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资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8:48:28

公有资产

公有资产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盘清家底,进一步明晰公有资产产权,确保镇属公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任务

镇属公有资产调查清理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清理、核实、登记镇属所有的土地、房屋、设施、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明晰资产所有权,建立资产台账,防止资产流失。

三、调查时间

1、调查摸底阶段(5月30日至6月4日)

集中时间,集中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对镇属所有的土地,房屋、设施、设备、厂房等进行摸底、登记、审核,认真填写调查登记表,逐一登记造册。

2、建立台帐阶段(6月7日至6月10日)

镇属公有资产领导小组将对各调查小组所汇总的公有资产登记表进行核实,有必要时提交班子会讨论,并广泛征询镇退休老干部意见,确保所登记事项无差错。对所登记公有资产将由镇政府办公室和企业办备案保管。

公有资产范文篇2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公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和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对企业资产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企业公有资产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有有资产的范围和形成

企业公有资产指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项资产和其他资产,不含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等。

根据谁投资、谁所有和谁收益的原则,企业公有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有:(1)国家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直接拨款投资所形成的资产;(2)视同投资所形成的资产;(3)转移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如财政企业主管部门集中其他企业利润再投入某一企业作,购置或建造的资产;(4)划出资金形成的资产;(5)享受减免税收形成的资产;(6)享受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7)借贷资金形成的资产;(8)从其他公有制企业或事业单位无偿调入的资产;(9)用企业利润或基金购置或建造所形成的资产;(10)有其他经济成份合资合营后增加的资产中按公有投资份额应获得的资产等。

二、企业公有资产存量的确认

企业公有资产存量的确认,以*年清产核资报表的实际存量数额为准,对帐实不符的,由企业写出说明,主管部门确认签章后,报县财政局备案。

三、企业公有资产管理及处置

停产企业在停产期间,仍要对所属各类资产进行妥善保管、维护和维修,保证安全,防止流失或损失。

企业公有资产出租出借时,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由企业制定出租出借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再报县财政局备案,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其租赁主出借收入,要首选用于下岗职工安置和缴纳职工养老金和失业金等。

企业公有资产和股权转让,要以职代会(职工大会)或股东大会批准,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入县招投标服务中心等法定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公开拍卖或竞争性转让。买卖双方达成产权转让协议后,转让产权方填报《国有(集体)产权转让审批表》,经投资主体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局审批。同时办理公有资产产权变动或注销登记手续。其产权转让收入应首先用于职工安置和缴纳职工养老金、失业金及医药费等。

企业改制时,其申报的各种资产损失和不良资产,经中介机构验证后,报财政、税务等部门审批。对待处理财产损失、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科目中的潜亏挂帐和长期投资损失,财政、税备等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予以核销;对3年以上符合规定的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和3年以下的已经形成损失具备核销条件的应收帐款予以核销;对于报废的各种实物资产扣除残值后净损失,财政等部门予以核销。

对不具备核销条件的不良资产(包括应帐款、淘汰的实物资产等)经批准后从净资产中剥离,随剥离的非经营性资产和一次性计提的各项劳动保障费用,一同办理移交手续,移交到企业主管部门管理。

经财政等部门批准核销的资产损失按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帐务,并实行帐销案存,办理移交手续,由企业主管部门管理。

企业改制时,其公有资产剥离,首选由改制企业提出资产剥离报告,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规定,报主管部门审核后,以县财政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确认。劳动社会保障局对从企业评估的净资产中剥离的职工安置人员、标准、条件进行审核。县财政局核批企业剥离资产项目、金额。

改制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核销不良资产应遵循如下规定:(1)改制方案中若涉及所属医务室、职工宿舍、食堂等无法转为经营性的非以营性资产需要进行剥离或核销不良资产的,企业在进行疟疾评估前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县财政局审批;(2)申请办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或不良资产核销时需报送的材料为:①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出具的有关书面报告;②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并附核销和剥离资产相关原始资料。

核销和剥离资产实行委托管理制度,由财政等部门委托企业主管部门管理。

企业土地使用必须符合涟政发[*]137号《县政府关于印发加强县城区土地资产管理规范用地行为规定(试行)的通知》和涟政发[*]138号《县政府关于印发加强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

企业公有资产处置申报应提交如下材料:(1)经企业职代会(职工大会)或股东大会的同意处置决议;(2)经主管部门审核的企业改制方案;(3)企业产权界定申请表;(4)企业资产剥离报告;(5)法定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的审计制造、资产评估报告、评估基准至新企业创立日期间审计报告;(6)主管部门审核的公有资产处置报告;(7)县体改办对企业改制方案的谁或评价文件。

