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7:01:18

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机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下简称国家机关),以及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并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

本条例所称人员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

第三条国家机构编制管理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遵循依法、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第四条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全省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州(市)、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指导和监督下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第五条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办理人员调动、录(聘)用、晋升职务、配备领导成员、核定工资及开设银行账户、交纳社会保险费和财政部门列人财政预算、核拨经费、发放工资、提供福利等的依据。

第六条上级主管部门不得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核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或者变动。

第七条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确定民族自治地方的机构编制时,应当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需要。

第二章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

第八条国家机关的机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法律、法规的依据;

(二)有明确的职能和职责;

(三)有国家或者本省规定的机构数额。

第九条国家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调整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置和调整的依据、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机构的名称、规格、职责和隶属关系;

(三)与相关机构的职能划分;

(四)内设机构的名称、规格和职责;

(五)人员编制。

第十条国家机关的机构名称应当与机构规格相对应,其机构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但国家或者本省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一)省级国家机关所属部门为厅局级或者副厅局级,其内设机构的规格为处级或者副处级。省级国家机关不设科级机构,但根据工作需要确需设科的,须报经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

(二)州(市)级国家机关所属部门为处级或者副处级,其内设机构的规格为科级或者副科级;

(三)县(市、区)级国家机关所属部门为科级或者副科级,其内设机构不定规格;

(四)部门管理机构的规格根据其主管部门的规格确定;

(五)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的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根据派驻地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的机构规格确定;

(六)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规格,根据其性质、功能由该人民政府按本条例规定的程序申报确定。

第十一条省、州(市)、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机构。

第十二条国家机关所属部门的内设机构数,不得多于相对应的上一级国家机关所属部门的内设机构数。

第十三条国家机关的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撤销:

(一)机构职能消失、下放或者转移的;

(二)机构性质改变不再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

(三)其他依法应当撤销的。

第十四条国家机关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议事协调机构时,应当明确承担其办事职能的具体工作部门,并由承担其办事职能的具体工作部门报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登记。

第十五条职能可以由现有机构承担或者不应当由国家机关承担的,不得设置议事协调机构。

第十六条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配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国家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职能分开;

(二)权力和职责相协调;

(三)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确需由两个以上部门共同承担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机关的职能应当调整: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三)行业组织或者中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

(四)实施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或者综合行政执法后机构职责作了调整的;

(五)上级国家机关及其职能作了调整或者其要求调整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调整的。

第十八条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国家批准的行政编制对全省行政编制实行总量管理;分配使用省级机关的行政编制。

州(市)、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在上级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量内分配使用行政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机关使用行政编制。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机构的职能职责和工作需要核定其人员编制。

国家机关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配备应当与机构规格、领导职数相符,但国家和本省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机构职能的变化情况可以对人员编制进行调整。人员编制调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调整的依据、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机构承担的职能及人员编制的现状;

(三)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第三章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

第二十一条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全省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分配使用省属事业单位编制。

州(市)、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在上级下达的事业编制总量内分配使用事业编制。

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机构名称规范;

(四)举办主体、隶属关系、职责任务、业务范围明确;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职责任务、业务范围、人员编制等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确定。

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

第二十四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省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或者审批,可以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委托的;

(三)其他公共事务管理需要的。

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有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三)、(六)项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职能进行调整。

第二十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据国家和省的编制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核定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无编制标准的,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业务范围和精简、效能原则核定。

第二十七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撤销:

(一)法律、法规或者章程规定的;

(二)举办主体决定的;

(三)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的;

(四)合并、分设的。

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经批准合并、分设的,应当重新核定事业编制;被撤销或者不再具有事业性质的,应当核销原事业编制。

第二十九条事业单位经批准设置、调整或者撤销的,应当依法进行登记或者注销。

第四章审批权限和程序

第三十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设置、调整和撤销,应当由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并按照管理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撤销或者合并,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审批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组织对机构设置和调整方案进行论证、听证。

第三十一条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下列事项提出方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一)全省国家机关设置和调整的总体方案;

(二)省级国家机关所属部门的设置和调整;

(三)各级行政编制总额的确定和调整。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核后,依法报有审核、审批权的机关批准:

(一)国家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调整总体方案的实施方案;

(二)下级国家机关的机构个别设置和调整的方案;

(三)国家机关的机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方案;

(四)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总体方案。

第三十三条下列事项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一)本行政区域内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总体分配;

(二)机关的部分职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的确定和调整;

(三)事业单位职责任务、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的确定和调整。

第三十四条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调整总体方案,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的确定和调整,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分机构编制管理事项,可以授权其省级主管机构管理。

第三十五条州(市)、县(市、区)国家机关所属部门相当于处级或者科级事业单位的设置和调整,经同级有关国家机关同意后,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一)有关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

(二)上级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

(三)省和省以下各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四)各级国家机关机构限额、行政和事业编制总量控制情况;

(五)各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配备、领导职数配备等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六)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核、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七)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举报和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情况;

(八)机构编制统计的情况。

第三十七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责任制。

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将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作为对州(市)、县(市、区)领导班子及成员考核的内容。

第三十八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当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如实报告其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并准确提供机构编制统计数据。

第三十九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内设机构等应当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法向社会公告。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除外。

第四十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擅自超过核定人员编制及违反相关规定配备人员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人员任免手续或者补员手续,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相应经费。

第四十一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及其他文件,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的,应当征求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意见。

第四十二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对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都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予以纠正,并建议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设置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

(二)超出法律、法规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的职权范围行使职权的;

(三)擅自改变机构及其内设机构隶属关系的;

(四)擅自改变机构及其内设机构名称、附加其他机构名称、提高机构或者其内设机构规格的;

(五)擅自增加人员编制或者改变人员编制使用范围的;

(六)擅自超过核定的人员编制配备工作人员,超规格、超职数配备领导人员的;

(七)违反规定为超编人员办理录(聘)用、调配手续的;

(八)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著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人员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九)违反规定干预或者变相干预下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

(十)违反机构编制管理审批权限和程序的;

(十一)隐瞒、谎报、拒报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及统计数据的;

(十二)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

第四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使用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党委机关、政协机关、派和工商联机关、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机关的机构编制管理,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管理机构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机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保障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合法权益,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领导职数和编制结构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规定所称行政机构,是指全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工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等。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全省各级使用行政、事业编制的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第三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责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配置职责,合理设置机构,优化编制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和公益服务水平。

第四条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本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第五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管理职责,并对下级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每年向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告工作。

