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十篇

时间:2023-08-28 17:04:26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1

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方面来推动,扩大投资会拉动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和盈利增加,消费增加会扩大农副产品以及工业消费品产销企业的发展和繁荣,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出口也一样推动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发展。因此,这三个方面要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和需求规模,各个部分增长过快或者过慢、过多或过少,最终都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甚至会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服务行业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的过快上涨,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居民生活的改善。

当前我国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起来的,而且,不少地方政府直接公共投资以及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益仍不高,资金和资源浪费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虽然出口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也在平稳地提升,但目前的国有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导致了煤炭、电力、高档钢材、成品油、铁路公路运输等领域供应不足、价格和收费持续上涨或上调。基本建设投资和企业设备改造投资的增加会增加对钢材、水泥、玻璃、建筑机械以及机电设备、电子产品等的需求,有利于这些基础产业和制造企业的生产扩大、产量增多,从而增加这些企业的利润,提高员工收入。但是基建和技改投资规模过大,就会导致一些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反过来也会加重加工企业和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使需要大量原材料、燃料、电力的制造类企业陷入经营困难、职工收入下降的局面。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总投资中,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政府直接投资仍占较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上马较多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这些大工程、大建设项目往往并不是当地普通城乡居民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急需办的事情,而且一般来说,对当地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条件及促进当地工商业产销活动也起不了明显、有效的促进作用。比如有些市县政府不顾当地财力追求建设大广场、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占地面积很大、投资资金巨大的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大型娱乐场馆等。也有的乡镇政府机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建设基层政府行政办公楼,这些非眼前必需、也不是当地普通居民十分渴望的较大工程,一般都需要耗费较多的各类投资。我国在有些时候往往出现各地区、各部门相互攀比进行盲目投资、大兴土木,这样就导致各地投资规模过大,投资结构往往不是很合理,国有单位和政府公共部门的投资效益低下,造成财政资金浪费以及难以及时地偿还银行的大额贷款。

当前我国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在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已经不太高。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就要求当地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用于不必要的、目的在于为政府机关人员以及只有少数富裕者能消费和享受的高档楼堂馆所建设。有的地方为了加快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通过筹集交通部门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财政资金、社会集资等多种途径,来进行区域内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甚至用于过于豪华奢侈、后续维护和保养资金数额巨大的“绿化工程”“亮化工程”项目投资,如有的地方曾风行“大树进城”“全部路灯高档化”以及有些地方一哄而起的“超级商城”“”建设,等等。这些较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中有较大比例是银行贷款,其建成后的还本付息能力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愿望,使银行面临大额项目贷款收不回来的后果。这些数额较大的项目贷款中有些投向了非眼前急需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其贷款及时偿还的能力也值得关注。2006年前6个月全部金融机构对大中型企业以及其他国有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加额达到851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了3458亿元;某一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半年对大中型项目贷款新增加了900多亿元,占同期全部新增贷款1680多亿元的近60%。当然,它们对小型企业以及居民个人的生产、经营、消费等类贷款也增加了一定数额,但增幅明显小于大中型项目贷款的增长。

我国大中型企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中,有些效益比较好、盈利水平比较高,但这些大型企业和基础设施主要是国有单位和国有绝对控股的,而且都带有某些垄断特征和独占倾向。它们往往掌握主动的定价权和调价权,普通消费者和用户顾客并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和便利条件,而且我国现行的价格和收费调整也没有规范、公开、公正的听证会制度。即使一些地方、部门以及价格主管部门召开了价格听证会,由于选取的听证代表以及议事程序不规范、不透明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只流于形式,做做表面文章,并没有真正代表各阶层、各行业、不同群体、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切身利益。

当前我国的电力行业、铁路客运和货运行业、石油开采、成品油生产和销售、电信和电话经营、钢铁生产、大型轮船制造、邮政服务、航空航天制造业、自来水、民用液化气煤气产销、核产品民用和核电工业及大中型汽车制造企业、兵器行业等,基本上都是国有独资或者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这种所有权和产权比较单一的情况,也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基建技改和房地产开发领域的“投资饥饿症”“大干快上”“你追我赶”的倾向仍难以消除,容易发生国有单位投资规模膨胀,导致各地煤电交通运输供应过分紧张的局面。国有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生产投资项目上马后,即使产品没市场、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其负责人和主管部门也不负重大责任,至多撤职,不会像国外的私营大企业一样,企业破产关闭,老板也可能要被债主告上法庭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在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里,一方面由于行业垄断性以及自由定价权,一些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定时期仍是高盈利的行业。比如石油生产和销售企业、发电企业、烟草生产和专卖部门、电信产销企业、铁路运输部门、汽车制造企业等,基本上都是盈利大户。而这些部门能够取得这么多的利润,上交这么多的税收,并不完全是经营管理水平高、增收节支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大型、特大型企业处于全行业国有独家垄断或几家寡头垄断的人为优势所致。况且,在我国政府定价制度及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这些行业往往以种种理由持续地提高价格水平和收费标准,从而获得可观的盈利额。这些行业负责人和职工的个人收入和奖金也远比一般性制造业同行的收入高得多。

因此,这些垄断性企业出于可预期利润的投资冲动,往往在市场前景看好的时候大规模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征用土地扩大厂房,添加新设备新机器,并引进技术进行扩大生产。有的部门如国有煤炭生产企业、电力部门、国有钢铁企业、电解铝企业、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等在本身产品市场需求很旺、价格也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也纷纷扩大生产投资,而这些新投资的资金有的来自本企业或本部门的自有资金,但有的则主要依赖国有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如果各地普遍上马同类项目,那么不久肯定会有国有企业新项目停工停产、职工待业。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2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历史脉络 实践意义 研究与分析

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 内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同历史时期其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心不同。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由多种经济经营形式构成,如私营经济、民营资本经济、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等,各种经营体制所表现的经济内涵不同,非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资本划分,生产资本都归个人所有,和公有相反,从事私营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本,在经营过程中独自承担经营风险;二是雇佣劳动关系,劳动雇佣关系是一个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关系,在绝大多数企业一般都会采用家族经营模式,家族成员作为管理中枢,雇佣其他员工作为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单元,一般企业雇佣的员工越多,企业经营规模越大;三是经营目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一切经营决策都以效益为主体而制定的,对社会公共建设的作用很小。

(二)主要特征

1.经营规模小。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运营成本低,生产工具较为简陋,小规模的非公有制经济基团虽然生产力低,但是其市场灵活性很好,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强,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制,非公有经济体制资本运作更稳定。

2.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大多通过劳动和资本运作形式维持生存、获得经济利益,自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私营模式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媒介,是我国民族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转型发展的重要表象。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经营方式以知识、技术为发展中心,这种知识技术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私有经营企业必须时刻变换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使企业更适合在社会经济体制中生存和发展。

3.资本运作。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资金、发展、管理都具有一定的自有性,在符合法律规范时,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是不受国家控制的。企业自主制定经营决策、销售方案,自主承担融资、筹资等企业运营成本,自主承担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管理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经营方式是非公有制经济资本运作的一大亮点和特点。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改革开放前

1.解放战争时非公有制政策的提出和发展。建党初期,我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资本阶级和地主阶级经济垄断的社会经济体制下,我国还不具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开始显现其发展价值。1931年,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非公制经济政策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开展了土地革命、红色政权等活动,大大推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进程,其影响范围也在逐渐扩大。1945年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私人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自此,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新中国成立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各领域产业百废待兴,建立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体制,发展特色社会主义资本道路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经济问题,所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完善其经济体制的经营结构,创新其经济体制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1950年,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市场经济中,创建新型私营企业,以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53年之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恢复阶段,所有制改造,经济体制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了鼓励广大群众发展自有经济,政府调整了私营企业和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和合作关系,采用赎买政策和社会各界私营企业建立协同发展体系。“”、“”给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指导思想上不仅严重误导了经济发展的步骤,还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偏离了原有的思想路线。

