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6:05:39

工艺课

工艺课范文篇1

关键词:微课;中职校;服装制作工艺

微课这一崭新的教学形式,其在中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课的应用,能使中职服装工艺制作教学质量实现质的突破,满足现代社会服装行业更加细化的专业人才需求,为中职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择业夯实基础。

一、中职校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现状与微课特点分析

(一)中职服装工艺制作教学现状。中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学中,由于其课程教学涉及范围较广,流程相对复杂,教学难度较大,若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与消化全部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围着教师观看,由于观看位置的关系,只有前排的少数学生能够看清教师的具体操作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些落后的教学手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对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势在必行。(二)微课的特点分析。微课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微课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要素的有效整合,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微课的表现形式以短视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短视频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还可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从实际教学角度出发,微课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能够对某一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有效节约教学时间。

二、微课在中职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效果

(一)拓展服装专业教学资源。当前我国服装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然而,受中职院校教学设备以及教师专业技能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服装专业教学效果始终不如人意。因此,中职院校应建立与校外相关服装企业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研究服装制作工艺教学课程资源。中职校与前景较好的服装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系统化调查、分析不同类型服装制作所需专业设备以及相应的制作工艺技术标准等,并与服装企业专业人才共同研究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深入挖掘视频素材。详细来讲,教师根据服装制作工艺的具体流程,将微课视频拍摄脚本划分为教学模块,视频内容必须全面覆盖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另外,视频拍摄设计也要计划全面,尤其需要微课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合,微课设计要在有限的视频时间内全面突出教学重点,视频素材也要尽量通俗易懂,视频时间以5~10分钟为宜。[1](二)微课内容的调整、优化。对于以往的服装制作工艺教学,微课具有短小精炼、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灵活等特点。其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在实现微课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将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化、统筹化的分类,将其合理的划分为不同教学模块,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微课专业教学,推动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三)微课空间课程建设。信息技术通过微课这一载体,为广大中职师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与互动机会。另外,教师还可借助世界大学城教学网络云平台,创设微课教学空间,并在其中上传微教案及微课视频,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开展自主性学习。同时,教师还可在微课空间中,增加相应的互动交流模块,拓展师生互动空间,师生可就服装制作工艺专业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另外还要建立微课考核机制,通过定期的考核审查,以便根据教学实情不断调整、优化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方案,为中职学生建立科学地学习规划。

三、实际案例分析

微课在中职服装制作工艺教学中的应用阶段,例如在开袋工艺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微课向学生直观呈现不同类型服装的具体开袋工艺,让学生互动讨论、分析不同制衣工艺间的异同点,讨论结束后总结、归纳不同类型服装开袋工艺的特点,如此不仅能够拓展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巩固课程重点,以便提升后续复习效率,深化所学知识。除了在开袋工艺教学中的应用,微课还可应用于衣领的制作工艺中,衣领制作工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服装品质与整体效果。尽管教师在教学中会进行演示教学,但是仅通过一次课堂演示观摩学生是无法完全掌握衣领制作工艺的,而通过微课的重复观看以及反复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衣领的制作技巧,达到熟能生巧的学习效果。另外,“两袖吃势均匀”同样是服装制作工艺学生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这部分重、难点,制作成微课课件,让学生通过视频演示和观察,全面掌握这部分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要点,反复模仿,深度理解。同时教师还可在制作微课中配以相应的文字,便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准确地领会制作技巧。[2]

四、结束语

现阶段中职服装制作工艺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固有问题,而微课在服装制作工艺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有效地改观这一局面。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微课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适时、适量、适度的引入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方式,实施细节化教学,以点带面。让学生一目了然的观看、了解、掌握服装制作工艺知识和技能要点,从而提升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坤平.探索微课在中职服装制作工艺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10):156.

工艺课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课程开发;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选修课程

在中职选修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农林副产品加工课程资源开发按照基础操作模块、特色产品生产工艺模块、技能操作实训模块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基础知识单元化、工艺过程系列化、实践操作实用化的特色。

一、必要性分析

在浙江省中职选修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开发基于地方资源特色和区位特点,对建设特色学科、促进实用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对科学提升农林业经济效益、节约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

1.提升农林资源开发水平的需要

在报告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地理环境优越,农林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农林副产品加工要在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的同时,利用森林资源的废弃物、剩余物,如树皮、草根、果壳、花卉、叶片、锯屑等,提升产品附加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开发就是瞄准这一迫切需求,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把合理利用当地农林资源的实用技术传授给学生,既让学生掌握致富的方法,又使得资源与环境得到保护。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开发对于优质高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重大意义。

2.提高农林副产品加工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从相关调查看到:在林区散乱分布着家庭作坊式农林副产品加工企业,有的从业人员严重缺乏生产加工基本常识,主要凭经验进行土法操作;管理者对加工工艺知识的了解大都比较肤浅,对降低成本、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增加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策略。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开发对培养农林产品加工实用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3.建设特色专业的需要

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开发对密切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前景,以开发特色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带动职业办学特色的形成,放大职业教育品牌效应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课程开发过程

1.准备工作

(1)设定开课对象。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面向中职在校生或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在课程试验磨合阶段,可作为涉农专业纳入选修课弹性学分管理学制,也可以作为非涉农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或科普特色课程,还可以作为社会从业人员短期培训内容。在课程定型推广阶段,可以与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加工等课程进行整合,成为一个独立的农林副产品加工特色专业。