第七条依照国家和省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核定的编制、领导职数和编制结构,是录用、聘用、调配人员,配备领导和核拨经费等的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机构实有人员不得突破核定的编制。禁止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对擅自设置的机构和增加的编制以及超编人员,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全省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财政供养编制占总人口的比例原则上不得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比例;各市、县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财政供养编制占总人口的比例原则上不得高于全省市、县平均比例。已经高于的,应当采取内部调整、只减不增或者先减后增等措施逐步控制在规定比例内。

第八条上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不得干预下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项,不得要求下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各业务部门制定的行业编制标准,不得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

除专项机构编制规章、规范性文件外,地方其它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机构编制具体事项。机构编制具体事项,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专项办理。

第二章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责管理

第九条行政机构应当以职责的科学配置为基础,综合设置,做到职责明确、机构精简、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并在国家和省规定的限额内进行。

行政机构应当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适时调整。但是,在一届政府任期内,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第十条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一条行政机构的职责配置应当遵循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在机构设立时一并确定,并根据政府职责的转变,适时调整。

行政机构的职责配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凡国务院已经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机构均应当相应取消和调整。

行政机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设定,应当符合其职责配置。

第十二条行政机构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上由一个机构承担;必须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构承担的职责,应当划清职责分工,明确主要管理部门和协助管理部门。

行政机构之间对职责划分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工作部门。省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设立办公厅、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等,一般不设立部门管理机构;市级人民政府设立办公厅、工作部门等,一般不设立部门管理机构;县级人民政府设立办公室、工作部门,不设立部门管理机构。

乡(镇)人民政府可以设立综合性办事机构,或者根据工作实际只设立若干岗位。

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可以设立综合性办事机构,或者根据工作实际只设立若干岗位。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行政机构承担。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责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立议事协调机构。

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第十五条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内设机构。设立内设机构应当在职责分解的基础上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该行政机构报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六条行政机构一般应当按照下列层级设置:

(一)省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实行两级建制,即委员会、厅、局、办公室与处、室。少数业务繁重、人员编制较多的经批准可以在处、室以下设立科;

(二)市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实行两级建制,即委员会、局、办公室与科、室;

(三)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实行一级建制,即委员会、局、办公室。

第十七条行政机构的名称、规格应当规范、明确,并符合其机构的类型、职责和层级,一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省级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称委员会、厅,直属特设机构称委员会,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称局;市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称委员会、局,部门管理机构称局;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称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等机构中,少数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称办公室;

(二)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组成部门为正厅级,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等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为正厅级或者副厅级。其内设机构称处、室,均为正处级。个别部门因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立处级局,确有必要时,局以下可以设立科;

(三)市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等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为正处级或者副处级。其内设机构称科、室,均为正科级;

(四)县级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为正科级或者副科级;

(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置的综合性办事机构称办公室。

第十八条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应当制定方案。

设立行政机构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立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机构的类型、名称、规格和职责;

(三)与业务相近的其他机构职责的划分;

(四)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规格和职责;

(五)编制、领导职数和编制结构。

撤销或者合并行政机构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撤销或者合并机构的依据或者理由;

(二)撤销或者合并机构后职责的消失、转移情况;

(三)撤销或者合并机构后编制的调整和人员分流情况。

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方案,参照本条规定制定。

第三章事业单位设置和职责管理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设置,应当以搞好公益服务为目标,做到基础优先、门类齐全、区域均衡、体现公平,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督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事业管理体制。

第二十条省属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由其举办主体提出方案,经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在编制总额内的合并、分设或者变更名称,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市、县属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方案,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其中,县属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还应当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

市属正、副处级,县属正、副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方案,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其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其举办主体提出方案,报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应当遵循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并在机构设立时一并确定。

第二十二条非经法律、法规授权和国家规定,事业单位不得承担行政职责;非公益服务性职责的机构不得批准为事业单位。

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应当根据其职责配置的不同情况,确定为财政拨款、财政补助或者自收自支。

第二十四条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有规范的机构名称;

(三)有明确的举办主体;

(四)有明确的职责;

(五)有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

(六)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需的设备设施;

(七)业务范围涉及国家实行资质认可管理或者执业许可管理的业务事项,应当具备相关业务归口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证明文件;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内设机构。设立内设机构应当在职责分解的基础上进行。县属以上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其举办主体报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规范、准确,能够反映其机构的性质特征、举办主体、所在区域、主要职责、组织形式等内容,并与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市场中介组织的名称相区别。

事业单位的名称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机构的地域位置或者举办主体;主要职责或者工作性质;机构组织形式的中心词。“中心词”一般称为院、所、校、社、馆、台、站、团、队、园、中心等。

省属及省以下事业单位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全国”、“国家”、“中华”等字样。

第二十七条事业单位的规格一般应当比其举办主体的规格低一格:举办主体为正、副厅级,正、副处级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当分别确定为正、副处级,正、副科级。但是,规模较小、任务较少的,可以再降低半格确定。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规格应当比事业单位低一格:事业单位为正、副厅级,正、副处级的,其内设机构应当分别确定为正、副处级,正、副科级。

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规格,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规格比照本级行政机构的规格确定。

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予以撤销:

(一)一年以上未履行职责的;

(二)承担的职责已经消失的;

(三)机构性质改变的;

(四)举办主体决定撤销的;

(五)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销的。

第二十九条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应当制定方案。

设立事业单位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条件;

(二)设立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机构的规格;

(四)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规格和职责;

(五)编制、领导职数和编制结构。

撤销或者合并事业单位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撤销或者合并机构的依据或者理由;

(二)撤销或者合并机构后其职责的消失、转移情况;

(三)撤销或者合并机构后编制的调整和人员分流情况;

(四)撤销或者合并机构后其资产的处置和债权债务的清算情况。

设立、撤销或者合并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方案,参照本条规定制定。

第四章编制和领导职数管理

第三十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编制,应当根据其职责配置、编制标准等条件,遵循精简的原则核定。

第三十一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编制。行政机构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第三十二条行政机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的编制,应当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

各级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国务院批准的行政编制总额内提出分配方案,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各级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编制的年度总额,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省属事业单位核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编制,由其举办主体提出方案,经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市、县属事业单位核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编制,由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方案,经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省、市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可以授权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适量编制。其中,县属事业单位核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编制,还应当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

事业单位核定自收自支事业编制,由其举办主体提出方案,报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行政机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时,不得突破国家和省批准的编制总额。

第三十三条根据工作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全省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

专项管理的行政编制,应当用于公安、司法行政(含监狱管理)和国家安全等机关。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但是,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的,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中央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核定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解决。