(二)改革开放后

1.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研究和探索逐渐在全国各地展开。农村经济是当时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乡村集市、农副产品企业、乡村公社的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了鲜活的动力,此时公民和国家的生产经营关系非常和谐,其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已初步成形。

2.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南方各经济开发区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已成为一个主流经济体系,主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城乡一体化、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组织的协同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组成构架,还有效的促进了市场生产、经营的合理发展。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条件、有力补充。1989年,同志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讲话中强调要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重要经济发展政策落实下去。1999年,我国制定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法律,规范了其私营经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增长速度飞快,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多达53.23万家,小规模企业多达1956.12万家,所以我国市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已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帮助。

3.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非公有制进入了快速、全面、稳定的发展阶段,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程度越来越大,其经济发展理论也越来越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完善了国民经济保障体系,还大大提高了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我国很多公有制经济企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向,纷纷向半公有制、半私有制经济体制转型。2007年在党的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在完善、改革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同时,要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对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两种经济体制的融合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2000年之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动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衡,其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前景要宽于公有制经济,在政府的支持下,相信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国民经济创造的经济利益会更大。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

(一)非公制经济发展障碍

1.管理体制不统一。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落实企业经营发展决策时,通常会忽视政府政策的监管和扶持情况,造成企业在进行生产审批过程中遇到过多的政治阻碍。政府在设立监督部门监管非公有制企业时,并没有一个有效、及时的综合管理机构,这种管理的不统一性不仅会降低资源成本的利用率,还会加重企业的生产运营负担,使企业失去一个公平、稳定的市场经营环境。

2.非公有制经营制度的束缚。市场垄断增加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对待投资主体,政府的政策相对严苛,监管力度很大,政策上控制投资,会严重桎梏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融资的发展。这使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经营环境,生产资源的缺失、融资成本的紧缩、相关立法的滞后、司法行政监督的不公平等,都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上的束缚性,使非公有制经济无法做到和公有制经济平起平坐的发展关系,无法打破公有制经济的行业垄断现象。

(二)对策分析

1.发展新型非公有制经济。传统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观念已无法适用于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所以我国应摒弃传统思想,推进所有制经济改革,促进非公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积极鼓励广大公民投身到自主创业行业中。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化角度上看,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是完善其经济结构的必然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对市场环境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强,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市场的组成结构,还大幅度提升了体制的稳定性。新型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以提高经济的稳定性为基础,政府还应出台相关发展政策,鼓励大部分私营个体、企业加入到市场经济中,通过改变传统的经营思路,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内容、模式、体制的合理性和长远规划意义。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价值会逐渐增大,其体制上并不可能存在多大变化,发展创新内容主要体现在混合经济格局的实践意义上。

2.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在优化非公有制企业经营和发展环境的同时,清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放到同等位置,按照相同审查机制,放宽金融管制,拓宽金融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使市场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市场环境下完成交易行为,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经营权利。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前景变得非常广阔,政府需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的地位,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前提下,稳步市场环境,并引入科学的金融体系以维系我国经济市场的运营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固有资本,金融管制不仅可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还能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联合的发展优势。市场经营环境与市场发展规律具有同等发展地位,所以我国要想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价值,必须立足于稳定内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让两种类型的经济市场能够体现出协调发展的主体走向,在双向促进中展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商品贸易价值。

3.转变非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在企业内部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责任分配提高企业核心管理能力和管理实力,拓宽融资途径,放开产权所有权限,优化管理和生产结构,使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方式对非公有制经济运营结构的影响很大,科学的发展观念和管理经营理论可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所以企业应稳步提高先进管理理念在企业经济管理格局中的战略性作用,通过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的经营模式,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全方位的控制好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市场中的发展地位。经济发展方式越丰富,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体的经营结构越稳定,所以政府与企业应立足于拓宽我国整体非公有制经济的贸易结构,以发展经济内容为基础,丰富企业内部文化与经营理念的精神内涵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世勇.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D].中共中央党校,2010(11)

2.张敏.中国共产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实践探索[D].海南师范大学,2013(9)

3.吴建国.现代化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论稿[D].四川大学,2012(11)

4.吴甲强.新时期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4)

5.王威.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4)

6.王明凤.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及实践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1(4)

7.李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12(5)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3

课标要求

本框题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2规定的“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框题共两目。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设计了五个探究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明确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突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好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

难点: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非公有制经济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由于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广泛的发展。学生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界限模糊,甚至少数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产生了怀疑。本课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使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本课时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感性材料丰富,可从具体实例入手,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引导他们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以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实现形式,理解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出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他们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明确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认识到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进行的,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下,我国建立了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它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这一问题。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讲授新课: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师: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一些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所占比重,石油天然气开采96.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0.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75.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3.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6.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9.8%。

材料二:30年来,非公经济获得大发展。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从创造的产值看,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师:说明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范围

师:引导学生思考,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有哪些成分?

生: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师: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特别注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是指混合所有制经济整体,而是指里面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那一部分资产。

(1)国有经济及其地位作用。

师:国有经济是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与我国较高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长江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都属于我国的国有经济,从这些图片以及图表中,同学们能够知道国有经济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联系材料说明)。因此,它的发展壮大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集体经济及其地位作用。

师: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有个街道办的食品厂,原来不太景气。后来实行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企业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员工股东大会的批准,职工的收入既与自己的劳动贡献挂钩,又与出资数量挂钩。这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工厂办得红红火火。

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家食品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吗?

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师: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经济单位属于集体经济?

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讨论

师:农村主要是集体经济,城乡的工业、服务业有很多是集体经济,如: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县、乡镇、村办工业企业,商贸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

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集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坚持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和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和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收入。(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

注意:土地承包后,土地成为农户所有了吗?农村的所有制性质改变了没有呢?

不是,还是归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等生产资料还是归集体所有.所以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还是集体经济。

师:集体经济虽然不如国有企业规模大,在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也不如国有经济的比重大,但是,也是我国重要的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地位作用是怎样的?

生:思考与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师: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及其地位作用。

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它里面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35页波导手机的材料,并思考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师:波导公司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来源的多样化,混合所有制经济还会有更大发展。

(4)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都是公有制经济的内容,表明资产归谁所有。可是,这些公有资产用什么方式、形式来经营使用,则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它可以是国家、集体直接管理使用,可以聘任他人管理使用,可以承包、租赁,也可以与其他经济联合、合作等等,总之,哪种形式有利于公有资产发展壮大、取得最好效益,就应该采用哪种形式。当前,股份制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公有制形式。请同学们看教材35页,某股份有限公司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生:阅读课本,积极讨论

师:这是一种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股份制企业中,如果国家或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通过股份制,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两个表现?

生:阅读课本,积极讨论,发表见解

师: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某一局部地区、局部行业也可能不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不是简单的数量上,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要支配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运行态势和重要缺有资源。同学们可以看相关链接,了解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哪些。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师:引导学生思考,现阶段我国除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哪些非公有制成分?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现阶段我国除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师:展示材料

有对夫妇筹集资金开了小饭馆,夫妻俩既是老板又当服务员。他们把农民卖不出去的小南瓜加工成美味食品,远近闻名。后来,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俩开起了连锁店,取名为“小南瓜”雇工经营,自己当老板。

提出问题:

Ø小饭馆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式?

