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4:43:12

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范文篇1

同志们:

在这新春佳节渐趋临近、全市各项工作非常繁忙之际,今天我和三元、国根、生根、建清、文广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就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构建工作到**来进行专题调研,这是继洛市、袁渡专题调研之后的第三次调研,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都讲得很好,在认识上有高度,对于具体操作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建议,听了以后很有触动、很有感悟。特别是我们还一起参观了港下村农民捐资修建的通村公路,这种农民自己动员、集体参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做法很好,值得总结推广。

下面,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我再谈几点看法。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指南。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真正见成效、有实效,必须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从大家的发言尤其是乡镇同志的发言来看,应该说,大家的思想认识有高度,形成了共识,而且对具体操作程序的把握,尤其是对具体原则的把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提升。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其内涵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政府拿多少钱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也不仅仅在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的简单退出,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减轻农民负担,其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至少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速阳光财政公共化进程。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甚至有一段时间还在加剧,差距越拉越大,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这种状况必将逐步改变,国家必然将拿出更多的财力用于扶持“三农”发展。对此,我们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切实认识到,今后的阳光财政将更多地体现为农民财政,国家财税增量部分理应也必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对此,我们唯有早认识、早行动,农民才能早受益,农村才能早变化,农业才能早发展。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重大课题,而加速农村公益事业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过去常讲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集镇建设,同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能丢弃新农村建设,就集镇建设谈集镇建设,二者必须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当前,要在大力加速集镇建设,提升集镇建设规模和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自来水进村入户等重点工程的推进,真正全面构建起以集镇、城镇为龙头的农村公益事业构架下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大格局。着眼新年新面貌,各乡镇村组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彻底清扫整治,强化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三是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今年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将历史性的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无不与我们始终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有关,无不得益于我们不失时机地制定出台了农村“三院”建设等系列政策举措,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对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已基本具备了退出的各项条件。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斩断伸向农民的黑手,彻底取缔向农民搭车收费的载体,对于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四是有利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是从内在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筹资平均摊派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使群众由原来的“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真正形成群众自愿自觉出资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政府补助、在外成功人士赞助、村民捐助的良性互动机制。它倡导的是一种农村文明新风尚,有利于村风民风的改善,这必将为农村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探索一条长期、长效的新路。

同时,着眼提高全市干部群众对构建农村公益事业新机制、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新认识,要切实强化宣传,形成高度共识,以共识促共为。一是分管领导和具体操作的同志要提高认识。大家要彻底改变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仅是财政奖补农村公益事业的简单、低层次认识,真正彻底从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制度的认识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样我们的工作思路才能清晰,工作举措才能更加体现以民为本。二是乡镇的同志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要提高认识。乡镇干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的直接操作者、实施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镇干部、乡镇书记的认识水平决定着群众的认识水平。为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请建清同志专门组织乡镇负责同志召开一次专门会议,讲

清政策,讲清要求,确保认识到位。三是要提高群众的认识。为了将市委市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请相关部门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发一封告全市农民朋友的信。同时,以“构建农村公益事业新机制,加速农民奔小康”为主题制作一幅新年挂历,免费发送至每家每户,真正让这项工作深入人心。

二、在操作上要把握效度

将共识转化为共为,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资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在操作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奖补资金广覆盖。随着全市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今后市财政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资金将逐年增加,去年安排了1000万元,今年将安排2000-3000万元,2011年就可能达到3000-5000万元,按照这样发展,我们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彻底实现原来税改前每年向农村农民征收2个亿向奖补2亿元的转变。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像农村低保、医保一样,真正让奖补资金覆盖到全市每一个行政村、自然村,让全市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都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在这里,我们基层的同志就是要跟农民讲清楚,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已经启动了,不会停下来,不要担心今后没有,让农民吃个“定心丸”。同时,这里要明确,乡镇集镇建设不在奖补范围之内。至于集镇建设怎么办,至少有两条途径,第一,市委市政府每年将重点扶持若干个集镇建设;第二,市委市政府将搭建一个集镇建设的融资平台。二是涉农资金大整合。当务之急要对全市各自然村近期要做的公益事业和上级各部门每年有哪些专项支农资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区别轻重缓急,对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涉农资金和本级涉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统筹安排,逐步做到涉农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的集中统一。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筹集和管理新模式,使各项资金互相匹配、形成合力,使涉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各项涉农资金的最大效益效用。三是社会各界齐参与。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调动本地在外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发展的热情,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公益事业发展。要引导、鼓励、帮助和支持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的能力,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生活生产条件。

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切实防止三种倾向:一要防止项目审批繁杂化。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坚持宜简不宜繁、放权也放责的原则,相关部门要从宏观上把握好资金的使用去向,不要搞没有必要的调查研究和现场检查,给予乡镇充分的自主权。这既是对乡镇的信任,更是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二要防止资金支持均等化。虽然我们最终要确保全市农村公益事业奖补广覆盖、全受益,但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资金扶持均等化、“撒胡椒面”的现象,要本着“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财力解难题”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用。当前,尤其要将重点放在着力解决边远农村通水泥路和生产生活用水等现实问题上。要根据公益事业的缓急和上级补助资金等具体情况来决定资金的分配,绝不能搞平均分配。三要防止资金来源单一化。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要切实形成政府补助、部门扶助、社会赞助、村组和农民捐助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农村公益资金来源渠道。