上述企业改制材料报送齐全且有效的,由县财政局办理公有资产处置审批积案手续。

股份制企业的公有股权管理规定:

1、对原有公有制企业改造成股份制企业的,对原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委托评估,以评估后的资产作为投资入股,若公有控股的,公有股权由县财政局委托企业法定代表为公有股东代表,在经营活动中遇有扩大投资和产品转向等重大决策时,其公有股权代表应将方案报财政局审批后付予实施。

2、对已改造成股份制企业中的公有股,应按照章程中规定,对前有亏损,需用后期盈利补亏,对盈利的,要按期分红,公有股应分的红利,要按期足额缴县财政局。

公有资产范文篇3

一、继续创新融资渠道。提升城建公司的AA信用评级资质,推动完成发行城投债、中期票据、私募债等融资工作;完成高新公司的资产重组,进一步优化财产公司资产质量;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二、深化区镇(街)联动。规范完善区镇(街)联动机制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与一镇三街合作。深化与镇街的协调联系和信息共享;积极发掘可联动收储土地资源;加紧推进各项联动合作项目如期实施。

三、继续推进项目经营。一是大力推进城市升级项目建设。落实公园一、二地块的施工及招商工作;加快新四中项目建设开工。二是认真抓好自身项目经营发展。组建公资系统招商团队,与区、镇(街)相关部门对接招商工作;组织实施高新区科技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协调加油加气站点项目落地;不断增强可经营性公共资源运营能力;探索拓展金融领域业务。

四、严格资产、资金监管。进一步完善资产租售平台规范化建设,确保公有物业阳光交易。加强资金监管,保障资金安全和投资效益提升。

五、优化企业队伍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城建公司聘请IBM公司开展咨询服务的契机,对公资系统各企业从岗位、薪酬、绩效等三方面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加强直管公司中层与下属企业经营班子的培训;通过内部选任、外部招聘等方式,选优配强企业经营班子和中层管理人员。

六、积极解决历史问题。进一步推进公有股权的理顺工作;努力开展债务包运营以及以企业破产退出,提高公有资源经营效益;想方设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大局。

公有资产范文篇4

一、公有资产管理使用与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局是政府城市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城市市政、绿化等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资金流量大,行政管理责任重,同时也是滋生腐败问题的多发易发领域,建章立制,强化监督,加强公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行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物,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公有资产管理使用和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公有资产管理使用和监督纳入到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上来,确保公有资产的规范管理和使用,防止公有资产的流失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组织领导

局成立公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监督领导小组,组长张明方,副组长朱登孝、蔡培新、冯梅珊,邹国才、孙明慧为小组成员。下设资产管理使用监督办公室,由蔡培新兼任办公室主任,孙明慧任办公室副主任,监察室、财务科相关人员为办公室成员。主要责职:开展公有资产管理使用督查工作;向领导小组汇报督查情况;定期召开资产管理监督会议,研究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查处和通报违纪违规等问题。

三、建章立制,加强公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1、健全局系统公有资产财务内审制度

局系统财务内审每年不少于一次,内审工作由局财务科组织实施,具体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公有资产管理使用措施和规定,规范财务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防止公有资产的流失。

2、建立公有资产使用财务督查制度

对局机关、各事业单位和公有企业财务的督查毎季度不少于一次,并随时进行抽查,并将督查和抽查情况及时向资产管理使用监督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对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向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当事人提出质询,并责成其整改。对存有突出问题的单位,整改不到位,出现重复问题的,视情在局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实行责任追究。

3、建立物资采购监督制度

对列入政府采购范围的物资,进入政府采购中心进行采购,在办理采购手续时,必须先报经局进行审核。对不属于政府采购中心采购范围的物资,要拟定计划,作出预算,报局进行审批。采购大宗物品必须集中进行,实行招标或竞价采购,不得化整为零,规避监督。物资采购应根据审批后的采购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及要求执行。

4、建立物资管理监督制度

物资管理应建立部门岗位负责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物资管理,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和进出库制度,管、用分开,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对物资要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表相符、帐物相符。局资产管理使用监督办公室的督查每年不少于一次。凡发现管理不善、使用不当造成损坏和流失等问题的,对相关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

5、建立奖金、福利发放报告审批制度

除国家规定的工资项目、地方规定的工资、补贴项目外,各单位对职工发放的奖金、福利等,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局进行审批。凡未经审批的,单位不得擅自发放。对擅自发放的,实行责任追究。

