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5:30:10

高中政治课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1

单刀直入式的提问,也是开门见山、直接地发问。这种提问方式的优点是简单、直接、直观,不需要太多程序、直奔主题。这种提问方式适合在新课导入、知识小结以及复习测验时使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离不开单刀直入式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生活与消费》时,这一课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性较强,没有过多深奥或学术性强的概念。那么导入新课时,就可以单刀直入地提问:什么是货币?什么叫外汇?经济活动中常用的结算信用工具有哪些?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消费有几种类型?不加修饰、不必委婉,直截了当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疑惑启发式

疑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在高中政治课中,教师要善于以“疑”诱“疑”、以“问”发“问”,通过疑惑启发的方式进行提问教学。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简而言之,就是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多元的问题个体化,用最简单的小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解决复杂多元的大问题。高中政治中的“经济知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较难的部分,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采取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用疑惑诱导学生探索,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例如《财政与税收》这一课,内容比较既多又复杂,还比较有难度,让不少学生深感头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首先教师问学生: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军队建设需要经费对吧,那么这些经费从哪儿来?是如何管理与支配的呢?这样,用通俗的语言就将枯燥的理论引出来了,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启发学生去思考。接着,再通过提问厘清知识脉络,如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收入和支出?国家财政有什么作用?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什么?再接着理解税收的概念、种类、作用等知识时就变得容易了。

三、层层深入式

层层深入式提问,顾名思义就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浅至深地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理解,从而掌握政治生活现象及其政治理论的本质。如果说启发诱导式提问是化繁为简,那么层层深入式提问则是由简到繁,同样是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以学习高中政治哲学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这一课为例,就可以采取层层深入式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哲学实质。首先以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入手提问:如为何城门失火会殃及鱼池?什么是“蝴蝶效应”?这正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此外,联系还具有多样性,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有现象上的联系也有本质上的联系,要依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以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以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四、情境体验式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2

如今的教育早已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而是提倡素质教育,“核心素养”通俗地讲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养成的一些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质,这也成为当下教学的新方向、新目标。自从2014年教育部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对高中政治的考查出现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在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要求,要求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更应该进行深度教学,提升个人素质。

二、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展,响应国家号召。高中政治课的本意不再是像小学初中那样,想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基本都已经形成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对于高中生来说,主要是让他们掌握课本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需要高中政治课老师进行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的深度教学。教育部提出要进行“素养发展”必定是经过各级领导的深思熟虑,适应我国当展的对策,一个新的好的政策的提出就需要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很好地推行下去,因此各高中在教授政治课时需要顺应时展,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深度的教学。(二)走出粗放无效率的教学困境。目前,更多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课堂的重要性,虽然传统的课堂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课堂上的有效率的四十五分钟足以抵过课后独自一人做两个小时作业。但是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学生具有较好的试卷分数但是却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的现象,还有就是老师在教学有效背后忽视教育的现象,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他们的健康快乐不太注重,甚至从不关心。要想使高中政治走出粗放无效率的教学困境,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关心学生的心智发展,在能够取得优秀的卷面成绩的同时,能够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现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深度教学方法

(一)遵循注重素养发展的教学理念。深度教学应该是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更获得价值观的完善,不像是表面的教学,只能是零散知识的汇总,这种无法实现深度教学的要求,仍然像是一盘散沙,构不成学生内在的能力,也不足以打破高中生原有的某些固定思维。深度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主动学习、主动进行自我监控,不在学习过程中做小动作,还有就是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回顾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还能够做得更好。素养发展为导向,就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优秀品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明确深度教学课堂特征与策略探索。要想实现真正的深度教学,只了解其基本理念是远远不够的,理念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师生,课堂作为教学最主要的一部分,实现深度教学必定更多地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课堂当然也不同于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灌输知识点,学生死记硬背的接受,而是理解性、探究性的课堂。策略主要就是运用不同于往常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三)在课堂上设置思辨性问题。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并辨析,这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开拓思维的环节,因为思考之后有疑问就会跟同学一起探究,在与其他人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就会开拓思维。设置思辨性的问题,在高中政治课上很适用,尤其是在学习哲学部分的时候。因为哲学里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思辨,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看到问题背后的实质。高中政治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的开始时间,选取十分钟举行小型的辩论赛,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老师负责提出一个问题,有想法的同学站起来表达想法。对于前一位同学想法持不同态度的同学,或者可以做出补充说明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在大学学习思政课的时候就遇到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老师,至今印象深刻。这种做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我相信这种方法对于平时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可以算是更合适的选择。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金钱到底是不是万能的,这一话题一直以来都有两种声音,基于此,就可以设置辩题“金钱是万能的”,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他们自己准备资料,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分别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其他旁听的学生认真听,并且做好笔记,写明自己的疑问等,待辩论结束后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以此来使全班学生都投入到此次辩论中。等学生全部讨论结束,教师要进行点评,重要的是要明确金钱的作用以及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应该是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让学生真正爱学、会学。(四)对学生做到赏罚分明,有效管理学生的言谈举止。现代高中生自尊心强,都有一定的上进心,不甘人后,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赏罚分明、奖优罚劣引导学生的品行修养。对哪些有违规违纪事情的学生,要大胆开展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在全体师生面前进行通报批评。对那些乐于助人、热心班级公益的学生要做出点名表扬,还可以进行小金额的物质奖励。同时,可以通过进行具有竞争性质的“三好学生”“先进标兵”等荣誉称号的评比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高中政治课堂以素养发展为导向进行深度教学,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很具有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要遵循深度教学的理念、明确高中政治深度教学课堂特征、在课堂上设置思辨问题、对学生做到奖惩分明外,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嫦斌.爱的教育,如沐春风———浅谈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J].职校论坛,2013(5).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3