三、在实施上要注重广度

公益事业范文篇2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指南。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真正见成效、有实效,必须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从大家的发言尤其是乡镇同志的发言来看,应该说,大家的思想认识有高度,形成了共识,而且对具体操作程序的把握,尤其是对具体原则的把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提升。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其内涵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政府拿多少钱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也不仅仅在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的简单退出,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减轻农民负担,其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至少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速阳光财政公共化进程。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甚至有一段时间还在加剧,差距越拉越大,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这种状况必将逐步改变,国家必然将拿出更多的财力用于扶持“三农”发展。对此,我们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切实认识到,今后的阳光财政将更多地体现为农民财政,国家财税增量部分理应也必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对此,我们唯有早认识、早行动,农民才能早受益,农村才能早变化,农业才能早发展。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重大课题,而加速农村公益事业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过去常讲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集镇建设,同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能丢弃新农村建设,就集镇建设谈集镇建设,二者必须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当前,要在大力加速集镇建设,提升集镇建设规模和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自来水进村入户等重点工程的推进,真正全面构建起以集镇、城镇为龙头的农村公益事业构架下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大格局。着眼新年新面貌,各乡镇村组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彻底清扫整治,强化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三是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今年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将历史性的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无不与我们始终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有关,无不得益于我们不失时机地制定出台了农村“三院”建设等系列政策举措,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对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已基本具备了退出的各项条件。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斩断伸向农民的黑手,彻底取缔向农民搭车收费的载体,对于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四是有利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是从内在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筹资平均摊派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使群众由原来的“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真正形成群众自愿自觉出资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政府补助、在外成功人士赞助、村民捐助的良性互动机制。它倡导的是一种农村文明新风尚,有利于村风民风的改善,这必将为农村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探索一条长期、长效的新路。

同时,着眼提高全市干部群众对构建农村公益事业新机制、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新认识,要切实强化宣传,形成高度共识,以共识促共为。一是分管领导和具体操作的同志要提高认识。大家要彻底改变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仅是财政奖补农村公益事业的简单、低层次认识,真正彻底从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制度的认识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样我们的工作思路才能清晰,工作举措才能更加体现以民为本。二是乡镇的同志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要提高认识。乡镇干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的直接操作者、实施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镇干部、乡镇书记的认识水平决定着群众的认识水平。为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请建清同志专门组织乡镇负责同志召开一次专门会议,讲清政策,讲清要求,确保认识到位。三是要提高群众的认识。为了将市委市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请相关部门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发一封告全市农民朋友的信。同时,以“构建农村公益事业新机制,加速农民奔小康”为主题制作一幅新年挂历,免费发送至每家每户,真正让这项工作深入人心。

二、在操作上要把握效度

将共识转化为共为,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资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在操作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奖补资金广覆盖。随着全市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今后市财政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资金将逐年增加,去年安排了1000万元,今年将安排2000-3000万元,2011年就可能达到3000-5000万元,按照这样发展,我们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彻底实现原来税改前每年向农村农民征收2个亿向奖补2亿元的转变。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像农村低保、医保一样,真正让奖补资金覆盖到全市每一个行政村、自然村,让全市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都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在这里,我们基层的同志就是要跟农民讲清楚,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已经启动了,不会停下来,不要担心今后没有,让农民吃个“定心丸”。同时,这里要明确,乡镇集镇建设不在奖补范围之内。至于集镇建设怎么办,至少有两条途径,第一,市委市政府每年将重点扶持若干个集镇建设;第二,市委市政府将搭建一个集镇建设的融资平台。二是涉农资金大整合。当务之急要对全市各自然村近期要做的公益事业和上级各部门每年有哪些专项支农资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区别轻重缓急,对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涉农资金和本级涉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统筹安排,逐步做到涉农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的集中统一。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筹集和管理新模式,使各项资金互相匹配、形成合力,使涉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各项涉农资金的最大效益效用。三是社会各界齐参与。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调动本地在外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发展的热情,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公益事业发展。要引导、鼓励、帮助和支持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的能力,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生活生产条件。

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切实防止三种倾向:一要防止项目审批繁杂化。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坚持宜简不宜繁、放权也放责的原则,相关部门要从宏观上把握好资金的使用去向,不要搞没有必要的调查研究和现场检查,给予乡镇充分的自主权。这既是对乡镇的信任,更是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二要防止资金支持均等化。虽然我们最终要确保全市农村公益事业奖补广覆盖、全受益,但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资金扶持均等化、“撒胡椒面”的现象,要本着“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财力解难题”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用。当前,尤其要将重点放在着力解决边远农村通水泥路和生产生活用水等现实问题上。要根据公益事业的缓急和上级补助资金等具体情况来决定资金的分配,绝不能搞平均分配。三要防止资金来源单一化。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要切实形成政府补助、部门扶助、社会赞助、村组和农民捐助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农村公益资金来源渠道。

