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3:57:08

管理教育

管理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酒店管理;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酒店管理教育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来源,酒店管理教育是伴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改革开放时期算起,距今大约已有近40年的历史。笔者以“酒店管理教育”为“主题”检索词,截至2018年1月份,在CNKI期刊网上共检索到3486篇相关文献,其中我国学者对酒店管理教育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6年。纵观我国学者对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来看,它主要涉及六大方面,包括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衔接、实践实习以及中外比较的研究,其中关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颇多,近几年还出现了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对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目前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中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酒店管理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中国酒店管理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未来培养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根据笔者在CNKI期刊网上搜索到的关于“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论文有3000多篇,可谓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酒店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衔接、实践实习以及中外比较等,以期推进学术界对“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一)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某一特定手段和方法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过程。笔者以“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检索词,截至2018年2月底,在CNKI期刊网上共检索到393篇相关文献,其中2004年有1篇,2017年有48篇,2004~2017年这13年间文献的数量在总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笔者通过对这393篇文章进行大致归类,可分为以下几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模式也叫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比较流行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2004年,我国学者李丽等首次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白天鹅宾馆为校企合作的研究载体,学校与酒店共同来制定培养目标、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这对于培养应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方敏,沈建龙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提出了“企业学院制”模式,强调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地点在酒店与学校之间交替进行[3]。“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了二者的双赢,但是这一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学校成为了企业获得人才的加工场,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但是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兴趣,发展后劲不足。2.“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培养模式,即指让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同时获得两个证书,一个是证明学生学历的毕业证书,一个是证明学生能力的技能证书。姜海涛等对“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试点实验,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计划[4]。方方认为通过“双证书”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符合规范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在此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酒店行业本身的特点来看,酒店的员工准入门槛低,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无职业资格证书的待遇没有差别,尤其是工资待遇方面,酒店职业技能证书仍“存在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5]。3.“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即国内外高校共同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在我国,杨继良首次在2011年提出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定位,即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需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并对国际化视野下的校企合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即需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订单式培养,建设校内及校外的实训基地等[6]。蒋清凤,莫凡认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标准是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及时把握机遇的人才[7]。藏其林提出的国际化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对国内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国外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合作的实践研究,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一个国际化的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学习对象,研究制定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创设国际化育人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以及国际化的实践教学[8]。“中外合作”培养模式,高水平的合作院校的选择较困难,过于注重中外合作,可能忽视了市场对劳动力能力的需求。4.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设置具体的课程内容,以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酒店工作为培养目标。黄晓东等人通过对广西地区酒店业发展情况以及酒店人才的培育情况,提出了要根据行业需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培养模式[9]。杨红波通过分析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中现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HOTEL”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10]。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就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分关注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忽略学生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可能无益于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除上述归纳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之外,我国学者在我国酒店管理教育方面,还积极探索了其他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方提出了KSS-L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以及操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学习相结合。崔学勤通过结合青岛酒店管理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多元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各设置一名导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践以及职业发展进行指导[11]。罗盛锋、黄燕玲、李泽平等对广西地区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实施“理论+实践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毕业生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能灵活将数学、计算机、外语等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实践能力[12]。(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课程和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止的话题,课程是强调“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强调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孰轻孰重?这也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要想培养出适合目前酒店业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杜芳通过对酒店管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认为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目的、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课程专家的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等因素来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动态性[13]。方敏、沈建龙提出了“2211”的课程体系设置,即2个学期的技能课,2个学期的岗位课,1个学期的实训课以及1个学期的正式顶岗实习。赵桂毅等提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置,并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当中,且课程的设置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商议开发[14]。田雅琳认为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即职业素质、核心职业能力、拓展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语言能力以及体能训练等五大模块[15]。综上所述,课程设置就是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教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要能够相对应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即理论能够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践运用中能够获得成就感。(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某一特殊技能的技术性人才,所以对于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灌输法等教学方式,必须做出改革。刘江海提出了职业化教学法,注重学生在未来具体工作中的能力适用性[16]。王文慧提出了分类教学,即根据学生的性征、身高、外貌、兴趣、外语、文化成绩以及就业方向等将学生进行分类,即分为文化成绩较好,为未来升学做准备的A类班,性格外向、交际能力强的B班,学习能力较弱、不喜思考的C班,老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17]。张卓认为通过项目教学来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通过项目设计、项目介绍、项目开发、阶段总结、成果评价以及项目记录等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8]。田雅琳,方方,郑强等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邀请行业导师参与课堂教学与专业课教师进入酒店参与实践教学[19]。(四)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实习的研究。酒店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仅仅采取单调的理论教学是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酒店人才的,它需要学校和酒店两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协作来完成。在这两个主体中,一方面由学校主要承担理论教学的职责,以培养学生完整的理论知识架构,并对其进行价值熏陶、职业素养的培育等;另一方面酒店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教育,在岗位见习、顶岗实习过程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礼节礼仪以及基层管理的方法。关于实践实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习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实习过程以及实习与择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等”[20]。黄薇薇,周海燕等人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酒店实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学生、酒店、学校三者冲突以及利益获得的分析,认为通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提前预防、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在待遇、轮岗、实习时间、自主选择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等可以提高酒店实习满意度[21]。崔鸿涛通过对我国目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现状的分析,提出实行“三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即专业课教师与班级辅导员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校内的实训与校外的实习相结合[22]。张永华提出需要培养兼具职业素质与个性化的人才,在这一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优越资源,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23]。(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学历的需求逐渐提高,我国逐渐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教育。目前,我国学者对此研究较少,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俞川、郭心毅通过对中英两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仍存在培养目标高度相似、课程设置重复度高、技能倒挂等现象,需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统一课程标准、改革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推进学分制教育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24]。谭欣在2016年以终身教育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思路,建立以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组织机构,明确中高职在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提高岗位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来参与教学评价[25]。演克武等认为高职高专与本科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课程内容衔接不畅、现实中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学校中课程的设置错位等问题,基于卡茨岗位能力模型提出,高职高专学生可以在第四学期提前考核,进入本科大三年级进行插班学习以及统一学制、构建实践课程一体化等方式,来提升高职高专与本科的课程衔接度[26]。(六)酒店管理专业中外比较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酒店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因此,十分有必要通过对比借鉴国外专业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办学经验。付美蓉通过对中德两国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发现德国主要是以学习的领域为单元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我国主要是根据学科体系来编排课程内容,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目标方面高于德国[27]。邹伏霞通过对中澳课程设置方面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分阶段实施策略,即在一段时期内学生学习合格之后颁发相应的证书,每个证书的取得必须按照顺序进行[28]。通过以上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以培养行业领袖、酒店的高层管理者为目标。我国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国外高校主要以学习项目为单元进行设置,我国主要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然而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应用,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吴新宇、陈佩佩通过对中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比较,得出美国培养的是国际化领导人才,我国培养的人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美国实行较为完全的学分制,我国实行不完全学分制;美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我国教师更注重学生书面考试成绩;美国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收获,我国更加关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体验[29]。蔡礼彬、宋莉从教育分类、课程设置、实习制度、师生资格把控以及校友网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设置了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教育、夏令营、高管教育等六个模块,课程设置强调时代性,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知识,实习制度也十分具有特色,即注重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部门,发动校友资源,为校企合作开辟有效途径[30]。在教学制度方面,国外高校实行较为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需要、时间等因素,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具有较大的选择权以及选择空间。我国虽然也实行学分制,但是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学生要根据学校安排的时间、地点以及授课科目进行学习,不具有灵活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黄建伟、罗东霞分别从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校外顶岗实习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启示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与酒店业实际相联系,注重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重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教学的国际化视野[31]。在实践教学方面,国外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边学习边实践,只要在毕业前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时间即可,实习地点、时间以及岗位的选择比较灵活,我国通常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半年左右的实习,实习的酒店和岗位通常由学校安排,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实习,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论文与择业的压力,已经没有精力与时间将实践的内容再反馈到理论,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学者在酒店管理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酒店业的繁荣与发展。经过我国学者们多年研究,他们在关于酒店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课程衔接研究以及中外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基本形成了研究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国学者尝试了多种研究方法,绝不仅仅停留在以文献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上,他们更多地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一线教师在课堂上的亲身教学经历、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及就业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专家学者们大多以本校为实验对象,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效果来评价自己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酒店人才的培养等。同时,学者们也有世界眼光,对于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酒店管理教育模式和中国进行了对比研究。(二)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较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目前酒店管理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国研究者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第一,对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没有充分挖掘寻找我国目前酒店管理教育现状存在的根本原因,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较少。第二,“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往往不具备丰富的酒店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经验的酒店从业者又很难达到高校对教师高学历标准的要求,所以如何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也是酒店管理教育需要面对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借鉴“洛桑模式”中对教师的要求,即教师必须具有实际经营管理经验才具备做教师的资格,教师每隔三到五年都要回到酒店的岗位上,学习新的酒店知识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本科、高职、中职的培养目标没有明显的区分。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能够胜任酒店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高级技能的人才,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操作能力较强的一线工作人员。三者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是有差别的,然而我国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明显的区分。尤其是本科与高职之间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第四,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专业,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味地以职业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学位教育的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即使在学校的学习中获得一技之长,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缺乏后劲。我国酒店管理教育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在这短短40年的发展中,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世界联合体趋势的发展,我国酒店管理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者们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趋势

