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0:01:53

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范文篇1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理念;高校管理

1引言

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精细化的管理规章制度是不可分割的,根据有效数据表明,对于现在的高校而言,很大一部分在管理理念上存在一些列的问题,一些陈旧的管理理念以及落后的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高校管理非常粗糙,想要实现真正的改革,那么优化精细的校园管理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2精细化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处理事情的方式越来越认真仔细了,表面看来是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其实这意味着对自己的工作内容越来越精细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为自己省下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推进精细化高校管理,不仅仅是帮助高校解决管理化的瓶颈期,甚至还可以加强校园的其他优质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融入校园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美好的一面,提升高校的管理服务,让学校在管理质量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只有一所好的学校才能吸引更多优秀学生的追求目标,让高校管理精细化,让学生们喜欢上自己的校园生活。

3目前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我所知道,现在很多高校在管理制度上是非常形形色色的,很多高校的管理理念还是比较陈旧的,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这些陈旧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高校管理制度了,以往的管理想法比较单一也相对落后了一些,没有任何创新的地方,不值得现在管理者去推进,另外,加上一些管理人员自身的问题,有一些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的管理者,对改革全新的规章制度起不到帮助作用,导致许多高校在和其他先进的学校比起来没有任何的竞争作用,这一点就非常难实现高校管理精细化的主要核心内容。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很多高校在管理的规章制度上是非常被动的一种状态,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比较模棱两可,这也是阻碍了高校开展全新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导致高校在管理上相对比较缺少个性精细化的一面。

4如何精细化高校管理

4.1改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创造全新精细化管理制度。对于现在的高校而言,以往陈旧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高校管理模式了,想要高校管理变的精细化,那么就要从管理者的文化程度上进行改善,同时,打造出浓厚的精细化管理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提高管理者自身的文化程度其实并不难,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新,让管理者明白精细化的意义,以及定期考核他们的工作内容,精细化的管理主要还是离不开仔细,对于一些不达标的管理者及时提出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改善,让管理体系变的有价值,变的更有意义,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以及热情度。4.2精细化管理规章制度,让高校生活变得更美好。高校在开展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中,可以通过很多方面去改善,特别是对于学生比较看重的教室、食堂以及宿舍这几块去着重跟进处理,美好的高校生活是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制度的,对于很多高校而言,现在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在于教室设备的陈旧以及食堂饭菜卫生不过关等情况,另外就是就寝的宿舍吵杂,那么院校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一些的优化了,对于教室一些陈旧的设备要及时维修以及更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正常合理的使用,对于食堂的伙食问题,可以严格把控食堂在选材上的要求,加强食品的安全性,保证学生的饮食健康问题,另外,在每一幢宿舍楼下都需要配备一个专业的宿舍管理人员,结合宿舍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就寝的舒适度。精细化管理理念作为高校管理规划制度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具有可实施性,为了确保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顺利的执行完成,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学校部门与部门之前的沟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良好的沟通,可以加强每一个环节在该有的时间能顺利的开展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管理精细化更加顺利有效的运行。4.3加强精细化管理制度,让高校生活更有意义。对于管理而言,首先需要有理念,才能进一步去发展实施,精细化的高校管理是离不开精细化的规章制度的,所谓的规章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这样不仅仅可以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文化以及他们的岗位技能,还能及时发现他们在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以及改善问题的所在,确保管理人员的参与性以及养成用他们良好的工作习惯,更有效的推进高校精细化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想要做到全方面的精细化高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精细化的高校管理方式方法可有效的落实下去是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的这一个过程,无论是从哪里出发,每一步都要细致到极致,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环节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有非常精确细致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加强精细化管理制度,让高校生活更有意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的管理可以让学校从原本复杂的管理模式变成简单明了化,真正做到化繁为简,让更多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提高校园工作效率,另外,精细化高校管理可以真正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帮助高校在改革制度上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刘晓青.浅谈高校后勤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

[2]王伟,费占中,王昌龙,刘莹莹.精细化管理理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借鉴与应用[J].教学管理,2013,1.

管理理念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四肢骨折患者。将其中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入院的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其中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入院的80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38例;其年龄为16~83岁,平均年龄为(47.2±2.3)岁。在试验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其年龄为16~82岁,平均年龄为(47.3±2.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1.2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病情观察、用药护理、术后切口换药、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在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骨科护理工作进行质量管理,方法如下:1)建立质量管理小组。由护理经验丰富、有较强责任心的护理人员组成质量管理小组。该小组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护师2名、护士4名。由护士长担任该小组的组长,负责管理和指导组员的工作,明确其工作职责,并按照工作职责的不同为其分配工作任务。在发生护理问题时,尽快找到责任人进行处理。由质量管理小组的成员共同制定进行全面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方案,并优化工作流程,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定期监督和检查各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及时检查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改正。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责任意识及综合职业素质[2-3],使其掌握规避护患纠纷的有效措施。有效落实各项工作考核制度,每月对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能、对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度进行考核。表彰考核成绩优秀的护理人员,并给予其物质奖励。每周组织科内的护理人员参加座谈会,相互交流沟通护理经验及对此后护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于考核成绩较差的护理人员,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传授其护理经验。3)加强心理护理工作。四肢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康复期较长,而且可因活动受限而使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护理工作是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易被护理人员所忽视。在骨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进而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4)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规范。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各种手术器械的传递等)及术后护理(如切口换药护理等)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规范,以免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5)积极预防褥疮。下肢骨折的患者在长时间卧床时可因无法自行翻身,其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而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在下肢骨折患者入院后,可采用压疮评分表评估其发生压疮的几率,进而为压疮发生率较高的患者积极采取预防压疮的有效措施,如每间隔2h帮助其翻身一次、对其进行局部按摩等。1.3观察指标。在两组患者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将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采用我院自行设计护理质量评分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该表的调查项目包括“隔离灭菌”、“专科护理”、“护理安全”及“整体护理质量评分”,其分值为0~10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77.5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2.2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服务质量的比较。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的隔离灭菌评分、专科护理评分、护理安全评分及整体护理质量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查找可能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对住院的骨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护理风险较高。为此,我们应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进行专科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责任心,保障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的质量。研究发现,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引入到骨科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中可取得理想的效果[4-5]。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骨科的护理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质量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骨科的护理工作实施质量管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实施隔离灭菌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护理安全管理等护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水英.骨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0):137-138.