(2)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农林副产品加工的基本单元操作和具体产品的加工工艺,让学生学会利用林产加工的剩余物制造产品的技术和思维,为建设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多贡献。

(3)规划知识和操作技能结构。根据农林副产品加工生产的实际知识技能需要,研究制定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知识与技能结构框架,按照基础操作模块、特色产品工艺模块、技能操作实训模块进行分类,明确相关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与地位。

2.编写教材

教材按照基础操作模块、特色产品工艺模块、技能操作实训模块三大块编排。基础操作模块汇集了农林副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机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对比较复杂的原理和工艺计算进行了删减处理。特色产品工艺模块涉及各种具体农林副产品加工的工艺过程,对涉及比较复杂工艺计算或化学化工过程的部分进行了删减或仅进行粗略介绍,目的是使本教材符合中职学生的基础及基本的教学要求。技能操作实训模块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并结合学校校内外实习条件拟定内容。

(1)基础操作模块。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对教学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与归纳,按照共性的知识要素进行单元化编排。例如离心泵、容积泵、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和真空泵等,都依据其“传质”特性归入到“流体输送”单元中。这样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共性、对照不同点集中讲解,从而提高授课效率。基础操作模块包括流体流动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热力过程、机械过程、新技术单元操作等基础知识。

(2)特色产品工艺模块。对教材中涉及的生产工艺过程,按照类别进行合理编排,形成了科学的系列。例如人造板的生产工艺中就以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等整合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样编排是为了便于学生比较类似生产工艺的异同,并且理解这些不同之处对生产的重要性。系列化的工艺过程编排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拓展认知、培养比较和分析思维能力等均有显著功效。特色产品工艺模块包括:造纸、人造板、热解产品、水解产品、树脂深加工、栲胶、精油等实用专题内容。

(3)技能操作实训模块。在造纸、制板、木醋液、木焦油、明子干馏、木煤气、生物柴油、木炭、活性炭、酒精、酵母、糠醛、木糖醇、松香、松节油等生产实践项目里,设计了对应农林副产品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离心泵、容积式泵、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真空泵、过滤机、换热器、板式塔、文氏管吸收器、填料塔、混合澄清槽、离心萃取机、干燥器、液化设备、冷冻机、离心机、搅拌器等机械的操作训练,涉及设备电器电路连接、设备安装调试、设备的操作、工艺参数及生产操作弹性控制、设备维护与检修、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指标检测、污染控制与后处理等的实用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教学实践

1.选修课

在教学资料及教学计划编写基本完成之后,利用每周四上午的两节选修课实施教学。略过基础模块,直接选取专业模块中的实用技术进行单元化的教学,即一课时就完成一项实用技术的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较短暂的教学周期取得实质性教学进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还可以检验教材编写的内容,对教学形式进行探索。

2.教学观摩研讨

课题组通过教学研讨课,在全校教师面前现场演示教学过程,广泛征集并听取改进意见,促进了相关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研讨课的沟通,课题组获得了学校机电组的大力帮助。机电组在教学内容上与本课程基础模块有衔接,为我们提供了教具和技能操作教学方面的帮助,使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开发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得以纵深发展。

3.合班专题讲座

由于学校大力支持特色专业的建设,现已形成不定期合班专题讲座制度。不定期合班专题讲座主要面向非农专业学生,通过专题讲座让他们对农林副产品加工的种类、工艺等有一定了解,激发他们从事农林副产品加工行业的职业热情,为他们将来继续深入学习农林副产品加工方面的知识技能做好铺垫。

4.校内外实践

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校内外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实训条件。通过参观、学生进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农林副产品加工过程形成具体认识,通过通用机械的实践操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绿色产品加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经济头脑以及环保意识。

5.检测与评价

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按照教学进度纳入正常的学期考核,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查或考核,并参照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进行成绩评定。也可在每一个模块结束时进行复习巩固式的技能考查,到学期结束时累计汇总,得出成绩,同时以这些成绩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进行评估。

四、成效

1.填补学科空白

随着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农林副产品加工课程资源和实践经验,在浙江职业教育界尚属先例,在国内也属罕见。在课程实践中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适应性、工艺过程实用性、教学进度与教学周期安排、重点难点过于分散等问题。

2.提升学生职业行动能力

从学生在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学习表现来看,本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专业模块。学生一课时学习一项实用技能,课程内容精彩,且教师采用了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同时,随堂检测、阶段性测试、实训考核等多方面都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单元化的创业小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参与技能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很快得到提升。

3.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对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提高农林产业经济效益和人员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反思

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推广实施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师资队伍做支撑。除了进行上文提到的研讨、观摩等培训方式以外,还应当选派非本专业的教师赴相关高校进行短期培训、下企业蹲点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由校际联合、企业赞助、政府扶植,合力打造农林副产品加工实训基地。这样既方便学生进行实训,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也方便有关教师积累经验、提高指导学生的水平。经过一线教学实践打磨,提炼出了利用形象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参观、实践引导学生对生产过程形成具体认识,通过通用机械的实践操作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绿色产品加工培育学生的职业情感、经济头脑以及环保意识等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要素。这些经验总结对同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工艺课范文篇3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通过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完成铸件工艺设计能力方面的基本训练。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所涉及的课程知识包括铸造工艺、造型材料、铸造设备、工程制图、AutoCAD、三维绘图等知识,是一次综合性工程设计实践课。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由于传统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通常采用试错法进行确定,设计者要凭借经验及理论知识确定较合理的方案、选用铸造工艺参数,故往往需要反复选择方可获得满意的结果。且传统的设计模式不能直观地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进行设计性训练,这造成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较低。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但由于目前工程制图学时的缩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致使学生在三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里有一周的时间是用来识图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进度。

