏、张捷(2016)通过对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采用混合截面层次回归法和分组检验法证明了企业的环保投资对于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并且对于企业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会加剧环保投资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滕雨函(2019)通过对纺织业行业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价值相关的研究中发现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对企业价值起到负相关作用,其原因可能是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会产生“挤出效应”,影响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资,结果会表现为财务绩效的下行,这会对股票市场释放不良的信号,不被投资者所看好,最终会导致企业价值下降。徐辉(2020)则通过对东西部地区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与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对于西部地区来讲由于人才匮乏、技术引进相对落后,这会导致环保投入难以转变为现实收益,而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会导致当地政府对于企业的环保补贴有限,这两点原因使得环保投入对西部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负向作用。

三、环境规制对于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环保投入对于环境管制的影响。唐国平等学者(2013)通过对2008~2011年499家公司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环保投入与环境规制为“U”型关系,原因是环保投入与环境规制强度具有“门槛效应”,在较低的环境规制下,企业对于环保投入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随着环境管制的强度增强,即达到临界值之后,企业环保投入的规模也随之增加,说明严格的环境规制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环保投入。郑添文(2019)则进一步阐述了环保投入与环境管制之间的关系:由于环境管制政策的加强,企业不得不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或减少生产的方式达到环境管制的要求,从而规避因为超量排放污染物而受到的处罚。胡元林(201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环保投资是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的财务绩效影响的中介因素。

(二)环境规制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性。Porter(1991)认为“创新优势”是企业在环境规制的重压下,加大环保投资,进行连续改进以及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先动优势”是指在各国逐渐重视减排降能的大环境下,通过绿色创新,提前适应环境,具有先发优势,会使得企业在未来更少的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因为污染前预防投资比污染后治理投资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彭妍、岳金桂(2016)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证明了造纸印刷业的财务绩效效果在污染预防投资比末端治理污染更加显著,原因是进行预防投资生产的绿色产品可以满足政府或者其他企业的“绿色采购”,开发特定的市场,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环境规制对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性。Walley&Whitehead(1994)解释了环境规制为什么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负影响:社会治理环境的目标和企业的利润目标处于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二者相互制约,企业将在加强绿色环保与追求高利润的两难中权衡利弊。加强环保管制,企业将不得不缴纳更多的环保税或排污费会提高生产成本,这会导致企业不仅降低生产率,甚至企业不得不减少产出、提高售价,最终影响体现在利润率的下降。此外,还会间接的影响企业的对外投资、扩大在经营等方面。对于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中,Jaffe等学者(1995)在研究环境管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提出“挤出效应”,该效应说明了企业在对于“绿色创新”或“绿色投资”会挤占企业其他资源,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投资计划,最终也会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在此基础上Walter&Ugelow(1979)提出“污染天堂假说”:重污染的企业更加青睐于在环境管制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个假说更加说明了环境规制对于企业财务绩效起到抑制作用。杨自业、尹开国(2009)通过向社会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结果说明大众普遍认为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会对财务绩效起到抑制作用。黄磊(2014)则通过T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严格的环境管制使得企业销售利润显著为负,说明企业的研发支出多用于应对环境管制,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

(四)环境规制对于企业财务绩效非线性作用。孙燕燕等(2014)则依据前人的研究,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对49篇实证论文进行有序的Probit分析,说明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呈“U”型关系:短期内的非生产性成本会挤压企业其他方面的投资,但长期来看,企业会拥有高效的生产效率、稳定的供应链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等无形优势。陶晨璐、刘思彤、程宝栋(2017)通过对A股上市的造纸行业公司的实证研究佐证了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当期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提升会对短期内的当期财务绩效起到抑制作用,但依据长期数据表明则会改善财务绩效。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具有不确定关系。Barbera&McConnel(1990)认为环境管制与企业财务绩效受到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张嫚(2004)在此基础上认为企业的收益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认可度,而市场的需求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企业的绿色创新是否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是不确定的,综上所述得出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无确定性的关系。

四、环保费改税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与环境保护税的关系。环境保护税的理论起于福利经济学创始人Pigou,Pigou(1920)认为治理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应使用环境管制的方式,把外部性的问题转为内部化,从而达到减少或清除环境污染问题的目的。王军(2018)认为绿色税收是环境管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绿色税收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合理运用、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以及惩治企业的高污染排放,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环境绩效范文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问题;对策