Ø“小南瓜”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式?

Ø这两种经济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课本,积极思考,完成下表。

课件展示:

比较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区别

含义

由劳动者个人和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作用

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

①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③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联系

都是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提高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图片,这些企业属于什么所有制的经济?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3)外资经济

师: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他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注意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才属外资经济,而不是指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全部资产。

(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生产关系状况是有什么决定的?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师:那么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有什么决定的?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怎么样的?展示图片:

生: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状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较高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是,我国又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的现象,因此决定了我国还必须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那么,这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性?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师:这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师:最后我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用图表进行归纳:

课堂小结:

实例探究:

[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答案:A

A.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是与我国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C.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

[例2]对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理解不正确地是()答案:D

A.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多数B.在有的地区可以占优势,有的地区也可以不占优势

C.在关键行业要占优势,非关键行业可以不占优势D.在社会的各个地区、行业都要占优势

[例3]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是()答案:C

A.经济规模较小B.劳动生产率低C.不以雇用劳动为基础D.不以赢利为目的

[例4]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答案A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D、扩大就业,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途径

【课外实践】

收集资料,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并能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4

【论文摘要】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及经济体制,总是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而存在。市场经济的不同社会形式,是由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必然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的构成状态,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决定的。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凡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建,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效率和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如下。 

1、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处于基本的和主要的地位,从而为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物质基础,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保证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呈多层次、不平衡的结构状态,经济发展必然长期受到人口多、消费需求大、就业负担重、资源相对短缺等种种矛盾的制约。这种状况,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支配生产力的能力。因而,只有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合理配置、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能调动起国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满足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可见,现阶段我国非常复杂而又呈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状况,是导致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我们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探索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通过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努力创办“三资”企业,来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上围绕经济利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实现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则有利于形成充分的公平竞争环境。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格局,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培育多元化的相互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实现形式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目前,在现有的608个工业门类中,国有企业涉及604个,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涉及533类,占全部工业门类的87.7%。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为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2006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明确军工、电网电力、石油化工、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这一领域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一些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其中,对于军工、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开发及电网、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应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对以上领域的重要子企业和民航、航运等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保持绝对控股;对于石化下游产品经营、电信增值服务等领域的中央企业,应加大改革重组力度,引入非公经济和外资,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在其他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可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经济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3)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所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是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什么样的实现形式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就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内在地包含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中。非公有制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经占GDP的1/3。 

2、拓宽了就业渠道。到2001年底,城镇非公有单位从业人员已达到432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9.3%。 

3、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化。到2001年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达到38.5%。 

4、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到2001年底,全国私营企业202.9万家,私营企业投资者460.8万户,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到2002年底,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外资企业424196家。最后,促进了一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有好处,也有不足,特别是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存在的雇佣劳动关系和剥削现象,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还是“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利大于弊,“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既然非公有制经济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这就需要政府利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规范,抑制其消极因素,鼓励其更好地发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正式出台。《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这些长期以来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进入的领域,如今获得了国家的准入。可见,《若干意见》的出台,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 非公有制经济 认识 效应

在建国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与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逐渐趋于深刻和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逐步认清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第一届中央政府通过了共同纲领做为施政方针。在这个纲领中明确公私兼顾,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在建国初期,我们在经济上,个体和私营占有很大的成分,对国家的经济恢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三年的努力五种经济成分都得到了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在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急于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这种社会主义制度,是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单一公有制和实行计划经济紧密联系的。由此,造成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借助哪种所有制形式、所有制结构来满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的问题上陷入了、并且越来越深地陷入了误区。我们不再用“生产力标准”去设定所有制形式,而是把所有制标准置于生产力标准之上,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同公有制,资本主义同私有制绝对地等同起来。为了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而脱离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环境,视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异物,到处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不断进行所有制关系的革命,使整个国家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1956年,党的正式宣告:几千年的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这说明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主流,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灭,只不过他与公有制已没有可比性了,其仅存的形式无外乎是农村自留地、集市交换、城镇小手工业和服务行业。

本来,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持宽松态度的。国务院不仅规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还规定了分散经营的家庭副业应当在合作社的统一安排帮助下,由社员家庭分散经营,收益全部归个人所有。随着“”和化的兴起,这些规定被相继取消,上百个合作社合并成公社,一切归社所有。不少干部认为商品交换越少越接近共产主义。结果造成小商小贩、家庭副业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对于“”、化中发生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党中央和在1958年就有所察觉,并从1958年到1959年庐山会议前,多次纠“左”。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纠“左”是很不彻底的,是建立在对“”和的基本肯定之上的。尤其是通过庐山会议,把原本的纠“左”突然转向反右,认为1959年各地农村提出的包产到户、取消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等,一概为右,是主义的逆流。于是第二次共产风把刚出现的一点正确认识湮没,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更加严重失调。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从1960到1961年重新提出纠“左”并相继发出了一系列文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分配给社员的自留地,一般占当地耕地面积的5%,长期归社员使用。从此,农村便开始了“家庭承包”的探索,到1962年全国20%的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开始回升,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比1961年增产250亿斤。

但由于我们刚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没经验也对经济规律知之甚少,再加之我们在观念上敌视资本主义、敌视商品经济,排斥经济的一般规律。所以这时同志认为,“责任田”就是单干,就是资本主义的私营经济,在理论上把非公有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批单干的同时,也批“三自一包”,指出“三自一包”的目的是要解散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要搞垮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后,不少公社更是大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在统购统销、制、“左”的指导思想的相互作用下,经济体制越来越僵化,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77.6%,集体经济占22.4%,个体经济几乎不存在。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最初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论”,不但为我国个体经济的恢复发展做了很好的舆论准备,同时也为国家制定出台鼓励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铺平了道路。197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这是“”后党和国家首次公开认可个体经济。国家第一次正式出台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是1981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提出发挥个体经济对公有制经济“拾遗补缺的作用”。“补缺论”是首次对个体经济地位作用的政策性认可,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经过几年的实践,个体经济不但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我们党对个体经济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在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对个体经济地位作用的首次肯定。以前的“补缺论”允许个体经济只能在“国营和集体未经营或经营不足的行业”发挥拾遗补缺作用,目的更多是为了解决就业的压力,而“补充论”鼓励个体经济适当发展是为了繁荣经济,方便人民生活。这说明党对个体经济的地位作用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作了如下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至此个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正式得到宪法的认可。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个体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请帮手的“雇工”现象且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人数。当时争论颇多,对此,经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党中央于1987年1月果断的出台了《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进一步确定了个体经济长期稳定的方针,并首次使用了“雇工”一词和正式认可私营经济的存在。这为私营经济在城乡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而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首次承认和肯定私营经济是在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他们发展。”从年初的认可允许存在到十月的鼓励发展,这是党对私营经济认识上的飞跃。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把私营经济写进了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从宪法上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两个月后的6月25日,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私营企业法规,对私营企业的概念、发展私营企业的目的以及保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私营企业从此可以公开申办依法经营,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此之后,针对19的影响,人们错误的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当做“私有化”、“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加以批判,1991年下发了《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通知中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港澳台及海外侨胞投资企业等经济成分首次统称为非公有制经济并对非公有制的历史地位问题进行了重申:“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和发展”。这就进一步促进了非公有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92年私营企业达13.9万家,就业人数231.9万人,注册资金221.2亿元,营业额113.6亿元。个体经济达1533.9万家,就业人数2467.7万人,注册资金600.9亿元,营业额2238.9亿元[1]。这一数字无疑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正当非公有经济在党的正确认识指导下和国家宽松政策的支持下顺利发展之时,二十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不利影响,使党内外一度引发了姓“社”姓“资”的争论,而且矛头直指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私营企业主们顾虑重重,大量民间资本纷纷从市场撤出,刚刚发展起来的个体私营经济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这关键时刻,1992年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还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思想中的困惑,南巡谈话后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个体私营经济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而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南巡谈话为即将召开的十四大奠定了基础,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确定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从以前的“鼓励发展”到“长期共同发展”说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又进了一步,也说明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又有了提高。到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定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1997年,十五大报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首次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表述,标志着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更加科学的的认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经由基本方针被确立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而且非公有制经济已被当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已经把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摆到了国家经济全局的重要位置上。无疑这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使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会发挥更大作用。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的重要作用。”从十五大的“有重要作用”到十六大的要“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表明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必须毫不动摇地”表述也成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路明灯。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把非公有经济人士定位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且明确规定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进行保护。这一修正案是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内容最多最丰富的一次。是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又一里程碑。它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了贯彻“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策,取消对非公有经济在市场准入等方面诸多限制,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从七个方面系统的提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使非公有制经济能够进入原先不能进入的许多行业和领域,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再次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首次提出的“两个平等”思想,是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认识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为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快速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了很好政策条件。