(3)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对型板、砂箱、芯盒等工装进行设计,学生对这些工装的认识往往通过书本得来,即便学生在实习时见过部分工装,但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工装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均未搞清楚。而且课程设计工作量很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别很大,因此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照猫画虎,从而无法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我校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一般集中安排在秋季学期第18~20周,由于此时学生面临着期末考试、考研等,加之师资不足,造成师生及时沟通存在困难,一般在教师集中将任务书发给学生后,有一部分学生就很少到设计室了,当课程设计快要结束时才开始设计,其中不乏抄袭现象,使课程设计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5)传统的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题目都已沿用了很多年,很少与现在的工厂有关,使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脱离了衔接。

3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针对课程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对课程设计流程、内容、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使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作为“三维一体”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流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为了达到培养目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习建立对工艺及装备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抛弃传统的设计题目,选择多个工厂里实际生产的典型零件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实现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衔接。为了防止抄袭现象,学生4~5人一组做同样的零件,但每个学生的设计参数不同。为了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对传统的铸造课程设计流程进行了改革。新的课程设计流程中增加了AutoCAD、三维绘图、计算机模拟等,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的设计性训练能够直观地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2为大学生采用Pro/E软件完成的铸件三维设计。

(2)课程设计与大学生竞赛相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大学实践教学的根本真谛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一种思维品质和习惯[3-4]。学科竞赛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整个竞赛从组织队员开始,就是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甚至是“梦想”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多年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组合与判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实验基本技能、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学科竞赛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成为了学业的一部分。兰州理工大学在实践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例如创新学分实施办法中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获得1个创新学分;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的同学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竞赛作品可以替代课程设计等。在一系列制度的支持下,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竞赛,通过校内竞赛选拔推荐参加部级竞赛的人员。通过参加铸造工艺大赛,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2009-2014年,我校学生连续六年参加了“永冠杯”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同时通过竞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动手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参加全国铸造工艺大赛的是学生,但同时比的是创意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企业工程师、研究人员作为竞赛评委,这些都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压力,促使教师对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规范化管理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在课程管理方面,我们通过任务书明确了以下时间点:开题,中期检查,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各个阶段的内容,并能合理安排时间。开题时要让学生知道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及意义。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纸质及电子资源,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充分了解铸件的结构特点;中期检查主要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课程设计答辩环节是对整个铸造工艺设计进行的总结。通过答辩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根据课程设计的流程,在开题、中期检查以及课程设计答辩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考核。开题占整个课程设计考核的10%;中期检查占70%,包括以下内容:合理选定铸造工艺参数,占15%;浇冒口等的设计,占25%;工艺图、型板图、合箱图的绘制,占30%;课程设计答辩占20%。

4结语

工艺课范文篇4

建立高职院校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素养职业技能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是否会在未来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整的应用到工作中,教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想顺利进行教学改革,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们首先要在心中塑造新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教学主要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实地操作能力,因此,实训是课堂改革的主要对象,教师应当以培养专业技师为目标培养学生,结合职业岗位里典型的工作项目,设计一套全新完整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课程开发。社会上职业岗位群体对于学生的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以新型教学理念开发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为基石、操作能力为主要任务、道德素养为目标的模式制定课程开发计划。第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型教学模式里教师在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章节与课时、理论与实践的搭配,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教学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以教材中的知识为例,在讲解射吸式气焊枪的射吸原理时,第二节课便可以安排实训进行现场实践操作,将第一节课学到的理论知识立刻运用于实践课堂里,及时为学生垫下理论基础,并且锻炼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只有充分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学会自学,不仅为学生起到主导作用,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例如,在讲解手弧焊直线运条的基本方法的实训现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其他运条方式,分别练习锯齿形、圆圈形、月芽形等焊接工艺,起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作用,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焊接工艺理论知识,加深对其的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了质的飞跃。第三,思维与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课堂里,重视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运用思维通过现象观察其本质,引领学生学习观察目的与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手弧焊实训课堂里,教师给学生布置运用由慢到快三种不同的速度的方法进行手弧焊,首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已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产生的现象:焊缝过窄,速度过快,会产生未焊透的现象,焊缝过宽,速度过慢,容易烧穿部件,只有中速才使焊缝接近标准的理想状态。期间也经常会产生掉地的焊条被踩掉药皮,要求学生重新将他们捡起焊接,施工中会有飞溅大增的现象,因此明显产生了焊缝氧化现象,这时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通过仔细观察体会,结合实际实验现象,学生们懂得了掌握焊接速度的方法,也因此探索出,损失药皮的焊条缺少稳弧剂,焊接时电弧不稳定、飞溅也很多造成焊缝成型不美观,也因为缺少药皮中的造渣剂、造气剂,所以焊缝得不到保护,导致氧化严重。学生经过思维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自学,对电弧焊理论知识以及现象掌握牢固,由此在今后深层次学习或者工作中便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实训课堂的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焊接工艺已经逐步走向信息化发展趋势,各类新型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焊接机器人、气体保护自动焊和数控切割等等,这些技术在焊接工作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课程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程改革的立场上重视教师培养方法的创新,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拓展空间。高职焊接工艺教材里介绍了各种焊接工艺种类,为了让学生全方位理解焊机构造、掌握焊接工艺技能,教师可以教学生学会应用万用表的电压法和电阻法,来检查、修复电焊机。在实训课堂里,让学生自学设计提前送气,滞后断的电路和一个转换开关,改制了一台手弧-氩弧焊两用机,通过检修、自我调整,这样的教学过程良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加强了对手弧-氩弧焊两用机的操作熟练度,并对电路分析、电路改制和电路检修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对焊机的性能、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很大的提升。为了提高面向社会的就业人才的语言交流、专业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等,加强就业者的电焊工艺职业技能基础,扩大就业市场,本文对于高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课程改革进行一系列实践与探索,从教学理论中联系实践,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提出笔者自己对焊接工艺的改革思路与方法。通过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拓展空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焊接工艺课程改革也不会止步不前,并且会继续在相关方面为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李娜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月华.高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工业技术,2017(03):17.