[2]朱明会.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1):243-243.

[3]聂超,柯世怀.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卫生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41-42.

[4]潘常青,李晓宇,王理伟,等.医院临床药师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3):191-194.

管理理念范文篇3

审判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理念是:

(一)主体性理念。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法官的现代司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制度管理是方法,但制度管理是有限的,管理的最终立足点必须是人。一切管理论的根源是人的个性与组织规则的对立统一、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对立统一、组织动员与组织控制的对立统一、独立性与系统性的对立统一。由于这种对立统一,导致组织管理决策需要高度保持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又需要有对个人行为的有效控制,这两种管理价值、管理目标、管理功能互相是对立统一的。管理必须源自于人,服务于人,在管理中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把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作为培养教育人的过程,通过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并自觉自愿的为实现管理者设定的目标努力,化对立与统一,实现两种管理价值的平衡和统一,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系统性理念。管理模式从整体上规定着司法运行的效果。通过管理,一个组织要实现的是“整体凸现功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的构架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其基本特征是综合性特征、最优化特征,定量化特征、信息化特征、有效性特征。通过系统的整合,使系统发挥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力。因此,管理必须是系统的,管理必须具备系统性理念。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具体问题,以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制度设置完善组织运行系统。

管理理念范文篇4

关键词:知识社会;管理理念;更新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以数字化信息革命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同时,也将人类带入了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使管理的环境和管理的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者如何根据社会转型后的新需要来调整和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已成为当务之急。理念的改变是根本性的改变,理念一变,一切皆变。

所谓知识社会,也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或“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资本占有更重要位置独立的资源,通过科学的管理,也就是将知识运用于知识,获得另一种更宝贵更有价值的资源,知识的知识。当知识变成社会的关键资源时。这个时期的社会也就成为“知识社会”。因为知识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知识提供了社会发展的新的内驱力。

知识经济的概念,是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来的。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为题的报告中明确断定:

“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依此为据,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就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以智力为支柱,以高新科技为依托,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当知识替换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而成为经济的主要资源之后,人类社会也就随之由工业社会转为知识社会。

社会的转型对于人类的管理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现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教授提出了“管理革命”的口号。实施管理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类的管理模式与知识社会相匹配,使人们的管理行为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谓管理,指的是人类为了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规则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管理革命”,就是将知识运用于知识。对人类而言,在实施“管理革命”之前,知识就是力量;在实施“管理革命”之后,只有变为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

“管理革命”的关键,首先是管理理念的革命。所谓管理理念,是人们对于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或者说是对于管理活动的一种观念的把握。管理理念对于人类的管理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实践,管理理念的好坏制约着管理实践的成败。

对传统管理理念的扬弃,必然会派生出当代的管理理念。这种当代的管理理念应该是既吸收了人类管理史中“古代”与“现代”积淀之养分,又饱蕴着人类管理文化中“东方”与“西方”思想的精华。这种当代的管理理念同时还应该是既富有十足的科学精神,又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这种当代的与知识社会相匹配的管理理念应该有如下几种:

第一,全球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在加速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和实践模式正在形成,并将对每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带来极为现实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模式的变革与转换,对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而言,是一次极为严峻的挑战。全球问题的出现,迫切要求管理者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问题既是个自然问题,又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为了使人类更好地生存下去,管理者必须做出明智的抉择,使人类自身的行为合理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必须共同加强社会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自然界绝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人攫取。地球只有一个,如果消极地作用于环境,滥用人类的威力,必将遭至惩罚。其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必须共同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提倡和平,消除战争。无论是生态资源还是核武器问题,都必须通过各国内部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外部国际之间的合作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必须共同培养人们的危机意识,树立全球观念,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用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指导人们合理地对待自然,和谐地对待社会。总之,人类必须把实现全球化的生存与发展模式作为共同的追求目标。

第二,联系与发展的管理理念。联系与发展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状态,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它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知识社会管理者必备的管理理念,因为当代的社会实践本身就存在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突出特点。从横向看,人类的交往早已打破了专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界限,实践活动的联系法则日益明显。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调动几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上千家工厂、数万名科研人员、相互交流,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攻关。总之,社会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无一不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他们之间相互影响而彼此渗透,相互依赖而彼此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纵向看,人类的社会实践无一不处在永恒的发展中,在政治领域,世界政治格局在走向多极化的同时,各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在日益加大;在经济领域,世界经济在走向市场化、全球化的同时,各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日趋成熟;在文化领域,世界文化在走向多元化的同时,各个国家的文化改革日趋现实。而与这三大社会领域相伴而生的管理领域,无论是相应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还是文化管理,必然也要随之发展和变化。总而言之,面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社会,面对当今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实践,管理者为了确保管理的方向对头、路线正确、措施得当,进而实现“管理革命”的目的,笔者认为,联系与发展的管理理念无疑是要必须确定的。

第三,创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社会的根本特点就是知识创新。而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知识增长和创新性的应用。知识创新就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因素。

1998年2月14日,主席在北京参观“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小型展览”时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他还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进入知识社会,世界范围的竞争既激烈又残酷,优胜劣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取决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取决于人才的创造力。