构建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说,有助于培养其的独立意识与社会生活意识,对于整个高中教学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于我党的政治教育来说,能够培养高中生的对我党方针、政策、路线的了解。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意识,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1.1适应现代化教学体系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习要求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要求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开展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仅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让充足的理论知识充实头脑,而且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能力,现代社会在教育上不拘泥于以前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而且要求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高中政治课的社会实践课有助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体系的要求,培养学生更多的社会生活能力。1.2还高中政治课堂以生活本色。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开展实践教育对于高中,以生活为教育的本源与教学的题材,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社会生活意识,教育本来就是通过实践让学生领悟生活,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1.3增强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构建文/汤江南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让教育与时俱进,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需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在高中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模块,对于教学、党建、和学生的自我成长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将从高中政治课模块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措施来分析,社会实践模块构建的积极意义。1.4有助于全面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在建设中仍然存在矛盾,这些矛盾会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政治课构建实践模块是为了让现代的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问题、了解社会主义假设路线,通过对学生的特殊教育,有助于全面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5有助于高中政治课程体系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发展,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也要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社会的发展对于时间能力有着更强的要求,联系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高中课程依据一些实际的变化来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以此来弥补高中课堂的实践内容,完善高中课程体系。1.6有助于践行高中政治生活化的理念。社会生活模块的内容是围绕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主体、社会交往、社会规范、建构和谐社会展开的。社会实践模块的构建也是依据社会生活展开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了解社会,熟悉社会。

2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的构建设计

2.1开展插入“情景式”的讨论授课。开展“情景式”的讨论授课,主要就是依据上课所学的知识点老师结合可行的现实问题,然后依据这些问题,老师同学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商讨,通过实际的案例,然后大家分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开拓学生学习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时,可以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法庭上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实际在庭审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学习在法庭审判时,学生也可以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可以通过互相的讨论与思辨,更加深刻的了解。2.2开展户外教学。开展就是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引导学生,让其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户外教学并没有具体的教学规范与教学形式,可以依据学校所在的环境,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条件,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国基础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扎实,但是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足以支撑这些理论的构建的,那么通过通过这些实践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知行合一,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体验教学法,高中政治课主要是对于一些理论的学习,但是,理论的学习中如果没有个人思想情感的介入,那么这些理论对于所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并融入到生活,让其指导生活,体验教学法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加入到教学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学习,第二种,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的问题,针对不够透彻的问题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彼此的阐述中获得启发。2.3开展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活动。这个问题,主要会涉及到家长的实践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列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回家里,与父母一起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家长的意见都作为一个阐述,并说出其看法的不同,以及他们从家长的表达中受到的启发,因为家长毕竟作为社会中生活的个体,他们与学生的看法可能就就代表着两个群体的意见。2.4针对开展政治说课比赛。这种形式,主要就是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准备与理解讲述自己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些是自己认为的重点,以及自己对这节课的启发。

作者:汤江南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社会责任感;渗透;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中每个人对他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并由此产生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和态度。当下高中学生中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现象到处存在:过分关注自我、自私冷漠、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吧端正、做事情不计后果、喜欢叛逆出格,对生命体对家长对班集体缺乏责任心等等。社会责任感是人思想道德的核心,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就是高中政治课堂。