1环境绩效的含义

国际上对环境绩效的权威定义为“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在我国,虽然众多学者对环境绩效的定义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仍然存在着差异,诸位学者关于环境绩效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完全的统一,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把理论应用到实践。

2环境绩效评价的含义

环境绩效评价是指对个人、团体或组织等能是否实现环境目标的评价,是用来衡量和评价组织环境绩效的程序,包括指标的选择、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及相关信息评价、报告和交流,并定期地对这一过程本身进行评审和不断改进。环境绩效评价为决策者提供环境管理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数据信息,以此来帮助决策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决策。总的来说,环境绩效评价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煤炭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1没有明确的环境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同行业的生产和运营是不同的,而不同的企业规模和地域又会有差异,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点。企业必须在整体布局的情况下研究出适合自身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千篇一律,无论什么行业都使用同一种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注重财务因素较多,如环境成本和收益,而对于潜在的环境因素指标并没有纳入体系,使得指标设置上存在缺失,没有明确的定位。进一步说,不同企业的环境绩效指标是不同的,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对环境指标的选取都是一概而论的,不管企业如何,把早已拟定好的环境指标体系生搬硬套就成为另一个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体系,然后再由这个体系得出结果。这样一概而论的做法不仅没办法实现对企业现实状况的透彻分析,还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危机。为此,煤炭企业应该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指标,推动煤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3.2环境效益指标关注少。在对环境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使用了不同类型的环境评价指标,但是企业对于环境指标的选取往往偏重于环境绩效的考核,过分关注考核,表现为比较重视环境管理绩效评价———环境守法性、企业污染治理工程投资、环境管理目标、环保设施投入等不同类型的情况等以及不同的关于环境治理的指标,而忽视企业的环境效益的评价。无意中就会破坏环境绩效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在环境绩效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指标,各指标相互协调,客观地反映环境绩效评估的结果。因为企业进行环境绩效的评价,目的是为了衡量企业采取的环境管理行为所带来的效果和付出的代价,如果忽视了环境效益的评价,导致选取指标的范围不够全面,关注点全都放在了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上,就会造成企业只关心投入成本的计量核算和现在行为对企业的影响,而忽略环境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未来的环境收益。环境绩效评估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认识到环境绩效评估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长期发展眼光,就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保成本的投入,增加企业发展的风险,无疑是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综上所述,企业应重视环境绩效评估在指标选取方面的全面性,力争把环境财务指标与环境绩效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只有在科学选取指标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适合煤炭企业的科学的环境绩效评估模型。3.3偏重环境绩效考察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各企业在评估环境绩效时,只重视环境绩效的结果而没有注重环境绩效的过程。过分地关注于环境绩效评估的结果,而没有注重考查环境绩效评估的过程。对环境行为的产生过程重视程度不够。这些不重视表现在不关心原材料的选取上是否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材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不重视安装的设备是否有符合排污减能的效果;企业排放的废弃物是不是能够重新回收利用而且在排放时没有污染环境;没有做到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考虑对环境效益的影响,没有考虑到企业目前的行为对企业自身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因此,环境绩效的评价要深入到整个生产的动态过程中,从多角度选取环境影响指标对环境进行评价不仅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评估和考察,而且要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储存过程和运输过程三个过程都进行评估,只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才能真正地做到减少污染和能耗,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的综合绩效。