因此,为了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培养世界水准的创新人才,我们必须要提高国人的创新力度,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体系和措施。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管理,管理者要想在知识社会的海洋中弄潮,首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管理才能。过去人们喜欢谈管理也是生产力,现在看来,这样讲是不够的,具有创新的管理,或者管理上的创新才称的上是生产力。

在知识社会管理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提倡创新和重奖创新。创新一般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是动力,管理创新是保证,制度创新是前提,理论创新是指导。科学的创新理体系应该也必须是这四者的有机统一。知识社会要求人们告别守旧求稳的管理理念,培育和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对此,管理者应着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制度。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是制度管理,最可靠的保证是制度保证。所以,必须把提倡创新和奖励创新作为一种制度落实下来,用制度的力量使创新的行为得到提倡和保护,使创新的成果得到表彰和奖励。第二,营造氛围。在“无功就是过”的氛围中培养出来的肯定是创新的人才,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氛围中肯定寄生着一些不思进取的庸人。第三,改变方式。传统的管理者高高在上,对被管理者发号施令的方式必须摒弃,要鼓励被管理者参与管理,要提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协商式管理,尊重被管理者是做好创新管理的前提。

第四,诚信的管理理念。所谓诚信,简言之就是行为主体履行契约行为的统称。凡是有活动能力健康的人,一切社会行为都处在某些约定之中,对这种约定的兑现就是诚信。诚信失范在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同程度有所存在,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中的方方面面,诚信的“缺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今仍然在极恶劣地败坏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如何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中确立诚实守信的理念,倡导诚实守信行为,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已作为一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课题摆在了全体社会成员面前,尤其是摆在了管理者的面前。

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东方文明的骄傲。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千百年来之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仿效,原因就在于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石,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不能缺少诚信的道德要求,因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准则。

在某种意义上,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也就是诚信的再生产过程,人们在生产中不仅生产了物质产品,而且也生产着诚信的关系。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人类都世代相继地追求着诚信,诚信早已是人类社会尊崇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它是主体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不知从何时起,人类这种最为宝贵的品质却被一些人遗忘了,丢失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诚信经济,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赖于经济活动主体的诚信。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来说,诚信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培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在日常工作中,一要狠抓员工对企业的诚信,二要狠抓企业对顾客和社会的诚信,唯有如此,才能求得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管理理念范文篇5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学校;管理理念

近些年,教育部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并为之付诸了很多努力,在此过程中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但相比于而言,城市学校发展地更快更好,究其缘由,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所以为了改善现状,促进农村学校健康发展,就需要转变农村学校管理理念。

一、新形势下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管理理念落后。近些年政府部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各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学校管理,提倡以管理求质量促教育,而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管理观念等相对落后,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这无影影响了教育质量。可见,转变管理管理是新形势下农村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新形势背景下,虽然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个人素质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他们缺乏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将大量个人时间奉献给工作,承担着很多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自我学习,加上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落后、教师薪资待遇较差,所以很多毕业于优秀院校的教师不愿来农村支教,促使师资力量不足。

二、新形势下实现农村学校管理理念有效转变的相关策略

1.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创建愉悦平等的管理环境。农村学校虽然办学条件落后,但注重建立规章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长此以往,教师变得少言寡语,不爱与学生互动,既影响了教育质量又影响了管理质量。为此,农村学校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创建愉悦平等的管理环境,用积极健康的神态行动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切实关心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必然高涨,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为农村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铺垫基础。2.转变教师角色,推动教育改革。近些年,政府部门大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转变学校管理理念,以管理促教育,农村学校自然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农村学校教师正确认识自身角色的转变,即第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扮演教育者角色,还要扮演引导者角色;第二,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同时,农村学校应加大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为其提供相应的设备,健全奖励制度,允许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从而促进农村学校稳定发展。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管理针对性。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在转变管理理念的同时还要提升管理针对性,所谓注重针对性,指的是校长要真正融入到师生之中,对师生有所了解,做到脚勤、眼勤、耳勤、嘴勤、手勤,信任教师,将他们视作学校主人,具体来说:第一,倡导“以人文本”管理,信任与尊重是此种管理的重要基础,而真诚又是尊重的前提,将真诚、真情渗透到学校管理之中,让师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及管理者的付出,从而提升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取得良好管理效益。4.培养教师素质,促进管理优化。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不一,有些教师并非毕业于师范教育,年龄较大、素质有待提高,难以满足现代学校管理需求,加上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既需要上语文课、数学课,又需要上体育课,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探究教育课程的方法。对此,农村学校应积极培养现有教师,比如,尽可能地提高教师薪资,与教师保持良好交流,促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尽力为教师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丰富教师知识、提升教师素质等等,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新的教师,从而壮大师资队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学校发展需求,真正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转变农村学校管理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有利于提升学校管理质量,促进学校稳定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形式相对落后,加上学校管理理念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需要管理者不断探索与创新,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真正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管理质量,使农村学校能够顺应教育改革。

作者:刘育刚 单位:甘肃省成县苇子沟学校

参考文献:

管理理念范文篇6

第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国际性。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产物。但是如果对国外一些知名的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理念等进行细致分析,你会发现,其实这些管理理念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有着相类似的作用,运用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来形成同样的效果,国外的这些学生管理方面的理念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可以对其进行借鉴发展。比如在美国的高校中,在对学生事务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但有着十分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流程,管理队伍也是十分专业的,这些都和美国文化十分符合,使得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第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因为高校中的学生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其思想行为发展无一不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无一不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长的。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融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的。第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导向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并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建立也是如此,必须要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要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政治方面发展。先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能够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引导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其发展。高校中的教育管理人员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才能够对高校学生活动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实现预先设动好的教育管理目标。第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前瞻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所表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到达的一个状况,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的现状。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在目标的引导下去充分的整合现有资源,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培养大学生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能够让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的效果,使其能够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念应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设定,将现有的状况与未来的理想状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使之具有可预见性和前瞻性。第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规范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规范行为的作用,如果没有规范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那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不会长久的发挥效果,其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被动的,绝对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有着规范的作用,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在设定好的规章制度下有序的进行,从而快速、平稳的达到理想的状况。