公有资产范文篇5

一、全区公有资产基本情况

截至20*年,全区公有资产总量达到20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12.25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61.25%,行政事业等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7.75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38.75%。目前,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公有资产管理体制总的原则是实行“政府统一所有,国资办监管,单位占有、使用”。在具体实施上,根据全区公有资产权属及性质,将全区公有资产分为五大类:一是区直公有资产。二是老街道公有资产。三是二镇三街道公有资产。四是景区、开发区公有资产。五是村居公有资产。在管理机制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国资部门为主导,对区直及老街道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二是以资管办为主导,对二镇三新街办及开发区、景区资产进行管理。三是以政府为主导,按权属关系,由村居所在镇街进行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制度不尽统一,管理的手段不尽规范。

1、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购置,资产形成后由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至于使用效果如何、是否发挥其最大效益、保管效果如何等,则缺乏有效考核手续。部分单位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不顾本单位客观需求,拼命争经费盲目购置,结果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而有的单位因又经费问题资产配置不足。各镇街在资产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基本上分部门管理,资产为部门所有,共享程度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固定资产表现突出。资产管理粗放,使用效益低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

2、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约束,资产家底不清。有关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仍需加强,资产性质界定困难。很多单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没有专门人员负责资产管理,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负责。相当一部分单位所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甚至连竣工的基建工程都没有登记入账,或领用无手续,或变卖出售、转让不按规定作账务处理,造成国有资产家底不清。

3、资产产权关系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化后,其资产的使用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这一行为的发生,应明确其产权关系,理顺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占有、使用者以及资产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资产转移审批手续,也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另外,在资产处置过程中,许多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随意处置,或私自作价处理,形成了国有资产收入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实际上是部门的小金库。此外,一些单位使用国有资产盲目投资,或在利用国有资产违规违法担保,或公物私用等,均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健全。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国有资产多头管理,无人对国有资产真正负责。管理中出了问题,造成损失,找不到人承担责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顺,究其原因主要有:许多单位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专职资产管理人;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等;“条块分割”造成管理脱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上实行“条条管理”,而财务又实行“块块管理”,这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造成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导致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观念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重钱轻物”的管理观念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对落空。

2.管理机制仍需完善。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的管理机制。近年来,我们在资产管理上虽然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仍需进一步健全。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导致资产配置出现不均衡现象;在资产使用方面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导致资产使用效率普遍较低;在财产处置方面由于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导致处置过程的随意性与资产浪费及流失。

3.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各街道在资产管理上注重为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而购建资产,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结合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资产的投入、营运、积累、回收和分配的循环机制考虑不够。一些单位缺乏严密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较差,一些单位的资产长期未进行清查登记,核算失真。某些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出售、转让、出租资产时,报批和评估缺乏严格审批,交易过程不透明,资产处置收入不规范,造成损失。

四、强化公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全区国有资产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规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根据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和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笔者认为,针对公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各使用部门的资产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从资产的数量,还是从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否则,“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管理就会失去基础。因此要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把清产核资工作作为经常性的自查工作、作为日常业务的一部分加以运用,使清产核资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做到“家底”常清、情况常明,有效防止资产管理上的前清后乱。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至少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资产管理部门要会财务处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此,建议全面实施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实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的人员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使单位主要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并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以此来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的问题。

3、明确分工,增强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此,记账人员与财物保管人员都应分离,做到“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账”,不能身兼两职,使财会人员的责任和保管人员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4、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基础工作。应从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各个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账(含总账、明细账)、卡和使用部门资产台账、低值易耗品备查登记簿,这是一项基础的工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等问题。

5、规范资产处置行为,严格资产审批制度。各部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得用国有资产进行抵押、担保,以防止由此引发的资产损失。各部门占有、使用的资产,凡需进行处置(包括产权转让、无偿调出、出售、报损、报废等)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都应严格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及清产核资有关文件等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不得越权擅自处置。

6、进一步更新工作手段,实现管理现代化。管理部门要改进目前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新型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要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数量和质量的监控,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起来,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结合起来,及时记录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资产存量和变量,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真正发挥存量资产的效能。

公有资产范文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又要有质的限定。党的十五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10年中增加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加强。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比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加强的领域。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从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加强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1%,比1985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提高5.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33.4%,下降13.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12.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例如,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又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又是需要理解的知识。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法建议: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例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公有资产范文篇7