管理教育范文篇2

1.1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要求旅游酒店在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创新旅游酒店经营理念、创新旅游酒店的发展路径、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方法、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机制。创新旅游酒店经营理念,要求旅游酒店经营管理人员必须针对旅游酒店所在地域的具体条件,切实转变传统的旅游酒店经营理念,科学认识旅游酒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各个层面、多视角地剖析困扰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阻碍因素,逐一对照先进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经验进行科学分析,认真找寻旅游酒店经营管理教育创新方式同先进理念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差距,认真解决困扰旅游酒店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创新旅游酒店的发展路径,就是在总结旅游酒店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工作,谋求通过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提高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最大化发展新路。要紧紧抓住制约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开辟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新路子。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方法,就是要结合旅游酒店的目标和服务内容,不断增强旅游酒店的适应性和对游客的吸引力。要在旅游酒店在管理教育中的实践中逐步总结符合本酒店发展实际需求的管理教育方法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应用。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创新教育,根据旅游酒店不同部门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围绕重点开展管理教育。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机制就是在解决好对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不适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方面建立健全利于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的新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确保旅游酒店管理创新的成果得以保持。

1.2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教育要求,针对本酒店的发展实际,结合本酒店的经营特色,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确保旅游酒店所追求的管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如,英国伦敦的拉塞尔法院酒店(RussellCourtHotel)就非常重视酒店的现代化。距离Earl’sCourt1.6,公里(1英里)、位于KensingtonHighStreet街道旁的RussellCourtHotel酒店,在每一个客房都有现代化的装饰,免费提供无线网络连接、配备了泡咖啡沏茶、设施、空调以及液晶电视,现代化的私人浴室贴满了时尚的瓷砖并提供吹风机服务。在其他方面,几分钟的步行路程就可到达Kensington(Olympia)地铁站,HammersmithRoad路上有很多公共汽车通过,距离两英里(3.2公里)就是Westfield购物中心,6分钟的步行路程就能到达LeightonHouseMuseum博物馆,0.7英里(1.1公里)就能到达Shepherd’sBushEmpire娱乐场。现代化的管理使拉塞尔法院酒店(RussellCourtHotel)成为全英最著名的旅游酒店之一。

1.3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当前形势下,要想使旅游酒店得到充分发展,留住越来越多的顾客,没有管理教育的创新是做不到的。随着中低收入人群加入旅游大军,旅游酒店的产品和服务要适应环境需求,必须有所创新、在管理教育领域有所突破,否则,就只有在旅游酒店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旅游酒店要适应旅游市场多样化的内在需求,创新旅游酒店经营理念、创新旅游酒店的发展路径、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方法、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机制,在资金投入、建设周期以及管理教育的创新上形成产业优势。在旅游酒店的内部管理方面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够快速、科学地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决策,紧紧抓住旅游酒店发展的最佳时机进行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创新,创造管理教育创新自由和宽松的内部环境,能够随时随着旅游酒店业新形势的变化调整旅游酒店的经营方向、制定全新的经营管理策略,为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1.4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创新是旅游酒店自身发展的要求

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创新是酒店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的适应自身需求的重要举措。英国是开展酒店业管理教育的创新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英国很早就认识到了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的创新意识,研究管理教育创新理论,以管理教育创新理念培养出一大批能够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的酒店管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使英国在旅游专业、旅游酒店管理以及酒店管理方面的创新始终站在世界的前列。

2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推进路径

旅游酒店要给予管理教育创以足够的重视,不断适应旅游酒店国际化的需求,积极创新旅游酒店经营理念、创新旅游酒店的发展路径、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方法、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机制,建立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信息控制平台,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教育的创新,加大旅游酒店跟里层的创新能力培训力度,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做好酒店营销,建立一套运转协调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机制,从容应对旅游酒店业市场竞争,为旅游酒店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1旅游酒店要坚持管理人员的管理教育创新理念的养成