2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科学内涵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具有科学性。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就必须具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管理,使得高校中的各种资源获得最科学的配置,发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我们要用科学的手段对高校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使得这些资源能够在消耗最少的情况下,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我们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管理规律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符合其学习生活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获得全面的发展。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具有和谐性。所谓和谐性,指的就是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时候,必须对各种资源事务进行和谐化的管理,将其运用到各种事务的管理当中,使得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和谐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管理各种要素自身的和谐发展,其中包括教育管理目标之间的和谐、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教育管理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的和谐等;我们要对高校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和谐的管理和整合,使其能够获得最优化的配置,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其中管理资源还包括了自然方面的资源,也就是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资源,而学校方面的资源则是学校所具有的物质资源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等等。最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按照人性来对各种情况进行管理,牢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进行管理的对象也是人,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自觉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用人性化的方式方法对对待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性的发展,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用道德感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结束语

管理理念范文篇7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以人为本;高职学生;管理理念

一、高职学生管理理念的内涵

“理念是一种精神和意识层面上的综合性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检验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1]将“理念”用到高职学生管理中,形成了“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其内涵是“对高职学生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是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所秉持的思想观念。”[2]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是高职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作为“世界观”指导着高职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特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职学生呈现出了独特的特征。因此,高职学生管理理念也必须相应的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创新,以便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通过2015、2016、2017连续三年对广东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得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一些基本特征:(一)高职学生生源背景的多样性。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基于高考的“知识+技能”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对口招生、中高职贯通模式、免试招收技能拔尖人才等六种途径招生”。[3]随着文件的颁发与实际应用,高职院校的生源渠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也直接导致了生源背景的多样性。以我校为例,2017年招收的新生中有现代学徒制、中高职三二分段招生、高职自主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以及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这些不同途径招来的学生,入学时个人素质各有不同。比如中共党员的比例很少,小于1‰;在中学时期获得过奖励和受到过表彰的学生也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有60%以上的学生没获得过奖励和表彰。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据统计,我校学生60.25%以上来自农村家庭,不到40%的学生来自城市。学生家长的职业层次具有多样性,比如有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员工、各类服务行业的职工以及个体私营老板等,但多数学生家长在农村务农或打工,学历层次在高中以下、母亲下岗的比例也不小,高职院校吸纳了更高比例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据麦可思-中国2011-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的数据显示,2014年的高职学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高达91%。(如图一所示)尤其是最近几年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人数在增多,高职院校吸纳了更高比例的贫困家庭学生。据麦可思-中国2011-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的数据显示,2014年高职学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的比例高达52%,占据高职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之多。(如图2所示)图2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二)高职学生学业状况的差异性。按照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办法,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时与本科院校相比入学分数比较低,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一般都不是中学教育的成功者。这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比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自主学习能力弱,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久而久之导致了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其他一部分生源是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中学阶段学习就不太好,基础不牢固、理解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对头,对大学课程的专业学习跟不上,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高职学生大多属于高考成绩不理想的群体,来高职院校上大学很多是出于无奈的选择。高考失利的挫折感再加上选择学校的被动性直接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很强的自信心,认为来高职院校上大学低人一等,自卑中夹杂着失落的情绪,一旦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便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放弃学习。还有大部分高职学生从小在家庭教育中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心态浮躁,学习不求甚解,不遵守纪律,学习的目标性不强,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另外,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不能完全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充分对市场进行调研,课程的开发不具有创新性,课程的内容没有跟高职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结合。专业的设置没有与市场经济充分接轨,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还有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课程较少、理论课时间又较长等问题导致了高职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三)高职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喜欢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另一方面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尤其是在有竞争和利益的地方会更加凸显,如参与社团活动、申请入党以及评优评先等多数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时,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缺乏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评价善恶的科学标准。比如,他们认为腐败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对腐败奢靡生活是向往。他们认为绝大多数党员都是好的,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一旦在行动上需要他们表现出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时,往往缺乏主动性。在知行关系方面,高职学生表现出了知与行不合一的现象。比如他们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实践中难以成为他们遵守的道德行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的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诚信”的理论考试可以拿满分,他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都很充分,但是在专业课程考试中却作弊,言行不统一,对优秀的价值观念虽认同却难以在行动中落实。高职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性,还表现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尤其是随着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导致了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了多元性,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成为了高职学生们非常隆重的而且是大过特过的节日。