三、在实施上要注重广度

公益事业范文篇3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委市政府有关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有关要求,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和《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是指中央、省、市补助我市以及市本级财政安排的,用于支持乡镇、街道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工作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财政部门负责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分配、审核拨付、使用监督、预算绩效管理,并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负责。乡镇、街道对项目组织招标、实施、质量管理、决算审计等工作负责。

第四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和使用采用先建后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有关事项,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第二章资金使用范围

第五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补助各乡镇(街道)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

第六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出用于对农民通过民主程序议定的农村公益建设项目给予奖补,不得用于单位基本支出、修建楼堂馆所、偿还债务及其他与农村公益事业无关的支出。

第三章资金测算分配

第七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分配遵循规范、公正、公开的原则,主要采用因素法分配,按照各乡镇(街道)乡村人口情况、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和基础实施现状等因素测算分配,权重分别为70%、20%、10%。

第八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分配适当向市政府部署的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乡镇(街道)倾斜。

第四章预算下达

第九条市本级预算安排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与中央、省、市下达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统筹使用(专项除外),保障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工作顺利开展。

第五章预算执行和监督

第十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财政部门加强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自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

第十二条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督促资金使用单位对照绩效目标做好绩效监控,乡镇(街道)财政所于当年12月中旬前,按照规范要求开展绩效自评,将绩效自评结果上报市财政局,并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市财政局对各乡镇(街道)自评结果进行审核汇总,并对绩效评价结果采取适当方式进行通报。市财政局将在资金分配、竞争立项等工作中加强绩效评价运用,督促乡镇(街道)财政所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第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有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工作中,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省财政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益事业范文篇4

一、当前农村公益性事业资金使用的现状

农村的公益性事业一般是指涉及村民的公有公用和公共利益的事业,它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优抚、救灾救济和扶贫、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性事业主要采取向农民收取“三提五统”来保证运转。“三提五统”加上“两工”的使用及地方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

税费改革后,上述各项资金及用工项目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制度虽然在杜绝涉农乱收费上成效显著,但在开展正常的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上,暴露出可操作性低的突出问题。以旧县镇村为例,该村近三年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约为85.43万元,其中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筹资3次,筹集金额仅为3.9万元,只占资金总额的4.6%。由此可见,当前以农民为主体的筹资筹劳制度不能解决农村公益建设“贫血”的现状,而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才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农村公益性事业资金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投入机制缺乏,投入主体过于单一。目前来看,村级从各级政府部门获取的资金投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上级部门政策性投入和村级的项目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性投入主要以公路、渠道硬化、安全饮水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专项工作经费的形式进行下拔。而项目争取则是指村级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到相关部门争取到的资金。从村近三年的资金使用情况看,该村来自上级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投入为58.78万元,占到资金总额的68.8%,向有关部门争取的资金为21.75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5.46%,上述两项资金合计占到资金总额的94.26%,这说明对村来说,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是该村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的绝对来源。农村公益性事业过度依赖国家投入,而集体、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仅宜昌晟泰公司捐赠1万元,村民自筹3.9万元)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承担资金融通功能的金融机构的缺席,共同造成了目前农村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的局面。

(二)投入额度偏低,不能满足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受现有财政体制的影响,县乡级财政仅够维持自身运转,反哺农村的能力较弱,拿不出更多资金支持农村公益性事业的发展。从我县财政投入看,年、年我县本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21万元、485万元,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年为5%,年为5.8%,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农民的资金只有30%。

(三)覆盖面偏小,不能全面发展农村公益性事业。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制度基本涵盖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济、公共卫生、文化娱乐、农村义务教育等在内的农村公益事业。而税费改革后,由于受到农民收入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缺乏长远眼光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在资金投入方向上的引导,目前农村公益性事业的发展都集中在修路、沟渠、安全饮水等民生项目上,投入的资金为48.8万元,占到资金总额的80.6%,而对于农村公共卫生、文化广播等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则无能力去发展,导致农村卫生、农村文化事业基本停滞不前,农村公益事业质量呈逐年下降之势。如村近三年“一事一议”所议都是道路、渠道和安全饮水等项目,而农村卫生、文化建设项目为零。

(四)资金难配套,村级筹资和偿债压力大。近几年的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均要求县乡村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尽管要求配套的资金只占整个项目的小部分,但对于那些一无资源、二无积累的村级组织来说,仍然难以承受。以渠道硬化为例,村近三年共硬化渠道3700米,根据政策规定,上级对渠道硬化的补助标准为15元/米,而实际建设成本为30元/米(山区村由于受地形、运距等因素的影响,建设成本要高于这个标准,村建设成本即为35元/米),上级补助资金为5.55万元,村级资金缺口却达到7.4万元,比补助资金高出一倍有余。资金配套的任务沉重,使得村级望“项目”兴叹,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村级组织改变农村面貌的积极性。