最近一段时间,学术界对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由此引起的股份制的所有制性质问题的争论比较激烈。本文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求赐教。 一、关于公有制与主体地位 准确理解和把握公有制的内涵,是我们探讨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股份制性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产权制度从财产归属主体来看,可分成财产的共同所有和财产的个人独有。共同所有的财产制度是公有制,个人独有的财产制度是私有制。 共同所有指的是某一项财产(产权)归某一特定群体全体成员所有。理解公有制概念的关键在“共同”。共同所有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复合性。所有者为一群人,或者说是由多个人组成的复合体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人;(2)平等性。在群体内部,每个成员对财产的权力是相等的;(3)不可分割性。产权不能在成员间进行分割,或者说不能细分到每一个成员。产权的处置只服从于该群体的集体意志而非某个人的单个意志,尽管这单个人是其群体内成员;产权的收益归群体内成员共同所有。因此,共同所有必须是“复数”概念,而不是“单数”概念。 公有制在我国目前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群体范围的大小。国家所有制的财产归一个国家内全部成员所有,范围最大。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国务院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相应的所有者权利。每个公民对全民所有制财产的权利(包括收益权和控制权)授权给国务院来行使。 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为某一个特定的集体内全部成员所有。这个集体可大可小,成员可多可少。大的集体其成员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而小的集体其成员可以只有几十个甚至十几个人。但无论规模大小、人数多少,产权的公有制特征是相同的。当然,在实际的运行中,国有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以及集体所有制内部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由于组成成员的数量不同,导致单个成员对共同所有财产的关切度不同。如大集体(规模较大的集体)和小集体(规模较小的集体)明显区别在于:集体范围越大,人数越多,单个成员与共有产权的联系就越弱化,甚至可以达到“与己无关”的程度;相反地,集体范围减小,人数越少,单个成员与共有产权的联系就越紧密,成员对共有产权的关切度也越高。成员对共有财产的关切度与集体规模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了充分释放集体所有制的制度效率,集体的规模不宜过大。在小规模的集体所有制框架中,成员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意识比较强,联合劳动的功能能够比较正常地发挥出来。而当集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这种集体在所有制性质上近似于“小国家”。长期以来我们一些传统集体所有制企业运行中普遍存在的“二国营”现象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衡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该坚持两个标准: (1)资产量标准。公有资产尤其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较高比例或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政权来源和经济来源。政权来源是国家凭借行使权力,通过税收等手段,把一部分社会财富征收为国家所有。这是履行国家基本职能的需要。经济来源则是国家以资产投资的方式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表现为上缴利润的形式。它凭借的是经济权力或资本权力,而不是行政权力。与税收的向全社会所有单位征收不同,利润只向有国有资本投资的企业征交,数量则根据国有资本的投入额和所在企业的经营效益来确定。我国国有资本的收益额一直是比较高的,如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行利润5312亿元。有学者曾经提出:国家不应“与民争利”,国有资产应退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国有资本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国家只有掌握了较多的财富,才能更好地履行国家的职能。 (2)控制力标准。国有经济能够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一是通过行政手段限制非国有资本投资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在实行股份制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采取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方式保持国有资本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从发展战略上看,采取国有资本控股模式的股份制企业在上述重要行业和领域是必要的。而在一些非重要行业和非重要领域,国有资本可以控股,也可以不控股而实行参股。由此国有资本入股的目的演变为单一的利润追求,即收益权,而股权中的控制权事实上已无法行使。一味地简单要求国有资本在所有股份制企业中都要控股,在理论上没有充足的依据,在实际上往往也很难做到。因为股份制企业股权结构的安排是全体股东协商谈判的结果。就一般而言,股东尤其是大股东都存在比较明显的控股偏好。如果国有股东也坚持一律控股,那么合作就不容易成功。同时由于国有资本来自所有者的监督压力相对弱些,由其它资本控股可能有助于强化来自所有权的约束,这样对股份制企业的效率提高是有益的。 二、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是一种财产所有权制度,是法律意义上的归属。公有制财产(为方便论述,此处特指国有财产)的投向或分布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分类。如按是否营利为标准,国有财产可以投向营利性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后者包括投向机关、学校、医院、军队、基础施设、社会福利和救济等的财产。据统计,我国目前国有财产中约40%分布在上述非营利性组织。如按所投产业领域,国有资产可以投向垄断性行业或竞争性行业(按市场竞争程度);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投向一般性行业(按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如按股权结构,国有资产可以选择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合资形式中,还可以采用控股或参股的形式。 上述各种投向方式都是公有制财产的实现形式。如把国有财产投入到学校,那么公办学校就成为公有制财产的实现形式;如投入到股份制企业,那么股份制就成为公有制财产的实现形式。 在企业制度层面,中央明确提出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说明在国有财产各种投向形式中,与其它所有制类型财产共同组成股份制企业是主要选择。它也说明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要严格控制。从实际看,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的数量逐年递减,国有经济更多地采用国有控股的形式。