管理人员管理教育创新理念的养成在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有企业的管理,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的因素,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也不例外。管理人员管理教育创新理念的养成对充分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但是,我国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升职机会、较为高级的受训机会的分配受裙带关系、论资排辈等的影响,并不能公平、公正、透明地分配给需要进行培训人员的身上。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使一些工作在一线、劳动强度较大、接受培训愿望和积极性较高的酒店管理人员出现挫折感,可能出现重要岗位管理人员频繁跳槽或者消极怠工现象,从而为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事业带来消极影响。部分旅游酒店不重视管理人员管理教育创新理念的养成,重视用人、轻视管理教育培训现象严重。这些旅游酒店往往从酒店经济效益出发,对管理人员的使用上很重视,因为重视用人,有可能很快带来经济效益上的直观体现,而管理教育培训在短期内很难有经济效益方面的体现。因此,一些酒店宁可花高薪从别的酒店挖人才过来,也不愿意对本酒店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长此以往,造成了旅游酒店在管理教育创新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

2.2旅游酒店要坚持管理教育机制的创新

坚持管理教育机制的创新是旅游酒店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取得管理教育的明显效果,管理教育机制的作用非常重要,以机制巩固管理教育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教育机制缺乏可操作性、激励性和针对性。大部分的旅游酒店由于组织结构灵活,经营管理机构简单,管理人员的管理教育创新理念也较为先进,如果能够在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创新机制下克服本酒店在财力和发展规模方面的限制,主动进行创新,那么,旅游酒店就有可能取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旅游酒店在管理教育创新机制方面的缺陷,最大限度抵消掉了管理人员的创新动力,造成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方面动力不足的现象。

2.3旅游酒店要坚持管理教育手段的创新

坚持管理教育手段的创新是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能否利用先进、科学管理教育手段,对旅游酒店进行经营管理,是决定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上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切实进行旅游酒店管理教育手段的创新,落后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手段应当予以摈弃,积极采用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发展需求的、先进的手段,不断提高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2.4旅游酒店要坚持营销方式的创新

管理教育范文篇3

从世界范围来看,饭店管理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这时教学很少涉及到理论;接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教育机构组织和政府开始介入饭店管理教育;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业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饭店管理教育形成了一个自我的体系。

1.1就国外而言,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1)欧洲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最早起源于服务接待管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认为酒店经营管理者必须能胜任酒店或餐馆内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它的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欧洲饭店管理教育整整一个世纪。到了后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引入了美国教育的“管理”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饭店管理教育。

(2)美国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的饭店管理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在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饭店业发展迅速,各类培养饭店管理人才的院校迅速增长,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美国名牌大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美国形成了服务管理类教育和开发管理类教育两大类型,而饭店管理教育就成为了服务管理类的代表。如今美国饭店管理教育的特点就是渗透到名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两极分化,同时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级别较高的学术刊物来支持,所以发展较为迅速。

(3)日本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日本最早的饭店学校是创立于1935年的东京YMCA国际饭店专科学校,而短期大学中,创建于1963年的东洋大学短期大学饭店旅游学科最有历史。日本最早设立旅游学科和课程的职业高中是于1980年开设了“国际饭店旅游学科”的鹿儿岛县私立域西高中。经过约三十年的发展,日本的饭店管理教育从职业高中到专科、短期大学、本科直至大学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2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存在,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这个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针对“管理”的教育。改革开放后,许多地方和一些部委的院校先后开办起了与饭店管理相关的专业。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都与本国的饭店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在欧美、日本这些旅游与饭店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中国,教育都是在人才的需求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饭店业发展特征造成了饭店管理教育的不同。

2中外饭店管理关于教学课程方面的比较

2.1国外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美国本科为例)

美国在饭店管理教育方面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根据调查分析,国外的院校在专业上开设的课程可基本上分为三类: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及专业课。

(1)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餐旅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综合、广泛著称。在9个领域设课150种,学生可以在康奈尔的其他6所本科院校选课。毕业学分为120,其中必修课69学分、行业具体领域课程12学分、校外任意选修课21学分。具体课程体系为——学科基础课:40学分,占33%。;专业课:50学分,占42%;专业选修课可任选9个方向的课程;任意为21学分,占18%,包括人文、语言、社会科学、生物、物理、数学及院外任选。

(2)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课:36学分,占30%;专业课:6学分,占50%,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信息系统、餐饮经营、招待业管理等选修课;其他相关领域课程:2学分,占20%;另外,要求学生完成1300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小时的工作实践,300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

2.2我国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本科为例)

我国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基础课、主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在主修课当中,又可以分为英语课和专业课两种。以某旅游院校为例,以总课时3119节计算,基础课占27%,选修课占12%,英语课占37%,专业课占25%;如果以185个学分计算的话,基础课所占比例为28.7%,选修课占9.6%,英语课占31.9%,专业课占29.8%。当然这只是代表部分的院校,纵观中国的院校,在饭店管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科目名称各不相同,同时大部分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自行制定的。

我国与国外在课程设置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对语言能力的强调很突出,所占比例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的比例。但当大量的时间用于语言学习而非专业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一部分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另一方面,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语言学习上,专业知识学习落后,当然这其中有作为英语非母语国的无奈,但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学习英语的同时又不放松专业的学习。

2.3课程内容的比较

(1)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部分专业课内容:①招待业管理概论:对影响招待业及旅游业所有因素、规则的研究、包括旅游业的影响、招待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管理的概述。②招待业的组织行为:招待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重点是跨文化的行为管理。③招待业的管理会计:以会计原理为基础、重点是财务报告、预算方法、内部控制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④招待业的质量管理:主要研究质量的计划、控制、评估、顾客研究与信息反馈、质量成本等内容。

⑤招待业营销创新:在全球范围的竞争环境下、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群体所需要的产品及营销方法的创新。⑥招待业研究:研究招待业有关数据的搜集、分析、评估及决策技术。

(2)加拿大“综合声誉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内容:①基辅大学酒店与美食经营专业:宴会管理、酒店管理、可持续旅游管理、目的地营销、酒店和旅游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旅游和酒店教育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伦理研究;②瑞尔森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酒店营销、旅游企业咨询、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战略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

(3)我国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

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的饭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市场营销、饭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

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心理学等。

比较我国与国外的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国外院校专业课内容设计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求。所涉及的观念、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且很注意学生在研究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行业指导性。我们的课程内容上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时代变化对教学内容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少,所学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在实际的操作和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

3中外饭店管理专业实习制度比较

3.1中国高校实习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上只安排4-8周的时间到酒店实习,实习的方式为学校统一安排。目前国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校在前两年或三年加快教学进度,挤出四个月或半年时间让学生实习。另一种情况是迫于

课时的限制,多数学校只留出2到3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实习。

现在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周期多为3-6个月,实习地点可以自己联系,也可以学校安排。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旅游学院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时间超过半年的占56.7%,实习时间在3-6个月之间的占32.8%。

3.2国外高校实习情况

在欧洲,部分院校有自己的实习饭店,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在指定的饭店进行约九周的实习;在第二年可以在其他饭店实习;最后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进行16周的管理级实习,学生直接参与饭店的管理,实习结束后交一份至少20页的管理实习报告。在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行业中的实习,有的要求至少要了解酒店操作中的三个领域,以便帮助他们了解饭店的整体业务。