(五)“一事一议”可操作性低,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现象。根据税费改革的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性事业项目所需资金,应当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居住分散、人员外出务工频繁、办公经费紧张的现状导致了“一事一议”成本高且成功率难以保证,同时,“一事一议”在开展中也存在“二难”问题:一是村民意愿难集中,普遍存在“众口难调”的现象。二是议定事项难落实。对于议定事项的执行,主要依靠农村群众的自律和舆论压力,对于拒绝执行的村民,则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一事一议”的难于操作直接导致村级组织自我发展的资金匮乏,对一些亟需建设但又没有纳入到上级项目笼子的公益性事业,不能及时给予解决。如各村建于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堰塘,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但由于无法纳入到小水库整修的范围,长期“带病运行”而得不到有效维护,既不能很好的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同时又产生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六)后期管理维护任务重,恢复性建设资金缺口大。目前国家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主要以新建为主,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没有纳入到项目范围,而是由村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进行解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事一议”所筹资金十分有限,只能用于开展诸如清扫、加固等日常性管理工作,对于如路基、渠道水毁、山体坍塌以及跨村的大型维护工程,个别村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特别是部分山区村,每年雨季山洪造成的基础设施水毁现象十分普遍,村级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大,恢复建设的资金压力沉重,仅年,村水毁道路、沟渠等公益设施所需恢复资金就达到3.6万元,由于资金缺乏,直到目前,仍有部分设施没有完全恢复。

三、对加强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益性事业停滞不前,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进程。为此,只有尽快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使用机制,才能破解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农村公益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城市公益事业政府办,农村公益事业农民办”的不合理局面,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要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积极参与、社会资本广泛注入的农村公益性事业筹资机制。二是要围绕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这一目标,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预算制度,不断加大对农村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比重,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制度,努力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

(二)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惠农资金。二是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机制,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及时制定和出台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向农村流动。三是积极在农村公益性事业的建设和管理使用中引入市场化和民营化,鼓励村级对现有公益设施和资源采取租赁、拍卖等方式进行处置,支持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农村公益性事业,以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益事业发展不足的矛盾。

公益事业范文篇5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农委的职责和几年来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的实践,就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请*省长和与会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

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筹资实行上限控制。这一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当时“一事一议”筹资的标准是参照税费改革前1999年的基数计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统”32.71亿元,其中“三提”为16.7亿元,“三提”中的公积金是6.25亿元,公益金3.5亿元,两项合计9.75亿元。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一事一议”总额确定为7.5亿元,人均15元的标准;原先强行让农民承担的30个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要求在三年时间内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2001年不超过15个,2002年不超过10个,从2003年起,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也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上限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

“一事一议”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方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我省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筹资26.24亿元,平均每年2.9亿元;筹劳8.5亿个标准工日,平均每年0.94亿个。使用重点主要集中在兴建村级道路,约占筹资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厕、路灯安装、市场改造等较少。实践表明,通过一事一议,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广大村民的直接参与,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我省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一事一议”的监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省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未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等其他产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交纳村集体公益事业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筹资办法》。2002年11月,省人大还通过了《**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切实提高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了广大农民应当享有的公共服务没有得到保障,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差距较大。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加大政府对村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道路、饮水、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的洒向农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对此反映强烈。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民力,形成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建设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有利于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确立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民主议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由原来的行政命令和说教式动员方式转向注重引导、民主协商。这种转变,不仅可以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民权益,而且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氛围,将给农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要充分正视试点工作的复杂性

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已有九年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认清存在的问题,加以防范,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1、“一事一议”在实施中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改变决策程序,调整使用方向,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一是不按规定议事,用村组干部会、党员会代替村民大会或代表会;二是把“一事一议”的议事筹资当作固定筹资项目;三是筹资按承包土地面积计征,或人地不同比例计征;四是所筹资金没有用于所议项目,挪作它用;五是强行以资代劳;六是筹资筹劳不公开或公开的不充分,缺乏监督;七是一些地方政府强行筹资筹劳作为项目配套。如某市为完成“村村通工程”,要求三年完成九年的一事一议筹资;某县部分乡镇道路集资人均达120元,群众反对,为上门筹款,发生干部殴打群众事件;北方某乡镇提出,对一周内完不成“村村通”筹资任务的村干部要收回工资卡等等。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模减少,相应村级负债增加。“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矛盾,比如,多数人受益与少数人受益如何兼顾;多数人赞同与少数人反对如何协调;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如何确定;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的成本差异如何调节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一些地方有事不议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据统计,2000年,全省约有37%的村开展了“一事一议”筹资,筹资2.76亿元,以后逐年减少,到2008年,全省开展“一事一议”的村下降到17%,筹资额减少到1.3亿元。筹劳也由2005年的4629项下降到2008年的1303项。

此外,“一事一议”工作开展的地区也不平衡。总体来看,沿江和江南地区普遍开展较少,一般不到10%,江淮地区在25—30%,淮北地区在35%以上。在同一地区差异也较大,如六安市舒城县开展“一事一议”的村达到70%以上,而裕安区每年“一事一议”的村只占10%。由于不少地方“一事一议”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当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政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上项目,便举债投入。据统计,仅2005年一年,我省因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新增的村级债务有4亿多元。今年5月,我委对三市六村的调查,因公益事业投入造成的负债占村级新增债务的22%。

3、一些乡村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民主决策的方法。据我委调查,一般村级领导班子力量较强、决策较为民主、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搞得较好、所筹的资金和劳务能真正用于办实事的地方,“一事一议”开展较为容易