正是由于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越来越科学越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制定的政策日益宽松,使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8年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遇到严峻的挑战,,民营经济也遭遇空前困难,但困难当中还是有较快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长9%;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长25%。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较2007年增加1.8个百分点,增长率较全国高出10.6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11月,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95亿元,同比增长36.6%,高于全国3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虽同比增长20.4%,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2]

事实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民间私人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化:截至到2006年时,私营企业已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它创造了中国GDP的约40%,创造了中国GDP增量的约60%,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它解决了中国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半,解决了社会新增的非农就业的80%以上;它提供了中国税收的约1/5、提供了地县税收的大半;它提供了中国出口的约1/5;它提供了商品与服务,成为彻底扭转中国短缺经济面貌的一个最重要力量,也是使中国人民生活质量得以根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07、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计数字看,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和国家宽松政策的支持下,非公有经济会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加快我国现代化步伐、解决就业、扩大出口、增加税收、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6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曲折路程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构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共同纲领》规定,在大力发展国营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同时,扶植私营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使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分工合作、各得其所。这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是适合我国当时生产力状况的。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解释为一个逐步改变直到“完全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过渡时期。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城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已所剩无几。1956年到1957年,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再探讨,提出了长期保留个体经济独立经营、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工商户合法化、学习外国和利用外资等一系列正确的思想。但这些观点仍把马克思设想的完全公有制当作现实目标去追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不足。“”开始后,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围、追、堵、截”,到1978年为止,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剩无几。

(二)确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纠正了“左”的错误思想,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扶持、保护、鼓励、发展的政策。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提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方针,第一次公开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对私营经济政策进行探索的新起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第一次明确了外资经济的提法。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第一次提出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这是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科学认识,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第一次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概念概括为“多种经济成分”,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从外在的“补充”变为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重大飞跃,是累积十几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的更高水平理论升华。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修正案中首次在国家根本大法上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全等同于公有制的传统观念,走出了公有制和私有制水火不相容的思想樊篱,把非公有制经济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外搬进了制度之内。这是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一大飞跃,为新形势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提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坚持公有制为主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在基本制度层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思路,开创了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是首次将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摆在平等的地位上。2007年实施的《物权法》规定了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使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可以放心、放手、大胆地去发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又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反映了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为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

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意义

(一)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推动下,非公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其经济增长率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增长率,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已超过84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9万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成倍地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10年末,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万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5%;私营企业增长20.0%。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完成税收总额11173亿元,5年年均增速达22.2%,分别高于全国和国有企业2.0个和12.7个百分点;出口总额超过4500亿美元,高于国有企业出口总额1倍以上,占全社会出口总额的30%以上。在零售领域,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以上。目前,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已成为最大的企业群体,成为对外贸易及纳税的重要主体。

(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非公有制经济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其具有的市场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等特点,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明显改善了就业结构,对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作出了并将继续作出重要贡献。在1978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仅占0.104%,此后逐年上升。2010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在城镇的就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9%。非公企业已成为劳动者自谋生计,寻求就业或再就业的一条主渠道。

(三)完善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借壳上市等方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与重组,实现各种形式的产权融合,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推动了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非公有制企业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文体娱乐、住宿餐饮和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已超过90%,在法律、咨询、科技服务以及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中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要素都逐渐进入了市场,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在加快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7

1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如何呢?历史国情是“一穷二白”。现实国情是“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性、不平衡的状况比比皆是:现代企业与作坊企业同存,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同存,少量高科技与大量文盲同存,小康生活与温饱生活同存。

马克思曾指出,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这种国情决定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而且还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利用“共生效应”共同服务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实质是要把单一产权主体变为多元产权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单一的非公有制经济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等特征,这种分散的需求多元化要求有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因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构建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规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又一重要特征,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助动器。有竞争就要有对手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具有竞争力和推动力。由此可知,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成为一种必需,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为一种必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3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结构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之一。

3.1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好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相对不发达,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目前我国的就业状况来看,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谈到:“中国的劳动力有7400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民工一般保持在12000万。”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需求来看:国有经济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不仅不会总体上增加劳动力需求,反而会成为失业增加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近年来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不如从前;非公有制经济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据统计,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仅转移了5000~6000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国有6000万农村劳动力和1亿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来。1992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年均净增600万个工作岗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3/4。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有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已为我国增加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发展它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3.2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一枝独秀,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资料显示,1978年到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5%,成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始终保持在11%~13%的高水平,其中80%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拉动。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高速发展,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从1979年不到1%增长到2001年的20%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3.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起到“双赢”之功效

非公有制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环境”、“经济补偿”、“行为示范”、“互补交融”等有利条件。一则它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机制、企业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能给国企改革提供范例,从而起到示范作用;二则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利用了外资,学到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既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又提高了我们的技术、管理水平;再则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1992年以来,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和上缴税金平均以30%多的速度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举数得,具有“双赢”之功效。

4是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我们在思想认识中存在误区:其一,认为公有制天然具有优越性,不存在实现形式问题;其二,认为所有制越公越好,越大就越公;其三,认为劳动者当家作主自然就会有积极性。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也进入了误区:一是过早过大扩张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二是未寻找和采取合适的实现形式,导致部分公有制经济效率低下,相当部分的公有财产未起到创造财富的作用。两种误区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产生了诸多问题,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既反证了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无法彻底抛弃非公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和发展的舞台。

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允许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列宁早就有过肯定回答:“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有可能经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学上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当构成木桶的木板七长八短时,这个木桶不能装最多的水,只有木板长短一致才能达到此目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市场主体互相竞争的直接动力,也促进了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企业机制转换。根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分别有8%和13.9%的私营企业已经和准备兼并收购国有企业,有25.7%的私营企业是由原来的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的。可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的弊端,又能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生产和服务、满足社会多层面需求。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各显其能、配套成龙,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使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水桶能装更多的水,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样调整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这种调整的结果又完善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此而已,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自在情理之中。

5是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充分证明: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完全必要的,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正确认识,在所有制问题上,形成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模式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抑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排斥了经济发展的竞争机制,使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以至于行将崩溃。

前南斯拉夫在1947~1980年的经济政策是以发展社会所有制经济为主,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使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1%,1980年的全国社会总产值为563.4亿美元、人均为2521美元,不长的时期,巨大的成绩,是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实践证明曾经是成功的。

