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4:11:31

公益林

公益林范文篇1

甲方:林业主管都门(林业厅、局)

乙方:管护单位(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村集体、集体林场等)

为切实加强重点公益林管护,甲乙双方根据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印发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文件精神,经协商一致,就重点公益林管护达成下列协议:

一、管护区域与面积

甲方将亩重点公益林委托(承包)给乙方管护。四至界限为东至:,南至,西至,北至。管护区域包括村(林班、小班),分别是:村(林班、小班)亩,村(林班、小班)亩,……(具体情况详见附图)。

二、甲方权利与义务

1、向乙方指明管护区域、面积、四至界限,明确管护要求。

2、及时向乙方支付中央补偿基金,标准为元/亩·年,全年总额元。

3、对乙方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

4、对乙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管护义务的,甲方有权责令乙方整改;对乙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甲方有权不予支付或扣减乙方中央补偿基金;对乱砍滥伐、滥捕乱猎、侵占林地情况严重的,甲方可中止合同,并按有关规定追究乙方相应责任。

三、乙方责任与权利

1、依法组织人员对管护区域内的重点公益林进行管护,加强对管护人员上山巡查管护的监督。

2、建立健全重点公益林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盗砍滥伐、乱捕滥猎和侵占林地的防范机制,有效预防、发现、扑救重点公益林管护区域内火灾,并及时报告;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现后及时上报和治理,保证管护区域内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不受破坏,无滥捕滥猎现象。

3、严格执行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印发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4、接受、服从甲方等上级有关部门对重点公益林管护和中央补偿基金使用管理的指导、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定期向甲方等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5、履行了本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的,有获得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权利。

四、其他

1、本合同有效期为一年,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3、本合同未尽事宜,以及在履行合同中发生的争议问题,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执行。

公益林范文篇2

一、调整前重点公益林情况

年,区共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350万亩,其中重点公益林面积134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1.4%,占公益林面积的38.3%。按权属分:国有重点公益林46.35万亩,集体重点公益林72.79万亩,其它重点公益林14.86万亩。按地类分:有林地79.30万亩,疏林地2.00万亩,灌木林地47.70万亩,灌丛地5.00万亩。按林种分:水源涵养林1.58万亩,防风固沙林132.12万亩,护岸林0.30万亩。按生态区位分:荒漠化重点公益132林.12万亩,水库重点公益林1.58万亩,江河两岸重点公益林0.30万亩。

二、调整的主要原因

(一)在补偿中发现个别地块的林权和实际区划的权属存在误差,因此林地所有者申请变更,此次共调整权属面积19976亩。

公益林范文篇3

为有效地贯彻《自治区公益林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公益林管理,促进公益林健康发展,提高全市生态文明程度,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公益林管理机构。各地区公益林由当地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林业局要成立专门的公益林管理机构,与市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一套班子,合署办公,负责全市公益林管理保护工作。旗区要成立相应机构,履行本地区公益林管理职责。

二、明确公益林管理范围。公益林管理包括已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的公益林管理,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国家公益林管理,以及未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地方公益林管理。

三、实施公益林分类管理。在执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对已实施的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公益林,参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林天发〔〕149号)管理,管护形式以聘用管护人员为主;对国家、地方公益林,参照《自治区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内财农〔〕430号)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好未享受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经费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通知》(鄂府办发〔〕51号)管理,管护形式以林木所有者自行管护为主,也可委托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管护;生态自然恢复区内的公益林管护由旗区聘用人员管护。

四、规范、保障公益林管护管理经费。天保工程管护范围内的公益林,管护费列入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国家公益林管护费列入国家公益林补偿资金;地方公益林管护费,按平均每年每亩不低于3元的补偿标准由旗区人民政府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市财政适当补助。市旗两级公益林管理费用由本级财政按公益林补偿总金额的适当比例列入财政预算。

五、做好公益林确权发证工作。对界定为公益林的森林、林木、林地,旗区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发林权证,并明确其公益林的类型。核发林权证时,必须取消原有的其他权属证明,杜绝“一地多证”。对未取得林权证的集体或个人,不予领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六、公益林管理实行“三定一查”制度。即旗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内公益林的实际和管护条件,合理确定管护人员,划定管护地块,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抚育任务和措施,组织开展公益林检查验收。

七、选用高素质的公益林管护人员。管护人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林业,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掌握一定的林业政策、专业知识技能,能履行管护职责;熟悉当地情况,不怕困难,坚持原则;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成年人。

八、公益林管护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管护人员主要职责:

(一)宣传《森林法》、《防沙治沙法》、《森林草原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

(二)制止偷砍滥伐林木、非法毁林开垦和侵占林地行为,发现情况及时向当地森林公安部门报告。

(三)宣传防火知识,清理林地内枯草败枝等火灾隐患,开展防火巡查,发现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内上报情况。