[2]张梅,张恒华,卫品官,杨弋涛.强化工科生综合能力——案例教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5-26.

[3]易大伟,田爱芬,张菊梅,孙万昌,师玉璞.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241-242.

[4]张丽红,张发.高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3(30):149.

工艺课范文篇5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十分复杂,要想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就需要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质是引进人才。换言之,企业市场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竞争。因此,作为一线培养技能人才的院校而言,有必要结合市场需求,加强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为企业发展输送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就目前院校机械加工工艺教学现状而言,在众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造成机械加工工艺教学难以培养出大量应用型人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题,在阐述机械加工工艺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从建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模块设计及组织实施过程、课程考核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希望为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一体化教学相关内容概述

所谓“一体化教学”,参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中的相关说明,可以总结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概念,主要是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终极目标,借助典型工作任务,突出学生主体与中心地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与内容,按照工作步骤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1]。《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颁发之后,全国各地技工院校开始了相关探索,并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下,进行了实践。在众多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部分课程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摒弃了传统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学方法,完成了以职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关融合的转变[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理实一体化”教学朝向深度方向发展,仅仅存在一些简单课程教学中,在众多教学计划中,大部分课程尚未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课程便是当中尚未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突出代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3]。

2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机械加工工艺作为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程,然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现实要求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促使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无法真正意义上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4]。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进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满足不了众多需求,在企业、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要求的情况吓,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有必要进行创新。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一介绍。2.1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现如今,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由本科院校教材内容缩减编制。然而在内容方面,本科院校教材更加侧重理论与逻辑推理。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内容在大量删减之后,教材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在面对教材时,难以将其连贯起来,个人自主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在内容上,选择的案例图片,也是过时的图片,更为主要的是图片中的零部件呈现方式,主要是以二维方式展示[5]。然而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较为薄弱,面对这样的教材,自然会表现出盲目一面,难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机械加工人才。除此之外,我国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在教材案例过于陈旧的情况下,造成教师教学不符合当前学生学习需求[6]。与此同时,企业当前对毕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希望与学校实现无缝对接,也就是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就业时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以此减少企业培训费用[7]。2.2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深入人心的今天,部分教师,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存折,对参与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抵触,依旧按照个人意愿,实施纯理论教学,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讲台下认真听讲的教师个人表演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全班学生个性化需求[8]。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授课时,往往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照搬讲解,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开展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中,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一来,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效果势必欠佳。2.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尚未有机统一。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理论教学主要以概念、原理讲解为主,在课堂授课时,单纯进行理论讲学,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课堂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生自然而然不愿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另外,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所安排的技能训练,仅是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及工装设计[9]。由于学生在之前的理论知识学习时,兴趣低下,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影响到后续的技能训练。换言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相应的技能训练也仅能在纸面上完成,尚未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落实到实物生产加工中去[10]。这样一来,将难以真正意义上发挥技能训练的作用,这对培养新时代企业所需的多元化、技能应用人才极为不利。