一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时期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直面高考,学生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主修课程的学习上,在家庭父母的呵护,在学校老师关心,“两点一线”的居多,社会经验少,独立性差,不能克服困难,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并不是很注重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难题。2、政治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政治课上要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基础,很多教师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满堂灌现象严重,不关注学生的要求和反馈。3、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忽视学习,自甘堕落,无视社会责任,远离社会的主渠道。有位教育学家说:“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或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国家教育应把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成为责任感培养的主阵地,所有政治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把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各方面全过程。

二作为政治教师要善于挖掘高中政治新课

程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课程内容政治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分析学生,挖掘教材、热点中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点、切入点,这些新课标内容实际操作性强、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实际可行性: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通过学习“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让学生清楚作为企业领导人应承担社会责任、学习“我国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依法纳税这一课就讲到一些违反税法的行为,培养学生“纳税人”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到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济生活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理性理解,培养负责和担当的责任意识。在《政治生活》中,学生通过学习“我国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民主政治参与到方式和渠道”、“了解政府的职能”、“人大人大代表的职权”、“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知识的学习”、“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概况和政策”,“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等关注政治生活,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在《文化生活》中,让学生清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对人的影响,能够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了解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在《生活与哲学》中,了解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三大理论结构,对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上的问题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从而巧妙智慧看待社会解决问题等等,学生经常关注思考并积极参与,能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

三采取多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

“教无定法”。在政治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渗透力度,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责任的认知、陶冶责任情感、养成负责行为。因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可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运用这些方式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有争议或两难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该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结束前,教师帮助学生重新反思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往往需要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正确认识,学生自身也在对这一问题的准备、分工、讨论、辩论、演讲过程中提高了责任认知。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可就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引发讨论,活动中人人都可发表看法,为现实生活的道德问题提供指导,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还可模拟情景教学。角色情景模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模拟情景下获得较为真实感受,利于学生理解所承担角色,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例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时,模拟一次听证会就学校一些收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并向学校反映,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做社会调查。政治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政治课的每一单元都有综合探究,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好好利用这个实践体验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社会,去研究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可见,要想提高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让高中生多参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水平。例如:根据地域特点,让学生实地考察关中第一印象村袁家村的发展经历,感受农村转型时期袁家村的华丽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并让学生写调查总结报告,引发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在研究中真正去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参与政治学科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感,深化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整合其他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实效性

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汇集各方力量,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形成合力,学校可组织法制宣传活动、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诚信教育等活动,营造教学教育、学习生活方面的责任感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校中承担相应责任,增强责任体验;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父母教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有强烈责任心的好榜样。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事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政府、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各种实践条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整合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力量,通力协作形成对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增强实效性,共同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认识行为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五政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素养

“亲其师,信其道”。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政治教师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等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端正自己,亲生敬业,努力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尤其是教师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民主、分工、合作、负责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集体、对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六从细节做起,成就完美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学生自觉诚信试考,一次大型卫生活动,配合政府部门的宣传活动,踏寻革命足迹等等,结合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在校园中建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人人事事时时实实的事情和过程,它需要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积极支持,更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贯彻思想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好学生好子女好公民!

作者:张双娜 单位:陕西省礼泉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娓.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毛颖.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5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等。

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运用记忆技巧;例如,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的关键词是调节分配,刺激提高,促使分化。

又如联想记忆,做好知识的迁移,知识是有连带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新视角、新层面的认识,这时我们不必重新记忆,只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加工即可。如市场、市场经济的作用。再如协同记忆,多种感官联动,耳听,眼看,手写,口念,效果可能好些。记忆的方法很多,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方法。

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时间与遗忘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

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说常用,随时随地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价值规律说明钢材价格的升降。改变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而且语言要规范、运用政治术语要准确。

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

①要仔细比较这些知识点的异同,找出它们相同和相异的原因,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们放在一起掌握。

②找出区分的关键词;整理出比较表,使异同一目了然。

③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的背后时我们才用价值。总之要比较异同,整理异同。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6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这一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政治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真正实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现状

(一)存在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认知不足。认识是开展实践的基础,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了审美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效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政治教师对审美教育认识不够全面、深刻,片面地认为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甚至还有些教师认为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毫无关联,只要结合教学目标,完成知识梳理即可。2.对美育资源挖掘不够。就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来说,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设置了大量的教学情境、辅助文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美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点。但在研究中发现,政治教师并未针对教材中的审美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忽视了教材中富含审美教育的资源,严重制约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效果。3.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渗透不够。高中政治教学过程恰是渗透美育的关键,但就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来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教学枯燥,并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致使教学过程中美育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不够,严重制约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渗透效果[1]。