前苏联由于在发展经济指导思想上长期固守,片面追求单一国家所有制,造成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相适应,严重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迈不开步子,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得不到克服,成为其解体的原因之一。

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越南提出了“社会主义定向的、有国家管理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经济”改革总路线。古巴认为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要借鉴别的社会的东西,并根据古巴的现实加以应用。”老挝制定了“国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在发展和经营中相互竞争和合作,各种经济成分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政策。朝鲜也开始了经济改革,罗津先锋的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经济政策的调整,活跃了市场,繁荣了经济。

正是基于对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树立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突破了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束缚,循序渐进地调整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这一调整的过程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实践证明,我国越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多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越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越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也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

6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纵览古今中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非公有制经济从未退出历史舞台,这说明,社会生产力无论怎样发展,总给非公有制经济留有生存的余地,虽然外力可以使之萎缩,但其内在的合理性或迟或早还会使之再度兴盛。对人类社会而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只能利用非公有制的合理因素,才能发展生产力,为社会进步和过渡到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要消灭非公有制必须实行非公有制,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必须先承认某种不平等。从这种意义上讲,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因此,社会没有可能跨越非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进入更高阶段,而只能经过非公有制经济,在非公有制经济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可以说这是同自然规律相同性质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认清这一点,我们就会淡化经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自觉地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唯有如此,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

7多种经济形态并存是经济发展史的共同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都是多种形式并存,从来没有一种纯粹的、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形式。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是在旧有的所有制关系中逐渐生长出来的,因此在一种占据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存在的同时,还会存在其他形式的所有制成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相辅相成地共同发展,是历史上诸种社会的所有制的基本存在形式。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不例外,也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8是理论创新的必然产物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包含着创新,它的产生会对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和吸收“三个来源”的基础上创立的,它的产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思想也正是在冲破苏联经验神圣化、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的过程中创立的,它的产生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可见若要党和国家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首先理论上要不断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面临着“中国向何出去”,90年代左右面临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在经济体制上有重大理论突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正是我党适应实践的发展,理论创新的必然产物,这一创新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8

要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改革领域一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哪种经济成分应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也就是说,改革应该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是应该削弱公有制经济、实行私有化,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当前围绕混合所有制的争论,不过是这场斗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而已。

我们还是先来认真学习一下同志有关混合经济的论述,看一看中央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积极发展混合经济的,发展混合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决定》做的《说明》,强调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他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所有制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全会决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全会决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的论述,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可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经济,是为了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加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明确了这一点,就为我们今后发展混合经济指明了方向:发展混合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警惕借发展混合所有制侵吞国有资产

的《说明》明确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那时中央就提出要探索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当前在我国,股份制企业在绝大多数的场合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营资本以及其他个人资本(必要时还有外国资本)交叉持股的混合经济。十五大明确指出,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哪种经济成分控股,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企业就是公有制(股份制企业并不是像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的那样是“新公有制企业”),即使是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只能讲是“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而不能说就是公有制企业,因为企业里有私有资本的一块。但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混合经济,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经济实行股份制,就国有企业本身的管理来说,“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就不同所有制的关系来说,“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可见,十五大提倡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即“改制”)、发展不同经济成分交叉持股的股份制企业,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高国有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经济,同十五大的精神是一致的。

值得重视的是,十五大以来,有人用新自由主义来解读十五大精神,把股份制当作私有化的一种手段,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按股份制的形式大量出售国有资产,半卖半送、明卖实送,把国有企业的改制当作肆意侵吞国有资产的饕餮大餐,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些人借改制一夜暴富,成为大富翁。许多私营企业主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搞到手的。这是见不得人的阴暗勾当,也是违反我国法律的。代表他们利益的经济学家一再要求立法“赦免原罪”,就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由于疯狂盗窃国有资产,私营经济得到迅速膨胀,国有经济比重急剧下降,导致公有制主体地位岌岌可危。这种景象,我们记忆犹新。不能不承认,这是新自由主义泛滥酿成的恶果。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绝不允许重演。

今天,又有人想借发展混合经济故伎重演,力图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到资本主义经济控制国有经济、瓜分国有资产的道路上去。这种危险确实是存在的,因为这是由私人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的无限度追求剩余价值的冲动必然会提出这样的诉求,任谁也改变不了。更何况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来说,现在私营经济的财力已经翻了好几番,更有可能实现控制国有经济的目的了。如果头脑不清醒,政策上不加注意的话,这种危险就会变成现实。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混合经济(股份制经济)可以有两个方向、两种前途: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公有制控股的混合经济,可以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混合经济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控制、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成为私有化的工具。这里决定性的问题在于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下来就是谁控制谁,是公有制经济控制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经济控制和利用公有经济。这个问题非同小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必须旗帜鲜明,划清界线,千万不要被新自由主义忽悠了。

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

的《说明》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有人对国有经济控股的混合经济能不能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不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总有点怀疑。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榜样中,得到启发。

在我国,混合经济曾经是国营经济改造私营工商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全国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怎么进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办法是,没收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苏联就是按照这种办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我国的国情同苏联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一定程度上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主义的斗争。全国解放以后,民族工商业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包括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来逐步改造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公私合营,就是通过国营经济向私营工商业注入资金,把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工商业改造成混合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纳入国家需要的轨道,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同时改变企业内部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最后用定息的形式赎买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使之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转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这项工作,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做得很好”。它开创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新形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在所有制方面纠正了脱离国情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把它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了巩固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在不同所有制的相互关系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明确了发展公有制控股的混合经济,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应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并不是主观地拍脑袋设想出来的,而是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得出来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通过改革,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资本组织形式,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摆脱了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困难,经营状况日益好转,成绩十分显著。同时,国有企业在自身改革的过程中,还注意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整体上考虑行业的发展和调整,引导本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就是典型。

这两家集团公司都是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中央国有企业,发展业绩和势头都很好。它们采用市场手段联合私营企业,以包容性增长方式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化发展。他们形成了一个由央企控股、吸收私营企业参加的多元化混合经济体系,用“规范化的公司制+独有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办法,在国有企业主导下,把不同所有制企业融合在一起。中国建材集团近年来联合重组了几百家私营企业,一般在新组建的企业里为私营企业保留了30%的股份,而多数原来的私营企业创业者继续担任新企业的管理者,成为规范治理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国有企业不是简单地“吃掉”私营企业,而是把私营企业纳入由国有企业带领下新组建的公司里。这样,一方面,国有企业以少量的国有资本带动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例如,建材集团通过三层混合结构(第一层,在上市公司中,中国建材这家H股公司吸纳了大量社会游资;第二层,在下属的四大水泥企业的业务平台上吸收私营企业参股;第三层,在水泥企业里给原来的私营企业所有者保留30%的股份),用210亿元国有权益控制了650亿元的净资产,用650亿元的净资产又控制了一个超过3000亿元总资产的企业。这就极大地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加强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挽救了水泥行业中许多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处于困境、濒临破产的私营企业,使私营企业的资产得以保值、增值,从而实现了双赢。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新形势下的“公私合营”,即在混合经济的形式下由国有经济带领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一条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类似的国有企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加以总结。

建材集团、医药集团等国有企业发展的经验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时,必须牢牢记住,所有改革措施以及建立的新的体制、运行机制,都必须为巩固和发展基本经济服务,都必须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现在,在经济工作中经常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口头上讲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强调必须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实际工作中,在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实施具体政策时,基本经济制度就置诸脑后,往往只注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忽视发展公有制经济,强调“国退民进”,逐步由私营经济来控制整个国民经济。

许多实例表明,国有经济可以通过混合经济的途径不仅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和加强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应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把它规范化并推广开来。