4煤炭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对策

煤炭企业是国家的支柱型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保证煤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煤炭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或者建议。以下是本文对于煤炭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出现的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政府方面,政府要保障法律的公正实施。要健全环境绩效评价法律法规,规范环境信息披露。我国环境法规的建设体系还相对比较欠缺,只有一小部分的环保部门只是推行了相关的环境评价标准,并没有将环境绩效评价纳入到法制化的进程中。此外,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也只是出于企业的自觉性,并没有形成企业公认的规则,即便是有信息披露,涉及关于环境信息的内容也很少。只是很简单地披露一些与环境绩效关系影响较小的因素,企业也并没有规范的环境信息披露的格式,企业对待环境绩效一般都是很随意的感觉,该披露什么不该披露什么全凭借企业自己做主。因此,政府应该健全有关环境绩效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平台,构建环境绩效评价资料库,尽快实现环境绩效评价有法可依,推动环境绩效工作开展实施。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提供法律保障。第二,企业方面,加强对员工的环境教育及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人的觉悟提高了,整体的形象才会有所完善,员工代表的是企业的形象。企业作为环境绩效评价的微观方面,是实施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载体。一方面,在宣传培训方面,企业应加大宣传,积极增大培训力度,聘请环保方面权威的专家对员工进行定期的环保培训,并进行定期环保考核。另一方面,在制度上要设立员工环境教育知识考核制度,激发员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处。定期对环境教育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并与其薪金挂钩,在公司内部设立环保鼓励奖金等。力求把环保工作做到实处,使得企业员工能够从真正意义上领会环保的意义,做到每个员工都把环保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第三,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一个企业要想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研发科技创新技术,为企业引进科技人才,从源头上为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使得企业的发展切合经济发展的主流,推动企业在经济洪流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在绿色发展模式的引导下,企业应该适时引进节能减排的高精尖仪器与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三废”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资源。只有节能减排才能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结语

在当前追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只有绿色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经济利润的竞争,而是逐渐地变成了绿色发展的竞争,公众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环境绩效的评价。而煤炭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人们的生活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困扰,因为其排放的三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煤炭企业的能源消耗也一直在行业中居高不下。进行煤炭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煤炭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估不仅可以使企业自身了解自己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和环境管理的效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而且也可以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相关环境信息,为政府环保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企业环境履行情况的对外公开,让公众对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有个明确的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企业环境绩效水平的提高,才有助于企业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推动煤炭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莹,鹿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3):110-111.

[2]林松池.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基于生态文明视角[J].商业会计,2014(9):45-47.

环境绩效范文篇8

建立外资项目环境绩效审计的跟踪机制环境影响和效果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例如,在审查生态林营造的效果时,不能仅仅观察项目执行期内的生态林生长情况,还应当在项目执行结束若干年后,核查其存活率及其它指标,确保其真正起到保护生态的作用。鉴于环境问题的特性,需要建立外资项目环境绩效审计的长期跟踪机制。跟踪机制包括外资项目执行期内和执行期结束后的环境绩效审计跟踪。在项目执行期内,每年开展公证审计时对以前年度发现的环境绩效问题进行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必要时在审计报告中重申审计问题和审计建议;在项目执行结束后,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选择不同时段对已完工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进行再评价,通过查找问题为之后同类外资项目的环境管理提出建议。

提高外资项目环境绩效审计实施成效的路径

(一)规范外资项目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评价标准是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调查取证、得出审计报告结论这一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基础,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套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外资项目环境绩效审计实施的成效。目前我国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审计并没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体系。在以往的外资审计实践中,多以审计署《已完工世亚行贷款项目效益分析表》为基础对项目进行评价。该效益分析表从项目建设以及项目经济、社会、经济效益共四个方面的目标实现情况对外资项目进行分析、评价,要求审计人员根据项目贷款协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按重要性原则归纳填列项目目标内容,并在实现、基本实现、部分实现、没有实现4种类型中选择评价各目标的实现情况。除上述四方面目标外,项目的运营管理情况和项目还贷情况也是已有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对象。在设计外资项目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评价标准的来源世界审计组织在《从环境的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将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分为权威性和非权威性两类。权威性来源包括法规、政策和被审计单位必须遵守的其它规定,以及由公认机构颁布的普遍遵循的准则和职业实务规范;非权威性来源包括同类单位或其他单位在类似活动中采用的绩效指标或措施、学术研究资料和外部专家意见等。在采用非权威性来源的评价标准时,为规避可能的审计风险,应在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尽量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同。外资项目本身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提供了权威的来源。外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贷款或赠款协定、项目协定和项目任务书等项目文件,对项目内容、项目目标(包括中期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并且这些指标已经得到了贷(赠)款方和被审计单位双方的认可。充分运用外资项目已有的权威性来源指标,是设计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关键。2.评价标准的要求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建立或选择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满足相关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及客观性的要求。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在设计标准时还要考虑审计组现有资源是否能够取得准确的指标数据,或能够判断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指标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不能,应采取聘用专业人员等措施确保绩效审计的顺利实施。3.评价指标体系的更新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审计实践不断改进完善。实践出真知,通过总结外资环境项目绩效审计开展的第一手资料,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最佳途径。如财政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框架的2011版在2010版基础上增加了“合规性”和“项目准则”两个评分准则,评分方法也作了改进。同时,还要根据环境方面的国际新协定、国内新法规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内容补充。总之,要提高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审计实施成效,当务之急是立足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尽快规范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标准体系。