;反之则难以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全面推开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们一些基层干部,还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民主议事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还有县乡干部更希望通过集中使用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开展农村基础建设。所以,我们应针对“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加强乡村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其民主管理水平。

四、明确职责,主动配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为广大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指导和监管部门,要把握村级组织特点,在认识上,要明确这项工作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学会做过细的工作,学会同农民打交道,善于发现和总结广大农民的创造。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和赵省长的讲话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引导农民积极开展“一事一议”,切实加强规范管理,把好事办好。

1、严格审核“一事一议”筹资范围。审核议事项目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重要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适用范围、筹资筹劳对象、限额标准的审查。要审核议事程序是否民主,对超出议事适用范围、违反民主议事程序、超过限额标准的议事项目,不得审批。在审核项目内容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对脱离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的项目,要予以劝退,防止新增村级债务。

2、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的财务管理。为保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集资金与补助资金的使用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一事一议”筹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指导村级组织将筹集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所筹资金的财务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项目预决算以及资金使用进度等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公益事业范文篇6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县城镇公益事业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拆迁项目。

第三条各乡(镇)政府对实施强制拆迁的案件要认真审核,对确认的案件应当报县拆迁办备案。县政府对公益事业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强制拆迁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在组织拆迁前,要发出公告,做好宣传。拆迁人应向被拆迁人提供合法可行的拆迁补偿方案。对被拆迁人提出的合法要求,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给予明确答复。

第五条被拆迁的房屋有房产证照的,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县拆迁办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强迁。

第六条手续不全的被拆迁房屋,经有关部门依据《*县公益事业及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拆迁补偿相关政策的规定(试行)》认定,且拆迁人按有关法规或政策给予合理补偿安置后,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期限内拒绝搬迁的,由县拆迁办组织县相关部门依法实施强迁。

第七条经有关部门认定为违法建设或违法建筑,并作出限期拆除决定,而当事人逾期不拆除的,由县拆迁办组织相关部门依法强制拆除。

第八条对强制拆迁的房屋,要同时实施补偿安置工作。

第九条被强制拆迁的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属住房困难和低收入家庭的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民政部门依法实施救济安置。对于符合享受廉租住房条件的应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

第十条对被强制拆迁的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拆迁人应提供安置用房或周转用房。但其不再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

第十一条在实施强制拆迁过程中,县拆迁办组织公证机构对被拆迁房屋内物品逐一核对、清点、登记、分类造册,由公证员和在场强迁组织者在记录上签字。

强迁后,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拒绝接收物品的,由拆迁人负责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妥善保管。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逾期仍不领取的,由拆迁人按相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对参与、组织阻挠正常拆迁的党员、公职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十三条在强制拆迁过程中,发现有通过违法渠道办理房屋产权证照和违法审批、发放相关证照及黑恶势力参与的,有关部门要认真查处。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移交监察机关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涉嫌黑恶势力参与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严肃查处。

第十四条对在强制拆迁过程中滥用职权,侵害被强制拆迁人合法权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工作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五条县有关部门要及时受理、依法办理因强制拆迁引起的信访问题,切实做好化解维稳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县信访局。

公益事业范文篇7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一个议题,安排部署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去年,国务院综改办、财政部、农业部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3省启动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今年试点工作又进一步扩大到了全国10个省(区)。同时要求,其他省市也要根据情况,自行试点。对这项工作,我们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后,就着手积极做好试点准备工作,组织人员到攀枝花、乐山、南充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及时向省政府领导作了汇报,提出了我省开展试点工作的建议意见,得到省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常务副省长魏宏同志明确批示:“赞成财政意见,今年可在不同地区搞不同的试点,明年争取纳入财政部试点范围”。根据省领导的批示和国务院综改办、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在借鉴有关省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我省的试点工作方案。今天,召集试点市、县、区的同志一起,征求对我们拟定的试点方案的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有关办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

2009年中央l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目前全国确定了10个省开展了试点工作。我省启动的是省级试点,虽然只选择了少数几个县试点,但试点工作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我们知道,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集体和农民都有投入的责任。农村税费改革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主要依靠村提留和农村“两工”,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村“两工”,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规定,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解决,但由于这项制度当时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作缺乏推动力,农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出现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因此,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和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二)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众所周知,去年10月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农民工返乡问题突出,但农民工却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中央果断决策,作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民生工程的重点也在农村,建立健全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是拉动农村内需的重要举措、有利平台和坚实基矗通过试点,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村投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公益事业,可带动农民就业,缓解农民工返乡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促进农村发展。

(三)有利于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继续贯彻落实“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是贯彻落实这一方针的重大具体举措,有利于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通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试点,推进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村民民主议事决策实践,充分行使农民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既有利于促进乡村政权组织转变职能,密切干群关系,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又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当家作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各试点县(区)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从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从思想上、行动上统一到做好这项工作上来。