第三十六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编制、领导职数和编制结构在机构设立时一并核定,并根据职责的变化,适时调整。

第三十七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编制标准,可以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提出,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

第三十八条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一般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核定:

(一)省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正、副职领导职数为二至四名。其内设机构的正、副职领导职数:编制三名以下为一名;四至七名为一至二名;八名以上为二至三名;二十名以上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增加副职领导职数一名;

(二)市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正、副职领导职数为二至四名。其内设机构的正、副职领导职数:编制三名以下为一名;四至七名为一至二名;八名以上为二至三名;

(三)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正、副职领导职数为二至三名;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综合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增加副职领导职数一至二名;专业性强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一至二名行政技术领导职务(如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统计师等)。

第三十九条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一般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核定:

(一)事业单位的正、副职领导职数:编制五名以下为一名;六至十五名为一至二名;十六至五十名为二至三名;五十一至一百名为三至四名;一百零一至五百名为四至五名;五百名以上为五至六名。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参照本级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标准核定;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正、副职领导职数,参照本级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标准核定;

(三)国家和省有关编制标准中有领导职数标准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标准核定。

第四十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核定编制时,行政机构的编制结构一般应当按照综合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行政执法人员编制分类;事业单位的编制结构一般应当按照行政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生产工人编制和后勤工作人员编制分类。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二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应当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监督检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预防、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第四十三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发现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实行行政机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并配套实行控编审核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是反映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名称、规格、职责、编制、领导职数、编制结构、经费来源、内设机构和实有人员、实有领导等内容的凭证。

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设立或者机构编制管理证内容变更,应当按照规定期限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或者变更手续,并按照规定期限进行年度审核。

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人员增加时,应当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进行控编审核,领取控编通知单。

第四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机构编制年度考核制度。各级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年度考核内容。

第四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行行政领导机构编制离任审计制度。各级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应当作为本级行政领导离任审计内容。

第四十七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应当通过有效形式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者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四十八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如实向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机构编制年度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第四十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

第五十条行政机构受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依法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答复。不批准的,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审批条件和期限应当向申请人公开。

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设定和实施,参照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受理机关对举报者的情况应当予以保密。

“12310”电话,是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统一设置的举报电话,专门受理反映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行为的举报。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明确规定受理程序和纪律。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事业单位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职责的;

(三)擅自增加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四)超出编制限额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五)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的;

(六)违反规定干预下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

(七)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和编制结构的;

(八)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

(九)不按照规定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及其变更手续和年度审核的;

(十)不按照规定进行控编审核、领取控编通知单增加人员的;

(十一)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有权依法改变或者撤销同级和下级有关机构编制工作不适当的决定。

第五十三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管理机构范文篇3

这种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种新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应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含义有以下四点。

1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了多种经济组织形式,这有利于人才的吸纳、流动,但与旧的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碰撞,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人事制应运而生,人事管理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因此,作为人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档案工作,也必然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从管理机构来说,不像计划经济时代仅有各单位内部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只收集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建立了具有较强社会性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如各省市人才市场建立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不是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机构,而是面向社会,其管理对象包括该社区范围内所有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其服务对象更具有社会性,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人事档案服务。

2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性

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的收集、处理和提供利用往往由各单位内部人事机构行使,该机构人事档案来源单一,仅限于本机构人员,内容也较简单;而社会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其来源要广泛得多,可以来自该社区范围内各类人员,又由于每类人员身份不同,集中起来显得人员复杂,其档案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

3利用者对人事档案需求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无论是外资、合资、国有企业招聘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选拔合格或优秀人才,还是考核、任免、招聘国家公务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社会就业,都不会忽略人事档案的利用。利用者类型、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导致对人事档案内容、载体、传递方式等方面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事档案不可能局限于单位组织部门使用的狭窄范围,不仅组织上需要,而且许多个人也需要,那些与个人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事档案,经常会被组织和个人查阅利用,但它们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需求。

4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开放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减弱了人事档案政治化、神秘化的程度,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可以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还可以将不属于个人隐私内容的人事档案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单一的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二、特点

1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处于并存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模式,与计划经济时代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传统模式中,人事档案是由各单位内部组织人事机构分别管理,比较封闭和内向,在过去人事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这种模式不应成为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唯一的模式,而应更新、改革旧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模式,是对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

这两种管理模式处于并存发展阶段,各有利弊。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对人事档案的保密、保护,方便本机构使用具有优势,但过于封闭,利用面不广,实行规范化、网络化管理难度较大;新的管理模式服务面广,便于社会各种机构和人员利用,易采用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方式,但存在易泄密、丢失等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克服各自弊病,使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加充实与完善。

2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目前主要适用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由于流动人员是辞职、辞退、脱离原单位和没有工作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其档案与一般人事档案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特点,因而在管理模式与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

流动人员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与原单位没什么联系,他们的人事档案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这种机构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市场性的特点,适用于社会化、开放式档案管理模式。但有的人才市场还不规范,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3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预示着更大范围内人事档案管理的一种方向和发展趋势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会逐步增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将成为可能。

今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幅度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机构庞杂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将得到整治,精简机构、合署办公、联合办学的大口径管理方式将被采用,每个小单位自行管理人事档案的模式将被取代。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会使政府对人事管理逐渐淡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可能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

企事业职工、科研人员及教师等类人事档案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其业绩、专长、爱好等经历经验的记载,值得保密的内容不多;同时,这些人员“干部本位”思想逐渐淡化并趋于消失,政治身份级别看得并不重要,特别是企业破产、兼并出现之后,企业干部任用上出现招聘厂长、经理,企业干部自己可自由择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可转岗下岗,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科研人员变动日益频繁,构成逐渐复杂,不可能也不必要严格按照干部、职工等级由组织人事部门分开管理,完全可以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三、意义

在中国,人事档案与户籍对人才的流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如果某人想调到更适宜于发挥自己专长特点的地方和单位工作,原单位领导若不同意调走,其人事档案和户口就不能转走,那么,既便是这个人调走了,但在工作、家庭、婚姻、住房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麻烦。如果建立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每个人是社会人而不只是单位人,每个人的人事档案由社会化的人才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与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协调运行,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种社会化的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管理机构范文篇4