据统计,2002年比1997年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减少了49.7%,国有控股企业则增加了63.9%。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制度安排,根本原因在于股份制具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对于国有资本效率的释放和国有企业的改造更具有重大意义。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制,经过上百年的运行,已被实践充分证明了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效率的企业制度,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如近年来美国股份制企业约占全国企业的18.5%,但其资产超过全国的85%,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0%;德国股份制企业占全国13%多一点,但其资本额和销售额均占全国的70%以上。马克思对股份制也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说:“在工业中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期。……它显示出过去想不到的联合的生产能力,并且使工业企业具有单个资本家力所不能及的规模”“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的影响恐怕估计再高也不为过的。” 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有资产的产权特性,对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具有特别意义。我国国企股份制改造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吸纳其它资本,减少国有资本。这样: (1)股权多元化对国有资产代表者(政府所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其在企业中的委托人)形成强有利的内部约束。在股权多元化的情况下,国有资产代表者不仅受到来自所有者的约束,而且受到来自内部其他股东的约束。由于来自内部股东的约束资产责任心强,拥有企业信息充分,从而对国有资产人的约束是比较有效的。它有助于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国有资产所有者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行“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从而极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 (2)通过设置内部股,其中主要是企业高管人员的股份,把企业内部人员的利益以“同股同利、同股同险”的机制,与国有股东捆绑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对企业内部的高管人员产生显著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效应; (3)锁定国有资产的经营风险。由于股份制的有限责任“神秘的面纱”的保护,股份制企业里的国有资本只承担以投入额为限的有限责任,而不必承担在国有独资下事实上的无限责任,从而锁定国有资本的经营风险。 而目前国有独资企业比例过高也是中央提出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造的现实背景。目前,我国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仍然高达10.8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的68.2%及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62.1%;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12.3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的77.6%及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42.2%。 三、对若干学术观点的简要评析 1、私人持股公司(公众持股公司)与传统集体所有制的比较。 对于由众多私人投资组成的股份制公司(即公众持股公司)的所有制性质,学术界争议较大。一种观点认为公众持股的股份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性质,所以理当是公有制。如厉以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没有国家投资的公众持股企业也属于公有制企业。于金富赞同上述观点,提出“公众股份制是我国现阶段一种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不同的观点则认为,无论在资本主义制度里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里,公众持股公司的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的。如张丰兰等认为,“由小股东组成的股权高度分散的公众股份制仍然是私人资本所有制企业”。项启源也认为:把纯粹的由私人持股的股份制企业统统当作“新公有制”企业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的观点能够成立,美、英、法、德、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股份公司不是早就“新公有化了”吗?也有人认为,公众持股企业的性质“既不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也不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属于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从表面上看,公众持股公司与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很相似。但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国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是把原来分散的个体手工业劳动者组织起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出资人必须是企业内部的劳动者,而且劳动者之间的出资额度差异不大。因此,从本质上说,城镇集体所有制是劳动联合,而不是资本联合。企业内部实行的是“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模式。劳动者只有离开企业,才能抽走他投在集体企业中的资产。尽管这种企业组织模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基本属性是不会变的,即“财产的集体共同占有”,它的公有制性质也是很明显的。就农村集体所有制而言,它的公有性或集体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土地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中最基本的财产。“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是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土地制度。承包农户只有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当然也没有处置权。对于集体土地的处置,如改变用途、出租、出售等,必须通过集体(全体村民)的讨论,由集体来决定,农户个人无权处置。因此,农村集体所有制本质上也是劳动的联合。 