3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众多问题,在企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对机械加工工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学与企业需求出现了巨大矛盾。为保证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需要积极开展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与教师资源,促进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发展。3.1制定课程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教学大纲的制定,需要结合企业用工的实际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深入调查与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体化教学大纲的合理性,并且在制定完成之后,需结合实际实施情况,进行适当修正。鉴于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为企业输送大量人才,并注重校企无缝对接。基于此,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对象应为即将进入企业实现的学生,模块课程时间设计为五周为一个周期的模块一体化学习任务。关于模块内容的选择,通常以企业实际产品为蓝本,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模块任务,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在课堂上完成模块内相关产品的设计、工艺、加工、装配以及检验工作[11]。值得注意的是机械加工工艺教师在具体的授课时,需结合企业产品的具体零件,结合机械加工工艺,有效传输工艺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12]。3.2课程一体化模块设计及组织实施过程。院校需在开展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进行必要的企业调研工作,具体调查学生实习企业产品类型及生产情况,并收集相关信息,并涮选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的产品。根据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课程大纲要求,可将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分为产品三维及工程图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过程设计、零件加工及产品装配四个项目。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教师需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平均分组学习,每一组设立一个小组长,主要责任是负责小组内任务的分配与协调工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套产品:①在项目一中,“理实一体化”教师需根据项目的具体任务,有针对性讲解机械加工工艺相关的知识点及与之相应的软件使用方法。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设计、装配等工作,并且需要借助现代先进虚拟装置完成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任务,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系统训练巩固机械加工理论知识,并有效提升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②在项目二中,“理实一体化”教师需结合项目中的零件加工工艺,详细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解之后,结合理论知识,完成项目机械加工工的编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编制过程中,教师需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避免学生出现错误,以此有效提升编制效率。③在项目三中,学生主要任务就是结合编制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进行具体的机床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护整个车间的安全,即时刻关注机床运行状况,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解决问题,或者是采取有效措施,例如疏散学生,保证学生安全,为学生的机械加工技能训练奠定基础。然而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安全工作中,除了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之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操作意识,规范学生实践操作行为。④在项目四中,学生需在教师布置具体任务的情况下,结合项目装配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装配与修调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装配环节中,学生需要亲身参与到装配工作中,避免实践训练形式化,以此充分发挥技能训练的既有作用。针对上述一体化模块设计思路,技工院校需为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配置一间专用教室。关于专用教室,需具备两项功能,分别是理论教学功能与技能训练功能。因此,专用教室除了配备多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之外,还需配备具备完成各种机械加工的设备。根据具体的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配置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室,包括:数控铣/加工中心、装配平台、数控车床、普通车床以及讲台等。3.3设计课程考核过程为加强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性管理,有效提升学生机械加工工艺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程考核中,需增加技能训练考核比重,并且需要结合机械加工工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通常情况下,采用过程考核与卷面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项目确定之后,由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之后教师结合每组完成的整体情况,对产品进行综合等级评定。产品综合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分组进行互评,将互评成绩计算出平均成绩,将其作为总成绩的30%;二是“理实一体化”教师评定成绩,这部分的成绩,占据更大的比重,即产品综合评定的70%。关于过程成绩与卷面成绩的比重划分,过程考核与卷面成绩分别占据总成绩的70%、30%。3.4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分析。在实际机械加工工艺教学中,教师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所培养出的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兴趣与专业能力与机械加工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所进行的机械加工理论教学,仅仅存在课堂中,并且过于注重机械加工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实践技能训练与教学在实训车间开展,教师仅是单纯讲解机械加工操作,没有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解读,造成学生对理论理解不够透彻,长期以往,形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反馈知识链体系。机械加工工艺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旦分开,在不同的时空中完成,将会导致理论教学脱离实践训练,这样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理论课游离技能实践之外,实践操作无法得到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机械加工工艺课堂中的应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直接影响到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效果。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现实需求,以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活动过程为组织教学的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机械加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系统的技能实践训练,巩固理论知识,并切实提升实践能力,为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奠定基础。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能够让学生体验整个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实习或者是学习期间,完成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结语

工艺课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学校;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教师也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关注市场发展形式,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提出的招聘要求。在此基础上,为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技术应用水平。文章以高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为例,首先指出了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就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优化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高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配套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不足。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大三期间就要开始进行实习,因此真正能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学习的时间只有2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较多。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包括英语、政治等通用学科。为了确保这些规定课程都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高职学校不得不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因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随着专业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也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例如,“机械制图”与“机械加工工艺”是具有密切关系的两门课程,如果学生“机械制图”知识不扎实,就会导致对机械零件的图形理解和空间想象出行偏差,最终也会影响到机械加工产品的精度。(二)教学方法略显单一。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由于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具有较高的兴趣,都想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制作出机械成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沿用高中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并且能够动手练习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不注重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通过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直观的掌握机械加工与制作的技术要求,实际的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三)教学基础设施匮乏。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机械加工工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有很强的依赖性。例如,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方面要提供更多的实习场所,并且要新采购一些加工机床等。如果学校方面没有提供资金支持,也会因为教学基础设施不足,而导致机械加工工艺的实践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二、高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特点

从教师角度来说,只有深刻把握课程特点,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高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突出特点包括三方面:其一是理论内容繁琐,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机械加工的理论知识是今后进行更加深入学习的必要前提;其二是实践要求严格,学生只有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在求职应聘中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其三是知识的综合性强,学生要想熟练掌握和运用机械加工技术,提高专业水平,除了要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外,其他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学科的知识也要掌握。

三、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针对本课程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特点及相关专业基础课开设不足的问题,可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由系部及各教研室组织,各课程任课教师讨论,将重复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对各课程课时进行合理的压缩。对其余知识点应确定主次关系及难易程度,引导学生将简单知识点作为自学内容,较难的知识点作重点讲解,在本课程的讲解中还应增加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实例,并对各实例安排不同的工艺方案,由学生讨论各方案的特点及优劣。(二)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以往的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影响后期教学效率,因此花费过多的时间用来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真正独立进行专业实践的机会较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平衡分配。例如,学生在本学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由于专业基础薄弱,可以适当增加理论课程的比例;而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可以更多的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另外,为了确保实践课程能够得到顺利开展,高职院校也要做好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例如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车床,这也需要学校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三)创新教学方法。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及灵活性,应结合生产实践相结合展开各部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学习毛坯的类型及生产等内容时,因各职业院校缺乏相应的设备,可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了解生产过程及生产特点;在学习工序、工步、走刀等易混淆概念时,可借助学校现有的加工设备进行实际加工教学,在加工过程中对这些概念进行讲解并进行区分;在学习产品装配工艺时,可通过观看录像的方式,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各类部件组装等工艺内容。通过综合运用新型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又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基本原则,致力于提升本校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教师应当结合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特点,客观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敏莉.基于过程方法的高职“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过程的构建与实施[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23-126.