(四)阻止猎杀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植物的违法行为,并及时向当地森林公安部门报告。

(五)承担管护区的禁牧工作,阻止牲畜进入管护区毁坏林内植被;及时发现和报告森林病虫害情况。

(六)管理和维护管护区内的碑、牌、界桩、围栏等林地公用设施,包括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区内的网围栏、标牌等。

九、加强公益林管护人员培训。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地区内公益林管护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的,方可录用上岗。

十、健全管理管护机制。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区内的公益林管理管护工作,建立健全管护机制,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及相应报酬。合同实行一年一签一考评,合同期内,管护责任人不得自行转让或变更管护责任。

十一、建立公益林管护人员管理档案。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益林管护单位要建立管护人员档案,包括管护人员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照片、证件类型和号码、管护责任区编号、公益林类型、林种、管护面积、管护形式等,便于组织和管理。

十二、建设和完善公益林标识。旗区林业部门要在公益林区附近的主要公路设立宣传牌;在管护责任区主要沟口、道路等明显地点设置管护责任牌;在相邻责任区的交汇处设置管护界桩。要在碑、牌上绘制责任区平面图,注明管护相关内容。

十三、控制征占用公益林。严格控制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使用公益林林地,确需使用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并在划定的公益林区域内的宜林地上按规定营造不少于一定面积的公益林。

十四、实行公益林目标责任制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的公益林管理、管护、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每年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一)考核内容:公益林管理管护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贯彻落实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责任的落实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公益林管理管护设施建设和完成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档案建立和管理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中央及地方财政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和执行情况;公益林管理管护报酬及奖惩措施兑现情况。

(二)旗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公益林列入目标考核的内容要进行严格自查,每年月底前将自查结果上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益林管理机构。

(三)市人民政府将在旗区自查的基础上进行复查。

(四)市人民政府对旗区公益林管理管护目标责任的考核结果,作为对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及年度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事业费调整的主要依据,作为调控各旗区生态建设工程任务和生态建设投资规模的主要依据。

十五、推行公益林管理管护绩效评价制度。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公益林管理管护成效实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按月或季度考核,并随时抽查,根据管护责任单位、管护人员履行管护合同的成效兑现管护经费和管护工资。

十六、加大对公益林管理、管护工作不到位的惩处力度。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人民政府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年度检查验收不合格的。

(二)在检查中弄虚作假的。

(三)对没有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

(四)对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力,对盗伐滥伐和乱占林地打击不力,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公益林资源减少、质量下降的。

公益林范文篇4

一、生态公益林基本情况

全县生态公益林万亩,其中集体部分万亩,涉及个行政村。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多种多样,有的山林属纯集体的,有的山林责任承包的,也有自留山和插花山,全县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性质表现较大的区域性特点,西北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属于以证归户、责任山承包较多,而且自留山都被承认,纯集体(未落实到户)的生态公益林较少,而东南的生态公益林的林权为纯集体的较多,而以证归户或责任山承包经营的较少,而且大部分村的自留山在林改时未被承认,存在“有证无山”现象。在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时,西北的乡镇各村大部分都是采取以证归户、协议转让的改革方式较多,招标转让的较少,而东南的大部分村在林改时,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形式较多,由于各村生态公益林的林权归属及山林性质不同,因此各地现行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方式也各异。

二、生态公益林现行的管护情况

由于各村情林情不同,各地对保护生态公益林采取管护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管护形式

1、分户管护。生态公益林在区划前属于责任山的村,这些村在管护生态公益林时所采取的管护模式大部分都是以责任山归户管护为主,而且管护费归责任山户所有,村集体只提留一小部分,甚至不提留,全归责任山主。如在湘店、桃溪、民主、下坝等乡镇的部分村就是采取这种形式。

2、聘请护林员管护。生态公益林山林性质属纯集体的未落实责任山或已承包经营的,大部分村都采取聘请护林员管护的方式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护,上级下拨生态公益管护费由村委支配,护林员工资由村委与护林员签订合同中约定数额多少进行支付,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占绝大多数,几乎各乡镇都有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

3、风险押金承包管护。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较为复杂,既有纯集体的山林,也有自留山,而且地理位置较特殊,属于管护比较困难的生态公益林,采取这种模式的有??、???等村,其管护工资以承包合同中约定规定发放。

4、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的管护模式。生态公益林中有自留山的,各地的管护也不尽相同。一是自留山界址清楚的,各地均采取归户管护,自留山界址不清楚的,或是“有证无山”的,大部分村都采取将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和其它集体山林归村统一管理,不将其单独处置,管护费用由村集体统一支配。