(二)原因分析

1.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师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实施者、参与者,自身的教学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传统教学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存在极强的功利性,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认为审美教育可有可无,致使政治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被忽视,教材中蕴含的审美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开发和利用。另外,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理念、美育等内容,致使课堂教学一直束缚在传统教学理念中,难以真正促进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2.教师的审美教育渗透意识不强。在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要将知识目标和审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还应把握精准的时间,选择最佳的方式,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但就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来说,由于自身的教学能力有限,尚未达到这一目标,致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落实效果不佳。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

(一)重视审美教育,改变教学理念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积极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审美意识,陶冶道德情操,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道德之美、社会正能量之美、时展之美等,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重视审美教育,明确政治教学不仅是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增加,还应借助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并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辨别。面对审美教育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还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审美教育”的要求,优化和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面对审美教育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树立审美教育理念时,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美、发展美。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对教学场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使学生在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审美素养[2]。

(二)课程目标和美育目标融合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归宿点。教学目标伴随整个教学活动,贯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渗透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将课程目标与美育目标融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落实政治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众参与”等目标,以及强烈的审美素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内容增设与其相关的审美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在明确的审美目标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在设置美育目标时,应保证学生审美情感的激发、审美目标的达成,与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通,促使学生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审美体验;另外,在设计审美目标时,还应关注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中介”。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优化学生审美教育时,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资源,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审美化。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常识、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审美资源,包括:思辨之美、文化之美、自由之美、文明之美等,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强化审美教育时,应以此为切入点,针对其中蕴含的审美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另外,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时,还应关注教材中的文字、插图、教材的编排等,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同时,在挖掘教材中审美资源时,还应关注美育资源的生活化,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的审美资源中,更加容易理解、领悟审美教育内容,最终达成审美教育目标。

(四)教学过程审美化

教学活动是一项双边活动,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束缚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致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仅难以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高中政治教师在渗透审美教育时,应以教学过程为切入点,优化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首先,直观教学法。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高中政治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辅助工具,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在图片、多媒体、辅助工具等的直观吸引下,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发展,强化自身的审美素养。其次,情境教学。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特定的教学情境还是激发学生审美体验的关键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强化学生审美教育时,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情感点,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审美认知。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审美教育时,教师还应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美,借助简洁、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将高中政治课堂变得充满艺术感、美感;还应关注自身的教态美,分别从面部表情、目光、姿态、手势、衣着服饰等方面,促使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行为举止影响下,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五)课外活动中渗透美育

面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应引领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教学时,还应集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同时,课外活动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高中政治教师在渗透美育时,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观看纪录片等,促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政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无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促使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落实政治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现状,围绕审美教育改进教学理念、设置美育教学目标、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并借助教学过程和课外实践两个途径,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缪建美.寓美于教,激活高中政治课堂[J].启迪与智慧(中),2021(2):7.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7

一、知识点教学的弊端

1.无法形成对知识的本质认知。课本知识是由诸多知识点组成的,每个知识点又包含若干知识要素。知识点教学一般是先划分知识点,然后梳理知识点要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知识点要素逐一设计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知识点教学以全面学习和理解每个知识内容为目标。由于知识点内容多而细,教学容易陷入细枝末节中,反而忘却了为何而教的初衷。同时,由于对知识点各要素的学习要求缺乏明确的区分,容易给学生带来繁重的学习负担。虽然知识点教学也关注知识的结构化,但这种结构化是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内部知识要素的结构化,并非核心观点的结构化,这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对学科的整体性认知。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一框题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围绕本框题两目内容“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梳理出“世界贸易组织”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两个知识点。对“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知识点细化出世贸组织的成立、性质、作用、基本原则和我国入世的意义等知识要素;对“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细化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等知识内容。根据这些知识内容,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情境和问题。教学聚焦于各个知识要素,显得多而杂,抓不住重点;更为突出的是,知识内容散而乱,教学游离于本框的主题之外。由于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生无法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知,体会不到我国积极参与的态度,更无法认识到我国是如何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学到的只是知识点的具体内容。2.难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知识点教学以知识点要素为载体设计情境和问题,由于知识点要素较为细化,容易导致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境被肢解为碎片;问题不是指向社会现实,而是被异化为指向琐碎知识本身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所能承载的主要是理解能力,其中又以从某一具体情境中归纳和抽象出知识内容的概要能力和对不同概念、观点的区别能力为主。虽然相对于知识记忆的教学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这一过程中培养的主要是低阶思维,更适应选择题测评的要求。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种品质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现实生活的问题,需要一定复杂程度的项目或任务才能承载。琐碎的知识要素和碎片化的情境是无力支撑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而试图以所有知识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又是不必要,也是不现实的。过多的零散和琐碎知识只会弱化高层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迁移能力提升的难度。按照知识点教学的思路,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教学设计中,一位教师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成设计情境并提出了以下问题:(1)从大兴机场的兴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建设成就等,谈谈你对“发展是普遍的”认识。(2)大兴机场兴建中各种新技术的使用是如何体现发展的实质的?(3)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分析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些问题本身无趣,另一方面这些指向教材知识本身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识记、理解等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不能用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状况是知识“原子化”的知识点教学的必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以这些较低层次的能力为培养目标,自然难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3.不能促成价值观念的认同。对学科观点的认同是形成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形成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一定看法,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还存在一些认知困惑。知识点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告知学生知识内容是什么,并不关心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困惑是什么,以及如何消除这些认知困惑。但是,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困惑没有消除,就无法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背后的观点和思想形成认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然会落空。因此,在形成对知识的本质认知、消除认知困惑中形成价值观念尤为关键,也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学科核心观点和思想并接受这些观点和思想。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例,在知识点教学中,学生习得的只是人大的权力和人大代表的权利等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核心观点的关系却被人为地割裂。将知识点与学科核心观点相割裂的知识点教学是无法消除学生诸如“人大代表就是开开会、举举手、鼓鼓掌吗”“为什么说人大并不是一块橡皮图章”等认知困惑的,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认同。