关键词: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医疗保险;帕森斯AGIL模型表

一、前言

国家医疗保障局整合力原来划归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的职能,主要承担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宣传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加强国家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对药品和耗材的招标采购等工作。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医疗保障工作平稳运行,加强医保管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9月11日,中央机构编制办公室公布了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三定方案,明确了国家医疗保障局为国务院直属副部级机构,内设一室六司(办公室、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待遇保障司、医药服务管理司、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基金监管司和机关党委人事司),行政编制80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4名,正副司长职数21名。同时,明确规定了国家医疗保障局的11项主要职责,明确了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有关职责分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在医疗、医保、医药等方面加强制度、政策衔接,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协同推进改革,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为我国各地方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结束了我国医疗保障管理长期混乱的局面。同时,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承担起更多的医疗保障的责任和权力,更好的助力国家的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目前,我国各级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复杂,也没有统一的设置规范。因此,我国各级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如何设置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对我国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改革的思考,不仅可以为我国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改革提供方向,还可以为我国各级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二、我国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也经历过多次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是1951年~1994年以公费医疗为主的初创期、第二阶段是1994年~2007年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为主探索期和第三阶段是2007年开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发展期。以前,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人社部进行经办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由卫计委进行经办管理。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新成立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行统一整合,由国家医疗保障局进行统筹完善,实行统一的管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城职保、城居保和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初步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2016年,国务院的《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6亿人,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形成。在长期的不断改革过程中,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渐走上正轨,在保障待遇、覆盖范围、经办能力、筹资水平和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增长迅速,医疗费用开支占GDP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面临严峻的考验,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深水期,国家医疗保障局应运而生,为我国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是指各省、市、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经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体事务的组织机构。目前全国各地对于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的设置十分混乱,例如北京市设置医疗保险事务管理,成都市设置医疗保险管理局,金华市设置社会保障事业管理局和玉溪市设置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等,这些经办管理机构都隶属于人社局,对医疗保险进行经办管理。海南省设置医疗保障管理局,负责全省的医疗保障管理工作,隶属于财政厅,相对独立运作。很明显,各地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在名称上就具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医疗保障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还有更多层面的具体职能。那么,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应如何设置,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应隶属于某个职能部门还是完全独立工作呢?本文以海南省医疗保障管理局的设置为例,尝试利用帕森斯的AGIL模型对医疗保险管理构应该如何设置进行分析。

三、帕森斯的AGIL模型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帕森斯的社会系统功能理论提出了社会系统生存所必须满足的需求:A=适应(Adaptation)、G=目标(Goal)、I=整合(Integration)、L=传承(Latent)。这四基本需求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成了缩写词AGIL。帕森斯的AGIL模型具体指的是,适应:获取充足资源,系统要与环境发生一定联系,系统为了能够存在下去,必须有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目标:设立并实施目标,任何系统都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确定自己的目标并调动系统资源和引导成员去实现目标;整合:维持子系统之间的团结与协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能够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传承:创造、保持和传播系统独特的文化与价值,能够维持系统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一般的行动系统必须要通过行为有机体、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等子系统来满足上述四个需求。我国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改革是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医疗保障管理机构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平衡社会系统中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因此,医疗保障管理机构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实现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同时还要保证其本身的存在以及持续有效的发展。综上所述,我国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满足适应、目标、整合和传承的系统功能,实现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协调统一,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四、AGIL模型下我国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改革的思考

管理机构范文篇5

关键词:机构体系;职能融合,分类管理

一、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现状分析

公务员管理机构指政府根据公务员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代表国家和政府依法推行公务员制度和管理公务员的专门组织系统它由担负公务员管理任务的若干机关所构成。

1.1公务员管理机构体系

根据有关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法规,结合公务员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的构成。

从宏观角度分析,目前在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主要由三个分系统构成:一是党委系统,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党委的组织部、党组;二是权力机关系统,其具体机构指县级政府以上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及乡级人大;三是行政系统,具体机构是各级政府的人事管理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

在微观层次上,行政系统内部的人事管理部门又可以分为综合管理机构和部门执行机构两大块。综合管理机构主要指设置在各级政府中的、具有多种管理职能、其职权不限于本级部门、管理对象主要是事务而非公务员个人的宏观性的管理机构。部门执行机构则是政府各部门内设的人事机构,主要制定部门人事计划,管理职能较单一,仅涉及本级部门的人事管理机构。

1.2公务员管理机构基本特征及问题

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典型特征是“党委领导下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党委领导”这是由我国政治体制决定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分级管理”指的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基本按照层层对口的方式设立公务员管理机构,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管理下级政府的政务类官员,同时具体管理本级政府的业务类官员。

依据公务员专门管理机构与政府行政系统的相互关系,将管理机构划分为部外制、部内制和折中制三种基本类型。在我国,一方面在政府内部设有专门的人事管理机构,由各行政部门自行负责各项人事行政和管理事宜;另一方面·在行政系统外,还有独立的党委系统、权力系统的公务员管理机构,而且党委系统、权力系统掌握着领导类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升迁、奖惩等管理大权。结合这两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管理机制属于折中制,这样既保证了部门内部在充分了解人事基础上,制定符合本部门的人事规划,同时又可以保证行政系统外机构的独立性,有利于公平、独立地选拔人才,对公务员进行深入系统管理研究。

尽管目前这种折中制的存在,从理论上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公务员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公务员的管理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样的体制在现阶段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1)公务员管理机构集权现象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由于我国长期坚持“党管干部”的管理制度,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严格控制着公务员的管理大权。尽管对于关键领导职务由党委提名,人大投票决定,但事实上党委着绝对的话语权。在人事部门与党委组织部门的关系上,人事部门主要协助党委做干部管理工作”,从事实上看,人事行政部门只是公务员管理的执行性和辅助性机构。

(2)各公务员的管理机构职能不明确、职能界限模糊。

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的三套系统职能界限不甚明确。在党委推荐干部与人大选举和决定干部的关系上,虽然原则上规定党委推荐干部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在党委直接推荐范围以外的干部推荐工作往往也是由人大内部的党组决定推荐的。人大在实际公务员选拔环节中处于被动地位。

(3)全国缺少一个统一的、职能完善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尽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综合管理工作。但在目前情况下,其综合性程度较低。尽管在2008年国家成立的国家公务员局,统一管理全国公务员。其中包括对政府内党员的管理,但事实上作为行政系统内设立的行政机构,不可能从根本上决定党员公务员的选拔问题,这实际上还是由党委决定。

二、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完善途径

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中明确规定,公务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党政机关、政协、政党都进入到公务员的系统当中。这要求我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公务员法》中关于公务员管理的规定。

2.1适应公务员管理机构发展趋势,各级党委适当的分权

目前世界公务员管理机构总体发展趋势是,管理权限在纵向上有中央向地方分散、横向上有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过程-针对我国具有集权的传统,因此,中央应考虑各地实际情况,适当下放权力,从而确保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的公务员管理政策。各级党委主要在公务员管理的思想上、方针上、路线上给予指导,然后赋予主要人事行政部门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才有易于我国各级政府公务员的人力资源的交流和发展。