工艺课范文篇7

关键词:工程认证;精细化工;教学改革;实践能力;教学理念

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历程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立高校工程专业与社会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双赢机制,规范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实现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1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逐渐在全国相关高校中得到了重视和积极开展。2013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在韩国召开,大会表决通过中国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旨在建立共同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截至2013年8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已对我国高校的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之后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分别受理了137个专业的2014年认证申请(其中105个专业通过认证)、156个专业的2015年认证申请和200个专业的2016年认证申请,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得到了长足而显著的提高,其质量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可喜的是,2016年6月,《华盛顿协议》全票通过中国科协代表我国由《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转正,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实质等效,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实现了国际化互认。

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我校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华侨大学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心脏地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企业人才市场输送合格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列为我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之一,校领导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福建省沿海四大石化基地和重大项目的加速推进,带动了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等配套开发,石化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化工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大[1]。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工工程师,我校化工学院积极申请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2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正式受理了我校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这是我校第一个被受理的工科专业,得到了校、院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系教师及其他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基于产出的教育评价,满足华盛顿协议互认要求。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2,3]。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规范教学活动,树立教学标准意识,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顺利通过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众所周知,《精细化工工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该课程具有工程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基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开展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认识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5]。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过程中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同时从教学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入手,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符合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精细化工工艺是一门实践和理论并重的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精细化工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精细化学品开发、设计及合成的实验与实践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一定要特别注重和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的调查,工业界认为高校培养工程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通用能力评价高,工程能力培养不足;传统优势明显,紧跟时代需求不足;工业界参与深度和规范化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精细化工工艺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邀请精细化工相关企业高级工程师走入课堂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将来所要从事的精细化工行业中的实践应用。

2.搭建校内精细化工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阵地,校内可以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以及本科生课外科创活动平台等举措,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细化学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3.设立精细化学品制作工坊。根据精细化工工艺课程需求开设特色实验室,对课程中所学主要精细化学品种类及其典型产品的制备工艺开展实验,比如手工肥皂、洗涤剂和胶黏剂等常规精细化学品的制作。与此同时,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充分调动学生对精细化工工艺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手工肥皂制作过程中设计透明多彩的新型多功能肥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精细化工工艺这门专业主干课程。另外,精细化工工艺特色实验室在全校范围内也可以共享实验资源和设备,这不仅可以增加学校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而且可以显著提高精细化工专业的知名度,大大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4.建立多元化考核标准。传统工科教学的突出问题是理论知识学习比重远大于工程能力培养比重,这是单一笔试考核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中所要求的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在精细化工工艺课程学习过程中参加课外精细化工实践平台和精细化学品制作工坊等活动的表现形成可量化的考核标准,与传统考核标准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标准。

(二)教师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基于OBE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认证将推动工科教学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由“内容为本型”转向“学生为本型”。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彻底摈弃传统的“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而是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种规范、团队、持续改进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行为及活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而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为工业界输送合格的化工工程师人才。

1.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规范和细化教学大纲及内容。《精细化工工艺》是一门介绍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原理与工艺的专业课程,其课程知识体系非常零散且庞大,规范地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实现预期学习结果至关重要。精细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设计新型精细化工产品;二是让学生运用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理论,根据精细化学品的功能特点及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有机合成单元反应实验方案;三是让学生熟悉与精细化工行业相关的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发展现状和趋势,能识别、分析精细化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深刻理解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上课程目标分别对应于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应达到的十二条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和“工程与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在对学生学习结果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通过细化教学大纲来规范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进度,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

2.整合教学资源,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学生而言,在开设《精细化工工艺》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和《高分子化工工艺》等相关课程。过去,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复,比如有机合成反应基础知识的介绍,学生对此也提出了意见和看法。OBE工程教育模式客观上要求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明确不同课程对达成毕业要求指标点(预期学习结果)的贡献及程度。这就需要各专业教师之间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内容,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3.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及反馈机制,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毕业生评价体系,为学校更好地培养工程人才提供重要依据。显而易见,毕业生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紧密相关,只有建立后者的跟踪调查及反馈机制,才能保障前者的水平。除了校院两级对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外,教师一方面于课程教学结束后在所授班级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进度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对所提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提供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针对从事精细化工行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灵活运用现代通讯及联络工具、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关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精细化工工艺课程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对该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的调查,另外还可以展开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所需精细化工工程人才知识架构要求的调研。授课教师对以上信息收集整理后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反馈整改意见,并在下一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促进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甘林火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甘林火.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5,43(5):220-221.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27-37.

[3]赵卫红,王彦斌.基于“OBE”理念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建设[J].亚太教育,2015,(7):85.