二、学科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理路

在如何克服知识点教学的弊端上,2017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大概念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大概念是指学科中那些关键的思想或看法,它们联结着其他知识点,使得零散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连贯且有意义。大概念居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对学科教学起着高位引领作用。大概念教学是以大概念为焦点组织教学的一种方式。具体说,就是以大概念确定教学的逻辑,围绕大概念搭建核心观点框架,依托大概念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政治课要实现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学科大概念教学就必须明确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理路。1.解读文本,提炼学科大概念。由知识点教学转向大概念教学,教学中不再只是关注具体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聚焦指向学科本质的核心观点。因此,提炼学科大概念成为大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提炼大概念不是简单地从知识点中找出知识内容的重难点,而是从知识内容中萃取出核心观点。学科大概念是相对的,可以是学科层面的,也可以是单元层面的,还可以是课时层面的,这些不同层级的大概念群构成了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逻辑链条,成为知识的“凝结核”。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核心观点构成的主线而非由知识点和知识要素构成的主线。在提炼大概念时,究竟是从高位到低位的逐层分解,还是从低位到高位的逐层凝练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要将某一层级的大概念放到大概念的逻辑框架中去认识。在某一课时内提炼学科大概念就是通过学科大概念“上挂下联”,向上,以学科大概念联结更上位的本课或本单元的大概念乃至课程大概念;向下,以学科大概念联结下位的知识点及知识要素(其逻辑关系示意见图2)。这些存在内在逻辑的大概念间形成一条教学主线,高位引领着教学。这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由大概念形成的逻辑链条和不同层级大概念统整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内容也因为有了大概念的统领而具有了意义。图2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例,提炼出学科大概念,才能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知。我们将本课时教材文本放到第11课和第四单元中进行研读,首先确定了本课的学科大概念:“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上位的本课大概念,我们又从本课时知识点中提炼出三个下位的课时大概念:1978年开始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发展;入世后,我国积极应对对外开放深入带来的新的冲击和挑战,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在全球化遭遇挫折、单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发展壮大自己,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这三个课时大概念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国际形势在不断变化,从打开国门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今天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不同的形势下我国都积极参与;在对外开放中我们的角色在变化,从对外开放的“获益者”发展到“既是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再到今天的“推动者”,在不同的角色下我国都积极参与;在对外开放的不同阶段,我们调整政策措施,从“引进来”到“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我们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通过分析形势变化、角色变化和措施变化,能使学生形成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深刻认识。由本课大概念往上,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对外开放”这一更上位的单元大概念。大概念的学习要以具体知识点内容为支撑,为了理解这三个课时大概念,又需要由课时大概念向下,学习它们分别统领着的相应知识点内容:大概念1统领着我国基本国策的确定及其意义;大概念2统领着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大概念3统领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性经济的措施。同样是学习知识点,在大概念下学习知识点和单纯地学习知识点是存在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大概念教学下,知识点是服从和服务于大概念的。通过学科大概念的“上挂下联”能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识。2.紧扣大概念,优选知识点内容。知识点表达的只是一个知识主题,而一个知识主题中会涉及众多知识内容,知识点教学中对不同知识要素往往缺乏区分和优选或不知如何区分和优选,容易同等用力。大概念超越了具体知识,它关注和表达的是具体知识点及其要素背后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形成学科大概念体系,根据学科大概念进行思考,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解知识点和知识要素,而是在确定了学科大概念后,以是否服务于大概念为优选知识的依据和标准。通过明确大概念和具体知识点内容的逻辑关系,将促进大概念形成的具体知识点内容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优选教学内容是为了依托较少的具有迁移价值的大概念更好地实现迁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相对于知识点要素众多,大概念要少得多,当我们聚焦于范围较小的结构化大概念时,这些知识内容将通过大概念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表达的一种方式。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学习中,人大代表是一个知识点,它包含着诸多知识要素,如果将它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会围绕人大代表的产生、任期、职权等分别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而大概念教学下,我们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课时大概念来优选人大代表的知识内容: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行使有赖于人大代表积极有效地行使权利;只有人大代表的权利得以实现,国家权力机关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我们不是不分主次地围绕人大代表的每一个知识要素逐一开展教学,而是从中优选出人大代表的权利这一知识要素来认识课时大概念。