我国的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有3-6个月的毕业实习,但大部分院校的实习饭店并不是一家,这样对学生的实习考评不可能统一;由于不能像美国一样具有完善的实习体系,不能很好的控制整个实习的进度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饭店对用人的安排一般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决定,基本不提供轮岗的机会或较少人有这种机会。半年的实习时间很有可能固定在一个或两个岗位上,降低了实习的效果,使学生失去实习积极性。

4比较中外饭店管理教育对我国饭店管理教育的启示

(1)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应该将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结合。

(2)明确培养目标,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面。

(3)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体现出信息化和综合化。

(4)发展行业协会和非赢利组织。

(5)要加强与国际院校的交流合作。

5结束语

虽然我国饭店管理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发展的前景巨大。通过对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实现更远更高的目标。面对我国目前饭店教育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再自身勤于总结,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管理教育范文篇4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管理教育功能分离(即表现为学与管的分离),重管理轻教育,管理队伍水平不高(高职院校管理教育的队伍一般为任课老师,并不是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到位等问题。1.1高职院校管理教育功能的分离。管理与教育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管理的表现主要为宿舍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个人卫生管理等,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在管理中实施教育是高职院校管理的特殊要求。在实际的管理教育中,高职往往只注重管理,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再加上管理部门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们瓦上霜的冷漠态度,以及各自为政的策略,使得管理教育达不到良好的功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1.2高职院校管理部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一部分是因为高职中的管理部门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应当由任课老师或者学校进行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对于管理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没有清晰明了的认识。教师则认为是管理部门的事情,学校领导则认为是教师和管理部门的责任,三方相互推诿、扯皮,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变为职业定向型人才以求适应市场需要,也因此更注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管理教育问题得不到重视与改善。三是管理误区的存在,认为教育问题是辅导员的责任,导致管理教育之路走得不够顺畅。1.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的主体素质造成的工作困境。由于近年来高职教学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增加,教师却并没有增加,这就导致很多老师既是任课老师也是辅导员,不仅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可避免地分散了老师的精力。老师不够,于是刚刚毕业的师范生也可以充当老师。但毕业生社会经验、教学经验不足,虽然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不够成熟稳重,管理教育在他们手中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管理教育应该先从教师做起,通过举办培训课程,培养教师对管理教育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学生参加的各种各样的社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生管理者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对心理学、组织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科的学习,提升管理水平与素质。

2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思考

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客观地去评价学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尤其是作为辅导员要抱着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生,不可以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出了什么事情都算到他的身上。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不要用传统的以成绩去评判学生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成绩的定位。辅导员要尊重学生兴趣发展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持支持的态度,加大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力度,促进学生由被动型向自主型转变。在高职教育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课程不可避免地会松散一些。而有的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能力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创新管理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太过陈旧,教育内容不能和现代社会很好地接轨,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职教育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在与现实社会相接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育管理的理想效果。

3结语

通过对现代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调查,得出对于高职教育管理的一些自身的看法和策略,希望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聂财勇,孙仕祺,李志.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径研究——基于警察院校安全类专业群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03).

管理教育范文篇5

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其员工除了要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外,还需举止大方、气质优雅,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等一些综合素养。所以,对员工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技能上,更要强调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所带来的优质服务和品牌效益。特别是对于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酒店,其经营和管理理念更为先进,也更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这就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酒店推出的“贴身管家”等等,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特定人群的贴身服务。这就需要其不仅能够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出色的气质和不凡的谈吐。简而言之,综合素养高的员工对于酒店类企业来说是非常稀缺的,并且也深受酒店类企业欢迎。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欠缺

1.综合素质培养欠缺

作为服务类行业,酒店行业时刻面临这各种困难和挑战,且服务质量决定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相对而言较低。学校教学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上,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欠缺,导致酒店类企业一线岗位上综合素质人才的短缺现象日趋严重,服务质量下降。这种综合素养的欠缺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缺乏,还包括综合素质等辅助技能的缺乏。二是不良的个人习惯,包括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让人无法接受的习惯。

2.艺术特长教学短缺

在服务行业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内部工作环境,它不仅仅让员工都有个家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代表一种企业文化。酒店也会经常开展一些文娱活动来丰富员工生活,促进员工交流,增加员工友谊,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例如,很多酒店会举办文艺晚会、艺术节、板报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来加强部门间的团结与协作。此时,具备艺术特长的员工就在酒店的人性化管理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以专业课程为主,鲜有院校把艺术类课程引入酒店管理的教学当中,造成了学生出现了“能武不能文”,无法适应企业文化的尴尬局面。

三、艺术教育与酒店管理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是为了向酒店培养、输送一批专业技能强、综合素养高的学生。艺术教育则陶冶和培养学生的情操,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情商,增加学生气质,培养学生更强的应变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使得学生更能轻松领悟、接受和掌握酒店管理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能力。一是语言能力。通过即兴语言表达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亲和力,准确表达词意的能力,以及善于与顾客沟通并使顾客、企业受益的能力。二是思考能力。思考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直觉、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想象力、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三是社交能力。艺术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的自信感,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等。为此,为了顺应酒店行业发展的新潮流,建立一种艺术教育与酒店管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通过两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施本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与本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教育与酒店管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课程设置需以酒店专业技能教学为主,重点开设酒店理论与实践操作课程,同时,艺术类课程教学为辅,如:语言艺术、形体、声乐、化妆造型等艺术课程。将艺术元素与酒店管理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学生的艺术情操的培养与熏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这种课程设置科学(艺术)化为前提,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服务技能与艺术表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双技能”和酒店专业素质与艺术综合素质为内容的“双素质”为目标;以针对性强和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尝试构建“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一心是指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素养、艺术素质为两翼。培养“德、技、艺”三馨人才,不仅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也强调职业素养和艺术素质的提升。在新时代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以“围绕酒店、依托艺术、面向市场、凸显特色”为教学宗旨`,为酒店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强、艺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为一身的酒店行业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艺术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独特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是以“理论、艺术、实践”为基础,而非传统的以“理论、实践”为基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复合型的,课程的开设是多元化的。对此,设置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需要酒店管理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专家教师集体参与讨论,发掘酒店管理专业和艺术类相关课程专业的共性,探讨课程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由非艺术类专业的专家教师直接选择课程,避免造成由盲目设置而导致的课程不适宜的局面;二是酒店行业属于应用型行业,实训课程应始终处于所设课程的首要位置。此外,在设置课程时,还要把握好三个关键原则:一是重要性原则。相对于普通高等专科学生,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因需要增开艺术类课程,所选择开设的范围就更加宽广,课程的设置就得审慎,需择优而从,优先选择重要的课程。二是相关性原则。所设置的艺术类课程预期能达到的效果与酒店服务类行业的要求相关,例如,语言艺术课、形体课、声乐课、化妆造型课等能够增加个人气质和艺术素质的课程适合开设。三是适时性原则。即紧跟时代步伐,课程的设置要随着企业战略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及时和适当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例如,很多大型酒店企业已安装信息化管理系统,此时,增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有一定的必要性。