2.2完善相关立法,明确界定各公务员管理机构职责

现有的《公务员法》第十条规定: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各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从立法技术看,这些规定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并没有严格界定各类管理机关的权限,造成了实际操作中就会造成权力真空,或者权限交叉的现象,不利于公务员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公务员法》及《国务院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中,应当明确界定党委系统、权力系统、行政系统公务员管理结构的职责权限。

2.3完善国家公务员局的综合管理职能。树立其在公务员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008年3月在“大部制”改革中,成立了国家公务员局。它的主要功能是统筹全国公务员管理事宜,主管中央公务员管理事务。成立后的公务员局除负责从职位管理、考试录用、考核奖励到培训与监督等覆盖公务员事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外,还将承担“拟订国家荣誉制度、授予公务员荣誉称号”等5项新职责。公务员之家:

由于《公务员法》将党政机关、政协、政党都纳入到公务员的系统了,从形式上看,国家公务员局作为全国公务员综合管理机关,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管理,但在实际中国家公务员局必须接受中央统一领导,事实上不可能保持独立的管理地位。在实践中,只有中央充分尊重国家公务员局在公务员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才能更好地掌握全国公务员的基本情况,统筹合理调配老中青干部,实现我国公务员管理的统一性,减少各个管理系统的分割,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管理机构范文篇6

关键词:资管新规;资管机构;信义义务;背信责任

一、信义义务概述

信义义务一词源于英美法系,是英美法系国家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一个独特制度。不过,英美法系并未对信义义务进行明确规定,而是通过一系列判例对其进行判定:信义关系看似为民事主体间平等的法律关系,但究其本质,在信义关系中,受托人拥有以自己行为改变受益人法律地位的能力,而受益人则必须承受这种被改变的法律后果,受益人实际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信义关系实为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一种不对等的法律关系。

二、我国资管机构信义义务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一)经验借鉴与信义义务的扩张。信义义务源自英美,经过英美法系国家多年的司法实践,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认定与判断标准,且基于其法律制度优越性被不少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引进。英美法系国家并未对信义义务的内容以及判断标准进行明文规定,而是在司法判例中明确信义义务的判定规则,其内容也在司法实践中逐步丰富与完善。早在1950年,日本便在其成文法中成功引进了信义义务中的忠诚义务,发展到2006年,信义义务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根据其《金融商品交易法》的规定,忠实义务和善管义务已成为金融业者最具普遍性的规制要求。同时,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中第7条,也是典型的信义义务规定。(二)我国信义义务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1.立法现状。纵观我国现今的法律体系,与信义义务有关的法律规定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引入了董事、监事和髙级管理人员的信义义务。(2)《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设定了资产管理信托模式。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以下简称《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九条的规定,是信义义务在我国金融法中的首次引入。(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第二条的内容,也体现了受托人须秉承信义义务的基本原则。可见,我国在制定金融法领域法律时,已经注意到信义义务的特殊地位。不过,由于过于关注与强调金融机构的营利性,导致信义义务还未被全面引进,且即便引入了信义义务的基本内容,法律文本中也并未直接使用信义义务一词,而是运用了其他具备信义义务本质内容的词汇。此外,新出台的对资产管理业影响重大的《资管新规》,虽进一步强调了信义义务的内涵,但又存在着法律效力位阶较低等问题。因此,信义义务在我国立法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2.司法实践。在司法裁判中,近年来,法院在审理资管业务相关案例时,越来越多地对信义义务的存在进行有效认定,虽并未明确使用信义义务一词,但其关注点与信义义务的实质别无二致。本研究以“适当性义务”“忠实义务”等为关键词,在裁判文书网进行了案例检索,发现与此相关的司法审判案件并非少数,搜索结果如下:(1)以“适当性义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裁判视点围绕“适当性义务的内容、法律责任、证明标准及举证责任”,典型案例有“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恩济支行与王翔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8〕京01民终8761号)”。(2)以“忠实义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裁判视点为“维护基金财产的独立性系管理人的重要职责,投资人有权因管理人未履行该义务而诉请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典型案例有“北京锋达资产管理中心与张小溪合同纠纷(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17〕京03民终7234号)”。(3)以“背信责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裁判视点包括“背信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区分原因力的情况下判定背信责任以及在资管计划未进行清算分配的情况下,投资者主张受托人存在违约行为而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会因损害结果未固定而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典型案例有“彭伟、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营业信托纠纷(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18〕京03民终13862号)”。显然,法院对资产管理业务中信托关系的认定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也越来越多地肯定信义义务的存在。信义义务制度的构建确非易事,但英美法系国家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国在信义义务方面已有的立法探索与司法实践,均为我国信义义务规则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何不以民事裁判为视角,从信义义务法律性质的确定入手,肯定信义义务规则可作为民事裁判援引的法律依据,明确信义义务的内涵、义务主体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以为信义义务制度构建以及投资者权益保护提供可行路径呢?