这并不意味着大概念教学中只对大概念开展教学,而是将大概念的学习放在优先位置,以大概念来优选知识点内容,实现知识要素服从大概念,大概念依托知识要素。3.围绕大概念,设计学习活动。(1)以核心问题驱动大概念的学习通过对教材、课标的文本解读梳理出学科大概念,并以学科大概念筛选出值得持久性理解的知识内容,这避免了教学聚焦知识的数量。围绕筛选出的需要迁移的学科大概念和优选出的知识设计活动和情境,以大概念引领活动,这样活动和情境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避免了教学聚焦活动本身。知识点教学下,是“对知识做什么”的教学思路,以情境作为观点生成的材料,是为了理解知识本身。大概念教学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向了“用知识做什么”,即转向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大概念是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核心素养方向上的凝练与提升,大概念的学习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大概念的学习也始于问题,核心问题是大概念学习的有效驱动力。要发挥现实问题在大概念习得中的驱动力作用,需要用核心问题的方式将大概念表现出来。为此,我们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中,设计了“移动支付向何处去”这一核心问题,并围绕课时大概念设计了三个子议题。子议题1:刷脸与扫码,谁更行?子议题2:高“颜值”是怎样炼成的?子议题3:移动支付会停下“移动”的脚步吗?作为核心问题的中心议题及其子议题成为驱动教学的明线。一方面,核心问题将大概念群整合成一个逻辑整体,使学习更聚焦;另一方面,核心问题驱动学生由浅入深地学概念。(2)以高阶思维促进大概念的学习在知识点教学中,因为情境和问题力图覆盖所有知识内容,而知识内容中一些事实性知识和不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是难以设计高阶思维活动的,所以会出现问题多而思维水平低的情况,有些甚至是复述教材内容的知识再现性问题。而学科大概念教学中所涉及的是具有迁移价值、用来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核心知识,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设计指向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同时,核心问题和子议题需要情境支撑,并非空泛地讨论子议题,而这种情境是高阶思维得以孕育的复杂情境。因此,在设计高质量的活动情境时,要关注大概念学习中学习任务所体现的思维活动水平。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例,针对课时大概念1我们设计了某企业发展历程之初,各方面都较为落后的情境。企业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开发,请阐述你的理由。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学生认识到引进技术是落后者迎头赶上的有效措施。针对课时大概念2,我们设计了随着企业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跑者时,企业面临国际贸易纠纷中的反倾销指控的情境。作为公司法务部门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为公司应对反倾销指控的决策提供参谋。学生在完成这一表现性任务中认识到作为公司法务部门应该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应该提供相关材料证明本企业没有违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公司决策提供法律依据。针对课时大概念3,我们设计的活动如下:企业逐步成长为领跑者,这时候,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甚至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封杀。正方认为:面对封杀企业只能关起门来靠自己,走自主研发道路。反方认为:应继续走对外开放的道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方参与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们认识到我们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核心技术要依靠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关上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为推动世界的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活动是对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一过程是一个以高阶思维促进大概念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在大概念学习过程中有机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哲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消除学生认知困惑,促进学科观点认同,进而实现价值观念认同的过程,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深化要求我们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学科大概念教学。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语词的变化,而是要求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科大概念教学并没有否认知识点的作用,它寻求的是以大概念引领知识点,以知识点支撑大概念,通过学科大概念和知识点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度学习。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学科大概念教学并不是素养导向教学的终点,只是迈出了素养导向教学的第一步,但它为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素养导向教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第2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M].第1版.鲁效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趣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往往离不开良好阅读能力的支持。高中政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诸多层面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透彻理解,进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当前,很多政治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比较滞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待提升。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阅读探究的机会,难以实现对政治教材的透彻理解,这也是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键点、对应词等进行阅读学习,延伸课堂内外知识,加强对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与灵活应用。为了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教师应重视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