(二)管护效果

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目前还比较好,生态公益林区整体比较稳定,但有些村已明显感到了管护压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村,一是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大的村,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如果靠由村聘请一两个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由于山林跨度大,护林已无法真正承担起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责任,因此,管护压力越来越大。如?等村的村干部明确表示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早点进行改点。二是生态公益林分布在边界地区,却远离村庄,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如果只依靠几个护林员护林,效果也不是很好,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三是责任山归户管的生态公益林,由于群众的法律意识不高,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许多村干部反映这种现象防不胜防,其它群众不愿举报。

三、各地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各地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大小决定了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关注程度,因为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较大,群众的收入比例很大一部分来自山林,因此这些地方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的改革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密切关注改革的方向;而武东南的一些乡镇因群众对山林的依赖不大,主要收入不是来自山林,因此,这些乡镇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反应比较冷淡。比如象洞乡的各村,因大部分群众热衷于养殖业,主要收入也来自养殖业,因此,群众对生态公益林不是很关注,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分配多少,对群众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大部分群众眼里那只是个小数目,因此,这些村的村民对生态补偿资金问题不是很关心,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些村的村干部,在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上压力是比较大的,群众对村里生态公益林管护改革不是很关心,也不会太配合。

(一)对补偿资金分配存在的两种不同声音和两个错误思想。

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调研中,调研人员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反映出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的分配的不同要求:一种来自村干部。绝大多数村的村干部认为,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资金要大比例分到村集体不能分到户,持这种态度的村干部主要来自生态公益林属纯集体的村居多。另一种声音来自群众(主要责任山主),他们认为自家责任山或自留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因此要求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全部归自己所有,因为责任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后,自己的山林的经营收益权被冻结,因此要求在生态补偿中得到全额补偿。这两种不同的要求都有其合理性,因此,他们建议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中,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分配比例上要结合各村实际,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两个错误思想:在改革调研座谈中发现了一种错误倾向和一种错误认识,一种错误倾向是:一些村的村干部主观上总想把归村集体的财产当成几个村干部私家财产来随意处置,认为生态公益林的村集体山林,因而生态补偿金就该归村委所有,当作村财收入,由村干部支配,群众同不同意没关系,这些村的村干部惧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和决议,如万安的部分村的村干部就有这种错误倾向。另一种错误认识是来自群众。很多群众认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是纯粹的补偿,每个人都有,就该理所当然要发给自己的,与护不护林没关系,护林只是护要员或监管员的事,且有另外的下拨的护林工资,他们没有正真理解责、权、利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上述两个不容忽视的错误思想,在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及改革中,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改革程序,改革各个环节坚持依法依规进行,同时,改革中签订的合同、权益证书等法律文书中要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承担的相关责任,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实效性,保证改革质量。

(三)改革三大难点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改革的主要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1、自留山问题。在各村村干部座谈中,乡村干部普遍认为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主要困难来自自留山。许多村干部在座谈中明确表态,改革不难,只要解决自留山问题就好办。但各村的自留山存在状态不尽相同,自留山面积、山林界址都清楚的比较好处理,但这种自留山比较少数,大部分自山是界址不清,面积与证载面积不相符,甚至是“有证无山”,从未耕管,这些自留山很难理顺,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划不出来,收不回去”,处理时稍有不慎,便有可引发群众上访。因此,自留山问题成为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中很难绕过去的问题,但处理起来又“伤筋动骨”。这些问题在?等乡普遍存在。

2、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问题。县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目前的管护效果还比较好,林区还较稳定,但如果按上级要求进行改革,也可能引起新的不稳定因素产生。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主要是?镇的山林,而且也有很多山林属自留山,按上级要求,如果把自留山实行归户管护,势必引起新的问题,因为?镇的土地“寸土寸金”,如果把?镇各村的生态公益林中的自留山实行归户管护,以后如果政府项目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将会很困难,群众不会轻易把自家自留山让出来给国家使用。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难点问题实质还是自留山问题。

3、保护区所辖村的集体生态公益林改革问题。保护区管辖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大部分是用于护林,分配到户只是一小部分,而集体管辖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按省、市的改革要求,要大比例分配给村民,因此,如果同一个村里既有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又有集体生态公益林,改革后,如果存在两种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模式,且差异较大的话,会造成群众的不满,给保护区管理工增加新的压力。

针对以上三个改革难点,各地村乡村干部持较为谨慎态度,表示在改革时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处理问题的时机不成熟的,应维持现状,坚决不碰,待时机成熟时再推进改革,并要求和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不能冒进。