2.建立专业与艺术相融合的跨专业“双师型”队伍

“双师型”教师就是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跨专业“双师型”队伍指教师队伍包括了酒店管理专业、艺术类专业、英语专业等多元化专业教师。高职院校若要培养综合素养高的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学生,就必须要拥有跨专业的多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院校需聘请在行业内工作多年的、拥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了解酒店行业动态的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同时还需调用优秀的艺术类“双师型”教师给学生上艺术类课程,并适当安排艺术类“双师型”教师与专业类“双师型”教师共同教授公关礼仪、前厅接待等专业课程。运用“酒店专业双师型+艺术专业双师型“的理念,实现教学与实践相联系、课堂与岗位相依托、专业与艺术相结合的培育机制。

3.形成校企共同培养的战略联盟,建立双考核制度

管理教育范文篇6

**市位于我省东南部,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人口270万。东部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接壤,拥有绥芬河、东宁两个国家一级口岸,边境线总长度211公里。改革开放后,倒包、出境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多;同时,**市又是我省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区,近几年,到韩国、日本打工的朝鲜族同胞越来越多,截止到**年底,**市长期出境人员达3万多人,其中党员2000人。目前,境外党员已占我市流动党员总数的20%左右。如何加大对境外党员管理教育,就成为党员管理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多年来,**市委始终把境外党员管理教育作为加强全市党员管理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坚持“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要发挥作用”,“职随人走,责随人移”的原则,以原境外党小组为雏形,加强对境外党员的管理教育,扩充党员的服务范围,多年来探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境外党员管理教育的措施、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成立了全市出国出境党员管理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组织部主管党建部长任组长,由6县(市)4城区和外工委组织部副部长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员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出国出境党员管理教育协调工作,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协调小组工作会,沟通境内境外及全市境外党员相关情况。二是每两年召集一次省内、省外口岸城市工作联席会,交流各地工作经验,提高对出国出境党员管理教育工作水平。三是制定出台了出国出境党员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和工作纪律制度。要求境外党员做到带头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带头维护国家尊严,带头执行境外党小组的决定,带头定期向国内党支部或单位进行思想、生产、生活情况汇报,带头教育家属履行党支部的各项义务,带头开展党的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带头团结互助,带头崇尚文明,带头开拓国外市场,带头遵守所国家的法律法规。四是在境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载体活动。作为境内的党员管理教育的延伸,我们开展了“建争带”活动,境外党员争当“外语精通人、世贸文明人、国际经纪人”的“三种人”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党员的党性观念,不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长抓不懈的境外党员管理教育,不仅使党员在境外有了主心骨,而且增强了境外党员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了“三变”、“三不变”,即:生产生活地域变了,党员身份不变;打交道的对象变了,党员的职责不变;活动的内容变了,服务的性质不变。在“建争带”活动中,境外党员按照生产、生活范围每名党员联系20名至40名群众,建立了168个服务区,群众覆盖率达35%。去年以来,全市境外务工、经商的群众中有63人提出入党申请,35名入党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们还积极引导境外党员把发挥作用与服务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党员管理教育与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俄罗斯亚历山大农场临时党支部带领25名党员和村民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去年仅大棚黄瓜一荏就收入17万元,今年26栋大棚和20公项大田可收入50多万元。去年秋天,捷夫利斯农场党小组面对天气导常、50公项大田作物受到极大影响的困难,努力做好思想工作,通过其它渠道想办法设法弥补损失,使出国村民都取较好收益。在党员的带动下,外出经商的**人分别开辟了经贸、建筑、劳务、餐饮、运输、加工等78个经济项目,反哺国内资金16000多万元,招引外商项目29个,招引外商资金14256万元。

管理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教育

学生是学校生活中的成员之一,班主任在学校中并非一名简单的教育者,同时还肩负着引导者、管理者的重任。当前,一些职业学校依旧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以至于课程思政文化无法较好地融入班级管理教育中,若是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还会对学生的“三观”认知造成较大的影响。

一、课程思政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融入,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强度,确保学生能够在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专业水平[1]。对此,课程思政文化的融入,对班主任管理教育来说,需要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巧妙融入课程思政文化,让学生能够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以此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

(一)创造舒适、健康的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发展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习成绩,还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高质量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因此,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合理引导学生,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塑造正确的“三观”认知,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将自身的职责发挥出来,学生作为主体,巧妙融入课程思政文化,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二)加强班级管理的质量,优化管理模式

课程思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班级管理的质量。班主任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合理融入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提高道德品质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理解和包容,进而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体系,使学生能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三)提升班主任的职业能力

将课程思政文化作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开展班级管理教育工作,将班主任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让学生能够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下学习知识,同时完善传统教学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将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成为一名热爱劳动、祖国、集体的学生。

二、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教育的现状

(一)管理理念传统

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教育中往往习惯性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情况上,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秩序等方面,并不过多重视学生的思政文化,以至于学生自己也不会特别重视。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班主任将学生的学习和秩序维护好即可,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对课程思政文化不重视的表现之一。

(二)课程思政文化流于表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班主任在管理中融入了课程思政文化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教育,但仍存在一些班主任没有重视课程思政文化的情况,以至于学生对课程思政文化了解不多,浮于表面,无法对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若是长期如此,必定会让学生觉得课程思政文化可有可无,也不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错误理念。

(三)融入课程思政文化的方式落后

当前一些职业学校班主任在管理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文化的方式过于单一、无趣,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能让学生对其产生较好的理解和认知[2]。比如,部分班主任习惯性在班级管理中以说教的模式给学生讲一大堆道理,告诉学生做人做事等,自认为给学生讲解了很多道德品质,殊不知,这种方式最容易被学生所抵触,学生最讨厌的便是教师、家长自以为是的说教,往往对此都是采取无视的态度,这也是职业学校班主任无法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原因。

三、课程思政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教育的研究

当前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文化存在上述几个问题,但教育本身都是存在挫折的。所以,职业学校班主任在管理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文化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此来解决上述问题,使学生能够走向光明,从而达到再次塑造的目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确定教育指导思想和方向

首先,班主任需要对课程思政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对班主任的教学管理进行直接的引导,进而渗透到班级管理中。当前,职业学校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要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得一模一样,而是要改变“机器人”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培养思维,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找出闪光点,使每位学生都能闪闪发光[3]。这要求班主任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时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制订清晰的管理规划,尊重学生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完成目标。为此,职业学校班主任需要改变以往的认知,将学生作为主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班级管理教育中,落实一切为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学习中发现优势,更要学会尊重、理解、倾听、陪伴,以此来获得学生的肯定,从而顺利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将“立德树人”作为基础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高质量人才,同时提升自我,优化自我。班主任既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借助教学培训等获得提高自我、优化自我的机会,使自己能够走在课程思政文化的前端,通过学习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方式,明确班级管理教育的方向,将课程思政文化和班级管理工作紧紧结合。