而公众持股公司与我国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在所有制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它属于由私人财产联合而成的企业,因此,它的私有性是显现的,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不存在联合劳动的关系;投资者也可以随时抽回自己投入企业的资产。公众持股公司的资产所有人在法律上是明确归投资者个人的,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在法律上则是明确归集体的。 公众持股公司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资产组织形式。如在美国,1990年前实行了主要是个人直接持股为主体与多种机构持股并存的股份制度;目前到逐渐转为以机构持股为主,与个人投资持股并存的股份制。按全美国销售收入计算,股份制占90%,业主制占6%,合伙制占4%。由此可见,按实际的经济实力所表现的财产关系来看,股份制占绝对优势。本文赞同程恩富的观点,即“那种以为私人所有企业或某种机构共同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公有制’,显然是不合乎经验和逻辑的,并很容易得出日美等资本主义社会已比中国更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了。” 2、控股权与企业的所有制特征 当企业由不同的所有制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组建时,就存在一个企业表现出何种所有制特征的问题。如果该企业的投资都来源于公有制资产,企业理所当然地表现为公有制的特征。而当企业投资是来源于不同所有制(主要是公有制或私有制)财产时,形成了所谓的混合所有制,那么企业所有制特征相对就复杂些。 有学者认为,“决定企业性质的在于控股权。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或集体处于控股地位(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的性质可以说是公有制;如果是私人资本或外国资本处于控股地位,企业性质就是私有制。”我们认为这个表述不够准确。如前所述,股份制企业是股东主导型的企业模式,在内部实行“一股一票”的表决机制,因此,企业是由控股企业的运行方式更为接近。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运作方式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国有企业特征。 但是,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资产并不都是属于国家的,尤其在相对控股的条件下,企业的大多数资产都是非国有的。所以国有控股企业并不等于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的利润也并等于国有资产实行的利润,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应该属于非国有资产的利润。作为统计分析的需要,把国有控股企业归类于国有企业也是可以的,但两者的区别与界限还是显著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国家或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不能简单地判定为公有制企业,只是他们在运行方式上更多地具有公有制企业的特征。有人认为:公有股占主体地位的股份制就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私人股占主体地位的就是私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其实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这段论述:“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准确地表述了上述分析,本文不再赘述。 3、关于混合所有制: 有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是在基本所有制之外出现的另一个所有制类型。本文认为: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或者说在一级分类上只有二种:公有制和私有制。公有制指的是财产归某一群人共同所有。私有制指的是财产归个人单独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二者不存在交集。这也意味着任何一种财产的所有制形式只能是在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选择其中之一:要么是公有制,要么是私有制。当然,无论在公有制,还是在私有制,都各有自己的二级分类。如公有制又可以分为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等;私有制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至少有个体户、小业主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等三种类型。 混合所有制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各种类型所有制的混合。为了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各种所有制的资本会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资本进行合作。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普遍的规律。混合的方式:(1)、可以是公有制和私有制二种最基本的所有制内部的混合。如在公有制范围内,就有国家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的混合、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混合、集体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混合等多种混合的方式;在私有制内,也有许多的混合。(2)、也可以是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混合。这种混合的方式就更多了。既然如此,它就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类型。 结语: 1、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的合作方式,它本身不存在所有制性质的问题。“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个命题只是说公有制财产主要应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来进行经营,而不是采取其他的形式如独资的形式来进行。因为股份制比独资制等其它企业制度更具有经济效率。 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个命题并不排斥股份制也可以是私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或者说,公有制可以主要以股份制的方式来进行经营,私有制也可以主要以股份制的方式来进行经营。因此股份制既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可以成为私有制的实现形式。而且从经济发展史看,私有制经济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股份制的道路。在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私有制国家,绝大部分的私有制经济都采取了股份制的经营方式。从我国的情况看,私有经济采用股份制经营方式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公有资产范文篇8