三、资产管理机构信义义务制度的构建———以民事裁判为视角

以民事裁判为视角构建信义义务的规则体系,是指在投资者因投资建议提供者的行为遭受损失,欲通过民事裁判程序维护其合法权益时,可直接援引信义义务规则要求相应的义务主体承担法律责任。具体而言,一是要明确信义义务的法律性质以肯定其可以作为民事裁判的援引依据。二是要明确信义义务指向的主体以及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使投资者知晓在何种情形下可以谁作为索赔对象。三是明晰背信行为发生时的具体责任承担方式,使得投资者权益保护落到实处。(一)信义义务前提———明确法律性质。欲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对一项在司法实践中实际已经初露端倪但在成文法中尚未得到明文规定的内容进行制度构建,并明确其可作为民事裁判援引的依据,首要任务即为明确界定其法律性质。数年来,法律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信义义务的定性一直争论不休,其中认为信义义务是法定义务或合同义务这两种观点成为探讨的主流观点,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本研究认为,根据信义义务的缘起以及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的场景、功能等多方面看来,信义义务并非仅具有单一的属性,而是一种复合型义务。资产管理的法律关系是信托,信义义务产生于信义关系,信义关系因承诺信托而设立。根据《信托法》第二十五条,信托合同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并作为评价管理人是否履行相关义务(包括信义义务)的依据,信义义务具有合同义务的典型特征。同时,资管关系中,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表面上看是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合同关系,双方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但在资管产品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行业壁垒等原因,双方的法律地位具有实质上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性需要以法律的强制性来予以纠正和平衡。因此,将信义义务单纯地视为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的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看来,信义义务是一种复合型义务,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由当事人在信托合同中约定,但合同中约定的信义义务必须接受法律的审视,即合同中没有约定的义务内容,法律规定自然补充填补空白;合同中约定的内容与法律强制性内容冲突的,则约定内容无效,而适用法律规定的强制性内容。(二)信义义务主体的确认。欲要肯定信义义务这一复合型法律义务可作为民事裁判援引的依据,明确其义务主体是后续保护程序的关键。在资管业务中,负有信义义务的主体可能涉及资产管理机构(以下简称资管机构)以及任职于该机构的高管甚至普通工作人员。1.资管机构资管机构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直接与投资者订立了相关协议,投资者通过协议或者法律规定便直接与资管机构形成信义关系,资管机构也就自然成为了资管业务中信义义务的义务主体。2.资管机构高管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资管机构高管对资管机构负有信义义务,而并无其他法律表明高管人员对投资者具有信义义务。因此,在资管业务中,因高管个人原因导致资管机构违反对投资者的信义义务时,资管机构应首先对投资者承担信义义务违反后的相关责任,而后资管机构有权要求高管对机构承担相应信义义务。3.资管机构工作人员资管机构工作人员因其行为将会认定为职务行为,故在资管业务中因工作人员原因造成投资者财产损失时,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投资者可要求资管机构承担相应责任,资管机构可再对工作人员进行追偿。鉴于资管业务的具体运行与操作流程以及资管机构工作人员职位权限或专业知识的便利,工作人员个人往往是背信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很多学者建议将资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也纳入信义义务主体的范畴,以更好地约束资管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行为,更好地维护投资者利益。本研究认为,直接将资管机构工作人员认定为信义义务主体并非可行之举,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将资管机构与资管机构工作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因工作人员个人原因造成工作单位损失时的责任分担方式均予以明确,现行法律体系已经能够解决此类问题。二是在实践中并不具备足够的可行性。作为个人,工作人员一般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对投资者进行赔偿,这也就间接导致虽有义务与责任的存在,但并不能实际执行,于投资者并非实质有益。综上,为了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由直接与投资者订立协议的资管机构作为信义义务主体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与法理支持,不失为最直观有效的方式。(三)信义义务内容。根据英美法系经验与我国的司法实践,概括起来,信义义务的基本内容为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二者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个视角对信义义务进行了界定,一是强调信义义务主体不得为自利行为;二是强调信义义务主体的具体行为应达到普遍的谨慎合理标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的理解不应过于刻板,而应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个案中的具体义务内容进行考察。资管业务涉及众多行业,针对不同类型的资管机构,其信义义务下忠实义务及注意义务的具体内容,在保持核心理念一致的同时可以存在不同,对信义义务的把握更是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进一步说,由于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过程,故在资管业务运行的不同阶段,对于信义义务内容要求也应当有所区分。例如,有学者认为,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信义义务存在特殊性,且义务内容应随着情境进行转换。具体来说,在PE基金融资阶段,忠实义务体现为禁止欺诈义务,注意义务体现为公平对待义务;在PE基金投资阶段,忠实义务体现为公平交易义务,注意义务体现为审慎投资义务;在PE基金管理阶段,忠实义务体现为不转移管理义务,注意义务体现为信息披露义务;在PE基金融资阶段,忠实义务体现为合法行事义务,注意义务体现为公平交易义务。综上,信义义务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对信义义务具体内容的判定,要在其基本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具体的交易类型与交易阶段进行合理认定。(四)法律责任。缺失相应法律责任的法律义务是空洞的,信义义务亦然。明确信义义务规则可作为民事裁判援引依据的关键点,便是明确信义义务主体存在背信行为,给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害时的具体责任承担,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资管业务中投资者的合法权益。1.具体责任类型结合资管业务的特点以及信义义务的特性,信义义务主体违反义务时的责任类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1)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来源于资管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协议内容,信义义务主体对于协议项下约定的资产妥善管理等义务的违反,自然课可以违约责任。(2)侵权责任。根据我国现有的司法审判案例,侵权责任承担的依据,主要在于资管机构的不忠实及不谨慎行为对投资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3)法定责任。法定责任亦可被视为一种兜底性质的责任,难以径直地将资管机构应承担的责任归为侵权责任抑或是违约责任时,责任的依据便来源于法律所明确规定的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2.责任承担方式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以及司法实践,以下两种责任承担方式不失为更好地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可行路径:(1)收益归入。依英美信托法的一般理念,受托人操纵信托财产或利用受托地位为自己谋利时,就该财产或利益将产生一项推定信托,即认定受托人此时仅仅是为了受益人而享有该利益或财产。受益人有权要求受托人向其报账并归还任何未经授权、利用信托财产而取得的利益,收益归入的方式使得受托人无法从其利己行为中实质获益,以此来抑制受托人行使利己行为的内心意思。我国《信托法》同样对此加以相应规定。因此,在探讨资管机构作为信义义务主体时,若其存在背信行为,收益归入不失为一项强有力的责任承担形式。(2)损害赔偿。在英美法中,对于违背普通法中的注意义务,不遵守董事合同或者公司宪章的行为,损害赔偿是适当的救济措施。同样,损害赔偿也是我国《民法总则》规定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结合资管业务的特征,资管机构存在违反注意义务等行为,给投资者造成任何财产损失时,损害赔偿责任自然也可成为考虑的责任承担形式之一。从我国立法理念与司法实践来看,归入救济关注的是侵权行为加害人的地位,即要求加害人放弃所获得的收益。而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关注的是侵权行为受害人的地位,即填补由侵权行为带来的可诉性损失。故损害赔偿的立法目的,是要使受害人的地位恢复到侵权行为未发生时其应有的地位;归入救济的目的,则是要使加害人的地位恢复到侵权行为没有发生时其应有的地位。两者各有侧重点,共同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四、结论

投资者保护是维系资管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一环,英美法系多年的实践证实了信义义务制度的重要性。为了使信义义务规则能够在我国最终落地并有效实施,以民事裁判为视角,确定信义义务的概念与性质,并肯定信义义务规则可作为民事裁判援引的依据,明确信义义务的法律性质与内涵、义务主体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不失为投资者在权益受损时通过有效的民事裁判程序获得民事救济有效方法,进而推动资管行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LABYAB.FiduciaryObligationsofBroker-DealersandInvestmentAdvisers[J].VillanovaLawReview,2010,55(3):701.