二、明确指导思想,把握试点原则

各地在推进这项工作时,要认真领会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确保试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我省开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以村民自主建设为主体,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逐步建立“上级补助、地方支持、村民自筹”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开展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坚持农民自愿,量力而行,妥善处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二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就是确定的奖补项目要重点选取那些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作为切入点,让农民得到实惠,并能起到示范效应。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就是各地要结合实际,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加强分类指导,确保财政奖补政策切实可行和农民群众直接受益。四是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的原则。就是要规范村民议事程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议事和审批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报、资金和劳务的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三、认真领会试点精神,做实试点方案

省上下发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责任划分、资金来源、奖补范围、奖补办法、奖补项目审定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各试点县(区)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严格按要求和确定的原则做实做细实施方案,使制定的方案切实可行,符合中央和省上的精神。由于我省各地情况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状况存在较大差别,各地筹资筹劳的标准也有差异,因此,试点方案不要求千篇一律,搞一个模式。具体来讲,在试点面上,要坚持既要集中财力保重点项目,又要保证一定的试点面,让惠民政策的阳光照耀到更多的老百姓。在奖补标准上,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建设成本等因素分类确定,对老少边穷地区予以适当照顾,向投入大、工作实、效果好的地方倾斜。在奖补项目选择上,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优先支持解决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包括农尝林场道路)硬化、小型水利设施、村容村貌改造等村内公益事业,让农民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奖补内容上,既可以是资金奖励,也可以是实物补助,只要群众拥护,符合实际,富有成效,都可以大胆尝试。在项目选择布局上,既可覆盖全县,又可集中连片,整体效果和示范效应相结合。还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统筹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计划,区分轻重缓急,分批分期组织实施。项目施工期原则控制在半年以内,施工时间尽量放在农闲,切忌一哄而上、平摊分配项目和奖补资金。

考虑到今年是启动试点的第一年,为稳妥起见,我们对试点县实施方案的拟定和报送做出了专门规定,但总的原则是按照“试点县申报、市级审核把关、省级终审批复”的程序进行,也就是说我们这次确定的试点县(区)实施方案要逐级上报,由省上最终审定批复后组织实施。

四、积极落实有关配套措施,严明政策纪律

搞好试点工作,各县(区)必须建立健全有关配套措施,用扎实有效的制度措施和严明的政策纪律来保证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达到预期目标。

(一)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试点县(区)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74号)和《**省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意见(试行)》(川委办发200621号)要求,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规范议事程序,明确议事范围,确定限额标准,细化管理措施,正确引导农民筹资筹劳或以资抵劳,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筹资筹劳任务,所议之事要符合大多数农民的需要,议事过程坚持民主程序,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对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确有困难的,应允许以工折资,或以物料折资,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以资代劳。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议事项目,可以一次议事,按规定的筹资限额标准筹集两年的资金,但须经全体村民同意,并报省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且第二年不准再筹。试点县根据实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提高筹资筹劳标准。

(二)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一是要建立财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资金(物资)等应作为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布。二是要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县、乡要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档案或数据库,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筹资筹劳方案、奖补项目的申请表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规范管理。三是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农业局每年要对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

(三)要完善村级公益设施管养护体制。各试点县(区)要建立健全村内公益事业设施管养护体制,做到建管结合,确保已建成的村内公益事业发挥应有的效能,让农民长期受益。要坚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养护的问题,防止已建成的村内公益事业设施因管理不当、养护不力,建成不久即受到损害和破坏,挫伤村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村级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主体和养护资金来源,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发挥资产的长期效用。

(四)要建立健全财政奖补资金监管制度。各地要按照省上制订的财政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细化操作程序,健全各项制度,提高财政奖补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一是实行资金预拨和清算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实行先建后补,为减轻基层筹资压力,盛市财政可预拨部分资金,待验收合格后办理清算,多退少补。原则上只有在村民筹资、村集体投入、社会捐赠资金到账,具备项目开工条件后,才能由村级提出申请,由财政部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省上对首批试点市、县验收时间和要求达到的验收面,都作了专门规定,各地一定要严格遵照执行。二是要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实行公示制。试点县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全面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政策标准、实施办法、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要有村民代表实施项目全程监督和管理,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建设规模、规格标准、用工耗时和资金(实物)的领用、发放、使用及结余等情况,都要向全体村民公示,得到村民认可。三是要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县、乡要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档案或数据库,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筹资筹劳方案、奖补项目的申请表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规范管理,夯实工作基矗

(五)要严明政策纪律,切实做到“四个确保、四个严防”。即: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不断完善,确保最大限度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确保规范管理和及时兑现财政奖补资金,确保农民群众直接受益;严防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工程、产生新的乡村债务,严防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变成上级立项、农民配套的钓鱼工程,严防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变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严防平调、挪用筹集的资金、劳务及物资等违规行为。

五、加强协同配合,做好督导督查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涉及部门多,必须建立健全部门分工责任制。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要负责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方案,牵头制定奖补政策,组织开展检查验收等;财政部门要负责筹集落实奖补资金,制定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参与项目的监督检查验收等;农业部门要负责制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对奖补项目筹资筹劳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具体指导督促一事一议项目的组织实施,参与项目的监督检查验收等。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配合,各施其责,对涉及本部门业务工作的议事项目要加强技术指导,共同推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落实。