中国人自古重“道”,也爱论“道”。所谓“道”,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世间万物皆有道,经济发展也不例外,而且其中的“道”还不少,但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公有、非公有哪个应该占主体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有和非公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到底应该实行哪种所有制结构呢?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内容、形式究竟应该怎么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纷纷“转轨改制”,还有不少行业实行大规模的企业并购与重组。许多人觉得以前一些熟悉的国营工厂、商店和集体企业不见了,相反,在大街两旁的广告或股票市场的名目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面孔。对此,有些同志不免心中产生疑惑,担心我们的公有制经济萎缩了,主体地位动摇了。

对于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同一内容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比如说国有资产,为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从性质上讲,属于公有资产。但公有资产怎样去运作,有多种方式。可以由国家独资经营,也可以组成股份公司,还可以吸收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无论哪种方式,其中的国有部分,仍然归国家所有,不仅性质没有变化,而且随着企业资产的重新整合,规模效益的逐步提高,有利于原有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弄清了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跳出只有传统的“国营”和“集体”才姓“公”的旧框框,加深对公有制经济的全面理解。其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因此,在衡量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时,不仅要计算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份额,也要计算公有成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控股、参股份额。

大量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后,资金充足了,规模扩大了,机制灵活了,管理加强了,市场拓宽了,效益也提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没有丢掉,而且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大鞋、小鞋哪个穿着更舒适

公有制的优越性,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但是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所占比重并非越大越好。这正如穿鞋一样,究竟穿多大的鞋,穿什么样的鞋才感觉舒适,完全要看脚的状况。脚大的穿大鞋舒适,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脚小的穿大鞋就必定磕磕绊绊,影响速度。“脚”就是生产力,“鞋”就是所有制。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状况。

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国现阶段所有制布局和结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增长点。这样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首先是竞争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而驱动竞争的,是经济利益。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资源由政府调配,企业面对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相互之间竞争不起来,结果造成许多企业缺乏活力,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现在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整个市场就活了起来。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面对同样的市场,遵循同样的规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生共长,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二是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多万,怎样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仅靠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够,还要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外,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的因素。只有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广开就业门路。

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注意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特别应注意保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当然,这里所讲的控制力,不仅要靠量的优势,更要靠质的优势,靠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优势。这就要求对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应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宽道、窄道哪条是正道

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我们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结果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实行那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使经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加快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宽广的大道。20多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大高于同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年均增长2.5%、世界年均增长3%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5%的速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序稳步上升。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排名世界第六。

公有资产范文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然而,对于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目前还有一些人存在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结合新的实践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正确认识判断所有制优劣的标准。判断一种所有制优劣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不少人甚至陷入了用所有制判断所有制的错误逻辑中。于是,就有人得出了公比私好的结论,主张搞单一公有制;也有人得出了私比公好的结论,主张搞私有化。实际上,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一种生产关系是先进还是落后,关键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奴隶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奴隶社会私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被封建社会的私有制所代替,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其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最终又被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还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所代替。因此,判断一种所有制优劣的标准就是生产力,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就是好的,不适应特别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就是不好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一是总体水平比较低;二是具有层次性,既有现代化、高科技生产方式,也有传统手工半手工劳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要求有不同的所有制关系与其相适应,从而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种代替是历史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人为过程。

进一步厘清公有制为主体与单一公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私有化的界限。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搞单一公有制,而是指在全社会的总资产中公有资产要占优势。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果不顾生产力水平一味强调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所有制上搞“一大二公”,结果带来许多问题,其教训应该记取。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都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应形而上学地在各种所有制之间划分出固定的数量界限。随着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同所有制之间将呈现不断融合的趋势,混合所有的态势将更为突出。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并不意味着要搞私有化。所谓私有化,就是将国有以及其他公有资产全部化为个人资产。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其结果只能导致生产力的倒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降低。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全盘私有化之后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其教训也应该记取。我国在过去一个时期的改革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这主要是改革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不是改革方向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既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能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对立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应作为也必须作为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竞争的结果,一方面是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并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有的还会融合、合作,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没有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削弱公有制经济。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降低了,但总量越来越大、优质资产越来越多,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同时,也没有因为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强大而削弱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会越来越明显,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个体、私营以及外资经济容纳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分流的数千万劳动力,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二,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活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继续改革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是改革的产物,同时,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进一步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要继续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分配机制,继续推进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公有制经济并不意味着国家所有、国家经营,或者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而是可以实行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社会经营,其前提条件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30多年来,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旺盛活力。但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特点深化改革。比如,引导条件成熟的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逐步实行股权多元化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等。可见,随着企业不断壮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海内外市场不断拓展,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问题,需要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打破行政垄断的关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保持行政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大小是其自身经营的结果。市场竞争必然带来优胜劣汰,有的企业会越做越大,直至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拥有控制地位,形成垄断;有的企业则被淘汰,同时新的企业不断涌现。企业一旦拥有垄断地位,就会牟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阻碍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很多国家制定了反垄断的法律制度,以维护市场竞争,保持经济活力,增进社会利益。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通过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企业,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少数企业形成了行政垄断。当然,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或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生产经营环节,可以在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条件下由少数大企业垄断经营。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行业和业务既不关系国家安全,又不具有自然垄断性,但一些企业却依靠行政权力形成了垄断地位。这就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引进更多的投资者和竞争者,通过竞争促进相关行业健康发展。有人担心打破垄断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竞争才有活力,竞争才有进步,竞争才能让消费者受益。愈是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愈是能够增强相关行业的活力,愈是能够促使相关企业发展壮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素质和控制力。而垄断的存在,从静态和表面看是少数甚至一个企业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有利于相关企业保持强大地位,但实际上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终也将导致相关企业失去生机和活力。