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有关建议和意见

1、普遍村反映:村集体的10%村一级监管费太少,认为改革削弱了村委的监管权力,因村集体利益失去,造成村集体的管护积极性难调动,建议提高村一级监管费的分配比例。

2、生态公益林中责任山、自留山实行分户管护的,建议要聘请一个护林监管员,以防止责任山、自留山监守自盗。

3、自留山实行分户管护的,村要求提取一部分管护费作为村集体的监管费用,因为村委仍然要对自留山主进行监督管理。

4、建议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方案中,将聘请的护林员作两种性质区分:实行委托管护的护林人员称作护林员,采取其它模式进行管护的,村聘请的护林人员称监管员,以示区别。

5、建议在生态公益林权益证书上明确责任与权益,同时还要明确生态公益林在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时,群众与村集体之间利益分配比例关系。

6、各村反映,采取委托管护的,护林同工资比例太低,因为这种模式的护林员承担了护林员和监管员的双重责任,因此,他们的收益比例要提高,同时,建议实行委托管护的合订期不能超过5年。

7、建议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支付方式实行按季由村做工资单,再报林业站审核,实行报帐制。

8、对自留山、责任山承包的管护的,山林界址难划分的,建议管护模式采取联户管护和分户管护相结合的方式,补偿金按实际面积与证载面积平差,再股份均利到户后,再实行联户管护。

9、对已实行风险押金承包管护的村,建议继续实行承包管护,并对承包合同按上级改革精神,对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要求,进一步完善管护承包合同,签订补充协议。

10、对有自然保护区山林分布的村,建议将改革放到保护区改革完成后,再推行改革,确保资金分配比例与保护区分配比例相衔接。

11、为加强村集体的监管职能,建议允许村干部兼任生态公益林护林监管员。

12、在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分配时,建议对采取“分帐不分钱”方式分配的,要设定限制条件,按人均5元为分界线,分配低于人均5元的,可实行“分帐不分钱”的分配方式。

公益林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第三条*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保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原则。

第五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生态公益林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区、县(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发改、建设、农业、财政、国土资源、绿化、环保、交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本办法的实施工作。

第六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管理等费用,以及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的补偿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第七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有关规定,按财政分级管理原则分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因建设、保护和管理生态公益林而产生的支出给予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按法定权限制定。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应当按时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和挪用。

第八条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按照国家、省的相关规定执行。市、区、县(市)生态公益林由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范围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权限和程序,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九条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其所在地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界定的范围和面积,与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签订界定书。

第十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在生态公益林范围的周边明显处,设立永久性标志牌,并予以公示。

第十一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权限和程序,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生态公益林建设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生态公益林建设应当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现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并符合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第十三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地实行绿化造林,对疏林地实行人工补植和封山育林,对低效林实行林分改造,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丰富森林景观。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实行绿化造林的,应当保留原生植被。

第十四条生态公益林范围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和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退耕还林,培育森林资源。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应当逐级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与承担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职能的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当与承担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职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

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护林队伍,根据生态公益林分布特点和保护、管理的要求,划定保护、管理责任区,依法履行护林职责。

第十六条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可进行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但必须获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采伐强度应当符合生态公益林保护的要求。生态公益林中的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的林木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第十七条禁止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进行开垦、采石、采砂、取土、开矿、砍柴、采脂、放牧、狩猎、修建墓地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征用或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

确因建设需要征用或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应当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审核同意后,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生态公益林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对居住在重要生态区位或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地区的居民,逐步实行生态移民。在居民已迁出的地区,林业姓鞴懿棵庞Φ弊橹敌兄彩髟炝趾头馍接帧?lt;/SPAN>

第二十条在不影响生态公益林主导功能的前提下,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可以对生态公益林中的竹类、经济类树种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其经营措施应当符合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第二十一条森林旅游的经营者需利用生态公益林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应当事先制定专项设计方案,申请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在不影响其生态功能前提下与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签订保护管理协议,并接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生态公益林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和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或开设防火阻隔道,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组建专业扑火队伍。

第二十三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和防治工作,定期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第二十四条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保护、管理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

第二十五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逐步开展生态公益林林木资源和生态指标动态监测,评估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截留、挪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擅自调整生态公益林范围或改变生态公益林性质的,由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回其获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并处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移动或破坏生态公益林永久性标志牌的,由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采伐生态公益林或未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内容采伐生态公益林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进行开垦、采石、采砂、取土、开矿、修建墓地等行为,致使生态公益林受到毁坏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2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可处以毁坏林木价值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进行砍柴、采脂、放牧、狩猎、挖笋、采种等行为,致使生态公益林受到毁坏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2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

公益林范文篇6

**年8月28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年9月24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年10月9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发挥生态公益性作用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四条本市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由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拨付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全额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补偿。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具体实施工作。

财政、审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本市生态公益林界定。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凭林权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管理档案。

第八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补偿对象:

(一)经营管理自留山、责任山生态公益林的农户;

(二)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生态公益林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经营管理生态公益林的国有、集体林业单位;

(四)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取得林地、林木使用权,经营管理生态公益林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第九条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县级人民政府核发的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书;

(二)有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认可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现场认定协议书或者地方生态公益林现场界定书;

(三)有与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协议书;

(四)有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的验收证明。

第十条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应当随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适当调整。

第十一条对符合条件的补偿对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年度兑现补偿。

第十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截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

国有、集体林业单位、村委会、村民小组等补偿对象应当将获得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使用支出情况向全体职工或村民公布。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足额将补偿资金拨付到位,定期对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审计监督。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追回侵占、挪用、截留的资金。

公益林范文篇7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问题;对策;福建尤溪

根据森林功能的不同,一般将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2类。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森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生态公益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系国土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但是,随着集体商品林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的收益与商品林收益差距拉大,林权单位对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盗砍滥伐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现象屡禁不止,给生态公益林长期保护造成一定困难和压力[3-4]。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调动林权单位保护管理生态公益林积极性,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针对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进行探讨,并提出几项对策,以期对该县生态公益林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1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土地总面积34.13万hm2,林业用地面积27.87万hm2,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7.0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25.1%。生态公益林主要由自然保护小区、江河两岸、水库四周、城镇周边、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的森林以及高山陡坡和部分生态脆弱地带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等组成。生态公益林按级别划分:部级公益林面积5.36万hm2占76.57%,省级公益林面积1.64万hm2占23.43%;按地类构成划分:有林地面积6.38万hm2占91.13%,疏林地面积200hm2占0.3%,灌木林地面积3500hm2占5.0%,未成造林地面积800hm2占1.14%,宜林地面积1700hm2占2.43%。自2001年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以来,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生显著生态效益,生态公益林区内自然生境逐渐恢复,造就许多优美的森林景观,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但由于前期对公益林建设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生态公益林生态区位功能不完善、管护主体不明确、补偿利用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以上问题在工作中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以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可持续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区位功能不完善

由于前期只注重林业经济效益,对林业生态效益认识不足,再加上国家建设日新月异,公益林规划建设未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高速公路两侧、尤溪河两岸一重山、乡镇周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部分用材林未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给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2.2林分质量不高

现有生态公益林中用材林、竹林、薪炭林、经济林占80%,比重偏大,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特用林占20%比重偏小;有林地林分中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不高,防护效益差,防护功能弱。

2.3管护责任未能有效落实

全县80%生态公益林是集体林,产权属于集体。由于目前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利用机制不健全,生态公益林可产生效益没有得到发挥,管护主体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管护责任不能有效落实,生态公益林成为不法分子盗伐主要目标,生态公益林管护压力越来越大。

2.4补偿制度不健全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大多由财政核拨,由于财力有限,公益林补助仅为105元/hm2,补偿标准偏低,同商品林收益1.5~3.0万元/hm2相比差距很大,并且由于补偿发放渠道不畅通,部分补偿金发放到村里被挪用、挤占,不能补助到林农手里,林农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漠不关心,出现少数人得益在管、多数人无益在看的现象。

2.5科学利用机制不完善

生态公益林虽然拥有丰富的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但为了更好保护生态公益林,一般是禁止或限制生态公益林采伐利用,这拉大了商品林与公益林的经济利益差距,林权单位对生态公益林工作抵触情绪越来越大,造成一些生态区位重要、需要新划入的公益林界定工作难以开展,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

3对策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生态防护功能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以自然、经济和社会多方面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工程,规划和布局要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中去,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生态公益林布局,使生态区位功能日趋完善,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2改善林分质量,增强生态防护效益

对于那些林分质量不高、防护功能弱,林地利用率低、防护效益差的公益林,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通过实施补、封、抚等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措施,培育乔灌相结合、多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林,逐步改善林分质量,增强防护效益。

3.3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要在稳定生态公益林林木所有权基础上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管护收益权。管护模式要根据当地生态公益林资源状况和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实行股份均山联户管护、责任承包专业管护、相对集中委托管护等管护模式。在落实管护主体基础上,林业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监督管理和检查职责,县、乡、村要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按照签订的管护合同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哪个地块出了问题追究该地块人员责任,对不能及时发现破坏公益林或发现却故意隐瞒不报的护林员和监管员要给予相应处理,对盗砍滥伐破坏生态公益林不法分子给予严厉打击,有效促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落实。