搞好试点工作,各地要认真搞好督导督查。由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具有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实施地域的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随着试点工作的有序展开和不断推进,工作中肯定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地一定要加强督促指导,掌握情况,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困难,确保试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一是要加强分类指导。要正确处理政府资金奖补和农民筹资筹劳的关系、促进公益事业建设和防止加重农民负担的关系、调动基层积极性和加强指导监管的关系、兴建村级公益事业和设施养护的关系,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确保试点规范运行。二是要强化督促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力度,对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予以奖励,对截留挪用筹资筹劳和奖补资金的行为要及时责令纠正,追回资金,追究责任。三是搞好考核验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完成后,要按照方案实施内容和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力量进行考核验收,办理竣工决算和清算,及时兑现财政奖补资金。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宣传沟通

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既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事关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各试点县(区)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坚持以县为主组织实施,乡村两级具体落实。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切实负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具体组织协调工作;村“两委”干部要发挥好带头和表率作用,发动和组织农民开展一事一议。市、县综改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掌握和宣传试点中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引导和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让老百姓满意。

公益事业范文篇8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农委的职责和几年来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的实践,就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请*省长和与会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

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筹资实行上限控制。这一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当时“一事一议”筹资的标准是参照税费改革前1999年的基数计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统”32.71亿元,其中“三提”为16.7亿元,“三提”中的公积金是6.25亿元,公益金3.5亿元,两项合计9.75亿元。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一事一议”总额确定为7.5亿元,人均15元的标准;原先强行让农民承担的30个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要求在三年时间内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2001年不超过15个,2002年不超过10个,从2003年起,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也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上限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

“一事一议”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方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我省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筹资26.24亿元,平均每年2.9亿元;筹劳8.5亿个标准工日,平均每年0.94亿个。使用重点主要集中在兴建村级道路,约占筹资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厕、路灯安装、市场改造等较少。实践表明,通过一事一议,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广大村民的直接参与,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我省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一事一议”的监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省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未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等其他产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交纳村集体公益事业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筹资办法》。2002年11月,省人大还通过了《××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切实提高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了广大农民应当享有的公共服务没有得到保障,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差距较大。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加大政府对村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道路、饮水、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的洒向农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对此反映强烈。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民力,形成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建设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有利于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确立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民主议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由原来的行政命令和说教式动员方式转向注重引导、民主协商。这种转变,不仅可以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民权益,而且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氛围,将给农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要充分正视试点工作的复杂性

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已有九年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认清存在的问题,加以防范,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1、“一事一议”在实施中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改变决策程序,调整使用方向,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一是不按规定议事,用村组干部会、党员会代替村民大会或代表会;二是把“一事一议”的议事筹资当作固定筹资项目;三是筹资按承包土地面积计征,或人地不同比例计征;四是所筹资金没有用于所议项目,挪作它用;五是强行以资代劳;六是筹资筹劳不公开或公开的不充分,缺乏监督;七是一些地方政府强行筹资筹劳作为项目配套。如某市为完成“村村通工程”,要求三年完成九年的一事一议筹资;某县部分乡镇道路集资人均达120元,群众反对,为上门筹款,发生干部殴打群众事件;北方某乡镇提出,对一周内完不成“村村通”筹资任务的村干部要收回工资卡等等。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模减少,相应村级负债增加。“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矛盾,比如,多数人受益与少数人受益如何兼顾;多数人赞同与少数人反对如何协调;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如何确定;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的成本差异如何调节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一些地方有事不议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据统计,2000年,全省约有37%的村开展了“一事一议”筹资,筹资2.76亿元,以后逐年减少,到2008年,全省开展“一事一议”的村下降到17%,筹资额减少到1.3亿元。筹劳也由2005年的4629项下降到2008年的1303项。

此外,“一事一议”工作开展的地区也不平衡。总体来看,沿江和江南地区普遍开展较少,一般不到10%,江淮地区在25—30%,淮北地区在35%以上。在同一地区差异也较大,如六安市舒城县开展“一事一议”的村达到70%以上,而裕安区每年“一事一议”的村只占10%。由于不少地方“一事一议”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当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政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上项目,便举债投入。据统计,仅2005年一年,我省因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新增的村级债务有4亿多元。今年5月,我委对三市六村的调查,因公益事业投入造成的负债占村级新增债务的22%。

3、一些乡村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民主决策的方法。据我委调查,一般村级领导班子力量较强、决策较为民主、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搞得较好、所筹的资金和劳务能真正用于办实事的地方,“一事一议”开展较为容易;反之则难以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全面推开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们一些基层干部,还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民主议事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还有县乡干部更希望通过集中使用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开展农村基础建设。所以,我们应针对

“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加强乡村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其民主管理水平。

四、明确职责,主动配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为广大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指导和监管部门,要把握村级组织特点,在认识上,要明确这项工作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学会做过细的工作,学会同农民打交道,善于发现和总结广大农民的创造。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和赵省长的讲话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引导农民积极开展“一事一议”,切实加强规范管理,把好事办好。