(二)灵活运用多种绩效审计取证方法绩效审计的取证与传统审计相比较为困难,涉及环境方面的取证更是如此,审计人员较难取得决定性的支持证据。这时,审计人员需要灵活运用研究案卷资料、座谈会、实地调研、对项目受益群体开展标准化问卷调查、统计抽样等多种审计方法,多渠道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就外资项目而言,其管理较为规范,每年都需向贷(赠)款方提交进度报告或自检报告。在开展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审计时,大部分审计评价指标数据都能从被审计单位的报告文件中找到。但这些数据在为审计人员核实之前,是不能够直接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的。审计人员必须通过运用统计抽样方法,选取部分开展深入调查,验证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审计人员专业范围之外的问题,还需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数据进行核实。例如,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员办事处在开展某亚行贷款项目环境效益审计中,针对大面积种植桉树影响林区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审计组从被审计单位取得了种植面积的书面证据,通过现场拍照取得了比较直观的证据,由于涉及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审计组还咨询了生态环境学方面的专家,取得了专家意见,通过几方面的取证,相互印证、更有力地支持了审计结论。

(三)提高绩效审计报告撰写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一篇好的外资项目的绩效审计报告能够充分展示外资项目的成果。要提高外资项目的绩效审计报告质量,除了要保证事实、数据、分析、结论、建议等要素不能缺少之外,还应从审计报告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撰写审计报告:一是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出发,应当保证审计评价部分在整个审计报告中的比重。与外资公证审计报告仅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不同的是,外资项目的绩效审计报告是对外资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情况作出综合评价,是能够充分展示被审计单位工作成果的审计平台,因此需要以审计评价为主,审计发现问题为辅。二是从政府决策部门的角度出发,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审计报告应当附有简本和注解。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审计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但环境问题专业性强,为了避免不理解或误解造成的决策失误,可以以审计报告附件的形式对审计报告中重要的专业术语进行注解。另一方面,由于比其他类型的报告多出了审计评价这一部分,环境绩效审计报告篇幅较长,可以采用简本的形式方便领导阅读。三是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资政府等资金投入者的角度出发,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审计报告还应结合对贷(援)款方的审计建议,对项目国内背景进行说明。在开展外资项目的环境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有时会发现项目实施困难是因贷(援)款方的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在审计报告中对其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此时在审计报告中说明国内背景有助于加深贷(援)款方对项目实施环境的理解,促使其作出改进。

环境绩效范文篇9

环境绩效评估(EnvironmentalPerformanceEaluation,简称EPE)是企业为了衡量自身所担负的环境责任,利用适当的指标和方法,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绩效进行评价并转化为简单易懂的信息的过程。具体步骤包括:对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相关信息的收集、测量、分析、评估、报告,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披露企业对环境保护所做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取得效果情况。

EPE最大的好处在于了解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凭借定性与定量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提供给组织内部管理者及外部利害关系人相关的环境信息。

二、绿色物流环境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

(一)绿色物流的目标

绿色物流EPE的目标是按照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统一的准则,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最终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与相关利益集团概念的提出有关,它强调企业不完全是股东的企业,而是社会的一个经济细胞,因此企业价值和满足各利益方的程度之间形成直接对应关系,这其中对环境绩效的诉求,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绿色物流正是企业在片面的经济利益之外,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经济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的目标。绿色物流EPE要求企业无论在战略管理还是战术管理中,都必须注重企业相关利益集团各方的要求,在创造商品的时间效益和空间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的对象

绿色物流EPE的行为对象不仅包括专业的物流企业,还包括产品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和分销企业等。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影响问题。一方面,专业物流企业对产品包装、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的“绿色化”是实现绿色物流的重要领域,所以,专业物流企业是绿色物流EPE的对象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既要设计绿色产品,还应该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协同起来,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出发,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也应该是绿色物流EPE的对象。

三、目前绿色物流环境绩效评估的常用方法

(一)生态效益指标模型

生态效益的获得被定义为“在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需求并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及天然资源的耗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建立在生态效益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形态,构建的是一种经济与环境绩效相互均衡的模式。