一、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阅读环节

首先,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路径为学生布置教材内容、延伸知识的阅读学习,为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教材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讲解《生活与哲学》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中国古诗名句、典故,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名句、典故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高效、准确掌握。如针对矛盾的特殊性,学生就在课前阅读学习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古诗名句;而针对运动和规律这一知识点,学生则品读诗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而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样既有助于学习兴趣与效果的提升,实现对原理的透彻理解,也能为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1]。其次,优化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阅读学习的时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环境,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透彻理解。例如,在讲解哲学发展观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乡愁》这一阅读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阅读时搭配轻柔哀伤的音乐,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并提出问题:两岸为什么会有这一“愁”?要怎样解决?让学生一边体味诗词情感,一边思考台湾问题,了解台湾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台湾问题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政策。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活动,既能帮助学生认知情感,树立强烈的文化认同,也能充分凸显其中蕴含的抽象哲学理论。在学生学习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则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情感的升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泛”引趣,以“精”导趣,通过阅读求实效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设置具有多样化特点。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在教材内容研究中,教师应注重多样化阅读方式,加强泛读、精读的有机整合。首先,指导学生加强泛读。在实际授课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引用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方式,如针对课本目录,适时引导学生以泛读的形式构建知识框架体系。高中政治的每个模块都会在引言中为学生介绍该怎样阅读教材。教师应结合引言要求,重视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的理解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宏观阅读学习,实现对教材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高中政治课本的改编,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与兴趣爱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通过绘画、文字等方式呈现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将自己的阅读学习成果展示给师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其次,指导学生活用精读。精读是对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仔细研讨的重要阅读方式。但目前来看,在实际授课中,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对课文正文的讲解,而忽略了对教材各层次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教材辅助文的引用。这造成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教材,导致各层次间的联系被割裂。例如,教材中的“名词点击”是对相关原理的解析;“相关链接”是对关键原理的补充说明。只有实现对教材关键词、关键句的灵活引用,认真推敲,才能够获取更丰富的有效信息,实现对材料要义的准确把握。教师应对学生强调,必须做到手脑并用。如在阅读学习中,应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关键语句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来体现不同的知识点,尤其是存在疑问的内容。在实际授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标记的习惯,还要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真正把握每节课中相关材料阅读的重点,实现对有效信息的全面把握。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在精读相关政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其中易混淆的词汇、关键词,利用计算机展示自己的精读学习过程,用不同标注来呈现哪些词汇需要区分记忆,哪些关键词、句子需要重读,以及在精读学习中发现的各个知识点间存在的某种联系,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三、优化阅读训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与解题能力

首先,政治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阅读环节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作业、考试活动来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看到试题后,对阅读材料进行炼字、炼词、炼主旨,对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借用语文分析法准确把握各类要点,合理划分相应层次,优化中心思想,从中提取丰富有效的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答案。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积累更新颖、丰富的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班级阅读角,征订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教材。例如,学习《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经济学原理这么简单》,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了解经济学概念。

综上所述,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趣味性阅读教学,不论是对政治授课内容与形式的优化,还是对学生政治学习兴趣与效果的进一步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应整合现有资源与条件,积极引用趣味阅读学习方式,构建生动、高效的政治课堂,顺应新课程改革需求,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9

政治认知指学生从知识层面对政治认同所牵涉到的政治理论、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等进行学习、感悟和掌握。要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政治生活,从知识层面真正理解我国现行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科学性。第一,要基于实际,贴近生活,用事实说话,事理结合,有理有据。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许多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这些事实为政治教师进行政治认知教学提供了可看、可思、可悟的活生生的素材。高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家庭、进社区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参观、座谈、问卷等形式,在生活中观察、收集素材,结合素材思考、感悟、检验相关政治认知知识,增强政治认知知识的可信度,为政治情感的建立奠定基础。第二,要尊重并辩证地分析我国的客观实际。政治教师既要正确传递我国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道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也要敢于直面我国政治建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通过正反面的对比、剖析,使学生了解我国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明确我国政治建设的努力方向,为激发学生政治责任担当和践行政治行为奠定基础。第三,要用接地气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政治认知教育。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认知教育过程中,如果不懂得、不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而是高高在上,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教育,那么再好的理论和知识也难以入心入脑。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时代的语言,用时代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经典理论;要与学生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诠释抽象的道理。政治认知需要灌输,但这种灌输是涓涓细流、水到渠成、接地气的灌输,而不是高高在上、你打我通、简单粗暴的灌输。高中政治教师要克服单纯的知识传输,只告诉学生结论、结果,而忽视引导、剖析、生成。