[2]SITKOFFRH.TheEconomicStructureofFiduciaryLaw[J].BostonUniversityLawReview,2011,91(3):1041.

[3]董新义.资产管理业者的信义义务:法律定位及制度架构[J].求是学刊,2014(4):79-87.

[4]范世乾.信义义务的概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2-66.

[5]翁两民.论结构化信托中受托人的公平义务[J].法大研究生,2016(2):213-226.

管理机构范文篇7

召集全市垂直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一起座谈,今天。主要有3个目的一是解各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情况,听取大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措施和办法;二是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解大家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三是听取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地为各垂直管理机构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各垂直管理机构分别做了发言,刚才。汇报了近期的工作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发挥职能、服务经济发展的措施,讲得都很好。下面,就垂直管理部门进一步发挥职能,服务地方发展,谈3点意见。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职能作用。

全市各垂直管理部门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主动融入,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工作,依法行政、支持发展、服务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较好地履行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方,几家通信公司业务的不时发展,对群众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科学、务实的统计测算,为我市工作争取了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气象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抗旱浇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准确的气象预报为农民群众节约了投入、减少了本钱。食品药品监管、供热、供电、国税、地税、工商、质监、烟草等部门也都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各垂直管理机构积极沟通,共同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优化了建设环境,支持了经济发展。此,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驻许各垂直管理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辛勤工作和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再接再厉。

正确处置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有关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国家防止区划分割,保证政令疏通、协同一体的重要手段。垂直管理机构工作上尽管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与地方也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另一方面,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法律、政策在本行政区域的贯彻实施,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十二五”发展各项目标,需要包括各垂直管理部门在内的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各垂直管理部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主动融入,积极服务,把对上级部门负责与对发展负责有机统一起来,一切围绕服务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搞好服务,最大限度地为人民造福,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一要提高服务能力。强化硬件能力建设,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二要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时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奋发有为、能打硬仗的工作队伍。三要健全服务机制。靠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真正把推动科学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要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强化社会责任,以优质的服务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管理机构范文篇8

关键词:医院;档案机构;档案管理调查

医院档案是指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生物制品、药品管理、基础建设、设备购置、行政管理、党务工作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并经过归档处理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数据、实物和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医院档案管理机构是医院档案收集保存和提供利用的专门机构,为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重要保证。1991年3月9日,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机构档案工作,促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档案局联合第10号令《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对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库房设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文件收集与归档、档案的利用与开放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其中,第七条规定:各级医药卫生部门要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档案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统一管理本部门形成的全部档案。设档案科(室)的,应配备工作人员3~6名。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必须为保管档案提供专用库房。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医药卫生部门要结合本单位业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自《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各级医院档案管理机构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应该怎样改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2017年—2019年分别对省、市、县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4种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调研。对公立医院档案机构建制、馆藏量、规范管理、人员设置、库房配备、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院史馆、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执法检查、发放问卷、微信、专人到访等形式开展调研,共收回有效信息42份,其中大型省级公立医院12份,地市级医院9份,县级医院13份,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8份。

1公立医院档案管理机构现状

1.1独立建制情况。根据《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规模较大、内部机构和下属单位较多、负有监督及指导和检查任务的单位,应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设立档案馆或综合档案室;对下属机构没有指导任务、但本部门档案工作任务较重的,应设综合档案室;规模较小的单位可视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2家省级公立医院中,全部设立有档案室,其中独立建制的有6家,其余6家中有4家隶属院长办公室、1家隶属人事科、1家隶属科教科;9家地市级医院和13家县级医院全部设立有档案室,但都隶属院长办公室,没有独立建制;8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均没有设立档案室。1.2库房情况。根据《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此次调查的省级公立医院库房达标率为83%;地市级医院达标率为67%(库房面积20~200m2)。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大部分没有设立专用库房。1.3馆藏情况在被调查的省级公立医院中,馆藏量大于3万卷(件)的6家,占50%,1万~2万卷(件)的有6家,占50%,其余各级医院馆藏量均小于1万卷。馆藏档案基本为党群、行政、医疗、教学、科研、会计、设备、基建、声像、荣誉、出生医学证明等十几类。1.4规范化管理情况调查显示,省级公立医院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明显好于其他级别的医院。在全部被调查的42家医院中纳入年度考核的有8家,安全设施配备不齐现象比较普遍;现阶段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度不高;意见和建议调查显示,提到最多的一条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奖励和表彰调查显示,全部没有。1.5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的42所医院均未开展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工作。省级公立医院安装有档案管理软件的约92%,只对增量档案(单指文件)数字化的约83%;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几乎没有安装档案管理软件,信息化程度较低。1.6人员队伍情况。调查显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化程度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优势明显。各级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中35~49岁的人员占85%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95%;接受过省、市、县档案局组织培训者占3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呈现专业化、年轻化、高学历趋势,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2公立医院档案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公立医院档案管理机构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重视度不够,库房使用面积显著低于国家标准规定,没有独立建制,人员数量配备不足,信息化程度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不够丰富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2.1制度不健全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在公立医院档案管理机构调研中,省级和地市级医院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明显好于其他各级医院,重视程度也较高,基本都有主要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制度相对健全,而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重视度不够,大部分医院由副职分管档案工作,领导对档案工作模糊不清,对档案管理规范管理制度不知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2.2库房面积不达标。在被调查的42家公立医院中,省级医院明显优于其他医院,但仍然存在库房面积或存放条件不达标问题。有的库房设在地下室,通风差,面积小,安全隐患较大;有的与其他物品一同存放在办公室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不利于查找,同样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3独立建制不容乐观。公立医院档案室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在档案工作运行30多年的实践中,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时至今日符合建制的单位仍未独立建制,这给医院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非独立建制的档案室因挂靠或设立于其他部门,使档案工作在人才、经费和设施设备方面受到种种制约,档案工作的主动性受到牵制,不利于医院档案工作的开展和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2.4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助推档案信息在远程医疗方面的应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从此次调查结果看,档案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数字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2.5档案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除省级公立医院档案专职人员队伍比较固定外,其余各级医院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存在人员变动频繁、工作衔接性差、管理水平不高、工作中失位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

3对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档案机构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管理机构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县救助管理工作实际,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切实维护救助对象合法权益为目的,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不断促进救助管理机构政风行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二)基本原则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以群众直评为主要形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把救助管理机构行风建设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2.坚持边评边改,评改结合,把落实整改、解决问题贯穿于评议的全过程。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不断创新和完善评议思路和方法,合理运用评议结果,不断提高评议工作的公信度。