提升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原料单位耗用量,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单位耗用量,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和扩散,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提高可更新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单位能效等。

生态效益指标架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类别(Category),评价的内容涉及环境影响或是企业价值层面,考评其环境影响所及领域的广泛性;第二层次是因素方面(Aspect),评价的内容涉及其在所影响的特定范畴内一系列相关的信息类别;第三层面是指标(Indicator),具体包括考评对象在所影响的范畴内有关的某一项特定指标,通过评价这项指标可用来追踪和验证绩效的程度。

生态效益指标模型,可以表示为:

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收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应用生态效益指标模型实施绿色物流EPE,可以引导企业在减少资源耗用和对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获利能力,力求达到企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效益的均衡。

(二)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系统

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系统是应用ISO14031环境评估标准对组织的环境绩效进行测量与评估的一种系统化程序,其关键环节在于选择适当的环境绩效指标。

根据评估对象与目标范畴的大小,ISO14031所规定的环境指标分为:环境状态指标(EnvironmentalConditionIndicators,ECIs)和环境绩效指标(EnvironmentalPerformanceIndicators,EPIs)。而EPIs又可分为管理绩效指标(ManagementPerformanceIndicators,MPIs)及作业绩效指标(OperationPerformanceIndicators,OPIs)。ECIs揭示组织周围的环境状况包括当地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条件,MPIs直接反映出组织在管理绩效上努力的成果,OPIs反映组织在包括仓库、设备、原料与能源供需等方面作业环节的设计与操作流程中环境保护绩效。

根据绿色物流EPE的要求,可以构建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系统如表1所示:

表1范围关键指标

1.土地开发面积;2.工厂、仓库附近土壤中

当地性

特定污染物浓度

环境状态指标区域性1.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特定污染物浓度;2

(ECIs)年用水量(吨/年)

1能源年耗用量;2.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

全球性

放量

1.稽核次数与频率;2紧急应变反应时间

符合性

长短;3.环境目标达成数目或比例

1.防治污染措施投资金额;2.经由降低资

源使用、污染预防或回收再利用节省的

财务绩效

金额;3.废弃物处理费用;4.改善产品或作

业流程的成本

1.社区对环境抱怨次数与频率:2新闻报

管理绩效指标利害相关者道次数;3.赞助或自行建置地方性清除或

(MPIs)回收计划数

1.员工对环境改善提案数或事务参与人

员工素质数;2.员工接受环境管理训练人数比例;3

环境管有环保专业认证员工人数

理系统1投资环境改善计划的获利金额;2.替代

的实施物料的新方案;3.原物料取得来源是否将

改进方案

环保列入评估项目;4.管理层会议讨论环

境议题比率

1.产品中使用回收物料的比例;2单位产

物料品污染防治设施用电量;3.单位产品产出

包装材料数量

1.由于节约所节省的能源价值;2.单位产

作业绩效指标能源和资源

品能源耗用值

(OPIs)1.不含毒性成分产品比例;2.可回收再利

产品

用零件比例

1.单位产品产生废弃物;2.每年产生有害、

污染物可回收、可再利用废弃物;3.废弃物清理

费用;4.废弃物设施设置、操作、维护成本

四、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绿色物流环境绩效评估系统

(一)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

平衡记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是美国哈佛商学院RobertS.Kaplan与DavidP.Norton提出的。这种方法通过财务与非财务考核手段之间的相互补充,不仅使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同时也是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之间、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之间、指标的前馈指导和后馈控制之间、组织的短期增长与长期增长之间、组织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过程。平衡计分卡由财务、顾客、过程管理、员工四个方面组成,每个方面又根据企业集体情况包括4~7个指标。目前,平衡记分卡正在被我国一些企业接受,并且逐渐在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中实施。

(二)平衡记分卡用于环境绩效评估,成为策略管理工具的应用可行性

WBCSD生态效益指标以及ISO14031环境评估系统等环境绩效评估方法在反映物流系统的“绿色度”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体现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对EPE的一些需求。但是EPE的基本特征,仍然在于帮助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获取优势,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效益指标以及ISO14031环境评估系统对于企业这样一个经济主体而言,难以满足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的需求。可见,绿色物流的EPE不能局限于“绿色度”的评价,而应评估企业构建可持续经营能力的绩效水平。