二、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政治情感,形成坚定政治信仰

(一)理解学生的政治困惑,倾听学生的政治诉求。政治信仰是伴随着政治情感而油然而生的,情感的激发离不开尊重与满足。让学生建立政治情感,肯定和信任我国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政治困惑,倾听学生的政治诉求,让学生在师生双方平等交流过程中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中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单元,阐述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凸显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极其重要的切入点。但教材编写抽象概括,理论性强,加上学生思想不成熟和认知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存在诸多困惑。有的学生认为,既然我国是多党并存,而且坚持互相监督的原则,为什么我国不采用两党制或多党制呢?如果教师回避或无视学生的这一困惑,开门见山地陈述和解析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内容及其优越性,会让学生觉得我国的政治学说好像是公式化的冷冰冰的没有温度的知识堆积,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相信,学生很大可能是知而不信,口是心非。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困惑,设置话题,引导学生查找中外政党制度的相关资料,展开对比分析或辩论,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生成认知。这样做既尊重学生的客观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考,在自主探究、平等交流过程中释疑解惑、对比鉴别、澄清认识、消除困惑,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认同党的领导。(二)构建活动型课程,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政治认知是形成政治信仰的基础,但政治信仰不是政治认知的自然结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认识和做到:认同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所创造中华文化充满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作为自己基本的价值遵循,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说,政治信仰是个体将自己认可、赞同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和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自己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体的辨别、感悟、选择。基于以上认识,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活动型课程,立足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情境,设置学生可议乐议的议题,引导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要强化辨析,坚持在辨中质疑,在辨中解惑,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在自我体验感悟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自己的政治信仰。[3]

三、实践体验,升华政治情感,化为政治践履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实践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是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要引导学生实践体验的理论依据。政治认同的达成是将基于正确的政治认知而树立的政治信仰与信念外化为自觉的政治行为,也就是说政治认同的达成应该是信而行之、知行合一。因此,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政治认知教育和政治情感信仰的建立,还要激发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升华政治情感,化为政治践履。一是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政治参与途径。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如党和政府官方网站、校园网、微信、QQ等,引导学生就党和政府的决策、学校内部民主管理、校内党团建设等建言献策,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感悟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增强政治责任感。二是借助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实施,激发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当前已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都强调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学生践行政治参与的态度、行为表现、实践效果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考核结果,评出不同等次,对创新活动方式、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形成激励机制,激活学生政治践履的热情和创造性。三是做好现行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以及新版高中政治教材活动课内容的设计。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实施方式可灵活多样,活动过程由学生组织,活动效果由学生评价。四是建立兴趣小组,模拟政治运作方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兴趣小组,模拟人大代表提案、讨论、选举,模拟各类听证会,模拟基层民主管理等。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有信仰的中国公民。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改革方向,不断学习,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走好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学,2016(1):4-7.

[2]陈式华.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德育,2017(7):67.

高中政治课范文篇10

关键词:政治课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新课导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在教学实践中,艺术地设计导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过来,调动他们的充分注意,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猎奇心理,讲新课之前,教师先精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有趣、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本节课要讲的课题。这种导入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起引思的作用。例如: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几位负责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到一个贫苦山区去调研,在路上碰到一位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养娃,他们便问: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千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让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一位在城市上学成绩优秀的中学生看到了这篇报道后,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好好上学,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为了娶个好媳妇,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再好好上学……而他觉得这种循环又毫无意义,最后,自杀身亡。(同学们立刻开始议论纷纷)教师点拨:这两个事例尽管涉及的人物、结局等都不相同,但实际探讨的是同一话题: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那么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而然地导人新课。

2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

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语句精炼,语意新颖、言简意赅,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富有感召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形象、生动、逼真,学生也乐于接受。用之导入新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进人最佳学习状态。例如,讲“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时,引用克雷洛夫的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格言、警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来阐明“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理;在讲联系观点时可借助“唇亡齿寒”的典故;在讲质变量变时可用“滴水穿石”的成语;在讲现象与本质关系时可以借助“兔死狐悲”的典故。这样无须费多大口舌就能使学生具体形象地领悟其中的哲理,同时也为课文内容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悬念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人: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这样导人,“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4漫画导入

利用漫画可以使课堂活起来。若用漫画导入新课,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人状态,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一节的导人中,可利用课本漫画“四‘伯乐’相马”,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点出主旨—主观因素是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面。这样导人新课,方法新颖,直观效果较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