建立“具有明显公有性”的管理制度

在发展混合经济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重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且更要重视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国有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是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它既有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成分,又有私有经济成分(包括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在国有经济控股的情况下,“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这就类似于“三大改造”时候的公私合营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以后,我们党不仅注意在资本层次上公股处于控制地位,而且着力在企业内部改革管理制度,改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今天,在发展公有制经济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时,也应当重视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与“明显公有性”这种性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排除雇佣关系,形成崭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一般讲到所有制,都说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其实这是人与物的关系,即物的隶属关系。我们讲所有制,不能停留在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上,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同劳动者之间是什么样关系,换句话说要研究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

举一个例子吧。同样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为什么有的是奴隶主私有制,有的是封建地主私有制,有的是资本家私有制呢?简单地用“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解释不了了,这就需要探究物的隶属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是要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生产的,而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他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资料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不一样,就形成了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以,讲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只是它的“外壳”,而生产资料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关系,才是它的“内涵”。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9

关键词: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临界值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4-041-0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支配我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经济规律,生产资料所有制又是生产关系中的基础和核心。鉴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单一公有制与落后生产力相脱离的教训,修改后的我国《宪法》总纲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以上是本文量化分析和评价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

一、量化分析和评价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两个条件

科学、准确地量化分析和评价公有制主体地位需具备的条件:一是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二是界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临界值。

第一,关于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本文以直接反映生产资料的资产为主要指标(即全社会资产,系指全国经营性资产,不包括资源性资产和行政事业性资产,从业人员和产值属于辅助指标,本文未阐述),广泛收集和科学加工整理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历年统计年报资料。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历年关于第一、二、三产业经皆性资产(即实收资本)的统计资料,只能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注册资本”来代替。“注册资本”资料是为工商管理服务的,虽然用来代替实收资本的全面经济情况有一定局限性,然而该局的全国“注册资本”资料有三大优点。一是统计范围不仅全面,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而且基本符合实际。按照国家工商登记的规定,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得虚报瞒报,要与“实收资本”的口径基本一致(据笔者测算,“注册资本”数值为“实收资本”的80%左右)。至于全国农户的资产,采用国家统计局历年抽样调查取得的全国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数据。二是“注册资本”历年的资料系统、完整。三是“注册资本”有各种经济类型的详细分组。

为了量化反映“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程度,首先,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确定其统计范围。即在国家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确定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两大类共16个中类行业(包括几百个小类行业)。第一类属于国家安全和自然垄断的5个行业:采矿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金融业以及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第二类属于重要基础性的11个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其次,收集和加工整理国家统计局历年的工业年报和2004年、2008年经济普查的上述各行业“实收资本”及其经济类型的数据。实收资本系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再次,在上述基础上,用较为科学的推算方法来剖析混合所有制经济(即中外股份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中,各种所有制所占份额。为慎重起见,本文的有关统计只用相对数,不用绝对数。经过这样处理的一整套数据能反映所有制改革中,各类所有制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其科学性、准确性是比较高的。

第二,关于界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临界值(即决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数量界限)。根据上述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分别界定“公有资产占优势”的临界值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临界值。在全社会资产中,公有制经济应占55%~60%,非公有制经济占40%~45%。其理论依据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分布的行业及其现代化生产水平和企业规模是不同的,从而各自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也不相同,由此产生资产、从业人员、产值之间错综的数量关系。国有产业大部分分布在重工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资本有机构成高,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资本周转慢,年产值较低。私营产业很大部分分布在有机构成低的轻工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多,资本周转快,年产值较高。因此,各种所有制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从业人员占总量的比重、产值占总量的比重不尽相同。根据几个年度全国工业资产、从业人员、总产值计算的平均值,公有制工业中,从业人员的比重比资产的比重小5.2个百分点,产值的比重比资产的比重小4.5个百分点;而非公有制工业中,从业人员的比重比资产的比重大4.9个百分点,产值的比重比资产的比重大4.5个百分点。两者的正负差距都在5个百分点左右,按此计算,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经济资产占55%~60%的情况下,其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大体上只能分别达到50%~55%;相应地,在非公有制经济资产占社会总资产40%~45%的情况下,其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大体上分别占45%~50%。因此从全国来说,界定公有制资产的比重为55%~60%,非公有制资产的比重为40%~45%,是比较合适的。这个临界值比只计资产“优势”的最低值51%高出4~9个百分点。有的学者主张,公有制资产的比重占60%~65%或65%~70%为宜。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公有资产占优势”的临界值定高了,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如何设定“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临界值?由于这一重要经济概念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量化的难度大,可考虑从两个侧面、分三个层次来界定。第一个侧面是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二个侧面是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来说,这两个侧面的含义是相同的;但量化“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一个总体上的要求,而“国有经济控制力”则是“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具体化

和深化,要落实到宏观调控的实际操作之中。界定的具体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量化反映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即在上述16个重要行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国有经济资本所占比重达到60%及以上。第二个层次量化反映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即在16个重要行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的行业资本之和占70%及以上。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的行业指该行业的资产中,不仅国有经济资产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而且特大和大型国有企业基本控制该行业的经济运行。第三个层次量化反映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和相对控制力,即在16个重要行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和相对控制力的各行业资本之和占80%及以上。国有经济具有相对控制力的行业指该行业虽未达到具有绝对控制力临界值的要求,但行业中领头的特大和大型国有企业凭借本身的经济实力(如钢铁业),或凭借国家赋予的权力(如金融业),对该行业的经济运行仍具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力。在上述三个临界值中,第一、二个临界值是主要的,因为对这两者的规定不仅明确,而且要求严格;第三个临界值是次要的,因为对“具有相对控制力”的规定不仅难以明确、要求较低,而且在实际调控中的主观随意性大。应当强调,同时达到这三个临界值,才可视为“国有经济完全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如果其中有一个未达到,只可视为“国有经济基本上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本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的2004年的实际数据,作为界定这三个临界值的基准数。这是一个经验数据,是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的。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1979年至2003年前后,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的第一阶段。其间,《宪法》规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基本上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从公有资产占社会资产的优势来看,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所占比重分别从1985年的94.1%和5.9%,逐步调整为2000年的63.4%和36.2%,以及2003年的57.0%(国有经济占44.1%,集体经济占12.9%)和42.8%(个体经济占2.1%,私营经济占24.4%,外资经济占16.3%)。2003年两者分别落在临界值55%~60%和40%~45%之内。公有制经济资产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社会总资产的比重,公有制经济资产占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第一产业为89.2%;第二产业为49.6%,其中工业为48.7%,建筑业为56.1%;第三产业为50.7%,其中运输与邮电通信业为72.8%、国内外贸易业为50.7%。除第二产业及其工业、国内外贸易业外,公有制经济在其余产业都占55%以上。

从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来看,2004年的情况如下。第一个层次即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方面,16个重要行业实收资本总额中,国有资本的比重占60.4%,在临界值60%及以上。第二个层次即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方面,在上述行业实收资本总额中,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各行业资本之和占62.4%,在临界值70%以下。第三个层次即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和相对控制力方面,在上述行业实收资本总额中,具有绝对控制力和相对控制力的各行业资本之和占76.8%,接近临界值80%。上述16个重要行业中,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其具有绝对控制力的5个行业:采矿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5个行业的实收资本额中,国有资本分别占71%、83%、85%、77%、60%,都在临界值60%以上;而且特大和大型企业对该行业中的经济运行具有绝对控制力。第二类是国有经济具有相对控制力的4个行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它们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分别占56%、48%、41%、54%,都落在临界值60%以下。然而,这4个行业大和大型企业的生产(劳务)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产品(劳务)质量、设备先进程度和企业现代化管理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从而对行业中的经济运行仍具有较大的控制力。第三类是上述9个行业以外的7个行业,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很弱、在有的行业甚至己经丧失。在这些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所占比重已降到38%甚至20%以下。