(二)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上不正,下参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位者不够正派、端正,下位者也会盲目仿照、言行不当。榜样示范法本身也是促进课程思政文化融入班级管理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班主任可以利用该方式,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突出榜样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程思政文化,进而促进德育工作。对此,班主任在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首先要从自我出发,先约束自己,再约束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赖和尊重,听从班主任的安排和要求。其次,班主任还要遵守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做到认真备课、教学,准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制定班规班矩,如不迟到、不早退,同样的班主任自身需要先做到,再要求学生,让学生将自己作为榜样,借助榜样的作用渗透课程思政文化。

(三)组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集中教学活动,第二是具有实践性质的趣味活动,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都是拉近师生、生生关系,滋润学生心灵,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途径。首先,班主任需要知道多样化的班级活动,不仅能有效管理班集体,还能渗透课程思政文化,这比原本的说教模式要有效的多。对此,班主任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模式,如唱歌、辩论、话剧等,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以这个主题来进行演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最主要的是能够借助这样一个活动,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文化教学。其次,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该活动不需要学生去讲演,只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去感受、体会和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其中成为主体,还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对其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接受课程思政文化。如国庆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老兵,以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老兵有近距离的接触,让他们听听老兵以前的故事,跟随他们的诉说进行回忆,感受老兵的伟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加深记忆,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同时提高课程思政文化效果。

(四)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职业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区别便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需要更快进入社会中,而职业道德意识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班主任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4]。首先,班主任需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选择的专业。一些学生可能并不是自愿选择本专业,所以对自己现在学习的专业存在否定的态度,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了解,自然也不会看到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对此,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剖析专业前景和行业发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动力。其次,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如今处于信息时代,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职业学校班主任要根据社会的要求,让学生对其有基础的了解,并掌握简历书写方式,同时在管理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走出求职误区,克服心理恐惧,消除自卑心理,最好能够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创新创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划,还能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成长、就业、发展。

(五)借助实习实训机会,渗透课程思想文化

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全能型人才,学校需要定时、定期开展多样化的实习实训活动,如定岗实习。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班主任的管理和指导,班主任要借助实习机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专业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5]。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觉得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还有一些学生在刚开始工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委屈,若班主任不及时发现,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那么必定会让学生的负面情绪蔓延滋生,从而导致学生偏离正轨。对此,职业学校班主任要落实监督、指导的责任,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学习情况,并对即将进入的企业进行行业剖析,落实学生的实习反馈,这样能够帮助班主任在管理教育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后尽快解决,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实习生活,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成才成人。

(六)家校合作,体现家长的教育作用

家长在管理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实施家校合作,邀请家长一起管理,实现双管齐下的作用。虽然,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但若是能够让学生在家中接受与学校同样的教育模式,必定会让学生言行一致[6]。对此,班主任可以联合家长,以双管齐下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解决家长的认知错误,并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可塑性和就业前景,最好能让家长对学生实施鼓励式教育,发现学生的长处,改变以往的固定看法,以这样的方式来唤醒家校合作的主动性。同样班主任在学校中也要调整自身的态度和学生的沟通方式,针对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管理手段,使家长能够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进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家校互动,还能将课程思政文化融入班级管理教育中。

(七)对症下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行动,而这些行动背后都会有不一样的玄机。对于学生的特殊举动,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深入了解,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式。这里所说的针对性解决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意思,即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夸奖、肯定要及时送到。首先,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负面行动要尽快解决,如在进行班级管理教育工作时,班上某某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经常发呆、逃课,此时班主任需要与这位同学进行沟通和了解,使其敞开心扉,进而知道是和父母吵架了,借助自己在学校的一些行为对父母提出抗议,班主任要耐心劝解,并让其不再逃课,认真学习,同时与父母取得联系,交流情况,最终解决问题[7]。其次,夸奖、肯定要及时送到。夸奖、肯定好比及时雨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夸奖、肯定,给予学生关怀,同时还要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用善于发现的眼光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极容易接受课程思政文化。所以,班主任在已有的德育内容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改变以往以成绩定所有的现象,同时班主任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以身作则,使课程思政文化融入班级管理教育中。

参考文献:

[1]王健.高职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J].文教资料,2021(2):192-193.

[2]孙盛.技工院校班主任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7):33-35.

[3]张紫红.德育为先:浅谈中职班主任管理德育的渗透[J].品位·经典,2021(20):101-104.

[4]徐燕.培育思政文化引领班级发展[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1(12):1.

[5]林群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2.

[6]黄正平.主题班会:班主任必须上好的思政课[J].江苏教育,2020(47):1.

管理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二专;学生;管理教育;思考

当代社会的发展为学生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二专职院(指在高考录取中第二批次录取考生的专科学校,更多的是职业技术教育类的学校,下同)学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如何从思路、队伍、载体、机制、方法等方面创新二专职院学生管理工作,创造性地做好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是二专职院每一个工作者必须直面的现实。笔者认为必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学生思想状况有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卓有成效的对策和措施。

一、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状况浅析

毋庸置疑,二专职院学生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缺乏调查研究,对学生思想的现状和动态不了解、不调查,管理与学生实际脱节,导致做工作不受学生欢迎;二是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业务型人才不多,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和创新意识、受学生欢迎、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管理者匮乏;三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还较为呆板单一,主要是以强调外在规范管制,用规章、制度、条例来约束学生为主,对学生行为的自我约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疲于应付;四是各部门之间学生管理工作缺少协调配合,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整体效果;五是缺少一个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环境氛围。

二、学生思想状况浅析

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要深入了解二专职院学生的特点,把握二专职院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贴近二专职院学生,贴近实际。纵观二专职院学生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

二专职院学生多数朝气蓬勃,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比如争取参加社团活动,参加党校培训学习。对于将来,他们能够认识到,要能够实现就业,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些都是非常可贵也是非常喜人的。

(二)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着一些道德缺失的状况

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存在“三不”现象:一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二不知道怎么就进了大学;三不知道进大学后该干什么。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没有明确的方向。二专学生很多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校基础就比较差,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更缺乏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的暂时性缺失导致对上大学机会不珍惜、不用心。大一的时候尽情地玩,等到了大三时,突然看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看到了自己少得可怜的知识储备,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感到压力、感到手足无措。二是理想信念模糊,一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不知道自己肩负着什么样的重任。同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个人利益考虑得较多,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部分学生诚信、法纪意识淡漠,如随意编造借口请假、考试作弊、为获取助学金虚造家庭情况等。四是社会公德意识较差。长时期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灌输,忽略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修养,如乱扔垃圾、集体场合不守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等。五是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经济收入水平提高,这些“在蜜糖罐里成长起来的”一代,“生活铺张浪费并相互攀比”[1],花钱大手大脚。六是部分学生心理上承受着各种压力,如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产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思想的动态发展情况