三、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建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在学生管理中以“管”为中心。这样的管理方式有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同时与高职学生的成长也不相符合,因此,迫切需要改变。目前,我们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出发,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关照学生、信赖学生、尊重学生为出发点,以成全学生、造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本质在于理解人性、尊重人的需要和实现人的价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体现。“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就是要重视高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尊重高职学生人性的需求和树立为高职学生服务的意识。(一)重视高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和人本身创造着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4]要改变传统高校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因为它不仅制约着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也削弱了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要从保守、封闭和权威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高职院校只有坚持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高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培养出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高职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高职教育的直接利益获得者。因此高职院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主体性地位,保障高职学生参与高职院校事务的权利,开拓高职学生在参与高职院校管理中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例如:“在美国的大学董事会中,有专门的学生委员会。俄罗斯校务委员会中规定学生所占比例不得低于25%,德国大学的校务委员会,学生代表有规定的比例。”[5]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1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6]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也实施了一系列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方式如在学校设置“校长信箱”、在网上进行“学生评教”的形式,还有每学期定期举行“校长开放日”等活动,同时也有大学生自治性组织如学生会、就业创业协会、书法协会等其它各种学生社团,但整体而言,这些组织的自治权和学校重大事情的参与权与国外大学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就是要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赋予高职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的义务和权利、引导高职学生走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二)尊重高职学生人性的需求。作为现实世界中个体存在的人有许多需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7]高职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必然有各种的需求。比如他们渴望心灵的自由、期待爱的滋润、有自我实现的梦想等,但最基本的仍然是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这是其它所有需求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满足高职学生的这一基础性需求。比如高职院校有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积极关注这些贫困大学生的生存需求,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实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利。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为贫困大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交学费时开设绿色通道、提供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机会,还有帮助贫困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等途径来保障高职学生的基本的生存权利。在保障高职学生发展方面,我们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何为人的全面发展呢?扈中平教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全面发展’,应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8]根据扈中平教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我认为,人的“完整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提供满足其最基础的素质提升的教育资源;人的“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提供完善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和舞台。通过这四个方面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目标。(三)树立为高职学生服务的意识。苏州大学朱永新博士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缺失的东西很多,而特别缺失的是教育的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9]高职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要以高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尊重高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为高职学生提供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服务,让每一个高职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出彩的机会。“以学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成就学生。即满足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和情感上的需求,让高职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能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急学生之所急,真正做到保障高职学生的利益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要把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升、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得失成败的衡量标准。把高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以关心学生、关怀学生、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目的。“为学生服务”就是要一切工作必须以育人为中心,要明确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的职责和服务作用、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育人和服务功能、任课老师的知识能力对学生素质提升的教化和引导作用,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岗位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扩招,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宿舍条件陈旧(夏天没有空调)、运动场地不足、图书资料欠缺以及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差等问题。因此,“为学生服务”就是要求高职院校以服务学生为使命,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为高职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随着高职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能否为高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能否有效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否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既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也是时展的要求,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朝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2][5]王世海.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工作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3).

[3]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3-4-1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6-3-10

[7]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1943.

[8]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管理理念范文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创新应用

绿色施工管理,一般指的是通过规范化的施工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实现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安全高效利用,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实行绿色施工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因素,保证工程建设使用年限。而绿色施工管理一方面要确保水、土地、材料等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防止资源的损失浪费,另一方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排放的有害物质或者随意堆放遗弃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随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数量的持续增多,如何创新管理手段,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越来越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因此,笔者试就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创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对策,谈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绿色施工管理应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1现场施工管理手段薄弱。由于一些建筑工程管理者,包括施工技术人员对于绿色施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执行力,过于强调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在工程现场施工环节忽略了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正确运用,或者没有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的科学考评指标体系,建筑施工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疏于监管,缺少对于节能环保意识的引导和培育,就会造成现场施工管理手段薄弱、绿色施工管理意识淡化、施工现场包括周边环境遭受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正常运行,更导致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在现场施工时举步维艰。1.2资源损失浪费非常严重。一般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操作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由于一段时期以来对于能源过度消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能源资源损失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就给创新管理手段、实现能源的高效节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筑施工创新管理,对于保证能源的节约利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益就变得非常重要。1.3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健全完善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监督管理制度,是创新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途径。但是以往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因为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工程现场施工同绿色施工管理“两张皮”的脱节现象经常发生,不仅严重地制约了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顺利实施,也严重地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比如,在制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的时候,脱离了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客观需要,或者在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过于追求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导致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不过关,这些都是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的现实表现。1.4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是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绿色施工管理理念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不够,现场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整体不高,绿色施工管理的创新意识不强,现场施工管理又跟不上,随意施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经常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绿色施工管理质量,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整体质量。

2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的创新建筑施工管理对策措施

2.1合理编制绿色施工管理规划。要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质量。一方面在编制规划的时候,要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操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成本支出,防止建筑废弃物和垃圾的形成及随意堆放丢弃,并且增加建筑施工材料的反复循环利用比例;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建筑工程施工整体情况,妥善规划设计绿色施工管理,牢固树立绿色环保节约理念,科学规划建筑工程施工用地,科学利用施工场地,科学投放建筑施工材料,防止影响施工环境,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2.2加强能源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数量与日俱增,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过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浪费以及建筑垃圾污染等生态环保问题,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绿色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科学应用。因此,各级政府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加强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和安全高效利用,尽量研究推出绿色环保施工材料,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保证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科学 运用。2.3严格管控建筑工程施工环境污染。建筑工程施工环境污染问题,一定要纳入到绿色施工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并予以重点关注。比如,要采取洒水、围墙、覆盖等有效措施,防止施工现场尘土扬起的情况发生,避免给施工人员以及周边群众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同时,要注意防止建筑施工中的泥浆污染环境,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取固化凝结的措施妥善处置泥浆,或者是建立维护结构,确保泥浆不向外流出,避免施工结束后严重地污染施工现场,给清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噪音污染问题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尽量减少大型机械设备在夜里施工操作,影响周边居民 休息。2.4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意识培训。具备良好的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现场施工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是确保创新绿色施工管理方法顺利实施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当积极主动创造一切条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健全绿色施工管理奖惩约束机制,严格奖勤罚懒、奖惩兑现,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参与绿色施工创新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将绿色施工管理纳入到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全过程,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绿色施工管理意识和专业素质,不断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工程施工数量的持续增多,绿色施工管理理念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以及建筑施工企业所重视,并且在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越来越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在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创新建筑施工绿色管理意识,推进绿色施工管理方法在工程施工中的科学应用,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节能环保水平,促进建筑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海峰.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的创新建筑施工管理探讨[J].基层建设.2017(19).