综上所述,到2003年前后,《宪法》规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经济基本发挥了主导作用,从而奠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初步基础,既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三、基本格局被打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己经动摇

2003年以后,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第二阶段。其问,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过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已经基本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公有制主体地位己经动摇,所有制改革面临严峻局面。

从公有资产占社会资产的优势来看,扣除价格因素计算,2010年的全社会总资产比2004年增长约1倍。这又分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公有制经济资产约减少3%,其中国有经济约增长15%,集体经济则减少约45%;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资产增长约2.3倍,其中个体经济增长约25%,私营经济增长约2.8倍,外资经济增长约2.1倍。因此,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经济资产所占比重直线下降,2003年占57.0%,2006年占48.6%,2008年占35.2%,2010年占26.9%;其中,2010年国有经济占22.2%,集体经济占4.7%,二者合计远低于55%~60%的临界值。此消彼长,非公有制经济资产所占比重直线上升,2003年占42.8%,2006年占51.2%,已超过一半,2008年占64.2%;2010年高达73.0%,大大超出40%~45%的临界值,其中个体经济占2.2%,私营经济占45.7%,外资经济占25.1%。

2010年,按当年现价计算,非公有制资产比公有制资产多1.7倍,其中私营经济资产不仅比集体经济资产高出8.8倍,而且比国有经济资产还多1.1倍;外资经济资产不仅比集体经济资产高出4.4倍,而且比国有经济资产还多13%。

从第一、二、三产业来看,除公有制资产在农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占优势外,其他产业的优势都已丧失。第一产业的社会资产中,公有制资产所占比重为66.9%,其中国有经济占3.9%,集体经济占63.0%。农业的公有资产虽占绝对优势,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最低级形式的集体经济。土地归集体所有、由家庭承包经营的生产方式仍有公有制性质,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归农户私有,大多数农户又分散经营,经济实力弱小。2009年平均每户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仅9971元,比2000年增加1.1倍,年均递增8.8%。

第二产业的社会资产中,公有制资产占27.6%,其中国有经济占24.8%,集体经济占2.8%;非公有制资

产则占72.2%,其中个体经济占0.9%,私营经济占37.8%,外资经济占33.5%。在工业的社会资产中,公有制资产占29.4%,其中国有经济占26.8%,集体经济占2.6%;非公有制资产则占70.4%,其中个体经济占1.0%,私营经济占30.73%,外资经济占38.7%。在建筑业的社会资产中,公有制资产仅占17.8%,其中国有经济占13.5%,集体经济占4.3%;非公有制资产占82.0%,其中个体经济占0.2%,私营经济占77.7%,外资经济占4.1%。

第三产业的社会资产中,公有制资产占24.0%,其中国有经济占21.7%,集体经济占2.3%;非公有制资产则占75.9%,其中个体经济占2.8%,私营经济占51.8%,外资经济占21.3%。在运输与邮电业的社会资产中,公有制资产占57.1%,其中国有经济占56.0%,集体经济占1.1%;非公有制资产占42.8%,其中个体经济占3.4%,私营经济占32.1%,外资经济占7.3%。在国内外贸易业的社会资产中,公有制资产只占10.4%,其中国有经济占7.7%,集体经济占2.7%;非公有制资产则占89.4%,其中个体经济占10.1%,私营经济占73.4%,外资经济占5.9%。

从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来看,扣除价格因素,2004~2010年国有经济资产增长15%,远低于私营经济资产增长2.8倍、外资经济资产增长2.1倍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的国有经济资产,除国有工业资产增长24%外,在其他产业都大幅度下降。农业、建筑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国内外贸易业分别下降44%、23%、71%、58%。全社会资产中的国有经济资产比重直线下降,1985年尚为55,6%,还占半壁江山,2003年降为44.1%,1985~2003年平均每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10年再降为22.2%,2003~2010年平均每年下降3.1个百分点。

比照“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临界值的三个层次要求,2010年的情况如下。在第一个层次即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方面,属于国家经济命脉领域的16个重要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所占比重直线下降,2004年为60.4%,2006年降为56%,2008年降为44%,2010年再降为35%。2010年,属于国家安全、自然垄断的5个行业,国有资本的占比从2004年的80%降为2010年的45%;属于重要基础性的11个行业,国有资本的占比从2004年的31%降为2010年的21%,都远低于60%的临界值。

在第二个层次即国有经济控制力方面,2010年,属于国家经济命脉领域16个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各行业资本之和占23%,远低于70%的临界值,比2004年下降39个百分点;属于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和相对控制力的各行业资本之和占74%,也低于80%的临界值,比2004年下降3个百分点。

2010年,在16个重要行业中,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的3个行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国有资本在各自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分别占79%、72%和68%(2004年分别占83%、71%、60%),远高于60%的临界值,而特大和大型企业对该行业的经济运行具有绝对控制力。

第二类是凭借特大和大型企业的经济实力,具有相对控制力的5个行业: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黑色金属工业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国有资本在各自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分别占56%、45%、34%、28%、23%(2004年分别占85%、48%、41%、56%、54%)。除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接近60%的临界值外,其余4个行业都远低于这一临界值。然而,这些行业中的特大和大型企业(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邮电,以及宝钢、鞍钢、武钢、包钢集团公司,郑州、山东铝业集团公司,第一、二汽车制造集团公司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比重大,而产品(劳务)质量、设备的先进程度和企业现代化管理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从而仍具有很大的控制力。

第三类是担负着融通社会资金和把守国家金融大门的金融业。在该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所占比重直线下降,2004年为77%,2006年降为65%,2008年降为28%,2010年再降为12%,其余为集体资本占19%,私营资本占64%,外资资本占5%。私营融资机构发展快,虽有利于解决中小型工商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地下融资链”,放高利贷等。例如,2011年6月,浙江省民间借贷综合年利率达24.47%,接近基准利率的4倍,许多中小企业的利息支出已“吞掉”其利润的三分之一。在温州,疯狂的民间借贷导致许多中小企业陷入资金断裂的危机之中。截至10月4日,该市至少有92名企业老总“跑路”。同时,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我国后,开始向农村延伸。现在,金融业中几家国有独资或控股的特大和大型银行,凭借国家赋予的权力,加上自身的经济实力,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但需高度警惕,防止上述金融私有化造成的强大冲击。

第四类是上述9个重要行业以外的7个行业,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很弱甚至己经丧失。它们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等制造业。应当指出,属于这一类的多数是国家经济命脉领域中科技水平高、利润额大的重要基础性行业。这7个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外资和私营资本占88%,其中外资资本占55%,私营资本占33%;而国有资本只占10%,集体资本仅占2%。它们中多数行业的个别特大和大型国有企业还在支撑门面,但处在外资和私营资本包围之中,孤军苦战。

综上所述,到2010年,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经济资产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57%降为27%,远低于55%~60%的临界值;非公有制经济资产所占比重则从43%上升为73%,远高于40%~45%的临界值。公有制资产不仅已无优势可言,而且按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资产所占比重推算,全国从业人员总数中有60%~70%是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到2010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也明显减弱。2010年,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16个重要行业实收资本总额中,就国有经济应起主导作用而言,国有资本所占比重仅为35%;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各行业资本之和仅占23%;国有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和相对控制力的各行业资本之和占74%。这三个比重不仅比2004年分别下降25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而且低于60%、70%、80%的临界值。由此得出结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政权性质的根本问题。