有效的学生管理的前提在于掌握学生思想的动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之互联网带来的资讯的丰富,各种各样的思想鱼龙混杂,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这对于随时在线上网、思想意识辨别能力又不强的学生来说,在思想上往往找不着北,产生迷惘。同时,在二专职院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环境,进入大学后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往往是他们思想问题的根源。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应当仔细分辨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实际困难。许多“思想问题”实际上是由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引起的,比如:学业有困难;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异性的关系;不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健康状况不好;发生了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重大变故;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等。我们的学生管理要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不能视而不见,要主动去了解、去发现,因为只有真正认识二专职院学生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二专职院学生的思想问题。如果不顾实际,就会拉大我们和学生的距离,也就会出现有了问题不找老师而通过非正常渠道解决的现象了。这就需要我们分析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做出新判断,努力探索二专职院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力争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掌握学生思想的动态发展情况。

(二)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首先是学生管理队伍———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搞好学生管理教育的关健在班主任。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所以,一方面二专职院要开展对管理队伍的培训,使其尽快提高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二专职院要在学生管理队伍中积极开展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的“三育人”工作,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观念,引导学生管理者自觉履行职责和义务,以身示范,在学生成才中起引路作用,要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管理队伍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思想、工作实际,通过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落实教书育人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打造一批优秀的学生管理队伍[2]。同时,还要抓好另外几支队伍的建设,如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及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

(三)对二专职院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创新

首先,思路要创新,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新思路。要知道,大部分学生早已熟悉和厌倦了现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单一方法。要彻底改变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就是“我说你听”的传统思维,改“说教”为“交流”,改“谈心”为“交心”,作为管理教育工作者要有学生管理工作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不同于行政管理,不能靠权力来推进,更多的是要靠教育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教育的说服力和事迹的影响力。只有和学生有了亲近,道理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所以,做二专职院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一定要把对学生的释疑解惑和排忧解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及时给予学生开导和帮助。其次,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发挥二专职院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管理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二专职院学生教育管理实效。再次,方法要创新,要让学生乐意听、乐意说、乐意玩,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这当中很有必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二专职院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使二专职院学生既明辨是非,又受到教育。同时,学生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在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拉近学生和工作的距离,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又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四)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好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管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3],在推进学生管理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生管理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教学方式,如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模式,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在这当中也要把握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准则和成才取向。

(五)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引领文明的地方。一个校园的环境既是院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校风、学风的综合体现,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育人环境方面上,要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好,用学校的文明风尚去影响青年。二专职院更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符合自身职业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当然,校园文化是诸多因素的集合。首先,校园文化环境应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环境,激励引导学生拥护党的领导,激励和引导学生进步向上。其次,校园文化环境还是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在校园中,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人人讲文明,个个有礼貌,充满健康积极的正能量,社会上的腐败风气、低俗行为在大学没有市场。再次,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还要高扬团结爱国民族精神的旗帜,始终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最后校园文化环境还是展现外来文明的窗口,展示当今世界多样化的文化。二专职院学生通过这样的环境既开拓视野、认识世界,也提高辨别能力。总之,“在优秀的、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环境中,促成同学们在信仰、行动、价值取向向上”[4],管理教育工作也收到较好的实效。

(六)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要作为系统工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事实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管理的实效性是不能单单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教学来深入贯彻的。因此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全员育人,要求的不仅仅是理论课教师、工作干部,还是每一位干部、每一位教师、每一位行政人员、每一位后勤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要把学生管理教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部门,“形成学生管理的集团军”[5],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有了这样的观念,才能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蔡欢欢,梁保恩,谭序光,等.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187-189.

[2]李贺体,王守武,曹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及思考[J].科技信息,2013(1):167.

[3]杨芳.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6):42-43.

[4]吕梅苓,刘东会.校园的板报德育阵地[J].俪人:教师,2015(6):261.

管理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综合自我管理教育;自护行为;心理状况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1]。1979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201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如不尽快采取行动,预计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会增加到1.5亿人,给社会经济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目前我国针对糖尿病并无有效的治愈方式[2],一般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也可通过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但对于老年人而言,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及家庭支持较少,使其对于糖尿病的认知严重不足,继而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水平。基于此背景下,本院对140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展开了相关研究,分析自我管理教育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提供老年人自我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4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按照掷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73.12±3.15岁,平均病程为5.11±1.18年;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44例,平均年龄74.26±3.69岁,平均病程为6.21±1.04年。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年龄>65岁;③经积极沟通后知晓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患严重心脑肾等其他急危重症;②精神失常或意识障碍;③不同意或拒绝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观察组实施综合自我管理教育,内容如下:①为所有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包括性别、年龄、疾病史以及文化程度等。根据不同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②集体教育。对所有患者定期实施集中教育,可通过多媒体、手册以及实物等方式进行讲解,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治疗过程、预后效果等相关知识。③小组教育。将所有患者分为多个小组,根据小组内实际情况,每月组织小组讨论,总结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社区人员进行解决。同时加强患者家属的知识宣传,使其积极地参与患者的治疗中,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④个体教育。通过电话、门诊咨询等方式动态掌握患者情况,采用一对一模式了解患者心理情绪变化,针对不良心理情绪患者及时地找明原因,根据原因实施心理指导。如对治疗失去信心、烦躁的患者,可通过讲述过程成功案例,恢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等。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教育后血糖水平。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统计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度。采用焦虑/抑郁情绪评分量表对患者心理进行观察评分,焦虑、抑郁情绪每项评分均为60分满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包括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性心理障碍、精神性-情感症状等[3]。采用自我管理量表[4]对患者的自护行为进行评价,分为自护责任感、自我教育技能、自我概念3个方面,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自护行为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校检;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教育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理情绪与知识掌握程度

对比教育前,两组患者在心理情绪与知识掌握程度上无明显数据差异(P>0.05),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自护行为评分对比

教育后,观察组患者自护行为评分更高,组间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属于一个庞大的患病群体,该病病程时间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自我保健意识息息相关。所以提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具有极大的意义。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教育前,在心理情绪与知识掌握程度上无明显数据差异(P>0.05),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自护行为评分更高,组间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了自我管理教育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在我国针对糖尿病的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糖尿病的病程时间长,需要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自护能力差等因素,导致血糖控制并不理想。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许多针对糖尿病的研究,其中大多文献表明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糖尿病的发生、发生密切相关。且也有文献证实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控制血糖的最佳手段,且成本较低。而自我管理教育则通过不断的知识宣传,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善,从而维持患者身体健康状态。综上所述,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实施综合自我管理教育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其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能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自我能力,继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患者生命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安莉,刘风英.同伴支持教育在提高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应用效果[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1):12-14.