工艺课范文篇8

【关键词】微课;特殊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应用研究

服装的设计和工艺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听障学生行为能力的关键技能。应支持专业教育,为残疾孩子发展创造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创新。微课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载体,通过引入视频、音频和字幕,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源保证,并大力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特殊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微课可以更加直观地教会学生如何在创新的教育空间中进行更好的设计,并获得基本的设计技能。在特殊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进行微课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特教课堂引入微课的重要意义

微课是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微课教育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提高服装设计的教育效率。微课以一种短视频或图像的方式提供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知识带入生活,分解重要的知识点,它是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双重过程,可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1微课教育能够增强教育成效

在训练形式上,微课将常规课堂由不可逆的线性教与学模式转变为可重复的循环训练与学习模式。在我国实施微课教学的学校还相对较少,因此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除了学习信息培训材料的应用[1],教师提高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很重要。对学生来说,微课可以促进自主和个体学习技能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观看视频教程来填补空白知识。

1.2微课是实现无障碍教学的需要

微课在无障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无障碍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便利和新的机会。一方面,视频教程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简明抽象的概念可视化[2]。另一方面,视频教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它们可以带有字幕,帮助听障学生理解教师表达的意思。因此,在特殊教育课堂上应用微课教学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微课是实现“生本”教育的需要

经过认真地准备,学生具有上课自主权。使用微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快速记住重要知识点,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积极的互动,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理论教学的过程。实践课程中,教师倾向于根据扎实的理论课程内容,让学生着重于观看练习演示,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一些学习内容需要较长的过程,因此学生在练习时可能会忘记一些内容。微课学习资源可用于帮助学生在教室中自主学习并自主完成课后练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发现和填补知识空白,还可以加强和巩固知识基础。

2特殊教育中微课的应用分析

2.1对于微课的认识不足

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特殊学校管理人员与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意识到微课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一些职业学校缺乏信息设备和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师将教材作为全部的教育形式[3],为了使听障学生获得与普通学生相同的教育水平,学生需要以多种方式学习,信息条件的发展需要得到听障学生的认可。

2.2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内容极其丰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微课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能够将自己的服装技术知识融入到微课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各个环节。但是由于我国管理教育的责任分工暂不明确,创建系统化的管理机构重要性尚且不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机能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有大多数的院校还未有信息管理设备或措施,学校管理制度的漏洞对微课教学的全面实施造成了阻碍。

2.3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资源不足

微课教学是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知识传播工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资源的缺乏对微课的实施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很多特殊教育院校并没有设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与多媒体设备教育信息库,所以特殊教育院校的信息资源匮乏使全面实施微课教学的教育计划更加遥不可及,在线学习资源将成为听障学生的天书。特殊教育网络培训平台建设不足,有的学校有信息硬件,但没有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影响了教育共享。

3听障学生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教改措施

要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听障学生设定教育目标,以便他们可以展示自己在服装领域的技能,最重要的便是以听障学生学习特点为起点,深入服装设计相关课程的学习。

3.1增强微课教学的丰富性

在我国的特殊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时机需求,与学生充分交流必不可少。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同样渴望学习知识,渴望外面的世界,教师在将微课应用于教育时,可以通过信息教材的传递,利用理论主题的训练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完善课程设置和优化课程结构

从目前的课程进度与分布来分析,大多数特殊教育设置专业基础课与实践环节较少,但是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日后学习尤其重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核心是设计,这导致了听障学生就业的“重艺轻技”思想的产生,这也就是特殊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需要做出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增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听障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也必须对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做出改变,比如服装的结构设计过程必须与服装工艺技术的过程紧密衔接,使学生有能力掌握服装纸样设计的精髓,独立参与服装的设计、生产和运营。

3.3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微课教学资源的构建

3.3.1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教材库数据库的构建不仅是促进微课实施的重要前提,更是实施特殊教育全年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建立资源库要从课程与特殊教育领域的现实条件入手,学校必须利用已有的资源来开发能够改进教育内容的网络教育资源。特殊教育为听障学生创建一个具有专业性的材料图书馆,丰富听障学生的世界,使教师的教育活动更有意义。3.3.2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充足的教师应利用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特殊教育服务平台,构建能够进行师生共享的教学平台。教师需要依照学生学习特点等具体分类别创建相应的教育平台。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创建一个教育平台作为语音控制系统,将教育平台转变为一个有利于听障学生学习的视觉系统。

3.4运用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能力的新型模式

情境教育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教学形式,这种教育方法代替了传统上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教学形式。不少研究结果证明,在特殊院校实施情境教育尤为合适。学生对自己的视野收到的内容更加印象深刻,所以观看多媒体设备上传的知识内容的短片等[4],可激发聋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学习服装设计的有关知识。此外,由于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技能相对较差,微课教学从“立体知识”延伸“平面教学”的讲解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快捷地理解接受。例如在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有关教学中,通过展台上的三维演示给出形象的感性认识,在布料包裹人体时实现不同的结构形态和可变性,过程中各种结构线条的特征由三维展开变为平面变换,便于学生理解。

3.5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中,忽视实践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仍然很普遍。在听障学生服装教育实践中,更加需要解决艺术与技术脱节的问题。通过微课的引入和运用,学生能更有效地接受服装设计、材料选择、技术手段和特定产品等方面的知识。现实的教育问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既能减少服装企业对听障学生设计能力的偏见,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与社会适应性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自信心。换句话说,服装设计教育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巧妙结合。

4结语

微课教育是教育形式的重大改革,将微课融入特殊教育,特殊院校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切身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挖掘微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潜力,这就需要从事特殊教育的人员深刻理解到微课教育的重要性,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将微课融入特殊教育实践,以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姗姗,徐瑶.微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的运用与探究[J].职教论坛,2017(20):76-78.

[2]肖博文.微课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5):52-53.

[3]孙晖.微课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辽宁教育,2017(17):60-61.