在无形资产中:核心竞争力、市场特许权、与供应商和顾客形成的网络是典型的表外披露项目,并对企业能否实现利润目标和战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并能为自己在市场上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绿色物流作为未来企业物流活动的重要趋势,显然是现代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领域。

管理者在评估企业利润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施效果时,必须对现有的无形资产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全面深入理解。绩效评估的重点一定要放在那些能为企业带来成功的关键驱动力上。

Epstein&Roy(2001)提出,企业执行可持续发展时,会面临的障碍包括:企业管理者不知如何执行有关环境与永续性的策略,也无法将策略转换成行动。Figge(2002)强调环境绩效评估与环境目标相连接的重要性,以及达到永续性的关键在于环境策略的执行。利用平衡记分卡可将总目标层层分解,逐级下达到各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可见,在绿色物流EPE中,运用平衡记分卡可以找到能为企业带来成功的关键驱动力,并能够评价其执行过程的效果,实现有针对性的经营检讨和绩效改进,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以平衡记分卡构建绩效评估系统

1.确定关键绩效指标(KPI)

关键绩效指标来自于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反映最能作用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即成功关键因素。企业KPI指标又分为常规KPI和改进KPI。

(1)企业常规KPI指标的确定。常规KPI指标是反映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策略重点的阶段性关键业绩指标。企业各级绩效管理机构综合考虑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和成功关键因素改善状况及各级部门的年度经营目标和环境绩效目标,通过经营分析,逐级分解,确定企业的成功关键因素、策略重点并选取相应的常规KPI指标。

(2)企业改进KPI指标的确定。改进KPI指标是从众多经营管理问题或“短板”中找出的针对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和环境绩效的重点或关键点而确定的指标。确定改进KPI指标时,各级管理者首先要进行经营检讨,找出经营管理中或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短板”,明确解决问题的重点和关键点。

企业绿色物流环境绩效评估关键绩效指标体系见下页表2。

表2企业绿色物流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1.投资污染防治措施金额;2.污染防治措施操作维护金额;

投资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固定资产收益3.废弃物处理费用;4.改善产品或作业流程的成本;5.环境

财务效益状况

率;成本利润率;管理费用率管理训练相关费用;6.经由降低资源使用、污染预防或回收

再利用节省的金额

财务1.不良资产比率;2.环保项目固定资产周转率;3.资金保值

资产运营状况撬动现金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增值率;4.资本保值增值比率

企业规模经营(销售)收入;利润总额

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新业务增

发展能力状况1.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2.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长率

1.社区对环境抱怨次数与频率;2.新闻报道次数;3.赞助或

客户用户满意度综合指数自行建置地方性清除或回收计划数;4.出版或公开组织环

境绩效报告次数

1.员工对环境改善提案数;2.员工对相关环境议题或事务

员工任职资格达标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参与人数;3.员工接受环境管理训练人数比例;4.被认可合

任职资格晋升率;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格的环保专业人数;5.执行特定之环境规范与操作实务的

员工

率增长率;管理类任职资格达标率;经理程度;6.投资环境改善计划的获利金额;7.替代物料的新构

人员储备率;人均收入;人均利润想方案;8.原物料取得来源是否将环保列入评估项目;9.管

理阶层会议讨论环境议题比率

投资投资回收实现率;投资收益率;项目投资1.绿色环保项目投资评价体系的完善度;2.财务监控体系

评估综合指数的完善度;3.金融平台建立的完善度;4.技术革新业务投资

安全管理体系综合指数;特大级事故发1.稽核次数与频率;2.紧急应变反应时间长短;3.环境目标

过程安全管理达成数目或比例;4.年环保罚单(被公告违规)次数与金额;

生次数;事故损失金额5.矫正措施次数;6.安全投入率

管理

资质信用资质违规使用次数;合同履约率1.上游供应商绿色资质忽视次数;2下游渠道绿色资质忽

视次数

品牌认知度;文化认同度;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品牌投入额(率);企业形象建设投入额(率);绿色环保投入占企业品牌建设投入率

企业品牌建设投入额(率)

2.管理要项

管理要项是反映各企业和部门内部管理状况的指标,是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补充。管理要项的设置应针对那些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环境绩效目标有重要作用,又难以用KPI衡量的关键管理领域和活动,而非所有的领域和活动。

3.行为指标

行为指标由与纳入评估体系的改进KPI指标密切相关的一组或多组行为要项及其工作标准组成,是为改进KPI指标状况服务的。

确定行为指标时,要考虑与改进KPI指标相关的行为模块,然后在行为模块中找出有问题的行为要项,并将这些行为要项转化为行为指标纳入EPE。

4.指标值

环境绩效范文篇10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环境绩效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与无形收益。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张文华和钱凤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对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和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责任及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的审计[1];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2].