管理理念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模式;体系构成;创新管理策略

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在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它实现了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闭环结构。当然在具体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优化方面还应该做到适当开放,积极学习引荐包括国家、地方、社会组织委托等多方的管理机制,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优化提供有利条件,深度探索生态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1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结构构建

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结构构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包括人、生态旅游项目、人文资源等多个主体,同时也包括了人为监测评价、服务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诸多内容。总结来讲,生态旅游管理内容体系中应该具体包含三点主要要素:首先是对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希望合理规划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体系,动态观察旅游管理主体需要情况,特别是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作出短期与长期的兼顾性规划,明确未来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与目标;其次是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方面,它就要求生态旅游管理体系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以期待有效推动旅游景区更良性的发展。它的主要评价内容就涵盖了对旅游景区地理环境、特色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相应开发方向、开发程度以及开发手段的有效评价。另外它也观察旅游景区的环境变化规律与旅游开发本身对于地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诸多影响等;最后是基于生态化的旅游游客管理与服务内容。因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不仅仅要针对旅游项目资源,也必须做好人的管理,特别要强调对游客满意度的有效提升,与游客建立良好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内容,甚至呼吁、引导游客也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当中,形成更为良好的旅游管理效应[1]。

2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构建

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构建所管辖的主题内容针对性更强,它主要针对生态旅游管理机制中的环境评价机制与环境监测机制两点展开。首先是环境评价机制,该机制的主要针对内容就是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双重保护。生态旅游区域应该围绕旅游项目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评价机制,对生态保障体系进行优化,同时为旅游景区环境评价构建奠定法律法规依据,例如必须引入《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结合法律内容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作出相关规定,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构建与运行奠定基础。考虑到环境评价机制工作技术性较强,所以在人才培养与应用方面要强调人才自主培养与多元化引进选拔,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景区都会与高等教育院校开展合作机制,充分培养、利用校内人才打造优秀的地方生态旅游区域环境管理评价团队,已经取得不错成果。其次是环境监测机制,其监测对象就包括了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成效内容。结合这一点,需要对监测点作出合理选择,基于科学规划操作实现旅游区内多个监测点建设与覆盖,保证环境监测机制全面拓展实施。目前针对旅游景区环境监测的重难点问题,地方都会开展主题汇报会议,结合每一阶段的工作成果为旅游景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改善思路,拓展监测机制控制范围。再一点就是基于环境监测结果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相关指导,提高环境评价工作成效,优化工作内涵。

3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对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非常关键,它应该结合旅游价值与非旅游价值两点差异展开操作。目前国内基于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非常深入,其管理实践模式也相当丰富,且管理主体相对较多,就目前来看就有政府、地方及社会组织委托三种旅游管理模式,它们各自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旅游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下文主要结合这三方面展开逐一分析。3.1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首先是基于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策略,在该方面政府会针对不同资源特点、管理主体选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尝试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展开管理策略创新优化调整。3.1.1“国家公园+志愿者参与”综合管理模式。国内的第一类旅游资源需要结合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助的基本原则展开,其中政府就主要扮演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全权负责区域旅游资源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结合旅游资源中的诸多组成要素分别设置了自然资源保护机构、文化及文物资源保护机构,而政府方面则实施垂直管理模式,例如国家旅游局就会结合地方政府部门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政策指导与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会征召一批志愿者团队打造综合管理体制,现如今各个地方的国家公园管理局就与当地高校积极开展了关系密切且合作方向多元的校企合作项目,一方面培养拥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一方面依托国家公园的旅游资源内容进行管理工作内容调整优化,引导志愿者真正参与到旅游资源管理活动中。具体到管理工作内容上,志愿者团队就主要负责游客服务、绿色环保宣传、日常保护以及景区维护工作等。地方政府作为监督部门会专门收集来自于公众游客、地方管理者与志愿者的反馈意见,有效评估志愿者工作情况,确保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保护区域的利益最大化,满足公众旅游需求,不断创新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实现国家公园与志愿者团队之间的相互联动。3.1.2“政府+企业经营”综合管理模式。针对第二类旅游资源,国家及地方政府会采取“政府+企业经营”的综合管理模式,这其中政府作为主导主体出现,而企业甚至社区等单位则作为主要参与方,共同融入到管理工作当中。这一综合管理模式也依赖地方政府拨款维持正常运行与管理,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市场化价值优化,体现了创新管理模式的资源有效整合与管理模式合理规划,构建了政府、企业以及社区等多方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具体到管理工作细节中,政府依然作为主体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它们利用大量的政策引导与财政投入,基于宏观调控手段完善旅游市场,构建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在针对地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初期,政府还承担了一大部分招商引资与制定开发规划的重要工作职责。而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后期,政府则专门负责引导旅游企业与社区旅游资源管理水平与质量的逐步提升,专门提供各种专业型发展建议,以促进政府部门与企业、与社区之间的相互管理策略与利益协调。再者,政府需要在管理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监督职能,构建旅游资源运营主体,并明确这一主体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依附作用关系。以旅游企业为例,它们在参与旅游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社区利益建立利益共同体,引导社区居民深度参与到旅游资源的宣传与特色文化的氛围的营造中。例如目前在生态旅游区域中异常火热的“农家乐”项目就实现了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社区的三位一体合力,为发展地方生态旅游项目作出巨大贡献[2]。3.2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由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强调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的三权分离,政府与企业各自履行自身职能,但相互制约,可有效约束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相关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图1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项目委托管理模式示意图在该管理模式中的主要创新点就是三权分立,三种权利相互制约却也相互平衡,这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优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在具体的管理工作流程中,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部门主要遵循一点原则“共同发展谋求社区经济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而地方政府则协助社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和长期经营,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各自利益有机保障,它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景区建设的审批管理效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景区经营的资源与环境破坏可能性。而对于投资的社会组织相关企业来说,在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要确保投资回报有效化,大力追求资本的有效增值,突破原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建设体制障碍与制约,确保地方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实现良性发展循环。3.3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创新模式策略是基于旅游要素、地区人文发展要素与参与主体等多种特征实现区域局部共性管理,将抽象化的管理内容程式化,结合主导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内容进行社区自主管理。社区自主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与委托管理两种模式,它所建立的相对独立但各具特色的两种自主管理模式类型。首先是松散型管理,它是指松散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它要求各个地方经营户相对独立地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如上文所谈到的“农家乐”就正在应用这一管理模式。松散型管理模式中协调与合作机制内容偏少,都是有经营户自发组织形成,所以其管理效率也相对偏低。其次是协会型管理模式,它是指地方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下各个经营户自愿形成协会,通过协会统一管理协调社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与保护等诸多工作内容。协会管理采用是柔性管理模式,对经营户缺乏强制力管理要求,但管理内容相对丰富,自由。目前协会型管理模式也与企业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形成了有机联动,希望基于二者合作管理优化调整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经营与保护活动形式,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区域的管理模式创新及运营效能[3]。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基于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内容丰富且针对性较强,它们基本发挥出了较强的管理效率,非常适合于当前的商品经济社会环境。在未来,基于生态旅游管理理念的地方旅游管理模式内容也将实现更深层次挖掘与有机应用,实现更多形式的合理化拓展与丰富,积极整合政府、地方企业组织以及社区资源内容,为地方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旭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7(7).