工艺课范文篇9

关键词:六步四结合;项目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

“六步”是指用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即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内容模块、训练平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六步简称需求、目标、项目、平台、一体化、评价,体现了以课程目标为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课程实施为关键的课程设计逻辑序列,所谓“四结合”即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能力结合,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任务结合,考核评价与职业能力结合,“四结合”是对“六步”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保证“六步”顺利实现的关键和着力点。“六步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又是以项目为载体,与项目教学法相辅相成的,所以“六步四结合”与项目教学法是有利的结合。

1基于“六步四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1.1课程定位。车铣工艺是机械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在对机械制造业机加工岗位进行整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以普通车铣床加工零件为主的职业岗位方向课,是集普通机床操作、机加工工艺、普通机床加工零件和质量检测为一体的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为培养零件加工技术人才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1.2课程目标。1.2.1总体目标。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利用普通车铣床进行加工零件,并能制定一般零件的工艺规程,能为后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为学生能顺利通过技能抽查作好准备,掌握得较好的部分学生能具备复杂零件的加工艺过程的编制能力和现场加工质量问题解决的能力。1.2.2知识目标。(1)了解普通车铣削加工的发展趋势;(2)了解普通车铣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了解金属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4)掌握利用普通车铣床进行零件加工的方法;(5)掌握零件质量检测的方法;(6)理解零件加工艺设计规程。1.2.3技能目标。(1)能合理操作普通车铣铣床和利用普通车铣床进行零件加工;(2)能利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量具检测零件的质量;(3)能合理编制一般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4)能解决生产现场一般技术问题。1.2.4职业素养。(1)养成团队合作和良好沟通习惯,能及时吸收、总结团队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2)养成产品加工质量和严格遵守现场管理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安全和成本意识;(4)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勤奋苦干的良好作风。1.3内容模块。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很好地整合,并选用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关的实例作为项目的载体,其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1.4训练平台。我院机电工程系的普通机床进行零件加工的实训基地是按照企业加工车间规模建立的,拥有60台普通车铣床及相关的工量具,能容纳3~5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实操作训练,在实训基地的一角建有两间多媒体教室,教室内各有2个存放大量资料的资料柜。为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更好地完成职业能力训练,学院机电工程系与1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训条件。1.5教学过程。每个教学任务都是按工作过程组织的,以企业实例作为教学载体,将课程设计成教、学、做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教学设计如表2。1.6考核设计。车铣工艺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此设计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其课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考核20%和项目考核80%,学习态度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10%;项目考核包括理论知识20%、零件加工的40%、安全操作15%、6S管理5%,期终计算平均值为总考核得分。

2效果分析

“六步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以课程教学设计为抓手,按照能力目标进行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的大转变。从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向“学生学得如何”转变。高职的车铣工艺课程以“六步四结合”+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的符合度,最大限度缩短了“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更佳状态,此教学模式也为其他课堂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的、有实质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44-44.

[2]李久昌.“六步四结合”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3):46-54.

[3]王凤娟.《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5-69.

工艺课范文篇10

自*年从旅游饭店调到学校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后,即热爱本职业工作。当时学校的各种福利待遇均低于旅游饭店,同来的6名专业老师都先后离去,只有他一个安贫乐教。

为做好老师工作不断接受培训和不懈自学,先后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营养师培训班学习营养配餐与饮食卫生课程,要人民大学经贸系食品专业班进修食品化学和食品原料课程。近年来又多次接受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北京劳动与保障局举办的各种职业鉴定培训。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近60岁的年龄自学电脑知识,从电脑盲到能使用电脑处理文字、制作课件进行教学。

二、主要工作业绩

200*年5月主编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西式烹调师》、《西式烹调技师、高级技师》,由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劳动社会保障部优秀教材奖。

200*年8月主编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西餐工艺》一书,并制作了配套多媒体教材,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评为联合大学精品教材。

*年开发并主编了由劳动社会保障组织开发的《西式烹调师》、《西式烹调技师、高级技师》,职业鉴定的国家理论题库和实操题库。在全国西式烹调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使用。

200*年与其他老师合作,制作了西餐工艺课程网页,其中西餐原料知识网页已挂在联合大学校园网上。

200**年主讲的西餐工艺课程被评为联大精品课程。

200*年又制作了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和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课件。

西餐工艺课程主要突出了职业化特色,在实训教学中力求使教学环境、气氛与星级饭店的工作环境相接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进入社训教室,必须穿职业工作服,戴工作帽,必须、遵守实训课程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完全以一个“职工”的身份进入工作岗位,其实际操作程序完全按照星级饭店厨房规则进行。使学生一进入实训教室就感觉进入了职业岗位状态,体验着“现场第一线”的工作氛围,这种“工位性”体验,加强了学生的“岗位责任”,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意将实践教学任务以学生相互协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以便学生更多的体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工作安排和组织协调,增强学生的职业群体意识。

由于郭亚东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职业化特色,烹饪与餐饮管理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200*级学生田峻,在200*年毕业前独自一人赴广州,参加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五届烹饪大赛,西餐专业首次大赛中,在海内外高手如云的情况下,他是唯一的在校学生,也是年纪最青、资历最浅的小选手,却能临场不乱,发挥出色,摘取了金牌第一名的桂冠,并被授予国家技术能手称号,暴出了冷门。其他学生也全部通过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其中,100%的获得中级技术等级资格证书,80%的获得高级技术证书,历届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由于复种突出职业化特色,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西餐工艺课的兴趣,在毕业选择职业中有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从事西餐工作。这些学生在星级饭店和社会餐饮企业中起到了技术骨干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