1999年11月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借鉴各种学者的看法,我们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如下的定义: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

审计客观基础是审计赖以产生和存续的某种存在于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需求,尤其是对审计活动所提供信息的需求。审计的客观基础决定着该类审计的目的、职能、主体和客体,不同类别的环境审计,有着不同的客观基础。具体到环境绩效审计而言,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应是检查环境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责任。环境资源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的天然存量资源,如物种、生态、大气和水资源等;二是用于治理环境的各种资源,如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所有权属于国家和全民的环境资源通过法律委托授权于一定的政府机关或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经营或使用,这些组织就承担起经济、有效地使用和管理环境资源的责任,因而需要通过国家审计来检查其受托管理、使用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有权属于投资者个人的环境资源,则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检查其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经营和使用了这些环境资源。这种对环境资源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的评价,属于对环境管理系统各环节的“连续监控”,主要是指环境绩效审计。

二、环境审计、绩效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

(一)环境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境审计的基本特征,与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共同构成完整的环境审计体系。

环境审计,也称为环境、健康和安全审计,是审计学科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开拓的一个审计新领域,是国家环境管理系统(EMS)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环境审计被定义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且揭示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

环境审计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财务审计注重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公允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而环境绩效审计更多的是考察、分析和评价组织所采取的各项环境措施和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状况。在增加环保投入的同时应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增加环境政策的适当性,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成为各国环境审计的发展重点。

(二)效益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

效益审计起初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直到1977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才在利马会议上将其定义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和亚洲组织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绩效审计是一种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方面的审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E”审计,近年来,又提出“五E”审计,即在“三E”审计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公平性(Equity)和环境性(Environment)审计。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考核有关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益。效益审计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立法、内部制度、审计规范、人才、资源、技术等各方面都要进行建设,要把效益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实践和探索。

国际上审计已经向绩效审计发展,环境问题也成为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环境绩效审计虽然隶属于环境审计的体系范畴之内,但是又同时兼有绩效审计的特点,对绩效审计的探索有助于完善环境审计的方法,拓宽环境审计的范围,丰富环境审计的内容,突出环境审计的建设性意义。我国的环境审计要跟上国际发展,必须在审计类型上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从以环境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为主要审计对象逐步过渡到绩效审计上。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结果的建设性

环境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环境监督,但在环境绩效审计中,更应强调其评价职能。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找出影响绩效的各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益。因此,监督并不是环境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

(二)审计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环境绩效审计属于环境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已经颁布的包括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在内的各种环境标准,都是环境审计在审计依据方面不同于传统审计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不可能相同,甚至是同一项目,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截然不同。这使得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需要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或需要协商确定是环境绩效审计的一大特点。

(三)审计活动的综合性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考核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综合性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都与绩效有关。因此,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环境管理活动。不仅包括环境资金流转的管理活动,保证环境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包括非环境资金的环境管理活动,如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等,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因素多种多样,因而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内容多、范围广、系统性强的综合性审计。

四、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其根本目标与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改善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只不过环境绩效审计是从绩效审计这个角度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对环境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

行。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进一步地可以将具体目标分解为四类分项目标:(一)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与制度;(二)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三)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四)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环境绩效审计的层次

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政府的环境绩效审计属于宏观层次,由国家审计机关来进行,主要对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看环境政策是否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审查环境项目的实施是否真正有助于防治环境污染,调查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属于微观层次,由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来承担,重点审查监督企业对环保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并评价企业的环境内部控制系统以及企业在治理环境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宏观环境绩效审计

1.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审计

该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包括对环境经济政策和行政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时只需考虑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而不对政策本身进行过多地评价。评价时需遵循两条原则:首先,环境政策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其次,在达到目标的前提下,看政策的实施费用能否达到最小。