[2]耿松涛,李丽,张成琳.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7(5).

管理理念范文篇10

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企业做强做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虽然影响企业赢利的因素很多,但内部管理依然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原来我们的企业内部管理一直是成本中心,为了减少企业管理在成本中的费用,企业管理只是简单地控制企业按部就班地进行生产。现在则把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作为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洞察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扩大自己的利润源、减少企业的成本等都可以通过到位的管理来加强。精耕细作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将越来越重要。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企业的生产、运作、销售成本,实际也为企业创造了利润。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模式,需要通过从规划、操作、控制、核算、再到分析的一系列步骤来完成。

首先,需要精细化的企业规划。所谓精细化规划是指企业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都是有依据的、可操作的、合理的和可检查的。企业的规划包含2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高层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制定的中远期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了企业的规模、业态、文化、管理模式和利润、权益等等;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经营者根据企业目标而制定的实现计划。企业活动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企业的规划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的规划必须围绕企业的经营目的来进行,离开了企业的经营目的,就会导致企业经营的盲目性,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现代企业的规划,都应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民主的方式来进行,要尽量避免个人盲目决策现象的发生。一旦企业规划得到确定,企业员工自上而下都应该坚决执行,共同维护企业规划的权威性。每一企业的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让企业的基础运作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企业的拓展提供可推广性、可复制性。

其次,要求精细化的程序监控。企业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流程,要有计划、审核、执行和回顾的过程。控制好了这个过程,就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业务运作失误,杜绝部分管理漏洞,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管理者要清楚认识本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和最主要的手段,与财务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都要记账、核算。还要通过核算去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污点,减少企业利润的流失。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从多个层次去跟踪。在一个功能复杂的管理体系中,如果缺乏一个有效的控制程序,后果将是十分可怕的。有了一个全面的监控体系,企业的管理者就能够及时发现、纠正实际经营行为和活动中的各种偏差,从而调整企业的规划和管理方案,尽可能使企业的运转呈现良性化。

最后,需要精细化的分析。这是研究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利润的方法,但也是容易被管理者忽视的一个问题。精细化分析是推动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点。优秀的现代企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与企业善于扬长避短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管理者为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使企业适应组织内外变化,通过科学的方法而主动地去发现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以改善提案的方式向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提出,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及可行性方案,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细化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职能中承上启下的一项重要职能,它既属于前一个经营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又属于后一个经营过程的最初一个环节,通过精细化分析,可以促使企业的管理在不断循环的运行中得到提高。

精细化管理的深化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企业不仅要不断地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工作,还要不断地利用精细化优势来将自己做强做大,不断地运用精细化的分析和规划来修正自己的经营方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企业只有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赚到可以赚到的每一分钱,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强调企业对“人”管理的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活动过程。企业对人的管理分为内部“人”的管理和外部“人”的管理。传统的管理科学认为,管理就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员工,导致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而从当今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来看,这种单纯的控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在对企业内部“人”的管理上,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已经是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指在管理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围绕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管理过程。以人为本应提倡全员管理并创造全员管理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如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邮箱与自己想联系的人进行沟通,可以发表对企业管理的看法,可以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也可以在邮箱里就相关的技术问题与企业的各类专家进行探讨。这些措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每一位有创意的员工提供了平台。以人为本应当在招才纳贤的同时,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对企业而言,人才管理的重点不在于要不要流动,而在于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并在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通过工作、薪资、福利等“硬”措施和增强归属感、提供业务培训机会等“软”措施来培养人、留住人,满足员工物质、心理与感情的需求。以人为本应强调团队精神。员工从进入企业时起,就应该接受企业对团队精神的教育,强调团队精神乃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在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个性和特长并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更应强调与同事的合作和企业整体的团队精神。以人为本应鼓励和提倡员工自己学习与提高,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比如企业购买相关的书籍提供给员工借阅,使员工下班后能有条件继续学习,这样能够使许多新员工迅速地成长起来并尽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应为员工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相应培训。以人为本还应把关心员工的生活放在重要的位置。对那些长期住在集体宿舍的单身员工,企业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使他们在下班后能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开展各种业余活动,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出人才,管理者从控制员工转为指导、激励员工,注重提供服务、规划总体、确定战略和创造员工必要的工作条件与环境,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能够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不断去发展企业,开拓市场。