3.4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制度,要遵循“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投入,提高补偿标准,增加林农管护积极性。二是建立收益者合理负担的直接补偿机制。可以从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旅游经营收入中或利用水资源发电企业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三是认真落实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认养、冠名等方式,捐资和保护建设生态公益林。要明确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用途,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使用项目应是生态公益林所有者补偿费、护林员管护费、林级组织监管费以及资源监测、检查验收等公共管护费,严禁补偿金挪作他用。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使用管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要做到专业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各级财政、林业、审计等部门要加强部门合作,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不定期进行抽查,监督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到位,有效防止资金截留、挤占、挪用。

3.5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科学利用

为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多种效益,增强自我补偿能力,应在保护前提下积极开展“以非木质利用为主,木质利用为辅”的科学利用。一是拓展非木质利用途径。科学合理利用生态公益林丰富的林地、林木和景观资源,引导林农在公益林下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等,开展林下养殖,有条件地方可开发“森林人家”等生态旅游项目,增加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二是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根据不同区位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分级管理、有限利用,对于生态区位重要、采伐后难以更新的重点公益林禁止采伐利用,对于一般保护公益林中的林木允许采取择伐、小块状皆伐方式合理利用,利用同时要补种一定数量阔叶树,以改善林分结构,增强生态公益林防护效能。

4参考文献

[1]王九龄.中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2]茅史亮,李土生.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现状和建设建议[J].浙江林业科技,2003,23(1):58-61.

公益林范文篇8

全县生态公益林万亩,其中集体部分万亩,涉及个行政村。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多种多样,有的山林属纯集体的,有的山林责任承包的,也有自留山和插花山,全县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性质表现较大的区域性特点,西北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属于以证归户、责任山承包较多,而且自留山都被承认,纯集体(未落实到户)的生态公益林较少,而东南的生态公益林的林权为纯集体的较多,而以证归户或责任山承包经营的较少,而且大部分村的自留山在林改时未被承认,存在“有证无山”现象。在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时,西北的乡镇各村大部分都是采取以证归户、协议转让的改革方式较多,招标转让的较少,而东南的大部分村在林改时,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形式较多,由于各村生态公益林的林权归属及山林性质不同,因此各地现行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方式也各异。

二、生态公益林现行的管护情况

由于各村情林情不同,各地对保护生态公益林采取管护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管护形式

1、分户管护。生态公益林在区划前属于责任山的村,这些村在管护生态公益林时所采取的管护模式大部分都是以责任山归户管护为主,而且管护费归责任山户所有,村集体只提留一小部分,甚至不提留,全归责任山主。如在湘店、桃溪、民主、下坝等乡镇的部分村就是采取这种形式。

2、聘请护林员管护。生态公益林山林性质属纯集体的未落实责任山或已承包经营的,大部分村都采取聘请护林员管护的方式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护,上级下拨生态公益管护费由村委支配,护林员工资由村委与护林员签订合同中约定数额多少进行支付,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占绝大多数,几乎各乡镇都有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

3、风险押金承包管护。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较为复杂,既有纯集体的山林,也有自留山,而且地理位置较特殊,属于管护比较困难的生态公益林,采取这种模式的有??、???等村,其管护工资以承包合同中约定规定发放。

4、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的管护模式。生态公益林中有自留山的,各地的管护也不尽相同。一是自留山界址清楚的,各地均采取归户管护,自留山界址不清楚的,或是“有证无山”的,大部分村都采取将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和其它集体山林归村统一管理,不将其单独处置,管护费用由村集体统一支配。

(二)管护效果

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目前还比较好,生态公益林区整体比较稳定,但有些村已明显感到了管护压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村,一是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大的村,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如果靠由村聘请一两个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由于山林跨度大,护林已无法真正承担起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责任,因此,管护压力越来越大。如?等村的村干部明确表示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早点进行改点。二是生态公益林分布在边界地区,却远离村庄,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如果只依靠几个护林员护林,效果也不是很好,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三是责任山归户管的生态公益林,由于群众的法律意识不高,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许多村干部反映这种现象防不胜防,其它群众不愿举报。

三、各地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各地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大小决定了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关注程度,因为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较大,群众的收入比例很大一部分来自山林,因此这些地方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的改革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密切关注改革的方向;而武东南的一些乡镇因群众对山林的依赖不大,主要收入不是来自山林,因此,这些乡镇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反应比较冷淡。比如象洞乡的各村,因大部分群众热衷于养殖业,主要收入也来自养殖业,因此,群众对生态公益林不是很关注,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分配多少,对群众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大部分群众眼里那只是个小数目,因此,这些村的村民对生态补偿资金问题不是很关心,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些村的村干部,在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上压力是比较大的,群众对村里生态公益林管护改革不是很关心,也不会太配合。