公有资产范文篇10

关键词:股份制;公有制;主体地位

一、引言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此后股份制就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攻方向,股份制改革迅速在全国铺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重大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从根本上肯定了股份制的地位和对于公有制的作用。然而,在同时,也有人对股份制改革提出质疑,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在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当中存在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存在着“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股份制改革是把公有资本私有化了,股份制威胁到了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甚至威胁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股份制?股份制改革与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从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论述谈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股份制的问题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在《资本论》第3卷第27章对股份制有这样的论述:“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这句话告诉我们,股份制资本,是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资本”,而股份制企业是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的“社会企业”。那么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能否就理解成为公有资本和公有企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马克思同时还指出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所谓“扬弃”显然就不是完全否定或消除,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因而马克思这里讲的股份制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它仅仅是一种私人资本的联合,但同时又“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不能把股份制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也并不能认为股份制与社会主义所有制毫无关系。因为马克思也曾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企业,“应该被看做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520页),它“表现为通往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的过渡点”(同上,518页)。“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须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相互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本人的话语中,这种“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指的就是“社会所有制”,即我们现在讲的公有制。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股份制本身并不等于公有制,股份制是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的必经阶段。那么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当中,比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中,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各种非公有的经济成分还客观存在,历史实践证明,我们人为的一相情愿是在低水平生产力基础上企图建立“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完全是徒劳的,只会起到反作用。而股份制实际上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因而,我们主动运用股份制来改造我们的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实际上是引导各种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通常讲的企业股份制改革,不光是指国有企业的改造,同时也包括私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对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来讲,实际上可以认为是社会所有制程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设想,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全社会所有制,而所谓国家所有制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取得胜利,各种私有制还客观存在,“剥夺剥夺者”还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全社会所有制有必要采取国家所有的形式。显然,国有制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的形式。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国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行动。”而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不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家政府只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更重要的是,实行股份制后,国有企业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广大社会劳动者有机会和权利,通过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的股东,一方面分享了国有资本的增值收益,另一方面使私人资本不断社会化。所以说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所有制形式向真正的全社会所有制的迈进。

三、“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与股份制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有过不同的表述。其中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是理论界讨论最多的观点。这里我想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谈谈它与股份制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说明股份制是马克思所谓的“个人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就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观点。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和“重新建立”的逻辑,显然这里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决不仅是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而是指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那么如何理解这个观点呢?首先需要明确,马克思将个人所有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孤立的个人所有制,即被资本主义剥夺和否定的个体私有制;另一类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作为未来社会“重建个人所有制”,显然是指后一种个人所有制。

因此,从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述来看,所谓“重建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是指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也就是建立每个人有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也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实质。我们说股份制本身并不是一种所有制形式,而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把公有制直接与股份制直接等同起来。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践中大量的股份公司、尤其是那些具有股权高度分散特点的社会公众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在宏观上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有效形式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内在结合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微观上有力地提高了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中国公有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形式。所以说,股份制本身没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在资本主义国家,它可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前提下,股份制显然是中国公有制的主要的有效实现形式。四、从中国的实践看股份制与公有制

我们需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层面上来看股份制对于公有制的作用。自中国实行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尤其是1995年中国提出“抓大放小”政策后,大量的中小型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开始退出,让位于私人资本,十五大之后,大力推行股份制,出现了经营者股权期权激励,经营者持大股,管理层收购(MBO)等新的概念。有人就此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就是私有化,它使少数私人利用权势获得了利益,出现了权贵资本主义,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公有资本的总量来看,今天与改革之初相比,虽然公有资产的比重有所下降(原因仅在于私人资本从无到有),但是其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有资料表明,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4年末的资产总额比1997年增长了71.9%,达到10.61万亿元;第二,要理解什么是公有制主体地位,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实践中无论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还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行得到了加强而非削弱。目前,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仍占优势比重,在军工、石油、电力、民航、电信等行业占90%以上,在铁路、煤炭等行业占80%以上。股份制对于企业的一个最大作用就是扩大了企业的资本支配范围,拿中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为例,过去国有企业完全由国家来投资,而实行股份制后,国有企业在保证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引进私人资本甚至外国资本,把它们有效利用到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为国家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国有资本也可以广泛参股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效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事实证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国有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从而加强了巩固了而不是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行股份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它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是私有制向全社会所有制的过渡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卫兴华.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理论观点[N].光明日报,200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