[2]陈杏琼,胡凤琼,黄丽婵.自我管理小组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3):369-370.

[3]张井香,樊敏华.综合健康教育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焦虑情绪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教育杂志,2017,23(35):4520-4523.

管理教育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通过对比欧洲及美国、日本等旅游发达国家的饭店管理教育,从饭店教育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实践性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与外国在饭店管理教育上的异同,从中找出差距,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1国内外饭店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饭店管理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这时教学很少涉及到理论;接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教育机构组织和政府开始介入饭店管理教育;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业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饭店管理教育形成了一个自我的体系。

1.1就国外而言,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1)欧洲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最早起源于服务接待管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认为酒店经营管理者必须能胜任酒店或餐馆内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它的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欧洲饭店管理教育整整一个世纪。到了后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引入了美国教育的“管理”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饭店管理教育。

(2)美国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的饭店管理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在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饭店业发展迅速,各类培养饭店管理人才的院校迅速增长,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美国名牌大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美国形成了服务管理类教育和开发管理类教育两大类型,而饭店管理教育就成为了服务管理类的代表。如今美国饭店管理教育的特点就是渗透到名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两极分化,同时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级别较高的学术刊物来支持,所以发展较为迅速。

(3)日本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日本最早的饭店学校是创立于1935年的东京YMCA国际饭店专科学校,而短期大学中,创建于1963年的东洋大学短期大学饭店旅游学科最有历史。日本最早设立旅游学科和课程的职业高中是于1980年开设了“国际饭店旅游学科”的鹿儿岛县私立域西高中。经过约三十年的发展,日本的饭店管理教育从职业高中到专科、短期大学、本科直至大学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2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存在,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这个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针对“管理”的教育。改革开放后,许多地方和一些部委的院校先后开办起了与饭店管理相关的专业。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都与本国的饭店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在欧美、日本这些旅游与饭店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中国,教育都是在人才的需求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饭店业发展特征造成了饭店管理教育的不同。

2中外饭店管理关于教学课程方面的比较

2.1国外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美国本科为例)

美国在饭店管理教育方面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根据调查分析,国外的院校在专业上开设的课程可基本上分为三类: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及专业课。

(1)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餐旅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综合、广泛著称。在9个领域设课150种,学生可以在康奈尔的其他6所本科院校选课。毕业学分为120,其中必修课69学分、行业具体领域课程12学分、校外任意选修课21学分。具体课程体系为——学科基础课:40学分,占33%。;专业课:50学分,占42%;专业选修课可任选9个方向的课程;任意为21学分,占18%,包括人文、语言、社会科学、生物、物理、数学及院外任选。

(2)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课:36学分,占30%;专业课:6学分,占50%,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信息系统、餐饮经营、招待业管理等选修课;其他相关领域课程:2学分,占20%;另外,要求学生完成1300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小时的工作实践,300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

2.2我国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本科为例)

我国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基础课、主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在主修课当中,又可以分为英语课和专业课两种。以某旅游院校为例,以总课时3119节计算,基础课占27%,选修课占12%,英语课占37%,专业课占25%;如果以185个学分计算的话,基础课所占比例为28.7%,选修课占9.6%,英语课占31.9%,专业课占29.8%。当然这只是代表部分的院校,纵观中国的院校,在饭店管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科目名称各不相同,同时大部分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自行制定的。

我国与国外在课程设置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对语言能力的强调很突出,所占比例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的比例。但当大量的时间用于语言学习而非专业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一部分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另一方面,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语言学习上,专业知识学习落后,当然这其中有作为英语非母语国的无奈,但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学习英语的同时又不放松专业的学习。

2.3课程内容的比较

(1)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部分专业课内容:①招待业管理概论:对影响招待业及旅游业所有因素、规则的研究、包括旅游业的影响、招待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管理的概述。②招待业的组织行为:招待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重点是跨文化的行为管理。③招待业的管理会计:以会计原理为基础、重点是财务报告、预算方法、内部控制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④招待业的质量管理:主要研究质量的计划、控制、评估、顾客研究与信息反馈、质量成本等内容。

⑤招待业营销创新:在全球范围的竞争环境下、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群体所需要的产品及营销方法的创新。⑥招待业研究:研究招待业有关数据的搜集、分析、评估及决策技术。

(2)加拿大“综合声誉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内容:①基辅大学酒店与美食经营专业:宴会管理、酒店管理、可持续旅游管理、目的地营销、酒店和旅游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旅游和酒店教育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伦理研究;②瑞尔森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酒店营销、旅游企业咨询、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战略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

(3)我国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

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的饭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市场营销、饭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心理学等。

比较我国与国外的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国外院校专业课内容设计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求。所涉及的观念、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且很注意学生在研究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行业指导性。我们的课程内容上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时代变化对教学内容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少,所学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在实际的操作和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

3中外饭店管理专业实习制度比较

3.1中国高校实习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上只安排4-8周的时间到酒店实习,实习的方式为学校统一安排。目前国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校在前两年或三年加快教学进度,挤出四个月或半年时间让学生实习。另一种情况是迫于

课时的限制,多数学校只留出2到3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实习。

现在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周期多为3-6个月,实习地点可以自己联系,也可以学校安排。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旅游学院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时间超过半年的占56.7%,实习时间在3-6个月之间的占32.8%。

3.2国外高校实习情况

在欧洲,部分院校有自己的实习饭店,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在指定的饭店进行约九周的实习;在第二年可以在其他饭店实习;最后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进行16周的管理级实习,学生直接参与饭店的管理,实习结束后交一份至少20页的管理实习报告。在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行业中的实习,有的要求至少要了解酒店操作中的三个领域,以便帮助他们了解饭店的整体业务。

我国的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有3-6个月的毕业实习,但大部分院校的实习饭店并不是一家,这样对学生的实习考评不可能统一;由于不能像美国一样具有完善的实习体系,不能很好的控制整个实习的进度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饭店对用人的安排一般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决定,基本不提供轮岗的机会或较少人有这种机会。半年的实习时间很有可能固定在一个或两个岗位上,降低了实习的效果,使学生失去实习积极性。

4比较中外饭店管理教育对我国饭店管理教育的启示

(1)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应该将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结合。

(2)明确培养目标,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面。

(3)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体现出信息化和综合化。

(4)发展行业协会和非赢利组织。

(5)要加强与国际院校的交流合作。

5结束语

虽然我国饭店管理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发展的前景巨大。通过对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实现更远更高的目标。面对我国目前饭店教育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再自身勤于总结,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罗旭华.我国饭店人才链的失位与调整研究[J].旅游学刊,2006,9(21):5053.

[2]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S1):2630.

[3]吴必虎,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研究向名牌大学的渗透[J].旅游学刊,2001,4(16):7377.

[4]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2005,(S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