(一)对补偿资金分配存在的两种不同声音和两个错误思想。

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调研中,调研人员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反映出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的分配的不同要求:一种来自村干部。绝大多数村的村干部认为,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资金要大比例分到村集体不能分到户,持这种态度的村干部主要来自生态公益林属纯集体的村居多。另一种声音来自群众(主要责任山主),他们认为自家责任山或自留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因此要求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全部归自己所有,因为责任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后,自己的山林的经营收益权被冻结,因此要求在生态补偿中得到全额补偿。这两种不同的要求都有其合理性,因此,他们建议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中,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分配比例上要结合各村实际,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两个错误思想:在改革调研座谈中发现了一种错误倾向和一种错误认识,一种错误倾向是:一些村的村干部主观上总想把归村集体的财产当成几个村干部私家财产来随意处置,认为生态公益林的村集体山林,因而生态补偿金就该归村委所有,当作村财收入,由村干部支配,群众同不同意没关系,这些村的村干部惧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和决议,如万安的部分村的村干部就有这种错误倾向。另一种错误认识是来自群众。很多群众认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是纯粹的补偿,每个人都有,就该理所当然要发给自己的,与护不护林没关系,护林只是护要员或监管员的事,且有另外的下拨的护林工资,他们没有正真理解责、权、利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上述两个不容忽视的错误思想,在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及改革中,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改革程序,改革各个环节坚持依法依规进行,同时,改革中签订的合同、权益证书等法律文书中要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承担的相关责任,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实效性,保证改革质量。

(三)改革三大难点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改革的主要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1、自留山问题。在各村村干部座谈中,乡村干部普遍认为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主要困难来自自留山。许多村干部在座谈中明确表态,改革不难,只要解决自留山问题就好办。但各村的自留山存在状态不尽相同,自留山面积、山林界址都清楚的比较好处理,但这种自留山比较少数,大部分自山是界址不清,面积与证载面积不相符,甚至是“有证无山”,从未耕管,这些自留山很难理顺,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划不出来,收不回去”,处理时稍有不慎,便有可引发群众上访。因此,自留山问题成为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中很难绕过去的问题,但处理起来又“伤筋动骨”。这些问题在?等乡普遍存在。

2、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问题。县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目前的管护效果还比较好,林区还较稳定,但如果按上级要求进行改革,也可能引起新的不稳定因素产生。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主要是?镇的山林,而且也有很多山林属自留山,按上级要求,如果把自留山实行归户管护,势必引起新的问题,因为?镇的土地“寸土寸金”,如果把?镇各村的生态公益林中的自留山实行归户管护,以后如果政府项目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将会很困难,群众不会轻易把自家自留山让出来给国家使用。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难点问题实质还是自留山问题。

3、保护区所辖村的集体生态公益林改革问题。保护区管辖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大部分是用于护林,分配到户只是一小部分,而集体管辖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按省、市的改革要求,要大比例分配给村民,因此,如果同一个村里既有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又有集体生态公益林,改革后,如果存在两种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模式,且差异较大的话,会造成群众的不满,给保护区管理工增加新的压力。

针对以上三个改革难点,各地村乡村干部持较为谨慎态度,表示在改革时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处理问题的时机不成熟的,应维持现状,坚决不碰,待时机成熟时再推进改革,并要求和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不能冒进。

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有关建议和意见

1、普遍村反映:村集体的10%村一级监管费太少,认为改革削弱了村委的监管权力,因村集体利益失去,造成村集体的管护积极性难调动,建议提高村一级监管费的分配比例。

2、生态公益林中责任山、自留山实行分户管护的,建议要聘请一个护林监管员,以防止责任山、自留山监守自盗。

3、自留山实行分户管护的,村要求提取一部分管护费作为村集体的监管费用,因为村委仍然要对自留山主进行监督管理。

4、建议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方案中,将聘请的护林员作两种性质区分:实行委托管护的护林人员称作护林员,采取其它模式进行管护的,村聘请的护林人员称监管员,以示区别。

5、建议在生态公益林权益证书上明确责任与权益,同时还要明确生态公益林在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时,群众与村集体之间利益分配比例关系。

6、各村反映,采取委托管护的,护林同工资比例太低,因为这种模式的护林员承担了护林员和监管员的双重责任,因此,他们的收益比例要提高,同时,建议实行委托管护的合订期不能超过5年。

7、建议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支付方式实行按季由村做工资单,再报林业站审核,实行报帐制。

8、对自留山、责任山承包的管护的,山林界址难划分的,建议管护模式采取联户管护和分户管护相结合的方式,补偿金按实际面积与证载面积平差,再股份均利到户后,再实行联户管护。

9、对已实行风险押金承包管护的村,建议继续实行承包管护,并对承包合同按上级改革精神,对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要求,进一步完善管护承包合同,签订补充协议。