对企业外部“人”的管理主要是指对客户的管理。对客户的管理现在愈来愈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构成,现代成功企业对客户管理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方针。客户主要是指消费者、社会公众、企业供应商、相关产品生产商等,是融为一体组成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对消费者所采取的策略,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对消费者,一是要敢于承担责任,保障顾客利益;二是要真诚地面对消费者,不能有躲避、隐瞒、欺骗的行为发生。对社会公众,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及时进行情况通报。要倾听公众的声音,保持与公众良好的互动。对企业供应商、相关产品生产商,要把他们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互相帮助、互相协调,这会为企业形成一个和谐、良好的合作环境。还有一个特殊的客户,那就是企业的竞争者,在一定意义上说,他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为了同样的市场和能源、资源,双方会展开激烈竞争,但是,企业和竞争者也有相同的社会责任、使命,如果能够公平、正直、理性地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而且,可能会“化干戈为玉帛”。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占市场,市场因竞争而变得完善,消费者因竞争而受益。如果一个企业在竞争对手出现危机时,落井下石,推波助澜,那么这个企业必定会遭到同行或消费者、社会公众的指责,企业的形象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无论是对企业内部“人”还是对外部“人”的管理,尊重“人”的尊严,实施人性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得好,企业就会迅猛发展;管理得不好,企业将会遭受致命打击。

三、强调企业竞争的协作化——由对手转向同盟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竞争管理。过去企业竞争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力求做到在竞争中击败对手,实现规模扩张,以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一般而言,实现扩张,有三种基本途径:一是不借助于外力的独资扩张。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这条路已越走越窄。二是兼并或收购。这种方法虽盛行至今,但缺陷是所涉及各方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承担较大的风险。对兼并或收购方来说,一旦成交,则意味着要负担起被兼并或收购方的全责,在许多情况下,这已经成为一种包袱;而对被兼并或收购方来说,则需要适应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大企业兼并者的组织文化使得被兼并的小企业难以适应。第三种就是建立战略合作同盟。美国剑桥战略咨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詹姆斯·穆尔提出了建立与发展商业生态系统的最新竞争管理理论,认为当今的企业领导者都不应再把自己的企业视为等级分明的组织结构,而应视为在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要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其他公司携手,培育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经济群体,其共同目标就是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出消费者可以实际使用的新价值。

企业之间开展市场竞争,采取击败对方之策,会导致产品价格失常,企业竞争成本上升,外部竞争环境不断恶化,而通过企业协作化,既能够通过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来节约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减少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改变单个企业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又可以利用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同一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地区规模经济”,从而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企业由竞争转向协作并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源在于通过专业化分工,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以求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必须利用企业其他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自身的经济利益服务。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有专业化分工,同时也需要广泛的社会协作。协作的要求在于利用其它企业的相对优势,弥补自己的相对劣势,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从协作的内容上看,有技术上的协作、管理上的协作、产品上的协作、组织上的协作等。近几年,我国企业发展协作化趋势比较强劲,例如,在外界印象中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浙江经济发展,它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立足于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乃至一市一品,将许多同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区进行,因而使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随着整个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降低,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有效地构成了其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当然,产业的协作化也不是一定安全无风险的,比如由产业协作集群外部的力量所引致的风险,和由产业协作集群内部产生出来的风险。有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有足够的智慧和准备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构造开放性协作集群网络结构,正确处理产业协作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强调企业管理的创新化——扬弃传统吸收先进

管理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对企业行为起规范作用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可以鼓励企业成员不断地试验或革新、冒险,从而使得企业有机会在新的基础上尝试新的管理方法,一旦这种尝试取得成效,便可以促进企业在更高的基础上进步。将传统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及具体内容,通过继承与维系的途径,在企业中组织实施,这是人们一贯的管理思路和长期以来的做法。随着改革开放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企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即必须在管理理念上除旧布新,对传统理念进行扬弃,对外来先进经验进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近年来,管理理念的创新带动了管理方法和方式的更新,出现新的管理结合点:一是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相结合。理性管理即以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和定量分析等手段进行管理。但这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还必须灵活把握市场的非理性管理并将其与理性管理结合起来。二是务实管理与务虚管理相结合。企业的务实管理主要是有形管理,注重企业发展与经营战略、企业体制、技术构成、成本效益等硬件方面。但仅注重硬件方面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务虚的管理,即注重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人才培养等软件方面。三是正式管理与非正式管理相结合。在通过召开企业正式会议、订立规章制度、进行程序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展非正式交流、会面,甚至进行单个拜访、生日庆贺等,这更具有疏导与激励作用。四是层次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传统的分层等级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已经显现出管理链长、管理者意图难以及时下达以及限制中间层次的创造性等弊端,应被现场管理取代。国内外不少知名企业已提出并实施“零管理层”。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直接管理到位。五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除关键性管理权限相对集中外,更倾向于下放更多的权限,以利分散组织结构,更灵活地运作市场。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扬弃,对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吸收,企业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使得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发展“变化快”、“变化大”、“变化多”的时代,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个残酷而又真实的生存法则。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使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符合外界客观发展的规律性,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外界客观环境条件的支持,时刻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管理,运用新的管理理念、思路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承路.当前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最新趋向[EB/OL].http://,2006-12-23.

[2]刘斯敖,吴莉云.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视角、类型与防范[J].企业经济,2006,(11).

[3]王立夏.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J].商业时代,2006,(8).

[4]杨金凤.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及其运用[J].领导科学,2007,(5).

[5]盛朕业,才凤艳.顾客忠诚的内涵及价值衡量[J].商业时代,2006,(25).

[6]朱国庆.前沿管理方法长效管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7]于文明,候书森.企业战略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8]肖刚.现代企业战略经营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