2.政府环境保护资金的绩效审计

国家拨付给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环保资金是用于治理环境的主要来源。环保资金在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还应对资金的拨付、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因为真实合法并不等于使用的合理有效。所以环保资金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对其拨付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监督。具体审查各级财政部门及各级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少拨、不拨,或延迟拨付的现象,拨付给使用单位后,使用单位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最后对资金使用后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看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

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属于绩效审计,进行项目效益审计首先要了解项目本身,如果项目被分解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实施,还要了解项目分解情况。在了解了项目之后,还应清楚该项目的目标,在审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以是否实现项目目标为重点。如果不能实现目标,则审查不能实现的原因;如果达到了目标,则审查成本是否超过了预算,以达到使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项目效益。

(二)微观环境绩效审计

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一般包括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它进行环境绩效审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政策法规执行的审计

首先要审查政策法规的具体规定。诸如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是否合理,可以根据边际分析的原理,当制订的排放标准或排放费只有使得企业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等于污染的社会成本时,该排放标准或排放费才是有效的;其次,审查执行政策法规的情况有无偏差,对企业来说,每一项政策都有明确的目标,审计人员应考虑政策规定是否达到目标,总体效果如何,从而可以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以提高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

2.企业环境管理的内控系统的审计

首先,了解企业现行环境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和评价这些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有效性,是否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其次,了解企业在内控系统下的环境目标以及一些污染指标的定量数据,如排放到空气中、土壤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是否超过了指标的上限;最后审查一些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能源消耗是否超过了一定标准等等。

3.企业环境管理效益的审计

对企业而言,环境保护的效益表现为两种形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审计是指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因此,该项目的审计是企业环境管理的综合审计,其指标既有财务的、又有非财务的;既有综合的、又有具体的指标。主要包括:(1)环保投资审计:主要是对企业自己投入环保设施及重要资产上资金的真实性、投资行为的持续性的审查核实,以促使有关单位与部门保证环保资金的落实与到位;(2)环境成本费用审计:审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到环境管理中的成本与费用指标;(3)环境损害费用审计:评价和审查企业由于对环境产生了破坏而受到的惩罚支出,该项目的金额越大,表现为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越低;(4)环境管理经济收益审计:评价与审查企业由于产品的绿色化、环保产品、“三废”再生品、资源替代品等带来的经济效益或者企业由于加强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损失的减少等内容;(5)环境管理综合效益审计: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实现企业所在的社区环境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环境管理综合效益的审计包括对治理污染使空气清新、水质变好、减少环境的再污染程度等非财务指标和软指标的评价,也就是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

六、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列示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包括: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进行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

(一)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这是目前世界各国开展政府和公营机构绩效审计最普遍的形式。具体地说,就是检查政府环保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使用其法律授权和公共资源,督促社会公众和组织遵守环境法规的效率和效果。

(二)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审计。其主要对象是政府负责的保护或改善环境的项目以及政府签署的国际协议。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已授权审计机关对这些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进行审计。实施该类审计时,审计机关应该注意对环境项目的选择,考虑经营风险、重要性和可审计性等方面问题。

(三)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审计机关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或项目审计等方面工作的实施,检查或确认政府、组织在缓解、削减环境影响方面的措施是否已经实施,并已经达到目标,有无造成过多成本等。

(四)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环境审计被看作对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连续监控过程,环境审计中对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合理性和工作的有效性、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政策立法)的有效性和执行程度以及环境规划决策的科学性的评价都属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五)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虽然我国的审计机关并无对政策制定进行审计的权限,但是可以反馈一些与政府规定本身的合理性有关的信息,例如排污费的计费范围和收费标准的合理性等。事实上,经过反馈的审计信息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七、当前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障碍与对策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国际上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在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存在一些体制上、观念上和理论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对于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如何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认识不够深入,主要着眼点还是仅仅限于环境投入和环境法规政策的执行上,对于环境投入的效果以及投

入产出的对比状况却没有更多的考虑,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因此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首要的是提高对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二)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发展不充分。环境绩效审计以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为基础,是一种综合性的审计,在我国环境财务信息不真实和环境管理违规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相应的基础。大力发展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保证环境信息的真实可靠和环境工作的规范性才能为环境绩效工作的展开提供基础。

(三)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准备不足。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项实践性的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才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准备。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各种基本问题,如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范围、标准、方法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践开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