10、对有自然保护区山林分布的村,建议将改革放到保护区改革完成后,再推行改革,确保资金分配比例与保护区分配比例相衔接。

11、为加强村集体的监管职能,建议允许村干部兼任生态公益林护林监管员。

12、在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分配时,建议对采取“分帐不分钱”方式分配的,要设定限制条件,按人均5元为分界线,分配低于人均5元的,可实行“分帐不分钱”的分配方式。

公益林范文篇9

一、我县生态公益林现状

我县自年建立生态公益林以来,国家、省下达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为68.86万亩,并已区划界定,其中部级生态公益林54.65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14.21万亩,分布在我县22个乡镇146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过来,通过对生态公益林采取强化管护、落实责任等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态脆弱地段的森林植被得到一定恢复,水土流失逐步得到遏制,重点生态区位的生态安全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其森林生态功能正逐步提高。同时,通过多年来的生态公益林管理,部分公益林存在林分过密、衰老、生态保护功能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据此,拟通过对生态公益林实行抚育间伐,以提高其生态防护功效,确保全县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采伐目标及依据

(一)采伐目标: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实施公益林采伐,持续性地对全县国家二、三级生态公益林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有计划的结构性改造调整。通过天然更新和人工培植相结合的措施,建设成树种结构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二)采伐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2〕10号);(6)《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怀化市公益林管理暂行办法〉和〈怀化市商品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怀政办发〔2012〕22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采伐范围

对区划的国家二级、三级生态公益林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除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采伐、自然保护区的林木以及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严禁采伐外,对其他公益林在不破坏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采伐,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展适度的森林经营活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

四、采伐管理

(一)采伐方式及采伐强度

采取抚育采伐的方式。(1)对于林分过密、生态保护功能衰退的的公益林,只实行抚育采伐,采伐强度水河两岸第一重山脊每次株数采伐强度不得超过10%,其他公益林每次株数采伐强度不得超过1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不能形成“天窗”。(2)对于竹类的采伐量不得超过当年新竹量,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7,竹林中的林木不得采伐。(3)因实验目的采伐实验林、母树林的,应当采用相应的采伐方式和强度。(4)因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和征、占用林地需要采伐的,应当采用必要的采伐方式和强度伐除受害木。(5)因建设护林防火设施和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需要采伐的,应当采用必要的采伐方式和强度。

(二)采伐审批程序

1、申请。林农向县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采伐报告,交乡镇林业工作站,由林业站工作人员到现场核实是否符合公益林采伐要求,如符合并勾绘地形图。并在报告上签初审意见并报乡镇人民政府签字盖章同意后,由各乡镇林业站把采伐报告及附地形图汇总上交县林业局资源林政股。

2、编制采伐方案。县林业局资源林政股根据各乡镇林业站采伐报告及地形图编制采伐方案,交县林业局局务会讨论初审。

3、伐区作业设计。县林业局局务会讨论初审同意后,由林调队作出详细的采伐和造林作业设计书,汇总后交林业局局务会讨论。

4、审批。县林业局局务会讨论通过后,依照有关规定,纳入第二年的森林限额采伐计划。县林业局按有关程序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进行采伐。

(三)伐中、伐后管理

1、实行风险保证金制度。林业局从林调队、公益林办、资源林政股、纪检监察室、林业站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干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采伐管理监督小组,每人缴纳保证金。

2、实行伐中伐区现场监管制度。在采伐过程中,县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林业站工作人员和护林员必须在伐区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督,确保整个采伐过程严格按照采伐作业设计的规程进行。同时,填写伐区采伐现场勘验表,监督人员必须在表格上签字确认,再移交给县林业局伐后检查组。

3、实行伐区伐后现场检查制度。采伐后县林业局及时组织监察室、林业检察室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伐区现场检查验收并填制验收表格,所有参与验收人员必须在表格上签字确认,实行责任终身制。

公益林范文篇10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

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是国家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加强对公益林保护管理和逐步放开商品林经营的重大举措。重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有利于争取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促进我县林业健康的发展。根据省林业厅、财政厅《关于抓紧开展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的紧急通知》(赣林计字[**]176号)文件精神,为认真做好我县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迅速组织安排开展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本次重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和申报工作,由县林业局会同县财政局统一组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根据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区划界定方案制定我县工作方案,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要在200年区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二、明确目的。这次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成果作为各地重点公益林资源基本数据,一级一级上报到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审批。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国家生态建设需要和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分期分批公布,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

三、做好宣传和签订禁伐或限伐协议书工作。重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利县利民的公益性事业,各乡镇政府、县林业等部门要积极向广大林农和林权单位宣传此次界定工作的目的意义、做法和要求,按要求签订好《重点公益林禁伐或限伐协议书》,凡林权权利人不愿区划为重点公益林的,不得采取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