二、评议的对象和内容

(一)评议对象

今年政风行风评议的重点对象是县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第一责任人,救助管理工作业务部门为民评的具体牵头单位。

(二)评议内容

1.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按照提升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政风行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坚持业务工作与政风行风建设一起抓,把政风行风建设与优化美化社会发展环境紧密结合;党员领导干部在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等方面的情况。

2.是否依法履行职能,切实维护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是否公正、文明开展救助;是否实行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将救助管理工作有关制度上墙;是否讲求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对求助对象认真甄别适时救助,解决办事拖拉、行政不作为等问题。

3.是否继续巩固开展流浪孩子回家、回校园专项行动,是否继续开展寒冬送温暖、炎夏送清凉活动,进一步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

4.是否对救助对象、民评代表和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落实整改要求,并按规定的时间反馈整改结果。是否对“政风行风热线”等载体上的举报投诉认真受理,积极整改。

5.是否清正廉洁,有否存在以权谋私、侵害救助对象利益等问题。

三、评议的步骤和方法

(一)评议步骤

今年我县救助管理机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大体上分五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5月上旬至5月下旬)。5月份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制定实施方案。

2.查找问题阶段(2014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县救助管理站要通过邀请媒体采访、举行“开放日”活动、召开不同对象座谈会、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将问题梳理汇总后,于7月15日前,将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报县局民评办。

3.落实整改阶段(2014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县救助管理站要对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整改计划和措施,落实责任人,逐条逐项抓好整改落实。县局将组织民评代表对县救助站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情况开展检查,进行面对面的评议,并开展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整改结果,于8月15日前,将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报县局民评办。

4.抽查评议阶段(2014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救助管理站要认真做好“面对面”评议活动准备,积极配合评议活动,主动接受质询、点评,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同时认真做好迎接市局和县行评代表的检查工作。

5.总结通报阶段(2014年11月上旬至11月下旬)。要认真做好选题评议的总结,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整改情况和工作总结,于11月10日前,以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形式报县局民评办。

(二)评议方法

救助管理机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按照省厅、市局的部署,实行统一组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加强指导、综合评议的办法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采取组织评议和民主评议相结合、公开评议与代表评议相结合、自查自评与抽查评议相结合。

四、评议的措施要求

(一)创新理念,丰富救助文化内涵。要结合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并倡导救助机构文化建设,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为立足点,创建各具特色的救助机构文化理念,丰富和提升救助工作文化内涵,创新主动救助、关爱救助、亲情救助内容,推动救助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依法救助,切实维护合法权益。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重点围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容易发生恶劣影响问题等,进一步深化流浪孩子回家、回校园专项行动,主动开展寒冬送温暖、炎夏送清凉活动,大力公开救助政策、救助内容、教育矫治结果等内容,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切实维护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管理机构范文篇10

保护文物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文化的承接者,保护文物有利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文物本身就是文化的彰显。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如瓷器、青铜、乐器等。这些器物中包含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甚至可以从中窥探出文化的发展。例如商周时期,人们喜欢在青铜器中记载每年发生的重要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并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取代青铜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无论是青铜器还是铁器,都是当时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保护文物有助于我们探索不同社会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积极保护文物,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一方面,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潮流,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这可以通过文物得到很好地体现。例如,目前为止,我国北方出土了大量农具,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社会,农业在北方地区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农民为了提升务农效率不断更新农具,使得农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南方则由于多河流,出土文物以船只、划船工具为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加强对不同地区文物的保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文化特征,而这些差距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对不同时期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掌握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进而实现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保护文物时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物力投入较少

一方面,专业性的文物保护人才较少。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更倾向于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回报或者较高社会地位的工作,而文物保护从业者收入来源单一,薪资水平较低,大多依靠政府资助,这就使得当代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工作。除此之外,在大学教育中,无论是考古学还是文物保护都属于“冷门”专业,这就意味着学校能够提供的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政府资金投入较少,很多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都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众多周知,文物的挖掘与保护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政府每年提供的资金有限,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又很难从社会上筹集资金,这就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文物分布范围较广

首先,很多文物分布在农村地区,这就大大增加了文化开发与保护的难度。全国约有70%的历史文物分布在农村地区,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文物挖掘与基本保护工作都需要在农村地区展开,但是农村的地貌特征较为复杂,交通不方便,很多专业的探索与挖掘工具难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更难以对已经出土的文物进行基本保护。其次,文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文物开展集中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众所周知,我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不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这就意味着历史文物会分布在国内各个地方,难以对其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

(三)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没有充分向社会大众介绍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截至到目前,依然有很多人尚未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文物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社会大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思想,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偏低,难以准确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没有承担起基本的解说与介绍职责,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中,都鲜少出现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内容。其次,不注重结合最新技术与渠道宣传文物保护。很多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时仅是“走流程”,没有切实考虑文物的文化传播效果,不注重结合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传播信息,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方式

(一)增加对文物保护的人力、物力投资

首先,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政府应当提高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就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投身于文物保护事业中。除此之外,高校应当适当降低考古学或者文物保护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扩大招生规模,以此增加招生数量,同时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诸如降低学费等优惠条件,以此吸引更多家庭困难的优秀人才选择文物保护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其次,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接受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注重向社会人士募集资金。基于此,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并通过“联名”等方式强化双方间的合作,由此获得更多的资金。

(二)全面了解情况,设立重点监护对象

首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文物情况。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通过实地考察、接听群众热线等方式对当地的文物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重点掌握文物数量、文物诞生年代、文物特征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汇总,以确保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重点监护重要文物,在节省开支的同时提升效率。由于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资金有限,对境内所有文物进行同等水平的有效监护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当采取“牵牛要牵牛鼻子”措施,着重监护重要文物。例如,秦始皇兵马俑是咸阳市的重要文物之一,当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成立了专门的博物馆用以保护与陈列这些兵马俑。

(三)拓宽传播渠道,加强文物保护宣传

首先,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宣传与教育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文物的重要途径,因此,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要善于借助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文物的价值,以此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文物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以及社会稳定性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重开设公开课堂,向人们讲解文物相关知识,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其次,善于借助各类新兴渠道宣传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有着大量的流量,大多数年轻人通过这些平台来消磨业余时间,因此,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借助这类新兴渠道传播文物保护知识,以此提升年轻人对文物保护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欣.谈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J].文化产业,2021(20):60-61.

[2]卢世主,朱昱.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06):145-153.

[3]李洪飞.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217-218.

[4]刘文艳,许慧君,冯双元,等.中国长城保护报告(2017-2018)[J].中国文化遗产,2020(2):91-102.

[5]徐舒.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06):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