1、严格审核“一事一议”筹资范围。审核议事项目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重要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适用范围、筹资筹劳对象、限额标准的审查。要审核议事程序是否民主,对超出议事适用范围、违反民主议事程序、超过限额标准的议事项目,不得审批。在审核项目内容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对脱离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的项目,要予以劝退,防止新增村级债务。

2、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的财务管理。为保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集资金与补助资金的使用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一事一议”筹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指导村级组织将筹集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所筹资金的财务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项目预决算以及资金使用进度等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公益事业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要求,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民主,逐步建立以村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政府奖补为引导、社会捐赠为补充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民主决策,筹补结合。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政府给予奖励补助,实现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的有机结合,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2、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兼顾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不产生新的债务、不搞“半拉子工程”为前提,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务求实效。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制定财政奖补项目规划,分步实施。区别情况,分类指导,鼓励和优先支持工作基础好、村两委班子强、村民积极性高的村开展试点工作,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4、规范管理,阳光操作。规范议事程序,健全各项制度,实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坚持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确保议事与审批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报、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等全程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主要内容

(一)奖补对象、范围和方式

1、奖补对象。按照政策规定进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按程序申报审批并通过考核验收的村级(含国有农场)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2、奖补范围。主要是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的“村内户外”公益事业建设,包括村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环卫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以及村民认为需要的其他村内公益事业建设。

跨村以及村以上的范围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应主要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按照现有的投入渠道解决,原则上不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来解决。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应由农民自己负责。

3、奖补方式

筹资对象为本村内户籍在册和户籍不在册但常住的人口,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不超过15元、筹劳不超过10个工的限额;五保户、现役军人等免除出资义务的人员可以不出资;家庭确有困难,不能承担或不能完全承担筹资义务的,可以申请减免。

财政部制定的中央财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明确规定,开展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农民筹资筹劳占三分之二,各级政府奖补占三分之一。其中政府奖补资金中,中央财政承担三分之一,省及以下财政承担三分之二。我省确定省级奖补资金为农业人口人均10元,县财政安排奖补配套资金为每人5元。在奖补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与支农资金的整合和捆绑使用搞好衔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综合效应。

对使用村集体积累资金、捐赠资金的项目,按照每人15元分摊计算人数(不超过本村符合条件的筹资人口数),参照上述标准予以补助。

(二)奖补资金筹集

根据各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的筹措和项目实施情况,中央、省财政安排资金予以补助和奖励,县财政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纳入预算。同时,积极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捐资赞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三)奖补工作程序

1、项目申报审批。奖补项目由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初审,上报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综改办),县综改办会同县财政局、农委进行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2、项目实施。经批准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和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尊重民意,采取议标、招标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行合同管理,并建立竣工决算制度。

3、资金的拨付和管理。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实行事前预拨和事后报账制度。项目实施前,预拨部分奖补资金,实行建设和奖补并行,保障项目实施;项目竣工并验收合格后,报账兑付、结算。

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实行县级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村民筹资(含筹劳折资)、村集体积累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用于一事一议项目的,由乡镇分村专账管理核算,经村级廉勤委审核同意并报村民委员会批准后,方可支付。

4、项目考核验收。县人民政府建立考核验收制度,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对专业性技术较强、安全性要求高、投资较大的项目,由县综改办组织有关部门考核验收。其他项目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考核验收。考核验收过程必须有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受益群众参与,并由验收单位或部门出具经村级廉勤委全体成员签名同意的验收报告。

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配套措施

(一)完善筹资筹劳制度。按照《安徽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规定,规范议事程序和范围,在严格执行一事一议政策、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确保农民筹资筹劳及时到位。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议事项目,经全体村民同意,按规定程序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审核批准后,可一次议事,按照规定的筹资限额标准筹集两年的资金,但第二年不得再筹;对筹资确有困难的,允许以工折资或以物料折资;对筹劳确有困难的,如农民自愿,允许以资代劳。

(二)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全面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办法、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让村民对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项目完成后,村级要将项目实施、筹资筹劳、奖补资金使用等情况及时向村民公示。充分发挥村级廉勤委、村民代表和村内老党员、老模范、老干部、老同志的监督作用,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公开透明。

(三)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乡镇人民政府、县综改办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档案,将村民议事会议记录、村民签字、项目报告、公示结果、项目奖补申请、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关材料汇总归档,规范管理。

(四)建立村级公益设施管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一事一议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主体。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形成的资产,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村民所有,由村级组织负责管理和养护。可以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项目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对现有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其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探索建立有利于村级公益设施运行维护的新机制。

(五)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县综改办要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督检查制度,会同县有关部门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试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掌握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建立试点工作报告制度,对项目实施、资金拨付等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奖补资金的跟踪问效,研究制定奖补资金绩效考核办法。严肃工作纪律,对违反规定,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奖补资金的,责令限期改正,并依照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四、试点时间及步骤

试点工作从2009年9月开始,到今年年底结束。各乡镇可选择1—2个工作基础好、村两委班子强、村民积极性高的村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实施。

10--12月份,各项目村完成项目的申报和建设任务。年底,县综改办组织项目验收、资金结报、资料建档、总结上报工作。2010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机遇难得,责任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本乡镇试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试点工作由县综改办牵头,县财政、农业、水务、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

公益事业范文篇10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