这里需要说明,以上量化分析是笔者长期收集1965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至2010年的几万个相关统计数据,经过科学加工、整理、分析而得出的。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动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始自2006

年,这一变化逐步明显并恶化,至2010年已发展到严重的程度。为了客观及慎重起见,笔者跟踪观察了四年才做出以上结论,详见下面的示意图。

还要指出,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固然有其内在动力,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有经济大力支持之基础上的,后者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主要从事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而利润率高的产业。如2010年,属于国家经济命脉领域的16个重要基础性行业中,利润率高的上述7个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外资和私营资本占88%,国有和集体资本只占12%。国有经济主要从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利润较低的采矿、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和基础设施,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大量廉价的燃料、动力、原材料以及基础设施的服务,实际上把巨额利润让渡给私营企业(浙江、江苏、广东省更是如此)。私营企业还享受鼓励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2008年全国工业产品出口额中,私营企业占13%,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只占3%)。

私营企业对雇佣工人的超经济剥削尤为严重。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和福利为1585元,比国有企业职工的3309元低52.1%,这是私营企业主攫取高利润的源泉;当年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6.3%,比国有企业高出1个百分点,在企业税后利润中,国有企业占8.3%,私营独资企业则占27.2%。私营企业主从1956年以前的1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794万人,雇工7624万人。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中,外资企业占30%左右。外资企业长期享受多种税收政策的优惠,耗用我国的廉价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通过加工贸易向世界市场输出商品(2008年全国工业产品出口额中,外资企业占69%),牟取高额利润。

四、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国有经济改革及其方向性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从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到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配套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国有经济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存在方向性的偏差。其主要表现有:一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二者的后果从内部蚕食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亟需采取战略性措施,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制订国有经济“既抓大又抓小”的长远规划。

(一)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主要以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和蓝本,实际上推行的是资本主导型的企业制度。这主要表现在:排斥国有企业中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和中国共产党在方针政策、政治思想上的领导作用。在公司治理结构权力的规定中,确认“股东是主人”,没有“企业职工当家作主,参与并监督企业管理”的条文。国有企业由出资者委派董事,成立董事会,董事会指定公司法人,并任命经理,而职工代表大会和企业党委会则丧失了重要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公司治理结构设有监事会,但其成员中没有职工和党组织的代表,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情况相当严重。国有企业高管集大权于一身(不少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拥有对企业经营的决策权、管理权、财务支配权、人事任免权、薪酬制定和红利分配权等,却基本上无人监督。对这样的国有企业必须进行再改革,不能脱离我国国情,照抄照搬西方的企业制度。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整顿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规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另一方面规定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会、工会行使民主管理企业和监督企业领导的地位和权利,正确处理“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贯彻《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原则。

要规定企业领导成员的德才标准,作为选拔和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实行企业领导成员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和股东会任命相结合的制度,不符合标准者免职。国有企业内部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规律,实行与企业领导成员业绩考核制度紧密结合的年薪制。目前在国有经济实施的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大中企业特别是金融业高管的年薪至少有一――二百万元,而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四五万元,背离了按劳分配原则,严重脱离群众。这是迷信、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

要防范权力与资本相勾结,依靠行政垄断,将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蜕变为部门垄断所有制或完全的企业垄断所有制。

国有企业的改革,既要遵循价值规律及其市场机制,又要遵循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及其综合平衡机制,还要遵循按劳分配规律及其按劳取酬机制,面向国内外市场,实行科学管理,包括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和全员培训管理,以班组核算和定额管理为中心,整顿规范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三项核算制度,使国有企业具有比私有企业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开创社会主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

在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国家考核物质生产部门国有企业的业绩,不能GDP挂帅,既要看经济效益即新创造价值的多少,也要看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劣。考核教育、医疗、文化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业绩,不能利润挂帅,而要看教育是否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医疗是否有效地维护人民健康,文化是否为培育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二)为了扭转公有制主体地位动摇的严峻局面,亟需制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既抓大又抓小”的长远规划(如10~20年)。“抓大”指发展大中型国有企业、特别是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抓小”主要指发展县办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样做,既必需又稳妥且震动较小。县办国有企业(过去称为小机械、小轻工等“五小企业”)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艰苦创业起家的,对发展县域经济、巩固工农联盟所起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但现在已所剩无几。实践表明,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政策,“抓大”是正确的,“放小”的弊病极大。后者的做法脱离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国情,否定县办国有经济在农业现代化和集体化中的主导作用,也切断了县级政府的主要财源(目前出现的“地方土地财政”也与此有关)。

这一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科学技术为支撑,全面贯彻落实《宪法》中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庄严规定。凡国有企业因盗卖而蜕变为私营企业或破产的,都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追回其盗窃的公有资产(乡镇集体企业也相同)。凡属于国家经济命脉领域或行业的股份制企业,国有经济必须绝对控股;其他领域或行业的股份制企业,国有经济原则上也要绝对控股或者相对控股。

这一规划是意义重大的攻坚战,其目的不仅在于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而且为在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打下牢固基础,是比新中国成立之初156项工程规模更大、技术和管理力争世界一流的伟大工程。

这一规划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筹集资金,可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有,动用购买美国1.17万亿美元国债券的官方外汇储备,追回贪污分子盗挖的公有财产,列入中央和地方年度财政预算等。二是下大力气配备并培训德才兼备的过硬企业领导班子,这是比筹集资金更重要的大事。

重新振兴县办国有企业的指导思想包括: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现代化以及巩固工农联盟;将这些企业纳入全国和省市自治区以大型国有经济为龙头的产业链的网状结构,发展专业化生产,努力把地缘上的优势(资源、区位、旅游等)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陈云提出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原则,发挥其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遵循客观规律,面向国内外市场,实行科学管理,开拓创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OL],http://省略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cpc.省略

[3]须警惕“民间借贷”演变为中国版“次贷危机”[N/OL],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9-08,http://opinion.省略

[4]嵇晨,温州式“金融风暴”[N/OL],第一财经日报,2011-10-10,http://省略

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篇10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其生产经营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成为社会总产出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东部沿海部分省市更是高达60%以上。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提高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活跃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投入还为上游产品和服务找到了市场,从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

2、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人口众多,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国有企业由于正处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关键阶段,不仅难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而且还要减员增效,排放一定量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1992年到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人员4774万人。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压力将更大,而大量劳动人口不能就业,就会极大地制约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扩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3、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的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这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财政增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的税收。200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3%。在一些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四川省1999年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近45亿元,占全省工商税收的23%。温州市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占2000年全市工商税收的72%。

4、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利润作为社会生产剩余的一部分,在发展社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企业都要追求盈利,只要合法经营,企业盈利多就表明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对社会的贡献就大。目前,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约为20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利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运用也具有积极意义。一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资本要素;二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存入银行,起到了融资作用,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三是用于消费,成为整个社会消费的一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奢靡性消费除外);四是企业剩余的一部分,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形式转化成为社会财富。企业创造的剩余越多,为国家贡献的税收也就越多。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实践已经证明,这种选择不但没有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而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正确认识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既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又打击其非法和不良经营行为,规范其发展,做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不损害国家和劳动者的利益;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强化税收的调节功能,对非公有制企业主的高收入特别是非劳动所得进行调节,对逃税者予以重罚;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中作出更大贡献。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主题的非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

1、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教育“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培育的产物。它的发展是否健康,理应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同时它能否健康发展也应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基本路径。

2、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深化的新阶段、新高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民生的任务特别繁重;资源相对不足,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